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与经营

2024-11-06

企业发展与经营(精选12篇)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1

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同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即人、财、物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 使企业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要实现现代化, 就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管理。如果只有人才、资金、技术、设备, 没有先进的管理, 是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要产生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管理是关键。

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组织落后

管理组织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虽然经过这些年的改革, 仍有不少的企业不考虑企业的规模、产品、工艺、市场等情况, 采用改革开放前“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二是企业领导的管理普遍幅度过宽。尽管许多领导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 但现在主要领导人应酬太多, 学习时间太少, 会议太多, 解决企业大政方针问题的时间太少。三是企业中系统互相交叉, 发生矛盾, 信息不畅, 使企业领导决策依据不准确、不及时, 工作责权不清。四是管理组织的适应性差, 工作效率低下。

2.责、权、利不明确

一些企业虽设置了看似合理的职能部门, 制订了相应的岗位制度, 但仍存在部门工作总是应付了事的问题。这关键在于责、权、利不明确, 虽然每个人的职责明细了, 但往往应有的权力不明确, 应得的利益不公平, 缺乏足够空间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斗志, 干得好与不好没太大差别, 业绩考核只流于形式。

3.传统粗放型管理有明显的局限性

粗放型管理指的是通过追加投资, 铺大摊子, 以求通过规模创造效益的管理方式, 又称“外延式”的管理方式。一个企业要发展, 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内部管理也要不断改善。当管理的发展跟上了生产经营的步伐, 那么企业的发展会更迅速有力;若管理跟不上了, 那么其他方面发展的再快也只是在加速企业走向没落。事实上有太多企业的衰落是因为只注重对外扩张而忽视了对内部的管理。企业必须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集约化管理指的是利用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通过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等方式来提高企业效益的管理方式, 又称“内涵式”的管理方式。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1.重塑科学管理精神, 奠定理性管理

没有从严的科学管理过程, 是不能妄谈理性管理的。理性管理是指以制度标准化、成本控制、网络计划、质量监控为主的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不折不扣地执行。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会受到个人情感影响, 不能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 往往亲疏有别, 而造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所以必须实施从严的科学管理, 减少企业破产的危险。

2.树立健康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核心, 也是成功的企业必然要追求的发展目标之一。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 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赋予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丰富的优秀企业管理思想的内涵和风格。现代企业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以卓越、创新、高效为核心。好的文化使企业充满活力, 在竞争中处处主动, 占尽先机;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往往人心涣散, 缺少应有的斗志和集体力量, 企业长期生存的能力难以维系。

3.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 增强业务能力, 开发员工潜在能力, 加强员工对企业了解, 积极培养储备人才, 增强企业未来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对企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所拥有知识的竞争, 因此企业员工必须进行及时的充电和学习, 不断进行自我提高, 否则必将被社会淘汰。人力资源结构的更新和优化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 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引进与退出的办法迅速扭转。它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更新淘汰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对于现有的人力资源, 只能依靠系统、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 才能实现逐步的优化, 提高其整体素质。

4.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中的“管”是约束性,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离不开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古人说, 经纬天地万事端, 赖有规矩成方圆。不论是古今任何管理工作, 不论管理的模式、系统如何, 也不论管理采用什么方法和技术, 都必须对人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旦形成, 不管是口头既定, 还是以文字公布, 都可视为一种制度。制度是人制定的, 要靠人去执行。但制度具有监督性和强制性。制度的针对性极其明显, 主要是管人。通过管人去影响管理中的其他要素。制定一项制度要考虑针对性、可行性、稳定性, 执行制度要公平、严格、连续, 再好的制度若贯彻无力, 落实无方, 则只能是一句空话和一纸空文, 不仅起不到管人的作用, 也达不到管人的目的, 反而这会“制乱”, 增加管理的矛盾和难度。企业的管理要抓“管”抓“理”, 做到刚柔相济, 即除了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外, 更重要的是管理艺术, 在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作用, 运用好激励机制, 激发人的责任感, 调动人的积极性, 挖掘人的潜能,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5.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尽管我国多数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后已经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但还存在着职责不清, 构成不合理和缺乏科学工作制度等问题。要想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 必须规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种组织管理制度通过企业内部权力机构、决策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相互激励和相互制衡, 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 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既保障了所有者的权益, 又赋予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同时还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2

高一(10)班 钟德志

现在,我们在市场上买东西,不但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还取决于生产这件产品的企业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是如何经营和发展的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企业和公司

有时,我们读报纸,一则新闻中会出现好几个企业和公司。有人可能会问:“企业是什么?公司又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企业就以赢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而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拥有一套完整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它们的关系是:公司只是企业的其中一种形式而已。

二、公司的经营

我们先来看例子:2006年6月22日《工人日报》载文指出,宝鸡石油公司是一家具有优良传统的国有企业。“十五”期间,工厂果断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主辅分离,改制成立了宝石特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立公司后,紧紧围绕“巩固的发展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进入海洋市场”这一战略目标,形成一套适合公司制运作规范的货币资金管理新机制、成本核算系统、阳光采购工程等管理制度体系,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系列改革之后,宝石公司的决策者又提出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石油钻井装备制造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目标,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在国内外用户心中打造了过硬的品牌。现在,宝石产品的数量在国内领先,质量和信誉全国闻名。

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公司的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从宝石公司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公司经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公司能否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宝石公司围绕“巩固的发展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进入海洋市场”战略目标和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石油钻井装备制造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目标,促进了企业的极大发展。

(2)公司要依靠科学管理的手段,形成了自己在产品质量、品牌效应方面的竞争优势。宝石公司形成一套适合公司制运作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在国内外用户心中打造了过硬的品牌。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最终是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宝石公司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在国内外用户心中打造了过硬的品牌。现在,宝石产品的数量在国内领先,质量和信誉全国闻名。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企业的发展

企业在成功经营后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自身实力。这时,有一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就会被相对优势的企业兼并。企业兼并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企业的兼并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风险意识;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盈利,兼并的核心是竞争,兼并与“强强联合”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取更大的利益。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用电量在极具增加,与此同时对电力企业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新的环境下电力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自身服务的方式,实现经营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事实求是的保证服务质量的优质性,最终实现与企业的机制所协同构建和发展。本文主要是以供电企业为研究对象简要探讨了供电企业优质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对应策略。

【关键词】经营管理;创新模式;供电企业;优质服务;协同机制;构建;发展

一、创新模式下,供电企业营销要实现的目的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行业对电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供电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发展与建设,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符合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在供电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所以供电企业要进行自我的供电营销,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稳定市场同时深化自己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质量。要想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做到对市场的真实了解,做好前期的预测、调查、分析积极的跟踪市场,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形式,不断的开辟新的供电领域。目前在我国的商业、住宅以及市政大楼等的用电需求量不断增大,供电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重点开辟,做好对应的营销工作,积极宣传。将供电企业现在的科技成果,以及优质的服务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让群众了解使用电力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清洁高效,让更多的群众进入到电气化的生活时代,从而增加电力的使用,促进供电企业的效益增長。优化对群众的电力服务,实现电路免费维修,以及相关的电器设备使用,进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加大宣传用电常识以及各种安全用电意识,使得用户更加信任供电企业,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二、电力营销优质服务提升策略

1.建立、健全新的电力营销体制

目前,企业在过去的努力中各个部门在优质服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基本实现了协同机制。这些部门包括了营销部、运检部、调控中心、建设部、基建部等,他们在自己的部门中发挥到了应有的作用,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实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些好的经验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力的宣扬和推广。例如湖南省电力公司,在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中有一定的标杆作用,实现了协同机制的运转。在工作中企业每周会进行相关的营销周会,月度供电服务例会等。就服务相关问题把其他部门都召集起来解决问题,一些紧急特殊问题会临时召集各部门开会,供电服务有每日、周、月报,通报指标分析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这些措施都极大的提高了电力的服务质量,在人民群众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同时在短时间内营造出了非常好的品牌形象。在协同机制的运行中各个部门各司其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在以后的营销中推广和运用。

2.部门之间协同机制的建立

在部门合作中一定要将电力企业优质服务放在首要位置,这才是经营模式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在部门之间的协作中实现了“服务协作机制、服务协作能力、服务协作体系”这种服务的态度以及理念在部门之间形成常态化。在服务系统形成过程中要组成一个全面管控小组。这个小组主要由企业内部的方针策划部门、电力调度控制部门、营销部门以及相关的电力维修部门组成。营销部门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然后负责服务协同体系的实际建设和发起,进行相关的进度控制,了解各个部门协同服务项目的落实情况。其他的部门对这种协同服务体系提出各自的反馈意见,营销部门根据收到的反馈信息,对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做到适时地调整。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部门要负责过程的监督以及对各个部门中协同机制形成的资源协调,以及合理的分配。

3.部门协同机制建设的总结和发展方向

优质服务是我们电力企业的生命线,是我们电力企业拓展市场的通行证,是打造电力品牌的根本途径。为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优质服务品质能力,塑造统一的“国家电网”品牌,达到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统一规范服务功能的要求,以实现服务功能多样化、流程规范化、信息集约化,不断促进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提高供电服务质量是永无止境的,随着客户需求的提高、电力市场的变化、有关政策的改变、电力技术的发展,包括质量标准、服务方式、管理体制、管理手段,都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建立基于资源和信息共享的95598应急管理协同服务机制,不断提高供电服务质量、提高供电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反应能力,公司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经营管理创新模式对供电企业优质服务以及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发展,起到很好地效果和作用,使得供电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得到提高,为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供电企业在新的形势下要结合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地完善自我,开辟市场,实现电力企业应该具备的作用和起到一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萧树阳.县供电企业管理创新与策略[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

[2]吴珂佳.贯彻“三创三优”的供电优质服务“1345”工作模式[J].消费电子,2013:220-220.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4

财产保险的职能和作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财产保险的职能有组织经济补偿、分散风险、融通资金、防灾防损。财产保险的作用有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损失、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减损意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机会。一般而言, 职能是事物本质的体现, 而作用是职能履行过程中的具体效果。

企业财产保险是在过去火灾保险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保险责任、充实保险内容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使被保险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在遭受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时, 能够及时得到经济补偿, 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 同时还配合企业开展防灾防损工作, 保护社会财产安全。财产保险的职能分为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两方面。

一、基本职能

1. 损失补偿职能。

补偿损失是保险的主要目的之一。保险人将收取的保险费用为被保险人因合同约定事故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提供相应的补偿, 实现补偿损失的职能, 通过补偿使得不幸遭受损失的人获得一定的好处, 减少他们的损失。

财产保险发生时因为社会需要有专门的行业来承担组织损失补偿的责任, 财产保险承保人筹集资金是为了组织损失补偿。建立和发展财产保险制度, 就可以通过保险人的工作, 对遭受损失的被保险人进行及时的经济补偿, 受灾单位或个人就能够及时恢复受损的财产或利益, 从而保障生产和经营持续不间断地进行。损失补偿职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鲜明的特征, 这一职能体现了保险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 2010年8月5日, 雷电交加、狂风大作, 随后下起了倾盆大雨, 某发电公司发电机组被雷击后跳机。现场检查发现以下设备及建筑物受损:A煤场干煤棚屋顶彩钢板被狂风吹掉约60%;斗轮机动力滑线被煤场干煤棚屋顶彩钢板吹掉后砸坏;煤场旁马路铁围栏因A煤场干煤棚屋顶彩钢板跌落后又被狂风吹倒, 共约50米, 电除尘器和脱硫烟道顶部彩板被狂风吹落约70m2;锅炉屋顶防雨、保温隔热层, 受损程度约90%。事故发生后, 被保险人即向保险公司报案并提出索赔要求, 保险公司派出人员到现场调查取证, 最终确认保险损失金额为120.89万元, 赔偿金额为96.71万元。

2. 分散风险职能。

这是保险最主要的职能, 它是指保险在一定时期内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的总额, 在所有共同承担风险的要保人之间平均化了, 通过这样的转化, 使得少数人的经济损失, 由所有的要保人平均分担, 从而使单个人难以承受的损失, 变成多数人可以承担的损失。因此, 保险的这个功能使得风险既可以在空间上得到分散, 也可以在时间上得到分散。

对于难以预测的危险事件的发生, 可以运用财产保险的职能, 通过保险费把集中的危险分散给大家, 同时又可以用固定的小额保费支出来弥补不固定的损失。这对于每一个负担保费的被保险人来说是科学合理的, 体现了分散危险, 共同互助的特点。

例如, 2011年12月9日, 某公司外线班对基站机房进行维修, 首先他们对机房大门进行了除锈和修补, 然后对周边外墙破损铁皮进行除锈和点焊, 焊点距地面1米左右, 工作40分钟后, 室内监护人发现值班室电焊作业墙休内侧右上角房梁着火 (距地面高度3米, 距电焊点垂直距离2米左右、水平距离1.5米) , 立即与值班人员一起拿来灭火器材灭火, 但因火势迅猛, 机房及其内的设备全部烧毁, 直接经济损失80万元左右。事故发生后, 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报案并提出索赔要求, 提交损失索赔金额为80万元, 最终保险公司支付赔偿金额为55万元。

二、派生职能

1. 防灾防损职能。

防灾防损职能的发挥, 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保险事故发生率, 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 有利于增强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联系, 树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形象, 从而有利于保险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 融通资金职能。

财产保险的融资职能是指保险公司参与社会资金融通的职能, 包括筹资和投资两方面。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是为了应对未来的风险损失, 保费的收取和使用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 必然有一部分资金闲置, 而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 保险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要使其保值增值, 维持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 必然要进行投资, 随着保险基金规模的增大, 保险投资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表现为一种对社会有影响的职能。

三、总结

损失补偿, 分散风险, 防灾防损, 融通资金, 这四大职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由于灾害事故的客观存在, 一旦遭受损失, 不但生产经营不能及时恢复, 而且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金的上缴, 银行信贷资金的偿还, 职工工资奖金的发放, 经济合同的履行等都会带来影响。通过财产保险, 以支出较少的保险费而求得较大的经济保障, 能使企业的经济核算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从而保证企业财务和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通过财产保险, 保险公司可以经常研究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总结和研究损失发生的原因, 协助投保单位搞好防灾防损, 消除发生事故的隐患, 从而减少损失, 预防和尽可能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5

在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液压剪板机的发展情况与企业的经营战略脱不了关系,液压剪板机企业若是运用低成本的经营战略已经不可能占领市场了。现在液压剪板机企业更为重视的品牌推广,所谓的品牌推广是液压剪板机企业塑造自身以及产品形象的过程,让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同的系列活动和过程。

有时候液压剪板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看谁的方案更好,看谁的思维更全面,看谁的方法更高明,而是看速度,看谁的液压剪板机动作更快,看谁的执行力更好,这才是取胜之道。当液压剪板机企业没有机会的时候要等待机会,一旦机会成熟,就要迅速行动,不给对手以还手之力。

与此同时液压剪板机还要有一种速度,指的是不一定要等到思考很完善的时候,机会完全成熟的时候才去做,而是要立即去做,液压剪板机企业在做的过程中去改正、去抢占先机,只有抢占了先机才能把握主动性。

另一方面液压剪板机企业在竞争中,要比竞争对手更强,才能获得比较优势。如果液压剪板机企业自己的优势正好是对手的劣势,那就是最好的状况了。所以液压剪板机企业要充分强化自己的优势,强化自己的优势比改变自己的劣势更重要。液压剪板机企业还得要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事实上液压企业品牌推广是品牌建立、维护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若是液压剪板机企业有效的制定的品牌计划,做好品牌跟踪与评估等相关工作。若是没有强有力推广执行作支撑,即便液压剪板机企业的品牌创意再好,液压剪板机企业是也难以打造强势品牌,并且品牌推广强调一致性,在执行过程中,必须有效的做到各个细节的统一。

特许经营企业发展仍需完善 篇6

在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特许经营正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特许经营的发展已极大地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中小投资者。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的诚信缺失,竞争无序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为更好的促进中国特许经营的发展,由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特许经营企业品牌论坛暨中国特许经营诚信品牌推介会11月16日在国际贸易中心展开。

“目前,商务部注册我国特许经营的企业是800多家,但市场现存的特许经营企业已达到几千家。”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特许经营研究中心的李维华博士谈到。特许经营企业一定要备案,应按照条例的规定去经营,特许经营的每个步骤都完企业才能发展,通常情况下一个完善的体系的建立需要100天,但完善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通过总部的战略来指导下层的思路,单件的战略,项目负责的人员,理念的识别都是特许经营中重要的环节。特许经营领域要不断的去学习去更新,一定要建立督导体系,督导产品、服务、界面,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运营机制,杜绝特许经营中的商业欺诈、无序等现状。

在论坛会议上,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与中国政法大学特许经营研究中心共同制订的中国第一个特许经营行业标准举行了揭牌仪式。行业标准的出台,为规范我国特许经营行业秩序,企业树立知名品牌,以及有效保护加盟商和消费者的权益,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战略 篇7

一、创新型企业的特点与内涵

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 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 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 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新型企业具备以下十大特征: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能力相当强;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的研究;利用专利保护自己, 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企业规模足够大, 能长期高额资助研究与开发;研制周期比竞争对手短;愿意冒风险;较早且富于想象地确定一个潜在市场;关注潜在市场, 努力培养、帮助用户;有着高效的协调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家精神;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关键。这些企业能清晰认识属于自己核心能力的知识、现有知识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需知识的差距, 从而有意识地增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培育, 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希望获得长远发展的企业都应该是创新型企业, 通过知识的学习、创新和应用实现企业远景规划和长远战略。

二、创新型企业面临的形势和自身问题分析

近10年来, 由于国家重视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创新型企业在我国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科技孵化成功的小型、中型创新企业, 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 创新型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发展, 本身就充满挑战性、高风险, 如果做得成功, 当然也是高效益的, 因此它的失败率比较高, 这是个世界共性的问题, 并不是中国单独存在的, 美国和欧洲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失败率也是相当高的。从中国来讲, 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处于早期阶段, 在政策环境、人才环境、融资渠道方面还有差距, 比如说创业投资, 国家直到2009年才颁布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正在陆续制定配套政策, 加快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环境。同时, 在整个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这种科技研发成果与产业发展和市场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曾经有人把它叫作“两张皮”。

第二, 创新型企业在高精尖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缺乏经验, 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尤其是高管流失。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公司经营不善, 资本动作或战略失误导致经营出现大的与下滑, 高管流失;企业没有太大发展, 高管遇到发展“天花板”。与其他企业相比, 过去3~5年公司的业务和规模没有太大发展, 不能为企业作高管的发展提供更高职位和更大平台, 不少人才流失;对公司的管理不满或老板的经营思路不认可, 高管出走, 加盟对手或创办新的企业仍从事原业务, 直接的竞争对手, 在原公司的重要程度与危害成正相关关系, 越重要的高端人才因为掌握的核心因素越多, 越易做大, 更多竞争力。主要是销售、经营类高管;家族企业的“婆婆”多, 任人为亲, 家族派别之争令人左右为难, “政治斗争太多”, 高管没有归属感, 高管才不愿参与而离开。

第三, 创新型企业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普遍要求很高, 致使各企业对生产制造环节管理越来越精细, 可对产品的物料管理环节却依旧保持比较粗放的管理风格, 使物料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企业资金, 无形中导致成本增长, 利润下降。物料管理是企业内部物流各个环节的交叉点, 衔接采购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等重要环节, 关乎企业成本与利润的生命线, 不仅如此, 物料管理还是物资流转的重要枢纽, 甚至关系到一个企业存亡。有资料表明, 企业的存货资金平均占用流动资产总额的40%-50%, 而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库存比例则远高于此, 就曾有人套用中央电视台著名的广告语“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放在制造型企业身上, 演绎成“仓库有多大, 库存就有多高”, 形象地表述了普遍存在于制造型企业内部库存管理问题的顽疾。

第四, 任何科技创新, 如果不经过企业运作, 不可能转化成规模产业, 不可能从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 更不可能完成从投入转变成新的知识和技术, 再从知识转变为更大的物质财富这一价值循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专题二组、国家创新体系常务副组长孔德涌指出, 中国的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发投入总量远远不足。2004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954.4亿元, 仅相当于福特、通用公司一年的研发经费。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支持不够。企业急功近利, 缺乏长远打算, 重引进, 轻消化, 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企业研发人员虽然多, 但高质量的人才都不愿意去企业, 硕士以上人才占有量只有2%左右, 企业的科技人员、企业家拿到科技成果奖的很少。企业应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据统计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 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 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高于70%。

三、影响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创新型企业在追求持续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增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考虑持续的长远的利润增长, 而且还要考虑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技术、人力的协调发展。在对国内创新型企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影响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又依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也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有利于从体制上、机制上打破和消除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障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 企业也就失去创新的动力, 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不能得到保证。三是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不仅是创新型企业创新的基础, 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四是持续创新。创新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创新型企业的活力是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来源, 而其自身活力又来源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以及对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五是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来自于管理, 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各个方面的, 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六是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拥有量成了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然而, 我国的一些企业普遍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重视, 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薄弱, 因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四、创新型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主要衡量指标, 也是创新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能力, 已经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体现。目前, 我国创新型企业面对严密的法律制度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 必须提高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等知识产权合法拥有能力及经营能力, 并强化法律保护管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为支撑。

首先,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为支撑、交替进步。管理和技术的互动作用表现在两方面: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比如, 在立项阶段, 要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相关产业、竞争对手等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和战略决策;在研发过程中, 要有周密的科研队伍的组织和研发流程的设计, 特别要注重制定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在决定大规模投产时, 生产、流程、员工培训、物料供应、品质保证等方面的组织工作可能面临新的调整;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后, 营销管理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等。技术创新活动只有依托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协调的组织运作,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才能定型为有市场意义的科技成果, 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其次, 管理和技术的创新活动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 是一个交替进行、循环提升的过程。一般说来, 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 或者在同一阶段的不同背景下, 所遇到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 这个主要矛盾通常被叫做“瓶颈”或“短板”。这些“瓶颈”或“短板”式样很多, 但归结起来只有两个, 一个叫“管理困惑”, 一个叫“技术困惑”。当管理领域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 管理变革、创新就成为当务之急;当产品或服务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 技术创新就成为当务之急。企业不断解决这两个“困惑”的过程, 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企业成长过程中, 技术进步总是向管理提出变革要求, 管理通常以组织变革方式保证技术创新顺利实施, 并且巩固技术创新的成果。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 因而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永不停止。

参考文献

[1].宋光华.建设创新型企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2].张金水, 张志彤.创新型企业衡量标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0)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8

笔者认为, 问题的出现是多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笔者拟在这方面作一些更详尽的解剖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一、原因分析

(一) 企业扩张过快, 导致资金链条紧绷

宏观调控让许多企业走上了多元化、超常规的发展战略。较常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 投资房地产

前几年, 房地产业可谓是一本万利的行业, 为了分得一杯羹, 上述绝大部分企业都先后涉足房地产业。如东方万博2003年投资8000万元拟开发万博名苑项目, 土地中标后, 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动工兴建;金乌集团斥巨资开发江滨路商务楼、高慧酒店 (未建) , 造成资金紧张或断裂。

2. 资本化运作

一方面, 走超常规兼并、重组之路。如某公司, 近年来不顾血本高利融资收购本地企业2700万元, 收购金华企业3000万元, 收购山东企业6000多万元, 原打算包装后取得银行贷款后以贷款归还民间融资, 但最终未能如愿。另一方面, 由于股市近年来一路飚升, 有的企业就斥巨资投到股票市场中去, 结果被高位套牢。一帆餐饮就是因炒股巨亏, 欠债约3亿元而倒闭。

3. 集团化经营

为了多元化经营达到规模效应, 提高知名度, 这些企业近年来不断开拓新领域, 开发新项目, 往往发展到下属几家或数十家子公司。如金乌集团就多达14家子公司;一帆快餐公司也在赤岸镇投资设立“豪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面积达2000余亩, 但回报很差。这些企业由于主营不突出, 导致现金流吃紧。

4. 扩大生产规模

在宏观经济环境相对宽松时, 随着企业的迅猛发展, 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冲动强烈。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他们不断购买土地, 兴建厂房, 添置机器设备, 经营规模以几何级膨胀。如金乌集团, 前几年在北苑花2000万元购置120亩工业土地, 用于新建厂房, 但至今未起用;保兴汽车销售公司也购置112亩工业用地等等。通过上述系列动作后, 原本不多的自有资金显得捉襟见肘, 主要以银行贷款来获取资金, 资产负债率随之提高。据不完全统计, 上述企业均在数家银行取得高达上亿元的信贷资金。

(二) 企业管理模式没有完全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

经营者办企业之前大多从事流通、商贸甚至种养殖等行业, 或从事家庭小作坊式企业起家, 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时间不长, 经验相对不足, 尤其是企业超常规发展之后, 企业的发展目标越来越宏伟, 对企业的管理却是难上加难, 力不从心。有的仍沿袭家长式的管理方式, 没有发挥团队作用, 董事会成摆设, 程序成为形式, 决策链条短, 一人说了算, 缺乏科学性、前瞻性。

(三) 部分企业主个人素质和品德存在一定风险

虽然企业资产急剧膨胀, 但个人素质和行为品德没有相应跟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享受寻找刺激, 有的染上诸如赌博吸毒等恶习, 生活糜烂奢侈

想当初, 这部分人走南闯北艰苦创业, 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但一旦自认为事业有成, 少数企业主思想观念就有了一定的转变, 忘记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古训, 忘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箴言, 为企业破产埋下了伏笔。

2. 转移资产

企业到了一定规模, 就具有社会性, 企业发展也有周期性。有些企业主就为子孙后代或自己的后半生动起了脑筋。典型的是到处购置私人房产、收藏书画古董、在国外设立公司、购置不动产等等, 套取企业资金。一旦企业不景气, 就一拍屁股一走了之, 留下个烂摊子。

3. 空手套白狼

有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 套取银行的资金, 把银行的资金当作自己的资金使用, 甚至挥霍, 把“诚信”二字扔在脑后。

(四) 政府有关部门政策不配套

1. 信贷渠道不畅通

有的企业花巨资购买了土地, 但有关手续却迟迟无法办理落实, 致使企业占压较大的购置土地资金, 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也无法取得银行贷款。自有资金雄厚的企业还可以承受, 但自有资金较少的企业则无奈向民间借贷, 畸高成本最终压垮企业。

2. 宏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导

在“做强做大”的政策引导和推升了企业头脑热度, 致使有的企业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盲目扩张, 热衷于“大而全”的集团化、多元化模式。

此外, 在积极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以及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还亟待完善。

(五) 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对企业信贷需求有些方面审核不严, 事后监督不够, 制度上存在一定的漏洞

事实上, 有些企业短贷长用、变更使用用途、企业民间高息融资等, 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是, 个别银行却发现不及时或压根不闻不问, 乃至听之任之, 出了问题才匆忙应对。

2. 企业除了正常的从银行取得资金外, 还有大量的民间融资

有的企业民间融资多于银行贷款, 但个别银行对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没有深入去了解和掌握, 还是按照自身所掌握的资料大量发放贷款, 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 形成隐患。

3. 银行贷款到期归还与续贷过程存有一定弊端

由于企业还贷时间与产品销售回笼时间不一致, 又没有那么多的现钱, 企业在还贷时, 要么向亲朋好友借款, 要么借高利贷, 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 也为高利贷的滋生间接创造了条件。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 一旦银行因某种原因不再续贷, 则企业的资金链危机在所难免。

4. 银行为了自身经济效益考虑, 往往热衷于大进大出地“批发生意”

越是对大企业、大项目, 越喜欢放贷, 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更热衷于锦上添花, 甚至营销贷款。出现信贷资金向所谓的优质客户、大客户聚集, 从而产生“垒大户”现象。

另外, 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各项费用支出增多、应收账款增加等因素, 也是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原因之一。

二、启示与借鉴

从上述调查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义乌部分“问题企业”的成败, 不仅仅是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 更是多重因素综合造成的。笔者认为, 从金融业的角度, 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 金融部门应着重处理好促进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

要正确、全面地理解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和实现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关系。不能在形势好的时候就把风险放在一边, 只顾锦上添花、一哄而上;而在形势暂时不好的时候, 就把风险放在第一位, 只顾釜底抽薪、一哄而下。

笔者认为:在形势好的时候, 要有忧患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 要有大局意识、雪中送炭意识。目前, 部分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义乌企业采取了信贷收缩行为, 使部分义乌企业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这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要做到有序竞争, 信息共享, 实现共赢。

(二) 金融部门应该着重加快金融创新和制度建设

1. 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围绕客户需求加大产品差异化设计力度, 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 但要注意贷款的分散性, 防止信贷资源的过度集中。

2. 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改进信贷流程, 杜绝漏洞

要加强贷前审核、贷后检查。真正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 尤其要建立充分应对企业资金链断裂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并落实到实处。

3. 高度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品行, 严防道德风险

要深入考察, 全面掌握情况, 绝不能被“优质企业”、“明星企业”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一系列光环所迷惑。

4. 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 防腐倡廉, 提高素质。

一方面, 要严格执行有关制度, 练就洞察复杂经济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遵纪守法, 防止内外勾结套取信贷资金, 甚至参与高利贷等不法行为。

5. 加强同企业沟通, 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金融部门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诊断和分析, 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使得银企间由单纯的资金借贷关系延伸到服务依存的范畴, 使银企之间的信息逐渐对称和透明, 从而实现银企之间的长期良性互动。

(三) 金融部门应该着重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促进企业规范运行

1. 要协助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

要协助企业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和风险观, 认清宏观调控形势, 增强对政策性因素的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摒弃不顾风险和自身承受能力盲目扩张行为。同时, 要坚持核心主业, 尽可能减少盲目扩张, 特别是涉足自身不熟悉的行业。

2. 要积极救助

一旦企业出现危机苗头, 就要积极协助政府对还有“希望”的企业采取积极措施施救,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共度难关, 千万不要落井下石。

3. 要积极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引导、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必须严厉打击高利贷等非法行为, 让充沛的民间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而不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害群之马”。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9

关键词:企业经营,思想政治,员工教育

1 企业经营发展中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企业的经营发展中, 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员工的思想状况, 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教育创新, 旨在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同时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标准, 提供员工思想沟通的渠道, 有利于引导员工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2)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遵循员工心理特点, 消除员工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心理状态。员工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才能够有效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3) 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我们只有贴近员工的心理强调人文关怀, 满足员工内心深处的需求, 才能够丰富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思想内涵, 提供更多的工作动力。

2 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的方法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结合, 需要在思想教育中融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企业的名义提供更多的关怀, 让员工通过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 体现出自身的个人价值。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采用了强制手段, 因为忽略了员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体需求。笔者认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结合, 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提倡引导教育的模式, 鉴于每个员工都有多层次的感受和需求, 其自我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要倡导引导教育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更加贴近员工的心理, 以赢得员工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其次是加强心理的健康教育, 遵循每个人的心理轨迹, 创办主题新颖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并融入到企业经营发展的部署工作中来。

2.2 营造思想文化和谐氛围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 员工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正确引导的基础是思想文化和谐氛围,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凝聚力。首先是以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主线, 以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景引领员工提高奋斗激情, 提升团队凝聚力, 通过提供岗位晋升条件, 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发展贡献水平。其次是设定企业经营发展前景, 干部要以身作则, 提高团队凝聚力, 以身先士卒的精神带领广大员工工作, 同时创设岗位提升机制, 促使员工自觉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 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笔者认为要加强员工思想状况的调查, 将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统一融入思想文化建设当中, 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协调统一, 譬如理解和尊重企业员工, 让员工获得为企业经营发展奉献的精神动力。再次是针对员工的情绪不稳定现象, 在发展中提出“三保、三创”的奋斗目标, 即“保安全、保稳定、保廉政;创岗、创业、创收”。把稳定工作当成一件首要的工作来抓, 因为没有稳定的局面, 工作就无法开展, 因此成立了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由党政领导任组长亲自抓, 部门经理任责任人主要去做, 进行责任分工, 层层抓落实。一旦发现员工出现思想问题, 要第一时间去化解, 坚决不拖延。

2.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企业经营发展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是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和良好工作氛围营造的前提条件。首先是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框架, 除了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精神文化和规章制度等载体, 还要整合相关资源, 从心理咨询知识培训的角度优化员工队伍, 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水平, 以便进一步适应企业的经营发展。其次是员工思想波动机制的建立完善, 通过内部信息平台和定向访谈等途径, 针对性地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建立员工情绪交流的渠道。最后是员工思想诉求渠道的构建, 采用现代化的沟通管理手段, 了解员工的心理问题、需求和诉求心理等, 保证员工能够参与企业经营发展中, 并在监督、表达等方面拥有绝对的基本权利。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利于引导员工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能够丰富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思想内涵, 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因此需要将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 一方面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营造思想文化和谐氛围, 另一方面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以企业的名义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让员工通过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 体现出自身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发珍, 张常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稳步发展[J].企业党建, 2013 (2) :28-29.

[2]屈惠朋.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现代企业, 2013 (1) :59-60.

[3]毛才威.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J].管理观察, 2012 (15) :78.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10

绿色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给企业的理财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在绿色管理中必须先行一步。本文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 就绿色经营责任的内涵及其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 提出了绿色财务管理及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对策, 从而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造福人类社会。

1 绿色低碳政策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后, 党和政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增加细颗粒物PM2.5等监测指标;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节能减排方面, 这五年来, 累计淘汰落后炼钢、炼铁和水泥产能分别为0.78、1.17和7.75亿吨, 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0.46亿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 化学需氧量下降15.7%,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7.5%。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这五年来, 累计完成植树造林2953万公顷, 治理沙漠土地1196万公顷,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万平方公里。

在近期党的“十八大”会议上, 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认为:高消耗生产、超承受能力排放、低水平防治, 已经给人类、给地球带来了环境恶化的后果。2011年, 中国煤炭消耗量超过30亿吨;2012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一亿辆, 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尚未解决, 机动车、重化工业所造成的PM2.5、臭氧污染又接踵而至。环保部评估显示, 中国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 但整体不甚乐观, 导致原因除了投资不足外, 还缺乏完备的法律。委员们普遍认为, 需要把建设生态文明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写入宪法, 尽快出台已严重不适应现实情况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强化法律约束, 加大对企业违法责任的追究。显然, “污染带来缺失上亿, 违法处罚上限百万;违规投资项目投资上亿, 环境评估违法处罚上限20万”等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必须有效解决。

为此, 各级政府确实要把国家生态环境案例和基本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责, 自上而下地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办法、规划纲要、指标体系, 制定更加严格的产业、生产、排放和质量标准, 督促企业切实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 并加大环保监察和违法处理力度。与此同时, 还要把社会生态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政府生态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为对政府考核的指标, 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加快环境税政策的出台, 督促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

2 企业肩负绿色社会责任

前几天, 笔者看到以下一则新闻报道:湖南省衡阳常宁市西岭镇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 穿过农田再绕过一村又一村, 最后流向湘江。河流里的水, 不仅是牲畜不能喝, 人更不能喝, 而且就连农田菜田也不能用它来浇灌, 哪怕是在再旱的时月, 农田菜田的用水也只能靠天下雨。“治理它太难了, 得用上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走进河床, 逆着阳光的角度, 可以看到很多闪闪发光的颗粒, 这些应该就是在河流上游的很多采砂洗砂和洗瓷泥工厂造成的, 更为严重的是上游洗锡矿造成了河床还有大量黑褐色的泥巴, 导致附近居民唯一的可靠水源——井水也开始变味了。”湖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监督处处长刘帅说。

要想解决这条“废河”问题, 首先要做的就是截污, 河流上游的那些工厂不能再搞了, 然后就是逐步清淤, 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所以, 像这样一条从头至尾都已废弃的河流, 要想再恢复它的生态系统, 不仅所需要的时间非常长, 而且还需要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通力合作, 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将“莱茵河”的梦想切实落实到基层。

从以上报道可知, 人类不能以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否则, 就会对当代甚至后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构成灾难性的后果[1]。传统的经济理论, 把自然资源的费用以及环境成本排除在商品价格之外, 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等不合理现象。绿色社会责任和绿色财务管理理论, 则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将环境与资源费用计算到商品成本中, 迫使公司在追求营利性目标时, 不得不考虑承担绿色社会责任的费用。

绿色财务管理理论的内涵就是“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之重要思想, 即要求在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 合理组织资金运动和协调企业与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 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防止环境污染, 维护生态平衡,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既要考虑近期的利润, 又要考虑持久的利润增长, 并且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 承担社会责任, 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造福子孙后代[2]。

3 绿色财务管理实施难题

第一, 如前所述, 企业在投资时考虑环境保护因素, 如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了对废弃物的无害化之类的处理, 使得生产成本增加, 产品价格上涨, 短期内市场竞争力减弱, 企业利润减少, 经营压力加大。这成为了很多企业不愿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最主要原因[3]。

第二, 作为强调行为自立和利益主体的市场经济, 由于生态环境资源很难进行产权界定, 环境效益很难计量, 与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又缺乏可比性, 使得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也成为难题。

第三, 政府既不严厉打击那些不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也没有相应的政策给予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财政金融税收扶持。对于其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甚至会减少的情况下, 企业经营者是不愿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 所以, 在执法惩处力度不够的情况下, 企业宁愿被罚款也不愿意进行绿色投资。

第四, 绿色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比较新的财务管理体系, 对于习惯于传统财务管理的企业仍不习惯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观念, 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陈旧意识, 很显然成为了绿色财务管理全面实施的强大阻力。

4 绿色财务管理实施探讨

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企业, 都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作为党和人民政府, 本文认为必须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战略体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 鼓励有信誉、生产规范的资源型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企业战略性重组, 引导企业嵌入全球资源产业链, 提升核心竞争力, 走高端技术发展道路。

(2) 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 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支持, 如实行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优惠的绿色税收、优惠的政府绿色贷款等。

(3) 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 鼓励开发高效、节能、洁净的新产品。

(4) 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环保教育,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5) 完善环保立法建设, 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 加大执法力度。

而作为承担绿色社会责任的企业, 本文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实施绿色财务管理。

(1) 绿色筹资。目前企业进行绿色筹资可以通过我国政府、世界银行、欧盟等国家和组织的环境贷款和援助, 能带来一定环境业绩的企业, 就可以获得利率低、还贷期限宽松的贷款[4]。

(2) 绿色投资。企业要将投资方案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和破坏风险分析, 不仅仅是生产产品不破坏生态环境, 还要考虑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副产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对于不能处理利用的废弃物, 要有相应的无害化处理措施。所以,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应该扩大考虑的企业成本范围, 如环境因素上的技术投入、设施运行费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费用等。

(3) 绿色分配。绿色利润分配是对绿色投资带来的收益进行分配。它能够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于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信心和支持, 也可以使绿色筹资更加容易, 使企业走上良性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进行绿色分配时, 应该可以通过绿色利润分配形成绿色积累[5]。

5 结语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中, 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没有考虑环境资源限制的条件 (或仅考虑排污费、绿化费等简单因素) 。在环境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生存, 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 企业绿色经营变得越来越迫切, 而绿色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绿色经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注入新鲜血液——绿色财务管理, 从而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实现绿色经营, 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摘要:本文从近年来党的政策及法律入手, 分析了绿色低碳政策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财务管理观点, 在分析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难度和问题的基础上, 就如何实现绿色财务管理进行了以下探讨: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管理战略体系;企业实施以绿色筹资、绿色投资和绿色分配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财务管理。

关键词:企业理财环境,绿色财务管理,绿色经营责任,实施难度,实施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静江.企业绿色经营——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鲁务顺.绿色财务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性选择[J].会计之友, 2005 (5) .

[3]张秀婕.绿色财务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信息, 2009 (14) .

[4]高广阔.跨国公司绿色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4) .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11

关键词:国企;党员队伍建设;企业经营发展

国营企业基层组织建设业务性强,纷繁复杂,队伍建设是其关键内容之一,同时,企业以效益为中心,因此,作为企业支部,如何定位党员队伍建设,协调队伍建设与企业经营发展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共进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把握实质,充分认识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效益的基础与保障,党员队伍既是基层组织的分子,更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做好党员队伍建设即是做好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一)党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党执政能力,体现党意志的中心环节

党员是党的基层组织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状况,取决于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正是由党员的行动来体现的。只有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好,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先锋队性质才能保持不变。加强对党员的教育、训练和管理,提高党员队伍的执政意识和整体素质,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责任。

(二)企业党员队伍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当然,党员队伍建设不能就队伍抓队伍,就干部抓干部,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具体工作之中,企业支部应该自觉地把队伍建设放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去思考、去把握,更要放到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中去审视、去谋划。抓队伍建设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要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当今时代主题。

二、开拓创新,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创新工作方法是做好队伍建设的关键

创造性就是在具体的实施模式方式方法上因时、因地制宜,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党员队伍建设具备比较强的政策性和诸多的硬性指标规定,但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以及不同的企业性质及企业业务对象与内容时,在从事具体工作时,更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变我们的一些思维定式,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改进与加强结合,积极探索和强化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开创党员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党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应根据实际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并通过经验交流、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尽快掌握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尽快成为做好党建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为党员提供干事创业的氛围与平台是队伍建设的内容之一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用人观念

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倡导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的用人观念,着眼于企业发展的大局,着眼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氛围。

(二)要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鼓励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力。灵活实施“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激励制度,对那些德才兼备、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要积极促使他们及时得到提拔重用,从而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努力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本职工作中创造一流的业绩,为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宽容失误者

我们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鼓励创新仅仅体现在对创新成果的奖励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往往是一种先行的探索和试验,干事创业的过程就是探索尝试的过程,难免遭遇失败和挫折。因此,对创新者及先行者来说,锦上添花的奖励固然重要,而宽容失误更是对干事创业者的最好保护。只有对失误者多加宽容和包容,才能有利于干事创业,也才更有利于队伍建设。

四、在企业经营的具体工作中锤炼党员队伍,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党员队伍是国营企业的骨干力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党员队伍建设得以不断加强的前提。围绕促进企业发展开展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得以不断加强的根本,把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总指导。在确立工作目标和制定工作措施上,都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可持续发展,形成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心的党员队伍建设工作运行机制,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党员的先进思想和模范带动作用,协助企业积极培育生产经营骨干,协助做好年轻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等。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党员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使党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企业的运营发展上。

同时,切实抓好激励关怀帮扶是党员队伍建设得以不断加强的保证。围绕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员工使用上,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必须是党员,提拔重用干部党员优先,通过这些激励性措施,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12

1. 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 郑州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措施, 市财政每年拿出5 0 0万元专项资金, 按照“谁带动农户多就扶持谁”的原则, 不断加大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转移农村劳动力多、在郑州市建有稳定生产基地的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进一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提高对农户和基地的带动能力。2005年,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7 0 5个, 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 2 6家, 其中省级16家, 国家级4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平均资产3.7亿元, 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10亿元, 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初步建成了“两级三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居全国前列。以郑州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速冻食品业, 其产品占全国4 6%市场份额, 在同行业中排行老大;以郑州金苑为代表的面粉加工, 在全国面粉行业处于龙头地位;以郑州奥克、金星为代表的啤酒生产企业, 跻身全国四大啤酒集团行列。

2. 农产品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发展迅猛, 其辐射力及带动力增强。

2004年由《成功营销》杂志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共同发布的中国速冻主食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名单当中郑州思念, 三全位居前两位。2005年在12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5 2家, 占4 1%, 销售收入达1 1 0亿元。如三全、思念、金苑面业、金星啤酒等加工型龙头企业年销售额都在1 0亿元以上。其中三全公司开创了中国速冻产业之先河, 引领着中国速冻食品的发展方向。现已拥有几十条现代化生产线及数万吨低温冷库, 产品有8大系列3 0 0多个品种,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 4%, 产品出口到亚洲、欧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思念公司速冻食品年生产能力已达2 0万吨,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22%;金苑面业已成为具有日加工小麦2200吨生产能力的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 从1998年起, 年加工总量连年居全国第一。并且, 2006年9月思念食品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速冻包馅食品独家供应商, 成为中西部地区惟一的一家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

3. 生产基地不断扩大。

生产基地既是龙头企业的依托, 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郑州市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 在抓好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同时, 努力建设各具特色、比较稳固的生产基地始终扩大规模, 在扩大规模中壮大企业, 加快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步伐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优质专用粮食、干鲜果品、畜禽和水产养殖、苗木花卉等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2005年基地总面积发展到160万亩。生产基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环境良好, 龙头企业出口创汇增加。

近年来郑州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郑州市委、市政府积极着力营造和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培育郑州市支柱产业。其次, 还积极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融资, 立足本地特色, 找准市场缺口, 吸引国内工商资金、境外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来。据统计资料, 2003年以来, 各县 (市) 区共引进涉农项目100多个, 吸引外来资金10多亿元,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创造了条件。2005年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净增了19家, 达到25家, 其中农产品加工类企业17家, 占68%, 水产畜牧养殖类企业4家, 占16%;花卉林木类企业3家, 占12%;农产品流通类企业1家, 占4%;出口创汇总额3200万美元, 出口农产品净增7大类15个品种, 发展到10大类20余种, 改变了以蔬菜出口为主的单一结构, 形成了蔬菜、大蒜、大枣、蜂蜜、速冻食品、畜产品、花卉等出口产品齐头并进的局面。出口创汇产品已经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扩展到欧美等国家。

二、郑州市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1. 龙头企业的规模小, 辐射带动能力弱。

目前郑州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6家, 仅占河南省128家的八分之一强, 国家级重点4家, 约占河南省2 3家的六分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源地山东省潍坊市2005年全市共有龙头企业1974家, 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7家,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2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46家, 销售收入达4 5 6.6亿元。与之相比较郑州市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到潍坊的三分之一, 而销售收入只相当于潍坊的四分之一。潍坊市有8 0多家大的龙头企业集团, 300多家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 出口创汇达1 1亿美元之多。2 0 0 6年, 郑州出口创汇型企业仅有6 0家, 出口创汇1.5亿美元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多一点。

2. 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差, 竞争力弱。

郑州各龙头企业在区域上比较分散, 尚未形成集群经济。虽然也有像思念、三全这样的大型龙头企业, 但是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并不是只有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才有产业集群优势, 传统农业也可以产生产业集群经济。山东寿光现在已形成了蔬菜产业集群, 成为集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信息传递、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能一直走在全国其他城市前面, 正是依靠”集群效应“形成了竞争优势。

3. 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规范、经营机制不完善。

产权作为一种规则, 它决定了社会应该如何组织生产和进行产品分配, 以确保经济活动主体——人、企业具有创造精神, 减少浪费和损失, 确保创新利润归功于创新者,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权界定不清, 未能按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中小龙头企业, 随着规模扩大, 简单家族式或合伙制的弊端和矛盾日益突出, 影响企业经营, 甚至导致企业四分五裂.。在经营机制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上未能与农户形成牢固的利益共享、分险共担的利益关联机制, 农户在利益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 无法真正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到产业化组织的稳定和存在.

4. 农业国际化的理念还没有深入。

除几个大型的龙头企业外其余的龙头企业还只是停留在自产自销阶段, 即使是外销也是销往国内的其他省市, 而没有把出口国外、走向国际作为发展目标。而潍坊早就把农业国际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不仅仅是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因此郑州市应把龙头企业产业化链条置身于世界经济之中, 瞄准国际市场, 加强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建,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使标准化建设成为龙头企业的自觉行为。

5. 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靠政府投资和财政周转金;使用银行贷款、贴息贷款, “一条腿”融资现象较为突出, 多渠道融资意识不强。在吸引工商资本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投资龙头企业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做大企业规模。发展龙头企业, 既要“铺天盖地”, 又要“顶天立地”。首先要合理规划, 发展产业的积聚效应, 集中培育和扶持无公害蔬菜, 特种水产养殖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特种作物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其次, 要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地区性生产要素转移呈加快趋势, 广东、浙江等一些地区的民间资本正向北部转移, 苏南地区的民间资本向江北地区转移。郑州市应抓住这一机遇, 要吸引“三资”, 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三要融合资源, 壮大龙头企业。此外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自身的科研开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企业的科技支撑力。

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和交易对象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 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以合同契约的形式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 与龙头企业联合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 以产权为纽带, 实现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紧密化。

3. 实施“村企“互动战略。

所谓“村企互动”, 就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 在龙头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 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 形成利益共同体, 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 并以经济的联系和互动为发端, 继而促进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竞争意识、民主管理理念等的传播, 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发展。

4. 加强投资环境建设。

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过程中, 要内外并举, 双管齐下, 一方面着力盘活存量资产, 一方面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 多方寻求合资伙伴, 不断膨胀资本, 扩大企业规模。为吸引国内外资金注入, 政府应从优化投资环境入手, 认真落实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积极为投资者和企业经营提供优质服务, 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让社会各界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评议, 监督政府改进服务质量,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郑州市县政府和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应积极构建银企交流平台, 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融资;加强对外宣传, 扩大影响, 树立形象, 增强农业招商引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石洁: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及现实选择.产业研究.2006年第5期

[2]胡德春:农业产业化低成本经营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上一篇:能量计量下一篇:基本防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