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复兴(共12篇)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1
一、引言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教育在推动中国武术传承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文化复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武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一) 对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受长时间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重文轻武”、“重成绩轻体育”的思想。虽然许多人都知道武术属于传统文化, 学校鼓励学习和弘扬中国武术, 但是在实际中却不受家长、教师的重视, 甚至一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需求, 打出这个口号, 但从不监督或者督促武术教育的开展情况, 使得武术教育或者武术活动难以在学校中得到真正有效的实现和落实。
(二) 受其他体育项目的挤压。
体育课多样性不断增强, 开放性不断提高, 许多学校都为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体育项目, 比如:健美操、跆拳道、散打、空手道等。这些项目对于学生来讲更新颖, 也更具有激情, 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并被学生所接受。由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存在不正确的偏见, 认为中国武术知识花拳绣腿和简单的套路学习,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实战效果, 再加上中国武术学习的难度较高, 很多学生都不敢选择学习武术。还有一些学生偏具“崇洋媚外”的思想, 认为从日本或者从美国传过来的武术才是最新鲜、最优秀的, 甚至认为中国的传统武术显得很没档次, 都是老年人才练的, 使得选择学习武术的学生越来越少, 武术教育受其他体育项目挤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1]。
(三) 武术教育方式的不合理。
武术教育过程中, 很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偏重于对武术套路和技巧的学习, 而且不善于变通, 整个教学氛围沉闷, 使学生觉得无聊, 甚至会使一部分学生对武术产生抵触情绪。在武术教育中, 缺乏根据学生年龄段和武术学习能力编辑出的合理的武术教学和学习方案与参考书籍、没有及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和课堂期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没有将武德教育和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融入武术教育中、展开的武术教育工作不具有激情和活力等, 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状况, 以及武术教育的教学效果的发挥, 不利于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
三、文化复兴视野下武术教育承担着哪些责任
(一) 以德育塑造学生品格。
中国武术教育不应当只局限在武术套路教学和武术攻防的学习上, 还要重视武术礼仪、武德教育和对武术内在竞技美的追求。在武术教育过程中, 通过德育使学生接受更完善、更崇高的思想教育, 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实现学生人性的良好发展。
(二) 以武术强健学生体魄。
武术教育属于健身的一种, 它的目的之一是增强学生的体魄, 强健学生的体格。在实际武术教育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出中国武术在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 鼓励学生多动, 将中国武术套路的学习变得活泼化, 以学习中国武术的方式增强学生体质, 强健学生体魄。
(三) 以武术教育推动武术发展。
通过对学生开展武术教育, 将中国武术文化通过教学的途径进行普及和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中国武术文化, 对中国武术文化感兴趣, 并对其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传承使命感。扩大了武术文化的传播范围、加深了学生对其的了解, 也推动了武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 以武术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武术文化中包含和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特别是爱国情怀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在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文化复兴的环境下, 武术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出中国武术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 学习优秀人物高尚的品格,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武术教育对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方法
(一) 以武术教育中的德育传承民族精神。
武术教育和道德教育存在着相辅相衡的联系, 武术教育中的德育对规范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武术教育中的德育在这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武术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感受先辈们经过的磨难, 体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在武术教育过程中, 鼓励武术学习有劣势的同学,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敢于挑战自我, 并及时警示和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行为等。使学生在感受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 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
(二) 以武术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武术属于一种文化现象, 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粘合力、包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感。中国武术发展历史悠久, 在坎坷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丰富与创新, 并逐渐走向成熟。而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 以武术教育的内在美改善学生心智。
中国武术教育特别是中国传统武术教育与其他同类型的体育运动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武术教育不只是纯粹追求外在的竞技和输赢, 更不是盲目地用武术打架逞强, 而是对内在竞技艺术的追求, 追求武术练习者身、心、智三者的协调与统一。通过对武术教育内在美的追求和实现, 使学生拥有更好的体格、更健全的人格和更理性的思维、改善和健全学生心智[3]。
(四) 以中华文化复兴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复兴不仅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 也是世界文化繁荣的保证。在现阶段学习中国武术, 开展武术教育, 相当于是在现代环境下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一种调整, 将中国武术这种传统文化调整为能够更好适应当代学生需求、具有年轻气息、为学生全面发展起优秀推动作用的文化, 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借助武术教育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同时, 丰富世界文化, 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五、结语
认清并解决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武术教育在实现文化复兴方面承担的责任, 推动中国武术的进步和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 推动民族文化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柏利.文化认同视域下学校武术教育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0 (3) :8-10.
[2]徐珂丽.文化视角下传统武术教育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5, 12 (5) :24-25.
[3]罗辑.文化视角下传统武术教育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35) :192-194.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2
本学期,我校认真按照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原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前提下,健康教育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认识到位,职责明确。
学期初,学校根据教师的任课情况,对原有的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整,新安排三位教师担任我校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对这三名教师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与要求,使他们明确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教学要求及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全体任课教师均认识到了在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教好此门课的信心,特别是在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大前提下,各科任教师都能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校重视,课时安排到位。
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特别重视,先后三次开会研究制订我校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召集教师寻找并解决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年级、各班均按要求开足了课时,保证每周每班教学时间不少于0.5课时,各科任教师均有详尽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并能根据学校地域特点、季节特点、学生情况分别进行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本学期共开展学生心理交流汇报会3次,学生体检1165人次,听取法制报告会1次,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内务整理、个人卫生检查评比活动4次,学生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三、全面检查,积极整改。
学校配合今年的“两基”巩固验收工作,对学校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与维修:更换教室灯管27支,更换了新改建的小学教室全部照明设施,并对所有课桌椅进行了修理、油漆,学生人人有座位,采光、照明均达到了相关要求。
修建期间,学校新修建水龙头6个,对原有的8个水龙头进行了全面维修、表面美化,解决了学生用水紧张的情况,同时,对水井的水质进行了全面检查,封闭了井盖,确保了师生饮用安全。本学期,新修建厕所一座12个坑位,与原有的两座厕所共36个坑位,缓解了厕所坑位紧张的压力。
四、积极开展常见病预防工作。
本学期,各科任教师都能根据季节特点和学生身体状况认真开展常见病预防工作,聘请乡卫生院医生做健康知识辅导1次,解答学生问题200余人次,大范围地遏制了疾病在校园的传播,学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乱吃零食等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懂得了常见病的预防知识,特别是学生自我保护、自我救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五、健康教育成绩明显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3
历史城市的百年规划与优先行动
还处在研讨中的江苏溧阳、安徽泗县建成区的古城复兴改造,正在揭开这一考古机遇的发端:溧阳已由专业规划机构制定规划;泗县在隋唐运河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颇具战略眼光地关注了古水系、古城保护以及与规划、民生、社会教育、新城市建设乃至资金支持的关系。这两座建于唐宋时代的古城,溧阳面积较聊城小,泗县较聊城大,护城河水系都还保存着,很有特色,但城内建筑物多是近几十年来所建楼房,已很少古代地面遗存,他们的古城如何实现复兴?这个难题这让我联想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1998年对西安古城、特别是唐城遗址申遗的建议,大意是——
如果想让这座城市恢复历史考古遗址的光荣,并保持良好生活条件,就得制定50至100年的长远规划并严格执行。可采取的步骤,如:固定现有的居住状况,保护处于农村的古城址和市区的古建筑、街巷;在市区占据的唐城的南面,筹建高层建筑密集型的21世纪城,以供未来城区发展所用,唐城内部的10个部分每十年進行一次拆迁,到寿命的建筑考虑拆除,逐步将唐城发掘出来,使之重见天日。
建议的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超常规的规划思路,既放眼百年长远,又脚踏实地地立即行动。西安的唐城遗址,面积有80多平方公里之巨,难以实现其思路似在情理之中。但面积要小许多的,如聊城、溧阳、泗县等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的古城,甚至更大一些的古城,如绍兴、赣州、大同、扬州等,在现代市区已增加十数倍、数十倍之上的今天,应当具备了实现这一完整性、真实性与可持续保护思路的条件,都可以通过制定长远规划和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优先行动,在保持民众良好生活条件的同时,展示历史考古遗址的光荣。当然,若按这位专家的算法,聊城所拆出的面积并不大。但即使只有半平方公里,也是在世界诸城市的建成区中绝无仅有的考古区。
城市建成区的考古区,保护与发掘的重点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的专家在西安国际研讨会上还提出了“考古区”的概念:依地理单元,划出保护区、考古区和城乡发展区,区别对待,且认为该方案易被接受,也比较实际。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出台了专对亚洲遗产的《会安草案——亚洲最佳保护范例》,文件中专设了“考古遗址”一节,提出“在现有的立法规划中,纳入具有特殊科研或遗产意义的考古遗址保护区并加以实施”;“建立区划系统,估计遗产地内各种不同结构的需求,如遗产和景观保护区、环境保护区、考古研究区和纪念物管理区等”。
这种“考古区”“考古遗址保护区”“考古研究区”的概念,与我国《文物保护法》的“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所指不同,应属已明确基本范围、需要有计划考古的区域,而非基本建设选址或施工中新发现的遗存。而我国对古城遗址的重视,由来已久。1981年国家建委、文物局、城建总局《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中提出,“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古城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建筑风景名胜、古树名木等,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此后,文物考古与规划、土地管理、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城市考古取得了重要進展。所以,古城保护乃至复兴过程中,古城遗址从来都是重点,考古工作也是一项必要的有效措施,而非仅仅進行所谓风貌保护,或凭文献進行“打造”。
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复兴历史城市的通途
古城复兴,或者说历史城市的现代复兴更准确,不仅包括古城遗址的保护和考古,还包括新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产业调整等,属于城市全面发展的战略范畴。而古城遗址也并不一定以古代的城墙、城壕为界,新建设也会涉及周边的重要古迹遗址。很多古城,与道路、河流相联系,在城外发展有商业集镇,如溧阳上水门外有码头街。有的还要涉及时代更早的历史遗存。
历史遗产是创新与凝聚力的源泉,是文化资源也是科学资源。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曾说,“我希望人人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保护地面和地下的文化宝藏,这不仅仅是为了学习遗产推陈出新的需要,还要为后代的子子孙孙保存文化遗产,作为对他们進行爱国爱乡教育的力证”。而考古学就是“学习遗产”的一条主要通途。1957年他在《拆除城墙问题》一文又提出,“要知道古迹名胜是不可移动的,都市计划是由专家们设计施工的,是可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变化的。”这在今天看来,仍可视作对城市规划专家们的忠告。
仅就城市设施和人居条件而言,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唐宋时代或许比后来要优越很多。如聊城的十字街相套的城市格局,以及水利、交通系统,今天城镇建设也应加以借鉴与利用。故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复兴如果需要甄选时代,唐宋时期似应为一重要参照。而考古学发展至今,也如苏秉琦先生所言,到了“思考人类正面临的根本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时候。但在这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和领导人存在认识误区,比如“避开老城建新城”,只是避开明清古域。具典型经验者莫如扬州,市委、市歧府曾确实迁出明清老城,功不可没,也令人兴奋一时,却未离更重要的唐宋城遗址,后虽又明智西迁,但损失已多,殊为可惜。
典型聊城,宋代城镇考古发掘的现实意义
在讨论溧阳、泗县的发展思路时,我想到了比较熟悉的聊城。解决城市复兴及改造问题,聊城的条件,比很多城市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都优越了许多:
聊城是1994年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突出特点是,有一座宋淳化三年(992年)始建、格局方正、边长1公里的古代城市,正中央矗立着明洪武七年(1374年)所建的光岳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尚存环城湖,在《中国文物地图集》登记为东昌故城。遗址所在的古城区,很早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带控制了传统格局与风貌。由于后来所建楼房较少,楼层较低,于是对地下遗迹的破坏相应也较少,古城肌理和格局仍在。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考古揭露的面积足够大,那些珍贵的、即使是很残破的古代城市设施和建筑遗迹,也会得到较好的复原研究。
nlc202309031135
宋元明考古相对于其他断代考古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学者秦大树认为,这一时期地方城镇的考古研究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考古工作较少。此期地方城市在隋唐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普遍打破了原来的封闭式的里坊制度,采用了开放式的街道系统。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将隋唐城址划分的“五型”里,其中周长4.5公里左右的“一般州城”,宋以后多见于中原北方地区,这类城市是典型的十字街式的布局,而且有一套大小十字街相套的区划法,其中就包括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所建的博州城(今山东聊城县旧城)。所以聊城虽小,却是比大同更具普遍性的唐宋时期一般州城的代表,在考古学和中国城市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笔者对聊城的观察是较表面的,只能说说感想。古城由大十字街分为四坊的布局,至今清晰可见,但开放式系统怎样,是否有一套大小十字街相套的区划,层层划分又有何特色,尚不清楚。始建于宋代的古城墙,现仍高出地表2米多,构成四周贯通的道路,殊为壮观,而且竟被精准有趣地命名为——东城墙路、西城墙路、南城墙路、北城墙路。真是一道胜景,绝胜于假古董,也不逊于完整者。更难得的是,1947年拆除城墙的上半段时,将三合土的墙体锯为砖,砌筑了监狱的围墙,今历历在目,成为珍贵标本、独特景观。据说这城墙今天仍有防洪排涝作用,现城内并不积水而影响人居。城内应当有古老的水系存在,如弯弯曲曲的龙王庙街,路面的旧石板固然珍贵,但深究其形成,或许原是有一条弯曲的河流存在。这令人联想宋代高水平的水利科技,聊城是否也有如赣州宋城似的“福寿沟”?古城内外,除目力所及和文献记载,还有许多细节和奥秘,须经过考古发掘而逐步得以了然。
聊城也有明清、民国时期的遗址,作为历史城市,即使复建该时期建筑物,也应经过考古发掘,取得科学依据,并尽可能保存及展示真迹。国际《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将考古学方法提供资料的遗产定义为考古遗产,并认为重建也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解释和教育手段之一。如广州市在1990年代为重建黄埔军校曾全面发掘,细分为解放军海军层、日本占领层、黄埔层,不仅原址原样重建,还展示了局部真迹,受到来自老黄埔们一致好评。
傅斯年的考古学贡献,以及众城怎么办
聊城还是考古学家傅斯年的家乡。他的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意即以科学方法收集、发掘新史料,作为修国史的重要依据,被苏秉琦先生高度评价为“考古学的‘独立宣言’”。其实,考古何尝不是修地方史、城镇史、建筑史的重要依据呢?聊城所出现的考古机遇,也是完整、真实保护这一千年古城的重大机遇。对宋博州、明清东昌府故城的保护,应制定切实、长远的保护规划和有一定规模的考古计划。聊城的情况,具有全国的普遍性。大拆大建仍遍及中华大地,我们必须尽历史责任,在当前考古队伍仍欠发展的状况下,一方面冀望于后代的学术、技术水平,将古遗址尽可能多地留存后世;但同时不失时机地采取包括适度发掘在内的保护行动,实现对考古区各种动土工程及植树、深耕的控制,动员全社会進行“抢救”。
而大规模的抢救保护,还应有一个重要措施,即有规模地发展考古学教育,除了组织考古短期培训,开展公众考古学活动,進一步拓展考古学正规教育,并列入城建、旅游、水利、文化产业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以提高学界整体水平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弥补考古及保护力量不能适应各类破坏的规模、速度的严重情况。
李济的一个基本认识:各大学设立考古学系
关于考古学教育,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在1934年《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中发表过极为正确而又严厉的文字:“若是我们认定地下古物是宝贵的历史材料,有保存及研究的必要,我们至少应有下列几个基本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是以见于国家法令为止,应该成为一种一切公民必须有的基本训练”。这些基本认识包括:“一切地下的古物完全是国家的,任何私人不能私有”;“国家应该设立一个很大的博物院训练些考古人才,奖励科学发掘,并系统地整理地下史料。”;“就各大学之设立一考古学系”。
李济为什么将“保存及研究”地下“宝贵的历史材料”的考古学提到“一切公民必须有的基本训练”的高度?为什么将“各大学之设立一考古学系”作为基本认识,并提出忠告?他是痛感我们“保有古物的能力”“不但比不上欧美,连日本也比不上”;“由这几年的趋势看,中国毁古的能力恐怕要超过任何民族”;而且痛感“古董商的势力现仍布满全国”,“凡是一件到古董商手中的古董均代表好些珍贵史料的摧残消灭,这都是有考古经验的人所能证明的”;“世界上凡是有点现代知识的文明的国家,没有不禁止这种摧残古文化遗迹的行为的。埃及、印度、高丽就很少这种事”。他在该文中还冀望读书人:“本来中国人的古董癖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这种恶习惯改起来也不容易。现在我们所希望的是读书人应该知道这种习惯绝对的不必奖励。”
李济所发出的,应是当时学界的群体之声。此前在李济作序的《中国考古小史》(卫聚贤著,收于《中学生文库》)中,全文载入的梁启超1926年以《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为题的讲演,值得重视。在这长篇讲演中,不同凡响地将王象之《舆地记胜》、李诫《营造法式》列为北宋所兴考古学的“很有名的著述”,还多处强调将来要发掘古城,认为要等教育普及和政治修明,为了考古发掘的开展和方法的進步。
郑振铎与夏鼐的纠结,大力发展正确的考古学教育
李济当然了解将来发掘古城的繁重任务,文中也提到梁起超讲过的宋巨鹿城。但他有感于古董商势力造成的“毁古”和与众多国家的明显差距,将梁的“希望”加强为“基本认识”——各大学设立考古学系。若干年后,北京大学1952年在历史系建立考古专业;同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改回为人类学系。李济的理想,曾长期淹没,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又现端倪,不少大学开始增设考古专业。
尽管对李济的各大学设立考古系的号召似无响应,但需要发掘古城而人力不足的诉求,却从未断绝。对梁、李的理想给予重视的,是郑振铎与他的继任者文物局局长王冶秋。郑振铎生前曾多次提到他们的努力:中央考古所由解放初37人发展至1957年292人;1952年始,考古、古建筑维修短训班举办多期,大学设置考古专业。但仍指出,“比起浩浩荡荡的基建队伍来,简直是‘沧海之一粟’。需要和力量之间,相距得很远。”他甚至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积极進行考古发掘工作。“而反对挖明皇陵,既有他研究世界考古学史能判明是非的基础,更主要是为“把干部的力量使用在最必需的地方”,应对考古工作落后于大规模建设的严酷现实。
夏先生的绝笔,也许是中国文物报1985年9月26日刊在第1版的570字短文《夏鼐谈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如果我们没有在发掘时搞清楚每件古物所在的位置和它同上下四周的各种遗物、遗迹的关系,没有進行仔细观察,没有作科学记录以供科学研究之用,那末,这件古物便将失去它的大部分的科学价值”。先生所用,居然是一个老词:古物,或许他又想起了李济的中国考古学将来的嘱托,想起了确须兴办广泛的考古学教育,但已来不及说出了。
种种纠结、疑虑与批评,都指向一个先哲们发自数十年前的警示——大力发展“保存及研究”的考古学教育,就各大学设立考古学系,去培养足够的合格人才,去影响更多的人,以取得国家、城市的真正的复兴、发展和繁荣。长期以来我国考古学和相关学科主要还停留在研究、利用文物的层面,与主动、直接支撑保护存在距离。面对“毁古”能力的延续,我们必须落实方针指示的“加强管理”,将法律规定的“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领域。考古学,必须将考古资源的管理和调控,作为重要分支,类如国际上的考古遗产保护管理、文化资源管理。这不是设考古学史、文物学、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等分支所能遮蔽的。还是苏公的冀望,实现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双接轨——与世界接轨、古与今接轨,去解决世界也包括中国根本性问题。这应该包括我们中国学界自身的问题。我们作出的很多努力和成绩,还有种种纠结与疑虑,都应当去加以认真的研究。
(责任编辑:孙秀丽)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4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具有特定目的意义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1]发展国防教育事业、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实现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径,亦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普及和加强国防意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其本质在于通过向人民群众传授保家卫国的思想,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创造国家发展的必要环境,防范外来的侵犯。
有国必有国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其建国伊始,便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国防体系,国防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国防教育的实践贯穿于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其国家的所有人民,不论老少、阶级、身份或社会地位。“有国才有家”,自国家诞生之际,国防便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每一个中国人民内心都怀揣着的伟大梦想。复兴之梦,不仅仅是为了雪耻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亦并非是简单“复兴”到汉唐盛世,更重要的是,找回那份积淀了五千年的民族底蕴和民族自尊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复兴既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也体现了一种目标追求。作为前者,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是一个从弱到强、由衰而盛的历史演进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崛起过程。作为后者,民族复兴则表现为以世界发展水平为坐标,实现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价值追求。特别是当前,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国防教育刻不容缓。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复兴相依相伴
国防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稳步发展保驾护航,最终实现民族的复兴;而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长远目标,国防成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防教育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正是国防教育与民族复兴相互依附、共同促进的契合点与关键所在。
从历史演进过程上看,国防教育与民族复兴是一个相依相伴的长期工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因为忽视国防、没有重视国防教育,中华民族受尽了不少的屈辱,甚至被凌辱到几近亡国亡种的生死关头。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历史,因此实现民族复兴之梦更需要建设刚强的国防“长城”———国防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回顾历史,也不仅仅是教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的经验。
国防教育和民族复兴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巩固,特别是不同的时代发展的主题亦是不断的变化,具有各自独立发展体系和延展深度。随着国家的发展,国防建设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国防教育体系。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国防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对国家领土、主权等方面的认知教育,还涉及到科技国防、文化国防等多方面的领域。同理,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当代已经超越了过去的初步的复兴理念,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国际事务中由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这样的定论。国家建设在当代更需要的是“全面复兴”,即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建立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同时,民族复兴亦是“持续”地“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时空延续性———即在实现全面复兴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保持这种繁荣和强势的发展劲———昙花一现的繁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三、当代国防教育的时代启迪
时至当代,国防教育主要是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等国防思想为教育重心。然而,纵观世界,美国输出了以好莱坞大片为媒介的美国梦,日本凭借动漫产业独霸市场,韩国大举“文化兴国”战略将韩流文化渗透到全球年轻一代的思想血液之中。如果在国防教育中忽视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教育、保护和传承,任由他国对中华民族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殖民,最终将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就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先后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更有无数次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但最后都以胜利而告终,这是以色列长期坚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他们十分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复兴自己的语言,坚信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复兴的纽带。从19世纪犹太复国运动兴起后,一百多年来以色列通过教育使希伯来语成为一种表现力强、词汇丰富的“活语言”、官方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仅如此,他们构建了全球化“四海一家”的“犹太一体观”,他们欢迎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家”,而这些从世界各地回到以色列的人,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建国之后的以色列曾长期致力于建设一种能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新型的国民文化———以色列文化,这一主导思想已贯穿于教育方针的确立、教育体制的建设及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各个环节之中。[2]这种作法对当代国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更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定借鉴。
在历史上,落后文明的民族入侵中原、建立统治政权的局面曾多次发生,但这些政权无一例外最终都被中华文明所同化,这些少数民族也逐渐与汉民族融合,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文化认同感的巨大威力。20世纪初期,日本在中国东北和台湾实现殖民统治,最重要的一项殖民政策便是推行奴化教育。其所造成的深重后果就是,虽然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东北和台湾,但一大批接受过日本奴化教育,骨子里渗透着“皇民”思想的亲日分子却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成为了诸如“台独”等破坏和平的国家分裂势力———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隐患和威胁。
21世纪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3]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国防是当今国防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充分重视意识形态下,强化中华儿女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既然文化作为主权的一部分,当这部分主权遭到侵犯时,我们理所应带进行捍卫。尽管现在外国敌对势力进行公开的文化侵略已不可能,但我们不可忽略那些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各种影视媒体宣传西方式的民主自由、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消弭年青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为未来培养西方代理人做准备———其本质上正是文化侵略。
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了限制境外影视作品引进中国市场的公告。[4]此消息一出便引来热议,其中不乏有青少年反对抗议这一限制的说法。殊不知,在韩流未兴盛之前,《还珠格格》曾经横扫韩国三大电视台,这一现象导致韩国本土电视剧出现低迷,引起韩国文化部的震惊,随即下令禁止进口外国影视作品,大力扶持本国文化产业,这才有了今日的韩流席卷世界。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困难时期,亦有过类似的文化产业进口禁令,目的是捍卫本国文化主权,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缥缈虚幻的网络世界的强大诱惑下,在西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下,许多中国的年强一代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国家意识淡薄、传统道德缺失、民族虚无主义严重民族精神的弱化现象,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忧虑的那样:消费主义的盛行和娱乐主义人生观的蔓延,使得美国新教伦理的劳动精神、节俭精神、工作态度都受到了损伤,更影响了一个民族休戚与共的团结精神。[5]
论及国防教育,以往的论述总是难免束缚于政治领域范围之内。然而,从整个民族发展的角度上看,更需要跳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站在国家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全局高度,甚至以世界眼光来看待发展国防教育的深远意义。[6]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维护国家主权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和实现治理国家的手段,更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积极建设和发展国防教育事业,完善国防教育的体系,是无时无刻不可松懈的重要事项。从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防教育的实践之中,身体力行,捍卫国家的主权完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邓弥弥.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现状浅析[J].价值工程2006,(13).
[2]张倩红.论以色列教育的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传中广电总局或施“禁韩令”韩艺人在华“钱”途恐受阻[EB/OL]人民网http://hn.people.com.cn/n2/2016/0802/c356341-28769034-2.html.2016-08-02.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6]万鹏,赵周贤.十八大描绘“大国防观”[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 people.com.cn/n/2012/1116/c148980-19603452.html.2012-11-16.
[7]谭德礼.以色列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
[8]张双庆.国防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21).
[9]陆华.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J].江苏高教,2012,(4).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5
汇报材料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现将我校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环境。
1、基本情况
我校处于八堡彝族苗族乡东北角,经度 113度、纬度22.7度;目前我村人口有3100人左右。其中少数民族(主体为苗族)占78%以上,总体较为贫穷,学生在学习上积极认真,但因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发展较慢。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学校逐步发展、壮大。
2、交通情况
我校学生从建校初的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18人,学生均为步行上课,最远的学生距离学校大约2.4公里;学校就在居乐到二堡的路边,交通便利但安全方面的危险性也较大。
3、学校情况
1986年民委资助、另建厢房一座、共2间教室(钢筋水泥结构)1992年——1994年大方县民族宗教局资助,将原来的正房撤掉,重建教学楼一座,共6间教室。当时,教室共8间约300平方米。校园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2008年-2011校舍发展情况如下:
2008年后(含08年)香港善启慈善基金会资助与县教育局投资资重新建造目前的新学校一座,共6间教室及三间小办公室(每间最多16个平方米,非常拥挤,及不方便办公)。县体育局资助修建篮球场一个、乒乓球台2个。
4、辅助用房 因为老校园距离现在的新校园大约300米并且还要横穿居乐到二堡的公路,交通安全方面潜在的危险极大,所以老校园的教室只作远教室、图书室、保管室及教师临时宿舍。
新校园总面积约4100平方米,教学楼总面积381平方米。另:门卫室一间、厕所共16个蹬位,面积有95平方米。(男女各8个)。
2012年8月新建学生食堂一个,面积202平方米(含保管室、操作间、洗涤间、熟食间及餐厅)。
5、教师情况
目前学校共计教师12人(胡天星、杨超、申时开、王明贵、周围、何显明、李翠、苏成乾、陈孝琴、郝喜、杨学梅(2012年特岗)、严光利(2012年特岗);其中本科6人、大专5人、初中1人。另:保安员2人、食堂工勤人员3人。
6、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218人,一年级有41人,其中男生18,、女生有23人、少数民族29人;二年级有57人,其中男生有25人、女生有32人、少数民族有45人;三年级有23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3人、少数民族有14人;四年级有24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4人、少数民族19人;五年级有34人,男生7人、女生27人、少数民族18人;六年级有3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9人、少数民族29人。全校有男生89人、女生有129人。少数民族154人,留守儿童128人,贫困生17人。
9、教学情况
学校设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总务主任1人,教研组、少先队、工会组织等组织基本齐全。学校完全按照上级文件之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按规定进行两操一课等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工作。
10.学校规划
在国家对教育大力支持下,教育局下拨经费给我校修建专用房时,我校将对校园规划是在学生食堂两侧修建一座女生宿舍和男生宿舍;门卫室后面正在修建30平米的办公室,在教学楼侧面修建一座教学楼和行政办公室,另一侧修建教师宿舍。
二、做好教学设施设备工作,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设立图书室一间,珍藏图书6395册,生均图书28.9册,配备阅读课桌6张供学生阅读用。教学仪器总价值37500元。各种仪器设备47500元。每百学生拥有计算机8台。生均体育活动面积4.502平方米。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质量。
1、开足开全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认真执行部颁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课,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面向全体学生,以德育为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格按照转学程序和要求办理学籍手续,各类学籍资料管理有序。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行政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建立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2、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1)、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坚持教学常规一月一查一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检查考评方案,结合学校实情制订操作性强、规范标准的《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无论是主学科还是兼代学科,都要做到课前充分准备,课堂精心组织。每学年开展两次校级教学竞赛活动,并坚持推门听课制度和新调入教师展示课,及时指导教学,规范教学行为。有效促进了教学常规的落实和课堂质量的提高。
(2)、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课内比教学”活动是加速教师特别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以开展课内比教学为载体,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比武平台,有利于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坚决杜绝学校教师乱办班、乱补课行为,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逐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组织学生参加未经市教育局批准的竞赛活动。
3、坚持校务公开,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全面实施阳光工程,把实行校务公开当作推进学校规范管理的重要抓手。我校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拓展校务公开的领域,充实内容,讲究时效。把招生、收费、评优、晋级,财务收支、干部聘任、组织发展、经费使用等让家长、教师需要明白的事项一律公开,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学校每年召开两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实行学校工作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促进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4、开展课外特色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严格按市教育局统一作息时间进行教学,保障学生休息时间,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学校坚持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将武术操列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程。广泛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
三、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支持。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内涵。
我校长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适时举办师德典型事迹报告会和暑期师德集中培训会,开展师德“教育月”、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表彰师德标兵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学校设立“校长信箱”,每学期进行一次师德现状调查。定期召开家长会,印发《告家长书》,广泛听取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师德建设的意见。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侮辱学生现象发生。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
(1)、专家引领,现身说法,向专业化发展。我校多次请市教研员及名师来我校“现身说法”,对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每次教研活动及时安排有关教师全程学习——观摩课例,听取专家对课的精彩评析。通过活动,我校教师在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授课理念以及课上教师关注视角等方面都有了眼界开阔之感。专家近距离地与老师互动交流,给老师们以细致的指导和引领,从而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了全面提升。
(2)、名师引领,全方位互动,加快教师同步发展。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校级名师”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以经验交流、示范课、集体备课、常规听评课等形式,通过名师的传授、交流、示范、指导、帮助其他教师发展提高,做到整体学科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搞好梯队建设,真正实现教师同步发展。近年来,我校多名教师在省、市组织的讲课、论文评比等活动中,都取得斐然的成绩。(3)、课题引领,激励提高,使教师向专家型发展。学校鼓励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近年来,各学科承担的课题都在有序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深入教师心灵,引领着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水平提升。
四、切实加强德育安全工作,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德育安全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我校继续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1、加强班级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做好常规德育工作,学校以“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班级的评选”评比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少先队红领巾督查队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坚持纪律、卫生周周评制度和值周领导制度。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和国旗下的讲话制度。
2、加强“课外访万家”活动,实现“两个全参与,一个全覆盖”,即所有中小学校全部参与,所有的教师全部参与,覆盖全部学生家庭。通过家访,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育人意识、责任意识,共促教育和谐发展。
3、以体验活动为主线,培养实践能力。我校以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为契机;继续组织丰富多彩的运动会、艺术节、大家唱、大家跳、阳光体育、拾白色垃圾等体验活动,全面关心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要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体验成功,健康成长。
4、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层层落实责任。通过制定消防防震暨紧急疏散应急预案、开展法制安全讲座、消防和溺水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促进师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行为意识养成。
5、强化安全措施。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和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与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强化门卫及安保人员管理,严把门口第一道关,所有进入校园外来人员必须实名登记才能入校,坚持领导带班值日制和路队制,严防上、下楼梯时推搡及踩踏事故。
6、落实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消除校园内各种安全隐患,坚持每月定期排查与平时随机排查相结合,并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视频全程监控,消除学生的安全隐患。同时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防范与处置工作。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对校门口交通拥堵、摆摊设点、治安差问题进行治理。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提高认识,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突出位置。
2、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争取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4、加大城乡对口帮扶力度和工作创新,积极探索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市教育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我校教育均衡发展,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为教育强市而不懈奋斗!
八堡彝族苗族乡复兴小学
肖复兴:是作家也是教育家 篇6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音乐笔记》《聆听与吟唱》《纸的生命》《遥远的含蓄》《感动于一个苹果》等。《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作品选读】
不敢过中秋
肖复兴
中国的节日一般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和中国传统的节气相关,每一个节日都是和节气呼应着的,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和节气相关联的吃食做主角。中秋节的主角当然是月饼,只可惜近两年来,人们一提起月饼,往往是和黑心月饼连在一起,这实在让人有点儿背气,让中秋节跟着吃瓜落儿。这都是去年南京冠生园惹的祸,惹得今年人们买月饼的热情依然无法高涨起来。想想当年我插队回北京时赶上中秋节,为了买上月饼,在稻香村前排起蛇一样弯弯曲曲长队的情景,简直如天宝往事一般遥远。
其实,物是人非的原因不能够仅仅归罪于冠生园。前两天报端披露出北京所卖的弹簧床垫绝大部分是黑心床垫。再想想以前开学之际卖给校园里住宿学生用的黑心棉被,只要是能够掺假的地方,心都早已经先行一步黑了下来,怎么能够光骂一家冠生园呢?
真是不知道人心怎么就这样一下子变得坏了起来?有人说都是钱闹的,钱难道就真的是狐狸精不可?多少年来一直被我们自己引以为自豪的我们民族传统的诚实美德,怎么就一下子坍塌得把我们自己的心都砸黑了呢?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中秋节特别羡慕店里卖的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那时就只是这样传统月饼老几样,哪里有如今又是水果馅又是海鲜馅,居然还有什么人参馅,花脸一样百变时尚起来。可那时中秋的月饼在北京城里绝对的地道,旧时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只是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月饼,都是母亲自己做月饼。说老实话,她老人家的月饼是不仅远远赶不上致美斋或稻香村的味道,就连我家门口小店里的月饼的味道也赶不上。但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弥漫开来的。
母亲先剥好了瓜子、花生和核桃仁,掺上桂花和砸碎的冰糖渣儿,撒上青丝红丝,再浇上香油,拌上点儿湿面粉,切成一小方块一方块的,便是月饼馅了。然后,母亲用香油合面,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小薄饼,包上馅,再在中间点上小红点儿,就开始上锅煎了。怕饼厚煎不熟,母亲总是把饼用擀面棍擀得很薄,我总觉得这样薄不是和一般的馅饼一样了吗?而店里卖的月饼,都是厚厚的,那才叫做月饼嘛。每次和母亲争,母亲每次都会说:“那是店里的月饼,这是咱家的月饼。”这样简单的解释怎么能够说服我呢?便总觉得没有外面店里卖的月饼好。
如今还敢说就一定没有外面店里卖的月饼好吗?饼再薄,馅再差,毕竟不是黑心月饼,况且那是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月饼。当然,明白这一点,是在我长大以后。
好多年前,母亲还在世的时候,中秋节时,我别出心裁请母亲动手再做做月饼给全家吃,其实,是为了给儿子吃。那时,儿子刚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尝尝以往艰辛日子的味道,别一天到晚吃凉不管酸。多年不自己做月饼的母亲来了情绪,开始兴致勃勃地做馅、和面、点红点儿,上锅煎饼,一个人拳打脚踢,满屋子香飘四溢。月饼做得了,儿子咬了两口就扔下了。他还是愿意到外面去买商店里的月饼吃。
时间就这样改变着一切,只有中秋节不变,只有中秋节吃月饼,到什么时候都不变。只是,这几年到中秋节时,我一般不敢也不愿去外面的店里买月饼了,生怕防不胜防万一遭遇上黑心月饼,便想要是母亲在就好了,可以吃母亲亲手做的月饼,全家聚在一起有着浓浓的情趣,起码月饼馅是真的没有问题的了。真应了人们说的那样:如今除了自己的亲妈是真的,别的什么都可能是假的。还敢信谁?
可惜,母亲已经过世13年。更不敢轻易过中秋了。
超级链接
模仿是必要的
肖复兴
肖铁上二三年级时,我要他抄过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些篇章,其中《商人》一篇,我让肖铁背诵过。孩子的记忆力极好,吸收力也很强。因此,要求孩子小时候背诵一些适合他们口味的篇章,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这往往是他们长大成人的文学基础。泰戈尔的《新月集》和《飞鸟集》曾是肖铁的必修课。冰心的《寄小读者》,法国作家列纳尔的《胡萝卜须》,普列斯文的《林中水滴》,波斯萨迪的《蔷薇园》,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类似这样的书,比较贴近中学生的心理。这些书都是我自己当年读过并且抄写过的,我也让儿子背过。有意思他才读,并且读完后有收获。孩子读起来不费劲,会从中寻求相通的东西,把这几本书反复地读,看透了一生受益无穷。与其蜻蜓点水,不如照着一口井深挖。
肖铁上三年级的那年冬天,我从上海出差归来,给他带回一些东西,他很高兴,我和他妈妈便问:“假如你出差回来,给我们带些什么呢?”他想了想,说了一大通,我说你讲得不错,可以写篇作文。那时,他刚刚背会了泰戈尔的《商人》不久,作文很明显是模仿《商人》的。比如泰戈尔写道:“爸爸呢,我要带一支有魔力的笔给他,他还没有觉得,笔就写出字来了。”肖铁这样写:“给爸爸一支有魔力的笔,因为爸爸天天写文章,太累了。”但我依然鼓励了他。这样模仿有什么不好呢?这就像孩子写大字临帖、描红一样,是必要基本功训练。
关键是我们大人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口味又益于他们吸收的短小篇章,让孩子觉得学有榜样,而且能立竿见影,这样他们才有兴味。同时,也要帮助他们由此及彼,从中学习变换一些写法,写自己的想法和语言。比如泰戈尔《商人》中有一段要带妈妈“渡海到珍珠岛去”,描写了珍珠岛在清晨的曙光里的景色。肖铁作文中有一段写要为大家买一幢别墅。我说仅仅这样写就不美,你看泰戈尔描写珍珠岛风光多美啊,你也要这样描写一下你买的这幢别墅周围的风光。他便模仿泰戈尔的描写,糅进自己的想法,这一段描写显然比只有“买了一幢别墅”一句话要进步多了。
模仿是学作文必须经过的一级台阶。
[附]
假如我出差回来
肖 铁
昨天,爸爸从上海出差回来,给我带了许多玩具、糖和衣服。今天,爸爸、妈妈问我:“假如你出差回来,给大家带些什么?”
我想了想,说:“假如我出差回来,我给妈妈一个有‘喜’字的超级奶油蛋糕,因为明天就是妈妈的生日;我给爸爸一支有魔力的笔,因为爸爸天天写文章,太累了;我给我自己买一本宝书,一按电钮就可以自动翻到我要找的那一页;再给全家买上一幢别墅……”
爸爸问:“为什么要买别墅呢?”“因为住在这里太挤了。住在别墅那儿,夏天,我们可以乘凉;冬天,大地铺上了银色的地毯;秋天,红色的枫叶像燃烧的火焰;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有白的、黄的、紫的、还有红的,别墅周围像花园一样美丽。我要让奶奶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我和树林里的小动物尽情玩耍。”
“我还要买回一种仙草,谁有病,只要轻轻一闻,他的病马上就好了。”
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妇女教育 篇7
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特别是人文主义者逐渐相信, 优秀灿烂的古典文化是教育的产物, 因此, 他们注重教育的发展和推行。他们以书信或其他形式写成大量文章, 论述教育的体系和目的。同时, 活字印刷术这项重要的技术发明使得印刷各种各样文本成为可能, 使得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播, 为人们读书写字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个时期, 人们开始讨论女子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关于妇女是否应该接受教育的问题, 成为这个时期相当一部分作品讨论的题目。14世纪的佛罗伦萨人保罗·达切尔塔尔多在他的著作《良好风尚之书》里说, 家长必须经常监督家里的女人, 看她们是否在劳动, 防止她们懒惰。懒惰对所有的人都是危险的, 对妇女尤其如此, 应当教女孩子们做针线活, 不要教她们读书 (除非她们要献身于宗教) , 教她们烤面包、清洗鸡、收拾床铺、织布、绣花和补袜子[1]307。16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维韦斯认为, “……因为妇女的意志天生薄弱, 缺乏谨慎的品性, 而且相当容易被欺骗……, 所以, 不应该让妇女接受教育, 以免她们采纳错误的观点和错误地相信任何事情。因为, 她们会把这些事情传播给她们的听者, 会把听者也带到同样的错误之中……”[2]233。这些反对之声是和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时期理想的女性形象, 就是坚贞和顺从, 在家操持家务, 对外保持沉默。正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伊拉斯谟所言, “针和纺锤实际上是专属于妇女们的工具, 以免她们过清闲、无所事事的生活。……即使那些富有的和出身高贵的人们也训练他们的女儿编织地毯和丝织的布……, 但如果他们让女儿们学习将是更好的事情, 因为学习可以填充她们空虚的心灵……。因此, 教育不仅是妇女对付空闲的最好的武器, 而且也是她们受益于那些最好的训诫的方式, 并把她们引导到具有美德的生活。”[2]232虽然, 伊拉斯谟被认为赞成妇女接受教育的重要人物, 但从其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妇女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规范女性的行为, 引导她们过上美德的生活, 以适应未来婚姻的需要。而且, 他论及的范围也只局限于贵族和社会上层的妇女。不仅当时的社会言论如此, 而且, 当时的人们也普遍认为, 除非女孩子要成为修女, 否则不必学会读书写字, 因为女性会读书写字将导致许多的罪恶。妇女接受教育后, 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她们对生活圈子的看法。“允许妇女学习拉丁和希腊方面的知识, 这将鼓励她们成为行为上独立的人”[2]233。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 大部分妇女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对于这个时期大多数的妇女来讲, 最基本的识字能力也不具备。她们接受的大多是她们的父亲、母亲或她们的雇主口头的传授和劳动作坊里的训练, 几乎有很少的妇女接受到通过书本传授的正规的教育。
尽管存在着种种限制, 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妇女教育方面的讨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这种情况下, 有一部分贵族和社会上层的妇女接受了教育。意大利城市中的女孩子接受和男孩子类似的教育, 她们识文断字, 通晓古典文学作品。许多人既懂拉丁文, 也懂希腊文, 读过奥维德和维吉尔的诗, 还能说一两门“现代”语言, 比如法语和西班牙语[3]76。根据乔瓦尼·维兰尼记载, 1388年的佛罗伦萨, 大约有8 000至10 000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初级学校里学习识字[1]308。但大部分上层社会的女孩子在家中接受教育。正规的教育机构比如人文主义学术机构、大学或职业学校通常不向妇女开放, 妇女只能在家中接受私人家庭教师的传授或在专门的妇女教育机构里学习。虽然如此, 还是有一部分女性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例如, 在16世纪的法国, 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妇女相对于英国或意大利的妇女来讲, 她们更乐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更乐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学识。她们利用所受到的人文主义教育建议进行某些社会改革或对大家普遍接受的问题提出质疑。因此, 接受教育的女性完全可以达到男性认为达不到的成就[4]156。这个时期女性接受教育的状况比中世纪好得多。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女性。
二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出生于1365年的威尼斯, 后随父亲移居巴黎。其父托马斯·德·皮桑曾担任过威尼斯共和国的市政顾问, 1365年接受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传召, 从波伦亚前往法国担任查理五世的星象家和科学顾问。和当时大多数父亲不同的是, 托马斯·德·皮桑允许克里斯蒂娜学习读书识字。因此, 从小就在宫廷里长大的克里斯蒂娜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经历影响了克里斯蒂娜以后的生活, 使得她在失去丈夫、失去家庭生活经济支撑的时候, 能够以写作为生, 从而成为“欧洲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女性”[5]155。克里斯蒂娜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 历史、文学、神话学、哲学以及教父们的作品都在她的涉猎范围之内。广泛的阅读使得克里斯蒂娜思考有关妇女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男性权威们对女性始终抱有消极的态度?后来, 她在其著作《妇女城》中, 通过自己与理性、正义和公正三位女神的对话对此做了回应。男性对女性的攻击与诋毁, 不是因为女性的罪恶, 而恰恰是男性心中存在的罪恶和过分的嫉妒[5]157。克里斯蒂娜的著作可谓是对由来已久的厌女思想一个有力的回击。
厌女思想在古希腊神话中有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 认为是女人把罪恶带到了人间。而在西方历史中占据重要影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妇女观。亚里士多德认为, 女人是不完美、天生有缺陷的人, 是大自然在正常的秩序中产生的一种“畸形”[4]18。基督时代创世说中夏娃诱惑亚当偷吃禁果的故事影响深远, 认为女人是夏娃的女儿, 这是和女人的本性相关的, 她们是有罪恶的, 所以, 上帝让女人承受生养孩子的痛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歧视女性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改变, 仍有很多作品延续了以往讨厌女人的传统作品的风格。例如《打嗝的女人》这本书, 似乎包括了所有男人们对于那些希望担任公职和向在文学方面发挥作用的女性的不满, 这些无法确定性别的“两性人”应当放弃她们的“畸形的”生活, 重新回到适合于她们的正常状态:沉默、贞洁、慈爱、顺从丈夫和钟爱孩子[1]317。这些厌女思想都是男性权威和学者基于女性本质对女性进行的批判, 认为女性在道德上是软弱的, 智力上是无能的。
克里斯蒂娜和其他受过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女性用著作和言论对厌女思想发出了挑战。克里斯蒂娜认为, 女性拥有智慧和人的尊严与美德。“一个人的高尚和卑劣并不取决于其性别, 而在于行为和美德的完善。”[5]157女性不但和男性一样具有拥有美德的能力, 而且, 同样具有智慧的能力。挪威的玛格丽特鼓励宫廷中的妇女接受教育[4]156。法国的露丝·拉波主张妇女要展示自己的学识而不能把自己陷于无休止的家务劳动中[4]156。而且, 还有一些妇女, 把家作为讨论问题的场所, 成员有男有女。但在这个过程中, 她们也遇到了来自社会和自身的障碍。首先, 在实现她们的抱负的过程中, 成败仍然取决于男性对她们作品的赞赏、关注和接受的程度。英国的玛格丽特·茹伯虽然出版了自己的译著, 但她始终生活在父亲的庇护之下。她的名声和成就归属于她的家族。只有少数男性权威赞赏她们的作品, 大多数都是怀着憎恨的态度攻击这些用笔表达思想的女性和她们的作品[4]155。在英国, 国王詹姆士一世主张教士们去指责那些自做主张的妇女[2]234。另外, 这些女性也受到了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她们一方面哀叹女子接受教育机会的贫乏, 另一方面却表现出矛盾, 既想拥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笔, 又想拥有针线, 无法使家庭责任与学识达到一种平衡。有些女性由于无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选择了终生未嫁。还有一些妇女, 结婚以后就放弃了学习。
笔者认为, 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 一方面反映了女性无法逃脱父权制社会文化对她们的规范和影响。屈从、次等的社会地位迫使她们有形和无形当中接受了男性权威对她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这些规范和约束已内化为她们行动的原则。另一方面, 这和她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有些妇女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 但正如人文主义教育只是对于社会上中层的男子开放的基本教育一样, 也只是少数的妇女接受了这一教育。克里斯蒂娜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因为上帝和大自然非常眷顾于我, 赐予我热爱学习和读书的天赋, 这一天赋已超越了妇女们日常忙于的事情”[5]156。妇女的日常生活通常是不包括读书和写字的, 她们通常被无休止的家务所包围。即使有机会接受教育, 接受最多的也是如何管理家务、如何成为模范的妻子和母亲。同时, 她们阅读的书籍和学习的教材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大部分是一些关于宗教和家政方面的书。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妇女阅读基督教方面的书, 但他们删掉了其中所有他们认为不道德的内容。正如维韦斯所言, 如果让一个妇女独处, 她将出于本能地阅读那些危险的、无所价值的书[2]233。因此, 这个时期的妇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以及实践都不是基于女性本身考虑的, 而只不过是让其成为男性所规范的理想女性。
三
1860年, 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认为, 妇女和男子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上层阶级中间, 对于妇女所进行的教育和对于男人所进行的教育基本上是相同的[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这个时期妇女接受教育的状况比中世纪好的多, 但妇女所受到教育的方式、内容、目的都和男性不同。男子接受教育是形成和发展他应该具备的力量和气势, 以打开他提升社会地位的大门。但女子接受教育则是培养和训导她们成为男性眼中模范、理想的女性, 以适应未来婚姻的需要。而且, 无论是在意大利还是欧洲的其他国家, 能够有机会获得教育的女性还是少数, 通常局限于贵族和社会上层的妇女, 说明这个时期的教育还只是少数人的教育, 并没有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妇女。即使有妇女接受到教育, 也只是和她们所处的阶层相适应, 是同她们所处的阶层对女性的期望和角色定位相一致的。“一名知书达理的淑女应该懂得如何把艺术家和文人吸引到丈夫的身边, 为丈夫的门庭增色”[3]76。虽然如此, 但我们也看到了以《妇女城》的作者克里斯蒂娜为代表的、受过教育的女性用自己的著作和言论对由来已久的厌女思想发出的挑战。由此, 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时期妇女接受教育的黎明和曙光。
摘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追求古希腊时期的“完全教育”, 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 人们开始讨论女子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且, 一些上层社会的女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当时以人们对女子接受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受到教育的妇女本身所处的矛盾状态而言, 这个时期的妇女在受教育方面受到种种限制, 女子教育的普及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文艺复兴,厌女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M].李玉成,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
[2]June Stephenson, Women’s Roots—The History of Women, Diemer, 1981.
[3][美]约翰.巴克勒, 贝内特.希尔, 约翰.麦凯.西方社会史[M].霍文利, 等,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Merry E.Wiesner,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eg University Press, 2000.
[5]Renate Bridenthal/Susan Mosher Stuard/Merry E.Wiesner, Becoming Visible—Women in European Histor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8.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8
教育取得如此成绩, 原因何在?一是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正确领导, 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始终坚持发展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 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 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深透地品味60年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 思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愈发感到:民族复兴, 教育为本;国家发展, 教育奠基。回眸历史, 凝望未来。教育应如何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呢?教育工作只有很好地解读这个问题, 才能使我们前进的方向更明确, 号角更嘹亮, 脚步更铿锵。
我们期待着党和国家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一百年不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四大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后, 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应当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 抓住教育这个关键, 夯实国家发展的基础,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雄厚的人力资源。教育强则少年强, 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要努力使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竭心尽力,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精致教育过程, 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办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学校, 办令学生终生难忘的学校, 办令师生都感到幸福的学校。矢志不渝, 合作向前, 办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我们要全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办好教育的关键是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我们要努力践行胡锦涛同志对全国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一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让我们教师的生活充满书卷气, 与经典为伴, 矢志不渝, 铁肩担道义;让我们扎根课堂, 与学生共同成长, 脚踏实地的履行教师职责, 真心育英才;让我们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我们要深化改革, 科研兴教。学校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寻找教学与科研的最佳结合点, 在教中研, 研中教, 以教促研, 以研促教, 让研究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我们还要不断探究学校管理的新模式, 以德育人, 构建有卓越执行力的学校。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9
一、“最为薄弱的一环”
196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入学率仅为3%,1970年为7%。[1]之后,在高速增长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下,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下,非洲经历了一个中等教育快速发展期。1980年,非洲中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8%。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撒哈拉以南的39个非洲国家中,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0%的有10个国家,在10%~20%之间的有16个国家,超过20%的有13个国家。“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成就”。[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中等教育的入学率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这一方面受到经济萧条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全民教育运动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各国教育财政的重心和国际对南非洲教育援助的重点转向了基础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中等教育所获得的国际教育援助份额持续下降。[3]因此,中等教育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发展缓慢。1990年~199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20.1%。其中,坦桑尼亚、布隆迪、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和莫桑比克等国还不到7%。[4]
20世纪9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入学人数继续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初等教育,在1998年~2003年间,甚至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所以除了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和斯威士兰之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入学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个别国家处于停滞(如坦桑尼亚),甚至出现倒退(如津巴布韦)。因此,在1990年~2000年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详见下表)。因此,当步入21世纪的时候,中等教育成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发展的迟滞不仅仅体现在其覆盖率过低,还体现在入学机会的不均等上。城市中的富裕人群是中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而农村居民依然难以享有入学机会,女童的处境尤为不利。性别、贫富和城乡等仍然是造成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中学入学机会的影响是累积性的,相对于初等教育,这些因素对中等教育的影响更大。
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等教育发展所面临另一重大挑战是教育的质量和适切性,即它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年轻一代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做好准备。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传统的中等教育是为一小部分精英设计,为升人高等教育机构做准备,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干部精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架构、学生结构与需求的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显得不合时宜。许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中学生离开学校时常常既没有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好准备,也没有获得劳动市场所需的技能。在1998年~2001年尼日利亚的高中考试中,除了尼日利亚语之外,所有主要课程的有效及格率都在40%以下,其中数学为37.3%、化学为17%、农学为21.1%。在国际测试中,与其他参加测试的国家相比,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8年级学生表现糟糕,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
数据出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全国教育监测报告和2009年全民教育监测报告。
二、转变观念,明确投资中等教育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等教育的重要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指这一层次的教育给个人所提供的机会而言,而且也指它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21世纪,优质的中等教育被视为青年能否成功地融入现代经济、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从知识革命中受益、并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在青少年的社会化方面,中等教育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等教育还可以产生相当大的个人回报,并为获得在初等教育中难以得到发展的态度、技巧和能力提供机会。这些技能可以使年轻人更加充分地参与社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和继续学习。
能否从这种国际性趋势中受益?21世纪初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在中等教育的普及率、质量与相关性方面,这些国家面临着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压力。与此同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面临着对优质中等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要求接受中等教育的初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增强对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的认识、传播民主价值观、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青年人数的增加,这些社会因素进一步增大了社会对优质中等教育的需求。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和教育决策者在日益深切地感受到发展中等教育压力的同时,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中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个教育发展的贡献。具体地说,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等教育可以提高个人与社会收益。有关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投资中等教育可以获得重大的个人和社会回报,撒哈拉以南非洲也不例外。世界银行2008年的报告《非洲劳动场中的年轻人》分析了在布基纳法索教育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报告发现在农村地区,一旦某人接受了部分的中等教育,那么学校教育的回报就显著增长。[6]根据最新估计,在莫桑比克农业部门以外的男性工人中,小学教育的回报是14%~24%,初中教育的回报是23%~40%,高中教育的回报是60%~74%。[3]此外,延长受教育时间与改善母亲与儿童健康状况、降低生育率、促进性别平等、预防艾滋病传染等之间有着强有力的联系。以艾滋病预防为例,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完成初等教育的非洲年轻人会相应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这种影响对于那些完成中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更为明显。
第二,中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初等教育的普及正逐渐进入攻坚阶段。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中等教育还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因此,投资中等教育对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初等教育的普及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所做的一个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需要“相当数量接受中等教育的人”,以便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今天,其中等教育净入学率不到35%的国家,其初等教育净入学率往往无法超过95%”。[8]而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来说,中等教育的结构、质量与机会平等性等问题同样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从现实的滞后性和中等教育的潜在贡献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教育决策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看到了投资中等教育的必要性。当然,无目标、不加控制地扩充中等教育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9]同时,尽管投资中等教育对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具有重大的潜在收益,但它们绝对不是自动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依赖于良好的宏观经济和有效的制度政策。
三、复兴中等教育的策略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发展迟滞的现状以及决策者对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得这一问题受到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2年,为了帮助非洲中等教育走向复兴,世界银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在毛里求斯召开了一个题为“非洲中等教育:复兴策略”的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检查21世纪初非洲的中等教育系统,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深化改革的路径,确定改革的重点,鼓励利益相关者进行各个层面的合作。同年,为了推进社会各界对非洲中等教育政策的反思与对话,世界银行非洲区又与非洲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一起发起了为期5年的“非洲中等教育(SEIA)研究”。“非洲中等教育研究”为与非洲中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各方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分析、对话和反思的平台。2003年、2004年和2007年,“非洲中等教育研究”分别在乌干达的坎帕拉、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和加纳的阿克拉召开了3次地区研讨会。此外,它还组织了8个主题研究和重点国家的个案研究,并起草了多份技术背景文件。2008年,在这些活动和研究的基础上,世界银行非洲人力发展部(AFTHD)撰写了一份关于非洲中等教育的综合报告《面临抉择的重要关头:非洲中等教育的挑战》(At the Crossroad:Challenges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Africa)。
这份主要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报告指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扩大中等教育机会和提高其质量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我们继续努力推进初等教育的同时,现在也需要加大对中等教育的关注。”[3]报告在分析了非洲中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等教育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建议供有关各方讨论和参考。鉴于各国中等教育发展的初始条件各不相同,报告认为没有“固定的非洲模式”,但是发展战略中有几个共同要素是可以确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资源需求要与国民收入相一致。鉴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现有的单位成本水平不可能支撑入学人数的增加,迫切需要尽可能有效地使用所获得的资源。人员成本是中等教育预算中最大的支出项目,教师配置的低效常常是导致生均成本很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将工资项目的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增加非工资项目的支出,特别是教科书、教学材料的支出。此外,要为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提供财政支持。
第二,课程内容要与国家发展相关。教育发展应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否则很快就会不合时宜,只成为一种消费而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因此,课程改革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应该考虑:(1)将初中教育纳入8年~10年的基础教育计划,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2)加强与劳动世界的联系,并为此做准备;(3)改进数学与科学的教学;(4)将ICT纳入课程;(5)改革考试和评价体系,比如改用课程考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定期的国家评估,参加国际性或地区性评估。此外,要通过灵活有效的培训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第三,要为所有人提供学习机会,要让处境不利者获得平等的机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的发展要保持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平衡,绝对不能以牺牲质量来追求数量的扩充,因为最终决定中等教育发展步调的是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在以下这些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最具成本效益的投入上进行投资:教师与校长、教学材料、课程。这就需要对学校教学进行督察和加强。如果要让所有的人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就要采取各种策略解决入学机会的各种不平等。这意味着要增加初中日校,要向处境不利群体提供针对性的财政支持,保证他们不会因为无力支付学费而被排斥在中学校门之外。
第四,有效的管理与经营。中等教育服务供给形式的多样性、拥有资源与权力的地方行政官员、广泛的合作关系,这些对于改进中等教育服务是绝对必要的。为了应对各个地区不同的条件与需求,政府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增加中等教育的供给,如:在小学高年级开设中学课程;设立独立的中学;将初中和高中合并在一起;开设远程教育;在课程方面增强灵活性,等等。在学校的运作上,中央政府应扩大地方行政官员的自主权,允许学校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提供中等教育,允许它们自行负责学校的发展与改进。而社区与家长对社区中学发展的支持可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在这样一个体系中,中央政府机构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中等学校教育,而是监控质量,提供主要的资金,帮助困难学校,保证入学与学习机会的平等。这样一种策略要求加强和加快正在进行中的分权过程,重新思考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与管理官员的责任。不过,增强地方行政管理能力是地方分权有效实施的一个前提条件。此外,与非政府提供者的合作是成功的中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个要素,为此要在公、私之间建构合理的伙伴关系,以便双方有效发挥各自的作用。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喜的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相关利益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投资中等教育的必要性,开始注重整个教育体系的平衡发展。因此,这一地区中等教育入学率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2006年,毛入学率上升到32%,净入学率为25%。2008年世界银行《面临抉择的重要关头:非洲中等教育的挑战》这份报告讨论了非洲逐步实施可持续、高质量的中等教育的最适宜的实践方案,[3]为21世纪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制定复兴本国中等教育的有效策略提供了一个“风向标”。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Africa Region Human Development Sect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Africa:Strategies for Renewal. 2001.Foreword.
[2]世界银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育政策——调整、复兴和扩充[R].朱文武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6.
[3][5][7][10][11]Adriaan Verspoor & Jacob Bregman.At the Crossroad:Challenges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Africa. SEIA Synthesis Report by Africa Hum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World Bank.2008,p.17,p.44,p.59,foreword.
[4]UNESCO,Education for All:Is the World on Track?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2.2002,252.
[6]World Bank.Youth in Africa' s Labor Market.2008,p.41.
[8]Michael Clemens,The Long Walk to School: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Working Paper of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2004,19.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10
一、教育是大国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
第一个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家洛克, 其政治理念一直深深影响着近代以来的几乎所有西方大国。他曾经以其精辟的语言指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 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按照其思想, 倘若自然权利是天赋的, 而政府只不过是与公民的一种契约关系, 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论得出:政府的运行质量和国家公民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几流的公民必然有几流的政府。在其着作《教育漫话》中, 洛克认为:当时的英国, 作为教育主体组织的学校, 成分复杂, 学生的教养恶劣, 正因此, 他认为英国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国, 首先必须大力进行教育改造。在对教育持续不断地关注研究中, 洛克将教育的内涵结构细分为体育、德育、智育, 他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进行如此划分的学者。不仅如此, 洛克还极其强调环境与教育对国民社会化的巨大作用, 他也是在孔德之前, 最早深刻揭示教育社会化意义的思想家。研究洛克的生平可知, 洛克之所以这样, 根本目的是要为其心中的大英帝国培养两个方面的人才:一是具有进取精神的事业家, 一是具有实干精神的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经营人才。他梦想通过绅士教育以提高英国国民的素质教养。毫无疑问, 他开辟了大英帝国近现代教育的大道, 并最终经过历史的检验, 使英国在其深邃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巨大好处。经历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 英国最终走向繁荣昌盛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强国, 这与洛克的绅士教育和政治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思想也为后来西方各个大国塑造既有良好教养又有实干精神的创新性实用型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德国近代史也证明:宗教改革中所竭力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 也为德国结出了光辉的果实。在德国逐步成长为欧洲列强的几百年漫长历史中, 起源于新教改革的德意志文化教育, 对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6-18世纪中, 德国各公国以教育为利器, 纷纷走在振兴民族国家的道路上, 费希尔就曾经毫不隐讳地指出:“我们想通过教育把德国塑造成一个集体。”平民教育、精英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发展为提高德国国民素质立下了巨大功勋。思想界对德国民族素质莫不赞叹。即使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由强而败, 德意志民族也很快在废墟中振兴, 很快以其强大的力量在政治、经济、民族精神文化上继续影响着世界与历史。教育作为大国崛起的基础性作用在英德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 强悍民族心魄的主要途径, 成为历史的密钥, 往往为大国历史所珍藏。
二、教育是大国铸造人才优势的基础保障
在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看来,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迁是社会生活理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理性化的核心来源于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其主要动因深植于新教伦理之中, 正是新教改革中奠定的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精神, 培养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国民, 支撑了资本主义生产有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人才优势, 从而在人类文明演绎的历史中抢占了近代历次技术革新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先机。历史事实的确如此。当中国在经历前清的短暂繁荣以后, 东方大国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教育作为涵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失去了改革创新的活力, 东方传统大国逐渐被西方所抛弃。直到明治维新的日本, 效仿西制成功革新, 改变了东方地缘政治的格局, 也正是那时, 中日的差异开始显现, 基于近代技术改新的教育差距, 重塑了中日两个东方强国的国民素质。也正是这个时期, 西方列强积聚了强大的教育实力, 储备了因教而练就的国民队伍, 走上了攫取东方资源的殖民之路。各据特色的人才优势是近代西方不同大国强国崛起的基础保障。教育涵养了这些人才, 从而为崛起的大国进行了奠基。以14世纪时的荷兰为例, 当时的荷兰可谓是小国, 人口不到100万。历史记载, 当时荷兰民生状态窘迫。《大国崛起》剧组研究认为, 当时小小的鲱鱼就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但自从生产拥有简便易行的方法以后, 鲱鱼迅速成为荷兰的资本, 经历100年的发展, 人口数量极少的荷兰渔业和商旅由此而兴盛。经过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后, 荷兰崛起为不多的商业帝国, 形成了资源匮乏的小国迅速发展壮大为经济强国的历史经典。一方面受过较好教育的有良好技能的国民支持了荷兰的强大, 另一方面商业的高速发展又为荷兰拓展了生存空间。这演绎了小国崛起为强国的故事。而工业革命之后, 英国因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大量英才以及建立在教育和知识基础上的专利保护制度, 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国家范式, 后来的美国、日本在通往大国和强国的道路上, 不断发展的教育是其获得不断进步的关键。
三、教育是大国技术创新的不竭渊源
大国崛起往往是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几乎所有大国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而最终得以世界范围内崛起的。如果说, 蒸汽机标志着英国在工业化生产工具的技术创新中抢得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 那么, 美国人则把握了电力这一大面积工业化得以进行的新兴技术创新的机遇。正是基于教育发展的技术创新、地缘战略思想的实践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 美国才得以崛起。通过考察美国历史, 我们知道, 创新始终是美国的国家体制。“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 林肯曾经这样描述这一国家创新体制的实质功能。正是因为把创新植入国家教育和社会成员的社会化整个过程中, 美国的整个国民体系就注入了一种原创的激情。所谓的专利制度, 实际上就是把教育培植精英的整个知识传播体系嫁接在一种功利化的机制中, 从而为被教育的人才具有的创新驱动置于社会需求的广阔空间里。这一方面让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 另一方面又为教育本身的发展找到了内驱的动力。美国不仅借此发展了其高端教育, 也由此笼络了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原创精英。经历数十年发展, 使第三次产业革命, 再次成为美国延续其世界超强大国的翅膀。根植于教育的美国式创新道路值得后发国家研究与借鉴。
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推行科教兴国、教育兴国战略数十年来, 我们国家的进步越来越依赖教育的支撑。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深化、教育和创新体制的突破,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党中央越来越重视体制机制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同创新步伐, 因此, 深刻认识教育为创新提供人才土壤和文化优势, 是时代给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实现中华复兴的民族伟大梦想的道路上, 全社会都要进一步树立教育兴国安邦的意识, 形成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氛围, 完善教育发展战略, 发挥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人才。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11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谈到“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偉大的梦想。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最接近的时段,我们具备了最好的条件。这种空前大好的时代背景,显然也应该是中国画大发展的迎来中国画伟大复兴的最好契机。
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一枝独秀,使得中国经济对中国文化的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以中国画为例,从2010年开始,中国画有多幅名作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接连过亿元,到2011年、2012年,齐白石作品的最高价格已经突破4亿元,张大千的画作已经接近2亿元,徐悲鸿的画作也是2亿元多接近3亿元。这正如几十年前日本经济复苏并在世界强势发展的时期,对日本画本身的支持使日本画在日本国内和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前中国画大师作品的平均价格一般低于油画价格,现在有些国画大师作品的价格远远超过了油画,甚至数倍地超过了西方炒作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这显然是对中国画发展的巨大支持,也构成中国画发展的强大的经济背景。所以我们的中国画界,包括评论家、美术史论家、画家都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迎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把我们的中国画创作也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无论齐白石、张大千还是徐悲鸿等人,都是前辈的大家;在这么好的经济背景下,当前的中国画界却面临着难出精品、难出大家的现状。
二、造成中国画难出精品的原因
(一)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批判、打压、破坏与崇洋倾向
上面说到中华民族复兴,但中华民族却不是人种学上的概念,而是社会学与文化学概念。构成民族的基本条件,是构成民族中的人对共同文化的共识、认知和向心力;所以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无从谈起。但是自20世纪以来,我们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倾向特别严重,而且在最近100多年的时间内,崇洋倾向占主导,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批判、打压、破坏甚至成为了主流倾向。早在20世纪“五四”时期起,就有这样的倾向;到“文革”时期的六七十年代,这种倾向达到顶峰。而对中国画而言情况就更严重:20世纪初有中国画衰落论,到20世纪50年代起连中国画的称谓都被取消了,中国画似乎连存在的资格都没有了。再说崇洋:国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崇尚法国美术,50年代崇尚苏俄美术;80年代以后是欧洲和美国的美术在主导我们中国的美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受到严重冲击,到80年代中期还有“中国画穷途末路”论。这种情况持续了100多年,这就是造成我们中国画出不了精品的社会背景。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否定、批判、打压、破坏造成的结果就是画家们对传统大都不够了解。比如前段时间我发表过一篇文章《工笔画的问题与出路》。现在对于什么是工笔画这个问题,我们都没考虑清楚。我在研究古代工笔画时发现,古代根本就没有“工笔画”说法,当时的绘画是工笔和写意合在一起的。有时偏工有时偏意,有时兼工带写。有标准的工笔画吗?那就是院体画,宋徽宗算是院体画的标准了,但他的很多画里既有工笔,又有写意,至少是小写意。此类例子很多。我发现在古代,就没有特别严格的写意画和工笔画区别。如果我们的画家能意识到这点,今天的工笔画不要把界限搞得那么分明,那么严,工中带写,写中带工何尝不可呢;来点水墨,来点色彩也可以。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工笔和写意的界限打破了,打破以后新的面貌就可能出现。但问题是大家根本就不了解我们中国画传统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又谈何继承与创新?
(二)浮躁的心态
现在我们的艺术家太浮躁。今天在画坛出名的人中间有一部分是通过媒体炒作出名的,大家很少见到真正靠艺术自身而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名家,至于大师级的人物目前则还难以看到。
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商品社会,画画能卖钱了,名画家们的生活大都过得不错。但同时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浮躁。浮躁到我们根本无法安静下来研究中国画的实际问题,如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中国画有什么体系?这个体系是怎么构成的?体系里的核心是什么?整个构成结构是什么?这些都没有人认真地去研究;即使有个别人在研究,人数太少,影响也太小,还没有形成风气。我由此想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曾经有一个国学复兴的阶段,那时大家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系统的问题,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本质问题,我们的美术界也就是中国画界也在研究中国画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画的体系是什么?中国画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中国画与西方美术比较,自身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画的形式、内涵有什么特点?当时研究得非常深入。如果今天我们的美术界能够像当时美术界那样,潜下心来做这些学术性研究,可能才是中国画能够发展的基础;可惜的是今天很少有人想到这点,更少有人做这方面深入的研究。
在20世纪的画家中,最近我在研究张大千,发现他是聪明人,什么东西都吸收,什么都画——山水、人物、仕女、花鸟、鞍马,宗教艺术、民间艺术……因为他对传统研究太多了,视野就比我们一般画家开阔很多。如果我们能有张大千的心态,对整个中国美术传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今天中国画可能是另一种样子。出精品的基本条件是:每个人都能沉下心来,如张大千到敦煌一去将近3年,吃多大苦,担多大风险,有时还有生命的危险。今天还有哪个人有张大千这种精神?几乎不可能了。大家养尊处优,手上的画都能卖钱,乘着中国经济发展东风,日子过得太好了,也就缺乏上进心了。
三、用生命燃烧精品
目前我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万事是什么?物质条件、经济条件都具备了,欠的东风就是我们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传统,研究我们的时代,把我们的传统艺术朝今天、现代、当代做一个全方位的发展,精品在这种思潮中自然会出现。但今天美术界的人太浮躁,我们理论界也很浮躁。理论家们天天都在会场上,还能有什么时间去研究学问?如果一辈子拿不出什么有学术份量的大部头出来,研究的成果在哪里?但诱惑又太大,画家要卖钱,理论家有出场费,而且出场费越给越高,挡得住诱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非得有相当定力才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安静下来做学问,进行创作的人就不多,顶得住经济的诱惑确实太难。每个时代的大师都是一些有定力的人,真正爱艺术的人不是只爱钱的人,大师就有可能在这其中出现。张大千就是出精品的人,如《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真是让人感动。他一生中最后画的就是《庐山图》,此图长10.8米,宽1.8米,一幅画画了一两年;为画这幅大画,大师甚至把家都改建了,经常画得站都站不稳,到85岁高龄还没画完就去世了。齐白石最后一幅画是《鸡冠花》,像燃烧的火炬一样,显示出齐白石94岁高龄的老人顽强的对生命的渴望。
经典就是这样出世的。一个人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燃烧成精品,不把生命搭进去是出不来精品的。
从历史发展来看,精品的出现都有强大的创作背景。今天出现的齐白石、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等一批人,实际上都是在20世纪国学复兴大思潮里出来的。20世纪国学复兴思潮是从20年代开始到三四十年代达到一个发展高峰,中国画和国学复兴的过程中,上述各位国画大家都是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的,这些人构成了整个20世纪中国画大师的队伍。如果没有大家一致努力的时代氛围,这么多大师也出不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们那种民族虚无的时代氛围和时代背景下出大师、出精品相对而言要困难些。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又是全民性地对西方艺术的崇拜思潮,从现代思潮到后现代、当代思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民族美术受到的打压是非常严重的。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10来年,我们的民族美术又出现一个复兴的势头。如黄宾虹热、笔墨热等等,这是中国画复兴的契机,这个契机刚刚开始,势头还旺。但由于浮躁原因,势头有些表面化。如果能够比较实质性地、学理性地、实践性地进行研究、探索,估计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一批重量级的画家和作品,一批真正在历史上、学术上站得住的画家和作品,世人应该是能够看得到的。
幼儿教育的复兴 篇12
一、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论认知
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学校”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1]。办学理念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前瞻性。办学理念本身是对未来的系统思考, 因此, 应当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 而不能沉湎于现在, 更不能拘泥于历史。二是全局性。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宏伟目标和蓝图的理性筹划, 是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把握, 同时也是实施学校战略管理的集中体现。三是导向性。办学理念不是空洞的、教条式的口号或概念, 它代表着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是引领全校师生朝既定的目标努力拼搏的行动指南。四是实践性。办学理念也不是纯粹的观念, 它内化为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指导着学校的办学实践。五是独特性。由于受办学环境、办学经验、教育信念等方面的影响, 不同学校、不同校长之间的办学理念都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一学校不同任期时的校长, 其办学理念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 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 办学者只有树立正确、明晰的办学理念, 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始终, 才能使学校的整体办学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另一方面, 确立办学理念也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的需要。一所学校要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 需要有鲜明的个性化办学[2]。而学校鲜明的个性办学, 离不开办学者独特而深邃的办学理念。同时, 确立办学理念也是办学者尤其是校长职业成长的需要。作为校长, 要对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应该采取的办学方略进行经常化的理性思考。校长有了这种思考, 就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 也就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 校长个人也可能在办学实践中成长为教育家。
二、复兴镇中心小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复兴镇中心小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是一所公办六年制完全小学, 辖区人口3. 5万, 下设5所村小和1所中心校。中心校现有占地面积6 000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2 378平方米, 教学班32个, 在校学生1 400余名, 专任教师64名。学校创办于1984年, 迄今已有整整30年的办学历史, 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经过一代又一代“复小”人的辛勤努力, 已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特别是近几年, 在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不断完善, 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老百姓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随着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特别是随着国家、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 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学校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已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 如何凝练和提出适合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和学校发展形势的新的办学理念, 成为了学校领导班子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 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校的办学历史, 特别是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 二是学校的地理位置、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生源基础等办学实际; 三是全体师生的心理认同与行动支持[3]。正是甚于以上认识, 复兴镇中心小学校在认真学习、领会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相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深挖学校办学历史中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以及对学校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进行SWOT分析, 初步提出了“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思想, 后经全体教师多次讨论, 最终形成了“以心灵的教育培养健康的人”的办学理念。其具体内涵为: 认真履行“心灵育人、逐梦复兴”的办学宗旨, 以德育工作为核心, 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以教育科研为动力, 以“心灵之旅”系列活动为抓手, 立足基础、挖掘潜力、注重创新、统筹发展, 努力挖掘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 为学生成功成材提供适宜的教育, 达到“让每一个孩子放飞心灵、快乐成长”的办学愿景。
三、基于办学理念的学校发展策略
诚然, 提出正确的办学理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更难的是如何让办学理念化作具体的办学实践, 产生真正的育人效益。为此, 学校在确立了“以心灵的教育培养健康的人”的办学理念后, 全面开展了以“三大篇章十大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心灵之旅、健康行动”活动, 致力于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 促进学校的全面健康发展。
1.“心灵之旅、健康行动”之修心篇
一是以“文明礼仪”带动德育体系。重点构建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导,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以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实践能力为核心, 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德育体系[4]。二是以“心灵之音”沟通师生心灵。大力开展“心灵之音”系列活动, 利用课外活动和假期时间, 精心组建各种音乐兴趣小组, 开设低年级沙锤、中高年级竖笛特色项目, 组建校园鼓乐队、“心灵之音”合唱团等, 创设机会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受到熏陶, 使学校的生活处处充满生机, 让学校真正变成学生的乐园、教师的舞台、文化的圣土。三是以“国学朗读”弘扬民族文化。通过诵读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诗文和现代红色经典诗文, 让学生日积月累, 储存丰厚的语言材料, 深刻感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领悟到诗文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 以家庭助读为辅助, 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 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多读多背诵, 自读自解自悟, 质疑问难, 以增强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和比赛活动, 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辞藻美。
2.“心灵之旅、健康行动”之修身篇
一是以“名师工程”打造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量化考核的监督考核机制, 坚持以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 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及依法执教的观念为重点, 倡导奉献精神和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打造“特色”品牌。重点围绕“学历再提高、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教师专业化综合能力提升”四个方面, 打造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特色。二是以“阳光运动”呈现亮丽风景。以“阳光下锻炼, 幸福中生活”为目标, 以“每天阳光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为抓手, 切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 创新大课间活动模式, 争创市级阳光体育示范校, 掀起全校师生体育锻炼的热潮, 充分地让每个孩子享受运动的快乐; 精心组织陈氏太极拳、趣味运动会、学生三对三篮球赛等快乐体育系列活动, 激发全体师生的体育锻炼热情, 使阳光运动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是以“艺术活动”升华学校内涵。围绕“让教师动起来, 让学生活起来, 让校园美起来”的艺术教育思路,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高品位、重内涵的艺术活动, 以“六节三赛一活动” (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艺术节、科技节、阅读节、风筝节、作文节, 数学竞赛、孩子听写大赛、国学朗读比赛, 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为载体, 为师生搭建展示特长的舞台, 营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并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3.“心灵之旅、健康行动”之修行篇
一是实践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以学科为单位, 以课题研究、专题交流、同课异构、读书交流、反思心得为内容, 每月开展一次学习交流, 集中研讨解决一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引领教师自主成长。同时, 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均衡发展的管理、激励和评估机制, 包括管理组织、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导向机制、引领制度和保障机制, 学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个性化发展的资源和实践平台。二是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完善和强化学校管理制度, 使学校管理从行政管理为主向用法律法规管理为主转变, 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从传统型管理向科学民主化管理转变。坚持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 重大事项教代会审议, 按德才兼备的原则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三是营造学术型的教育科研氛围。着重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完善教科研组织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科研保障体系, 优化教科研队伍; 搞好科研成果的内化过程, 提高科研成果推广效益。四是全面策划, 凝聚集体智慧, 在特色项目上求发展。在村小课程设置改革、健心灵之乐体育教学、创心灵之窗艺术教育等特色项目上下工夫, 实现新跨越; 提升课间文化, 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亮点; 立足国学经典, 营造特色阅读氛围。
摘要: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学校”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 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心灵的教育培养健康的人”的办学理念, 旨在为学生成功成材提供适宜的教育, 达到“让每一个孩子放飞心灵、快乐成长”的办学愿景。
关键词:学校,办学理念,心灵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文梓.论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J].教育研究, 2007, (4) :85-89.
[2]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 2006, (4) :5-8.
[3]史燕来.中小学校办学理念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5) :59-62.
【幼儿教育的复兴】推荐阅读:
精英教育的复兴与转型10-07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小结05-10
幼儿的诚信教育07-07
幼儿的常规教育07-08
幼儿的舞蹈教育07-23
幼儿的安全教育08-18
幼儿的礼貌教育09-13
幼儿的品德教育10-24
绘画教育下的幼儿教育12-17
幼儿教育的现状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