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2025-01-09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精选12篇)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篇1

省市领导参观示范基地举办农机维修职业技能培训班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的前身是广州市农业机械总公司, 成立于1964年, 于2013年5月更名, 是广州市农业局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1.研究制定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规划并组织实施;2.承担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教育;4.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信息收集、反馈、宣传和服务;5.指导下级农机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推广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技推广服务活动。40多年来, 我们致力推动广州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率先引进温室大棚技术和精准灌溉, 水肥一体化设施;1997年, 率先引进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谷物干燥机, 对加快转变广州地区乃至全省农业发展方式, 起到首开先河作用;2003年始, 为配合广州市政府实施都市型农业战略,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市财政大力扶持下, 在广州市白云区建设了占地158亩的"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基地", 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最为规范的集现代农业装备试验、推广、培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综合性试验基地;2011年, 广东省农机化议案资金项目"广州区域性农机推广站"在示范基地挂牌成立;2012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为创新广州市农机推广培训工作的形式, 建设了"广州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项目的建设, 将农业装备设施的智能化监控等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 实现温室大棚农业生产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 为农业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举办农机现场演示会邛广會'A!t-a'W切Ats i M-mk.si/, ·从|^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篇2

2.负责粮油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指导、总结工作和粮油基地、园区建设工作。

3.负责耕地质量监测和肥料使用技术工作。

4.负责《种子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

5.负责品种管理,规范新品种(系)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6.负责种子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

7.负责种子质量监控、市场管理,确保种子质量达国标,保护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8.负责种子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种子工程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篇3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插秧技术推广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为我国的插秧技术推广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插秧技术推广;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S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29-1

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机械化程度还不够完善。水稻插秧的机械化水平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实现我国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以及提高水稻插秧的机械化水平是我国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水稻插秧技术在基础推广与发展方面一直停滞不前。本文主要总结了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

1.1 水稻插秧育秧技术要求较高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中,尤其是机械化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其技术要求较高。许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机械插秧技术。而机械插秧是水稻种植技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这种插秧模式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的播种面积较大,其标准化的要求较高。想要实现机械插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首先,想要使用机械插秧,需要一块标准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需要均匀的分布。第二,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壮,并且无虫害,满足水稻高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户家庭均采用家庭劳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户更加偏好传统的插秧技术,机械化的插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户家庭并不是一个良好的选择,这就导致机械插秧技术不能够在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1.2 机械插秧的技术限制

机械插秧所选择的秧苗一般是带土移栽,秧苗的年龄在15~20天,叶龄在3.5~4之内,秧苗的高度在12厘米~17厘米。若地里的水越深,机械插下去的秧苗就不会露头,这时就不能够使用机械进行插秧。在插秧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到降雨量的影响,在秧苗的插秧季节无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导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等到降水足够之后,秧苗又生长壮大,而机械并不能够采用大秧苗进行插秧,这样插秧机就成为了摆设。

1.3 稻田中的水利灌溉设施落后

在大多数的稻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统比较落后,农田中不能够做到自如的供水和排水,使得农田中的水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就为插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无法控制好水的深浅,使得水稻插秧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1.4 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慢。受到农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插秧模式,且没有办法去创新和改进现有条件下的插秧模式,改良水稻的种植环境,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水稻插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落实。

2 解决水稻插秧基础难以推广的有效措施

2.1 加快土地流转的推进进程

要将土地集中在比较优秀的种粮大户中去。过去,为了提高我国粮食的生产率,国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落实到每家每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劳作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日益增大的农业需求,这种家庭式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中,对土地进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够有利于水稻插秧技术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进。

2.2 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统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政府就要设立专项中的资金,对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农田实现有效的灌溉和排水。推广的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农田实行随时灌溉随时排水,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满足农户对插秧的要求,进一步推广机械插秧技术。

2.3 加强水稻插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就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农民配合推广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水稻插秧技术也将会得到更好的推广。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插秧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机械插秧技术,让农民群众主动的改造水稻的种植环境,为机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条件。

3 结语

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与实施,有效的帮助了农民群众进行科学的插秧,最大程度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了插秧的效率。机械插秧可以代替人工插秧,这样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了广大农民的双手,尽管机械施工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相信经过我国广大农机推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改进,机械插秧技术的前度将会更加光明。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人员还需要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大力的推广新型的水稻插秧技术,以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又好又快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梁素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及前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06).

[2] 单付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3,(15).

[3] 陶明德.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的优势及不足[J].农机科技推广,2013,(02).

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篇4

‘·'^'W7'""“11111^AAi Mmam^;華举产:知塞麵箱::::|l斤, -參^;i Ti M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的前身是广州市农业机械总公司, 成立于1964年, 于2013年5月更名, 是广州市农业局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1.研究制定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规划并组织实施;2.承担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教育;4.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信息收集、反馈、宣传和服务;5.指导下级农机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推广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技推广服务活动。40多年来, 我们致力推动广州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率先引进温室大棚技术和精准灌溉, 水肥一体化设施;1997年, 率先引进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谷物干燥机, 对加快转变广州地区乃至全省农业发展方式, 起到首开先河作用;2003年始, 为配合广州市政府实施都市型农业战略,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市财政大力扶持下, 在广州市白云区建设了占地158亩的"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基地", 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最为规范的集现代农业装备试验、推广、培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综合性试验基地;2011年, 广东省农机化议案资金项目"广州区域性农机推广站"在示范基地挂牌成立;2012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为创新广州市农机推广培训工作的形式, 建设了"广州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项目的建设, 将农业装备设施的智能化监控等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 实现温室大棚农业生产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 为农业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省市领导参观示范基地举办农机维修职业技能培训班

农业技术推广站竞岗演讲稿 篇5

我是xxx,xxx人,今年34岁。

今天我站在这个舞台上参加竞岗演讲,心情十分激动,百感交集。首先我非常感谢党委,政府给予我们这个展示自我,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虽然我知道竞争到这个岗位是非常的困难,但作为年轻的我来说是一次挑战,要有拼搏,奋进,向上的理念,不怕困难,不惧失败,积极参与竞争。

在当前,时代已进入科技信息化得时代,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生产落后局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必要要求,更是一个农技推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好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我是97年参加工作的,几年前一直在政府农技站工作,由于国家政策变化,政府机构调整,我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从事了个体经营户。刚从政府分流出来,步入社会,一筹莫展,心烦气躁,自暴自弃。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应该走哪一条路,天天在家百感交集,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齐齐向你袭来,让我无法喘气,只能四处飘泊,在漂泊中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但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应该负起家庭的责任,都想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干出自己的事业,在商场摸爬滚打,由于自己太诚实,太正直,没有那种精明,厉害,尔虞我诈的生意头脑,就总是屡战屡败,也就没有干出多大的成绩。后来没办法,为了生计只能做苦力,学开车,借钱买的士,服务人民,在开车中体会乐趣,稳定心神,也在其中体会到了社会的真情冷暖,当年还被评为华泰出租公司优秀的士司机。由于开车是一件比较危险的工作,也非常让家人担心,权衡再三,家人反对我继续开车,现在闲在家中。

今天面对党委,政府推出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岗位的竞聘,我仔细思量,觉得自己比较可以,同时我也深信自己能够胜任。其一:我有几年做生意经历,让我看到了科技,信息的重要性。我会把我看到的,学到的科技,信息知识应用到农村农业上来,也会运用自身具备的电脑网络知识和农业知识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把好的信息推广到各村各户,也会用计算机网络把我们农村好的产品推广出去。其二:我有一颗真诚的心,能体会到农民的艰苦,一心想如何为农民改变艰苦的作业环境,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科技含量,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效益。其三:我年轻,有冲劲,有干劲,有新观念,年富力强,爱学习,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再加上我真诚,诚恳待人的为人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分。等等,这都是我能进入这个岗位上的优势条件,我也非常自信能够完成这个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同时也非常希望能得到领导,同志们的认可。

当然无论这次竞岗的结果成功与否,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即使落选我也会一如既往的关心农技推广工作,也服从领导安排。自己总结经念,以补不足。

假如今天我有幸能如愿以赏,我将充分发挥我的年富力强,勤奋务实,聪明好学的工作态度,绝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协助领导开展农村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切实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日益迫切的需求,积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近户。全面提升鸾山的农业信息化水平。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篇6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农业污染源;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9-2

据2007年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包括了种植业的38239个,其中种植业主要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t,总磷流失量10.87万t;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0万t,地膜回收率80.3%。重点流域排放情况:重点流域种植业主要水污染物流失量:总氮:71.04万t,总磷:3.69万t。可见,农业污染源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严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论述了推广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拦截、循环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 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

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农业、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手段。据统计,近10多年来,我国化肥总使用量由1996年的3827.9万t,增加到2005年的4766.2万t,其中氮素合计达到2730.5万t氮,增加迅猛,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这不仅造成农民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江河湖泊富营养化、近海赤潮频发,对土壤、大气、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据估算,我国农田径流和淋溶进入水体的氮素对水体氮素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490万-500万t,成为江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污染水体。

1.2 农药

农药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农药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农药污染已在许多国家造成公害。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不合理运用,使部分农药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据文献报道,中国目前喷施的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30%,而据中国统计,200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46.0万t,这样至少有87.6万t农药残留在环境中,挥发到空气,流入水体,沉降聚集在土壤,成为农业污染源,严重污染土壤、大气、地下水和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3 农膜

农膜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主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2005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76.2万t(中国统计)。另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表明,2007年种植业地膜残留量为12.10万t,地膜回收率为80.3%,这样我国年有20%左右的农用塑料薄膜约2.4万t直接丢弃在田间,破坏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农作物秸秆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大量焚烧秸秆,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大量有机物不能回到农田,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的秸秆产出量已超过7亿t。由于农作物秸秆运输难、加之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储存场地少,收集、运输等经济实用技术装备不足,大量农作物秸秆没有成为农村的主要能源来源,而是被农民大量焚烧或丢弃在田头,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而且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业的另一面源污染源,污染环境。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在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努力下,一批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是减少农业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2.1 少耕免耕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是本世纪农业技术领域中推广行之有效保护性耕地的新技术。它减少因为频繁的耕翻导致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地力退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保护土壤、水和气农业环境,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增加农业效益。据试验测定,少耕免耕技术与犁铧翻耕技术相比: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提高粮食产量13-16%并减少秸秆的污染。据广西农业部门统计,广西推广免耕技术达2200多万亩,有效减少了大量稻草的焚烧或丢弃,并且培肥地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秸秆、化肥污染源造成的面源污染。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支增收。根据专家测算,到201O年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氮肥410万吨,从而减少化肥的污染源,有效控制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2.3 “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

“三避”技术是广西农业部门在总结农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集成创新,提升和大力推广的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树冠盖膜避寒、盖棚避雨、网棚遮阳、果实套袋等为代表的避灾栽培技术。“十五”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面积3670万亩,新增农业效益60亿元以上。“三避”技术的推广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农药的污染。但要加强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控制白色污染的发生。

2.4 生态拦截技术

当前农业部门正在推广应用的生态拦截技术是:生态拦截带和生态拦截沟,实现生态拦截技术的自我维护,有效解决化肥利用率低,氮磷向水体迁移,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发生。

2.5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广西农业部门着重推广“猪+沼+果+灯+鱼”、“猪-沼-稻(免耕抛秧)+灯+鱼”、“猪+沼+果+灯+蛙”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农村清洁工程,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秸秆有效地利用,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相对降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以最少的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主编.中国耕作学[M].新华出版社,2001.

[2] 罗河胜.塑料材料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3] 奚振邦.簡析化肥对现代农业的作用[J].2003.

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篇7

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是广州市农业局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1.研究制定本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规划并组织实施;2.承担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教育;4.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信息收集、反馈、宣传和服务;5.指导下级农机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推广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省市领导参观示范基地服务活动。40多年来, 我们致力推动广州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 率先引进温室大棚技术和精准灌溉、水肥一体化设施;1997年, 率先引进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谷物干燥机;对加快转变广州地区乃至广东省农业发展方式, 起到首开先河、影响推动的积扱作用。2003年始, 为配合广州市政府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市财政大力扶持下, 在广州市白云区建设了占地158亩的"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基地", 该基地是目前广东省乃至全国最为规范的集现代农业装备试验、推广、培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试验基地。2011年, 广东省农机议案资金项目"广州区域性农机推广站"在示范基地挂牌成立, 2012年更被评为首批"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 2014年, 被认定为"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为创新农机推广培训的工作形式, 办成永不落幕的农业机械现场演示会, 建设了"广州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利用现代化网络及信息化技术, 传播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服务信息。"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项目的建设, 则是以智能化培育控制和农产品安全溯源作为突破口, 开发农业装备设施的智能化监控等信息系统, 实现温室大棚农业生产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 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I j聽-VI:^^•.i j••, L」^逢1...盡•/.'.il-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篇8

1.1 办公条件严重落后

上世纪九十年代,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曾经建设成具备“有农技队伍, 有工作场所, 有服务实体, 有服务设备, 有试验基地”的“五有”乡镇农技站, 在当时对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许多地方开始把工业发展列入重点, 将招商引资及工业产值列入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 导致农业发展由重心变成靠边角色, 农业用地大量流失, 试验基地被征用、办公场所被改作它用、实验设备老化, “五有”农技站变成“五无”农技站。

1.2 农技人员流失严重

现有的在编农技人员, 大都是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入编的正规农业院校毕业生, 都有农业专业技术, 但由于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辛苦、条件差、待遇差、政治上无奔头等等原因, 许多人转行做其它工作, 真正在编做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有限。近几年, 农业部及省农业厅、公务员局等部门高度重视农业人员的补充, 批了许多农业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名额。但招收进来大多是非农业院校毕业生, 即使有些是农业院校学生, 也是在农技站工作一两年, 就想方设法调到其它部门将农技站变成进入事业大门的跳板。

1.3 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许多地方现有在编在职人员, 大多是四十至五十多岁, 他们大都离开学校工作二三十年, 许多知识需要更新。虽然按继续教育要求, 他们每年要参加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 但由于时间有限, 学的知识少, 且大多在课堂上口头培训, 没有在试验基地实际操作, 导致回来后许多知识无法有效传给农民。

1.4 无工作经费, 待遇差

由于农技站无工作经费, 因此农技人员下乡指导农民, 要自付通信费用、交通费用等, 这也是限制农技人员下乡积极性, 导致农业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难解决的主要原因。近几年, 通过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努力, 农技人员的基本工资有了保障, 但在基层农技人员可享受浮动一级工资、在基层农技推广岗位工作满30年退休可享受全额工资等政策在有些地方得不到落实, 这也是影响农技人员积极性的原因。

1.5 无试验基地

《农业技术推广法》要求, 向农民推广的农业新技术, 要经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适用性或者安全性后才能推广, 否则须担责。可实际情况是, 农技站现在没有试验基地, 无法搞试验, 真正搞试验要租农民地块, 花大价钱请农民配合, 而这样却无资金支持。这样造成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推广。

2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几点构想

2.1 完善办公及工作条件

农业部实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对乡镇农技站硬件建设设定了标准, 也配备了相应的建设资金, 如果建设资金能全部落实到位, 乡镇农技站的办公及工作条件就能得到有效改善。为此, 农业部及省级农业厅应细化检查落实措施, 确保每个乡镇农技站建设能真正落实到位, 严防基层具体建设相关部门走过场。

2.2 提高农技人员工作待遇, 直接下拨工作经费到农技站

提高农技人员待遇, 需要各级人大及农业部、省级农业厅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 确保农技人员的切身利益能得到保障。现行农业工作经费下拨模式是一级一级下拨到县财政部门, 再由县财政拨到县农业局, 所有工作经费均未到乡镇农技站。没有工作经费, 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高效开展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为此, 要完善乡镇农技站的法人单位登记, 建设法人账户, 并且上级相关农业主管部门要完善资金划拨渠道, 改变方式, 确保乡镇农技站的工作经费由乡镇农技站管理、支配。

2.3 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力度

仅靠每年几天的继续教育时间无法有效完善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 使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年乡镇农技站又新增加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职能, 更需要农技人员具备更多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建议农业部像培训万名农技推广骨干那样, 拨出专项资金, 由省级农业厅每隔几年分批组织乡镇农技站的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进行3~6月的实践性培训, 使他们的知识真正得到有效更新, 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

2.4 恢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在耕地分配到各家自主耕种的实际情况下, 农技推广要把其推广示范职能发挥到最大作用, 农技站建立自己的试验、示范基地尤为重要。现阶段乡镇农技站没有试验基地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没有可供地块和资金的情况下, 要在每个乡镇农技站都设试验基地也不现实。建议每县按区域先建设几个综合试验基地, 每个区域范围内的农技站人员为综合试验基地工作人员, 每项试验由区域内农技人员合作完成。地理区域小的县, 可把试验基地建在县农科所, 由各乡镇农技站抽调人员参与试验。一方面可节省资金, 充分利用各农技站技术人员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可有效改变县农科所有名无实的现状。

2.5 给予乡镇农技站可直接向省农业厅申报农业推广研究项目的权限

若乡镇农技站有推广研究项目, 则一方面可进一步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使工作更有事业感;另一方面, 通过研究项目, 使乡镇农技人员在评定高级职称时更有机会。因为现在的高级职称申报条件中要求, 必须有项目获奖或获得省以上的工作嘉奖, 才能申报。而现在实际情况是, 许多乡镇农技人员根本没机会参加推广研究项目, 获得省以上的工作奖励推荐权机会更少。

2.6 完善农技人员人事招聘管理制度

农技人员未满编的单位, 可通过公开招聘真正从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补充。对此, 各级公务员局应细化招考条件、严格把关, 不是正规全日制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应不给予报考资格。对招录进来的人员, 应制定必须服务一定年限后才能申请调动或报考公务员。否则, 农技站仅仅成为进入事业大门的跳板, 而不是能留住人的地方。

摘要:修改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提出制定该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 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配合《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 建设确实有战斗力、软硬件配套齐全、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部先后实施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及推广项目补助等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对重新建设完备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重塑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有很大的作用。但要确实落实修改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法》, 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特别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成能全面担负起解决农业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角色,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推广 篇9

深松技术, 能够增加雨水渗透程度, 将土层中残茬、秸秆、杂草等, 有效翻转土表, 减少土壤风蚀程度, 起到有效保墒的目的。深耕技术, 增强土壤通透性, 而且增加含水能力, 减少了地表径流, 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通透性, 有效协调水、肥, 更利于种子发芽, 可确保作物根系发育良好;能有效掩埋有机肥, 达到清除杂草, 消灭各种寄生虫的目的。充分发挥深松深翻技术在作物高产中的作用, 必须要认识到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的要求规格。文章由此展开论述,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农业机械深松技术

推广深松技术, 有效疏松土层, 保证原土层结构不变, 是很有效的土壤耕作技术。有效推广深松技术, 能够增加雨水渗透程度, 将土层中残茬、秸秆、杂草等, 有效翻转土表, 减少土壤风蚀程度, 起到有效保墒的目的。同时, 被覆盖地表的杂草、秸秆等, 能缓解土壤径流的产生, 减缓径流程度, 减少对土壤的破坏程度, 有效保护水土。但是, 深松技术不同深翻技术, 不能翻埋肥料、杂草、秸秆等, 而且对病害虫的防治意义也不是很大。

2.1 机具要求

深松作业一般要求以36 k W以上拖拉机为动力, 配置相应深松机具进行。深松机械有单独的深松机。也可以在综合复式作业机上安装深松部件, 或中耕机架上安装深松铲进行作业。

2.2 技术要求

深松作业, 分全面深松和局部深松。全面深松在工作幅宽上, 用深松机进行全面耕松。局部深松用间隔性局部松土, 使用机具涉及到杆齿、凿形铲等等。就深松形式上, 可细分为全面深松、间隔深松、浅翻深松、灭茬深松、中耕深松、垄作深松、垄沟深松等。深松深度视耕作层的厚度而定, 一般中耕深松深度为20~30 cm, 深松整地为25~35 cm。垄作深松为25~30 cm。

2.3 注意事项

其他注意问题, 达到作业效果的农业机具, 需要配套的动力机械, 只要在动力上得到保证后, 才能达到预想的深松深耕效果。不是所有的地段, 都适合深松。尤其, 注意“三漏田”, 不能做深松处理。经耕作的土壤, 确保适度的松紧度, 并达到理想的耕层构造, 为理想的耕作目标。

3 农业机械深翻技术

深翻为田间作业的重要技术, 结合动力机械, 加深耕层, 增加土壤空隙, 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经过深耕的土壤, 不仅通透性增强, 而且增加含水能力, 减少了地表径流, 打破犁底层;经过深耕的土壤,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通透性, 有效协调水、肥, 更利于种子发芽, 可确保作物根系发育良好;经过深耕的土壤, 能有效掩埋有机肥, 达到清除杂草, 消灭各种寄生虫的目的, 是深松技术无可比拟的。

3.1 机具要求

深翻作业一般利用58k W以上履带式拖拉机或轮式拖拉机配套铧式犁或双向翻转犁进行。常用铧式犁有1L-330悬挂中型三铧犁、1LQ-425轻型悬挂四铧犁、双向翻转犁等。

近些年, 推广使用的高效多功能ISF系列深松施肥器, 作为高效的施肥机具, 有效利用其自身配置的“V”型、“U”型等深松施肥器, 可一次性完成深松、深施、镇压等多种功能。根据作业的不同要求, 可有效控制土壤深松度在25~60cm之间。而施肥情况, 可通过高压喷头喷射、喷雾深施肥、药, 深度在8~40 cm之间。能单独或同时进行地表、地下喷施, 可独立作业或联合立体复式作业, 可实现深松蓄水保墒, 深施肥药、土壤活化、消毒、节本增效的目的。

3.2 技术要求

深耕湿度把握得当, 通常情况下, 土壤含水量在10%~25%之间, 非常适合深耕技术。深耕的深度, 控制得当, 一般大于20cm。减少开闭垅, 耕后地表平整, 实际耕幅与犁耕幅一致, 避免漏耕.重耕;立垡、回垡率小于5%;耕深稳定性, 植被覆盖率、碎土率应符合设计标淮。作业质量应达到“深、平、透、直、齐、无、小”7字要求, 深即达到规定深度、深浅一致;平即地表平坦、犁底平稳;透即开墒无生埂, 翻垡碎土好;直即开墒要直, 耕幅一致, 耕的整齐;齐即犁到头, 耕地边, 地头、地边整齐;无即无重耕、无漏耕, 无斜子、无三角、无“桃形”;小即墒沟小、伏脊小旧。

3.3 注意事项

深耕的时机必须把握得当, 与土壤实际、气候因素等吻合得当。最佳的深耕时机, 为秋季收获后。此时, 高质量地深耕, 将有效接纳雨水。深耕深度控制得当, 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 必须根据微生物活动、土壤的特性、作物根系分布、土壤养分状况等等, 做适度的调整。实际上, 最佳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最佳。同时, 做好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使用的机具配套得当, 安装方式按规格进行。进行作业前, 必须试运营几次, 无碍后方可进行作业。适合浅耕的土壤, 建议逐年增加耕地深度。深耕的同时, 配合使用有机肥, 将有效增强土壤肥力。体闲地在耕翻后应及时耙耱、镇压, 一般3年耕1次。

参考文献

[1]孙啸萍, 陈新华, 唐义锋.全方位机械化深松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农业机械, 2003, (6) :41.

[2]王文力, 刘英, 杨锐, 等.机械化全方位深松技术的推广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4, (6) :16.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问题和对策研究 篇10

1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农户对机械化技术认识不足,农户接纳水平较低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进行着农作物的栽种与收获工作。但是,一直以来,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为低下,接纳新事物能力不强的特点,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导致农民对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存在接纳能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农民难以正确认识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优势,这导致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受到阻碍。

1.2 机械技术推广主体配备较差

作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主体,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调和安排着相应的推广活动,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贡献着巨大力量[1]。但是,机械技术推广部门普遍存在着配套设施不足、办公条件差、相应经费不足等情况,难以更好地进行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相关工作都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1.3 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低

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中,部分推广人员存在着相应的机械化技术知识陈旧、业务水平不高的状况。机械推广人员一般年龄较大,农业机械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难以更好地指导机械技术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农机推广人员没有得到及时的培训和新知识的学习,技术水平较为低下,新机械技术没有得到及时的学习,了解程度不足,难以在推广工作中承担相应工作任务。

1.4 农民的购买力有限,难以使机械化技术得到推广

传统农耕式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农民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很多农民的经济收入有限,存在购买力较低的状况[2]。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实现,需要农民能够进行机械化机器设备的采购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中央对于农机购置的补贴额度不高以及农民购买力的低下,都造成了机械化技术普及推广的受阻。

2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对策研究

2.1 提高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通过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视,认识到机械化技术的重要性,能够更好地推动推广工作的开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各级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及相关人员,都应该提高重视程度,明确机械化技术的重要程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接纳水平,推动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另外,应该将农业机械化试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农业机械服务以及农业机械经营相结合,通过媒体将农业的机械化试验效果进行充分宣传,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配套服务。

2.2 改进和完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

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纵向模式,由省级农机总站进行指导,基层农机部门进行执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需要完善基层的农业机械技术服务体系,使基层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充分发挥与农民的连接作用。做好机械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完善,一方面需要对基层的硬件配置进行完善,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加强对从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基层工作人员在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方面都有较大提升。另一方面,应完善省市县的纵向传递机制,在体系内发挥市场作用,培育农机推广市场,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农业机械服务网点等新兴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农村的生产结构,是能够发挥重要推广力量的新型服务组织。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力量,使农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引导,让农民认识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经济利益,让农民能够具备一定的自发性,使农业机械技术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推广。

2.3 注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培养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农民了解机械化技术,引导着农民采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影响着推广工作的开展。为此,需要加强对机械技术推广人员的定期培训和引导,注重机械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定期组织推广人员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实现业务能力以及技术知识的及时更新[3]。另外,也需要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的年龄进行控制,避免年龄过大的人员聘用,尽量使推广人员的年龄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内。

2.4 国家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农业机械技术的普及推广,需要国家能够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及资金支持,使相关的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展。国家应加大对农业机械购置的补贴金额,扩大补贴范围,使农民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另外,对于一些较为成熟、效果较为明显的农机具和机械化技术,应进行重点的补助,使之产生模范效应,引导农户进行机械化生产。

3 结语

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应完善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注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扶持力度,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升,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小议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篇11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加强;途径

0.前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以农民为对象,教育为手段,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成果为内容的科技教育、科技扩散活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如何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深入分析。

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干部层次较低

从学历来看,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的,从从事农业专业工龄看,10年以下的占一半。“书本型”多,“实用型多面手”少。从职称结构看,多数是初级职称的人员,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高和群众认可有实际技术水平的人员只占少数。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留不住。

1.2干部总量偏少

真正服务农村的专业干部少,特别是一线力量少,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线断、网破、人散”问题由来已久;业务领域在扩展(沼气、改厕、节能、农产品安全检测、其他行政部门协作项目、协作工作等),编制却一直不够用。

1.3总体经费不足

历史遗留的农业系统超编问题难解决,在岗干部工资不能足额、及时发放,其他福利待遇几乎没有,导致农技推广人员底气不足,“五一”、“国庆”节工作忙离不开,工龄假没机会安排,身心压力得不到释放,中老年技术骨干健康状况堪忧;经费的严重不足,钱少事多,疲于应付,阻碍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扩散推广。

1.4管理体制不顺

乡镇农技站逐步撤销后,由县直管村,服务粗放,出现大片盲点;新兴的重要业务(如沼气、改厕、节能、农产品安全、各种行政统计、协作项目等)没有岗位和从业专业人员,主要靠代管、兼管、代办,顾此失彼,单位干部不堪负重,下面群众意见多;干部纵向、横向交流少,观念老化,能力水平一般化,没有多少成果对农民和农业产生过大的实实在在的影响。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途径

2.1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农业推广部门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地开展当前的技术推广工作。加强舆论宣传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电脑网络、广播电台、地方报刊、农技服务热线、农技110等一切现代化通讯和传媒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各地要利用在农村对农民开展科技宣传教育的机会,见缝插针,结合农时,对农民进行培训。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任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2.2完善文化知识培训

既要做好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又要协助做好对农民的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针对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他们的农业技术和扩大生产门路方面的培训,并强化对他们的技术指导力度。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到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和高效经济作物以及拓宽生产门路等一切能够让农民增加收入的措施和方法上来。

2.3推广优质种植技术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高效经济作物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花生和芝麻是目前经济效益比较高的大宗作物,在花生主产区,要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扩大花生的种植面积。二是扩大间混套种面积。在水稻主产区,可扩大水稻田埂豆的种植面积。另外,还可以发展大豆混种芝麻、甘薯混种玉米、甘薯田套种南瓜等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发展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竞争力。要坚持农产品安全生产不放松,在水果主产区要推广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提高水果的食用安全性;在花生主产区,要注意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切实降低农药残留。

2.4积极发展技术协会

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形不成规模,其原因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模式、应景式、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5开展系列配套服务

搞好系列化配套服务是调整种植业结构、落实“以农补工”措施的有力保证。要从满足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出发,积极组织种子、农药、化肥、农地膜、生长调节剂等配套物资,及时供应给广大农民。特别是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对蔬菜种子、中药材种子有旺盛的需求,农技部门要积极协助种子等部门组织好货源,满足其需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抓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要根据今年气候的情况,切实加强在地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在地作物田间管理的技术指导工作,努力提高技术推广的到位率。 [科]

【参考文献】

[1]李洁.深化改革加强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天津农林科技,2010,01.

农业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生产 篇12

1 农村农业技术应用现状

1.1 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就

1.1.1 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对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 粮食、棉花、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农产品供应丰富, 为我国市场稳定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支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1.2 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开发应用了大量先进农业实用技术, 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竞争力。突破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杂交油菜、航天育种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取得了盐碱地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持续有效控制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利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取得明显成效, 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另外, 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改革, 编制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划 (2009-2011) 》。2005年4月, 国家农业部与科技部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05年农业部颁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实施了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从2004起开展以“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农村劳动力培训, 2004~2008年共培训1580万农业劳动力。2008年底在全国启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 至2009年10月底, 培训各类人员80余万人。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然存在不足。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推广经费不足

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 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步履十分艰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目前, 乡镇农业站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专业学历的人员较少, 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较高。受编制限制的影响, 近年来一直没有新进农业院校的毕业生, 严重影响推广队伍专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经费缺乏的影响,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队伍整体技术素质不强, 也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在生产上所急需的特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方面知识的需要。

1.2.3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并且缺乏“科技兴农”积极性、主动性

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对象, 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求较高, 而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低水平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缺少足够的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同时, 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对于新兴的农业技术, 大多数的农民采取观望态度, 不愿积极主动学习使用新技术。虽然有的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 但由于资金缺乏等问题, 自身没有足够能力去配备相应的农业设备, 这也影响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农民缺乏“科技兴农”主动性还源于部分农业科技效益不高、收益不明显。

3 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三农”问题,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不断强化。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基层农业站基础地位的认识, 克服传统的大农业思想, 消除片面追求政绩和急功近利思想, 在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职能的前提下, 扎实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发挥基层农业站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作用。

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作为经常性的工作,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方式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通过骨干人员培训、举办技术短训班和技术讲座, 加强知识更新, 重点学习农村新兴产业方面的知识, 提高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 培养多面型人才。

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进行。要加强基层农业站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合作, 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和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 通过展示, 增强农民群众的感性认识, 提高农民群众对先进农业科技的掌握程度。要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通过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及时为农业合作组织、农资经营组织、种植大户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拓宽推广视野,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更好的掌握运用农业科技, 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因此从根源上来讲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文化事业, 要在农村形成一种“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完善农村各种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 将农业科技寓于农业文化的发展之中。与此同时, 政府必须要积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广泛深入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帮助广大农民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强化政府各部门的责任, 切实担负起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重任, 针对农村发展现状, 采用不同的科技文化建设方案,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社会各界齐抓共管, 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切实做好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工作。

4 总结

上一篇:初中科学课的课堂导入下一篇:匮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