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2024-11-06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精选12篇)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篇1

摘要:武鸣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资源基础条件良好, 加上武鸣独有的区位优势条件, 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武鸣的文化旅游资源体系是以典型骆越文化为引领的壮乡旅游文化, 由此衍生出休闲养生旅游文化、骆越历史旅游文化、壮乡风情旅游文化等内容, 在进行深入开发的过程中, 在注意遵循一些发展理念的基础上, 灵活活化资源, 有利于武鸣旅游品牌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武鸣,骆越文化,开发理念,资源活化

武鸣县作为壮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壮乡”, 武鸣山清水秀, 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广泛, 如冬暖夏凉的恒温泉灵水、大文豪郭沫若诗赞“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的伊岭岩、民国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的私家花园明秀园、雄踞桂中南的广西庐山大明山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武鸣赢得了“广西首府南宁市后花园”的美誉。

本文重点探讨武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文化旅游资源梳理

学术界公认, 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 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 东至广东省西南部, 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 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

壮族古骆越人的后裔在广西大明山南麓的武鸣县繁衍生息, 并创造了灿烂的骆越历史文化。武鸣县内具有骆越历史文化特征的遗址至今仍有十几处, 其中在马头镇的元龙坡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骆越墓葬群, 该墓葬群约有古墓500多座。

因此, 武鸣的文化资源结构体系是以典型骆越文化为引领的壮乡文化, 由此衍生出休闲养生文化、骆越历史文化、壮乡风情文化等内容, 如表所示。

总之, 武鸣的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 类型多样, 资源基础条件良好, 加上武鸣独有的区位优势条件, 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武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念

在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工作中,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有一般旅游资源开发所需要重视的问题, 也存在其独有的开发理念。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笔者认为, 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未来的开发需要遵循以下理念:

1. 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并重

近年来, 武鸣县已经开始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工作, 如《中国壮乡·武鸣文化丛书》的编写, 壮民族的服饰、民居、饮食、古建筑、文物古迹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等等。

但随着文化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 仅依靠政府进行保护是消极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 由静态的政府维持向动态的经营性繁衍转变, 树立发展的可持续的保护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 在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不能将之封存不开发, 亦不能让过度的商业开发使文化变味。

骆越文化是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亮点, 要进一步的巩固武鸣在骆越文化影响区内的核心地位, 需要对武鸣骆越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与挖掘, 并注重骆越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将其上升为壮乡风貌与壮乡精神的层面上来。

2. 文化资源创新转化

判断文化资源是否成功的转化旅游产品, 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在游客体验上有所创新, 现代人的旅游消费偏好逐渐复杂化和多元化, 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已经缺乏明显的亮点, 这就要求在旅游产品策划的过程当中, 在突出地方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结合市场需求, 分清主次, 紧扣主题, 从文化资源转化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 进而达到“人无我有”的创新文化体验。

3. 产业大融合

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 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加强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工作思路。旅游产业需要融入到其它产业融合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武鸣县在注重文化项目建设的同时, 更须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健康服务业、工业、林业、商业、体育、水利、地质、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鼓励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

4. 区域联动发展

武鸣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 县城距南宁市区32公里, 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这决定了武鸣需要主动融入到大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当中, 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实现区域的联动发展, 真正完成自身资源价值的有效转化。

5. 社区共享, 可持续发展

越是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越根植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脱离了社区片面寻求文化资源的开发, 将使产品失去灵魂, 成为死文化或者伪原生态文化。因此, 要引导地方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开发, 建立新型文化休闲生活方式, 实现社区共享, 才能把文化资源做活, 使得文化旅游资源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同时, 与地方居民的关系是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重点, 只有通过利益共享, 实实在在地为居民提高收入、保障就业等, 才能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武鸣文化旅游资源活化策略

文化旅游资源大部分都是一种无形化的资源, 武鸣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对旅游者而言, 较难直接感受、体验, 因此就需要将其进行灵活的资源活化, 使之有效的转化为旅游产品, 进而巩固武鸣旅游品牌形象, 拓展武鸣旅游业发展空间。

1. 有形化

需要将无形文化通过物化、场景化等手段实现有形化, 如具有神秘骆越文化特征的建筑、骆越历史文化演艺产品、骆越文化景观小品等, 采用放大、缩小、变异、嫁接、组合等手法, 彰显“骆越风、壮乡情”。

2. 情境化

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 研究旅游者可能的体验方式, 创新特色旅游体验, 依据项目的主题和文化脉络, 设计情景, 营造武鸣特有的旅游氛围, 形成体验骆越壮乡的场景和情景空间, 让游客触景生情、带情看景, 情景交融, 充分融入到旅游设计的情境中去, 使旅游体验活动更加生动。

3. 祈福化

骆越文化在壮民族历史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基础, 将骆越文化进行祈福化打造, 有利于武鸣县发掘文化旅游资源, 转化为成熟的祈福文化旅游产品。

4. 游乐化

将深厚抽象的文化资源与壮乡人民的生活相结合, 采用灵活的形式, 将其策划为具体的游乐化旅游产品, 寓文化体验于游乐, 更适应大众游客的接受方式。

5. 博览化

古老灿烂的骆越文明包罗内容广泛, 将其分类打造成若干具有灵活展示和体验方式的主题博物馆或体验馆, 面对猎奇心理的旅游者, 使其感受壮乡大地上的独特文化。

6. 创意化

将武鸣县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 既可以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和参与的深层次需求, 又能刺激旅游产品的不断更新, 更对其文化资源起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作用。

四、小结

武鸣县旅游资源丰富, 紧邻南宁市区, 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 “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自1980年举办以来,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与声誉, 但武鸣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武鸣骆越文化旅游品牌仍需要进一步发掘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杨永德.旅游规划理论与技术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廖国一.论西欧、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J].民族研究, 1996, (6) :55-61.

[3]唐秋艳.歌圩唱响文化品牌[J].当代广西, 2012, (12) :22-23.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篇2

文化与旅游互动及增值效应的探讨

文化与旅游在国民经济中同属第三产业,并且均占居着重要地位.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将对我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尽快形成规模,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推动我省经济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庞学臣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文化厅,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年,卷(期): “”(2)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 

城市旅游文化特色饰品开发探讨 篇3

关键词:时尚;特色;实用性;标志性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青岛作为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和乘数效应。青岛市数千年的文明积淀留下了无数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现有包括道教名山崂山、栈桥、五四广场、奥帆中心等著名景点。每年举办的国际啤酒节、国际海洋节、钢琴小提琴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残奥会帆船比赛,连续举办两届世界杯帆船赛、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世界性的比赛盛会,这些都在创造“旅游城市注意力经济”方面发挥着领军作用,同时将在大众心目中建构和传播一个具有时尚气质和强大感召力的旅游城市形象。构建区域创新旅游纪念品对实施文化强市的方针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和意义。

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传播本地文化,提高本地文化和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推动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增加本地的旅游收入,从而为旅游业向纵深和高层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树立青岛城市形象成为旅游经济做大做强的突破口。创新旅游纪念品形象,需要彰显特色,好的旅游纪念品根植于本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按照消费者对纪念性、审美性、时尚性、实用性的需求进行开发。个性化的设计会使产品更具标志性,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目前我国旅游纪念品主要存在几点问题:

(1)文化含量低。不能体现本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没有民族性和地方性。

(2)时尚感差。特色景点的视觉化体现目前都流于写实形象的再现,缺少艺术化的处理。再者,在表现载体上缺少更为时尚、更能引发购买欲、更具有实用性的创新产品的开发。在地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是一个新的亮点。也将会给青岛地区旅游经济的推动带来实际的应用价值。

(3)缺乏实用性。消费者对纪念品的需求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景点的留念需求,同时也注重它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因此我们决定以青岛市旅游文化标志性形象为原型进行特色饰品开发。人们不仅可以把它当做一件美观的纪念品,还可以将其使用到生活中,作为具有时尚美感的装饰品,从而真真实实的让旅游景点和地区文化植入人心。

如以青岛市旅游文化标志性形象为原型打造一系列特色饰品,推广青岛地区的景点形象和旅游文化,使青岛地区的景点形象在游客离开之后还能深入人心、加强记忆,并使之深刻体会地区时尚文化的特色方面。本项目试图从山东省青岛市标志性建筑或雕塑、自然景区、文化景区、大型旅游节庆纪念活动、文化故事传承几方面为脉络入手,通过反映区域的历史文化, 找出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深刻的印象、能代表区域的典型事或物,对其形象在首饰设计中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和延展,创作出一系列特色性的旅游文化纪念品,体现现代城市的时尚美感,同时也能提高纪念品的价值,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将青岛市标志性建筑或雕塑、自然景区、文化景区、文化故事传承等作为首饰形象的创作基础,比如:八大关、栈桥、崂山、五月风等等,以各个景点特色为设计脉络,经过提炼和筛选、整合出一系列的城市资源。另外,还有区域内的大型旅游节庆纪念活动,比如奥运会帆船赛、世园会、啤酒节、糖球会、祭海节等一系列的城市旅游节庆活动为特别纪念款,将他们以多种材料、多种形式的首饰作品呈现,在造型上也将提取其主要特征形象,将其与首饰功能相结合,设计一系列的时尚感新型旅游纪念品。满足消费者寄予特殊感情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景区的知名度,有利于整体宣传本地地域特色和地区文化的。

以青岛市旅游文化标志性形象为原型进行特色饰品开发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⑴产品通过外形创新设计使之具有:流通商品的通俗性和功能性;较高的美感呈现;符合人体工学的适配性。

⑵产品通过对有形和无形的地区文化特点进行了特殊呈现方式和时尚表达方式,加强了与购买者互动,进而希望更深层次的促进观者对于城市文化、城市标志性景区和建筑的视觉印象的加深和文化内涵理解。

⑶此系列首饰设计不仅呈现了城市意象的表象形态,又凝聚着一个地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对于旅游城市的长远发展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也加强了地区旅游的经济效益。

这三个层次都要在同一个产品中集中的体现展示,难点在于实用性和形象的创新性要求都非常高,而且对于青岛地区的景点、建筑和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和艺术感悟,并且对整体开发的连续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旅游纪念品代表的文化符号是消费者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在纪念品开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物美价廉、品质保障的具有实用性和创意性的产品,又注重融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青岛自己的旅游特色品纪念品牌。

参考文献:

[1]晁鹏,宋洪波,浅析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及开发,科技创新导报。

[2]钟蕾,张薇,以使用对象为切入点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艺术与设计(理论)。

[3]孙晓燕,文化性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大众文艺(理论)。

[4]赵伟兵,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魏华,张立生,旅游标志设计原则研究,装饰。

[6]张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城市。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篇4

1 四川开发大禹文化旅游的优势

1.1 世界一流的大禹文化旅游资源

虽大禹的出生地、治水地、安葬地等, 成为全国各地争抢的文化遗产, 但四川仍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 大禹生于蜀。四川是大禹文化的发祥地, 拥有世界一流的大禹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

大禹的活动遗迹。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是许多传世文献和专家学者都认可的大禹出生地, 那里有石纽、甘泉、刳儿坪、禹穴沟、血石、誓水柱、望崇山、采药亭、岣嵝碑、大小“禹穴”书法石刻、神禹故里坊、禹王庙、禹王宫、大禹纪念馆等大禹出生地标志性景观、大禹早期活动遗址、大禹纪念场馆。阿坝州的汶川、成都市的都江堰、德阳市的什邡县等都有大量大禹活动遗迹[1]。

与大禹文化一脉相承的羌文化。大禹文化是羌文化的源头。华夏民族始祖的传说, 历代史籍的记载, 以及四川羌族地区的文化习俗, 都表明大禹出生于西羌, 今天的羌族是大禹的后裔。现存的羌文化就是活态的大禹文化。

大禹先期治水的试验场。大禹在中原治水之前, 曾在四川岷江流域治理过洪水。岷江流域留下了许多大禹治水的传说和遗迹。大禹在治水中总结出的道法自然, 综合治理的疏浚治水法, 为中国水利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 虽由秦郡守李冰最后完成, 但大量资料表明, 大禹、开明氏治理岷江时都曾涉及到这段工程, 该工程是大禹道法自然、疏浚治水思想的伟大实践和成功典范。这一水利工程也成为大禹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大禹文化同根同源的蜀文化。无论是上古神话、古史记载等传世文献, 还是古城垣遗址、原始字符以及神龙崇拜等考古发掘, 都证明夏禹与蜀文化同源。因此,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旅游资源与大禹文化都有内在的文化联系, 它们也成为展示大禹文化的重要场所。

1.2 良好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 大禹文化逐渐升温。《禹生北川》出版, 引起广泛关注, 国内外专家纷至沓来。1991年,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在北川成立。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曾为北川题词“大禹故里”。1992年、1999年、2002年全国大禹及夏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全国首届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北川召开。2006年6月, 北川首届禹羌文化旅游节与全国第二届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同时举行。2007年,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06年浙江公祭大禹典礼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2007年, 首次国家级公祭大禹, 掀起了大禹文化热的新高潮[2]。

在灾后重建中, 汶川、北川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大禹文化”的含金量, 都打出了“大禹故里”这张牌, 积极开发大禹文化旅游。汶川正在石纽山下修建大禹故里旅游景区。该项目前期投入近5000万元, 后期持续投入将超过5亿元。北川县政府也将投资近2亿元, 在5年内分两期打造禹穴沟风景区, 目前已启动一期工程建设[3]。

1.3 巨大的市场潜力

北祭黄帝, 南祭大禹已成中国祭祖文化的基本格局, 使祭禹活动成为全世界华人共同关注的活动, 其市场潜力巨大。同时, 作为巴蜀文化、羌文化、中国水文化根基的大禹文化, 在逐渐升温的文化旅游市场中必将崭露头角, 占据应有的地位。其市场前景不可小觑。

2 四川开发大禹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整体规划, 各自为阵

无论从全国, 还是四川内部, 大禹的出生地、治水地、安葬地等, 都成为各地争抢的文化遗产。如四川就有汶川、北川、都江堰市之争, 还有浙江绍兴、河南登封、山西夏县、安徽涂山、湖北武当、山东禹域等地, 都传说为大禹出生地。浙江的公祭大禹陵在2007年成为国家级公祭。重庆湖广会馆也开始祭祀大禹[4]。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于2007年授予四川北川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又在2008年授予河南登封“中国大禹文化之乡”。震后, 四川的北川和汶川都打出了“大禹故里”这张牌, 都在加紧打造自己的景区。

2.2 缺少实际行动, 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大禹文化旅游产品

大禹文化热, 目前还主要限于学术界。要发展大禹文化旅游, 必须实现“坐而论道”向具体景区打造的跨越, 要开发出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大禹文化旅游产品。与2007年浙江的祭祀大禹成为公祭相比, 四川对大禹品牌的打造与转化, 落伍太远。

3 四川开发大禹文化旅游的对策

3.1 高层次谋划, 跨区域联合, 打造世界级的大禹文化旅游品牌

大禹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大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应从全局高度, 从全国着眼, 联合全国的力量, 跨区域整

吉林省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吕珊珊

摘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旅游目的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是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 但其开发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就吉林省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开发策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吉林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10) 09 (c) -157-02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自己惯常的生活环境, 凭借民俗旅形成了丧礼、祭礼程序。

游吸引物所完成的全部旅游经历。我国现有朝鲜族人口近200万, 吉林省朝鲜族人口占60%以上。吉林省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科学开发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对丰富吉林省旅游产品结构、加快吉林省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吉林省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基础

1.1节庆活动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除夕节等, 最为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而吉林省以“朝鲜族民俗”为主题的旅游节事活动中, 影响力最大的是“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博览会”, 每年都举办, 主要活动包括民俗舞巡街表演、舞台节目表演、延边朝鲜族大众舞表演、朝鲜族传统婚礼观赏活动等。

1.2饮食民俗

朝鲜族主食是大米, 汤是日常饮食中必备的。喜吃狗肉、牛肉、鸡肉、海鱼及泡菜、辣椒酱等, 不喜吃羊、鸭、鹅以及油腻的食物。狗肉一般用来熬汤, 多在三伏天吃, 认为热天服用能滋补身体。传统风味食品有打糕、冷面和大酱汤等。

1.3婚丧民俗

朝鲜族婚俗是朝鲜族家庭礼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 婚俗复杂, 礼仪繁多, 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 逐渐得以简化, 但其内容和程序并无太大的变化。朝鲜族自古以来, 将孝道视为万行首, 因而在丧礼与祭礼中, 比其他礼仪更彻底的体现了崇拜祖先的观念, 逐步

合, 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或设置更高层次的机构牵头, 按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四川为大禹出生地, 浙江绍兴为大禹葬身地进行。

3.2 突出特色, 发挥各地优势, 构建大禹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全国各地的大禹文化丰富多彩, 各有特色。如四川为大禹出生地, 浙江为大禹葬身地。就四川而言, 不同区域其特色也不同。如北川为大禹出生地, 是大禹文化的核心区;以都江堰为中心的岷江流域则是大禹治水实践的首战地, 是大禹水文化的展示区。由此, 仅在四川境内, 我们就可以构建北川大禹故里朝圣游, 汶川大禹文化探秘游, 都江堰大禹治水游, 三星堆大禹与蜀文化探秘游等。在确定开发主题后, 再进一步细化项目和产品。如, 北川大禹朝圣游将由主题标志项目——九洲祭坛和“大禹老家”禹穴沟, 以及禹寨、石纽地标、石泉古城禹里乡、石纽羌寨 (禹里乡新址) 、堰塞湖及滨水度假区等构成。

3.3 将大禹文化与当地自然、社会融合, 开发出原生态的、活态的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产品要有生命力, 要有观赏性与参与性, 就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紧密结合。川西北地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良1.4民族服饰与建筑

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 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穿短衣长裙, 色彩鲜艳, 有粉红、天蓝、浅绿等色;男子穿白色短上衣, 外加坎肩, 裤裆肥大, 宜于盘腿而坐, 裤脚系上丝带, 外出时再加着长袍;姑娘和少妇的衣裙五彩缤纷, 鲜艳夺目,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朝鲜族房屋建筑多以木搭架, 屋顶四个斜面, 用稻草、麦草或瓦片覆盖。墙壁多泥墙, 粉刷白灰, 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

2吉林省朝鲜族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朝鲜族民俗氛围不够浓厚

由于吉林省内大部分地区朝鲜族长期与汉族混杂居住在一起, 朝鲜族面临着被汉族同化、民俗特色减弱的威胁。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为例, 朝鲜族从穿着上看, 平时看上去基本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民族服装通常只能在特殊节日或重大场合上看到。吉林省内大小城镇都有朝鲜族饭店、小吃部, 但绝大多数饭店、小吃部除了菜品, 牌匾的图案稍带民族特色外, 服务员的穿着、店内装修及餐具等大多不具有朝鲜族特色。

2.2缺乏朝鲜族民俗旅游“亮点”产品

虽然目前吉林省也有一些地区开发了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 但缺乏高品位的、能够足够吸引人们眼球的朝鲜族民俗旅游精品, 缺乏稳定、成熟的朝鲜族民俗旅游线, 只有长白山拥有较稳定的客源, 而可开发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价值, 以体验

好、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应该把禹文化放在当地的真山真水间, 融入到当地的民俗风情中, 去开发有生命力的、活态的、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3.4 多渠道促销大禹文化旅游产品

大禹文化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但大禹文化旅游产品, 却少为人知, 需要大力促销。虽现有促销手段多种多样, 但四川大禹文化旅游产品, 通过节庆营销和借势营销可以事半功倍。如借助于当地的祭山会、禹王庙会、都江堰放水节等节庆进行促销。借助九 (寨沟) 黄 (龙) 旅游的名气, 推销禹羌文化旅游, 将大禹文化旅游纳入大九寨旅游圈。

参考文献

[1]徐明波.灾后四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 2010, (1) :131.

[2]伍松乔.在北川朝拜大禹[N].四川日报, 2007-07-18.

[3]陈诚.汶川北川重建不搞“故里”之争共打“大禹”牌.人民网四川视窗, 2010-05-31.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篇5

一、对历史文化课程要有准确定位

(一)重视历史文化课程对专业技能的服务作用

职业学校是学习一技之长的地方已经成为人们对专业学校的认识,关键在于技术,只要把技术学好了,就能顺利就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只要学习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就可以了,历史文化课程学不学无关紧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山西省境内的旅游资源来看,历史遗迹和人文旅游资源占到了75%左右,没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恐怕想做个好导游都是很难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某意义上说,历史文化课程就是物质基础,而专业课程是上层建筑,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修建的再好也是空中楼阁。因此要重视历史文化课程,重视基础课程。重视基础课程要同时对教材建设、教学实施建设、教学评价建设三者同抓,而其中教材建设为重点。

(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没有感受到,作为一名导游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导游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极高的人文素养,因为其不仅仅是一名导游服务提供者,还是一名文化传承者。一个文化传承者同时承担着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因此要树立长远职业价值观念。历史文化教师自身重视学科教育功能,提升自身的教学价值观念。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提高历史认知度,提升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技能可以一朝培养,而文化则需点滴积累的观念。良好的人文素养反过来也会有效的促进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和发展都大有益处。

二、历史文化课程教材内容改革方向

(一)整编重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

目前现行的通史教材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完全不使用,应当予以全盘否定。通史教材基于专业性太强,结构太过单一,教学内容繁杂不适于高职学生使用。山西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课程教材应当结合山西省地方史和山西省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而进行建设。作为以人文历史名胜旅游著称的山西而言,山西有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课程特色教材的开发提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应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结合山西地方历史遗留资源,将其融为一体,共同重组历史文化课程的教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增强专业服务性。例如可以将晋商作为纽带教学,通过了解晋商当年的兴起与衰落,而进一步了解明清之际山西省的经济状况,乃至全国的经济状况,以小见大。这样既有利于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以后从事的导游行业,同时还能通过晋商当年辉煌成就的了解增强地方荣誉感,可谓是一举三得。越是贴近生活的案例,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把山西省内所有的人文旅游资源背后历史文化能够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旅游景点的了解不仅仅是通过干巴巴的导游词的话,那么将来学生走上社会给游客讲解的时候也会更加生动、真实,不会无话可说。同时在内容重组的过程中还要主要和初高中教材重复性的避免,以及和旅游管理其他专业课程比如民俗、古建、宗教等课程资源的有效互补。

(二)调整历史文化课程的结构

高职院校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要求和高职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情要求历史文化课程的教材必须调整结构。教材结构要凸显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历史文化课程教材结构调整建设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教材内容中每一章节分为若干任务模块。

(三)补充历史小常识,增添趣味性

为了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能够满足各类游客的不同需求,学生有时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传说或是某些地方重要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这些内容可以在选读内容中适当增加和体现。如讲到春秋战国时期,可以把介子推作为一个中国孝道文化的典型代表提出来,讲述介子推的故事。讲到魏晋南北朝北魏历史时,也可以将北魏时期易汉服的过程做个小专题给学生讲,讲到抗战时期的历史也可以吧太行山的抗战精神专门提出来给学生讲解。另外,也可以在教材适当的位置增添历史小常识,比如天文历法、庙号谥号、后宫嫔妃、风俗礼节等级等等。这些小的知识如果专门占用课时未免有些浪费时间,但是可以放到内容选读或者是学生的活动课题来进行研究讨论。及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人文素养。

(四)课程内容应凸显人文性

历史文化课程除了能起服务职业作用以外,还承担着重要社会人文教育功能。人文性是指学习历史文化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导游同时担负着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的重任,一个好的导游工作者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给游客传递许多正面的信息,而历史文化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通过学习希望能够达到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古人讲读史可以明智,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讲授,梳理历史上的精英阶层的人物,让学生从中吸取精华。

三、历史文化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为了达到预期课程目标将已经编制好的教学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主指的是根据课时安排,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的过程。以下就从四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课程进行探讨。

(一)采用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形成对应的能力提升。历史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者认为应当采用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里所提到的综合能力是基于教材结构修改后的学习目标而指定的,根据研究者提出的新教材的构想,教师可以从学生具体的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确定。目的是要实现:一是能够历史基础知识和旅游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二、通过对历史现象等的描述提升学生的导游服务技能;主要是为游客提供景点历史文化内涵的技能;三是通过学习历史文化课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应该根据上述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同时组织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评价。例如:教师在讲授北魏兴佛、灭佛运动时,从解读云冈石窟出发,讲述在佛教在山西产生、传播、发展的历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解了魏晋时期佛教在山西的发展,同时还对云冈石窟的建造发展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还了解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化是为政治的需要而服务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此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宗教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学生在进行导游的过程当中,不但有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将一些理念传递给游客。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如,研究者很提倡在教师在历史文化课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不是理科课程和专业课课程的专属,历史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使用。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研究者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学到的东西,往往更不容忘记,从而形成更深刻的影响。例如:在研究者教学实践当中,讲述明清晋商经济贸易的时候,根据学生开设有茶艺与茶文化学修课程,以常家在俄国边境做茶叶贸易生意为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了关于;山西古代是否有茶树、山西古代茶人访寻、山西晋商茶叶贸易路线几个小专题的自主探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各自选择了一个小的命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查阅,推敲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如下:山西古代是否有茶树?结论:应该有茶树。依据一:《茶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地点在山西省长治市附近。依据二:山西古代气候湿热温润,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植被繁茂,这种气候具备生长茶树的条件。另外两个命题不在一一列举,研究者认为学生对知识还是有兴趣的,但是要找到适合方式和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作为契合点,只要两者具备,那么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时量

虽然研究者在进行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强调历史文化课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的重要性,但是这绝非意味着课时量越多越好。本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当地的旅游资源类型对历史文化课程的课时量进行安排。历史文化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古建、民俗、宗教文化都有很大帮助,对于了解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帮助,因此,其可以说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研究者认为,在山西这个文化大省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历史文化课程的开设非常有必要,具体的课程教学安排,研究者认为应该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每周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每周课时量,最少不得少于两个课时,最多不得多于四个课时。

(四)选择实用的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目前山西省各高职院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不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带给人们的冲击已经不可逆转。课程实施亦是如此,面对学生已经无法将生活、学习和信息分离的现状,对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空间是值得思考的。研究者认为,目前虽然大部分教师会在教学实施过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但是这种运用尚为肤浅。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当首先选用实用的教育技术,这样才能够达到课堂的教学效果。研究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成效应该在于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课后的兴趣延续。例如:在讲元代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元好问的个人事迹进行讲述。元好问的资料又可以通过新颖的方式给学生呈现,比如可以用新编历史剧戏剧《野史亭》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这样,可以的使课堂的元素多元化,是看似枯燥的课程变得丰富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对传统戏戏曲以及戏曲功能的认识,另外也会引起学生对于元朝历史的思考。总之,历史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主要培养导游服务人员的高职院校,在培育专业人才时,不应该单纯盲目强调所有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还应该强调它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娟.高职教育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2):20-22.

[2]陈庆合,高源,刘京文.基于能力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研究[J].职教论坛,2009,28(10):28-30.

[3]张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文化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22(4):33-38.

日照市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篇6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原真性;体验式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保护

1 日照市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日照市渔家乐旅游始于1999年,从产生开始就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完全依靠市场导向,业态无序发展,甚至存在着拉客、抢客现象。

(2)由于业态无序发展,各旅行社、旅游度假村为争取客源压低价格,从而导致接待标准降低,服务质量下降,引起游客不满。由于游客满意度低,各旅行社会以更低的报价来吸引游客。由于价格低,组团旅行社、地接旅行社、民俗旅游村无利可赚,只能降低接待服务标准从而引起恶性循环。日照借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名义压低价格吸引游客,距离真正的民俗旅游还有一定距离。

(3)长期以来日照旅游以看大海、吃海鲜、体验渔民生活为主要内容,这些固然是海滨旅游的特色,但内容单调,加上民俗村旅游项目大多雷同,“没有什么可看的”,“不耐看”,“缺乏文化内涵”,许多游客对日照海滨民俗旅游颇有微词。

由此可见,日照市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顺应历史及客观需求,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做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经验不足,所出现的问题急需解决。

2 日照可以发掘的民俗亮点

日照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之外,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更是一座等待我们深入挖掘的“富矿”。具体来讲,可开展的可参与性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有很多种,如开光、上杠、敬海娘娘、插重旗、拿行、手工织网、补网等渔家仪式,水族舞、春联、服饰、渔船、渔网等可以现场展示,渔家行规、渔谚和渔民禁忌可以体现在渔家生活中,也可以编成生动、活泼、幽默的渔家生活短剧进行现场表演。 渔业号子是渔民的“信天游”,产生于原始性集体劳动中,是渔民在撒网捕鱼的过程中统一劳作的劳动号子。在做一些强度大,危险度大的劳动时,喊着号子,可以鼓舞斗志,集中精神,协调动作,调节呼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渔民们用他们那终日捞网捕鱼、长满老茧的双手创作出的贴近生活真实的原生态艺术作品更应该得到开发利用。充实精选现有渔民民俗旅游内容。渔民民俗旅游内容要依据旅游者的心理和市场需要进行策划,要对现有渔民民俗旅游内容进行充实。除了亲身领略“日出先照”之地蓝天、碧海、金沙滩的天然魅力,体验海上渔家热情好客的淳厚民风,在渔民家中与渔民同吃同住,亲身感受渔家人的热情好客、体验现代渔家的风土人情外,要扩大户外活动内容,组织好赶海、垂钓、乘船出海、参与捕捞、养殖作业、水产品加工、织网补网等活动,让游客充分体验沿海风情、风光和渔民生活.

3 景区民俗文化有发展构想

日照市各景区中民俗旅游发展较好的景区当属竹洞天旅游风景区了,竹洞天旅游风景区已成片竹林为旅游资源,由竹文化园、民俗文化园、休憩园、将帅茶苑、原生毛竹林和水上娱乐区六个功能区组成。民俗文化园内设苗寨,苗寨里有身着苗族服饰的苗家姑娘、小伙表演民俗节目,下设竹制木椅,游客可以观看节目,也可以参与其中如跳竹竿舞,享受苗族文化给大家带来的欢乐。

太公岛游乐场为近年来刚刚发展完善的景区,太公岛以兵家鼻祖姜太公在此垂钓而得名,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但此景区有自身缺点:太公岛面积比较小,而且岛上的景观比较单调,游客上岛后,除了赶海拾贝以外体会不到与姜太公有关的文化。每逢涨潮时,大部分岛屿就会被海水淹没不能登岛。这是自然缺陷但可以通过人工改善:人工增加太公岛面积,建设一些独具太公文化的建筑小品,可以准备一些周朝时期的服饰以及姜太公所用鱼竿,供给游客使用,让游客亲身体味独特的姜太公钓鱼的独特心境与乐趣。

4 提高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多为日照本地人,他们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对游客的欢迎和热情程度直接影响到游客心中日照和日照人的形象。所以,要想提高日照民俗文化旅游的口碑,提高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易正兰.民俗旅游产品体验式开发初探[J].新疆财经,2005,(1):67-69.

[2] 周武生,邓梅 .体验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探讨[J].湘潭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5);140-142.

[3]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1):25-34.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篇7

渝东南地区的“一区五县”包括黔江区、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及武隆县,总面积约19850余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9.5万人,其中有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48个,少数民族总人数约215万人,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是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紧密联系、自成单元、自成体系的地区,自然资源类似、文化习俗相同。渝东南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重庆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

二、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1.渝东南地处中国西部和中部的结合点,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明显。

(1)区域地位具有优越性。

从交通方面来说,渝东南在湘、黔、鄂、渝四省市的交通运输、旅游、商贸方面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随着区域公路、铁路、航空班线的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使渝东南旅游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从旅游方面来说,渝东南通过乌江等支流连贯长江沿线旅游热点,北面与长江三峡旅游精品线,南面与张家界旅游大区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互促性,是湘、鄂、渝三省旅游联动发展的助推力量。

(2)资源保存具有原真性。由于本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特色保存相对完整,古香古色,相对其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而言,本地区由于地缘、历史等原因人文、自然等资源破坏较少,保存相对完整。

(3)资源分布具有集聚性。渝东南一区五县的景区、景点大多沿乌江画廊和319国道一线分布,这样有利于景点、景区的串联包装、打造、宣传。

2.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不足。

(1)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挖掘不够,未与其自然旅游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结合以使其自然资源赋予“文化灵魂”。

(2)渝东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度有待加强,部分文化遗产在传承人、载体方面处于濒危状态。

3.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机遇

重庆市政府出台“一圈两翼”的战略中,明确将渝东南作为特殊的“一翼”进行发展,并进行了减政放权。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出台的加快旅游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实施“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建成休闲基地”的战略目标。

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优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等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建设六大重点工程项目,其中涉及本区的重点项目是建设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包括大仙女山,乌江画廊,黔江小南海、蒲花河、濯水古镇、城市峡谷公园,石柱黄水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等景区、景点。2013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4.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挑战

(1)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加剧。渝东南周边的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纷纷把将旅游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周边省市旅游业发展和重庆市东南部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

(2)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旅游法律法规等方面亟待完善。

三、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深度挖掘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提高资源文化品位。

政府扶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培育文化品牌,规模运作

(1)以点带面,统筹规划,逐步发展。应该选取一些自然禀赋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比较发达的景区优先打造、包装、宣传,进而带动动其他景区开发。(2)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游客需求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要对游客的旅游需求、心理、客源市场等进行深入调研,只有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才能实现更好的营销。(3)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每一个景区、景点的设计都应该进行周密的可行性分析,杜绝为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4)注重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借鉴,取长补短,避免雷同。要求点、线、面的全面结合,优化整体布局,形成黄金旅游线路来带动旅游的发展。

(二)加大对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力度

(1)政府应该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收集、记录,建立活档案,科学保护,对具有较强文化价值的民族文化应推进申报国家、省级非遗进程,获得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

(2)民族文化遗产应该与时俱进、融入新元素,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使游客更好地体味民族遗产的文化本质。

(三)加大市场营销,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打造旅游品牌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篇8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 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旅游活动。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一个地方群体民众、民族或族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因为民俗文化的内涵丰富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通过参加民俗旅游活动, 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 满足求新、求奇、求异的需要, 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 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二、广东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客家”是相对于“主家”而言的一种称谓, 是汉民族中的一支特殊民系。客家人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历经多次大迁移南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受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 与当地土著居民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落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山庄的群落。广东是中国拥有客家人数最多的省份。其中, 梅州、河源、惠州、深圳 (龙岗区、盐田区、宝安区) 、韶关以及揭阳揭西县、汕尾陆河县、英德、廉江等尤以客家为主。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 客家民俗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有形物质民俗

有形物质民俗是指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 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民间工艺等物品。

(1) 客家服饰

客家服务具有悠久的历史, 种类繁多, 其款式配件、装饰图案、配件首饰都具有一定和意义和渊源, 反映了客家发展的历史。客家服饰风格朴素实用, 以简约、大方、舒适为美。在色调方面大多喜欢素色, 尤其喜爱蓝、黑、青。客家妇女的服饰展现了一个大“面”与小“点”的对比, 在色彩上由大面积深蓝色和小面积蓝色形成对比, 上下呼应, 使人感到整体和谐。客家服饰中另具特色的就是客家女人夏天戴的“凉笠”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冬头帕和围裙一般由红、绿、蓝、白、黑几种颜色的线交织而成, 呈条状彩纹, 为客家服饰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客家冬头帕丝带上的还绣有古老图案, 包括祈福纹样、文字纹样、动植物纹样和生活用具纹样等。

(2) 客家民居

常见的客家传统民居包括五凤楼、土楼、围龙屋、字形屋、走马楼等, 其中客家土楼和围龙屋因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建筑风格而尤为闻名中外。客家土楼和围龙屋用生土筑墙而成, 讲究风水、注重园林绿化, 规模较大、功能齐全, 适合群体生活, 防御性极强, 体现了客家人和睦相处的群居生活方式和强大的家族凝聚力。围龙屋的设计和建筑集实用性、科学性和审美性于一体, 是客家民俗文化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也是客家地区最典型的旅游资源之一。客家土楼还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和广西的杆栏式并列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

(3) 客家饮食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客家人既保留了部分祖居地传统, 又吸取了迁徙所经之地的饮食特点, 并与聚居地的土著居民相融合, 使得客家菜式上既保留了中原饮食特色, 又在当地自然条件下,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客家菜系和风味小食, 代表菜有酿豆腐, 梅菜扣肉、盐焗鸡、涮酒、糯米饭、酿香菇, 酿春卷、炒米粉等。传统客家菜在取料上以家禽家畜和山珍为主, 刀功上粗旷质朴, 形块粗大;烹制手法上重煮焖, 少炸烤;风味上则重鲜香脆嫩和原汁原味, 讲究“咸、烧、肥、香、熟、陈”。客家人十分热情好客, 喜欢以家酿米酒招待亲戚朋友, 在喝酒时, 很注意礼节, 还有行酒令的习俗。客家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酒令花样多, 包括“字词令”、“诗词令”、“通令”、猜谜等。

2. 人生社会民俗

人生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等。客家人生社会民俗主要体现:

(1) 特别的女性文化

客家妇女以其贤慧、勤劳和善良著称, 具有世间少有的勤劳能干和无私奉精神、, 是“四头四尾”----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 几乎无所不能的女性。和汉族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不同, 客家妇女既承担全部家务, 又干农活, 具又刻苦耐劳的体力和辛勤奋斗的意志品德, 平日里客家妇女的特有标志是一顶黑纱边凉帽, 构成客家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

客家人的民俗节日丰富多样, 包括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和神社祭会、农事会, 如观音诞、伯公诞、灶君节以及天穿节、立秋节等地方性俗信节日。同时随着时代的前进, 人们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 使得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多彩, 展示出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

(3) 独特的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唐宋汉语和百越土语融合而成, 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方言是客家人区别于其他民系的根本特征, 也是客家保存中古汉文化的最明显标志, 对于研究古汉语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3. 民间文艺曲艺

山歌、采茶戏、五句板、汉剧、花朝戏、木偶戏、马灯、花灯、茶灯等是客家地区人民十分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曲艺, 它们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精神艺术写照, 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中, 多姿多彩的客家山歌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客家地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客家山歌在形式上较为完整地保存有《诗经》赋、比、兴遗风, 广泛采用比喻、直叙、叠句、双关等手法, 艺术风格独特, 音乐性强, 唱腔多样, 题材广泛, 通俗易懂, 文采内涵, 还可进行热闹的对歌活动。客家山歌种类很多, 有习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驳尾山歌等, 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客家山歌远传扬, 条条唱出情意长, 条条唱出郎心事, 声声唱出妹心肠”。梅州山歌更是吸收了梅州当地的瑶族、畲族的民歌表现手法, 借助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 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对广东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1. 深度挖掘客家民俗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组合

深入挖掘客家民俗文化内涵, 将客家物质文化、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相结合, 创新旅游产品组合, 增加相关的体验类项目, 让游客在旅游行程中能深度了解和体现客家文化。依据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展客家风情旅游, 如可以在行程中设计“自己动手做客家菜”活动, 由当地精通客家菜肴烹制的居民进行指导, 让游客既能品尝客家美食, 又能感受做客家菜的乐趣。在娱乐活动方面可以让游客学唱客家山歌, 参与客家的婚嫁、锣鼓、戏剧、灯会、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活动中, 充分体验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原生态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文化性。

在旅游产品组合上, 可以设计客家美食之旅、客家历史文化之旅等, 还可以将客家文化旅游与红色旅游、名人效应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如梅州既是客家祖地也是“将军之乡”, 涌现了叶剑英、叶挺、李光耀、何子渊、丘成桐、张国荣等杰出人物, 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广东省多个城市也建立了客家名人故居、客家博物馆等, 如叶剑英故居, 丘逢甲故居、平远县博物馆等。

2. 加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宣传、树立旅游品牌

在旅游宣传方面, 一方面要运用文艺节庆活动、影视专题片等方式展开包装宣传。邀请省内外媒体来客家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报导。拍摄以广东客家文化为背景的歌影视作品, 组织客家文艺团体到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 邀请各界明星来客家旅游地进行表演和宣传, 邀请省内外媒体进行实地考察和报导, 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影响力。同时, 加强与港澳台及海内外客家乡亲的联系, 吸引更多的客家乡亲前来祭祖、探亲、观光旅游, 宣传广东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另一方面, 在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 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等相关旅游行业应拓展宣传范围、从不同角度、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宣传独特的客家文化, 使旅游者在旅游前能被客家民俗文化吸引、旅游过程中能深入感受客家民俗文化的魅力、旅游过程完成后能够向亲朋好友宣传客家民俗文化, 从而提高广东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树立广东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3. 加大投资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大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处于偏远的深山老林地区, 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因此, 政府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 加快主干道路、景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客家旅游地区的可进入性。《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中指出“到2020年, 发展形成世界遗产游、潮汕文化与滨海美食游、客家文化与山水度假游等国内外知名的九大精品旅游线路”, 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旅游行政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规范管理体制, 加强客家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游客食、住接待能力有限、卫生及服务质量差的问题。还要完善景区景点中配套设施, 如景区全景导览标识、游览路线图、导游说明牌、指示牌、警示牌、公共应急电话、洗手间、垃圾箱、游客服务中心等。景区配套设施要要围绕客家民俗文化主题进行艺术性的布局和设计, 提升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4. 加强区域协作

据有关学者估计, 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 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19个省 (市、自治区) , 约600万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区, 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方言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汕尾市是台湾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 东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 远离客家大本营, 而客家文化占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还有台湾的高雄市、台北市、广西贺州市、玉林市、海南省儋州市等。广东省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应加强与江西、福建、广西等省区合作, 设计中国客家黄金旅游线路, 进行联合推广。

5. 推进客家文化教育

一方面, 要对客家旅游地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客家文化的教育, 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员工、酒店员工等和游客直接打交道的从业人员, 以便更好地向游客讲解客家文化、展示客家文化;另一方面, 需要当地客家人对本地区文化形成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认知, 当地客家文化的教育需要得到普及。当地客家人穿上客家传统服饰、唱着客家山歌来接待游客, 展现传统的客家生活习惯;向游客们介绍客家民间风俗和典故传奇, 邀请游客品尝客家擂茶。通过当地客家人生动透彻地去向游客介绍客家文化, 游客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全方位感受了解客家文化, 从而推动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隋春花, 陈惠燕.试论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广东始兴县客家“满堂围”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 2015 (05) .

[2]周建成, 邓宗安.福建宁化客家文化旅游的发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2) .

[3]彭宗兰.甘孜州藏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5 (02) .

沈阳清文化主题酒店开发策略探讨 篇9

根据我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推测, 今后几年在GDP增速超过8%的推动下, 我国酒店的客房数量每年将增加10%, 意味着酒店业竞争将日趋激烈。近几年, 沈阳的酒店市场发展较为迅速, 但存在品牌建设意识薄弱,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市场定位不准确等诸多问题, 这不但会影响酒店的经济利益, 而且将阻碍沈阳酒店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主题酒店恰好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拓展新的思路。

一、我国主题酒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题酒店在国外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 1958年美国加州的Madonna Inn率先推出12间主题客房, 成为当时美国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主题酒店。素有“主题酒店之都”美誉的拉斯维加斯, 拥有世界最大的16家主题酒店中的15家, 主题酒店成为拉斯维加斯酒店业的灵魂和生命。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主题酒店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直到2002年5月深圳威尼斯酒店的开业, 才标志着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主题酒店的诞生[1]。

(一) 概念界定不够明晰

我国学者对于主题酒店的内涵认识角度不尽相同, 对于主题酒店与特色酒店的界定也不够明晰。其中李原教授对主题酒店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 他认为主题酒店是指以酒店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材来设计、建造、装饰、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酒店。其最大特色是赋予了酒店某种主题, 并围绕这个主题建设具有全方位差异的酒店氛围和经营体系, 从而营造一种无法模拟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2]。

主题酒店与特色酒店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文化性的基本特质, 通过酒店的建筑符号、装饰艺术、产品组合及服务品位与传统酒店产生差异形成特色, 从而带给消费者独特的视觉及心理体验。特色酒店的文化一般取材于古今中外各种人类文明成果, 基本不受地域特征限制, 但主题酒店的主题则一定与酒店所在地的地域及文化特征紧密关联。此外, 特色酒店文化的引入一般局限在酒店的局部, 而主题酒店的文化引入则突出整个酒店的整体效果, 无论是酒店的硬件建设还是软件设计, 都必须紧紧围绕统一的主题开展[3]。

(二) 主题特色不够鲜明

世界上成功的主题酒店大都特色鲜明, 例如以影城好莱坞为主题的米高梅酒店, 以摇滚为主题的巴厘岛硬石酒店等都能给宾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并留下深刻印象。而我国的某些主题酒店, 盲目仿效一些成功酒店的经营模式, 在主题定位上并未突出地域特征或民俗文化。例如北京的一些酒店以保健文化、温泉文化或音乐文化为主题, 但这些并不是北京所特有的地域或文化特征。因此, 这种酒店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 无论是理念还是原则, 都未严格遵循主题酒店的基本要求。[3]

(三) 主题酒店与地域环境不相融合

在一些形象突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过于异类的主题会对城市形象造成冲击, 在形象推广中会产生互相抵消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便是杭州的梦幻城堡酒店, 这座计划耗资15亿元人民币, 号称“中国首座超五星级”的酒店还未建造就被叫停, 究其原因之一便是酒店超前另类的主题定位与杭州这座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相冲突。主题酒店的主题应该是对地域文化的概括和提炼, 形成特色并争取成为地域名片, 这不仅能够打造酒店品牌, 而且有助于城市品牌的树立。

二、影响沈阳开发主题酒店的因素分析

主题酒店的开发受到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约束, 这些因素相互交叠、相互作用。

(一) 政治因素

政府的作用在主题酒店发展中至关重要, 政府的决策行为影响主题酒店的投资建设及区位的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 国务院已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沈阳市也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确立了“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到“十二五”末期, 力争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国家级旅游中心城市, 并向东北亚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努力奋进。对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加快完善旅游业体系, 延长旅游业链, 打造旅游业集群, 实现大旅游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 区位因素

主题酒店开发战略的制定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可进入性等区位因素的影响。区位优势是主题酒店空间组织的综合优势, 区位对主题酒店的开发和发展起决定作用[3]。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 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 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 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因此, 在沈阳发展主题酒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可进入性。

(三) 经济因素

影响主题酒店主题选择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它影响客源市场规模的大小。一方面, 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 则区域内外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人流较大, 往来的客人大多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 他们对酒店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有品味、有内涵、能带来文化享受的主题式酒店。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旅游需求和消费能力[4]。2012年, 沈阳地区生产总值 (GDP) 达到6606.8亿元, 在全国200余城市中位列1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0532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30元, 今年还将继续提高居民收入, 到年末争取达到近3万元。 (数据来源:2012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沈阳市统计局2013年5月19日) 。另据时尚传媒集团2013年1月7日发布的《2012“中国·时尚指数”白皮书》调查显示, 沈阳市因人均年时尚消费支出超过5万元, 与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持平, 被归为未来含金量十足的时尚消费市场。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沈阳开发清文化主题酒店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保障。

(四) 客源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是指旅游区内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 酒店主题的选择必须考虑正确的目标市场。近年来沈阳在旅游、会展、物流等行业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2012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会290项, 增长15.0%;接待国内外游客6947万人次, 增长10.1%;旅游总收入827亿元, 增长24.6%。 (数据来源:2012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沈阳市统计局2013年5月19日) 。

另据中商情报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7年沈阳旅游市场调查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沈阳未来在入境、生态、红色、温泉、健康、奖励、工业、农业、科技及自驾旅游等领域均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由此可见, 在沈阳开发主题酒店将会有充足的客源以保障酒店的客房出租率及良好的效益。

(五) 文化因素

对于文脉底蕴深厚、城市感知形象个性特征很强的城市, 主题选择时应考虑顺应文脉及城市形象, 从文脉特征中提炼主题, 强化城市感知形象[4]。沈阳具有2600余年的建城史, 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沈阳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 拥有丰富的清历史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辽宁“一宫三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后, 为沈阳打造清文化旅游品牌, 昭显文化历史名城形象提供了契机。浓郁的清代民俗文化闻名遐迩, 重大的历史事件使人遐想联翩。迄今沈阳清文化国际旅游节已经举办了十余届, 盛京、盛景、盛况、盛情, 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了满族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 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也为沈阳开发主题酒店提供了独特的清文化主题。

三、沈阳清文化主题酒店的主要开发策略

主题酒店应围绕一个文化主题进行设计和建造, 以主题内涵为源泉, 提供体验性的酒店产品, 从而满足宾客的多层次需求。

(一) 营造良好的主题氛围

主题酒店的氛围是指在主题酒店运营中, 其硬件和软件共同作用所传达出的主题文化信息及带给顾客的精神感受。主题酒店的氛围可以体现出酒店鲜明的文化性, 也可以满足顾客的差异化需求, 从而形成顾客忠诚[5]。

1. 主题与环境相融合

体验对环境具有依附性, 一段难忘的体验应有相应的环境作为支撑。主题酒店是体验产品, 要带给顾客良好的体验, 必须注重和酒店外部的自然或人文环境和谐统一。沈阳如若能清代一条街上选址建造清文化主题酒店, 则势必能达到主题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 既可以激发客人游览故宫的热情, 又可以加深客人游览后的印象和体验。

2. 酒店建筑与主题相融合

建筑是主题酒店的有形展示, 酒店建筑必须与主题相匹配, 并且具有鲜明特色。以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为主题的酒店, 要在真正把握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选用最富有民族或地域特征的建筑符号并使之完美物化, 才能让宾客从外观即可感受到民族风情或地域特色, 这也将十分有益于酒店主题内涵和魅力的展示[6]。

沈阳故宫不仅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 而且融合了满、蒙、汉、藏、回等多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 因此清文化主题酒店在外观建筑上可以借鉴沈阳故宫的建筑特点, 在整体上采用红黄绿三种颜色, 按照“宫高殿低”的特点, 营造出一种宫殿般的视觉效果。

3. 酒店内部装饰与主题相融合

为了激发顾客的兴趣和情感互动, 主题酒店应该将各种体验要素整合为一个连贯、统一的有机整体。酒店的内部装饰应采用与主题相一致的色彩, 这种色彩是主题酒店所有设施与产品的基本色,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色彩的搭配和变换。此外, 设计者应将色彩、质材、图案、造型、光照、搭配等各种装潢元素协调起来, 把历史、文化、美学、娱乐、时尚、民俗风情等元素与主题有机融合[7], 注重细节的把握和整体效果, 以表现主题为目标, 营造出浓郁、多视角、能够令宾客精神愉悦的总体氛围。

(二) 打造主题化的酒店产品

主题酒店的本质在于宾客的体验性, 而体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题产品。主题产品是主题酒店营造主题氛围的一个核心环节, 因此主题酒店应予以高度重视。酒店可以通过主题客房、主题餐厅及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带给宾客独特而难忘的体验。

1. 主题客房

客房部是酒店的主体和存在的基础, 在酒店中占有重要地位。主题酒店的客房除了应具备一般客房应有的功能之外, 在装饰及设施设备的配置上均应紧扣主题。以道家文化为主题的鹤翔山庄, 按《道德经》81章装修了81间客房, 每间房内都放有精美的道德经原文, 客房内摆放着黄色龙床, 床尾铺放“无量寿福”字样的金、褐、黄三色锦缎床旗, 帐幔上寿图垂挂, 坐垫正中绣有“寿”字, 家具上镶嵌三石头, 象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文化内涵[8]。

为给宾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清文化主题酒店可以模仿清朝的奏折设计房卡并按照“九品十八级”的官职名称为各种房型的客房命名。客房装潢和摆设也应围绕清文化主题, 从床、桌椅、沙发、到灯饰、地毯等都仿造清朝宫廷式样。同时在门廊、客厅、卧室和卫生间内利用宫廷油画、器皿、烛台等艺术品和花草予以点缀, 让人在不经意之间就能感受到清朝宫廷文化的韵味。在客房备品方面, 既要讲求品质, 又应着力体现主题, 让宾客入住酒店后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酒店的表里如一, 以使酒店的主题得以强化。

2. 主题餐厅

餐饮部是酒店得以生存发展的条件, 宾客都希望领略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因此主题酒店更要推出主题文化色彩浓郁的餐饮产品。首先, 各餐厅除了要在装潢上紧扣主题外, 其命名也应体现主题。以蜀汉三国文化为主题的京川宾馆, 拥有多个以三国历史典故命名的主题餐厅, 如“龙凤阁”中餐厅、“蜀汉堂”宴会厅及“桃园厅”、“煮酒轩”等大小15个包房, 传递出鲜明的三国文化。同样, 清文化酒店的餐饮部可以用“大政殿”、“崇政殿”、“凤凰楼”等为宴会厅、中餐厅等命名。其次, 主题餐厅可以根据“色、香、味、形、器、质、名、养”这八个元素开发自己特色鲜明的主题菜品[9]。在菜品开发上, 清文化主题酒店具有独特优势, 满汉全席作为清朝的宫廷盛宴历史悠久, 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 又兼具地方风味之精华。主题餐厅可以以此为基础, 深度发掘菜品的文化内涵, 并加以推陈出新。总之, 主题菜品在设计上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又要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 更要努力营造出美食、美器、美景为一体的主题文化氛围,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餐饮品牌。

3. 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酒店主题的动态展示, 有创意的主题活动设计能够进一步凸显主题, 增进顾客对主题酒店特色服务与独特文化内涵的理解。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应当充分考虑游客参与性, 积极开发可供游客亲身体验的产品和活动, 例如清文化主题酒店可以推出萨尔浒之战、皇帝大婚、祭天、格格下嫁等主题表演, 既能提高顾客的参与度, 又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主题文化的传递。

(三) 提供主题化的优质服务

主题酒店的主题文化不只体现在硬件, 还包括以服务为主的软件方面, 其服务应具备深刻的文化蕴含和形象表达, 而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业务素养高低, 主题酒店的服务人员除了应具备一般酒店的专业素质要求外, 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主题文化知识素养。因此, 酒店在员工的招聘、培训及考核等环节必须加以重视, 同时应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使其在言行举止上能够向宾客传递主题的魅力, 为服务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此外, 主题酒店还应重视员工制服, 在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其与主题文化所反映的社会风俗、着装习惯的融合, 还要考虑其款式和颜色与酒店的建筑装潢保持一致。

结语

我国的酒店业已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产品同质化引发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主题酒店是实现差异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它不仅丰富了酒店产品, 增强了酒店的竞争力, 而且满足了宾客体验文化差异及个性化消费的需求, 是酒店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一个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且历史悠久的重要城市, 沈阳在开发清文化主题酒店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沈阳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准确进行主题定位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统一的主题氛围, 全面把握细节, 以主题文化提强酒店竞争力与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帆.地中海风情, 威尼斯情怀——深圳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J].饭店现代化, 2005. (9) :30-32.

[2]李原.主题酒店与特色酒店[J].饭店现代化, 2005 (2) .

[3]梁心见.对四川主题酒店主题定位的思考[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8-11.

[4]张明, 廖培.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7) :38-44.

[5]吕函霏, 肖晓, 江岳安.主题酒店的氛围营造——以成都西藏饭店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8) .

[6]丁龙庆.主题酒店的主题开发论析——以绍兴大禹开元酒店为例[J].商业经济, 2012 (10) .

[7]郭凯琳.主题饭店的开发与设计策略[D].厦门:华侨大学硕士论文, 2011-5.

[8]黄河生.鹤翔现象——见证中国主题酒店的发展[J].

大庆温泉旅游文化发展对策探讨 篇10

(一)温泉旅游

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富含矿物质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气温5℃,或华氏10度以上。温泉旅游是以温泉资源为核心,以自然风景、风俗文化、医疗养生、休闲娱乐等内容为依托的,以体验温泉、健康养生、感受文化为目的的,旅游者进行的一系列与温泉相关的活动总称。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商业价值,其核心包含温泉沐浴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度假文化。当今的温泉旅游已从最初单一的疗养功能提升为富含精神文化层面的身心享受的共同体,是休闲时尚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泉旅游发展的现状

温泉旅游在欧洲、日本等地发展较为成熟。SPA一词源于1326年欧洲大陆上第一个温泉疗养地,即比利时铁骑制造商洛普在列日镇附近开发的一处温泉旅游度假区的雏形。17世纪晚期,温泉在英、法、德、意、葡等国飞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后,温泉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扩展,以美国和日本最为著名。目前,日本约有温泉2600多座,每年约有1.1亿人次参与到温泉活动中。日本利用温泉资源所开展的活动相当丰富,从最初汤文化的保健养生到现在的观光娱乐,温泉旅游形式日趋多样化。匈牙利的温泉保健旅游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柱产业。另外,韩国、台湾等地的温泉旅游发展趋于成熟,温泉旅游地的功能逐渐由康体疗养向娱乐度假转化。

我国是世界上温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帝王泡温泉的最早记载是在黄帝时期。秦始皇在华清池建“骊山汤”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开发利用的温泉。东汉时期张衡在《温泉赋》中提到:“余在远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观温泉。”,可见温泉在我国古代就已盛行。尽管我国温泉文化源远流长,但温泉旅游在国内的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内的温泉旅游才逐渐兴起。最初温泉地是作为疗养地来开发,疗养院发展兴盛。改革开放后,温泉旅游才逐渐加入休闲、养生、娱乐、会议等大众化的内容。

二、温泉文化

刘丽华,林良章(2007)认为温泉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温泉保健文化、温泉休闲文化、温泉景观文化,以及温泉地名文化、温泉名人文化、温泉宗教文化、温泉诗歌艺术文化和温泉民情风俗文化等。高璐,刘玲(2007)认为温泉文化中的保健养生是最具包容性和最高层次的。深度挖掘温泉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赋予温泉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得温泉旅游更具活力。吴洁,程道品(2007)认为温泉旅游的内容要以文化为线索、表现形式应以文化为主题、经营管理理念要以文化为特色。

温泉文化作为温泉旅游的核心,是现代旅游者去往温泉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温泉开发的差异度,由于温泉资源的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进行突破才是提升温泉旅游质量的必经之路。德鲁克(Poter F.Drucker)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振兴壮大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深度挖掘温泉文化的内涵才能使温泉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三、大庆市温泉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大庆市温泉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还需要强化温泉文化的有力支撑。目前大庆市温泉旅游业存在着一些弱点及问题:

(一)缺少对温泉等地热资源利用中的环境保护技术

温泉企业在开发和使用温泉水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热污染等对环境不利的因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排出的废热、污水得不到过滤和循环利用,对城市网管系统产生腐蚀作用,并且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二)缺少温泉产业链及利用温泉形式单一

经过旅游者浸泡过后的温泉水直接被排到河流中,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热水资源、矿物资源,甚至过热的温泉水会对农作物不利。

(三)温泉旅游企业经营趋同性

丰富的温泉资源在不同的地区诞生了不同温泉旅游企业,但就目前大庆市温泉旅游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温泉旅游的方式过于单一,缺乏个性特色,同质化明显,势必会影响温泉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四)缺乏营造温泉的文化性

温泉文化作为温泉旅游的灵魂,也是温泉旅游地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大庆市温泉旅游资源丰富,但温泉文化的基础作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发挥,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这也是全国温泉旅游业的共同弱点。沐浴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景观文化蕴涵在温泉文化之中。相比日本温泉文化的普及,我国温泉文化虽然与其有一定的差距,但两国各具特色,温泉文化不仅仅是最初的沐浴文化、养生文化,进而发展到当今的休闲文化,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正是旅游地所包含的文化。

四、大庆市温泉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着重科学技术的投入应用,加强景区的环境保证

通过实地勘测,建立温泉数据库,把握数据准确性并作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在采用世界先进排污系统和保证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不对下游地区产生水污染、热污染以及土壤污染,达到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温泉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旅游产业链

注重温泉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单一的温泉沐浴扩展到休闲、养生、会议、娱乐以及民俗体验等大众化活动中。通过对温泉水的有效利用,形成一个完善的水循环产业链。如从地热源涌出的高温温泉通过散热,供室内取暖,温度降低后供旅游者体验和享受,出水口排出的低温温泉水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灌溉,最后经过滤系统达到温泉水循环利用的目的。

(三)致力于打造温泉旅游的特色品牌,吸引旅游者

尽管目前大庆温泉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尽相同,但每个企业的内部理念有所差异,从所提供的温泉产品到建筑风格、餐饮配置、服务质量,无不体现着一个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营造个性的特色主题品牌才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

(四)挖掘并普及特有的温泉文化,巩固温泉文化的基础地位

将温泉文化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冰雪文化、饮食文化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同旅游产业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将温泉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通过网络、电视等传媒,加大对大庆温泉旅游地的宣传。举办大型会议、会展等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带动旅行社业、酒店行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

利用文化发展旅游已成为当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休闲经济的日趋兴起带动了一批新兴的旅游城市,大庆作为一座以工业文明的城市,需要通过接续产业来实现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而生的有力产业。温泉旅游是大庆市近年来重点发展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伴随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整体趋势,通过温泉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庆温泉旅游的整体品质,实现大庆温泉旅游的多样化、特色化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平.温泉旅游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2]Bob McKercher(加),Hilary du Cros(澳).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篇11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 桂林地域文化 产品造型

前言: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对经济起到推进作用,更能对旅游地起到推广、宣传作用。桂林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动车的开通,加大了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也使得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需求随之增大。中国越来越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对于旅游纪念品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针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策略的相关研究,特别是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旅游纪念品进行系统的设计策略分析研究还不多。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纪念品越来越受关注。其中旅游纪念品设计在中国的一些旅游大省得到了较大发展,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较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类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并且大力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对这些地方的民族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宣传和抢救作用,因此旅游纪念品设计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旅游纪念品的内涵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地购买的有地域文化特色并具有纪念价值的产品,能使人回忆起某地、某事、某次旅游或经历的东西,即对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有纪念意义的实物商品,它是旅游商品的主要组成部分。旅游纪念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具有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但又不同于一般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旅游纪念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购买的对象不同。游客是消费者,他们选购的物品才具有旅游纪念品的属性,一般消费者购买的物品是一般商品,其中,包括有纪念意义的各类物品,都不具有旅游纪念品的属性。二是体现的价值不同。一般商品主要体现的是使用价值,而旅游纪念品除了体现实用性之外,更主要的是体现它的纪念、收藏以及艺术价值等等[1]。

二、旅游纪念品的种类

旅游纪念品,在通俗意义上指的是和旅游业相联系的一系列带有旅行纪念意义的商品。旅游纪念品的种类很多,有传统工艺品、现代工业产品、手工艺制品、书籍、画册等。目前市场上有建筑模型、刺绣、明信片和钥匙链等“标准纪念品”,一部分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还有如雕像、刀剑、刺绣、瓷器、中国结、挂毯、冰箱贴、茶杯垫、打火机、T 恤衫、布娃娃、裁纸刀、等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分类也不尽相同。本文旅游纪念品划分为以下五类:

⑴土特产品:当地名烟名酒、土产、药材、当地营养补品等。

⑵工艺品:

①织绣类:如苏绣、湘绣、民间刺绣;杭州织锦、苏州绣衣,贵州蜡染等。

②陶瓷类:如淄唐三彩、景德镇瓷器、龙泉瓷器等。

③编织类:如益阳凉席、山东草编、广东草编、柳、藤、棕、麻编等。

④雕刻类:如竹、木制品雕刻。

⑤镶嵌类:如大理石镶嵌器具、珠宝镶嵌器具、首饰、景泰蓝工艺品等。

⑥其他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品:如扇、伞、宣纸、印泥、绣荷包、风筝、民间玩具、乐器等。

⑶艺术品

①绘画类:包括国画、民间画、剪纸等。

②雕塑类:包括玉雕、竹雕等雕刻艺术品,泥塑、面塑、陶瓷艺术品等塑造藝术品,绒花、绢花、木偶、金属铸造艺术品等。

⑷文物仿、复制品:如古铜器仿、复制品,古陶瓷器仿、复制品,木版水印书画复制品等。

⑸纪念品:如各旅游地的风景图片、摄影作品、明信片、吉祥物、纪念章、纪念币等。

三、桂林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如何用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研究桂林旅游纪念品设计。工业设计是经过产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大生产以后的产物,以区别于手工业时期的手工设计。广义的工业设计几乎包括我们所指的“设计”全部内容。狭义的工业设计,是指对所有的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其核心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诸要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审美的角度进行综合处理。

工业需要先进的技术、需要各方面的专家,例如市场专家、结构工程师、绘图师等,更重要的就是工业设计师,他们与其他专家相比,具有统观不同领域的能力,他们具有设计的专长,能从整体的角度,将技术、经济专家提供的重要信息结合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产品以形状。工业设计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方面也应该做到综合各领域,开发出属于桂林旅游市场的优秀纪念品。

针对桂林旅游纪念品,可以在开发中根据现实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需求和功能界定,分为传统旅游纪念品、改良旅游纪念品、创新旅游纪念品三个层面来开发。

(1)传统旅游纪念品

传统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对象是传统工艺品,其目标消费者是外国游客及中国游客中的“行家”或收藏爱好者等,这一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原则就是原汁原味。比如桂林花茶。要尽可能进行保护性开发,求精、求细、求高档,着重体现旅游纪念品的收藏功能及审美功能,在开发中一定要维持其原始面貌,如题材、纹样、颜色、图案、材料、工艺等等。政府也应给予适当的支持,尽快组织挖掘、整理、抢救,进行有效的宣传保护和积极的市场培育,使这种独具地方特色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得以传承。

(2)改良旅游纪念品

在尽可能保留传统工艺品内涵形式如题材、纹样、图案等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根据市场需要,在开发中应充分利用新科技、新材料,组织规模化生产,要着重开发产品的纪念功能、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改良和变革。并根据不同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设立不同的档次和规格。

(3)创新旅游纪念品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很大一部分年轻的游客。他们在购物动机上更加追求流行时尚,对产品功能也有多元化的需求。但是现在的旅游工艺品市场仍停留传统文化和商品观念上,运用传统生产工艺技术,销售传统的土特产品。因此,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其开发原则是对民族文化元素加以筛选、提炼、重构、升华至流行及时尚状态,进行完全的创新。

四、结论

“旅游商品是旅游者游览活动的延伸与继续,是其旅游印象的物化。精美的旅游纪念品能使旅游者反复回忆起美好的旅游经历。若买不到称心如意的旅游商品,往往会给其留下一些遗憾,甚至会引起其对旅游地的不满[2]。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迅猛发展,桂林也应当抓好这一机遇,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旅游纪念品,使山西的形象、地位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创造更多旅游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晓宏.福建省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D].湖南:江南大学,2008.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篇12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 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 加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 成为散发迷人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在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往日益频繁, 异地文化渐渐流入旅游地, 导致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 这样旅游地居民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 其行为和意识受文化漂移、文化涵化的影响不断强化, 并发展成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化形态。旅游地文化变迁分为良性变迁与负态变迁两类。良性变迁指旅游地文化系统的整体优化, 各文化层次、文化特质趋向协调并有利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表现为旅游地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旅游地人际关系的改善, 社会和家庭凝聚力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等。负态变迁指旅游地文化系统的异化, 各文化层次、文化特质相互冲突并导致文化系统功能的弱化, 主要表现为旅游地贫富差距扩大、不良生活方式蔓延;旅游地本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传统观念沦丧, 道德标准扭曲;人际关系恶化;崇洋媚外或盲目排外等。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落后, 文化结构简单、原始脆弱, 本土文化受旅游业开发影响较大。由于过度追求比较显性的经济效益, 忽视比较隐性的社会效益, 一些少数民族旅游地原生文化失真化、空心化、舞台化和商品化问题严重。在此背景下, 如何引导民族旅游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正向变迁成为相关各方普遍关注的课题。

二、发展民族旅游需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

1. 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

民族地区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也是一种小生产的封闭经济。相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而言, 民族地区在传统经济上所保留的小生产经济的生产、生活和风俗是他们不熟悉或久违的, 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于是, 民族地区的传统经济便与现代经济联系在一起。然而, 在世界经济与文化交往及开发的潮流下,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构建在小生产经济上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最终是要放弃的, 不可能用某种封闭的形式或以生态博物馆的形式, 将一个民族聚居村落作为鲜活的整体文化, 包括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固定下来, 从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其实, 一旦将民族生活与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投入旅游开发时, 民族地区的传统经济就已经被现代经济打破。而且, 民族是变化发展的, 民族地区有发展现代经济和现代文化, 共享世界现代文明科学进步成果的权力。

2.“原真”传承与创新传承

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自民族的自觉, 来自民族的自身造血。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不是来自民族旅游, 也不是来自市场经济, 而是来自民族自身。目前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后继乏人。

民族旅游的原真性与民族生活及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是直接相连的, 然而, 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和缺乏与外界交流状态下形成的, 随着封闭环境的逐渐开放和与外界交往不断增多, 保持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受到了挑战。

民族地区需要从民族文化原真传承走向民族文化创新传承。民族文化创新传承重要的是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智慧, 并将之融入民族文化中, 作为传承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环境中, 增强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能力, 追求在现代民族旅游经济与现代文化交融中, 既传承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又推动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3. 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

在民族旅游发展的初期, 少数民族群众、开发商、政府都在追求经济利益。面对旅游经济对民族文化的破坏, 最根本的保护者就是民族自身。民族地区要从自发到自觉, 从自觉到创新, 保护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文化。没有民族的觉醒, 政府对旅游开发损害民族文化的行为也很难掌控。因为, 民族文化的根本是民族属性, 需要各民族在发展旅游经济中, 坚守民族文化最根本的民族属性, 学会在发展中吸收新经济与新文化养分来壮大和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旅游的发展过程愈来愈证明, 民族文化对于民族旅游的价值与重要性。民族靠文化存在, 民族旅游也是靠民族文化存在。然而, 民族经济的发展, 最终都将触及民族文化, 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或毁损民族文化。面对民族旅游的来临, 是主动, 还是被动, 就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毁损。主动对接民族旅游发展, 民族文化就得到自觉保护, 就会获得发展。被动进入旅游业, 民族文化仓促应对市场经济, 民族文化就容易受到毁损。实践证明, 民族文化保护和民族旅游发展是辨证统一的, 良好的民族文化保护会带来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 反之则滞缓民族旅游的发展。太多民族文化因旅游而被破坏的惨痛教训, 使我们更坚信要正视旅游经济对民族文化的双重作用, 推动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走向和谐发展的道路。

4. 迎合市场与引导市场

发展民族旅游产业, 跟随而来的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市场化。面对旅游市场, 有两种不同的市场策略和市场原则, 一是迎合旅游市场, 二是引导旅游市场。

在迎合市场原则下, 民族地区的一切环境、民居、饮食以及文化都有可能被开发为旅游产品。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 就必然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 将民族自身及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商品化处理, 而且要做到适应旅游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于是, 一系列商品经济与生俱来的问题就必然会带给民族地区, 如民族文化的商品化、舞台化、雷同化、格式化、庸俗化, 民族群众也将在发展商品经济中, 由纯朴善良变得斤斤计较。

面对旅游市场, 面对游客, 民族地区不应是被动的, 而需要认识旅游市场规律, 学会利用和控制旅游市场, 不要被旅游市场所左右, 成为旅游市场的附庸, 同时要认识自己的文化, 发展自己的文化。引导旅游市场, 就是发挥民俗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引导市场去欣赏民族文化, 体验民族文化。科学利用市场的经济原理, 既收获市场效益, 又收获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三、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正向变迁的途径

1. 着力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传承应是民族发展的基本理念, 包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陈出新。“传承”不仅基于原民族文化基础, 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还需进行吐故纳新和扬弃。民族文化传承的着眼点是民族集体的认同, 不受市场交易原则的束缚。民族文化传承需要对民族群体文化进行传习和教育。

强调民族文化传承, 并不意味着保守传统或甘居落后, 而是使民族求得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在民族旅游发展的实践中, 正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带给民族旅游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效益。正是民族文化与众不同的原始、纯真和生动, 传承了民族旅游的原真性, 成为民族旅游发展的根基。

2. 恪守民族文化“原真”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 根本在于核心文化的区别, 即一个民族总是能在核心文化上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核心文化的本质就在于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原真性的关系, 就是在旅游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原真性, 在民族文化原真性原则下的民族旅游。

民族旅游所具有的市场价值与竞争力来源于原真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又源于传统的耕作、放牧、渔猎等多类型的民族生产和生活, 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文化下的民族文化形态。在民族旅游发展中, 强调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并不意味着直白地展现传统社会经济与文化下民族生活的原始性, 更不能以所谓的“民族文化原真性”的原始与落后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 也不能为了取悦游客而任意混淆民族文化间的区别。

恪守民族文化“原真”, 不等于抱残守缺, 更不等于固步自封, 将民族隔离于现代文明之外。民族地区在发展民族旅游事业中, 需要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同时要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民族旅游业, 不仅要获得民族旅游的发展, 还要传承民族历史的辉煌, 创造民族未来的辉煌。

3. 致力于民族旅游“创新”

确保旅游市场中的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是民族旅游创新发展的基础。传统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生存的原真环境和原真的劳作与生活方式。在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民族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于形成新时代的民族文化生存的原真环境和原真的劳作与生活方式。因此, 民族旅游产品中的原真性, 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又有现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以原真性为要求的民族旅游规划, 需要进行现代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与产品的创新。

创新民族旅游可以将隐性的民族文化进行形象化或符号化, 通过旅游策划, 让游客感知民族所特有的原真文化。民族地区一定要始终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市场的大潮中, 创新民族文化, 创新民族旅游, 使民族获得新发展。民族旅游创新应基于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进行民族原生文化的凝炼。民族旅游创新不能违背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否则民族旅游创新就与伪民族文化、假民族文化别无二样。

摘要: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正确处理好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原真传承与创新传承、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迎合市场与引导市场等关系的核心问题。着力民族文化传承, 恪守民族文化原真, 致力于民族旅游创新是推进民族旅游文化正向变迁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民族旅游,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变迁

参考文献

[1]Gossling S.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 with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 .

[2]杨俭波.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1999.

[3]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 2003, 1 (29) .

[4]谢红勇.基于保护视野下的西南少数民族旅游[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 (2) .

[5]刘丽华, 何军.“真实性”与辽宁满族民族旅游发展——一种游客的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上一篇:栓塞面积下一篇:职业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