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

2024-07-07

职业(精选12篇)

职业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道德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异同点, 强调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从如何树立职业思想、激发职业理想及如何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指导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根据我国经济及教育发展现状, 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要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为使中职生能尽快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 各校相继开设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

笔者从事职教工作多年, 在此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关于职校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1. 道德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何为道德?道德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有着密切联系, 同时又具有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时代性等特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项基本规范。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多种行业的劳动者, 而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其自身特点, 主要表现在: (1) 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与一定职业对社会承担的特殊责任相联系; (2) 行业职业道德是多年积淀的产物; (3) 行业职业道德是同一行业内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特征, 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 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与从业人员利益相一致。

2.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思想, 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的职业道德信念, 即对职业道德理想与职业道德原则和对自己履行的职业责任与义务的真诚信奉。它是职业道德知识、情感和意志的结晶, 也是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引导学生把新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指导自己的职业活动实践, 在职业活动实践中, 矢志不渝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义务, 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职业道德的人。

3.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 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学习习惯和自觉性普遍较差, 接触社会比较广泛, 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多, 与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同龄学生相比思想状况、心理状态较复杂。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学校, 教师的言行、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许多走出校门的学生与笔者畅谈学习生活的点滴, 他们常会评论哪个老师认真敬业、富于创新, 哪个老师敷衍了事、得过且过。那些富于创新、认真敬业的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 甚至影响其一生。

二、树立职业思想、激发职业理想

1. 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 它是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 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学生对职业兴趣的大小, 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对工作投入的多少和取得成绩的大小。

职业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引导和培养: (1)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为学生介绍与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的情况, 帮助学生了解该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收集职业资料。 (2)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心理特点和有关生理特点, 使其理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调适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3)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探索。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的内涵及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懂得学习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更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异,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期望, 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合理地选择就业目标。 (4)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职业需求和职业兴趣正视自身优缺点,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选择最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和职业。此外, 职业学校应帮助学生建立所学专业与未来可能从事职业之间的联系, 并由此形成学生的职业兴趣。

2. 锤炼职业能力、激发职业理想。

职业能力是在学习活动和职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 是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每一个人, 职业能力的形成都会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职业学校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目标, 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教育学生珍惜在校生活, 努力学习文化专业知识, 增强科技意识,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不断挖掘潜力, 强化自身职业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锤炼这种职业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锤炼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过程中, 还应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 帮助学生确立近期职业目标、树立远期职业理想。

三、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1. 引导学生增强市场意识、关注就业动态。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异常激烈, 对劳动力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职校学生在学好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要对求职就业形式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要树立市场意识、信息意识, 利用就业服务机构、招聘洽谈会、职业指导部门、新闻媒体、电话、网络、亲朋好友等方式, 留心收集与所学专业及专业群发展有关的信息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 根据就业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

2. 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生涯发展规划, 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展望。职校学生应尽早制订一个方向正确、目标实在、内容翔实、措施具体、适合就业环境和本人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这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 应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树立正确的择业指导思想, 注意个人的气质、人格及身体素质是否与所选职业或专业的需要相适应;应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了解自己, 对社会职业信息和个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择业方向。

职业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观念职业能力培养

正文:作为一个大学生将来面对的无非就是找到一个好职业,那就需要我们在现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职业能力也是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素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职业能力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

第一:专业实践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能够较好地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训练和提高专业技能,并强化专业思维和职业伦理修养。专业实践活动除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之外,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为自我学习和发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和协调,以及判断与决策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实践活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判断和决策能力。

第二:课题调研等探究型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感到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难于组织、安排和落实。从经济、成本和效益等诸多方面考虑,许多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即使去了,也大多从事一些烦杂的事务性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真正接触到职业岗位,职业技能

难以获得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科研(课题)小组,根据相关单位的需求,选定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完成调查报告或提出解决方案。安排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开展以课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型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在选定课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他们针对既定的任务目标,设计实施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并去实践、操作,在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直至达到任务目标,从而切实培养了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如何取得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应对挫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很感谢学校能给他们这样一次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面对压力和挑战,迎难而上,不畏艰苦,这种宝贵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有益。

第三:社会志愿者等公益性实践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人格发展是否健康和完善,甚至可以说,这些基本素养同样构成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德等个人素养决定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成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和谐与繁荣。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公益性实践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尤为重要。教等活动。第四:社会实践是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发展,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与利用信息以及应对挫折等职业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孤立开来的,必须与课程教学、专业教学等理论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同时,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对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割裂开来的,某一特定的实践活动可以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同于某一专业基本技能或具体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通过单一的课程或系列教学模块来完成,而是需要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经过持

续的实践和体验,逐渐培养起来的,换句话说,该种能力素养无法通过“教”和“学”取得,而是需要“历”与“炼”才能获得,因此,社会实践是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五:就业和创业教育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业和创业教育就是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进行全面权衡,在科学的职业理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明白人生价值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来体现,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积累,只有这样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才能迈向更高的目标。第六: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高职生入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 篇3

目前,国内已经有13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尽管每年都有将近30万名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被输送入社会,但是,能够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质量和数量还远未达到企业需求。根据2012年下半年本课题研究团队联合全国8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所进行的调查 ,超过半数的艺术设计相关企业对目前人才质量持不甚满意态度。企业认为,目前新入职员工亟待提高的方面依次是:职业意识(45.0%)、职业行为习惯(21.7%)、职业道德(18.3%)和职业技能(15.0%)。同时,企业表示,他们希望新员工能够在入职前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因为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实践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的提升,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则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企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他们能力全面,能适应市场和生产所有环节的工作;二是希望他们能够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成为很好的执行者;三是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每一个艺术设计的项目都是独特的,都必须追求超越原有范式、达到个性化并与众不同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所有的知识和产出都存在于设计者的头脑中。因此,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快速的画面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未来人才入职艺术设计行业最起码的条件,很少有企业希望它的员工仅仅是一个熟练的操作员。设计企业的员工贡献给企业的,不应该仅仅是技术,而应该是智慧和“灵感”,这些能力都不是孤立和绝对的,而是可迁移和可持续的。

一、审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职业教育始于职业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参与职业活动的行为者获得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早期的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随着职业的细分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产生了变化,从开始对单纯的专业技能、专门知识有所要求,以便解决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扩展到对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技能“迁移”能力提出要求,也就是对未来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

艺术设计的特色是创新,艺术设计是一门尤其注重素养教育和可迁移能力培养的专业门类,对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该更高。此外,艺术设计门类众多,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三维的空间设计,从静态的产品造型到动态的动漫设计,从最传统的工艺美术到最时尚的数码设计,林林总总。根据教育部最新的专业目录,目前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方向多达53个。随着产业分化和技术演进的日渐频繁,可以想见,未来的设计专业和对应的职业岗位将更加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特定设计门类的职业技能也许有助于学生的初次就业,但真正支撑其未来职业发展、能够适应技术提升和产业推进的将是可迁移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课题组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院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调研,分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具体内涵和表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或革新课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实用教学资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方案和必要的资源支撑。

本课题目标设定的创新之处在于:1.更加全面地审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成才需求,摆脱“工具理性”思维,从强调技能培养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教育教学的微观操作层面入手,探讨有助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案,而非仅仅停留在意义、理念的辨析上;3.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开发一系列可供借鉴和应用的实用教学资源,使成果得到有效的推广。

为此,课题组的研究探讨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2.如何改革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等)以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3.应开发哪些资源(课程方案、新型教材、数字课程、师资配备方案、实训方案等)来支持这样的教学改革?

二、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模型与要素

1.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Occupational quality)是指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这一概念中,普通的社会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仍然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内容。一些在过去的职业评价中并不被重视的“软性”或长效因素如道德、社会伦理、合作精神、职业意识、可塑性等,在复杂而多元的后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职商”(CQ ,career quotient)可以视为尚不十分完备的职业素养的量化形式。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概念,其本质是参与职业活动主体先天的个性品质和后天习得能力的集合,其体现形式则是从业者对于其职业的胜任、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等。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并不表现为组合式的并列结构,而是递进式的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四个要素中,职业道德是基石,是人才得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均建立在职业道德良好的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石,人才培养将无法稳定地向上发展。在其余三个要素中,职业意识的培养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应该在进入学校的最初阶段就受到职业意识方面的训练,带着这种意识进入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是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占用最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得到强化。当所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的职业行为习惯,那么,我们认为,这名学生已经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真正的职业人。

nlc202309022107

2.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Core Ability of Occupation)又称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它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与“职业能力”这一针对具体领域、具体岗位的概念相比,职业核心能力面向的职业领域或岗位群更为宽广,是指具有相通性、更为基础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活动种类繁多,即便是在同一专业领域,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职业领域都会有一部分最基本、最关键的职业能力,是从事该领域的大部分职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不但作为独立的、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存在,同时还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和可持续性。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除具体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

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炼可以多种渠道,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参考和借鉴设计企业工作流程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通过本次调研,就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①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即市场能力、创新意识、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设计评价能力。

市场能力是解读设计项目的必要能力,设计企业员工在接手一个新的设计项目之初,必须通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设计产品的市场信息,分析所得数据和实例将成为将来所有设计工作的出发点。

创新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有意识地创新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显著特点。创新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只有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获得。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具备市场能力和创新意识共同经验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此外,创新意识还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活跃的思维。

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执行能力是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企业实习获得的能力,前者的水平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个人才华,后者则更多地通过团队合作获得。

设计评价能力是新的社会条件下设计职业人需要掌握的一项新能力。现代社会,技术更新和社会需求变化迅速,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设计和时尚的潮流更替更为迅速。具备设计评价能力,有助于设计者不断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眼光,通过不间断地与市场对话,保持设计的新鲜感。

② 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方面,职业素养涉及的范围大于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技能的一部分(图2)。

如图所示,职业技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了职业核心能力和不同方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内圆部分为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可迁移的专业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流程设立(图中箭头表示工作流程)。每种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3~5种比较具体的能力种类,在各部分能力之间有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的关系。内圆环部分所示的能力结构依然是职业核心能力,外环部分则是依照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所延展出来的各方向专业技术,如服装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等专业技术训练。单就这些训练内容本身而言,它们是适用于本专业的不可迁移的技能。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来实现。

三、探索适应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事实上,在最近几年,尽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尽管有着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学生入学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还是有不少高职院校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甚至深度的改革创新,例如“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等等。这些基于各校实际情况的、局部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在教学中和社会上取得了积极反响,同时也反映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深层次思考,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整体进程。

1. “训赛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

“训赛结合”或“训赛一体”是指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竞技性活动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其中“训”主要指在校内或合作企业中开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培训;“赛”主要指设计竞赛或仿真性项目训练,包括行业协会组织的艺术设计技能比赛、展览及参与企业设计项目招投标等竞技性的职业活动。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这两所学校都在推进“训赛结合”、“训赛一体”的项目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尽管内容各异,但两所院校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学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整个“训赛”项目分为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中蕴含职业技能训练、核心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教学设计时由合而分,教学过程中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两所院校的体会是:项目不在大小,项目的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通过项目切实地与课程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到,“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学习与同伴合作、研讨,与他人沟通交流,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项目的运作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训赛结合”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融化为魂”的综合品质,使核心能力成为学生“内化于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岗位“外化于形”的职业技能。

2.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在进行着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工作室化教学,是将传统的课堂打散,按照专业门类、导师特点或工作项目特点,仿照企业工作流程设置团队化的工作环境,在这一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因材施教、因项目施教,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借助其在传统工艺方面的优势设立的“大师工作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针对广告公司、传播公司、设计公司以及企业对广告专业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立的具有淘汰制度的“创意设计工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与“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结合的校内专业工作室等,尽管各个学校的称谓和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这类教学都是借助工作室这一载体,引入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乃至管理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由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性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nlc202309022107

通过工作室机制,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在工作室工作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准职业人”的标准。以上几所学校的改革实践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又具有具备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范,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

3. 主题式教学模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

主题式教学模式与项目式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呼应关系,但更强调教学方面。事实上,“主题式教学”可以视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最早的项目式教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主题式教学模式最早的实践者,该校2000级服装设计专业就开始“实验性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其切入点就是“主题设计”的教学形式。有借鉴意义的是,主题式教学这一形式不但适用于专业课程,与若干年后出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过渡,它还适用于基础课程的教学。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步入专业学习的第一道门槛,让学生在入学的最早阶段就树立围绕主题开展所有工作的职业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职业使命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开始重视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却忽视了基础课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因而,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四、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支撑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除上述种种院校针对各自实际情况所做的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外,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近年来,从国家层面推行的高职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不在少数,例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中对于教材开发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等,体现了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视。

1.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正式启动,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是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而展开。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案、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自2011年起,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共有14所国内高职院校参与了艺术设计(产品方向)资源库的联合建设,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高职示范或骨干院校。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依据艺术设计岗位人才需求,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设计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

2.艺术设计职业素养教材开发

在教材领域,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配合院校改革进行艺术设计职业素养教材开发的探索者。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合多所艺术设计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教学改革,出版了一系列新型教材,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材从策划到编写始终围绕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和核心能力培养展开。例如在设计基础类教材中,该系列教材重点规划了专门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型教学资源。设计基础教程分为实践类课程和理论性课程两个部分。实践类课程在广泛了解了目前高职院校实际开课时间、师资情况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基础课进行了综合改良,例如将原有的素描、色彩、写生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基础课内容进行整合,增加材料认识、空间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形成新的平面训练和立体训练教材;或者纳入新的、对提高职业素养和学生未来学习有利的课程内容,如“材质实验”、“主题创意与训练”等课程内容。在理论课程方面,则开发易读易学,趣味性较强、贴近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读本,如《设计职业素养——责任、安全、创新》、《设计概论——科技、社会、创业》、偏重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概论》和《现代设计史》等。在进行纸质教材开发的同时,出版社将通过学习卡、课程网站、资源库网站等平台,为每门课程配备相对应的课程方案、数字化教学课件、师资配备方案、实训方案、试题库、教学素材包等教学资源,以形成静态教学文本和动态电子资源互补的、可供持续发展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格局。

结语

课题组通过一年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以实证方法厘清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要素和相互关系,并借助多个院校的教学实践梳理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模式,以及着力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从长远来看,艺术设计行业的服务对象内容丰富而种类庞杂,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艺术设计教育必然会根据行业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改革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有关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必将继续深入进行下去。我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同仁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因为事关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助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1——2012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教学课题研究一等奖,本文节选于其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素质教育研究会艺术设计协作委员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工学结合与艺术设计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翔云,胡振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 职业技术教育,2010-01-10

[3]李霞. 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 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沈卓娅,刘境奇. 广告经济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教学体系的建立[J]. 创意与设计,2010-10-20.

[5]冉卫红. 当代设计大潮中的服装设计教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8.

[6]余克泉,彭泽立,李洁.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11.

职业形象与职业礼仪 篇4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形象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重要。给你的老板、同事、客户留下干练的专业形象,是你成功的开始。成功的职业形象对自身有暗示作用。我们要生存、要立足,一个人的形象与礼仪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良好的品德。古人云:欲修身必先利其德。在家里要有家庭美德;在工作岗位我们要有职业道德;在公共场所,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有公共道德。德是一个人的形象与礼仪的很好的体现。

第二、有学识。人们说形象好,礼仪得当,是不是有气质?有内涵?气质来自于什么,内涵来自于什么,外包装固然重要,然而,学识带来的底蕴,才是气质与内涵最根本的要素。人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穿着礼仪。这个礼仪看似外在“包装”,确是内涵的外延。试想一个人如果你道德卑微,不学无术的话,你不可能有高雅的举止,也不可能有优美的言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你的外在的举止,穿着打扮,接人待物,人们可以探询到,你内涵到底深厚到什么程度。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形象与礼仪在其德,在其识,在其表,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它各个方面及要素的重要性在我们的职业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一项调查显示,形象直接影响到收入水平,那些更有形象魅力的人收入通常比一般同事要高14%。美国心理学家奥伯特·麦拉比安调查发现人的印象是这样分配的:55%取决于你的外表,包括服饰,个人面貌,体形,发色等;38%是如何自我表现,包括你的语气,语调,手势,站资,动作,坐姿等;只有7%才是你所讲的真正内容。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称之为“30秒文化”的世界中,不论我们自己愿意与否,别人都会根据我们的衣着、说话方式、环境布置及对同事的影响来判断我们。

但是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人不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与礼仪,更有人认知错误,步入误区,认为礼仪形象是礼仪小姐的事,又或者身着职业装就是注重礼仪。对此,举两个例子说明:事例一,一所名气很大的幼儿园老师上门家访,结果引出了转学风波。原来,幼儿园老师上门家访,前脚离开,后脚就引起了一场家庭会议,“我们一定要转园!”妈妈、奶奶斩钉截铁。园长想不通了,别人抢着要求进园,这家却强烈要求退园,一问原因才知:“不能把宝贝交给这样的老师”———挨个家访的女老师穿着吊带背心,还是露脐装!事例二,一位大型国有企业的秘书正在陪同外商参观,优雅的举止、礼貌的谈吐赢得外商的好评,却意外地发现秘书小姐的丝袜破了个洞,很不雅观,最后使得合同签订泡汤。

两件事说明了什么?故事一说明:礼仪细节关系到为人处事的品质,任何行业的任何人,都不是“局外人”。打个比方说,上门和客户谈业务,有没有大大咧咧把公文包往客户桌上一甩的?有没有不顾及客户不见烟缸的书香环境而贸然递烟的?所以,转学风波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故事二的那位主角看上去就有点无辜了,她各方面都做的很好,但是破了的丝袜却暴露了问题,往往有些人地类似丝袜、领带、皮鞋这些小的细节不够重视,这些缺失的礼仪细节,都会让所倡导的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大打折扣’。很多人把正规场合穿不穿正装当作衡量注不注重礼仪的一把尺子,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穿套装,袖长及手腕,裤长及鞋面,身长盖及臀部;衬衣领子高出外套一厘米,袖边长出外套一厘米;领带的标准长度是,领带尖对着皮带扣;女士裙装应过膝盖、皮鞋是船鞋、丝袜没有破损……这些,才是真正形象与礼仪的体现!

礼者养也,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仪,指具体表现的形式。职业礼仪主要体现在:职业形象、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三个方面。可见,一个人的职业形象与其是分不开的。

身为一个职场人,要表现职业形象与职业礼仪,决胜于职场,就应该:

一,尊重为本。自尊第一,尊重他人。“礼仪者敬人也”,也就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公共场合,接见重要人物时,手机应设为振动。拿取名片时要用双手去拿,拿到名片时可轻声念出对方的名字,以让对方确认无误等。

二,学会沟通。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85%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对职业人而言,拥有礼仪知识以及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展现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职业形象,往往会令事业如鱼得水。马斯洛理论:交际来自需要,与任何人打交道,要想办法满足需要。

三,礼仪规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作为一位现代职业人员,不知礼,则必失礼;不守礼,则必被视为无礼。职业人员若缺少相关从业礼仪知识和能力,必定会经常感到尴尬、困惑、难堪与失落,进而会无缘携手成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懂得相关的职场礼仪规范,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商务交往的成功率。

作为一个职场人,在忙碌的职场中,还要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开心每一天、快乐在此时”。

职业礼仪与职业形象不只是一门技巧和艺术,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基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促其熟练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展示沟通艺术,进而完善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增进职业竞争能力而言的。“职业礼仪”,来源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各行业竞争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职业礼仪”定位于职业人员的基础技能,是每一位职业人员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职业形象与职业礼仪的关系, 及职业礼仪对于职场人的重要意义。作为个职业人员应如何掌握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取胜职场。

职业 篇5

“选择重于努力,方向重于能力。”很多职场人都缺乏借助职业导师的职业智慧和职场经验为自己拨开职场迷雾,导航职业方向的意识。

千百年来,中国的职场人都是靠摸着石头过河在职场中挣扎求存的。然而,现在社会高速发展,职场你追我赶,机会稍纵即逝,谁还敢依靠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摸索的结果,就是错过机会。尤其是面临“史上就业最难季”的人们,机会本来就少,竞争本来就激烈,就算能顺利过得了河对岸,又有多少人能获得机会呢?靠自己摸著石头过河,无疑会不断走弯路、不断走错方向、不断跌倒。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知道“经验就是财富”,但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呢?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变成财富呢?

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Ellen Fagenson Eland的研究表明:拥有导师的员工得到提升的可能性是没有导师的两倍。一个导师可以帮助你定位自己,反复地获得加薪。

由Sun Microsystems主导的研究发现,在公司项目中受到指导的人得到升迁的频率,是没有被指导员工的五倍。

这两项研究表明,导师对于职场人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职业导师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强烈的职业针对性。如果能够获得职业导师一对一面试辅导,职场人便可以迅速找出自己技术上和经验上的缺失,借助职业导师的职业智慧和职场经验,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求职能力提升、履职能力提升、升职能力提升、创业能力提升。

职场发展,需要仙人指路;职业成长,需要名师开悟……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需要职业指导。

从职业倦怠走向职业幸福 篇6

出版业竞争的加剧、繁杂的工作对象、高负荷的工作压力、管理者的不当管理以及编辑自身的认知偏差、个性弱点等因素,使编辑在工作中产生了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 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编辑的职业倦怠是指编辑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编辑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编辑的职业倦怠表现为情绪耗竭、人际关系紧张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特征:

1.情绪耗竭。这是编辑职业倦怠的核心特征,指编辑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减退,缺乏活力和进取心,感到自己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2.人际关系紧张。表现为编辑对周围的人态度冷淡、与人交往时显得消极被动,对他人冷漠、缺乏同情心。

3.低成就感。指编辑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务,体会不到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

如果问身边的编辑诸如“你知道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在哪里”此类的问题,十有八九回答不上来,编辑在工作中更多体验到的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还会影响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发挥,引发工作失误、冲动离职等行为,从而也不利于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关注幸福 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倡导人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获得幸福和快乐。积极心理学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考虑如何才能使人达到最佳状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情绪体验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编辑不用消极被动地等待环境改变和制度完善给自己带来幸福感,相反,编辑的幸福感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关键在于主动提升编辑自己内心的素质,学会关注捕捉生活和工作中的愉快体验,学会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学会构建积极的心理和社会机能,实现编辑与自己、编辑与他人、编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真正从源头上克服职业倦怠。

二、提升幸福感——编辑职业倦怠的解决之道

1.主观幸福感:编辑与自己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积极心理学强调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由于性格和气质的不同,编辑在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如有的编辑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则喜欢合作讨论;有的编辑细心细致,有的则不拘小节;有的擅长策划,有的则喜欢案头编校等。编辑首先要了解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接受自我;然后是悦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带来的愉快感和满足感。

关注愉快体验。经常体验愉快情感的人更能够感觉自我能力、自我决定和自我人际关系等,这些感觉又会使他们将来更有可能接近更多新颖和有趣的体验,会产生“螺旋式上升的情感体验”。提升这些积极体验,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编辑可以在工作中逐步体会编辑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学会从组稿、选稿、标题制作、安排版面等工作的细微之处寻找乐趣。

培养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的心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积极的心态能把坏的事情变好,消极的心态会把好的事情变坏。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使编辑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能够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不但自己的世界里充满阳光,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阳光。要明白自己虽然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体验满足,只要竭尽了全力,其结果就是自己最满意的。

发展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发现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六种美德:智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编辑要善于主动发现和培养自己在品德和能力上的长处,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这样就能经常地经历到“心流体验”,这是一种当人们积极地投入到某一项活动,且活动难度与其能力相匹配时,所产生的一种“幸福流”感觉,类似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2.心理幸福感:编辑与他人

多做利他行为。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对他人友善,不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会使人感到大方和能干,从而带来强烈的归属感,赢得微笑、赞赏和善意的回报,产生快乐和胜任的内心体验。编辑多做善意行为和利他行为,如探访亲友、帮助同事、给作者写封感谢信等都能够提升自己的快乐感。

建立积极关系。重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对获得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编辑来说,所处的特定的工作环境要求编辑要不断地与他人进行联系,与同事、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也在心理上缩短了彼此的距离,能使编辑更好地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这对编辑无疑是一个动力,从而促使编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学会感恩、心存感激。懂得心存感恩的编辑,凡事总想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他就不会自大,就不会惟我独尊,他会认为每个同事、每个作者、每个读者都很重要,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心存感恩的编辑,不但内心不居其功,愿意认定是别人的帮助,而且,口头上当然也不会去自夸,所以,他的心情比较容易轻松愉快。知道心存感恩的编辑,比较不会得罪别人,所以他的敌人一定相对减少,敌人越少的人,当然是越能够放轻松的。

3.社会幸福感:编辑与环境

把握情境,自我决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决定和自主性是人类的心理需要,对这一需要的满足可以从心理上产生幸福的感觉,这一需要的充分发展对心理成长、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和自我和谐的体验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安排工作进度,制定有张有弛的工作计划;选择适当的工作方式,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选择合适的工作伙伴,加入合适的工作团队等等,都有利于编辑提高有效处理个人生活与情境的能力,使自己感觉到能够掌控环境、增加自我决定性,体验到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感。

积极融入群体。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的幸福是个体幸福的来源之一。集体威望和集体荣誉会给人带来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体验,从而对他们产生吸引;当然,若集体所发起的各种活动能够与人的诸多兴趣相结合,也会对他们产生吸引力。由于编辑工作的群体性,编辑过程往往不是个人或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对于每一位编辑,都应该积极融入群体,培养自己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编辑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谅解,有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创造民主和谐、欢快团结的气氛,使人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的实现需要的是生命的不断超越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奋斗和进步。创造和奋斗的人生是充实的、快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和奋斗的过程也是感受快乐的过程。也许编辑工作是平凡的,但既然選择了就要努力接受它,试着爱它,心理状态的转变,会使编辑真地喜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也就会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热爱自己的工作,投入地工作,工作必然能出彩,就能在一点一滴的进步才中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在一次一次的成长中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

参考文献:

①马黎.编辑职业倦怠归因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7(3).

②闫晓静.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

③Martin E. P. Seligman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 An Introduction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2000 ,55(1).

④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⑤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职业 篇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80年在南京、合肥、武汉等地开始, 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史。1996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则进一步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法律的地位, 所以在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大背景下, 我们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大的跨越, 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 它们与高等普通教育进行比肩相应的理念和定位。那么基于高职技术教育特色的“六维一体”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则进一步加速了基于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究。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

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观念, 消除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的标准, 根据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特征, 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改经验, 以全新的教育的观念作为精神指导, 同时以劳动市场作为导向, 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其真正的核心, 所以我们需要构建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 同时把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作为课程当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标准, 这样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一门课当作评价考核的标准,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并使其能够具备普遍的应用和相应的推广价值。

三、基于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特色的职业指导

(一) 提高学生面对未来的困难心理承受力

这里所提到的心理素质的侧重点不仅仅是学生对今后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可以帮助其在职业困难中能够获得更好地面对困难、提高自我调整的能力。大学生走出社会, 就需要面对职场上的所有困难, 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不但需要提高个人的技术, 尤其是高职技术人员, 由于缺少经验, 工作岗位就需要从底层员工做起, 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并不能够接受这一点, 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所致。

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 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从而导致许久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就是没有很好地认清自己的能力, 手高眼低, 从而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二) 增加高职技术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

我们知道在社会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就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把困难和挑战抛之脑后, 如果一旦从事一份职业, 就需要根据自己当初的目标, 开展自己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的时候, 更重要的强调要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因为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是高职生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的必要条件, 只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 才能将企业生死与自身的规划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 才能让企业的员工团结在一起, 克服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

因此, 加强高职技术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 对高职生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职业不仅要求高职生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 还强调高职生要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 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具备思想和行为上的认同, 认同企业的文化, 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当作是自己工作的指南针。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培养, 并构建一个成才的机制, 加强高职技术人员的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和成才机制等所需的实用知技能进行重点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帮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学有所成, 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针对一些认为自己具备自主创业的学生, 则扶持他们进行创办各类经济实体, 并跟踪辅导, 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适应性强和个性特长鲜明的高素质人才, 优化社会人才结构。

四、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考核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考核实际上是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课程进行的训练, 它主要是针对平时能力的训练和课程综合性的训练, 学生职能力的提高, 职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却不是一蹴而就, 所以需要循序渐进, 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因此,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也同样如此, 职业能力不仅仅是职业技术的提高, 而且需要职业价值取向、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构成, 所以职业能力的提高, 还需要进行其它素质的提高。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训练环环相扣, 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 所以需要进行经常性鼓励和鞭策。另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其主观表现和能力证据 (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工作或者企业职业活动经历) , 对于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同样需要科学的规范和经常性的锻炼。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并不是单独的个体, 而是高职特色职业指导当中的组成部分, 它是高职课程成绩考核当中的一部分。

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 能够让高职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 反思职业, 定位职业, 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 养成职业认同, 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以更优异的状态投入工作。

五、结论

就业和自己创造的岗位能力与自身的素要有密切的联系, 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 加强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培养, 才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创造一个就业的机会, 对于现代高职技术专项学生来说, 在今后的择业和创业的过程中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只有迎合现代人才的模式和现代的人才观, 才能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 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使自己成为一个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 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 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以挑战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

摘要: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观念, 消除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 根椐职业教育发展过程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我们借鉴国内外教改的发展经验, 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指导, 这样可以以劳动市场作为导向, 突出心理素质的培养, 探讨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关键词: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毛俊生.藤球材料[M].2011, (12) .

[2]王霆, 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2011.

[3]李强.我国优秀藤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影响[J].2011.

[4]朱继光, 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 2011.

[5]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 2011.

[6]张高辉, 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

[7]柳云飞, 周晓丽, 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 2010.

黄鹏/张馨月职业舞者,职业精神 篇8

黄鹏/张馨月说:“状态不好就不去比赛,这不是一个职业舞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这次职业组别参赛对数少,他们的坚持参赛确保了比赛的精彩程度,这种顾全大局的意识,从侧面体现出黄鹏/张馨月作为职业舞者所具备的高素养。

●尚舞:这次赛前你们的状态不太好,你们为何还是会坚持参加呢?

黄鹏/张馨月:这是我们第一次经历这种过程。首先我们认为报名参赛就是给出承诺,不能够轻易地退赛。否则,对于承办方进行赛事的宣传、赛程的安排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其次作为一个职业舞者,不管竞技状态好还是不好,都应该全面地了解自己。我们看重的不是比赛结果,而是比赛的参与过程。不管状态好坏,选手都能从比赛中受益良多。正如这次比赛,我们就了解到自身在没有进行过系统训练时的竞技状态、身体极限,这有利于我们以后面对类似情况时进行心理调整并采取合理应对措施。

●尚舞:以前身体状况良好时,会如何进行赛前集训?

黄鹏/张馨月:每天会针对舞蹈组合、舞蹈细节以及两个人之间的磨合与处理进行训练。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体能上的储备,每天进行2个半小时的匀速跑和冲刺跑,增强体能。

●尚舞:你们对这次比赛的发挥满意吗?

黄鹏/张馨月:不谈成绩,能够在抱病情况下坚持跳完了这场比赛,我们觉得很欣喜。这是一种难得的经验,也是一种财富。

●尚舞:这次比赛除了更加了解自身之外,还有什么收获?

黄鹏/张馨月:这次比赛,黄鹏在跳到第三支舞时就已经很吃力,明显和6月份重庆站比赛时的状态不一样,跳舞的力量、速度以及两个人之间的配合都有很大的区别。这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赛前准备的重要性。在这次赛事中,我们还有幸看到WDSF大奖赛拉丁舞选手的精湛舞艺,他们的竞技实力非常强悍,让人刮目相看。在他们的舞蹈中看不到一点松懈状态,永远都有使不完地劲。这也是我们与之的最大差距。我们需要加强体能的训练。

●尚舞:你们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职业 篇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从业人员才能更好地立足工作,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为了让职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社会职业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教育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多渠道地对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的专业,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和岗位需要弥补自己的短处,完善自我,主动适应职业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1 职校生职业意识教育要抓住重点

目前,职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由于近年“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职校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问题,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被动。虽然很多学生非常关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但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不知道怎样适应生存环境,怎样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未能有意识地培养为将来就业而准备的各种能力。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若什么都讲,什么都要求,必然非常空泛,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心理,紧紧抓住学生极为关注的就业问题,从顺利就业、适应岗位、谋求发展的角度,从社会形势入手,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以下几种意识的教育。

1.1 竞争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在今后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从现在起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勤奋好学,奋发进取。只有懂理论、会操作、会做人、能办事的技能型人才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2 责任意识教育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据调查显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责任心。因此,要教育学生明白: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明确岗位责任、认真履行责任、时刻注重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成熟表现,是敬业的表现,责任意识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卓越。

1.3 独立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做一番事业,应主要靠自己的奋斗;要克服依赖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树立“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努力”的意识。

1.4 协作意识教育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成功,企业和企业之间必须加强联合才能共同发展。增加个人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增加个人成功的砝码,只有具备协作意识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为此,要教育学生学会与群体相处,懂得如何处理与群体的各种关系,克服孤独、不合群的弱点,树立群体意识和协作意识。

1.5 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职业是无贵贱之分的,从事职业要讲究职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只要工夫深,行行出状元。由此,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

1.6 自身建设和应变意识教育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原有知识快速折旧,新的信息踊跃而至,正在把更多的人推向“无知”的边缘。西方目前流行“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的变化步伐加快,人们工作岗位的流动更为频繁。为此,要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自身建设,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从事多种职业的能力。

1.7 法制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要干一番事业,必须按规矩办事;合法的事大胆做,不合法的事,坚决不做。这要求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自觉把自己的活动控制在法纪许可的范围内,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在现阶段,就是要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加强守纪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

2 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2.1 教师是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中坚力量

2.1.1 正人者先正己,发挥教师榜样引导作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说的是能讲解经书的老师容易找,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老师很难求。可见,教人比教书更难、更重要。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而且教师是在校学生所接触的最为具体的职业人,其思想品德、言行举止、职业素养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正确导航,在学生面前言行举止要亲切、积极、自信,对待工作严谨规范、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这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重言传,更重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2.1.2 提高认识,教师主动参与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辅导员的任务,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深刻理解职业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了解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真学习贯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并主动将自己的工作与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职业意识培养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办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意识培养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

2.1.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有效性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而且,职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一些教育工作流于表面。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差距,努力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持续的业务培训,将职业指导纳入职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使他们既具备相应的知识,又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在信息占有方面和知识储备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2.2 加强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

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教育工作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管理者应当注重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于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开设社交礼仪、社交口语、人际沟通、形体训练与形象设计、实用心理学、公共关系、艺术欣赏、职业礼仪、人文修养、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重视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职校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努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3 重视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强化职业意识

组织职校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职校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较的优势在于每一个实习班级都能与社会上各行各业建立联系。因此,要多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定期参观学习、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实习工作;或开展各种有利于职校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遵守劳动纪律的必要性,从而促使学生时刻鞭策自己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2.4 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学校可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如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宣传就业政策法规、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求职技能和方法等;定期邀请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培养自我,立志成才,创业发展;聘请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单位有关领导来校开设讲座,使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各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在校园引入企业文化,创设校园企业文化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模拟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形象设计活动等。通过以上这些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就业教育。各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并努力创新教育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顺利就业发展,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摘要:为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者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文章对职业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及养成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意识,养成及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志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2]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9).

职业 篇10

一、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有什么特点

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很多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那么, 我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书中第三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首先, 女性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对电视采编人员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对报纸媒体的采编人员深度访谈的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点。近些年来, 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在不断进入这个行业, 但是, 到目前为止, 男性从业者与女性从业者的比例仍然是2∶1, 特别是“女性很少进入媒介的高级管理层, 担任媒体部主任一级的女性不到女新闻从业者的10% (男性的这个比例为20%) , 进入编委会或社委会的女性只占4% (男性为10%) 。女性在获奖、评选先进方面的机会也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要在这个行业做出点成绩要比男性付出更多。从业界也了解到, 很多女记者素养高、能力强, 在工作上可以说不让须眉, 但是, 她们中的一些人, 为了工作, 没有时间谈恋爱, 拖成了“老姑娘”;有的一再延迟生育, 拖成高龄产妇, 有的甚至不要孩子。该书对这一结果的公布与阐释, 应该引起媒体特别是媒体管理者的重视。媒体管理者应该认真研究如何爱护好女性从业者的积极性、如何根据女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女性从业者的聪明才智等问题。

其次, 不同级别的媒体从业者职业倦怠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中央级媒体倦怠程度最高, 市级媒体次之, 省级媒体倦怠程度最弱。这个结果基于对电视台采编人员的问卷调查。中央电视台虽然在电视行业居于龙头地位, 但由于员工数量多, 且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新闻人才, 在人事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末位淘汰制”, 员工内部的竞争压力、工作压力就很大。至于市级电视台从业者的职业倦怠为什么仅次于中央级电视台从业人员、高于省级电视台从业者, 作者认为, 主要原因是许多市级电视台近些年来, 发展缓慢, 有的地方甚至有所萎缩, 有政策的原因, 也有经济的原因。市级电视台的从业人员工作压力一般不大, 但缺乏工作的成就感。调查及分析虽然限于电视媒体, 但对其他媒体具有借鉴意义: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没有压力、没有成就感也可导致职业倦怠。

最后, 不同地区的媒体从业者职业倦怠程度具有显著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 全国可分为三种地区:较发达地区 (如北京、江苏、浙江等) 、一般地区 (如河北、安徽等) 和欠发达地区 (如内蒙古、贵州等) 。抽样调查发现, 较发达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最高, 欠发达地区媒体的从业人员次之, 一般地区媒体从业人员倦怠水平最低。其原因也在于压力水平的差异。较发达地区往往媒体业比较发达, 媒体的商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从业人员的压力也相应较大;而欠发达地区和一般地区媒体不够发达, 媒体间的竞争也相对较弱, 从业人员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二、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压力是造成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书中的第四章基于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压力问卷调查, 分析了导致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压力、压力源及压力源的形成。压力主要包括:一是与新闻工作的特点、条件及本人工作能力相关的工作性压力;二是与媒体组织管理相关的组织性压力;三是与媒体外部环境相关的社会性压力。那么这些压力的压力源是什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作者的结论是:缺乏回报、缺乏保障、缺乏自主、缺乏公平是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主要压力源, 并认为“这些压力源的产生主要在于媒体”, 也就是说媒体组织是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主要根源。

媒体组织如何成为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 新闻的专业水准和行业门槛的降低导致资质深或资质较深从业者的失落甚至失望, 这就是“职龄越大压力越大”的原因所在。其次, 是媒体制度、媒体管理中的不合理因素和有待完善的一些细则让从业者感到缺乏公平、缺乏自主和缺乏回报。如, 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重量轻质”, 使得负责某些口的记者比较轻松地就能够达到较大的发稿量, 而有些口的记者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无法做到“大量”发稿。而绩效又直接与收入挂钩, 有些记者就不免感到不公。特别是电视行业实行多年的“制片人制”, 由于制片人权力过大, 有些制片人家长作风严重, 一般记者编辑在工作中感到缺乏自主和公平。再次, 传统媒体普遍面临新媒体和国外媒体的竞争压力。报纸的发行量在锐减, 电视观众、广播听众也在流失, 媒体的广告收入在逐年递减。媒体从业者不免对媒体的命运和个人前途担心、迷茫。我国媒体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还远未到位, 又逢新媒体的强劲挑战, 就我国媒体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但媒体从业者所要承受的压力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新闻从业者发生职业倦怠, 有个人的原因, 如性格、工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也有组织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述) , 组织的原因是主要原因。对职业倦怠无论是干预还是预防, 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形成互动, 单纯从组织或个人入手都难以奏效。该书从组织与个人两个方面阐述了对职业倦怠进行干预与预防的策略和方法。所谓干预, 是指对已经发生职业倦怠的员工进行恢复或治疗;所谓预防, 是指对没有发生职业倦怠和已经从职业倦怠中恢复过来的个体实施介入, 以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对职业倦怠的预防重于干预。书中引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者Maslach的观点说明预防的重要性:第一, 发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太大了, 职业倦怠已经不是稀有之事;第二, 职业倦怠一旦成为现实, 个人和组织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身体受损、生活质量降低、生产率降低;第三, 当职业倦怠发展成一个显著的问题时, 有效干预的难度要比预防的难度大得多。

就从业者个人而言, 要预防职业倦怠有三种策略。一是克服“喜新厌旧”心理。“喜新厌旧”是发生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之一, 工作本身不可能常变常新, 但个人要善于在工作中自己创造新的境界、发现新的乐趣。二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快乐是一种感觉, 关键不在于环境如何, 而在于如何看待围绕你的环境。每一个人必须用意志、用技巧避免创伤事件的伤害, 保持心理健康地生活。三是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记者要不断学习, 记者采访、写作都是学习提高的机会。记者长期从事某领域、某方面的报道, 只要肯于学习、肯于钻研, 都可以成为某些方面的资深人士甚至专家。就组织而言, 首先, 最根本的预防职业倦怠的策略是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体系;其次, 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不仅是技能的培训, 更重要的是职业精神的培养;人性化的领导作风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关键。人性化领导作风的核心是“爱心”———领导对员工要有爱心。领导者不但要把事业看得比自己重, 还要把人看得比事业重。要关爱每一个人, 包括贡献大的和贡献小的。

应该让每一个从业者知道, 即使职业倦怠发生在自己身上, 也完全不需要自责, 因为这不能说明自己是无能的, 反而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言:越是优秀的员工越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发生职业倦怠的员工也无需恐慌, 因为只要经过自我调节或专业人员的帮助, 一般都能走出职业倦怠。全书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结合一些访谈案例, 介绍了许多个人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巧。

媒体特别是媒体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媒体组织对职业倦怠的发生负有责任, 对发生职业倦怠的员工不应该嫌弃或歧视, 帮助他们摆脱职业倦怠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与经验, 结合我国媒体实际, 提出了诸多媒体干预职业倦怠的方法, 相信对业界会有所启发。

职业状态优劣与职业生命长短 篇11

我在思考:为什么我们有很多老师还不到五十岁就把自己当成老教师等着照顾,等着退休,而他们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还是这么有精气神?

第一,兴趣,是教师良好职业状态的前提条件。

在与美国教师的交流中,我曾经问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教师:每天这么辛苦地工作着,你不觉得累吗?她说:研究孩子是我的兴趣!是啊,美国有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人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大多是凭自己的兴趣在工作。这个兴趣甚至是从小开始的,没有人可以强迫自己做什么。这些中小学老师之所以选择当教师,他们大多把研究孩子、研究教育当作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教师感到了课堂和孩子带给他们的这份快乐,所以才让我们感到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活力。

我们有很多老师,在报考师范类院校之前,自己的兴趣并不是当老师,这种选择并非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只不过自己的高考成绩正适合上相应的师范院校。于是他们就阴差阳错地当上了老师。研究孩子,研究教育从来就不是他们的兴趣。有很多人当了一辈子老师,也没有体会到讲台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因为他们从小就谈不上喜欢当老师,他们面对的只是一份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教育,需要的是激情,没有相当的兴趣,谈何激情?没有激情,哪来良好的工作状态?

第二,专业,是教师良好职业状态的关键因素。

专业意味着内行,意味着做事科学。美国社会把“专业”看得很重要。教师的专业资格分得很细致。比如,教哪门课就必须有哪门课的专业资格。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有特殊教育相关科目如:自闭症、多动症、智力低下症等等的相应专业资格。在学校里,对学生的教育或者突发各种情况的处理,必须由专业人员来做。

在一所小学听合唱课时,一个女孩因头晕被同学扶下了合唱台,老师找了把椅子让她坐在旁边。当时我有两个想法:孩子可能早上没吃好早饭,过一会就会好的;第二,老师怎么不找学生把她送到旁边的卫生室呢?一会儿,一个胖胖的老师推着轮椅进来,把小女孩接走了。我不解地看了看翻译,她告诉我:这位推轮椅的老师是学校的护士,当孩子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通知护士进行处理,不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不要擅自处理,以免出现意外。我说:大概是低血糖,过一会就没事了。她说:万一不是呢?我无言。她又举例说:假设一个学生因为身体不舒服吐在了走廊里,你们通常会怎么处理?我说:老师或者老师安排学生收拾了呗。还能怎么样?她说:我们先让护士对经过此污物的学生进行检查保护,然后安排学校清洁工人进行污物处理,不允许学生和老师靠近,万一有传染源呢?

是啊,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里,到处能感觉到这种专业气息的存在。不管是哪一门课,教师都在很专业地驾驭着自己的课堂。

相比而言,我国目前支撑基础教育大厦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离专业依然还有一段距离。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成分大概有四部分。第一小部分人是原来的老民办教师,这部分教师吃苦耐劳,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但他们大多没有上过师范类学校,甚至没经过师范类专业的短期培训,所以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第二部分教师是文革以后一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地市师范学校培养的一部分中师毕业生,这部分教师绝大多数是当年农村学校为了跳出农门的那部分优秀初中生,这部分教师具备踏实下力的品质,但是他们因为念书太少而显得先天不足,课堂上带着学生往高处和宽处走的时候显得很吃力。尽管他们后来都经过了函授、自学等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但是一纸毕业文凭并没有从根本上拓展他们的内涵,丰厚他们的底蕴。第三部分是与师范学校几乎同时存在的师范专科学校培养的师专毕业生,这部分老师经过了高中教育,知识基础相对丰厚,但是,两年的师范学习几乎是速成的教师。第四部分是国家高考政策实行扩招之后,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这部分老师,正处在我国因扩招带来的师范本科教育能力还相对薄弱,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的现阶段,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与社会的期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我们可以说,因为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教育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进来。新课改以来,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下大力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通过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和远程网络研修工程等形式的培训,从面上来说,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了一大截,但是,离“专业”,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教师专业化,我们还在路上……

第三,负责,是教师良好职业状态的自我内趋。

在美国,我和几位校长的交谈中多次问到:作为校长,你用什么办法来保证教师都能够尽职尽责地工作呢?他们大多都会说到:每一位教师都懂得为纳税人服务。另外,每学期开始,我会给老师们一个学校发展的目标,让老师们向着学校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美国人好像不太喜欢把责任感挂到嘴边,但是他们却认为“为纳税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我感觉这种理念在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共识,而且都会很自觉地付诸于自己的行为。因此,很少看到有老师在课堂上敷衍塞责,也很少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行为疏于关注。总觉得老师们在很用心地上课,很用心地组织教学活动并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甚至,连躺在轮椅上的弱智学生都能得到热情而周到的照顾,负责这些特殊学生的老师认为:这是责任。

看来,“负责”在美国的教师队伍中已经内化为一种不需要提醒的自觉。

我们的教师队伍,实际上也是一个很负责的教师群体。但是,不可否认,有时候,我们负责得有些功利。我们做不到为每一个孩子负责,我们做不到让孩子全面发展,我们更做不到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教育,因为功利使教师的职业良心和职业精神改变了味道,职业状态随之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第四,静心做教育,是教师良好职业状态的环境保障。

美国的中小学教师,从早上来到学校到下午离开学校,在校7个小时左右,除去半小时的午餐时间外,其它所有的时间基本上都在上课,空课的时间很少。但是,老师们在做的,都是按自己的计划做的自己计划好的份内的事情,忙忙碌碌但有条不紊。没有校内外其它任何因素的干扰和冲击,也很少看到任何的督导验收评比和检查之类。学校内安排的会议也不多,两周一次开一个全体教师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其它所有教学研究活动均属教师自发地根据实际需要而做。因此,美国的中小学教师也很辛苦,但他们辛苦得很单纯,辛苦得很灵动,因而辛苦得很快乐。

教育,本该安安静静地做,教育本该按教育规律来做。但是,社会的浮躁带来教育的浮躁。学校,承载了太多功利的追求。有的地方,一个学期四个月,迎接来自上级的检查督导和验收竟达十一次。每一次验收都要打扫卫生、整理档案、训练现场,甚至为了迎接上级领导不到十分钟的走马观花,老师要带着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排练。老师们戏称,整天忙得脚不沾地,都没有时间上课了。静下心来研读教材、研究课堂竟成了教师的一种渴望,这种工作状态哪来什么幸福可言?

应付检查验收倒还好说,更让人头疼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总是“龙摆尾”。今天要求“探究式”,还没等老师们明白过来,明天又来个“团团坐”只允许教师讲10—15分钟,否则,课堂教学不达标。“团团坐”刚摸着点门道,又要求搞“创新课堂”、“生本教育”……弄得老师们整天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什么时候,能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对教师来说,如果对自己的工作充满兴趣又非常专业,还懂得要为自己的這份工作负责,又能够很安静很单纯地静下心来研究教学、研究孩子、研究教育,这种职业状态就已经保证了职业生命的长久。反之则不亦然。

职业 篇12

一、行政职业文化解读

行政职业文化目前仍没有看到足够权威的解读和定义。 我们尝试将行政职业文化进行分解为行政文化和职业文化, 从中寻求交集。 对文献资料分析后, 我们认为行政职业文化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 组织内外的行政实践活动是基础; (2) 以行政工作和员工为具体研究对象; (3) 表现在行政工作中, 包括职业工作制度、礼仪, 也包括行政人员心理和道德等精神活动; (4) 核心是其价值观。各类组织在开展行政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受到组织本身文化的影响, 行政职业文化表现形式显得非常繁杂。

二、行政职业文化价值观调查

行政职业文化的核心是其价值观。 我们针对行政职业文化开展价值观调查活动, 在对行政从业人员基本的访谈之后, 设计了调查问卷, 对其价值观进行梳理, 主要工作如下。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为厘清不同组织对行政职业价值观的偏向, 我们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 其中重要工作有以下三点。

1.对组织类别进行了分类, 用于判断不同类型组织里的行政工作价值偏好。 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选取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大型民企、中小型民企等6大类型作为组织类型。

2.为更加深入地识别组织的价值取向, 我们选择了 “决策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2个指标判断组织文化的偏好, 分成以下4种组织的价值取向: (1) 集权独占型, 老板决策, 老板占有大部分利益; (2) 集权共享型, 老板决策, 劳资双方共同分享利益; (3) 分权分享型, 共同决策, 劳资双方共同分享利益; (4) 分权独占型, 共同决策, 老板占有大部分利益。

3.针对行政管理工作, 我们借鉴我国核心价值观和部分企业价值观, 进行了价值观的取舍, 选取了10项价值观为备选行政职业核心价值观, 分别为:团队精神、诚信、规范、创新、艰苦奋斗、奉献、坚韧、自我批判、信仰、无私, 同时请被调查人给予补充其余。

(二) 调查对象选取

为保证行政职业文化的针对性, 此次调查全部面向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或从事行政工作2年以上的人员, 根据某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 按照相应比例发放, 调查问卷380份, 最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率为53.5%。 其中:大中型国企员工55份, 占27.5%;机关公务员9份, 占4.5%;事业单位人员16份, 占8%;三资企业人员19份, 占9.5%;大型民企员工22份, 占11%;中小型民企员工79份, 占39.5%。

(三) 调查结果

经过统计, 团队精神、诚信、规范、创新等价值观获得了超过40%的行政工作人员的认可, 成为行政职业文化中最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 通常认为行政工作属于墨守成规型的风格, 但此次调查显示行政人员对创新依然高度认同。 艰苦奋斗和奉献获得了大约28%的认可, 其中, 各类企业对艰苦奋斗的认可程度较高, 而机关事业单位则对奉献更为接受, 这也与我们日常的认识相符。 排在前6位的行政价值观为:1.团队精神, 162个样本, 占81.00%;2.诚信, 125个样本, 占62.50%;3.规范, 91个样本, 占45.50%;4.创新精神, 84个样本, 占42%;5.艰苦奋斗, 57个样本, 占28.5%;6.奉献, 55个样本, 占27.50%。

三、组织角度的解析

站在职业院校的角度, 为各类组织提供劳动者是其最根本的目的。 鉴于各类组织的巨大差异, 对各类用人机构进行分类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建立了以管理完备情况和盈利要求为维度的2维矩阵, 进一步减少组织类型。 同时, 针对组织的价值观, 我们也进行了行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一) 从组织类别分析

在200份调查问卷中, 获得各类组织的行政人员认可的主要价值观情况如下:大中型国企共55份, 前3位价值观认可程度为: (1) 团队精神, 占83.64%; (2) 诚信, 占63.64%; (3) 规范, 占60%。 机关事业单位共25份, 前3位价值观认可程度为: (1) 团队精神, 占56%; (2) 规范, 占52%; (3) 诚信和奉献各获得44%的认可率。 三资企业/大型民企共51份, 前3位价值观认可程度为: (1) 团队精神, 占82.93%; (2) 诚信, 占68.29%; (3) 规范、艰苦奋斗和创新各获得36.59%的认可。中小型民企共79份, 前3位价值观认可程度为: (1) 团队精神, 占86.08%; (2) 诚信, 占64.56%; (3) 创新, 占50.63%。

(二) 从组织价值倾向分析

各类组织自身的价值观对行政职业文化有着切实的影响, 对其进行分类解析, 对职业院校对组织文化的理解和导入,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决策方式和利益分配为2个维度建立2维矩阵, 进行分类后, 各类组织价值观念认可情况如下。

分权分享型共89份, 前5位价值观认可程度为: (1) 团队精神, 占86.52%; (2) 诚信, 占66.29%; (3) 创新精神, 占51.69%; (4) 规范, 占44.94%; (5) 奉献, 占31.46%。

集权共享型共77份, 前5位价值观认可程度为: (1) 团队精神, 占77.92%; (2) 诚信, 占62.34%; (3) 规范, 占45.45%; (4) 创新精神, 占38.96%; (5) 艰苦奋斗, 占31.46%。

分权独占型共15份, 前5位价值观认可程度为: (1) 团队精神, 占86.67%; (2) 诚信, 占73.33%; (3) 规范, 占46.67%; (4) 创新精神, 占46.67%; (5) 奉献, 占40%。

集权独占型共15分, 前5位价值观认可程度为: (1) 团队精神, 占60%; (2) 规范, 占60%; (3) 艰苦奋斗, 占46.67%; (4) 奉献, 占40%; (5) 诚信, 占33.33%。

(三) 调查结果推论

根据调查结果, 进行其组织形式和价值倾向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目前由劳资双方共同分享组织利益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 各类组织对各种价值观的认可层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具体对于行政职业文化而言:除了少数集权独占型的组织之外, 绝大多数组织对诚信提出了较高要求;规范性是行政工作中普遍提出的要求;占比较少的特定类型组织对某种核心价值观要求明显高出其他类型组织。

四、职院视角的职业文化提炼

进行调查,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但考察全社会的就业结构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们认为:利益分享型组织成为各类组织的主流, 集权与分权的决策均占有较大比重;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会逐渐增加, 国有企业岗位会进一步减少, 管理规范的企业会成为主流, 创新型小微企业仍然是容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职业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地位趋于稳定。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将以行政职业文化为例, 将各种类型组织的权重调整如下: 大中型国有企业权重为15%;机关事业单位权重为15%; 管理规范性企业权重为30%;中小型民企权重为40%。

经过调整, 我们得到行政职业文化主要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以认可度为层级标准, 我们认为行政职业文化可分级排列为4个层级:第一层级, 认可度大于60%, 如团队精神、诚信, 几乎在所有组织中均得到普遍认可;第二层级, 认可度为40%~60%, 如规范、创新, 在占据多数组织和多数价值类型中得到普遍认同, 如创新在集权型组织认可度较低, 其他组织认可度均较高;第三层级, 认可度在20%~40%, 如艰苦奋斗、奉献, 在特定的组织、特定价值观中获得较高的认可, 如艰苦奋斗在非公企业中得到认可; 奉献在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较多认可;第四层级, 认可度在20%以下, 如坚韧、自我批判、信仰、无私等, 普遍不视为排在前例的行政职业价值观念。

五、职业文化在职业院校的导入建议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 为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职业生涯, 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以行政职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导入为例, 提出如下建议。

(一) 对获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如团队精神、诚信等, 可作为全院普及的教育内容, 新生入学时即可开展教育, 并长期融入到教学实践的多个环节中持续实施;

(二) 对于某类组织认同度很高, 且被多数组织认可的价值观, 如规范、创新等, 可以在学习的中后期, 作为学校自有的价值观念, 对初步具备职业价值观的学生, 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性培养;

(三) 对于少数组织对此有较多认同的价值观, 如艰苦奋斗、奉献、坚韧等, 可以在就业之前, 对有意进入对应组织的毕业生进行有特定的培训和教育, 促进就业;

(四) 对于自我批判、信仰、无私等价值观念, 建议减少介入程度, 依靠学生自己的情况进行吸收和学习。 对于与党性要求相符的价值观, 则可充分利用党课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董显辉.职业文化的内涵解读[J].职教通讯, 2011 (15) :5-9.

[2]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12.

[3]唐骏, 唐博.论职业文化的构建[J].企业家天地, 2009 (10) :70-72.

[4]李敏智.从职业文化谈就业教育学科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3) :148-150.

上一篇:贸易研究下一篇:护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