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就业”实践

2024-05-14

“预就业”实践(精选4篇)

“预就业”实践 篇1

在传统的就业教育中, 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单位的形势分析, 从学生自身特点着手, 为了满足符合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而不断钻研, 然而多数企业、单位都偏向于选择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对于初入社会并无相关行业工作背景的大学生来说, 这是难以跨越的障碍。预创业是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新型模式, 是大学就业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是解决目前社会上人才供需尴尬局面的有效方法。

一、大学生预创业教育的概述

大学生预创业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与实践锻炼为教育主线, 从大一踏入校园开始进行就业教育, 并逐步实施预创业教育的渗透。根据大学的学期和学生的专业课堂安排, 以四年制大学课程为例, 分成四个阶段, 即预创业教育的准备阶段—预创业教育的深入阶段—预创业教育的训练阶段—预创业教育的强化阶段, 也就是从大一直到大四逐步地进行预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无论在哪一个教学阶段都应遵循预创业教育理论、专业理论、就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整合的优点, 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核心与本质, 使学生真正掌握到技术, 成为技能应用型人才。

1. 预创业教育的准备阶段。

这一课程阶段中主要是安排学生对预创业理论、专业知识理论知识进行初步的认识, 对专业相关的职业进行了解。按照职业生涯理论, 这一阶段主要侧重在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适当的社会实践只作为专业学习的拓展。

2. 预创业教育的深入阶段。

这一课程阶段强调专业知识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联系性学习, 是书本知识转变为鲜活技术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求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扎实, 对于所学技能有必须的掌握。在这一阶段对于职业素质进行重点培养, 逐渐使学生熟悉行业环境与职业现状, 帮助学生通过企业、单位实习和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特点。在创业实践中应有教师和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指导, 提高预创业教育的效果。

3. 预创业教育的训练阶段。

在对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所涉及到的行业特点, 按照所对应的行业、职业在社会上所面临的真实性问题进行的创业实操训练。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尝试创业, 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更快地适应职业, 融入到工作中去, 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地应用, 避免成为“书呆子”。

4. 预创业教育的强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应当将前三个阶

段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 重点不再是理论研究, 而是进行创业活动。预创业教育阶段多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 预创业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意愿,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并在技术、经验和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教师参与到学生预创业的活动中去, 实时指导, 实时帮辅, 并就学生的预创业结果进行评价。

从创业的准备到对创业的深入再到创业的训练, 最后强化创业教育, 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预创业教育重点为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堂的理论性知识结合实践操作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教育。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又作用于理论知识, 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与系统化的创业实践应用水平呈现交互式的递进, 互相促进, 互相作用, 交互成长, 使学生不仅接受到了专业的知识和就业教育理论, 更对今后面临的工作有真实的认识, 在进入社会之前就身体力行地熟知工作内容, 强化了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预创业教育的优势

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操作, 两者交互配合是预创业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 也是现阶段高校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预创业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无论是专业知识的教育、职业素养的培训还是创业训练都是紧密联系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的, 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理论的积淀, 产业实践的教学离不开实践, 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工作需要进行的模拟产业, 促进了学生社会能力的养成。

2. 交互式的知识递进成长。

在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强调理论与实践训练的互相作用, 通过两大主线——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系统的创业实践能力的交互促进, 实现了整个预创业教育体系的交互作用。在四个大的学期段内, 掌握理论——理论实践结合——训练实践——强化实践的过渡, 每个学年都进行理论与实践交互的学习安排。教学与实践结合为一体, 工作与学习互相融合, 学习与社会紧密相连, 将知识化作具有实效性的职业特性。

3. 分阶段、循序渐进式的高效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人能力, 逐步地实施预创业教育,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就业理论教学, 避免一味地将知识大段大段地讲解, 学生理解不透彻, 之后的步入社会进行创业就会出现困难, 而在理论学习阶段就逐步开始了创业实践内容, 并将创业实践操作的结果用于下一阶段的教学,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这一阶段的理论促进了下一阶段的创业实践, 从职业素质到专业能力, 动静结合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强化了之前的理论教育, 又为之后的创业实践操作进行了铺垫。

4. 融合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两方面的优点。

学校的创业模拟实践训练条件有限, 且模拟的环境情况与社会中的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真实工作环境的熟悉和了解对于创业型人才必不可缺。预创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水平的学生通过真实的企业锻炼, 获得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高效解决的能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作用最为明显, 学生通过进入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体验并自行模拟创业, 反复磨砺学生具有真正职业素质, 完成社会人的进化之路。

三、大学生预创业教育的改进建议

1. 灵活课程设置, 向动态化方向发展。

预创业教育对于理论和实践的交互联系颇为重视, 但死板的课程设置限制了两者的互相结合, 在课程体系上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再看预创业体系不难发现, 对于创业实践的偏颇, 对于理论知识的忽视。加强课程的灵活性设置, 将课程向着动态化方向发展是解决理论与实践不平衡症结的良药。在课程的第二阶段建议注重学生自我感受的表达, 设置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课程, 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且各个分阶段中再进行课程的细化, 在创业实训前、创业实训中和创业实训后都设置理论课程的回顾讲解, 让学生更加了解原理, 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由于环境天赋、知识水平的不同, 对于知识吸收的快慢也不同, 将课程的各个模块灵活设置, 将课程的选择权交予学生手中, 学生若理论知识强, 就多进行创业实训, 若实训能力强就多加强自身专业学习, 因材施教, 平衡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 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大学的预创业教育中更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 吸收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 改变填鸭式的理论授课模式, 改革创业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互动性差的现状, 没有好的教学方式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果。在理论教学不理想的情况下, 创业实践训练就不可能收获良好的效果。教学方式是制约预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理论课堂之上, 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理论课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教师来进行知识点的带领, 指导学生从职业联系到书本知识, 再从书本知识联系到工作实例, 不偏离学习的主体, 不偏离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 突破以往的授课制度, 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为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相差比较大, 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兼顾到不同需求和不同程度的学生, 充分地发挥有潜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个性, 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同时学习形式的多样化, 学习途径的多样化,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空间。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与交流, 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 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实践能力。真正的创业离不开团队的合作, 在学习知识中自由的结合成小组进行个人想法的汇总与分析, 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分析的基础上, 掌握和了解知识的内涵, 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 不仅将问题解决也得到了团队合作的方式, 对他人学会了理解和尊重, 学会了合作的意义。

3. 加强校企合作, 找准双方的利益点。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学生进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以实习的方式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的含义, 认识工作的环境和行业的特点。但是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利益, 则无法维系正常的校企合作关系, 企业消极对待学校的实习生, 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校企合作就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其优势。高校应重视与企业合作的特点, 以自身的优势主动联系企业与其进行合作, 使企业的投资有所回报, 例如南方某院校与企业联合, 学校对企业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也加强了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建设, 企业对实习生的投资有所回报才能主动地帮助实习生进行应有的锻炼, 为其创造良好而真实的工作环境。

“预就业”实践 篇2

学生实习协议书

甲方(毕业生):

乙方(所在系):

为做好届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整体水平,维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院的合法权益,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离校参加实习。

二、甲方实习期间,仍可参加学院的有关评优、组织发展等活动。应定期向班主任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并按要求完成实习报告。

三、甲方经面试被用人单位录用后,乙方负责与用人单位联系,帮助甲方落实上岗实习的有关手续,并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甲方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就业协议,并由用人单位缴纳相应的综合保险后,经乙方同意方可上岗实习、就业。甲方在实习期间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用人单位管理,无正当理由,不得无故终止实习。否则作如下处理:(1)实习成绩不合格,暂缓毕业;(2)乙方不再推荐实习单位。如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离开用人单位的,须事先向所在系提出声请,陈述理由,并经用人单位同意,学院招生就业处批准后,方可离开。

五、甲方在实习期间,因本人违法违纪,被用人单位辞退或违反公司规定,违反操作规程及安全规范,造成意外伤害的,由甲方自己负责,学院不承担任何责任。

六、甲方在实习期间违反本协议条款之规定,私自离开用人单位或因个人原因而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甲方本人负责。

七、甲方在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书必须在签订后十个工作日内寄回学院招生就业处。招生就业处以此作为毕业证书发放、办理派遣证的依据。

八、本协议书经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本协议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学院招生就业处一份。

甲方(签字):乙方(系盖章):

联系电话:

所在班级:

家庭住址:

家庭电话:

“预就业”实践 篇3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495万,就业压力再次增大。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1400万人。

3.2007年,600万大学生要找工作。3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副部长刘永富等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当年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2006年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再加上今年毕业大学生495万,比去年增加了82万,所以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左右。

4.高职毕业生就业更加严峻。(见表)。

二、探索建立“实习——预就业”高职就业工作新模式

1.孵化新模式。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这是高职院校普遍遇到的一个极大的难题。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由“规模化”向“内涵建设”的转变,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送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更是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但是,如何将促进毕业实习与就业更加紧密结合却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随着多年的探索、实践,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形成了“实习——预就业”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该模式,对加强高职教育实习、打开学生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解析新模式。“实习—预就业”是对高职学生实行的“2+1”办学模式中“1”部分,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殊的也是极其重要的阶段。

3.就业新现象。2004年以来,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相对热门的旅游管理、导游、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明显供不应求,常常是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及用人单位“抢购一空”。学院2007年7月才毕业的1500余名04级学生,到2006年底,已经有近千名学生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达到了毕业人数的60%。这与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三、“实习——预就业”为企业招聘人才与毕业生就业搭起“沟通”桥梁

“实习—预就业”模式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式下显示出突出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实用性。它为企业招聘人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搭起“沟通”的桥梁,并形成了一条企业、毕业生、学校“三赢”通道。

对企业而言,如何找到真正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关键。

对毕业生而言,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及岗位是接受教育目的的表现方式,“实习—预就业”则为学生就业打好了前站。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锻炼,为自己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工作赢得了先机,并且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诸多益处:1.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消化理解,增强专业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而通过实习这一环节,将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为就业奠定基础。2.加快了学生的社会化、职业技能化进程,使其迅速进行角色转换,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熟练应用专业技术,胜任本职工作。3.学生在顶岗实践时均为“带薪工作”,缓解了学生的生活压力及经济压力。4.“先入为主”,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为学生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等。

对学校而言,作为教育主体,如何让培养的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是教育发展目标。用实习打开就业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实习中历练成长,是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与市场“零距离”对接的有效方式。顶岗实习的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教学效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检验教学效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差距,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另外,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生顺利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能够更好地以学生出口拉动入口,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实习—预就业”模式,实现了企业、毕业生、学校三方的和谐融合、顺利对接,有百益而无一弊,真正达到“三赢”。

实践证明,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实习—预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职业教育的日益发展,“实习——预就业”模式还将日趋完善,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还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预就业”实践 篇4

关键词:导学理念;小学的高段数学;预学实践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预学这项实践内容初中、高中数学老师对其一直进行着研究,然而小学数学老师却并没有因此而重视。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导学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教育中,以达到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快速掌握知识。本文将会对这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相关事例进行说明。

一、在导学理念下小学数学预习现状

1.学生不知道预习的真正意义

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生并不会自主预习,即便是老师在平常教学中会强调预习的好处,也很少会有学生会主动去实行。尤其是对数学学科而言,学生无从下手,所以学生到五、六年级时,依然只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并没有预习的想法,也不知道预习能够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仅仅是为了应付作业。

2.教师不重视预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下预习其实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上带领学生预习。但是这就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上课预习课本是非常浪费时间的,课堂应该以讲课为主,让学生自己课下理解;另一种观点认为课上预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运用导学理念对小学数学预习提出建议

导学理念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习当做切入点,换位思考,以学生为出发点,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将课本和教师备课真正结合,设计新的学习过程,从而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1.对于小学高段数学预习教师的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特别神秘的学科,学生想要真正地掌握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以自己的理解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方面进行了预习,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鼓励学生积极对高段数学进行预学

很多人说预习课本就是预学,这是一种典型的把出发作为最好的知识起点。预学应该是进行一系列的课前准备,在导学理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带动学习兴趣。

例如,在小学高段数学中有“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是老师自己在黑板上画出长方体,让学生自己在脑中进行三维立体想象,告诉学生长方体表面的意义,并进一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向前而已,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摘到了“苹果”。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老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它六个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合作利用桌上工具求出长方体表面积。

学生:我们和书上的算法不一样,不知道可不可以。

老师:好,让我们听听你们的想法。

学生:我们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一个大长方形和两个小长方形,将长方形分别求出,然后加在一起。

老师:非常好,你们的这个想法也是非常正确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知道,老师让学生合作探求长方体表面积,没有用课本知识把学生框起来,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手设计,从亲身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真正地感受到知识是如何形成的。

3.教师也要改变思想

许多的老师认为导学理念根本行不通,学生预习也没有多大效果,还不如自己在上课的时候把知识讲授,效果会更好。但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如果在课堂上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学生无法理解也是没用的,应当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例如,小学高段数学“算出他们的普及率”教学案例

学生分组统计进行汇报:

老师:我们班同学家庭有电脑的人数是多少呢?

学生1:我们班同学家庭有电脑的是38人,全班有59人。

老师:那电脑在我们班的普及率是多少呢?

学生2:普及率大约是66.3%,有电脑的家庭数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这个案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由老师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自己领悟所学习的内容。老师不能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而无视课堂效率,学生也不能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思考的能力。

4.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師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给学生预习时归纳成“一读,二思,三对比,四练习”。“一读”是预习的第一步,读课本的过程就是感知新知的过程;“二思”就是思考书中的关键句,疑难处用不同的符号作标注,也可写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三对比”就是把自己思考的方法体会思路与课本作对比找出异同进行比较;“四练习”就是通过课本中的练一练检验预习的效果。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寻找合适的预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1)任务落实预习的方法:教师布置需要预习的任务,让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预习,对相关内容进行准确研读。(2)笔记预习法:让同学们在预习数学课本知识的时候,简单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并且可以列出自己的步骤。(3)温故知新预习法: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于现在预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理解新知识,归纳出重点。(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数学,不断练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预习完之后,练习例题,通过例题,检验预习效果。

总之,基于导学理念下小学数学预习的实践研究,肯定会发现许多的问题,当我们发现问题时就要想解决的办法。通过这些新的实践,教师可以从中积累新的经验,总结新的教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上一篇:Lucene下一篇:价值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