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11-08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2篇)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摘要: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专业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缺乏,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根据护士临床工作的身心状况、护士开展临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进行了课程设置内容探讨, 为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 还要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处于良好的状态”。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也逐渐从单纯的关注身体生理的健康到注重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 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 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 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现在中小学和高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 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作为守护人类健康的“白衣天使”, 其心理健康问题却往往被人忽略, 很多医学院校教育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却忽视了护士生这个特殊群体本身的身心健康, 没有系统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也缺少针对护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同时承担着关注和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责任, 需要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对患者实行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促进其身心健康。本文拟在护理专业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探讨, 旨在为护理专业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针对性教材的编写提供有效的依据。

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今医疗环境比较复杂, 医患矛盾增多, 信息比较发达, 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护理专业学生以女性居多, 作为医学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随着人群健康观念的转变, 社会对护士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不仅具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今天的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就是将来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因此, 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护士职业承担着救死扶伤的使命, 社会给予了比较高的职业期望和道德期望, 却往往忽略了护士这个群体自身的健康问题。我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护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特殊的工作时间 (三班倒工作制) , 作息生活很不规律;同时在医院要面对医护、医患、护技、护护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大多是女性, 传统女性所承担的角色和工作角色之间的冲突, 医患关系的紧张等等[1]都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许多调查研究都表明, 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2]。因此, 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特别的关注和干预。

同时, 护士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 现代护理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健康, 也要全面关注人的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观念和技术的革新, 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 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 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大量医学研究及临床病例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 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护士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技术, 也是临床工作的必备素质和专业技能。

护士心理健康与临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 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 工作性质直接关乎着人群的生命和健康, 责任重大, 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拥有应对复杂紧张工作的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相反, 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等低心理健康水平状态, 如抑郁、焦虑、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 将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 容易发生差错事故, 影响护理的质量。

2. 课程设置内容

2.1 教材编写原则

我校准备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目前所出版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我们拟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护理学专业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我们知道, 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从护理事业的发展需求、护理事业发展对护士生素质要求、临床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以及目前临床护士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与需求来进行编写。所以, 我们组建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团队, 该团队由有着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护理领域专家、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成员在川近十家大中型医院开展了调研活动, 了解了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她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的现状, 结合护理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制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该遵循针对性、客观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教材内容要结合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护理学科发展, 融合时代性和创新性。教材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 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护理的实践当中去。

2.2 教材编写内容

根据教材的编写原则,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 结合护理职业心理特征及护士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指导护士生如何针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 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第二部分结合临床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特点, 指导护士生如何识别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提高与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

教材具体章节内容:护士生心理健康导论;护士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护士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际交往;护士生的职业心理发展;护士生的情绪管理;护士生的压力管理;护士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护士生临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每一章节均在每章的内容之前列出相应的学习目标, 章节内容更突出了对护士生的实际指导, 包括一些案例、测试题等, 章节后附有推荐与阅读、学习与思考, 有助于突出重点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后总结与思考, 及时消化所学知识, 并指导学生延伸阅读, 拓展知识体系。

2.3 课程开设形式

本课程是作为护理专业拓展类课程, 开设一学期, 4学分, 72学时。授课对象为所有护理专业学生。授课紧扣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期末考试以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形式有纸质考试、小论文、临床实践、实践报告等, 突出护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特色。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 护理学科的发展, 护理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才能培养符合民众健康需要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李瑞英[3]认为在继续护理学教育中, 除了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 还应加强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 努力提高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避免稍遇困难和挫折就心态失衡, 增强护士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护士健康乐观的情绪, 全面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调查研究表明, 对临床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能有效改善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 提高护士生活质量[4]。由此可见, 在现代社会,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应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加强护士心理健康维护已是当务之急。而长期以来, 对于护士生的培养, 过多的注重于专业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 忽略了护士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 或者虽然意识到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却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我校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好可以通过专业的教材和系统的课程设置, 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干预, 符合现代社会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便于提高护理人才综合能力和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 护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护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是单纯的理论宣教, 而是需要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表明, 护士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 心理干预措施掌握不熟练, 而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自学或继续教育等形式, 使之对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等理论掌握不够[5], 另有调查表明, 基层医院心理护理实施存在的问题有: (1) 心理护理知识缺乏; (2) 心理护理技能欠缺, 执行力不足。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较随意和盲目。缺少有效措施, 且针对性不强, 心理护理工作浮于表面、不能深入, 导致心理护理程序缺乏科学性, 评估缺乏全面性, 诊断缺乏准确性, 措施缺乏针对性, 方法缺乏艺术性, 效果缺乏实效性[6]。本课程教材针对以往护理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和难处, 编写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加系统和全面, 并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方法, 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 及时解决病人或其他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改变病人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误区, 从而改变遵医行为,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2011年5月,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 (教思政厅[2011]5号) 》, 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 同时要求整合相关资源“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教育。”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和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或基础课程的一部分, 一些医学院校也逐渐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承担着维护人群身心健康的使命, 医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 陆续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和实践。根据调查显示, 医类专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 但课堂学习尚未成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学生所接受的相关课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医学心理学》、《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等[7]。说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尚无差异, 具有普遍共性, 没有体现医学生的特殊性, 尤其是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几乎没有。我校拟开设的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一方面编写了专门的针对护士生心理健康的教材, 体现了护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填补了国内特殊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空白。其次,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 第一部分为如何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教会他们如何调整职业心态、进行职业规划、缓解压力、自我探索、以及如何提升与他人沟通能力等,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二部分, 针对患者普遍出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指导学生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他们的身心康复也有利于护士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提升, 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和职业使命感。因此这门课程作为护理专业拓展课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教育或基础课程, 即体现了基础性也体现了专业性, 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桂瑛, 莫雪安, 黄巨恩, 等.职业护士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1) :75-77.

[2]张斌.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现状[J], 护理学杂志, 2008, 23 (8) :76-78.

[3]李瑞英.继续护理学教育应重视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 :258-259.

[4]金丽菊, 杨瑞珍, 林梅娟, 等.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3) :2208-2209.

[5]程金莲, 韩世范, 石贞仙, 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6) :47—48.

[6]徐红霞.基层医院护士临床心理护理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8) :101-103.

[7]唐超.医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与态度调查分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7) :923—926.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仁心仁术显真情 人文急救普新章 8个步骤 不让猝死发生

由于猝死发生突然,因而多发生在医院外,如家庭、马路、公共场所、旅游途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 到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加之人们工作压力增加及不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猝死的发生明显

增多。如果在猝死现场能够及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约有35%~40%左右的人能幸免于死。

猝死抢求的关键是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就是这样一种“救命技术”,具体包括八个步骤:

1、判断意识。当你目击有人突然倒地或心脏病发作时,首先要判断他有没有意识。方法是拍拍肩膀、喊

几声,“先生、你怎么了”,若没有反应,视为意识丧失;

2、高声呼叫。如“救命呀”,“快打120”等;

3、把病人翻转成复苏体位:病人仰卧且平卧于坚硬平坦的地面或平面上。病人口中如有异物或假牙要取

出,同时解开病人的衣服、领带和腰带等。

4、打开气道。用仰头举颏法畅通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

5、判断病人有无呼吸,看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的声音;感觉有无呼出的气流拂面;

6、若没有呼吸,救护者应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两次。救护者用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伤员的鼻翼,深吸

一口气,并缓慢持续地将气体吹入伤病者口中。吹气持续时间为2秒钟,吹气频率为5秒钟一次。

7、判断有无循环(心跳)。病者无呼吸,无咳嗽,无肢体活动即可视为无心跳。

8、做胸外心脏按压。

遭遇心脏骤停 别停着等医生 就危险程度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之相比。心脏骤停是猝死前奏,处理得当,则可逢凶化 吉。

急诊时您需要知道什么?

When you need emergency Know what? 带家人看急诊时,您需要这样:

等待时:安慰家人,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让家人知道你在身边陪伴他,保持镇定,在允许的情况下,避开急诊室常见的紧迫场面或痛苦的呻吟声。

治疗时:当医生开始为其治疗时,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呆在治疗室做安抚工作,但不要妨碍医护人员的治疗过程。如果你感到很难受,可以到治疗室外呆一会儿,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离开时:记清楚医生的诊断,所作的治疗,回家后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记录小清单,病情描述、家庭护理要点、做治疗医生的名字、所做的检查项目、使用的药物、以及回家后出现哪些症状必须立即复诊等。回家后:让他安心,告诉他正在好转,向他解释病情以及还可能发生的情况。在随后的几天甚至几周内,对他的情绪变化要高度敏感,多安抚,这会让他感觉舒服一些。

日常生活抢救小常识

Aaily life Rescue little common sense 腹痛 让病人躺到床上,在医生到来之前不要吃任何东西,切忌吃止疼药或泻药,防止掩盖症状。

烫伤 轻度烫伤,可涂紫药水,不必包扎。皮肤起泡时,不要把水泡弄破,可用涂有凡士林的纱布轻轻的包扎以减少疼痛。宜安静,多喝开水,烫伤面积大,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流鼻血 让病人坐在椅子上,使情绪稳定。头部前倾,用嘴呼气。从外面用手指压迫出血侧的鼻翼。用干净纱布轻轻地堵塞出血的鼻孔,进行压迫止血即可。

煤气中毒 立即打开门窗,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流通处,解开衣扣使呼吸流畅,注意保暖防受凉形成肺炎。轻度中毒,可给他喝热茶,作深呼吸,迅速送医院抢救。

洗澡时晕倒 将病人扶到浴室外躺下,可喝一杯热开水帮助恢复。如较严重,取平卧位,用身边可取的书、衣服等把病人的脚垫高。将窗户打开通风,用冷毛巾擦身体,从颜面擦到脚趾,然后穿上衣服,头向窗口,就会恢复。

.以精湛技术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给我一份信任还您一身健康

救死扶伤、尽职尽责。——急诊科

强化质量意识,确保医疗安全。

来到医院安心,接受医疗满意顺心,离开医院放心。

您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心愿。

为了您的安全,输液过程中不要自行调整滴速,拔针后按压针眼5-15分钟。

人和心诚,德高业精,务实思新,高效低耗,自强不息。您(的家人)

病情较重,我们一定尽全力抢救,希望你能够配合我们工作。

急救中心“120”温馨提示:

当您或您的家人不幸受到疾病的困扰而不知所措时,请您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24小时都有护理人员值班),我们的医护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到达您的身边,给您或家人最及时的救助和治疗。急诊科24小时都会有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随时为您解除病痛,祝您和家人身体健康!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

对于易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的生产设备,必须净化,保持厂房通风排气;对民用煤炉(比如安装烟筒)、燃气热水器的使用,要注意通风。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

对已中毒的患者要将其迅速转移,脱离现场,解开衣领,注意保暖,同时拨打“120”电话,及时送医院吸氧并到高压氧舱进行治疗。

急性酒精中毒的急救:

当您或朋友发生急性酒精中毒时(俗称酒醉),血清中乙醇浓度达到100mg%,则出现中毒症状,浓度在360mg%以上者,则不省人事甚至昏迷。轻度中毒者一般不需处理,可就地休息,注意保暖。如出现昏睡、昏迷、脉细、呼吸缓慢不规则、发绀或大小便失禁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处理。

严重性:

1、呼吸表浅缓慢有呼吸衰竭现象者,给予鼻导管高流量给氧(6~8L/分钟)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给氧,必要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或洛贝林)。

2、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

3、严重中毒者,可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促使体内乙醇排出。

4、保持呼吸道通畅,催吐或洗胃时注意防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发生,对躁动者加床栏保护,昏迷者预防自伤和误伤。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篇3

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他们施加系统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中职生大多是因升学考试失利、未能上高中而被迫就读中职的。从人员结构来看,农村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占大多数。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个人身份、追求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心理结构可能被破坏,心理平衡可能被打乱。同时,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期正属青春期,是人生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模糊,积极进取的劲头不高。除此之外,他们还存在下列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障碍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都不太好。造成成绩差的原因不一,但大多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给予的教育、培养方法不当,其本人没有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2.自卑心理

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社会上用人单位普遍地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得中职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处于劣势,甚至不少中职生有“非正规”学校教育的感觉。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常有歧视,使得他们自认为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我认同感较差。

3.情绪不稳

情绪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容易感情用事,遇事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中职生比同龄的高中生承受了更多的烦恼和压力,他们的情绪会表现得更加直接、强烈、不稳定,个性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且容易走极端,取得成绩时,兴高采烈,时常兴奋过头;遇到挫折时,又会悲观失望,抑郁消沉,甚至一蹶不振。

4.违纪行为

正常教学纪律的建立与维护,不但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而且是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有着良好纪律保障的校园环境也能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但是,在许多中职学校,学生违纪行为却比较严重。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中职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生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未定型的时期,其可塑性较强,他们出现的种种行为大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中职生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只要施以适当的矫治,大多会有显著的改善,而且可能会对以后有预防作用。相反,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一般问题就可能会演变为心理障碍或疾病,行为问题会发展成人格问题,矫正起来就要困难得多。而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如果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扬长避短,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能。

1.建立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必备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通共识。建立中职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是对中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并通过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测量,借以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象,从而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中职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分年级有选择地系统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教材,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整合学校、班级、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会心理行为的自我控制、调节和干预,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中职生掌握一定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增加心理训练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增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

3.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日本,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督导员心理素质与业务技能的要求甚严,必须具备心理学基础、心理辅导与治疗知识、精神医学与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而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这方面的教师大都是由相关人员兼任,基本属于半路出家,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理论培训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示范作用;二是轮训各班主任,增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考察的对象为玉林市卫生学校2007级与2008级三个年级的护理专业与助产专业两个专业, 其中07级护理12个班, 08级护理16个班, 助产专业07级2个班、08级1个班。每个年级的护理专业含1个实验班, 共2个班。各考察班级的学生在参加毕业年度参加护士执业考试时的年龄在17~20岁, 绝大多数为18~19岁。

1.2 方法

2007级应届毕业护生 (含助产专业应届毕业生) 采用2010年5月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统一的试题。考试分为4个科目, 即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每个科目题量为100题, 全部为选择题, 有A1、A2、A3、A4、B1型题。四个科目均达到60分视为合格, 即可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2008级则采用2011年5月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统一的试题。考试分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考试采用A1、A2、A3/A4型试题, 一次考试通过2个科目, 专业实务达到77分, 实践能力达到76分, 考试成绩合格。

2 结果

实验班级的护士执业考试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级。见表1, 表2。

3 影响因素的讨论

3.1 中职生源质量下降, 德育教育未得到巩固

招入中职的学生大多数是被高中拒之门外的青少年, 甚至是一些“问题”学生, 生源质量下降众所周知, 中职护生的专业素质也随之严重滑坡, 严重影响到临床教学质量[1]。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素养明显较差, 自我约束力、纪律观念、人生观、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等都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与效率。

3.2 生源大幅增加导致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

在中职逐年扩大招生的同时, 学校的各种资源配置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中职卫校,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 新进教师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按合理比例增加, 原有的教学设施或实训设施因为配套资金、教学场所、采购周期较长等不能及时完善与增多, 都会影响生均教学设施量, 减少了护生实训机会, 也会影响护生的知识学习、巩固与提高。

3.3 护理专业教师不适应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动态发展

护理专业教师未熟悉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等未落实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 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未能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未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2], 不关注临床护理模式的变化等等, 都会影响到护理专业教师对护生的施教针对性与水平, 从而降低执业护士通过率。

3.4 学生学习方法未得到合理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 通常能听到学生反映:某一门课程学习起来相当困难, 因为不知如何去学。这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 致使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效率与效果随之受到严重削弱。在应对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时, 这些未掌握合适学习方法的护生也是糊涂应考, 应试效果当然很难获得理想。

4 结论与对策

要提高应届护生的执业考试一次通过率, 必须要及时转变护生的培养模式, 从德育素养培养、专业知识锻炼、改善教育软硬环境等方面进行完善。

4.1 在扩大生源的同时, 必须强化护生的德育教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要想提高应届护生执业考试通过率, 准备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考前准备那一小段时间里, 而应该向前延伸, 即在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以保障学习效果。具体做法是, 护生入学后有计划地开展良好的德育学习, 如学习《弟子规》、名人成才典故、民族优良传统等, 以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学习与生活习惯, 专注于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这是一种学习水平提高的无形影响力, 是护生不断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不竭动力, 是护生提高学习与考试效率的有力保障。没有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学生, 通常注意的是专业学习以外的事与物, 甚至是校外的不良风气与行为, 学习的积极性与保障程度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护士执业考试的通过。根据中职教育的生源素质现状, 德育教育一般能在一至二年内收到较好效果。有了较好的德育, 护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就得到较好的保证。

4.2 生源的大幅增加要及时增加适当的学校教学资源

新进教师招录的数量与质量把控、教学设施数量配备与水平提高、校本研究的促进等对护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 在加大了对师资与实验教学投入力度后的2011年, 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 (53.27%) 比相对较差的2010年 (47.86%) 高出5.41%。由表2可以看出, 2010年与2011年, 师资与实验教学得到良好保障的实验班通过率分别为50.79%、85.53%, 较之保障相对不足的普通班通过率47.63%、51.74%分别高出3.16%、33.79%。故而, 随着生源增加, 新教师与教学设施也应相应增加, 以保证合理的比例。另外, 加强校本研究与科研力度, 促进教学软实力提升, 促进教师的及早成熟, 能保障护生教学质量与水平, 进而为提高应届护生通过率提供有效环境。

4.3 密切教学活动与临床见习、实习的联系

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获得临床护理工作资格的唯一途径, 它必然反映最新临床护理要求。临床护理实践是护理知识与要求的最前沿, 也是最为护理学发展活跃的环节, 它体现的通常是最为需要与最为先进的护理知识与理论, 而护理教学正是为了临床护理的需要而开设。所以, 在护理教学中应当加强与临床护理的联系, 适当增加临床见习的次数并提问或进行考核以提高见习质量, 同时及时获取临床护理的新知识、新理论与新技能, 以避免出现教学与临床相脱节、教学远远落后于临床的需要而演变成为相对无用的教学, 也会增加护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无法适应而失败的机率。实习阶段, 将护生出科考试参照护士执业考试要求进行考核;抓好“三基”训练,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定期安排对护生进行小讲课、护理教学查房及学术讲座, 提高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建立护理技能操作评价本[3]。

4.4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对于护生的学习而言, 根据知识水平起点较低的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程的要求, 帮助护生掌握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是非常为逼切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即为规律。掌握了本课程的学习方法规律, 并使之与护士执业考试相适应, 提高学习效果与护士执业考试过关率的困难将大为减少。

4.5 建立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动态监测机制

既然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获得临床护理工作资格的“门票”, 考试大纲所反映的即是临床护理实践中息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而该考试的大纲基本每年都会有一些据此进行的或多或少的变动。尤其是2011年, 较之前的更是有大的变化。如果没有很好地关注考试大纲的动态发展, 则很难进行高质量的护生考试前培训, 应届护生的考试通过率就无法保证较高水平。因而, 学校或护理教研室宜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以较有教学经验甚至较有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历年试题分析经验的教师为主体, 每年及时根据考试大纲与考试试题的变化, 拟定切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 并进行分解实施。这样, 使得“教”与“学”都能够紧扣形势发展,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提高通过率。

摘要:目的 探讨护生贴近临床需要、适应护士执业考试的实用性教学模式。方法 通过对应届毕业护生执业考试结果进行分析, 追溯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不同教学要求与教学模式。结果 实验班级的护生护士执业考试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级。结论 紧抓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要求、高强度的模拟临床操作实践的培养模式明显有利于护生临床实践知识的巩固与成长。

关键词:中职护生,执业考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艳.我校护生执业考试通过率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7 (14) :114.

[2]周彩华, 张玲芝, 孙丽, 等.应届毕业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分析与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0, 6 (6) :517.

健康教育专职护士工作总结 篇5

第二天,我再次来到佟大爷的床前,亲切的向他问好,大爷非常高兴地告诉我:纤维支气管镜已经做了,虽然有些不适应,但因为我提前告诉他术中的注意事项,所以手术还是进行的很顺利,而且他对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希望我多去看他。一瞬间,我所有的顾虑完全被打消了。我利用休息时间去肿瘤科取经,到医院图书馆下载资料,回到家后,在网上查阅相关知识直到深夜。“既然做一件事,就要尽力地将他做好”这是我们护士长经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为了这一目标,我们一直努力,加油!

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我和病人交上了朋友,今天是我做健康教育专职护士的.最后一天了,我却没有如释负重的感觉,1床的马阿姨仍拒绝超声雾化吸入,18床的黄婆婆骶尾部压疮时好时坏,10床杜大爷的痰液粘稠难以咳出等等,这些都我急需解决的事情。

如往常一样,我带着微笑来到他们床边,仔细的安排了相关事项,最后告诉他们,今天是我最后一班岗,他们都非常紧张地问我“是不是你以后就不管我们了?”我耐心地解释说道:“这怎么会呢?无论我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只要你们有疑问需要我解答,我一样乐意为你们解答,虽然我即将不在这个岗位上,但是还会有其他的老师来做这份工作,她们和我一样,将会耐心地解答你们一切的问题。”“哦,这样啊,那我们就放心了。”这一天,马阿姨不再拒绝做雾化了,黄婆婆竟也能在家人的帮助下翻身了,杜大爷终于学会了有效地咳嗽技巧了。

看着一张张因康复出院的笑脸,我会心一笑:只要是让病人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予以对应的健康教育,使病人早日康复,并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至于健康教育专职护士是谁?那都已经不再重要,应该无论是谁,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我们对病人向对待自己亲人的心是永远不会变的!

对聋生上网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趋利避害;健康上网

学生为什么沉迷上网?要使学生能够“健康”地上网,从事特殊教育的班主任对待学生上网的心理问题,要辩证地分析,不能像一些家长那样一味地反对和阻止学生上网,或者对上网问题避而不谈。

一、班主任应当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与经验

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才能与学生交流,教育才有说服力。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有关教育网站,他们上网多是为了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而不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指导他们如何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料,积极鼓励学生上教育网站进行学习。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软件,如PHOTOSHOP、PPT等,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里进行展示,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从中寻找乐趣,而不再是“无事可做”。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学、准确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学生心理障碍判断得准确,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教育学生。我把一段时期内新闻媒体报道因中学生上网而引发的事件搜集整理起来进行分析,在学生向我咨询或我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行为时,可以进行科学、准确、有效的心理教育。如开学初,我发现班里的小华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下课总是爱往电脑室跑,并且学习成绩有所下滑。于是我主动找到他谈心,从刚开始的“斗争”到最后敞开心扉,我得知,由于父母常常在外打工,对小华的生活不管不问,只要他向父母要钱,父母因觉得亏欠孩子,每次都要多少就给多少,从不问钱的去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上网聊天,小华就经常上网与别人聊天并结交了一些朋友。我了解情况后对小华耐心地进行了辅导,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充分肯定了他各方面的能力,特意安排了一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他一起学习。对于交网友这点,我向小华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帮助的意见,现在的他有了很好的转变,学习成绩提上来了,人也开朗了。

三、要为学生保守秘密

当学生因上网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会涉及到个人和其他人的隐私,对于这些隐私问题,班主任绝不能予以泄露,即使是对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也不能公开。如果泄露学生的秘密,教师不仅会失去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而且还会造成其他的后果。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绝不能把某个学生向自己反映的心理问题作为典型材料使用。

四、加强与家长的配合进行家庭教育

大部分家长由于对网络不甚了解,过多干预子女上网,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学生的反叛心理。因此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能够辩证地看待上网问题。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1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考评

1.1 强化护士职业仪容

首先强化职业素质的养成与职业的发展的意义。教育培训中利用大量的幻灯片及现场情景行为教学, 让每一位护士了解礼仪行为在服务、社交活动中重要性, 医院护士礼仪行为临床服务流程中的特殊性, 感官形象的教学收效好, 美、丑行为的鲜明对比, 统一全体护士思想上的认识。在教育培训基础上推出上岗着装整齐划, 良好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护士个体素质和整体服务的品质, 给病人予恢复健康的勇气和信心, 打造了优质服务的护理品牌。

1.2 言谈举止的规范化

制定护士在岗服务全流程用语规范化。在规范中体现出各种操作前中后沟通用语、接听电话服务用语、交接班服务用语等。另在培训中突出类语言、体语的训练。如推行上岗十字服务用语, 通过情景教学、晨间交接班等环节, 强化每位护士主动使用“您好, 谢谢, 对不起, 请, 再见”等常用用语。

通过评选“微笑护士”、“病人最喜欢护士”、“最贴心护士”等活动有序针对性的开展, 让身边模范的榜样作用影响整体, 各种评选细则引导每一位护士深刻领悟在服务中的各环节、各细节的艺术所在, 起到了促进新老护士实现角色的转变赢得病人好评, 提升了整个护理团队素质。

2 护士长人格魅力及影响力作用

2.1 关心体恤, 调控护士情绪

护士的身心健康对其职业心理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 他们在面对各种压力时, 会出现剧烈的内心冲突, 产生心理失衡, 因此, 护士长应善于调控护士各种不良情绪, 应帮助护士解决问题, 处处关心体恤她们, 消除后顾之忧, 使她们保持良好的心境, 用积极的情绪去护理病人。

2.2 注重“人———岗匹配”, 发挥护士个体的创造潜能, 优化护士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人———岗匹配”时, 依据护士个体的人际能力、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 按照人才合理梯度, 将科室内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依据护士的护龄长短、经验多少、家庭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班次, 解除护士的后顾之忧, 满足护士的基本需求, 稳定她们的职业心态, 使她们既能顺利的完成工作, 又能照顾到家庭;每位护士在工作都有自己角色。

2.3 维护护士身心健康

护士通常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的健康使者”, 这充分了职业的重要社会职能, 他们不仅要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而且要使健康人保持健康, 随着“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策略目标已家喻户晓, 护士将承受人类健康需求迅速增长的更大压力, 特殊的事业性质、特殊的事业氛围以及特殊的服务对象 (我科服务的对象是离、退休老干部以及行政领导) , 要求的护理水准较高, 从而给护士的身心造成较大的压力。具有关调查显示, 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其工作量大小、工作紧张程度、个体对职业角色的适应性等有密切的关系。护士长只有高度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整体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4 了解护士的职业心理需求, 并设法满足

护士长应该了解每位护士职业心理的需求, 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 护士的需求程度差别很大。如以护士职业发展目标的需求为例, 有的护士渴望学业上的深造;有的护士只想成为一名专业技术能手;有的护士则没有什么具体目标, 奉行“一切顺其自然”的发展法则。护士个体在成就动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主观因素方面的个体差异, 形成了她们多层面的、多方位的心理需求。如果护士长不能较好的认同护士职业心理需求的个体差异, 就无法因人而异地给予相应的满足, 就不能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了解护士的需求之后, 就应设法最大程度地满足。护士长应帮助她们正确面对各种问题, 建立更高的人生追求目标, 护士长对护士的真心和诚恳态度, 积极地解决护士的困难, 来满足护士的职业心理需求。

2.5 创造良好氛围, 缓解紧张情绪

浅议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 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 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 人的心理素质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之一的中国, 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把提高人口的心理素质放到议事日程上来, 青少年作为未来祖国的建设者, 担当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 就必须对跨世纪的青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

(二) 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只是身体健康而是逐渐趋向全面了。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远不再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健康的定义在不断发生变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健康的规定是, 具有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等四方面。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 他既是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 又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人, 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具有健康的体魄, 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三)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 现代化教育需要更新观念,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充满感情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启发学生自我认识, 自我调适、自我表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自身的潜能资源, 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稳定、持续、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健康的人, 他不仅能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能积极反作用于环境, 而且还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中职生正处在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调适能力还不够强的时期, 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复杂问题时, 常常引起心理矛盾的冲突, 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从而影响德智体全面发展,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本保证。

我国医学一向认为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的说法, 表明情绪的过分激动或紧张都会引起生理上的疾病, 甚至死亡。现代医学进一步证明, 生理疾病的产生与心理因素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生活、学习压力与心脏有密切关系、喜怒、忧伤、愤怒则会导致胃肠病等等。中职生正值青春期, 心理和生理开始发生变化, 正处于自控能力差阶段, 再加上自己本身素质低下, 由于心理异变导致疾病的有之, 由于失恋而打架的有之, 由于顽世不恭、对管理自己的老师用武力威吓的有之, 这样一来长久下去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本保证。

2. 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职生的学习是一种高力度的思维活动, 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而且在学习中充满了矛盾与困难, 又需要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 我们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对高一辍学的65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50%的学生患有心理疾病, 他们不但有思想障碍, 而且联想涣散没有中心, 思维杂乱无章。这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影响这些学生智力发展停滞或倒退的主要原因。

3. 心理健康是思想修养的重要基础。

人的一切思想活动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实质上是人的内心世界、自我修养, 道德评价和价值趋向的综合表现。所以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易于接受正确思想,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对不正确思想采取排斥态度。具有自知之明的中职生, 往往具有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而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会受到消极无为的人生观的极大影响;能顺利适应社会环境的中职生, 往往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而偏激厌世的人常常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善于交际的中职生, 往往具有热诚、乐观的品质, 而孤僻厌交的人则会常常具有忧郁、冷漠的性格。

由此可见, 健康心理对成才具有积极影响, 而异常心理则对成才具有消极影响, 因此中职生既要重视健康心理的养成, 更要做好异常心理的调适。

(二)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素质有多方面的内容, 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中华民族拥有许多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心理品质, 但同时存在一些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心理倾向。如比较因循守旧, 过于求稳而怕冒险, 易受暗示, 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些特点影响着人们创造精神、创造力的激发和应用。因此,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克服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 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需要学生有稳定的学习心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 但如果不重视学生心理的调节与把握, 学生学习就会遇到障碍, 从而妨碍他们的智力发展。在对300名高二学生的心理咨询调查统计中, 有关学习的心理问题占80%。有的认为学习没意思, 怎么办?还得上一年才能毕业, 毕业后考学校有没有把握;有的说“我学习很努力, 但由于自己基础太差, 成绩总是上不来, 家长埋怨, 老师失望, 我苦恼极了, 我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我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有的说“我也很想学, 但部分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老刺激我, 给我泼凉水, 说你学习也没用, 要是考学校的料早就上重点班或普通高中班了, 来职校考学校是墙上挂门帘, 还不如多交几个朋友, 将来到社会上多几条出路, 于是我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消沉”。还有许多学生存在着学习焦虑、不愿意参加考试, 甚至产生考试紧张的心理疾病, 他们的情绪低落, 精神忧郁, 有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这种郁闷的情趣会降低人的心理水平, 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下降, 严重的会形成学习心理障碍, 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专家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等教育的“中介”、“基础”, 认为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他各育都无从落实并不可能得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的养成需要依据德育心理学的原理, 智力的开发需要依据心理学原理, 体魄的增强要依据体育心理的原理, 美育要依据审美心理学原则, 劳动观点、劳动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要运用职业心理学的原理等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挑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决定我们整个社会未来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篇9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中职生大多是因升学考试失利、未能上高中而被迫就读中职的。从人员结构来看, 农村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占大多数。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 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个人身份、追求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有的心理结构可能被破坏, 心理平衡可能被打乱。同时, 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期正属青春期, 是人生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动力不足, 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模糊, 积极进取的劲头不高。除此之外, 他们还存在下列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障碍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都不太好。造成成绩差的原因不一, 但大多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给予的教育、培养方法不当, 其本人没有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2.自卑心理

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社会上用人单位普遍地片面追求高学历, 使得中职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处于劣势, 甚至不少中职生有“非正规”学校教育的感觉。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常有歧视, 使得他们自认为低人一等,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自我认同感较差。

3.情绪不稳

情绪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 情感丰富, 情绪富于变化,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容易感情用事, 遇事缺乏冷静, 不能明辨是非, 情绪控制能力差, 易冲动。中职生比同龄的高中生承受了更多的烦恼和压力, 他们的情绪会表现得更加直接、强烈、不稳定, 个性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 且容易走极端, 取得成绩时, 兴高采烈, 时常兴奋过头;遇到挫折时, 又会悲观失望, 抑郁消沉, 甚至一蹶不振。

4.违纪行为

正常教学纪律的建立与维护, 不但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而且是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有着良好纪律保障的校园环境也能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但是, 在许多中职学校, 学生违纪行为却比较严重。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中职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 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生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未定型的时期, 其可塑性较强, 他们出现的种种行为大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中职生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 只要施以适当的矫治, 大多会有显著的改善, 而且可能会对以后有预防作用。相反, 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 一般问题就可能会演变为心理障碍或疾病, 行为问题会发展成人格问题, 矫正起来就要困难得多。而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 如果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 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扬长避短, 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能。

1.建立心理健康工作机制,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必备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重视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通共识。建立中职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是对中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上,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并通过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测量, 借以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 以便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象, 从而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中职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针对学生特点分年级有选择地系统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知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 能够全面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教材, 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 开展心理辅导, 整合学校、班级、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因素, 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 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会心理行为的自我控制、调节和干预, 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中职生掌握一定心理保健方法, 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 又要讲究实际操作, 增加心理训练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 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 增进中职生心理健康, 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 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

3.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日本, 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督导员心理素质与业务技能的要求甚严, 必须具备心理学基础、心理辅导与治疗知识、精神医学与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而在我国, 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这方面的教师大都是由相关人员兼任, 基本属于半路出家, 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 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理论培训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 起示范作用;二是轮训各班主任, 增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 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 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经济建设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在专业技能培训环节上下大力气, 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却相对较少。众所周知, 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取决于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比起普通学校学生来说相对较弱, 如果放松了心理健康教育, 长此以往, 势必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日后的健康成长。因此, 必须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 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 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 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 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成为当前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浅谈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 而且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可见一个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三者是相互影响的。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而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因学习、人际关系、适应环境、就业等问题, 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近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告日趋增多, 而医学生更因其学制长、就业面相对较窄、医学的专业特点等原因, 存在着一些其他院校学生不具有的心理问题, 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探索和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更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一、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学习问题

医学院校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自身对医学并没有兴趣, 而是在家长的压力和逼迫下选择了医学, 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医生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是一个相对稳定、地位相对较高的职业, 从而选择了学医, 却并不是从自身的兴趣出发, 这些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学习动力不足, 甚至厌学、弃学。也有的学生是抱着对医学的理想和爱好来到了学校学习, 但因为自身的惰性或沉迷于网络, 渐渐失去了对医学的兴趣和动力。

大学的教育方法与高中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中更多的是“领着学”, 大学更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自学”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辅导少了, 补课少了, 但节奏快了, 内容多了。有的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低年级学生中尤为明显, 往往表现为学习焦虑, 更主要的是考试焦虑[1]。

一般大学本科为四年制教学, 而医学院校为五年制, 由于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 就读时间长意味着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加, 如此也增添了医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 环境适应问题

不同地方的学生汇集到大学中, 使得学生们在饮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有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产生了抱怨、抵触, 甚至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心理障碍。在大学里完全要自己料理生活, 这需要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然而对于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这一群体, 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 缺乏独立的能力, 也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不知所措, 不会很好地转变和适应大学生活, 甚至放纵自己[2]。医学院校往往较之综合性大学在校园规模上小一些, 并且学校的专业性较强, 这使学生感觉到学校不如自己想象的宏伟, 所见到的东西不如自己想象的丰富, 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上的落差感。

(三) 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处于步入社会的前期, 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中, 尤其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 性格和生活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们常感到苦闷、压抑、空虚, 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与人发生矛盾时更不知道如何处理。少数人也从内心中有一种不愿意忘记过去, 又不愿意接受现在的逆反心理, 觉得人情淡薄、真心朋友难觅。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独立性、封闭性, 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医学学习的紧张性使一些学生放弃了与同学的交往。到了见习、实习期间, 开始了真正接触社会, 在医院里面临医师之间的关系、医护关系、医患关系等多方面新问题、新情况, 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孤独、焦虑、不安等感觉。

(四) 自我观念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社会、学校、家庭都对这个群体给予了很大的期望, 在上大学之前, 学生在家里具有很高的优越感, 父母给予了宠爱和无限的关注,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时代, 也多为学校的佼佼者, 有较强的自豪感。但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 原有的优越感没有了, 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 强烈的自豪感也消失了, 有些人出现了情绪不稳, 自大与自卑感交替出现[2]。与其他理工科院校学生相比, 医学生更具有“疑病倾向”, 无形中加重了医学生的心理负担[3]。

(五) 情感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对待情感敏感而脆弱, 对于异性有着好奇感, 谈恋爱在大学中已较为普遍。医学院就读时间相对较长, 以及临床实习阶段课业较少, 也使得部分学生想要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但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感情问题或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 比如觉得别人谈了自己也不应该“落后”, 失恋了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 也可能沉浸在一段感情当中难以自拔。大学生对性也有强烈的探求欲望, 但其自身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相对滞后产生的矛盾和社会对性的回避都加重了学生的困惑。尤其医学院校的学生, 通过医学知识或生理知识的学习, 对性有了更多朦胧的意识, 学校和老师都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六) 升学和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毕业时最常有两种选择, 继续求学或者就业, 因为医学对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和大型医疗机构人员的饱和, 医学院校学生选择继续求学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高, 但目前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也往往不是学生想象的那样美好, 甚至多读了三年之后, 本来以前可以找到的工作却找不到了。医学生就业面相对单一, 就业形势也很严峻, 如此造成了他们的困惑和压力。大学生对于迈进社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但往往现实社会与自己心目中的期望反差学生难以接受,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一些学生, 失望感袭来, 使得有些人开始怀疑自己, 甚至用不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一切事物。

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一)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主动掌握学生心理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口头上说得多, 而更深层的思考和具体的行动少。无论社会还是高校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只有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适时、科学的进行问卷调查, 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 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应做到早预防, 早发现, 早处理。

(二)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优化心理素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和专题讲座是十分必要的, 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两课相结合。通过专门课程, 可以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 把握自己的心理, 掌握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学校也可以有针对性的, 尤其针对医学生心理特点, 开展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讲座, 对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分别进行不同的讲座, 如“新生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恋爱观”等, 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三)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训练

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更多的具体问题[4]。应将咨询、辅导和训练贯穿融合起来, 针对具体的人和情况, 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 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 设立咨询热线、咨询信箱、咨询网站, 设定固定接待日, 开设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

(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

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这支队师、辅导员和班主任, 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实际上也具有着重要责任, 学校应通过邀请专门的教育、心理学专家, 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 定期或不定期地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和现场咨询, 提高教师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使这些教育管理者具有专业、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起到言传身教和榜样的作用。

(五) 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力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发源地, 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和环节, 提高学生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 丰富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和家庭双向干预的有效结合, 而且家庭的环境和稳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说, 应当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 为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

(六) 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 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 陶冶情操, 塑造性格的作用, 健康活泼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净化心灵, 热爱生活。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思维的开阔性也略显不足, 只有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们锻炼了能力, 放松了心情, 感受了乐趣。

(七) 重视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一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新生、实习生、毕业生、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违纪学生、留降级学生、生病学生、失恋学生、留学生等, 对他们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 对加强大学生心理防范教育很有意义。

总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对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针对医学学习和医学院校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医学生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 医务工作因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也使医务工作者有着更多的压力, 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能及时、有效的释放压力, 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医学生的使命, 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才能达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的、人民放心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彭涛, 杨艳杰, 臧立新.不同学习成绩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4, 20 (10) :1274-1275

[2]姚建国.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 (2) :159-161

[3]马立骥.医科与工科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 l8 (2) :113—114

职校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一、职校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 阶段,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胜、好奇、好探索,这些特点为其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识易于“扭曲”、自我约束力差、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因此,在这一时期,自主与依赖、理想与现实等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使得职校生出现了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如: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焦虑;人际关系不良;与他人难以沟通导致的心理苦闷;消费上相互攀;情感危机难以排除产生的心理困扰;择业和就业竞争带来的心理紧张等等。一些独生子女职校生也有一些“独特”的心理问题,如感情易受挫折、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面对上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由此,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人际交往、学习、自我这三大方面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形式。

二、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

1.一年级阶段

帮助学生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悦纳、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在集体中培养责任感、荣誉感;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青春期异性交往。

2.二年级阶段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思维、创新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3.三年级阶段

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要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职业院校各年级学生活动主题的选择上应有大体相同的心理框架。一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发动校学生会力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校刊等各种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演讲、征文、情景剧创作演出和各种创新比赛等,为学生营造出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氛围。另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中,成为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应不定期地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在哪些方面易出现,怎样预防等。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此外,还可以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同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网上心理咨询辅导站等。这些形式可兼顾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教育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青春期学生自尊的需要。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视现实,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促进学生自知、自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遇到挫折、失败时能自觉地自我调节,做到正确评价得与失,不因一时的失败与得失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引导学生学会爱惜自己、善待自己。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职校生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职校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与良好个性,以更好的心态来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12

一、根据聋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展面向全体的心理辅导

遗传素质是聋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聋生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听觉障碍使聋生心理发展较慢,对外部世界反映的范围缩小,完整性较低。如,10岁左右的聋生的心理活动与5~6岁健全儿童的心理活动相当。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有:( 1) 聋生自身的残疾和周围人的看法与评价,直接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外来的疏导;( 2) 交流与沟通方式具有特殊性,他们不愿暴露自己的残疾,已形成故步自封的局面,而看话( 读唇) 局限了他们的信息来源,严重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3)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对个体要求逐步提高,作为弱势群体,他们需要付出较健全人更大的代价,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因此,只有通过早期的干预、缺陷补偿、康复训练和系统的教育,才能使聋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创设符合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开展面向个体的心理咨询

1.学校、家庭是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家长要理解、接纳聋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使每个聋生都能感受到关爱无处不在。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和子女对父母无条件的依赖和信任, 使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权威和深厚的影响力。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满足子女的要求、提供帮助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 从“学习心理、行为心理 、交往心理、耐挫心理、情感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做好个案记录和分析,对于个性心理障碍突出的要给予及时的疏导和解疑。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聋生在个性发展、学习活动、矛盾冲突、隐私顾忌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必须进行有效的个体咨询。

上一篇:第三钢琴奏鸣曲下一篇:新时期下大学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