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理论(精选7篇)
极化理论 篇1
1 县域经济发展中极化效应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
所谓的极化效应就是抓住县内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的发展优势或发展态势,发挥比较优势,营造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区域,重新整和县内资源,形成一点或多点的聚集效应,不断壮大、不断提高,构成发展极。再以点带面,向周边扩散,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县城为中心的中心发展极。以县城为中心的中心发展极是指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强化人口、资金、工业和信息向县城积聚,形成以县城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增长点。县城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聚集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一般城镇而言,县城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以产业为主体产业发展极。以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极指的是以某一项或多项的产业发展所形成并以这一产业为中心的互联互补型的产业集群。极化效应的作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的兴起不仅有利的促进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利地降低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风险,而且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以乡镇为中心的焦点发展极。以乡镇为中心的焦点发展极指的是在县域内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先进的、市场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并对县域内外的资源构成巨大的吸纳整合力,通过县城、重点乡镇的聚集作用形成的经济发展极。
2 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理论依据
极化效应的实质是非均衡发展理论极化作用的演变,因此极化效应的理论渊源也主要来源于非均衡发展理论。
2.1 增长极理论对极化效应形成动因的分析
增长极的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Francois Perrox)1950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中的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对极化效应形成的动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这是佩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认识到的,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拥有众多的先进技术、人力,加上有众多能为先进技术人才施展才华的载体即先进的企业,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一定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在这些“高等要素”中人才又是最能动的因素,有了高级的技术管理人才,就拥有丰富的创新源泉,就能运作和管理先进企业,就能设计并实施优良的制度。当一个地区吸引了大批技术人才,建立了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培育了优秀的企业家,则这一地区就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极化效应。(2)资本的流入与流出。资本的多寡与极化效应规模的大小、质量的好坏和速度的快慢直接相关,资本的多寡则与国家的倾向性政策改革和本地区的投资运营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想使本地区对其他地区或部门产生极化效应,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从其他地区或部门集中资本,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同时也可以把资本输出向其他地区或部门,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可以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2.2“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对极化效应形成的区位环境的分析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A.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核心区极化效应在边缘区的作用将处于支配地位,将各种要素和资源吸引到核心区,引起边缘的衰退;涓滴效应是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将不断购买边缘区的原料、燃料和向边缘区输出剩余资本和技术,带动边缘区的经济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对极化效应形成的区位环境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认为核心区指的是在该区域内拥有雄厚的资本,拥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具有投资回报率高的资本运营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核心区是极化效应迅速成长的土壤。在核心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的高度积聚,一方面交易成本费用下降,这是区域内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在核心区域内也有利于企业扩大自己的产业链范围,延伸产业链。这样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也使企业的非系统风险减少,大大增加了企业抵御区域外部冲击的能力,提高了企业利润的稳定性,增加了投资企业的盈利率和回报率。另一方面通过一定区域范围内企业高密度的集聚,以及企业之间的互补竞争力和集聚区的综合优势,雄厚的产业配套基础及优越的研发环境,这些都是核心区内才具有的,这些优势是外围区无法比拟的。所以说,要想使极化效应迅速的成长并发挥作用必须具备有象核心区这样优越的各种环境,否则极化效应难以形成并发挥作用。
2.3 产业聚集理论对极化效应的最终经济效果的评价
产业聚集理论最早源于上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经济聚集”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学第一次从企业层面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认为产业聚集是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因果累积关系与范围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产业聚集理论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极化效应与聚集经济效应的相互关系,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聚集经济效应是极化效应的最终结果。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必然导致资本、技术、创新企业的诞生和集中加速地区内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的迅速发展。空间上的集中使得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合作关系变得紧密起来,从而产生了专业化分工效应。(2)聚集经济效应是极化效应的又一个新的开始。聚集经济效应的雏形一旦形成,就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在需求指向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从而产生了新一轮的极化效应。
3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的有效途径
3.1 发展城镇经济,形成以小城镇为中心的极化效应
城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内引外联,接受城市辐射,密切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点;是拓展和完善县城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县城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县域经济集约化程度,形成集聚效益的有效途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重要的就是走城镇化的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由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实现农民向城镇的大幅度转移,以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形成以市区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结合城镇建设,规范了市工业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发挥工业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人才集中的极化效应,坚持城镇建设与工业区、工业小区建设相结合,引导、鼓励各类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向市区集中,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3.2 发展县域工业,形成以工业化为导向的极化效应
县域工业投资效益高并具有广泛的联系效应,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要着力形成以工业化为导向的极化效应。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县域与城市大工业相比有以下比较优势:第一、消费市场大,极具潜力。县域拥有全国80%以上的消费人口,主要是农村消费市场。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会带来农村市场的扩张,处于相对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对某些中低档、低技术工业品的需求具有高效弹性。这样,品质和加工度低,技术落后的乡镇工业获得了低层次需求急剧扩张所提供的市场契机。第二、县域工业参与度和竞争力的增强迫使城市大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继续扩大,同时可就近获取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和工业原料。第三、“后发优势”。县域工业化起步晚于城市,可以直接利用城市工业成熟的设备、技术、管理经验等,不冒风险地在短期内走完城市工业化长时期走的路,甚至可以部分超越国内城市大工业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
3.3 发展农村现代流通,形成以商业为中心的极化效应
近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方面做了积极有效地探索。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商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服务网络,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以县为中心、基层社为骨干、农村综合服务社和便民超市为终端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力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企业资产总量不断扩大,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为农服务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建立和完善为农综合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全过程系列化服务,成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要解决这些问题,急需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构建现代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为此,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充分依托系统现有资源,积极推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重点建设四大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3.4 发展劳务经济,形成以劳务输出为中心的极化效应
所谓劳务经济,就是劳动者出卖劳务而获得报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简单地说,劳务经济就是打工经济,是通过增加城乡居民外出务工收入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发展劳务经济就是转移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建议政府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和方向,把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并根据财力的增长情况,不断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事业的有效开展,必须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农民的投入积极性,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转移培训投入机制。
(2)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一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
(3)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针对农民的培训。
摘要: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源动力之一,极化效应的研究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在界定极化效应概念以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极化效应的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极化效应,理论依据,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99.
[3]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93.
[4]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段庆林.劳务经济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7).
用反极化法调试地球站天线极化角 篇2
关键词:极化角,反极化,主站信标
1概述
随着卫星在民航数据通信中的广泛应用,卫星网络的数据和语音通信的高质量传输,有赖于卫星正确的安装与调试,对卫星的安装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天线对星操作是安装调试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关键技术之一,天线指向的精确度将直接影响卫星地球站的通信质量。天线对星操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调整天线方位角、俯仰角和极化角,在民航卫星网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由于具备方位角和仰角测试仪,各远端站天线的方位和俯仰角度调整的都比较好。而在极化调整方面,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具可用,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地球站天线的极化角调整得不太理想,这些站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影响了反极化方向卫星转发器的工作性能,同时也使卫星网内受到来自反极化方向的干扰,从而使相应的数据通信误码率提高,话音通信质量下降。极化匹配不均衡,会产生极化损耗使接收信号降低,极化的调试至关重要,对网络的通信质量影响很大,下面分析极化调试的方法,重点分析反极化调试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2 极化角的定义
无线电波的极化,是指电场方向和传播方向两者的关系。它表示在最大辐射方向上电场矢量的取向。在实际中,由于发射天线的具体放置不同,使电场只有垂直或只有平行于地面方向的分量,前者称为称垂直极化波,我国的广播发射天线是垂直于地面的,故是垂直极化波;后者称为水平极化波,我国电视、调频广播用的是水平极化波,它们的发射天线是平衡于地面的。
而卫星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有两类:一种是线极化,一种是圆极化。其中在线极化方式下又分为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在圆极化方式下又分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天线的极化,就是指天线辐射时形成的电场强度方向。当电场强度方向垂直于地面时,此电波就称为垂直极化波;当电场强度方向平行于地面时,此电波就称为水平极化波。如果卫星波束中心与卫星同经度,那么与星下点同经度(但纬度不同)的非星下点接收天线能很好地与卫星辐射电磁波匹配,而与星下点不同经度的非星下点接收天线的极化必须旋转一个角度才能与卫星电波相匹配,这个角度就是极化角,这个极化角也等于星下点的接收天线地平面与非星下点的接收天线地平面之间的交角,如图1所示。
地面接收天线的极化角P可用下式计算:
P=arctg[sin(Ψs-Ψg)/tgθ]
中的Ψg是接收站经度,Ψs为卫星的经度,θ为接收站的纬度。
从公式可以看出极化角的计算只是理想的理论值,总会存在误差,实际调试的时候,可作为极化调试的依据,实际的极化角精确调试,还需借助频谱仪等精密仪器来具体的调整。
3 一般的极化调试方法
调整好方位角和仰角后,再调试极化角,先计算极化角的理想值。当极化角P=0时,接收站刚好处在卫星星下点处,极化处于最理想的匹配状态,不需调整也是最佳极化;而当极化角P>0,接收站方位角处于南偏东,天线馈源应逆时针旋转,调到最佳状态;当极化角P<0时,此时接收站方位角处于南偏西,天线馈源应顺时针旋转,直到调整最佳状态。实际调整极化角时,首先是粗调,先按公式算出仰角、方位角和极化角的理论值,再按理论值调整接收站天线的方位角和仰角以及天线馈源,使其指向卫星。最后利用频谱分析仪、AGC电压或卫星接收机中的信号强度指示条等方法精确调整。
在实际操作中,类似卫星电视接收等2.4米以下的小天线,精度要求不高,不需昂贵的仪器,都使用简单的AGC电压法和卫星接收机中的信号强度指示条法来调试极化角。
3.1 AGC电压调整法
AGC (自动增益控制)电压调整法是通过测试接收机输出的AGC电压来调整天线极化角,只需一般的万用表,把输出电压调整到最大值,此时天线极化匹配最佳。此方法适用于带有AGC电压输出的卫星接收机,简单方便,容易操作,广泛应用于一般的卫星电视接收等。调整时,设置后接收机相应的频道和参数,调整好方位角和仰角,直到能接收到电视信号,用万用表在接收机AGC输出处测量,慢慢地旋转天线馈源,旋转的方向和角度以计算极化角的理论值为准,反复调整,直到AGC电压值最大,这个点就是极化调整的最佳状态,固定馈源。极化调整最佳时,电视图像清晰,信号稳定,无噪声无干扰,只能接收某种极化的节目。极化调整不好时,往往接收图像噪波多,有间歇性的白线干扰,不同极化的节目会同时收到。AGC电压调整法适合接收模拟卫星电视。
3.2 信号强度调整法
信号强度调整法是利用卫星接收机自带的接收信号显示功能,调整接收信号到最大来完成。当进入自带信号检测功能的接收机时,安装调试界面,会显示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两条指示条。信号强度指示条显示接收机与馈源链路的状态,可检测出接收机与馈源链路之间是否有故障。信号质量指示条显示接收信号的强弱,可作为天线调试的主要依据。信号质量指示条分别用红、黄、绿表示信号从弱到强,指示条值也不断变化,直到最大。此时,指示条颜色变为绿色,表示极化匹配良好,可接收清晰图像。此方法适用没有AGC电压输出口的接收机接收数字卫星电视。
4 反极化法调试的基本原理
民航卫星数据网要求精度高,需要频谱仪等精密仪器来调试极化角。解决极化调试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在主站(或监控站)建立一个反极化监控系统,并以此来进行远端站天线的极化角的调整,目前,民航卫星网没有建立反极化监控系统,故尚不具备这种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本人在卫星站建设中多次使用了反极化调试技术,并在天线极化角调整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民航卫星网所使用的极化方式为线性极化,即信号发送采取垂直极化方式,信号接收则使用水平极化方式,地球站天线设计的线性极化隔度度指标为大于或等于30dB。就是说载波信号在沿着同极化方向进行传播时,由于受双工网络的隔离作用其强度在反极化方向至少被降低30dB,但同时,天线产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所生产的天线的极化隔离度又不会比30dB大得更多,对于VSAT系统来说,已不至于使收发信号产生相互的干扰。反极化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利用这一基本原理在主站建立一个信噪比大于30dB的单载波信号并作为网内的信标信号,网内需要调试极化角的远端站在同极化和反极化两个相反方向上接收这个信标信号,并通过比较两次所接收到的信号绝对电平的差值是否大于30dB来调试天线的极化角。在使用反极化法时,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同极化角调整在接近最佳位置时,其反极化方向的信号强度才会比同极化方向低30dB。
4.1 主站信标信号的建议
主站信标信号的建立是通过在主站中频并接相应的信号发生器来实现,所发送的信标信号使用与系统信号相同的极化方式,并通过主站天级辐射至卫星,然后由卫星转发至全网各个远端站。主站发送的信标信号应具有如下特性:(1)单载波信号;(2)信噪比大于33dB;(3)左右两边各有20KHz以上的保护带宽。
信标信号的频谱如图2所示。
4.2 远端站极化角调整
实际极化角调整中可分两步走,先粗调,按计算所得的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调整天线的指向及馈源旋转角度,使仰角和方位角最佳并锁定天线指向。细调时,用频谱仪使接收信号精确调整。需要调整极化角的远端站,首先使用频谱仪在水平极化方向上接收主站发送的信标信号,并按常规方法将信号幅度调至最大,然后对频谱仪进行如下操作:
按PEAK SEARCH键;(搜寻信号峰值)
按MARKER—CF键;(信号置中)
REF LVL=信号峰值电平+LOG DB/DIV
SPAN=OHZ
SWEEP=300S
在极化调整时,使用频谱仪的SGL SWP方式,即信号扫描方式。按下频谱仪SGL SWP键后,立即向反极化方向(垂直极化方向)转动天线极化器,此时信号开始逐渐减弱,当信号变化幅度超过30dB时即可停止,此时再将极化器转回水平极化方向,并使信号达到最大峰值,然后,锁定天线极化器,至此可认为极化调整完成。调整过程中,信号变化情况如图3、图4所示。
如果按以上步骤,信号递减幅度无法达到30dB,则应将极化器调至水平极化方向,并再次搜寻新的峰值,然后再按上述步骤重复进行调试,这样最终会将天线极化调至合格的精度。
5 结束语
AGC电压调整法和信号强度调整法无需借助精密仪器的简单调试方法,对极化调整精度要求不高,常见于卫星电视接收的情况。而反极化法是一种简化的天线极化调整方法,借助频谱仪等精密仪器,可以把极化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主要适用于经过型号认证的4.5米以下天线的用户安装调试,在民航卫星数据网络里广泛应用。由于该方法具有简便、实用、有效的特点,因此,在民航卫星调试中,本人多次使用该方法,并在民航卫星网转星工程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梁,荣昆壁.卫星通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极化理论 篇3
近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展迅猛异常。就广播接收而言,从短波的传频接收,到微波接力,再到卫星接收;卫星接收从C波段到Ku波段,从传输模拟信号到传输数字信号,从单极化方式到双极化方式接收等。广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维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卫星接收双极化技术的采用,它是用同一信道传输两套节目,大大节约了频谱资源,但同时对极化调整的准确度要求更高,极化调整得不好,就会使接收信号的接收场强减弱、接收信噪比降低,因此,广播电视系统的极化调整,对广播发射台的安全播出和优质播出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有关极化的基本概念
2.1 极化
电磁波的极化是指电磁波瞬时电场矢量在与电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变化轨迹。电场矢量的方向就是电磁波的极化方向。极化方式的判别也是由其运动轨迹的形状来判别的,主要是看电场矢量投影在与传播方向垂直平面上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圆就称为圆极化,投影轨迹是直线就称之为线极化。由此,说明极化的概念实质就是电磁波的电场矢量在与传播方向垂直平面内轨迹变化的方式。就目前来讲,我国国内和区域性专用卫星大都采用线极化方式,线极化又分为水平极化(E‖表示)和垂直极化(E⊥表示)。
卫星辐射极化波的极化与地面接收天线的极化定义,其基准是不同的。卫星辐射极化的定义是以卫星轴系为基准,卫星运动的轨迹近似为圆。如果电场矢量与卫星所在点的圆切线方向一致则称为水平极化,如果电场矢量方向与卫星运动轨迹平面垂直(与赤道平面垂直)称作垂直极化;地面接收天线的极化是指在主波束轴线上所辐射电磁波的极化,即电场矢量方向。
对于天线系统,其辐射和接收为相同极化时,即被认为极化匹配。为此,某种特定的天线只能接收相同极化状态的入射波。工程中,对极化的调整,通常都是以天线馈源的矩形波导短边为参考,短边与地面平行,则电场矢量与地面平行,称水平极化;反之,矩形波导短边与地面垂直,即电场矢量与地面垂直,即为垂直极化(见图1)。
2.2 极化角
我们都知道卫星的定位是在赤道上方35768km的天空,一般情况,卫星处在我国地面接收区域的南向正上方。显然,与卫星同经度的接收站天线能很好地与卫星辐射电磁波匹配,形成很好的接收效果。而与卫星经度不同的接收站,接收卫星信号时,接收站天线必须调整好一个角度才能与卫星辐射电波相匹配,对于简单圆波的覆盖,地面接收天线的极化角P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φs为卫星经度,
φg为接收站经度,
θ为接收站纬度。
从公式可以看出,极化角是卫星与接收站经度差及接收站纬度的函数。经度基本相同时,接收站的纬度越高,P(极化角)的值越小;相同纬度的地球站,经度差的绝对值越大,极化角越大,这在直观上较容易理解。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卫星不是处在地面接收区域的正上方时,如果,卫星波束中心经度(即卫星转发器向地球发射信号覆盖面的中心点的经度,也是最大接受场强点的经度)与卫星经度不同,甚至相差较大时,则会出现如下的情况。实际上,位于卫星波束中心的接收站的天线极化,能与卫星辐射电磁波较理想匹配,这是因为随着波束中心偏离与卫星同经度地区,卫星波束的极化也做了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卫星辐射波的极化,还不是较为理想的极化(水平或垂直极化),而是变化了角度。因此,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求证波束中心以外卫星接收天线的极化角度的问题。一般的计算方法是,将卫星的经度φs换成波束中心的经度φc来计算P值,即极化角度。
其中:φc为波束中心的经度;
φg、φθ分别为接收站的经纬度。
一般情况下,卫星波束中心的数值,是由卫星公司根据卫星自身经度及地面辐射电磁波的角度,经计算得出波束中心的经度,并提供给各个卫星地面接收站,使之各个卫星地面接受站能较好地调整接受设备,以实现良好地接收卫星信号。
2.3 极化隔离度
极化隔离度的概念是随着极化及频率复用技术的出现而诞生的, 它是为节约频率资源, 采取两个声道共用一个频率,互不干扰地传送两组独立的信息。极化隔离度反应的是卫星传输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卫星广播电视系统而言,正交极化隔离度取决于二段:即从卫星地球站发射到卫星接收和从卫星发射到地面接收站接收。在这里我们只讨论下行空间与接收。
对于接收系统,产生极化干扰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卫星发射本身极化不纯;
(2)空间去极化效应;
(3)接收站天线极化隔离度不佳;
(4)接收天线极化匹配不好。
此外,影响地球站接收天线极化不好的原因,还有空间的去极化效应,主要包括有:电离层中的法拉弟旋转效应、大气中的云层、雨滴等,这样的影响往往时间很短,强度也较小。接收天线的极化隔离度取决于反射面和馈源的极化特性以及安装水平。接收天线的匹配不良,可通过精心调整,达到最佳。下面就重点谈谈极化的调整。
3 极化的调整方法
对于单极化,如果极化调整不匹配,就会产生极化损耗,使接收信号(接收场强)降低;对于接收双极化系统,极化调整不匹配,不仅会产生极化损耗,降低接收信号场强,还会产生同频正交信号的干扰,增加噪声电平,使接收信号载噪比大大降低,严重时无法实施接收。极化角度的调整,首先是在调整前根据已知接收站的经纬度,应用公式P=arctg[sin(φs-φg)/tgθ]计算出极化角度,极化角度值有三种情况,即:P>0, P=0, P<0。我们以水平极化为例进行说明,图2为极化角度值的三种情况。
图2都是逆着电磁波方向调整的视图,即人面迎着电磁波的入射方向。
当P=0时,接收站与卫星是同经度,其极化为理想的水平或是垂直,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接收站和卫星不在同一经度上,所调整的极化角也就各不相同;当P>0时,此时接收天线的方位角是南偏东,前馈天线极化馈源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后馈天线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当P<0时,此时接收天线的方位角是南偏西,前馈天线馈源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后馈天线馈源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在实际的极化角调整中,可分两步进行,即:粗调和细调。粗调,就是先按计算所得的俯昂角、方位角调整天线的指向,再根据计算的极化角调整馈源的旋转角度,通过较慢的转动天线的方位和俯昂角度找到天线最佳接收点,即接收场强最大点,锁定天线指向;细调,就是利用仪器进行对信号接收的精确调整。下面介绍利用三种不同仪器调整极化的方法:
(1)频谱仪调整法
频谱仪调整法主要是利用恒星信标,即下行频率信号,一般情况下用峰值法进行调整,也可用谷值法调整,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峰值法调整。调整前,应知道要调整节目的下行频率,如:对于中星6B的4175.0MHz的垂直极化信号,首先将LNB连接到馈源的垂直极化口,慢慢地旋转馈源找到垂直接收下行频率的最大峰值点,然后锁定馈源,即极化调整完成。频谱仪调整法的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
(2) AGC电压调整法
AGC(自动增益控制)电压调整法是利用卫星接收机输出的AGC电压来调整接收天线的极化匹配,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也可达到较好的调整效果,其连接示意图如图4所示。
调整方法是:首先按照接收信号的要求,将LNB接在适应的极化端口(水平极化或是垂直极化)上,再将接收机设置在相应频道和参数,使之能接收到卫星信号,并记下显示的AGC电压值D;然后,将接收机调到无节目的频道,如AGC电压低于D,则说明AGC电压是随着接收信号的大小而变化的;再将接收机调回到预接收节目的频道,调整馈源,找到AGC电压的最大值,找到最大值的方法是,分别向右左两侧旋转,分别找到右左两侧AGC电压的最小值,并做下标记,再将馈源调整到右左两侧最小值的中间位置,即为AGC电压最大值,锁定馈源,极化调整结束。
(3)信号强度调整法
当我们接收数字卫星节目时,因大多数的数字卫星接收机没有AGC电压输出端口,因此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信号强度调整法,即将一台接收机放到天线附近,直接连接在LNB上,如图5所示。
其调整方法是:
①根据预接收信号的极化方式,将LNB连接到馈源上相应的极化接口,即水平极化或垂直极化。
②按接收节目的参数设置接收机,使其处于显示信号强度的状态。
③缓慢旋转馈源方法同用AGC调整法寻找最大值的方法相同,找到信号强度最大点,然后锁定馈源,完成极化调整。
极化是否调整好,主要看同一载波显示的其它节目的信号强度是否一致或是相近,若是出现强度相差明显,则说明调整不良。
4 结束语
广播电视的收转与播出,其极化的调整是保证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熟悉极化的概念和性质,全面掌握实际工作中对极化的准确调整方法,对我们从事安全播出一线人员是大有益处的,也是必须的。在此,也希望我们同行能积极地总结广播电视维护工作的经验,交流沟通,促进广播电视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
摘要:文章对于广播电视卫星接收的极化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 并强调了极化准确调整的重要性, 同时, 作者根据自己的维护经验, 交流了极化调整的不同方法。
极化理论 篇4
在将来的电子战中, 通过发射强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尤其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干扰或破坏可能成为一种主要手段。电磁干扰及其电磁兼容问题早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1,2,3,4,5,6,7,8]。屏蔽腔是人们广泛采用的保护电子设备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为了电缆的连接, 器件的散热通风或其他的各种用途, 又不得不在屏蔽腔上开一些孔缝或孔阵, 电磁波就得以通过这些孔缝耦合进入腔体, 对电子器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目前, 对开有单孔或简单孔阵的屏蔽腔的研究已经有很多, 但他们大多都是基于线极化波来进行研究的, 如采用快速上升前沿脉冲[3], 超宽带电磁脉冲[4,5], 调制高斯脉冲[6,7], 双指数平面脉冲波[8]等。在对缝隙的设置上除了研究长方形缝隙以外, 还研究了计算机机箱的缝隙等。研究表明, 除了正方形和圆形类结构对称型孔洞外, 入射波的极化方向对耦合进腔体的能量有明显的影响。以长方形窄缝为例, 当极化方向垂直于窄缝时, 耦合进腔体的场强较大, 对腔体内元器件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也越大;当极化方向平行于窄缝时, 耦合进腔体的场强非常小;其他极化方向耦合进去的能量介于这两者之间[3]。如果采用线极化波作为入射源, 除非能预先知道电子设备的缝隙方向, 否则都不能使电磁波高效的耦合进入机箱。
另一方面, 波的极化、振幅、相位都是表示电磁场基本特性的物理量, 因此极化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随着卫星通信、遥控、遥测技术的发展, 雷达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对高速目标在各种极化方式和气候条件下跟踪测量的需要, 圆极化波的应用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加上圆极化波在传播中能抑制雨雾干扰, 并且能抗多径效应, 目前已广泛用作信号源, 如圆极化天线、圆极化广播、圆极化卫星测控天线、圆极化器等。
本文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数值仿真, 分析了振幅相同的圆极化波和线极化波分别与开有单缝和T形缝隙的腔体耦合情况, 研究了其对应的功率密度最大值随极化角度的变化规律, 得出了较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1 线圆极化波与开有单缝的腔体的耦合
1.1 计算模型及入射波的设置
研究图1所示的理想导体构成的矩形空腔屏蔽体, 厚度不计, 坐标原点o选在面对来波方向的正面看去的右下角, 腔体尺寸为45 cm×22.5 cm×40.5 cm, 所占的空间网格数目为60×30×54。在前面板的正中央开一条长10.5 cm, 宽1.5 cm的矩形缝隙, 入射波沿x轴正方向垂直入射到该腔体的前面板上, k为传播方向, u为极化角度, 对正入射情况而言, u为电场方向与y 轴负半轴的夹角。图1显示了线极化波入射、极化角u=90°时入射波的设置情况, 此时电场与z轴正方向平行, 磁场平行于y轴负方向。整个计算网格空间用连接边界划分为总场区和散射场区, 入射波距离机箱的前表面4 cm, 散射场区的最外层为吸收边界, 本文采用Mur二阶吸收边界来截断散射场。
本文研究的线极化波为振幅1 000 V/m, 周期为0.5 ns的正弦波, 频率为2 GHz。圆极化波则通过该线极化波与另外一束振幅相等, 空间相互正交的余弦波与之叠加得到, 合成波矢量随时间的旋转方向与传播方向k构成左旋关系, 合成的圆极化波与线极化波的振幅相等。
1.2 计算结果比较
选择腔体内距腔体前表面1.5 cm的m1为观察点, 其坐标为 (2, 15, 33) , 与单缝的几何中心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 在0°~180°范围内, 改变极化角度u, 计算前述的线极化、圆极化波分别与图1中腔体的耦合。对线极化波来讲, 改变u就是改变极化方向, 对于圆极化波而言, 改变u则意味着改变圆极化波开始旋转的初始极化方向。每次计算20 ns, 分别记录每个极化角度对应的波入射时, 耦合到观察点处的功率密度最大值, 并将功率密度最大值与极化角度的变化关系绘于图2中。
从图2中可以发现, 对于观察点m1, 线极化波入射时, 当极化角度u=0°和u=180°时, 耦合到m1点的功率密度最大值最小, 几乎为0;当线极化波的极化角度u=90°时, 耦合到m1点的功率密度最大, 为3 556 W/m2。规定电场方向与缝隙长边垂直时为垂直极化, 与缝隙长边平行时为平行极化, 那么可以得出结论:当入射波为垂直极化时耦合进腔体的能量最大, 当入射波为平行极化时耦合进腔体的能量最小。付继伟等对长方形孔的垂直极化和平行极化两种情况做了研究[3], 得出平行极化耦合进腔体的能量少, 垂直极化耦合进腔体的能量最大, 这与本文的结论基本一致。但付继伟预测, 其他非平行极化和垂直极化的情况是这两者的线性组合, 但从本文计算的结果来看, 功率密度最大值随极化角度变化的全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变化, 可以看到, 在0°≤u≤20°, 160°≤u≤180°以及90°附近的范围内变化较为平缓, 其他区域变化接近于线性而非准线性, 因此对线极化波与腔体的耦合中改变极化角度, 耦合进腔体的能量的变化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一个垂直极化和平行极化的线性组合。
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 初始极化角度u的改变对圆极化波耦合进该腔体的功率密度最大值的影响比对线极化波的影响要小很多, 换句话说, 圆极化波受初始极化方向的影响较线极化波小。图2还表明, 当u在0°~180°范围内变化, 圆极化波入射时, 耦合到m1点的功率密度最大值除极化角度为90°附近以外, 恒大于线极化波耦合到该点的功率密度最大值, 说明圆极化波比同幅度的线极化波更容易通过孔缝耦合进腔体内部。
2 线圆极化波与开有T形缝隙的腔体的耦合
2.1 计算模型
为了减小线极化波由于极化方向的不同对耦合进腔体的场造成的差异, 并且为更具一般性, 创建如图3所示的带T形缝隙的腔体模型。在前面板上开有两条长方形缝隙ab, cd, 这两条缝的长和宽都对应相等, 分别为10.5 cm和1.5 cm。ab缝右侧离z轴距离6 cm, 下侧离y轴24 cm;cd缝右侧离z轴10.5 cm, 下侧离y轴15 cm。图3显示了线极化波入射, 极化角u=90°时的设置情况。整个计算网格空间用连接边界划分为总场区和散射场区, 入射波距离机箱的前表面4 cm, 散射场区的最外层为吸收边界。本文采用Mur二阶吸收边界来截断散射场, 入射波的设置与前文一致。
2.2 计算结果比较
选择腔体内距腔体前表面1.5 cm的m1, m2为观察点。其中, m1坐标为 (2, 15, 33) , 位于两缝隙的交界处;m2坐标为 (2, 11, 29) , 与两条缝隙的距离相等。
在0°~180°范围内改变夹角u, 计算如前所述线极化波和圆极化波分别与开T型缝隙的腔体的耦合。每次计算20 ns, 分别记录每个极化角度对应的波入射时, 耦合到观察点处的功率密度最大值, 并将功率密度最大值与极化角度的变化关系绘于图4中。
从图4 (a) 中可以发现, 当线极化波的极化角度u=0°和u=180°时, 耦合到m1点的功率密度最小, 为1 000 W/m2;当线极化波的极化角度u=90°时, 此时耦合到m1点的功率密度最大, 约为5 000 W/m2。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达到了4 000 W/m2, 波动幅度很大。设置T形缝隙时, 线极化波对应的曲线呈现的规律与单一水平缝隙ab时呈现的规律一致, 说明耦合到该点的场强主要来源于水平缝隙ab。
分析图4 (b) 中线极化对应的曲线可以看到, 该曲线的波动范围比图4 (a) 中线极化波对应的波动范围要小很多, 这主要是由于该点与两条缝隙具有相同的距离, ab缝不再是影响该点场强的惟一通道, 图中0°<u<30°和150°<u<180°对应的图形具有明显转折, 就是由于cd缝的影响造成的。
观察图4中圆极化波耦合到该点的最大值变化情况可以看到, 当入射波为圆极化时, 耦合到m1点和m2点的功率密度最大值基本都位于一条直线上, 与线极化波的结果相比较, 波动幅度很小。再次说明圆极化波受极化初始方向的影响小, 换句话说, 圆极化波受缝隙摆放方向的影响很小。从图4还可以看出, 当u在0°~180°范围内变化, 圆极化波入射时耦合到两观察点的功率密度最大值恒大于线极化波耦合到该点的功率密度最大值, 圆极化波比同幅度的线极化波更容易通过孔缝耦合进腔体内部。
3 结 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计算得到, 线极化波与非对称性孔缝的腔体耦合时, 耦合进腔体的能量与极化方向密切相关, 极化方向的不同会对耦合进去的场值产生很大的影响。圆极化波与腔体的耦合与开始旋转的初始极化方向基本无关。和线极化得到的结果相比较, 圆极化波耦合进机箱的能量更大, 而且无论缝隙的形状如何, 它都可以较好地耦合进腔体, 加上目前圆极化波的广泛应用, 在研究腔体耦合类问题时, 必须重视圆极化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Taflove A, Umashankar K, Beker B, et al.Detailed FD-TD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Penetrating Narrow Slotsand Lapped Joints in Thick Conducting Screens[J].IEEETrans.on Antennas Propagat, 1998, 36 (2) :247-257.
[2]Audone B, Balma M.Shielding Effectiveness of Apertures inRectangular Cavities[J].IEEE Trans.on Electromagn Com-pat., 1989, 31 (1) :102-106.
[3]付继伟, 侯朝桢, 窦丽华.电磁脉冲斜入射时对孔缝耦合效应的数值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3) :249-252.
[4]廖成, 杨丹, 方剑.不同极化方向电磁脉冲作用于计算机机箱的效应分析[J].微波学报, 2007 (4) :28-31.
[5]Yang Dan, Liao Cheng, Chen Wei.Numerical Analysis onCoupling Effects of UWB Pulse into Computer Case[A].Asia-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 Proceedings[C].Suzhou, 2005:3 097-3 100.
[6]范颖鹏, 杜正伟, 龚克.开缝矩形腔屏蔽特性的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5 (12) :2 005-2 007.
[7]俞汉清, 王建国, 陈雨升, 等.微波脉冲窄缝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J].电子学报, 1996, 3 (3) :120-123.
圆极化微带天线技术 篇5
能够接收和辐射圆极化波的天线称为圆极化天线。圆极化波可以分解为两个在空间和时间相互正交的等幅线极化波。实现圆极化工作的原理为:产生两个等幅且相位相差90°的线极化电场分量。
圆极化微带天线在卫星导航定位、遥感遥测以及雷达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因为微带天线具有体积小、剖面低、便于加工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因为圆极化天线具有以下特点:
(1)圆极化天线能够接收任意极化形式的电磁波,其辐射的圆极化波也能够被任意极化的天线接收。这一特点使圆极化天线在电子侦查和干扰中广泛应用;
(2)圆极化天线具有旋转正交性,即天线辐射电磁波与接收电磁波的旋向是一致的,这一性质可应用于电子对抗和雷达的极化分集中;
(3)当圆极化波入射到对称目标(如平面、球面等)时,其反射波旋向反转。这一性质使圆极化天线具有抑制雨雾干扰的能力,并能够增加通信容量。
圆极化微带天线实现方法
微带天线的结构相对简单,贴片结构的灵活性比较大,在实现圆极化方面具有很多方法,常用方法有:单点馈电实现圆极化、多点馈电实现圆极化和多元法实现圆极化。
单馈实现圆极化
微带天线采用单点馈电实现圆极化,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与多点馈电相比,简化了馈电电路,减小了能量的损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对单点馈电实现圆极化进行了研究。下面以矩形贴片为例,介绍微带天线采用单点馈电实现圆极化的原理。
设矩形贴片的尺寸为a×b。那么TM01和TM10模在沿着z轴方向的辐射场就会形成正交的分量,将这两个模选为主模。其辐射的电场为:
在上式中:
对于z轴方向,θ=ϕ=0,可得:
TM01模:
TM10模:
为了使波能够在边射方向圆极化辐射,那么就要求两个正交极化的简并模同时激励起来。并要求:
选择合适的频率,使得
则TM01模和TM10模的场都能得到比较强的激励。此时式(6)就可以近似成下面的式子:
式中:
因此,如果要辐射圆极化波,激励的条件就化为:
这就要求k-k10比k-k01超前或者滞后π/2,而且应有:
通常情况,单点馈电实现圆极化的微带贴片天线会引入微扰∆s来产生圆极化。∆s也称为简并分离元,它可以是正的(∆s>0),也可以是负的(∆s<0)。选择合适大小的简并分离元∆s,辐射贴片的两个主模就能形成90°的相位差。常见单点馈电的形式如图1所示。
多点馈电法实现圆极化
多点馈电实现圆极化的方法是利用多个馈电点对天线的辐射贴片进行馈电。一般多点馈电实现圆极化都需要额外的馈电电路。馈电电路的作用就是产生一对幅度相等,相位差为90°的信号,作用在天线的辐射贴片上,产生一对正交的简并模。
在双点馈电中,T型接头是最简单的形式。馈电的两个支路之间在长度上相差四分之一个波长,以产生90°的相位差,而两路信号的幅度相等,以此使天线辐射圆极化波。其结构如图2(a)所示,激励起的两个模式分别为TM01模和TM10模,两个支路的输入阻抗分别记为Ra和Rb,并且有Ra=Rb。那么各段微带线的特性阻抗满足下面的关系:
两点馈电实现圆极化,还可以用威尔金森功分器或者3d B定向耦合器来进行馈电。其中3d B定向耦合器馈电的结构如图2(b)所示。3d B定向耦合器的两个输出端的信号幅度相等,相位相差90°,不需要额外的电路。
多元实现圆极化
使用多个辐射源的方法来实现圆极化的方法也是比较常用和比较容易实现的。这种方法和多点馈电来实现圆极化的原理类似。每一个单元都进行单独馈电。图3(a)为只有两个单元的情况,图3(b)是有四个单元的情况。
浅谈圆极化微带天线 篇6
1 圆极化微带天线介绍
天线系统的功能是完成发射机和接收机与空间电磁波之间的能量转换, 它具有辐射方向性和极化等指标特性, 对无线系统的性能起着关键作用[1]。天线辐射出的是电磁波, 电磁波在空间里进行传播可以选择不同的极化方式。所谓极化是指天线在辐射电磁波时其电场矢量在空间内的指向。所谓极化天线就是指天线辐射出的电磁波要具有一定的极化性能。常见的极化方式有圆极化、线极化和椭圆极化等等。线极化是指天线辐射出的电磁波在一条直线上来回振动向前传播;圆极化或椭圆极化波是指天线辐射的电磁波绕传播方向沿着圆形或椭圆形路径转动向前传播。
根据电磁波极化的定义[2], 假设考察的电磁波为完全极化波, 且为正弦振荡的电磁信号, 瞬态电场矢量E在x轴和y轴上的分量分别为Ex和Ey, 则在z=0位置处的瞬态电场可写为:
式中, ex和ey分别为x轴和y轴上的单位矢量, δ为Ey超前Ex的相位, 公式推导表明, 该电场矢量随着时间变化的空间轨迹为一个椭圆;假设该椭圆的椭圆倾角为τ, 它为椭圆的长轴与x轴的夹角, 椭圆的轴比为长轴电场分量与短轴电场分量之比;当两个极化分量同相时, 即δ=0, 该电磁波为线极化波, 当δ>0时, 该电磁波为左旋椭圆极化波, 当δ<0时, 该电磁波为右旋椭圆极化波, 当δ=90°且两个极化分量振幅相同时, 该电磁波为圆极化波。
在圆极化天线中, 微带印刷天线是一种最为常用的天线形式。微带天线具有易于实现圆极化、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加工方便、剖面低、易于与载体共形、易于与有源电路集成、设计灵活、易于实现多频段工作模式等优点, 圆极化天线具有增强信号质量、抑制雨雾反射、提高天线系统效率等优点, 因此由微带印刷天线与圆极化技术结合而成的圆极化微带天线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3]。
2 圆极化微带天线的应用
一个圆极化波可以分解为两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互相正交的振幅相等的线极化波;任意一个椭圆极化波可以分解为两个旋向相反的圆极化波, 即左旋和右旋圆极化波;圆极化天线具有旋向正交性, 即:左旋圆极化天线和右旋圆极化天线不能兼容, 左旋圆极化天线只能接收左旋圆极化波, 而右旋圆极化天线也只能接收右旋圆极化波却不接收左旋圆极化波;当某一圆极化波入射到平面和球面等对称目标的表面时, 其反射出的电磁波旋向与入射波相反。
由于圆极化波的这个特性, 圆极化天线在抑制雨雾阻碍干扰等方面具有优异性能。因此圆极化天线被广泛应用于遥感遥测、卫星通信系统、气象雷达系统、电子侦察与电子干扰系统中。在射电天文学和遥测遥感设备中, 采用圆极化天线, 可以有效地消除一些由电离层的法拉第旋转效应而引起的各种极化畸变影响;同时由于圆极化天线良好的接收性能, 在现代电子对抗中还可以使用圆极化天线来侦察敌方的多数极化方式的电磁信号;在航天器和飞机等高速运动的物体上, 安装圆极化天线, 也能够更为有效的接收到电磁信号。
3 圆极化微带天线的频带展宽方法
传统的一般形状的微带天线有一个固有的缺点就是工作频带太窄, 其相对带宽大约仅有百分之几。然而微带天线的方向图带宽并不窄, 所以限制其工作频带的主要因素是阻抗带宽。
近年来, 随着各种新式无线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对圆极化微带天线的频带宽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展宽圆极化微带天线工作频带的带宽, 若不给定天线导体贴片的形式, 可以从改变导体贴片的形状、改变贴片的结构和选择不同的贴片材质等途径进行改善。
而对于已经给定的贴片形式, 则可以从降低Q值、修改等效电路为多调谐回路、改进馈电方式、采用阵列技术等四条途径寻求突破。降低等效电路的Q值可以采用增大基片厚度h和降低基片相对介电常数εr, 或是增大tanδ等方法;修改谐振回路可以采用加载U形缝隙, 附加寄生贴片 (双层或共面配置) , 采用多层结构等方法;改变馈电方式可以采用附加阻抗匹配网络, 利用L形探针馈电和应用电磁耦合馈电等方法;利用阵列技术可以采用对数周期阵结构或行波阵等方法。
对于不同厚度的介质贴片, 通常可利用经验公式得到圆极化带宽与介质基片厚度的关系为:
此外还可以采用改变馈电方式等方法来实现频带展宽。例如采用缝隙耦合、L型馈电、共面波导馈电等方法可将天线的圆极化带宽 (AR≤3d B) 扩展到15%, 阻抗带宽 (VSWR≤2d B) 扩展到34%。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圆极化微带天线具有很多优良的工作性能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开展圆极化微带天线的研究工作, 可以为实际工程项目的天线研制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马汉炎.天线技术[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付世强.圆极化微带天线及其在海事卫星通信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 2010.
多极化价值与品牌创新 篇7
就交换活动涉及的多方面关系而言, 价值不仅是指事物能够满足买方与卖方对某种需求的能力, 也指影响相关方合作偏好的能力。只要目标市场上经营者的产品质量高于其他竞争者、或者企业具备独一无二的差异性经营特征, 产品或品牌就能通过多种溢价方式实现其多极化价值。价值可分为体验价值与期望价值。通常体验价值好的产品和品牌不仅诱发消费者重复性购买, 而且会在现实及潜在合作者中间产生积极影响, 引发或提升他们定向性合作的期望价值。所谓多极化价值, 就是指在信息化市场, 经营者行为及其产品在购买者之间得到良好评价、并在相关利益者之间产生的正向促动力。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企业与顾客直接发生交易的价值一极, 也会在与企业发生联系的各个相关者那里形成价值多极。
多极化价值表明, 在信息流动发达的市场, 企业及其产品在与外部相互交换活动中总是置身于全方位的关联影响状态, 任何一次交易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止于买卖之间截面式的利益寻求和信息交往。交易活动的完成不能简单标明彼此之间体验状态的结束, 更不能说交易行为的波及关系就此结束。从市场信息扩散的特点与能量强度来看, 交易双方活动的结束, 可能影响到相关多方对企业期望价值的刚刚开始。交易主体行为或品牌效果会通过交易者任何一方及其相关者传递到市场, 并在潜在合作者那里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无形的, 经常会转化成潜在合作者的期望价值。一旦在产业价值链中、相关配套产业中以及社会公益活动中产生需要, 就会在合作交易及社会公众支持中表现出溢出价值或品牌的增值力量。我们将消费者购买体验产生的多极化影响或相关方面期望合作的价值简示如下图:
在创建品牌的活动中, 企业无论是面对单一的顾客还是众多顾客, 通过产品或是营销行为产生的影响力、继而形成或明或暗的多极化价值的过程, 其实是以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形式存在的现实与潜在的合作者关系。不过, 隐性价值常被显性价值所覆盖, 易被经营者所忽视。显性价值是买者实实在在的感受, 时点上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除能对期望价值进行检验的同时, 也能够影响期望价值的变化。而隐性价值带有弥漫性模糊性特征, 似存在又不明确存在, 可以产生实效又难以确定。这种是是非非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人们对它的关注, 甚至遭到一些学者在体验价值与评价方法上的拒绝与排斥。由此制控了多数创牌者的狭窄意识:只重视品牌显性价值一极, 而看不到隐性价值或者相关者中存在更广泛价值的多极。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推涌出的全球化品牌创建高潮, 已经展现出了多极化价值在培养顾客忠诚和营造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氛围的发展势头和强大潜力。可以预期, 高度重视品牌企业在与相关者发生利益关系之前隐性价值所蕴藏的优势力量, 是开发品牌价值的重要趋势。如果将品牌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的内在联系放到更大的环境背景去认识, 可以看到企业创建品牌活动与外部市场发生的正向互动关系, 将加速单极化价值向多极化价值的回归, 并将出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叠加性效果。
现代市场关系的复杂性和明暗柔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期盼性, 加剧了多极化价值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渗透力, 迫使企业在创建品牌的导向下不得不重视利益相关者关注性激励或牵制性约束等多极化价值的战略潜能。关注或参与企业活动的任何组织与个人对品牌价值的创建分别构成价值的每一极, 包括上游供应商, 下游分销商, 消费者, 相关合作的实体辅助商, 信息咨询中介商, 竞争者, 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及社区公众等。这些处在企业创建品牌周围的关注者、参与者及影响者或者正向增大品牌价值, 或者负向消减品牌价值, 区别只是他们处于的位置上对品牌价值的影响程度。其中直接与品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参与者影响的力度相对较大, 在评估指标中占据较大权重;而距企业活动偏远的组织与个人, 一般通过信息或环境媒介与品牌经营者发生间接联系, 因此在评估指标中所占权重小一些。不过, 任何一极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大小都是可以改变的, 关键取决于品牌经营者行为对他们直接利益影响的能量与程度。在众多关联价值中, 多极化价值通常处在消费者需求满足的这一价值核心的周围。也就是消费者需求满足的状况对多极化价值的产生起着原发性影响, 对身处每一极价值的组织与个人感受状况产生决定性作用。处在每一极地位的参与者或潜在顾客的价值大小随着消费者评价的好坏程度或核心价值的高低变化而上下起伏波动。正是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评价这一终极价值, 赋予了多极化价值存在的必要与强度, 并且引发了品牌溢价的多种实现形式。
二、多极化价值赋予品牌经营新的意境
重视开发多极化价值是市场竞争及品牌经营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创建品牌引入多极化价值理念的意义在于, 创建品牌不仅通过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 实现创建品牌直接溢价目的;而且要求创牌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充分考虑品牌与现实合作者和潜在合作者以及社会影响者之间的长期依存共促关系, 调动多极价值响应者和社会组织对创建品牌的积极关注, 增强企业与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对品牌的参与力。具体说, 多极化价值赋予品牌经营新的意境体现在四个层次:
1. 充分发挥消费者市场终极价值对创建品牌的奠基作用。
在以市场交换连接起的产业价值链中, 终端消费品顾客占据“一票否决”的地位。终端品牌的声誉决定着上游各环节经营者、产品及服务发展的整体境况。尽管上中游环节的企业面对的用户很多, 在服务对象上存在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更多选择性, 但脱离终端消费的供求循环是短暂的, 不可持续的。只有终端消费伴随的品牌活力四射, 才能产生出加速扩张市场容量的力量, 从而带动上中游环节产业升级与扩张。紧紧盯住终端消费品品牌创建这个龙头, 从名牌向“民牌“的根本进发, 从终端市场向上游市场的倒逼发展, 是当今市场创建品牌不可或缺的关键路径。
2. 重视开发利益相关者之间潜藏的品牌溢价。
利益相关者包括以供应商、分销商、辅助商、中介商、以及竞争者为代表的营销参与者或影响者, 这些构成品牌价值的多极。他们从各自的利益角度推动或约束品牌创建者的活动, 既可影响品牌合作者的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 同时也受到经营者的品牌影响。如果发生合作的主体品牌市场声誉好, 影响力大, 参与合作的交易者身价同样水涨船高, 可以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经济效应, 因此相关者的定向合作积极性就高。品牌经营者借助于各个环节、不同位置的合作者响应、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点, 叠加增强了品牌价值, 从而可在不同形式上全面实现品牌溢价的目的。也就是说, 这些价值并不都是在品牌销价上直接表现出来, 但可以低交易费用、高合作效率和参与者乐意传播等方式, 增强品牌溢价的竞争能力或扩张能力。从创建品牌的平台上视之, 参与者、影响者其实都在分别为品牌经营者创造着品牌价值。所以, 挖掘利益相关者蕴含的品牌价值, 力求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应当成为品牌创建者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不可或缺的战略指向。即使是品牌经营的竞争者, 受到品牌经营者行为的震撼、遏制和挤压, 也会在对立的应变形式上反衬出对手品牌的带动力量。
3. 激发社会公众价值一极的支持热情。
社会公众由政府相关部门、社会传媒、社区居民等构成。他们并不与品牌创建者发生直接的利益交换关系, 但作为企业行为的监督者或公共利益受益者 (受损者) , 对企业创建品牌的行为同样产生推动或限制作用。这些看起来只是政策或信息舆论的非经济力量, 却可以通过公益支持和优先关注的方式转化为品牌溢价的构成内容, 客观上推高品牌的价值。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授予品牌企业的“重合同守信誉”称号, 等于政府对品牌创建者行为的认可, 加之代表公众意志的权威传媒的宣传报道, 其品牌价值一定会比没有这一称号或者没有被正面报道的品牌所产生的市场号召力更大。从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的关系看, 这一组评价与督促力量也就构成了支撑品牌影响力的价值一极。企业以高度负责的战略意识创建名牌, 自然会引发这些公众代表组织价值一极的支持力度。
4. 强化以创建品牌为根本的企业内部价值一极。
企业股东、员工、职能部门和决策高层构成品牌溢价的内部一极。创建品牌推动企业上台阶大发展, 能够为股东赚取分红与投资回报, 为员工提供福利及发展平台。品牌增值势头可以引起潜在投资者青睐, 焕发员工的干劲, 锁定股东的关注力、增强企业招商投资的谈判能力。例如, 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在组织上不属于品牌企业的职工, 用脚投票是资本流动的表现形式, 但是只要创建品牌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投资者就能够长期相伴为伍。员工在组织上属于企业稳定的资源, 如果因组织创建品牌冲击了他们正当的利益, 同样会以离职、消极怠工等作为否决的方式。所以, 强化股东、员工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 构建三者在创建品牌中的共识、共创、共享合作机制, 是增大品牌价值的基本依托。将提高企业内部利益共同体的价值收益用来增强股东投资者荣辱与共的合作信心, 是增大品牌溢价的关键一环, 换句话说内外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才是构成多极化价值品牌溢价的基础。
三、基于多极化价值的品牌创新关键内容
创建与经营品牌导入多极化价值关系, 势必推动品牌创新的理念变换。原有的创建思路越走越窄, 新的理念已经将经营品牌放在合作创新的基点上。基于多极化价值的品牌创新实质是将企业创建品牌纳入到内外兼顾共创共享的合作平台, 以便最大程度获取品牌价值的溢出效果。围绕这一主题, 已建品牌的创新内容关键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已建品牌的观念创新。
以多极化价值为评价参照的品牌创新不再是过去那种企业单打独斗的方式。以往观念下的创建品牌目的单一, 企业只是为了下游用户的满意而全力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 只要赢得顾客的信任与忠诚, 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优势, 对相关合作者也就占据了主动权话语权。而以多极化价值为品牌创新的主旨是, 企业将原来的单极观念转变到以终端极为核心外围多极为呼应的观念上来。正确处理用户满意这一核心极与相关参与者或影响者顺势合作的周围多极关系, 如同开发产品或市场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那样, 由嘴里吃着、手里拿着、眼睛盯着、心里想着的纵向开发转化为横向关系的多棱镜照应, 任何一种经营行为都考虑到了各路关系的反响。观念上树立起主攻终极伴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战略指向。经营者意识里就有了一个全方位扫描仪, 即企业在提供给顾客质优价宜商品、获得消费者信奉的同时, 需要进一步把握:如何能影响到市场上其他参与者的响应和支持?怎样能引起其他社会公众的关注与好感?市场的良好反应在企业内部及投资者那里会引起什么举动?怎样调动相关参与者和影响者分享品牌溢价的积极性?等等。一盘棋观念促进品牌创新者的开阔视野, 将企业经营者不断推向立体化营销阶段。
2. 探索品牌创新的合作平台。
以多极化价值观念为指导的品牌创新, 实质是与经营合作者、参与者和影响者建立起共创、共享的价值关系。在路径上既能够捕捉以品牌创新为契机, 构建以满足终端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 又要带动与价值链发展密切相关配套成龙的相关企业共同发展。这里, 名牌拥有者与相关合作者之间不再是倚强凌弱的关系, 而是在充分沟通和相互提携的层面上充分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共创市场新局面的同伴者的关系。因此, 品牌创新如同为各个利益相关者创建了一个合作发展的平台。各路英豪只要意气相投, 就可以借助于品牌创新的平台为品牌增值添砖加瓦, 并且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品牌创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成为整合资源创造更大市场的阵地。当然, 这种平台在目前的条件下有待于探索与成熟, 少部分著名企业已经在试水实施, 如海尔的企业平台论在业内已经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多极化价值品牌创新探索的深入, 减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相互拆台现象, 构建发展的合力将引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更大的平台。
3. 不断推进经营制度创新和完善。
以多极化价值为引领的品牌创新涉及深刻而广泛的经营变革, 必须以企业经营制度的创新为保证。通过制度界定品牌同盟者、参与者及品牌投入的成本、收益及分配关系, 保证品牌重点取向与全方位波及之间的协同发展。经营制度的创新就是着眼于品牌的多极化价值, 在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的同时, 调动相关利益者及影响者的积极性, 通过利益分配或社会回馈的方式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的目标。
(1) 通过分配制度的创新, 激励品牌经营的相关者、影响者关注及参与品牌创新和价值提升的活动。名牌拥有者要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让分享成功惠及更多的合作者, 如制定优惠政策、导出优先策略鼓励价值涉及的各方积极合作, 从而减少交易费用、降低合作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建设品牌创新的网络平台公开品牌创新的先进制度, 整合社会分散性资源, 吸引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营销中介者、辅助商、社会媒体、一般公众参加品牌创新的有关活动, 包括沟通互动、监督评估、征集方案等等。
(3) 建立品牌创新咨询组织与制度。着眼于企业内外多方面资源, 深入挖掘各路精英的智慧, 广泛吸纳发展的建议。如在产业价值链成员和相关配套服务企业的成员中聘请热情高、专业能力强、重视企业品牌发展的人士加入企业团队, 并且成为团队的骨干;开展固定而灵活有效的活动, 最大程度地拧成共创品牌多极化价值的合力。
(4) 广泛建立企业与社会联谊制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参加政府、行业、社区等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另一方面, 企业也要将走出去请进来确定为创建品牌的智力库制度形式, 在政商之间、政企之间形成良好的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