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心和使命感

2024-09-28

责任心和使命感(共12篇)

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1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为了提高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 21世纪的青年学生应担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树立时代的责任感, 为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立志早日成才。那么应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呢?

我认为, 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对学生进行“四负责”教育, 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是对祖国负责:世界上任何民族, 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有自己最可爱的祖国, 祖国对他们来说, 是生养抚育他们成长的母亲。因此, 对祖国态度如何, 历来就成为衡量一个人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标准。首先是要求当代青少年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状, 不仅要了解祖国的昨天, 更要了解祖国的今天;不仅要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遭受侵略、奴役的历史, 更要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一些成就举世瞩目, 如承办2008年奥运会、加入世贸组织等。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 才能树立青少年热爱祖国的信念, 增强其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责任感。其次, 要求青少年学生把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信念, 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新时期。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自觉担负起建设祖国、美化祖国的神圣使命, 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理论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建国之行。只有这样, 毕业后才能投身到祖国的各条战线, 发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实现祖国经济的早日腾飞建功立业, 为建设和谐中国出力流汗。最后, 要求青少年学生弘扬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社会上弘扬正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抵制邪恶势力, 反对崇洋媚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今天, 正确看待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如工人的下岗问题, 社会存在的收入悬殊、两极分化、失业人员再就业、贪污腐化等问题, 使青少年学生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

二是对家庭负责:祖国是个“大家”, 家庭是个“小家”, 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对家庭负责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独立自主能力, 增强其对家庭的责任感。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些独生子女大多生活条件比较好, 从小倍受呵护, 被视为家庭的“小皇帝”, 父母的小公主。而且多数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又颇高, 再加上家庭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偏重智力, 忽视道德思想教育等倾向, 致使他们中许多人不但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人格脆弱, 怕苦怕累, 自我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到其成家立业后, 一方面要担负起支撑家庭、赡养双方老人和教育后代的责任;一方面要担负起干好工作, 为社会奉献的责任。这种从小养成的低能力和成人后面临的高负荷是极不相称的, 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针对这种状况, 从小尤其是青少年时期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加强对家庭的责任感是极其迫切的。如放学后回到家中, 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打扫家庭卫生、买米买面、洗衣做饭等力所能及的活儿;有客人到家时应表现得热情大方、文明礼貌;与邻里孩子交往时应互关心、互相帮助, 有矛盾时相互忍让、妥善解决等。这样做不但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了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对学校负责:学校是学生成才的摇篮, 培养祖国“四有”新人的基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校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优劣。要求青少年学生对学校负责, 就是了解学校的光荣校史, 维护学校名誉, 提高学校知名度。具体做法是: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不早退、不迟到、不旷课;努力学习专业技术和文化理论, 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爱护公物、厉行节约;艰苦朴素, 以学为本;在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学看齐, 在学习上向水平最高的人看齐;对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迎奥运知识竞赛等踊跃参加, 对社会上举办的活动, 如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识竞赛等要积极响应。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对自己负责: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也是思想多变的时期。有些诗人、文人把这时期的青少年比做花季、雨季, 我认为这时期的青少年正处在雾季, 其表现是思想不成熟, 行为易冲动, 心理易烦躁。这一时期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对自己负责, 就是要求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无论在社会、家庭还是在学校, 都要使青少年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担负的责任。在日益变革的社会中, 培养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世纪公民, 在家庭做一个父母称道、邻里赞美的好孩子;在学校认真学习, 严守校纪, 使自己的日常行为合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 全方位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使自己真正成为建设祖国、繁荣祖国的后备力量。 (漯河市第二技工学校)

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2

从古至今,是否真的存在毫无利己之心,一心只想着为子孙后代播下善种,对待国家报以极大责任和使命感的人呢?是的,北宋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人。

当范仲淹从风水先生处得知自己母亲的葬处是“绝地”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既然是绝地,就不应让别人来承受这样的`坏运气,我宁愿我自己承受;如果我该绝后,就是迁坟又有什么用呢?”当很多人劝他将苏州的风水宝地——南园买下来做住宅时,他又回答:“一家人发达,富贵范围太小,大家都发达了,才是大富贵。”于是他买下南园,创办了“苏州书院”,只为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即使一生坎坷不平,但他却甘愿在磨难中越挫越勇,范仲淹的人生态度更像是达到了某种境界,这样的说法毫不夸张。他勉励友人而写下的《岳阳楼记》中曾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倡导这种思想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非容易之事,以身作则是必不可缺的,而他也真的做到了“言行一致”。

我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时至今日仍有人立足当代,将欧阳修与范仲淹两种不同的思想进行对比,而得出的结果总是“我会选择欧阳修的人生态度”。的确,相比之下,欧阳修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人生态度,同样包含着对社会的关怀。而范仲淹在数年寒窗生涯中,博通儒家经典要义,因此也一直有着“希望与古人同道,以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慷慨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但他心中能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而范仲淹自然而然更像是达到凡人不可及的境界。

自主创新是一汽的责任和使命 篇3

最近,一汽透露出的几条消息更让关心汽车的人们兴奋:天津一汽夏利精心打造的国民车12天销售就突破1万辆;去年曾经一度受阻的一汽大众公司今年1月份,销量达到24572辆,稳居国内三甲;今年1月份,一汽丰田销售18395辆,同比增长77.1%;一汽马自达销售3981辆,同比增长111.2%。今年,我国汽车业这块坚冰将要融化,一汽自主研发的红旗C301将在7月投放市场。此外,高档的红旗HQ3、HQE也是一汽在“十一五”期间向这一高端挺进的主力车型。

从1999年开始,竺延风就在一汽多次说:“别人不谈民族汽车工业,我们不能不谈;别人不谈自主品牌,我们不能不谈。发展自主品牌是一汽的旗帜,是一汽的灵魂。发展汽车工业的责任要求我们走这条路。”

竺延风认为,是市场经济和创新给一汽带来了新气象。过去的五年,一汽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五”期间,一汽实施了“开放合作,自主发展”的战略方针,确立了“集中投资一个中心;发展采购、营销两大网络;提升总装、焊装、涂装三大工艺和专注发动机、桥、变速箱三大总成为内容的战略”。通过几年实践,目前,一汽已经基本形成了商用车全系列、乘用车经济型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掌握了动力总成的核心开发技术,形成了满足企业未来竞争需求的核心竞争能力。

对于汽车企业的创新,竺延风代表认为取决于两点:一是市场规模,二是开发体系能力。一汽不是简单地造一个产品,而是造能循环起来的系列产品。在具有前瞻性的混合动力、汽车电子、底盘控制仿真技术、车身网络系统、模具开发与制造、试验验证、汽车环保及轻量化等方面,一汽已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能力。目前,一个以公司技术中心为核心,天津、大连、青岛、无锡生产基地的应用性研发互动体系已经确立,产品研发形成生产一代、准备一代、开发一代的局面。

这种研发体系的能量正在迸发出来: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欧Ⅲ标准的四气门奥威发动机实现了批量生产;由一汽自主研发的解放J6H超级重卡、红旗顶级豪华轿车、夏利N3轿车、解放混合动力客车、红旗混合动力轿车等新产品在上海车展、长春车展、北京清洁汽车展、北京节约型社会展上频频亮相。

据统计,一汽“十五”期间共投入研发费用75亿元,相继开发了17个平台58个系列的920种车型,申报国家专利180项,专有技术55项。其中轿车囊括从A0级到C级、乃至E级几乎所有车型。近五年,一汽自主品牌汽车累计销售216.6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61.4万辆,自主品牌中重型卡车销售82.9万辆。五年间,整车出口连续两年突破万辆大关,2005年实现整车出口14256辆,同比增长40%;整车零部件出口总额达1.5亿美元,同比增长62.8%,整车出口品种、出口数量、出口贸易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班主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4

关键词:班主任,责任心,使命感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 常谈常新的话题。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 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是班级工作的舵手, 是学生成才的导师, 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而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师”, 就离不开班主任的责任心。

也正因为如此班主任这个职业很特殊, 有太多的工作难以进行准确量化评价, 要当一名好的班主任老师, 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 有时还能弥补能力上的缺陷。所以我们会不乏看到我们身边的教师中, 具有强烈责任心的老师成为了好老师, 具有强烈责任心的班主任成为了好班主任。责任心不仅能促使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自觉地把传授知识的同时, 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模式, 塑造学生的心灵, 同时还能为教师的人格增添魅力。

我觉得班主任的责任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

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就是自己的良心。我们经常感叹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 班主任工作更是良心活。我们经常评价某某是不是有责任感 (不是工作能力) , 我想评价班主任是否有责任感最好的尺子是班主任自身的感受。假如你的班主任工作做得很尽心、很细致, 领导、其他老师、家长却没有看到、又没有人表扬你, 但是你感到自己高兴、自我满足;假如你的班主任工作做得不尽心、不细致, 领导、其他老师、家长没有看到、又没有人批评你, 但是你感到不安、愧疚。有了这两种感受, 就有了良心, 有了班主任的责任感。良心和责任感是无形的法律, 时时在警醒、鞭策和褒奖着你我。有了良心和责任感才有了做好班主任的可能。

什么是班主任的使命感?使命感就是班主任工作要站得高些, 看得远些。我们时时在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竞赛出不了成绩;就连中考不知道要耗费老师们多少精力;三天两头学生还要闹出点事来。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细观察, 仔细思考, 我们会发现, 我们的教育行为的的确确、实实在在的在影响着班上的孩子, 这种影响是一辈子。不同的班主任, 不同的教育风格在孩子们身上留下了影子。班上大部分的孩子多多少少受到班主任性格和行事风格的影响:有的班主任要求严谨, 孩子们学习上更严谨、行为更规范;有的班主任年轻些、活泼些, 孩子们也活泼些, 思维也活跃些;有的班主任很是关爱学生, 像家长一样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 孩子们也更加懂得感情……这种影响不会是短暂的, 会带到孩子们以后的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班主任每每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如此重要, 如此神圣时, 使命感会油然而生。我们不要把做教师做班主任的成就仅仅定位在有多少学生竞赛获奖, 有多少学生上普高, 上重点, 而应该定位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工作对他有多大的好的影响, 定位于我们的工作是否能帮助孩子们未来能用他自己的双手撑起他头顶上的那片蓝天。我们的教育是具有超前性的,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之中就注入了一点未来。

二、细心, 耐心做好对学生的管理

着眼于教育, 怀着一颗关爱的心, 善于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法, 因人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切不可一个标准, 一刀切, 一个尺度机械地衡量所有学生。

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 使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学生, 不要期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天大树, 也不要因为是小草就歧视, 世之万物, 各有其用。树立班级正气, 扬昂扬之新风, 想方设法使班级风气正, 应该知道: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 严厉的批评也是教育, 但一定要注意个性差异。用好班干,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要给班干提供充分展示的空间, 多进行工作方法的指导。

三、无微不至的关爱学生

爱即责任, 爱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体现。特别是对待后进生, 班主任要通过多下班级, 与他们交流、谈心, 并以信任为前提, 用爱心加耐心感化, 以责任心来对待, 积极发现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闪光点, 促使他们安心在校学习和生活。

工作中我也会有懈怠的时候, 有些学生还真是让人爱不起来, 我们家长素质层次相对不高, 他们并不理解你的工作, 更谈不到支持你的工作。让人心冷, 但一想到, 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良心责任, 哪敢偷懒啊, 学校、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 我们岂能有负重托?我曾经代过一个学生, 他升入初中时基础较差, 也不爱学习, 所以平时的行为习惯表现很不好, 也成了我经常批评教育的对象, 但效果不太明显。一次在校门口我称了几斤苹果, 刚好他经过, 我就顺手给了他一个苹果。一周后班级的周记收上来, 王刚在周记中这样说:今天老师给了我一个苹果, 可见老师心中有我, 她没有看不起我, 我以后要对得起老师。没想到自己无意之举, 竟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锁。这对我触动很大, 使我认识到作为班主任老师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 去尊重每一个学生, 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一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关心, 体现出班主任的责任心, 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得到良好的教育。

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篇5

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表明了员工与企业“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是衡量员工素质的标准;是量化员工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尺度。

员工对企业的选择,既选择了责任又拥有了使命。

回顾冠盛发展的历程,有一则令人难忘的故事:一位油库主任在走马上任时,发现团队里的成员几乎都没有油库操作和管理的工作经历。当时,他的心境很复杂。因为,一个近十万立方储量的油库安全与管理的责任“重如泰山”。按理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必要的要求和条件,待条件具备后在履职施令。然而,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公司的信任和期望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责任和使命的驱动下,放下主任的架子,亲临一线工作。手把手,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在短暂的时间里,把一批石化战线的“新兵”训练和教导成业务操作的能手和骨干。

“责任”把工作和使命联系起来,形成推动工作的精神动力,为企业的发展构建起职业价值的基础和平台。

在发展中的今天,有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一位基层单位的高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客观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原因,极端的理解企业“独立负责”的管理关系,把企业的决策领导与个人的工作职责对立起来;把董事会调整公司班子的决定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和工作权力的剥夺,进而错误的理解:自己在公司丧失了“地位和尊严”。于是,在身负重任的情况下,在工作的关键时刻,一纸辞职报告,就不负责任的擅自离职而去。

“责任”,他最终选择了放弃,------。

我们看到,面对“责任”的两种态度,是何等的鲜明。一种是视工作为己任,一心想的是企业的命运、生存和发展;另一种却是置工作责任于不顾,一心想的是自己在企业里的“地位和权力”。

在责任的选择上,是没有多项选择的。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也就是员工为之努力工作的个人目标,用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来践行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把企业的发展大计视为己任的价值观。反之,凡背离企业发展所要求的行为、态度和立场,必将被企业所淘汰。

工作的精神实质就是责任意识。责任就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

董事长有一个通俗而又生动的比喻。“不负责任,不服从管理,不认真工作的行为,其实质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因此,我要率先‘砸掉他的饭碗’”。道理简单而深刻,所有对企业不负责任的工作行为意味着“砸企业的饭碗”,企业为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砸掉“不负责任者的饭碗”,这是对企业、对员工负责任的行为;是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必须履行的职责和责任。

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其客观表现是:以服从大局,做好本职工作,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为己任的工作行为。而主观反映的是:以忠诚、无私、勤奋和奉献为使命的工作精神。这是“冠盛人”的职业品质。在冠盛的发展历程中,他们始终把对企业的忠诚、对发展的使命、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意识紧密联系,并深深地铭刻在工作的篇章,突出表达了“忠心、信心和责任心”这个与企业建设和发展紧密联系的主题。

选择了责任就背负了使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趋于价值取向的共识和一致,从而形成企业现实工作与发展的动力。冠盛在二十多年的经营发展中,在经营管理上:讲信誉,重形象;

在发展战略上:有规模,有速度,赢得社会良好的口碑,展示了“冠盛”承担“社会责任”的品牌和形象。员工把维护企业的利益和荣誉视为己任,遵循利益一致性的原则,与企业建立“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注1)的和谐关系,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与企业共荣辱。在“团结奋发,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注2)企业精神的引领下,“焕发活力,开拓进取,争创效益,多做贡献”(注3),在不同的岗位上用踏实工作,优良业绩来阐释责任心、使命感的深刻内涵;用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工作业绩和行动塑造企业发展的新形象。

对“责任”认识的程度,决定着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在冠盛各级工作岗位上担负重要职责的干部,在工作历练的岁月中都经历了“责任如泰山”的重压和磨砥;在冠盛的员工队伍里,无论是夏季的酷暑高温,还是冬季的凛冽寒风,码头,高矗的罐顶,员工手中的计量尺在进行分毫之间精细的计量操作;发油台上,加油机旁,发油员工操作的计量泵和手提油枪都创造出临界流量的工作业绩。认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工作素质和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工作创新,创造新的工作业绩就是在担负和履行企业赋予的工作责任。工作业绩蕴含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转化而成的工作激情和工作动力。这就是在实际工作的历练中对“责任”这个既简单而又深刻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共同铸就和谐关系的基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努力工作所作出的劳动与智慧的付出和奉献;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企业不断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企业与员工以责任和价值共同铸就和谐关系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和发展了员工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理念,激发了员工的工作潜能,从而形成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从韶关的东郊加油站到广州新造油库,再到今天的美福炼厂和在建的“南沙油库”,都显示着冠盛发展里程碑的意义。

今天,浙江美福炼厂即将点火开工,正式进入长周期生产试运行阶段。在历经三年建设的过程里,同样包函并展示了丰富的奉献与创造,责任与使命的精神和行为。

责任是什么?就是忠诚企业,以企业利益为根本,以企业的目标为指导,敬业尽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克服和解决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工作任务。

责任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和作风、使命和追求、态度和原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态度。

这个认识是冠盛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汗水和心血;用对冠盛事业的忠心和对冠盛发展的信心;用责任心和使命感共同催化炼制的。

冠盛人时刻铭记董事长的号令:“坚定信心,敬业奉献,团结协作,扎实高效,强化管理,提升效益,为全面完成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齐心协力共创冠盛美好的明天”,是冠盛全体员工的责任和使命;是冠盛全体员工努力奋斗的目标!

(注1):1993年,冠盛提出的“工作方针”。

(注2):2005年,冠盛根据新的发展规划,修订提出的“企业精神”。

从设计伦理看当下设计责任和使命 篇6

清代家具

一、设计伦理解析

设计伦理就是要求设计中运用伦理学取得人、环境、资源的平衡和协同。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必须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发扬人性中美的、善的、真的方面。

设计作为造物活动最为关键的部分,它规定着造物价值的取向,就其价值而言,可以说设计是价值的缔造者。在设计缔造或预设的价值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其实用价值,二为其审美价值,三为其伦理价值。首先,所谓伦理价值,是指伦理层面上的价值,即最高价值,这种最高价值实际上是设计的目的本身,即为人的生存、生活服务,使人的生活达到至幸福的境地之目的,此为“至善”。通过设计这一手段使人生活得幸福,这应是设计的终极价值;其次,设计的伦理价值,除终极价值“至善”外,它还适当地包含着手段善和内在善,即包含着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内。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构成了设计“至善”的低层台阶,是其基础,并互为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若设计之物根据其目的而较好地实现其实用功能和价值,它即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这里,实用之“手段之善”成为“至善”的基础和条件之一。一件设计品缺少起码的实用价值,首先是非道德的、反伦理的,反之则是合道德的、伦理的。审美价值以其“自身善”作为“至善”的基础,它是最终“幸福”目的的一种局部形式体现。

二、设计艺术的设计伦理的趋势

人类过多的依赖、自豪于人类自己依照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的伟大的造物世界的同时,殊不知其已被逐渐的“物化”,走向了人类自己创造的另一个极端。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些社会现实,如:资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消费商业文化的问题,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呈现的“物化”现象等等。而对这种现状,设计艺术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设计的伦理性思考,使设计艺术具有实际的思想引导。作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需要具有广泛的知识和丰厚的修养外,更多的是增强设计师的一种社会的责任感,从设计伦理而言,对整个设计的核心“人”的综合关系的平衡。

而设计的伦理性作为设计艺术新的研究课题,对设计艺术的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就理论的实践性指导作用,“理查·布卡南与维克特·马格林在1995年出版的《发现设计》文集的导论中开宗明义的说明要讨论的课题,乃是日常生活的设计”,这个微妙的分别已使我们知道我们已开始离开对设计学纯粹的概念层次去理解设计,而返回到设计的实践去行动反对概念理论的分析。虽然其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研究设计的实践层次,但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对于设计研究不仅仅对概念理论的分析,更要注重其设计实践的意味的思想主题。以上几点所考虑的核心便是为什么设计艺术要注重设计的理论性思考,启示了设计艺术重视设计的伦理性思考的发展方向。

三、当下设计伦理的责任与使命

设计的伦理性已逐渐深化到设计的领域内,逐步实现设计的各个方面的人性化设计,即设计要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设计的伦理性的要求实现了设计的重新塑造,实现了设计向新的趋势发展,设计被赋予更深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涵,设计从关注设计本身出发,设计与环境走向了设计的交流性阶段,实现了设计的情感交流、文化认同和人文关怀三个层次的发展,伴随着更深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的不断深化,注重设计本身的思考,以设计为中心,关注设计本身的功能、装饰、材料等等。从设计物出发,建构设计的单层次内涵,注重设计与环境因素的设计阶段,实现了更广的层次的设计内涵的建构,设计要关注环境,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共融的空间氛围。设计与环境,即设计与自然环境(气候、地形等)和社会环境(文化、宗教、民族生活习惯等)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设计与环境,既注重整个大的区域环境的作用,更注重小的区域环境以及民族性区域环境的作用,实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

最早提出相互设计伦理性的是美国的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为真实世界的设计》。巴巴纳克明确地提出了设计的三个主要问题1.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少数富裕国家服务。在这里,他特别强调设计应该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2.设计不但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3.设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设计为人民服务,即设计行为的目的指向是广大人民,其设计行为必然为善行,道德应该成为其设计之物的客观属性。如果其设计仅为个人利益服务,而且这种个人利益和目的与大众的利益和目的的相违背,其设计行为即为非道德而成为一种“恶行”。当然,以个人为目的的设计行为并非全是恶行,当个人目的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时,其行为即为善行。具体而言,设计责任的承担者主要是设计师,其职责必然性地决定了他所奉行的准则是利他而不是利己的。所谓利他即不是以个人意志而是以普遍意志来从事设计,设计师实际上是一个代言者,带大众之言。在这个意义上,设计师的行动和选择不仅是理性的,而具有康德所谓“绝对律令”的意味。康德在伦理学说上的所谓“绝对律令”,指一种个人行动的道德原理:“你只应根据你创意的,而你同时也愿意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来行事。”设计者在决定自己的设计时,必须将自己的私人利益放在一边,而根据那些被所有道德行动者采纳为自身行事准则但也是合理的那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即他的设计行为和取向应以大众的利益需求为基础,并且与自己的意志、选择相融合,即自己的意志与选择是符合大众的利益需求的。只有这种符合才能成为支配自己设计行为的“绝对律令”:“如果拥有一项最高的实践原理与绝对命令存在,它必然是这样一项原理:因为某个东西为目的自身,它对每个人必然都是目的,从这个观念构成意志的一项客观原理,因而能称作实践法则。这项原理的根据是“理性存有者作为目的自身而存在。”从当今设计的发展来看,设计的伦理性要求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设计的伦理性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的建构,进而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流同时又被分为两个层次:政治阶级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从这三个层次上来观察,基本上包括了设计的伦理性所要关注的内容。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对于设计的伦理性不乏精粹的论断,其思想精髓对现代设计仍具有意义。从墨子的思想来看,墨子对技艺的要求突出一个“俭”字,一个“用”字,除此之外,其它的不加提倡:“不同珍奇、好玩无用之物,富室不加雕饰。”他要求均贫富,不耽于逸乐,施政提倡相利,教化崇尚相爱,批评税敛沉重,致使民心离散;在市场强行买物,致使商贾绝迹,珍奇好玩之物充斥,使民用的货物殚竭,等等,提倡一种人与人平等的地位。反映到设计上,体现设计的平等性,即设计为广大普通的民众服务。从墨子的思想中明显的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平等兼爱的思想,消除影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阶级性思想,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体现为和谐性。从《考工记》来看,设计多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的交流。《考工记》中制轮的标准,体现为设计物要适应自然,“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制轮根据不同的地形以不同的制轮方法,“行泽”择削薄边缘,“行山”则是轮子牙厚要上下相等。从这些问题上来看,巴巴纳克的观点明确了设计的伦理在设计中的积极作用。

结语

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7

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应当充分认识国企女职工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培养高尚情操,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石;不断赶超创新,增强发展中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广大女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几年来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晋煤集团等国有企业作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力量,也在不断实践着新的战略定位。在国有企业中,女职工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如何在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上,发挥好女职工的力量,为转型跨越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1 充分认识国企女职工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重要性

女性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山西省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这一目标,需要包括广大女职工在内的全省各个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国有企业在转型跨越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在晋煤集团,女职工占集团公司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分布在企业的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女职工掌握着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同男性职工一样为企业发展贡献着力量。同时,女职工还担负着家庭的责任,对构建和谐企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一支朝气蓬勃、具有奉献精神和时代风貌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要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女职工的作用,这是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需要。

1.1 国企女职工是转型跨越发展中经济的建设者

女职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在晋煤集团,女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与时俱进,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特有的办事细致、善于协调的优势,积极投身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之中。在机电通风、仪器检测等关键岗位,在煤炭洗选、后勤服务的工作一线,在多经三产、新兴产业开辟市场的潮头浪尖,到处都活跃着女职工的身影,企业所取得的发展成绩无不凝聚着女职工的奉献。

1.2 国企女职工是转型跨越发展中安全的推动者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晋煤集团作为集煤炭、煤化工、煤层气、电力、煤机和新兴产业六大产业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要沿着“固煤、稳肥、增气、扩化、强机、兴电、育新”发展路径,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安全”必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女职工安全协管组织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的活动,以女性特有的微笑、温性和耐心从另一种角度向企业和职工传达着安全生产的意识,已经成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国企女职工是转型跨越发展中和谐的保障者

和谐稳定的环境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只有环境稳定,才能集中精力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女职工以其温柔细腻的心理、良好的沟通技巧,影响着家庭和社会。女职工同丈夫有着特有的感情联系,影响着丈夫的情绪宣泄和稳定。女职工同孩子特有的感情纽带,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子女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周围的朋友和同事能够进行沟通和引导,有效地形成群体的粘合力。重视和发挥好女职工在家庭、社会稳定中的特殊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家庭和社会矛盾的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2 转型跨越发展中部分女职工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从当前集团女职工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女职工思想状态较好,工作热情饱满,积极奋发向上,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晋煤集团改革发展的步伐很大,而有些女职工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女职工却满足于现状,认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与自己无关,对企业的长远目标认识不足,表现为对一切事务漠不关心。对待工作墨守成规,不求上进,不重视知识创新更新,长此以往,必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形势,跟不上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

2.2 学习热情不高,竞争能力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女职工对学习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现有工作水平、工作技能已经足够胜任目前岗位,不需再学习了;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学习太累,学不进去。除了工作,还有家务、孩子、丈夫样样要操心,没有时间坐下来学;有的女职工工作比较稳定,认为培训不培训,学习不学习对自己来讲都一样,没有危机感。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女职工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缺乏竞争能力。

2.3 工作满足现状,进取意识淡薄

当前,有些女职工在工作中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缺乏工作动力;有些女职工长时间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激情不足,自我定位角度偏低;有些女职工不欣赏“女强人”、“女能人”,不愿吃苦,大部分精力和热情转移在家庭身上,这种状况容易滋生安逸心理,缺乏进取心和工作动力,抑制了女职工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3 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国有企业女职工的责任和使命

3.1 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虽然表面看来男女平等,但从深层次来说男女还存在某些地位上的不平等。为在企业处于一席地位,广大女职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首先要独立。独立是女人最好的品质,体现在精神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精神上的独立,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经济上的独立,是幸福的前提。有一份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创造价值,也让自己更充实,向社会展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事实。常言道:“有为才有位”。所谓“有为”,指的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努力进取,发挥自身的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干出成绩,用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谓“有位”,通常指的是所在的岗位、所处的职位和地位。“有为才有位”的意思是:有作为才能在单位和社会上取得较理想的待遇与地位。倘若无所作为,那么职位和地位便与你无缘。我们每一位女职工必须明白“有为”和“有位”的关系,用成果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赢得领导的认可和员工的认同,从而得到地位和职位的提升。

3.2 要培养高尚情操,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在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女职工有了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就能正确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就能正确对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有了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就能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企业利益,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之中。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来自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正当的兴趣,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有幽默达观的生活态度,保持好的心态,对自己的精神和健康至关重要,只有在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在成绩面前勇于创新开拓,在利益调整面前不患得患失,能做到顾全大局,消除随波逐浪的思想。要主动自觉融入企业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真心真意,脚踏实地,坚持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理想。

3.3 要提升综合素质,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石

想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大显身手,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前提。广大女职工要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开阔视野,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的原则,通过“精一业,学两手,会三招”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拓展更广阔的竞争空间。在如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现代女职工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随时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升值。所说的充电,当然不是追求时尚的服饰,不是华而不实的表面装饰,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充实和丰富,一种思想的前卫和丰满,更是一种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历练,用最新的知识和力量武装自己,提升竞争实力。无论是普通的女性还是杰出的女性,均是如此。

3.4 要不断赶超创新,增强发展中的竞争意识

女职工要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在自身岗位上主动参加实践,迎接各种挑战,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卑不亢,把挑战当作机遇;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竭尽全力去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要努力提高洞察力,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无论工作如何繁杂、细小,都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挑战自我,争当勤奋劳动、创新劳动的好榜样;广大女职工要制定个人努力目标,找到自我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获得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个人在企业中的成长;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女职工更要提高自己在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中的适应能力,要站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高度,与企业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挥个人潜能,立足本岗,提出新课题,实现新突破;要始终着眼于女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这个基本点,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并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使人信服,塑造博学多能的个人形象。通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女职工立足本职,发挥特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为实现山西跨越发展,为晋煤集团的改革实践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文章阐述了国企女职工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现状和部分女职工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国有企业女职工的责任和使命。

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8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当代、造福子孙的一项重要事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除了口耳相传, 很重要的就是文字记载。中国古老的文明中, 有很多关于史官的记载, 传颂着许多史官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真实记录历史的佳话, 为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明、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档案工作十分光荣, 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认识规律、预见未来的重要依据。可以说, 从古至今档案工作都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的一年,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 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大力创新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留史资政的重要作用, 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辛勤工作在全省档案工作第一线的、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全体档案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扎实推进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沈阳经济区建设、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辽宁全面振兴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去年, 面对复杂形势, 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 依靠全省人民艰苦努力, 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继续保持了振兴发展的强劲态势, 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可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元, 居全国第7位。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0.5亿元, 同比增长31.7%, 增幅高于东部地区6.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640亿元, 同比净增3000亿元, 总量保持全国第3位, 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也为辽宁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吸引了全国、全球的目光, 成为投资的热点地区, 实际利用外资240亿美元, 稳居全国第2位。粮食产量达到407亿斤, 创历史最高水平, 增幅列全国第1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去年, 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实际增长9.9%, 超过全国平均增速,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实际增长13.8%, 高于沿海省份平均水平。这些充分说明, 目前辽宁进入了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就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奋斗目标, 不但经济建设要上新台阶, 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上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幸福指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稳中求进、稳中求快”, 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积极应对,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努力, 同时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如何通过档案人积极有效的工作, 更好地为大局服务, 如何真实有效地记录下全省干部群众推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镜头, 造福子孙后代, 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牢固树立“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挖掘抢救整理好历史, 真实地记录好现实, 尽最大努力为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服好务。

二、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着力点, 推动全省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 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档案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水平, 加快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质量。

第一, 要在加强档案基础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档案基础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保障, 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前提。要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建设, 做好档案接收和征集工作, 切实把重要档案整理好, 把各方面工作中形成的重要资料收集齐。一是要对历史档案做好抢救、挖掘、收集、甄别、整理工作。辽宁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省份。在东北地区, 我省的党组织建立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辽宁人民也有着非常光荣的抗战历史;在和平时期特别是建国初期, 我们曾为共和国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改革开放以后, 中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我省在解决体制机制矛盾方面、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做好这些历史资料的收集、挖掘、整理非常重要。这里我要特别强调, 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收集、整理档案资料时, 要注重真实、科学、准确、不粉饰, 实事求是地记录好历史和现实, 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二是要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 通过积极努力的工作, 适应时代的要求, 提高我们自身素质,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逐步实现档案保管和利用的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 实现档案资源互联共享, 真正把它当作一种公共资源, 服务于当代、服务于子孙后代。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我省档案馆库建设。凡是列入计划的县区档案馆要抓紧规划, 尽快开工建设。要不断加强配套软硬件设施建设, 为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明年, 省档案馆新馆将开馆启用, 省档案馆从现在起要抓紧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确保按时投入使用。

第二, 要在强化档案管理上取得新成效。要认真贯彻《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 加强档案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与档案法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档案安全责任制, 制订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严格保密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 推进制度化, 增强执行力, 把好关口、消除隐患, 确保档案绝对安全。同时, 要认真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对违反档案法规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形成依法治档、依法管档、依法用档的良好氛围。

第三, 要在档案开发利用上取得新突破。管理好档案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 能给人以借鉴、给人以启迪。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一些历史知识, 从中汲取营养。档案部门有责任帮助大家, 提供这种借鉴、提供这种服务。要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工作、重要任务、重大事件, 强化档案服务, 尤其要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 形成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 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可靠依据, 真正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 使档案管理部门成为决策咨询部门。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为档案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档案事业是一项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事业, 支持档案事业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领导, 扎实推进。分管领导要多关心、多支持档案部门的工作, 加强调研和指导, 主动帮助解决档案事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档案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关心干部的成长进步,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要给档案部门多交待任务、多搭建平台, 让档案部门参与到各项事业中去, 在实践中锻炼队伍。

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9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措施是什么?下一步计划安排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交锋点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 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应对从容立场坚定

《财经界》:作为一名多次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中国代表, 您亲历了《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从激烈交锋、讨论、妥协到最终达成漫长历程。在多次谈判中, 中国的一贯立场是什么?成效如何?

苏伟:在当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 中国政府坚持以下原则立场。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 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通过率先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排放空间, 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 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根据各国国情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 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和平行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问题。

《财经界》:碳排放是目前国内国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做了哪些部署安排?

苏伟: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 利用碳排放交易等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参与、降低减排成本,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实现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政策制定和市场制度设计。为此, 中国政府结合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 积极研究探索在试点地区开展碳排放交易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 中国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 (CDM) 项目合作, 目前已批准超过2600个CDM项目, 其中在联合国注册超过930个, 每年产生的减排量近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累计获得签发的减排量近2.2亿吨, 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此外, 中国政府正在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 规范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鼓励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CDM项目合作的成功实践, 加上自愿减排交易的规范开展, 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索采用碳排放交易等市场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经验, 奠定良好的基础。

《财经界》:历时13天的坎昆气候峰会于2010年12月11日落幕。有媒体总结为:退步的日本、迟疑的美国、不甚积极的欧盟、愤怒的小岛国家, 您认为应该如何总结在会议上的态度?您对会议成果有何评价?

苏伟:此次坎昆会议上, 减缓、适应、资金、技术是气候谈判的核心问题, 这四大问题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为应对气候变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有效、全面、可持续地实施。

中国在谈判过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上述四个主要问题都能取得平衡地进展, 为最终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成果, 做好准备。其中, 对于资金问题, 中国希望经过此次会议, 至少大家能够原则同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的主导下, 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基金, 并对长期资金安排作出明确规定。

此次会议谈判不会轻松, 各国都作出适当的“灵活性”。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各方都不过于“讨价还价”;大家清楚自己的责任、各尽所能, 发达国家应当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包括中国在内的基础四国, 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四国是在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团结、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工作。

此外, 发达国家对长期资金支持做出了安排, 以其公共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 每年占其GNP一定比例 (如1.5%) , 并额外于官方发展援助, 碳市场和私营部门资金只能作为公共资金的补充。发达国家不能将其在公约下的资金义务推向市场, 更不能将该义务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77国集团+中国”已提出了关于资金机制的具体倡议, 要求在公约下建立有效资金机制和新的基金, 设立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资金窗口。资金机制的管理应接受公约缔约方大会政策指导, 体现公平、透明和有效原则, 确保资金易于获取且管理成本较低。中方对此完全支持。

出台措施长期战略

《财经界》:2007年, 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 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现在2010年已经过去, 请问该方案执行情况和效果如何?我国还会指定新的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吗?

苏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产业, 倡导低碳生活, 既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也有利于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们认为,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建设, 是保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 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历来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制定和修订了多部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 包括《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保护法》、《农业法》、《森林法》以及正在草拟中的《能源法》等, 还发布了一批行业性规范和国家标准, 部分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要求。我国还于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确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政策措施。我委也主持制定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对外合作管理暂行办法》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上述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 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 我国需要制定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 有利于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全面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近年来,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逐步升温和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呼声越来越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提出相关建议和提案。各地方也在积极开展低碳试点, 探索低碳发展经验, 有的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性法规。这些都为我们开展立法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目前, 我委已将该项立法工作列入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2015年立法规划》, 制定出详细的立法起草工作方案, 并正在组织开展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前期调研工作。下一步, 我委将按照国务院要求, 会同有关部门, 组织法律、气候变化、外交、经济、能源、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借鉴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经验, 全面开展立法调研和法案起草工作, 争取早日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草案, 报请国务院通过后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将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也欢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

《财经界》: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做出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逐步健全了相关法律法规、行政管理、价格调控、全民行动等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 形成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请您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

苏伟:这些战略和政策,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 气候变化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要立足于推动科学发展, 立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现实的需要和长远的利益来应对气候变化, 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的国家战略,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建设“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的第一个主要内容。

第二,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关系到中国人民, 也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所以, 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坚持《巴厘路线图》, 对外也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应对气候变化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调整,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节能、提高能效, 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科研投入, 努力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将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增加森林碳汇, 同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 积极研发低碳技术。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发挥着一个非常关键的和核心的作用。通过研发低碳技术、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加强节能、提高能效、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等低碳和无碳技术的研发和开发力度, 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 包括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等政策措施, 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监督实施机制, 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从我国国情与实际出发, 开展相应的试点示范, 实行碳强度排放制度, 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也可以探索一些通过市场机制和手段, 包括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探索性的碳排放交易, 这在政策上也是非常明确的, 在人大决议当中也提到了。同时, 要不断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因为气候变化和所有人都有关系。所以, 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 还应该是全民的行动、全民的意识, 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际上, 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既有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 也有消费方式、消费模式、生活方式改变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仅要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而且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也要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技术资金齐头并进

《财经界》:你曾经提到过应对气候变化的“金钥匙”就在资金和技术转让这两个方面。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苏伟:资金问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极为关注, 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是发达国家在公约下的义务。发达国家能否落实在哥本哈根协议中承诺的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是坎昆会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希望发达国家能通过公共资金落实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 符合“新的、额外的”要求, 并确定这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操作办法, 确保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

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 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支撑。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4.1、4.5及4.7条的规定, 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推动本国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的同时, 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 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承诺, 使发展中国家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 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10

假如你是常春藤

我愿做巢臼

假如你是断翅鹰

我愿曲成港湾

假如你是疲惫的帆影

我愿站成航标

假如你是迷途的风筝

……

——选自刘丽君诗歌《假如》、献给《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序曲:祝福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用荆棘编成。

—艾青

五年前的中国,那是一个春天。没有明媚阳光,神州大地被笼罩在一片匆忙、紧张甚至是恐惧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中国的南部迅速蔓延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大街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车水马龙,学校、工厂相继停课停工,板蓝根、白醋、口罩纷纷脱销,医院人满为患,各地医护人员紧急奔赴北京……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就诞生于这场“全民皆兵”的特殊“战斗”的硝烟之中。那时,她犹如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又如一粒生性倔强的种子——一个幼小生命健康生长的力量在于对美好未来的强烈向往和执著追求,一颗树苗茁壮成长的动力源自对秀美山川的无限憧憬和热切期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这一切已经整整过去五个春秋了。

8月8日20时,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了,这是中国实现伟大崛起的新的起点,也必将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史册上。使命和责任,光荣与梦想,我们与祖国同步,与奥运同行。

8月18日,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建社和创刊五周年纪念日。为此,本期《中国总会计师》杂志隆重推出了以“五年征程,十年瞻望,百年梦想”为主题的特别策划,隆重纪念《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建社、创刊五周年。希冀以五周年为契机,深刻而理性地回首和反思过去的五年里杂志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同时,冷静又激情地瞻望杂志的下一个五年、十年、五十年,百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未来。

衷心祝福祖国,祝福北京,祝福Olympic,祝福广大中国总会计师和财务工作者!

第一乐章惊蛰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在自然界,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谓之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是日,昆虫仿佛听到阵阵雷声而结束了冬眠,大地也似乎感受到了春姑娘的召唤已然解冻而日渐回春。

肩负着厚望与重任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一路走来,带着五个春夏秋冬的阳光和雨露,更带着沉淀在心里的那一份责任与感动。与此同时,中国总会计师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平台、职场人生的讲坛,更是休闲娱乐的天地、增长智慧的殿堂。

五年来,《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负重登攀,与中国总会计师事业的蓬勃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为发展和壮大中国总会计师队伍呐喊助威,亲眼见证并积极绘就了中国CFO立足企业、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一幕幕惊心动魄而又波澜壮阔的动人历史画卷。特别是在2008年“5·1 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总会计师》杂志毅然肩负起了自己作为专业媒体的社会责任。

五年来,《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凝聚国内外财会研究成果之精华,汇集权威财务战略管理人士之智慧,积极探索财务管理如何助推经济腾飞之大计。从2004年在业内首次发起并推出“CFO高峰论坛”和《百名中国总会计师巡礼》开始,到设立固定栏目“财智人生”,《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已经集中宣传了数百位优秀总会计师、企业高级财务管理工作者和数十位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先进事迹,成为国家有关部门推选先进、表彰典型人物的重要参考,也是广大总会计师和财务工作者展现自我、飞扬激情、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由《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会同中国总会计师网等有关机构共同发起组织的“中国企业经营与财务战略管理高层论坛”,以及伴随论坛进行的“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更是把中国总会计师推上了时代的舞台,成为当前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和含金量的专业论坛之一。

经历了春的孕育、夏的躁动、秋的喜悦和冬的积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今,不仅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被誉为“专业媒体走向市场化的典范”。诚如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会员所说:“《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不愧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喉舌’,不愧为联系广大总会计师的桥梁和纽带。”

惊蛰时节,柳丝含烟,芳草吐绿。暖春的气息唤醒了树干上沉默的枝条,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生灵。

在众人的瞩目下,《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媒体产业发展之路,一次次财务管理高层论坛,一批批总会计师年度人物推选,犹如惊蛰的春雷,打破了中国总会计师界沉寂的局面,令多方关注财会行业的人士从怀疑,观望到刮目相看,再到交口称赞。

关注中国总会计师命运,服务中国总会计师事业,是我们不变的誓言。

一、赶超《财富》全球论坛,开创中国CFO顶级盛会

放眼当今世界,以文化产业为标志的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有一支强大的传媒力量作为支撑;一个强势的媒体,也必须以服务本国跨入世界强国行列为己任。

在没有给主管、主办单位增加任何负担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已被广大财会工作者认定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财会第一大刊”,《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势必以成为崛起中大国、强国的大媒体、强媒体为己任。

让业内人士至今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5月28日-30日,《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联合国内外著名机构隆重举行了“中国首届CFO国际峰会暨集团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高级论坛”。面对来自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以及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领导等近300多位来宾,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刘丽君热情洋溢地说:

“曾几何时,美国有着享誉全球的杂志《财富》和《福布斯》,由此衍生出了《财富》论坛和富豪排行榜,这让我们看到了媒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此,我为我们的广大财务人员大声呼吁:在中国的经济界,广大财会工作者所担负的使命无可替代,如同砾中之金、璞中之玉,需要我们细心地去挖掘和雕琢。”

这届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下的集团企业财务战略化管理”的峰会提出了“打造中国财富盛典,赶超《财富》全球论坛,让中国的总会计师走向世界”的口号。至此,“让中国总会计师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总会计师”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二、“和谐财会”引领行业舆论导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讲政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工作者的基本政治素质和要求。刘丽君深刻地认识到,:和谐社会“理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深入认识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而“和谐社会”体现在财务工作中,就是要建设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为核心理念的“和谐财会”。2006年11月25日,《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和有关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经营与战略管理高层论坛暨‘中国财务战略管理成果’等奖项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召开。

正是在这届论坛上,刘丽君首次提出了“和谐财会”、“财会文化”等理念: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国先进财会文化的伟大复兴。”

专程前来出席论坛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听了,对刘丽君的演讲频频点头,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具有超前意识的“和谐财会”理念很快深入人心。

三、首次倡导“财务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中国经济步入现代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轨道的时候,企业财务管理者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承担社会责任,向世界级财务管理职能迈进,是时代赋予中国财务管理者的神圣使命。为使企业从单纯地追求利润转为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2007年初,刘丽君在中国财会界率先倡导“财务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为了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会同有关机构于2007年11月25日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企业经营与财务战略管理高层论坛暨‘财务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主题奖项评选”。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再次见证了一个全新理念一—财务管理者的社会责任”的诞生。

凝重与辉煌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积淀,光荣与梦想随着时光的穿梭日益飞跃。《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在求生存、谋发展的道路上时刻不忘自己作为媒体的社会职责。

第二乐章跋涉

只要不停地耕耘,就会不停地收获。还记得吗?您的女儿,迷路在北方布满血丝的眸子里。望见了父亲,如同找到了路标。

于是,旷野便弥漫一种呼唤,摇撼群山。

在远方,渐渐站起、渐渐高大的,是您坎坷中崛起的尊严。崇高了所有的图腾和飞天,金字塔和南极的冰冻也为之汗颜!

——选自刘丽君散文诗《北方父亲》

曾经有哲人说过,跋涉者通常是孤独的,又是幸福的。那么,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句话所蕴涵的泪水、辛酸和艰辛;当然,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穿越浩瀚沙漠之后的喜悦、收获和激动。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发明了以“结绳记事”为代表的原始会计模式,而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则是以算盘账簿为标志的。

当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有一个日子是值得中国总会计师们永远铭记的:2003年8月18日。

就在这一天,中国广大总会计师和千百万财务工作者翘首以盼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终于走过坎坷,荣光诞生——自此,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同步,广大总会计师和财会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学术殿堂。

在今天看来,曾经的艰难和险阻都已经随风逝去。然而,当我们回首起那段创刊之初的艰难岁月,期间奋力跋涉的一幕幕图景犹如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一、临危受命

中国的总会计师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借鉴前苏联的企业管理经验建立起来的。中国总会计师于1 952年登上历史舞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相继完善了包括(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公司法》在内的一系列与总会计师职能、地位和作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自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总会计师是领导班子重要成员。

2002年11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总协”)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刘丽君当选常务理事;2003年2月,在财政部原副部长、时任中总协会长张佑才以及中总协秘书处的盛情邀请下,刘丽君辞去了原来报酬丰厚的工作和令人艳羡的职务,开始担任中总协专职副秘书长;2003年3月26日,张佑才会长签发文件,任命刘丽君为《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从此,刘丽君这个知名学者、资深媒体人的命运便与广大中国总会计师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2003年的春天,北京。大街上,往日人潮汹涌、车水马龙的情形不见了,人们戴上了口罩等一切可以防止与他人甚至是空气进行接触的隔离装备,冷清的街道、惊恐的生灵……而刘丽君,就是在如此危急严峻的形势下,担负起了创办《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的跑刊号和办理各种手续的工作。五年了,在《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的广大读者群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已经被传为佳话,在纪念五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还是想再次回放纤弱女性刘丽君——作为“跋涉者”那组震撼人心的“镜头”:

2003年4月“非典”时期。国家某相关单位的办事大厅,戒备森严,拉起的一条线把工作人员和来访者隔离开来,来访者只能探手越过线去取申请材料。偌大的厅里面只有廖廖几人,非常安静,有关人员让刘丽君最好在“非典”时期不要再来了,然后转身走了。刘丽君踌躇了一下,她想到:刊号晚申请一天,杂志就晚出版一天,谁也不能保证中间不会出什么意外。于是,她就站在门口等,希望会再有人出来。从早晨八点一直到傍晚。功夫不负有心人,漫长的等待终于得到了回报。在隔离线里面,早就有一位工作人员注意到等待一天的她,他被感动了,他把相关资料放进隔离线内的桌子上,示意线外的刘丽君去取,当刘丽君伸出一双疲惫的胳膊艰难地越过隔离线去拿材料时,他的眼睛湿润了……

就这样,她白天在外边四处“疯跑”,夜晚准备材料,不知多少次,她整天滴水未进。最后她的家人把她隔离开了……

有一种感动,叫无言;有一种美丽,叫沉默——此时此刻,已经不需要任何语言、也没有任何语言了。

申请刊号必备几个要件:办公地址、设备、活动资金和符合条件的负责人及采编人员等等。没有办公地址、设备,刘丽君到处求人协调;没有资金,她自己筹措;关于人才,她本人具有5年的总编经历……最后刊号终于申请下来了。

虽然有了刊号等必备条件,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刘丽君明白;路还是得用脚去走,事业还是得用双手去创造。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委托,刘丽君毅然挑起了这副担子,开始了《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艰苦的创社历程。

跋涉征程中的每一次挫折,都意味着向那片"美丽的顶峰"又迈进了一步。那是一段火红的岁月,《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的员工,从刚开始的一个“跋涉者”,变成了两个、三个、N个……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对宁静夜空里闪烁的星星,刘丽君和她的同事们用汗水、激情和智慧抒写下了杂志社的创业口号:

“再苦也不放声大哭,再累也不停止脚步,再难也不放弃追求,再好也不自我满足!”可以说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味其间的困苦和执着。虽然我们把苦难当作歌来唱,但是,感性的我们也不避讳自己的脆弱,刘丽君在诗歌《撞车》中这样写道:

我多想

有这样一棵树

洒下许多绿荫

雨敲清晨

风扫黄昏

让我在树下

躲避一个时辰

这就是真实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

二、访问中国财经界的“黄埔军校”

在创社的艰难中,《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各高等院校的专家也及时给予了宝贵的帮助。

2003年11月18日,《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相关人员应邀来到了素有“中国财经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副校长王国华、会计学院院长孟焰及副院长吴晓根等隆重接待了年轻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访问团,双方举行了座谈。会上,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家、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在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的发展状况后,表示中央财经大学认同《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的办刊思路和学术价值。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将中央财经大学列为学术支持机构,中央财经大学将《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列为学校的核心期刊。

年轻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终于赢得了自己的一方天空。

三、坚持“品质第一,能力第二”的新型人力资本观

作为具有组织部、妇联和市委等单位工作经验的资深管理专家,刘丽君对“人力资本”的内涵有着非同常人的见解。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她始终坚持“品质第一、能力第二”的新型人力资本观。

刘丽君认为,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公司,都应该注重“品质”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企业诸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来说。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可以通过培训与教育得到提高,但如果一个人的品质有问题,想改变起来就绝非易事了。她认为,要在职场中取得成功,就要“做事先做人”。为此,作为既具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管理经验的资深管理专家,她为《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员工列出的品质考核的标准,其中包括是否乐于帮助别人,是否敬业忠诚,是否勤奋踏实,是否心态平和,是否激情阳光,是否善于感恩,等等。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健康心态调查。我们认为,员工的心态是否健康也是考量员工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开展了对员工心态是否健康的一系列测试,比如:(1)是否对加班加点工作牢骚满腹;(2)是否整天认为单位的工资待遇有问题;(3)是否愿意帮助别人;(4)是否对领导的批评心存怨气;(5)是否因工作不顺而在单位散布消极的情绪;(6)工作时是否有动力和激情;(7)是否因同事成绩好而嫉妒;(8)是否向优秀的同事看齐或把其当成自己奋起的榜样;(9)单位组织集体活动是否积极参加;(10)对国家、社会、对领导、对父母、对自然是否有感恩心态。

对照以上条件,有些员工认为自己的心态不够健康,于是,杂志社派专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树立德才兼备优秀员工标杆,让他们以标杆为榜样,克服患得患失心理,身心健康,轻松工作。因此,在当前人力资源流动频繁的形势下,《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保持了稳定的员工队伍,为杂志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独有偶,当我们环顾那些在国际间叱咤风云的公司,发现他们的用人之道也都把人才的道德品质当作“金科玉律”。

四、肩负社会责任,扶危济困

大爱无疆,大影无形。

2 0 0 4年6月,一位外地来京走失老人在杂志社办公楼前被员工胡大山发现,于是把他领回。刘丽君社长得知后,立即安排救助事宜。杂志社全体员工积极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员工贺四川把自己的干净衣服为老人换上,刘丽君一面安排车送老人进餐、住宿,一面向民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由于大家的热心和努力,很快便与老人的家属取得了联系。老人系安徽退休老干部,患有智障,在北京迷路,流落街头,衣衫褴褛,亲人来京遍寻无着。经杂志社员工的义举,他们终于全家团聚。老人的两个儿子见到走失的老父亲衣着整齐,健健康康,感动得痛哭流涕。为了感谢《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的义举,他们特地送来了一面“厚德秉义、扶危济难”的锦旗。

长期以来,就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召下,“肩负社会责任”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员工的行为道德准则。

五、以市场为导向,“以活动养刊”独辟生存途径

由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是专业性极强的杂志,不宜刊登太多的商业广告,既要注重专业性、学术性,又要生存发展。因此,在经营模式的创新上,我们走出了一条“以活动养刊”的发展之路。

在2004年9月18日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高层研讨会暨《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周年庆典活动”仪式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指出:"目前,中央提出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出版业是改革的核心环节。要面向市场,将一大批意识形态不是很强的新闻文化出版单位塑造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在这方面创造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同时,(中国总会计师》杂志无论是内容、品质,还是对大政方针的把握,都做得很好,值得同行学习。"

通过举办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为总会计师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扩大了杂志社的知名度,团结了一大批企事业单位成为杂志社合作伙伴.提高了杂志的发行量。此外,通过研讨、论坛,我们与部分高校、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合搞课题研究的合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杂志的内容质量。

六、敢破敢立,创新发展模式

综观《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五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变革、自我完善的历史。创刊之初,《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就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必须独立走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同时,要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走现代传媒发展之路。

从2004年始,在时任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张佑才的指示和支持下,《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采编思路更加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信息量;为了给杂志的出版奠定坚实的后盾,经营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经济运营部门从采编部门剥离,把所有的广告交给专业的公司代理,并关心和服务这些合作公司,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通过聘其高层进入杂志社社委会,以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把杂志社的品牌建设当成生命线:同时,把杂志社的经营部门逐步缩减,解决了人力成本过高的问题,也推动了代理公司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到2006年,《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市场化的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杂志社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宗旨,经过几年的努力,构建起了集“引导舆论导向-经营创收-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机制和架构。

第三乐章攀登

任山长水阔

任天涯海角

既然做出了选择

那就意味着风雨兼程

——选自刘丽君诗歌《假如》

在秀丽蜿蜒的泰山十八盘上,“挑山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由于路线的曲折,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甚至给人“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感觉。

有经验的挑山工会道出攀登的“奥秘”:他们不像游人那样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而是始终“一个劲儿往前走”。五年前,作为一个在激烈的财经媒体市场竞争中呱呱落地的“婴儿”,新生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如何能够站稳脚跟并最终脱颖而出,是以刘丽君为代表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第一代创业者们日思夜想的问题。今天,我们可以欣慰地说,在五年负重登攀的征程上,《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从没有过丝毫的懈怠,也无暇欣赏沿途的美《》景,而只有“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年来,刘丽君兢兢业业,克勤克俭,敢于创新,善谋发展,时刻铭记自己作为媒体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脚踏实地地履行着建设中国总会计师“精神家园”的光荣与梦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一、汶川:见证中国总会计师力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地震,其震级超过了1 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切实肩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了专业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号召、组织和推动作用。

在那些充满了泪水、勇气和感动的日子里,我们同灾区人民一道见证了强大的中国总会计师力量。

2008年5月28日,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资深管理专家刘丽君走进了清华大学,为清华“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学员做了题为“《红楼梦》女性管理之道及启示”的讲座。与此同时,刘丽君呼吁学员关注“5·1 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为灾区献出爱心,并要求学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刘丽君为支援四川灾区灾后重建而开展的系列公益讲座和相关公益活动之一。

二、问鼎“红楼”管理,成就当代资深管理专家2007年7月,随着刘丽君应邀做客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主讲《<红楼梦>女性管理之道及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京城迅速掀起了一场剧烈的“红楼与管理”风暴。接着新华出版社隆重推出刘丽君的红楼女性管理研究专著《胭脂虎》。作为一名资深管理专家,刘丽君认为,现代“红学”研究把王熙凤定位为“贪”、“腐”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如果不站出来为其平反,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负责。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应该重新定位,特别是王熙凤这个“脂粉堆中的英雄”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常务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这一观点经媒体报道后,很快就得到了我国财政学的开拓者许毅教授、清华大学会计研究所副所长杜胜利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强力支持……

了解刘丽君的人都知道,按照她的成就,她可以不再辛苦研究了,但是,她有一颗服务行业、干一行爱一行的赤子之心。她念念不忘的是把自己所服务的群体——中国总会计师推上前台。她有效地把中国总会计师的名字用在自己的管理专著里,无疑促使了全社会对中国总会计师的一次次关注。

2008年7月10日,刘丽君所著的“红楼管理学三部曲之二”——《刘丽君点评红楼职场八金钗》已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并陆续在全国公开发行。《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也将随着刘丽君的名气而为全社会所广泛关注。

三、进行“标杆管理”,激励员工奋进

市场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生存是艰难的,为了《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的生存,我们必须树立优秀的标准。刘丽君独创和发明了“五级标杆管理法”,并在杂志社和合作公司中推广,得到了杂志社员工和合作单位员工的积极响应。

“五级标杆管理”包括:一级标杆,优秀级;二级标杆,较好级;三级标杆,称职级;四级标杆,鼓励级;五级标杆,落后级。二级标杆向一级攀登。三级标杆可攀登二级标杆,也可越级攀登一级。越级攀登成功者,嘉奖。进行月度、季度、年度总评价。达不到三级标杆以上的均不称职。从优秀的员工中,树立“标杆”,给大家指明学习的榜样,攀登的坐标。能达标的员工就能在企业中生存,不能达标的员工只能被淘汰。

当然,优秀是与时俱进的,标准也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标杆也要不断地提升和拔高,这样才能保证标杆的示范性。

昨天的太阳永远晒不干今天的衣服。我们需要不停地思考和学习,不断寻求新的标准,树立新的标杆。

第四乐章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

我不愿做爱冲动的茉莉,

释放情感不择时地。

我不愿做怯懦的含羞草,

经不起风雨,经不起注目礼,

但我愿做一朵玫瑰,

一朵热情奔放的红玫瑰啊,

一任瑰丽的幻想,

涂满天空,涂满大地。

我愿燃烧一腔热血,

为了您某一个严肃的启迪。

——选自刘丽君诗歌《献给我的老师》

2007年12月16日,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财政部原部长助理刘长琨当选会长,财政部驻湖北财政监察专员办专员、曾任中国三峡总公司总会计师的胡柏枝当选秘书长。刘长琨会长在中总协秘书处工作会上表扬杂志社,认为《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在信息的沟通上做得很好。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柏枝在理事大会上,号召广大会员支持(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支持协会的“形象、窗口”。

对于第四届领导班子两个关键人物的大力支持,《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全体员工感到由衷的兴奋,犹如孤独之夜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感性的刘丽君及她的队友们无数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新一届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及秘书处领导班子务实团结,开拓进取,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及杂志社新的希望。领导们的关怀使我们更感到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刘丽君多次在杂志社员工会议上要求大家不要辜负领导的期望,要踏实工作、勤奋进取,共同建设好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这个大家庭,为协会的发展尽全力、服好务。

今天,面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五年、十年甚至更加久远的百年和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总会计师制度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坚信,《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也必将再一次迎来事业新的辉煌。

回顾刚刚过去的五年,我们衷心感谢长期以来给予《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大力支持的国家有关部门、各级领导、广大总会计师和企业财务主管,衷心感谢千百万读者的关心与厚爱,我们将永远感谢您(排名不分先后)——

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11

10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国资改革发展重要指示,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学习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国资改革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重要批示精神,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主题展开研讨,引导中央企业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国资委党委书记张毅、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国资委领导黄丹华、徐福顺、江金权、王文斌、刘强、沈莹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国资系列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国企国资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涉及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发展、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5个大的方面,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会议指出,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地位作用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决心,增强了我们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国有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我们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总书记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加强国资监管的核心目的和工作重点,为我们推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指明了正确方向。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建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重要性,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为我们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明确了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国资改革发展5个方面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每个方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实践意义;5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思想体系,是新形势下指导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骨干中坚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这一改革发展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深刻认识到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经常讲要讲政治、讲大局,对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来说,我们的“政治”和“大局”,就是要强化“四个意识”,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动摇,使国有企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深化改革。一要牢牢把握市场化改革这一方向,清醒认识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这一基本属性,在深化改革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真正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二要牢牢把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关键,解决好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形成运行灵活、约束有效的经营机制。三要牢牢把握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一核心,在“选、用、育、留”四个方面狠下功夫,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潜能和干事创业的动力。四要牢牢把握以管资本为主这一重点,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方式,尽快实现从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

会议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带头开展双创工作,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二要大力调整布局结构,切实按照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总体要求,在主动减量、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上下功夫,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巩固发展一批;充分发挥基金的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机制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三要大力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压缩多余管理层级、法人层级,减少无效法人单位,推动中央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整合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四要大力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继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研判国际经济形势、提高品牌品质、严控投资风险、提升国际形象上下功夫。

会议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从严加强党的建设。一要严格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扛起来。二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创新中央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三要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廉洁关,选好配强企业领导班子。四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五要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会议号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要做行动队、当实干家,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一要敢于担当、履职尽责。提高担当的能力、增强担当的勇气、锤炼担当的品格,把企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二要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各项工作的示范者、推动者,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三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既做到各项工作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也要针对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职工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统筹谋划,点面结合,尽快取得积极成效。四要加强宣传、营造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注重选树典型,讲好国企国资故事;努力创造和优化干事环境,尽快建立完善容错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会上,兵器工业、中国华能、中国远洋海运、中国建筑、国投公司、中交集团、保利集团、武汉邮科院等8家企业作了会议交流发言,中核集团等20家企业作了书面交流。

中央企业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国资委副秘书长,委机关各厅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责任编辑:胡 正)

使命,责任,饥饿 篇12

企业如何塑造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面的文化?

高层——使命感文化

企业高层, 其使命感具体表现在哪里?自我激励, 他本身就是一个发动机、动力源。传递正能量, 消化各种“垃圾”、“负面消息”等, 同时“宰相肚里能撑船”, 包容诸多东西, 然后转化成正能量向周围传递。关注中长期利益和可持续性, 每当遇到紧急关头, 必须卷起袖子高呼“跟我来”。这是一种心态, 体现一定的境界, 使大家从危机中看到机会, 在困难中看到希望。

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说, “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 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夜中, 自己发出微光带着队伍前进”——这就是高层管理者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时, 老板都会感觉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 增长缓慢, 老板本人也觉得累, 带不动企业了。企业高层表面统一于老板, 实际各唱各调甚至相互拆台。每当出现这种症状, 大部分病因是:“老板独大”, 还没有把一个发动机变成两个甚至多个发动机, 企业没有真正形成高层团队, 其他人缺乏使命感, 只有老板有。这主要不是高层素质有问题, 而是组织建设有问题。应在高层重点培育使命感, 使高层人人都是发动机, 并且作用力的方向一致, 尽量使内耗最小化。

高层的使命感体现在哪里?

第一, 大局观, 也就是系统思考。要清晰知道自己对战略的价值贡献, 以及与其他相关者的联系。脑子里须有“框架”, 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发力点, 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一点在实践中较难, 尤其是能否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这是对高层素质最大考验。当然, 局部为整体做出牺牲后, 公司应当给予局部适当的补偿。

第二, 准企业家精神。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开创新局面的能力, 谋划成熟业务如何低成本运营, 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快速形成,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打胜仗等重大问题。如果老板给你“几条枪”和“一点粮草”, 你怎样闯出一片新天地?

第三, 关注中长期利益和可持续性。要关注技术进步、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基础管理、风险控制等重要但非量化的东西。

第四, 文化践行。既问成败又问是非, 关注如何完成业绩、实现目标, 做有意义的工作, 符合核心文化理念的要求。

有个知名企业家曾对笔者说, 我对高层的成绩不是很看重, 关键是看他的成绩是如何获得的, 有无意义。这就是文化的统一性问题。文化不统一, 员工队伍可能就会被带歪。高层不仅要带好队伍, 还必须为员工队伍提供持续动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另外一点也很重要, 就是能忍受挫折或“冤枉”, 能消化负能量、传递正能量。

中层——责任感文化

中层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就是目标实现, 他们通过目标来激励自己。为了完成目标很多东西可以放一放, 如忍受一些短期利益损失, 克服一些暂时的困难, 扛住一些压力等。为实现目标, 他们能带领队伍集中精力, 执着前行, 不达目标不罢休, 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心无旁骛。

中层在企业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公司战略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或高管领导的变换对中层影响最大。从内部讲, 只要设备工艺不变, 基层员工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从外部来讲, 只要产品不变或市场没有太大变化, 该怎么做业务还怎么做, 最起码短时间内变化不大。中层干部夹在中间, 关键是如何消化“上面的变化”不给基层带来太大的不利影响, 否则下面的人就会无所适从。中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这一点上, 他能消化上面来的东西, 对下面的输出保持相对的稳定, 起“缓冲和减震”作用。

如何培养中层的责任感呢?

第一, 目标管理。高层要主抓中层的目标计划。这一点往往被很多企业高层所忽视。管理格言上说“用计划代替汗水”是有道理的, 这也是管理的基础之一。管理学当中有个”过程学派“, 就是讲目标计划制定、执行和检讨改善等。很多有经验的高层都非常重视目标计划, 制定计划的过程就是贯彻思想意图、锻炼下属的过程, 一旦计划制定好了, 就可把资源给下属来干了, 高层领导反而能“脱出来”成为下属的资源, 在计划执行关键节点帮助下属把控。

第二, 考核。目标越明确、单一, 成功性越高, 目标的制定和评价标准应体现战略和文化要求。必须强调, 考核受责任结构的影响较大, 容易用量化指标考核的工作应尽量授权下面的人来做, 非量化指标的工作责任应该让较高层面的员工来担当。当然, 基于目标的责任固然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协同, 是交叉地带的责任谁来承担。公司鼓励勇于担责, 优秀的中层一定是勇于担当的人。需要说明的是:企业一旦过分强调流程, 往往就会出现“流程大于结果”的问题, 大家关心是否符合流程, 却很少去关心绩效, 更不敢冒着“出错”的风险去创新, 这不利于担当文化的培养。尊重流程、做好本职固然没错, 但真正体现效率的地方是部门之间的”衔接“。

第三, 突破力。中层干部应当具备在现有条件下把事情做成功的能力, 一味依赖流程和资源, 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干部。应当鼓励中层干部在做好本部门工作前提下, 突破流程和组织的边界做事情。

在实现目标过程中, 那些能忍受短期利益受损、勇于担当的中层干部应该得到奖励或晋升。高层应关注中层那些非量化指标考核的工作做得怎样, 这更能反映中层的素质和境界。

基层——饥饿感文化

“饥饿感”就是不断追求上进。企业培育基层的饥饿感文化, 就要在基层完成工作任务后进行及时有效的物质激励。基层需要物质激励, 基层工作应尽可能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且规则要清楚, 考核评价要简单、直接、有效, 整个氛围应以鼓励为主。很多企业的基层没有活力, 没有积极性, 关键是考核没做好, 原因是考核方案复杂、不直接。其实, 基层员工的要求很简单, 最好的考核办法就是干多少活拿多少钱,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相对来说, 这种考核办法弊端最少, 有效性最强。

需要强调一点, 企业在鼓励完成指标的同时, 应适当提倡英雄主义。什么样的员工是最好的员工?应该是那些不但做好本职工作, 而且积极协助别人做好工作的员工。如果一个员工只听直接领导者的话, 别人求他帮助很难, 这样的员工往往忠于的是权力而不是企业。

上一篇:学区管理下一篇:当代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