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作用

2024-10-23

活动作用(通用12篇)

活动作用 篇1

教学,顾名思义,指有教有学。在我国古代“教”与“学”常是独出现的。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而学则为“效也”,“受人之教而效之也”。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着重强调的是“民所施”,即“教者”教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作为“下”的受教育者,所做的只能是“效也”,就是仅仅效仿老师而已,受教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很难发挥出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越来越意识到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正唯如此,近几年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幼教工作者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创新。其中“设立活动区,进行分区活动”这种教育形式在全国许多地区的幼儿园都有所开展。但如何真正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作用,提高活动区的实效,尚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主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幼教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再加上二、三年来具体组织活动实践体会,觉得要真正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作用,使活动区活动继续发展下去,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必须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理解和把握活动区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活动区的环境

所谓分活动区活动,是一改过去那种在老师带领下,全体幼儿共同进行一种活动的做法,转变成为由老师设计、布置数种不同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区自主地进行各种活动,在玩中学习,在玩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在玩中提高其观察力、操作能力及其创造力,从而发展幼儿的能力与个性。那么由此可见,为幼儿在活动区内布置什么样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活动区的布置要体现多样化的原则

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有的爱动、有的爱静;有的喜欢折折剪剪、拆拆拼拼;有的喜欢唱唱跳跳、打打闹闹,所以,针对幼儿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幼教工作者要为幼儿提供环境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区,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不要让幼儿觉得没有什么事可做。

2. 活动区的布置要为幼儿留有足够自己操作的空间和条件

我曾经见过一些活动区的环境布置,真可谓是花花绿绿、琳琅满目,折好的青蛙呀,钱包呀,等等,折纸作品一大堆,粘好的布贴、纸贴作品一大摞,剪好的花篮、做好的蛋壳小人等手工艺品摆满玩具柜,乍一看,真是很好看的,可就是幼儿走进去,觉得无事可做,最多只能是看看,欣赏一番。其实这种“丰富”真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徒劳一场。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他们决不只满足于看看,他们需要的是材料和工具,渴望自己去做,哪怕做得很简单,很粗糙。所以,在设计和布置活动区时,一方面要为幼儿提供一些现成的作品,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些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操作工具,使幼儿在对现成作品感兴趣的基础上,自己去动手操作,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操作能力,并使其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此增强其自信心。

3. 活动区的环境设计要适时更新,不断变化

我们知道,幼儿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都不是很稳定,兴趣和爱好总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对同一事物感兴趣的时间也不会持久,所以,当观察到大部分幼儿对活动区的环境已经不大感兴趣时,就应当及时更新、转变,给幼儿不断带来新的刺激,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坚决避免出现一种模式的活动区一放就是两三年不变的做法。要使活动区能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发挥其实效。

4. 活动区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要贴近幼儿生活

从3至6岁,是幼儿发展较快的时期,3岁幼儿和4岁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这就要求活动区的设计布置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小、中、大班应各有适应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区设计,由易到难,由单一向多样,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层层推进。再有,活动区的设计还要适合本地区的特点,贴进幼儿生活,因此北方的幼儿园就不能照搬南方幼儿园的活动区设计。

二、活动区活动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

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要尽量放开手,不要强行规定幼儿到哪个活动区活动,也不要限制时间,更不要过多地指手划脚,要求幼儿怎样怎样做,而是作为一个指导者,细心观察,及时解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幼儿遇到一些小的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包办解决,而是要启发、引导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最终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再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幼儿增强信心,体验到成就感,使活动区活动真正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三、及时评价总结,不断完善

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尚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幼儿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所以,开展活动区活动的教师还要做好评价、总结工作,每一个月,每一学期,都要从形式到内容到目标上对活动区活动进行评价、总结,不断发现问题,扬长避短,做到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服务于目标,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幼儿园的活动区活动做得更好,真正使这种教育方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把幼儿培养成新一代高素质的儿童。

活动作用 篇2

岱岳区 马庄镇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 李庆玲 *** 承载着市教育局名师工程建设的期望,承载着各级领导的关怀,承载着全体成员的激情与梦想,小学数学李庆玲名师工作室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一路走来,已有半年之久。半年来,我们在泰安市名师工作室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泰安市名师工作室管理规定》的要求,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有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工作室成员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开展“送教送培”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培养中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主动学习厚底蕴

1、工作室成员认真研读专著

每个成员都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做到自觉、认真、深入研读专著,主动写好学习心得体会,常常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研讨,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每个成员除了认真研读工作室购买的专著外,还有选择性地学习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智慧数学课》、《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小学反思性教学课堂实用手册》、《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名师课堂智慧集锦》、《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等其中的部分专著。在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注重对专家、学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智慧加以分析、比较、提炼,以促进自己的感悟、内化和提升,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使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2、以网络的方式展示学。

通过理论阅读所涵养的理论素养是内在生长的,但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显现出来。为展示工作室成员的理论学习状况,我们在网页上开辟了“学习时空”专栏,要求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填写读书卡,读书卡具体包括四个部分:⑴ 论题、作者、出处;⑵文本结构、主要观点;⑶理论资源(文章立论的重要理论支持,包括所引用的名家观点)。要求理论依据录入要标明视野,名家话语录入要完整、细致,做到“零误差”;⑷学习体会或感触。上半年,每位工作室成员已完成并上传了7份读书卡,像马庄中心小学吴霞老师已于暑假开始从教育论文阅读自觉地转向教育专著的潜心阅读了,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阅读理解艰辛,但自感精神敞亮了,心灵充实了。”

二、实践探索显思想

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李庆玲名师工作室扎实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每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从确定活动主题,物色上课和讲座人选,选定教学与讲座内容,指导教学设计,到最后组织现场观摩活动,都认真做好准备,精心安排,确保了“同课异构”活动的顺利进行,提升了活动质量。1、2014年9月25日,工作室紧紧围绕“学会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活动会上,两节数学课,不仅重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视教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迁移、类推等思维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听取了工作室领衔人李庆玲作的《教给思考方法,学会解决问题》专题讲座。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

2.工作室成员积极承担示范课、观摩课研讨活动

工作室成员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主动承担各级教研培训会的观摩课、示范课及所在学校的公开课、观摩课,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裴红老师,2014年10月15日,深入马庄镇临汶小学执教《方程的意义》展示课。裴老师新颖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与会观摩老师的好评。

吴霞老师,2014年10月在本校执教公开课《可能性》,2014年11月在本校执教观摩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同时,在马庄镇优秀青年教师评比活动中执教片段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获第一名。

冯乔老师,在片区举办的教研活动会上执教观摩课《分数的初步认识》,获得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另外,工作室成员还分别执教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直线、射线和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统计》、、《三角形的特性》、《垂直与平行》、《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等校级公开课、观摩课,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广泛好评。

三、深入研究凝智慧

1、重视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研水平

工作室确定的研究课题《教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工作室制定了课题实验研究总方案,工作室成员根据总课题确定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子课题研究方案。工作室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序开展《引导学生反思性学习,有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学会数学思考,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等子课题实验研究活动。同时将课题研究与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每次活动主题围绕课题研究进行,提高了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教研水平。

2、积极承担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2014年9月25日,工作室“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中心小学举行,领衔人李庆玲在会上作《教给思考方法,学会解决问题》专题讲座。结合教学案例,重点阐述了教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的具体做法。提出了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重视教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迁移、类推等思维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场专题讲座得到了与会教师的高度评价。

3、热忱培养教师,引领专业成长

工作室领衔人李庆玲诚心诚意为成员服务,经常利用工作室QQ群与成员交流研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引导成员开展课题研究,指导成员写作,为成员修改教学论文,并向有关杂志社推荐发表文章,积极主动为承担“同课异构”活动的成员指导教案设计和讲座专题,帮助他们修改教案和讲稿等,提升了成员的教学与教研水平。

4.工作室成员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成效显著

工作室成员热诚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共同促进专业成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领衔人李庆玲,指导的中心小学吴霞老师获泰安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称号。

裴红老师,指导占红吉老师执教本校研讨课、区级展示课,均得到与会教师的好评;并在区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5、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加强疑难问题研讨。“李庆玲名师工作室”网站设立了“疑难问题研讨”这个栏目,由工作室领衔人定期发布“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引导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网络交流研讨。二是充分利用网站资源。引导工作室成员将自己撰写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教学论文、教学经验总结以及编制的数学试卷发至领衔人电子邮箱,由领衔人审核后上传至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三是组织教师参与QQ群交流研讨活动。利用工作室建立的QQ群组织成员及一线教师开展网络备课或专题研讨活动,研讨某课时备课或单元备课设想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工作室成员及一线教师的好评。

活动作用 篇3

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美术活动在符合幼儿的年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出更有趣味性的美术教育课程,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更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安排上要不断创新课程安排,统筹兼顾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通过情境游戏创设、趣味教学等方式的灵活运用,并注重多样化的教学工具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人的创造力不是先天决定的,包含先天的禀赋和后天发展两个方面。后天的环境、教育、训练与幼儿本身的努力才是创造力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趣味美术教育通过趣味图画欣赏、趣味动手绘画、趣味手工制作三种形式,能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眼手协调能力及创造力。

幼儿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有不同的敏感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社会认知的速度有着天壤之别,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打开知识大门的基础时期。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2岁左右是幼儿大脑对空间知觉的关键期;2~5岁则是对形状知觉感知的关键期;4~5岁这个时间则是对颜色视觉系统形成的关键期。总之,在学前阶段,幼儿大脑开发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训练幼儿空间、视知觉的关键时期,通过趣味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趣味美术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对作品的情感初步体会,它的目标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为了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学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

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才能培养幼儿绘画和欣赏他人作品的能力,让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判断一项事物。

趣味美术活动中的美工活动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在每种作品和材料的选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因此,我们从孩子生活中充分挖掘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学会去发现,并有效地运用这种联系和规律,正是幼儿发挥创造能力、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教学中要重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等,孩子们十分乐意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进行美术活动。所以,我们要挖掘大自然中天然的宝贵素材,创意制作。

教学中,我们要探索生活美术活动形式,營造自主表现氛围。过去美术活动比较拘泥于以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为了能让美术活动走进真实的生活,我们注重探索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形式,营造有利于幼儿自主表现的氛围。我们把美术活动大面积地扩展到区角活动之中,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区角进行活动。这样可以达到两个效果:

1.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生活美术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生活经验。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最终获得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2.凸现幼儿园特色课程。“生活美术教育”是根据我园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所进行以创造性为基本特点的课程选择、课程生成、课程重组的相关研究与管理过程。我们的目的在于满足本园和幼儿发展的需要,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园的教育对象,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幼儿发展的需求是紧密结合的。

活动作用 篇4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课上学不透, 课后补不好, 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缺乏相关的数学表象、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为此, 我们设计了能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经验的学习活动, 以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的前体验活动。

数学前体验活动既不是新授教学的拓展延伸, 也不是新授教学的前置学习。

一、数学前体验活动的特点

1. 具有活动性。

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可见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数学前体验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形成知识表象,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愉快、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设计的所有课例都是活动性的。如有旋转物体、确定位置、按规律摆放、给立体图形穿衣、制作光盘、倒水等一系列活动。

2. 具有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的是开放性的文化, 而数学前体验活动正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结果的开放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探索、求异创新。例如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的前体验活动《一对一》就是利用手边的学具摆一摆、一一对应这一现象。学生充分利用不同的学具, 如平面图形三角形与圆形、数字3与6、图案熊猫与小猴等摆出不同的组数, 只要符合一一对应的要求即可。这样开放的教学一下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牢门”, 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3. 活动基于教材本身。

教材是前体验活动设计的根本, 没有教材, 前体验活动的设计就是无本之源。前体验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利于掌握教材新授内容, 所以前体验活动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教材本身而设计。

4. 数学前体验活动不教学新知识。

虽然前体验课的设计是基于教材本身的, 但我们在前体验活动中不教学教材中的新知识。我们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新知相关的一些知识。例如五年级《认识圆》的前体验活动《怎样站才公平》, 这节前体验活动通过给学生在套圈游戏中找站的位置, 去体验参加活动的同学所站的位置到投掷目标的距离必须是相等的, 这样站才公平。学生画出26位同学的位置发现原来是类似圆一样的图形。在几天之后教学新课《认识圆》时, 有了前体验课的铺垫, 学生能很快理解圆上一点的含义以及半径相等的特征。这节前体验课并没有教学新授内容, 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了圆的一些特征, 也为将来初中了解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做了铺垫。

二、数学前体验活动的作用

1. 丰富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 是指带有一定数学目标, 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一定的观察、操作、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经验。活动每一位学生从小到大都参与, 由于活动目的不同, 学生积累的活动经验有差异。利如折纸这一项活动, 幼儿折纸是以锻炼孩子手指灵活性为目的, 美术课上的折纸是为了让学生能创造出不同的折纸方法, 折出不同的作品, 感受中国折纸文化的源远流长。而数学课上的折纸是带有数学目的的活动, 具体到每一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数学目的, 如有的折纸是为了感受图形之间的变化与联系等等。只有这种带有数学目的的活动才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数学前体验活动其中一项属性就是活动性, 是数学目的十分明确的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这仅仅是生活经验, 并不是数学经验。前体验课就是将这种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例如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看见旋转这一现象, 钟面上指针的旋转、摩天轮的旋转、风车的旋转……但数学旋转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学生并不了解, 为此《图形的旋转》前体验活动课《玩转图形》中“转指针”就是将生活活动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

2.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前体验活动主要是活动操作为主, 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的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更突出, 学生的参与度明显增加,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这样的活动开放度比较大, 没有所谓的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 学生有其自己的想法即可, 学生活动显得比较愉快和轻松, 学生展示自己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而正是因为有了前体验活动的铺垫, 学生在新授课的学习中能比较轻松的掌握知识要点, 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作用 篇5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李恒柱

评价是指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或某种活动所做的价值判断。作为教师,能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与及时、积极、有效地评价,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从内心深处重视评价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将科学的评价理念落实到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中,抓住孩子内心向上的积极因素,促成孩子自我的不断完善,获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良性发展。

一、评价的方式

教育部颁布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提倡多元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1、从评价的内容上来说,既要有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更要有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因为过去的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过于看重知识,甚至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当做评价的唯一标准。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虽然提倡对学生的评价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但学习成绩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学习方法、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所占比例过低,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2、从评价过程来说,既要有活动结果的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从实践基地的实际实施来看,现在往往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动结果的评价上,比如学生剪纸剪的情况如何,学生包的糖包如何,学生拍的照片如何,学生的驾驶水平如何,学生是否学会了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等。实践活动本身是一个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在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因此,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评价注意力从过于注重结果改为既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的道路上来。

3、从评价主体上来说,既要有学生自评,也要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已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被评价人也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过去的评价更多地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及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实现上述两个方面的评价是一个值得好好探索和总结的问题。

二、评价的作用

1、记录作用。即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全面、客观、真实地进行记录,作为学生在实践基地参与活动的一个评价。这也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践基地的一个重要要求。比如聊城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要求“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在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下,要对学生在基地的活动情况作出评价,学生的评价情况(学分)情况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

2、激励作用。教育部《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中指出:实践活动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这一评价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忽视。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普遍较低,他们更习惯于被动听课,对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不习惯、不愿意。虽然对实践性强的活动项目或某个环节,学生的参与性较强,但对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普遍兴趣不高,比如对剪纸的历史、剪纸的技法等,不是一个活动项目,相当一部分项目都存在着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好的评价机制,就没有活跃的课堂。教师要充分认识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兴趣的作用,通过改革评价机制把自己组织的活动变成学生喜欢的活动。

3、对学生人生的积极引导作用。有人说:“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金矿,蕴藏丰富,价值连城。”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潜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应坚信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潜力,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掘自己的潜能。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导向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根据其各自的潜能,对他们人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方面,有意识地向他们提出希望、建议,使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前进方向,从而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关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参与自己组织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出优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表扬,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指明方向。

评教活动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篇6

记得我校学生评教活动始于九十年代中期,当初有的资深老教师从思想上就相当抵触学生评教:“我教了几十年,从未听说过,这还了得,简直反了!”……。但不管老师有多么的不愿意被学生指指点点,评教活动还是经常进行,近几年更是每学期都要开展这项活动,也评出了一批批学生最满意的老师,效果不言而喻。作为一件新鲜事,“利”毕竟还是远远多于“弊”。

就我本人来讲,早在1994年任教93级普师专业的四个班时,就以要学生给我写信的形式向我大胆提意见和建议,每人必写,无需署名。其中有苦涩的、甜蜜的,让我回味无穷,至今仍保留着同学们的信件。1998年的评教被一位经常旷课而挨我训斥的女生给了四个鸭蛋。在2000年评教活动中,学生一打完任课老师的分,我就请任教的普师三(1)、三(2)班每位同学写一封不署名的信给我,专给我“挑刺”,并将所提意见列表对照,再在班上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诚恳地接受同学们的意见,以此也训练了他们将从事小学教学的能力。这样,既联络了师生感情,也促使自己对照不足加以改进,提升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宽以待生,坦荡为师,善听逆耳忠言,使自己真正起表率作用,是我奉行的为师之道。

从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来分析,学生评教必不可少。学生测评老师的目的是督促老师提高业务水平,改变教师的一些不当做法,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面对学生评出不如人愿的结果,作为被评教师,我觉得应该好好地反思。有人说:“学生的心中有一杆称。”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给自己打的分数低,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知识的陈旧,方法的呆板,沟通的缺乏,职业道德的欠佳,都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够满意。静心地反思一下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所谓人不知自丑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的更新,促使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频繁应用,使教师们感觉到竞争的压力。特别是当今时代,倡导平等、民主、自由,这就迫使老师既要拓宽知识面,又要会循循善诱,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好教学交流中的首席,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若一味地压制学生、对学生批评方式欠妥,大嗓门嗨叫学生,自己心情不畅就对着学生发火,承诺的事情不能向学生兑现,不问青红造白就处罚学生,对学生缺少关爱,都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一定要用宽容态度保护学生的独到见解。对学生要以人为本,多把尺子,多些关注,要知道赞赏学生,鼓励成功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营造出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从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方面来讲,学生评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式。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能受到学生的尊敬,教学水平得到学校和学生的认可,事业上卓有成效。通过学生评教,正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情况。促使教师正确地认识和提高自我;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成功和不足;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改变不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成为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

由于学生亲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只要学生能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其评价将具客观性和合理性。只是具体操作中多少会带有一定的感情成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历情况,其认知、分析、判断、评价等能力有限,这势必影响学生评教的准确性。而且学生评教时容易受教学条件、环境、课程性质以及学习兴趣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将自己对学校整体教学状况的感受融入对教师的评价,从而降低了评价结论的可信度。在评教中,教师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板书或课件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是否清楚、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独创性,从而感染、吸引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最早采用的评教方法是问卷调查、不记名投票、设立学生意见箱等多种方式,目的是为了收集来自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上评教系统已成为学生评价教师的主要平台,这种方式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评教活动中来,更具人性化,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的评价环境中毫无顾虑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职业道德等。且计算机的统计功能避免了人为操作的统计误差及情感因素的干扰,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注重活动教学 发挥主体作用 篇7

一、增加课堂活动, 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虽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些变化, 但是也应该看到, 在部分学校的个别教师身上,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在顽固地发挥着作用, 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增加课堂活动则能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群言堂, 学生的思维也会相应活跃。如在《学会合理消费》 (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时, 我采取以活动来消化课文内容的方法。为了使活动逼真, 我向学生借来了不同价格的衬衫裤子、运动鞋袜, 标上价格、品牌名称, 张挂在教室里, 让学生选购。要求选购的同时说出理由, 然后师生共同探究正确的消费理念, 做到合理消费、理性消费。我认为, 这种动态的活动比单纯地坐在教室里讨论更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更能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真实思想。通过活动, 学生能克服消费的盲目性, 理性处理平时的零花钱。我在跟学生共同学习《责任与角色同在·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同上, 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时, 我要求学生回去搜集家中长辈如何尽到他们责任的材料, 然后在小组活动中交流。通过搜集、交流, 不少学生深刻地认识到, 长辈对他们真是含苦茹辛、关怀备至, 当场就有学生激动得眼眶都红了。然后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责任, 作为子女对长辈是如何关心的, 比如到了长辈的生日, 送一个自制的小贺卡, 或者一句“生日快乐”;到了母亲节或父亲节, 送上一句祝福等。这时, 讨论明显地到了低谷, 好多学生都难为情地羞涩不语。我又鼓励大家, 你们没有做到或做得不够没有关系, 因为你们毕竟还小, 关键是你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这就够了, 你们尽孝的路还很长, 时间有的是。这节课, 我将书本理论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改变了教师单一的灌输式教学,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了活生生的教育。

二、开展社会实践, 提升学生的活动能力

初中思品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 有时, 应该搬到社会大课堂去。关于这一点, 课程标准这样说:“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 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 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并且特别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事实有力地证明, 只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这样的先进理念去身体力行,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这一课, 如果空对空地讲解, 学生的印象绝对不会深刻, 对基本国策的理解还只浮于表面, 为了使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我采取了调查研究和参观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研究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自己的社区进行对比调查。调查以前的多子之苦和计划生育后的少生、优生的幸福。二是从网上调取这方面的资源信息, 从宏观方面看待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前瞻性和优越性。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 不少小论文显示出小作者的精心构思。如:《人口重负的警钟长鸣》、《计生国策, OK》、《一席小报告, 胜读几年书》等。参观访问这一块我安排学生先到××镇计生办, 计生办主任运用具体数据讲清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了吃饭、就业等诸多问题, 指出了计生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到计划生育工作的先进村听取妇女主任的报告。报告对比说明了控制人口数量前后该村群众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说明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对抚育后代、对青年男女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学习的好处。由于报告全是一些鲜活的例子, 学生都深受教育, 对国家的计生政策有了更明晰的理解。

三、发挥评价功能, 促进主体的多维潜能

学习评价看起来似乎与实践活动无关, 其实不然。且看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每一次实践活动过后的评价不只是对“这一次”活动的评价, 它对下一次活动也起着启迪和促进作用。公正公平的评价会更加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干劲, 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学习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同上, 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 我要求学生对当地的生态农业循环进行调查, 由于不少学生的调查报告材料充足、数据真实, 活动圆满成功。师生共同评价中, 又采用了以鼓励为主, 自评、互评为主的原则, 一些在教师眼中原来不善言辞的学生在活动和讨论中都能侃侃而谈, 部分平时连作文都不愿修改的学生却能反复修改微型调查报告, 有些后进生表现得也特别积极。更可喜的是这以后的每次活动, 学生的热情都分外高涨。可见, 评价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潜能的发展。

谈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篇8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作用

1、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1.1、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参与人数多, 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锻炼需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出发, 追求身心愉快, 增强身体机能, 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2、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灵活、内容多样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的课外活动, 它不受课程和教学大纲等因素的制约, 因而课外体育活动有着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特点。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 结合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量来进行, 课外体育活动克服了体育课上‘体质好的吃不饱, 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课外体育活动,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 可以组织起来进行, 比如各种体育竞赛、表演等, 还可以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来自己进行。

1.3、课外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针对性

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 体质差异也非常明显, 承担运动负荷的能力不一样, 所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也就不一样, 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 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

1.4、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学生可以表现自我、发挥自我, 在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既增强了自己的身体机能, 同时又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体育爱好, 这样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也就不断的加强。积极主动性可以增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逐步有了自己的目的, 同时也增强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2、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2.1、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身心健康, 改善大脑的功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 发挥个人特长, 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增强自己的身体机能, 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 促进身心健康, 消除心理紧张, 调节心理状态, 不断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坚定的意志品质。

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可以有效的改善大脑的功能, 使头脑清醒、记忆力增强, 使头脑得到积极性的休息,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每周进行5—6次的课外体育活动, 每次一个小时, 选择自己合适的运动项目以及适宜的运动量, 对发展学生身体、有效改善其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有效的。

2.2、巩固和提高在体育课堂上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以及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课教学普遍是把每周两小节体育课合并为一大节课,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既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又要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 在教学中, 教师虽然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能力, 尽量增加锻炼因素, 合理安排锻炼内容和增加体育课内的运动负荷, 但是学生体质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体育课有限的上课时间等等, 都影响着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技术动作的充分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 才能逐步掌握, 学生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堂上的时间是难以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的, 而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学生不仅可以把体育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继续练习, 还可以把课堂上掌握的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学生可以结合体育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选择自己喜爱、锻炼效果好的体育项目, 进行合理科学的锻炼, 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3、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 有效增强学生体质

长期、合理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身体锻炼, 可以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促进其新陈代谢过程, 使人体的结构和机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可以有效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学生在校期间, 每周一次体育课, 两次体育课之间相隔时间比较长, 如果没有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补充, 就很难达到增强体质的实效。尤其是大学三、四年级不开设体育课, 就只有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对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4、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 可以使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尤其是进行各个体育项目运动代表队的训练, 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还可以有效的带动全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另外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及群体活动, 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

3、结束语

谈幼儿户外活动的作用 篇9

首先, 谈谈户外活动对幼儿身体健康的作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 户外活动可以增强幼儿体质, 提高幼儿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低抗力, 增强幼儿生理机能指标。我班的翟××小朋友刚入园时个子又瘦又小, 挑食情况特别严重, 以至于特别爱生病, 她的妈妈可发愁了, 心疼得不得了, 可又无力改变, 为此她非常苦恼。后来我想:要想改变孩子的这种现状, 必须想办法让她多吃饭, 而让她多吃饭的办法我想了很多, 但只有一个最有效, 就是让她多运动。记得那段时间。我尽量多带她到户外去活动, 想各种办法消耗她的体力, 这样她很快就累了, 也饿了, 所以在进餐时她的变化可大了, 开始由不吃到吃一碗, 后来从一碗变为吃两碗。现在, 她吃得可多了, 个子长高了很多, 小脸胖嘟嘟的, 各种生活和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她的妈妈可高兴了, 并多次向我表示感谢。

其次, 户外活动能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耐力和速度。很多人看到协调能力比较差、行动比较迟缓的幼儿就认为这是先天的, 很难改变, 而我认为幼儿的灵敏性、协调性、耐力和速度是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进行锻炼的。因此, 我们要利用各种户外活动对这方面比较差的幼儿进行锻炼, 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再次, 户外活动能促进幼儿个性和潜在能力的发展, 培养幼儿勇敢、活泼、开朗的性格, 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 发展智力和感知能力。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可以自主自愿地进行游戏活动。这样, 既可以满足幼儿的运动需要, 提高运动技能, 发展身体动作协调能力, 又能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 并在活动中互相影响, 共同提高与发展。

我班有一个特别体弱的男孩, 他的父母40岁时才生了他, 再加之他的性格内向胆小, 各种运动能力都差强人意, 别人在运动的时候, 他就常常独自游离在一边。在户外活动中, 刚开始他只选择一些自己会玩的游戏, 很少更换材料, 但在这种很宽松自由的氛围中, 渐渐地他能尝试主动选择或变换器材投入运动, 愿意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玩了, 运动范围开始扩展到别的区域, 也不会因为自己比不过人家而轻易放弃某种活动了。户外活动让他体验了交往与成功的喜悦, 促进了性格的发展;积极开朗的性格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能力的提高。现在, 该幼儿的身高和性格都有很大的变化, 也非常乐意与人交往了。

清代法律教育活动及其作用探析 篇10

一、清代法律群体组成和教育特点

清代能够对大清律例了解使用之人,仅以官府衙门中官吏和参与法律事物的幕友、为民间诉讼代笔的状师为主。虽然都接触法律,但地位差距较大,受到的待遇和法律教育途径也各不相同[2]74。清代官吏多出于科举,书生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获取功名。在科举考试中,虽然有以大清律例为题的考目,但考生须用四书五经来解析考题,进行历史博引以道德情操来诠释,并非考察考生法律应用和分析能力,这也使得清朝法律与道德之间有很多牵连“,情理法”现象严重。学子在求学过程中也会接触一些法律知识,多是以提升自身道德修为为主,获取真正法律知识教育内容很少。在中国古代各级政府机构都是由当地最大官员掌管行政立法,没有特定的分支机构,这也注定当地父母官每日处理相当繁多的公务。由于涉及社会生活内容太多,很多问题在官员求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涉猎学习到,无法全盘掌握所有事务解决途径,这就不得不聘用有相当能力的人来协助办公,这些人被称为幕友。幕友名额不限,完全取决于官员事务需要和官员个人经济能力。这些幕友多数为科举失败的学子,有着较高的文化根基。在科举落第后已经无法成为正式官方人员,为了生存靠自己的才学在官府谋生成为官员幕友。官府内主要分为钱谷、刑名、征比、账房、教读几类幕友,这些幕友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很好的职业能力掌握。这些职业技能都是这些人在投奔官府后刻苦培训所得,他们的出现,为官员解决了大量工作,只在重大决策上由官员来定夺。刑名就是这些幕友中专职管理法律的幕友,在他们工作范围内受理民间诉讼和各种纠纷,对各种诉讼供词结合大清法律进行分析评判并参与整个司法程序。这些刑名都要掌握与事件相关的法律条文,并在不断实践接触中提升业务水平。这些幕友长期驻守官府内,为官方人员服务,其地位比官府内人员要低,但由于其日常工作环境和与官员直接接触,使得他们的身份地位十分特殊,一些深得县令、知州信任的幕友,已经在社会和官府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利和地位。幕友职位要想获得官员赏识认可并非易事,往往需要有名望之人引荐,这就要靠落榜书生在成为幕友之前拜访有名望的幕友为师,这样可以学习幕友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同时能够获得接触、认识官员的机会。这种求学形式,也是中国的传统拜师学艺模式,体现了清朝幕友职业技能获取的特点。在官府中的刑名幕友,除了师父多年工作经验需要牢记之外,还要熟记大清律例,在不断实践中充实自己。

在封建社会,真正为官府承认的民间律师根本不存在,为民写诉状之人被统治阶级污蔑为“讼棍”“状骗”,其人被说成搬弄是非、招摇撞骗之流。这些为百姓提供法律服务之人称为“状师”,是清朝社会地位最低的法律工作者。正是由于被官府藐视,但又为普通大众解决些诉状等急需问题,官方对其一直采取抑制排挤态度。这使得状师处于既要为大众解决法律难题,又要遭受官府压榨的尴尬处境。在这种背景下,状师的传承一般保密不能公开,其工作内容主要以代写诉状、指点当事人打官司时需要注意的一些技巧为主。相对于官府中的刑名,状师对法律的理解和受教育程度要逊色得多。

二、清代法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因素

1.专职法律人员不足。清代教育的偏颇,造成法律知识普及率极低,尽管官员能够接受一些法律教育,并在为官当政后通过后天接触学习和工作历练,进一步了解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但这种法律知识的提高相当有限。由于清廷官员大多身兼行政司法数职于一身,每日处理政务繁多复杂,没有过多精力研究法律。在处理司法官司之时,很多处理结果都要将伦理道德纳入其中,这种结合道德伦理的司法审判,成为多数官员对案件最终判决的标准。为应对大量司法案件,清朝官员都会雇佣刑名幕友为自己处理大部分法律文件,使官员能抽身处理其他公务,只有对案件结局进行最终定夺。从专业角度讲,清朝官员的法律水平并不高于幕友刑名,而刑名的法律知识来自师传生受的单线学习,不会出现大批学徒学习法律的现象,这也造成清朝法律知识传播上的局限性。如果说幕友和官员是寄生关系,那么状师和平民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状师是为平民进行法律维护,从客观上就产生了与官方的对立,虽然状师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就因其有反抗性质,必然会招致官府对状师进行压制,这样的情形无疑增添了状师这种职业生存的艰难。

2.法律教育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清代法律沿袭传统守旧模式,法律教育意识淡薄,这种现象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平民一种精神束缚所致,在限制民主自由前提下,政府并不希望推行全民法律教育,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标准地域间差距较大,也造成法律执行的不同。由于清朝科举制选出的官员直接成为当地司法行政官员,在没有经过专业法律培训下的走马上任,并不能体现官员所具有的法律能力。相对于官员的法律知识,幕友对法律的教育掌握较多,这是一种学徒式教学,法律效果完全取决于幕友师傅对法律的理解掌握。幕友的法律学习还是秉承传统私塾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能力上并没有创新。状师的法律培训更是低下,近乎是一种“地下党”式培养过程。多数状师是以自学为主,兼顾老状师的指点。这类状师一般文笔较好,能够熟练流利地书写诉讼请求,基本满足普通大众的法律需求。

3.法律教育的滞后、法律思想不兼容。科举制选出的政府官员从上任伊始就成为统治阶级代言人,掌握当地行政、司法,由于法律知识长期被排斥在科举考试之外,考生往往只关注一些表面东西,并不对一些法律框架下的内容真正了解熟悉。再之是清政府坚持采用儒家思想统治,以传统的儒家德行标准衡量很多法律依据,对法家的思想和做法相当排斥。在统治者看来,法家思想过于教条有违天伦不可取。这也是清朝法律教育不完善之处。

三、清代法律教育的改变

清朝法律教育的改变发生在清中后期,此时西方势力东进和清朝的衰败,暴露出一系列严重问题。西方先进的文明制度,让有识之士清楚地认识到清朝制度的落后,学习西方制度拯救国家的意识进一步加强。这种思想改变也带动了清朝当局开始重视法律教育问题。中外法律纠纷也是促动清朝法律教育改变因素之一。自从两次鸦片战争落败后,除了巨额战争赔款外,沿海港口的强制开放和法律条文的不完善,使清朝与西方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很多条约以法律形式偏袒西方利益,清廷明知条约不合理,但苦于没有法律依据,只能被迫接受。这种情形极大刺激了清廷统治阶级,使他们第一次真正开始重视培养法律专业人才。1862年奕忻奏请创办北京同文馆到1894年开办的烟台海军学堂,仅仅三十年内,就开办了以学习西方语言科技的新式学堂二十四所,专攻外语和西洋法律,同时清廷也适应时代需求,增添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法律条文。在这些懂得中西方语言、法律的学生努力下,清廷涉外事务逐渐改变了被动处境,缓解了外交、商贸法律问题带来的压力。

法律教育的革新。清廷洋务派开设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在讲授西方文化语言的同时,也教授西方法律。在1895年又将大清律例等中国法律加入教学,成为中西合璧学堂。这种学堂一直被朝廷把持,为官府垄断,法学教育内容为政府所定,为防止法律教学偏离官府制定范围,一直禁止私人机构传授法律,这样的命令一直到清政府垮台为止。新学堂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将现代教育融入教学,这就包括政法学堂的建立。政法学堂是清政府第一次将法律作为主要学科,对政府急需法律人才进行培训的机构。在政法学堂中一般分为速成和专科两类学制,速成学制一年半,能够为官方培训急需的法律人才。速成班主要学习传统法律沿革,刑法、宪法大意,大清工商律、民邢诉讼、国际法、监狱法等十四门科,通过三次考试及格就可毕业获取相关证书。而专门学科预科三年、正科三年共六年学制。课程设置也比速成制多,学员更要熟知英语等外文。在预科阶段三年,学员主要掌握外语和西方法律,一律采用外教授课,语言关不通过将留级或退学。在正科三年中,主要学习大清律例、宪法、民法、国际公法、西方政治学、财政、外交通商等三十余科,考试要求极严格,两次不合格者勒令退学。在清廷开设法律专科学校同时,传统科举制终于增加了法律内容,传统出题范围的八股史论,也改为实政与五道关联,正经时策为主,选题中都有涉及法律题目出现。晚清政府对法律人才培养除了在国内开办法律教育机构外,还主动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西方法律制度,从1872年开始,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到1910年左右,每年都会有上千学子海外求学[3]14。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将西方法律哲学和教育制度带回国内,促进了清朝法律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清代法律教育一直游离于社会教育边缘,没有被纳入教育范畴,致使广大民众无法了解和接受法律教育。清末,随着清朝实力的衰败和洋人的入侵,清廷对法律教育解禁,在学习吸收西方法律基础上,推动了清朝法律教育进步与革新。

艺术创新活动中的科学作用 篇11

艺术创新,需要有艺术的眼光,就像面对庐山瀑布,科学家用他们的专业眼光,去考究它的地质成因和水流水量。而艺术家则端详它壮丽的外观,回想它存世的历史,力图把握它的气韵。虽然眼光不同,但实质上都在探索真理,区别只在于科学主要是在知识领域里探索,而艺术主要是在感情的领域里探索。比如,有一位历经磨难,两鬓斑白的艺术家站在瀑布下,任凭水花向他浑身飘洒,仰视着轰轰下泻的水流,喃喃自语:“你重重的下跌……,下跌的幅度,也正呈现了你生命的高度!”可见,在这种探索真理的艺术眼光里,还充满了主体的情感。这就是艺术探索真理的特殊之处,它带有个人情感,虽然科学家也有,但少得多。那么,艺术家应如何探索真理呢?首先,要有认识自然界的科学力量,并将客劝世界的规律性和秩序用艺术的方式显现在人们前面。其次,由于科学对客观世界真理的探索,往往走在艺术的前面,艺术家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学习和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成果,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眼光,促进艺术的发展。当然,有的艺术家由于自身的素质,其作品有时也会包含着科学发现,甚至走到了科学的前面,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道出于周年和气候两条物候学规律,这样它就可以反过来促进科学进步,此类案例很多,说明科学与艺术一直是相生相伴的。科学与艺术都在探索真理,只是艺术往往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再接合艺术术洞察现实的眼光和人类主体的感情。对人类真理的探索,是艺术家的神圣职责,其作用是科学家无法替代的。

坚持真理是人类的信仰,只是反映的形式各有不同,艺术作品即有艺术家的世界观烙印、又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所以不少人认为,科学家要受严格的逻辑和事实的框架限制,而艺永家却是自由的,也崇尚自由。因为即使在相同的事物或概念的表述中,艺术家的空间要比科学家大得多;其次,感情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这样,艺术家需要的是自由灵感和自由想象,才能自由飞翔。当然,自由不是绝对的,没有大地的支持,艺术永远也无法自由飞翔。因为大地不是虚无的东西,而是客观真实的,可见真实是艺术的支持。人类历来崇拜真实,是出于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当然,真实也具有二面性,首先是基础,是飞翔的基础。同时艺术家也要充分认识到,欣赏者也是把它作为基础的,所以只有双脚踏在真实的大地的人,才会建立起对自己、对同类、对生活的基本信念。其次是约束,大地既支撑了人,也肯定要约束人,它说明客观真实在艺术创造中确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局限有时是秩序的保证,要给予正确认识,比如,我国的古典诗词和西方“十四行诗”的规律之严格,是众所周知的,但并未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再比如,北宋人王祈写了一首《竹诗》、自我感觉不错,拿给大诗人苏轼看,希望得到几句赞美。不料,苏轼看后觉得十分可笑,后来对别人说:“世间事忍笑为易,读王祈诗不笑为难。”原来诗中有这样两句:“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条枪”,这不等于说,十竿竹子才只有一片叶子!可见,纯自由的离开真实,非但成不了艺术作品,还要受人嘲笑。艺术家应懂得,没有真实,人生就失去了依托和参照。

真实情况的发现有以下几种可能:一,原来看到的是假象,现在发现了真相;二,原先看到的是粗象,现在发现了令人惊叹的细部;三,原先看到的是局部之象,现在发现了总体面貌。这些发现,都因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求真的欲望,而足以激起审美快感和创作冲动。对真实情况的发现,最大的障碍是惯性思维。惯性思维,有时是出于世俗之见,有时出于思想方式的凝固和封闭,有时出于从众。它使人容易产生慵惰情绪、容易随声附和、容易先入为主、固步自封等一系列心理障碍。突破惯性思维去发现真实,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挑战,其表现形式具有首次性和唯一性。这样,他就不会重复射人,当然也不应为别人所重复,这就是创新。艺术家应该怎样突破惯性思维呢?最适用、最易操作的方法是科学比较。如有一小岛,岛上有一批老人,始终未离开过,对小岛了如指掌。而另一批人则漂洋过海,经常遍访岛外的大千世界。那么试问,究竟哪一种人更能把握小岛的真实情况呢?是后一种人。虽然前一种人耗尽终身,但也只能说出真实:而后一种人通过比较发现了小岛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们发现了真实。只有比较才能鉴别。艺术家应该是后一种人,去做一个真实的发现者,而不是忠实的叙述者。即艺术要发现的,是每个“小岛”构成自身生命的特殊真实。所以,对艺术家来说,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真实。特别是在构思阶段,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极大的热情去发现真实情况。“真实”已经相当吸引人,更何况是“发现”的过程,就像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所传达的感情是在科学论据的基础上产生的,”确实,艺术创作与科学研究一样,要遵循有关的规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终在“自由王国”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科学与艺术的交合意义更重大,它拓展了艺术创作空间,丰富了表现形式。交合,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叠加,它吸取各自的精华,优质最大化,达到1+1>2的效果。其典型表现形式是科学幻想,其实,这种交合古时候就有了,我国古代神话《淮南子》和《山海经》等,就包含着丰富的古代科学知识,尤其是天文学知识。近代的料幻艺术创作更是发展迅猛,已成为艺术天地中一个繁茂的品种。科幻艺术受到艺术家的重视和欣赏者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激发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丰富想象力,启迪人的智慧。所以,艺术要以积极的态度与科学交合。可以这样说,交合即拓展了艺术空间,也是艺术对科学的最佳回馈。

攀爬活动对幼儿发展作用研究 篇12

一、攀爬在幼儿阶段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爬行动作是幼儿较早进行的动作之一。根据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 婴儿期间, 随着爬行动作的熟练, 婴儿们对外界未知事物的判断会逐渐有效和准确, 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也会不断增多。爬行是人生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在某种程度上讲, 婴儿期间的爬行与婴儿的空间认知能力、社会性及注意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与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存在着相关联系。进入幼儿园阶段, 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相对婴儿阶段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清晰起来。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 攀爬运动技能是建立在爬行的基础之上, 可以从各方面开发幼儿的潜能, 因此是积极的行为。攀爬很完美地融入了幼儿身体不同的基本能力, 如爬、支撑、拉、攀等。从人体科学上讲, 攀爬可以很好地锻炼儿童的体能, 如训练儿童的大肌肉群和一些在日常活动中经常被忽视的肌肉组, 像脚部的肌肉、手部的肌肉以及一些不被注意的关节等。大量实践和数据表明, 在心理素质上, 攀爬可以提高儿童的平衡能力、胆量、耐力、意志力、合作能力及空间上的定位能力, 特别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儿童对攀爬长兴浓厚的兴趣后, 他便会积极地寻找适合他的团体, 并且想在团体中得到认可, 这在无形中又增强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如此一来, 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科学创设攀爬墙与循环推进儿童攀爬项目的进行

幼儿园必须要为幼儿进行攀爬活动来设计出一个富有刺激性的空间。比如, 要具有相应游戏器材以及场地等。这其中攀爬墙尤为重要, 因为其可以为儿童进行攀爬活动提供很好的机会, 满足他们的运动欲望。幼儿园的空间可以满足儿童进行攀爬活动, 因为它在儿童运动这种相对于成人运动而言较低的层面上提供了一个运动的多样性。在攀爬墙的设置上, 应该本着适合儿童的阶段特点和安全的原则, 不能高过2 米, 底下需要有相应的安全垫子加以保护, 这样一来, 就符合儿童的实际特点。在循环推进儿童攀爬项目的进行方面, 教师要制订好幼儿园里的攀爬实践方案, 融入“教育和运动”的课程内容之中, 并根据最后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即这个方案的设置是一个动态的。在进行攀爬活动的时候要进行运动测试、观察、访谈、录像分析, 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教师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 为下一次更好、更有效率地开展攀爬活动奠定基础。“指南”中强调,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 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 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 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 教师在与幼儿进行活动的时候, 将幼儿分组, 让小组之间的成员互相帮助, 并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比赛, 这样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就有了专门性的训练。

三、重视攀爬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品质

“指南”中指出,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 在进行攀爬活动的时候, 需要准备工作、基本过程、结束工作三个环节依次展开。而在每一个环节的进行过程中, 一定要时间分配合理。教师发现, 有些工作准备的时间太长, 这样就在无形中影响了教学内容或者在活动中只是注重基本的过程, 结果忽视了其他的环节, 由此影响了幼儿社会品质的培养。如在又一次上课的时候, 教师带领学生慢跑到攀爬区, 让学生分成四队做热身活动, 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教师进行示范并且讲解好攀爬的动作, 并爬上竹梯、攀登架表演。然后教师说:“小朋友们, 你们谁能勇敢地站出来试一试?”对于踊跃参与的学生, 教师让幼儿们用掌声来鼓励他。幼儿在做动作的时候, 教师也不断鼓励他们要胆大、要勇敢, 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在学生们顺利完成任务后, 教师给表现突出的学生发“大力士”奖牌以资奖励。最后, 大家做放松活动。如此一来, 在攀爬活动中, 学生的各种社会品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林小环.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05) .

上一篇:地适宜性评价下一篇:外科加强治疗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