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管理制度

2024-05-20

分类管理制度(精选12篇)

分类管理制度 篇1

要保证“老”设施的高使用率和安全运行, 高效评估诊断和及时检修维护十分必要, 企业必须对“老”设施施行分类管理、综合整治。图为某矿机电队员工正在对主提升绞车进行安全检查。 (图片由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提供)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企业的生产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实事求是地说, 很多服役较长时间的“老”设施, 在当初设计时就没有完全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加之受到当时技术限制, 很多“老”设施在设计上就存在缺陷, 随着服役时间延长, 本身日渐被腐蚀, 其事故率随之变高。因此, 笔者认为, 要保证“老”设施的高使用率和安全运行, 高效评估诊断和及时检修维护十分必要, 企业必须对“老”设施施行分类管理、综合整治。

首先, 企业要建立“老”设施的现状评估制度, 并由法定机构或有相关资质单位进行安全检测和安全现状评估, 或由所在企业组织相关专家或者本单位技术人员进行检测和安全现状评估, 并按照评估报告进行分类分级使用和管理。

根据评估结果, 对于技术状态较好的“老”设施, 在使用时, 应进行定期保养, 对损坏部件及时修补, 保持或提高设备的技术状态;对于技术状态较差, 但可勉强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 则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降负荷或限制使用并加强观测;对于技术状态恶劣, 无法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 则必须禁止使用。

企业还应建立“老”设施报废制度, 对技术状态好的, 每2年至少进行1次安全现状评估;技术状态较差的, 每年至少进行1次安全现状评估。对于评估达不到要求的, 应拆除或限期拆除, 严禁使用, 特别是当发现设施主要结构严重损坏、技术状态恶劣、达不到规范标准且无修复价值、并可能危及到安全生产时, 必须立即报废。

其次, 企业应根据运行年限和设备状况, 建立使用老设备设施运行日志和管理台账, 按现行的技术标准进行诊断检测和技术改造。

企业应对“老”设施及时进行全面检修和维护, 以彻底消除运行风险和安全隐患。对大修周期内的“老”设施, 应采取加强运行维护、缩短检验周期等措施, 保证设备设施健康运行。对过期、老化的设施, 应立即实施预防性更换, 杜绝事故隐患。

企业还应根据区域责任制, 把“老”设施纳入安全检查的重点, 按照“新”标准, 对“老”设施进行全面体检、仔细排查, 对发现的缺陷、隐患, 逐项制订整治方案, 并抓紧实施。同时应本着安全可靠的原则, 对经过改造的“老”设施, 及时更新操作技术规程。

分类管理制度 篇2

2、课外活动,各班体育委员凭体育器材出借卡到器材室领取有关器材,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归还,经清点无误归还出借卡,无出借卡者一律不予出借。

3、运动会或体育节需借用器材的班级或者个人,必须由班主任出具借条,体育教师签字,管理员方可将器材借出。使用完毕应及时归还。

4、外单位借用器材,要经过分管主任、体育教研组长同意,方可到器材室履行借用手续。

5、人人要爱护运动器材。借出器材若有损坏、遗失,必须照价赔偿后,管理员方可将出借卡归还。未作赔偿期间,停止借还运动器材。

分类管理如何管? 篇3

要取得国有资产分类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两者在效果上的统一,增强正能量,减少或者避免负效应,就必须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遵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达到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公平,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效果。概而言之,只有实现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科学化的目标,才能体现作为方法上的国有资产分类的应用价值。

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操作方式上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厘清公共财产收益与国有资产的界定

企业资产变现形成的货币资产,本来只是价值形态的转换,并未由此改变政府就这部分资产对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的授权,但目前仍然因袭国资委成立之前的规定上缴财政。其后果,不但直接减少了政府对国资委授权经营的资产价值,而且限制了国有资产管理和企业经营活动的范畴,不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开展资产并购、出让等多式多样的资本经营活动。

相应地,实行股权多元化以后,国有股权分红所得须进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但在其他股东希望增资扩股时,国有股权持有人难以及时做出响应,上缴的收益也未必得尝所愿回投企业,由此往往招致合作者的不满,乃至成为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的障碍。有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撇清公共财产收益管理与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区别与界限,在制度设计上加以合理变通和改进。

处理好公共支出与企业再投入的关系

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国有资产新型管理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调整国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企业是多种要素的组合,这种组合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它能产生有机的、集束的功能,对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不仅生成了有形价值,而且附着了更为珍贵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及组织体系、品牌、销售网络、商誉、企业文化等无形价值。这些无形价值,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社会价值。行杀鸡取卵之法,只做一锤子买卖,则毁之于旦夕之间;反之,取养鸡下蛋之法,许以恒产绵延,则泽福于长久。两利相较,取舍自明。

实行差异化业绩评价

目前,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主要是企业经营性资产。同时,城市供水供气管道、电网、国家战略控制型的军工企业等一些须特许经营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资产,集防洪抗旱、供水排灌、水产养殖、发电、景观旅游等于一身的水利资产等一些兼有公益性、营利性以及准公益性的资产,也授权国资委监管。

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资产,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能进则进,不进则退,在股权配置上不求千篇一律,既可国有独资也可实行混合所有制的股权多元化,既可国有控股也可国有参股,必要时国有股权可以整体出让。在业绩评价上,应全面推广能反映企业价值创造、激励经营者注重可持续发展、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EVA(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

对公益性资产,包括特许垄断经营产业、国家战略控制型产业中的国有资产,也应在不损害公益性、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创造条件,采取股权多元化、部分产品和技术外包等适当形式,与非国有资产嫁接。这种设计的意义在于,动员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配套,从而增大社会公益事业的总投入。在业绩评价上,由于这类经营实体同时具有公益性与营利性,有必要以行业对标为主轴,变通参照EVA考核体系,既侧重考核履行职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又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创造,促使经营者努力实现微观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公益性企业就其承担的公用职能而言,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作为企业,它又是营利性的法人实体。在履行公用职能时,出于社会全局利益的需要,往往要舍弃自身的利益甚至出现亏损。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的公益产品或服务由政府向企业购买或者直接办企业来实现。采取后一种方式的,企业亏损由政府埋单。而在我国,目前企业为公共利益所费所亏与政府补偿相对应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职能定位以及政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理顺。

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国资委不行使公共管理权和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经营,而且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是股东与代理者的关系,而非政企关系。以往,在出资人缺位、行政部门多头介入企业具体事务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自主权被漠视,活力遭受严重压抑。因此,实行政企分开也就成为增强企业活力的前提条件。

以是而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关键部分是由出资人来决定的,尊重企业自主权首先要保障出资人的权利。当然,随着企业股权多元、经营规模化以及投资者跨行业投资的情形日益普遍,股东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在把握出资人剩余控制权的前提下,将不宜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授权代理人管理,确立了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对立统一的关系,形成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而治之的机制。在现代公司制臻于成熟的基础上,其授权的方式方法也不断规范化、程式化,最终定格于公司法等相关法律。

从实践来看,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出资人主要应把握和行使好五项权力。一是实行规范的报告、备案和必要的审核制度,对出资企业的重大决策事项行使知情权。二是对出资企业提交的报告事项,一般只就程序是否合规提出意见,必要时可以就某些重大决策的实质性内容提交专家论证,并将专家的意见反馈企业参酌,行使建议权。三是以台账制度和情况调度为抓手,对重大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过程性跟踪监督,行使督察权。四是对企业管理层实行科学、严格的业绩考核,行使奖惩权。五是在出资企业违法违规决策、出现明显失误等特殊情况时审慎启用裁决权。裁决权一旦行使,也必须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总之,经营决策的权、责、利统一归于企业管理层,国资委的监管重点则定位于把方向、立规矩、管程序、抓奖惩,以避免落入行政式审批的窠臼。

收支分类规范会计管理制度研究 篇4

一、收支分类的内容

( 一) 收入分类

收入分类包含普通收入,如社保收入、基金收入、预算( 包含预算外) 收入等 ,均属于政府收入范畴。将收支明确分类可明确政府在经济收入上的各项来源,合理调整新增收入,有利于财政部门的分析统计。

( 二) 支出功能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包含预算下政府部门的总体支出,将预算外资金也包含其中。支出功能分类是按照支出项目所属功能进行分类的,将传统按照支出部门分类的方式替代,令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得以直观并且集中的反映。

( 三) 支出经济分类

这一分类指的是将政府部门在各项经济支出上的具体用途及性质加以分类,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资金的花费,属于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的一项分类方式。

二、收支分类制度优化的作用

( 一) 预算管理更为准确

在归类方面,改良后的收支分类体系将分类设定为分级、统一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各部门职能状态合理的展现,让信息达到公开状态,对于我国理财民主化、透明化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效果。在收支分类要求下,账目反映能够通过支出经济及支出功能两方面完成,这种双重反映下政府部门对财务收支明细将更为清晰,为政府预算提供依据。同时,在某些特殊类别的管理方面,其管理者发生了变化,例如政府收支分类中加入了社保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在财政资金的总体规划架构上更为明确。这样一来,国家对财政统计管理力度更强,也能够为财政结构调整与收支总量控制提供可靠信息。

( 二) 明确政府预算范畴

政府在收支分类上的变革能够让财政管理在架构上更为明确,将政府收入的来源全方位反映,并将来源类型标明。在收支分类改革下,新标准更适合我国现有国情,将政府收入合理分类,如分为贷款转贷、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险收入、基金收入、债务收入等,在分类上相对于传统模式更为细致,在预算收入范围上有了更明确界定。换言之,在收治分类调整下,政府预算收入更明确的将范围界定,将所有发生的预算收支包含进政府预算领域,明确界定政府预算轮廓。收支分类的这一举措让预算控制更为具体,更适合于我国当前发展状态需求。

( 三) 有效避免财务信息失真

对于政府而言,在预算编制上通常金额较大,若没有有效、合理的分类收支明细可能出现财务信息失真现象。我国现有预算编制在细化程度上并不高,改良后的收支分类规范设定了12个大类科目,将资金明细项目提升至90多个,进一步加强了对预算的细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状态而言,细化后的规范能够更明确、全面的将预算反映,对财务的控制力度显著加强。

三、收支分类规范下管理优化策略

( 一) 重视人员管理

首先,强化管理收支分类人员从业资格,这样可从根源上保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一名专业且合格的收支分类管理人员其专业知识与实践基础必须扎实与严格。同时,收支分类行业也应该确保每位通过审计考核的人员均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为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他们亦需接受相关考核,只有拥有资格证书才能有参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权利。其次,需对内部审计技术职称考试予以建立健全,这样可保证收支分类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收支分类人员的优质不仅体现在其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收支分类技术职称考试中均应将上述内容涵盖在内,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获取证书,才能确保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高质量。然后,强化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收支分类管理人员必须对职业道德规范予以建立健全,确立道德标准,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后使道德修养获得提升,并通过不同渠道、方式以及途径开展职业道德监督,确保财务管理结果的公正与客观性。最后增加后续教育。可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对各种新技术与新知识予以掌握。而后为部门人员提供考察或者培训机会,开展后续教育,可每年进行多次。要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同时知识宽度要大,以开阔人员眼界,对经验予以交流。此外,人员还需采用自学形式对自身业务素质予以提升,只有大量对知识予以积累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与专业操作技能。

( 二) 加强收支分类监督与指导

在收支分类工作中,统筹管理者有重要作用,为确保收支分类质量需将领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统筹管理者的要求为不仅要具备综合业务能力,还要具备专业经验,因此水平与能力对于收支分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统筹管理者不仅要做好各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还应该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此外,政府或企业还需对书面化质量控制单予以建立,以明确划分各个人员的目标、职责以及相应惩处措施等,进而对收支分类工作人员的质控意识予以培养,使其在工作中更加主动与积极。

除内部管理外,收支分类管理还需实施外部监督方式,通过第三方核查收支分类是否明确,同时对存在变动的项目予以管理评价,找出收支分类调整后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外部评价通常由收支分类机构外部的检查小组开展,主要检查内容为内部审计质量保证项目,人员来源通常为管理咨询单位、组织内部其他人员或者机构、其他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开展外部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收支分类机构的操作质量予以评价,继而为财政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障,避免由于对收支分类信息的不了解造成财务管理上的疏漏。

( 三) 强化内部审计职业组织的管理力度与职责要求

以企事业单位为例,只有促使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权与管理权合为一体,才可基于宏观层面促使内部审计控制主体得以形成。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若企业规模较大,其董事会均会设立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职责在于对企业内部监督予以决策管理,不会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只起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在报告工作时其上级管理部门为董事会或者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很高,可随时审计各个部门或者工作人员,甚至董事长和股东。若审计部门提出了建议或者意见,被审计者需在规定期限内将其落实到位。在西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之所以成效显著,离不开内部审计组织的权威性、地位高以及独立性。

( 四) 权责发生制

在现如今预算控制中,最好能够采用权责发生制及收付实现制两者综合管理部分项目。在支出资金方面,可实现一方面在权责发生制下按照债券或是政府产权增加,另一方面通过收付实现制规划为预算支出。若存在长期投资下的项目收入,可规划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债券或产权减少及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增加。对于外债的收回或借入,也可按照权责发生制下的债务支出或债务收入,及收付实现制下的债务支出或债务收入。这样一来,在双基础制管理下债务的变动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将政府部门资金支出类别加以统计,有利于支出功能分类的改善。

( 五) 预算公开化管理

在公共财政建设体系中,预算的公开化、阳光化属于重要环节,要求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将自身在财务上的规划与实际情况向社会大众公开,以达到共同监管的效果。收支分类管理上的变动让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更为清晰,各项目明细可清楚罗列,在公开化管理下能够有效避免群众意志被官员意志替代,可显著降低资金浪费及暗箱操作几率。在收支分类更为明确的管理下,预算的执行不再像传统管理中那样具有一定随意性,各部门的职能活动中方向、结构及总量均有所反映,尤其在财政支出领域,在具体用途及项目上能够更条理化地面向大众,保障预算内容及预算决策的真实性与透明性。

四、结语

本文着重研究了收支分类的作用及收支分类规范下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认识到收支分类管理是目前我国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财政预算、支出的有效管理办法,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财政管理举措。收支分类的改革属于国家发展进程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高效、民主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推动举措。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的完善并非单纯制度上的改革可决定,还需各管理者在观念上及自身责任意识上 不断提升 ,同时加强 社会多方 面的支持 、理解与协作,让收支分类体系的作用切实发挥,提升我国财务管理有效性。

摘要:收支分类包含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及支出经济分类三种,各类型均需要在财务管理上体现出来,将政府职能的落实如实反映。收支分类目前正处于不断改革之中,其中对支出功能分类上有了明显改善。基于这一背景,研究收支分类制度的作用及规范下的优化措施。

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的就诊环境。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落实本中心主体责任,强化退役军人事务局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各地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垃圾成分等方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机关作用,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

三、强制分类要求

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未纳入分类的垃圾按现行办法处理。

1、有害垃圾。

(1)主要品种。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等。

(2)投放暂存。按照便利、快捷、安全原则,设立专门场所或容器,对不同品种的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收集、暂存。

2.易腐垃圾。

(1)主要品种。包括:单位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等。

(2)投放暂存。餐厨垃圾由物业部门专人清理,避免混入废餐具、塑料、饮料瓶罐、废纸等不利于后续处理的杂质,并做到“日产日清”。

3.可回收物。

(1)主要品种。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

(2)投放暂存。根据可回收物的产生数量,设置容器或临时存储空间,实现单独分类、定点投放。

四、强化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退役军人事务局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加强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工作考核。

房地产市场应分类管理 篇6

笔者认为,北京市的房地产发展,不能仅仅从房地产本身去理解,事实上它已经变成民众的理财产品。基于中国人置地买房的传统投资心理,房地产就像黄金、股票与基金一样,成为全国各地来北京投资的聚焦点。

房地产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点,不能一下控制死了,这对北京市、对社会与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好处。相反,保持目前的价位不再上涨,也不再下滑,并且稳定后1-2年稍微上涨会更有利于北京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保持房地产行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梳理和调整,不能完全依靠持续性的调控来实现。调控应该是一种短期的行政手段,如果调控成为常态,必将会束缚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从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性来看,北京房地产市场更应该建立一种明确、规范的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同步推进并加快配套改革。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

因此,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应该放开高端、控制中端、补助低端,进行分类管理。通过调控手段来实现规范北京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防止过度控制房价,加速北京市经济过快减速以致于出现衰退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具体建议北京市政府委托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对于目前国内外的房地产形势、挑战与策略进行专门研究。

目前宏观调控已经进入窗口期,房地产发展必然要受到自身市场规律的影响,遵循行业发展轨迹和经济规律双重要素。研究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居民住房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经验与教训,调查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居民住房标准与实际水平、调查北京市居民住房改善需要,制定北京市未来5-10年居民住房面积、配套设施与生活环境标准。

结合前述研究与调查结果,针对北京市房地产市场需求与发展态势,设计与制定分类开发、分类管理、分类限价与分类消费引导的战略规划与管理举措。

根据房地产的管理战略,进行房地产市场的分类管理与协调的实施行动。把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分成基本保障住房、福利性住房、改善性住房、投资性住房与高消费住房等不同市场消费水平,制定不同的管理与调控政策。

政府按照投资性住房与高消费住房的市场价格水平进行递增型收税,把征收的房地产税用于填补政府给保障性与福利性住房的补贴空缺。

医院档案分类管理刍议 篇7

关键词:医院档案,档案管理,分类

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对了解医院发展变化、总结与借鉴历史经验、指导现实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提高领导决策和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护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医患纠纷等方面提供材料支撑。参照卫生部、国家档案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文件精神, 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可分为通用和专业两个大的门类共计七个类目。通用档案是指各个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可以使用通用名称的档案。通用类档案分为六个类目, 即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 代号分别为W、K、KJ、S、D、SW。专业档案是指各机关事业单位在其专业职能活动中形成, 具有特定名称、格式、内容和构成规律, 在同级机关不具备共性特点的档案。专业档案一级类目的代号为Z, 二级类目代号由立档单位根据专业档案名称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确定, 其中一级类目用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表示, 二级类目用汉语拼音的小写字母表示, 如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可用Zyj表示。现将各门类档案的分类内容及管理事项简要介绍如下:

一、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亦称党政工团档案, 可大致分为上级文件和本院文件。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应重点收集反映本单位职能活动、历史面貌、单位和个人权益的文件材料, 具体收集范围按照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公布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执行。本单位制发的文件材料应保存发文中的修改、审批过程性信息, 无纸化办公的单位 (科室) , 应将只有电子签章的电子文件打印出纸质文件盖章后与电子文件一并归档。

归档文件材料的整理按照以件为单位, 通过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订、装盒、排架等步骤完成整理工作。一般医院应按照“年度——机构或问题——保管期限”分类, 归档文件少的基层医院可按照“年度——保管期限”分类。在最低一级类目内一般按“事由——时间”排列归档文件, 在最低一级类目下从“1”开始编制件号。归档章盖在文件首页右上角或上方, 保管期限分别用“Y、永或永久”“30或30年”“10或10年”表示。

二、科技档案

科技档案可具体分为基建档案和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主要内容有:工程项目建设、规划许可证、工程预 (结) 算材料、施 (竣) 工 (土建、给排水、供电、消防、市政配套等) 图纸, 竣工验收资料、工程施工招标申请书、施工承包合同等材料。基建档案按工程项目立卷, 一个项目作一卷或数卷, 其中具有实质依据性的文件材料划为永久保管, 其他次要的辅助性材料划为定期保管。案卷的排列应先排文字材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项批复等, 再排图纸类。设备档案主要内容有:设备的购置申请表、设备开箱验收清单、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 (手册、图纸) 、设备调试 (运行、检修) 记录等材料。设备档案按设备名称立卷, 只定期保管, 长期使用的设备保管期限划为30年, 短期使用设备划为10年, 设备报废后档案可以适当延长保管一段时间。

三、会计档案

会计档案分为凭证类、账簿类、财务报告类和其它类, 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报表 (年报、月季报) 、账簿 (现金日记账、总账、分类明细账) 、记账凭证、会计档案销毁移交清册等。

四、声像档案

声像档案分为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收集范围主要包括反映本单位职能活动、上级领导视察、记录本单位重大事件事故及其他各种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声像材料。其中, 照片在同一全宗内按“保管期限——年度——问题”进行分类, 即将照片分为永久、30年、10年, 将每年度照片分到相应保管期限中, 同一年度照片再按问题分类。医院单位录音录像档案一般不多, 内容比较单一, 无必要分类, 需强调一点的是, 录音录像档案对存放地点及温湿度有较高要求, 一般来说, 库房温度应保持在15℃~25℃, 湿度在45%~60%为宜, 最好存放在防磁柜内。

五、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 是指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 与纸质档案相对应, 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 通常以案卷为单位。目前电子文件所采用的介质主要有磁盘、磁带和光盘, 电子档案归档主要用磁带和光盘。需要注意的是, 不宜将购买的光盘作为电子档案归档, 作为档案归档的应是本单位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六、实物档案

实物档案是指以物质实体为载体, 能够反映本单位职能活动和历史真实面貌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特定有形物品, 它是一个单位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其他档案所具有的原始性、直观性、确定性等特征, 能真实地记载社会各项实践活动, 并生动地反映出社会发展历史。实物档案可具体包括:本单位的集体或个人在各类公务活动中获得的奖杯、奖状、奖牌、奖章、锦旗、荣誉证书等;公务活动中获赠的纪念品;上级领导知名人士的题词字画等;本单位使用过的牌匾、停用的印章、各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纪念品和宣传品;其它有保存价值的实物。

实物档案整理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编大流水号, 需注意的是, 奖品证书题名的拟写不是直接将奖品证书标题文字照抄, 而是要揭示出奖品证书的内容, 如“XX单位颁发 (授予) 的XX工作或活动奖牌 (荣誉证书) ”;此外, 实物档案对存放地点及环境有较高要求, 需妥善处理温度、湿度、光线、污染物等自然因素对实物档案保存寿命的影响。

七、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档案

医疗技术管理档案是全宗内一个重要门类, 属于医疗机构专业档案, 通常由医学科研、医教管理、护理管理、妇幼保健管理、出生医学证明记录等方面材料组成。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规范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具有现实意义。

分类管理制度 篇8

一、对纳税人实施动态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的税务管理机制是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综合管理的征管模式。应该说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 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但由于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方式灵活多样, 税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 少部分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数据不真实, 而税收管理一

定程度上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 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 信息不对称, 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2. 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造成税源流失。

3. 税收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 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

4. 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相互脱节或管理缺位, 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等, 造成税源的流失。

综上所述, 根据不同税源的特点和变动规律, 对不同的纳税人进行梳理分类,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才能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事半功倍, 有效监控税源。

二、如何对纳税人实施动态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 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 找出规律, 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实际工作中, 相对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是按规模和类别分类, 也就是把纳税人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别:一是重点税源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纳税规模, 对当地财政、税收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还具有财务核算相对健全、电子化管理程度高、纳税意识较强等特点。二是非重点税源范围内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数量较多、分布面广, 经营灵活, 由于它的灵活性和纳税法律遵从意识相对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是矛盾问题多而且繁杂, 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三是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具有商户集中、地点固定、行业稳定、税源客观等特点, 但由于场内纳税人构成的不同, 如既有一般纳税人, 又有小规模企业、个体户, 还有不达起征点的纳税人, 征收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四是个体工商户。这部分纳税人相对比较分散, 发展不平衡, 规模有大有小, 经营多变, 底数难清, 一直以来都是税源管理的难点之一。五是特殊税源。主要是指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户和待注销户。

1. 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

首先, 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税源监控对象。要根据经济发展不同、税源状况不同, 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和组织收入, 结合本地税源结构以及某一阶段重点或中心工作实际来确定重点税源监控对象。其次, 对重点税源进行分析。重点税源分析是对重点税源群体、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财务、税收等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综合比较, 以判断重点税源群体经济、税收发展变化趋势, 以及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生产经营状况是否异常, 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为税源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第三, 加强对重点税源的日常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健全的制度。重点税源户管理应分解任务, 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严格照章办事。建立预警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总之, 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行为;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做好相关信息的储备和分析;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 灵活分析和掌握企业相关涉税行为, 实施有效的税源监管。

2. 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

一是加强对零低申报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对长期零低申报的企业, 要加大巡查巡管的力度, 调查核实零低申报的原因, 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状况, 据实核查。同时, 对月申报额低于起征点的、辖区内户均纳税低于同类行业个体工商户户均税负的, 要作为监控评析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定期核查非重点税源纳税人普通发票的开具情况, 既要从量上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 也要核查发票原件, 发现“大头小尾”发票线索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罚或移交稽查。三是征前减免企业的管理。对征前减免企业应重点在日常巡管巡查中了解掌握纳税人经营范围和事项, 是否存在应税事项不申报情况等, 对国家税收政策已经调整的, 及时要求企业按规定恢复征税, 避免税收的流失。四是核定应纳税额。依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 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同行业中经营规模相当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 或按照营业收入或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 或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方法核定其应纳税额。

3. 集贸市场的管理。

对大型集贸市场, 应当按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税务机关实行专业化管理, 并由市 (地) 级税务机关负责重点监控;对中型集贸市场, 由所在地税务机关负责管理;对税源零星的小型集贸市场, 可以由当地税务机关管理, 也可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代征税款。对实行委托代征税款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与代征单位签订委托代征协议, 明确代征范围、计税依据、代征期限、代征税款的缴库期限以及税收票证的领取、保管、使用、报缴等事项, 界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规定支付代征单位的代征手续费, 并加强对代征单位及其代征人员的业务辅导和日常管理, 适时开展检查, 促使其依法做好代征工作。

4. 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一要加强日常巡管巡查, 及时掌握业户的开业、变更、注销、停歇业等情况, 减少无证经营户和假停 (歇) 业户。对新办个体工商户应逐户实地核查基本情况、经营面积、主要费用等相关信息, 并参照同行业、同规模、同地域业户经营情况及应纳税收入额, 初步拟定纳税人每月或每年应纳税额。二要实行集中清查和巡回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一些重点地区、地段、集贸市场, 要增加检查次数。对漏征漏管户、假注销户应作为清查的重点。把假停业、假注销、假未达起征点户、走逃失踪户等列入“黑名单”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信息共享, 加强监控, 一经发现,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税款流失。三要加强对临时经营户的监控, 对从事经营活动的零散税收要及时征收入库。四要加强定额管理, 提高税额核定的准确性。充分利用税源监控系统等对辖区管户数据进行调查测算, 确定分地区、分行业的定额等级和标准, 认真解决业户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税负不公的问题, 增强定税依据的科学性。五要督促个体工商户建账建制, 逐步规范管理。

5. 其他特殊税源的管理。

其他特殊税源主要包括关、停、并、转企业、非正常户以及待注销户。对这部分税源应分户到人, 实行行业监控和户籍管理, 定期开展清理。如果出现关、停、并、转等情况, 要提前介入, 依法对应征税款进行清算, 防止税源流失。

浅谈国有苗圃分类管理 篇9

1 对国有苗圃实行分类经营、分级管理

国有苗圃担负着培育、管理、提供苗木资源和服务社会、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结合国有苗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 将国有苗圃划分为商品经营型、生态公益型和混合经营型3种类型。建立分类经营、分级管理的运管机制。

1.1 商品经营型苗圃

以培育商品苗木及花卉为主。结合开展综合加工利用和售后服务、技术指导。商品经营型苗圃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苗圃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投入列入建设项目管理, 实行政策性投入, 收入分配实行工资总额与收益直接挂钩。

1.2 生态公益型苗圃

以培育名、优、特、奇苗木花卉为主, 以改善生态、保护物种、优化环境等为主要目的。生态公益型苗圃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按事权、财权划分原则, 苗圃的基础设施和保护等建设项目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 苗圃的事业性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1.3 混合经营型苗圃

兼有商品经营型和生态公益型苗圃两种作用, 为生产性事业单位。这类苗圃原有投入渠道不变, 其生态效益按规定给予补偿。

2 落实扶持政策, 改革经营体制

2.1 对国有苗圃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各级政府应对国有苗圃发展实行优惠政策, 苗圃事业经费应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及当地财力情况适当安排。贫困苗圃可享受国家和省对贫困地区在资金、贷款、税收、项目安排等方面的各项扶持政策。建议对生态公益型苗圃和混合经营型苗圃中的生态公益苗木、花卉收入免征农业特产税。鼓励国有苗圃发展多种经营项目, 增强自身活力。凡有条件的国有苗圃, 可大力发展园林旅游业, 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 产品有市场、投资效益好的多种经营项目, 在资金安排上应给予扶持。

2.2 改革国有苗圃经营管理体制

加快调整国有苗圃的经营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苗圃相对集中的地方, 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 组建跨区的实体性质的国有苗圃联合体。各级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经济实力强的苗圃, 形成国有苗圃的龙头和骨干。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在有利于资源保护管理,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有利于职工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 国有苗圃所属的经营性资源、资产等, 可以实行承包、租赁、合资、合作、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有效经营形式, 优化配置苗圃资源, 提高经济基础效益。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及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疗器械为医疗业务提供了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及安全保障, 在医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医疗器械的使用与管理已成为医疗业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医疗器械作为医疗活动主要的技术工具, 其安全性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2000年颁布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下称“管理条例”) 对医疗器械有明确的表述, 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法制化管理, 对医疗器械实行安全分类、产品注册及经营许可管理。目前, 各级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但管理水平、人才建设及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医疗器械管理涉及多个专业学科, 人才队伍不稳定, 专业知识培训滞后; (2) 对医疗器械管理的专业性认识不足, 重采购、轻管理; (3) 医疗器械技术及产业发展较快, 管理标准不统一。

1 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分类

管理条例规定根据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将医疗器械分为Ⅰ类、Ⅱ类、Ⅲ类进行安全管理, 对部分第Ⅲ类医疗器械实行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 级别越高, 对其管理越严格。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 (参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修订草案) 》) , 医疗机构应根据管理级别对医疗器械的采购、存放、使用及档案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医疗器械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强化了Ⅱ、Ⅲ类医疗器械的流通管理。经营第Ⅱ、Ⅲ类医疗器械应当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但是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常规管理能够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少数Ⅱ类及Ⅰ类医疗器械可以不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不需申请此证的第Ⅱ类医疗器械产品名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医疗机构应设立与本单位业务范围和规模相适应的医疗器械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产品质量管理, 明确各使用环节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医疗器械的保养、维护等相关制度, 确保在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医疗机构在采购医疗器械时应严格审查及备案“一照四证一书”, 即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产品合格证、销售人员的身份证、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授权书。“一照四证一书”复印件要加盖销售企业印章, 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并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 以确保每批产品的可追溯性。购销记录应当注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商、许可证号、注册证号、规格 (型号) 、生产批号 (出厂编号) 、生产日期 (灭菌日期) 、有效期、数量、价格、购销单位、购销日期等内容。购销医疗器械应当索取或出具标有供货商、规格 (型号) 、生产厂商、生产批号 (出厂编号) 、数量、价格、日期等内容的商业发票或其他合法票据。医疗器械购销记录和有效证件必须保存至超过医疗器械有效期2 a;无有效期的, 不得少于3 a。医疗机构应明确一个部门负责植入医疗器械的统一采购、验收、保管, 植入医疗器械应确保追溯到每位患者。使用植入医疗器械应当记录相关信息, 至少应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时间、手术医师姓名、产品名称、规格 (型号) 、产品跟踪号 (生产批号) 以及生产单位和供货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事项, 并与病历一同保存。

2 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分类及代码管理

为提高医疗器械的科学管理水平, 建立卫生行业统一的经济核算和物资管理制度, 实现经济技术信息自动化管理, 卫生行业标准《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 (以下称“WS/T 118—1999标准”) 对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仪器设备进行了系统分类及代码管理。医疗器械共分为50大类, 已分类到具体名称, 为8位线性分类法[1], 是目前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中物资编码的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要按此标准对物资实行代码管理。鉴于医疗器械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对WS/T 118—1999标准的修改及完善, 对医疗器械进行了归类调整及安全管理级别认定, 共分为43类, 只有一、二级分类代码, 是医疗器械最新的一、二级分类代码标准。医疗机构在实行医疗器械代码管理时, 一、二级分类代码应采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代码, 三、四级代码仍采用WS/T 118—1999标准代码。2011《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明确要求医疗机构要依据WS/T 118—1999标准建立本机构的医学装备分类、分户电子账目, 实行信息化管理。《目录》是一个动态目录, 对新注册的医疗器械目录要进行更新并确定其管理类别。例如:胸腔镜的分类代码为68251018 (二级代码为“25”) , 但是《目录》对胸腔镜的二级分类代码调整为“22”, 在《目录》中“25”为医用高频仪器设备, 依据上面的规定可以知晓胸腔镜的分类代码为68221018, 这样就不会造成设备编码与注册证编码间的相互冲突。

3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管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 (以下称“管理办法”) 中所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 (以下简称“无菌器械”) 是指无菌、无热源、经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一次性直接使用的医疗器械。无菌器械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目录》实施重点监督管理, 《目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并调整。医疗机构应建立无菌器械的采购、验收制度, 要有完整的购进和使用记录。购进和使用记录内容应当包括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原产地、规格型号、产品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采购日期等, 确保能够追溯至每批产品的进货来源。医疗机构应建立无菌器械使用后销毁制度。对于使用过的无菌器械必须按规定销毁, 零部件不再具有使用功能, 必须经消毒无害化处理, 并做好记录, 严禁流向社会重复使用;使用过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要进行统一回收, 不得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相互混合。使用科室不得私自处理, 应由医院卫勤人员到使用科室进行收取, 并要有交接记录, 交接完成后交相关医院管理部门统一交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 要严防流入社会被二次使用。

4 消毒产品的管理

《消毒管理办法》中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 (含生物指示物、化学指示物和灭菌物品包装物) 、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消毒产品按《消毒产品分类目录》进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 制定消毒管理制度, 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 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疗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参见《消毒管理办法》) 。医院内部的消毒部门是消毒供应室, 应该严格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安排医院内器械的消毒工作, 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外出要更换外出衣, 对于不同的消毒物品应放置在不同的区域以防止相互感染。

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

根据《GB 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分为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和消毒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2]。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进入人体组织, 无菌、无热源、无溶血反应和无异常毒性、检验合格, 出厂前必须经灭菌处理的可直接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消毒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接触皮肤、黏膜, 无毒害、检验合格, 出厂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可直接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加强医疗安全, 列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目录》的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列入《消毒产品分类目录》的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消毒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对于医院内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要保证其来源于医院库房, 不得到周围商场自行购买, 库房内购置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要有完整的购销记录。

6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管理

根据《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卫生保健 (抗菌或抑菌) 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产品性状可以是固体, 也可以是液体[3]。例如:一次性使用手套或指套 (不包括医用手套或指套) 、纸巾、湿巾、卫生湿巾、电话膜、帽子、口罩、内裤、妇女经期卫生用品 (包括卫生护垫) 、尿布等排泄物卫生用品 (不包括皱纹卫生纸等厕所用纸) 、避孕套等, 均按消毒产品进行管理。

7 结语

医疗机构使用的大量低值易耗品及消耗材料为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消毒产品及一次性卫生用品, 并不都属于医疗器械, 其使用管理与健康水平、医疗安全及传染病防治密切相关, 根据其安全性及使用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是确保医疗安全及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目前, 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够细化、对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对政策法规知识学习及理解不够充分、分类管理概念模糊、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不仅要按医疗器械安全级别实行分类管理, 由于还涉及非医疗器械产品, 所以在管理中应明确概念, 认真学习相关的管理法规, 严防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应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标准, 严格按法规进行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 (商品、物资) 分类与代码WST 118-199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2]GB 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S].

谈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篇11

【关键词】 财务 管理 环境 分类 内在

财务管理环境就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企业内部、外部各种影响因素的组合。如果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解释财务管理环境,那么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这一系统之外的、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定影响的一切系统的组合,都可称为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十分复杂,各种环境要素纵横交错、相互制约,从不同侧面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财务管理环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照财务管理环境与企业的关系划分

按照财务管理环境与企业的关系,可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和内部财务管理环境。

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是来自企业外部、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周期、通货膨胀情况、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等,均属于外部财务管理环境。

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是来自企业内部、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规模、技术状况、资产构成、人员状况等。

在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与内部财务管理环境中,前者较为复杂,需要认真调查、充分收集资料,然后才能分析研究、了解掌握;后者则相对简单些,企业内部即可提供所需的资料,不需要额外收集,所以能够较容易地掌握和利用。

2.按财务管理环境影响范围大小划分

按照财务管理环境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

宏观财务管理环境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行业内的所有的财务管理活动都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法律法规、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状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等。

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则是仅仅对一个特定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水平、生产状况、资产构成、员工素质、技术水平、供销状况等。

对特定的企业而言,一方面,它不能改变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企业都有影响的宏观财务管理环境,而只能适应其现状及其未来变化;另一方面,它却能够通过生产经营改变公司的内部状况,从而趋利避害,适应和利用对其有利的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改变对其不利的环境。

3.按照财务管理环境的相对稳定程度划分

按照财务管理环境的相对稳定程度,可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静态财务管理环境和动态财务管理环境。

静态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各种环境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都属于静态财务管理环境。

动态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同时、本身又不断变动的各种环境因素。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物价状况,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水平、技术水平、人员水平等。

对于通常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相对稳定的静态财务管理环境,企业一旦认清后,一般无需在短期内经常研究。但是,一旦发现其有不稳定的迹象,则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相反,对变化速度快且可能无规律可循的动态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着重研究其变动情况,分析其影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提高财务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

4.按照财务管理环境的可控与否划分

按照财务管理环境的可控与否,可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可控财务管理环境和不可控财务管理环境。

可控财务管理环境是指既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又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控制,可以被其调整或改变的环境因素。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环境作出調整或改变,因此,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属于可控财务管理环境。

不可控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不受企业管理当局控制,不能被其调整或改变的环境因素。不能被企业管理当局操纵或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均属于此类。

5.研究财务管理环境的意义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变化迅速。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环境的各项因素,分析和把握其变动趋势,以趋利避害、随机应变,合理地利用环境,发挥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能动作用,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具体来说,认真研究、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环境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5.1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环境,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正确地把握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充分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等等。这些因素都是财务决策的基础,只有了解了这些因素,才能保证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5.2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环境,有助于企业做出及时的财务决策

财务管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持续关注财务管理环境,研究其发展变化,才能掌握其变动情况,才能及时采取对策,在充分利用财务管理环境中的有利条件、获取最大收益的同时,克服财务管理环境中不利因素对企业利益的消极影响,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5.3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环境,有助于企业做出带有预见性的财务决策

面对日益复杂、变化迅速的财务管理环境,不对其持续关注、经常研究,只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滞后于环境的变化,做出成绩不佳的财务决策。只有认真研究财务管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变动趋势,预见其未来状况,才能高瞻远瞩,做出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预见性的财务决策。

结语

总之,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科技、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经济法规的完善程度,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供产销状况等,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都属于财务管理环境的范畴。

参考文献:

[1]郑彦龙,浅谈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工作的重要性[J],科学之友,2007.

[2]徐玲.如何财务管理环境工作.辽宁经济.2006.

浅析我国药品的分类管理 篇12

关键词:药品,分类管理,问题及思考

1 药品分类管理的发展背景

世界上最早实行OTC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工会于1951年通过一项修正案, 规定了处方药与OTC的分类标准, 创建了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美国对处方药的销售管理非常严格, 处方药通常专门陈列于一个房间内, 消费者一般是看不到药品的。凡是处方药, 都必须由生产厂家在药品标签上印上“Rx only”字样, 同时也方便对处方药加强管理。对与非处方药, 管理则较为宽松。

2 我国药品分类管理的发展情况

80年代末, 我国医药管理部门开始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这一管理模式作为药品政策立法议题;1995年5月原卫生部药政局委托中国药学会进行有关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技术工作;到了2005年底, 药品分类更加规范。全部药店销售的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

3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取得的成就

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已将近7个年头了, 在这短暂的几年里, 我们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 初步建立了药品分类管理的法规体系, 构筑了药品分类管理的基本框架; (2) 在上市药品中进行了非处方药的遴选, 初步对药品进行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 改变了以往除特殊药品 (毒、麻、精、放) 均可在零售药店销售的状况; (3) 大力开展了宣传培训, 向群众普及药品分类管理知识,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知识培训, 法规宣传, 使各方面的认识有了提高。总的来说, 通过我们的努力, 人民群众对药品分类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政策法规, 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药品分类管理》, 《执业药师法》尚未出台, 这就给药监部门在执行监督管理职能时造成困难。

4.2 处方的管理尚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保险制度导致医药难分家, 大部分医疗机构“医药养医”使得处方很少能够流向药店。

4.3 零售执业药师的数量不够, “角色错位”现象严重

按中国现有人口计算, 我国需要执业药师80多万才能满足市场需要, 因此应该大力改革现有的执业药师的考试制度和管理制度, 加大培养力度和执业药师的认定制度。

4.4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标签, 摆放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我国对非处方药, 必须要求生产厂商在其标签, 包装上印有显著的非处方标识, 即“O T C”样标识。

5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时代意义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所作出的这项决定, 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深化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降低国家和个人医疗费用的实际需要、是推动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增强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 满足人们在不同层次上对医疗保健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 是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与药品资源, 实现了我国到200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的重要保证, 是加快医药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提高药品质量, 促进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6 药品分类管理对一些部门的影响

6.1 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 实行OTC管理制度后, 国内制药企业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来自国外大型制药公司及国内三流企业的竞争, OTC药是一个高度竞争市场, 特别在入世以后, 许多国外公司也对中国市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然而, 国内企业尚未认识和把握这一机会。

6.2 对经营企业 (零售药店) 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 80%以上的处方药是由医院药房售出的, 而医药不分业的现状使处方不能外购, 造成零售药店无处方来源, 严重挫伤了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积极性。

6.3 对医院药房的影响

(1) 医院药师分流明显。药品分类管理后, 社区大药房将会逐渐普及, 医院门诊药房转为零售企业药店, 医院制剂室也会逐步萎缩, 这将极大加速医院药师分流。 (2) 医院药师的服务模式转变。科技含量增大, 医院药师的重心将转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研教学、信息咨询、新剂型开发、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配伍实验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中去。

6.4 对医院药学发展的影响

6.4.1 有利于开展药学监护工作, 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药师人数约19.

5万人, 其中94.2%在医院工作。OTC制度实施后, 随着社会药房和药店的增加, 医院的门诊量将减少, 可使医院药师从繁重的事务型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6.4.2 有利于促进药师增强社会责任感, 充分掌握药品信息和

专业知识, 以指导合理用药和提供药疗学服务, 提高医院药师工作的社会效益。

6.4.3 有利于拓展医院药师的职责范围, 随着OTC使用量增加, 病人需要更多的药品信息帮助他们选择药品并安全有效地使用。

参考文献

[1]芦柏震.我国药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现状浅析[J].海峡药学, 2005, 5.

上一篇:畜牧科技档案论文下一篇:投资环境金融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