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

2024-11-04

经济下行(共12篇)

经济下行 篇1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一个下行周期中。如何在在各国经济明显减速、我国国内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 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这是当前受到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 各地区面临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就各不相同。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 农业发达, 工业体系完备, GDP总量位列全国各省市前三位, 分析山东省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 对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言,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下分别从经济总量和增长周期、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山东省的经济增长, 最后进行总结, 提出对策建议。

二、经济增长周期分析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情况看, 基本经历了3个经济周期, 分别是:1981年-1990年;1990年-1999年;1999年-2009年, 每个经济周期从经济增长、繁荣到下滑持续时间约9年-10年。当前我国经济可认为处于一个从2009年以来的新的经济周期之中, 该周期类似于1990年-1999年经济周期的情况: (1) 初期均是货币超发, M2增长率超过20%, 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受阻, 消费需求不振, 主要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2) 之后是GDP增长率提高, 通货膨胀率升高, 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问题; (3) 相关政策调整, 其中货币政策从过度宽松向正常、适度从紧转变; (4) 预计未来我国国民经济仍将处于调整之中, 调整时间3年-4年, 在“十三五”中期开始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我国宏观经济将迎来一个较长时间的持续向好阶段。

关于山东省经济增长周期, 在1990年-2013年期间, 整体上看, 山东省经济增长波动与全国宏观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从山东省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看, 平均高于全国平均2-3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相对而言, 在经济上升周期, 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增加更快, 而在经济下滑阶段, 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更快。从经济增长的波动趋势看, 1990年代, 山东省经济增长波动相对滞后于全国水平, 2000年以来, 山东省经济增长指标波动则相对领先于全国水平。在我国宏观经济持续调整、经济下行期间, 山东省经济形势将面临较全国平均水平更大的压力。如图1所示。

三、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 又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分别用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项指标来统计分析。

从山东省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 1993年-2012年间, 三者平均分别为山东省经济增长贡献45.74%、51.97%、2.30% (贡献率指三大需求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 期间山东省GDP增长率平均为12.82%, 三者平均拉动百分点分别为5.83、6.70、0.3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山东省经济增长以投资和消费拉动为主, 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的特征, 投资的贡献率比消费的贡献率高出6.24个百分点。1993年-2002年间, 消费和投资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差不大, 各有年份领先, 但2003年-2012年间, 投资的贡献率基本大于消费 (除2008年外) , 尤其是2009年至今, 投资的贡献率高出消费平均20个百分点。

山东省与全国比较看, 2000年-2012年间, 山东省、全国消费贡献率分别平均为45.54%、46.27%, 投资贡献率分别为52.58%、49.63%, 出口贡献率分别为1.88%、4.10%, 可以看出, 山东省较全国平均水平国家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的贡献率差别不大, 而出口的贡献率山东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2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

四、产业结构分析

1990年-2013年期间, 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 由28.1%到8.67%, 下降19.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在1991年-1993年间、2002年-2004年间表现为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这两个时期均是宏观经济过热的两个时期, 其余年份1995年-2002年间相对稳定略有上升, 2004年-2008年间相对稳定, 2009年-2013年间则有较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除2002年-2004年间下降外, 其余时期均是稳定上升, 其中2009年后上升幅度较大。到2013年底, 山东省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0.15%、41.18%, 第三产业占比落后第二产业9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增长率来看, 第一增长率在1990年代波动较大, 2000年以来则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增长率基本高于山东省GDP增长率, 且呈现出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第二产业增长率增幅高于山东省GDP增长率增幅, 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 第二产业增长率降幅也高于山东省GDP增长率的降幅, 这与山东省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同, 表现为山东省整体上依赖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从山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比较看, 两者第一产业占比基本相同, 近年来山东省的略低;山东省第二产业占比在1990年代中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后, 差距逐渐拉大, 在2010年后差距略有缩小, 2013年山东省第二产业占比超出全国水平4.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的表现趋势与第二产业呈相反的态势, 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 山东省第二产业占比与全国水平的差距逐渐加大, 在2010年后差距有所缩小, 2013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占比落后全国水平4.88个百分点。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基本结论如下: (1) 山东省经济增长波动与全国宏观经济周期基本一致, 在经济下行阶段, 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更快; (2) 山东省经济增长以投资为主, 投资的贡献率高于全国水平, 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的特征; (3) 从产业结构看, 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落后落后全国水平, 山东省整体上依赖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在处于经济下行周期的背景下, 山东省保持稳定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根据本文的分析,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 拟经济周期行事, 在经济下行区间, 政府通过直接投资以及投资引导方式,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持续改善建设民生事业, 同时完善体制机制, 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约束因素, 以此稳定经济增长; (2) 改变山东省过度依靠投资、扩大产能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山东省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控制第二产业中钢铁、水泥、石化、有色等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产业, 发展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生物、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山东省优势产业。

摘要:本文从经济周期、三大需求、产业结构三个方面, 对处于经济下行周期的山东省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分析, 指出山东省需要减少对投资的过度依赖, 调整产业结构,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促进山东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下行,山东省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014年2月28日, 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4/3/6/art_4890_272213.html

[2]刘伟, 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14-21

[3]王小鲁, 樊纲, 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 2009, (1)

经济下行 篇2

受全球经济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机构面临转型升级,一些产业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一度出现企业倒闭潮。使得我国企业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欠薪、断保甚至欠薪逃匿问题不断发生,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劳动关系矛盾进入多发期

随着毕业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又创历史新高达到749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显然,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在减弱。受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出现下降,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劳动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经济低迷下,也让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拖欠工资等劳动者权益受损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企业中屡见不鲜。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劳动者而言尤为重要。正如《意见》所明确的,当前我国的确到了应该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时刻。中国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繁重。

显然,企业引发的大量劳动争议,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因此,在我国机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的新常态下,面对更加突出、更加复杂的`劳动关系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国企与民企劳动关系比较

爱你的职工,他会加倍爱你的企业。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形象,并得到较好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劳动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和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充分保护、调动、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无数的事实证明,凡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企业,企业不仅能够发展壮大,也能够很好地树立形象品牌;劳动关系不和谐甚至高压管理激化劳动关系矛盾的企业,企业必然走向衰败甚至消亡。

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维护职工的根本权益。而对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存在差异性。

中国企联雇主部通过对29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访谈以及全国近5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市场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平稳和谐。具体表现在,企业有较为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机制,职工流动水平较低,国有企业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较强,职工薪酬福利较为稳定。同时职工的权益保障水平较高,出现劳动争议案件相对较少。

中国企联分析认为,对于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相对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成熟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国有企业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国有企业身份差别仍然存在,职工能进难出,招留优秀人才存在困难,劳务派遣用工使用量大,集体协商制度作用发挥不够,企业负担较重等。

而作为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已经占有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来说,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下行的转型机会 篇3

这种看似矛盾的贵买贱卖的现象,却恰好解释了为什么今年1、2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出现了两年零三个月以来的首次下滑。确实,在通胀不变,而工业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企业生产得越多,亏损也就越大。

不过,国内外主流投行机构依然看多中国经济。

花旗银行、交通银行、汇丰银行近期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有关3月份宏观数据的报告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虽面临一定下行隐忧,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持续回落,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已驯服了通胀,而眼下的任务,则主要集中在“稳增长”上。

营收上涨而利润下降

在刚刚结束的一季度,出口增速下滑,投资受到抑制。

4月7日,在广东、安徽分别开办显示器制造工厂的企业主朱洪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四家工厂目前实现的利润率,已经“低得可以忽略不计”。

这位企业主表示,自己每天要面对两大困难。“一是新订单哪里找,一是借钱融资还去找谁。”他说。

在朱洪亮的工厂所在的广东省,今年1、2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近三分之二。增速下降的情况在制造业集中的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也同时出现。

4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改下行趋势、再度抬头,环比上涨0.2%。同时,该指数同比上涨3.6%的结果,也高于市场预期,通胀压力犹存。

引起市场警惕的是,统计局同时发布的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创下2009年12月以来的新低,同比下降0.3%。

出厂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一降一升”的矛盾,反映了生产领域的价格下降,并没有效地传导到消费环节中。生产和销售之间的流通领域存在的明显差价,让流通环节不断攀升的成本,再度推高了物价。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王宇雯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还可能继续受到各种中间环节价格上涨的影响。

“一方面,目前国内成品油价也已创历史新高,后续如果继续上调,可能给国内物价运行带来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未来国内水、电、成品油、天然气等资源品价格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可能对物价的中长期上涨有一定推动作用。”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考虑到中长期通胀压力仍存,经济增长虽有所回落,但仍可能较为平稳。

当前上游成本的上涨,已经拖累了占据经济核心领域生产要素的国有企業。

国家统计局3月底发布数据,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2%。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一样,这一数据也出现了27个月以来的首次下降。

受宏观调控和投资紧缩政策影响较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遭受直接影响。2012年开年,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便接近两成,实现利润不足1800亿元。但是,今年1至2月份,国有企业的营业总收入仍增长近10%,营收上涨而利润下降的“倒挂”说明了,国有企业生产得越多,亏得越多。

反映中国大型企业工业活动的制造业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2012年3月份的数据为53.1,低于往年3月份的水平。由汇丰中国采集自中国中小企业数据形成的非官方PMI指数也创下三年来的最低水平。民营制造企业面临新订单减少、产量缩水、用工量下降等一系列紧迫问题。

上述经济运行状况,有可能会拖累2012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速降至8.5%以下。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对经济下行的担忧,在4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时刻,或将得以确认。

需求不足与成本上升

在经济增速实质放缓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面临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在经济转型的“薄利”时代生存。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只是在2002年和2009年两度出现工业利润负增长。此前两次企业出现大规模亏损,都只是因为出口需求下降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而本轮亏损,则出现了生产成本的影响。在近两年来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压力之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利润都在缓慢下滑。

在工业利润下滑的行业中,国有企业占半壁江山的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利润领跌。其中,钢铁行业亏损最严重,1至2月份亏损94%。

钢铁企业因为上有煤炭、电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下有房地产市场调控收缩的限制,在上下游的“挤压”中成为本轮经济下行中深受影响的典型。不断爆出亏损的武汉钢铁集团(下称“武钢”),正是由于主营业务亏损而转向“养猪”。

2011年,这家钢铁集团的营业额超过了2000亿元,利润却只有30亿元。其中,钢铁的利润仅10亿元。主业前景暗淡的武钢,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300亿元到非钢铁制造领域,这包括了养猪、养鱼、有机蔬菜种植,以及物流和化学制品生产。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路耀华谈及武钢“养猪”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理解武钢的行为。“作为综合型的国有企业,利用后勤集团的闲置资产和富余人员生产,也是多元化经营的手段之一,并非是武钢不再做钢了。”他解释道。

3月30日,记者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时,部分参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有企业利润下滑是“临时性”的,更大程度上与国家近期的收缩信贷、抑制投资政策有关。

但是,同样面临危机,武钢拥有的土地、政策等优势,是民营企业无可比拟的。在成本和通胀的双重压力之下,民营企业在今年余下的日子里,或将更艰难。

朱洪亮在广东深圳和东莞的两间工厂,目前工人的工资已经涨至每月三千元,是2010年年初的两倍,但两间工厂的营业收入还维持在2010年年初的水平。“今年估计很困难,最后真是生产越多,亏的越多。”他说。

自2月以来,朱洪亮已开始在中部省份寻找成本更低的厂址。目前,他已经计划在安徽池州开办一间容纳数千名工人的新厂。这位企业主打算付给安徽的工人每月两千元,是广东地区工资的三分之二,但是他仍然看不到利润明显提升的可能。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分析说:“工业利润的负增长其实是迟早发生的。利润下降,可能是中国经济转型必经的过程。”

尽早启动新一轮改革

面对生产成本上升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少分析机构预测二季度将迎来新一轮货币放松政策。然而,出口和投资,这两大支撑中国经济此前高速增长的动力被制约,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便暴露无疑。

如何利用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机,尽早启动对于现存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有可能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质量。

4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西、福建考察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再次提及垄断行业的问题,并批评“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中国经济体制内的垄断问题也再度受到外界的关注。

4月2日,还有两个月任期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利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的机会,敦促中国政府加强对重点经济领域的规划。佐利克表示,中国过去30年的历史性成就不可能永久下去,为保持强劲增长,政府未来应该增加竞争,提高生产力并开放市场,保护并培育中国企业家的精神。

就在2月底,佐利克领导的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报告。报告建议中国的国有企业所有权多元化,并且国企中的政府角色,应逐步退出市场。

这一报告遭遇了中国决策者们的回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上回应世界银行对于国企改革的观点时称,这种观点是“基于对国企改革的不了解”。现在国有企业的目标,不是“退出”,而是“彻底的市场化”。

决策者亦认识到中国经济已进入调整期。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4月2日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表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行“三化”并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有路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举措,可以助推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月30日,中国体改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02年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央曾多次提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参与的混合制经济,实现合作主体的多元化,于是才产生了有关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新旧36条”。

未来两年经济下行趋势确立 篇4

“三驾马车”增长乏力

从投资角度看, 人们往往只关心投资完成额, 但从需求角度考察, 投资完成额只是需求的“滞后”指标。因为当统计局报出数据的时候, 作为需求的投资已经不存在了。投资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是需求, 一旦项目完工, 投资就转变成供给, 所以更应把它看成是供给的“先行”指标。当我们看到投资完成额大幅度增长的时候, 先应想到的是供给能力大幅增长, 而不是投资需求大幅增长, 因为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当中, 都会有超过六成转变成新增固定资产。

笔者认为应该用“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指标观察投资需求的变动, 它说明在建的全部投资项目需要多少投资才能完成, 因此可以反映存量投资的变化情况。若看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今年前10个月的增长率为19.8%, 而去年前10个月的增长率为25.7%, 下降5.9个百分点。然而今年的通胀水平比上年高, 去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3%, 今年是6.8%, 所以去年的实际存量投资增长率是22%, 今年只有12.2%。也就是说今年前10个月实际投资增长率比去年同期收缩了10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今年前10个月, 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率高达31.1%, 但这仍是投资的完成额。如果从住宅新开工面积这个房地产投资先行指标看, 则是大幅萎缩。“十一五”期间, 商品住宅年均新开工面积增长率是18.7%, 但今年前10个月累计住宅新开工面积为-5.8%, 其中10月为-21.8%。今年各级政府都在建设保障房, 按每套60平方米计算, 1000万套就是6亿平方米, 占前10个月新开工住宅面积12亿平方米的一半, 如果扣掉保障房开工面积, 今年以来商品房的新开工面积大幅萎缩52%。房地产调控引起房地产投资萎缩, 必然会成为引起未来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

其次, 看出口需求。今年前10个月, 出口增长率为22%, 看起来似乎与往年相差不大, 但必须注意到, 出口增长率是按现价美元计算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发达国家的央行为救市都放出了天量货币, 在中国出口方面表现为自今年初以来出口价格指数大幅提升。同时,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 到10月末人民币已累计升值4.7%。剔除这些货币因素, 按人民币计算的出口实际增长率只有6%, 已经明显低于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出口增长低于经济增长, 这种情况自2000年以来, 仅在爆发次贷危机的2008年出现过一次。

第三, 看消费需求。目前唯一仍保持高位运行的是消费。如果用过去3年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比较, 消费增长率提高了3.9个百分点, 投资提高2.6个百分点, 而出口下降12个百分点, 显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

消费增长一枝独秀与农民增收有一定关系。近几年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农民收入也跟随上涨。2010年和今年前9个月, 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都是7.8%, 但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率是10.9%和13.6%。这表明价格机制变化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了社会财富。中国有9亿农民, 农村人口是主体, 农民增收就必然会带动消费市场的繁荣。

但是, 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却引发了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结构型通胀。从去年10月开始, 政府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反通胀方面, 实施了强力货币紧缩。到今年7月以后, 消费物价出现逐月回落趋势。可是当我们为此感到高兴的时候, 最近却开始出现大量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暴跌的报道, 因此农民收入的高增长也难以持续, 这就给未来的消费增长带来了难题, 目前唯一的需求增长亮点也黯淡下来。

M1增速显著低于M2意味着经济收缩

实际上货币方面也已表现出经济下滑的显著趋势。截至去年10月末, M2的增速是19.3%, 今年10月末已经收缩到12.9%, 是新千年以来最低点。当然这有抗通胀而主动收缩的因素, 但经济内在收缩不仅表现在广义货币增长率的下降, 更表现在狭义货币增长率大幅低于广义货币增长率。因为狭义货币M1是用于交易的货币, M1下降反映的是现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萎缩。新千年以来, M2与M1的年均增速只相差0.7个百分点, 基本是同步增长。2010年M2增速是19.7%, M1是21.2%, M1比M2高出1.5个百分点。今年初以来, M1增速一再下降, 到10月末已经降到8.4%, 与M2的增速差也扩大到4.5个百分点, 这比正常年景0.7个百分点的速差已经高出5倍多了, 而观察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 只要出现M1增速显著低于M2的情况, 无一例外都会出现经济明显减速。

一般来说, 当M1增速低于M2, 交易中的货币就会变成存款, 所以存款应该是增加的, 但今年7月存款同比减少6000亿, 8、9月份同比少增3700亿元和7300亿元, 到10月存款又减少2000亿元, 这就说明银行体系中的资金在外流。同时出现的是地下钱庄泛滥与高利贷横行。这是由于货币紧缩, 大量中小企业从银行体系得不到贷款而不得不去借高利贷。许多调查表明, 中小企业用高利贷来支撑经营, 顶多只能撑半年, 所以到今年底明年初很可能出现中小企业倒闭高潮, 相应引起经济明显减速。

生产方面还有一个情况也反映了经济下滑趋势, 那就是存货的变动。存货分原料库存与成品库存, 一般来说, 原料库存增加反映了企业为扩大生产做准备, 成品库存增加则反映了可能存在滞销。去年前11个月, 存货增长30.9%, 但其中的成品库存只增长11.2%, 今年到8月末, 存货增长26.1%, 成品库存增长23.4%, 可见原料存货增长率在大幅下降, 而成品存货增长率显著提升, 这也反映出生产收缩。

所以, 不论从什么角度观察, 中国经济增长的曲线都是趋向下行。这种趋势不仅是宏观调控的结果, 更是经济内生因素所致。因为宏观调控主要聚焦于货币收缩, 但目前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收缩, 都不是与货币收缩直接相关的, 而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造成的。因此经济的下行趋势不会是暂时的, 明后两年内经济增速或将持续下行。

快乐乡下行作文 篇5

一个星期天,风和日丽。外公在田里干活,我和弟弟则在一边玩耍。忽然间,一根半埋在土里的红茎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好奇地使劲将它往外一拉,破土而出的竟是一个拳头大小的山芋。弟弟见了,赶忙找开了,不一会儿,就听见他惊喜地大喊:“姐姐,看!看!”只见他握着一个更大的山芋激动地直向我挥手。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里一定是山芋田,肯定还有很多山芋。果然,一会儿工夫,我和弟弟就找到了一大堆,我们把它们捧在怀里,兴冲冲地跑回了家。

正巧,外婆在烧午饭,我们二话不说就把山芋全都扔进了灶肚。看着耀眼的火舌簇拥着这些形态各异的山芋,我的心里暖烘烘的;想到马上就能吃上香喷喷、甜滋滋的烤山芋,我不禁垂涎三尺。弟弟在旁边一个劲地催问:“好了没有?什么时候好啊?姐姐!”然后是不断地到水龙头下面洗手,随时准备吃烤山芋。为了能尽快烤好山芋,我和弟弟就不断地加柴,加柴,外婆急得直嚷:“好了,好了,快停下!饭都要被你们烧焦了。”她把我们“赶”了出来。不行啊,万一烤焦了怎么办?我和弟弟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趁外婆不注意又溜过去,一会儿就用火钳夹一个出来看看,没熟,放进去;一会儿再夹一个出来,没熟,再放进去……

不知是多少次了,我夹出来的不再是山芋,而是一个“黑球”,我急了,喊道:“哎呀!怎么办?焦了。”弟弟不甘心,把灶肚里的山芋通通夹了出来,可是几乎都是一个样。外婆见了,对我们说:“别急呀,扳开来看看。”我照做了。哇!原来里面没有焦。捧着香气扑鼻的山芋,我再也忍不住,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早就等不及的弟弟就更不用说了,嘴上啃一个,手上抓一个。

到街上买菜的妈妈回来了,看到我和弟弟那副样子,不禁大笑起来:“我们家来了两只小黑猫!”我和弟弟互相看了一眼,可不,鼻子上,嘴上,手上,衣服上,都是黑的。我不想出丑,难为情的说:“都怪这山芋太好吃了。”弟弟直向我做鬼脸,他那滑稽样,逗得妈妈再次大笑起来,我也忍不住笑了。

经济下行政府是否会出手? 篇6

2014年是新一届政府的改革元年,然愿景虽远,但近忧不断,今年开局以来,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遭遇更大的挑战。

前两月的工业、投资增速等均出现了较大回落,出口数据亦不容乐观。笔者预计一季度GDP增速在7.4%左右,今年二季度仍有可能延续回落态势。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问题就出现了:政府接下来会出手吗?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还是将回到7.5%的增速要不要保、是不是可以容忍7.5%以下的增速上来,这取决于短期增长与中长期改革之间的平衡。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乃至未来中期对经济走势的判断,首先需要深刻领会的是“三期叠加”对于经济增长的含义。

这一提法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经济工作重要论述的文章,“三期”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中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潜在增速下行、劳动力市场越过刘易斯拐点等都说明了这一“换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调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即这两项是结构调整时期的重点。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

理解“三期叠加”,实际上对今年经济增长的挑战和任务也就明确了——化解产能过剩、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和创新驱动。

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已经出来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与以往提出未来若干年淘汰多少产能的提法不同,今年这种细化的提法前所未有,也彰显了政府对待去产能的决心。不过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会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关门,宏观层面上,年后的PMI就业指数、用电量等数据下行,似乎显示去产能已经开始。综合来看,化解产能过剩将对今年经济增长构成不利影响。

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又是今年的重中之重,且毫无疑问,把控地方债务风险对短期经济也将产生负面效应。

从“三期叠加”入手,结论显而易见,今年政府安排的一些重点工作基本对短期经济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且这一影响大概率会贯穿全年。因此,对于经济回落,政府似乎不会轻易出手,这也符合市场已经渐渐形成的共识。

至此,又一个疑问产生了,既然如此,政府工作报告为何仍将经济增速预期定在目前来看有较大难度的7.5%呢?李克强总理有一段解释:“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这段话说明,第一,今年保持合理的增速仍是必要的;第二,政府也考虑了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的情况,并经过了反复比较;第三,7.5%的增速仍是目前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如果不及则会加大就业等领域压力;第四,“可能”一词用在此处意味着经济增长全年可能会达不到目标。

据此分析,在全年完成GDP7.5%增长有压力的情况下,仍维持GDP增速目标不变,合理的解释就是政府对待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已经有所提高。综上,我们在开篇时提到的关于政府会否出手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虽然目前经济增长情况不甚乐观,但政府尚无出手必要。笔者认为迫使政府出手的增长底线是7.2%,一旦跌破,才可能见到比较明显的托底政策出台。

众所周知的是,此前老的刺激路径已经不能再用了,实际上,今年对冲经济下行还是需要改革红利的释放,虽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经济下行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篇7

改革需引入竞争机制

这里我们通过几个假设和问题来看金融发展和改革:改革初期, 我们成立有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后来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但是现在我们还要发展小贷公司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现有的银行和信用社的功能体现在哪里?假设这些金融机构不是跨区域经营, 而是在一个区域内经营, 那其现状会如何?假设国有银行当初在改制上市的时候, 不是采取整体上市方案, 而是采取其他的方案改制, 比如说分拆改革、分拆上市, 再进行风险管控, 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国进民退、房地产泡沫等问题?假设在金融改革之初, 我们把存款保险制度建起来, 经营好的银行继续存在, 经营不好的银行就退出, 现在的情况会不会就更好些?

我们在总结过去的金融改革经验时发现, 我们似乎是过于求稳了。尽管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 金融改革已经走在前列, 但如果我们的思想再开放一点, 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效率, 会不会能够让金融业做得更强更大些?我举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一点:最近大家都很关心总理提出的要求互联网降费和提速的问题。因为事关每一位消费者的利益。严格地讲, 这本应该是市场决定的事情, 最终却由政府提出了。这表明我们的市场缺乏竞争机制, 对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也是如此。

改革是出路

现在谈论宏观经济时, 大家普遍会提到新常态。但我们该如何理解新常态?新常态最初提出时, 业界学者普遍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速或中高速转变;二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三是经济动力结构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吴敬琏先生认为新常态有两个要素, 一个是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一个是经济发展方式从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率性、集约型发展。目前, 我国经济增速的转换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刚刚开始。厉以宁先生认为经济增速在逐步走向中高速的同时, 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当前, 有一些观点认为, 结构调整就是政府把过剩产业、过剩企业关停。对此我认为, 经济发展调结构要靠市场, 要通过价格来调结构, 政府的作用是把价格理顺, 由价格引导企业, 让市场和企业做最终决定。

对于经济新常态, 我认为, 经济新常态如果是动手术, 输血、打止疼针是可以的, 如果是光输血但不动手术则是不行的,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以投资为例, 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民间投资下降速度已经超过整体经济投资的速度, 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值得引起关注。应该说,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 必须通过一系列改革, 让民间消费取代政府消费, 让民间投资替代政府投资,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因素, 这一经济周期波动也是常态, 即经济下行不是常态, 波动才是常态。通过研究过去的经济发展情况, 我们发现经济景气周期与创新、重组存在逆向关系。即经济景气的时候, 企业忙于生产制造, 没有人关注研发, 重组成本也很高;经济不景气的时侯, 企业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研发和创新, 兼并重组的成本也相对较低, 总体是此消彼涨的关系。

近30年来, 我国经济的改革周期非常明显, 基本都是在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的时候进行改革, 然后经济有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在上世纪70年代,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在这种情况下, 全国围绕着真理标准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最终有了改革开放, 随后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国经济处于低谷时期, 国内围绕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展开了论战, 随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我国经济获得新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 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 政府围绕着加入W T O的利弊进行了讨论, 然后推动了国企改革等, 提振了经济的发展。现在同样如此, 没有改革我国的经济是走不出困顿的。

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态势, 就是潜在增长率呈下行趋势。“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为8.05%, “十三五”期间平均预测是7.0 5%, “十四五”期间是6.35%。因此, 长远来看, 我们只有全力推动改革, 解放思想, 积极创新研发, 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经济运行仍有下行压力 篇8

需求仍显偏弱。11月新订单指数降至51%以内。8月份以来, 新订单指数连续回落, 最近两月回落幅度有所扩大, 均在0.5个百分点以上。从企业来看, 目前大型企业仍有较强接单能力, 新订单指数仍高于50%。但中、小型企业接单较为困难, 新订单指数在50%以下。市场需求不振, 主要受投资增速回落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回落。最近生产两月生产指数连续下降, 11月降至52.5%, 处在今年5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企业采购活动也呈收缩态势, 采购量指数所回落。大中小型企业PMI指数均有所下降。大型企业PMI指数降至52%以内, 中小型企业PMI指数位于50%以下。11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回落, 有一定的短期因素影响。11月上旬A P E C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办, 为确保会议期间空气质量,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北方地区生产增速受到一定影响。另外, 企业自我调整仍在继续, 同经济环境、市场形势仍处在磨合过程中, 摩擦性回落也不可避免。

就业形势较为稳定。11月从业人员指数略有回落, 但自年初以来一直保持在48%以上。从数据间的对比关系来看, 从业人员指数保持在4 8%以上, 就业形势就较为良好。据我们调查了解, 目前虽然一些企业经营困难, 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裁员现象。

从目前来看, 市场中稳经济的积极力量正在不断增强。一是政策利好持续显现。今年以来, 国家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随着时间推移, 累积效应、合力作用将逐渐显现。最近, 期货市场、资本市场均出现明显积极变化, 反映出市场信心增强。现在政府仍有较大政策应用空间和项目储备, 有较强的相机选择能力, 后期仍有较多政策利好。

二是微观经济活动改善面临越来越多有利条件。从困扰企业发展的成本因素来看, 原油、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回落, 有利于减轻原料成本压力。目前原油价格已跌破70美元/桶。铁矿石由于全球供应过剩, 进口价格也跌破70美元/吨, 处在5年来的最低水平。1 1月份, 国务院推出的旨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10项措施以及银行降息, 也有利于缓解资金紧张矛盾, 降低资金成本压力。

三是市场主体对新常态经济形势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意识明显增强。据我们调查了解, 今年以来, 面对经济环境变化, 对许多企业积极谋变、创新发展。比如, 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积极开发新产品, 开拓新市场,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展高端客户, 避开过剩同质低端产品激烈竞争。企业加强了供应链合作, 同上下游企业结成战略同盟, 锁定价格和客户, 保证原料供应和配送, 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 实现了相互支持、互惠共赢、协同发展。企业加强了内部管理, 控制库存, 以“销定产, 以产定购”。这些积极变化, 有利于增强企业在相对紧缩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经济下行对农机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篇9

1 经济下行对农机企业的影响

1.1 企业成本压力增大

国家经济下行对农机企业的影响, 造成企业运营的成本压力有所增加, 表现在生产成本, 尤其是用工成本增加, 财务成本上升, 各类服务费用增加。而在各类成本持续上升的同时, 产品价格却几乎没有上调空间。

1.2 产品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 社会各领域对农机的投资热情持续上涨, 但资金的投入重点多在增加产能, 而非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这势必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 而行业内多数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创新积极性, 只能采取简单制造、低价跟进的市场策略, 最终带来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1.3 行业共性技术缺乏

目前行业面临着共性技术研发短缺的窘境, 很多共性技术都在吃老本, 缺乏研究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体系和组织, 无法在重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上有所突破。

1.4 制造手段亟待提升

目前, 我国农机产品最大的短板当属可靠性差。这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农民用户不满意, 其次是拉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售后服务费用成为农机企业的一项巨大开支, 产品可靠性差让服务费用居高不下。

2 危机中带来的机遇

2.1 政府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为企业度危机保驾护航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强, 2012年,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再创新高, 各地财政也对重点扶持的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作业补贴和保障性补贴, 一些省市还首次对玉米机等机具实行普惠制补贴方式, 这都对农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拉动效应。

2.2 农机市场发生新变化, 新需求拉动增长

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等专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为市场增添了购买力, 也增强了市场的可持续性。2012年, 全行业出现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全程机械化、农机使用社会化、农机用户专业化、农机全面替代人畜力等明显转变, 大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大型配套农机具、畜牧机械、精深农产品加工设备等高端产品的新兴市场逐渐形成, 促进了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2.3“热钱”推动行业发展

近两年, 农机行业一直是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 国内外各类资本的强势进入, 使行业规模和企业单体规模都迅速扩大。随着2012年一批新建企业和骨干企业技改项目的陆续投产, 投资对农机工业的拉动效应也随之更加显著。

2.4 行业生产设备水平和制造能力提升, 企业和经理人信心指数持续增长

2012年, 农机行业对数字化制造技术、柔性生产方式、精益化管理模式等内容的认知有了相当的提高, 且许多企业均已付诸实践。

2.5 政策扶持, 鼓励就业

经济形势一定会影响到就业形势, 就业形势又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每年召开人大会, 温家宝总理都会把促进社会就业列为重要议题, 可见促进就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目前各地也在积极出台一些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 这些奖励政策都强有力地帮助了企业,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构建。

3 经济下行企业的发展对策

3.1 用好国家政策, 寻求长久发展

有危机就有商机,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当经济下行以后, 政府都容易采取扩张性政策, 经济政策有利于“三农”工作的开展。国家提出要推进发展现代农业,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企业应把握机会, 全面熟悉掌握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的相关政策, 积极了解国家的产业政策, 行业发展趋势, 充分用好用足国家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最大限度的取得银行信贷支持, 合理利用资源, 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措施收到实效, 实现长久发展。

3.2 利用局部优势, 拓宽市场领域

由于同业竞争激烈, 企业要科学地做好国内外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 并在市场的地域和细分上做一些调整。首先要立足国内市场。在小麦机、中小拖等产品大幅下滑之际, 企业的品牌效应却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消费者的品牌观念加强, 市场份额向有品牌优势的企业集中。为此, 通过品牌效应整合市场资源, 突破配套新领域, 走“精、专、特、优”的发展之路, 用新产品巩固老市场, 用老产品拉动新市场, 通过稳固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产品性能赢得新客户的信赖, 从而实现效能利用最大化。其次, 拓展海外市场。把目光投向海外, 加快国外市场的拓展进度。新的一年我国农机出口也面临着诸多利好因素。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二是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三是消费结构升级, 大型高端农机机械需求趋旺, 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随着我国农机出口产品技术的日臻成熟, 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出口区域的不断拓展, 将为今年的农机出口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3 科技带动提升, 逐步升级装备

“产品常新, 企业长青”, 这是企业界流行的一句格言。没有产品创新, 营销创新就成为了无本之木。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一方面, 充分挖掘现有产品资源进行持续改进和产品延伸, 拓展企业产品系列型谱, 通过产学研项目带动, 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同时, 继续推进产品及零部件的持续改进项目, 在关键零部件等专项技术方面寻找突破, 及时提供市场需要的新兴行业配套用机或替代用机, 为市场创造走差异化竞争战略条件。另一方面, 提升装备制造能力。“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可以说谁拥有精良的制造能力, 谁就会赢得市场先机。因此, 针对目前有些企业工艺装备仍处于较传统的水平的现状, 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聪明智慧, 精细现有工艺规范, 吸收消化新工艺, 使该工艺废品率能稳定达标并逐年降低, 为企业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3.4 导入精细管理, 增值管理效益

经济下行 篇10

当一国经济或者某个经济区域的经济运行到下行周期时, 此时市场出现萧条或者衰退, 经济中的大量资产泡沫破灭, 企业效益下降甚至破产, 无法偿还相互之间拖欠的债务, 导致大面积的企业不能偿还银行贷款, 使得银行的不良资产不断提高, 银行信用水平下降, 严重的可能会引起存款人挤兑, 致使银行出现流通性障碍, 因为无法克服而最终破产。这种情况不断出现, 则会导致经济进一步的萎缩和衰退, 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由此可见, 经济下行周期情况下, 信用风险的破坏力更强, 因此经济下行周期下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早已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 世界经济运行低迷, 各国的经济都受到牵连和打击。很多企业和银行都未能从破产和倒闭的浪潮中幸存下来, 而信用风险作为其中的中间链条, 对于这些破产倒闭案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次贷危机本身乃至这次全球金融危机都不能不称其为信用风险的结果。因此, 这一时期的信用风险管理也应该更快被提上的日程。

信用风险是所有的市场经济参与者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 包括企业, 银行, 证券公司, 个人, 乃至国家也同样会面临信用风险的威胁。广义的信用风险管理是指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 金融机构, 企业等经济主体和社会团体所实施的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的一切法规措施, 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而狭义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 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征信和信用评级。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来说, 以上两个都是不可或缺的。

通常的信用风险防范和管理办法有如下几种:

一、利用量化模型, 使信用风险管理定量化

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是通过数学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对有关群体或者个体的信用水平进行定性或者定量评估, 并对其未来行为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 提供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依据和手段。信用风险模型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被广泛使用的主要有JP摩根的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这些模型都为投资者的信贷决策提供了科学的量化依据。

二、利用信用评级, 估计信用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最为重要的信用风险, 在简单标准法中, 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确定商业银行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在相对复杂的内部评级法中, 允许管理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采用银行内部对客户和贷款的评级结果来确定风险权重, 计提资本。该法是新协议的核心内容, 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内部信用评级是由商业银行专门的信用评估部门和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 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 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 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信用评级的核心是充分揭示借款人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一个功能良好的评级系统应能将不同资产的风险进行充分区分。按照国际标准, 银行的内部信用等级可分为九级:最佳级 (AAA) ;很好级 (AA) ;较好级 (A) ;一般级 (BBB) ;观察级 (BB) ;预警级 (B) ;不良级 (CCC) ;危险级 (CC) ;损失级 (C) 。一般级 (BBB) 以上含一般级是贷款等级, 银行不能批准信用等级在观察级 (BB) 及以下客户的贷款申请。

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来说, 建立高效灵活的内部控制体系都是防范信用风险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对将要授信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标准要有一个明确指标, 同时授信额度也要明确规定;2.建立高效的操作程序。只有操作程序良好运转, 才能保证信用风险的及时防范与控制;3.监督信用管理的成效。要适时的检查信用管理的防范成果, 加强信用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提高信用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信用衍生产品的迅速发展, 为对冲和转移信用风险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方法和手段

信用衍生产品是这样一种交易合约, 在这一合约下, 交易一方或双方对约定金额的支付取决于基础贷款或债券支付的信用状况, 交易的方式可以采用互换或期权的方式进行。目前比较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率互换;信用价差期权和信用看跌期权;信用联结型票据。其中的信用违约互换是指交易中, 互换合约的买方每年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 当参考信贷方发生了信用问题时, 信用违约互换的卖方支付信贷损失, 如果没有发生信用问题, 则卖方不用任何支付。

五、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进行最广泛的信用风险管理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应从以下几点着眼:1.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信用风险管理行业的发展。征信数据的开放可以为投资者和授信人提供更多的参考, 从而降低其投资借贷授信的风险;信用风险管理行业的发展则是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2.信用管理系列立法的建立和执行。信用管理系列立法是为经济体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从而更好的防范信用风险。3.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督管理。4.信用管理正规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六、建立信用文化

在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中, 信用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信用文化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管理具有以下功能:1.导向功能。信用文化为经济主体提供了行为的规范和向导, 良好的信用文化使经济主体在参与经济活动时能自觉的遵循信用原则, 从而减少信用风险的产生。2.约束功能。由于信用文化同时也为经济体的活动树立了道德规范, 从而也从道德方面约束了信用风险的出现。3.凝聚功能。强大有力的信用文化可以加强经济主体的向心力, 将它们凝聚在一起, 共同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和出现。

商业银行作为最容易受到信用风险的打击而遭受损失的主体之一, 它们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也尤其重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经济活动的风险在信贷领域的表现, 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使银行在信贷经营与管理过程中, 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 有遭受信贷损失的一种可能性或概率的大小。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除了以上提到的策略外, 还有如下几点补充。

1、分散化策略, 即投资分散化。

采用科学的量化组合管理方式, 即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和有关的定量模型对各种资产选择方式》进行分析, 根据它们各自的风险--收益特征和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组成在一定风险水平上期望收益最高或在一定期望收益水平上风险最小的有效组合。

2、信用风险转移策略。

首先是银行信用风险的转让。银行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信用风险转让的有效手段。是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 进而转卖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 使该项资产从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中消失的融资行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因为通过投资多个贷款或债券的组合可以使信用风险降低, 所以这种资产组合而产生的证券是有吸引力的。同时, 购买这样的证券也可以帮助调整投资者的投资组合, 减少风险, 因此银行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信用风险的转让来说是一种极为可行的方法。

其次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保险。包括存款保险和贷款保险。存款保险是指银行对客户存入的款项以一定比例投保, 当银行资产受到损失不能清偿对存款人的债务时, 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这既是对于存款人权益的一种保障, 使存款人避免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信用等级。贷款保险是指银行对发放的贷款向保险公司投保, 如果贷款到期企业未能如期偿还, 则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额赔偿银行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 赵晓菊, 信用风险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1

经济增长稳健,但将下行 篇11

中国三季度及9月实体经济增长表现良好。虽然2011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小幅放缓至9.1%(瑞银预测9%),GDP季环比增速则稳定在8.4%,与二季度大致相同。9月出口额增速明显放缓,实际进口量则有所反弹。由于重工业去库存结束、房地产建设活动保持强劲以及汽车销售额回升,国内需求保持坚挺。9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

房屋销售和新开工面积增长放缓,但好于预期。尽管媒体报道了一些大型城市9月房地产销售下降的情况,全国的房地产销售面积仍比去年同期增长9.5%。这个数字比我们的预期要好,表明房地产销售在实施限购令以外的城市继续表现良好。不过,总体趋势非常明显—在持续的房地产紧缩政策以及趋紧的信贷条件下,房地产销售在变弱,而我们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9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8.9%,较8月的32%大幅下滑,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开发商放缓新开工,而保障房开工的顶峰也已过去。同时,9月房屋竣工面积大幅增加,可能是由于开发商在销量高峰季到来前加速竣工。

预计随着出口和建设活动趋弱,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将放缓至8-8.5%,并且于2012年一季度降至8%以下。由于欧元区经济受到主权债务危机拖累,预计中国的出口将在未来数月明显放缓,年末增速降至个位数,而2012年仅增长5%。这将对出口相关工业生产和投资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房屋销售和新开工趋弱而竣工激增意味着房地产建设活动可能在未来数月进一步放缓。虽然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可能在未来数月下降,我们仍然相信保障房建设活动将有助于抵消疲弱的影响,使整体建设活动在放缓的同时依然有正的增长。因此,我们认为,对实体经济来说,更大的下行风险依然来自出口。

经济下行 篇12

经济下行是一个国家经历了高速增长后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后也将步入中速增长阶段,这种增速下行必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难以规避

首先,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经济高速发展二、三十年后,人均收入达到11000国际元后将步入增长速度转换阶段,经济增速下滑30%-40%,按此测算,我国部分省份已经步入这一轨道,而其他省份也将在未来若干年内步入这一轨道,这表明经济下行已经无可避免。其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近期来,我国经济出现持续回落的态势,并且2012年上半年增速跌破8%,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经济增长速度有下行压力的基本现实。

(二)经济下行必将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必然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下行会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产生影响。经济下行,市场大多数行业景气度相对下降,需求弱化,这不仅会使得企业产品销售难度加大,降低了资金回收的速度,而且应收账款等资金的回笼速度也会减缓,从而给自己管理带来挑战。

二、经济下行对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资金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经济下行则会使得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并可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只有能够有效解决资金管理问题的企业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一)资金管理理念有待创新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资金的风险不断增大,与此对应的是,资金的使用成本上升,这就要求以强烈的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观念来进行资金管理,但目前我国企业这种理念尚不强烈。

(二)资金管理手段单一或者落后

首先,资金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虽然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引入了财务管理软件,但这种财务管理系统相对独立,没有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无法及时、有效地帮助决策者获得资金管理信息。其次,资金管理方法相对单一,无法综合利用各种投资手段强化内部资金管理,出于谨慎等方面的需求,部分企业将资金存放在银行等机构,虽然资金得到保值,但在资金成本日益上升的现实背景下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三)资金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当前,我国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还相对落后,一些中小型企业、家族企业采取统收统支、备用资金模式来进行资金管理,这种模式虽然能够集中资金的管理,但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下属公司或者部门在资金回收、信息收集与整理等方面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难以适应经济下行压力下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可能使得企业错失发展机会,或者使应收未收资金变成呆账坏账。部分大中型企业采取内部银行模式或者结算中心模式进行资金管理,但采取财务公司模式的并不多见,这种内部银行模式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经营业绩相对不突出的公司或者部门难以获得总公司的资金支持,或者由于资金成本较高(相对于原来的零成本)而放弃了资金的使用权,这也会给资金的管理带来挑战。

三、经济下行压力下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经济下行压力下强化资金管理,可以从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合理选择资金管理模式,创新资金管理手段,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

(一)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

企业可以在现有的财务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或者岗位,专门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监督,并构建完善的资金管理风险预警体系,对各种资金异动情况进行分析和预警,对经济下行过程中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合理选择资金管理模式

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必然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一定的调整,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大小、业务发展需要选择资金管理模式,一方面,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采用效率更高,更为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如成立财务公司来进行资金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可以适度的进行创新,如采取统收统支、备用资金模式的企业,可以借鉴资金成本的相关理念,要求各部门(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规划,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金,并降低风险。

(三)创新资金管理手段

创新资金管理手段,主要是利用现代技术来进行资金管理。如企业可以编制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既与企业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实现无缝融合,还要与开户行的业务系统实现直接相连,甚至还可以与合作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连接,并设置一些智能化的监控程序,对资金的流动等情况进行自动、准确、实时的监控,提高资金管理能力。

(四)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企业新机构的设立、新技术的应用的要求,进一步制定完善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其次,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如健全资金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资金管理任务分解与责任落实制度,避免各种管理制度虚化,形成资金管理监督体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经济下行压力的基本趋势及其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探讨了当前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下行,企业,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世锦.应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带来的挑战[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2 (Z1) :106-107.

上一篇:安全能力要求下一篇:矿产资源保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