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础性自然资源

2024-10-09

非基础性自然资源(精选3篇)

非基础性自然资源 篇1

非均匀地基是基础设计中经常遇到且较难处理的问题。由于地基土的非均匀性质和建筑物荷载分布的不均匀性,会造成地基差异沉降的出现,当这种沉降差异达到一定的限值,就会导致建筑物上部结构或墙体产生开裂破坏或者整体倾斜,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实际工程中,大多数地基基础工程事故是由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其造成的后果严重、危害性大,且补救困难。因此,对于建造在非均匀地基上的建筑物来讲,在满足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同时,地基的不均匀变形是不可忽视的。为有效减小建筑物地基的差异沉降,避免建筑物的开裂破坏,只有采用对地基变形进行控制的设计方法,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才能实现保证工程质量、节约工程投资、缩短施工周期的目标。

1. 非均匀地基变形控制方法

非均匀地基上的建筑物,在进行基础设计时,要改变以往按地基承载力进行设计的设计方法,而要采用以控制地基变形为主要目标的设计方法。首先要通过计算预估差异沉降量,然后评价该结构对差异沉降量的容许程度。如果预估的差异沉降量超出了该结构体系所能容许的差异沉降限值,就必须采取控制地基变形的方法予以解决,以确保建筑结构不被损坏或开裂。通常可按以下原则控制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1.1 减小软弱地基的沉降

由地基附加应力分布和沉降计算原理可知,沉降量与基底附加压力、地基土的性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对非均匀地基的软弱区域,可通过加大基础底面尺寸和改变软弱地基土的性质,来尽量减小局部软弱地基的沉降。例如,采用人工复合地基对局部软弱地基进行处理,来改善软弱地基土的性质。可通过调整桩的长度和改变桩土面积置换率来提高桩土复合体的压缩模量,从而达到控制人工复合地基沉降量的目的。

1.2 加大非软弱地基的沉降

由于地基土的压缩变形量随基底附加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对局部非软弱地基,可充分发挥地基土的承载力,适当减小基础底面尺寸,不仅可以节约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工期,同时加大了非软弱地基的沉降,达到减小整个场地不均匀沉降的目的。当非软弱地基范围较小时,也可以挖出一定厚度的非软弱地基土,换填为其它材料。换填的厚度和回填的密实度需经计算确定,原则是使软弱与非软弱地基产生的变形应尽量协调。

2. 防止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通过地基变形控制设计,可使地基的差异沉降量控制在结构容许的范围内。但现有的沉降预估计算方法与建筑物的实测沉降量之间还存在较大的误差。为确保结构安全,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采取减小不均匀沉降影响的措施也是必要的。

2.1 建筑措施

建筑平面布置宜简单,尽量减少转角;减小建筑物的长高比和缩小开口比;针对建设场地情况和结构体系,合理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

2.2 结构措施

采用轻质材料减轻建筑物自重;设置地下室减小基底附加应力;合理分配结构体系各部分荷载;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以及合理加强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刚度。

2.3 施工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先建建筑物的高、重部分,后建低、轻部分;合理组织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做好施工监测,贯彻“信息施工”原则,有效调整施工加荷速率,合理堆放临时施工材料等。

3. 工程实例

以下通过一个工程实例,介绍一下非均匀地基上基础设计的做法。

3.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某住宅小区七层砖混结构住宅楼,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建设场地地形较为平坦,但场地西半部为一填平的暗塘,底部为淤泥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暗塘分布范围约占整个场地的一半。

场地地层由上而下分布有:(1)素填土:灰黑色、可塑,局部为软-流塑;(2)淤泥:灰黑色、软-流塑,含少量有机质,位于场地的西部, 承载力特征值fak=70kpa; (3)粉质粘土:黄色-褐黄色,可塑, 位于场地的东部, 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 (4)中砂层:黄色,成分主要为石英,上部含泥质, 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 (5)粗砂层:黄色-黄褐色,成分主要为石英,局部含砾砂, 承载力特征值fak=210kpa;勘察结论:拟建场地属中等复杂场地,类型为软弱场地土二类场地,局部淤泥层承载力低,工程地质条件差。

3.2 地基基础方案

根据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特点,经分析比较,场地东部的粉质粘土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地质条件良好,可充分利用天然地基作为持力层,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场地西部的淤泥软土区,进行人工处理,采用深层搅拌法加固淤泥层,按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上浅基础进行设计。设计时应重点控制好强度及变形两个指标,特别是作为同一结构单元位于天然地基和人工复合地基上的两部分的变形,要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协调好两种地基的沉降差异,是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的关键。

3.3 地基基础的设计

3.3.1 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

(1)地基承载力计算。根据上部结构及工程地质情况,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埋深1.5米,以粉质粘土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经计算承重墙基础宽度取1.8米,纵墙基础宽度取1.0米。

(2)基础沉降计算。基础的最终沉降量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分层总和法,即:S=ψc∑ni=1P c/Eci (Zi ai-Zi-1a i-1) 经计算横墙与外纵墙交叉点处,基础沉降量为S1=34.64mm。

3.3.2 人工处理地基的设计

(1)确定人工复合地基的有关参数。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有关要求,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及类似工程经验。经试算后,确定搅拌桩复合地基有关参数为:桩径为500mm, 有效桩长5米(加固深度进入中砂层500mm),水泥掺入比15%。搅拌桩沿基槽布置,桩土的置换率为30%。经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140kpa。基础埋深及基础形式不变,计算可得承重横墙基础宽度取2.0米,纵墙基础宽度取1.2米。

(2)人工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由两部分组成,包括桩土复合体本身的压缩变形和桩土复合体以下土层的沉降量。

a.桩土复合体的压缩变形S2’

按下式计算:S 2’= (P+P0) L/2E0

式中:P—桩土复合体顶面的附加压力;P0—桩土复合体底面的附加压力;E0—桩土复合体的压缩模量,其对桩土复合层的变形影响较大,由三个参数来确定:E0=m Ep+ (1-m) Es。Es—桩间土的压缩模量;E p—桩身水泥土的压缩模量;m—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L—有效桩长。

经计算桩土复合体的压缩变形值为:S 2’=12.32mm

b.桩土复合体以下未加固土层的沉降量S 2”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分层总和法计算。经计算横墙与外纵墙交叉点处的沉降量S”=16.75mm2

由此可得,人工复合地基上横墙与外纵墙交叉点的总沉降量为:S2=S2’+S2”=29.07mm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规定,砌体承重结构的地基变形由局部倾斜控制,应满足△s/l<0.002,计算点取地基压缩性差别较大的地段中纵横墙的交叉点。

本工程中,二计算点沉降差为:△S=S1-S=25.57mm,二计算点距离为L,取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相接处两侧隔开间横墙与纵墙交叉点的间距L=6.6米,经计算局部倾斜值△s/l=0.0008<0.002,满足规范要求。

3.4 实际工程效果

本工程2003年4月开始基础施工,2004年10月工程工程竣工。在主体施工过程中,每施工完一层都进行了沉降观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至工程竣工时沉降已基本稳定,投入使用至今未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

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任何一个建筑物的全部荷载都将通过基础来传递给地基,可以说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工程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工程的质量。实践证明,因地基变形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造成损坏的建筑物到处可见,尤其是造成砖混结构建筑物墙体开裂的情况更为普遍。因基础设计方案的盲目和不合理,会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和工程投资的巨大浪费。

非基础性自然资源 篇2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应用的基础学科, 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程, 对于其他专业来讲, 该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 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曾指出:“在现代, 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 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基础会计》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 这就增加了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会计问题中, 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 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态度都有较大差异。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缺乏趣味性, 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 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失去学习兴趣, 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究其根源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改革, 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经验, 对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教材陈旧, 教学章节安排不合理。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的会计理论, 基本是在手工会计模式下形成的, 并与后期设置的《会计电算化》两本教材脱节严重, 很少考虑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所带来的影响, 这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会计学的理论教学过程, 在内容上依次分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基础会计知识覆盖面大、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学生在高中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 进入高校后, 突然“遭遇”会计专业理论, 总是一时难以适应。因而,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对其有感性认识。

3、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会计教学重知识、轻能力, 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往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课程讲授教学, 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成绩考核方式不科学, 不能真正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

任何一门学科的考核问题始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挥棒”的作用。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考核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再加上平时的作业成绩等, 确定总评成绩, 以此决定学生某一门课程是否通过。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考试成绩的单纯记忆成分较大, 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很难考核。

5、非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培养人才的会计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 我国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着诸如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欠缺、重视会计专业授课、忽视学生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授课方法内容陈旧等问题。

三、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设想

笔者认为, 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 以实践为主线, 来培养出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学的必然选择, 具体设想如下:

1、明确教学对象及目标, 强调有的放矢。现代会计人才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为此高校在会计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对于初学者来说, 《基础会计》最大的特点是概念的抽象性, 经济业务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多变性。许多学生从未见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 缺乏会计基础知识和感性认识, 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和业务缺乏整体认识。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必要的教法创新。例如, 我院会计系往年模拟实习账簿都有存留, 如果我们把这些成套的账簿放在模拟实验室中, 每桌一本, 在基础会计学概述教学中便带学生观看、了解, 以便增强其感性认识。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们, 基础会计教学应当重视实践性操作的渐次引入, 这实际上是一个把抽象学习内容具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 不断引导学生关注会计实践, 使其在感性、具体认识中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接受快、兴趣浓, 而且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

2、整合教学内容, 改变知识结构。《基础会计》教材有多种版本, 其内容安排各不相同, 教师必须集体对教材进行整合。首先改变教材的顺序, 将资产计价、权责发生制及账项调整两章移到会计报告的后面, 并加入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使各章的例题相互衔接, 共同构成某企业一个月的正常经济业务。例如, 上第一课时, 我没有按常规讲会计的概念, 而是先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报表这七个核算环节, 使同学们对所学的基础会计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也了解了基础会计所要学的内容, 知道了基础会计入门的重点和难点, 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调整教材顺序,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例如, 在讲会计凭证这一章时, 为了使学生领会各类会计凭证的编制, 我把第六章经济业务核算部分内容适当提前, 学生掌握了经济业务核算之后才能编制正确的会计凭证。又如, 在学习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 我把供应过程的核算和供应过程成本计算、生产成本核算和生产成本计算、销售过程的核算和销售成本计算结合起来讲, 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另外, 教学时, 对于课时的组织留有余地,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做出答复。

当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的缺点, 把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化。把基础会计的知识划分为四大模块: (1) 认识会计模块。教学内从会计报表及入手讲授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等。这一部分学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建立起大略笼统的知识框架。 (2) 会计资料模块。主要通过实物演示, 让学生认识会计工作的主要过程与主要内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并知道学会填制简单的会计凭证, 登记简单的会计账簿, 明确会计的工作过程。 (3) 复式记账模块。用一个完整的企业会计资料作为模拟会计实训内容, 通过模拟实训, 边讲边练, 让学生掌握会计具体核算, 学会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企业基本的经济业务。 (4) 知识总结模块。重新讲授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前提、会计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通过具体的核算, 学生已经亲自动手处理了会计业务, 这时再回到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 用理论知识解释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有进一步深刻的理解, 有不同的收获,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引入案例教学法, 结合身边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 我国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方式一直以灌输为主, 这种方式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对于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人们经常在不具备可靠、完备的信息资料前提下, 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 这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培养学生思考、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 而恰恰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通过案例教学方法,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极强的针对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 在《基础会计》关于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等内容的教学中, 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教师逐条讲解, 学生却很不耐烦的局面, 而实际工作中, 学生仍可能不会操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 则可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 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 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 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 这样一来, 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 并且通过一种结算方式的模拟操作, 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结算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 体验到了综合知识对解决问题的益处,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机会,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会计工作不仅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 而且还是要运用会计资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使其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 以求通俗易懂。例如, 对资产概念的学习, 在讲解之前列举几个典型的实例, 如石油开采企业本年度打了10口井, 只有一口井有油气, 每口井都花费巨额资金, 问打出来废井如何处理、油田资产如何计价?让学生思考, 然后结合教材的定义来学习。又如,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组概念, 可通过以下举例讲解:企业需租房一年, 有两种付款方式, 一为预付方式, 租用之前1次付清 (也许这样可以少付租金) ;二为后付方式, 即租期结束后才付款 (也许是熟客户的原因) 。问怎么处理租金费用?将会计学知识结合身边的事情来讲解和学习, 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将现代音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 它将许多数据、文字、图片组合在一起, 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 将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反映在屏幕上, 形象直观。用图、文、声并茂的方法揭示会计等式的形成过程等。

5、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会计教学中很多流程或操作是需要实习来辅助认识的, 尤其是学生刚接触财会工作, 对会计中的凭证账簿、职能岗位、操作流程等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践与校内模拟实习。当然到企事业单位去参加会计实践, 是会计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是目前到企事业单位去参加会计实践面临重重困难, 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状况。因而我们只有通过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习, 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6、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多样, 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 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考核中能尽量发挥创造性的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拘于考核的形式。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可采取闭卷方式, 对分析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开卷方式。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进、变“死学”为“活学”, 变被动为主动, 变知识的学习为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 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 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 重视个性的发展, 同一问题可以不同答案, 评分时呈现学生的创造能力, 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使考核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7、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确保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运用的知识、有限的技能和落后的手段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为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除了需要传统的教学与两方面的能力以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管理学、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既要会讲, 又要有研究成果来支持教学, 两者都不能少;科研不仅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 还可促使教师对于专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 因此教师应深入会计实务工作中, 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方法的改进积累素材。各高校应积极通过校企联合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如选择一些经济业务全面、规模较大、人员素质较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实践;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会计核算, 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面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 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 不应仅仅满足于自身所具有的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总之,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经济生活对高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所培养的管理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会计知识以及他们如何应用会计知识帮助其进行科学决策, 这些问题都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

摘要: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应用的基础学科, 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程, 对于其他专业来讲, 该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 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文深入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革设想。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施金影.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8, (4) .

[2]刘英男, 梁杰.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 2007, (48) .

[3]程先发, 程莉.论我国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3) .

[4]于雪莲, 蒋萍.浅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问题[J].市场周刊.2008, (6) .

[5]谭晓兰.如何提高《基础会计》教学效果[J].经济师, 2007, (5) .

[6]任秀云.基础会计教学的集体备课与教研[J], 商业现代化.2008, (6) .

非基础性自然资源 篇3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会计工作的整体架构, 熟悉会计基本原理、知识, 并能以模拟制造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基本经济业务为例, 完成从账簿启用、建账、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审核、登记账簿、对账、结账、财产清查、报表编制、会计资料整理, 归档与保管一整套会计岗位操作基础技能。而目前大部分非会计专业在开设此课程时, 依然沿用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并没有体现出非会计专业设置本门课程的作用。

教师教学目标的不明确, 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模糊的。笔者对所教的学生做了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80%的同学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此门课程, 他们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 对将来的就业没有任何帮助。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更重视运输、包装、仓储等方面的课程, 他们并未充分认识到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 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 教学内容选取不合理

目前市面上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非常有限, 所以教师一般选用的教材与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 并没有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 也没有相关专业的针对性。

有些学校为了保证会计原理的完整性, 通常也选取与会计专业相同的教学内容, 包括了会计要素与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原理与运用、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设置的是十分合理的, 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 课时有限, 加上之前没有相应的先修课程, 后续也没有其他会计课程, 要让他们能够短时间内理解企业经济活动上的各种会计概念和原理, 并对会计原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国务院总理刘延东在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话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着手布局信息化, 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标志。”的确,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改变了我们知识获取与生产的方式, 改变了我们日常交流的方式, 也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但在教育领域, 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目前会计的教学方法仍是以简单的PPT和板书为主,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特别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对这个课程认同度较低, 加之入门的会计原理较难较枯燥, 学习效果就更差了。另外, 会计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选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会计课程中抽象的名词和概念以及会计核算的流程变得通俗易懂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 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会计基础》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单一方式, 这种方式不注重过程管理, 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难以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二是采用平时、实践、期末三部分来考核, 较上一种方式来说已经有所改进, 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之中。非会计专业在评价学习效果时也沿用上述方法, 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建议

(一) 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专业服务的, 对他们而言, 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才, 而是通过了解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般程序, 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 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在将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能够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 成为符合当代经济、社会会计发展的时代对人才需求的通用性、综合性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从知识目标看, 应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工作主要的原理和流程;从能力目标看, 应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从素质目标看, 应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明确了教学目标, 各专业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本专业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比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 庞大而先进的ERP管理系统在企业的运用, 其覆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 需要各部门联合处理信息。作为销售部门来说, 这时就不仅仅只负责业务联系, 更要负责销售结算手续等, 所以要求各部门人员都要熟悉业务流程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当营销专业学生认识到学习会计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时, 自然就会主动学习, 提升学习效果。

(二) 整合教学内容, 强调综合性和针对性

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 应摒弃原有的传统观点, 不再追求会计体系的完整性, 而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总体设计思路是一要删除会计核算的内容, 以适用为原则简化教学内容;二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从报表结构框架开始引入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本原理;三要增加适合各专业的财经知识和财务知识, 利用专题讲解来体现各专业的针对性。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 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授课内容, 比如财务专题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来选择相应专题或者补充。并且各专业的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如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编排销售、仓库、物流、税费计算等内容。在举例和讲授凭证等内容时, 可以选择相应的销售业务结合供应链知识讲解业务流程以及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 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开具销售发票的实践操作等。

(三) 以学生为主体, 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建立起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011年, 萨尔曼·汗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改善目前学生课后不会主动学习的现象, 更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运用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 所以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为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堂下的教学, 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化为先学后教。首先在课堂下, 学生需要提前学习教师录制或者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 对视频讲解做出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点, 这些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其次在课堂上, 教师就学生没有学懂的知识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惑, 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 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 优化教学评价, 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需求,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

本课程评价思路是:第一, 在学生能力评价中, 尽可能引入过程评价机制、自评与互评机制。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 以便学生及时改进提高。第二, 教学评价应“以生为本”,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财务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 即注重显性教学效果和隐性教学效果评价的结合。

根据上述评价思路, 笔者对考核方式进行了重新安排。新的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 学生课堂下的学习情况。考核依据主要是学生的网络学习记录, 包括视频的在线学习时间、QQ、微信等在线工具的互动时间、以及练习完成情况。第二, 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考核依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记录, 包括学生课上提问情况、与教师交流情况、案例讨论情况, 以及会计实务操作情况等。第三, 每个项目的理论考试成绩。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小测验, 并且记录成绩。第四, 学生完成专项实训任务的情况。针对会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各专业的教学目标, 设计一部分专项的实训任务, 每次任务成绩都计算到课程考核中去。第五, 分组教学形成的教师评价成绩和学生互评成绩。实施分组教学后,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解答、习题练习、实训操作、成绩考评等均以该教学小组为单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相互协助能力, 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团队意识。

摘要:“学好会计才能做好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所以《会计基础》是高职经管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但该课程专业性强, 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齐励, 康乐.“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4, (07) .

[2]徐珏.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试探[J].科教导刊, 2012, (02) .

上一篇:生育健康下一篇:探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