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教育

2024-07-09

相关教育(通用12篇)

相关教育 篇1

摘要:就微观而言, 教育相关条件包括学校、教师、教学楼、图书资料、教师、学生、教法、教学活动等内容。这些要素不是教育本身的内容, 而仅仅是教育的相关条件。确切地讲, 它们与教育构成了一种充分不必要的条件关系。要充分认识教育的相关条件对教育产生着怎样的作用, 应该如何加以利用以提升教育的价值, 合理地建构人性。

关键词:教育条件相关,人性建构,物的因素,人的因素

广义上来讲,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学校、教学楼、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等都是教育的相关条件。在此所谈及的教育条件相关是就微观而言,教育相关条件包括学校、教师、教学楼、图书资料、教师、学生、教法、教学活动等内容。

与传统教育学观点不同的是,诸如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等要素不是教育本身的内容,而仅仅是教育的相关条件。确切地讲,它们与教育构成了一种充分不必要的条件关系。即没有这些条件,教育就不会顺利进行,而有了这些条件,教育效果也未必好。由此可知: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学习的条件。

教育是人性建构的过程,关于人性的建构的知识就是教育本体的知识。这以外的能够对教育起到服务作用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的相关条件。要充分认识这些条件对教育产生着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加以利用以提升教育的价值,合理地建构人性。

在此,把这些因素归结为两大类: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分别阐述它们对教育的影响。

一、物的因素

影响教育的条件中物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学楼、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材等。

1. 学校的影响

学校本身的规模设施、声誉等都可以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

(1)就规模设施而言,每个层次的学校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标准,当然,决不能走一味追求规模,盲目扩建的道路。学校更应该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走效益型的质量型道路,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筑巢引凤”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条件,学校条件好了,就能留住人才,有了优良的师资,便能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人性建构,从而步入良性循环。

(2)拿声誉而言,更是不言自明、不言而喻的。我国目前尽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体制,然而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不是一天两天短时间内就可以扭转甚至消除的局面。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广大的中小学纷纷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大做文章,各个学校办学质量也被用分数、升学率来衡量。于是,便有了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分,也就有了狂热的“择校”风波。一些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学校,自然就会被学生、家长所看中,被政府所支持,于是声誉好的学校越办越好。

2. 教学设备的影响

学校负责为教育教学提供场所和必备的设施,基础教学设备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有条件的学校采用多媒体、网络课堂等方式辅助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育的质量。要培养高水平人才,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设施。

3. 图书资料、教材的影响

(1)图书资料是有效开阔师生视野的工具和途径,一个学校的知名度是高还是低,往往从一个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就可略知一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逐步步入学习型社会,人人都需要终身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否则就要落在时代的后面。而图书就是一种有效地获取信息的途径。教师要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知识渊博的人,同时也要指导学生们广泛涉猎,充实自我,提升自我。

(2)教材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中介。没有它,就没有学校教育的存在。教材作为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对教育效果的取得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该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新,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其灵活性。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教材的更新频率也大大提升,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变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性的建构过程。

二、人的因素

影响教育的条件中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所选择的教法,所进行的管理等。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理论的关键点,通过传统教育学理论的学习,总有这种印象:教师、学生等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怎么他们仅仅是教育的条件呢?教育的本质是人性的建构,但凡一切可以服务于人性建构的因素都是与教育相关的条件,人本身就是学习的条件。

1. 教师的影响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有人坦言:人类进步的希望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中要求教师要承担起双重专业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即学者型教师。学者未必良师,良师必为学者。

教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影响着人性建构的过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他应该是一名“经师”,更应该做好一名“人师”。教师完成自己的职责不仅要依赖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品质感染着自己的学生们,人格的魅力比单纯的言语的说教更具有渗透心灵的作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人格影响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培养的学生所可能建构的人性的性质。在任何一阶段的教育实施中,教师都是长者,他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为师者,必先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以身示范。

2. 学生的影响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人性建构的对象,又是人性建构的主动者。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由此,我们自身便是学习的条件。

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下,环境一样,教师一样,生生之间依然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呢?有人倾向于认为是由于人的资质不同。不能否认会有这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单纯把它归结为是一种先天的因素的作用,未免有点推卸责任的味道。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教育的效果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是否主动。能否建构应有的人性,能建构什么样的人性,最终的决定权在学习者自身,与此同时学习者自身也便成为人性建构的条件之一。

3. 教学方法的影响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

从教师角度来看,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那里效果差异很大的原因,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关键就是教学方法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大都受益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刻意探求。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就很难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头脑,亦谈不上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学生角度而言,第八次新课改之后,越来越注重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感悟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样一种高度,就必须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掌握。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性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6.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4]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 2002.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 2002.

相关教育 篇2

考点归纳

1.了解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

2.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重点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亦法》

教育产业化相关问题探究 篇3

关键词 教育 产业 产业化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3-0011-02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校收费。当时,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一些学者甚至说是社会的倒退。对于教育是不是产业、教育产业的内涵是什么、教育可不可以按产业办等等,教育部门和经济部门的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也存在很大争议。那么,究竟教育能不能产业化,下文笔者将浅析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是不是产业

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是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学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这一概念具有三个层次:一是以同一商品市场划分的产业,即产业组织;二是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依据划分的产业,即产业联系;三是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划分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的集合概念,即产业结构。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2年在《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教育是产业,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产业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教育生产是一种服务产品,它的产品是由人形成而非某种物化形态的东西;它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体收益率都是难以准确量化的。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决定了其经济效益的长效性,教育目的的多样性及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回报的丰富多元性,即不能以单一的经济收益来衡量教育的价值。教育产业既有市场调节的一面,又有市场无法调节的一面,办教育既有盈利的一面,又有无法盈利的一面。所以,笔者认为教育既是事业,也是一种产业,不过是一种特殊的产业。

所以,就教育育人功能而言,除了教育进出口(如招收留学生高收费)外,并不具备产业属性,不是产业;就其科学研究功能而言,其中的技术开发具有产业属性,可以发展成为某一产业;同时,高等教育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发展校办产业,但应该作为学校兴办的“企业”从属于相应产业而不是“教育产业”。

二、教育能不能实行产业化

目前人们对“教育产业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笔者根据前文所分析的教育是产业的方面,认为“教育产业化”本身是针对“书本内容与生产实践脱钩”这一现状来说的,强调的是产学研应相互结合,让所学的知识能直接用于生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教育产业化并非意味着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的整个领域都可以产业化,笔者认为应该将义务教育排除在外。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在学校所受教育的内容在生产中基本用不上。基础教育、高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升学,一旦升学失败,毕业后仍无一技之长。升入大学的学生,即使是应用学科,所学的知识也偏重于理论,例如计算机专业,主要学一些复杂的编程,多知道一些专业术语,毕业后从事工作还得从简单的操作重新开始学,动手能力也未必比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强。研究生阶段比较重视科研,但真正从调查实际情况开始研究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却很少,大部分人只是从不知道是第几手材料中找问题,并提出对策。学习理论知识固然十分必要的,但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能够指导实践,并运用到实际中去。有人可能说那是职业教育的事,但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中学的教育内容仍是脱离实际的,教师知识陈旧,学校的实验基地,计算机等设施并未对学生完全开放,甚至有的职业中学都没有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技校,例如:厨师、美容美发等培训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能直接应用到实践。但这些人的文化修养又较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不足,根本谈不上科研。总之,现行的教育体制没有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教育质量也不高,所以应大力提倡产学研相互结合的教育方法,即应该大力推行教育产业化。我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的教育问题是教育没有正确的产业化。

硅谷,就是世界上“教育产业化”的一个成功典范。数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这就是“硅谷”。之后,美、英等国家的大学,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教育产业化”是大势所趋,我国也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力实行“教育产业化”。

三、教育怎样产业化

1.不同的教育形式应区别对待。从广度方面来讲,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的部分(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可实行类企业化运行,以机构为单位与社会形成市场性关系,向社会提供人才和知识产品,从而形成自己的投入产出,形成投资与收益的良性循环。另外,我国还存在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正规的教育形式(自考辅导班、短期职业培训学校、继续教育机构等),因其产出的“人才产品”以及科技成果,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进行等价交换而必须实行产业化。而以义务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部分国家必须重点保证的高等教育以及某些特殊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如国防高等教育及专门军事、外交人才的培养等),生产的不是可以在人才市场上进行等价交换的“人才产品”,是作为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教育活动而必须由政府和一些非营利非政府机构来投资,所以不可以由市场化的产业机制来调节。

2.应该从深度上把握产业化的尺度。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尺度把握还要注意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注重科学技术的研发,避免受科研成果经济效益的驱动盲目加大其产业化的力度。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愈加明显,不可否认这是受了市场经济的影响,学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多以科研成就为主,这必然会引起教师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的情况,但教学任务依然是高校提供的主要服务项目和承担的主要任务。因此应改变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将教学水平与科研成果结合起来。

3.各级政府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功能,承担起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将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预算、决算置于各级人大的审议议程及其监督之下,通过调整拨款政策与比例,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基本需要和资源均衡配置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政府预算框架和各级政府政绩评价内容。各地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改变仅对公办学校拨款的传统做法,把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也纳入职责。在实践中探索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组合,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缺陷。

4.合理收费,加强监管民办学校须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核算成本,设立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关督查和定期公布审计结果制度,将违规办学和乱收费的学校予以曝光;对以营利为目的、以办学牟取暴利的学校,取消其减免税资格,并予以限制招生、停止招生等处罚。

四、结语

教育产业化不是坏的,我们不应该敌视,但我们对它有太多的误解,它被人拉出来当替罪羊宰杀,掩盖了许多教育问题产生的真相。当前我国教育产业化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乱收费、高收费、教育不公平、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并不是教育产业化本身引起的,而是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改革的制度失范以及不同教育主体的价值与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只有找到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教育产业化其实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也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一步,我们不能因为对它的误解,而停止了教育产业化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挪.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3.

[2]巴班斯基.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宁本涛.对“教育产业化”争论的再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6,(18).

高职教育相关词汇探究 篇4

一、教育与教学

1. 教育。

教育是人类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1]教育是教育者代表一定社会 (或阶级) 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行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 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2. 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 (阶级) 所需要的人。简单来说,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作为学生来讲, 知识是重要的;作为教师来讲, 比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 它涵盖了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环境等诸多内容。

3.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 除教学之外还包括其他活动。

二、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

1.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 即所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规格。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各行各业基层直接参与组织、实施、保障生产 (流通或服务等) , 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 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 (引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 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 也称行为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对落实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标的内涵要大于教学目标, 但是就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来看, 其教学目标几乎可以等同于该教学活动的教育目标。

三、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

1.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2.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3. 教学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要求, 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通常, 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 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4.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 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都对落实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1) 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 着眼于教师的教;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 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 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 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 它不仅对教师实用, 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2) 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 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 表义具体, 深广度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 (3) 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的指向作用,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 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 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4) 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 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 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 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 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 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 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

四、教育模式与教学模式

1. 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教育领域用得比较广泛的一个术语。教育模式是人们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而产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方法、方式、策略、理念于一体的实践模式。现代教育模式有很多种类,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模式, 而职业教育模式也并不能简单的就是一种单一的或者统一的模式。按照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2007年2月25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的说法,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和中国的实践, 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模式至少有三种”。

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老师讲, 学生听, 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也就难以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一般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 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主动获取知识, 最后拓展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参加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 体现“以人为本”。高职教育有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如理论与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 产、学、研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等等。

3. 教学模式与教育模式的关系。

教育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教育框架, 范围大, 指导性强。教学模式是针对一种教育模式或者一门课程教学模式。一种教育模式或一门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 可以采用理论与实际一体化, 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等等。

五、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1. 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教育的任务通常由实施普通教育的学校 (称为普教性学校) 承担, 普通教育学校分为普通基础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 均实行全日制教学。[2]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技工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也属于普通高等教育) 。

2.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3]复合的结果导致三种理解:第一种将它归入“高等教育”范畴, 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第二种认为它只是“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高层次的那一部分, 并不属于高等教育, 从而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的、互不交迭的教育范畴;第三种则把它泛化地理解为, 凡是培养处于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 (不管其属何种系列) 的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 如把培养技术工人系列人才中的高级技工教育也看作是高等职业教育, 从而将“高等”与“高级”等同起来。

3.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普通高等教育, 但目前一般仅限于专科学历层次。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又存在着区别。[4]区别之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学术定向性, 主要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 以培养应用性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区别之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强调学科的重要性, 注重理论基础的广博性和专业理论的系统性、精深性, 专业设置体现学科性, 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性, 教学过程突出研究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随着我国决策层与操作层对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认识的改善, 这一问题在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内涵之后将会得到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分级制试点工作2010年已经在部分高职院校展开。

六、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条件

1.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职业教育院校常用的教学法有:讲授教学法、播放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

2.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阶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 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高职教育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外,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 就是把企业、公司使用的先进设备仪器以及管理引入学校、搬进课堂,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

3. 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 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学条件包括软件教学条件 (如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 和硬件教学条件 (如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学资源等) 。

高职教育的教学条件除上述外, 还必须有实习实训基地, 包括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甚至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

4. 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条件的关系。

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也要有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挂图等。这里的教师、教室、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等, 就是教学条件。显而易见, 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手段的选择都是以教学条件作为基础。如果没有紧跟社会实际的实习实训场所, 就难以培养出我国社会急需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2010年9月13日, 教育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5]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希指出, 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 我国的高职教育方兴未艾。统计数据表明, 无论是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 还是就业形势,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方案、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环境等内容与含义, 准确定位我国高职教育, 彰显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 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勇往直前。

摘要:鉴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 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相关词汇的内容与含义, 准确定位我国高职教育, 彰显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 将有助于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有序建设。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词汇,探究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名片.教育[DB/OL].http://www.baidu.com/s?wd=%BD%CC%D3%FD&search-radio=on&ie=gbk.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3]沈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念界说[J].上海职教, 1993, (12) .

[4]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校园信息网[EB/OL].http://college.shghxyedu.net/Dept/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2.

教育相关的常用英语词汇 篇5

primary school:小学

coeducational:男女合校教育的

certificate:毕业证书(指中学的)

school term:学期

good grades:好分数

Freshman:大学一年级学生(美语)

Junior:大学三年级学生(美语)

middle school:中学

Secondary school:中学

graduate school:研究院

undergraduate:大学毕业生

college of arts:文学院

board and room:膳宿

credits:学分

kindergarten:幼稚园

public school:公立学校

diploma:文凭(指大学的)

school year:学年

semester:学期(美语)

full marks:满分

laboratory fee:实验费

to go to college:入学院读书

to majOr in literature:主修文学

college Of engineering:工程学院

degree of bachelor(master,doctor):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

application for entrance examination:申请入学考试

matriculation:大学入学考试(英语)

Sophomore:大学二年级学生(美语)

Senior:大学四年级学生(美语)

high school:中学(美语)

college:学院,大学

graduate:毕业生

flunk:不及格

tuition:学费

《教育督导条例》相关问题解答 篇6

答:《教育督导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相对过去较为零散的教育督导内容(政策、法规),《教育督导条例》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明确了督导机构是人民政府的机构。教育督导机构在中央是国务院的督导机构,在地方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这为改变当前大多数教育督导机构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内设机构的状况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是明确了督导机构独立行使教育督导职能。教育督导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独立行使职能,强化了教育督导机构与其职能的相对独立性,为建立与教育决策、执行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教育行政监督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是扩大了教育督导的范围。过去教育督导的范围主要是基础教育,督导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校。现在明确把各级各类教育纳入督导范围,督导对象扩展到下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实现了全覆盖。

四是确立了督学地位。国家实行督学制度。这为进一步建立督学资格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督学队伍逐步走向专业化轨道奠定了基础。

五是规范了教育督导的类型和程序。把教育督导分为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三类,并分别明确了工作重点,确定了严格的程序,有利于保证监督的公开、公正和有效。

六是强化了监督问责。督导报告应作为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这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有效性。

问:专职、兼职督学是如何任命的?兼职督学任期是多少年?督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专职督学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任命;兼职督学可由教育督导机构聘任。兼职督学的任期为3年,可以连续任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3个任期。

督学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2)熟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3)坚持原则,办事公道,品行端正,廉洁自律;(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教育管理、教学或者教育研究工作10年以上,工作实绩突出;(5)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6)身体健康,能胜任教育督导工作。

问:教育督导机构可以行使哪些职权?督导的事项包括哪些?

答:教育督导机构可以行使下列职权:(1)查阅、复制财务账目和与督导事项有关的其他文件、资料;(2)要求被督导单位就督导事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3)就督导事项有关问题开展调查;(4)向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提出对被督导单位或者其相关负责人给予奖惩的建议。

督导的事项包括:(1)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管理等教育教学工作情况;(2)校长队伍建设情况,教师资格、职务、聘任等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招生、学籍等管理情况和教育质量,学校的安全、卫生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校舍的安全情况,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的配备和使用等教育条件的保障情况,教育投入的管理和使用情况;(3)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均衡发展情况,各级各类教育的规划布局、协调发展等情况;(4)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政策规定的其他事项。

问:督导的次数有没有具体规定?

结合生物教学渗透相关教育 篇7

如讲到“人体营养与食品安全”时, 我特别强调要按时进餐, 如果长期不按时进餐, 会引起什么后果呢?因为到了平时吃饭的时间胃酸会大量自动分泌, 若此时不进食, 大量的胃酸就会损坏胃粘膜, 容易得慢性胃炎。学生最喜欢吃零食, 学校周边流动食品、餐饮摊点的小食品特别多, 也是学生最喜欢光顾的摊点, 据工商人士介绍:一些流动食品、餐饮摊点所售食品达不到基本卫生要求, 特别是油炸、煎炒、烧烤等食品所用油品多为地沟油潲水油提炼而成, 会有大量致癌物质, 存在极大的健康隐患。

二、心理健康教育

讲到《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这节内容,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是指哪些内容?如:在日常生活中, 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情不好或情绪低落;有的人考试前非常紧张, 几天睡不好觉, 根本没有精力复习功课;有的人总怀疑别人讲他坏话, 想报复;有的人因别人成绩超越自己就嫉妒, 老想用不正当方法“阻拦”别人。这些问题都属于心理健康问题。举相关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不要因一点挫折导致“心理变态”害了自己又害他人。

三、社会适应, 竞争能力教育

讲到《生物进化原因》这节内容时,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不同的, 如仙人掌对沙漠缺水环境的适应;猛兽和猛禽 (如虎、豹、鹰等) 都具有锐利的牙齿 (或喙) 和尖锐的爪, 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被捕食的动物也不会坐以待毙, 它们能以各种方式来防御敌害, 如鹿、兔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 豪猪、刺猬身上长满尖刺等。还有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 如保护色, 如冬天的雷鸟和夏天的雷鸟的羽毛变换, 比目鱼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 警戒色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 竹节虫的拟态等这些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是普遍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 并不是绝对完全适应, 例如:具有保护色的昆虫也常常被视力敏锐的食虫鸟类所侵害;还有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生活是适应的, 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 池塘逐渐干涸了, 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便会死亡。从以上的例子看到生物的适应性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 这种双重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深化了学生的适应思想。讲到关于竞争, 优胜劣汰如同一片森林的各种树木, 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彼此争夺阳光, 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如牛、羊对草的竞争。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 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空间是有限的, 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 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人类也不例外, 现在我国人口增多, 资源空间有限, 就业困难,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与动物也存在类似竞争。无形中学生就受到竞争意识教育, 同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社会, 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 我们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 必须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竞争能力, 才能立足于社会, 才能生存, 才能有所作为。

四、生物科学教育

近年来, 为了保护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早已公布, 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 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 这一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 同样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2009年2月11日海南日报载:文昌被杀巨鲨属二级保护动物, 船主渔民杨计华说:“当时我们不知道这是保护动物, 要知道就不抓了。”从渔民回答中可知他们不是有意抓, 而是不知其为保护动物才导致的后果, 所以我教到相关内容时, 都要让学生懂得生物科学教育, 免得将来惹起家庭风波, 引发社会问题。

五、生态环保教育

“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刍议 篇8

1 体育教育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 而得智皆寄予体, 无体是无得智也。”“体育”可以被理解为:体育教育, 身体教育。同时, “体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 是多边缘的, 它与化学 (Chemistry) 、物理 (Physics) 、英语 (English) 、数学 (Mathematics) 、生物 (Biology) 等基础教育学科相关联, 同时也与心理学 (Psychology) 、经济学 (Economics) 、伦理学 (Ethics) 等较深学科有关联。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专业所涉及的课程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人体解剖学、体育管理学等) 中, 各方面的事实及权威理论深化了此观点。

2 版体育教育分类

2.1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包括学前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按教育的对象分类, 体育教育包括普通体育教育, 专业体育教育和特殊体育教育。而普通体育教育是整个体育教育的基础, 它在体育教育科学体系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 学校体育中的普通体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学前体育教育是出生后到上小学之前的阶段, 主要依靠父母亲属及幼儿园阿姨的指导, 进行一系列基本身体活动的练习, 如走、跑、跳, 以及小朋友之间的玩耍嬉戏, 是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及启发智力的初级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父母带孩子去接触专业运动项目的比例在上升, 如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溜冰等。那么, 学前体育教育的质量之间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体格艰苦状况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批专业的学前体育教育人才, 功在当代;拥有一套优秀的体育教育方法, 利在千秋。

中小学阶段, 体育教育无非是外堂课———“体”, 身体运动为主, 内堂课———“育”, 游戏与简单体育理论为主的结合。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从增强体质出发, 把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同锻炼身体统一协调起来, 并且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但是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方式主要为“上所施, 下所效也”, 没有形成教与学的真正互动, 只考虑到是为了放松身体而进行的“休息”, 或许这就是为何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学生与老师不重视体育教育的原因吧。中小学是全面发展人各方面素质的黄金时期, 培养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并积极投身其中是这个时期体育教育的目标。总之, 体育教育在中小学的地位十分重要。

2.2 竞技教育

如今的世界局势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国与国之间那种针锋相对的战局关系已经远去, 更多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刺激各国在其他领域一决高下, 除经济的大比拼之外, 高水平体育之间的较量已成为最主要的表现。四年一届的奥运会, 世界杯, 以及各洲际之间的体育赛事, 为各国提供了一个较量的机会, 如何打好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 已逐渐成为显示各国实力的重要砝码。奥运会等赛事的举办, 也无形的推动着世界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立足于各国实际的体育教育就越显重要。

纵观现在我国蒸蒸日上的体育事业, 乒乓球 (张怡宁、刘国正) , 跳水 (田亮、郭晶晶) , 举重 (刘春红、张国正) 等项目的领先, 田径 (刘翔、邢慧娜) 的崛起, 以及足球、篮球、排球的初见规模, 都向世人宣

作为当代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 严峻的社会与家庭情势逼迫决定, 是继续教育还是依靠本专业特色寻求适合自己“下海”的空间呢?其实, 继续教育的最终结果也是为了寻找更合适的工作, 寻找机会, 打拼一片属于自己并可以坚持下去的天地。高等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是使学生体力得到充分发展, 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 根据所学专业的需要和将来工作对身体的要求, 加强某一方面的技能锻炼。这个时期学校对体育教育的要求也相应的上升了一个层次, 即体育教育的内容由中小学阶段普遍实施的“动”慢慢地向“动静结合”转变。“动静结合”就是说在对具体运动进行实践的同时, 教师将有选择性的专业知识理论传授给学生, 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领悟, 将知识与技能变为属于自己的财富的过程, 这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整个有关体育点面结合的教育, 为以后学习, 生活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也可以为今后我国体育产业与事业的腾飞奠定基础。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另一个目标是培养可以胜任现代体育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 为下一代的学生做好教员准备。

笔者认为, 打破“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的传统观念, 真正的实现体育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 由学生提出新颖的更符合自身体育素质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模式, 既可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积累先进的教学经验, 又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与协作意识。

4 结语

尤维纳里斯说过,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而良好的体育教育赋予我们健全的身体。不管将“体育教育”分开还是合并起来考虑, 只要人们能从中受到有益于自身的教育, 那就是“体育教育”的奋斗方向, 也是其价值的表现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2]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3]韩秋红.孔子与柏拉图体育教育思想的哲学审视[J].浙江体育科学, 2010/05.[3]韩秋红.孔子与柏拉图体育教育思想的哲学审视[J].浙江体育科学, 2010/05.

[4]王芳.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哲学反思[J].教育探索, 2007/11.[4]王芳.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哲学反思[J].教育探索, 2007/11.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探究 篇9

一、健康、亚健康及心理健康

(一)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演变,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完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1948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其宪章上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1990年, WH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加以补充, 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由此可见, 伴随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 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拓宽。从单纯的躯体健康, 逐步扩展到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道德健康, 即理想的健康状况不仅仅是免于疾病的困扰, 还要充满活力, 与他人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处于健全、美好的状态。

(二) 亚健康的定义

所谓亚健康, 通俗地说, 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 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 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 机体处于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一般来说, 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 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 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三) 心理健康的定义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 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 (Jahoda, M.) 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 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 (positve mental health) ,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 自我认知的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 能对自我作出客观的分析, 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 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 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 自强不息, 即使遇到挫折, 也会成长起来, 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 统一、安定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 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 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 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 有较高的抗压力与坚韧的忍耐力。

4. 自我调控能力。

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 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 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 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 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 对现实的感知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 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 判断现实。

6. 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 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 而是顺应环境, 适应环境, 并积极地变革环境, 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热爱人类, 适当地工作和游戏,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 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 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 而且能自我实现, 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 体育教学过程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的外在表现, 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 教师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

(二)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

体育教学通常在室外进行, 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 而且要承受一定的负荷。采用体育竞赛, 运用学生共同认可方式和规则, 以相互间身体对抗的形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赛活动, 在伴随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后, 学生会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 培养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奋勇拼搏, 塑造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

(三)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

体育活动是一项群体活动,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 相互交往、相互保护、相互协作, 能促进自身的社会化。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 体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 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模拟, 在这过程中, 学生能获得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

(四) 体育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消除精神紧张、培养自信心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有计划地控制学生运动强度, 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实验研究证明:有氧代谢运动能逆转精神紧张、忧郁症等恶性症状, 使自信心增强, 使焦虑和压抑等情绪障碍得以缓解。有氧代谢运动影响情绪平衡用生理学方法来解释有两个方面:一是缓解情绪紧张。在运动中, 机体的代谢增强, 有助于消除体内积蓄的肾上腺素和其他代谢产物, 使储存在肝、脾的血液大量进入循环, 有利于脑的血液供应。二是内啡呔效应。内啡呔是在有氧代谢运动中由脑垂体腺分泌的一种吗啡类激素, 它的镇痛作用比吗啡强200倍。据研究, 许多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能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和生活信心, 与内啡呔效应有关。生理学上的这种解释与1980年美国学者迪什曼 (RK.DISHMAN) 所做心理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他发现进行体育活动 (慢跑、游泳、自行车、力量训练等) 对于抑郁症的治愈率达85%, 于焦虑症的治愈率达60%, 对于化学药有依赖性的治愈率达45%。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的作用

(一)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 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 激发他们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

(二)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在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排除心理困扰, 纠正心理缺陷, 克服心理障碍, 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品质, 确保体育运动的正常、顺利进行。

四、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宗旨

根据新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 参考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整体要求, 结合体育对学生的心理效能, 确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总的宗旨是通过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促进学生心理生活的健康和谐,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充实, 达成普遍意义上生活质量的提高, 真正实现体育“心灵”与“躯体”本质功能互为一体的教育与养成作用。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积极、合理、健康的自我认知, 提高知觉和反应的敏感性, 提高自信心;提高社会的交往与沟通能力, 培养和谐、理性的人际关系;培养有社会意义的竞争、合作、团队、领导、生态等意识和观念, 提高学生健康的社会健康心理能力;塑造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 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发展学生理性和稳定的情绪, 提高情绪的自控力;培养学生持续的进取精神, 发掘生活体育潜能, 培养自我心理疗治调适的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旨在培养和健全学生自尊自信、忍耐坚强、开拓进取、沉着果敢、勤奋踏实、公正诚实、体谅友善、互助合作、责任心强、善于思考、乐观、理智等品质, 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 预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教育途径有:寓于严密的体育组织教学之中;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 与体育德育教育触为一体;结合体育教材特点;发挥体育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通过学生自我心理活动与体验来教育、培养。方法有说服法、锻炼体系竞赛法、课堂教法。

五、体育与心理教育的综合运用

(一) 体育心理咨询。

咨询的形式有会见、电话、书信等多种。有的学生存在生活中的困惑、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或者来自家庭中父母不和所带来的痛苦, 这些深层次心理问题难以在心理课、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得以解决, 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在运动中体会成功和失败的酸甜苦辣, 在运动中减轻心理负担, 同时也可以求助于体育心理咨询。体育心理学教师应本着为学生保密、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做学生的密友,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二) 体育心理档案。

在学生刚入学时施行一些心理测试, 如情绪稳定性测试, 性格测试、自我概念测试等。通过这些测试, 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及个体差异, 为学生设立心理档案, 并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中情绪不稳定、性格存在偏颇、过于抑郁、自我概念极低的学生筛选出来, 进行特别的辅导, 使他们尽快回归正常行列。

(三) 心理协作小组。

由学生自发组成, 在课余时间交流和阅读心理学科普书籍, 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在电话或网络上沟通。一致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于体育心理学教师。组内成员以帮助与被帮助的方式进行疏导, 交谈的话题不设边界, 自由、广泛而富有开放性, 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关注和解决自身问题。

(四) 体育心理资询室。

体育教学部门成立专门的体育心理咨询室, 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 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知识, 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 心理辅导站。

建立体育教研室与心理辅导中心联接体系, 用运动方法和语言暗示疏导学生, 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站, 并对部分学生 (心理障碍明显者) 建立个人运动处方, “对症下药”。

(六) 改进教学方法。

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安排适当的课时, 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和理论的相关教学。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健全个性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当代的大学教育, 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适合当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还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它是一种超越了的学校体育教育, 是一种面向社会的教育。我们希望体育心理素质教育能够像基本的健康教育或基本的素质教育一样, 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隆瑞, 粱向阳.体育社会学报.人民体育出版社.

[2]皮连生.教学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生命教育相关问题探析 篇10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 生命教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关于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 以期使受教育者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 提升生命质量, 激发生命潜能, 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通过实施生命教育, 可以对大学生的人生之路做出引导, 使其正确认识生命及其意义, 珍视生命, 热爱生命, 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同时对他人的生命产生尊重和关怀的情怀, 最终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

由此可见, 开展生命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它有利于使教育回归本真, 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把握生命的意义、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2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 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生命意识, 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 但也有部分学生生命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对个人、集体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后果。由此可见, 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

2.1 生命教育课程设置滞后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 能对受教育者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 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这多少会导致对学生内在思想的忽视。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偶有涉及, 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无法受到系统的生命教育, 缺乏相关的实践指导, 使一些学生的心理与人格可能出现问题, 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生命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学习, 拓宽知识面, 提高集体意识, 形成良好的校风, 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围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内容开展, 较少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 使学生缺乏通过参加活动获得生命感悟与生命体验的机会。

2.3 生命教育课外实践环节薄弱

生命教育来源于实践, 最终也要体现在实践中。课外丰富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培养大学生生命主体意识, 使他们主动思考、自觉吸收生命教育内容。当前, 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研究型实践活动、服务型实践活动、养成型实践活动、拓展型实践活动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 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项目仍较少, 虽然部分活动会穿插一些生命教育的内容, 但往往是零星分散的, 缺乏完整的体系, 难以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

2.4 家庭和社会忽视对生命的关注

学校是个体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场所,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载体。但对受教育者而言, 家庭和社会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亦是不容忽视的。个体从出生就受到家庭的影响, 早期家庭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忽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部分家长对生命的相关话题避而不谈, 缺乏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观念淡薄, 造成家庭中的生命教育缺失。加之当今社会发展迅速, 竞争激烈, 越来越关注个人事业的成功和财富的积累, 而忽视了对生命的关注, 以及对个体内心的关怀。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使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关注于外在素质的提高, 而缺乏对自身生命的思考。

3 加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3.1 深化对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知识本位, 技术至上”的倾向明显, 缺乏对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 偏离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因此, 必须深化对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 转变当前的高等教育理念,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幸福追求, 始终将个性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问题来关注。

3.2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对大学生实施最直接有效的系统教育, 是大学课程设置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在课程体系上, 应以生命为核心问题, 以生命活动、生活实践为主要内容, 以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命, 关注自我, 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懂得珍惜生命及如何发展生命, 最终拥有高品质的生命历程, 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课程建设上, 应注重教材的编写、教师的选择、教学的安排, 使生命教育课程受到与其他课程同样的重视。

3.3 注重生命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师积极正确的生命意识, 对于有效开展生命教育至关重要。只有教师充满生命活力,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 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生生命教育, 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 制定相关政策, 保障生命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使教师系统地学习掌握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 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使教师在生命教育的教学中能够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以实际行动感染人。

3.4 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 对于学生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它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学校物质文化方面, 要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态来关注校园的一草一木、建筑设施等, 同时可将有生命教育价值的名言警句“点缀”其中,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方面, 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实施对学生的管理,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学校精神文化方面, 要注重对良好风气的引导, 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营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校园风气。

3.5 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配合课程教学,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对课堂中的学习有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例如户外拓展活动、关爱残障人士活动、支教活动等, 通过团队协作、挫折体验、关注他人、自我价值实现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和关爱他人的价值, 体会生命的意义和成长的快乐, 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6 强化家庭和社会中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开放式教育, 在学校教育外, 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更广泛的参与。家长要不断加强对子女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等, 使子女明晰个体生命的存在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要有感恩意识, 学会关爱他人, 为他人考虑。家长自身亦应不断学习, 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教育知识, 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社会媒体应发挥宣传优势, 宣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理念和事迹, 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3.7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教育资源, 其中不乏生命教育的珍贵素材。例如, 儒家在生命观上强调以积极入世的立场来寻求生命的意义, 强调生命的责任, 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应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这种以生为贵, 即“贵生”的观念, 亦是生命教育的宝贵素材。

摘要: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展生命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滞后, 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课外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 提出了深化对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等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潘明芸, 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4) .

[3]郑晓江.论生活与生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 (3) .

[4]张红明, 牛凤霞.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4) .

音乐教育生命形式的相关思考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育 生命形式 个性 科学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成绩,对于陶冶学生的情趣也是很有帮助的。中国传统音乐注重于受教者情感、性情以及智力的多目标培养,可是当今各大院校的音乐教学已经远远脱离了中国传统乐教的理念。当今的音乐教学更加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在考核的压力下音乐教育已经逐渐转变成了一种以教授技能应付考核的急功近利的考核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感不再受到尊重,音乐的艺术性也逐渐丧失。

在今后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今后的音乐教育应该回归人的生命,更应该注重学生个人感受、个人体验、创造力的培养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冠以音乐教育以新的生命形式,最终实现音乐教育的高质量教学。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恢复音乐的本来面貌,使得音乐教育更具有艺术化特征;音乐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新一代的音乐制作者而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实现音乐创作的第一步;在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成功与否全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创造力。因此音乐教育要具有创造性的音乐生命形式;此外音乐教育还具有审美功能,通过音乐教育应该能够让学生欣赏到更多高品质的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因此音乐教育也应该具有审美化的生命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还要处理好与科技的手段,科技有助于音乐教育,但是音乐教育的最终实现是要靠音乐艺术本身,因此在要实现非科学化的音乐教育生命形式。

一、 个性化的音乐教育生命形式

音乐教育虽然是面向学生群体,但是音乐教育的成绩却取决于每个学生个体。音乐教育既具有共性,同时也具有个性。当今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共性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任务,往往采用共性方式来进行音乐教育。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人体验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师生之间没有实现有效沟通。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未来的音乐教育必须要具有个性化的生命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人体验。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还包括情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要给学生以机会来表达他么的个性。个性化的生命形式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实现自我,只有实现这个目标学生的个性才能最终得以发挥,高水平调动音乐创造才有可能。

所以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需要以平等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自身居高临下的形象,要尽量采取平和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心态、情态以及神态要保持高度重视。要以真诚地心连面对学生,要尽量避免采用说教性语言来进行教学。教师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要学会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个性的升华,使得学生的自我能够逐渐融入到更深邃、更丰富充盈的大我之中。

二、 艺术化的音乐教育生命形式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当今的音乐教学却把它当成科学知识来进行教授,这样音乐教育本身的目的就会被扭曲。音乐教育本身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能力的,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变成了急功近利地技能性教学。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恢复音乐教育的本来面目,在音乐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学生艺术性培养。

艺术修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学生单纯地掌握音乐技能却没有多少艺术修养,这种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音乐艺术修养的过程是一项专业性地长期性的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需要音乐教师的长期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音乐实践课堂上教师要想表现出作品中主旨,不仅需要有致的节奏、丰富的和声、严密的结构,更需要从艺术高度来创造音乐美,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情感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实践。

音乐技能与艺术修养是相辅相成的,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是通过高超的音乐技能表达出来的,音乐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音乐技能,音乐技能越高超,塑造出来的音乐形象也更生动。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音乐技能与艺术修养之间的关系。音乐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要为音乐艺术的主旨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音乐教学目的的克服最终是以艺术洋洋为目的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那种急功近利地教学模式,改变重技能轻艺术的现状。要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三、 创造性的音乐教育生命形式

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培养更为重要。学生在有了创造力之后才能创造出更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可是当今的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却没有相当的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机械的逻辑方式,把原来整体的音乐作品分解式地进行教学。这样一种教育丝毫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本身一门具有强大魅力的艺术,在音乐教育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今后的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通过领会音乐作品的独创性来增强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即兴化表演。创作的想法往往是在平常不经意间产生的,重视学生的即兴表演,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力。音乐创作潜能往往是从这不起眼的即兴表演中挖掘出来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教师自身要重视音乐训练的整体性、直观性以及适用性。即兴音乐表演对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创造力、应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即兴表演贯穿到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

四、 非科学化的音乐教育生命形式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好音乐教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有助于音乐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升了音乐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当今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这对于提升音乐教育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可是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逐渐使得原本具有艺术特征的音乐变成了一种专业性地规范化地具有严密逻辑性地技能型学科。这无疑改变了音乐教育的本来面貌。在科学技术指导下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技能型教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趣味无疑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这种局面。

教师必须要学会正确处理音乐教育。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实现非科学化的音乐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艺术精神往往是通过知觉、情感以及想象等体验出来的。因此单纯地凭借科学技术是无法实现有效地音乐教育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要使得音乐教育回归到它原来的面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长远发展。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关键是教师本身必须要具有主体意识。

五、 人文性的音乐教育生命形式

人文性的音乐教学理念近些年来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不少院校也开始实施这种教学理念。所谓人文性重点指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中过度专业性的问题。在当今的音乐教育模式中的由于长期以来以培养学生音乐技能为目标,因而往往把音乐教育分成多个专业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技能,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却是不利的。音乐是人文学科中一门重要学科,音乐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知识、素质以及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改变当前的这种教学模式。

近些年来有的学校开始实行一专多能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过度重视专业技能的状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重视技能培养的大格局没有改变。人文性的音乐教育生命形式必须是一种全体学生都懂得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按照先博后专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学会引导学生把勤学苦练与多能一专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当今的音乐行业普遍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音乐人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这方面下手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音乐教育是各大院校教学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的重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必须要使得音乐教育具有全新的生命形式。当今的音乐教育过度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过度利用科学技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本文详细分析了在未来的教学中音乐教学应该具有的五种生命形式。个性化是音乐创造的前提。音乐教育必须要具有个性化的生命形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音乐创造才能成为可能。创造性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下决心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问题,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广大教师可以从上文提到的五种生命形式中结合自身经验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庆丰.论高师音乐教学的重心转移与范式重建[J].中国音乐,2008(2).

[2]邓兰.对现代化教学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唯上的批判--兼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核心作用[J].教育学报,2006(3).

[3]孙颖. 改变教学理念让音乐教学更高效[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8).

小学性健康教育相关问题探讨 篇12

性健康教育,是关于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潜力发展的教育,它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和性卫生知识,而且要进行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的教育,使人们获得性科学知识,摆脱性无知,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目前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开始充斥着大量有关性的信息,天真的儿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性问题,产生性困惑,这给小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当今我国很多城市已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性健康教育,有些小学也在中低年级尝试着进行性健康教育,但总体看,我国小学性健康教育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大纲,没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小学性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于学生性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为此,笔者对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力求有益于现阶段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开展。

1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1]。”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即所谓理念指导行为。开展小学性健康教育,要秉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思想。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科学的、完整与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性无知,避免不良性信息的影响,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

2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正确的原则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小学性健康教育原则是小学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行为指南,要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1 综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做人的教育,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根据学生成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道德与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2 科学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注重学生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性教育,使性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差异,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2.3 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时间普遍提前;伴随社会发展,性角色的行为规范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对儿童性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生会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产生新的性问题。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随着上述变化而有所变化,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小学生的性教育。

2.4 系统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安排。要注意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卫生知识,识别不良信息、自我保护及异性交往、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

2.5 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建立信任来对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反思、自我调节。

2.6 整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教育的整合性,其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性。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多个环节,学校性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要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发挥学校整合教育性。学校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结合,重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儿童少年性健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整体。

3 小学性健康教育目标

3.1 总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认为是一种预期的教育效果,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教育目标的制定,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教育目标实施过程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

小学性健康教育总目标在宏观视野上应着眼于小学生终生发展,应把小学性健康教育确立为以建立科学的性价值观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性健康教育,从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态度、性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品格塑造以及责任教育。从性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使学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走好健康人生的关键一步。

3.2 各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身体从幼稚型向成熟型变化,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伴随着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为的社会化加速,这一系列变化警示教育者,小学性健康教育要依据小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发展需要来确定适合其年龄认知特点的、具体的性健康教育目标。

3.2.1 学段一(一~二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认识人体基本部位并掌握各部位名称,了解生物繁衍的初步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适当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认同性别角色,初步学习表达意愿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初步理解爱的基本含义。(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隐私,理解人对隐私的需求,建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了解性侵害;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4)自我保护能力。初步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初步掌握单独与人交往时性的自我保护技能。

3.2.2 学段二(三~四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了解人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了解相貌和身体特征的遗传现象;了解个人卫生常识;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悦纳自己的体貌;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学习自身性角色的内容;初步掌握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初步掌握交朋友的方法;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初步理解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的意义;初步理解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初步理解友谊和爱的含义。(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认识性器官是个人隐私,需要保护和尊重;学习对所喜爱异性合理的表达方式以及面对异性喜爱的回馈方式;掌握对社会媒体性信息的初步鉴别标准,建立在教师及家长帮助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自控能力。(5)自我保护能力。了解性侵害的主体特点,初步掌握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提高防范性侵犯的意识和能力。

3.2.3 学段三(五~六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初步了解两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发育特点和相关保健知识;增强小学生在性健康方面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其成长阶段性心理特点和自我调适方法;悦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了解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加强男女生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的意识。了解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初步掌握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认识本年龄阶段正确的性角色内容和性角色的行为规范;理解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学习适合本年龄段与异性交往的方法与礼仪;学习把握对成年异性偶像的关注尺度。(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初步理解性器官在人生中的意义和如何保护等,进而知道自己和异性对此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学习进入青春期异性交往中,爱、尊重和责任等的新含义;初步掌握分辨性知识和不良性信息(非科学的性信息)的标准,并在老师家长帮助下建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意识。(5)树立符合年龄特点的性审美观。理解性别美的内涵;懂得欣赏和塑造身体健康美、性别美;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保持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6)自我保护能力。了解性骚扰与性侵犯常识,提高预防意识,初步掌握防范性骚扰及保护自己的方法,以及遇到性侵犯时的求助与救助的途径和方法 。(7)艾滋病及预防。初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培养预防艾滋病意识;懂得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

4 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

性健康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已形成了有内在逻辑的内容体系。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同样有其系统性,笔者认为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5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4.1 性生理方面

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发育特征(第一性征);受精与胎儿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表现及卫生;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的出现及保健措施。

4.2 性心理方面

悦纳自己的性别,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性意识,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4.3 性道德与社会方面

性的社会属性,性角色差异及其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的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友谊友爱的意义,与异性交往方法与礼仪,尊重异性、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对人和事的观察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正确辨别媒体有关性的信息的方法,能科学坦然地看待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4 性审美方面

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性别美的欣赏和塑造,适合年龄特点的着装美,心灵美与形体美统一。

4.5 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对艾滋病人的关爱意识。

5 小学各学段性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各学段的教育内容制定,不仅要符合小学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注意教育内容的阶段性,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系统的教育内容会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1 学段一(一~二年级)

人体基本部位及名称 (包括两性外生殖器官:外阴、阴茎) ;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植物、动物);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与家人的相处方法,对爱的理解;认同性别;互相帮助与合作;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尊重他人隐私,基本的求助方法;与人交往的方法、交往中度的把握(在父母不在情况下,与邻居家大孩子、与父母的同事和邻居家的大人单独相处时,要注意的礼貌、举止、方法和环境)。

5.2 学段二(三~四年级)

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受精、胎儿发育及分娩过程);相貌和身体特征是遗传的结果,悦纳自己的体貌;个人卫生常识(身体、特别是男孩女孩的外阴卫生);友谊、友爱的意义,交朋友方法;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责任意识;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家庭的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性、食物中外来激素对发育的影响);与善意帮助自己的陌生人相处的方法和尺度;单独与陌生人的交往方法(对待问路人、学校周边推销食品的人、独自在家时找父母的人等等)。

5.3 学段三(五~六年级)

两性生殖器官的基本功能;身高增长情况,生长加速原因,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女性月经及经期卫生保健常识;男孩遗精生理现象;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性别美的内涵;男孩、女孩形体美与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与异性交往的态度、方法与礼仪。

6 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方法及保障机制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视为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小学教育的多个环节中,其教育形式、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灵活多样,但这并不影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6.1 途径

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和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班会、队会、校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午间广播等)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艺术、语文等课程中要注意挖掘和渗透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6.2 方法

在学校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情景模拟表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能力和方法上得到提高。

学校要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建立教育档案、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积极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技场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校外人力资源),增强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6.3 保障机制

学校要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教师全员参与。学校要注意将性健康教育教学、性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达到“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的目标。

7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教育活动实现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价值作出判断,以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2]。”现代教育评价已将评价的“衡量”作用拓展为“衡量”、“促进”、“改进”等多重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就应秉持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

7.1 学生评价

7.1.1 评价理念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应是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有关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提高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主体和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7.1.2 评价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应落实到评价学生在与性有关的、符合其年龄认知特点范围内的知识、习惯、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即:评价学生性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与性有关的卫生习惯及健康行为养成情况、科学的性态度形成情况、性价值观树立情况、作为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责任意识养成情况、符合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养成情况、在社会中处理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水平、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

7.1.3 评价主体与形式

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学生互评、学生学习成果宣传展板、家长评语、教师评语等。

7.2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教师评价主要落实在教师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整体认识;教师在性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的能力和实效;教师在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三大方面。

7.3 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落实小学性健康教育的保证。小学性健康教育学校评价应侧重于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及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两方面。

7.3.1 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

整体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安排、教学安排、师资安排、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7.3.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

教师教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检查、教师培训、家长培训等。

8 讨论

“在性方面,一切知识的获得、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培养、行为的约束、道德的养成等等,均需要系统全面的专门教育——性健康教育”[3]。现阶段我国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阻力和困难。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统一的性健康教育大纲。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在教育部2008年12月1日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所涉及,这首先是表明了教育行政决策部门的态度,这对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由于是健康教育大纲,因此关于性健康教育只涉及性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首先应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其次 ,要重视性教育课程建设,目前最急需的是出台性教育大纲并选编教材以及开发性教育教具等。”[4]要保障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必须有政策指引和教育大纲指导,小学性健康教育有了政策和统一的大纲,各地区就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制性健康教育教材,使小学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代序).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李鹰.青少年性教育.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3.

上一篇:金融IT企业下一篇:血管介入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