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理论

2024-09-18

模块理论(精选11篇)

模块理论 篇1

0 引言

装备保障方案是依据作战方案和上级装备保障指示制定的对部队装备保障任务的详细描述和科学规划,是对作战进行中实施保障的重要安排,是完成部队装备保障的重要依据和前提。

1 模块化概述

模块化理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功能模块,通过其规定的接口连接而成的[1]。在解决大型复杂问题方面,模块化理论可以使问题简化、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本文根据装备保障方案的特点,对模块、模块化、模块化系统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1.1 模块

模块是指可组合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典型通用独立单元,可以通过标准的接口与具有其他功能的独立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连接或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

1.2 模块化

模块化包括:(1)指“模块分解化”,即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的行为;(2)指“模块集中化”,即按联系规则,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模块)统一起来,构成更复杂的系统或过程的行为。系统为适应环境因索或内部因素的变化,会出现新子系统(模块)以替代旧子系统(模块),因此模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3 模块化系统

模块化系统是根据任务(目标)需要,按一定规则,由多个模块构建的可实现相应功能的系统综合体。大型、复杂的模块化系统可分成许多子系统,而子系统内又可分割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单元,这些独立单元和子系统就是模块。因而系统是由模块组合而成,各构成单元(模块)虽没有定量的参数,但却有明确的定性的功能,并具有典型性和通用性的特征,即组合化和通用化。

模块化理论是在相应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发展的特别结构,或是一种有效组织复杂系统或过程的策略。从标准化观点着眼,模块化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通过对模块化对象的特征、规律的科学分析,采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逻辑方法及系统工程原理,来优化模块化对象的体系结构,并运用标准化方法,使各对象的构成要素规范化、有序化,从而达到提高系统综合运行效率的目的。

2 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理论

为了实现装备保障方案系统的设计,在深入分析装备保障方案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将现代系统理论及方法与模块化的思想相结合,探索涵盖装备保障方案信息的模块化理论。

首先,构建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各种相关理论及其与模块化的关系进行分析,为装备保障方案理论的模块化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构建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的技术体系,通过分析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设计的主要方法和技术,为模块化理论在装备保障方案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提供方法支持。最后,总结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2.1 理论框架

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理论框架分为目标层、方法性理论层、应用性基础理论层和基础理论(哲学理论)层,如图一所示。目标的实现依靠方法性理论的正确应用,方法性理论则是以应用性基础理论为基础,而应用性基础理论又以基础理论为指导。

(1)目标层。为适应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形势,通过系统分析与集成,优化装备保障方案的制定方法和机构,实现装备保障方案的通行性的发展。

(2)方法性理论层。(1)产品信息基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信息像生物体一样,有其基本单元——产品信息基因。它们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移植、扩展、再现和繁衍。(2)分解与综合理论。该理论认为系统可分解至模块或元素,也可综合,即将模块或元素用适当的方式连接起来,以综合成所需的系统。(3)设计方法学。它是研究解决产品或系统设计问题进程的一般理论,其研究对象是在深入研究设计过程本质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设计进程(战略问题)和具体设计方法(战术问题)的科学。模块化设计是其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3)应用性基础理论层。(1)相似理论。该理论研究如何挖掘和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它支持产品信息基因理论,分解与综合理论以及设计方法学。(2)对象工程。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系统分析、设计的方法,是以真实世界的概念来组织系统的全新的系统思维方法。封装和联系是一个对象封装了一组信息及其上面的操作,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对象间通过各自接口所发送的消息来实现联系。整体与部分间有组装和分类两种基本关系。(3)标准化理论。标准化是以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2]。其活动内容不局限在制定实施、监督实施标准的范围之内,而要拓宽、深化为开展诸如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和模块化等更为宽广、深入的领域。标准化研究是为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功能提供可供选择或对比的衡量标准或尺度,是模块化理论的前提。(4)系统工程理论。它是研究“系统”的概论、观点、理论、方法等构成的科学体系[3]。系统学的显著特征是研究对象的相对性。当把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时,其以外的因素就可看作是影响它的环境因素,因而系统与它的环境的划分也是相对的。(5)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协同论[4]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对协同论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又是由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原理。影响系统行为的若干个变量间的关系既合作又竞争,竞争与协作的结果形成一种有序结构,使系统趋于稳定。模块化系统也是建立在协同学理论之上的。

(4)基础理论层。(1)唯物辩证法中的相对独立和普遍联系原理。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本质、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因此它们彼此区别,各有自己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这是工程装备模块化过程中以及装备本身普遍适用的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个性与共性原理。世界上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即个性,但又具有和同类其他事物相同的本质即共性。这是解决工程装备模块化过程中模块的通用性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等重要问题的基本原理。

2.2 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技术体系

(1)模块划分。模块划分[1]是在功能或结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设计对象(装备保障方案)分解,形成模块的过程。模块划分是一个复杂的、影响因素众多、多目标的综合优化过程,是模块化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必须对模块划分结构进行评价预计与决策,找出比较优秀的模块划分方案。

(2)模块综合。模块综合是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和在装备设计约束条件下,对已有模块优化组合,对无法满足的用户设计需求设计新的模块,同时更新模块系统,从而形成装备保障方案的总体方案的过程。为实现计算机辅助模块组合设计,这就要合理设计模块接口和模块编码。对于装备保障方案这一复杂的系统,接口问题是直接影响其性能的关键部位。模块编码应对模块功能、结构、接口信息进行全面描述。通过组合形成的模块综合方案须通过评价才能作为装备详细设计阶段的依据。一方面,建立装备目标及评价体系,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综合的系统方案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模块化设计目的为优化目标,对综合过程的数学描述模型求解,得到用户需求驱动下的模块化装备最优方案。

(3)装备保障方案的模块化设计。装备保障方案系统是面向仿真平台的系统,需要对装备保障方案进行结构化、规范化的规定,建立适合装备保障方案仿真的装备保障方案模型。装备保障方案系统是综合性强和复杂程度高的系统,主要包括想定模块、装备保障计划模块和装备保障模型构建模块。

装备保障计划模块是装备保障计划制定的依据,是能够被某一系列通用装备保障计划共享的、可重用的模块集合,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装备保障计划不仅能够通用或共享这些通用模块,同时,也可以根据战时的需要,制定应急装备保障计划,以满足装备保障的要求。这些可以调用的模块组成一个模块库,为系统的建立提供条件。

装备保障方案系统结构化的设计方法是在用户需求的获取与转化的基础上,在装备保障方案的制定阶段,采用相互关联的一族或系列装备的设计思路来进行装备保障方案的结构规划,进而在功能分析上进行面向装备保障计划的模块划分、模块构建、模块综合等,从而保障装备保障方案的制定对不同用户以及不同作战需求的相应。装备保障方案的模块化设计通常以现有资源为基础,是经过标准化的模块,同时,模块的建立过程也是标准化的过程。

(4)装备保障方案系统的辅助模块化设计,是针对装备保障方案制定的规范化的设计过程。由于模块化设计具有一般性的流程,可考虑以网络数据库为支撑平台,以通用的CAD/CAE工具为核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建模技术等,设计开发装备保障方案系统,实现装备保障方案的程序化、规范化的过程。模块化设计的一般流程如图三所示:

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系统,包括图形系统、人机交互接口、科学计算和底层数据库。该系统集成通用的CAD,CAE工具,建立装备模块化设计与分析系统,辅助设计人员通过功能建模与功能模块划分建立功能模块体系。通过求解、重用、配置模块设计模式建立结构模块体系;基于功能或结构的配置实现装备的组合化设计及仿真测试分析;建立装备的单元库、模块库、模块参数化列表,支持基于功能、参数、特征等的信息检索和知识检索,实现设计信息的有效组织、管理及重用;对模块化设计的数据、知识、文档等进行管理。

2.3 主要研究内容

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理论研究适用于装备保障方案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分析装备保障方案的基本特性,将现代系统理论与模块化思想相结合,探索涵盖装备保障方案系统的模块化理论。

(1)分析各类装备保障方案系统适用的模块划分和模块设计方法,研究装备保障方案系统模块化设计方法,包括模块划分与综合方法及建模求解技术。

(2)分析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的制约因素,包括装备保障方案本身制约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理清诸多因素的自身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并分清主次,从而确定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3)研究模块的适用原则和模块集成原理与技术;研究解决模块组合中的造型、结构与功能冗欠问题的方法;研究模块化装备保障方案的性能预测技术。

(4)研究模块化装备保障方案系统的设计优化技术,如需求分析和获取技术、规划技术、通用装备保障方案的识别方法,实现高效优化算法与优化设计准则等。

(5)构建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设计目标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关的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模块化装备保障寿命周期成本的合理化计算方法。

(6)构建装备保障方案系统的计算机辅助模块化设计系统。围绕装备保障方案系统的设计、分析与优化,重点研究功能与结构设计、功能仿真与分析的综合优化等关键技术。

3 结束语

该理论研究是信息技术条件下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必由之路,为装备保障方案系统的合理化发展以及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依据。

摘要: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理论框架分目标层、方法性理论层、应用性基础理论层和基础理论层。目标的实现依靠方法性理论的正确应用,方法性理论则是以应用性基础理论为基础,而应用性基础理论又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其模块化设计则包括模块划分和模块综合两部分。

关键词:装备保障方案,模块化,模块划分

参考文献

[1]童时中.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2]王树海,花兴来,李红军.装备标准化[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德群.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模块理论 篇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典型的、核心的观点是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学习是被动的,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主张人一切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极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华生的一段话话是行为主义的代表引证的最多的,他说:“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模块理论 篇3

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产生诸多的教学模式,为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广大青年体育教师快速提高教学技艺提供了帮助。但一味地照搬、模仿却使广大教师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身创新能力,扼杀了体育教师的个性。那么,面对众多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何取舍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查找资料、观摩学习、课堂实践,试图对众多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博采众长使之集成化,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块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旨在让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发挥出更大功效,从而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模块教学模式的运用

教学好像是一部交响乐,要精彩,就必然要有各种乐器的和谐协奏。在课堂教学的交响乐中,多种教学模式就充当着各种乐器的角色,只有使它们协调配合,才能促使教学最优化,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是模仿、借鉴或是在掌握几种教学模式后就把它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模板”,而不顾学情实际和教材需要死搬硬套。把自己对新课程认识、理解的一些观点放置一边,从而丢弃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丧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

实际上,模块教学它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整合,它可以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操作过程、评价体系等各方面,它们各自为模块,其中又根据不同需求分设各种支模块。就教学模块而言,它大到整个系统,小到课堂教学的某个片段。可以是一个知识体系,也可以是某节课的一个知识点。事实上,许多优秀的体育课都是集多种教学模式于一体,以模块形式呈现的。比如,李长志老师对全市所上的公开课《叠罗汉》,采用“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竞争与协作意识,同时又可视课堂教学情况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使学生体会到运动所带来的体验与乐趣。前不久,笔者依据理解的模块理论在我市汤庄小学上了一堂中年级《跨越式跳高》研讨课。就教学模式而言,采用了“情景教学模式”模拟春游情景,利用乘“小火车”游戏出发,来到青青的草地模仿各种动物跳(挖掘学生已有的跳跃贮备能力),跨小溪、越小坎等模拟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的阶段又运用了“体育技能教学模式”,在练的阶段采用了“自主学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学练积极性。这种多方式,多手段,集成化的模块教学模式,大大地刺激了学生学练热情,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得以充分的展示。总之,教学模式间的相互渗透,优化组合将是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模块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促使课程结构的多元化

用模块设计的课程,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拓展的平台和生长的土壤。当然,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课程的设置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动态性和时代特征。模块课程的设置不必拘泥于学科的界限,既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又可以根据学生面对的生活和实际问题来设计课程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综合,使每一模块的设置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从而实现模块中各知识点的统整和领域的沟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促使学习方式的主体化

过去的体育课程以项目的技术体系为框架而建构,注重知识、技术传授的系统性,也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模块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机缘与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师系统地“灌”、学生被动地“吸”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技术”的小课堂、深入到“运用”的大课堂。因此,采用模块课程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机械的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学习的主体性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3.促使教师成长的专业化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往“大一统”的教材、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使得所有体育教师的教学都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创造性,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采用模块课程形式实施教学,教师将拥有较为自主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气质、能力专长、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模块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富有鲜明个性化与创造性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以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和公平竞争提供机会与挑战,从而促进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4.促使学校发展的特色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衡量学校的标准也由学生升学成绩转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发展特色化必将是未来学校的主要竞争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的设置与教学将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学校可以依据各自教师、场地优势以及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课程中的主题内容、活动情境和社会生活等背景素材,在现有课程模块设置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本地的特色资源,并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沟通等形式,将社会生活中的课题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开设丰富多彩而又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使学生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体育”的体育文化价值,从而构架起体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说,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课程的设置特别是选修系列模块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内涵和办学品位。

基于可拓理论的模块匹配方法研究 篇4

模块化设计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功能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把产品分解成若干功能模块和结构模块,然后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划分好的模块进行选择和组合,快速开发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极大了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和响应市场的速度。

在产品的计算机辅助模块化设计中,模块的检索和匹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在模块匹配中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文献[2-3]提出了模糊属性与区间属性的相似度计算的模型,但其并不完全符合相似度的性质[4],蒋占四提出了最近邻实例检索算法,但其缺少了具体实例描述形式与修改模型[4]。而李江等[5]人根据模块化设计中的模块划分,模块检索和匹配缺少形式化的知识表示,将可拓学中物元理论引入到模块化设计中,但其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没有提出具体的匹配算法。龚京忠等[6]进一步引入质量功能配置的方法,提出了将模块物元与QFD相结合的产品配置过程。艾新好等[7]对产品配置过程中信息类别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成长树的产品配置模型,能够满足某些产品的配置需求,该方法随着机械产品的复杂度增加,配置难度也成倍增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可拓学中的基元模型和可拓设计方法,对模块的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式化描述,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可拓距的模块检索方法和可拓变换的模块修改方法。

1 模块物元的建模及其拓展

可拓学研究的是用形式化的模型去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并形成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8]。文中在模块搜索中引入可拓学中的基元模型和关联函数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描述模块的功能信息和设计信息,可以更加全面的表达模块化设计中的各类信息,也有利于计算机语言实现,有利于模块化设计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

1) 模块物元。

如果模块M具有n个特征,其所对应的特征值为v1,v2,v3…,vn,则其对应的模块物元可以表示为:

模块物元模型以有序三元组的形式,可以形象的描述模块化设计中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中的特征信息,如设计、制造、装配等阶段。模块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类为以下三类有功能特征,结构特征和接口特征,利用式( 1) 建立其模块物元模型:

其中: CF,CS,CI分别代表模块物元的功能特征,结构特征和接口特征,VF,VS,VIf分别代表模块功能特征,结构特征,外部接口特征的量值或值域。

由于物元具有可拓性,所以可以将式( 2) 称为模块可拓变换模型。该公式给出了模块物元模型的基本形式,其表明了通过对功能特征,结构特征,接口特征操作可以实现历时模块的多样性。模块物元的可拓性只要体现为发散性、可扩性、发散性、相关性、蕴含性和共轭性。

2 基于可拓理论的模块匹配方法

但是经典数学中认为如果某点在某一区间内,则认为该点到此区间内的距离为0,这就无法描述类内事物的符合程度。因此为了定量的来描述类内事物的区别,在模块的实例搜索中引入可拓学中的可拓距来计算相似度,采用可拓距计算得到的相似度比基于经典距得到的更加精确,它能区分不同元素在同一区间内的相似度的差异。

2. 1 特征值的归一化处理

不同的模块物元的特征不属于同一论域,就会有不同的量纲,所以为了进行模块之间的相似度比较,需要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落在[0,1]内,模块特征值的规范化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 模块特征为定性属性

对于非数值类型特征,可以采用模糊数学处理的方式对其进行量化,如表1 所示。

2) 模块特征为定量化属性

对于模块特征是定量数值类型时,将特征值归一化到区间[0,1],其过程的本质是对特征值进行最小和最大规范化处理,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pij代表第产品性能的原始数据,qij代表处理后的产品性能的数值i= 1,2…m,j = 1,2…n,maxpi,maxpj分别代表模块特征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2 模块的检索

根据模块特征值的类型的不同,可将模块相似度计算归类为一下两类: 连续性特征值和离散型特征值相似度计算模型。

a)连续性特征值属性的相似度计算模型

1)模块特征值为区间之间的相似度计算

设功能或结构的需求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区间x=[x1,x2],模块实例库中结构或性能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后得到区间y=[y1,y2]。文献[9]中对可拓学中区间距进行了定义,但其不符合相似度的的自反性的性质,即d( x,y) ≠d( y,x) 。所以要对文献[9]中区间与区间的可拓距公式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式( 4) 如下所示:

基于改进后的可拓距公式,可以得到模块特征量值为区间数值的相似度计算公式,其定义为:

对于点到区间的距计算公示可以直接从式( 4) 推导出来,当X0= X1= X2时,就得到了点到区间的公式,其表示如下:

推理之数值与数值之间的距当x1= x2,y1= y2时,即为数值之间的距计算公式:

2) 区间与数值之间的相似度计算模型

首先要引入侧距的概念,并且符合相似度性质的前提下,重新定义点到区间的距公式,对原有的距公式加以改进,根据模块特征的最优值x0的位置,选择不同的可拓距计算公式,其表示如下:

所以模块特征量值为点与区间的相似度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b) 离散型特征属性相似度计算模型

离散型属性是模块特征属性值是非数值类型,产品的颜色,样式,接口类型等。xj是目标模块特征值,xij是其对应模块库中历史模块的属性特征值,其相似度计算公式为:

c) 全局相似度计算

根据需求信息物元的m个相同特征的重要程度的大小分配相似的权值。则第k个需求信息物元与历史模块物元之间的加权相似度为:

其中: w1+w2+…+wm= 1,wi为需求信息物元的第i个特征所对应的权重值,m为历史模块物元与需求信息模块物元的共同特征数。

d) 模块物元的可拓变换

在模块化设计中,对基于相似实例检索算法得到了相似的模块后,需要对其进行改进设计,可以采用模块物元的变换的方法进行修改。基于模块物元模型,将需求模块和模块库中检索到的最为相似的模块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其差异化模块物元 ΔRc,其物元表示为:

其中n为相似实例模块物元的特征数,k为需求模块物元的特征数。

设产品期望模块物元为Rke1,相似实例模块物元Rne2,而通过模块变形设计得到的模块物元为Rme3,有可拓变换的概念可得Rme3= T( Rne2) 。模块物元具有相关性的性质,根据相关网方法可知,一个物元特征的变换,会导致其相关的特征也随其改变,这种性质导致了模块的特征变换可以分为主动变换和被迫变换。文中将共同特征模块物元的特征进行变换,称为主动变换Tα,由于Tα的变换的引起实例模块物元的其他特征变化,称为被动变换Tβ。

通过基于模块物元模型,将需求模块物元与检索到的相似模块对比分析,将模块物元分为具有共同功能模块物元和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模块物元,对其分别进行主动变换和被动变换来进行模块修改操作,知道满足设计需求。

3 应用实例

以某水电站大型水轮机选型设计为例对上述算法与模型进行说明。水轮机方案设计包括选型设计和结构设计两部分,选型设计是根据需求物元特征来实现转轮的选取,然后根据转轮的型号完成蜗壳、尾水管、座环、导叶的选型; 结构设计就是通过选型设计确定的水轮机整体性能参数和结构控制参数来设计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结构参数如表2 所示。

对于特征量值为数值采用式( 7) 计算其距离值,对于质量特征值为区间值的采用改进可拓距式( 6) 计算其距离值,然后有式( 9) 对其进行相似度计算。并以导叶模块为例阐述计算过程:

同理可得: S顶盖模块= [0. 3190. 4570. 596 ],S底环=[0. 72300. 119]。

对以上三个模块通过加权可以得到导水模块的全局相似度序列:

S导水模块=[0. 8720. 2230. 235]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岩滩水电站的导水模块历史模块与设计实例需求模块最为相似。同理可得水轮机其他模块的最相似实例。限于篇幅,其他模块就不再具体给出算法了。

4 结语

文中将可拓理论与机械产品的模块化设计结合起来,研究了基于改进可拓距的模块检索方法,并利用模块物元的可拓性来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模块物元变化对相似的模块进行适应性修改,提出了基于可拓理论的机械产品的模块匹配方法模型,为机械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摘要:针对目前机械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在模块信息表示、检索与修改的方面的不足,研究了模块的知识表示与实例推理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可拓距模块检索方法,在现有的模块库中寻找满足相似度的模块实例,对提取的相似模块实例进行修改,最终达到设计的要求。

模块理论 篇5

【关键词】需求分析理论 模块化英语后续课程 设置

后续课程是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有效满足学生就业、自身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基于对大学应用后续课程教学目标的复杂化、多样性分析,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过程中,必要对学生、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后续课程开设更具针对性。

一、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模块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调查分析

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使课程开设能够有效满足于自我实现需求。本文通过对500名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及老师进行了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以及试卷结果分析和四六级统考统计,整理出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数据。

第一,关于英语学习的目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大约64.8%的师生认为,后续课程设置,应当能够满足日后就业需求;有超过56.3%的师生认为需满足锻炼个人的思维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有46%左右的师生认为,需满足级别考试需求;有44.8%的师生认为,后续课程的设置应当能够满足了解英语文化的需求,并且由大约37.5%的人认为应当满足日后可能的对外交往英语应用需求。此外,还有大约37.5%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应当能够有利于考研需要。

第二,关于基础阶段英语学习是否达到的期望。在受调查人员中,有大约47%的人认为,无法满足学习预期;有大约36.6%的人认为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有大约8%和7.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知道、能。

第三,关于修完大一、大二英语课程以后的心态。其中有大约49%的人认为,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收获很小;18%的学生感到如释重负,同时还有17.6%左右的学生泰然处之。

第四,关于学校是否应当为学生提前通过四、六级考试开始后续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3%的受调查着认为有必要,19.5%的人认为不太有必要,7.5%的人认为无所谓,也不关心。

第五,关于是否希望提前通过四、六级后通过后续课程提高个人英语水平。这一问题调查中,有大约52.5%的人表示愿意,有大约28.7%的人表示完全愿意,而只有11.9%左右的人不太情愿,另外还有大约3.8%的受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

第六,关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约48.3%的人不太满意,有20.7%的认识基本满意,只有18.8%的认识表示满意,另外还有8.8%的人完全不满意。

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从需求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之于外语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可以为日后改进教学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依据。实践中,应当对学生完成基础英语修读任务以后,对后续英语学习有怎样的需求、实际应用英语能力,以及对后续大学英语设置有怎样的看法和希望在哪些方面再有所提高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这有利于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改进教学模式。

二、模块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策略

模块化以需求为基础,进行后续课程设置,将英语学习与大学素质教育融为一体,讲究实用性,共包括四大模块。

第一,语言技能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跨文化口语能力以及综合英语拓展能力;第二,语言文化类。不断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大学英语电影赏析、报刊选读、欧美文学名篇选读以及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第三,语言应用类。旨在培养、拓展学生在交流、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辩论、英语演讲与主持、英语戏剧表演、雅思英语以及托福英语和研究生英语考试等;第四,专门用途英语类。主要是培养、训练专业领域内的英语英语能力,比如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金融英语基础、商务英语谈判以及商务英语交际和旅游英语等。

当学生结束了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任务以后,可从第四学期开始,根据具体需求、专业特点,从选修课系统中至少修读2门(共计4学分)后续课程。同时,后续教学也分阶段进行。一阶段,主要是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对英语语言技能、文化知识进行巩固和学习;二阶段,主要是在第六和第七学期,结合专业特点学习专门的英语课程,并使之能够有效地与专业英语课衔接起来;三阶段,主要是在第七和第八个学期,根据学生就业需求,适当修读一到两门课程,以语言应用类课程为主。需要强调的是:要想不断优化和完善模块化后续课程,还需管理部

门对其大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优秀的后续课程教学队伍,加强和完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管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学生的个性化以及对外语的需求,在调查基础上优化设置后续课程非常有必要。基于需求、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英语后续教学,可为英语教学深化改革提供更多思考,使英语涵盖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符雪青.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的调查研究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

[2]刘衡英.论需求分析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的必要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房地产行业中的模块化理论应用 篇6

一、模块化理论研究

模块化现今没有权威的定义,广义地说,模块化是一种有效组织复杂产品和过程的方法,通过把复杂的任务分解为相对简单的部分,使之可以独立地实现。模块化允许零部件以模块为单位进行加工装配,不受其它模块制造过程的影响。模块化使产品的定制化程度更高,同时用户对于产品的裁剪趋于更加可见。对于生产者而言,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考虑模块性会得到很大的柔性,柔性意味着更多的产品变型和技术开发空间,而且单独模块的变化不会改变系统中的其它组成。模块化包括模块创建和模块配置两个过程。

作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模块化理论在实际中被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以“求新、求快与个性化”为时代特征的今天,模块化更应成为我们解决各类复杂系统问的一种常用的有效工具。至今,模块化理论在信息、汽车等制造产业领域里有较深的应用。学者关于模块化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革命与模块化产业结构、模块华中信息浓缩的成本与利益、模块化环境下企业的竞争特点、模块化对企业经营的要求等。模块化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等方面已成为管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模块化理论应用于房地产业中的可行性

模块生产的实质是所设计、开发和生产的零件能产生最大组合或通用性,不仅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高效率与高质量生产,还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模块化理论有其强大的优势,但并非所有的产业都可以进行模块化生产,美国学者雪琳提出:一个系统是否需要进行模块化取决于系统的可分性与系统投入、需求的多样性。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将模块化理论应用于房地产业中的可行性:

1、系统的复杂性和可分性

模块化更适合于复杂的事务和生产系统,房地产行业具有多主体参与、多阶段生产、多要素联系的特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需要科学地管理参与各方、各阶段、各要素之间的衔接,这样的多维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分解简化来保证整个行业的有序运作。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随着施工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产品可在工厂预制后在现场组装,这使产品进行模块化分解变为可行;供应链的模块化是基于生产过程模块实施分工,供应链上各方形成基于长期合作关系的网状结构组织。所以对房地产行业复杂系统进行细分是可行的,可以按市场的规模来决定模块化程度。

2、模块间的分界面可逆性

模块化要求构成系统的各模块都有突出区别于其他模块的特点和优势,各模块间的分界面能在一定程上转向。房地产行业的产品分解后的模块间分界面,基于不同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变化,如升级、适应、磨损、消耗或者回收使用,这些往往被假定作为模块体系的主要优势。

3、模块间的并行作业

模块化要求模块间能进行同时作业,这也是模块化优越性所在,能减少时间成本。房地产业中的产品经模块化为最小的组成模块,这些模块可在不同的工厂独立同时加工,同时对于供应链上参与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各类咨询单位,各方能针对客户的需求和基于网络结构中的信息流独立对其在项目中的任务负责。

4、客户需求的多样性

模块化的一个较大的功能是在项目建造过程前期尽可能地实现大规模定制,在后期再针对客户需求制造成不同的产成品,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快速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房地产企业所面向的客户是多样的,客户的需求又各具特点,为了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加快房地产业的模块化进程。

三、模块化理论应用于房地产行业

1、产品的模块化

产品的模块化是指产品分解为多个组成模块,每个模块由不同的专业企业负责完成,其可能是由一个企业,也可能是多个参与方协同联盟。由于工艺衔接和组成模块配套要求,工艺过程或质量标准由房地产企业和供应链上各方统一制定。模块化和延迟策略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两大策略。由制造商事先生产中间产品或可模块化的组成构件,在用户对产品的功能、外观、数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后完成组合和装配的最后环节,使企业能快速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企业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行业的产品模块化主要基于四个层次进行:组成的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系统布局和系统整合。组成的多样性层次描述了产品为了实现基础性系统性能所需要件,第二层次是通过组合元件或者建筑子系统来实现系统功能的描述,可将产品的功能模块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通用模块。这种模块是以产品族为基础,能够被某一系列产品共享的、可以重复使用的模块集合,是产品族内相关系列产品系统的基础,它们具有产品系统族内所有产品的共性特征;另一类为个别模块,指可替换模块。对于不同产品系统,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其进行选择,从而组装成不同的产品。前两个层次定义了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会在系统布局(第三层次)中进行安排以按预计方法来完成任务,这三个子系统的在最后的产品布局中与产品体系第四个层次相吻合。基于以上四个层次可建立建筑业的特殊框架中的产品平台体系。见(图1)

2、生产过程的模块化

对于房地产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模块化主要由产品特性和所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决定。这些技术决定了最后房子的外观,所以过程模块化要涉及到对产品和生产工艺模块化的研究,即怎么制造产品。过程的模块化核心问题是决定构成建筑物预制构件的数量。预制构件的程度涉及施工现场技术、组织实现的方式和实际产量所需的准备时间。在工程建设中应用过程模块化概念表明所使用的不同生产工艺能运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分解。

生产过程可以发生在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范围,并且不同的产品之间有巨大的区别。过程模块性的空间方面是指企业经营领域经济性,分析企业经营领域经济性主要集中在企业所经营的界线区域(包括市场和供应区域)。影响房地产的企业经营领域经济性的最重要因素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所使用的制造技术。当传统的建造技术处于支配地位时,生产的增值活动集中在现场,参与工程的企业大部分资源来源于区域内部,当工业化的建造技术处于支配地位时,配件预制程度高并且组成构件由处于其他地区的不同工厂进行生产,随着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经营范围在不断地向外扩张,在决定是否进行扩大区域性合作时,需要科学权衡市场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见(图2)

过程模块性的时间方面要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执行目标和联系模块性概念,在产品的制造阶段,主要集中在基于制造阶段时间和成本所选择的产品体系的影响,目的是降低生产和后勤服务的成本及减少客户提出需求至交货的时间。模块的定义涉及产品在使用阶段所具备的功能,在使用之后,产品能作为一个小单元而被回收,它的成分能作为备件来使用,或者这个产品(或它的一部分)能转为为其它用处。产品能表现不同程度上相互联系依赖于产品生命周期,处理分界面特征的方法是分界面可逆性,分界面可逆性是基于不同产品在产品生命期内变化的观念,例如升级、加载项、适应、磨损、消耗或者回收使用,这些往往被假定作为模块产品体系的主要优势,即决定模块间可逆性的界面。除可逆性之外,还需要将类型和标准化加以区别。

产品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决定房地产产品的制造过程模块化的程度,二维模块化管理实现制造过程的参与各方的科学分工,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使各方更好地并行作业。

3、供应链的模块化

供应链与模块化的关系在制造和供应管理研究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模块化使企业能更灵活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供应链模块化的优点在于产品多样化生产只受产品特征和生产过程的一定范围内的影响。标准化产品和装配过程使一个企业能通过组合一定数量的标准模块来突出产品特性。供应链模块化要考虑某种供应作用或任务是否被单独组织执行,并且能否把它们明确地区别出来。供应链模块性在于谁做什么,即劳动力分工,和参与者间如何相互配合。分析房地产供应链模块化时主要考虑一个项目开发的不同生产阶段:准备阶段、设计、执行、交付使用。这些阶段,决策集中关注于哪些行为进行外包。(见图3)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成本降低要求的不断提高,大量的模块制造商和模块整合商集聚于某一特定的虚拟平台,共同从事模块化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造和整合。模块企业间按照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进行合作与竞争,任务或目标完成后,它们可以保留或撤离,构成组织的各模块企业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而只有横向联系。系统的设计规则是由模块制造商、模块整合商、行业组织协会以及其他一些中介机构通过市场选择或共同协商来决定的,系统设计规则的确立是一个不断演化完善的过程。各个模块制造商接收到的系统的设计规则不一定是相同的,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在供应链上的房地产核心企业的协调下,模块制造商和模块整合商之间通过不断地沟通和协商缩小了对规则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在核心企业和模块制造商设计等单位的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模块制造商对核心房地产企业的依赖关系。但随着技术的专业化,模块制造商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其在双方交易关系中的作用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对网络组织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同时,模块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为了紧密与核心企业间的关系,获得更多的外包业务,必须不断地提高竞争力,包括改善模块的质量、缩短设计和制造的周期、降低成本等。各模块竞争力的提高反向使得核心企业通过模块整合后的终端产品竞争力也得到提升,从而双方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网络组织的协同演化,实现整个房地产供应链上参与各方的双赢。 (见图4)

基于模块化的房地产供应链上各参与方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相关咨询企业之间并不是一个整体企业,各企业因房地产企业所面向的客户的某个需求而通过契约关系对项目的某部分负责,模块企业间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上的大量项目信息流进行交流和模块整合,这样的组织模式称为准企业。

四、结论

房地产行业是多主体参与、多阶段生产、多要素相关的复杂系统,对项目开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决定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模块化应用于房地产行业能大大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为房地产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模块化,是房地产企业积极面对当前严峻市场形势的有效措施,促进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摘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消费者购买行为日趋理性和需求的个性化对房地产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论文基于对模块化基本原理的研究, 提出将模块化理论应用于房地产管理中, 从产品性质、制造过程和供应链三个方面分析房地产行业实行模块化管理的优越性, 推进房地产行业实现健康和稳步发展。

关键词:模块化,供应链,房地产

参考文献

[1]、Voordijk, H., Meijboom, B., &Haan, J.D (.2006) .Modularity in supply chains:a multiple case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industry.InternationalJournal ofOperations&ProductionManagement, 26 (6) , 600-618

[2]、郭婧娟, 徐寿波.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房地产供应链研究[J].物流技术, 2006 (10) :43-46

模块理论 篇7

“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法上做到知能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一体, 学生在学法上强调行知合一[2]。使教与学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理论 + 模块”的教学方法, 是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 根据本科生的需求与课程的特点, 将理论与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程安排上, 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内容先安排理论教学, 然后安排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把授课内容分成几大模块, 使得理论教学、实践、考核集中于一个模块内完成。在教学方式上, 改变了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实验课在实验室上的方式, 把理论教学安排到实验室上, 对照实物、模型讲授理论知识, 使学生对抽象的汽车结构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

一 “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汽车新技术、新材料及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汽车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对“汽车构造”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 把”汽车构造”课程分为几大模块, 在讲授各个总成、机构的工作原理时,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大量的二维、三维多媒体动画, 生动形象地展现发动机及底盘各部分的结构、工作原理、运动过程。通过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及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视频, 把汽车各个部件的结构和运动状态演示出来, 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使学生高效地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3]。

以传动系模块为例, 在讲授离合器总成时, 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离合器的构成, 使学生对每个构件的名称、位置、安装过程有一个感官的认知, 然后对照离合器模型和实物逐一地加深对其结构的了解。熟悉了离合器的结构后, 再通过动画演示的理论教学来讲授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这样, 使得学生对离合器的组成、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有了充分客观的认知, 给后续的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在讲授变速器总成时, 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动画演示之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模型教具上进行换挡操作, 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变速器的结构形式、组成、轴与齿轮的安装顺序、各档位的位置及动力的传动过程。

“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理论教学中体现了其独特的教学效果, 使以书本为中心的理论教学转变为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把多媒体课件、挂图、录像、模型、实物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于理论教学中, 利用图片、模型和实物提高学生对汽车构造结构的认知, 把概念和工作原理等利用多媒体软件转换成详细的图片演示、生动的三维立体动画演示,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机构中各构件的运动, 详细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功能。使得”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在理论中有实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实现了理论与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 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

二“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实验课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在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各高校的扩招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使得实验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4]。

1 依据模块划分进行实验项目安排

“汽车构造”课程的实验教学, 以前都是在教师按教材进行几个章节的理论讲解后进行, 学生到实验室对各个总成进行结构拆装实验,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理论与实践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的联系都不够紧密。要想实验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以理论知识为指导, 教师除了在实验之前把实验所涉及到的主要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应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流程, 让学生带着探索精神和学习任务进行实际操作。根据“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 将理论与实验环节整合为相对独立的“模块”, 在实践中强调理论, 在实践中深化升华理论知识, 使学生在实践中有理论的运用, 在运用中找到规律, 在摸索中找到技巧, 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我校“汽车构造”课程的实验教学设置了八项必做项目和两项选做技能训练项目, 八项必做项目要求在实验教学学时内完成, 两项选做技能训练项目, 学生可在业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自行完成, 或在实验室教师指导下完成。为了使实验教学任务得以更好地完成, 我校维修实验中心配置了零部件单体实验室、发动机拆装室、底盘拆装室、电器实验室、电喷发动机实验室、整车维修基地等实践场所。维修基地除了保证完成学生的实验和实习, 还对外承揽修理业务、常年开放, 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根据学以致用安排实验课的考核

对实验课效果的考核, 改变了原来做完实验后只根据实验报告给分数的情况, 采用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重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素质进行考核。每做完一个试验项目,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自我总结评价, 使学生通过实验课能够亲自体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联与融合。然后教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提问, 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操作的方法、步骤进行考核。最后对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 避免了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的现象, 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 “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环节, 是锻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汽车构造”课程适用专业广泛, 新技术较多, 必须有相关的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支撑。按照“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 我校汽车专业的实践环节分为汽车结构与拆装实习、汽车修理实习、汽车工艺实习三个实践环节。

汽车结构与拆装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 在维修实验中心完成, 通过对几大模块各个总成及零部件的拆装, 使学生加深对汽车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掌握各零部件、总成的结构功用与使用, 以及在拆装时的注意事项。例如, 在进行发动机模块活塞连杆组活塞环的拆装实习时, 它不同于实验课的拆装实验, 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活塞环的结构、功用、工作原理, 还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 我们设置了这一环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知识模块当中, 要求学生熟悉活塞环的功用、工作条件、材料, 掌握活塞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活塞环的使用与拆装注意事项。在能力模块中要求学生认识活塞环零部件, 掌握活塞环装配要点, 了解“三隙”检查方法。体现了“理论+ 模块”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验、实践的融合。

汽车修理实习根据汽车市场应用较多、车型多而新的特点, 设置了四个实习基地:维修实验中心、凯华汽车维修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安城4S店、奥迪维修销售中心。实习期间学生观摩学习工人师傅的实际诊断、修车过程,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分析中, 锻炼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汽车工艺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实践环节, 我校的毕业实习安排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长春一汽) , 主要在变速箱厂、总装厂、车身厂、发动机厂进行, 学生通过参观学习, 掌握各零部件的加工工序与工艺, 了解各总成的安装顺序, 对整个汽车的制造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理论 +模块”教学方法, 在每一个模块的实习前, 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厂, 每天根据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 说明实习内容、发现的问题、实习体会, 避免了学生参观实习时走马观花的现象, 为学生毕业设计时结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之, “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不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主要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 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够用与必需。在“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理论 +模块”的教学方法, 教师起到点拨的作用, 让学生去摸索、创新、创造, 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说“理论 + 模块”教学方法对高等院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范兴娟, 等.模块化教学在“交换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6) :180-184.

[2]王晶莹, 高鸿翔.对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实行“工程力学”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6) :194.

[3]李金生, 等.模块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专业拓展性知识的研究[J].求医问药, 2011 (9) :144.

模块理论 篇8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旅游英语,模块评价,中职学生

一、中职旅游英语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检验教师教得如何和学生学得如何的一个重要途径, 用以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从而使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目前中职旅游英语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期末考试, 试卷得分或再加点印象分即为学生的学期总成绩。可见, 只用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级来评价教与学, 试题注重语言形式, 呈现出重理论考核同时评价手段和主体单一的特点。这种评价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 难以测试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难以考查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能力。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学评价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 (1999) 提出,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 即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肢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些智力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组合在每个人身上, 从而使个体间的智力各具特色。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 学生个体间存在着智力组合差异性和发展不均衡性, 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差别, 只是学生个体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差异。在评价方面, 加德纳 (1983) 主张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 他十分关注多元评价内容, 分层评价标准, 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三、中职旅游英语的模块教学评价

高秀云 (2007) 指出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应用性很强、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重视口语交流, 包含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多元的文化。旅游英语内容上包含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 涉及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等学科知识。为此, 董智馨 (2006) 建议教材采用分模块的形式进行编写。

模块评价模式是指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旅游英语模块内容的教学目标和中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及特点, 采用多元化模块评价, 综合评定学生的学和指导教师的教的教学评价模式。

(一) 旅游英语的内容模块评价

教材内容决定教学内容, 也决定着教学评价内容。而旅游英语教材内容来源于旅游实际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 旅游英语可分旅行社、迎接客人、酒店宾馆、旅游景点、购物和告别6个模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模块细分, 如旅行社又可分为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线路推荐、预订机票等工作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旅游英语内容模块细化的一项项内容开展多层次性、多角度的考核, 如“迎接客人”这一模块可细分成“车站接待”和“致欢迎词”等几块分别考核。

(二) 旅游英语的项目模块评价

加德纳 (1983) 认为评价应关注学生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阶段, 侧重于评价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万伟 (2004) 认为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其学习过程、学习水平。因此在设计考核项目模块时应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重视对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完成教学目标阶段的综合评价。操作时, 可采用以下项目划分及其比例计算分值, 作业模块 (20%) 、课堂模块 (30%) 、内容考核模块 (30%) 、小组合作模块 (20%) 。

(三) 旅游英语的形式模块评价

作为一门语言, 旅游英语同样涉及到听、说、读、写和译等多方面的内容。根据旅游英语的特点, 口语教学应是重中之重, 是核心和基础。在教学模式上, 往往突出情景教学及合作教学 (罗少华2006) 。而作为学生个体,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各智力不是均等地分配于个体, 因此教学评价不能只是片面地评价某一方面的智力, 而应建立多元智力评价形式, 但在评价比重上可倾向于口语。在操作时, 可将旅游英语六大模块内容的评价形式分为听力、口试、阅读、写作和翻译模块, 比值分别占20%、40%、20%、10%和10%。

(四) 旅游英语的标准模块评价

根据加德纳的语言、肢体运动及人际交往智力理论, 旅游英语各模块的评价标准也应多元化, 评价标准要涉及到学生的口语表达、肢体语言与合作意识。如在口试模块评价时, 可根据教学目标, 无论是提问式或生生对话合作式等形式, 在评价时, 都要关注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万伟2004) 。在实际操作时, 评价标准分为肢体语言的运用是否与情景相符、语音语调、语言运用的技巧掌握是否贴切及与同伴的交流是否主动等模块, 分值分别占2分、2分、3分和3分。

值得一提的是, 实施评价前, 应先明确标准, 且在评价前告知学生, 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目标, 避免评价的盲目性, 体现客观真实性 (张丽娟, 文凤息2009) 。

(五) 旅游英语的主体模块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 评价主体大多限于任课教师, 即单一的评价主体, 这种评价主体难免会片面、有失公正公平, 尤其在旅游英语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常见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参与情况如何、态度如何, 学生自己更应了解。由此,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成为自律学习者, 在评价时充分利用学生, 引导他们参与自评与互评, 还可利用小组长、课代表充当评价主体。有条件的学校, 可邀请企业专家、行业知名校友或优秀实习生参与教学评价。

罗少茜 (2003) 指出评价是多维的, 是长时间的、持续的。因此, 教学评价不能只局限于确立的目标是否达到, 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着眼于学生的现状, 着眼于学生全面而真实的学习过程, 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ardner, H.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21st Century[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2]Gardner, 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r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3]董智馨.分模块分区域编写旅游英语[J].职业教育, 2006 (, 4) :39-41.

[4]高秀云.关于旅游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 2007 (S2) :5-6.

[5]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研社, 2003.

[6]罗小华.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 2006 (6) .

[7]万伟, 等.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 2004.

模块理论 篇9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 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末提出,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一种建立在“实的技术优势和广受认可的全域网络前景之上的”“全新的动态网络的网络”[1]。简单来说, 物联网就是通过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信息进行识别获取, 并依托网络技术将信息进行传输、处理、运算, 最终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 已被定位为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 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方面与国际具有同步性, 已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 但物联网产业正处于初期阶段, 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格局, 不利于物联网未来技术的攻关, 更不利于未来产业融合。本文从模块化分工促进网络状产业链形成的角度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形成完善的方向, 分析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及相关联系, 描绘出未来物联网产业链成熟格局, 为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路径提出思考及建议。

1 模块化与网络状产业链

1.1 产业链的模块化及网络状趋势

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使得分工方式从传统的生产工艺、工序的线性分工发展成为立体的网络功能分工———各经济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独有的知识领域, 在自身业务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种分工方式就是模块化分工。[2]模块化分工使得传统的产业链通过纵向的分解、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价值节点, 而各价值节点通过横向集中、整合、功能增强形成具有兼容性、标准界面的价值模块, 成为构成重构产业链的“基因”。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和相应的模块治理框架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网络” (古拉提 (Gulati, 1998) [3], 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相对固化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联系在一起, 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4]企业价值链不能够再被简单地理解为传统的线性结构, 而是陷入了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包含多个产业的“价值星系”, 这种以价值链功能聚合为特征的模块化, 最终使得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网络化特征。[5]

1.2 网络状产业链结构

网络状的产业链则是以核心厂商为主导, 将各利益主体整合协调在同一平台之上, 通过协作、创新、竞争等手段将模块供应商、业务流程与系统开发商等合作伙伴联合在一起的强大、灵活、集成的价值网络。网络状产业链结构由产业链参与主体及模块化设计规则共同决定。

根据在产业链中所处的角色及作用的不同, 处于网络状产业链上各价值模块的若干厂商, 可分为:核心厂商, 负责模块的分解、模块之间的安排和联系、模块标准的制定衡量和模块的整合过程, 是价值模块的规则设计者与集成者, 往往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模块供应商, 在遵循整体系统设计规则的前提下, 负责子系统的规则与内容的设计, 独立完成模块功能, 在业务上主要负责加工、制造、装配、等产业非核心环节, 往往也处于产业链价值较低环节。两类厂商在在遵守两类基本设计规则———明确规定的规则及自由设计的规则的前提下, 形成了较传统结构的产业链行为主体更为紧密、复杂的相互联系:第一, 合作竞争关系共存。一方面, 不同模块企业之间以及同类模块的核心厂商和模块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紧密;另一方面, 同类模块的供应商之间存在着“背靠背”的竞争关系。第二, 各模块及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相互融合。在模块分权集中时, 核心厂商居于主导地位, 掌握着模块设计的主要规则及核心模块的研发生产, 模块供应商则处于从属地位, 以自身模块功能配合核心厂商的生产集成;在模块化分权较分散时, 模块供应商的实力则相对占优势, 可能出现核心模块和系统集成商融合、普通模块向核心模块转移的趋势。

本文将模块化理论对于产业链结构的形成及影响作为理论分析基础, 结合物联网产业规划发展的现状, 对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析探讨。

2 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划分现状

产业链的演化形成与分工的演进路径密切相关, 芮明杰 (2006) 将分工演进路径概括为规模分工———专业化分工———模块化分工, 分工的前两阶段, 其对应的产业链结构都是纵向一体形式, 而分工演进的第三阶段———模块化分工阶段, 产业链则呈现网络状, 其产品链、价值链、知识链也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关联。[6]

物联网的出现, 是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标志, 现阶段的物联网产业的分工模式, 各企业以自身的专业知识, 开展专业化生产, 并逐渐形成具体专业化模块, 物联网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通信网络、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多个领域, 各个领域相关企业均开展专业化分工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产业链各价值模块, 对应的未来成熟的产业链的形态将是各模块相互联系的网络状形态。

工信部2011年发表的物联网白皮书中根据各产业在物联网产业体系的中承担的作用, 将物联网产业划分为制造业及服务业, 并进一步细分出子产业[7], 如图1所示。

由上图的分类可看出,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是以产业链整合完善作为目标来考察, 存在着未能突出行业划分标准、各产业及参与厂商地位区分不明确、系统集成作用不突出等问题, 即各模块之间的标准界面、设计规则、各模块的地位作用均未得到体现, 因此, 上述划分, 仅仅是对产业体系从专业分工角度进行划分, 不能作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的全部依据。国内另一种关于物联网产业链结构的主流划分方式则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网络体系角度进行区分, 尽管充分概括出了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性, 但过度强调技术性, 忽略了各模块之间的经济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 本章节拟将物联网产业体系模块划分及物联网网络架构图相结合, 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

3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

物联网产业链是由包括所有关联产业的若干企业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群体智能的动态的网络状产业链。根据网络状产业链上行为主体的分类及相互关系, 结合物联网产业体系及网络架构, 本文描绘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图, 如图2所示。

第一,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 物联网以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智能应用技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 感知技术层次包括了感知终端生产制造模块、终端集成模块;网络传输技术层包括通信设备生产商模块、通信设备集成及服务商模块;智能应用层次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生产模块、应用服务及系统集成模块、运用服务商模块。

第二, 根据模块化理论相关理论, 物联网产业目前已形成若干模块, 根据各厂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的不同, 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分别承担模块供应、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功能并将物联网产业划分出对应三大模块。

本文对物联网产业模块的分类采用在上述基础上根据物联网产品本身的独特的性质, 在对核心厂商及模块供应商的定义及业务范围需要进行局部调整:

(1) 模块供应商模块, 细分为感知终端生产模块、通信设备生产模块及软件开发模块, 各模块内部含有不同类型厂商若干, 模块划分标准根据物联网技术要求划分, 各模块及内部厂商, 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进行对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 由于涉及的产业较为复杂, 由若干厂商组成的子模块不仅仅是物联网产业链的一部分, 在所属的相关产业中也能够组成完整的产业链, 各子模块供应商与系统集成模块厂商之间的关系以知识关联的合作关系为主, 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对核心厂商的核心地位威胁, 在业务角度也并非以简单向系统集成商提供加工、制造等附加业务。该模块在物联网产业链整体结构中, 处于价值较低环节。

(2) 系统集成模块, 由感应终端集成、通信设备集成与服务、应用集成等各类子集成商组合, 不同于其他产业对系统集成功能的笼统定义, 物联网产业中对系统集成存在明确的定义[8]: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各个分离的设备 (如电脑终端) 、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 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 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 甚至包括外部环境、人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就目前物联网产业情况而言, 系统集成在软件、数据处理、运行平台等方面仍然存在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 该模块的相应的产业多为需要由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动而产生的新兴产业, 因此目前从产业的角度考虑, 许多环节仍停留在技术、概念的阶段。

(3) 运营服务模块, 该模块的以面对客户并提供最终完整应用方案的服务运营商为主, 并以此为核心厂商衍生出包括咨询管理、认证测试等在内的一系列中介、服务提供厂商, 这类厂商都是由物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演化产生新型厂商。按照对产业链和价值模块的定位, 物联网产业链中运营服务商及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中所能占据的市场价值应能够达到70%, 但目前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是:一方面, 应用服务及解决方案的提供由模块供应商中负责芯片/传感器设计生产的厂商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技术条件及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完成, 由于该类厂商本身具有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金技术实力弱的特点, 所能够提供的应用往往是小型的局部应用, 并未达到物联网所要求的“物物”相连的要求;另一方面, 作为电信运营商, 从技术角度往往负责网络运营平台提供, 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收集传输, 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环节应界定于系统集成及模块提供的衔接环节, 而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物联网发展的现实情况是, 电信运营商往往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实力, 竭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 力求在物联网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并通过构建M2M平台和参与制定模块/终端标准化来逐步实现。目前, 运营服务模块的发展受制于技术及应用的发展, 但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 运行状态、升级维护、运营成本、决策制定等运营管理的需求将原来越多, 运营服务模块在产业链中将具有最大的成长空间, 但同时也是物联网产业链最后受益的环节。

4 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分析启示

以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格局来看, 产业链中各环节除运营商外, 厂商整体综合实力均较弱。而目前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模式也是以市场为导向, 由运营商发起, 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来实现运营商与集成商的合作。电信运营商作为物联网用户的直接接触者, 拥有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 是物联网产业链中最有条件和最有能力实施整合的成员。在现阶段电信运营商需要在产业链中承担着核心厂商的作用, 需要扮演集成商和服务商的双重角色, 通过选择质优价廉的终端设备, 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与应用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以产业联盟、技术合作的方式联合其他环节的厂商, 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及特定客户需求开展专项应用开发, 并依靠电信运营商所搭建的应用服务平台整合应用需求, 向客户完整产品, 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电信运营商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 从加强自身条件及带动外部产业链环境的两个角度承担其作为主导企业引领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升级做大做强的企业责任。一方面, 要从企业战略角度规划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以匹配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求, 同时发挥集成创新的作用, 合力推进产业链的各模块及其技术一体化创新;另一方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推进项目应用产业化, 通过参与政府重点项目的建设, 迅速切入市场, 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 并能参与到政府政策、行业标准等共有信息的制定, 有效获得公共资源的协助, 提升企业在物联网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引领实力。

5 结论

物联网产业链作为物联网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其建设是否完善、运作是否高效对于整个产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影响重大。本文从模块化角度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解划分, 研究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层次、理清产业链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提出在物联网产业链构建整合过程中需发挥主导企业的引领作用, 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刚刚起步, 其产业链各环节仍是碎片化、零散化状态。本文基于模块化理论对产业链形成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功能性的模块划分, 分析各模块之间及模块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 并对未来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

[2]李想, 芮明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 2006.

[3]Ranjay Gulati, Nitin Nohria, Akbar Zaheer.Guest editor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strategic network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1:3, 199-201 (1998) .

[4]倪慧君, 王兴元, 郭金喜.集群企业模块化选择与策略互动[J].中国软科学, 2006 (3) .

[5]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 2005 (09) .

[6]芮明杰, 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工业经济研究, 2006 (3) .

[7]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物联网白皮书 (2011) .2011:3.

[8]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中国信息界, 2010 (5) .

模块理论 篇10

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模块教学2011年,包頭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转型的若干意见》,检测技术学院参照《意见》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将《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及相关内容整合为《分析化学检测技术》模块,本文探讨了形成性评价在该模块教学中应用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形成性评价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从改革考试的要求和方法入手,将形成性评价突破性地运用于教育评价实践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并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类。其中“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的评价。它具有重视教学过程中反馈和矫正的特点,能及时地“诊断”教与学的状况,从而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二、形成性评价在模块教学中的应用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行教改已经两年,通过实践和调整,形成性评价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检测技术》模块中的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模块项目

鉴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为企业的化验员、教学单位的实验员及产品质量检测部门的质检员,因此需要从知识的基础性、与工作实际的符合程度、学生自身特点、高职教育特点入手来选取模块的项目,同时还需要突出项目化教学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根据项目内容所确定的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既是教学安排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结束的考核点。《分析化学检测技术》模块对各项目的教学目标和考核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过程目标三部分。知识目标为完成检测任务需要的知识及达到的程度,技能目标为完成检测任务需要的技能及达到的程度,过程目标为考勤、作业、卫生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3.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需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即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进行综合加工。项目化教学需要根据学科和实际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既要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又要使课程内容与学生校外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既要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又要符合学生认识的特点;既要把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以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又要在不同阶段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以使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因此,对《分析化学检测技术》模块内容的教学组织遵循“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相结合、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统一、直线式与螺旋式相交替”的原则,以检测项目为主线将所需知识、技能、素养贯穿起来。

4.分解学习步骤

学习步骤即授课顺序,就是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并合理分配到教学课时中。《分析化学检测技术》模块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是根据工作实际来确定的,因此学习步骤是参照样品的检验标准以开展工作的顺序来安排的。另外,为了判断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和结果,在学习过程中,每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即进行一次形成性评价,每完成一个项目即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这些评价同时也是向教师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可据此来作出决策,并对学习成果进行矫正。

5.设置评价内容

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判断及分析后的结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如前所述,教学目标就是评价的点,需要通过设置评价内容、确立评价标准及设计评价手段来实现。《分析化学检测技术》模块的评价内容即为平时教学内容,而不论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知识考核占30%,以笔答形式进行;技能考核占40%,以操作形式进行;学习过程考核占30%,在平时课堂上、笔答和操作中都有体现。

6.矫正学习成果

通过评价,教师和学生均可以了解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若未达到预期效果,则需要对学习结果进行矫正,即根据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改正、补救和组织学生二次学习。对《分析化学检测技术》模块学习的评价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过程目标三部分,一般地,总分60分为通过,低于60分需要重新学习并参加补考。根据内容不同,重新学习可以采用学生自学、教师重教或小组学习等方式,其目的是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

三、结语

布鲁姆倡导的形成性评价,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矫正,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教学进程的信息,如果修正措施适当,可使教学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性评价符合当今我国教改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既汲取了传统教学的合理因素,又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它在教材结构、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方面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它在学科范围方面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05):103-108.

[2]吴昌提,林菊芳,陈宁红.国内外形成性评价述评——兼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03):66-69.

[3]姜爱莉,林剑,于贞.形成性评价在工业发酵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3):108-109.

模块理论 篇11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模块教学理论的提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各高校虽然在本科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 也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然而对于如何推行启发式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仍然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本科素质教育现状如下。

1.“注入式”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就我国目前高校本科教学方式而言, 教师依据讲稿讲授, 学生以笔记的方式记录学习仍然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 这也是该教学方式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这一教学模式也带来两方面的弊病:一是教师长期依赖讲稿, 缺乏新知识、新理论和新科技的更新与补充, 导致教学内容陈旧老化。二是容易培养学生的惰性, 形成依赖性的思维方式, 极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主观能动性。

2.本科启发式教学手段与方式尚待完善。面对“注入式”教学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端, 我国许多高校教师也针对自己的学科性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如理科教学在讲授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 大量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文科教学中也采用了随机提问、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撰写论文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推动了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发展, 但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仍然缺乏专门的教学理论进行指导。

3.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 我国高校对“启发式”教学理论与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 也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教学思想, 如熊梅1998 年出版《启发式教学研究》, 周兴国的《“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 辛儒的《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启示》等。这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 我国高校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尚需形成更多成熟实用的教育理论进行指导, 以更好地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模块教学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总结而提出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 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 达到在高等院校本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提出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素质教育是现今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 素质教育应落实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之中, 也就是在各门本科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学生素质的构成是多方面的, 因此, 本科素质教育也应该由多个教学模块构成。

二、模块教学理论构建的创新性

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 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创新性表现如下。

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寓于本科课程教学之中。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 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大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十分丰富, 有专业理论素质、实践技能素质、科学研究素质、口头表述素质、礼仪素质和文体素质等诸多方面, 培养方法也多种多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面对学生最多的时间是教学。本科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62 学分的学习, 以1 学分18 课时计, 本科学生在四年中面对教师的学习就有1116 节课 (或课时) 。如此可见, 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 结合各个学科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的特点, 划分教学模块, 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2.模块教学理论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中, 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科技档案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和表述教学等教学模块之后,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 采取一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针对科技档案科研素质教学内容, 采用了“培养学生问题式选题思维”“;专业论文撰写范式学习”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申报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科研团队, 各个团队先合作提出论文选题、构建论文大纲、完成论文初稿。在3个主要环节中, 各个团队相互讨论、点评和修改不同团队的论文题目、大纲结构和论文内容, 教师最后进行总体点评。这样, 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之中,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3. 模块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模块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为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拓展了新的思路与空间。主要方法有二:一是撰写高水平的教材。如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很多教师的讲稿实际上扮演了教材的角色, 大部分学科理论知识都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依据教师的讲稿, 结合科技档案管理最新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方法, 将讲稿撰写成高水平的《科技档案管理学》教材。二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与模式。采用或撰写新教材后, 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教材即笔记的理念;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使同学从过去“记教材”的学习模式转化到“学习—理解—掌握”教材的有效方式;第三, 学习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弃笔记, 学生的笔记主要记录的是更新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所不同的是学生的笔记量减少了80%, 从而为“启发式”教学活动拓展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三、模块教学理论在《科技档案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问题

1.模块教学的划分与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在科技档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将教学划分为理论、实践、科研和表述教学等模块, 在各个教学模块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在理论教学模块中, 采用学科体系展示法、宏观到微观层次学习法、概念分解组合法、主题词扩散记忆法、预习与复习法等;在实践教学模块中, 采用管理流程演示法、计算机模拟管理法、实验室模拟管理法、实习基地管理实证法等;在表述教学模块中, 采用主持复习与讲课法、角色互换课堂讲授法、专题讨论法、模拟辩论法和主题演讲法等;在科研教学模块中, 采用学科体系框架选题法、问题式思维培养法、学术规范性训练法和团队科研法等教学方法。由于学科不同, 课程教学模块与教学方法则要根据各个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划分与设定, 以进行针对性教学。

2.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问题。科技档案管理学采用的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就是学生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彻底改变以往注入式的学习模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有二:一是思维方式的参与, 也就是角色换位思考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转换角色, 思考“如果我是教师, 我怎样进行课程教学”的问题。思考方式由宏观到微观, 具体而言, 由整个课程的教学思考到各个章节的教学安排。其后, 在讨论的基础上, 将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思考引导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展示图, 以作为该课程学习的纲要与指南。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 如全班同学按顺序担任复习主持人, 在每次上课之前, 抽查复习学习过的教学内容。每次上课安排两位同学讲授新的教学内容, 每人讲授10 分钟。同时, 由同学轮流担任讲课主持人, 主持讲课并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点评、指正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很多, 各个学科可根据其课程特点进行设定。

3.学习小组团队学习方法的运用问题。学习小组是进行参与式教学的重要基础, 具体运作方法就是以5—6 个同学为单位, 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如在复习教学中, 复习主持人可就每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问题, 回答出问题的全组同学加平时成绩分。在科研教学模块的学习中, 由学习小组共同提出论文题目, 设计论文提纲, 分工完成论文的撰写。各个学习小组相互修改论文, 指出论文中的不足, 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实践教学模块中, 各个学习小组共同商量提出科技档案的分类方案, 设定整理流程图, 共同完成科技档案分类、组卷、案卷排列、案卷编目和上架的整理工作。总之, 学习小组是进行参与式教学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方式。

【模块理论】推荐阅读:

直流模块05-15

通用模块05-19

读写模块05-20

三模块05-21

数学模块05-25

通知模块06-09

网站模块06-13

模块式06-23

模块开发06-23

模块架构07-01

上一篇:多孔氧化钛下一篇:核心能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