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英语教学的本质

2024-11-25

回归英语教学的本质(共12篇)

回归英语教学的本质 篇1

《初中物理新课标》要求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 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 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标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定位于课程理念,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 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所以, 我便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 使学生能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到处都充满着物理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物理问题。我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物理教学素材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在情景教学中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们在教学“压强”这节内容时, 可以用媒体放映以下两个惊险场面让学生观察。 (1) 场景是气功表演者躺在钉有密密麻麻钉子的木板上, 腹部上面再放上一块大石板, 旁边的另一个表演者挥舞着大锤子向肚子上面的石板砸去, 石板被砸成碎块, 可是石板下面的人却自己站立起来而安然无恙、毫发无损, 并向大家笑着招手致意! (2) 场景是取一袋牛奶, 上面放上一块玻璃, 让学生去砸。结果玻璃碎了, 而那袋牛奶完好无损!这种惊险场景,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抓过来了, 使学生感到惊讶而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热情洋溢, 有巨大的感召力!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为什么?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寻找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坚定学生学习物理的决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既可积累物理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最佳途径。所以, 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物理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物理,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这样“身临其境”的学物理, 学生不会有陌生感, 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例如: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雪灾, 在那场雪灾后, 正赶上初三总复习。我搜集了一些抗寒救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播放给学生观看, 让他们指出其中的一些现象和做法里包含的物理学原理。像雪、雾凇、冰柱等的形成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解放军为什么要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盐, 而除了在结冰的路面上撒沙子外, 各种车辆的轮子上又为什么要缠有铁链等等。这样, 学生们既领略了雪灾的无情, 也学会了抗寒救灾的一些科学常识。使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物理和理解物理, 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感受到物理学对生活的作用, 就更加坚定了学习物理的决心。

三、设计练习生活化, 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蒸发”这节内容后, 我就提出了几个这样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解释:⑴在医生给你打针之前, 要在你打针的部位用酒精棉擦一擦, 你的这个部位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⑵去河里游泳之后上岸, 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⑶洗完的衣服是团在一起干得快, 还是打开干得快呢?为什么?⑷夏天我们用风扇扇风为什么会感觉凉爽?可以使空气温度降低吗?……通过这些生活实例使学生锻炼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说物理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 会有利于学生实实在在的提高能力, 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运用物理知识,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解答物理题的正确率来衡量, 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否通过物理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来衡量。物理学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 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 还应在此基础上学会活用, 使物理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例如:在学习了液体的压强后, 组织学生讨论了现实生活中的好多问题:⑴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带鱼都是死的?⑵为什么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⑶当池水深至你的胸口以上时, 你为什么会有呼吸困难的感觉?⑷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物理学不是空中楼阁, 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出无与伦比的学科价值。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物理即生活, 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用处, 明确“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让学生乐于去学、善于去学、精于去学, 使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物理学的世界,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热爱物理学;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物理学不是空中楼阁, 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它无与伦比的学科价值, 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而促进物理学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回归英语教学的本质 篇2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错位营销:回归营销的本质 指

号____________ 班级名称__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 交阅时间_____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错位营销:回归营销的本质

史玉柱操盘的黄金酒采用的就是错位营销手段,他避开了白酒操作中竞争最激烈的酒店渠道以及保健酒中目前销量最大的小瓶酒市场,直取其最了解、也最擅长的礼品市场,借助其用脑白金、黄金搭档构建的礼品王国,在消费者送礼疲倦的视觉冲击下,新上了一款让消费者增加选择的产品。黄金酒既非传统意义上的白酒,更非真正的保健酒,说白了,史玉柱就是把他包装成中国老百姓送礼的一款新出的礼品而已!脑白酒、黄金搭档销售多年,消费者总是送这个,就算送礼者本人不疲劳,受礼的人也有点烦了,白酒市场每年都在更新,礼品市场同样需要更新,而史氏王国赖以起家的礼品市场不可能就此让给别人,恰好中国的保健酒市场每年在以30%以上的速度匀速递增,于是,抗着保健的旗号,借助五粮液的威名,向着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黄金酒就这么诞生了。

分析史玉柱的选择,不管其是否有意还是无意,至少在市场渠道和产品的选择上他是把错位营销运用得很娴熟的,其产品错位、渠道错位以及经销商错位的模式应该值得白酒行业和保健酒行业的人学习,先不管黄金酒的运做最终是否能够成功。

我们现在提到的错位营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前的差异化营销。套用赵本山忽悠宋大妈的话来说,别以为换了一身马甲上来我就不认得了!错位营销的运用很广泛,业内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譬如金六福刚上市时首创星级概念,按照酒店划星的标准给白酒分星级,并且首款上市的产品就直接主推五星金六福,在五星金六福行销全国后再跟进一、二、三、四星 产品,迅速覆盖中低档市场;同时,金六福给白酒第一次烙上了定位的痕迹,其“中国人的福酒”定位给品牌打上了区别其它白酒的标签,赢得了消费者的疯狂追捧,也开创了中国白酒市场上的“金六福时代”。酒鬼酒以文化的名义卖酒,借助黄永玉大师的名号,以卖画的定价勇气,在九十年代第一次推出价格高过五粮液和茅台的产品,一时震惊行业,也成就了酒鬼九十年代的传奇;后面的水井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借鉴了酒鬼酒前期的一些做法,譬如其价格定位高过后来再度崛起的茅台和五粮液,运用历史遗迹炒做自己的酒文化等均可看到酒鬼酒前期成功的影子,但水井坊大量运用的事件营销手法却开创了白酒行业新的操作模式。还有洋河蓝色经典的包装错位和口感错位案例以及小糊涂仙开创的意见领袖案例等均让白酒行业刮起了一阵阵旋风,各领市场风骚数年。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也是酒水行业不断发展的法宝。白酒行业发展到今天各种招数无不穷尽其极,曾经的单点突破即可占领市场的运营模式在历经广告突破、渠道突破、酒店终端突破及单位团购突破后已经纷纷失效,不是这些手段不管用了,而是酒水企业曾经运用这些手段到极致后所取得的市场成功到现在不灵了,没有哪个品牌目前运用其中的一种手段就可以给新产品撕开市场或赢得新的市场根据地。笔者在2003年、2004年曾经运用团购的单一手法运做成功了新的产品,构建了新的市场,并且在2004年还总结归纳了一些团购的通常操盘手法及规则在行业媒体与业内人士分享。当团购成为今天白酒市场、尤其是中、高档产品市场的主流渠道时,团购这个单一的操作手法还能够像五年以前那样管用吗?某些品牌 大量招聘的美女军团已经丧失了卖酒的底线,沦为了“卖笑”的又一个新市场!

不能不说这是团购营销变异的悲哀!遗憾的是,我们的某些营销大师在给企业做培训时还美其名曰“勾引营销”,说是这种做法刚好迎合了某些掌权者的嗜好(因为这些领导对那些直接的“卖笑”者已经不感冒,喜欢那些欲拒还迎的猎艳感觉,觉得有成就感,美女团购的诞生刚好符合这些掌权者的心理需求),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有其存在的土壤。

从营销的本质就是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来说,这些大师对目标消费者和购买者的心理研究还是蛮透彻的。

当“制服诱惑”也玩腻时,团购营销或者就到了其寿终正寝之时。那么怎么运用好错位营销为企业服务、为品牌建功立业呢?

一、战略规划先行

你是要错位市场、错位产品、错位渠道还是错位定位?对这些事情企业一定要先规划好并做好充分的前期市场调研。许多企业之所以在最后采取了趋同营销策略,归根结底是眼光短视的结果,看到的总是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已经摘取的果实、已经培育好的消费群体,这种趋同营销不是没有效果,而是跟随企业的实力决定了你是否有超越的可能。

譬如娃哈哈每年都会采取一些趋同营销策略跟进同类竞品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以前的非常可乐、激活就不说了,最近的HELLO—C系列就是跟进了农夫山泉的系列产品研发的,但娃哈哈的实力是摆在那里的,据媒体披露,今年的1~7月份,娃哈哈光砸在HELLO—C和茶儿啤爽两款产品上的广 告费就达到了15个亿,而到目前为止,娃哈哈在这两款产品上获得的销售收入也才15个亿的样子,可以说是100%的投入。那娃哈哈赚什么钱呢?这15个亿放在娃哈哈每年两、三百个亿的营业规模中就不显得高了,顶多就是偏高而已,不至于伤筋动骨。但娃哈哈凭借超常规的海量广告投放却占领了先行者已经培育起来的市场,这也是娃哈哈这么多年屡试不爽的法宝,关键是,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宗庆后先生这样的实力和魄力!当然,娃哈哈是快销品中的饮料行业,产品的价值不高,消费者乐于尝鲜、尝新,如果白酒行业照搬娃哈哈的手法估计又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因为娃哈哈除了海量的广告投放还有其通达全国每一个角落和乡村的下货网络。

所以说,行业的标杆还真不是那么好模仿和超越的。但有了错位营销的思维,有了战略先行的规划,我们在局部市场上形成对标杆的超越还是完全有可能的,通过局部的渗透逐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终形成整体上的超越。

二、错位营销的整合运用与单点突破相结合

既然单点突破已经发展到了系统制胜,我们在运用错位营销时就要考虑其整合运用,在错位市场的同时还可以做到错位产品,即为战略市场研发专销产品;错位包装,为战略市场提供区别于其它市场的产品包装,防止市场起来后被边缘市场窜货;错位市场投入,为目标市场提供多于其它市场的资源和子弹。同时,尽管单点突破已经失效,我们在错位渠道时还是要凸显主渠道进行重点扶持和支持,形成单点突破的亮点给市场造势,让渠道、消费者感觉到你做得好的亮点在哪里?形成表面上的消费理由。譬如,茅台从2005年开始逐步扭转了对五粮液的颓势,在价格连续多年被五粮液压制后,2006年下半年一举超越五粮液回归其国酒之尊。但你去问当时喝茅台的消费者为什么要喝茅台时几乎有一个千遍一律的理由:喝茅台可以护肝,而喝别的白酒都是伤肝!我们这里不讨论喝茅台护肝是否有科学依据,但那几年茅台在大大小小媒体上投放的“喝茅台可以护肝”的软文确实成了消费者饮用茅台最好的理由,可以说茅台引导消费者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喝茅台的理由。但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理由只是茅台能够成功的一个点而已,如果没有茅台的控货以及季老爷子对国家领导人和军队持之以恒的团购公关,茅台也不可能重回老大的交椅。

控货保证了渠道商的利润(当时,渠道商普遍反映卖茅台比卖五粮液赚钱多了),领导人公关是其践行高档产品少数人带动多数人的消费原则(五粮液直到去年下半年才由唐桥领衔开始团购这个工作)。

因此,错位营销整合运用的背后不能忽略单点突破对市场的画龙点睛作用,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够撬开市场,而不是每一个错位模式都是蜻蜓点水。

三、错位员工的思维

市场是有个性的,是有差异的,指望用同一种模式撬开所有的市场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市场很不现实。公司的领导层不可能对所有的市场都了如指掌,况且变化的市场日新月异,一线员工最清楚变化的痕迹,如果我们的员工没有错位营销的思维就会对变化的市场视而不见,找不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应对方法,从而错失良机。员工的错位思维培训很简单,就是充分授权及强化检查和监督。充分授权才能够活跃员工的思维,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操作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化检查和监督是为了帮助员工不偷懒、少犯错误,保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四、错位消费者的研究

目前的市场不研究透彻消费者的需要,关在家里闭门造车是做不好市场的。营销的本质既然是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我们就要研究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需要,然后找准目标消费人群加以详细研究,投其所好加以征服和诱导。啤酒的目标人群是年轻人,啤酒传递给大家的总是活力、激情,是符合年轻人群的消费取向的;白酒的历史厚重感更浓,因为其主流人群都是中、老年人为主,尤其是中年人群是主流消费群,喝啤酒胀肚,商务应酬都是白酒为主流。那么中年人群的消费取向是什么?有面子、符合自己的身份;求人办事,需要体现档次;追求健康,迫不得已的应酬等等。

你的产品、你的品牌针对的是哪一类人群,你的研究就要朝哪个人群集中。一个没有消费人群消费的品牌,你的渠道工作再好、酒店终端客情再到位你的市场是永远都不能打开的。所以,我们不叫错位消费者而是要错位消费者的研究就是这个道理。围绕消费者做工作、做研究是每一个品牌能够保持长销和畅销的根本原因。

五、错位根据地市场的打造

这是笔者要单独罗列出来的一个项目。对于根据地市场的打造我在大大小小的文章中都有阐述,足见其重要。中国的白酒品牌之多是任何行业 都无法比拟的,这么多的品牌都像茅台、五粮液那样开工运做全国市场不是天方夜谭就是异想天开,不说其品牌影响力无以支撑,单是资源的投放就不是一般的企业能够承受,何况毛毛细雨是淋不透土地的。

因此,错位营销中的错位市场就是要求我们选准根据地市场进行打造,一般是选择企业所在地进行深度运做,其次是选取竞争企业没有重点镇守的市场进行运做。没有根据地市场做支撑,企业很容易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同时也容易被经销商牵着鼻子走,丧失自己做市场的主动权。

错位营销虽然是一个新名词,但营销的本质怎么都改变不了。我想说的是,创新的思维带来的变化虽然给到大家一个新鲜的感觉,但如果忽略了营销的基础工作,忽略了对消费者的持续关注和培育,再好的营销方法都将是故纸堆里的人情,无法取得实质的运用。

小学语文的教学应当回归本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当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存在有以下几种现象:

1.部分教师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扭曲变化成了三个目标。将作为一个整体的三个维度,简单简化成了知识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判断。但实际上,语文的三个维度绝不仅是这么简单。知识能力的学习过程中体现情感和价值观。自我锻炼、自我反思的过程又使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得以内化。这些是一个浩大的过程,绝不仅是简单的一堂课所能完全做到的。所以,不能要求一堂课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2.部分语文老师存在有不拓展的课文就不是好课文这一错误认识。这一观点直接导致了许多语文老师单纯为了拓展课文而拓展。课前花费大量时间查询资料,课堂上也要花费大量时间给拓展内容,最后往往成了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3.部分老师将课堂内容安排的太过繁琐。一节语文课往往安排了八九个环节,使原本简单的语文课变得让学生视若猛虎。而且,繁琐的安排也让原本就不算充裕的时间更加捉襟见肘,浪费了大把的教学时间。

二、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本质

花样过多,往往会出现反效果,让人失去重点。其实语文本身就是简单的倾听与诉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其根本属性就是工具性。语文教学意义就在于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所以,语文应该做出调整,回归朴素。首先,要打好基础,例如汉字的听、说、读、写。其次,用简单有效的方式教学和引领学生体验文章背后的感情内涵。最后,要打造学生与老师双赢的课堂。即老师不为了拓展而拓展,学生可以简单有效的汲取语文课堂的营养。

三、语文教学如何回归本质

1.真正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简单的读和写。语文最重要的是大量的阅读,这是要学好语文的基础。经典的诗文篇章要熟读甚至背诵。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简单易行的指导,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同时提出对学生阅读的要求。老师也可以跟学生一起进行阅读,然后就内容展开开放式的讨论和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更加的浓厚。长此以往,教学的内容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2.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在真正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应该倾听另一方的意见。教师应该注意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了解学生的需要,明白学生的感受和心思。学生应该尊重老师,同时老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对学生人格内心的塑造与打磨,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与灌溉。只有这样,才能有和谐热闹的课堂,才能有精彩又不失秩序的课堂。

3.真正的语文教学是智慧火花的碰撞。真正的语文教学需要摒弃繁碎的仪式,单刀直入,直取黄龙。那是一种平淡但是却惊心动魄的美丽。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是拒绝中规中矩、一成不变。更是精彩热闹而又不失秩序井然,必然是有着独特魅力的。真正的语文教学是文明的薪火相传,是用一个思想去点燃另一个思想,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堂上呆板无趣的一问一答。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流和内涵的分享。学生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从老师和文本中汲取营养,以来壮硕自身,最终得到自己的对于文本的判断与理解。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始终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最终,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摩擦会生出智慧的火花,诞生出深刻、独特的思想,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和精彩。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的意义。

4.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对老师、学生还有文本之间的情感的相互融合。教师对于文本的讲授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这其中包含有极大的学问。简单来说,真正的语文教学不是枯燥无味的不停地对读和写的重复,也不是机械僵硬地照本宣科,而是生动有趣、趣味盎然的。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突发情况准备不同的课前预案。要善于发现,发现在课堂上更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巧妙利用,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要有责任心,有耐心。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倾情培养,对于学生面临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只有师生团结一心,才能打造真正的语文教学。另外,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后的反思与总结是课堂之后的点睛之笔,往往在这个时候,学生会发现更多的闪光点。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提出指导意见,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5.真正的语文教学要做到教学方法的独特和新颖。呆板僵硬的老式教学方法只会让人满嘴生涩,如同嚼蜡。真正的语文课堂,需要灵气和灵光。所以,在课文的讲授方法和文本的感受理解以及课堂时间的把握与课堂形式的操作上,都需要做出有创意的变动。比如,在教授曹植的《七步诗》时,可以先简单地介绍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有曹植、曹丕等人的性格特点。然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地扮演这些历史人物,在讲台上做到“历史重演”。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胆量气魄,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诗文背后所蕴藏的心酸与无奈;这样,就可以使得原本呆板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历史文化气息,却又不失现在的婉约灵动。做到韵味无穷,自然清新,令人拍案叫绝。

四、结语

总之,真正的语文教学是一件精细活。它需要精巧的构思,完美的执行力和应变力,深厚的文化内涵,点石成金的大智慧。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淡的生活中攫取灵感,在学生走到柳暗之时轻轻一拨,让其得见花明。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在生活中,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智慧,迸发出灵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陈严.问题式小学语文的建构与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0,(1).

[2]豆小静.浅谈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和做法[J].学周刊,2012(5).

生活:程序设计教学的本质回归 篇4

创设生活情境, 打造心动开局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就是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悬念情境———揪心悬念情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 提出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创设悬念情境就是将学生引入新的思维境界, 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层思考与探究。例如, 在讲当循环时,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将一张厚0.5mm的纸对折若干次, 它的高度就可以达到世界最高峰, 那么至少应该对折多少次呢?”问题提出后, 学生都很感兴趣, 有的学生拿出纸来对折试验, 有的学生自己动手计算, 但由于计算过于复杂, 不能算出结果。在学生的思路陷入山穷水尽时, 教师适时地引出当循环, 学生则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他们的求知欲被充分地激发。

故事情境———舒心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富有情趣和寓意的故事情境, 以故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导学生想象。例如, 在讲累加算法时, 可以引入一个著名的故事。古代印度有个宰相是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非常聪明能干, 国王准备奖励他, 问他想要什么。宰相说:“国王只要在国际象棋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麦子, 第二个格子里放两粒麦子, 第三个格子里放四粒麦子, 以后每个格子加一倍, 一直放完第64个格子, 我就感恩不尽了。”国王想:“64格有多少, 这还不容易!”于是令人找来一袋麦子, 结果很快就用完了, 国王又令人找来几十袋麦子, 结果按宰相的要求还差得很远。那么到底要多少麦子呢?学生对这个故事听得津津有味, 注意力被调动起来。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计算, 但他们会发现计算很繁琐, 这时教师引出累加算法, 通过编程序让计算机完成计算。学生感觉到了编程的重要性, 都很认真地学习。

任务情境———用心任务驱动教学的开展, 起始于有效任务情境的设计。有了任务情境, 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任务。例如, 在讲分支结构时, 笔者联系现实生活中乘坐出租车, 给学生提出任务: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出租车如何计价?能否编一个计价器程序?当我们给它一个路程值, 让它自动算出车费。由于该任务是身边的事, 学生比较感兴趣。故可得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生活化。

设计生活体验, 打造灵活课堂

参与游戏游戏活动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好形式。教师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 在讲二分法查找时, 先让学生模仿电视上商品“猜价格”的游戏, 看谁用的次数最少。同时, 让学生思考如何猜才能猜得次数最少, 总结猜价格的方法, 进而引出“二分法”的思路。

亲身体验程序设计的前提是算法设计。如何能较好地理解、巩固算法, 除了上课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己得出算法以外, 还有一种方法, 就是让他们再将算法回归生活。例如, 在讲排序算法时, 笔者将全班分成几个组, 每组请一个学生对本组其他成员按身高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每个学生都进行一次排队, 亲身体验排序的思路, 从而较好地进行程序设计。

角色扮演一个人带着一只羊、一匹狼、一棵白菜过河, 假定他每次只能带一只羊或一匹狼或一棵白菜过河, 并限定人不在场时, 狼和羊或羊和白菜不能单独在一起, 让学生说出人带着一只羊、一匹狼、一棵白菜过河的所有方法。为了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分别请四个人扮演四个角色。通过这种角色扮演,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算法设计及概念。

设计生活练习, 打造趣味作业

设计贴近生活的练习, 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程序设计问题, 并应用所学到的程序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通过练习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程序设计, 现代信息社会离不开程序设计, 从而对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练习源于生活例如, 在讲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算法后, 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场景来巩固练习:一块长方体木料, 长2.5米、宽1.25米、厚0.75米, 如果把这块木料锯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 不准有剩余, 而且每块的体积尽可能大, 那么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多少?共锯多少块?

练习为了生活例如, 在讲分支结构时, 可以布置以下任务。假如你现在电信局工作, 遇到电话号码升位问题。领导要求你完成这项任务:原来以3、4、5开头的电话号码在原电话号码前加“8”, 原来以2、6、7、8开头的电话号码前加“5”。这关系到你能否胜任这份工作。

设计改变生活把生活中程序设计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程序设计练习,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例如, 在“多分支块SELECT CASE语句”一课的练习拓展中,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我们平常做计算题时, 常用到计算器, 你能设计一个计算器吗?学生兴趣高涨, 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 真正地感觉到所学的知识能得到应用。由于学生学的QBASIC语言不能设计窗口, 在讲评该练习时, 教师可以列出用VB编写的程序。

教学源于生活, 教学为了生活, 走向生活是程序设计教学的本质回归。

摘要:程序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源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才会生动、实用和有效。文章从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课堂、设计生活练习三方面用实例阐述了程序设计教学回归生活本质的方法。

关键词:生活,程序设计教学,本质回归

参考文献

[1]钟柏昌, 付小林.例谈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5) .

[2]黄满春.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 (10) .

高考作文应回归本质 篇5

2011-06-08 08:01:00|

每年高考,语文作文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亦不例外。6月7日上午起,微博中就有很多网友发表对高考作文的评点。

根据各地的高考题目,笔者注意到,除新课标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外,今年作文的一大特点是,较少与时事紧密挂钩,不是政治题,也非科技题,而重在考察学生的基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这是对作文本质的一种回归。——此前有些作文,就会因与时事太紧密,学生对某个事件的相关背景不熟,而导致无法下笔,作文就不是作文,而成了时事政治考题了。《中国崛起的特点》更像政治题,是典型的主题先行。为什么要让考生一定要写中国崛起了呢?为何不允许考生说中国其实并没有真正崛起呢?没有崛起自以为崛起,可不可以作为“特点”呢?

从各地的题目分析,全国卷2高考作文《诚信》是老题目,我在考前给你一考生随口说作文题目,就说到它,估计考生都会记得好多范文,但要写出特色、得高分不易。江苏作文《拒绝平庸》、浙江《我的时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话题很熟,但也难写好,一不小心就会得一个“平庸”的分数。江西卷《孟子三乐》,强调思辨,属于难写的题目。广东《回到原点》,和2009年的《常识》有得一比,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考验考生对“原点”的认识。而上海作文让考生议论“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题目融合了生活态度、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命题,如果这三者的关系能论述好,作文可以出彩。

总体看来,作文重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个好的趋势。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培养公民素养和人文素养。但还需注意两点。

其一,作文强调思辨,这会给阅卷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再以主题先行,观念先行来评价一篇作文。观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论据是否详实、论证是否严密、充分之别,如果某个学生在作文中提出“另类”的观点,但却说理充分,阅卷者是不能轻易给判一个低的分数的,否则,就会扼杀思辨,让学生畏首畏尾,学生只会写出没有个性、特色的平庸文字。

其二,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出发,作文应尝试出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而不是所有学生都做一道作文题。比如,法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就按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学科划分,不同科类有各自的作文考题,而且为每科考生提供若干个题目以供选择。2008年法国高考理科作文题,有3个题目供选择,用4个小时写作,分别是“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具备的背景知识,选取一个题目来写。这样的出题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笔者设想,如果几个省的作文题目,放在一张卷子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这可能更好。或有人认为,这不利于评分标准统一,但如果阅卷者认真、细致,关注考生的说理过程与表达能力,是不会存在这一问题的。大学自主招生出不同的面试题,都可考察出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没有理由不能通过阅读作文,评价出学生的作文能力的。

回归英语教学的本质 篇6

关键词:语文味;语言表达;阅读教学

反思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大量的非语文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关注了人文,却淡化了语文,注重了开放、多元、拓展及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这种“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园”的现象或过早过度地远离文本的拓展且充斥语文课堂的非语文的活动与内容等,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尴尬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阅读课具有“语文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删繁就简一树花——聚焦语言的表达形式而非内容

“语文味”就是从体会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散发出来的。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往往只强调文章内容,而偏废了文章形式。其实阅读课不是仅以汲取文章思想为目的的,而是要通过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相关知识,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这些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将具有借鉴价值的表现手法等弃之不顾,那必将使“语文味”丢失。语文的味道正是从对文本细部的探幽发微中散发出来的,而这种探究,更多地在于“怎么写”,而不仅仅是“写什么”,即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

语言文字的形式有两个层次:一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形式,即字、词、句、段、篇;二是语言文字所形成的文本形式,即由语言文字组织的文体特征。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体裁、题材多样,如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散文等。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品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句时,让学生将“我的母亲”提前,反复读“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作者将“我的母亲”置后的类似电影中的“慢镜头”特殊的表达情感的形式,更能表达出母亲为“我”倾注的深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书田菽粟有真味——咀嚼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碰撞,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思,并通过各种情感体验的方法,越过书面文字这道桥梁,在解词析句的同时,创设情境,挑起学生兴奋、喜悦的神经,让学生在情境中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反复诵读,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体会。

“语文味”正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大谈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深刻内涵,却忽略了具体的字、词、句。其实,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无不寓于词句之中。在教学现代小学语文十二册《感恩》一课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三个小孩写的表达谢意的简简单单的三句话——“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设计了以下的教学:(1)你对这样的感谢信有什么看法?(2)这三个句子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句子中还隐含着心情呢?你能体会到吗?请把你体会到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3)你认为孩子们在写每一句话时要向谁表达谢意呢?学生通过品味,体会到了这三个简单的句子中隐含的快乐、幸福的心情和深深的谢意:听着动听的故事,他们感谢作者精心的创作,感谢妈妈动情地讲述;吃着香喷喷的比萨饼,他们感谢厨师的手艺,感谢麦粉的香甜,感谢调料的美味;看着路边美丽的野花,他们感谢大地的哺育,感谢阳光的沐浴,感谢雨露的滋养……通过品读感悟,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隐含在句子中的无限内涵,从

而也体会到妈妈请三个孩子每天写感谢信的良苦用心,进而明白了“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对生活中任何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的事物的感激和欣赏”这一深刻的道理。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语言滋养学生的心靈

教学语言,作为传输知识信息的载体,不仅是联结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而且是教师传情播情、诱发美感的最主要的手段。倘若教师教学时能够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形绘色,声情毕肖;说明事实明了,简洁清晰;议论深刻有力,逻辑性强;抒情如出肺腑,亲切感人。那么,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曾经有位老师说:“你要是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学生想不喜欢语文都难。”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具备多种才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博古通今;琴棋书画,幽默诙谐。语文课堂上教师丰富多彩的点评,抑扬顿挫的诵读,声情并茂的讲解,诙谐幽默的发问,无不折射出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品味。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总之,充满语文味的新课堂将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着语文的独特的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课堂也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成为师生难忘的一次“人生遭遇”。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方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

散发语文味的课堂就像一杯陈年的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

流淌语文味的课堂就像一股甘甜的清泉,滋润着干涸的心田。

洋溢语文味的课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学子的目光。

充盈语文味的课堂就像一缕晴和的阳光,温暖着你我的心房。

作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质 篇7

一、淡化功利, 回归作文本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告诉我们, 学生作文是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作文却完全变成了应试作文。不少老师的目光完全盯在考场上, 只要学生能把作文写完, 够字数, 不离题, 达到平均分就心满意足了。这其实完全背离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宗旨, 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这样,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学生到了高三, 写作水平还和刚进高一时没两样, 甚至有可能更糟糕的现象了。

大家都知道, 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人生最基本的能力, 而作文正是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新《课标》精神, 我们应明确, 作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情感, 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应当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 达到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作文教学还要从“终身教育”的目的出发, 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人的一生, 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

语文老师必须淡化功利, 去掉应试作文的束缚, 转化思想, 一切从学生出发, 牢记教学宗旨, 并在教学中回归本源, 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回归到因所见、所想、有所说的写作本质, 让他们体会到作文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 必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淡化技巧, 让学生挖掘、利用生活素材, 拓宽写作范畴

写作需要技巧, 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关于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书籍多如牛毛。笔者也曾经呕心沥血地根据各种参考书自行摸索出一套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以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 自以为循序渐进, 可操作、可见效, 但几经试验最终都是收效甚微。几经挫折, 几经反思, 得出结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无话可说, 无感可发, 写作往往只能胡编乱造, 无病呻吟, 再多再好的技巧也无用武之地。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怎样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呢?古人云:我手写我口。前人对作文早就作出了最朴实的阐述。作文其实就是把想说和要说的话用文字表述出来。要让学生写, 就应该是写他们感兴趣、想说的事物。人们总结出来的种种写作技巧其实都有一个前提, 就是学生要先有话可说。有了这个前提, 才有技巧可言。而我们在实践中却把学生写作后期才需要的写作技巧、经验一开始就拿来训练学生, 自然是吃力不讨好。作家只有写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同样学生也只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才会有话可说。中学生学习负担重, 阅历少, 不善观察, 写作素材自然少。故此到处去找各种作文题目来训练学生, 往往反而会限制了学生。年轻人喜欢新鲜, 充满好奇, 接触到的事物和彼此交流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并充满了时代感和信息感。他们思维的活跃, 感兴趣和了解的事物往往超乎老师的想象。所以只有让学生写他们的身边事, 写他们愿意聊的话题, 才能让他们更关心生活, 去观察生活, 去积累素材。

故此, 笔者改变了一贯做法, 把写作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写什么。具体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来按照个人想法先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及练笔的题目, 并上交老师, 然后由老师按照一定的类型、顺序再让学生选择写作。结果学生上交的写作内容, 关注社会的材料多了, 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多了, 写社会问题的多了, 写个人心理感受的也比较多, 有对社会的关注和应有的责任意识, 有鲜活的新闻事件, 新闻人物材料, 富有时代气息、新颖、极具代表性, 令人耳目一新。题材无论是大至国家大事, 还是小至个人情感, 都反映了他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及性格特征。在正式的作文课中, 笔者还会让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大家近期喜欢谈论的话题, 并定出写作内容, 接着让他们在课堂上介绍为何写这个内容, 他们如何构思, 并计划怎么处理, 然后大家再就这个话题各抒己见, 老师仅是稍作指导, 之后大家动笔。这种学生根据兴趣自我决定的写作, 有着现实生活中他们喜闻乐道的素材, 也就下笔有文字, 有情感, 有思想, 并真实地还原了生活。这样的操作, 尽可能地挑起每个学生听说读写的欲望, 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笔者认为是接近了作文教学的本质。而作文技巧, 只要老师指导中稍加点拨, 学生就能理解并加以自然运用。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扩大视野, 激活思维

《课标》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中特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 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 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 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当前社会,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语文教师也必须跟上时代, 把它拿来充分地为作文教学服务。不可否认, 现在的学生买书少了, 读书也少了, 但他们的信息量却比上代人更多了。以东莞为例, 很多人家里没几本书, 但学生是家家有电脑, 人人手机可上网。在这样的现代社会里, 教师应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使之成为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利用博客, 应该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作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笔者在实践中为学生开了个博客, 要求每个学生每周都要到博客上浏览并至少写一段话。刚开始的时候, 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话题, 让学生讲述自己或者他人的故事, 也会找些热门且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来让他们讨论。学生年轻, 都有表现自己和好胜的心理, 自然会很热衷于这种方式。无论是讲自身还是他人的故事, 他们都会追求朴实或者绘声绘色, 以自身的感受去努力打动别人。而辩论更是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反驳别人, 他们会收集资料, 借鉴他人, 分析不同观点, 并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此外, 笔者还要求学生把所有同学所写的文字资料下载收集, 以备留作欣赏和素材准备, 随后让学生就此内容写作。通常的结果是写记叙文的同学能有故事有情节, 生动感人, 富于哲理或启发性;写议论文的同学有观点, 有材料, 有说服力;写其他文体的同学也应有尽有, 让人折服。总之, 学生的作文开始变成了有自己思考的文章, 能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这样的做法, 其实也暗合了作文要多看多读多想多写的本质规律。当然学生也往往会有偏激或者绝对化的倾向, 教师在这方面必须做好引导。

四、展示成果, 激励深度写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排列, 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需要层次越高, 越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 越具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 越成为更稳定、持久的动力。按照这个理论, 我们可以调动学生不断写作的积极性。写作是个苦差, 就算学生有话可说, 乐于网络, 但真正要写成赏心悦目的书面文字, 学生往往还是缺乏恒心和毅力。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苦差变为乐事, 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享受成功的愉悦, 把写作转化为自觉行为, 体验自我实现的需要。

《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为了激励学生, 笔者主要是让学生互相合作和展示写作成果。如此一来, 学生就有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 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比如练笔, 学生定下所喜欢或感兴趣的写作内容后, 先是个人写作, 写完后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批改, 然后选出一篇来再进行二次创作、修改。正式的作文同样操作, 但在讲评课上, 由该组的主创者和成员分别就写作及修改过程做详细说明。不论是练笔还是正式作文, 每个小组每次都要把推出的作文作为范文在教室展出, 并且规定在一个学期里,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必须至少要推出一篇主创文章, 学期后集结成册。学生在这样由个人的单独写作逐渐转入多向写作的交流中, 学会多向评议、学会欣赏、学会修改,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教师此时要做适时指导和抽查, 促使学生变知识为技能, 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 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阅读与收集资料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 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同时教师应积极并向校刊及各类报刊推荐发表学生作品, 让学生得到更大满足。这其实是教师从劳累的作文指导和批改任务转向重在引导和激励学生写作的方向上来, 学生真正的回到“我想写”“我要写”的写作本质上。

现代中学作文教学, 要发挥其自身魅力, 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必须去掉一份功利, 多一点探索, 多点人文关怀, 真正认清学生作文本质, 把握写作及学生成长规律,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作文教学过程, 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让作文教学回到原有的轨迹, 恢复其原本的目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华秀《写作本质论》, 新华出版社。

[2].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的思考 篇8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很多语文教师都在尝试着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华而不实,过分粉饰,过度解读,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来的面貌,也使得语文教学丧失了语文的本质。教师对语文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将自己的解读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探寻,找到语文文本中的有关语文知识或者概念的某些信息。而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文本不仅仅是普通的读物,它更是通向语文殿堂的铺路石,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教学都应该紧紧抓住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不是漫无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也不是刻板的解读文本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创新中坚守语文的本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简真,要注重文本的“真实”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科学思维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看到的课文通常是一些删减版或者修改版。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本的整体性,尊重文本的“真实”。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对事物的整体性的认识还比较差。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将文本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不顾文本的真实性,简单粗暴地解读文本信息,甚至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曲解。这就导致阅读教学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失去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习惯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就要尊重文学文本的原貌,尊重作者的本意,不能为了完成语文教学内容而对文学文本进行歪曲,让学生感受不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反而觉得阅读是一种机械的活动,必须用语文知识解读文学文本。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经常是千篇一律地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艺术特色,分析文本的情节结构,分析文本的主题思想。这其实将语文阅读带入了一个机械的地带,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成果,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教师要抓住语文文本的整体性,要尊重文本的“真实”。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时,教师要重视这篇课文的教育意义和启迪意义。学生阅读完这篇文章,都会对闰土产生兴趣。但是教师对文章的解读肯定和学生的解读不一样。教师在进行阐释时首先要尊重作者的写作原意,避免过度解读。运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基本方向。其次,要回到文本中去,让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文章中描写闰土形象的句子,分析闰土的形象特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归纳总结。这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与闰土的区别在那些地方。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阅读分析,学生既能认真阅读文本,从阅读中找到自己想要思考的答案,同时也能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这样,才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简真,要注重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活动,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是不同的思想之间碰撞的场所。小学语文教学也要紧扣这个本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喜欢组织很多课堂活动,比如有些老师在讲解诗歌时就组织诗歌朗诵大赛,在讲解小说时就组织课本剧表演……表面上看非常热闹,学生也参与到其中了,教师也在饶有兴趣地和学生交流。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过于泛滥的课堂活动反而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虽然表现积极,但是并没有从活动中获得有用的东西。

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要注重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也比较强,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组织有关的课堂活动,这其实无可厚非,但是漫无目的的课堂活动或者只是为了愉悦学生的课堂活动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降低了课堂的质量。教师组织课堂活动要注重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要分析语文文本的特点,判断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否适合这样的活动。老师也要思考组织这类活动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启发。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妈妈的账单》时,教师要引导理解这篇文章是表现母爱伟大无私的作品,也是一片有关感恩的作品。教师可以抓住这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我与母亲”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将阅读体验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升华文本的主题,同时又能增强阅读效果。

四、小结

语文教学囊括了语文文本、教师以及学生三者。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将语文文本与读者联系起来。这个读者既可以是语文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就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文本中承载了许多语文基础知识,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载体,也是与学生沟通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要将文本、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回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语文文本的“真实”,避免过度解读。采用课堂教学活动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将课堂活动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语文学科思维,体会语文学习的意义,这样才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王明建.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回归英语教学的本质 篇9

综上所述, 语言的本质特性决定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本质: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真谛, 使其成为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能够“用英语做事情”。那么, 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从哪些层面进行这样的探索呢?

一、联系生活, 营造真实自然的交流氛围

人类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行为, 它不是背单词、讲语法, 它与谈话人所处的情境紧密关联, 话题也是双方共同关注的。因此,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创设情境语境, 即语言发生时的真实环境, 不要让学生感觉某个话题很突兀。这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信息, 善于从师生交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帮助自己顺利实施教学过程。

1. 交友联系, 呈现新语言知识

T:Hi, boys and girls, 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Ss:…

T:You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me.We are good friends now.But I live in Nanjing, how can we contact each other?

Ss:Make a phone call./Write an e-mail./Write a letter…

T:OK, you can write a letter to me.What do you need for the letter?

S1:I need a pen… (新知识呈现)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沈峰老师在扬州的教学片段。由于是接班上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差, 学生对新教师充满了好奇。深谙小学生心理的沈峰老师借机从“know something about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出发, 与学生展开日常交流, 并巧妙利用学生“Write a letter”的反馈展开话题研讨, 顺利引入课文教学,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操练, 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呈现, 水到渠成而又不露痕迹, 体现出沈峰老师对学生心理的深刻了解和课堂信息的准确把握, 也真正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2. 介绍名胜, 操练新语言项目

T:I know Yangzhou is very beautiful.I′d like to visit it after class.Can you introduce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to me?Just like the model.

S1:Slender West Lake is a wonderland.It′s very beautiful.You can go rowing on the lake (新语言操练) ...

这是一位上海教师在扬州的教学片段, 她向学生展示了其家乡“松江”的一系列图片, 并围绕关键句型“xxx is a wonderland.It′s…You can…”做了大量介绍。初步学习之后, 她便向学生提出了要求:模仿例句 (板书在黑板上) , 将扬州的风景名胜介绍给她。这同样是一个绝佳的情境语境, 话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对家乡名胜的介绍, 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无痕地进行了情感教育, 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巧用教具, 创设生动有趣的交流情境

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表现欲强、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 我们常会采用听说读写、玩演做唱以及视听等多种形式,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图片、玩具和实物等教具就成为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制胜法宝, 它们既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又能在暗中帮助教师巧妙地完成多个教学任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利用图示, 出行方式大讨论

T:I live here.I go to school on foot every.It′s good for my health.How about you?/How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

Ss:By bike/On foot/By bus…

T:Very good.Now, you′re here.It′s so far, and it′s late.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s:By taxi/By car…

这是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的课文教学片断。在新知呈现阶段, 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彩色的交通路线图, 标注出学校和自己家的位置, 用自己的出行方式引出问题:How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组织学生讨论。在话题操练阶段, 教师又将几个玩具小人放置在不同的地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 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讲解和演示, 并请其余组进行评价,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新颖有趣。这种做法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又适度地挑战了他们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跳一跳, 够得到”, 因此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巧用模具, 描述昆虫大比拼

T:You can choose an insect you like, but tell m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sects?Why?

S1:I like bees, they are useful.

S2:Some insects are good, and some insects are bad.

S3:I like dragonflies, because it has a green coat, and it′s beautiful. (单复数不一致)

S4:We shouldn′t catch insects and put them in bottles.They have their own families (教师帮助描述) .

这位教师在完成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8Part E部分的文本解读后, 向学生提出要求:选择自己喜爱的昆虫进行描述, 就可以得到它。在描述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 也不否定学生对于昆虫的认识, 只是以“重述”的形式来修正和完善学生的表达,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性, 最后的昆虫模具奖励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交流兴趣, 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都超出了教师的预想。如果我们的英语课堂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状态, 教师能够引导、调动学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创和主演,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各种语言实践活动, 并将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三、拓展延伸, 提升针对实际的交流能力

S1:Let′s go home now.T:OK.But how?S1:By taxi.T:I have no money (教师的回答都辅以肢体语言, 帮助学生理解) .S1:On foot.T:I′m so tired.S1:By bike.T:I can′t ride a bike.S1:我骑车背你 (学生被逼无奈, 急得说了汉语) 。

还是牛津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的课文教学片断, 案例中的内容实际已经超出书本, 延伸到了现实生活。沈峰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发难, 逼得学生不停地想办法来解决老师的问题。在师生大笑的背后, 我们看到了沈峰老师对于语言学习的独到见解和课堂设计的独特创意。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 学生学会某种语言后要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以固定句式应付教师的提问。在发难的过程中, 学生不停地接受思维和表达的挑战。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力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也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言的实用性。但在日常教学中, 很多教师正缺乏这种发难的意识与能力, 他们止于“一问一答”, 习惯于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这样“一帆风顺”的教学状况和沈峰老师“问题多多”的教学质态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

从以上诸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成功的教师都是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思维和交流去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的确看到了自身应付外部世界的能力, 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这双赢的过程中, 我们的课堂也回归了语言学科的本质, 让语言真正成为了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因此, 只要教师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情境, 提供话题, 激发学生真实而自然的思维和交流, 学生的语言知识就会丰富, 语言技能就会娴熟, 综合语用能力也会提高, 我们的英语课堂也就能够顺利回归语言学科的本质。

摘要: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社会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也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因此, 英语学科的教学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和表达, 体现英语的工具性。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创设真实的情境, 多提供实际的话题, 让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让课堂教学回归语言本质。

关键词:语言本质,教学本质,英语,工具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陈平文, 《英语教学新论》[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

[3]詹洪法, 《从多元智力理论谈对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

培养语感,让语文教学本质回归 篇10

先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感,就是对语言较准确、细微、敏锐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对于语感的描述,有很多种:

1.《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3.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感觉,是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一种本能的对外界事物的感应,它有时候是无法用语言去表述的。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需要有对语言的感觉。

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是以“三指”为龙头,以学生的参与为抓手,以课堂为载体,并延伸至课外,强化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表达,构成一个立体化的训练模式。

一、以“朗读”为指针,强化读书训练,初步获得语感。

“以读为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实践读书活动、实现“读中悟”理想的重要阵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多读,才能让学生初步获取语感。目前,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已经能注重到学生的读,对学生读书的训练也抓得很扎实,课堂内已经享受到了琅琅书声的快慰。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给了很多的机会让学生读,注重了读中悟,都做得很好。从我校近几次的语文口语测试来看,前期的朗读训练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成效。

但是,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更多地花些时间去强化朗读的训练。比如途径上可以再多一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耳濡”的语言环境,化无声为有声,变间接为直接,调动各种感官一齐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语感,抓住语感;其次,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再充分一些。实际训练时,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获得语感。

二、以“教材”为指导,挖掘内在因素,有效培养语感。

这儿要说明的一点是:教材不能成为“圣旨”,不能“神圣不可侵犯”,它仅仅是一个参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范例而已,教材的真正功能应当是为学生服务的。在苏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可以以此多渠道、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1. 利用阅读分析课文体会用词精美。

汉语的意蕴深刻含蓄,有时真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确,有不少东西我们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却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语文教学中,很多只能意会的东西,我在分析课文时,除了对文章的情节需要分析以外,也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揣摩。这样,学生除学到一些理性化的东西外,还有了活生生的形象体验。

2. 利用课后习题进行语感培养。

(1)近义词选择填空。

这里讲的是学生自由填空后,如何体会比较,从而达到完善。如有一次,教学中涉及到“雄伟”与“雄壮”的比较,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句子让学生填空:

天安门广场北面是(%%%%%%%%)的天安门城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的进行曲。

学生学过《北京》一文,而且有很多学生曾经看过《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完成这一习题没有什么难度。但我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而是让学生读句子体会:若第一个句子用“雄壮”,而第二个句子用“雄伟”,行不行?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明白雄伟是指气派大,而雄壮则指声势大,这儿是不能替换的。这样通过近义词的比较,让学生具体地把握语言的准确、贴切。

(2)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

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时,要求达到不改变句子原意。那么变的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刚开始还不大能够明白,这时,我让学生在完成改写句式的同时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比如这一句话:“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不由地发出赞美之声。”改后是:“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怎么能不发出赞美之声呢?”语调一个是平缓,一个是上扬;语气一个是平和,一个是强烈,学生读了后自然就会感觉出来。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种形式的训练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真是大有裨益。

三、以“写作”为指路,拓宽情感外延,有力增强语感。

阅读是理解语言,而写作则是运用语言,因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还应渗透于写作训练之中。

1. 读写结合,进行课堂练笔。

教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进行恰当的写作练习,不失为一种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语感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来说,通过读文,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学会了精词炼句、谋篇布局的表达方式等,此时对他们适时进行写作训练,就会水到渠成,久之,便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同时,学生的语感能力便能随之增强。

2.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我们小时候经常喜欢说这么一句话“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就要忘记。”这是说要把每天想写的事或人写下来。现在的学生可能最怕写的就是作文,其次就是日记了。我认为,首先要使学生对写日记有兴趣。日记的内容、形式非常自由,学生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他们会没有顾虑,也没有任何负担。其次,对写日记要强化。最初时要求可以低些,然后再渐渐地提高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

3. 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完成作文初稿后,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不当之处。我除了必要的亲自批改以外,也重视让学生参与批改。因为学生在自改作文时,免不了会对作文稿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完善。当学生把经过自己反复修改的作文稿交给我的时候,我还针对学生写作实际,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该表扬的都给予表扬。至于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则以商谈的口气,委婉地提出来,并鼓励其再作修改。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修改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句子虽然通顺,但用词显得不够准确,导致意思表达不清;而有些地方经过修改,还可以叙述得更加精妙传神,则可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比较、推敲、揣摩其他用词、其他语序来达到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妙,准确表达文字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从中使他们对语言有更深的感悟。因此,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既是一个写作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语感的训练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本质 篇1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只让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而是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字、词、句、章,语文课堂必须紧紧围绕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所能接触到的事物,运用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语言文字能力,运用到对现实事物的分析和理解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融入到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之中,决不可以本末倒置。

一、善用多维教法,引导学生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要认清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图像、音乐、视频等课件,是传统教法的补充,可以实现传统教法所达不到的意境和效果,但这些手段的运用都必须服从启发式教学的需要,要考虑到课件的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教师的串联和引导,发挥课件的综合性作用。要充分发挥课件的功能,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多角度地去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突破思维定式,使学生在接触现代化手段的时候,能运用灵活的、多角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现代化的课堂手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传统教学方法能够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课件设计不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所形成的多维效果,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件内容的选择要准、要精,要考虑到课件展示之后,能够产生多少调动学生参与的因素,要考虑课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课件内容选择不当,就有可能破坏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达不到教学预期目标。目前,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课件进行教学,有可能会使语文教学偏离方向。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工具而非主体,语文教学应当回归到以传统教法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中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二、善于设疑激趣,组织学生争辩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提倡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课件的运用要慎重,要与传统教法之间形成有效衔接。例如,有些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推测、争辩的内容,最好不要事先播放课件,不要先入为主。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要给学生留有产生分歧的话题,要创造引发学生进行争辩的机会。要做到引而不发,等待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的局面形成之后,再择机展示课件,为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研讨创造话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引导学生讨论带有推测性的问题,最好不要使用课件。应当由教师充分运用先期设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对疑虑较深的问题,要适当运用设疑激趣的手段,启发学生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会设计、引导,学生要会听、会讲,这就必须发挥传统教法的优势。例如,对于一些需要学生参与解析的问题,先不要触及问题的核心,而是由教师找到一些与之相关联的外围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争辩,逐步接近问题的核心区。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之下,通过动脑、动口,最终找到答案,这种学习方法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是传统教法的优势,是使用任何课件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再如,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当学生通过讨论和争辩都无法找到答案时,教师再提供一把钥匙,使学生在运用钥匙的过程中,最终脑子豁然开朗,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教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只能通过传统教法才能完成,其他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

三、善于把握时机,进行点拨指导

在传统教法中,组织讨论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课件,配合讨论的展开,但讨论的主体是学生,绝对不能让课件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把握时机,抓住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点拨,使学生能够打开思路,变换思维方法,起到峰回路转的作用。在传统教法中,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形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节点连接法: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预设答案接近时,教师抓住时机,用一句话或一个暗示进行点拨,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路连接起来,双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使学生成功寻找到正确答案;概括延伸法,有些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需要引导他们扩大知识面,了解知识之间的连接性,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点中找到内在的关联;知识扩展法: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逐步扩大相关知识的范围,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时,不断进行层层点拨,使学生能够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到多个知识点,这既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又是一种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阅读指导法:在组织学生阅读或朗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当机进行点评,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这种点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记忆,提高阅读或朗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把握时机运用点拨指导时,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教法,适当时机可以利用课件以起到补充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应当围绕“字”、“词”、“句”、“章”来进行的,同时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运用多维教法,引导学生参与;通过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争辩;巧妙利用点拨,拓宽学生思路。上述的教学设计,必须依托传统教法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增添了色彩,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传统教法达不到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必竟是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工具,如同战场上的武器,战役的战略构思和战场的战术设计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服从教师对这节课的整体构思,在以传统教法为主导的前提下,准确地、适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如果过多使用课件,就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本色,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回归英语教学的本质 篇12

1 课程本质与教学改革

课程的信息本质[4]是目前许多课程本质论中比较确切和完整的表达。人们对信息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如有的认为信息是一种有用的知识,它能反映客观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组合; 有的认为信息是关于事物状态,以及客观事实的可以通信的知识; 还有的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在课程的信息本质论中,课程就是一种为获得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进而提升学习者智慧和创造力水平的信息的选择、传播和加工活动及结果。根据课程的信息本质可知,课程教学就是通过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空间区域( 课室或网络) ,通过一定的载体,将课程的信息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图1 是信息传递与加工活动示意图,是信息的基本运动形式。

根据图1 所示的信息基本运动形式及课程信息本质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从信息源、信息传递途径、信息接收主体及信息反馈等环节进行改革。以上环节和课程教学对应起来,信息源就是课程内容,主要就是教材和课件,当然也包括教师本身。因为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从教材及课件中获取课程信息外,还可以从教师本身获取大量的额外信息。可以说是从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历次教育改革都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及教师队伍的培养。从上世纪80 年代初的由于教材短缺而鼓励教师编写讲义、翻译国外教材,到进入本世纪以来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以及各种教师人才的培养计划,应该说是符合课程教学信息本质论的教育改革举措,对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智慧及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传递途经对应课程教学过程就是各种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将课程信息高效地传递给学生,也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些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有效的,符合课程信息本质论,有些在作者看来几乎是无效的,甚至是负作用。如缩减课时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不能实现改革者的初衷,可能带来负效果。如将原来四年有2000 课时压缩至1700多学时,但真正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主要是偏离了课程信息论的本质,课程是要传递信息的,课时缩减了但课程的信息量却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增加; 更要命的是课时的压缩不是等比例压缩,公共基础课是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人家不同意压缩,这样只好压缩专业课程。可想而知,如果将压缩的300 多学时都用在专业课程上,导致了许多原来有64 或48 学时的课程均压缩到32 学时,将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化工专业课程回归课程信息本质的课程教学建构

课程信息本质论揭示了课程教学过程就是信息传递过程的本质,课程教学的改革应遵循信息传递的一般原理,为了更好地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应从信息源( 教材讲义) 、信息传播途径( 教学方法) 以及信息反馈( 考核方法) 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以便在课程信息本质论的指引下,将课程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

2. 1 教材课件建构

教材和课件是课程信息本质论下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均必须将教材和课件的建设放在首位。如果没有先进的教材,拿落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材进行授课,传递最多的信息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先进的教材和课件建构工作可以从两方面来展开。一方面采购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专业教材为我所用,同时注意互联网上公开的可以免费下载的专业课件; 另一方面,组织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及时编写专业教材并不断更新版本,追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2. 2 教学方法建构

有了先进的教材及课件,仅仅完成了如图1 所示信息循环运动的第一步。有了先进和完整的课程信息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将课程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这些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用于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建构都要围绕如何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为基准,要保证课程信息完整、精确、无阻力地传递给学生。为了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必须保证学生对课程信息心存敬畏或甚感兴趣,为此教学方法建构是的第一要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自觉接受课程信息的热情,同时对课程信息不感兴趣的那些同学必须有一个严格的筛选和淘汰机制,绝对不允许学生平时不来上课,期末看一下其他同学的笔记,居然考试也能通过的那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构建的第二要务就是将课程信息以学生能够最大限度接受的方法选择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跟风。

2. 3 考核方法建构

课程的教学离不开课程考核。进行课程考核,就是课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其目的是要了解信息源的课程知识是否全面、精确地传递给了学生,并判断每一个学生个体对课程信息掌握程度。通过课程考核,实现了课程信息本质论中信息的反馈,教师通过这个信息反馈来改变教学方法。由此可见课程考核是为了检查学生对课程信息的掌握程度,所以在考试之前就必须以明晰、精炼的指令让学生明白应该掌握的课程信息,在考试内容上不搞应试教学中在试题中故意设置悬念的选拨型考试。课程考核的方法只有回归到信息反馈的本来目的,考核方法方为正确的方法。

3 回归课程信息本质的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

前面分析了回归课程信息本质论下课程教学方法的建构原则,提出从信息源、信息传递途径、信息反馈三个方面建构课程教学方法。作者按照上述课程教学方法建构途径,进行了将近10 年左右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课程信息本质论下教学方法。首先是课程信息源的建设,最近10 年来,作者通过阅读国内外各种专著和文献,编著出版了由本人主讲的 《微机化工应用》、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及 《计算机辅助设计》3 门课程的教材[7 - 10]。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信息也在不断更新,作者对已出版的教材也进行不断的更新工作,如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已更新至第3版。每年的课件除了以这些教材为基础外,还结合最新的课程信息进行更新。

有了最新的课程信息源,如何将这些课程信息高效地传递给学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围绕信息传递这个核心任务,作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实践[11 - 16],有研究型教学法、问题型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以及混合模式教学法,以其找到适合各种课程的最佳信息传递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实践的同时,作者还注重教师责任性在课程信息传递中的作用[14],一个没有责任性的教师,不管他( 她) 的职称有多高,教学方法有多先进,都无法在课程教学中将课程信息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各种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即使在缩短课时的情况,传递的课程信息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课程的信息反馈通过课程考核来实施。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学生对课程信息的掌握程度,作者开创性地进行了全程透明化个体差异化课程考核实践[17 - 18]。所谓全程透明化就是在课程的第一天就告诉学生要想参加该课程的最后考试,必须要完成的平时作业及课程报告,这些内容占课程考核总评的40% -50% ,这就杜绝了平时不听课也能通过考核的现象; 所谓个体差异化就是无论平时作业还是考试上的题目,每一个同学均有一个自己的序号,几乎所有题目的求解结果和该序号有关,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学生相互之间的抄袭现象。

4 结论及展望

依据课程信息本质论展开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已在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多年。教师们积极编写各种教材,做好课程信息源建设; 同时大胆引入和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展开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改革,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展望未来,以课程信息本质论为理论,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在全国 “互联网+ ”技术的大环境下,新的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势必在全国展开,同时也可以相信这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必将取得实质性的成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课程信息本质论是多种描述课程本质观点中较为完善的一种论述。论文以课程信息本质论为出发点,阐述了在课程信息本质论下课程教学方法建构的原理,提出了从课程信息源、课程信息传播途径及课程信息反馈来全面建构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路。论文还在上述基础上,在《微机化工应用》、《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课程中展开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课程信息本质论指导下展开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末端控制下一篇: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