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保守治疗(通用8篇)
综合保守治疗 篇1
痔疮(hemorrhoids)是指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1]。本研究通过采用综合疗法对我院就医的痔疮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综合疗法对痔疮的临床疗效,为痔疮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痔疮就诊患者1 965例,年龄4岁~65岁,平均年龄(26.32±9.75)岁。其中采取结扎等手术治疗的537例患者排除在外,其余1 428例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随机原则,将1 428例保守治疗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876例,年龄16岁~53岁,平均年龄(28.65±5.83)岁;试验组552例,年龄18岁~48岁,平均年龄(29.69±6.92)岁。
1.2 痔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
痔疮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肛门检查。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时看到流血、滴血或者粪便中带有血液或脓血;排便时有肿物脱出肛门,结合肛门物理检查、肛管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并且参照痔的分类作出诊断。鉴别诊断:肛裂、消化道出血、肛周脓肿、肛瘘、肿瘤及炎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1)硬化剂注射疗法:注射疗法是将药物注入痔核内治疗痔疮的方法,注射剂主要有硬化萎缩剂和枯痔坏死脱落剂两种。(2)中药疗法:选择性应用荣昌肛泰、马应龙、根痔散等[2]。(3)物理疗法:包括低温、高温疗法。液氮冷冻、激光、微波、电子等各种治疗仪器,其治疗原理是利用超低温或超高温产生冷或热效应,振荡电离子透入生物物理效应、电场电容效应等,从而起到使病灶组织蛋白凝固、血管栓塞封闭、电灼电凝止血、切割、组织变性、坏死脱落或硬化萎缩等治疗目的,仍属于硬化和枯痔疗法的治疗方法[3]。(4)针灸疗法:选取二白、次髑、长强等穴位。(5)中药熏洗:采用中药主要有大黄50 g、金银花30 g、连翘30 g、苦参30 g、黄芩30 g、黄连30 g、黄柏30 g、芒硝30 g.煎煮取汁,先熏洗后坐浴,每日2次,连续15 d[3].
对照组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试验组采用物理疗法结合针灸、中药熏洗。
1.4 疗效判断
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疼痛、便血、瘙痒、红肿等症状。有效:症状减轻,但并未完全消除。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治疗后均进行3个月~12个月的电话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对统计结果进行完全归纳整理,统计结果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痔疮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组患者均在治疗3个疗程后按照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效果评价,见表1.
χ2=52.63,P<0.05,2组之间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痔疮患者复发率比较 见表2.
χ2=38.21,P<0.05,2组间复发率经6个月、12个月的电话随访,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痔疮是直肠下端黏膜及肛门皮肤深面的静脉丛血管扩张、弯曲、隆起而形成的静脉团,它的发生与静脉受到压迫回流不畅及外来刺激有关。目前虽然痔疮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是疗效都不是太好,并且较容易复发。其中手术治疗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无疑成本较高,而且很多患者不能接受,也有较大的并发症,治疗成本也较为昂贵。因此,保守治疗的方法还应该是首选[4]。
在保守治疗的方法中,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方法沿用很久,得到较多医务工作者的青睐。注射疗法是将药物注入痔核内导致痔疮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通常使用的注射剂主要有硬化萎缩剂和枯痔坏死脱落剂两种。但药物引起的无菌性炎性反应消失后,纤维化收缩和挤压作用逐渐缓和,痔核易复发。如注射部位过浅,则易引起黏膜溃烂、黏膜脓肿,过深易引起全层组织发生硬化;药量过大,可引起坏死大出血,药液渗入齿线外可引起肛门剧烈疼痛、水肿或血栓形成;坏死剂用量过大常可引起术后坏死性大出血或感染坏死面形成溃疡[5]。本研究结果显示,用注射疗法治疗痔疮的效果也较好,但是其治愈率、好转率均低于试验组采用物理疗法结合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复发率也较高。其效果可能还与操作技巧有密切关系[6]。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很多疾病方面有一些独到的效果,包括发病率高、病程长的痔疮,历来都受到中医药工作者的重视,在此方面也有很多成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药结合物理疗法治疗痔疮,疗效较好,并且复发率较低。物理疗法是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在很多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痔疮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物理疗法的治疗原理实际上与注射硬化剂治疗的方式较为相似,但是在操作手法方面更容易操作和控制,可能是效果较好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中医药结合物理疗法在治疗痔疮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复发率较低,值得广大同行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关贵保.痔疮的早期防治[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6):827-828.
[2]逵艳,于桂青,张莹.痔疮患者围手术期的治护体会[J].国医论坛,2006,21(1):26-27.
[3]战晓农,余成栋,刘恋,等.痔疮发病的相关因素与防治[J].新中医,2007,39(8):81-82.
[4]严建新.痔疮术后尿潴留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2009,15(3):3-6.
[5]侯东辉.痔疮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04,10(1):80-82.
[6]陈长香,刘海娟,高红霞,等.痔疮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健康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5):328-329.
综合保守治疗 篇2
(1)非甾类抗炎药(NSAIDs):非甾类抗炎药均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为一线用药。非选择性非甾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等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必要时可加用胃保护剂,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禁用,伴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选择性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胃肠道反应较少,但应注意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2)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一般首次剂量1 mg,1小时后予0.5 mg,12小时后根据需要可给予0.5mg,每日三次。秋水仙碱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也可引起骨髓抑制、肝损害、过敏和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低剂量(如0.5 mg,每日2次)对部分患者有效,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但起效较慢,因此在开始用药第1天,可合用非甾类抗炎药。
(3)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痛风有明显疗效,通常用于不能耐受非甾类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或肾功能不全者。单关节或少关节的急性发作,可行关节腔抽液和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以减少药物全身反应,但应除外合并感染。对于多关节或严重急性发作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20~30 mg/d。为避免停药后症状“反跳”,停药时可加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类抗炎药。
综合保守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普外科2012 年3 月—2014 年3 月期间行腹部手术治疗后出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78 例, 其中男43 例, 女35 例;年龄24 岁~71 岁, 平均年龄 (52.3±6.4) 岁;病程4 d~26 d, 平均 (7.5±1.8) d;胃穿孔修补术9 例, 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3 例, 急性阑尾炎术后21 例, 闭合性脾破裂修补术8 例, 肠梗阻术后14 例, 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13 例;小肠多处积液54 例, 右下腹巨大液平3 例, 阶梯状气液平21 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36 例, 白细胞偏高42 例。
1.2 方法临床确诊为术后肠梗阻后, 立即给予禁饮食、经鼻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支持等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 q 8 h, 1 周后依据病情改善情况逐渐减量至停药;生长抑素施他宁3 mg溶于生理盐水注射液50 m L中以250 μg/h的速度用微量泵静脉注射, 直至病情缓解后逐渐停药, 一般不超过5 d;抗生素以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或替硝唑为主, 在控制菌血症或败血症的同时要注意霉菌感染;必要时可给予洗胃、灌肠, 应用奥美拉唑静脉点滴抑制胃酸, 梗阻解除后给予胃肠道促动力药物[2];保守治疗30 d无效者给予肠粘连松解、部分小肠切除等手术治疗。
1.3 诊断近期有腹部手术史, 术后肠蠕动曾一度恢复, 进食后出现呕吐、停止排气及排便肠梗阻症状;腹胀为主, 腹痛较轻或无腹痛, 触诊腹部膨隆坚韧;无高热, X线腹平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或巨大液平或阶梯状气液平面, 腹部CT可见肠壁增厚及肠袢成团;多出现在术后2 周左右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经鼻胃肠减压管引流液24 h少于400 m L, 腹部柔软、肠鸣音恢复正常, 排气排便正常, 饮食恢复后不再出现肠梗阻症状, 停止一切药物治疗;无效:治疗30 d后原有症状无改善, 术中可见腹腔粘连严重, 肠管袢成团块, 呈大脑回样改变。
2 结果
78 例患者77 例达到治愈标准, 出院后肠梗阻症状没有再次出现, 恢复时间平均10 d, 平均住院时间为14 d, 出院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仅1 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 腹胀持续不减, 腹痛逐渐加重, 出现高热、局限性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明显等急性腹膜炎体征, 立即开腹手术治疗, 切除32 cm长的坏死肠管, 术后住院治疗2 周后恢复出院。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PISBO) 多出现在术后2 周左右的腹部手术后早期, 临床发病率较高, 约占肠梗阻的20%, 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和 (或) 腹腔内的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 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障碍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由于腹部手术需要切开的范围较广、引起的创伤较重、切开组织暴露时间较长、造成污染及腹腔炎症较重, 术后在3 周以内容易出现一度肠功能恢复假象进食后肠梗阻的表现, 即出现机械性与动力性障碍并存的EPISBO。出现EPISBO后, 因炎症严重、手术难度较大, 若行手术治疗极易损伤较多的肠管[3], 因此我们首先不考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往往可以将梗阻解除。
肠道出现梗阻不通, 禁止饮食是必需的, 通过经鼻胃肠减压缓解肠胀气可以降低梗阻处的压力, 有利于梗阻缓解;通过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保证肠壁梗阻细胞的正常内环境, 同时通过静脉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基础营养消耗。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内毒素、抑制免疫、抗休克及增强应激反应等药理作用, 能够促进梗阻处肠道炎症及水肿的消退;生长抑素可以减少50%以上的消化液分泌, 使肠内消化液潴留减少, 从而减轻肠腔扩张使肠壁水肿消退、血液循环恢复、肠道动力恢复、维护肠黏膜的完整性, 可大大缩短病程;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此类肠梗阻是一种非细菌性炎症, 一般不需要应用抗生素, 除非梗阻肠袢内细菌过度生长产生盲袢综合征可以短期应用抗生素, 我们为了安全起见采用短期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或替硝唑联合应用, 同时注意霉菌感染情况发生。
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是关键环节, 要与机械性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进行鉴别, 以免延误病情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而造成风险发生。在判断是否为EPISBO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一下几点:时间上一般在腹部术后1 周~2 周内出现的肠梗阻;术后因有少量通气或通便, 被误认为肠道功能恢复可以进食了, 进食后立即出现肠梗阻症状;症状上表现为无高热、对称性腹胀、腹部膨隆, 但看不到无肠型及蠕动波、切口下方有柔韧感、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不能将腹部术后出现的肠梗阻均认为是EPISBO而均采用保守治疗, 或认为是粘连性肠梗阻选择手术治疗, 区分炎性肠梗阻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前提条件。
保守治疗要全面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 以禁饮食、经鼻胃肠减压引流减轻梗阻肠管压力为主, 激素、生长抑素应用减轻梗阻肠管的炎症及水肿并改善梗阻肠管血液循环为辅, 结合肠外营养支持, 必要时给予洗胃、灌肠、肠道动力药物使用等措施使梗阻肠管再通即可。我们通过上述的综合保守治疗治愈率达到98.7%, 仅1 例需要行手术治疗切除32 cm坏死肠管得到有效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实践证明通过合理的综合保守治疗可以解除早期炎性肠梗阻并发症, 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过程, 完成疾病治疗获得康复。
参考文献
[1]孙建元, 周福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4例诊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3, 7 (7) :630.
[2]葛本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6 (4) :31.
综合保守治疗 篇4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内科综合保守治疗,疗效
急性重症胰腺炎系消化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是由酗酒、胆道疾患及暴饮暴食等多种诱因导致的胰腺出血或坏死, 可累及多个脏器, 该病发作急, 进展快, 常继发多种并发症如感染、腹膜炎及休克等, 严重时可导致多个脏器的功能衰竭。由于重症胰腺炎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一旦发作, 病死率高达50%以上[1]。以往临床多主张早期对该病进行手术治疗, 但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 高达30%~40%[2]。随着医疗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该病有了进一步认识, 提倡治疗该病应以早期内科治疗为主。自2010年7月~2012年6月, 我院消化内科对收治的3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采用内科综合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疗效较为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我院消化内科自2010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于24h内进行CT检查, 均符合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以Balthazar CT分级标准分级均在D级以上。32例中男24例, 女8例, 年龄36~70 (52.3±7.6) 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为4~72h。32例患者均以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为就诊主诉, 其中伴发热者 (T≥38.5℃) 18例 (56.3%) ;伴黄疸者10例, 占31.3%;伴休克者2例, 占6.3%。32例患者均有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阳性体征, 腹部触及有压痛肿块者12例 (37.5%) ;伴有血性腹水者11例, (34.4%)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血、尿淀粉酶均显著升高, 均超过500IU以上, 血糖升高者22例 (68.8%) 。发病诱因调查结果显示:酗酒12例 (37.5%) ;暴饮暴食10例 (31.3%)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胆源性疾病引起者5 (15.6%) ;另有原因不明5例 (15.6%) 。
1.2 治疗方法
3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一经确诊后, 立即收入消化内科病房进行重症监护治疗, 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采取内科综合性保守治疗方法, 具体措施包括: (1) 所有患者均禁饮食, 行持续性胃肠减压; (2) 全身支持治疗:补液, 给予氨基酸等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根据病情需要补充血容量,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常规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及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改善微循环, 如伴有休克应及时补充白蛋白、血浆治疗, 必要时输全血; (3) 抑制胃酸分泌:静脉应用甲氰咪胍或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2次/d, 以保护胃黏膜, 患者能进食后可将质子泵抑制剂改为口服; (4) 尽早给予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如奥曲肽注射液静滴, 可有效抑制胰腺分泌, 具体用法:先以奥曲肽注射液100ug静脉注射, 完毕后再以25~50ug/h的速度以微量泵持续泵入, 共用药5~7d;给予胰蛋白酶抑制剂如甲磺酸加贝酯以抑制凝血酶等蛋白酶的活性, 缓解并逆转其引起的病理改变, 以保护胰腺细胞, 具体用法:甲磺酸加贝酯0.2~0.3g静脉滴注, 连续用药10d; (5) 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早使用足量的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 并联合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具体用法:头孢他啶2.0g静滴, 2次/d, 左氧氟沙星0.4g静滴, 1次d, 均连续用药10~14d;再根据实验室药敏试验及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性抗生素治疗; (6) 脱水药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根据病情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ml, 静滴氟美松注射液5~10mg;以快速清除氧自由基并抑制炎性递质的释放; (7) 对症治疗:根据需要给予地西泮、盐酸哌替啶以镇静止痛, 给予吸氧, 连续7~10d;伴有血糖升高者积极应用胰岛素治疗; (8) 营养途径的过渡:患者发病初期由于炎症的作用处于高代谢的状态, 因此需要静脉补充大量的热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待患者肠蠕动恢复, 病情稳定后可逐渐过渡并恢复肠内营养; (9) 对伴有胆总管结石嵌顿者行内镜治疗。
2 结果
32例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性保守治疗后, 其中30例患者获得治愈, 治愈率为93.75%;死亡1例, 死亡率为3.13%, 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因胰周感染治疗3周后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后痊愈出院。32例患者住院时间15~49 (38±11) d。
3 讨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指在急性胰腺炎发作的基础上, 合并胰腺坏死、脓肿以及心、肺、肝等重要脏器的并发症[3], 病情甚为凶险, 可危及生命。临床主要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严重者可伴有休克甚至DIC等。本病发病初期, 由于各种诱因的作用, 机体胰腺腺泡内的各种酶原被激活, 多种溶酶体与酶原颗粒互相作用并自身消化, 诱发产生各种炎性因子, 此时机体内免疫应答机制减弱, 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严重时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4]。以往临床治疗该病多以外科手术治疗作为重要治疗手段, 但临床实践发现, 手术治疗不但严重干扰患者的机体内环境, 而且加剧胰腺组织的坏死[5], 同时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因此现在多主张急性重症胰腺炎一经早期确诊, 即应采取早期内科保守治疗, 待患者病情平稳后, 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手术治疗。
我们对3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采取早期内科综合性保守治疗后, 治愈率93.75%, 死亡率3.13%, 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 临床效果较为满意。我们体会到, 急性重症胰腺炎一经确诊, 即应采取严密监护措施, 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内科综合性保守治疗措施, 防止病情恶化。具体措施包括:采取禁饮食及持续胃肠减压, 使胰腺处于休息状态;常规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小板凝集的可能;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有效抑制胰腺分泌及继发性分泌, 有助于恢复水、电解质的平衡;采用静脉补液等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可满足患者高代谢率的需要, 维持内环境稳定, 增加机体抗感染的能力;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保护胃黏膜并抑制胰腺的分泌;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 第3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在胆汁中的浓度较高[6], 用于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可有效控制感染等。此外, 手术治疗仍然是内科保守治疗的重要补充方法, 如伴有结石嵌顿者, 应采取内镜治疗, 一旦内镜治疗失败, 即应采取手术治疗, 而伴有胰腺感染者, 待病情稳定后, 也应采取手术治疗,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之, 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病凶险, 预后差, 但如能早期确诊, 并能积极采取有效的内科综合性保守治疗, 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袁炳斌, 陈高科, 陈伟鹏, 等.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30) :98-99.
[2]耿威.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5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2) :2953-2954.
[3]孟云霞.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综合治疗临床观察 (附62例分析) [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12 (4) :89-90.
[4]张福花.内科综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3 (15) :228-229.
[5]Malangoni MA, Martin AS.Outcome of sever acute pancreatitis[J].Am J surg, 2005, 189 (3) :273.
综合保守治疗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46~84岁, 平均年龄 (67.3±3.5) 岁;发病时间5h~5d, 平均发病时间 (3.3±0.8) d;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 行走时加剧, 皮色暗红。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断标准[2], 均经彩超证实髂股静脉完全栓塞, 均排除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既往病史以及脑溢血患者。
1.3 方法本文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系统性保守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 将患肢抬高, 并给予抗凝、溶栓、祛聚等系统性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3.1 抗凝治疗:按照患者体重给药,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1mg/kg, 1次/12h。并于第2天监测凝血六项, 包括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APTT-R、APTT、纤维蛋白原。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9~14d, 症状好转后, 改为口服华法令治疗 (初始剂量为3mg) , 重叠用药3d, 定期检查患者国际化标准比值, 有效将其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若患者合并静脉炎, 需要采用抗生素连续治疗3~5d。
1.3.2 抗血小板: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治疗, 1片/次, 1次/d。
1.3.3 降纤治疗:静脉滴注, 将10U降纤酶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 1次/d, 并于隔日检查凝血六项, 超出目标范围, 用药减量, 改为5U。
1.3.4 中医治疗: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原则, 药选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30g、赤小豆15g、当归15g、玄参10g、牛膝12g、黄柏10g、桃仁15g等, 并同时采用自制五虫溶栓通脉丸 (3g/次, 2次/d) 治疗, 外治以冰硝散 (芒硝5 000g、冰片10g) 封包患肢。
1.3.5 其他治疗:急性期制动, 将患者下肢抬高15°, 缓解期适当运动,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自行掌握, 以病情加重和不引起浮肿为主;待患者症状缓解后, 指导患者下床活动, 患者要着弹力袜。
1.3.6 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判定基本痊愈:彩超检查患者下肢血管完全再通, 下肢肿胀不明显, 或者有轻度的水肿, 待患者平卧位, 水肿很快消失;显著改善:彩超检查患者下肢血管完全再通, 下肢肿胀不明显, 或者有轻度的水肿, 待患者平卧位, 水肿很快消失, 血管造影再通率达70%以上;有所改善:患者下肢水肿有所减轻;无效:下肢血管彩超血管无再通, 肢体水肿无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5例基本痊愈, 22例显著改善, 2例有所改善, 1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 各项生化指标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本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 多见于各种外科手术以后, 以经腹手术和髋关节手术为主, 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多见于老年患者, 该病极易引发深静脉功能不全、肺栓塞等疾病[3]。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 如何有效地治疗和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就成为临床探讨的关键问题。经过临床研究证实: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和析出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两个基本过程, 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后, 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给予治疗, 以尿激酶为主要的溶栓药物[4]。血栓形成多与手术及长期卧床等因素相关, 在少数的血栓自行消退后, 大部分已经扩展到整个肢体静脉主干, 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极易发展成为血栓形成后遗症,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严重时还会致残, 甚至于并发肺栓塞, 进而危及患者生命, 且死亡率高[5]。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 通过对深静脉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血栓形成, 减轻下肢水肿症状, 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这对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本组患者通过降纤酶促进血管内皮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 激发机体自身的抗凝能力, 降低红细胞聚集率, 从而致低凝状态, 低分子肝素通过与抗凝血酶的结合, 发挥抗纤溶作用, 增强血管抗栓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其他治疗, 达到治疗的目的, 结果显示:通过对50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综合保守治疗, 效果显著,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充分说明综合保守治疗的有效性, 也与诸多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总而言之, 综合保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效果显著, 安全有效, 是一种有效的临床疗法, 值得推广与应用。另外, 在临床实践中, 要加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 尽早治疗, 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根据患者病情, 合理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从而更好帮助患者改善病情, 提升生活质量[5,6]。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保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3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给予综合保守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变化。结果:经过治疗,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5例基本痊愈, 22例显著改善, 2例有所改善, 1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综合保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效果显著, 是一种有效的临床疗法, 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综合保守疗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陈碧泓.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 2012, 18 (26) :121-122.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第二版) 〔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5 (1) :23-26.
[3]黄海星, 陈冰玲, 等.医用压力袜预防ICU危重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9 (16) :113-114.
[4]李健清.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13, 12 (2) :27-29.
[5]盛颂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上海医药, 2013, 34 (2) :37-40.
综合保守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患者中, 男56例, 女32例, 年龄17~67岁, 平均46岁, 病程3d~15年, 平均3年2个月。全部病例均有腰痛及放射性下肢疼痛, 伴酸胀感, 部分病例伴有活动障碍。腰痛伴单侧下肢疼痛69例, 腰痛伴双下肢疼痛19例。体格检查:脊柱侧弯33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79例, 腱反射减弱者31例, 拇指背伸肌力减弱者29例, 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者46例, 椎旁压痛并放射者28例。本组全部经X线片及CT检查, X线检查除部分示脊柱侧弯椎间隙变窄及后缘增生外, 无其他特征性改变。CT检查均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其中12例合并腰椎管狭窄, 两间隙同时突出者2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牵引、按摩
在腰部以滚、揉、捏等手法按摩10min后, 让患者躺在牵引床上, 行持续牵引10min (牵引力量以病人能耐受为限) 。间歇牵引10min, 斜扳10min。
1.2.2 内服中药
温经止痛汤:制南星10g、白芷10g、黄柏10g、川穹10g、红花10g、羌活10g、威灵仙25g、苍术15g、桃仁15g、木防己15g、元胡15g、独活15g、龙胆草6g、神曲15g、桂枝12g。辨证加减:急性发作者加川牛膝15g, 慢性者加怀牛膝15g;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g, 白芍60g;热重者加忍冬藤35g;偏寒者加制川乌15g, 减黄柏龙胆草之用量;湿重者加薏苡仁30g, 通草6g;下肢麻木着加全蝎6g (研磨吞服) ;腰痛甚者加杜仲10g, 续断10g;患肢伸屈不利者加木瓜15g;水煎服, 早晚各服1次, 连服3d为1个疗程, 平均治疗2个疗程以上。
1.2.3 外敷中药
当归、红花、羌活、桂枝、路路通、虎杖根、络石藤、五加皮各30g, 共研末, 加入适量食醋, 装入布袋, 加热至60℃, 趁热外敷于疼痛部位, 2次/d。
1.3 疗效标准
优:腰腿疼症状完全消失, 脊柱恢复正常生理弯曲, 直腿抬高试验达80°以上, 腰部活动正常。良:腰腿疼症状显著减轻, 直腿抬高试验达70°以上, 腰部活动轻度受限。可:腰腿疼症状有所减轻, 直腿抬高试验达60°以上, 腰部活动受限。差:腰腿疼症状同前或加重, 直腿抬高试验≥60°。
2 结果
优62例, 良13例, 可8例, 差5例。随访3~18个月, 疗效差的5例转手术治疗, 4例因复发重复上述治疗, 疗效欠佳而手术。其余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
3 讨论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缘由风寒湿邪侵入肌肤, 流注经络, 则津液为之浊滞, 气血周流不畅而致血瘀、湿滞为患。痰瘀互结, 闭塞通道, 营卫失和, 导致腰腿麻木疼痛, 屈伸不利, 活动受限。治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1]。方中威灵仙、羌活、独活、木防己、桂枝通经活络;南星燥湿活络祛风;桃仁、红花、元胡以化络中之痰, 血行风灭以止痛;白芷行营卫, 少佐黄柏、龙胆草既能疏通下焦湿热, 又能缓风药之燥;苍术健脾燥湿, 绝痰湿生化之源;神曲消食和中而不伤胃腑。诸药相伍, 则祛风、燥湿、涤痰、清热、通络诸法俱存, 祛邪而又不伤正气;配合外用药, 经皮渗透, 可直达病所;加之按摩、牵引, 可使错位的小关节复位、嵌顿的滑膜脱出, 使脱出的椎间盘容易复位。三者合用相辅相成, 获取良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草药,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综合保守治疗 篇7
关键词:异位妊娠,手术保守治疗,药物保守治疗,疗效比较
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是妇产科常见病,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其大量内出血可以导致孕妇死亡,所以一直被视为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早期妊娠并发症。近年来,EP发病率不断上升,已占所有已知怀孕总数的1%[1]。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EP保守治疗的方法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动态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监测和阴道彩色超声的应用,EP的早期诊断和保守治疗已成为可能[2,3,4,5]。而且HCG浓度越低,流产和异位妊娠等EP的发生率越高[4]。但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医生所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现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位院的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保守手术治疗(A组)与药物保守治疗(B组)EP的疗效比较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EP患者中排除危重患者及需根治手术外,符合本研究入选条件的患者共12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1)手术保守治疗组(A组)69例,采用以手术保守治疗为主,甲氨蝶吟(MTX)、中药为辅助治疗;年龄21~33岁,中位数为25岁,其中未生育者37例,生育1胎者32例。(2)药物保守治疗组(B组)51例,采用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中药为辅助治疗,年龄22~32岁,其中未生育者37例,生育1胎者14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保守手术的指征:(1)出血量在100mL以下,未出现休克或休克已经纠正,生命体征平稳;(2)无明显输卵管炎症,无大范围粘连和破坏;(3)囊胚的位置、大小及能留存合适的输卵管的长短;(4)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器械,有利输卵管保守治疗的操作。本组69例均于病灶系膜处注射MTX 20~40 mg,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活血化瘀中药煎成汤剂保留灌肠,7d为1个疗程。69例全部有效,有效率为100%。具体手术方式有以下两种。
1.2.1. 1 剖腹保守手术治疗23例,剖腹后对输卵管未破裂或破裂口直径≤3cm采用:
(1)输卵管整形术:10例患者采用从创口处挤出孕囊,然后缝合创口的手术。(2)输卵管开窗术:7例行将输卵管开窗从中取出孕囊,然后将切口缝合。(3)输卵管伞端孕囊挤压术:有6例将孕囊从伞端挤出。
1.2.1. 2 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46例,具体做法是:
在下腹部切一小口,插入电刀切开输卵管,然后将孕囊吸出,电凝止血、冲洗。
1.2.2 B组
1.2.2. 1 选择病例的标准
(1)异位妊娠包块直径<3 c m;(2)腹痛不明显;(3)血β-HCG<2000 IU/L;(4)肝、肾功能正常。
1.2.2. 2 治疗方案
MTX 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6]、米非司酮50mg,每日2次,口服3 d。在治疗第4天和第7天复查血清β-HCG值,于第7天开始配合中药,如丹黄祛瘀、大黄蛰虫胶囊等活血化瘀、杀胚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EP病灶吸收。腹痛缓解或消失,腹部肿块缩小,阴道流血减少或停止者为有效。本组51例中,有效48例,有效率为94.1%。另3例因出现腹痛加重及内出血症状而改行手术治疗。
1.3 临床观察
A组及B组同时观察,主要内容有:(1)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腹痛、阴道出血等病情的变化,(2)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对于B组患者,若患者已无明显腹痛,血β-HCG较治疗前下降>15%以上,包块缩小或无增大,生命体征平稳,随访不困难的患者可以出院,但要求每周复查1次血β-HCG和B超检查,若血β-HCG呈持续下降,可改为1个月来院复查一次,3个月后可试行输卵管通液,以后改为门诊或电话随访直至血β-HCG降至正常。这样做可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院床位周转率。
1.4 判定疗效标准
1.4.1 治愈
(1)血-HCG降到正常;(2)腹痛消失;(3)包块明显缩小或消失。
1.4.2 失败
(1)治疗期间腹痛加剧,内出血增多;(2)血β-HCG持续不降或升高,包块不缩小或增大。
1.5 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注:两组成功率、宫内妊娠率、重复EP率经卡方检验,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HCG平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经t检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
3 讨论
对于EP的治疗应根据腹痛程度、血β-hCG高低、有无生育要求等分别采取个体化的不同治疗方案。凡不符合B组治疗的患者均纳入A组治疗。
A组69例,占总数的57.5%。因为在术中可同时手术分离盆腔粘连,合并对侧输卵管慢性炎症者亦可同时行造口、通液等手术,对慢性输卵管炎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从而减少再次EP的概率,同时给予MTX局部化疗,术后应用中药辅助治疗。能抑制残留滋养细胞生长,破坏绒毛,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再次同侧EP的发生,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7,8]。但手术操作对患侧输卵管可能造成一定损伤,因此,手术要精细,减少对输卵管的损伤,盆腔留置防粘连药物等[5]。本组69例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无持续EP者,内宫内妊娠43例,占62.3%,重复EP 6例,占8.7%。
B组51例,占总数的42.5%,成功率占94.1%。B组患者均采用MTX肌内注射,用量按50 mg/m2给药,同时给米非司酮50mg,每日2次,口服3 d。用药后第4、7日分别监测血β-HCG浓度。如果β-HCG下降<15%或反而反升则需重复给药一次。于第7天开始并配合中药,如丹黄祛瘀、大黄蛰虫胶囊等活血化瘀、杀胚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EP病灶吸收。腹痛缓解或消失,阴道流血减少或停止者为成功。本组51例中,成功48例,中转的手术3例,成功率为94.1%。随访3年,无持续EP者,内宫内妊娠31例,占60.8%,重复EP 5例,占9.8%。应用MTX、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EP会出现重复用药、血β-HCG的反弹、剥离痛[1]。因此需严格掌握好指征,密切观察及监测病情变化,并要有耐心、信心,以期能达到疗效安全、有效、无创的效果。
目前所用的物药MTX通过干扰滋养细胞DNA合成,使滋养细胞生长受阻,以致胚胎萎缩死亡,可起到杀死胚胎的作用,是一种高度敏感的化疗药物[2]。而米非司酮,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孕酮受体,拮抗孕酮活性,是孕激素拮抗剂,从而达到阻断孕酮的生理作用,使胚胎发育受阻继而杀死胚胎和滋养细胞,对输卵管的正常组织无破坏作用,能保持其完整性[6]。联合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黄祛瘀、大黄蛰虫胶囊等杀胚药物,达到起效快,疗效高于单一用药,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EP病灶吸收[5]。本组资料成功率高、重复用药率低,主要与选择对象血β-HCG<2000 IU/L有关,因血β-HCG>2000 IU/L患者,需第2次注射MTX的者增多。
EP治疗方法要因人而异,诊断确立后根据病情、生理、生育要求,选择能达到最好的预后和风险最小的治疗方法。手术保守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是目前能保留生育能力的疗法[8]。A组在术中采用小剂量MTX预防持续性EP发生,用活血化瘀中药灌肠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成功率100%,与张萍报道成功率98.27%相似[9]。从目前看是该法治疗EP是可靠有效的。B组采用MTX、米非司酮联合并加用中药治疗提高EP治疗成功率和宫内妊娠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似,两组成功率、宫内妊娠率及重复E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β-hCG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间相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对于有不孕病史、盆腔炎症病史者手术可同时对盆腔病变进行诊断及相应治疗,多倾向手术治疗,而初次妊娠者减少手术带来对输卵管损伤或盆腔手术后粘连并发症,多倾向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刘芳.异位妊娠5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2):68-70.
[2]王红英.血清人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孕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4):361-362.
[3]谢峰,姜萍.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0):17-19.
[4]庞翠红.早期妊娠血清孕酮与妊娠结局的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2):41-42.
[5]吴丽丽.447例异位妊娠治疗方法临床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3):253-254.
[6]Crochet P,Agostini A.Days after a single dose of methotrexate forprognostic value of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levels 4 ectopicpregnancy[J].BJOG,2012,119(4):506.
[7]张金芝,李淑敏.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及特点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9,25(4):425-427.
[8]丁丽吴凡.异位妊娠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6):71-72.
早期流产的保守治疗 篇8
早期流产常见原因有:胚胎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生殖免疫紊乱及血栓前状态。晚期流产且胚胎停止发育者, 多见于血栓前状态、感染等;晚期流产但胚胎组织新鲜者, 多数是由于子宫畸形、宫颈机能不全等解剖因素所致。本文重点讲述早期先兆流产及复发性流产的保守治疗。
1 一般治疗
据报道, 初次妊娠流产患者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达50%~60%, 属于自然淘汰。因此, 对于首次妊娠出现先兆流产的治疗无需勉强保胎或给予特殊检查。处理的措施包括: (1) 适当卧床休息, 禁止性生活, 解除精神紧张, 适当补充维生素E、叶酸、复合维生素等。 (2) 对症治疗。若出现阴道流血, 可予止血药治疗, 但疗效不确切;若出现下腹、腰骶部疼痛, 可适当给予解痉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间苯三酚。 (3) 对因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者可使用黄体酮或绒促性素 (HCG) ;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应口服小剂量甲状腺激素。经治疗后2周, 若症状好转, 血β-HCG上升好, B超检查提示胚胎发育良好, 可继续妊娠;若症状加重, 血β-HCG上升欠佳或反而下降, B超检查提示胚胎发育不良, 表明流产不可避免, 应考虑终止妊娠。
研究发现, 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 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逐渐降低, 因此, 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孕前应对各种可能的病因进行全面的排查, 并根据病因进行下列针对性治疗。
2 内分泌异常
2.1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轻度甲亢对妊娠影响不明显, 中、重度甲亢以及甲亢症状未控制者其流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早产率、胎儿生长受限 (FGR) 发生率、胎盘早剥以及围生儿死亡率增高。有研究显示, 未控制的甲亢孕妇自然流产率达11%~25%,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正常孕妇的10倍以上, 早产率为45.8%, FGR发生率为28.5%, 围生儿死亡率为51.7%。
一般建议有甲亢病史的患者应在控制病情后方可受孕。I131治疗甲亢的患者至少需要在碘治疗结束6个月后受孕。抗甲状腺药物主要有丙硫氧嘧啶 (PTU) 、甲巯咪唑 (MMI) 。有报道称MMI可致胎儿发育畸形, 因此孕前和妊娠早期优先选择PTU。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报道, PTU可引起肝脏损害, 甚至导致急性肝衰竭。所以, 除妊娠早期外, 优先选择MMI。治疗初期每2~4月检查甲状腺功能, 以后延长至4~6月。治疗目标为甲状腺激素水平在非孕期正常范围的上界, 促甲状腺激素 (TSH) <2.5 m U/L, 一般血清游离甲状腺素 (FT4) 达到正常后数周TSH水平仍可处于抑制状态, 因此TSH水平不能作为治疗时的监测指标。
2.2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减)
大量研究表明, 妊娠期临床甲减会增加流产、死胎、早产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且对胎儿神经智力发育有不良影响。而妊娠期亚临床甲减也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Benhadi等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2497例荷兰孕妇的流产原因, 发现高水平TSH增加了流产风险。Cleary-Goldman等对10990例孕妇进行研究, 发现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阴性, TSH 2.5~5.0 m U/L的孕妇与TSH<2.5 m U/L的孕妇相比, 前者流产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因此, 凡是以往确诊为甲减的患者均需接受甲状腺激素治疗, 建议当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3个月后考虑妊娠, 孕期继续甲状腺激素治疗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亚临床甲减患者应酌情补充左甲状腺素钠 (L-T4) , 维持TSH水平在妊娠早期0.1~2.5 m U/L, 妊娠中期0.2~3.0 m U/L, 妊娠晚期0.3~3.0 m U/L, 并可适当补充碘剂。用药后在妊娠前半期应每4周监测1次包括血清TSH在内的甲状腺功能, 根据控制目标, 调整用药剂量, 在妊娠26~32周应当检测1次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
2.3 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
甲状腺自身抗体主要包括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 Ab) 和TSH受体抗体 (TRAb) 。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流产风险增加1倍。Negro等对行人工辅助生殖的72例TPOAb阳性及412例TPOAb阴性妇女进行观察, 发现抗体阳性组的流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RR 2.01) 。2012年《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推荐对妊娠期高危孕妇进行TPOAb的筛查。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妇女妊娠期间需要定期检测血清TSH, 若发现TSH超过了妊娠特异性参考值范围, 应该给予L-T4治疗。然而对于有复发性流产史者可采取较为积极的处理手段, 含硒制剂是否有助于降低流产率目前尚无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 可酌情选用。
2.4 糖尿病
孕早期高血糖可致胚胎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由于妊娠反应进食不足或胰岛素过量所致的低血糖以及胰岛素不足所致的酮症酸中毒等都可导致流产的发生。Zolghadri等发现164例有复发性流产史的患者糖耐量受损的发病率为17.6%, 而74例有至少两次足月妊娠史的妇女糖耐量受损的发病率为5.4%,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发生流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未控制前应采取避孕措施, 于准备怀孕前3个月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并计划受孕前3个月应停药口服降糖药改为胰岛素治疗。一般在妊娠期不推荐使用口服降糖药, 但胰岛素的使用也有其缺点, 主要是必须注射用药, 患者较为痛苦, 另外有些患者较为敏感, 应用不当容易出现低血糖。由于口服降糖药使用方便, 依从性好, 近年来已有较多的临床研究证明格列本脲及二甲双胍在妊娠期应用有效、安全, 对不愿或不能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使用口服降糖药。
2.5 多囊卵巢综合征
已有大量的研究显示,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患者受孕后发生早期流产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明显大于正常妇女, 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血黄体生成激素水平的升高、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纤溶机制受损有关。复发性流产史患者孕前应全面检查, 存在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者可用二甲双胍治疗, 存在血糖升高者应尽快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必要时给予胰岛素治疗。PCOS患者可能存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的水平升高及微血栓形成倾向, 可进行D-二聚体检测, 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
3 生殖免疫紊乱
原因不明的自然流产中80%以上都与免疫因素有关, 免疫紊乱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原因。根据免疫类型, 将其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自身免疫型主要与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和甲状腺抗体阳性等自身抗体有关;同种免疫型则主要与妊娠免疫耐受失衡相关, 表现为封闭抗体阴性, 淋巴细胞紊乱, 特别是CD56+NK细胞和CD19+5+细胞数量增多和活性升高。但一般认为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 是指同种免疫型流产。
同种免疫性流产的治疗主要采用主动免疫治疗、被动免疫治疗和其他治疗。主动免疫即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对封闭抗体阴性者可采用此方法, 封闭抗体转阳后指导受孕, 孕后继续治疗3次, 每次间隔4周。如复查封闭抗体仍为阴性者暂不受孕, 多加4次治疗, 再第2次复查封闭抗体, 若封闭抗体仍为阴性者可在受孕时被动免疫治疗。被动免疫适用于NK细胞数量及活性异常者, 可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 (IVIG) 。日本学者认为, IVIG只有在大剂量 (75~100g) 周期性 (每2~4周) 使用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的经验是每次剂量25 g, 连用2~3天, 孕前预防性使用的量可酌情减少。
对于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 孕前可予小剂量阿司匹林 (50~75 mg/d) 治疗, 在确诊妊娠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5000 U皮下注射, 每日2次, 直至分娩前停药;对于有血栓病史的患者, 应在妊娠前就开始抗凝治疗。此外, 由于产后3个月内发生血栓风险较高, 因此抗凝治疗应持续至产后6~12周, 既往有血栓者产后可改用华法林钠。对于自身抗体阳性, 特别是抗核抗体 (ANA) 持续阳性者, 需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等。合并风湿免疫疾病者可以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抑制抗体的生成并与风湿免疫科共同处理。泼尼松10~20 mg/d, 一般用药2~4周自身抗体可转阴, 疗效达90%以上, 且无明显副反应。
4 血栓前状态 (PTS)
PT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所致高凝状态的一种病理过程。根据病因不同, 可将其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前者是由于凝血、抗凝和纤溶相关基因突变造成, 后者主要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各种引起机体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所致。不同原因血栓前状态的具体作用环节不同, 但最终都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增高和纤溶功能降低形成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可能导致子宫胎盘部位血流状态改变, 局部组织易形成微血栓, 形成胎盘纤维沉着、梗死, 从而引起胚胎缺血缺氧, 最终导致胚胎发育不良或流产。
治疗的方法是低分子肝素单独用药或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一般于孕前使用, 推荐剂量为50~75 mg/d,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 其对胎儿的安全性目前尚处于研究之中;低分子肝素用法一般是5000 U, 皮下注射, 每天1~2次。用药时间可从孕早期开始, 一般在血β-HCG诊断妊娠时即开始用药, 在治疗过程中如检测胎儿发育良好, 孕妇凝血-纤溶指标检测项目恢复正常即可停药, 停药后需定期复查凝血-纤溶指标同时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如有异常需考虑重新开始用药, 必要时治疗可持续至整个孕期, 在终止妊娠前24小时停止使用。妊娠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于母胎均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有时也可引起母体的不良反应, 例如过敏反应、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 因此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 有必要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综合保守治疗】推荐阅读:
内科综合保守治疗10-20
综合保守疗法08-30
保守治疗:手术治疗12-03
保守治疗06-23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09-20
保守性手术治疗12-14
保守治疗疗效观察12-31
中西药物结合保守治疗05-15
腹腔镜保守治疗08-10
植入性胎盘的保守治疗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