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2024-05-25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通用12篇)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1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 (优化) 重组为基础, 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 中国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 主要表现在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加、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信息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可以说, 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当今中国国内的企业在维持传统的经营模式的情况下, 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得到提高, 并且开始出现管理臃肿、信息滞后、物流周期较长、库存成本较高、采购和销售渠道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在全球信息化的新形势下,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企业经济的必然选择。

2 中国企业的信息化现状

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应用层次, 第一个是企业数据的电子化, 第二个是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 第三个是企业决策的信息化。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企业能够实现接入互联网的只有30~40%, 全面实现CAD、CAM、OA、MIS的不足10%, 成功实施ERP的企业仅有3.1%。面对如此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形势, 国内的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实施企业信息化迫在眉睫, 但是看着众多知名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纷纷落马, 不禁让不少准备实施信息化的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中国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瓶颈究竟在哪儿呢?

3 企业实施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3.1 企业信息化观念和认识不清晰

由于ERP/MRPII理念形成的时间不长, 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 所以很多企业高层对信息化的认识较为单一, 甚至以为只要购买信息化软件并使用就是实施信息化了, 并不重视对企业原有不合理流程的再造和优化, 导致在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下信息化软件的使用壁垒重重, 不但达不到预期收益, 反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

3.2 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匮乏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实现的, 因此需要一批高技术人才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中国的信息化人才多集中于IT界, 一般企业中很少有信息化专业人才。这种人才的失衡也是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3.3 信息化实施范围的局限性

由于在整个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 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流程再造相对容易, 实施效果也可以立竿见影, 所以很多企业都是从财会部门着手信息化开发的, 但是这也往往会造成原本的企业信息化演变成会计信息化, 信息化实施的范围很难扩大到整个企业, 及时建立了良好的财务信息化平台也会逐渐成为信息孤岛, 难以使信息化的应用层次达到决策化水平。

3.4 企业与软件商难以有机联合

由于企业中缺少实施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往往要借助于软件商, 软件商则缺少对企业的专业知识的了解, 缺乏熟悉企业专业知识的项目实施人才, 导致使一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企业与信息化软件难以有机联合。加上软件商对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 造成了软件商和用户之间的合作还不默契。

4 对国内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4.1 重新认识信息化的本源

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首先在于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是否正确。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存在着诸多误区:认为购置几台电脑, 运用一些软件就是实现了信息化;认为连接上网网络, 能够利用互联网与外部联系就是实现信息化;认为信息化拥有点石成金的本领, 马上就能为企业带来业绩的显著提高等等。在此我们要了解,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实施信息化要扎实地从基础数据、基本流程做起, 不要只是注重硬件资源的利用而忽略了数据、软件资源的应用。

4.2 注重企业自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 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更是成功实施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因此, 我们不但要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高技能的信息化“专才”, 还要注重企业自身人才的信息化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信息化队伍, 使企业自身的员工既具有生产经营的专业技术, 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使企业的每个员工不但是信息化的应用者, 更是信息化的推动者, 只有在这样的企业环境里信息化才能获得真正的、持久的成功。

4.3 从会计信息化逐步上升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实施企业信息化可以由浅及深、由局部至全局。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都是首先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所以我们可以以会计信息化为切入点, 逐渐增加其他模块, 从收益快、见效显著的功能开始, 不断对信息化进行扩展和升级, 最终达到企业管理全面信息化的目标。

4.4 选择与企业契合的软件商

在选择软件商时, 要先从企业的需求出发, 对自身的现状作出合理的定位、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然后要多方考察软件商及其曾经服务过的企业。最好是选择有过为同类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化经历的软件商, 以降低信息化的实施风险。此外在进行系统选择时要注重其可扩展性, 以及其是否具有友好的应用界面等问题, 当然还要注重在实施的过程中时刻与软件商进行良好的沟通, 已达到企业生产经营与信息化系统完美契合的目的。

5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成功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上至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明确一致的目标, 下至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做得如何, 细微至一个简单的生产流程是否合理, 广阔至企业有无长远的发展战略。因此, 信息化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软件应用, 而是一场管理革命。尽管当前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化的比例不高, 但是只要我们实施信息化之前, 对其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就能够避免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之路上不走弯路, 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守香, 姜同强, 王雯.企业信息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丁志坚, 徐开峰, 张彦浅.论信息技术在深化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经济研究, 2008 (3) .

[3]周祥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名[J].中国中小企业, 2009 (3) .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对策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企业经营管理拓展了新的空间,对信息的获取、处置和运用越来越成为管理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用在国内外一些品牌企业已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数次败阵的美国传统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高科技优势,在与日本及欧洲企业的搏杀中大获全胜,使传统企业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上世纪末来,比尔·盖茨提出了“数字神经系统”,就是以企业信息全面计算机数字化为基础,以网络系统为载体,再加上全体员工的参与,达到对企业的管理就像一个人控制自己肢体一样灵活、迅速、高效。从这样的发展形势看,虽然传统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仍然是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最核心的还是信息之间的竞争。谁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谁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对信息的有效使用,谁就掌握了商业竞争的主动权和胜算率。企业尤其是石油石化企业,如何寻求突破,在流程规范化、管理精细化、决策信息化的进程中通过信息管理的提升,实现向信息管理要效益的目标,成为石油石化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油田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组织机构,信息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大都是穿插于有关的财务制度、办法的章节之中,浅浅一说,泛泛而谈,没有独立成文,对财务信息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长期执行兼岗履职,财务信息对基层部门不透明、不公示,对同级部门有保留,不共享。以成本信息为例,目前会计部门提供的仅仅是油田企业月、季、年的原油生产总成本、单位成本等信息,但并没有提供油田企业当月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多少,边际贡献是多少,毛利率是多少,油田开发的经济成本是多少、决策的成本底线在什么地方等与决策息息相关的信息。

(二)误将会计电算化视同为财务管理信息化

ERP的投入使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核算效率,一些人就认为等于建成了会计领域的“共产主义”,满足了。还有人认为,这就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但事实上ERP只是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从业务的发生、入账、审核、分配到结算的会计账务核算功能,虽然也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但在财务信息方面上,远没有达到目标成本管理、责任会计制度的专业化水平,对一些常用的投资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管理技术也没有纳入其中。提供的信息是有局限的、有限的。另外,有的人还用ERP代替信息管理,当需要信息时,流行语就是“自己上ERP里查”。且不说既费时费力和不够专业化,而且容易造成财务信息使用的不准确。工作中就有负责成本的同志去查阅税务信息,因税务知识有限,出现税款信息使用错误,造成笑话。

(三)对会计信息转化为财务信息的能力不足

目前,管理会计、质量成本、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在财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财务信息的要求突破了传统会计信息的理念和意义。也就是说,在应对企业未来的管理中,不仅需要会计意义上的资产、成本、利润等信息,更需要资产评价、市场成本、投资决策相关的变动成本、现金流量和投入产出等反映企业未来管理的信息。而目前恰恰就缺少这种能够把会计信息通过加工、整理、分析,由原来只反映过去历史的死东西扩充为反映企业未来活信息的能力。

二、企业财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区别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是指企业为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监督的活动。正确理解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定义,划分会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区别,对于开展财务信息化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从内容看,会计信息主要指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附注。强调的是一种利用核算技术取得信息的过程。财务信息则包括了会计信息,并通过对以会计信息为主要“原料”的资源进行运算、分析、加工等方法取得一些新信息。强调的是利用管理技术实施“原有+创新”的过程。

二是从作用看,会计信息都是在历史成本计价方式下取得的,其作用是客观地反映在过去的经济活动中价值量的变化,向投资人、债权人和管理者揭示已发生的财务情况和已取得的经营成果,属于典型的“过去式”。财务信息不仅采用了历史成本计价法,还采取了其他的计价方法,如在对未来投资项目上采用了净现值法,在进行市场预测中采用了变动成本法,在设备重新购置中采用了重置成本法。这是其一。其二,通过销售保本点、现金流量、边际贡献、投资报酬率等指标分析,新增了反映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信息”。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3

【摘 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作用日益突出,要求会计人员以客观的态度去进行信息的处理,从而为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障。本文首先对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影响可靠性的因素,最后对提高可靠性的措施进行了简单的讲解。

【关键词】新经济;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

一、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本内涵

隨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影响财务管理质量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近些年国内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每况愈下,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所谓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首先,要具有可核性的信息。不同的企业由于经营状况的不同,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由不同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是可核性的信息。针对这类现象,企业应采用正确的计量核算,尽量减少计算中的误差;其次,在中立立场生成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操作,当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带有一定的偏向性或目的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核算的结果,从而使其与真实的信息出现偏差,所以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最后,要保证会计信息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保证会计信息是通过公正的态度获取的、是完整的,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发展现状,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对会计信息内容进行随意的更改,从而减少数据的偏差。

二、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因素

1.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最基本的准则,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才能使企业获取的信息能够反映真实的现状。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有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健全,相关经济体制也不完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存在较多的问题。另外,有些企业为了谋求一己私利,在财务核算的过程中投机取巧,提交的信息不够真实,相关监察力度也不够完善,这就为信息的可靠性埋下了隐患。

2.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目前,在我国企业内的经营管理者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而是由企业所有者招聘而来的专门负责管理的人员,这就是委托代理的关系。[3]委托代理关系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形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隐患。企业所有者一般是以“稳”为最终的发展目标,在稳定中谋求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能够长远的存在和发展,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的的经济效益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所以他们会将效益最大化作为其管理的目标,这就会导致委托双方之间存在目标的差异,,而双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为操作的现象,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3.监督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基本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相应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在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往往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的沟通较少,尤其在会计信息上的交流更少,从而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核算增加了困难。另外,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会使相关信息无法得到正确的核算,从而对会计部门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三、新经济形势下增强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会计行为与企业的经济状况相关,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需要完善的制度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规定会计信息获取的流程,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要引导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处理、分析会计数据时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避免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障。

2.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将会直接影响领导层的判断,进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而要想保证信息的可用性,就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约束高管的行为。首先,要在企业内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会计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行为并加强日常的监督,对于违反规定的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制定惩罚措施,不断完善内部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其次,要为会计操作提供稳定的环境,建立规范的交易市场,形成完善的信息体系,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共同监督会计信息。

3.以动态的思维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理解

会计人员最根本的任务是利用会计信息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反映,并利用客观的态度解析变化中所伴随的复杂性。会计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操作,即使会计人员完全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反映,也并不一定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所以,为了更好的增强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要求会计人员以动态的思维去看待。而且影响会计信息的因素有很多,不同人员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只有以动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的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四、结论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性,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法制建设,增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同时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而真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为可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冬林.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J].会计研究.2004(1):20-27.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4

一、当前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科学化的管理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永恒的主题。当前, 我国很多企业在管理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上, 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财务信息不真实, 资金管理失控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能。所以, 大力进行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可以为企业进行资金集中管理提供有利的途径, 也可以推进企业的不断改革、不断前进。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增加, 很多企业走出了国门, 积极推进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 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内部资金有效管理, 有效监控资金流向, 还可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 控制资金风险, 同时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就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这一课题进行阐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及现代管理系统的不断改进, 简单的财务管理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 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 就必须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健全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

二、如何加快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 培养具有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高质量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保证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及财务流程的革新, 可以把财务人员的繁琐工作变的简单化, 进而把其从复杂的财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变成一个分析员、控制员和管理员。所以企业要加大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 使其适应未来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 不断提升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理念。

进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 是现代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也是现代企业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发展就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要解放思想, 努力建设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机构, 不断提升财务会计信息化部门的职能, 使其形成信息化服务体系, 促进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完善和发展。

(三) 推进企业财务会计和业务的一体化发展。

信息化手段在企业中的应用是今后企业发展的必然, 也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会计信息化管理是信息化发展在会计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很多企业由于在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手段, 又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 所以, 企业会计的信息化与发展滞后, 而且企业的会计信息不能和企业信息进行资源的共享, 信息流通缓慢, 不通畅。从而影响了财务会计的整体职能。因此, 企业要努力加快企业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财务会计业务一体化以及各环节的有效连接, 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健全内部控制, 是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强对企业财政部门的内部控制, 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人员由于道德风险而带来的危害。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中, 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授权审批控制, 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管理, 优化和完善企业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统。

(五) 建设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 标准要高, 要求要严,

并且建设过程要循序渐进, 以便充分考虑企业产业的延伸、技术进步、生产结构和管理创新等问题。同时, 要认识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持续性, 并且要考虑企业已有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延续性, 系统的拓展性等, 切不可把企业其他的一些应用系统或业务系统改头换面, 应用到信息化建设中。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根据企业的管理要求建设一些实用会计发展的简单的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在管理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只要进行建设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及其接口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公用共享。进而满足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基本需求,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 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在整体目标的指导下, 持续优化, 全面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三、结束语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企业社会发展需求的, 也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但是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非常艰巨, 在新的历史时期, 社会、企业、政府等有关部门都有加强交流和合作, 以便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远英.会计信息化发展问题探讨[J].商情, 2010 (7)

做好信息化形势下的保密工作 篇5

XX年国家保密局开展全国范围内对涉密计算机上互联网和在公共网络上处理涉密信息的检查,发现了许多问题,有技术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另外,与网络相关的泄密案件近几年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已经占到泄密案件的60%以上。由此可见,信息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加强对涉密网络的技术防范和保密管理刻不容缓。对此,笔者认为:

一、立足全局,重视做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保密工作。要明确定位,严格某地分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政府部门内部的办公网、政府面向社会的政务公开网与互联网是三个不同层次的网,国家对其安全防范和管理之所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是因为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中运行的信息的性质、服务的对象及信息安全的等级不同。由于政务内网难免不运行涉密信息,因此必须与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实行物理隔离。二是明确标准,政务内网要严格按涉密网的要求来建设和管理。由于国家秘密基本上集中在党政机关,所以党政内网要按涉密网对待。对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责任,按中央和中央保密委员会的要求自觉地把党政内网纳入保密部门审批管理的范围,抓紧做好内网安全防范和保密管理工作。三是控制范围,涉密系统外延应遵循“最小化”的原则。一个涉密系统建设的越大,涉及的范围越广、层次越多,其安全系数就越低。因此,涉密网络边界的确定,应在充分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遵循“涉密系统最小化”的原则,尽量缩小涉密信息的接触范围,尽量扩大一般信息的互通共享,做到保所必保,放所应放。“

二、双管齐下,切实加强政务内网的技术防范和保密管理。一是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原则。要求规划和建设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同步规划、落实相应的保密设施;二是保密方案经过论证的原则。政务内网建设总体方案中要有安全保密系统设计方案,或者在保密部门指导下单独制定安全保密全面解决方案。采取的技术措施必须符合国家保密局颁布的技术标准并经过专家的可行性论证。三是保密技术措施强度与所保护的信息密级等级相一致的原则。四是资质认证的原则。涉密系统不得采用未经国家保密部门鉴定、认可的保密设备和安全产品;涉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的设计、系统集成及维护保障工作,必须委托经过国家保密部门批准的具有涉密资质的单位承担。五是管理技术并重的原则。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对于涉密信息系统管理尤其重要。要建立健全网络保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教育和日常监管,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和安全技能。六是使用前经过审批的原则。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国家保密局的规定,涉密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地某级以上保密部门的审批。

总之,共同推进信息安全保密保障体系的建设。一是需要法律的规范和政策的引导。二是要在某场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借鉴基础上不断创新。三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密切配合。四是需要政府各部门、企业与社会各界的重视、认同与积极支持。

中国的信息安全产业现况:

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我国55%以上的计算机受到病毒的感染,80%的中文网站缺乏完善的安全保护系统,经济部门70%的信息安全设备来自国外,特别是我国信息系统和网络设备使用的关键芯片与核心软件大部分依赖进口,客观上留下了很大隐患。如果信息安全解决不好,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是信息产品和信息系统,建立自主强大的信息安全产业是确保国家与信息安全的关键。因此,大力发展自主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势在必行。

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我国55%以上的计算机受到病毒的感染,80%的中文网站缺乏完善的安全保护系统,经济部门70%的信息安全设备来自国外,特别是我国信息系统和网络设备使用的关键芯片与核心软件大部分依赖进口,客观上留下了很大隐患。如果信息安全解决不好,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是信息产品和信息系统,建立自主强大的信息安全产业是确保国家与信息安全的关键。因此,大力发展自主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势在必行。

困难与问题: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仍处于初创阶段,还面对很多困难和问题。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主任吴世忠指出,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安全应用需求不明,产业的技术推动性太强,应用针对性不够。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的发展趋向主要跟踪国外信息化发展的商业趋势,而国内的信息安全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

二、产品过度集中,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产业结构失调,资源配置不当,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品高度集中在网络周边防护和密码设备上,而身份识别和信息审计等产品相对较少。

三、核心技术仍受制约,产业化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除os、芯片、应用软件外,又多了专用协议、标准等限制,展品、样品、试用品多,认证通过率低。

四、缺乏产业政策支持,尤其缺乏融资政策和采购政策,难以适应wto的严峻挑战。政府管理多方政策应该协调一致,政府与商业需求应该有不同的采购政策,应该在wto/tbt框架下制定合理的产业保护政策。

中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前景: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随着国家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信息安全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无论从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增强国家信息安全角度考虑,还是从支持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考虑,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信息安全产业已成当务之急。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张琪就如何推动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曾提出过几个重点工作: 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信息安全产品相关标准,引导和促进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网络安全技术,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创新,力争在cpu、操作系统等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方面有所突破;尽快出台政府采购和装备政策,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普及应用。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6

党和政府一直把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塑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形势与攻策”课面临的困难

从各高校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第一,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利用信息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却显得相当薄弱。第二,“形势与政策”课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非常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良师资短缺的问题,第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资源的短缺,使得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时间得不到保证;第四,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形式还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第五,较为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教学手段的丰富和运用,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基本上局限于一份教学资料,一只粉笔、一张嘴,缺少互动、参与和体验性的教学渠道和平台。

网络信息化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培养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网络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无时间限制性;广泛的传播面,信息的多媒体化(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及三维动画、音频、视频等),突破线形限制的超链接方式:不断增强的互动性;灵活多变的传播形式等。“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信息化就是要将网络和网络信息的特点与“形势与政策”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建立一个能满足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服务。

“形势与政策”课网络信息化的前提设计

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网络信息化的重要前提,是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络信息化平台,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专栏),实行“环节必修,模块选修,记录完成”控制,实现学生成绩点式动态化管理。

教育教学环节与模块设计。整个教育教学环节共由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环节组成。其中,教师教育环节包含五个教育模块,即校内专家专题讲座教育,专家形势政策报告会教育,各系部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三个代表学习小组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的专题学习,师生网上在线对话与留言教育,影视音像专题教育;自我教育环节包含四个教育模块,即学生通过学校下发的当期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学习,学生通过党报党刊、电视与网络等大众传媒学习,学生通过团组织生活学习,学生通过班会课学习;实践教育环节包含四个教育模块,即校、系、班级形势与政策教育主题活动实践教育,红色之旅实践教育,革命之旅实践教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之旅实践教育,暑期“三下乡”实践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实践教育。

学生成绩合格的条件设计。学生每个学期的成绩评定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档次。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教育专网(专栏)成绩管理系统自动判定成绩合格:第一,学生教育记录必须有教师教育环节、自我教育环节和实践教育环节三个环节的教育记录记载,缺一不可:第二,必须要有教师教育环节三次教育记录记载,可以是同一模块的教育记录,也可以是不同模块的教育记录;第三,必须要有自我教育环节一次教育记录记载,学生可以任选某一模块学习;第四,必须要有实践教育环节二次教育记录记载,可以是同一模块的教育记录,也可以是不同模块的教育记录。如果没有满足以上的任何一个条件,教育专网(专栏)自动判定成绩不合格。

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专栏)的关键模块设计

建立教育教学影视资料学习区。影视资料具有表现直观、承载内容丰富、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把影视资料的这些特点和网络的无时间限制性结合起来,既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力,又能突破传统教学固定时间的限制,扩张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对影视资料学习区的教育教学资料分专题独立挂出,学生每完成一个专题或一定时间的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系统自动生成该生教育记录,储存在系统成绩管理模块中。

建立师生讨论学习区。讨论学习区按教师划分区域,教师根据当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在讨论区内提出讨论专题,引导学生学习讨论,学生发帖达到一定数量,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系统自动生成该生教育记录。学生参与讨论区的发贴能否具有成绩记载资格必须经该教师的确认。师生讨论学习区的建立,可以拓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时间与空间,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讨论学习的形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单独交流空间,能够增强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建立文字资料学习区。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文字资料学习区,可以及时下载教育教学资料。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及时下载相关专题学习资料。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成绩管理专区。成绩管理专区设计实现如下功能:三个教育环节的六个教育记录都能够实现按学生学号输入、管理,并能够实现按学生行政班级呈现学生成绩,能够实现由系统自动合成成绩;能够实现学生适时查看教育记载和最终成绩情况,以便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强相关模块的学习。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络信息化成绩管理平台,可以节约和优化成绩管理形式,节约管理成本。

“形势与政策”课网络信息化的良好效果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接触的形式,网络对教育教学资料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还可以是影视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易于被青年学生接受,特别是师生之间的网络在线对话教育,改变以往教师单方说教的形式,给学生说出自己心理话的权利和自由,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也容易接受教师的说理和指导。

扩大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人员和素质,是保证教育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但是,教师队伍的人员和素质存在不足,却是每个大学都面临的问题。网络的无界性、便捷性和无时限性,给挖掘本校的教师资源和利用校外教师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拓展教育空间。利用网络为载体,可以打破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和固定人员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禁锢,延展教学地点和时间,扩展教育教学的空间。

扩展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利用网络为传导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时间和学生的时间,把传统教育形式下不能利用和不好利用的时间给予充分利用,从而扩展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7

一、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内涵

信息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企业思想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及调控, 使得企业的管理做到科学化、有效化, 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 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也是如此,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实现对于企业档案管理的网络、信息化, 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及数字化, 实现企业档案服务的高效化, 从而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 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率, 为企业档案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便利。

二、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科学的工作,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档案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 对于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科学性以及有效性至关重要。我国企业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经验还不是很丰富, 在实际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总体来讲,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我国很多企业进行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但是总体来讲,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与程度都存在着不平衡的现状。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可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效化, 但是对于那些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设置无从谈起。第二, 基础条件薄弱, 技术、资金不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基础条件、技术、资金的要求很高, 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很难做到基础条件、技术、资金的高水准, 加上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 甚至缺少相应的设备以及技术支持, 导致企业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度以及力度不够, 给企业档案管理带来不便。第三, 缺乏统筹规划, 盲目建设。目前我国企业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规划以及组织建设, 另外, 加上企业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以及标准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定, 导致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低效率、高重复建设建设问题严重。第四, 与其他信息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孤立的, 是同企业其他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相结合的, 例如文书处理、生产活动等方面都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密切相关。由于我国企业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 导致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同其它管理环节以及生产环节缺乏必要的联系, 为能够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同其他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结合。

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策略探析

(一) 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

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是企业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毕竟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是由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来执行的。为此, 企业应该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招聘以及培养。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其科学。专业性强的工作, 它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要求极高。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增加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基础以及专业知识学习, 包括信息技术、法律、管理学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 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档案管理市场意识, 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适应市场需求。另外, 企业还应该加大对于新技术的引进, 从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

(二) 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

标准规范以及规章制度是企业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是企业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只有在一定的标准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约束下, 才可以更好地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 企业应该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机构, 增强人员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责任意识, 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机构管理职能。其次,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在基本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 还应该加强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力, 使得企业档案管理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规章制度可依, 从而促进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三)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注意原则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注意的问题有很多, 总体来讲,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原则。第一, 实用性原则。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 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有效化。第二, 逐步推荐原则。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 它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 企业应该抓住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好时机, 实现企业管理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步前进。第三, 效益原则。企业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旦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该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同企业的短期以及长期效益相结合。第四, 全面协调发展。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孤立的, 需要同其他部门其他人员进行相应的合作, 必须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与企业的信息需求相协调, 必须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协调, 必须与全国信息化工程相协调。

四、总结

随着企业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企业档案管理也伴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的交流进人到社会信息网络的新天地。企业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档案的来源与形成的关注由原来的企业内部网而扩展到地区、国内及至国际范围内的整个网络。档案人员除了继续做好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保管, 更多的要了解企业需求。一方面配合现代企业的营销手段, 档案人员应建立企业信息资料库,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信息资源上网。另一方面从网上获取有效信息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为企业生产建设发展提供服务。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在实际的信息化档案管理过程中, 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企业档案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应该深入研究自身信息化档案管理现状, 创新信息化档案管理策略, 为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加上我国企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发展, 企业发展早已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呈现出融合趋势,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早已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深受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档案管理引入信息化, 使得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着新的变革。新时期新背景下, 加强新形势下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档案管理现状,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为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1]聂伟.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影响分析[J].广东档案, 2010 (05)

[2]吴光彬, 吴克利.信息时代企业科技档案工作新思路[J].重工与起重技术, 2011 (03)

[3]周慧, 郭汉阳, 黄纯, 施振雄, 谭翠琼.档案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J].广东档案, 2012 (03)

[4]刘英, 黄利芒.积极推动企业档案信息化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J].广东档案, 20011 (03)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8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 21世纪进入了全面的信息化时代, 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应运而生。当今社会,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战略资源, 信息化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和推广, 进一步改善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和办公软件环境, 有效提高了企业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新形势下开展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是企业施行档案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概观

企业档案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形式 (声像、图像、文字等) 的文件材料,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运用现代技术组织和开展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行为, 实现了档案管理由档案实体保管模式向档案实体信息化模式的转变。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企业档案服务网络化、企业档案信息数字化、企业数字档案馆、企业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等方面展开, 全面性服务是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特点, 专业化、合作化以及集成化是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三、新形势下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策略

(一)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建立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管理理念

新形势开展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实现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 根据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 建立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认清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其次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宣传, 加大企业管理层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注, 使企业领导者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最后全面更新企业档案管理的服务观念, 从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效率出发, 加快企业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档案服务。

(二) 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度建设

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度建设有利于明确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从企业发展的宏观方面来看,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提升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和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在坚持实用原则、效益原则、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全面协调发展原则的基础上, 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企业发展的具体方面来看, 要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的构建,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 并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约束, 以服务企业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

(三)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法律法规

作为新型的档案管理模式, 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作支撑,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法律效力, 真正体现其凭证作用。从企业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电子资源的生成、利用与保管、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安全, 都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 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日常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

(四) 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

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是增强档案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表现。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 注重软硬件设施的开发和建设, 例如注重计算机、路由器、数据库系统的完善和维护, 在提高旧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购置新型信息化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 为企业信息资源的网络检索和共享奠定基础。

(五) 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

首先要明确各级别针对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要求, 根据安全需求和风险程度将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级别分类, 明确规定各个级别的安全要求, 并对企业档案信息系统进行评估检测, 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停用进行完善。其次在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中采用冗余系统设计的方法, 降低档案信息系统的失效率, 提高正常运行的安全性能;最后采用余度配置方案, 根据企业档案信息系统中的元件设置余度, 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

(六) 打造高素质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

打造高素质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 为企业档案管理改革和完善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立足企业实际, 树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理念, 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后期培训和学习, 掌握最新的管理咨询和管理模式, 合理配置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另一方加快对专业型、复合型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积极吸收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加快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究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改革和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长远意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建设要从思想建设出发, 改善传统的管理观念, 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处理以及管理。另外, 还要加快档案管理人员的后续培训,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性、及时性和创新性, 切实提高企业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源的效率, 从而提升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绍娟.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22) :235.

[2]刘华萍.以ERP电子文件在线归档为契机创新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 2012, (3) :70-73.

[3]高学栋、张楠、曹岚、谷静.探析企业管理中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路径[J].中国商贸, 2012, (11) :72-77.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9

政务信息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公文文种, 因其篇幅短小, 作用独特, 成为越来越多单位落实上级要求、掌握一线情况、了解同行的又一重要渠道, 受到各级领导关注。尤其是在铁路系统, 目前18个铁路局均开通了政务信息上报工作, 以太原铁路局为例, 直接将各单位的政务信息完成情况纳入本单位季度经营业绩考核当中, 更是将政务信息提高到了与安全、经营、稳定同等重要的地位。

1 铁路企业政务信息基本情况介绍

1.1 铁路政务信息的特点和作用

铁路政务信息工作是指由铁路单位采集, 通过特定载体反映与企业管理及相关活动情况或数据方面的信息, 供领导决策参考的一种公务文书。它既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也能把领导意图进行传播, 起到指导工作的作用。随着铁路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 利用信息手段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推动落实, 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重要的管理方式。能否写好政务信息, 做好信息工作, 也是衡量文秘人员参谋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1.2 铁路企业政务信息的基本类型

铁路企业常用政务信息包括决策反馈型信息、问题探讨型信息、活动开展型信息、交流建议型信息、预测调研型信息等。从题材上看, 主要是安全类、经营类、培训类、管理类、综合治理类。综观几类信息, 其主要目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上情下达、辅助决策、推动工作、服务基层。

1.3 政务信息的报送现状

以太原铁路局为例, 按照《太原铁路局关于重新印发〈太原铁路局政务信息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太铁办[2013]99号) 文件规定:每周运输站段最少报送2篇, 非运输企业每周至少报送1篇, 运输辅助单位和工程指挥部等其他单位每月至少报送2篇。但是在实际报送中, 各单位参差不齐, 排名靠前的单位经常是报送数量远远大于要求, 但也有些单位出现“零上报”情况。具体到各单位内部, 一般是在机关各科室 (部门) 、车间 (或二级公司) 设立兼职政务信息员, 每月按照一定的报送任务和时间期限将政务信息报送到办公室 (综合部) , 再由办公室政务信息员统一采编上报路局。

2 铁路企业政务信息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指导较少

因为政务信息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公文文种, 所以, 无论是公文教材, 还是公文培训上都很少涉及政务信息的相关内容, 许多单位政务信息员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在摸索前进。

2.2 表现手法比较单一

纵观各局政务信息采编情况, 目前一般都是总分式或者是并列式, 这在一些反映职工生产生活情况、基层工作进展情况、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上确实能够重点突出、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本单位的特色做法和措施。但是在一些反映本单位取得荣誉、获得成就等方面的信息就不如再加上一些背景介绍更能让读者清楚获得该荣誉的价值和不易。

2.3 教训型信息很少

平时, 铁路企业采编的信息更倾向于特色做法、经验等正面题材的介绍, 很少有关于某个单位在安全管理、经营投资等方面出了问题自己的反思和改进做法的介绍。其实, 前车之鉴更能利于其他单位居安思危, 举一反三, 少走弯路, 推广价值也很大。

2.4 信息员日常交流机会少

目前, 铁路上每个单位基本上都配备了专兼职政务信息员, 政务信息的报送更多来自于路局和业务指导处室等垂直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但是, 各单位信息员之间很少有机会能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心得和体会, 而且, 大多数单位因为信息员是兼职人员, 日常工作还有别的工作需要完成, 现场情况往往并不能及时掌握, 许多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信息往往出现上报滞后现象。

2.5 采编几率较低

政务信息相比调研报告、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等公文来说篇幅要短很多, 属于小材料公文, 但是要想写好一片有特色的信息, 对信息员的文笔、选题、切入点、表达方式等要求都是很高的。而且每个路局都以上报量和采编量2个指标来考核各单位。以太原局2014年为例, 全年共采编信息521期, 除了每月1期的信息通报外, 其余509期共采用各单位1 022篇。除去2个目前未纳入信息上报考核的单位, 按照其余59个单位每月最低上报要求, 全年上报总量至少应为4 200篇, 但从信息选登情况来看, 基本上4篇选1篇, 竞争十分激烈。许多信息员因为广投不中, 渐渐降低了上报热情。

3 下一步做好政务信息工作的思考

3.1 提高工作站位

在当前节奏加快、信息海量的情况下, 文章变短是大趋势, 短信、微博、微评、微信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于企业来说,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更讲究“短、实、新”文风特点。因此, 政务信息受重视程度和作用发挥会越来越大。它不仅是各级领导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及时了解重点工作部署落实情况、真实反映各类问题的重要渠道, 更是各铁路单位外树形象、展示自我的窗口。因此, 广大信息员要主动提高工作站位, 站在全局、全段、全公司的角度上思考政务信息工作, 不断提高上报质量, 发挥信息的综合服务和参政作用。

3.2 拓展信息来源

平时工作中, 许多信息员反映素材难找, 有时有了线索, 但是实情又不能及时掌握, 等彻底了解了实际情况, 又过了时效性。因此, 一是建议让政务信息员多参加公司的周例会、安委会、经营例会等会议, 从会议上了解部门、车间以及所属二级单位的最新进展和情况, 及时捕捉亮点。二是各单位信息员要随时关注路局和本单位网站, 及时了解路局最新政策和开展的活动, 以及围绕路局的最新要求, 本单位的具体阐述和分解。三是多深入一线调查。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信息员不能光坐在办公室靠文件去联想发挥, 要深入一线, 与职工面对面了解情况, 通过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现和解决的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新思路, 及时将这些内容纳入信息当中, 这样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显示出桥梁作用。

3.3 举办专业培训

将政务信息和其他文种一并纳入公文写作培训内容。聘请各局局办总值班室编辑信息的人员直接授课, 从政务信息的采集、写作方法、选材、如何归纳提炼等方面进行讲解, 并拿出部分单位上报的典型政务信息作为案例, 进行分析点评。课后由信息采编率高的单位进行经验分享, 印成材料供大家课后学习。通过专业指导, 让各单位政务信息员从理论上对政务信息工作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在实践中也能快速上手。

3.4 创新表现手法

政务信息主体结构上打破以往“一、二、三、四”表述模式, 按照“新、实、准、快、精、深”等表达要求, 对一些适合叙述的突发性事件处理、营销案例以及取得行业荣誉的政务信息, 可以尝试按照时间、情节、引发的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 同时, 配发上相应图片, 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印象深刻。对于政务信息的标题, 目前大多采用主谓结构, 如“×××单位认真开展××××活动”、“×××单位迅速贯彻××××会议精神”等。对于一些反映工程进度、工作成绩等信息中是否可以尝试以数字点明信息主题, 如“×××单位月销售产品达×××万元”“×××单位提前×天完成工程进度”。再比如, 对经验介绍、工作措施等能提炼出内在规律推介型的信息可以尝试采取“×××单位‘三个着力’提高×××”等。

3.5 多角度反映工作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10

一、煤炭企业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煤炭企业之间、煤炭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 煤炭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延伸经营领域而进行的自我转型, 煤炭企业的资本运营等等, 都需要煤炭企业做出快速且准确的决策。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 所以煤炭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加强煤炭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 就有助于煤炭企业整合且合理使用有限的财力资源;有助于财务管理与业务无缝对接, 提高财务管理融入业务发展之中;有助于煤炭企业转型升级, 拓宽经营领域, 投资管理等的正确决策。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当前, 煤炭企业普遍重视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 使得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呈现发展快、层次高、效果好的特点。笔者通过对河南煤化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观察, 了解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建立集团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了集团与子公司、分公司的各会计核算主体之间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贯通, 支持集团公司对下属各单位财务数据的及时查询和资金管理的实时监控; (2) 统一财务核算办法, 增强集团内财务数据的可比性, 数据使用的有效性;

不容忽视的是, 当前多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煤炭企业集团层面及各子公司、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前端的业务处理信息系统不统一 (部分企业可能没有业务处理信息系统) , 没有统一的数据库和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 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共享, 产生财务数据的“信息孤岛”, 影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财务管理信息数据失真问题。煤炭企业使用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后, 由于财务数据是企业经济信息的反映, 财务管理信息软件是企业管理软件的组成部分, 系统使用中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系统操作人员可能会很多, 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数据 (基础数据、后期录入数据) 不正确就会导致财务数据的不真实, 进而影响依据财务管理信息产生的企业管理决策。

三、新形势下构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措施建议

1.规范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也是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 基础工作不牢固, 不统一, 信息化就搞不好。煤炭企业, 特别是集团公司管理下的煤炭企业, 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 包括会计核算办法、财务管理制度、标准科目代码、标准财务负责人履职报告、标准财务报告等, 为煤炭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统一标准。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 要建章立制, 完善财务数据的形成、录入、维护、修改程序, 规范操作员操作权限和操作行为流程, 为网络畅通、信息安全共享、各项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等提供良好的条件环境。

2.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

建立系统化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它是一个可将子公司经营计划、财务预算、会计核算一并纳入的, 集团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 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财务管理的效率。通过这一平台, 做好报表的编制、财务数据的分析利用、业务处理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链接、资金管理系统的建设、数据共享等问题。

3. 精细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 推进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形成。

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煤炭企业成立内部结算体系, 改善企业资金结构, 统筹调度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规定煤炭企业 (集团) 内部各单位资金支付范围, 监督管理各单位资金质量和运行情况, 避免预算外支出和资金沉淀现象发生。

(2) 推进预算管控信息化手段建设。

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煤炭企业各单位、各部门分工协作, 实施投资、经营、资金、成本和信息管理的协同推进和预算管控的实时监控, 提高预算管理质量, 完善预算管理指导下的企业发展。

(3) 完善财务控制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煤炭企业的财务控制就能够成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工作的过程控制, 事前控制形成的决策目标和决策目标分解;事中控制决策目标执行与财务预算指标的偏差对比, 调整执行行为;事后控制为分析执行结果与既定的决策目标的差异, 评估决策目标的科学性。

4.着力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 人才是关键。煤炭企业要储备一些精通网络技术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 通过培训、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财务管理系统操作能力, 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观念的理解系统的操作能力, 更新观念, 提高技能, 造就一批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双高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需求。

摘要:伴随着煤炭企业逐渐走向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信息化管理, 煤炭企业要正确及时决策, 就会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有需求, 特别是获取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在新形势下, 探索构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新举措是服务煤炭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形势下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 篇11

摘 要:“十五”期间,我国政府完成了多个以业务部门为基础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我国迈进了“十一五 ”规划,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新成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电子政务将进入一个新的建设时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漏洞

1 新时期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1.1 信息化程度越高,电子政务系统基础设施本身的脆弱性越值得警惕

网络设施无法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也难以避免偶然无意造成的危害。电子政务系统所处环境的影响(温湿度、磁场、碰撞、污染等),硬件设备故障,突然断电或电压不稳定及各种误操作等。这些危害会损害系统设备,有时会丢失或破坏数据,甚至毁掉整个系统。如2006年底,受中国台湾南部海域强震影响,亚太地区互联网发生了严重瘫痪。地震冲击下,中美海缆等多条海缆受损,网络访问不通、电话线路受阻、国际金融交易中断或受限……严重依赖互联网的IT、国际贸易、媒体、金融等行业受到极大影响。其影响范围之广,让人深刻体会到,全球化时代我们对网络如此依赖,而这种高科技的通信手段却如此脆弱。

1.2 漏洞数量居高不下,利用漏洞发起攻击仍是电子政务系统最大的安全隐患

安全漏洞是指硬件、软件、协议和系统安全策略等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攻击者可利用这些缺陷和错误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非法授权和破坏。据国内著名反黑专家、中科院物理所许榕研究员介绍,他与有关部门对国内多家网站的安全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90%的网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无法有效地抵抗电子攻击。2007至2008年,我国多个单位的电子政务系统曾遭受过利用漏洞发起的攻击,甚至连公务员招考网站、网上银行都不能幸免。目前,美国微软公司几乎垄断了我国电脑软件的基础和核心市场,离开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国产的大多数软件就没有了操作平台,而操作系统自身的安全漏洞就非常多。同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设备、技术、产品较少,一些核心硬件基本上从国外进口,且对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提供的关键设备中可能事先做的手脚无从检测和排除,这将造成既花费大量资金,又买来了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隐患。其次,绝大多数电子政务信息网络运行的是TCP /IP、 NetBEUT、IPX/SPX等网络协议,而这些网络协议并非专为安全通讯而设计。在这些网络中使用和运行的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就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安全漏洞。

1.3 经济利益成为病毒、恶意软件开发和传播的最大驱动力,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受到极大考验

根据我国著名的反病毒公司金山发布的2008年度电脑病毒疫情报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计算机病毒、木马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其总数已经超过了近五年的病毒数量的总和。金山毒霸全球反病毒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30日,2008年上半年,金山毒霸共截获新增病毒、木马1242244个,较2007年全年病毒、木马总数增长了338%,其中90%以上带有明显的利益特征,有窃取个人资料、各种账号密码等行为。报告同时显示,近年来肆虐互联网的流氓软件逐渐被控制,但是黑客和病毒制造者等团伙却空前猖獗起来,他们除了制造能和杀毒软件对抗的新病毒之外,还频繁地在各个网站上植入木马,并疯狂地将用户电脑变成任由他们控制的僵尸网络(Botnet)。网络黑客逐步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在组织内部分工明确,从恶意代码的制作,恶意代码的散布到敏感信息的窃取都有专人负责,网络攻击从最初的技术炫耀转向获取经济利益,网络攻击的针对性和定向性越来越强。制造木马、传播木马、盗窃账户信息、第三方平台销赃、洗钱,常规的病毒黑色产业链在2008年上半年开始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伴随着病毒制作技术的进步,病毒产业链也随之发生变化,新型产业链在技术上也呈现出分工明细的趋势,例如专门对抗杀软的病毒,专门下载其它病毒的downloader类别的病毒,专门的盗号功能等。

特别是当一些政府网站被入侵后,由于这些网站的浏览量非常大,致使病毒的感染范围非常广,其中不乏金融、税务、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目前,各级电子政务系统已经成为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也是最大的信息资源生产者和发布者,这些具备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无疑将成为被攻击和窃取的主要对象。

1.4 移动办公设备和技术的普及,成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所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购置成本不断降低,它们被大量地应用到了日常工作中,成为人们进行办公信息存储的首选设备。与此同时,近年来无线局域网产品逐渐走向成熟,正在以它的高速传输能力和灵活性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正是由于移动办公的“移动”特性,却给当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风险,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新的研究课题。诸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U盘等移动办公设备,普遍存在易丢失泄密、内外网交叉使用、公私交叉使用、病毒防范不到位等问题。无线局域网通过无线信道相互连接,电磁辐射难以精确地控制在某个范围之内,因此相对有线网络,通过WLAN发送和接收数据容易受到各种被动和主动攻击,如窃听、篡改、拒绝服务攻击等,面临着比有线网络更多、更严重的安全威胁。

1.5 P2P技术带来了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新威胁

P2P是一种分布式网络,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网络的参与者共享他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打印机等)。近年来P2P软件迅速普及,几乎在每个单位的办公网络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使用痕迹,但正是这种新的应用型技术,给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

2 运用多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充分应对新时期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2.1 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是一个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问题,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单位,基本都建立了由所在单位主要领导直接主管的信息安全组织机构,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职责,并制订了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运行中环境安全的重要性。正确选择建筑物所处的位置,设置监控系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计实施,须具备消防报警、安全照明、不间断供电、温湿度控制、防盗报警等能力,以保护系统免受水、火、地震、静电、噪音、虫害等因素的危害,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管理和维护保养,具有一定对抗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能力。其次是要加强对含有敏感信息的可移动媒体的管理,防止信息的泄露,针对不同类型的存储介质建立不同的安全处置方法、审批程序、报废记录等措施。

2.2 运用访问控制技术,对来访者进行用户识别、权限分配和实时监控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分为三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和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和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用户只有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合法验证,才能登录到相应的电子政务系统当中,然后系统根据来访者所属的用户组分配权限。与此同时,网络管理员应对网络实施监控,服务器应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服务器要以图形、文字或声音等方式对非法的网络访问给予警示。如果检测到有人试图非法进入电子政务系统,网络服务器应自动记录企图尝试进入的次数,当非法访问的次数达到设定的数值,那么该帐户将被自动锁定。

2.3 合理配置防火墙是实现信息安全最基本的技术措施

配置防火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安全方法。防火墙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采用包过滤或代理技术,根据既定安全策略允许特定用户和数据包穿过,同时将安全策略不允许的用户与数据包隔断,有效监控着内外网之间的任何活动,防止恶意或非法访问,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电子政务网络由各级政府网络组成,从网络安全角度上看,它们属于不同网络安全域。所以,在各中心的网络边界以及政务网和Internet边界都应安装防火墙,并实施相应安全策略。同时通过合理的配置防火墙,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P2P技术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负面影响。目前应用较多的防火墙主要有三种:数据包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和双穴主机防火墙。但是防火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对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无能为力。

2.4 加密技术是政务信息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抵赖性的保障

数据加密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技术的成熟已经是毋庸质疑的。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将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被未经授权人员窃听和访问,这是数据加密技术为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带来最基本的好处。

另外,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一种安全的数据传输通道,保证敏感数据从发出到接收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从而打消了电子政务系统使用者的顾虑,推动电子政务系统的快速发展。

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在系统管理人员与电子政务系统使用人员(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之间建立起了信任机制。系统管理人员不再能查看敏感信息的内容,但又不影响他执行系统管理的职责。

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定向发送,这在公文流转、受控文件的发放方面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数据发送之前,发送者可以通过SMIME协议,利用指定接收者的公钥对数据进行定向加密,这样做出来的加密数据只有指定接收者利用自己的私钥才能解开,而且可指定多个接收者。

2.5 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增进电子政务无线网络安全

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形势 篇12

关键词:人才,人才资源,工业和信息化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 世界早已步入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特征的新时代。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作为国家首都, 人才发展不仅是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推动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 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工业与信息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之一, 对北京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也吸引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据统计, 仅工业产业从业人员就占全市总从业人员的20%多。因此, 研究工业与信息化企业人才资源状况, 对于北京落实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北京市工业与信息化企业人才概况

研究课题组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从业人员状况调查项目) 对2010年北京市工业与信息化企业从业人员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涉及电子信息、基础与新材料、生物与医药、装备产业、汽车与交通设备、都市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业这七大产业。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方式, 共收回有效问卷11460份。本文主要对其中的人才人员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希望能够提供借鉴作用。

在本文中, 人才是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和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在本次调查中, 工业与信息化企业人才总量是6591名, 占全部被调查人员的57.5%;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中, 男性占59.3%, 女性占40.7%, 男女比例为1.5∶1;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和31~40岁两个阶段, 分别占到人才总数的56.7%和26.7%, 较年轻化;20岁以下和40~60岁的人数分别占1.3%和15%;从户籍上来看, 53.3%的人员拥有北京市户籍, 46.7%是外地人员, 两者比例为1.2∶1。详情如下表所示。

2 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所具有的特点

2.1 从所属行业来看, 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多分布于装备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

被调查的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所属行业情况如下, 装备产业占26.1%, 电子信息业占20.7%, 汽车与交通设备业占16.8%, 软件信息服务业占16%, 生物与医药业占7.7%, 基础与新材料业占7.5%, 都市产业占5.3%。由此可见, 在被调查的七大产业中, 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较多的分布在装备产业和电子产业, 而都市产业的人才数量最少。

2.2 从工资收入来看, 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的工资水平多集中在2001~4000元

在所调查的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中, 70.4%的工资在4000元以下, 其中, 工资水平在2001~4000元的占44%, 在2000元以下的占26.4%;工资水平在4001~6000元的占17.4%, 在6001~8000元的占5.9%, 8000元以上的占到6.2%。由此可见, 与2010年北京市平均工资4201元/月相比, 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的工资水平并不是太高。

2.3 从学历水平来看, 拥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员较多

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学历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 拥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占绝大多数, 两者之和高达78.6%, 其中, 拥有大专学历人员占36.5%, 本科学历人员占到42.1%, 处于两端的硕士及以上和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分别为11.3%和10.1%, 其中拥有硕士学历人员占10.3%, 博士学历人员仅占1%。由此可见, 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的学历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4 从在京工作年限来看, 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在京工作年限较短

在所调查的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中, 在京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人员近一半, 占到49.4%。工作年限为5~10年的占25.2%, 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25.4%。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人才年龄年轻化, 二是近几年北京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2.5 从配偶及子女状况来看, 绝大多数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的配偶和子女在北京

在所调查的工业信息化人才中, 56.6%的人员已结婚, 其中, 86.2%的配偶在北京生活, 13.8%的配偶在外地生活。另外, 从子女状况上来看, 43.1%的人员有子女, 其中74.9%的子女在北京上学或就业, 25.1%的子女在外地上学或就业。

2.6 从需求状况来看, 较多的人员希望增加薪酬和政府提供政策性住房

在调查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目前个人需求时, 题目涉及12个选项 (可多选) 。调查结果显示, 78.5%的人员希望增加薪酬, 51.2%的人员希望政府提供公租房、两限房和经济适用房, 而仅有1.8%的人员选择在北京短期工作后离开。调查还显示, 外来高端人才的主要需求是住房和落户北京。由此可见, 工业信息化人才对长期在北京工作并落户有很强烈的意愿。

3 促进北京市工业与信息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和特点, 为更好提高人才竞争力, 促进北京市工业与信息化企业发展, 本文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

3.1 制订人才规划, 加强宏观指导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 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促进北京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研究制定《北京工业和信息化人才战略规划》, 站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需要的高度, 对未来5~20年北京市工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状况、素质要求、培养体系、管理体系、成长环境、人才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外发展状况等进行研究;定期编制年度《北京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发展白皮书》, 以便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权威、实时的决策依据。各级政府、市各工业信息化企业要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 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做好相应的人才规划工作, 落实相应分解任务。

3.2 加大工业信息化企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

北京市已经出台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 (2011—2015) 》。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 今后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各种产业人才。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相对较匮乏的问题, 建议加大工业信息化企业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要提供支持平台, 做好高端紧缺人才引人、用人、留人工作。完善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体系。同时, 做好工业与信息化企业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 坚持人才的自主培养和海外引进相结合。

3.3 为高端人才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鉴于调查中发现外地户籍人才占到近半数的实际, 建议为符合条件的人才解决北京市户口, 建立配套的户口、档案、社会保险和子女就学等政策, 彻底打破城乡之间、国际国内之间、体制内外之间、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之间的人才壁垒, 取消有关限制人才流动的条款与规定, 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交易和服务体系, 鼓励人才流动或租借, 从政策上引导人才流动, 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3.4 加大对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的培训力度

针对工业信息化企业调查中发现的人才学历结构不均衡, 以及拥有高职称人才的占比较小的问题, 建议加大对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的培训力度。创新人才培训机制,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建立企业内部培训、第三方机构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巩固和强化培训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 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3.5 加强人才动态监管

建议全市建立统一的工业信息化企业人才信息库, 实现市内人才信息和企业信息的共享互联。为政府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动态监管, 从而更好地为工业信息化企业及人才服务, 对工业信息化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更好配置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新起点新举措——推动首都新的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M].北京: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 2011.

[2]刘梅英, 高畅, 宋伟峰.浅析首都人才优先发展现状[J].中国人才, 2010 (11) .

[3]李芸莉, 张炜.从流动人口看北京人口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9 (12) .

[4]王以忠.北京地区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 2006 (6) .

上一篇:检修工艺技术下一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