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管理模式(共11篇)
分类管理模式 篇1
实行分类高考, 是我国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然而, 与其说高考改革自身具有重要价值, 倒不如说在高考改革之后而产生的倍增效应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在于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再定位与再融通, 以及重构我国教育新体系方面。
两类教育的再定位
实行分类高考, 必然导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功能及教育目标上产生新的变化, 乃至重新定位。
(一) 基础教育的再定位
当前, 基础教育的定位是以对受教育者施以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培养公民基本素质为目标。从理论上讲, 这并没有错。但仔细审视其现实, 却有明显缺憾:一是功能性偏失。即通过不断的选拔与淘汰, 实际上强化了学生发展层次的划分, 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类型的区别。二是导向性偏失。即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型人才培养。
为了弥补上述缺憾, 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其定位要点是:第一,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介入职业教育内容。如通过整合劳技课和课外科技活动, 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第二, 在职业启蒙教育的基础上, 开设正规的职业科目。这既包括普及性的职业通识教育, 也包括以学生“成长档案”为依据的具有初步职业定向性质的培养。第三, 为学术型和技术型两类高等教育输送合适生源。即由单向输送向双向输送转化, 为两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同样牢固的基础。
显然, 基础教育再定位的核心目标, 是将仅注重培养学术型预备人才, 向既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又注重培养技术型预备人才转型。
(二) 职业教育的再定位
当前, 职业教育基本定位于进行科学技术理论和职业技能教育与训练。但在实际执行中, 也有明显缺憾:一是教育体系不健全。即仅有中专、大专两个层次, 鲜有本科层次, 研究生层次基本空白, 故被指为“断头教育”。二是中职和高职衔接不畅。所谓“中职接高职”, 主要着眼于架设升学通道, 双方缺乏相互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三是职业教育“普教化”倾向值得关注。
实行分类高考之后, 为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有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其一, 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即建立与普通教育 (学术型教育) 相同的办学层次架构;设立从中专到研究生教育的统一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其二, 确立明晰的职业教育目标。近年来, 一些职业院校提出的“中专加中级技工”和“本科加技师”的培养目标值得推广。其三, 优化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 着力扭转脱离产业、脱离实际的非职业性倾向。
概言之, 职业教育再定位的核心问题, 不是原有定位不确切, 而是要采取有力措施, 使之更加完善。
(三) 高等教育的再定位
当前, 普通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是过于偏重规模扩张和层级升格, 忽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二是过于偏重学术型人才培养, 忽视技术型人才培养。而高职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是仍然存在偏重“学科本位”的办学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实际和产业结构相脱节;二是教育层次过低, 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既不叫好, 也不叫座”的困境。
实行分类高考, 为两类高等教育作了形式上的再定位。而如何将这种新定位落到实处, 还需下一番工夫。就普通高校而言, 主要是压缩规模、提高质量, 集中优势资源, 切实造就一批学术型杰出人才, 以提升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对高职院校而言, 主要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着力建设层次完备、衔接紧密、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能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职教体系, 造就一批技术型领军人物和数以亿计的创新型劳动者。
简言之, 高等教育再定位就是要充分发挥两类高校的各自优长, 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相同的发展空间, 合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新定位, 是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行分类高考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的延伸效应。因此, 顺应形势、有所作为, 就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必然选择。
两类教育的再融通
实行分类高考的要旨, 表面上是促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而深层次的目的, 却应当是促进两类教育的进一步融通。
(一) 教育理念的再融通
尽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 但在教育理念上却有许多共通之处。
第一, 都要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为无论哪类教育, 都不能流于空谈, 无论哪类人才, 都应当知能兼备。所以, 应像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一面做, 一面学。从做里求学”。将教育目标界定为“是给人家一种实际上服务的知能, 得了以后, 要去实地应用”。
第二, 都要秉持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宗旨。普通教育为各科学领域的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为诸技术领域的发展服务, 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都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现今的理、工、农、医乃至艺术、军事院校, 无论称之为普通教育也好, 称之为职业教育也罢, 都不能脱离具体的产 (行) 业而存在和发展。
第三, 都要以造就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但无数事实证明, 其本质却是教育水平的竞争, 是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竞争。毋庸讳言, 在前一时期, 无论哪类教育, 在造就创新型人才方面都有较大欠缺。当前, 要以实行分类高考为契机, 切实补上这块短板, 并应努力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二) 教育模式的再融通
简而言之, 普通教育模式具有“学科本位”的特征, 主要表现是学科划分严谨, 知识结构系统。而职业教育模式具有“能力本位”的特征, 主要表现是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强调能力的实践性。
学科本位与能力本位并非是截然对立的, 只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教育而已。那么, 普教模式与职教模式的契合点在哪里?答案是素质教育。这主要体现在: (1) 发现人的价值。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有着同等的社会价值, 实行分类高考, 只是为他们铺设了适合于不同发展趋向的成才路径。这两类教育的共同目标, 都是充分发掘和展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2) 发挥人的潜能。任何教育的价值都在于把自然人的潜在能力激活, 使之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自主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育门类, 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显然是分类高考的要义之一。 (3) 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创造性之源, 各类教育都要着力造就既遵循科学规律、又善于创新, 既尊重前人成果、又勇于超越, 既遵守普遍规律、又敢于标新立异的个性化人才。
(三) 教育资源的再融通
实行分类高考之后, 学术型院校与技术型院校的教育资源必须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师资融通。学术型院校汇聚了一大批各学科的领军式专家、学者, 可以为技术型大学的专业定向和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同样, 技术型院校中富有技术实践经验的教师, 也可以到学术型大学授课, 或兼任普通中小学职业科教师, 指导职业启蒙教育。
二是设施融通。通过校际合作, 学术型院校的实验设施、设备, 可以向技术型院校师生开放, 以提高其科研水平。技术型院校的实习场地、设备也应当向学术型院校师生开放, 以提高其实践能力。这对于两类教育的理念融合及造就“双师型”教师和“双能型”学生大有裨益。
三是联合研发。学术型和技术型大学都承担着国家或地方的科技开发项目, 如果开展联合研发则更能体现集成优势, 较好较快地取得成果。无数事实证明,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领域, 因此, 加大技术开发在科技研发领域中的力度, 已成为当务之急。
增强两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科技研发中的深度融合, 一定会在提升我国教育水平, 进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产生巨大推动力。
教育体系的再构建
实行分类高考必然会催生教育体系的再构建。因此, 建议中央政府在适当的时候, 以政令方式颁布一部新学制, 以利地方执行。至于学制系统的基本架构, 笔者不揣浅陋, 试提出如下构想 (如图1所示) 和建议。
(一) 基础教育
主要指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小学和初中学段, 以教授普通文化知识为主, 酌增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科。普通高中学段除设置职业科目外, 应完成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可培养方向的测试和甄选, 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施教。至于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 似以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0%为宜, 其升学方向为学术型和技术型高校。
(二) 职业教育
系指初等、中等、高等 (含研究生) 学校职业教育和初、中、高三级职业培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可占高中阶段教育的60%, 其毕业生应达到中级工水平, 出路为直接就业或升入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可占高等教育的70%, 招收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入学, 以本科层次为主, 修业4年。其毕业生应达到技师水平, 出路为直接就业或接受研究生教育。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职前和职后培训。其指向为单一工种 (如电气安装工) 或工种群 (如金属切削加工类) 培训, 期限数月至数年不等。初等培训主要招收初中学段愿接受职业教育者 (主要是欠发达地区) , 学制4年, 培养初、中级工。中、高等培训分别招收初、高中后未升学和同等学力的在职者, 学制2~3年, 培养中、高级工。此外, 还可举办紧缺工种培训 (如电焊工) 、晋级培训 (如高级工晋升技师) 等短训班, 学制依需确定。职业培训主要由各级人社部门举办, 可依托全日制职业院校办学, 亦可直接设在中、高等职业院校之中。此外, 还要制定相关法令, 规定企业的职业培训义务, 强化企业内职工教育。
(三) 高等教育
主要包括普通 (学术型) 高等教育和职业 (技术型) 高等教育, 以及相应的两类研究生教育。仅就学术型高等教育而言, 其宗旨是培养学术型高端人才, 造就当今世界前沿科技的领军式人物, 其学术水平应瞄准世界尖端水准。因此, 学术型高等教育当前的第一要务是压缩规模、强化内涵。换言之, 是将规模掌控在高等教育的30%左右, 集中优势教育资源, 精心培育一批学术精英人才。这是适应人才合理结构之举, 也是抢占世界学术高地, 增强国际学术竞争力, 彰显大国综合实力的必然抉择。
学术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都要设立研究生教育, 前者要侧重基础科学研究, 后者则应侧重应用科学研究。同时, 应注重两类研究的融合, 以打造复合型高端人才。
(四) 师范教育
不争的事实是, 学术教育和技术教育所需要的师资是不同的。纵观我国师范教育现状, 是普通师范教育与职业师范教育的比例严重失调。据笔者所知, 独立设置并有一定规模的职业师范院校仅在天津、吉林等省市有几所, 这是长期迟滞技术教育发展的主因之一, 也与分类高考之后的教育结构转型极不适应。
因此, 重新构建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大力强化职业师范教育, 建议把普通师范和职技师范的规模调整为1∶1的比例。同时, 职技师范类研究生教育的占比要适度高于学术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普通师范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职技师范以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为主、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辅。据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早在35年前就开展了同时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收学生的尝试, 并一直延续至今。建议有关部门就此展开专项调研, 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
另外, 还要保留一定规模的中等师范教育, 以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及职业启蒙指导教师。
总之, 实行分类高考, 释放出我国教育体系将要进行战略性大调整的明确信号, 预示着各级各类教育必将重新定位、再度融通, 最终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这就是分类高考的倍增效应。
分类高考的倍增效应, 在某种程度上有水到渠成的必然性, 而更多的则应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有意而为, 主动拓展。唯有如此, 才能充分彰显分类高考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
摘要:分类高考模式的倍增效应, 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重新定位、再度融通上, 最终将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这样的倍增效应, 在某种意义上有其水到渠成的必然性, 而更多的则应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有意而为、主动拓展。
关键词:拓展,分类高考,倍增效应
参考文献
[1]纪秩尚,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6.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费重阳, 刘金録.关于研究制定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6) .
分类管理如何管? 篇2
要取得国有资产分类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两者在效果上的统一,增强正能量,减少或者避免负效应,就必须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遵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达到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公平,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效果。概而言之,只有实现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科学化的目标,才能体现作为方法上的国有资产分类的应用价值。
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操作方式上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厘清公共财产收益与国有资产的界定
企业资产变现形成的货币资产,本来只是价值形态的转换,并未由此改变政府就这部分资产对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的授权,但目前仍然因袭国资委成立之前的规定上缴财政。其后果,不但直接减少了政府对国资委授权经营的资产价值,而且限制了国有资产管理和企业经营活动的范畴,不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开展资产并购、出让等多式多样的资本经营活动。
相应地,实行股权多元化以后,国有股权分红所得须进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但在其他股东希望增资扩股时,国有股权持有人难以及时做出响应,上缴的收益也未必得尝所愿回投企业,由此往往招致合作者的不满,乃至成为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的障碍。有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撇清公共财产收益管理与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区别与界限,在制度设计上加以合理变通和改进。
处理好公共支出与企业再投入的关系
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国有资产新型管理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调整国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企业是多种要素的组合,这种组合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它能产生有机的、集束的功能,对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不仅生成了有形价值,而且附着了更为珍贵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及组织体系、品牌、销售网络、商誉、企业文化等无形价值。这些无形价值,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社会价值。行杀鸡取卵之法,只做一锤子买卖,则毁之于旦夕之间;反之,取养鸡下蛋之法,许以恒产绵延,则泽福于长久。两利相较,取舍自明。
实行差异化业绩评价
目前,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主要是企业经营性资产。同时,城市供水供气管道、电网、国家战略控制型的军工企业等一些须特许经营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资产,集防洪抗旱、供水排灌、水产养殖、发电、景观旅游等于一身的水利资产等一些兼有公益性、营利性以及准公益性的资产,也授权国资委监管。
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资产,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能进则进,不进则退,在股权配置上不求千篇一律,既可国有独资也可实行混合所有制的股权多元化,既可国有控股也可国有参股,必要时国有股权可以整体出让。在业绩评价上,应全面推广能反映企业价值创造、激励经营者注重可持续发展、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EVA(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
对公益性资产,包括特许垄断经营产业、国家战略控制型产业中的国有资产,也应在不损害公益性、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创造条件,采取股权多元化、部分产品和技术外包等适当形式,与非国有资产嫁接。这种设计的意义在于,动员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配套,从而增大社会公益事业的总投入。在业绩评价上,由于这类经营实体同时具有公益性与营利性,有必要以行业对标为主轴,变通参照EVA考核体系,既侧重考核履行职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又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创造,促使经营者努力实现微观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公益性企业就其承担的公用职能而言,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作为企业,它又是营利性的法人实体。在履行公用职能时,出于社会全局利益的需要,往往要舍弃自身的利益甚至出现亏损。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的公益产品或服务由政府向企业购买或者直接办企业来实现。采取后一种方式的,企业亏损由政府埋单。而在我国,目前企业为公共利益所费所亏与政府补偿相对应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职能定位以及政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理顺。
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国资委不行使公共管理权和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经营,而且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是股东与代理者的关系,而非政企关系。以往,在出资人缺位、行政部门多头介入企业具体事务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自主权被漠视,活力遭受严重压抑。因此,实行政企分开也就成为增强企业活力的前提条件。
以是而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关键部分是由出资人来决定的,尊重企业自主权首先要保障出资人的权利。当然,随着企业股权多元、经营规模化以及投资者跨行业投资的情形日益普遍,股东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在把握出资人剩余控制权的前提下,将不宜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授权代理人管理,确立了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对立统一的关系,形成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而治之的机制。在现代公司制臻于成熟的基础上,其授权的方式方法也不断规范化、程式化,最终定格于公司法等相关法律。
从实践来看,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出资人主要应把握和行使好五项权力。一是实行规范的报告、备案和必要的审核制度,对出资企业的重大决策事项行使知情权。二是对出资企业提交的报告事项,一般只就程序是否合规提出意见,必要时可以就某些重大决策的实质性内容提交专家论证,并将专家的意见反馈企业参酌,行使建议权。三是以台账制度和情况调度为抓手,对重大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过程性跟踪监督,行使督察权。四是对企业管理层实行科学、严格的业绩考核,行使奖惩权。五是在出资企业违法违规决策、出现明显失误等特殊情况时审慎启用裁决权。裁决权一旦行使,也必须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总之,经营决策的权、责、利统一归于企业管理层,国资委的监管重点则定位于把方向、立规矩、管程序、抓奖惩,以避免落入行政式审批的窠臼。
分类管理综合整治 篇3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企业的生产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实事求是地说, 很多服役较长时间的“老”设施, 在当初设计时就没有完全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加之受到当时技术限制, 很多“老”设施在设计上就存在缺陷, 随着服役时间延长, 本身日渐被腐蚀, 其事故率随之变高。因此, 笔者认为, 要保证“老”设施的高使用率和安全运行, 高效评估诊断和及时检修维护十分必要, 企业必须对“老”设施施行分类管理、综合整治。
首先, 企业要建立“老”设施的现状评估制度, 并由法定机构或有相关资质单位进行安全检测和安全现状评估, 或由所在企业组织相关专家或者本单位技术人员进行检测和安全现状评估, 并按照评估报告进行分类分级使用和管理。
根据评估结果, 对于技术状态较好的“老”设施, 在使用时, 应进行定期保养, 对损坏部件及时修补, 保持或提高设备的技术状态;对于技术状态较差, 但可勉强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 则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降负荷或限制使用并加强观测;对于技术状态恶劣, 无法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 则必须禁止使用。
企业还应建立“老”设施报废制度, 对技术状态好的, 每2年至少进行1次安全现状评估;技术状态较差的, 每年至少进行1次安全现状评估。对于评估达不到要求的, 应拆除或限期拆除, 严禁使用, 特别是当发现设施主要结构严重损坏、技术状态恶劣、达不到规范标准且无修复价值、并可能危及到安全生产时, 必须立即报废。
其次, 企业应根据运行年限和设备状况, 建立使用老设备设施运行日志和管理台账, 按现行的技术标准进行诊断检测和技术改造。
企业应对“老”设施及时进行全面检修和维护, 以彻底消除运行风险和安全隐患。对大修周期内的“老”设施, 应采取加强运行维护、缩短检验周期等措施, 保证设备设施健康运行。对过期、老化的设施, 应立即实施预防性更换, 杜绝事故隐患。
筹资模式的分类 篇4
文/白鹤
筹资从筹资的渠道及资金等角度有不同的分类,现从基金会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两种不同的筹资模式:即项目型筹资VS平台型筹资。
项目型筹资:以完成某一具体的任务目的作为筹资方向的筹资活动,标的物清楚,单笔筹资额也被细分。这一个类型的筹资是最基本的基金会筹资方式,从中国妇女基金会的“母亲水窖“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爱心包裹“项目,直到2011年火遍网络的”免费午餐“等项目都是典型的项目型筹资。
纵观所有的项目型筹资,不难发现这类型的筹资有一个黄金公式,那就是:
金牌项目=1标准清晰的标的+2渠道(筹资渠道+传播渠道)+3明星代言+4快速明晰的反馈(钱款+效果)+5延展性或可复制性
我个人觉得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爱心包裹”可以说是项目筹资中做的最好的,截至到2011年12月31日筹资2.34亿元,项目惠及了6223所学校,201.66万人次。现就以“爱心包裹”为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标准清晰的标的:即清楚的产品的内容和标价。
“爱心包裹”有最初有两种类型供捐赠人进行捐赠选择分别是:
A 100元:捐购一个学生型文具包裹,一对一关爱一名灾区或贫困地区小学生。(如下图)
B 1000元:捐购一个学校包,关爱一所灾区或贫困地区小学。
清楚的产品内容:无论是100元的文具书包还是1000元的学校体育包,项目的整体项目外延清晰易懂:给予一个孩子或是一个学校的文体用具的帮助,项目内涵需求明晰:无论是文具用品还是体育用品都展现出了种类丰富,实用性强的特点。
项目标价:整数标价,简单清楚,一目了然,易于记忆及口口传播。
2渠道(筹资渠道+传播渠道)
筹资渠道:好的筹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得捐赠变得日常性、习惯性消费行为。
例:“爱心包裹“项目在2009年的时候独特的筹资渠道和物流渠道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邮政3.6万个营业网点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捐赠站”,在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以及部分乡镇的邮政网点均可办理爱心包裹的捐购。利用中国邮政的3.6万营业网点的平台为“爱心包裹“的筹资线下筹资渠道及线上的邮局捐助、腾讯月捐计划、支付宝、易宝支付、百付宝以及拉卡拉等多渠道的配合,形成了“点、线、面“的立体型筹资模式。
传播渠道:为了取得更好的项目效果,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有效的利用传播的渠道,将项目传播出去,形成扩散的效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个传播方式在迅速变化的时代,抓住传播渠道的特点,容易产生出创新的效果。传统的传播渠道,无碍乎就是的户外广告、电视媒体官方的新闻报道、报纸杂志平面媒体广告等,2010年开始了社会化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利用人人、开心等社交网站进行SNS的传播,2011年开始了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要求项目人员从一开始设计项目时,就需要将传播渠道设计好、架接好。
例:2009年“爱心包裹”的传播是创新,是利用了一个“电视节目”——CCTV6的光影星播客。巧妙的组合了“明星”和传播渠道两大重要元素。利用每周的电视节目,不同的明星都在异口同声的介绍”爱心包裹“同一个公益项目,使得项目品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解决了自身项目“明星”资源的问题,利用电视节目本身拥有明星资源的优势进行合作,即解决了自身的明星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提升了各艺人的公益形象,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3明星代言
如同商品做商业广告找明星做代言一样,公益项目也需要找相应的明星做公益形象的代言,利用明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度更好的将公益项目、公益理念传播出去,形成蝴蝶效应。
如前所述,“爱心包裹”项目的创新除了利用某一固定的电视节目将“明星“和“传播渠道”完美的嫁接。“爱心包裹”项目的一个突破了之前公益项目都是由单个明星进行代言,反而利用众明星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传播,使得影响力最大化。
快速明晰的反馈(钱款+效果)
项目的反馈属于捐款人体验的最直接和最核心部分,是真正让捐款人有感知的所在,是直接决定捐赠人对项目是否会二次捐赠的关键。自从郭美美事件之后,公众的捐赠热情受到了相当程度的伤害,更加激发公益从业人员应该更好的做好项目反馈工作,给捐赠人一个清楚明白的交代,让捐款人放心、踏实。这就要求了这个工作的两个主要的要素,那就是一钱款公开透明,二效果反馈及时。
例1:钱款公开透明:“爱心包裹”在钱款上,清楚说明管理费的标准及使用的方向
100元的学生文具包裹,92元为包裹的采购费用及包裹、回音卡、捐赠票据(挂号信)的邮寄等费用,;8元为项目执行与推广费用;1000元的学校包,870元为包裹的采购费用及包裹、回音卡、捐赠票据(挂号信)的邮寄等费用,50元为“培训基金”,80元为项目执行与推广费用。
例2:效果反馈及时:“爱心包裹”项目在捐款人完成捐款行为之后,会出现在如下4个阶段的反馈,让捐款人体验到捐赠之后的真实性、互动性、荣誉性、和捐赠服务的专业型。
A真实性: 捐赠人在邮局办理爱心包裹捐购,邮局当场就能打印出一张“爱心包裹捐赠凭据”,上面印有该捐赠人所捐助的小学生的姓名、性别、学校、年级、通信地址等信息(学生包裹),捐赠人通过网络捐款爱心包裹,在支付成功后,输入捐赠单号及查询密码(或者手机号、邮箱地址),同样可以查询、打印受益者信息。方便捐赠人与受益学生更进一步的书信联系和沟通。
B互动性:捐赠人可选择受益对象的年级、性别和地区,与受益人一对一结对子,进行主动的自我选择体验,在完成捐赠行为之后在每一个爱心包裹当中,都有一张已付邮资的回音卡(邮政明信片)。小学生在收到爱心包裹之后,会根据包裹单上的捐赠人通信地址给捐赠人填写回音卡并回寄给捐赠人,增进了捐赠人与受助人的互动性,使之产生心理上的责任感。
C 荣誉性:捐款人在完成捐款之后,会收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反馈给捐款人的感谢信和捐赠票据。
D专业性:在完成整个流程之后,随着项目的进展,中国扶贫基金会会定期给捐款人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做到项目深入人心,易形成二次捐赠。延展性及可复制型
好的项目,都是可以延展及复制的,因为好的项目不是某一项突出,而是整体的项目模式良好。所以是可以按照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例:“爱心包裹”本来是为了给贫困地区的儿童解决文体用品的,但在2011年的冬天衍生出了“温暖包行动“。“温暖行动”主要解决西部贫寒地区小学生过冬物资不充足的问题,一个学生的温暖包捐赠200元,主要提供羽绒服、围巾、手套、袜子等常用保暖御寒物品。
平台型筹资:平台型的筹资建立于平台之上,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基金会,也可以是一个王牌项目。换句话说,它没有明确的个体指标,单位指标。它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信任度,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捐赠的金额具体做了什么,但是你坚信捐赠给平台型的基金会是可以被信任的。平台型筹资的根本其实就是平台型组织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的建设。所以一旦平台组织的品牌收到些微的减损,对其筹资额度来讲,都是会收到严重的影响。
举例1 :平台型项目筹资: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早期的王牌项目,也是感动无数国人的经典项目。该项目抓住帮助孩子通过上学来改变自身命运这一卖点,进行海量式的宣传。一提到希望工程,估计所有人第一反应就是“大眼睛“的照片出现在脑海中,整个宣传活动做得非常的打动人心,建立了”希望工程“这个项目的至高品牌效应,所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资助一个学生上学是多少钱、不知道建筑一个希望小学是多少钱,但是都愿意通过自己的点滴捐赠来圆一个孩子的上学梦。
举例2:平台型基金筹资:壹基金
让企业分类管理升级 篇5
AEO国际合作互认
获得AEO认证的企业可以获得海关提供的便捷服务,包括加速货物放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贸易中断或提高贸易安全威胁等级期间提供特别措施、在海关实施新的货物监管模式时予以优先考虑等,并通过各国海关之间的合作及相互承认来扩大享受通关优惠的范围。
海关总署自2008年4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分类办法》)和相关配套公告,将AEO制度关于守法、安全和海关与商界的合作伙伴关系等实体要求及贸易便利措施、认证程序纳入其中。在《分类办法》中将进出口收发货人和报关企业分成AA、A、B、C、D五个类别,其中AA类企业的标准和条件与世界海关组织的AEO制度相关要求一致,所以说AA类企业就是中国海关的AEO认证企业。
中国海关也积极开展AEO的国际合作互认项目。自2009年开始,中国海关先后与欧盟、韩国、日本、美国等国海关开展AEO互认合作。2012年6月,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了AEO互认协议,并将广州海关作为首个中新海关AEO互认试点海关。根据相关互认协议安排,中国海关对新加坡海关评定的STP+企业(安全贸易伙伴),新加坡海关对中国海关评定的AA类企业分别提供通关便利优惠。
享受通关便利
与国外海关的AEO互认合作意味着国内的AA类企业不仅能够在国内享受通关便利,而且在与中国海关签署了互认协议的国家也能享受同样的通关便利。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海关合规管理,坚持守法自律,积极推动提升在海关企业管理分类等级,争取率先跻身海关AA类管理企业行列,充分利用海关国际互认提供的通关便利措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根据《分类办法》对AA类企业的评定要求,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加快升级过程。第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贸易的合法性;第二、主动配合海关管理,及时办理各项海关手续,严格按照海关规定提供真实、齐全、有效的相关资料;第三、及时、足额缴纳税款;第四、依法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保证业务记录的真实、完整;第五、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实现海关对企业经营管理和贸易安全的要求。
国内许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因为不了解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升级的要求和条件,对办理升级的渠道也不清楚,导致许多符合升级条件的企业却未能升级、从而无法享受相关的优惠便利。因此,中海国际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发挥自身专长和资源优势,为优秀企业开展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升级辅导服务,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提升海关企业管理分类等级、充分享受和利用各项通关便利措施,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医院档案分类管理刍议 篇6
关键词:医院档案,档案管理,分类
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对了解医院发展变化、总结与借鉴历史经验、指导现实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提高领导决策和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护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医患纠纷等方面提供材料支撑。参照卫生部、国家档案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文件精神, 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可分为通用和专业两个大的门类共计七个类目。通用档案是指各个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可以使用通用名称的档案。通用类档案分为六个类目, 即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 代号分别为W、K、KJ、S、D、SW。专业档案是指各机关事业单位在其专业职能活动中形成, 具有特定名称、格式、内容和构成规律, 在同级机关不具备共性特点的档案。专业档案一级类目的代号为Z, 二级类目代号由立档单位根据专业档案名称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确定, 其中一级类目用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表示, 二级类目用汉语拼音的小写字母表示, 如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可用Zyj表示。现将各门类档案的分类内容及管理事项简要介绍如下:
一、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亦称党政工团档案, 可大致分为上级文件和本院文件。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应重点收集反映本单位职能活动、历史面貌、单位和个人权益的文件材料, 具体收集范围按照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公布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执行。本单位制发的文件材料应保存发文中的修改、审批过程性信息, 无纸化办公的单位 (科室) , 应将只有电子签章的电子文件打印出纸质文件盖章后与电子文件一并归档。
归档文件材料的整理按照以件为单位, 通过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订、装盒、排架等步骤完成整理工作。一般医院应按照“年度——机构或问题——保管期限”分类, 归档文件少的基层医院可按照“年度——保管期限”分类。在最低一级类目内一般按“事由——时间”排列归档文件, 在最低一级类目下从“1”开始编制件号。归档章盖在文件首页右上角或上方, 保管期限分别用“Y、永或永久”“30或30年”“10或10年”表示。
二、科技档案
科技档案可具体分为基建档案和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主要内容有:工程项目建设、规划许可证、工程预 (结) 算材料、施 (竣) 工 (土建、给排水、供电、消防、市政配套等) 图纸, 竣工验收资料、工程施工招标申请书、施工承包合同等材料。基建档案按工程项目立卷, 一个项目作一卷或数卷, 其中具有实质依据性的文件材料划为永久保管, 其他次要的辅助性材料划为定期保管。案卷的排列应先排文字材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项批复等, 再排图纸类。设备档案主要内容有:设备的购置申请表、设备开箱验收清单、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 (手册、图纸) 、设备调试 (运行、检修) 记录等材料。设备档案按设备名称立卷, 只定期保管, 长期使用的设备保管期限划为30年, 短期使用设备划为10年, 设备报废后档案可以适当延长保管一段时间。
三、会计档案
会计档案分为凭证类、账簿类、财务报告类和其它类, 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报表 (年报、月季报) 、账簿 (现金日记账、总账、分类明细账) 、记账凭证、会计档案销毁移交清册等。
四、声像档案
声像档案分为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收集范围主要包括反映本单位职能活动、上级领导视察、记录本单位重大事件事故及其他各种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声像材料。其中, 照片在同一全宗内按“保管期限——年度——问题”进行分类, 即将照片分为永久、30年、10年, 将每年度照片分到相应保管期限中, 同一年度照片再按问题分类。医院单位录音录像档案一般不多, 内容比较单一, 无必要分类, 需强调一点的是, 录音录像档案对存放地点及温湿度有较高要求, 一般来说, 库房温度应保持在15℃~25℃, 湿度在45%~60%为宜, 最好存放在防磁柜内。
五、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 是指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 与纸质档案相对应, 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 通常以案卷为单位。目前电子文件所采用的介质主要有磁盘、磁带和光盘, 电子档案归档主要用磁带和光盘。需要注意的是, 不宜将购买的光盘作为电子档案归档, 作为档案归档的应是本单位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六、实物档案
实物档案是指以物质实体为载体, 能够反映本单位职能活动和历史真实面貌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特定有形物品, 它是一个单位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其他档案所具有的原始性、直观性、确定性等特征, 能真实地记载社会各项实践活动, 并生动地反映出社会发展历史。实物档案可具体包括:本单位的集体或个人在各类公务活动中获得的奖杯、奖状、奖牌、奖章、锦旗、荣誉证书等;公务活动中获赠的纪念品;上级领导知名人士的题词字画等;本单位使用过的牌匾、停用的印章、各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纪念品和宣传品;其它有保存价值的实物。
实物档案整理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编大流水号, 需注意的是, 奖品证书题名的拟写不是直接将奖品证书标题文字照抄, 而是要揭示出奖品证书的内容, 如“XX单位颁发 (授予) 的XX工作或活动奖牌 (荣誉证书) ”;此外, 实物档案对存放地点及环境有较高要求, 需妥善处理温度、湿度、光线、污染物等自然因素对实物档案保存寿命的影响。
七、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档案
医疗技术管理档案是全宗内一个重要门类, 属于医疗机构专业档案, 通常由医学科研、医教管理、护理管理、妇幼保健管理、出生医学证明记录等方面材料组成。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规范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具有现实意义。
分类管理模式 篇7
一、对纳税人实施动态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的税务管理机制是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综合管理的征管模式。应该说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 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但由于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方式灵活多样, 税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 少部分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数据不真实, 而税收管理一
定程度上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 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 信息不对称, 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2. 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造成税源流失。
3. 税收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 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
4. 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相互脱节或管理缺位, 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等, 造成税源的流失。
综上所述, 根据不同税源的特点和变动规律, 对不同的纳税人进行梳理分类,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才能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事半功倍, 有效监控税源。
二、如何对纳税人实施动态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 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 找出规律, 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实际工作中, 相对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是按规模和类别分类, 也就是把纳税人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别:一是重点税源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纳税规模, 对当地财政、税收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还具有财务核算相对健全、电子化管理程度高、纳税意识较强等特点。二是非重点税源范围内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数量较多、分布面广, 经营灵活, 由于它的灵活性和纳税法律遵从意识相对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是矛盾问题多而且繁杂, 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三是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具有商户集中、地点固定、行业稳定、税源客观等特点, 但由于场内纳税人构成的不同, 如既有一般纳税人, 又有小规模企业、个体户, 还有不达起征点的纳税人, 征收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四是个体工商户。这部分纳税人相对比较分散, 发展不平衡, 规模有大有小, 经营多变, 底数难清, 一直以来都是税源管理的难点之一。五是特殊税源。主要是指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户和待注销户。
1. 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
首先, 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税源监控对象。要根据经济发展不同、税源状况不同, 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和组织收入, 结合本地税源结构以及某一阶段重点或中心工作实际来确定重点税源监控对象。其次, 对重点税源进行分析。重点税源分析是对重点税源群体、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财务、税收等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综合比较, 以判断重点税源群体经济、税收发展变化趋势, 以及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生产经营状况是否异常, 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为税源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第三, 加强对重点税源的日常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健全的制度。重点税源户管理应分解任务, 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严格照章办事。建立预警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总之, 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行为;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做好相关信息的储备和分析;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 灵活分析和掌握企业相关涉税行为, 实施有效的税源监管。
2. 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
一是加强对零低申报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对长期零低申报的企业, 要加大巡查巡管的力度, 调查核实零低申报的原因, 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状况, 据实核查。同时, 对月申报额低于起征点的、辖区内户均纳税低于同类行业个体工商户户均税负的, 要作为监控评析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定期核查非重点税源纳税人普通发票的开具情况, 既要从量上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 也要核查发票原件, 发现“大头小尾”发票线索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罚或移交稽查。三是征前减免企业的管理。对征前减免企业应重点在日常巡管巡查中了解掌握纳税人经营范围和事项, 是否存在应税事项不申报情况等, 对国家税收政策已经调整的, 及时要求企业按规定恢复征税, 避免税收的流失。四是核定应纳税额。依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 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同行业中经营规模相当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 或按照营业收入或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 或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方法核定其应纳税额。
3. 集贸市场的管理。
对大型集贸市场, 应当按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税务机关实行专业化管理, 并由市 (地) 级税务机关负责重点监控;对中型集贸市场, 由所在地税务机关负责管理;对税源零星的小型集贸市场, 可以由当地税务机关管理, 也可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代征税款。对实行委托代征税款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与代征单位签订委托代征协议, 明确代征范围、计税依据、代征期限、代征税款的缴库期限以及税收票证的领取、保管、使用、报缴等事项, 界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规定支付代征单位的代征手续费, 并加强对代征单位及其代征人员的业务辅导和日常管理, 适时开展检查, 促使其依法做好代征工作。
4. 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一要加强日常巡管巡查, 及时掌握业户的开业、变更、注销、停歇业等情况, 减少无证经营户和假停 (歇) 业户。对新办个体工商户应逐户实地核查基本情况、经营面积、主要费用等相关信息, 并参照同行业、同规模、同地域业户经营情况及应纳税收入额, 初步拟定纳税人每月或每年应纳税额。二要实行集中清查和巡回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一些重点地区、地段、集贸市场, 要增加检查次数。对漏征漏管户、假注销户应作为清查的重点。把假停业、假注销、假未达起征点户、走逃失踪户等列入“黑名单”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信息共享, 加强监控, 一经发现,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税款流失。三要加强对临时经营户的监控, 对从事经营活动的零散税收要及时征收入库。四要加强定额管理, 提高税额核定的准确性。充分利用税源监控系统等对辖区管户数据进行调查测算, 确定分地区、分行业的定额等级和标准, 认真解决业户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税负不公的问题, 增强定税依据的科学性。五要督促个体工商户建账建制, 逐步规范管理。
5. 其他特殊税源的管理。
其他特殊税源主要包括关、停、并、转企业、非正常户以及待注销户。对这部分税源应分户到人, 实行行业监控和户籍管理, 定期开展清理。如果出现关、停、并、转等情况, 要提前介入, 依法对应征税款进行清算, 防止税源流失。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 篇8
随着科学技术及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疗器械为医疗业务提供了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及安全保障, 在医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医疗器械的使用与管理已成为医疗业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医疗器械作为医疗活动主要的技术工具, 其安全性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2000年颁布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下称“管理条例”) 对医疗器械有明确的表述, 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法制化管理, 对医疗器械实行安全分类、产品注册及经营许可管理。目前, 各级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但管理水平、人才建设及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医疗器械管理涉及多个专业学科, 人才队伍不稳定, 专业知识培训滞后; (2) 对医疗器械管理的专业性认识不足, 重采购、轻管理; (3) 医疗器械技术及产业发展较快, 管理标准不统一。
1 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分类
管理条例规定根据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将医疗器械分为Ⅰ类、Ⅱ类、Ⅲ类进行安全管理, 对部分第Ⅲ类医疗器械实行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 级别越高, 对其管理越严格。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 (参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修订草案) 》) , 医疗机构应根据管理级别对医疗器械的采购、存放、使用及档案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医疗器械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强化了Ⅱ、Ⅲ类医疗器械的流通管理。经营第Ⅱ、Ⅲ类医疗器械应当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但是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常规管理能够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少数Ⅱ类及Ⅰ类医疗器械可以不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不需申请此证的第Ⅱ类医疗器械产品名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医疗机构应设立与本单位业务范围和规模相适应的医疗器械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产品质量管理, 明确各使用环节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医疗器械的保养、维护等相关制度, 确保在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医疗机构在采购医疗器械时应严格审查及备案“一照四证一书”, 即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产品合格证、销售人员的身份证、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授权书。“一照四证一书”复印件要加盖销售企业印章, 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并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 以确保每批产品的可追溯性。购销记录应当注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商、许可证号、注册证号、规格 (型号) 、生产批号 (出厂编号) 、生产日期 (灭菌日期) 、有效期、数量、价格、购销单位、购销日期等内容。购销医疗器械应当索取或出具标有供货商、规格 (型号) 、生产厂商、生产批号 (出厂编号) 、数量、价格、日期等内容的商业发票或其他合法票据。医疗器械购销记录和有效证件必须保存至超过医疗器械有效期2 a;无有效期的, 不得少于3 a。医疗机构应明确一个部门负责植入医疗器械的统一采购、验收、保管, 植入医疗器械应确保追溯到每位患者。使用植入医疗器械应当记录相关信息, 至少应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时间、手术医师姓名、产品名称、规格 (型号) 、产品跟踪号 (生产批号) 以及生产单位和供货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事项, 并与病历一同保存。
2 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分类及代码管理
为提高医疗器械的科学管理水平, 建立卫生行业统一的经济核算和物资管理制度, 实现经济技术信息自动化管理, 卫生行业标准《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 (以下称“WS/T 118—1999标准”) 对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仪器设备进行了系统分类及代码管理。医疗器械共分为50大类, 已分类到具体名称, 为8位线性分类法[1], 是目前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中物资编码的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要按此标准对物资实行代码管理。鉴于医疗器械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对WS/T 118—1999标准的修改及完善, 对医疗器械进行了归类调整及安全管理级别认定, 共分为43类, 只有一、二级分类代码, 是医疗器械最新的一、二级分类代码标准。医疗机构在实行医疗器械代码管理时, 一、二级分类代码应采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代码, 三、四级代码仍采用WS/T 118—1999标准代码。2011《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明确要求医疗机构要依据WS/T 118—1999标准建立本机构的医学装备分类、分户电子账目, 实行信息化管理。《目录》是一个动态目录, 对新注册的医疗器械目录要进行更新并确定其管理类别。例如:胸腔镜的分类代码为68251018 (二级代码为“25”) , 但是《目录》对胸腔镜的二级分类代码调整为“22”, 在《目录》中“25”为医用高频仪器设备, 依据上面的规定可以知晓胸腔镜的分类代码为68221018, 这样就不会造成设备编码与注册证编码间的相互冲突。
3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管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 (以下称“管理办法”) 中所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 (以下简称“无菌器械”) 是指无菌、无热源、经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一次性直接使用的医疗器械。无菌器械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目录》实施重点监督管理, 《目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并调整。医疗机构应建立无菌器械的采购、验收制度, 要有完整的购进和使用记录。购进和使用记录内容应当包括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原产地、规格型号、产品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采购日期等, 确保能够追溯至每批产品的进货来源。医疗机构应建立无菌器械使用后销毁制度。对于使用过的无菌器械必须按规定销毁, 零部件不再具有使用功能, 必须经消毒无害化处理, 并做好记录, 严禁流向社会重复使用;使用过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要进行统一回收, 不得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相互混合。使用科室不得私自处理, 应由医院卫勤人员到使用科室进行收取, 并要有交接记录, 交接完成后交相关医院管理部门统一交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 要严防流入社会被二次使用。
4 消毒产品的管理
《消毒管理办法》中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 (含生物指示物、化学指示物和灭菌物品包装物) 、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消毒产品按《消毒产品分类目录》进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 制定消毒管理制度, 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 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疗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参见《消毒管理办法》) 。医院内部的消毒部门是消毒供应室, 应该严格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安排医院内器械的消毒工作, 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外出要更换外出衣, 对于不同的消毒物品应放置在不同的区域以防止相互感染。
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
根据《GB 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分为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和消毒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2]。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进入人体组织, 无菌、无热源、无溶血反应和无异常毒性、检验合格, 出厂前必须经灭菌处理的可直接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消毒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接触皮肤、黏膜, 无毒害、检验合格, 出厂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可直接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加强医疗安全, 列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目录》的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列入《消毒产品分类目录》的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消毒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对于医院内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要保证其来源于医院库房, 不得到周围商场自行购买, 库房内购置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要有完整的购销记录。
6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管理
根据《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卫生保健 (抗菌或抑菌) 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产品性状可以是固体, 也可以是液体[3]。例如:一次性使用手套或指套 (不包括医用手套或指套) 、纸巾、湿巾、卫生湿巾、电话膜、帽子、口罩、内裤、妇女经期卫生用品 (包括卫生护垫) 、尿布等排泄物卫生用品 (不包括皱纹卫生纸等厕所用纸) 、避孕套等, 均按消毒产品进行管理。
7 结语
医疗机构使用的大量低值易耗品及消耗材料为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消毒产品及一次性卫生用品, 并不都属于医疗器械, 其使用管理与健康水平、医疗安全及传染病防治密切相关, 根据其安全性及使用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是确保医疗安全及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目前, 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够细化、对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对政策法规知识学习及理解不够充分、分类管理概念模糊、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不仅要按医疗器械安全级别实行分类管理, 由于还涉及非医疗器械产品, 所以在管理中应明确概念, 认真学习相关的管理法规, 严防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应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标准, 严格按法规进行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 (商品、物资) 分类与代码WST 118-199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2]GB 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S].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研究 篇9
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突飞猛进, 特别是以互联网 (Internet) 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 使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它的出现迫使公司改变了原有的商务模式[1,2]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能够在瞬间共享, 不再受时间或地域条件的限制, 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经营和商务贸易的运营效率;同时使经营管理和贸易流程中的各项成本大大降低, 因此, 在商业贸易领域中自然而然地引发一场交易方式的变革[3]。电子商务的产生是对传统商务模式的一次革命, 电子商务已作为新兴的流通业态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1 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 是指构成电子商务的诸多要素, 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及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方式与方法。电子商务构成要素的不同组合, 则有不同的模式。按组合要素的不同与其组合作用的不同, 电子商务模式可分成:电子商务空间模式、电子商务规模模式、电子商务等级模式、电子商务经营范围模式、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模式。
1.1 电子商务空间模式电子商务空间模式是指按物理区域划
分的电子商务模式, 由商家客户、信息网络系统和支持服务机构四种要素组合而成。电子商务空间模式可分为本地区模式、跨地区模式和跨国家模式三种类型: (1) 电子商务本地区模式通常是指利用本城市内或本地区内的信息网络实现的电子上午活动, 电子交易的地域范围较小; (2) 电子商务跨地区模式是指在本国或本省范围内进行的网上电子交易活动.其交易的地域范围较大, 是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实现的电子商务活动; (3) 跨国家电子商务是指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 参加电子商务各方通过网络进行贸易.涉及到有关交易各方面的相关信息系统.
1.2 电子商务规模模式电子商务规模模式是以电子商务企业
或单位的规模所划分的电子商务模式, 由从业员工数, 财务中的销售额二种要素组合而成.
电子商务规模模式可以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电子商务模式: (1) 电子商务大型规模模式通常是指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数在400人及以上, 销售额在15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或单位。 (2) 电子商务中型规模模式是指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数在100人至400人之间, 销售额在1000至1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或单位。如前程无忧为中型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 2005年销售额为1500万元。 (3) 电子商务小型规模模式是指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数在100人以下, 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或单位。
1.3 电子商务等级模式电子商务等级模式是以经营服务水平
所划分的电子商务模式, 由信息网络系统、支付服务机构、组织管理三种要素组合而成。
电子商务等级模式以经营服务水平不同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
电子商务三种类型: (1) 子商务初级水平模式通常是指在商务活动中主要实现信息流、商流的网络化, 即进行网上发布商品信息, 网上签约洽谈等非网上支付型电子商务。实现初级经营服务的电子商务。 (2) 电子商务中级水平模式是指在商务活动中实现信息流、商流与资金流的网络化, 以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 实现网上支付型电子商务。涉及支付服务机构及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实现中级经营服务的电子商务。 (3) 电子商务高级水平模式是指在商务活动中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与物流的网络化。网上订货与上下游企业应用集成, 及时精益生产, 在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型电子商务。涉及到四个流的高水平组合, 实现高级经营服务的电子商务。
1.4 电子商务经营范围模式电子商务经营范围模式是以经营
业务的种类所划分的电子商务模式, 由商品、商家、客户和组织管理四种要素组合而成。电子商务经营范围模式以经营范围不同可分为专业和综合二种类型。 (1) 电子商务专业经营模式通常是指针对一个行业或某一方面做深、做透的商务模式, 这种模式在专业上更具权威, 在商品和用户群上更加精确。 (2) 电子商务综合经营模式是指针对多个行业或方面开展的商务模式, 在广度上下功夫。
1.5 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模式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模式, 是电子商
务组织、业务流程的设计、实施、指挥、控制的机制与方式方法。由财务成本、商品、组织管理三种要素组合而成。
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模式以运营管理企业数量的不同分为独立运营管理和联合运营管理二种类型: (1) 电子商务独立运营管理模式通常是指企业自主运营和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 这种模式由一个企业完成商务活动的主体部分。 (2) 电子商务联合运营管理模式是指由多个企业共同合作运营和管理所完成的电子商务模式。如由宝钢投资组建的东方钢铁在线 (www.bsteel.com) , 是钢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商务平台。
独立运营管理模式可以有以下两种具体模式: (1) 企业自主运营模式: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自主开通和管理电子商务网站, 如:海尔、美的、松下、沃尔玛网上专卖店。企业自主运营模式具有的产品信息更新快, 信息准确度高;提供客户定制产品, 客户主体为高忠诚度消费者;信誉度高, 售后服务有保证, 消费者比较放心的特点。 (2) 供应链运营模式:供应链运营模式是一种基于供应链的连接买卖双方之间密切联系的运营模式, 通过将供应商融入买方的价值链中, 或借助供应商的能力来定制产品和服务。这种运营模式的主要出发点是发现巩固锁定商务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运营模式的类型具体有渠道分销型、服务型、采购型等。从驱动模式上看又可分为买方驱动模式、卖方驱动模式和市场驱动模式。以卖方驱动模式为例, 这种运营方式完全取决于管理决策, 而非市场驱动力。试图通过这种运营方式锁定其买方合作伙伴。
联合运营模式可以有以下两种具体模式: (1) 平台运营模式网上交易平台不直接参加交易只是提供商务活动场所和相关服务, 它只是吸引有关商家和企业参与, 为他们的网上交易提供配套服务。提供一个集认证、付费、安全、客服和渠道于一体的统一平台。 (2) 联盟运营模式:联盟运营模式是通过共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把多个竞争对手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的运营模式。其出发点是为解决电子商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商品的交付问题, 资金的网上支付安全问题、消费者不信任网上购物的等问题。并且可实现风险共担, 以小搏大。可以体现在企业之间的协同采购模式和协同销售模式上。联盟运营模式可与社会各行业公司建立渠道合作伙伴、技术合作伙伴、服务合作伙伴和客户伙伴关系, 实现和同行的竞争对手合作, 资源共享、互连互通共享业务平台。
2 总结
对于电子商务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 研究电子商务模式内涵及分类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电子商务模式, 是电子商务模式分析的基础问题;其次, 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因素, 可以揭示各种因素对电子商务模式的作用关系及作用机理;第三, 研究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理论与方法可帮助企业管理者评估选择各种电子商务模式, 为决策提供依据;第四, 研究电子商务运营流程及风险实现对各种电子商务运营流程及风险的认知, 因此, 企业采取电子商务行动的风险可以被预期并降低;第五, 通过实证研究解决企业电子商务模式选择难题。选择一个适合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将获取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优势。
摘要: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内涵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 也是电子商务模式分析的基础问题。本文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及内涵进行了系统深刻研究, 揭示了电子商务及其模式的内涵, 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类型及其体系。
关键词: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信息
参考文献
[1]戈登鲍易斯等.现代商务发展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保罗.H.蒂默斯.六大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航运企业客户分类管理策略 篇10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客户是企业的命脉,客户资源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为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当在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正确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维持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航运业是典型的客户关系维护型行业,航运企业的运营主要依靠现有客户的重复购买,提高现有客户的忠诚度是航运企业实现销售增长的主要途径。为此,航运企业应当重视现有客户的维护,在客户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客户档案,有针对性地实施运力、运价和服务策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客户价值最大化。
航运企业客户有多种分类方法:(1)根据角色身份分为托运人、收货人、代理人、通知人等;(2)根据业务职责分为订舱人、控货人、付费人等;(3)根据规模大小分为零散客户、中小客户、区域性客户、全球性客户等;(4)根据主营行业分为电子行业客户、纺织行业客户、化工品行业客户等。航运企业通常根据客户的箱量、贡献值、活跃度、履约率等对客户进行排名和分析,以确定客户潜力和价值,并据此采取相应的销售策略。在此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客户分类不仅为航运企业的客户分析工作提供便利渠道,而且使航运企业的客户销售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为航运企业营销管理指明方向。
2 航运企业客户分类管理策略
2.1 纵向关联
纵向关联客户分类管理策略主要针对存在母子公司关系的客户。如图1所示:订舱客户通常是最底层的子公司;相同区域的订舱客户与区域性客户相关联;不同的区域性客户与全球性客户相关联。通过纵向关联,航运企业不仅能够了解全球性客户各子公司的出货量,而且能够统计全球性客户作为整体的全球出货量以及区域出货量,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客户的行为动态和货量分布,为销售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图1 航运企业客户纵向关联
2.2 横向关联
横向关联客户分类管理策略主要针对行业相关客户。通过横向关联,航运企业可以对特定行业客户的市场份额及其贡献值等进行分析,为开发行业潜在客户提供参考。
2.3 分级管理
客户数据是客户销售分析的基础。由于客户参与业务程度及业务职责不同,航运企业对客户数据的要求也不同。航运企业在客户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客户重要级别收集客户数据,不仅能够提高数据收集效率,合理分配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系统资源,而且使客户维护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为客户销售和客户服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如表1所示:控货人和付费人的重要级别最高,收集的相关数据应当尽可能完备;通知人和第二通知人的重要级别最低,只要收集其基本数据即可。
表1 航运企业需要收集的不同重要级别客户数据
分类管理模式 篇11
资本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说, 资本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是由大量现金投入于研发、市场研究, 固定资产、净现金流量为负, 新业务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面临较大的投资和经营风险。一般来说, 适用于企业的初创期, 市场营销的前期开展工作, 项目投放以及对大型区域性的基础建设前期投入。另外对于矿山的前期勘探、开采, 或者在拿到开采诸多证件之前, 都是这样。
从资本预算管理模式来说, 公司从资本投入预算开始介入管理全过程, 预算以资本投入为中心, 积极进行投资概算, 利用财务决策技术进行资本支出的项目评价, 项目投资总额预算和各期现金流出总额预算。融资预算, 利用上述各种预算对实际构建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 对照资本预算, 评价资本支出项目的实际支出效果。
营销费用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看, 资本支出预算业务渐为市场接受, 市场需求总量直线上升。管理的中心是通过市场、营销来开发市场潜力, 提高市场占有率, 需大量市场营销费用投入。现金流入大小仍不确定, 净现金流量为负或处于较低水平。
资本预算管理模式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市场为依托, 基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要求和销售预测编制销售预算。坚持以“以销定产”为原则, 编制生产、成本、费用等各职能预算。依靠以各职能预算为基础, 编制综合财务预算。从预算机制的角度看, 该预算模式下的管理以营销管理为中心, 优点是能使企业内部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围绕市场需求这一中心来组织, 使预算较为客观, 能较好地发挥计划的作用;缺点是过分强调市场需求的客观性, 可能忽略内部潜力的挖掘, 加大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成本控制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看, 成本控制预算市场增长减慢, 具有较高且稳定的销售份额。公司在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收益大小取决于成本这一相对可控因素, 成本管理策略影响期望利润高低的实现程度, 净现金流量为正且较为稳定。这是一个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很多成本有历史数据来支撑, 可以借鉴历史来评价现在的很多成本行为。但是, 由于很多成本的变化和材料的变化, 或者有些工艺等变化, 使之不具备参考性。
既然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企业要想获得期望收益, 必须在成本上挖潜力。强调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与主线, 以企业期望收益为依据, 以市场价格为已知变量来规划企业总预算成本, 在以总预算成本为基础, 分解到涉及成本发生的所有责任单位或管理部门, 形成约束各预算单位管理行为的分预算成本。以目标成本为中心的预算体系适用于产品寿命周期较长、且产品发展已处于成熟期、市场需求较为稳定、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较低的成本。
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看, 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模式的财务特征是大量应收账款回收, 而潜在投资项目未确定, 产生大量净现金流量。对于快速消费品或者酒类的产品, 包括现在很多虚拟制造提得很多的一些模式, 现金流量达到了现金为王的概念。
资本预算管理模式是以现金流入流出控制为核心, 通过对现金流量的规划和控制来达到对企业内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较为适用于业务迅速发展、企业组织处于扩张阶段的企业管理, 或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
目标利润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看, 目标利润预算管理模式的公司为了使生命“无限”延伸, 必然要向业务的多元化、系列化发展, 使集团管理模式得以发展。如何针对不同子公司、分公司的经营控制、业绩考评, 以发挥集团整体优势, 是管理的首要问题。资本预算管理模式, 以设定目标资本利润率为起点, 通过以目标资本利润率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加强对子公司、分公司的控制与考核。
【分类管理模式】推荐阅读:
分类与管理05-12
分层分类管理07-04
政府资产分类管理05-19
分类管理制度05-20
党建分类管理意见08-23
药品分类管理规定05-09
合作客户分类管理方案06-11
高校教师分级分类管理07-14
企业管理的分类07-14
垃圾分类及处理管理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