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策略(共10篇)
比赛策略 篇1
近年来, “技能大赛”已成为众人皆知尤其是职业教育界人士耳熟能详的一件事情。所谓“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 正凸显了“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一把标尺。自2002年以来, 在教育部的推动下, 各地特别是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在长春、重庆、天津等地举办了几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不断探索通过技能竞赛活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目前,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届, 且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 规模更大、质量更高。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 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各学校为了提升学校名誉, 体现学校的优秀教学质量, 也都积极参与技能比赛;初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人人都参加"的局面。在这个形势下, 我们学校也参加了省、市级技能竞赛的各项赛事, 作为计算机教师的我有幸成为了“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的指导教师, 承担起指导和训练学生的任务。
“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是一个比较全面运用计算机知识的项目, 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 都要求参赛选手有相当程度的掌握, 可谓“软硬兼施”。该项目的比赛内容包括“园区网互联”和“网站建设”两大部分, 其中“园区网互联”要求网线制作正确、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正确合理、V M w a r e Server使用熟练、打印机安装与使用熟练、网站发布正确, 网站发布的具体环境需要选手自行设置。“网站建设”要能够按照网站建设标准流程分析、设计、制作及发布。网站要求主题突出, 内容健康;结构清晰、规范;色彩使用搭配合理、美观;网站有后台管理。由此可见, “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个极具难度的项目。难度主要在于: (1) 选手业余, 基础薄弱。我们学校未开设计算机专业, 因此报名参赛的都是业余选手, 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等, 他们所学过的计算机知识也仅局限与计算机基础、网页制作等内容。针对比赛的项目, 可以说是基础基本为零。 (2) 畏难怕累, 不够积极。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面对困难, 畏惧退缩。但对报名参赛的同学来说学习上还算比较优秀, 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不愿意多做事。 (3) 对计算机缺乏兴趣。对计算机的兴趣, 学生们只是喜好上网、聊天、游戏等。而对比赛的内容由于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所以也就失去了对计算机的兴趣。
鉴于以上学生的现状, 不敢奢求能够在比赛中取得怎样的好成绩, 就是能否参与比赛也令人纠结。但是为了学校的荣誉, 体现学校的实践课教学质量, 我们最终还是知难而进、参与比赛。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协调讨论后, 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策略来备战“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的技能比赛。
首先,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用事实激起学生参赛的欲望。
对于报名参加比赛的同学必须对比赛要有自信心。而入读我们学校的学生, 大多数都是因为中考的失利, 且多数的家长认为只有读高中才有好的出路。因此, 渐渐地造成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使得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未来似乎比较渺茫, 觉得自己没用, 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 对各种考试或任何比赛也都不够自信, 这会严重影响比赛成绩的。所以在备战初期, 我要解决的便是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经常鼓励他们。我首先带领他们查看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官方网站”, 主页中醒目的“大赛点亮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这一标语引领着他们浏览了整个网站内容;他们对网站的“人物风采”栏目特别喜爱, 尤其是对获奖选手更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羡慕之情。接着又邀请了学校的上届选手来介绍参赛经历及竞赛成绩 (上届四名同学分获“企业网搭建及应用”项目的中、高职组市级一等奖) , 让他们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照样能够学好计算机知识、照样可以取得比赛优异成绩;利用计算机技能竞赛获奖学生的优厚待遇, 告诉他们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 告诉他们获奖后的影响有多大, 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激起自己的参赛欲望。
第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讨学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 学习兴趣决定着学习的整个结果。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讨学习。在此, 我同样利用网络搜索了很多有关技能大赛的新闻:“一技在手, 就业不愁”, “获奖的中职学生大多享受国家助学金”, “很多中职学生已经尝到了技能大赛的甜头, 各级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都非常抢手, 有的还没毕业就已经被企业‘下订’……”;“IT技能人才紧缺8000企业打堆寻人才”;……顿时, 学生们对获奖的选手产生了羡慕之情, 并表示自己也很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接着我又将上届参赛选手被网络公司预订的情况告知他们, 使得他们对参赛的欲望更强烈。我再通过演示一些漂亮的网页、独特的个人站点等等, 进一步激发学生要学习制做网页的兴趣。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
第三, “问题解决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通过问题来学习, 它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不断地 (包括课堂内外)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的问题不单单是教师提出的,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在课内外指定一些内容, 让学生尝试着去自学、去讨论、去探索。例如我在训练学生时, 将“注册登录模块”作为一个问题来解决, 通过解决该“问题”, 把相关的知识组合进行教学。而后再将“留言版模块”的制作留给他们独立思考、探索并通过互联网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等。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能够使他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并解决, 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慢慢提高。
第四, 注重合理分工,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不管在任何年代, 任何领域, 都需要这种精神。在一个团队里, 如果成员没有团队意识, 各行其是, 那么, 团队的目标将永远无法实现。所谓的“蚂蚁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等都是对团队精神的一种诠释。“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正是一个团队项目, 参赛的学生以3人为单位, 通过分工合作, 共同去完成该项目, 这里除了分工外, 合作更为重要。在一次阶段考核中, 3位备赛同学从头到尾都很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但当网站的前后台需要调试时, 才发现两台电脑之间的文件互传还没有解决, 最终影响了考核成绩。因此, 在团队项目中, 合理的分工与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最后, 适时调整训练方案, 全面锤炼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
备战比赛, 一般都需要制定训练方案, 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即可。而比赛时则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是一些偶发事件出现, 因此就需要考虑周全各种可能的事情。在我们备赛的整个训练过程中, 多次调整过训练方案, 以此来锻炼学生们的应变能力。比如:进入模拟练习阶段, 我们将比赛的180分钟用时缩短为120分钟;将比赛规定的交换机型号用另外一台代替;请一些陌生面孔来考核他们;考核时缺少工具或故意设定一些故障等。让学生经常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 挑战他们的心理素质, 全面锤炼他们的应变能力。
综上几种策略的实施, 并通过学生们的艰苦训练与学习, 我所指导的学生在苏州市“用友杯”职业技能竞赛“园区网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中获得“三等奖”。尽管成绩不是最好, 但“三等奖”还是给学生们一定的收获, 同时学生们的信心大增, 相信下一届必定会取得更加优异成绩。
通过总结竞赛教学、训练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等进行的一些尝试, 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学生不应进行机械的灌输, 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并且要能够理解、尊重、爱护、激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这样做才能在教学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文章通过对计算机技能比赛的备战过程的阐述, 提出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策略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其能够短时间内掌握很多知识, 顺利参加技能大赛。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 该教学方法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技能大赛,树立信心,学习兴趣,团队协作,问题解决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郭秋凌.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在教学中如何提问和答疑[EB/OL], http://60.28.209.218/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60997.
[2]廖健文.浅谈由备战职业技能大赛引发的教学探索与创新[EB/OL].http://www.xhgzzx.com/news.asp?id=426.
[3]蔡薇.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之探讨[J].职教通讯, 2005, 11.
比赛策略 篇2
对于机器人的动态模型,球的运动模型以及机器人的推球模型中所出现的方程,只需知道了解一下即可,看不懂的也无需深究,编程时可直接使用。
在机器人足球比赛中,机器人的基本行为包括移动和避障两种,基本动作包括射门点球、截球、阻挡、扫球等。需要注意的是避障用的是势场法(仿真机器人中涉及到的势场法,模糊控制等都是是现在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域,对人工智能或者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个人觉得,对于这些方面,理工阅览室提供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基本动作的话论文中讲的比较清晰,只是配的图形不清楚,不过这些图在百度里都可以找到,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百度里搜一下。
青少年比赛截击策略 篇3
网前策略
过去十几年中,发球上网是独树一帜的打法,桑普拉斯、拉夫特、亨曼等都是发上打法的代表人物。但是随着击球技术的提高和球拍科技的改进,球速越来越快,上网型选手被钉在底线的时间越来越长,没有更多的机会上网,发上打法也就越来越少见了。不过这不意味着网前技术的没落,恰恰相反,网前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现在大多数球员既能在底线直接发动进攻又能在网前截击、高压得分,攻防兼备的全场型打法成为当今网坛的主流打法,网前技术则是全场型打法的必备武器。
网前技术主要是由截击和高压构成,一般发生在中场和网前的位置,中场截击被称为第一截击,中场是实施网前策略的开始区域。网前策略可分为基于本能的网前策略和有计划的网前策略(Planned net play)两种。
有计划的网前策略
基于本能的网球策略与有计划的网前策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旦机会出现才上网,而后者是经过有目的底线多拍回合后创造机会主动上网,完成网前截杀。有目的的多拍回合中,对球施加旋转和落点变化,试图先打乱对方的节奏和站位,机会出现后主动上网,压缩对方穿越球的角度,这是网前策略的重点部分,分三种模式:
直线上网
如图1(本文图片中双方均为右手持拍)所示,球员打出一个直线深球(线路1)后随球上网,中场深色区域是进行截击的区域,对方回出穿越球(线路2)必须角度很大,否则很容易被截死。同样可以在右侧正手直线后随球上网,实施相似的截击策略。
斜线深球上网
从图2中看到,球员打出斜线深球(线路1),随斜线球上网,中场深色区域是控制截击的范围。需要注意的是,斜线随球上网跑动的距离相对直线上网要长,步伐要更加迅速,而且要提防对方回出直线穿越球(线路2)。同样在右侧可正手斜线后随球上网并截击。
小斜线上网
正反手都可以出小斜线,球落点靠近接球区的边线,球落地后往外侧弹出,可先将对方拉到边线外侧回球。如图3表示,球员打出小斜线(线路1)后随球上网进入中场,对方回球(线路2),球员在将球截向空位(线路3)。
基于本能的网前策略
这种策略完全是出于本能的反应,一旦打出有威胁的深球迫使对方失去有利位置时,立即随球上网,内容包括简单截击、抽击式截击、高压。
简单截击
简单截击是最基本的截击方式,球员随球上网,在中场做第一次截击,然后再到网前做第二次截击,这两次截击多以斜线为主,截击球注重角度和落点,目的是打乱对手比赛节奏,使无法跑到位置救球。
抽击式截击
难度较高的截击方式,当对方回出中场高飘球时,用凌空抽击的方式打出截击,球的落点选择空挡处,不应冒险打出大角度,这种抽球一旦打中,会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
高压
高压是得分的致命一击,在第二次截击时可能用到高压,或者对方回出中场高球时也可以打高压,高压落点应是对方场地的空挡处。网前截击练习方法
靠近网口的截击
比赛中球员随球上网截击是一个从底线到网前的动态过程,所以训练必须模拟比赛情况进行:学员先进入底线位置,教练隔网向学员喂4个球,学员在向网前移动过程中用正反手截击2个直线、2个斜线,其中最后一个截击动作必须要在网前完成。建议教练对初学移动截击的学员,教练用落地反弹球喂球,这样学员在每次截击之前有时间做好“分腿垫步”的动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截击动作,学员要养成截击前分腿垫步的习惯,这是截击的启动步伐。
网前训练模式
教练站底线隔网给学员喂三个球,学员站在底线内,教练喂一个中场球,球员有三种选择:正手反斜线、正手侧身直线和中场截击。选择其中一个击球方式,然后上前两步做一个网前截击,后退三步打一个高压,这样重复练习三次,将中场三种击球方式都练一遍。
比赛策略 篇4
基于此, 该文将结合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和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评委提问和选手回答的具体实例, 按照加拉赫—阿什纳分类系统对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并分析问答环节中的提问和应答策略, 以期对参加演讲比赛的指导老师和选手有所帮助和借鉴。
1 英语演讲比赛问题类型
按照认知水平的问题分类有许多种, 其中加拉赫—阿什纳分类系统最为被人接受。这种分类系统是加拉赫 (J.J.Gallaher) 和阿什纳 (M.J.Aschner) 以吉尔福特 (J.P.Guilford) 的智力模式为基础建构的。但他们把认知和记忆合为一类, 因为它们所需要的智力活动类型相似。
1.1 认知记忆
认知记忆类问题指的是学生通过再认和机械记忆等过程重现事实、公式或其他需要记起的内容。比如在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外语演讲比赛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
东盟包括哪些国家?
这是属于回忆知识的问题, 还有举例类的问题在问答环节中也很常见, 相对而言也较容易回答。通常是针对演讲内容请选手举一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常见的提问方式有:Can you give an example to show...?Could you explain this point by an example?
当然, 在高级别的比赛当中, 这一类问题的提问方式会稍微复杂一些, 复杂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铺垫和句式的难度上, 但本质上仍然属于这一类问题。
比如, 在第十五届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中, 评委对冠军李某的提问如下:
Thank you Contestant 19.I’m gonna talk back to your story about the Marathon in which you said that your Marathon experience became an influential metaphor for your life.Can you give us a concrete example, one or two concrete example of how the lessons from the Marathon have been applied in other areas of your life outside of sports? (2010:14)
1.2 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是学生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 其回答是结构性的, 可预料的, 因为此类问题必须按照牢固建立起来的框架作答。比如, 比较型的问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伟大的教育家, 那么你认为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第二种是延伸类问题。延伸类题目是针对演讲内容的进一步挖掘, 其实质和举例类题目相似, 都是要通过实例来回答, 只不过提问的方式更间接, 回答更具有层次性。2010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广西区决赛中, 我校选手抽到的即兴演讲题目是It’s time to make a change.在随即的提问中, 评委问道:What small steps would you like to make to change your life?该题目是对演讲内容的进一步延伸, 即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如何体现自己的演讲内容。
聚合思维中的第三种是矛盾类问题, 顾名思义, 以已之矛, 攻己之盾, 即用选手提出的观点反驳选手的观点。这类问题难度较高, 需要选手理清概念, 避免绝对化。回答时可以先肯定对方的观点, 然后着重陈述自己的观点。要避免被评委的问题牵着走, 回答问题时与自己在命题和即兴演讲中的观点相去甚远。
比如, 2009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半决赛问题:
With culture we live harmoniously, If we don’t feel that way, is it due to science?
2008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半决赛问题:
A fall in a pit, a gain in yourt wit.Do all the falls we experience in life lead to an increase in wisdom?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When gold does not glitter, how do we know it is gold?
1.3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指的是学生处理有关评价、判断或选择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阐释自己的观点上, 或者对给定的话题采取不同的视角来看待。
比如, 想象类问题, 这是针对演讲内容提出的大胆设想, 旨在考察选手的想象力和迅速反应能力, 这类问题在21世纪杯的问答环节中多见。例如, 在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某赛区决赛中, 选手在问答环节中遇到的问题是:Sometimes it’s fun to imagine living in another time and space.If you could live in another time and space, when and where would that be?第二位评委的问题是:If you could meet a person in Tang Dynasty, whom would you like to meet?
此类问题还有:If you could redo one thing in the past, which would you like to do?If you could meet your favorite movie sta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say to him or her?
想象类问题在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中也不鲜见。例如, 在2009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半决赛中, 评委提出了这样一些想象类问题;
If robot could have their own thinking, do you think they will have their own culture?/If you were the mayor of Shanghai, how would you open your speech?
发散思维类型的问题第二小类是时评类问题, 这是基于演讲内容, 要求选手对当前的时事、现象等做出评论, 通常的提问方式有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n.../What’s your comment on.../Give comment on.../What do you think about...
比如, 2009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复赛评委提出这样的问题:
In your speech you mention Confucius is the root of culture.Do you think Confucius can be applied to every country?
Do you think Chinese way of eating will change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整理常见的问题类型是为了更好地在平时有的放矢地训练和准备。当然, 以上分类并不绝对, 也有重叠的情况。比如, 2008年的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半决赛的题目是1+1=2?, 有位选手提出团结可以使得1+1大于2的效果这一观点, 评委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问题包含想象和矛盾两种类型, 涉及分析、综合和想象等思维过程。当然, 实质还是属于聚合思维中的矛盾类。还有些问题尚未归类或难以归类, 需要在今后的实战后进一步总结归纳。
2 教师提问策略
2.1 明确提问的目的
教师在演讲环节的提问策略与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相同之处。在提问的目的上, “教师发问的两个永久性问题是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和使学生运用其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去应用所学有关事实的知识” (金传宝:1998) 。两者都是为了交流思想, 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演讲比赛中的提问有别于课堂中的提问。演讲比赛具有竞技的性质, 所以提问要以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的水平为目的。而课堂主要以教育为目的, 要最大化地鼓励学生参与。由于演讲比赛中的问答环节仍然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这一环节仍然具有教育性, 因此教师提问不是越难越好, 让学生答不上来为目的, 而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能力。
2.2 掌握提问的技巧
教师在演讲问答环节中提问, 首先要注意把问题表述清楚。因为在演讲的时候学生一般都比较紧张, 如果问题表述不清楚, 学生很可能就回答不上来或者答非所问, 影响比赛成绩。第二, 教师可以根据事先了解到的话题准备一些关键性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演讲的情况稍作调整, 这样可以避免毫无中心地随意提问。第三, 提问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的难度体现在语言的复杂度和内容的深度方面。如果问题的语言太难, 基础稍弱的学生会感到焦虑, 失去自信。如果内容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学生也无从作答。最后, 提问应保持相对一致的认知水平。不能一个问题很难, 一个问题很容易, 这样会影响比赛的公平性。
2.3 了解问题的认知水平
上文按照加拉赫—阿什纳分类系统对演讲中的问题进行了分类。不难发现, 越是高级别的比赛, 问题的认知水平就越高。在平时的训练中,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 由低认知逐渐过渡到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在比赛中, 应多问高认知水平的问题, 少问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因为很多记忆性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过, 是根本回答不上来的。比如, 在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演讲比赛中, 有一个问题是:东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什么?这个问题连很多指导老师都回答不上来, 更别说学生了。所以, 演讲比赛中的问题应该保持认知水平的相对一致, 不宜相差太大。
3 学生应答策略
3.1 听懂问题, 直奔主题
听懂问题是回答问题的第一步。切不可没有听懂评委的问题就匆忙作答。没有听懂可以请求评委再说一遍, 一般评委都会换个简单的说法重述自己的问题。比如, 可以说:Could you repeat that for me?/I’m sorry I’m not quite clear.Could you say it again?听懂问题后, 再开始作答。计时器将从选手正式开始回答问题时计时, 所以不必担心请求评委重述问题会影响答题时间。另外, 有选手在听到比较长的问题时就会紧张。其实大可不必, 一般评委前面的话都是对问题的铺垫, 是针对选手提出的观点, 关键是要抓住后面的问题部分。
听懂问题之后就要直接回答问题。美国著名的演讲方面的专家Stephen Lucas曾有过多次参加外研社杯和21世纪杯大赛提问评委的经验, 他说过:评委并不期待完美的答案, 他们期待的是直接回应评委提出的问题。 (2010:245) 由于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是一分钟, 绕弯子、重复评委的问题、举例过长、语言啰嗦都会导致超时被扣分。
3.2 掌握套语, 层次分明
掌握回答问题的一些套语可以为选手思考赢得时间。比如, 回答问题时可首先说:Thank you for your question.或者说一些对评委问题的评论, 比如:It’s really a challenging/difficult/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You really got me.等等。此外, 可以适当使用语气词, 如, well, then等。但是注意要适度, 不可过度使用, 否则会显得表达不流利, 思维不流畅。
问题回答过程中要做到层次分明, 这样可以让评委和听众迅速抓住回答的要点。要使得回答层次分明, 可以采用分总或总分的回答模式, 即先用一个主题句说明自己的观点, 然后分点阐释;或者先举例然后总结观点。另外, 注意连接词的使用。例如前文提到参赛选手遇到的这个问题:Sometimes it’s from reality to imagine living in another time and space.If you could live in another time and space, when and where would that be?
该选手回答如下:Well, it’s really an intriguing topic for me to discuss with all of you.Well, the first question is that“if I have such a chance to live in another time, when would I live?”Firstly, I would like to live in ancient China because at that time China was a prosperous country.There were so many historical figures I like such as Li Bai.Those spectacular poets that I would like to meet them and have spectacular talk with them, and to communicate by thoughts with them.And then, where would I choose to live?The question is a little bit weird to you.Because I would choose the Moon.Because I’m a romantic man.Because Moon walking is funny.Like Michael Jackson showed us.And the second is I would like to see how beautiful Chang’e is.And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I want to explore whether the moon is suitable for man to live.Maybe in the near future we’ll move to that place.But all in all, I choose this time and space, because I choose this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can make me have such an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 it’s a journey.Standing here, I really immerse in this time and space.
在该选手的回答中, 首先第一句话表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属于套话。然后重述问题一, 接着直接回答问题一, 并阐释理由。之后重述问题二, 并阐明理由。最后, 阐释珍惜现在才能快乐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不仅很好地回答了问题, 又跳出了问题, 给人出人意料的结果, 而又让人有所领悟, 因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选手在回答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如这样的过渡词, 显得逻辑清晰, 层次分明, 因而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回答。最后这位同学也获得了2010年21世纪杯该赛区决赛亚军的好成绩。
3.3 前后一致, 自圆其说
回答问题要注意不要与自己前面演讲的内容自相矛盾。因为演讲要求的能力之一就是能够围绕一个观点进行逻辑缜密的分析和论证, 观点之间没有绝对的正误之分, 但是选手必须能够自圆其说。而提问是演讲内容的进一步延伸, 所以回答问题环节中同样要注意观点的一致性。在2011年4月第十六届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中, 一位来自香港大学的选手在即兴演讲中谈论对Naked Marriage (裸婚) 的看法, 他认为“婚姻当中爱情比物质更重要, 因此结婚可以无房无车无钻戒”。评委对此提出的问题是:What’s your plan for your own marriage?Is it naked or fully clothed?该选手的回答是:Forget what I say in the impromptu speech.I’m not going to have naked marriage.他的回答引起了全场观众的笑声, 但是他的回答非但没有支撑他前面即兴演讲提出的观点, 反而与前面的内容自相矛盾,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他即兴演讲内容的说服力。
3.4 预测问题, 胸有成竹
学会预测提问评委可能会问什么问题也是参赛选手应该具备的素养之一, 也是指导教师要做的功课。2009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半决赛的命题演讲题目是Culture Smart or Science Intelligent?每位参赛选手都针对这个题目精心准备了即兴演讲稿。但是准备稿子只是准备的内容之一, 在准备好演讲稿, 熟悉自己的演讲稿的基础上, 还须针对评委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譬如在某次演讲的结尾中曾提到:Science makes us confused.It’s culture that leads us to the future.针对这句话, 可以预测的问题是:Can you give an example to show how science make people confused?因为这句话在文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 所以, 可能会使得听众有些疑问。在比赛当中, 提问评委的问题与我们预测的问题十分接近:In your speech, you mentioned science makes us confused.In what sense can science makes us confused?由于对问题进行了预测, 在问答环节选手很流利地回答了评委的问题。
要做到预测问题, 首先要熟悉自己的演讲稿, 反复练习, 对于稿子的内容可能涉及到的话题要有充分的了解。其次, 平时多练习问题回答, 把握一分钟内以自己的语速能回答多少内容。对于语速快的选手, 要适当增加内容, 语速慢的选手, 要适当削减内容。第三, 请有经验的老师对自己的稿子多提问题, 增加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当然, 遇到与自己预测到的问题类似的题目要注意不可机械背诵自己准备的答案。评委希望听到的是有原创性的观点。
4 结束语
作为指导老师, 提问是训练选手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研究大赛的经典问题, 把握训练学生的导向至关重要。从以上提问来看, 无论是外研社杯和21世纪杯, 越是到高级别的赛事, 评委所提的问题都更加注重考查选手的思维能力, 而不是考查选手的知识掌握程度。故而在平时的训练中, 应多问高认知水平的问题, 少问低认知水平的问题, 通过提问训练选手多维度、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参加演讲比赛的选手而言, 研究大赛中出现过的经典问题和回答, 会给我们提供很多学习和借鉴的材料。当然, 很多问题我们无法百分之百预料, 所以, 最重要的是平时注意积累, 养成关注时事的好习惯, 尤其是要看英文报纸, 了解时事和新词。同时要多观察和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 因为评委的提问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即使是想象类问题, 也是基于对现实的思考之上。相信经过不断地训练, 选手会在问答环节中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让智慧的光芒在问答中绽放。
参考文献
[1]Gibson C.英语演讲实训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Stephen E.Lucas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Welen W.Questioning Skills for Teachers[M].National Educa 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Second Edition, fourth Printing, 1991.
[4]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语教育研究, 1998 (2) :4044.
[5]宿玉荣, 王帆, 范悦.英语演讲比赛参赛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比赛策略 篇5
关键词:3000m障碍跑 比赛战术 策略
3000m障碍跑的常用战术形式有匀速跑、加速跑、领先跑、跟随跑、变速跑、综合形式跑等。战术的选择运用是由比赛目的和指导思想决定的,一般来说有三种:一种是为创造优异成绩和打破世界(赛会)纪录;二是为争取好名次夺取冠军;三是为了进入下一轮比赛,既要进入前四名,又要保存体力。有时前两种目的是统一的,只是哪种目的放在第一位,哪種放在第二位。
一、“争创佳绩”的匀速跑战术策略
这种战术的指导思想是提高运动成绩和打破世界(赛会)纪录,而不主要考虑名次。其战术意识是:比较快速的起跑,抢在所有选手前面,占据有利位置,取得领先的机会;途中跑要严格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以定时跑完每一圈的方法跑进,运动员不管比赛场上情况如何变化,“我行我素”,一直按既定计划跑下去。这种战术一般以匀速跑的形式跑完全程。这样能保持身体各器官系统工作的平横,使运动员相对感到舒服轻松,能量消耗相对较少,肌肉工作效率较高,往往能够创造好的运动成绩。
二、“克敌制胜”的持续加速跑战术策略
这种战术的指导思想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拖垮”所有对手,并考虑争取好的名次。其战术意识是:起跑之后,先慢后快,每跑一圈的速度要略快于前一圈。之所以能克制对手取胜,是因为一方面针对平时无此针对性专门训练和耐乳酸力低的运动员,对手机体会出现呼吸急促,两腿酸沉等不良反应,造成心理上的绝望感,从而产生了对比赛失去信心的感觉:另一方面,突然的持续加速跑,也能“拖垮”3000m障碍跑的高手。但是,此项战术难度最大,必须在平时经常进行针对性训练或采取高原封闭式训练,才能不断提高持续加速跑的能力,从而较好的运用这种战术。
三、“保存体力”的跟随跑战术策略
这种战术的指导思想是从一开始就紧跟领跑者,在最后一圈以惊人的速度超越对手,进行全力冲刺,夺取最佳名次。其战术意识是:起跑后,利用较好的速度,迅速抢占第二或第三位,然后紧跟着领跑者,等到还剩最后一圈时,利用其自身的速度优势,有力的冲刺,超越领跑者。采用跟随跑战术的选手必须具备较强的400m和100m冲刺速度,并且在进行障碍跑栏架和跳跃水池时不能落后,紧跟领跑者,因为过栏架和水池时往往会甩掉对手。另外,还要头脑清醒地观察场上情况,一旦发现领跑者跑速超越异常,要及时放弃跟跑战术,改用匀速跑,积蓄力量,再寻找机会。
四、“甩掉对手”的领跑战术策略
这种战术的指导思想是掌握主动权。其战术意识是:具备较强的速度耐力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而绝对速度较差或一般的选手,在赛场上要以最快速度起跑,果断领跑,并设法让对手随自己的节奏跑,跑速由自己来支配,并要注意观察场上情况,直到对手丧失信心,节奏—乱,尤其在比赛最后关头,坚持领跑到底。
五、“变速节奏”的破坏战术策略
这种战术的指导思想是为了本方队友实现夺冠或打破纪录的战术目的,牺牲一名以上队友实施领先变速跑的战术跑法。其战术意识是:选择一至两名具备高水平有氧能力的选手,早起跑后以较高速度抢占领先位置,一名在第一方阵前,另一名夹在其中而主力队员按战术计划节奏自己完成赛程。领跑选手与另一名选手可适时交换位置,以不断变换跑速的跑法,或过栏和水池前增加速度,扰乱对手跑的速度,迫使对手强迫自己按领先者的节奏跑下去,不用到赛程的三分之二距离,他们的身体能量消耗剧增,疲劳会提前出现,最终难以坚持到底,从而实现本方主力队员的既定目标。
六、“克敌制胜”的冲刺战术策略
这种战术的指导思想是在最后800m或500m处开始冲刺,在最短的时间里动员全身全部力量,达到最大速度,进行最后距离的高速冲刺,以获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其战术意识是:参赛选手为了夺取胜利,根据场上情况,选择冲刺的机会,给对手造成一种不可防备的致命—击。当超越对手时,不仅赢得了时间和位置,而且在心理占据了优势。选择此战术的选手要具备较高的抗乳酸能力和高速冲刺能力,并且能一往直前,不能回头顾盼对手,要将所占据的位置和优势一直保持到终点。
七、总结
运用任何一种3000m障碍跑比赛战术策略和原则都离不开严格而刻苦的针对性训练,周密而机动的战术设计,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选手的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各种赛前模拟战术训练和实战训练(测验),培养战术意识,学会战术知识,提高战术素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战术水平,进而提高总体实力,最终才能掌握住胜机。
参考文献:
[1]袁林,惠艳.对3000m障碍跑技术发展的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2]郑洪才.怎样训练大学生3000米障碍跑[J].中国学校体育.2000(05).
[3]陶于.我国开展女子3000米障碍跑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0(01).
中学物理优课比赛的应对策略探讨 篇6
一、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 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 只有目标明确了, 下面的教学设计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有意义。
二、精心准备
1、教案的设计, 这一环节应该是由自己完成, 是在深入研究教材深思熟虑后确定的, 一旦思路确定后, 在下面的准备过程中轻易不要改变。
因为你一旦改变思路, 原来的一些教学设计都要重新进行。下面是参加2010年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位教师设计的教案如下:
教案编写的同时, 相关的课件要同步进行, 这些完成后要在某个班级试上, 以确定时间安排的是否合适, 教学环节的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请同教研组和文科教研组的老师还听课, 以便听取大家的意见, 进一步修改。其他组的老师可以从文学美学的角度对该堂课进一步的修饰, 以达到课的完美。这样的过程至少要进行两次, 一方面让自己更加熟悉这节课, 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方案更加优化。
2、课件的制作
课件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过分依赖课件, 它只一个辅助工具。我们的物理教学有很多生动的实验要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这些活生生的实验也被做进课件里, 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真。所以课件的出现应该是一些标题或是课堂上总结的知识点。另外有些抽象的不便表达或是不易理解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动画或是视频把他们展示出来。
比如, 本课的练习中生活物理社会中有小彩灯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冰箱的工作。这些知识课本上原来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的。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事先我们专门用摄像机把小彩灯和冰箱的工作过程记录下来, 加上解说, 在课堂上播放。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效率。效果非常好。
当然, 这项工作, 靠自己来完成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是万能的。这要涉及到摄像, 录音, 音视频的后期制作等。所以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能利用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流的教学课件。几分钟的教学视频可能要反复修改好几次才能定稿。
3、实验器材的选择与自制
现在的物理教学, 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该演示的实验教师要认真演示, 该学生做的实验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去体验、去探究。一些常规的实验器材,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 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课前教师也必须亲自操作检查, 不允许存在任何问题。试讲时, 学生用过的器材, 下次使用前, 仍需检查。因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损坏器材, 或是器材本身还存在性能不良等的隐藏的问题。特别是到外地参加优课的评选, 这一环节更不能忽视, 而且包装和运输也有很多窍门。比如分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 大件的东西课前好分的, 可以集中包装, 一些小的零散的器材, 要用包装袋按份装好。这样在课前短时间内就可以把器材发放完毕, 不会弄得手忙脚乱。
对于一些需要自制的器材, 不仅要注意器材的科学实用, 还要方便操作、美观大方。比如在本课中需要制作串并联电路的两个暗箱。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交流电作电源用两个白炽灯来展示, 我们把实验室里分组实验用的灯座、开关的底座拆掉把它们安装在月饼盒的外面, 内部用螺丝和导线把电路元件连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从外面看只能看到灯泡和开关, 这些元件的摆放顺序是一样的, 所以不能看出他们到底是串联还是并联。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 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 让学生来判断暗箱上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
三、课堂教学
一般的优课评选, 不论级别的高低, 都会选择借班上课的, 有的是用和教材同步的年级的学生, 有的是用另一个年级的学生。总之环境是不熟悉的, 学生是陌生的。这就要求上课教师能在最短时间里对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 也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时班主任老师、任课的老师班长、科代表是自己最有力的助手。要通过他们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因为课前需要班干部组织学生到指定的地方上课, 还要让课代表在课前帮助发放实验器材, 摆放教具等。
在自己上课之前, 一般不要去听其他参赛教师上课。因为他们的教学设计会跟自己的思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课前是忌讳临时改变自己的思路的。
学生进入指定的地点后, 老师和学生心理肯定会很紧张的。因为有很多评委老师还有一些听课的老师。有时还会有摄像机, 照相机的拍摄, 不紧张才怪呢, 这就要求上课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也使自己的情绪安静下来。一旦进入自己的教学思路, 就会顺风顺水了, 因为这个内容已经对自己非常熟悉了, 如果课堂上出现一些有灵感的东西, 教师能临场发挥, 评委们将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给出较高的分数的。
自己的课顺利完成后, 将是自己最松的时候。这时优劣成败已成定局。如果下面还有其他参赛的课一定要去听, 这时他们已经不会对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 可以从他们的教学中去学习、体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进。
最后还会有专家点评的环节, 一般是在所有的课结束后, 评委们也已经把所有的课评出个顺序了, 但是这时一般不会直接公布名次的, 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他们的点评都是很有见地的, 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他们是站在一个高度上去评价每一节课。所以自己一定要认真听, 认真记, 即使这次不能取得好名次, 但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在什么地方, 下次就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成绩自然就会上去。如果有可能还可可以专门找到评委老师给自己有针对性地点评, 一字千金不是夸张。
总之要想在优课评比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还要有深入钻研教材的钉子精神, 同时能够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使自己的课上得精彩, 让学生听得进, 学得好。
参考文献
[1]薛深:《网络锐词的勃兴与规治》, 《理论导刊》, 2011年第1期第98页。
[2]卜振鑫:《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 辽宁师范大学, 2010年。
比赛策略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比赛成绩,策略,方法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军团取得有史以来在奥运会中的最好成绩,为世人震惊!奥运会不但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奥运精神,这离不开13亿国人的支持,当然更离不开基层体育。基层体育是奥运冠军的摇篮地,也是中国军团的有生力量。学校体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重大,除了向上级学校输送体育人材之外,还要担负起提高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重任。如何提高田径比赛的成绩,这是对我国体育事业的一种支持,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责任。下面就该校近年来如何提高田经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几个重要环节的方法做简单阐述。
1 取得学校领导重视是关键
一个学校的体育状况如何,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休戚相关。该校领导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并把各项体育活动与校、市运动会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同时重视田经队训练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分工明确,且在训练的时间、场地、经费提供保障等,这是给基层体育训练教师最大的支持,也是该学校近三年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较佳绩的重要保障。
2 体育后备人材的培养是重要因素
2 . 1 选择后备人材的意义
学校体育后备人材的选拔,必须用一些较为客观手段进行长期的经验积累,根据田径项目的特点,把部分技能条件优越、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选拔出来,给予专门训练,使他们的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于运动员的成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后备人材必须要充足,并给予相应的基本身体素质训练和基本专项的训练。最后选出最优秀运动员的来参加市级运动会。这样才能使一个学校的竞赛成绩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2.2 学校选拔体育后备人材可用方法及内容
一是在体育课田径项目教学中:如跳跃、各种跑、投掷等,测试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中进行选择;二是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中各单项比赛取得前几名的学生中进行选择;三是从学生课外活动和平时观察入手。然后根据最常用的几项选材方法进行选材:(1)形态选材法:根据运动员的体型或未来体型的趋势,对其进行测量和评定的选材方法(体形测量、体形预测、身高体重预测、体形估计)。(2)素质选材法:通过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评来确定运动员是否具有某一专项运动潜力的方法(主要有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3)生理机能选材法:主要包括心率、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不同运动项目选材对生理机能也有特殊的要求。如中长跑项目运动员特别要求心肺功能强。以这三种选材法为主,结合学校田径队所需项目或传统项目、易开展项目进行合理选材,一旦发现优秀人才就让其尽快入队适应训练,来促进队伍的稳定性、发展性。
2.3 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开展科学的训练方法
(1)运动员的培养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也要有近期的训练目标。要重视基础训练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然后根据专项的需要及运动员的特点进行专项训练,使专项技术动作定型,以完善的技术去参加比赛。
(2) 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中某些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和田径运动锻炼中某些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时,从动作形式上看是相似的,但在运用和要求上应有区别。田径运动中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是按提高竞技水平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的。而田径运动锻炼中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则是按照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和完善人体的目标和要求去进行的,在实践中要注意它们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的区别。
3 开展科学训练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 . 1 训练时间的保障性
作为业余训练队,学生还应以学业为重,但训练要想出成绩必须要有时间保障。我们平时是在大课间活动、班队活动、课外活动等开展训练,每周大概5、6课时,这段时间主要以训练身体素质为主。训练的主要时间应放在暑假,在素质训练的基础上开始专项训练。
3 . 2 协调好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要想把学习与训练协调好,使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互补,那就要求体育教师除了平时严格训练的外还要注意控制量和度,保证学生有充沛的体力去学习,同时还要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耐心地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即使要考体育特招,文化课成绩也必须达到一定分数。要引导学生把在体育训练中的那股狠劲放在学习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奋斗。近些年来该校已向市属普高、重点中学输送体育特长生十余名。
3 . 3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应积极学习科学训练方法,主要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田径技术的新发展,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并及时总结训练经验,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一套科学训练方法。
3.4 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
运动员只有具备竞赛时甚至超过平时训练的生理负荷能力,才有可能创造优异成绩,但对初中学生来说要处理好负荷量与强度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成绩,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负荷发展的原则。
4 根据运动规律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的具体做法
4.1 成绩下降阶段
在训练中运动员会感到肌肉酸疼,此时全身肌组织的伸展性明显下降,爆发力显得微弱,运动员的情绪也容易消极,这是训练的关键时刻,教练应该及时向运动员说明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提高训练的自觉性,同时对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主要是以基本素质练习为主项,如负重屈膝、引体向上、俯卧撑、双杠臂屈伸等,把每项练习规定的次数预先告示,根据各人的体能,作适当的间歇后,再开始下一轮练习。要求运动员能了解自己适应的最大负荷量。如最大运动量是100%,那么下一组练习只要按能力的50%去循环完成三次,用间隔休息的时间来调节各人的运动量。
4.2 成绩恢复阶段
这时身体各部分肌肉的酸痛逐渐减轻,由于循环时间的缩短,反映出运动员训练成绩的提高。此时主要采用循环诱导练习法,这样就可以根据比赛项目,综合或有重点的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因人而宜地为每人设定努力的目标。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是:练习俯卧抬上体、增强腰、腿部肌肉、腹肌力量,练习仰卧起坐、背对双杠悬挂举腿、增加足部力量,练习蹲踞走、兔子跳,增加弹跳能力,练习原地深蹲、跳台阶,增加关节灵活性,练习跳低横杆、跳短绳等。要求男女运动员在增加一定负荷的基础上,循环做这些练习,为提高专项技术打好体能基础,
4.3 成绩稳定阶段
肌肉酸痛基本消失,而这时的运动成绩是波浪形的尚未巩固。此时主要以发展肌肉力量、柔韧性的练习为主,参加掷部训练,发展上肢力量,近固定的练习有:提拉扛铃、卧推扛铃、实力推举扛铃,远固定的练习有:引体向上、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爬倒立。参加跳部的近固的练习有:正踢腿、后踢腿、侧踢腿。远固定的练习有:正压腿、跪撑后倒、双扛上仰卧起坐。参加径赛的的运动员以发展下肢肌肉力量为主,近固定的练习有:高抬腿跑、后蹬跑、立定跳运、多级跨跳。远固定的练习有:足尖行走、仰卧起坐、负重起踵等。由于根据参赛运动员的项目,有针对性的训练,故效果较明显。
4.4 成绩提高阶段
这阶段的特点,全身感到自在,肌肉富有弹性,特别是爆发力有了明显提高,训练后的疲劳第二天基本消失,运动感觉良好,大部分运动员的成绩都超过自已的原有水平。此时主要以提高专项的技能为主,防止错误动作的产生。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生理、心理辅导,让每位运动员进入最佳参赛状态。近三年该校参加市运动的成绩见表1。
5 结语
比赛策略 篇8
从这个电影中折射出了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反映出人的天赋固然重要, 但是学习方法能够更好的辅助人们获得更大的成功, 好的学习方式能够让人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 阿基拉是如何运用元认知策略学习词汇从而获得最后的胜利, 都值得我们在学习第二外语词汇时仔细深思。在本文中, 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策略的概念, 通过引出电影中黑人小女孩阿基拉如何运用这一策略分步的进行词汇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调整既定的计划, 从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引发出对词汇学习方式的思考, 元认知策略的三个阶段有效地达到了成功记忆词汇、学习词汇的目的, 通过制订计划、反思计划和调整计划等一系列的措施, 让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笔者在对电影的研究基础上, 提炼出词汇学习的研究方法, 以期为今后词汇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1 元认知理论概述
元认知理论事实上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分支, 在1976年由Flavell提出的, 在他的概念中元认知指的是认知主体如何在认知时, 达到在认知过程以及认知结束等活动中真正获得相应的认知结果, 其中不仅仅有动态的认知过程, 即仍在发生的认知过程, 也包含静态的认知过程, 即认知主体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认知过程中, 认知主体会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和检测。换句话说,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的认知对象是自己的认知系统, 是对认知本身达到何种程度的认知, 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控制和反省, 还要积极的做出调节和评价, 以期达到相应的认知结果。之后, Hosenfield在1977年归纳出了有关于元认知策略新的理论——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元认知的一种升华, Chamot与0'Malley给出了元认知策略的准确含义, 可以将它理解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身有意识的注意, 而对语言进行组织、复习、检测或检查的过程。元认知策略问世后, 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管理语言学习能力, 调节语言学习过程以及检查和检测语言学习结果,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至于在后来, 元认知策略被人们看做是是否真正有效的学习了语言的重要划分点。
2 元认知策略在在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讲述的是一个黑人小女孩阿基拉如何在拼字比赛中脱颖而出, 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拼字比赛是一项美国的全民性的比赛。拼字比赛的规则并不复杂, 所有的参赛者都要在主持人念出相应的单词时迅速地反映出那个单词的字母顺序, 并且通过口头的方式拼写出来。如果在拼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参赛者可以进行纠正, 但是不包括已经念完的字母。这项比赛吸引了众多人参加, 也从赛制上表现出一定的残酷, 凡是念错一个单词者都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只能惨遭淘汰。通过几轮回合, 逐渐淘汰到最后一名选手即可获胜。
在电影中, 阿基拉对拼字游戏有着极大的热爱, 这都源于亡父在生前与她常玩的拼字小游戏, 锻炼了她拼字的本领, 也让她在拼字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天赋。尽管阿基拉平时不爱学习, 在学校也表现平平, 还时常逃课。而且在父亲过世后, 单亲家庭让她性格变得非常内向不爱说话, 仿佛她的世界从此便没有了生气。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她却很好地利用了她的拼字天赋, 开始参加起全国各地不同的拼字比赛, 也让她收获不少, 甚至小有名气。她从校级的拼字比赛开始一路过关斩将, 一直到区级州级甚至于国家拼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至于最终她夺冠的原因, 还要归功于一位名师的指点, 这位教授巧妙地运用了元认知策略教会她如何在努力的过程中, 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词汇, 从而打败了一众参加拼字比赛的选手而夺冠。
2.1 确信元认知策略的可传授性
元认知相对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一般人普遍都会认为学习优秀的学生认知能力会较普通学生要强, 在元认知的运用上也会较其他人强。其实, 元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是可以经过培养、训练得到提高的。通过一些相关调研, 学生们在运用词汇进行学习英语时, 已经懂得去如何的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策略。学习中, 得用拼音法比较普遍, 还有使用同类聚词法和构词法背诵单词的。当问到他们是什么原因选择了这种方法来学习, 他们回答说是老师教他们这样学习的, 也有的同学则说是自己在学习中发现这样做能够更快更准确的记住单词。从这些的现象中可以看出, 学生们自身已经具备了对认知策略运用的基本能力, 通过教师的点拨和示范使他们在学习中对元认知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感知, 所以,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教师不仅有责任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 同时, 也要使学生们学会如何去认识, 怎样才能获得元认知的能力和策略。电影中, 阿基拉在教授的帮助下, 制定了一个完善的词汇学习的计划策略, 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如何有效的分配时间、决策分析、积极的预测结果以及拟定学习的细节等, 主要的目标是能够完成地区拼字比赛, 力求能够在地区比赛中晋级, 从而可以进入州级比赛中。这种学习计划非常适合阿基拉目前的情况, 教授便是确认了元认知策略的可教授性, 准确的传递了这样的信念, 对于阿拉基通过州级比赛顺利进入到国家级比赛中胜算很大。
2.2 元认知的各种策略必须系统的介绍和学习
元认知策略的含义是学生自发的去运用元认知的相关知识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合理的安排、调节和监控, 所以, 认知策略是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经过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调查发现, 学生在运用认知策略的水平与他们自身对认知策略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学生学习词汇, 如是学生对学习策略掌握的比较好, 就能够非常灵活的运用策略根据词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学习, 学习的效率也会高。也有一些学生在学习方法显得比较单一, 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采取别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时, 大多数的学生会说不知道如何去学, 如何去用。很明显, 这些学生是根本没有想到还有别的学习策略可以用。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时, 最先选择的方法一贯的总是拼写法,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 但却只适用于初级阶段, 无法长时间运用。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 向学生们传授了十多种比较适合他们学习的一些策略, 结果在认知策略水平上相应的得到提高。据此可知, 向学生们系统的传授一些认知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是学习好的前提工作, 而传授时的关键问题是怎样的授教才能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准确地掌握策略,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们提高认知策略的水平, 让学生们一接触知识时就知道要学什么?怎样来学?学的目标是什么?该如何应用?在电影中, 教授也正是向阿拉基系统的传授了元认知策略的学习方法, 让阿拉基明白, 天赋尽管非常重要, 但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事倍功半。
2.3 培养元认知策略是要经过时间积累的
在元认知策略掌握的问题上我们要清楚地明白, 它的掌握可以通过教授的方式进行灌输, 但是需要一段时间过程来逐渐掌握。策略的方式可以直接传授, 但是对于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和感悟却是需要时间来填补。根据有关资料记录, 某校利用十周的时间, 做了一个对学习词汇策略的实验, 学校详细地讲解了十种词汇学习的策略, 并结合实践进行策略培训。这么长时间的培训, 我们原以为学生通过系统的传授, 应该可以掌握如何应用这些策略了, 但是经过我们访谈、问卷、座谈的调查以后, 才发现其实效果并不明显。在这次训练中, 学生们虽然都听懂了我们所讲的策略, 但是却没有真正地掌握它们, 更谈不上去运用支配它们了。我们进行了相关问题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 开始的学心热情比较高涨, 但是到了后来, 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 在学生开始阶段, 学习内容相对简单, 易于理解, 还会有些兴趣, 但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和增加, 学生开始对策略知识的掌握就不完全了。在这一阶段, 运用策略的相对体验比较少。第二, 策略在学习中没有很好的与平时的教学相结合, 或者说结合的不够。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时间的问题, 十周的时间远远达不到熟练掌握策略的程度。策略没有很好的掌握, 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自如的运用策略, 致使没有多少成功的体验, 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习策略的兴趣。电影中, 在系统学习元认知策略时, 阿基拉并没有积极努力的完成, 而是想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比赛。一系列的挫败之后, 阿基拉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认识到拼字比赛不仅需要天赋, 更加需要词汇学习的策略, 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获得成功。至此, 阿基拉一路过关斩将, 在拼字比赛中发挥的越来越出色, 以至于最后获得了拼字比赛的冠军。这也是阿基拉元认知策略的合理运用的结果, 因此在语言学习中, 只有很好地掌握了既定的方法, 方可达到学习的目标。
3 结束语
通过调查发现, 许多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 由于在长时间的学习后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而放弃, 这在许多国家内都得到了承认。在我国某名牌大学中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78%的学生认为, 词汇在英语学习中是最难以掌握的, 而且是英语学习中最枯燥无味的。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放弃学习外语, 主要是由于无法牢固的记住外语的词汇, 而且即便是在短时间内记忆了词汇, 在日后利用起来时也会忘记。在听、说、读、写中没有词汇作为基础, 外语学习便无法再进行下去。在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中, 教授便运用了元认知策略, 让阿基拉明白了在词汇学习中只有先对自我有了深入的了解, 从而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作出一个评估, 从而去及时的指定学习目标, 随时进行监控和反思最终达到学习的目标。
摘要:词汇的学习对于语言的掌握而言至关重要, 也是许多语言学习者遇到的难点之一。在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 (英文名《Akeelah and the Bee》) 中也体现出对这一观点的赞同。在教授的指导下, 黑人小女孩有效的通过元认知策略改善了自身在英语词汇方面学习的不足之处,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监控和完善自己, 通过改进不足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整, 终于完成了词汇学习的目标。该文正是基于这部电影的实例, 说明元认知策略对英语词汇学习具有非常大的裨益。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英语,词汇学习,《阿基拉和拼字比赛》,电影
参考文献
[1]肖武云.元认知与外语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223-225.
[2]董岩, 张雪珠.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词汇自主学习[[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0 (4) :112-123.
[3]杨志忠.利用元认知精细加工策略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实验[[J].中山大学学报, 2005 (5) :25.
比赛策略 篇9
1 K-1比赛及其规则简介
K-1是正道会馆创始人石井和义于1993年创立的一项自由搏击大赛。“K”代表Karate(空手道)、Kongfu(功夫)、Kickboxing(踢拳),Kempo(拳法)等格斗技;“1”即第一、冠军。事实上,参加K-1的选手使用的格斗技有泰拳、空手道、踢拳、散打、职业摔交、跆拳道、传统泰拳、拳击,甚至还有美国的军队格斗技、法国腿击术和一些业余格斗技。
中国武术散打比赛规则和K-1比赛规则的对比分析:K-1的规则以鼓励进攻、鼓励KO为原则,限制使比赛节奏拖沓的技术如搂抱并禁止摔法。出于安全考虑,肘法亦被禁止。通常的比赛为3分钟1局,共进行5局比赛,局间休息1分钟。淘汰赛时则为3回合3分钟制。平局时进行延长赛(延长赛回合数因大会种类而异)。被击倒选手被读秒至10未能站起时为KO。一回合之内倒下3次也为KO。淘汰赛时,除决赛外一回合之内倒下两次为KO。判定胜负的标准有:KO、TKO(包括医务监督叫停、场裁叫停、助手抛白毛巾等)以及3位裁判的点数判定。在计分上类似拳击规则,每回合共10分,当两人无明显差距时判平,有一方占明显优势对手被扣1分,一方占特别明显优势对手被扣2分,最后由3名裁判计算总分,当两名或两名以上裁判同时判平比赛即为平局。近年来,K-1规则更趋严格,在无差别级赛事中,在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箍颈技术后,只能进行一次膝撞,这对泰拳出身的选手影响颇大。在新颖赛制和巨额奖金的吸引下,各路英豪蜂拥而来,K-1也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格斗组织。
2 比赛技术分析
2.1 拳法的技术分析
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拳法和K-1的高水平选手相比较差,动作不规范。组合拳的应用能力差。中国选手出拳慢而且路线过长,连续进攻很少,这可能和散打经常在出拳后接摔法有一定的关系。2002年5月11日张加泼参加K-1World Max总决赛,打满3回合后被判定负于泰国对手高兰。他是这几名中国选手中技术最全面的。张加泼的拳较重,而且角度非常特别,是以肩关节为轴转动的。高兰刚一见到他的拳很吃惊,甚至有点害怕,但是二三分钟后看明白了就找到了办法。张加泼的这种抡拳出拳距离太长,因而拳速太慢。在比赛过程中很容易被对手防守,不能够对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王三侦参加的是2002年10月11日的K-1World Max世界王者对抗赛,打满3回合后被判定负于对手大野崇。王三侦的优点是特别灵活,速度快,而且体力好,还能打出一些组合。缺点是拳虽然不错,但攻击的角度不是特别好,比较直来直去,而不是全方位攻击,在近距离的的搏斗往往很难击中对手,面对拳法较好的对手时很容易被对手击倒。与我国散打运动员相反,参加K-1比赛的其他运动员不论是欧美选手还是泰国选手或者是日本选手都有着非常规范快速有力的拳法。
2.2 腿法的技术分析
“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这句中国的古老的拳谚说明在搏击运动中腿法的重要性。而在散打比赛中最为常用的腿法就是鞭腿和侧踹腿。由于在散打规则指导下的打点得分的理念使我国的散打运动员形成了小边腿进攻的技战术习惯,鞭腿动作小、速度快但是力量也小。散打的鞭腿与其他K-1选手的腿法比起来力度明显要小,侧踹更多的时候起的作用只是与对手保持距离,没有杀伤力,在K-1的规则下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2.3 膝法的技术分析
由于中国散打规则的限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膝法攻击在比赛中是被禁止的,所以武术散打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少进行膝法的练习,甚至根本就不练。因此在K-1的比赛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膝法运用特别少,即使偶尔有运用膝法的攻击技术,其成功率也较低。而我们的对手的情况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很多选手是泰拳的练习者,他们在比赛中不仅频频使用凌厉的膝法,而且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成功率极高,经常给我们的散打选手造成重创,带来了很多的威胁。
2.4 组合技术的运用
组合能力也许是中国选手与国外选手差距最大的环节,像以霍斯特、埃尔特斯为代表的“荷兰X型攻击”经常能从各种角度对人体的各部位进行十几个动作的连续组合打击,而中国选手基本都是单发动作,偶尔有组合也多是直线型的,少有曲线型的全方位攻击。
2.5 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分析
散打作为一种全接触的搏击运动,良好的功力是运动员成功的保证,特别是1998年规则的修改取消了不准连击头的规定,允许拳腿对头部的击打和1999年脱掉了散打护具、头盔以后,散打运动员的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然而,由于长期受散打招法丰富多彩,灵巧多变思想的影响,过多强调动作的巧妙,以打点得分取胜为主要手段。因此,我国散打训练普遍存在着重技巧而轻功力训练的倾向,忽视对运动员的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的培养。而K-1的比赛规则鼓励进攻、鼓励KO,因此,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了重击和抗击打能力的练习。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国选手的重拳和重膝对中方运动员产生了较大的杀伤力。如,在K-1 ASIA GP2007香港站王强与日本选手藤本祐介的比赛中,一开始藤本祐介被王强的后手重拳击倒了两次,但是都没有对他构成很大威胁,相反在随后的比赛中王强被藤本祐介连续的重拳击倒,虽然勉强站了起来,却紧接着被藤本祐介再次击中而无法再战。在K-1 WORLD MAX 2002 FINAL张家泼与泰国选手高兰的比赛中,张家泼多次被高兰的重膝和重拳击中头部,虽勉力坚持战斗,打满三局最后仍然败下阵来。比赛中张家泼的侧踹和后手直拳在比赛的过程中虽然也多次击中高兰的身体,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根本就不能对高兰构成威胁,面对张家泼的直拳和侧踹,高兰显得毫无畏惧,以压迫式的打法对张家泼步步紧逼,使得张家泼不得不边退边打来应付其凌厉的进攻。而王强和张家泼都是散打世界冠军,是我国的一流散打高手。这说明我国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与国际优秀搏击运动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 身体素质分析
耐力是身体素质的基础,是证明人体能否持久活动的能力。如在实战对抗训练中,一名技术超群、速度快、拥有良好战术思想的运动员,在第一和第二回合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得分上领先于对手,但在第三回合中,仅仅因为耐力不足,攻守僵化、呆板,动作迟缓,甚至会出现由胜到败的局面。所以良好的耐力训练、充沛的体力,是正常发挥技术和战术水平的重要保证。通过中国运动员参加的K-1录像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中国散打运动员参加的K-1比赛中都表现出中方队员耐力不支的现象,耐力素质差成了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与中国散打比赛和K-1比赛的规则有关。在K-1的比赛规则中规定:每局要打3分钟,且要打满五局。而中方的规则规定:每局打2分钟,三局二胜制,规则的差异是造成中方运动员耐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参加的K-1比赛中,几乎都出现了中方运动员在第三局的比赛中体力明显下降的场面。在比赛的开始阶段即第一局或者前两局中中方运动员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和对手的实力相差不是很明显,但是在随着比赛进入最后的阶段,我们的散打运动员体力下降明显,很难打出有效的进攻,进攻缓慢无力,防守迟钝,甚至是疲于应付。而对手却几乎看不出明显的体力下降的迹象,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比较到位、快速。在2005年K-1 GP韩国分战赛张庆军与泰国选手高兰(Kao Klai)的比赛中,在开始的两个回合中,张庆军还占用明显的优势,但是在第三回合的较量中,张庆军的体力下降明显,除了能够打出一些简单的拳法组合外,很难击出准确有力的腿法技术。而他的对手高兰却是精力充沛,频频对其发动拳、腿、膝的组合进攻,在高兰强有力的进攻面前,张庆军显得力不从心,最终以点数败北。这样的现象在中国运动员参加的K-1比赛中有许多体现。所以,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强化耐力的训练,并注意体力的合理分配。
4 竞技状态分析
搏击是一项对抗性非常激烈且富于挑战性的运动,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各种困难因素的困扰都会给运动员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使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会消磨斗志,影响训练的激情和比赛的成绩。可以说比赛中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胜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近几年来中国运动员参加的K-1比赛相对较少,造成了运动员在K-1比赛中的经验不足,对对手的情况的了解仅限于来自视频资料和一些相关的文字介绍,因此,在比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对对手的惧怕心理。在比赛中表现为抓不住战机、关键时刻不敢出手,一旦处于劣势时又丧失取胜的信心疲于应付。比赛时心理状态不稳定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动作僵硬、反应迟钝。平时练习得很好的技术在比赛中做不出来。王强与日本选手藤本祐介的比赛中在第一局开始不久王强给了对手几个重击,但是由于比赛经验的不足,王强并没有在比赛中乘胜追击给予对手更猛烈的进攻,反而在短暂的迟疑的瞬间被对手抓住了时机重击倒地。在张家泼与泰国选手高兰的比赛中张家泼的自信心不足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最后一局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张家泼已经失去了赢得比赛的信心。在对手的强势进攻下只是用后退的办法来应付泰国选手高兰的猛烈进攻,偶尔的进攻也明显自信心不足。纵观我国散打运动员参加的几场K-1的比赛,我国的散打运动员都明显暴露出取胜信心不足的现象。一旦处于劣势就丧失的胜利的信心,在随后的比赛过程中只是疲于应付,而不是像K-1的其他的选手那样充满对胜利的渴望、勇往直前的进攻。
5 结论与建议:
(1)研究、适应和利用规则,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技术。K-1规则中严禁摔、搂、抱等动作,中国选手在散打比赛中多年养成的习惯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对规则的不适应通常是中国选手失利的原因之一,腾军(2002年5月11日的K-1World Max总决赛)和王三侦(2002年10月11日的K-1World Max世界王者对抗赛)都曾因为在比赛中搂抱过多被判消极而输掉了比赛。但这不是中国选手失利的主要原因,因为在2002年中国四位散打选手滕军、安虎、张家泼、王三侦参加K-1比赛前日方已经尽量多给他们时间进行针对性训练,还把他们对手的录像带等资料寄给他们作为参考,本来这4名中国选手都至少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来适应规则,但这些选手在比赛中仍然显得不适应规则。其实,很多国外的选手也来自不同的搏击门派,同样需要适应规则。像张加泼的对手高兰是泰拳选手,肘法是其必杀技之一,但是打K-1比赛,肘击是被禁止的,他也需要时间来学习规则和进行针对性训练,可是最后他做得很好。规则肯定会给选手的发挥带来一定困难,但这个困难可以被良好的准备工作所克服。
(2)加强拳法的练习,提高拳法的组合应用能力。随着散打比赛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可以发现,单一的拳法、腿法或摔法的进攻技术,由于易于防守而越来越难以奏效,有效的得分往往是在连续的进攻之中获得。因而是否具备连续的进攻能力,对于能否控制比赛的胜负至关重要。在技术训练中,应针对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特征科学地选取不同的技法进行组合,强化训练,逐步发展运动员的组合连击技术,提高进攻的成功率和实效性。
(3)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进行大运动量的耐力素质训练。加强运动员对耐力素质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态度。借鉴国外优秀搏击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严格控制耐力训练的强度和量,全面提升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4)加强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比赛时的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运用加难、加严、与大级别、高于自己水平的运动员比赛的方法,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增强对比赛胜利的信心,掌握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为运动员争取良好成绩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形成比赛中占优势时具有战胜对手、压倒对手的优势心理;处于劣势时,保持乐观情绪,对取得比赛胜利充满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
(5)强化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功力训练,提高重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加强队员的击打力量及杀伤力,提高进攻强度和准确性,不断加大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提高身体抗击打力量,减少被手重拳、重膝重创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赵珍.武术散打运动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湖[J].北体育科技,2004(2).
[2]李朝旭.中国武术散打技术现状及训练策略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3).
[3]戴金明.广东省竞技武术散打运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J].科技信息,2001(3).
[4]赵斌.中泰争霸赛(曼谷)中国队失败原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5]张智录,权黎明.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7).
[6]毛爱华,梁亚东.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拳、腿、摔技术运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4).
[7]王昊,毛爱华.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4).
比赛策略 篇10
一、准确解读大赛规程和竞赛大纲,制定最佳的培训方案。
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比赛规程和竞赛大纲一般在赛前就提前发布了。作为指导教师必须要准确解读大赛规程和竞赛大纲,明确比赛规则、比赛内容、比赛时间等重要信息,制定出更好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训练。在此期间,不仅要对本年度大赛规程、竞赛方案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还须对前几届大赛进行了分析,充分了解大赛的特点,赛题的变化等。同时,必须将大赛规程和竞赛方案向参赛学生详细解说,使之确定明确的训练目标。
二、及早着手、提前培训、准备充分。
全省技能大赛从发出竞赛通知到正式比赛一般只有一个多月时间。在此期间,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还有严格按照比赛规程和竞赛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使选手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实是困难,还有可能存在训练不扎实,不全面的情况。因此,如果有参加比赛的计划,应该提前约半年,预选参赛学生,从基本技能到创作设计对他们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循序渐进,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才能在大赛中沉着应对,取得优异成绩。
三、抓基础、强技能,开展比赛适应性培训。
不论是参加什么级别的学生技能競赛,都离不了对学生基础技能和操作熟练程度的考察。因此培训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展:(1)扎实开展基础技能训练。对竞赛大纲中要求的各项技能,逐项进行扎实的培训。保证参赛学生对竞赛中要求的所有基本技能都做到充分的学习。基础技能的训练是开展后期综合能力培训的前提,必须逐一学习,扎实掌握。(2)严格要求、强化训练。既然是比赛,就绝对离不开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对选手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学好基础,练好技能。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就每一项技能开展强化训练,在操作速度、熟练程度和作品表展力方面都要反复训练,已达到熟能生巧,驾轻就熟的程度。(3)模拟比赛,开展赛前适应性培训。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操作技能之后,开展赛前适应性培训。培训中,严格按照竞赛大纲和竞赛要求,由教师出题,模拟比赛现场,进行实战训练。开展赛前适应性培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适应性培训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而在接下来的培训活动中,进行指导和调整。
四、针对比赛内容,进行模块化培训。
根据动漫制作竞赛特点,分重点、分模块进行培训。动画短片的创作主要包括剧本、片头、片尾、剧情、角色、场景和音乐等几个部分,针对动画短片包括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模块化培训。例如:剧本的创作和编辑、片头的制作、片尾的制作、角色的绘制、场景的布局、配音配乐等。(1)创作剧本。剧本是一个动画片的灵魂。有好的剧本,才能好的动画。因此,剧本对一个动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培训过程中,必须重视剧本创作对动画表现力的决定性作用。指导教师可以拟定主题,指导学生开展剧本创作培训,学习剧本创作的方法,剧本编写的格式要求等。(2)片头、片尾的制作。片头、片尾是好似动画的外衣,好的片头、片尾不仅会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起到很好的点题的作用。在培训中,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片头片尾的制作。可以选定几种较为经典的片头片尾,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并熟练掌握。在比赛中,不论遇到何种考题,均可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套用,效果良好;(3)角色和场景的设计。经典的角色,美丽的场景,不仅可以给观看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熟知的一些动画角色。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创建角色的要领,还要熟练掌握各类绘图工具的使用,练就扎实的绘图基本功。另外,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也必须由美丽的场景。场景的绘制、场景的布局和颜色的搭配不仅要赏心悦目,还要符合剧情的发展。(4)剧情制作。剧情制作是动画创作的重点难点,从动画中的每一个动作到场景之间的过渡,从动画的表现手法到镜头之间的组接,都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培训,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动画设计与制作方法。
五、多看多学,开阔视野,启发思维。
由于中职生年龄普遍在十六七岁,对社会生活的观看和反思能力比较有限。因此,在开展动漫制作项目训练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动漫比赛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开展学习。(1)多看各级各类动漫大赛中的优秀作品。观看这些作品在动画主题表现中用到的制作手段、制作方法、表现方式、角色与场景等。还可以对优秀作品进行模仿学习,从中汲取制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漫设计与制作能力。(2)围绕主题,拓展认知,启发思维。近两年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动漫项目比赛,以围绕给定的主题制作一个完整的动画短片为主。例如常见的动画制作主题有“我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环境”、“诚信”、“感恩”等。对于类似这样的主题,学生在这些主题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如果要让他们用动画的形式,深刻的表现这些主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动画短片、图片、文章等,引导他们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为设计和制作出更好的作品做好准备。
六、将兴趣小组活动,作为大赛选拨培养选手的平台。
【比赛策略】推荐阅读:
篮球比赛-比赛的作文550字07-05
关于演讲比赛的故事随笔:比赛07-05
比赛演讲:日语演讲比赛演讲稿06-29
篮球比赛作文600字 成功的比赛10-15
演讲比赛主持词:公司安全演讲比赛10-21
舞蹈比赛策划书精选舞蹈比赛方案10-23
拔河比赛获奖感言与拔河比赛领导演讲稿06-15
有趣的夹豆子比赛_比赛的作文300字08-02
乒乓比赛10-20
比赛场次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