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2024-11-01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篇1

2011年4月在德国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 “工业4.0”这一概念问世;2年之后的2013年4月, “工业4.0”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2015年5月19日, 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 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 必将推动我国制造产业发生深远变革,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作为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 要面向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转型发展的新趋势, 深入分析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创新型、复合型职业人才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高素质、可持续发展。

一、工业4.0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的特征

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 许多企业通过提升智能化、网络化及数字化水平, 初现中国智能制造的雏形。在智能制造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制造行业呈现了以下特征:

1.多种水平共存

目前, 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 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工业2.0”的阶段, 部分企业处于工业3.0阶段, 工业4.0是制造业发展方向。“中国制造2025”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涤故更新的发展战略, 即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2.工具软件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过程、生产实施、生产服务, 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工具, 这些工具是按照参与者 (设计师、控制程序设计师、可视化程序设计师、维护技师等) 的任务和工作方式制定, 作为参与者如果不懂得这些工具的使用, 将无法工作。

3.“互联网+智能制造”使得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智能制造将人机互动、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 从而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网络化的产业链。通过互联网将工厂与工厂内外的事物和服务连接起来, 同时实现工厂与用户、工厂与企业、工厂与零售等各相关节点的无缝互联、互动, 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并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使得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4.工业云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理想选择

工业云是在云计算模式下对工业企业提供软件服务, 使工业企业的社会资源实现共享。“工业云”按需求用量付出租用费, 无需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软硬件设备, 大大降低制造业信息建设的门槛。

二、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企业人才需求

在“工业4.0”时代, 工人是否会被机器替代?信息化、综合化的智能工厂是否还需要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专家?答案是肯定的。“工业4.0”的实施对现有的制造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也对制造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工业4.0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在“工业4.0”中, 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了以下变化: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将会大量减少, 复杂设备的通常人员也会逐步退出, 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

1. 知识型技术技能劳动者逐步替代岗位操作者

“工业4.0”时代, 智能设备逐步替代单一岗位技能的劳动者, 制造生产已不是生产线上传统意义的懂技术的工人为主了, 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劳动者, 他们用知识、信息来进行生产规划、协调、评估和决策, 知识成为生产的要素。当然, 技术技能不会因知识而成为多余的东西, 只有掌握了专门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人员才能成为智能制造设备的主人。

2. 由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

“工业4.0”时代, 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在扩大, 就业的压力也在增大, 劳动者可能不得不经常地变换职业。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投入使用, 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人员与需要这种人员的岗位在不断的重新组合, 一劳永逸的就业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从业者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 具备“即插即用”能力。企业人才的岗位工作能力也由专项技术技能提升为以职业群为基础, 具有在职业链上的职业迁移能力, 并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 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

3.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工业4.0”时代, 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跨区域和大数据特性, 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人才除了要懂制造技术, 还要懂IT、大数据, 懂得用创意的方式和顾客沟通, 懂得高端、精密、智能化设备调试和维护维修等等。可见, 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除包括专业能力 (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高端设备、智能设备维护维修能力等) 外, 还包括以下能力:能够有效地交流沟通, 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工作, 具备灵活的人际关系;乐于解决难题, 有分析和概念化的能力;能够承担责任, 有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能力;能有效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 有创造、革新和批判的思维和能力;能熟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有跨越不同行业的能力, 适应跨文化流动的能力。

(二) 智能制造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推进, 企业的岗位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正发生着变化, 传统岗位被新型岗位取代, 人才的需求正悄然发生变化。

1. 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需求激增

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缺口20万, 并且还以每年20%增长。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器人制造厂商需求机器人调试、销售、售后技术支持和营销人才;二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需求机器人工作站的开发、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等专业人才;三是机器人的应用企业需求机器人工作站调试维护、操作编程等综合素质较强的技术人才, 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调试人员更是缺口巨大。

2. 智能生产、制造等复合性人才需求迫切

随着数字化研发设计管理工具的普及, 员工需要具备应对工业4.0的基本素质, 传统的工艺类岗位也面临着数字化改造, CAD、CAM、CAE、CAPP、MES、ERP等工具的运用已经成为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随着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 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将会普及应用, 需要大量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

3. 适应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的人才

我国制造业是工业2.0、3.0、4.0多水平并存的格局, 对传统制造类专业人才从阶段适应性需求逐渐向高层次转变。从中国制造2025的“三步”战略中可以看出, 从现在到中国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一段时期内,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助推2.0转型升级到4.0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应对中国制造2025, 高职人才培养的趋向

对比《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 我国制造业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高职教育对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说在“工业3.0”以前, 高职教育是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育, 那么在“工业4.0”时代, 其终极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社会、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 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重原则, 积极践行“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三级平台”的教学模式, 把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着力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全程、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校企深度融合, 深化“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2010年独创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结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新形势, 持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围绕“娴熟的专业技 (术) 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 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的升级发展、行业用人标准、企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要求的实际需要, 以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 与行业企业紧密融合, “多方参与、全程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有效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1. 对接中国制造2025, 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明确办学定位, 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依据, 对接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 不断优化专业设置, 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增设机器人方向。围绕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间节点, 加快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速度, 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 做强工业自动化专业, 力争三年内培养出一批掌握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装备技术人才, 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需要。

二是成立机械类专业群。调整、整合数控技术、模具和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 进行合并建设, 加入3D打印技术, 面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养设计、工艺、编程及PLM管理的技术人才, 强化工艺、工具 (如UG) 、多轴编程等专业核心技术学习, 严格考核,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推进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 教育专家主导的制造类、装备类专业群基础课程研究室, 强化基础课研究, 提升基础课程水平, 整合和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素核心课程。如机械原理 (设计、制造) 、工业自动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互联网技术、程序设计、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等课程, 制定课程标准, 确保基础核心课程质量, 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对接智能化制造企业,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中国制造2025, 企业是主体。作为培养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的高职院校, 要主动谋求与企业合作, 积极推进教学实践条件建设, 使学生接受良好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 熟悉和掌握制造行业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一是加强现有实训设备的数字化改造, 提高设备利用率。如:把数控实训中心DNC连网, 让设备与机房、PLM实训室与服务器联接起来, 逐步实现数控实训中心网络化、数字化。

二是推进工业机器人实训条件建设。与中日龙 (襄阳) 机电有限公司合作, 共同推进工业自动化实训室建设, 重点在集成与应用, 即:机器人操作、机器人离线编程及机器人集成;积极推动教师参与欧安电气、江山华科等器人集成商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活动, 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改造, 提升教师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能力。

三是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主动谋求与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海尔集团、顺络电子、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 依托企业数字化车间, 校企共建智能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 对接复合型人才需求,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 课程体系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力支撑。如何面对智能制造和智能化生产设定好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 是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企业人才的重要任务。

一是实行学分互换制, 增加专业之间的渗透和贯穿。核定必修课程数量, 增加模块化选修课程的数量与范围, 设计各类专业实践项目 (含素质拓展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创意设计项目等) , 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修课程模块和参与实践项目开发活动, 实现实践活动与选修课学分的互换。

二是创设虚拟仿真环境, 强化数字化工具应用。积极推进《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省级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 给学生创设逼真的沉浸式虚拟仿真环境, 为学生建模、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强化建模软件、仿真加工软件、仿真软件及企业管理软件的学习和应用。

三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精品课堂工程。积极推进慕课、微课、在线课堂、手机课堂等课程信息化建设力度, 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率, 提升学习效果。

(二)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三级平台”的教学模式

“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我校2002年独创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的要求, 结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技术领域内涵提升要求、岗位迁移能力要求等, 打造的教学模式。

1.“三级平台”教学模式内涵

“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以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为目标, 按照“提高素质、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技能”原则, 基于典型工作过程 (任务) 、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素质提高的要求, 融合相关职业 (技术) 标准, 构建的“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殊能力”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教学模式。

2.“三级平台”教学模式实践

一是以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为重点, 改革、整合人文工具课程, 搭建通识能力平台。学校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方法、社科类等课程纳入必修课, 另开设满足学生对接未来的公共任选课, 满足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同时, 结合专业大类特点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改革。如:大学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教育和语文能力, 融语文阅读、表现力训练、通用文体写作为一体;创新创业课程按照“激发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孵化创新产品”的阶梯式模式分学年推进;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技术结合专业类型, 改革教学内容, 重点传授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在专业上的应用。

二是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结合相关职业能力, 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 搭建专业通用能力平台。结合专业大类的特点, 推行基于专业群框架的课程体系改革。即:设置专业群基础课程, 各专业划定专业 (或方向) 核心课程, 兼顾未来发展接口, 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依据专业特点, 编制相应的专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 将创新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训练等综合素质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三是按照技术领域任职的专门要求, 综合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设备维修能力等, 搭建专业特殊能力平台。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系统设计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从“学校、院 (部) 、专业”三个层面设计具有学校特色、院部特点和专业个性的教育方案, 精心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在学校层面, 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能力、素质, 设计通识性的活动项目;二是在院部层面, 结合专业群和行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以及各院部的特色, 设计专业大类通用性的活动项目;三是专业层面, 结合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学生未来岗位晋升和迁移必备的能力、素质等, 设计具有专业个性的活动项目。

总之, 面对“工业4.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必须坚持把树人育人和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追求, 为此, 必须坚守高职教育本质,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958年8月出生, 研究生学历, 二级教授。长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办学经验, 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政策咨询专家, 教育部高职院校评估专家, 湖北省政协委员, 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组副组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职教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理事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协作会副会长、《绿色襄阳发展战略规划》评审组专家。曾荣获湖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襄阳市第一届十大教育人物等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最高奖“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篇2

论文 关键词:高职 教育 ;就业导向; 发展 思路

论文摘要:介绍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指出应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高职教育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企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普通的技工办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出现招生难、生源差、投资少、效益低、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高职教育面临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和挑战。

(1)就业形势严峻。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占到近一半的比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生源竞争激烈,扰乱正常办学秩序。部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高职招生计划数大于报名数,有的高职院校报到率仅为30%,一些高职院校为争取生源,不断降低录取标准,招生政策和原则早已形同虚设,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正常办学秩序。

(3)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不清,教学成了专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压缩,偏离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从而造成了办学难的被动局面。

(4)投入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没滞后。目前,高职院校多开设硬件投入很少的文科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扭转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对不符合市场、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专业要予以撤销。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 规律 和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 现代 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充分适应地域、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3 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促进高等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思路是:

(1)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订单式培养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来人的难题,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

订单式教育一方面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 企业 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把这些企业确定为学生的实训基地,结合教学开展实践技能的培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办学”“双元合作”,促使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定而可靠的人才供需“桥梁”。

(2)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最早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没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下称《意见》)中。《意见》的第一条对于师资状况有一项规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非教师职称系列的或‘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至此,“双师型”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 逐步 发展 起来,但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均、分布不匀的问题,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问题表现得相当严重。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职业教育学术化、培训基地学校化倾向明显。对此,应对教师个体的要求转向为教师群体的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高职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3)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兼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

“双证书”制度是为在新的形势下,使学生形成 科学 的知识观和价值观的导向性开发机制,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紧密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学籍管理为重点,开展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式教育既定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比较完备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措施。学校应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5)积极试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进行两年制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改革。

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可持续发展  产教结合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48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已不再仅局限于高管和劳动力层面上,而是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技术应用人才。尤其是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同时扩招也使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一方面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大挑战,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通过高职教育持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目标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什么类型的高职技术人才

能明确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明确办学理念,即想清楚办什么样的学、让学生学什么、将来把学生向哪个方向输出等这一系列成熟又现实的问题。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其发展方向的指明灯,如果没有明确这一点,那该院校无异于“群龙无首”,也走不远。一旦想清了自己的理念,那么教学上也就有了自觉性和目的性,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为发展办高职”。

(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目标的不同

高职教育的目标大都是培养职业技术型的人才,即可以单项负责生产、管理、生产加管理等行业第一线的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具体可分为,能将科研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在一起,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专门型人才;位居管理层,能把领导的实际发展意图贯彻到下属机构并圆满实施的管理型人才。高职教育学校将培养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作为基本教学目标,并从这个目标出发,统筹设计学生的知识面、行动执行能力、整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方案。而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即是教给学生数理化、政史地等纯文学理论知识,以便能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前者侧重于社会实际,后者侧重于理论知识,两者目标毫无交集却又相辅相成,共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才是区分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办出各自的特色,才不会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句空话。职业教育的特色也不是凭空确定的,而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中讲到“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社会化”,这种社会化使我国高职教育渗透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和社会的各领域,并构成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为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并作为一种随着社会发展而诞生的新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明确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生产工艺技术性在与日俱增,一些产品的研发与投入使用工序也变得复杂很多,这时社会急需懂知识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这种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准备。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保证不会犯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又要有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由于操作不当引起危险,同时还能够将理论转换成实体,在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科的设置具有岗位导向

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具有学科性,而高职教育的目标就得具有职业性与岗位性。因为学科是稳定的,不同于岗位的日新月异与变幻莫测,所以高职教育不能向普通高等教育那样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专业目录去规范学生,而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岗位的变动情况合理设置高职教育的专业,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缺什么技术人才,高职教育院校就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这样,高职毕业的学生将不再是社会岗位的求职者,而是社会岗位的创造者,能用自己的专业创造对社会发展更有用的岗位。

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问题

通常所说的“产学结合”是指现代教学和现代生产的结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主要的实现途径是教育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合作。产学结合便于受教育者尽快获得技能并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产教结合最大的作用就是把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变成实际有用的现实生产力,同时也为一些技术性企业新僻了一条吸收高科技实用性技术人才的道路,即可以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实施产教结合是最便捷的渠道。要走新型化道路,必须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同时侧重于科技的进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生产面临的挑战有两点,即产业界的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科学技术无法转化成为社会服务的生产力时,生产产品的质量與效率就难以提高,所以实现产教结合是对高职院校的社会要求。

总之,高职教育要明确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与纲领。这要求我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持续的眼光去衡量学校与社会的与企业的差距,积极做出调整,使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了高职院校很大压力,面对名校的冲击,只有积极调整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住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地位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2]王汝印.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3(23).

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4

1.1 取得的成绩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而且日益成熟和完善,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 已经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⑵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 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⑶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 为区域统筹发展做出了贡献;⑷基本具备了高职教育发展前期的教学设施条件, 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⑸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费队伍;⑹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1.2 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⑴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轻视现象。社会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高职就比普通本科差, 认为高职院校就是比较差的学校, 差的老师, 招差的学生, 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所带来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⑵办学经费的不足。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 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学生个人学费。投入的不足和资金来源的单一, 使得极其有限的经费在只能维持正常运转, 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投入硬件建设。办学资金的不足, 束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⑶发展定位不明确, 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首先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在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等教育”, 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所谓“落榜生”作为高职的主要生源。其次把高等职业教育限制在专科层次, 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⑷高职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一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尚未成型。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2 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1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⑴发展的前瞻性。所谓高职教育发展的前瞻性, 就是指高职教育应对发展观进行反恩, 高瞻远瞩, 超越传统, 把握现实, 预见未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重大挑战及应采取的宏观政策措施。这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⑵发展的持续性。所谓高职教育发展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整个高职教育在经过社会发展中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二是整个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比例与发展地位的确立;三是高职教育太发展时期政府投入应逐年增加;四是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⑶发展的整体性。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生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 决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教育层次来看待。

2.2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⑴速度与规模。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体现在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规模扩大、发展模式多样三个方面。⑵布局与结构。布局也是一种结构。高职教育的地域、行业布局与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会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功能和效益。布局与结构是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合理程度的直接反映。体现在区域布局与层次布局两个方面。

2.3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⑴加强舆论正面宣传, 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针对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偏见,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把过去以知识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 转变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观念上来, 让其树立终身职业教育理念。⑵增加投入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了确保高职教育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发展战略时, 应坚持政府办学为主体、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方针, 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师资培训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制约点, 提高高职师资队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 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对引进人才实行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 创造科研条件, 从而带动师资素质的提高;其二, 加大现有师资培养的力度。鼓励教师进修高一级学历, 力争使大部分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选送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 获取各类技能证书, 提高专业教师具有“双师”资格的比例;其四,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启动各级教科研课题申报立项, 组织开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奖等活动;其五, 培养学术带头人, 逐步形成专业教研室、系 (部) 、学院三级的学术带头人网络。⑶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 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产业结构、新兴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 增强校企合作, 以社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相关课程体系加以改革, 突出办学特色, 走品牌线路。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是要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呵护。更重要的是, 高职教育自身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同时要在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使其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兼顾个人发展的需要, 做到让有限的经费投入尽可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通过自身的行动, 消除人们的偏见。

摘要: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入手, 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何种措施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M].中国教育报.2006—9—14 (3) .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篇5

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管理高效,与工商企业界联系紧密,师资队伍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借鉴加拿大的高职教育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马乔林  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6 刊 名: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G719.711 关键词:加拿大   高职教育   特色  

论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 篇6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存在着职业教育理念缺失、教学取向偏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认识不足等问题。学校应营造师资管理的人文关怀气氛,重构高职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教师发展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高等教育一向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是其具备“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师资有其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师资队伍的质量对高职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缺乏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在中专学校长期从事中等职业教学的教师;二是学校外聘的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操作人员;三是高等院校中从事教学或管理的教师;四是高职院校招聘来的本科生、研究生。从高职教师来源看,他们或是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但缺乏实践经验;或是具有第一手实践操作经验,但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这些教师大多是没有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欠缺高职教育的理念与从事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普遍存在认识模糊。一些原中专学校的教师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中等职业教育层面,而一些教师照搬普通本科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难以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务要求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 教学取向偏宕

1. “知识本位”作崇。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在理念上有“知识本位”情绪,即教师认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就可以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们没有注意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也很少去反思教学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一些高职院校仍未能完全摆脱以闭塞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固定性与解决真实现实问题所需知识的随机性、灵活性之间保持平衡”,“教学缺乏特定情境下的问题讨论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因而无法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限制”。可见,“知识本位”的教学取向与高职教育培养实践性、技能性、创新性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出现了偏宕。

2.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的体验。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说来看,幸福感的获得应是一生当中最高目标“自我实现的需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获得了外在与自我的双重好评,体验了职业幸福感,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就会主动地热爱从事这一职业。然而,许多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一种谋生手段”,没有意识到或关心该职业是否是自己所认同和擅长的、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向、是否是自己的能力可及并有较大发展前景、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认识不足

1. “专业化”意识淡薄。大学教师大致分为三类:老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和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存在知识老化、视野狭窄、缺乏时代感、创新性较差等不足;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接受了教育科学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的训练,但受到的教育专业性训练不足,而且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职前即存在着教育专业性发展的先天不足,岗前短期培训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而教师“教育性专业发展”存在严重缺失。

2. “双专业性”失衡。教师的专业化是学科性和教育专业性的统一体。目前的教师教育基本都是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科专业性,忽视教育专业性,使得教师的职前培训存在双专业失衡现象,职后也存在加剧的趋向,主要表现在:教师职前培养重学科性轻师范性;教师职后的发展过程重教学轻学术;未来的教师在校学习期间重操作轻理解。

(四)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1. 学历偏低,数量偏少。一些高职院校由中职升格,其中一部分教师学历偏低;个别院校过多引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另外,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使得一部分高学历优秀人才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工作,导致高职教师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状态。而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教师的数量增长滞后,生师比严重超标。

2. 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高级职称的教师、“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少,多数教师科研能力和执教能力等都处于弱势;专职老师占绝大多数,来自企业、行业的兼职老师很少;教师年龄梯度不合理,许多高职院校教师中老年教师居多,而青年教师偏少。

二、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

面对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及挑战,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教师教育改革,从以往“封闭型”的教学模式走向“开放型”、“多元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具有独特的自我意识,具备成熟的职业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与教师发展观,在学校人文关怀与文化土壤熏陶下,建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素质体系。

(一)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领悟,成为意义的建构者

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教育理念指导高职院校发展,而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实现。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认识到高职理念的重要性,真正领悟学院发展采取的办学、发展理念的意义,共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作出贡献。

(二) 基于对学生、学校和教师自身的理解,对教育形上关怀

笔者认为,高职教师对教育形上关怀应进行角色转化,成为学生的守护者、学校的变革者、反思型教师。(1)价值的守护者,即守护学生的尊严与幸福。教师应更多地关注诸如人生的核心价值等内容,应思考致力于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并充分发挥潜能,并坚信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多种多样的机会来理解和验证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的意义。(2)学校的变革者。成为学校改革的拥护者,积极改善教育气氛,利用各种因素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3)反思型老师。教师需要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批判性地质疑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通过对“产学”的思考而开展的一系列反思自身教育行为的学术研究。

(三) 学校师资管理的人文关怀气氛的营造

“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进行人文关怀,需要创造良好的科学管理氛围,理解教师,关注教师发展,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得教师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进教师自觉发展。

(四) 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建构

高职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灵活的能力结构。吴泽提出了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模型,他认为高职专业教师至少需要将“劳动—技术—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整合,形成技术教学知识。除了上述两个领域的知识外,还特别需要实践领域的各种知识,包括职业道德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技能人才成长知识等。

(五) 教师专业化发展

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高职教师有专门的要求,即符合“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詹姆士·波特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教师的个人教育、教师的初步训练和终身教育。当前,高职教师还没有专门的培养途径,高职教师更多地出自在学科体系熏陶下、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统一规格来培养的院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没有体现出来。根据詹姆士·波特的思路,笔者认为,要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观,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简单的在校学习加岗前培训,而是一个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提高的连续动态过程,通过政策导向、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等方式引导师树立起教师专业化发展观;发展的本质不仅表现在时间上从职前培养至职业停止的延伸,而且更要在专业内涵上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的不断拓展。二是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以保障高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一,紧抓教师源头,建立教师培训体系。改变教师培养的单一化局面,使单一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向多元化如综合性大学培养发展。其二,加强实习环节管理。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在时间、内容上有所增加,拥有较为独立、仿真程度较高的实习场地,确保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其三,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推行双证书和双考核制,多证多酬。高职教师必须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本科、研究生文凭证书,而且必须具有至少一个技能证书如高级技师、网络工程师等证书,在待遇方面可以较之单文凭有所提高;在应聘录用时,既要增加一般的试讲等考核,还增加现场操作等技能考核。三是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在日常过程当中,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需要教师自身去努力和实践。这样的一种主动性,使得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获得认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又形成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并形成自己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承担起专业发展的责任,从而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鲍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2]周留军,王靖.试析高职教育与教师教育新模式[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受缺失的背后[J].教育发展研究,2007(6)

[4]刘恩允,韩延明.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6)

[5]刘铁芳.当代教育的形上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6]谭长拥.人文关怀与高校师资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2008C108)

【作者简介】刘延明(1962-),男,广西恭城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黄海滨(1982-),男,瑶族,广西马山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助教,硕士研究生。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篇7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在校生总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半壁江山, 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也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高职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 简要概述如下:

1 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质量不合格

目前不少职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形式和传统的标准进行填鸭式教学。然而, 由于当前的学生基础较以前学生要差, 学生间的差距也较大, 同一标准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结构要求;学生文化基础太差, 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教师为了上一次新课, 要花几次课的时间给学生补基础, 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进度;“粉笔+黑板+教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经常出现教师台上讲, 学生桌上睡的局面。这样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最后的结果是教学质量不合格。

1.2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作为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重要标志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无法吸引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没有达到育人的效果, 引企入校以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成功案例很少等等。

1.3 其他方面问题

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学校布局不合理, 专业设置重复, 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 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 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行“职教”之名, 举“普教”之实;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 知识面狭窄, 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 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2 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

综上所述, 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众多问题, 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 进一步提高认识, 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接下来, 笔者就结合无锡卫生高职校的实际情况, 来谈一谈我国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

2.1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 应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从服务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出发, 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 使学生很快适应企业需要, 更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素质的方方面面得以综合开发, 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树立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办学理念, 致力于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结构, 从教学内容到培养模式等方面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系统改革, 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步。无锡卫生高职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 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 每门课均建立课程标准,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位, 树立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

2.2 树立服务理念:

为学生服务, 为教师服务, 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 用科学的理念服务学生, 改革教学模式服务学生, 变革管理机制服务学生;为教师服务, 让教师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为社会服务, 让社会能从职业学校取其所需之才, 并能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用武之地, 培养地方所需人才, 坚持工学结合, 培养实用型人才, 加大产学研力度, 服务社会。努力构建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而实现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3 建设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无锡卫生高职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自修相关课程或派教师外出脱产进修, 专业课教师每年有一个月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 甚至通过从相关企事业单位选聘部分优秀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等一系列方式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质, 例如, 高职药学专业就从药检所聘请专家来校讲课, 通过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培养和构建一支能胜任高职要求, 思想观念先进、熟练实践操作、理论和技能并重、“一专多能、能讲会做”的教师队伍。

2.4 教学方式上必须突破普通教育的模式。

职业教育要想获得真正的大发展, 仅仅有一支职教师资队伍还不够, 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必须突破普通教育的模式。无锡卫生高职校为一线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 每个教室均安装投影仪, 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使以前依靠粉笔、黑板无法体现的内容可以生动形象地出现在学生眼前, 提高教学效果。

2.5 切实抓好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无锡卫生高职校投入大量资金更新、改造、建设专业实验室, 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 保证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直接与生产第一线紧密相连。无锡卫生高职校与无锡人民医院等七家医院, 无锡山禾制药、济民可信制药等十几家制药企业合作, 通过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 可以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线, 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线, 使广大的高职学生毕业后在自己的岗位上驾轻就熟, 游刃有余;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

2.6 专业最优化设置。

无锡卫生高职校积极进行实践调查,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去年, 全校党员到无锡精神卫生中心进行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 发现无锡地区康复专业人才很缺乏, 而无锡卫生高职校又是培养护理人才的摇篮, 学校领导认真研讨后决定顺应社会的需要, 在无锡卫生高职校设立康复专业,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校与社会界线的淡化。

3 展望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 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云峰.略论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及发展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1.

浅谈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现状,目标,建议

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本科教育, 它以实践为主, 理论为辅, 着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教育体系, 是针对就业岗位而进行技能培训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而且在我国教育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 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还在整体上提高了就业者的素质, 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就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成就

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两级的管理形式, 一方面在省级城市普及开来, 进行统筹管理, 另一方面, 国家教育机构对其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和监管。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还体现在生源上, 相关数据显示, 在2000年以前, 我国高职的生源规模仅占高等教育生源的25%, 而现在高职学校的招生数量占所有高等生源的一半以上。高职教育已经逐渐被社会接受和信任, 而且有50%以上的从业人员接受过高职教育。这足以证明,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对人才培养发挥着巨大作用。

高职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革新教育理念, 完善管理机制, 逐渐走向系统化。据统计, 面对现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职教育的就业率依旧高达90%以上。而高职教育还在发展中, 不断探索新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

二、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高职教育存在误解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学而优则仕”, 只有高学历, 高智商的人才会有出息, 有成就。所以觉得高职教育只是为了挽救一些无所事事的人或者是浪费时间、精力的“烧钱机器”, 甚至拿高职教育与普通的职业学校相提并论。这样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 人们存在这样的误解和偏执也很容易阻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

2.办学缺乏特色

我国有些高职学校因为经费有限等各种原因, 使得高职教育失去原有的特色。很多学校没有根据就业种类设置相应的、多方面的培训项目, 反而是理论课程比普通高等院校少, 而实践项目比职业学院和专科院校少, 失去了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特性。此外,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 学员的很多技能没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没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真正作用, 非常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就业者权益保障不足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 面向全社会就业的人才, 大多数会被投向社会基础建设中去。就现阶段的就业形势而言, 很多社会劳动力没能获得应有的劳动权益保障, 这使很多人认为进行高职教育还是会沦落为社会底层人士, 无法得到劳动保护, 使高职教育逐渐失去吸引力。

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要长期坚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出打算和计划, 树立合理的发展目标。

1.加快发展进程

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 符合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加大发展力度, 培养更多的社会基础建设者。此外, 据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与十五年前相比, 高职教育的生源明显增加, 在近期, 只有更大程度的发展壮大, 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

2.丰富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实行新形势的所有制理论, 也为我国高职教育学校发展模式多样化提供契机, 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所以, 应该充分利用目前的契机, 丰富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 不再局限于公有或者民办, 可以创新新形式下的办校模式, 鼓励高职学校的承办和发展。

3.调整专业布局

高职教育的宗旨就是根据现在就业形式的发展制定出适应职业变化的专业和课程, 尽可能确保每位学员能够顺利就业。因此高职教育不能把专业领域局限在第二专业, 还要适当加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丰富学员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就业局势的变化, 只有长期为学员的就业着想, 才符合高职教育的读物宗旨, 才能保证高职教育长久发展下去,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4.扩大发展规模

根据资料统计, 国外的高职教育都占有很大的规模, 例如, 美国和加拿大, 他们的高职教育规模几乎已经占到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二分之一, 而德国也占到30%左右。因此, 扩大发展规模不仅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普遍化的必要手段。如果我国的高职教育也能达到三成, 那么我国将有多于200万人的生源, 对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推动作用。

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 确保各个高职学校的承办符合法律规定, 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可以顺利的处理各行业与高职学校之间的关系, 确保就业岗位和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

2.加大宣传和招生力度

为了消除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误解,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设立专门的网站或者热线, 帮助人们解答疑问, 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 消除误解。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大招生力度, 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信任。

3.设立高职教育质量监管部门

国家教育机构及相关部门应该致力于设立高职教学质量监管机构, 定期对各个高职学校进行检查, 提出改革建议, 制定改革计划, 确保每所高职学校都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就业人员, 提高高职教育的可信度,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4.设法提高就业率

高职学校的就业相关部门要重视学员的就业率, 提出保证学员就业率的计划和措施, 例如, 制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计划, 实行“订单教学”, 减少失业风险。还可以通过丰富专业领域, 增加实践项目全方面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员就业后的适应能力以此来保证高职教育的就业率。

综上所述,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很有前景, 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果想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制定长远计划, 先制定阶段性目标, 再提出具体措施来实现已制定的阶段性计划。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远的、持续的过程, 只要高职教育的有关部门能够不断革新教学理念, 完善管理制度, 高职教育一定能够发展壮大, 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当前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屠莲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对策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 (12) .

浅议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9

本文首先分析高职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次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 强调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者不可偏废, 必须同时并举;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 如何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根据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高职教育可以视为一个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实体, 通过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支持来创造价值。就像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一样, 高职教育结果好坏由市场进行检验, 也遵循“优胜劣汰”的一般市场规律。从管理学视角来比较分析高职教育, 职业教育吸引力类似于企业品牌和声誉, 企业品牌和声誉是企业在社会的外在形象体现。职业教育吸引力是高职教育的品牌和声誉, 是高职教育在社会的外在形象体现, 它反映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和信任程度。高职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 就如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样。高职教育的产品是高职毕业生, 高职教育质量体现为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程度。竞争战略理论认为: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声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核心制胜法则。因此高职教育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必须解决好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两个关键问题, 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和信任程度以及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程度。最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公开征求意见稿) 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其中列出了有关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两大瓶颈———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 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的辩证关系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两个问题, 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事物, 二者相互联系, 互为因果。

首先,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必然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指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 表现为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对教师人才的吸引力和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吸引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原因: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低等等。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来看, “重学轻术”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念一直以来影响家长和学生在就学和就业的选择, 影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任用和薪酬给付, 直接结果是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普遍不高, 这必然导致了“重普轻职”的思想产生, 因此职业教育理所当然被视为二等教育, 是进入普通高校无望的一种无奈选择。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来看, 2006年职业教育投入占全国教育投入的比例仅为11.6%, 而高职教育已占我国教育半壁江山, 因此不难推断我国职业教育地位低下, 大部分地区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由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的鄙薄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也影响到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吸引力, 相比较普通高等教育而言, 高职教育自然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 如很难吸引到在国内或某一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能手。

其次, 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会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与普高教育既互为补充, 又相互竞争。高职教育定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普高教育定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和技术型人才, 在教育功能上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互为补充, 满足了社会对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然而,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高校数量增加很快, 而我国高考生源开始呈现递减的趋势, 预计高校争夺学生资源的竞争会日益激烈。因此, 与普高教育争夺生源以及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的争夺将不可避免。尽管高职院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培养方式, 然而目前还较难真正落到实处, 且实际成效不明显, 造成高职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毕业生处于一种专业知识不过硬、实践技能不突出的一种尴尬状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 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安排和薪酬待遇与一线员工没有很大区别。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就读的热情、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招聘兴趣以及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从长远来看, 高职教育必须通过提高质量的途径来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从而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文分析, 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并且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盘考虑、系统规划和分步实施, 绝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所能解决的, 而是从职业教育环境、办学体制、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变革和创新,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 在职业教育环境方面,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强化教育经费投入、劳动准入和法制建设三大保障措施, 为高职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构建终身学习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健全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 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二, 在办学体制方面,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鼓励多元化办学体制, 解决现有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机制运行不畅通的障碍。一是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高职教育办学, 提供税收、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快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 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二是大力推进公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在招生、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经费使用等方面扩大学校自主权, 形成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三, 在教育模式方面, 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合作共建企业实训基地和校内企业实训基地, 积极开展产教合作,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 开展“订单式”对口培养。

第四,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 结合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结构的需求, 来改革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还应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各种能力,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的相对不足, 要进行不断强化。

第五, 在教学体系上, 创新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 构建与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职教育教学新体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等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 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第六, 实施人才战略, 扎实推进双师队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 经济和社会双转型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转型, 特别是教师转型。目前高职教师多数从学校到学校, 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重知识和书本、轻能力和实践。面对职业教育推行的“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和新方法, 不少教师难以适应。探索优化高职教育内涵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一条是高度重视师资队伍质量建设。采取“外引内育”相结合人才策略, 积极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推行外部引进、搭建发展平台、教师自我成长各种人才机制, 加快培养“双师”结构队伍。具体措施包括:改善教师来源结构, 扩大具有行业背景教师的来源, 例如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公开征求意见稿) 规定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不低于学校全体教师数量的40%;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派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教师培训机构进修培训;大力推行科研奖励政策, 通过重奖鼓励教师进行教改科研攻关、产学研合作等。

摘要:文章首先从职业教育经济学角度和管理学角度来分析高职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然后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盘考虑、系统规划和分步实施, 绝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所能解决的, 而是从职业教育环境、办学体制、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变革和创新,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高职教育质量,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http://www.npc.cn/npc/xinwen/jdgz/200904/22/content_1499478.htm, 2009-04-22.

[2]、授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公开征求意见稿)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 cs/2010-02/28/content_13069032.htm, 2010-02-28.

[3]、石伟平, 唐智彬.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3/14) .

[4]、廖礼辉, 陈敬良, 沈有禄.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9 (8) .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高职的各学科中, 英语课程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 其具有非常强的思想指导性作用, 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以及不同文化为背景下该如何通过语言的表达来社交和思维的共通性。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并不断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掌握到语言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性, 并为其在学习型社会框架下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师资团队的建设还不够完整到位

高职院校中的英语师资队伍还有部分老师的英语教学水平并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 导致在教学中对学生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错位, 并从根本上没有意识到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和意义。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在年龄、学历以及职称上的结构缺乏合理性。另外加上部分院校在英语师资团队还不稳定, 导致英语教学任务的担子很重。当前随着英语的普及很多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 聘任高职英语教师兼任老师, 导致老师的教学任务超过一定的负荷, 为老师在教学中的效果和质量产生一定的质量影响。

2. 高职英语教学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规范有序化, 但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教学水平和教学安排, 还缺乏具体的指导思想。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在英语的应用能力考试中顺利通过则可准许免修。所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缺乏科学合理性, 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这些问题都成为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在英语技能水平方面的影响和障碍。

3. 教学模式的滞后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在实践中的语言应用技能, 从而服务于专业技术的需要。但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 大部分高职的英语教师对这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视度还不够, 而是片面性的更加重视学生在考试中的通过率, 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只是为了考试能达到相应的分数为目标, 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多半是围绕教材为中心, 通过灌输式的呆板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被动式的接受学习, 并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材和老师, 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语言口语表达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弱, 这从根本上要归咎于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如何让高职英语教学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1.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教育理念, 发展高职特色英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发展过程重, 要把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做到统一, 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来达到英语教学的特色与创新。只有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改革, 才能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那样也才能保证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 要通过对学生在英语理论知识的讲授中, 让学生学以致用, 落实到实际的英语应用中来, 实现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之间的相互统一。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整体化的整合教育。并让职高英语课程的改革向基层、一线甚至是当前社会生产中的产业结构的推进, 让英语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与实践中英语语言的交际应用结合起来, 突出语言的实用性, 并加强英语教学与学习者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相关性、学习中个性化展示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所关联起来。

2. 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 改变教学模式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 对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 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 职高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也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丰富化, 不断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专业教学工作的规划和安排, 侧重对英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外对于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要进行强化均衡训练。高职英语教学要在教材安排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 重点强调学习的实用性, 并对已经有滞后和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材内容进行酌情的适当删减, 并不断不断添加和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借助多媒体信息为学生带来更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 丰富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并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 积极探索高职英语教材的改革。

3. 构建高质量的高职英语师资队伍

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 师资队伍是关键, 作为教学老师不仅要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的一般要求, 同时要具备专业的全方位的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职英语老师要在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应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学生英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效果。所以高职院校要重点加强对老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加强英语职业技能水平, 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 更要加强老师对学生英语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 并安排老师可定期到基层企业调研和实践, 了解市场英语需求的情况, 来适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要求, 真正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起到应用指导和文化导师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更新并创新教学模式和理念, 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江苏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特色;机遇;策略

一、江苏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一)按需发展,高职教育新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江苏现有高职高专学校79所,其中高职院校76所,占全省普通高校124所总数的65%;在校生近76万,占全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4%;全省高职设有19个专业大类、共74个专业类,专业点达2697多个。2010年全省高职院校完成了新校区建设校均千亩校园,校均校舍建筑面积27万m2,校均专任教师630人,生均仪器设备值6200元。

近几年江苏省出现了高职教育要素集聚现象,以高职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常州大学城的崛起,标志着江苏高职高专的大建设已达到新的高峰。我省有近50所高职院校已完成新校区建设,有20多所高职院校进入大学城或高教园区。江苏首先是在苏南,涌现出一批县区创办的高职院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现象”。2004年,我省2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成立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新型的高职教育组织结构统筹与整合初中后五年制职业教育。目前,一个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主体,其他院校和社会广泛参与,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具有“苏派特色”的高职教育创新体制业已形成[1]。

(二)彰显特色,创建优质品牌

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產业优化升级要求,我省及时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体系,围绕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办学模式与產教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实训基地与生產现场、师资建设与双师素质等方面,强化专业与课程建设,优先发展计算机与软件、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现代物流、护理等专业和与现代化工、现代农业等相关专业,创建了一批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使高职教育更好地贴近產业发展需求。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9门、省级254门,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4个。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法国企业、法国巴黎时装学院合作,创建出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模式,树立了一个全国服装教育的品牌。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全面合作”、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召回培训”制度等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实践。

(三)适应市场,建立多元办学机制

第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早在1993年,我省就创办了民办三江学院,全省现有民办高职院校25所,约占高职院校的1/3,民办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已进入国家示范院校行列。2002年以来,我省对两所公办高职院校的资產与民间资本进行整合,组建了民办应天学院和股份制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现在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职院校,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全省已经组建了商贸、农业、建筑、现代服务业、财会、信息、旅游等13个跨地区的行业性职教集团。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33所职业学校加盟、67家企业参与,成立了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由南通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阳光集团等30多家纺织类职业院校与纺织企业共同组建了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由10所职业学校、25家企业联合组成了江苏立信职业教育集团。

二、江苏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一)社会经济的转型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產业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稳定就业依然面临重大挑战。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教育能够在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教育强省的推动

江苏已确定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的宏伟目标,并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方针。我省是人口大省,仅凭借普通高等教育是无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须坚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战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能够成为江苏实现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和装备业基地之一,集聚了中国1/4的制造型企业,逾百万家企业,成为我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前沿。但是,长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全线告急,高级技工、高级技师缺口接近70%,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產业升级的瓶颈,这给我省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三、江苏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1.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培育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长;形成一支理念先进、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学生树立“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凝聚全社会理解、关注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识,造就一大批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者和企业家。

2.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职教育的良好环境。在政府主导下,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合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区域规划、资源配置等统筹作用[2],调动全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优化学校发展环境;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作用与贡献,提高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参与、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社会认同的良好氛围,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3.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按照“确立标准、突出主体、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原则,逐步形成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采取冠名宣传、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政府嘉奖等政策措施,吸引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投资办学;鼓励企业、校友和社会人士对高职院校提供捐赠;加大专项投入,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和评估。

(二)加大基础能力建设力度,走内涵发展之路

1.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改善师资结构。“十二五”期间,我省每年选派30名高职院(校)长、300名骨干专业教师赴国外培训,资助30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3~6个月的实践锻炼或研修,双师素质要达到80%。

2.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凭借校企双方的经济实力与先进的生產设备,共同创建模拟和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教学由学校的教室扩展到校企共同提供的实践平台。在“十二五”期间,完成150个省级以上高职实训基地、建设1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并在重点领域建设一些专业门类齐全、资源共享的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江苏高职走向世界。吸引国外高水平高职院校到江苏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和留学深造渠道,定期举办双边或多边的国际高职教育论坛,构建高职教育国际化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竞争性人才,提高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办学形式多样化,增强高职教育生机与活力

1.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办学。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进区域内整合、总体上优化,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进行校际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共同培养;鼓励创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积极支持以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骨干、行业企业为依托,组建以专业为纽带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3],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道路。

2.推进高职教育均衡发展。为缩小南北职业教育的差距,应鼓励南北职业教育主体按照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帮扶,更多地转向资源要素的合作。从苏南苏北的职业教育集团入手,探索股份合作机制,利用资本、师资、生源、管理、品牌等要素,按照互利多赢的原则,从所有制层面推进南北职业教育主体从内到外的有机合作,建立长久稳定的战略合作机制。

3.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搭建產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开放教育资源,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需要,成为当地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文化传播的中心。

四、结束语

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艰难的草创、生存阶段,已经迎来了新的更大蓬勃发展良机,“探索、转型、跨越、提升”是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应对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江苏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向导,走產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江苏高职教育发展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洪霄,董海华.江苏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4):51-52.

[2] 成岳冲.加强区域统筹推进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51-52.

[3] 王凤基.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4):13-15.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篇1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早期的职业大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创办了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 这就是我国最早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职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126所。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自费、走读、不包分配。

相对于早期职业大学的发展,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 却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功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效教学时间长, 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 多种类型 (“双起点”、“双证书”) 高职教育的发展时期

1991年1月, 经原国家教委和总后勤部共同批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基础上, 建立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率先在全国试办高中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时, 国家对试办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双起点”、“双证书”, 即学校招收普通高中起点和相当于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起点的毕业生, 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经过几年的探索, 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双起点、双业制、双证书、订单式”高等职业办学道路, 被原国家教委称为“邢台模式”。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新阶段。到1998年底,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高校 (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 共有1394所。

(三)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阶段

2000年1月, 为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 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 它成为此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02年7月, 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要形成政府主导, 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教育部指导各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专业试点、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04年2月,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 概括了高职教育界对高职教育形成的共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了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工作, 教育部决定, 从2003年开始, 在高等学校中建立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 2004年至2008年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第一个周期。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截至2007年4月26日, 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 高职教育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也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 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1998年,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 2003年则上升到55%, 2004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 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达到6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达到80%左右, 与本科生基本持平。2005年高职毕业生达到160余万人, 较上一年增加20余万人, 而就业率又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达到62%。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并取得成效。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 市场需求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随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扩大。但是, 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企业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又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仍然很大程度上沿用以前的人才培养方式, 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 缺乏就业能力。因此,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 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 (企业) 之间加强合作, 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 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营利合作的组织形式, 整合、重组教育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 做到校企双赢。

(二) 职业能力的内涵拓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

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 正视现实, 立足其位, 高瞻远瞩, 明确定位, 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获得了迅速扩大, 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 这些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计划, 积极提高我国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 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 提高水平。这项工程以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 把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这一举措将会促进一部分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 同时也将会带动其他高职院校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

(三) 办学层次上移与学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相衔接

一方面, 高职教育办学层次逐渐上移, 不断与学科教育相融合, 有的国家开始授予不同的学位 (学士、硕士或博土) ;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本身就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 为适应能力提升、岗位转换的需要, 也在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向拓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 经费筹措多元化, 办学模式多元化, 服务功能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 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四) 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向综合能力培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高职院校所探索的以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 已不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 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素质。这样, 一方面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人才的全球流动也成为必然趋势, 顺应这种趋势, 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和认可。这种职业资格认证, 打破了学科人才的禁锢, 进行的是一种职业资格准人的培训和认可。已经获得大学或研究生学历的人员, 为了职业转换、职业提升等, 都可以接受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

(五) 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而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 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因为, 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 高职教育运行的中心不是学校, 也不是企业, 而是受教育者本人, 因此只要高职教育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 积极主动地按照社会需要进行改革, 必然将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有作为。

(六) 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上一篇:实验室污水处理下一篇:英语公共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