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兴趣

2024-07-12

思品课兴趣(精选10篇)

思品课兴趣 篇1

由于思品课理论性较强, 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 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 导致了学生对思品课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民主讨论氛围不浓烈、普遍厌学的局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 有了兴趣就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 就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成绩。因而, 创设情境, 引导兴趣, 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不能创设较好教学情境, 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新课的引入, 这样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 初三《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课, 上课一开始, 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 而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在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 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吃了劣质奶粉的婴儿变成“大头子”, 国家工商管理部命令全国追查劣质奶粉, 体现了国家对人民负责。再如回顾“非典”点滴, 小议社会责任,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 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上述例子说明什么? (社会是大家的社会, 作为公民, 应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共同营造“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等等。通过提问, 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 第一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干世界的事情, 思品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 背背知识点, 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 从而使学生对《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课产生学习兴趣。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指: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教师应当把端着的架子放下, 把独占的讲台让出, 改掉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 通过导的艺术,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主体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种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创造的是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 建立的是民主的氛围, 是使学生乐学的环境, 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观点和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使用了激情导学。例如:我在课堂上使用“请同学们思考”“请你回答”“欢迎你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信你, 你能行”。对于他们的正确回答, 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赞扬和肯定, 让他们看到点滴的成功;对于他们的不正确看法, 我都请他们在想一想, 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让他们自己纠正错误, 谈出正确的看法。这样做极大地激起了同学们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像、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 把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 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 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 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同时, 在这里也应注意, 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 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思品课教学理论性强, 需要丰富的课外材料去充实。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是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通过书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 对重点的突出、对难点的突破、对热点的联系, 往往费时费力, 使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信息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多种视听材料进行调度, 插入大量传统教学中所无法调用的录像、图片、动画等, 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生动地展现出来, 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增加更多的信息量, 扩展了思品课的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使抽象的理论化深为浅、化难为易, 较好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 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跃出课本, 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兴趣小组里, 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 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 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

另外, 也适时地开展了竞赛活动, 如“从身边的变化谈改革开放”这内容时, 就可把学生分成几个竞赛小组让他们各自去走访、了解本地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搜集资料、图片等。然后组织班上交流、讨论, 看哪一组做得最好。这个活动,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交流、讨论, 进一步理解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先导, 是会学的前提。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思品课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注意将学习的兴趣转化为研究和探索的主题, 这样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徐燕《.创设情境教学, 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 (《湛江教育》2003年第12期)

[2]张志慧《.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第9期)

[3]胡乔木, 姜椿芳, 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篇.1993年8月出版

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2

1、精心创设情景,拉近课本与现实的距离。

初中思品课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的能力。课本中设有大量的实际案例,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以案例都适合自己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创设适合教学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他才有兴趣去学。例如,再学习《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时,我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傅老大的健身操。结果大家兴趣高涨,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再来学习健康和健康权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情景设计就比单纯的枯燥图片有效的多。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教学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着重复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就会疲倦、厌烦,从而出现神经系统的迟钝。教学的有效性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消除学生的疲倦感。我在平时上课时,若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我就马上调整教学方法,不断的去尝试,不断的让学生感到新鲜,不至于出现又是“老一套”的感觉。在实际运用中教学方法是有很多种的,比如常见的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小组讨论法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另外,还可参杂一些录音、挂图等辅助手段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在学习《财产留给谁》时,在已探讨完遗产继承的知识后,我给学生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现有小明夫妇各有一妹,再无其它亲人。在一次车祸中,小明先去世,其妻后去世。问:遗产该如何继承?”问题一出,教室里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既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巩固了前面的知识。所以说,学生并不是不思维,不好学,而是我们没有触动他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4、合理利用小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小组教学就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及时反馈信息。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创设一系列小组学习活动,使学生互助学习,这样有利于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

5、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是平等的,可以无障碍的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因此,教师应多进行感情投资,多关心、帮助自己的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先喜欢你,继而再喜欢你这门学科。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更愿意思考,探究。当然,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要有很好的基本功,要当好导演,把好语言关,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6、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我参与,我快乐。”“我成功,我快乐。”在教学中,我们要寓教于乐。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便真正理解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在参与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另外,我们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制定较小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每天看到学生的进步,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喜欢学习的目的。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给予刺激,要让他们也有新鲜感,挑战自己去体验成功和快乐。否则,会让成绩较好着感觉到学习上的疲倦,不去创新而固步自封。

思品课小组讨论效率述评 篇3

—、学生的参与不够, 参与不平均

学生的参与度低, 参与不均衡, 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 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学优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 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 学困生却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 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不够主动, 往往处于被动, 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 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 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 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讨论小组的组建不当。组建讨论小组是课堂讨论的前置程序。小组组建是否得当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好坏。小组的建立要体现全人发展的要求, 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使每位同学在课堂讨论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都能畅所欲言、参与讨论, 而不是仅作为旁观者。

二、论题选择不当

论题选择不当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 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 决定讨论的方向, 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 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 从局部来看, 讨论也许非常成功, 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 违背了效益性原则, 这种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 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 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选择切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论题, 是提高学生讨论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动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生成问题,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可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地组合起来, 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 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创设情境, 提出论题, 激发学生浓厚的讨论兴趣, 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不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三、讨论不够充分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是课堂讨论效率低下的外部因素。课堂讨论的步骤有创设情境、选择论题、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是课堂讨论程序的核心步骤, 应使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堂就是小组讨论课, 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 却没有时间的保证, 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 就匆匆结束。讨论过多过滥, 讨论走过场, 讨论不充分, 影响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也不可能达到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时, 应注意不要充当控制的角色, 要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 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是呈开放性, 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 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 对不适当的回答不要否定, 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 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 而不是讨论的结果,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教师起协调作用, 把握讨论的时间, 提出讨论的总体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小组讨论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学生站在前面, 教师站在后面, 情感在前, 道德在后, 事件在前, 概括和抽象在后。

四、总结不足

思品课兴趣 篇4

一、名言设疑,引入预习

例如初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一课《自尊自爱》的课前预习题:故事热身赛,请任选一个你熟悉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认识自尊自爱的内涵。①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②苏武持节北海牧羊19年;③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④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壮山河;⑤其他故事。用名人名言和故事比赛这种初中生喜欢的呈载方式设计预习题,可以让学生在讲名人和听故事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理解概念,符合心理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渴望度,激发学习兴趣。

二、名言开篇,先声夺人

讲授初二《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一课《欣赏与赞美》,一上课我就引用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后向学生抛出问题:“罗丹说得对吗?真的是这样吗?大家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让我们赶快用眼睛找一找身边的美吧!”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争先恐后列举自己发现的美好事物。顺势利导,教师很容易就将“欣赏”的概念、“学会欣赏”的方法、“能欣赏他人”的意义等知识点传授给了学生。

三、名言情境,突破重难点

在讲授初二思想品德“为什么要学会合作”这个重点内容时,教师可结合2015年度热点人物屠呦呦的名言和事迹设计情境进行探究学习。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事迹和感言有:①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②当时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屠呦呦团队凭借不屈不挠的毅力最终取得突破。③“成绩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④“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屠呦呦的事迹和感言给青少年学生什么启示?学生的回答除了要学习屠呦呦增强责任感,磨砺坚强意志,战胜挫折,开拓进取,热爱祖国以外,很容易联系到本课重点知识,就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需要确立共同目标,需要理解与宽容,需要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四、名言续尾,收获感悟

讲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时,我运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结尾:“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所以我们既要享受权利,又要履行义务。以名言结尾还可首尾响应,水到渠成,例如讲到“平等待人”一课,我导入时出示法国思想家蒙田的名言:“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结尾时出示林肯和康有为的名言:“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创造的社会是“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这样的结尾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让思想道德意识也上一个新台阶。

五、名言作业,拓展提升

思想品德作业与其它学科作业不同,其目的不仅是要检查学习效果或加深理解记忆,也不单纯为训练应试技巧或积累复习资料,更重要是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善于观察社会,学会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道德践行的能力。学习完《珍爱生命》这一课后,我设计的课外作业是:法国哲学家史怀泽曾说过:“伦理不仅与人,而且与动物有关。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如果我们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会真正变得文明起来,真正重要的是人与所有生命的关系。”请每位同学回家养5条金鱼,一个月以后结合养金鱼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养金鱼的活动体验有效地帮助学生认清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当然,教师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收集名人名言材料,做好分类整理,上课时才能运用自如。名人名言仅作为教材的“佐证”,教学中必须以讲授正文内容为主,不可喧宾夺主,要注意照顾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切忌高深莫测,牵强附会,离题万里。

思品课要培养阅读能力 篇5

一、思品课为什么要读

本文所谓的阅读教材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基本读懂教材。笔者以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主要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阅读教材文本能力。要通过课堂阅读, 让学生明白本课的课题、框题是什么, 本课重要的概念、原理有哪些, 知识间的段落层次及相互联系如何, 有哪些重点、难点知识等。因此, 在教学中, 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阅读教材中去。课堂上, 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五至十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读一读, 找一找, 说一说, 使他们在阅读文教材本的过程中, 主动地探索、获取、理解文本所承载的知识信息, 培养他们形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自能读书”的能力。这样, 学生便能以较快的速度, 较为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

2.构建知识框架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 理清教材线索, 把握知识脉络, 明白教材讲述了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材是从哪些方面来展开论证的等。引导学生把本课时、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并按一定的类别加以归纳、整理, 形成纲要或图表,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如:在学习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知识点时, 要求学生通过自学, 先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思路, 初步把握财政—税收—纳税人的内在关系, 理清不同知识点涉及的概念和原理, 然后把这些概念和原理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本单元的知识框架。

3.质疑教材观点能力。例如, 在学习“商品的基本属性”时,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比较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否使用价值越大, 商品的价值就越大?在学习“物质”概念时, 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是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大树、汽车、房屋等物体?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在学过“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概念后, 学生会问:有一个人睡了一觉, 醒来后发现自己从甲地来到了乙地, 这种事情会发生吗?等等。当然, 要解决上述疑问, 可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搜集相关参考资料等方式, 自主进行知识整合、释疑, 并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思考教材内容, 逐步培养、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4.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理解了政治基本概念、原理, 并不一定就会用。因此, 政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观察、分析问题, 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情况下,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 (1) 设置问题情景,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其中包含哪些政治学科道理。 (2)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就有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辨。如:在学习价值观、人生观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或是在于索取”进行讨论或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撰写政治论文、开展课题调查研究等活动,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 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 展现自己的能力。如:在进行《文化生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春节和圣诞节的文化习俗差异、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的不同、北京奥运和伦敦奥运开幕式的异同点等, 从中体会世界文化的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 并就如何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问题, 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另外, 还可以利用节假日, 布置一些探究性课题, 如《我看舌尖上的浪费》、《神舟号中的哲学》等,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角度撰写政治小论文, 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思品课如何读

思品课要学生“有效阅读”关键是选择好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是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促进阅读理解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阅读政治教材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 因人而异。笔者向大家推荐“四步导学”教学模式, 即“情境导入与目标呈现———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与点拨拓展———反馈练习与课堂小结”。这四个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主要突出学生的读和练。当然这个模式不应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刻板流程,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灵活运用, 为我所用、力求实用高效。

1.出示问题。在每次上课时,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预设的阅读纲要形式出示给学生。

2.阅读教材。呈现阅读纲要后, 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粗读课题、框题、目题, 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本知识框架。

3.展示交流。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一课中, 我采用的交流展示方式, 既有同学抢答, 也有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这样大家发言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积极踊跃。交流展示的同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如介绍今年3·15 晚会中曝光的伪劣产品:激光笔, 由学生思考这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如果该事件跟你有关, 你打算如何维权?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 学生纷纷争着发言。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逐渐培养起主动思考、敢于表达、团结协作的素养, 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4.要擅于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擅于学则必擅于问, 边问边学方有学问。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要加深理解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要树立问题意识, 在阅读的同时, 大脑积极地思考, 在联系、比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阅读教材没有问题, 提不出问题是没有读懂, 缺乏思维活动, 会影响阅读质量和复习效率。

5.练习反馈。教师可预设选择、填空、改错等题目, 检查学生对课文中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也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等, 以达到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并指导自身行动的目的。

教学实践证明,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政治教材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能力, 有利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篇6

一、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可以从教学目标、教材编写、课文内容、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做出论述。从农村思品课教学目标来看,当前农村地区的思品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要求方面,都体现出了对学生身心特征与年龄特点的针对性,但是在课程目标定位中,对养成教育的忽略以及对高大全的追求成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材编写方面来看,当前农村地区所使用的思品课教材呈现出了图文并茂的特征,表现出了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教材变更频繁等现象也导致了教学大纲的不断调整。另外,农村地区所使用的思品课教材都为所属省地教育部门所统一要求使用的教材,与至相关的配套书籍或者能够凸显出农村特点的教材则没有得到开发;从农村思品课课文内容来看,许多围绕理论知识所呈现给师生的案例,多是以小学生为主体,并且许多案例也涉及到了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并能够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但是另一方面,一些案例内容也存在着明显的虚拟性,并且在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中使用了居高临下的叙述方式;从农村思品课教师队伍方面来看,当前农村地区的大多数思品课教师都能够认真开展思品课教学工作,但是兼职教师的存在、教师自身教学法知识的匮乏等情况,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二、农村思品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在农村思品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要求的满足,应该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出对学生认知能力特征、认知需求特征的尊重。同时为了让农村思品课程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目标定位应当追求遵循学生的实际生活而非追求高大全,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生活中自主体验思品课程的价值、发现思品课程的魅力,并提升对思品课程教学的学习兴趣。

(二)引用课外资源,强化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与稳定性。

教材编写方面呈现出的不稳定性以及部分教学内容呈现出的不真实性特征,会对农村思品课教学成效的提升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农村思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改革,有必要通过引用课外教材来提升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与稳定性。在此过程中,农村思品课教师有必要收集一些能够对主要教学知识点进行说明的社会实践、图书读物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并将其纳入到教学过程当中,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围绕自身所收集整理的这些资源开展思品教学活动,一些明显不具备真实性的课本案例则可以舍去。另外,在这些资源的打造中,还有必要加入一些乡土内容,并纳入校本资源体系,这些内容在思品课程中的使用,能够有效提升思品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亲近性,这对于生活化思品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三)提升农村思品课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专业性

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对农村思品课教学质量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当前许多农村学校中的思品课程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担任,因此,这些农村学校中的思品课师资队伍可以说既缺乏稳定性,有欠缺专业性。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各地教育部门应当为农村思品课的开展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思品课程所发挥的作用绝不亚于其他基础性课程,因此,各地教育部门应当以学生为本,明确思品课程教师配置规定,避免出现随意指定兼职教师开展思品课程教学的情况;其次,作为教师,则应当积极参加各地教委以及本校所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并积极参与到思品课程教学的科研与教研活动中。当然,教师培训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还需要树立起自我提升意识,通过互联网等工具所提供的海量信息来提升自身的道德教育素养、心理学素养以及教育学素养等;最后,农村思品课程具有着多种特殊性,其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应当得到高度关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心理规律、认知规律等作出研究,从而提升思品教学的针对性。

观中学思品课“导学案”之利 篇7

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它不同于简单的学案。“导学案”的设计至少包括三个部分: (1) 导学提纲:围绕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带有激励性的简答或探究题, 这些既是学生展开小组活动的素材, 又是教师的授课提纲; (2) 导学练习:深浅适中,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后试做; (3) 反馈练习: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 有利于巩固知识。“导学案”设计的核心必须是学生自主学习。笔者从这两年的课堂实践效果来看, “导学案”的利用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 减少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收过程的缩水现象。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下, 学生能够做到自主查找、自主解决、自主归纳,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能力的提高。

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一些教师认为在“导学案”的模式下, 课堂上只剩枯燥, 只是在重复、机械地大量搬抄教材, 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比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林秋娟老师的《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热的冷思考》一文, 通过“‘导学案’例选一 (节选) ”案例说明现在的学生在课堂只剩下“预习课本做填空”, 抹杀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认为, 这种认识有待商榷。笔者分析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导学案”本身的设计就存在问题。比如在林秋娟老师的例举中, 把本节课的内容简单设计成几个填空题, 这肯定是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加强自身的实践性。笔者认为如果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 并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 情况会大为改观。

1. 请你结合课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说说什么是“爱的冲突”?

2. 请你结合课本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产生“爱的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3. 请你分析如果“爱的冲突”处理不好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4. 结合教材, 联系自身的实践, 请你为化解“爱的冲突”提供一些适用的锦囊妙计。

“导学案”设计中将知识点转变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 既可以增强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更好地去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又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他们的真情实感也可以得到抒发。

三、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中学思品教师, 备课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必须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跨越代沟》的导学案中, 可以联系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境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 比如:

情境1:小华是初二学生, 14岁生日时, 他想搞个生日聚会, 把本班几个要好的同学都请来参加。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 父母上班又忙, 于是不同意他办聚会的这个想法。这可怎么办?

情境2:周五下午放学后你因为帮助生病的同学辅导功课, 直到晚上9点才回家, 发现爸爸正在卧室里翻看你的日记……

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学会发现问题, 并尝试着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感悟成长。

四、激活了课堂气氛

初中思品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 充满思想火花的课堂, 是开放的, 活跃的。但有部分老师认为“导学案”的应用使思品课堂过于沉闷, 不够活跃。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认识误区原因之一是在教学设计上“备学生”的问题。比如笔者在讲述《生活需要宽容友善》 (苏教版七上第七课) 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卷调查题:你的度量有多大?

(1) 你是否计较别人对你说话的态度?A.是B.否

(2) 你是否对别人的批评尤其是大庭广众的批评耿耿于怀?A.是B.否

(3) 你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 是否能做到一走了之?A.是B.否

(4) 你和别人争吵之后, 是否常常越想越生气?A.是B.否

(5) 别人说话刺伤了你?你是否一定要回敬对方?A.是B.否

(6) 你是否常常认为老师对你的批评是出于成见?A.是B.否

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学生实际, 又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另一个原因是“导学案”解答内容的展示环节有待改善。笔者认为展示环节不一定都由学生回答, 可以设计成学生小组合作抢答、学生表演、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集中展示等形式。只要展示形式新颖, 课堂气氛就不可能过于沉闷。

思品课创建师生互动课堂初探 篇8

一、消除心理隔阂, 让学生“口动”

在农村偏远学校, 仍然存在一些训斥、责骂、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久而久之, 一堵厚厚的“心墙”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面对这一僵局, 我认识到教师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 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 去理解他们,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学生才愿意与你交流, 愿意听你的话。在教学中, 一个甜美的微笑, 一个幽默的表演, 一句贴心的问候, 一声温情的祝福都会像春风细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如在讲《播种友情》一课时, 我先唱了首歌《找朋友》, 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 就跟我一起唱了起来, 接着我面带微笑走下讲台, 边唱边向学生敬礼, 和学生握手。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和我握手, 并不自觉地跟着唱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开始动口说出自己的好朋友, 并互相握手。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 不再胆怯, 心与心相知相应了。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敢于动口, 乐于动口了。

二、走出教室, 走进生活的大课堂, 让学生“脑动”

社会是一本大教材, 可这本教材往往被我们忽略了。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生活中的现象教育学生。因此,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受习惯思维的影响, 把课堂仅仅局限在教室内。我们可以带学生走进自然, 走进生活, 用心去发现每一处珍贵的课程资源。在这种资源中引领启发学生去感知、发现、体验其中蕴含的哲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脑动”起来。八年级下册有节课内容要求学生善于欣赏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之美, 学会关心大自然, 保护自然环境。执教这节课时, 正值春日, 校外景色迷人,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户外教学, 每到一处地方, 我都会提示:描述一下眼前的景色吧!我们来个比赛, 看谁描述的逼真。在学生沉浸美景之际, 我又启发: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此刻的心情吧!学生抒发完毕, 我最后深有感触地问:触景生情, 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事物, 你会联想到什么?一些人, 一些事, 抑或一首诗, 一段传奇故事……这样的启发、提示、点拨, 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 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有学生说:远处连绵的山脉像一位沉睡的少女, 安静从容。还有学生说:那条小河, 蜿蜒曲折, 静静地躺在山脚下, 像儿女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在谈及他们的心情时, 有学生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漫山遍野迎面而来的都是花香, 让人心情舒畅, 思绪飞扬……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跃动起来, 燃烧起来, 这样教学才有生机, 课堂才能互动。这节课中,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相互学习, 相互完善,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不仅动了脑, 而且积极性很高, 因为他们尝到了互动学习的快乐。

三、找到知识的“标示”, 使学生“心动”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干巴巴的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让他们懂得你的道理, 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是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因此要让所讲的东西真正触动学生的心, 教师就必须找到这种所谓的“标示”的东西。以七年级下册《培养高雅的情趣》一课为例, 这节课上, 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唱几首歌, 吹几分钟口琴, 读几篇文章, 最后再让几个学生粗浅地谈谈体会, 就算找到“标示”的东西, 完成教学任务, 那卢梭的经就让“歪嘴和尚”念了, 纯粹成了走场子、摆架子, 学生的心非但没被课堂牵住, 而且越走越远。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孩子, 父辈都是农民, 从小接触艺术的机会很少。因此, 如果在课堂上照课本上说的, 弹钢琴、唱歌、下围棋等是高雅的情趣, 背离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 正好是学生的“弱项”, 那这种“标示”就选错了。执教这节课时, 我想起学生们在课余都喜欢用草编各种小动物, 如蟋蟀、知了、蚱蜢等;用豆子、纸、画笔做漂亮的宫殿;用纸叠花篮、茶壶、小鸟等;用塑料纸编出各种样式的风铃。上课时, 我让学生当场献艺, 他们一听是自己的拿手绝活, 热情很高。几个学生合作, 很快就制作出各种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接着我让学生介绍这些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及此刻心情, 由此引出高雅情趣的内涵。我又播放了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千手观音》, 在美轮美奂的舞蹈中, 学生的艺术细胞被慢慢激活, 思维的翅膀一起跟着优美的舞姿飞翔, 学生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 我知道, 他们的心被打动了, 等的表情, 我立刻明白过来,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 艺术仿佛是天方夜谭。此刻, 我告诉学生, 艺术不是梦, 只要肯培养, 人人都能去追求, 艺术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已悄悄种下。

四、真人真事进课堂, 让学生“情动”

曾经听过我区一位教育专家的一堂讲座, 在谈及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时他说:“一堂优秀的思品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德育目标的提升, 最大的败笔就是道德教育目标的丢失, 而要升华德育目标, 提升道德情感, 落实道德行为, 就必须抓住思品课的学科特点——以情感人, 以情促人, 学会运用情感教学法,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 抓住情感的缰绳, 让学生真情流露。”

“真实的东西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也是最能让学生动情的”, 因此课堂教育中, 如能将真实感人的事物、人物引进课堂, 在情感教学中必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执教《家, 温馨的港湾》一课时, 我这样设计了教学:先请五位学生的母亲与学生一同走进课堂, 教学的第一环节, 描述母亲, 叙说母爱;第二环节, 设置活动, 母子面对面真诚交流;第三环节, 感恩母亲。在第一环节中, 我发现许多学生都不忍心去看母亲, 有学生说:妈妈脸上的皱纹就像刀子扎在心里!有学生说:母亲的皮肤在曝烈的阳光下脱了一层又一层皮!也有的学生一句话也说不发, 眼里泪光闪闪。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的内心已激情澎湃, 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倾听母子真情告白, 学生讲述母亲的爱, 母亲吐露真情都进行得很顺利。教学中还有几位母亲这样说:“孩子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 他难过妈难过, 他高兴, 妈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们家的孩子有时很任性, 家里有时活多, 让他帮忙, 他会顶几句, 说实话, 那时候心里挺不好受, 但转念一想毕竟只是一个孩子, 再说学习要紧, 咱这辈子没文化, 不能让孩子再吃这个亏!”母亲句句掏心窝子的话, 让孩子热泪盈眶。学生们通过倾听妈妈心里话, 真切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 以及那份博大、厚重、无私的爱。这堂课是我上得比较成功的一节课, 学生也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正是因为真实的人, 真实的事, 一件件, 一幕幕, 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唤醒了学生的灵魂。

思品课佳境:乐学、善学 篇9

实践,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实现思品课上学生乐学、善学佳境。

一、 乐学: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思品课的教师,首先要有自身独特的魅力,要能留住学生的目光,除了传统上要求我们有深厚的理论底蕴,扎实的专业素养外,这一开放的年代还要求我们一定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通天文地理、时事政治,下通潮流资讯、偶像明星,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才能实现与学生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拥有自己的舞台。这些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一节深受学生喜爱的思品课,它的课堂肯定是鲜活的而不是枯燥死板的更不是要让学生仰视的。比如,阐述党的基本路线时,教材只有短短的几段,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根本就不会感兴趣。教师就可以结合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背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例如“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典型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顺德珠江冰箱厂等史料,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查找图片、影像等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教材,感受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讲述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可以给学生了解朝核问题,了解中国为了防备索马里海盗派军舰到亚丁湾护航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精神是愉悦的,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获得了真实的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学: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活的教学环境

1. 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创设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比如,在上七年级思品课时,针对教材主要是进行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一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在上课的过程中,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用演讲、朗诵、讲故事、小品表演、辩论、猜谜语、写标语、画漫画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寓知识的讲授于活动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内在的潜能和个性特征也得到充分挖掘。如,在讲述七年级的“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多组词语,让学生在这些词语中找出与自己样貌、身材、脾气、性格、自信心等方面相符的词语,然后再根据所选的词语给同学描述自己的画像,表演小品,画自画像,再跟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进行比较,这样一个生动的自我形象就出现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2. 教学内容跨学科延伸

思品课要力图实现开放性的教育,改变单一的课堂模式,就要联系相关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各学科自成体系,有其各自独立性,但各学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在各学科间架设桥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延伸到文学、自然、历史、社会等学科,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如“科技兴国”这一知识点,就涉及到物理、化学知识,“保护环境”就涉及到地理等知识;讲“一国两制”时,就要了解中国历史。所以,一节成功的思品课,它的知识容量一定是很大的,涉及的知识面一定是很广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才会提高,才会乐学、善学。

3. 使用“活”的教学手段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也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所以,幻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其丰富的声、色、图、文以及动感技巧,生动直观、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生活信息,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要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活”的课堂。例如,在讲述“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了解最新印度孟买发生的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和平是发展的前提”这一知识点;讲述经济全球化时,教师可以把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大海啸这一事件制作成视频,加进课堂中,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在讲民族精神时,可以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极大了发挥,天天盼望着上政治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思品课的提问技巧 篇10

一、科学地设计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不仅要教, 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 二要指点。”因此可见, 我们不能忽视“问”。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灵活运用“提问”技能, 使教学成为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课堂提问是思品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 问题的设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就是多种思想的碰撞,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为什么有些思品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没有兴趣, 缺乏主体意识呢?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不能触及他们的心灵, 不能解决他们认识上的疑惑, 不能引发他们真正的思考!对此, 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作为教师, 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问题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问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问题。不同的问题, 会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不同程度的刺激, 作出不同的反应。例如我在教学“难报三春晖”这一内容时这样设计提问:

1. 你能记住父母的生日吗?你父母过生日时, 你是怎样做的?

2. 你知道父亲节、母亲节的时间吗?你为父母亲做过些什么?

3. 你在家经常帮父母做家务吗?

4. 父母经常过问你的学习吗?你怎样对待父母的唠叨?

5. 父母生病了你怎么办?

6. 你父母是怎样赡养他们的父母的?

7. 正在读中学的你打算怎样孝敬父母?

这样提问, 学生的兴趣来了, 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内容照本宣科, 可能老师讲的是到位的, 但学生被动学习, 没有兴趣。通过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比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结论要好。通过探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 完善了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关爱家庭良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弘扬了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二) 问题的设置要激励创新意识, 启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的双向过程。师生交流, 离不开对问题的交流, 所以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有人概括说, 教学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能力的过程”。创造性的问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 可以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 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如果我们在问题设置时能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那么又何愁他们不去参与和创新呢?如在学习“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让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展开辩论:正方观点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反方观点是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让学生通过辩论充分认识网络的利与弊, 继而提出什么样的人容易上网成瘾?你打算怎样帮他们?你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使自己拥有一段精彩的初中生活?这些问题本身就具有开放性, 同学们一下来了兴趣, 七嘴八舌, 个性化的建议五彩斑斓, 创新的火花四处闪烁, 极大地张扬了个性, 参与的热情也达到了高潮。

(三) 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 引发学生思考

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因此, 我们的思品教学必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热点问题, 关注人文、民生。同样我们所设置的问题要体现生活化的要求, 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思品课讲的就是身边的故事, 解决的就是眼前的困惑, 思品课太精彩了!必然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如在学习“文化的多样性”时, 如果教师简单提问“弘扬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等问题, 学生肯定不感兴趣, 回答时照本宣科, 缺乏思考, 参与从何谈起?反之, 如果这样处理: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已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办法中把我国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同春节一起纳入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系列。问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将三个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可见同样的知识, 由于问题设置上的区别, 学生的兴趣程度, 参与程度会大不相同!要使设置的问题体现生活化的要求, 需要我们教师关注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 并精心准备, 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思考提问的角度。做到立足教材想热点, 根据热点想教材, 围绕热点想角度。同时也要求学生了解热点, 提高运用思品知识解题的能力, 于是我在每节课开始开设五分钟演讲“热点知识我知道, 课本链接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产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准确地把握提问的原则与时机

教师在一节课中既要紧扣重点、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 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 还要准确地把握提问的原则和时机。

(一) 提问要适应学生能力的多种水平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不同, 导致对问题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参与程度不同。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适当分配,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得到锻炼, 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 提问要紧扣课程重点、难易适度

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 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 有目的地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问题应难易适度, 问题过易激发不起学生兴趣;问题过难调动不了学生积极性, 也起不到提问的促进作用。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让学生体会探究之乐。

(三) 提问要有启发性, 把握时机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发散性、开拓性, 使学生在提问中得到启迪。对于学生答非所问或答不出时, 要灵活机智运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 以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问要掌握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所以提问最好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 这是启发的最佳时期, 教师把握好这个时机提问, 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

(四) 提问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思考

提问中,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标志着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在无疑处找疑, 在有疑处解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热情、耐心地解答, 并且要正确引导, 积极鼓励,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教师要给予有效评价, 当然, 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 特别是对错误的回答要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 可以说:“你的问答很有自己的见解, 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能再做进一步分析, 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 也不发火, 可以说:“好, 你先坐下, 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 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 下面让其他同学来回答, 请你注意听一听, 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 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 使其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增强自信, 主动学习, 快乐学习, 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 在“问”与“答”之中启迪思维, 增长知识, 锻炼能力。

综上所述, 提问技巧在教学中不但应用广泛, 而且是目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有课堂教学存在, 它就永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实践。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指导问题的设置, 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中学思品课堂的提问是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科学地设计问题, 并准确地把握提问的原则与时机, 能优化课堂结构,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思品课兴趣】推荐阅读:

兴趣挖掘07-22

科学兴趣05-29

阅读兴趣06-12

激起兴趣06-15

重视兴趣06-17

职业兴趣06-19

技工兴趣06-27

结合兴趣07-09

兴趣点07-11

升华兴趣07-11

上一篇:环保监测管理系统下一篇:D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