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探讨

2024-07-09

文化建设探讨(精选12篇)

文化建设探讨 篇1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 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代表一种风气, 体现一种和谐, 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

1精神文化的营造

三庙镇完全小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 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 学校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 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 又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 又有良好的校风——团结进取, 严谨求真, 宁静致远, 勇于创新。教风——爱岗敬业, 乐教精教。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陶冶心灵, 启迪智慧。学风——乐学、探索、求新、深思、求异、学而不厌, 勤于钻研。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 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 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的营造

校园制度文化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 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 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我们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 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展示学校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 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学校每项制度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 修订、补充、完善, 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 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 体现人文关怀, 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 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物质文化的营造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 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是物质形态的。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 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 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 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为此, 分以下方面。

净化。净化是我们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做到“五无”, 即地面无杂物痰迹, 墙面无污渍, 桌椅无刻印, 门窗无积尘, 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 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绿化。有葱绿的树木, 艳丽的花草, 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使人精神焕发。我们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 如教学区绿化、生活区绿化、休闲区绿化、运动区绿化等, 根据功能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 使学生进入各功能区能融入其中, 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 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美化。以创造美好的环境来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 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 应符合儿童的审美要求, 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教室、办公室等校园环境的布置, 以新颖、美观、大方、实用为原则, 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规范化。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五项标志, 校徽、校服、校训、校旗、校歌齐全规范。从三庙镇完全小学看, 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需要做出相应的规范。

教育化。育人是学校环境建设的目的所在。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我们每一个教室都有一个张贴栏。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和学生张贴课表、班级规章、手工艺品、我是明星、文化知识素养积累等。每一个班级可以自行选择展台的颜色作为本班的“本色”。每个班级都有由本班的师生协作设计的个性化的班标, 展示各自个性, 彰显班级的特色, 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让学校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我们本着“高品位、儿童化”的原则, 对学校的墙壁进行文化着装。在内容上, 我们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师生的三笔字、阳光体育活动的简笔画作品结合, 把代表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唐诗、宋词、名言等和代表现代文化发展的科技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 进行全面铺展, 点面结合。让每一面墙所说的话, 和它的外在形式和谐统一。学校做到“五有”, 即有宣传窗、阅报栏、黑板报、广播、少先队队室, 同时, 学校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 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 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 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

总之, 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合理培育校园文化, 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 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 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 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 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 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文化建设探讨 篇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党建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能够的区别,但是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是互补互利的关系,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尤其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的关系。

第1:国有煤炭地勘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有煤炭地勘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国有;煤炭地勘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理想追求、价值标准、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经营理念、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的综合体现。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性力量,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国有煤炭地勘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力量源泉,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大多数国有煤炭地勘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表面化。

目前,许多国有煤炭地勘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只是一种口头文化,企业制度、监管口号,只是文化建设的一种形式化建设。

由于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认识,国有煤炭地勘企业只是将企业文化作为赢得人们思想的工具,侧重文化和体育活动,没有挖掘深层次的企业文化。

(二)政治化。

近年来,国有煤炭地勘企业只关注政治理论的研究,忽视了真正的文化内涵。

因为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有煤炭地勘企业的文化建设极其政治化。

(三)文本形式化。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国有煤炭地勘企业高度重视管理手册、规章制度和企业目标学习,企业的文化建设趋向于文本形式化,职工接受的都是灌输文本文化。

(四)标语化。

国有煤炭地勘企业只注重宣传标语,忽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不愿努力研究企业文化建设成功案例,更不想查找自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煤炭地勘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标语化文化。

二、加强国有煤炭地勘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共同习得并享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系列观念、制度、行为规范及物质表征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一种聚合人心、体现自我价值、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软实力”。

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重点关注。

科学整合企业生产各要素,指引企业职工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聚合力,使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企业文化定位要准。

大部分国有煤炭地勘企业的现存问题,共性的缘由之一是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对企业文化进行准确地定位。

由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因而要实现企业文化的科学定位,首先就要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分析好、研究透的效果。

其次,必须要仔细研究企业本身的文化现状,从企业文化建设有一定成效的实践中,吸取成功的文化因素,去除不成功的文化因素,更加明确企业文化走向。

第三,还需要对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有调理的整理,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部门及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综合素质等因素进行充分地研究,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科学定位。

(二)核心价值理念要确立。

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核心价值理念是全体干部职工一起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规范、基本信仰及行为标准。

根据地勘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勘市场的发展变化,要继承发展核心价值理念。

在吸取继承“三光荣”“四特别”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发展企业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理念,指导职工努力前进,多做贡献。

(三)文化研究要深。

国有煤炭地勘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的认识差距,原因就是未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没有吃透企业存在的文化,提炼总结核心文化理念,形不成共同的价值标准,起不到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

因此企业必须将文化作为长期重要的工作内容进行认真仔细地研究,提炼总结核心文化,形成共同价值观,以此来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文化建设途径要新。

一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要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把企业文化精神的内涵揉进各项制度和全体职工的工作中,这样企业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更好地发挥其导向、激励、凝聚、约束、推动、辐射和育人作用。

二是采取多种有效手段,着力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以加强“学习型职工”培养和“和谐型组织”构建为抓手,加强职工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四种意识”培养,强化“质量出效益”“管理出效益”的理念,加快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和管理文化等企业文化建设。

三是增强干部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能力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以“五好班子”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干部的“九种能力”为目标,打造一支政治上过硬、经济上过关、文化上过强,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干部队伍。

党员队伍建设,结合党员“两学一做”活动,净化党员思想,纯洁党员队伍,保持党员队伍旺盛的战斗力。

职工队伍建设,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以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为目的,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人本环境要营造。

一是从“靠事业留人、靠事业造就人、靠政策激励人”的人才战略出发,经过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状况,了解职工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在工作上、生活上注重对他们的关心,进一步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职工放在首要位置,以全心全意为职工作为发展企业文化的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依靠职工,真正保障职工的利益,解决好职工的困难,树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三是有效开展企业文化民主管理活动,让职工更多地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2: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党建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能够的区别,但是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是互补互利的关系,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尤其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的关系,文章以此为背景,对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企业文化;党建;关系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党建

第一,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所有人员在一个整体目标的领导下,以企业内部结构为基础,结合行业竞争状况,总结出对企业发展以及生产有指导作用的经营理念,同时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价值理念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某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依据相关规范和法律形成的一种内部共识。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内部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间接的影响内部凝聚力以及整体协调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增强职工的忠诚度,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内部关系,帮助企业提升内部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构建良好的内部发展氛围,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企业党建的定义,企业党建指的是内部党政建设,企业党建工作需要严格的按照国家决策的表现,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党建工作不容忽视,主要内容有企业当队伍建设发展、政治文明建设发展以及精神文化工作建设等,党组织是企业党建工作中的灵魂,

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起到带头的作用,党组织的作用就是要将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自身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更好地体现员工的主人公意识,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二、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企业文化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生存以及发展问题逐渐形成的一种内部共识,是企业上下共同遵循的一种基本理念和认知,集中体现的是企业的整体管理理念和经营主张,

一方面能够为企业员工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党建工作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政策指引,其政治性和战略性是任何工作都不能代替的,通过党建工作指引可以将科学理论融入企业管理中,通过政策指引帮助企业把握经营管理的方向,以科学先进的文化融合员工的个人行为。

第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尽管从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两个部门,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互补互利的关系,这两个工作最终都需要企业上下共同参与,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动力,所以总的来说,

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不能偏废,企业想要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协调内部关系,就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党建工作,然后结合良好的企业文化,让员工逐步地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长远的动力。

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第一,企业党建工作的逐步加强,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文化发挥自身作用,科学的党建工作指导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彰显自身的政治特色,例如企业文化中涉及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方面的工作本身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内部凝聚力,

而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来说,党建工作涉及的思想教育和党员职工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内部员工的思想素质,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两者是相对吻合的。

第二,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能够逐步地提升党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效率,党建工作本身就强调要积极的支持文化建设、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体现的就是一种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企业党组织来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以文化建设为依托,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引导作用以及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的倡导内部员工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不断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将这种工作方法作为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党建工作就是要让企业上下以企业文化为依托,认同和坚持一个共同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党建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企业也要结合员工状况,不断地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理念。

第三,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也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忠诚度和积极性提升的过程中,党建工作也能够更好地开展。

因为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一种微妙的手段,逐步地培养员工的思想,让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找到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企业文化以及思想理念成为员工的潜在意识,员工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责任感,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员工自身的凝聚力会不断提升,通过文化建设工作形成的整体凝聚力也会随之提升,而企业党建工作可以利用文化建设的这种优势,以文化建设为依托,拓宽党建工作的发展渠道,更好地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让党建工作真正的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都需要围绕企业来开展,两者在本质上、目标性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日常工作实践中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有很多共性之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带头作用,

同时要密切地结合党建工作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工作要和党建工作实现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帮助企业提升内部凝聚力,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岳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究[D].河南大学,.

[2]翟长江.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07):48+58.

[3]于祥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探析[J].商,(17):105-106.

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档案文化建设 现状问题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38-01

档案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文化教育、媒介及凭证作用。在新时期,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怎样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积极作用,是档案文化建设中有关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

档案文化的价值与属性在理论方面已得到公认,但是由于受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档案文化建设比其他文化的研究都要滞后很多,其应该具备的价值功能尚未得以充分发挥,笔者将这些因素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对档案文化理念认识不足。其实,截止目前,社会各界对档案文化意义的认可,还停留在相关学者的认知层面,并未真正实现全社会的普及,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也不是研究者,其对档案文化的理解也较为粗浅,甚至部分档案工作机构的领导也其档案文化理念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在具体实践中,人们主要是把档案当成一种工具,这就使其文化属性被击打压制,势必影响档案建设工作与其文化价值的充分发挥。

第二,档案文化的社会形象不牢固。档案文化不管是驾驶属性还是文化属性都是依托真实的档案馆而得以体现的,当前的社会,正从行政管理类型的档案概念想社会文化类型的档案概念变化,其主要区别就在于档案的文化属性上。档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记录,历史越悠长的档案文化价值就越高,文化平整作用就越强。民间及政府都十分重视整理、保护与政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但是我国的档案馆一直以来都没有被看到正规的文化机构,在人们心中其身上的行政属性比重更大,被看成政府部门的附属,这就造成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属性被严重抹杀,在很多人来看档案馆很难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可见,当前我国档案馆的文化形象尚未树立,严重影响了档案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笔者探究了一些积极措施予以应对,以期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工作高效开展。

第一,创新档案文化观念,为公众提供大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曾有人说档案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作为对现在与过去的个人、社会组织、国家机构从事军事、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意义的各类声像、图表、文字等各种形式的社会记忆及历史记录,档案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社会发展中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能够的真实记录,档案室最有价值的“博古通今”的特殊文化信息与历史遗产,因此从社会价值上来讲,档案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这也是恰当理解档案文化作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所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社会快速发展,档案机构应不断丰富档案的各种文化属性,主动将档案放置在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去利用、开发、保护、挖掘、收集,将“保存社会记忆”作为核心责任,不断提高开发、开放档案文化信息的力度,为广大社会公众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第二,充分理解档案文化的职能作用,积极研发多样化的档案文化产品。档案文化的主要职能作用是传承、传世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有价值的资料与信息,在悠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将形成的档案资料完好、真实地保存下来,可作为国家及地区制定合理、正确的重大决策的有力依据,更是文化资源中的珍品。所以,我们应合理、科学地借助这类珍贵资源,借助图书出版、影视拍摄、图片展览等形式,加大档案文化建设力度,通过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视听设备,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各类信息,切实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广大社会公众创造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服务。

第三,不断优化与丰富档案的类型。当前,我国档案馆保存的档案种类较为单一,很难满足社会公众及市民多角度、全方位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当实践特点出发,紧紧围绕改善的档案馆藏结构、丰富档案馆藏内容的工作目标,始终能够坚持“体现特色、完善结构、丰富馆藏、整合资源”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究加强档案信息建设的有效方案,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借助多种方式,大量收集并整理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种类多样的能反映社会历史及文化特色的各种档案信息,不断增加馆藏档案的厚度,实现丰富档案资源结构、体现地方特色的目标。

总之,档案文化是社会发展辉煌历史的见证与记录,其可为国家与地区的重大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全面分析档案文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因素,并积极制定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积极探索、因势利导,不断创新馆藏档案资料的类型与内容,力争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于辉.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1(4).

[2]殷燕.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农业,2013(1).

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篇4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共同意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 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 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可以说企业文化所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

2 企业文化的功能

2.1 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世界正由物化商品向非物化商品发展。知识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资产结构和企业竞争的性质与方式。土地和资金已不再具有农业和工业社会中绝对的竞争优势。人已成为企业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最具价值性的资源要素。企业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员工的价值观管理, 进而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 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少员工的消极怠工及道德风险行为, 以达到节约经营和管理的成本、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明确地指出:“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 只需要加大油门, 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 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只可以提高一时的公司生产力, 只有文化上的改变, 才能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

2.2 企业文化有助于凝聚力

企业的员工通常是来自五湖四海, 不同的背景、风俗习惯、工作态度、价值取向等常导致员工之间的摩擦、排斥、对立甚至冲突, 这往往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人们工作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而是在于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和生命的意义。企业文化通过培育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了员工与企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员工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企业有机的统一起来, 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 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 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统一员工的共同追求, 使他们为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努力, 不断强化企业成员之间合作、信任和团结, 形成一种群体意识, 实现文化的认同和融合。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3 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文化管理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协同性, 减少了内部交易及管理费用, 降低企业成本, 使企业文化隐性价值转化为显性的现实经济效益;一是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 商品资源越来越丰富, 现代企业产之间在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方面“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企业若仅凭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或同样的服务, 很难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反而, 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品牌和企业声誉在建立顾客忠诚、促进产品销售和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影响员工的价值观, 给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促使精神与行为的统一, 变外部驱动力为内部驱动力,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3 企业文化的建设方法

3.1 选择优良的价值标准

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选择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标准要注意四点。

(1) 组织价值标准要真确、明晰、科学, 具有鲜明特点。

(2) 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要体现企业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

(3) 要切实调查本企业员工的认可程度和接纳程度, 使之与本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相和谐。

(4) 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精神, 认真听取群众的各种建议, 并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 审慎地选出既符合本企业特点又反映员工心态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模式。

3.2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 不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 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高质量的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 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管理的成败。因此,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议题, 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满足员工的各种要求, 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 而物的价值则次之。以人为本, 尊重员工的自我价值, 引导员工的自我管理, 便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从而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以人为本的管理,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3.3 强化员工的认同

如何把企业文化的内涵通过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全体员工, 使他们理解、接受和认同这种文化, 并自觉自愿地践行, 是企业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企业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 使之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 以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引导他们树立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第三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 以活动内容为载体, 逐步把企业文化融注到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 强化认同企业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准则。

3.4 突出企业个性

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 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每个企业应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 才会有吸引力, 即有个性才有生命力。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鲜明的个性和特征, 只有充分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终成为企业的无形财富, 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 一个人离开一个企业。可以带走他所掌握的技术、规章制度、办法措施。

3.5 创新原则

企业文化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 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副产品。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的, 更主要是学习型的。在知识型经济条件下, 企业处在一个变化迅速的环境中, 因此, 企业不可能永远固守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它既要保持其最本质的东西不变, 又要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 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和生命力所在。

4 结语

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 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而且还能够体现企业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优良传统和特殊风格。实践证明, 良好的企业文化, 可以培养和造就企业的集团精神和整体凝聚力, 推动企业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更有着战略性意义。它可以帮助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营造团结、和谐、无私奉献的企业氛围, 创造清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企业文化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企业文化的概念、作用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阐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功能,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3]陈兴淋.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斌.略论企业文化管理的构建义[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8.

[5]王少坤.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EB/OL].工会论坛.2008.

高校文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篇5

(一)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单一

学生无疑是校园中最具活力的能动因素,在数量上也占据绝对大的比例,往往让人直观地将校园文化的主要创设者限定在学生层面。事实上校园文化的主体包含营造和参与校园文化的所有校园人,包括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校园文化的缔造也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全方位过程[2],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无法完全在课堂上完成,课堂知识讲授之外的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学相长的进步过程等都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管理人员与后勤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活动,但是通过各种制度、规范的制定执行,保障了校园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为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备、环境的整洁和校园安全做出了保障。学术界虽然对“校园文化”有多种不同的界定,但总体上都认同校园文化应当是由多个群体共同构建的,也不局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还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成人高校之中,学制灵活多样,除了全日制教学活动,还有业余、函授、短期培训等形式,人员流动量大,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起到对教育质量的把关作用,是一所成人高校的.办学立足的招牌。对比普通高校的学习者,不难发现成人高校的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更高,以应试为主要学习目的,期望教师“划重点”;学习方式更为刻板,以强行记忆为主而非理解性记忆。所以不应忽视教职工群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他们在成人高校中起到引领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

部分成人高校建设校园文化易走极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过于强调社团活动的开展,把校园文化简单等同为文娱活动。社团文娱活动确实是培养学生兴趣,充实学生课余生活的好方法,但浅层次的娱乐性质过多,主要还是部分学生小范围内的活动,教师参与度不高。第二,过于强调教师和管理层群体的科研活动、制度规章建设而缺少对物质文化建设和学生心理的关注。物质基础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建设的缺失将影响到师生从事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3]。成人高校内的学习者不少是抱着“混个文凭”的态度入学,倘若仅仅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以显示学风或许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更为厌学,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找准其兴趣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造就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健康的教学氛围。第三,文化活动与学科专业、社区生活生产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体现成人高校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比起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学科专业也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培训。许多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有所成就,但论及其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融通则尚显不足,还没有很好地切合成人教育开放、服务的理念。

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路径

(一)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人才培养专长,正确定位校园文化发展方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各成人高校专业建设逐渐趋同,工、商、文、理多项学科综合发展,高校之间的学科项目建设大同小异,在人才培养上难以凸显自身特色专长[4]。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法脱离学科专业而独立存在,反而须与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相互辉映。如此,校园文化便被赋予实际应用价值而非凌驾于教学生活实践之上的“空中楼阁”,才能历久弥新并引领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成人高校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并为之服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趋势是建设校园文化行之有效的路径。如萧山区内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许多农民转而从事商品农业(如花卉苗木种植销售、水产养殖等)或餐饮服务业,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对技术知识的需求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都高于从前。萧山学院以此形势为依据,开发了一系列实用、贴近农民百姓日常劳作生活的培训课程,如茶树种植养护、茶叶采炒包装技术和营销策略、新农民日常礼仪、园艺花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等,形成了富有当地文化气息的“新农民教育”,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成为萧山学院的一大教学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考虑学校已有的文化基调和周围社会大环境,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分析、定位发展方向,强行嫁接的文化犹如无本之木难以长久。

(二)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良好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物质文化能促进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养成。物质文化不仅指校舍建筑规模,也包括校园布局、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载体,如校内绿化造景、标志性建筑、主题雕塑、校牌校徽、历史古迹以及体育场、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5]。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校园规模,求大求豪华现代而轻视了其中的人文意蕴。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通常能在校园人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易于陶冶情操,唤起学生及教职员工对学校的依恋之情;寓意深刻历史悠久的校园建筑则能起到彰显学校信念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校园人的向心力的作用。如美国龟山社区学院的建筑深刻地体现了当地齐佩瓦人的土著文化,校园入口伫立的七根圆柱上分别写着齐佩瓦地区的传统价值:智慧、爱、尊重、勇敢、诚实、谦虚、真理[6]。萧山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努力实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四化”:校园园林化,力求清洁卫生,花木栽培得宜;设施现代化,校内餐厅、运动场馆、宿舍大楼、卫生保健等设施齐全,并确保学生和教师都能享受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高速化的网络;多样化的资源。

(三)塑造传统文化活动,传递本校文化事迹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文化活动,如定期的学术集会、讲座、科研探讨活动,毕业证书颁发和学位授予仪式等;发扬学校创始人、校长、杰出校友等的先进精神和事迹,有助于校园精神的提炼和传承。学校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能体现出学校的真实风貌,尤其是校长和教师需要做出表率。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管理事务的决策者,也是学校的形象代表,更应当是全校师生中的精神领袖、伦理道德的楷模。举凡世界名校,校园杰出人物的精神都广为人们称颂,在学校内代代相传,有些还演化为学校校训、办学理念。这也适用于成人高校,以真实人物为榜样更能在心理上贴近学校师生,使之易于接受并深入人心。

(四)以制度建设促进文化建设

规章制度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所必需的,但学校内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考虑更多人性因素,顾及师生需求和感受。恰当的制度并不是硬性限定师生应当做什么或怎么做,而是能起到对人的价值标准进行引导的作用;有效的制度也不一定是严苛的制度,而是能赢得师生心理上认可的制度,能引导教师明确教师职责权限,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教师自由履行其职责、行使其权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是非对错之事提供评判的标准。不妨给学生和教职员工以参与规则或个人规范制定的权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道德、价值选择,看到他们个人的选择对校园共同生活质量的影响[7],以此增强他们对制度的认同感。

(五)不忘教育之根本,关心全体成员成长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人高校的教育亦不例外,而现代教育经济价值的凸显时常让人们看待教育的眼光更加功利化,从而忽视了教育的深刻本质。学校的教育活动应当重新重视教育人性关怀和人文情怀的发扬,注重帮助学生深化思想、开阔眼界,帮助他们理解幸福生活的真谛而不仅仅是获取一纸文凭而已。虽然成人高校的人员层次复杂(纵向上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教育;横向上有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培训),价值观念多样,但出于“人是可教的”前提假设,有理由相信关心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而学校对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关怀都将在不同程度上被接受,并形成一定的反馈循环,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相互关心、感恩的文化氛围。

三、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展望

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探讨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不仅折射出了一个企业的内涵,体现着一个企业在社会中能够做出的贡献,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激励着员工、感染着员工的一种精神指导,对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十分的重要。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将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好,是企业在新时期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的企业文化

在过去,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也缺乏科学性,这就导致了以往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形势单一,内容简单,无法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内涵。而在新的时期,企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员工要给予深刻的关怀,在文化建设的形式和方法上要创新,要从员工的角度来思考,让更多的员工愿意参与到其中。我们现在的社会科技十分的发达,各种科技手段如果恰当的应用到文化建设上,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更容易让群众接受,有利于将企业的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在企业的现代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要向着精细化的方向进行,在文化管理中,要注重细节,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要做到对员工的关怀,让他们体会到企业的温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要做到科学的管理,精细化的操作,高效的效率,从而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展现出新的状态。

企业的人际关系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很直接的联系,企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并且要注重培养和改善员工的精神生活,营造民主的企业氛围,这样可以给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交流大环境,让员工之间更好的交流,不同员工的思想相互碰撞,有利于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情感,让员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一种共同的信念,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的发展是每个人身上的责任,企业的发展好坏都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将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做到位了,才能让企业整体的建设更具活力。如果企业发展里良好,那么有助于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企业提供的这个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可以激励员工,让员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与企业的计划和发展目标相一致,让员工将自己的工作任务融入到企业的目标当中。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员工,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信念是其精华所在,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这种信念是企业能够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企业的员工对于这种信念十分的认同的话,它将起到十分强大的作用,将企业的员工凝结到一起,并且对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道德、工作情感等都有激发作用,可以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并且能让员工发自内心的想要为企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企业在文化建设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站在员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让员工体会到企业的关怀,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对于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而言,这对提高其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将其发展的目标同员工的个人价值相统一起来,这样能够让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帮助企业向前发展,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另外,企业在做出决策的时候,要提高透明度,让员工都对其有所了解,甚至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与,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已经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等方面,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同时也注重企业文化的竞争,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所有人都梦想加入的,在现代经济环境中,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可将“人”这个因素调整至最佳状态,人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发展企业其实就是发展人。将员工个人发展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在员工个人成长中,推动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在企业发展中,促进员工个人进步,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最终达到企业文化预想愿景。

三、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重要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指导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做出科学的决策上,它对于如何更为有效的学习、如何更加积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指引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企业发展道路上同样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激发企业无穷的创造热情,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既定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全花.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赵元明. 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A].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4:3.

群众文化建设途径探讨 篇7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途径

(一) 加强理论研究, 提供理论支撑。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对客观实践起指导性、方向性作用。没有理论支撑的事业就如同没有梁柱的大厦, 难以高筑甚至坍塌。理论研究工作因其长期性、积累性、系统性等特点, 短期内不易取得明显成效, 因成果之隐性, 容易导致对它的忽视。群众文化理论研究一直是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短板。关于群众文化, 仅有《群众文化学》一本专著, 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因此要不断深入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必然要加强理论研究工作, 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正确的理论支撑。

(二) 明确指引方向和工作目标。文化馆的工作方向应以“二为”为准, 并将工作目标确定为“双百”, 将群众的文化生活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

首先应突出“二为”方向的指引。树立起“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向, 其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指导, 同时还是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人们服务”体现出的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对象, 其工作方向集中表现为群众文化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关系。而“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体现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集中表现出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阶级属性, 说明群众文化工作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展开的, 并和资产阶级的文化工作相区分。

其次, 应明确“二百”的工作目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在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即需促使内容和形式各异的群众文化能够自由的发展, 并使群众能够在欣赏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过程中, 还够享受到足够的平等和民主, 同时还需保证所开展的群众文化能够向社会发展方向和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为此, 应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所以, 群众文化生活应注意其广度和深度, 注意中外文化的结合, 以及各类思想和各阶层之间思想精神的融合。要求既要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传承, 并且还需注重西方文化中新形势、新内容和新经验的应用, 做到真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合创新思想, 注重推陈出新的变更。另外, 群众文化工作应包含群众的各阶层, 特别需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 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基本的文化需求。

(三) 将辅导工作为基础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在群众文化生活的辅导方面, 要求相应的事业单位将辅导对象的文化需求作为基础, 通过各类媒体的应用, 辅以有效的引导方式和辅助手段, 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求美、求知和求乐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要求, 不仅能够促进群众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 并且还能促进更高文化需求的实现。

为促进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首先应确定辅导对象和辅导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辅导的主体和客体, 找准辅导者的角色。要求辅导者具有足够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主观活动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 要求辅导者认清楚辅导对象与自身的真正关系。辅导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 需通过自身的作用、生活经验以及通过辅者给出的要求、观念和知识信息, 以及思维方式等进行重组和筛选, 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辅导者应基于辅导对象的领悟水平、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等进行辅导工作, 明确二者之间为相互激励、相互依存和相互转换的关系。

其次, 辅导中传播媒介的选取, 用根据辅导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 然后确立辅导的主要内容。由于辅导对象的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 为此, 辅导内容的确定为辅导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并且明确辅导的层次要求, 找出最容易被辅导对象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并选出最为适合的传播媒介, 应用合适的听觉和视觉工具, 促进辅导内容的传播。

最后, 应注重效果的反馈, 若是缺乏对辅导效果分析, 将会导致辅导效果的差异。通常, 外在的表演水平, 能够通过短期的辅导得到提升, 但对于审美修养、艺术创作、文化素养和艺术加工等, 则需要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实现。为此, 辅导者既要注重短期立竿见影效果的实现, 并且还需注重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 促进群众文化整体素养的提高, 并且根据相应的要求, 做出适当的调整。

(四) 提升文化管理的效果促进文化活动的时效性。群众文化管理, 指的是文化管理者为促进相应的群众文化工作、设施、事业机构和文化活动可实现高效、合理的运行, 进而所采取的控制和管辖活动。为实现群众文化的创新, 需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 充分调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相应的资源, 对资源进行宏观的管理和重组。在具体的实施中, 应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规律作为基础,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 通过解放思想和科学的管理, 应用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和监督等管理功能的应用, 促进群众文化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为促进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应结合行政方法的应用, 对整体的结构实施调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我国的群众文化生活基本为供给型和自娱型, 与计划经济的特征相一致。市场经济实施之后, 我国的群众文化逐步的转向供给文化、自娱文化和市场文化。在不断的文化结构转变下, 要求政府需通过规章制度、命令、决定和决议等相应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 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打破, 找出与群众文化和我国国情相符的发展规律, 并且还需与群众路线的新型所有制相符, 进而促进集体、全民、个体和社会共同创造群众文化的新局面。其次, 可通过经济的方式, 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调整。通过与群众文化相联系的部门, 如工商管理部门、财政部门、银行和税务部门等, 结合工资资金、利润成本、价格调节、经济罚款和税收监督等经济手段, 对文化消费者与文化生产者, 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节, 通过经济手段, 促进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发挥, 促进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共赢。最后, 还可应用业务管理的方法。

二、促进群众文化的硬件建设

在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律同样适用。若是在文化建设中, 缺乏设备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 将会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为此, 群众文化应注重设备和资金物质基础的应用。

(一) 促进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以满足基本的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建设为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活动, 大多数的资金源于政府的拨款, 少部分源于企业和公益赞助。就我们有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五邑, 海外华侨支持赞助的乡镇群众文化室 (楼) 、文体活动场所就星罗棋布, 台山市多年来的群众文化艺术节均为华侨的大力支持赞助。但是, 总体而言, 其资金在投入群众文化建设, 仍为杯水车薪, 以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不适应。

为促进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的筹集, 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 需对群众文化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重点宣传, 并将其工作的成效呈现出来。进而让政府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经济硬实力的存在需将文化软实力作为辅助, 并且当处于某种特殊的条件下时, 其作用甚至高于经济。基于此, 提高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进而给其更多的拨款。在争取企业的援助方面, 应促进文化和企业之间的联合。文化馆需结合去群众文化的宣传, 突出区域文化和地方特色, 致力于打造能够走出省和国家的文化品牌。在文化品牌效应的基础上, 为企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投资, 实现文化馆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在公益宣传方面, 应争取更多的社会援助。通过慈善演出、书画义卖, 以及和群众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形成帮扶结对等方式, 促进自身对社会的影响, 进而争取更多的社会帮助。

(二) 完善设备促进基础设施支撑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 包括应开展群众文化所需的系统、建筑、组织和机构等。基本的设施为群众文化机构能够得以开展和生存的基础, 为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础。从群众文化建设机构的角度而言, 好的文化基础设施, 能够促进事业机构在群众心中的满意度和知名度的提升。从群众中的角度而言, 较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从地区管理的角度出发, 较好的文化基础实施, 能够反馈出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 对促进整体文化建设程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为促进设施设备的进一步完善, 应注重其于城镇化的配合, 提升其系统性。城镇化建设是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等相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为此, 应注重其整体的发展, 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应纳入到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根据城建的人口变化、交通变化和文化活动等趋势, 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其次, 应注重和地方特色的结合, 促使其在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发展基础上, 对当地的文明程度和文化风貌进行反映, 突出其文化艺术特征。如, 建筑的设计应注重地方特色、传承性和历史时代特征, 突出其地方风格和地域风情, 并与大众审美相符。第三, 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性, 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促进群众文化管理机构在管理和辅导方面的快捷和方便, 以不断满足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最后, 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发展, 促使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其设施设备的建设中, 应打破传统, 通过电子游戏、电子教育等方式, 增加群众文化的吸引力, 进而展开教育宣传,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 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繁荣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但群众文化事业是一项需要集合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需要通过政府、集体、个人的合力共同建设的工程。只有同时抓好硬件软件建设, 群众文化事业才能有质的飞跃, 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 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方面探讨了群众文化建设的途径, 可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途径,软件,硬件

参考文献

[1]朱文姣.群众文化现状及群众文化建设的若干探讨[J].现代妇女 (下旬) , 2013.

油库安全文化建设探讨 篇8

一、加强思想引领,培育职工安全理 念

理念价值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培养安全习惯是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部署教育不忘普及安全知识,开展活动不忘启发安全感悟,强化管理不忘培养安全作风,安排工作不忘强调安全要求的工作常态,使安全意识在日积月累中根植于职工的思想中,体现在职工的行动上。

一是将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宣讲安全理论、安全形势、安全法规和安全常识;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应知应会考核;搜集整理安全文化理念用语印发职工随身携带。通过大力灌输安全文化理论, 使职工从思想上接受安全文化的理念,行动上执行安全文化的运行模式,工作上遵循安全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要以多种形式熏陶职工,利用集会、点名、开饭前等时机唱响“安全文化之歌”,征集评选安全文化格言、征文和安全工作要诀等活动,编印以普及安全知识为主的温馨提示、台历、“口袋书”等,达到职工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是搞好特色教育,促进安全理念的形成。结合开展“规章制度学习月”、“百日双无”、“耻辱日”等活动,组织职工深入学习法纪条规、法制教育读本, 使各种规章制度内化为职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理念。结合仓库担负任务,职工思想变化和环境季节等特点,每月安排随机教育,每周开展一事一议活动,及时化解矛盾,答疑解惑;结合发生的事故案例,采取现场回放、原因剖析、模拟推演等形式,让职工从惨烈的事故现场中感受岗位失职对仓库、自身和他人安全带来的巨大危害。开展珍爱生命、珍惜前途、珍视荣誉”讨论,让职工明白“讲安全就是讲政治”、“身边安全无小事”、“细节决定安全”等道理,自觉按条令条例、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行为。

二、强化力量聚集,打牢油库安全根 基

安全文化是群体性文化,需要载体来烘托和传播。

一是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油库安全氛围。在办公区、作业区和储油区悬挂“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无差错”、“严守操作程序,严禁违章违规”等警示标语;在设施设备上张贴“要想事故少,设备维护好”、“爱装备如同爱生命”等管理责任卡;在电话、学习笔记、会议记录、登记本等涉密载体上印制“涉密管理规定”相关规定;在笔、餐巾纸、饮水杯等生活用品上印制安全提示语,形成“进门受到教育、进院受到熏陶、抬头学到知识、低头享受文化”的育人环境。

二是要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在完善安全基础设施、配齐常规防护器材的同时,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在作业区、储油区分别配置红外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在保密室、文印室、机要室等重要目标和重点部位设置视频监控报警设备;在库房安装智能门禁、查库巡检等系统;在禁区增设报警岗亭、违禁物品寄存柜、防车辆冲击路障,对所有办公电脑安装信息泄漏防护器;拓展值班室整体功能,实现对视频监控、周界防卫、消防报警、查库巡检、门禁管理等系统的集中管理。

三是要以人为本和谐推动内外环境建设。要密切内外关系,广泛开展谈心、知心、暖心和思想上解扣子、关系上解疙瘩、生活上解忧愁、工作上解难题的“三心四解”活动,深入开展尊敬领导爱护职工教育,强化干部骨干文明管人观念。设置网上领导信箱、公示栏,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职工关心的立功受奖、入党、考学等热点敏感问题,调动全库职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同时,要与驻地政府、派出所、社区、村委会成立联防小组,组织经常性联防联查和联合训练演练,增强安全防范力量,创造周边平安环境,以融洽和谐的内外环境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三、搞好文化教育,提高人员安全素 养

职工的安全素养,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和目标。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培养职工履职尽责、安全防范、创新实践等能力,不断提高安全工作的效益。

一要搭建学习平台强化职工的安全素养。可以设立图书阅览室为职工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术提供便利;定期邀请院校专家到库授课,讲授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发展动态,为职工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广泛开展每周一天业务学习、每年一个规章制度学习月、每季一次业务考核、每年一次专业岗位练兵考核竞赛的“四个一”学习培训活 动,增强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安全防范能力。

二要强调岗位实践,强化职工安全素养。针对油库专业岗位多、职责要求各不相同的实际,可将保管、化验、检修等岗位的作业程序、应急处置,计量员、司泵员、自动化操作员等人员的职责要求、能力标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常见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分门别类制作成“口袋书”,便于职工随时看、随时查。按专业、分层次、定岗位,科学编组开展业务训练,模拟不同情况制定相应预案,将具体步骤编写成“三字经”、“四字歌”、“五言诗”制作成“小册子”, 以便职工恰当运用、准确实施;在收发作业中,落实制度本库化、管理精细化标准,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人、每台设备,对作业准备、作业实施、作业结束的每个阶段,开泵、输油、巡查、放空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出严格规定,使职工收发作业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保证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要从严训练强化职工的安全素养。结合特殊时期对安全工作的特殊标准、特殊要求,制定反恐怖袭击、群体事件、区域联合救援等行动预案,细化、完善防恐怖分子接近、防冲击、防偷袭、防枪击等应急措施,狠抓警卫执勤人员防暴器材操作使用和应急分队紧急出动、合理布控、聚力抓捕等训练,达到以训促管、以训促教、以训促稳的目的。大力开展学理论、学科技、学业务、学管理、学先进、练指挥的“五学一练”活动,通过外请专家讲、集中组织练、领导亲自教等形式,帮助职工掌握安全技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上有招。

四、抓好层级落实,促进安全持久运 行

安全文化具有持久性特征,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和良好的机制来保证。要以贯彻落实《油库安全管控机制》为契机,坚持做到活动常开展、形式有创新、执行多问效,使油库安全文化成为各项工作落实的强大推动力。

一要依靠能级负责抓运行。着眼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运行,要坚持党委统揽安全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资金投入和建设评估,使之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坚持把政工干部、“两支队伍”和安全员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采取理论辅导、现场观摩、座谈讨论等方法进行技能培训,确保安全文化在基层开花结果;坚持把安全文化建设与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确保组织得力、落实到位,形成党委统揽、机关联抓、上下合力的良好局面。

二要依靠群众参与添活力。要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建设、创新理论、丰富内容, 通过举办安全文化有奖征文,征集安全工作建议,评选安全格言警句、安全卫士等形式,有效激发职工投身安全文化建设的热情;要建立健全安全委员会、保密委员会等组织,完善队有安全指导小组、班有安全员的组织体系,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奖惩调控机制,设立安全工作物质奖励,将安全文化建设成绩与奖励、晋职等挂钩,从而有效调动群体力量,使安全文化建设在各级有效落实。

警察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探讨 篇9

1 警察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应充分注意培养教育对象身份的特殊性

纵观国内警察性质的院校, 当前培养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二:一是学历教育, 学生主要是从高考中录取, 学习形式也与普通高校相仿, 只是毕业学生中的一部分优秀者通过相关的考试后会进入公务员队伍, 成为国家政法行政系统的主干力量;二是职业培训, 对象为本系统已取得公务员身份的干警, 有新招录干警上岗前入门培训、干警警衔晋升培训以及干警其他相关政治、业务培训等。近来, 部分警察院校根据国家有关指示精神, 在积极进行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即在警察体制高职高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中和军队士官人员中, 按照公务员干警招录方法录取一批品学兼优的学员入校就读, 学制两年, 这部分学员身份入校后即明确为警察身份, 属于“招生即招警”。

由上述可以看出, 警察性质的院校所培养教育的对象, 要么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警察, 要么是未来国家政法系统行政人员警察一类, 其身份特征为公务员干警、国家行政执法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讲, 警察院校廉政文化教育水平如何, 学生、学员的思想品德好坏, 很大程度影响决定着国家政法行政系统的廉政文化建设水平。

针对警察院校培养教育对象身份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 警察类院校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时应注意两点: (1) 警察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适当加大廉政教育的比重。这主要是因为警察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优秀者大多会直接跨入国家政法干部队伍的行列, 代表国家执法行政, 手中掌握有一部分权力, 如果没有过硬的廉洁奉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品德, 是很容易被社会不正之风迷倒, 走向腐败的。 (2) 警察院校还应根据培养教育对象身份职位的差异, 注意采取不同形式的有效教育方法。比如, 对于已是领导干部身份的干警培训时, 廉洁自律、反腐倡廉内容的比重应更大些, 教育形式上除了一般讲课外, 还应邀请专家学者、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和政府部门行政领导等就廉政话题有针对性地开展 (学术) 讲座, 在邀请正面典型做报告时也可以让曾经是人们熟知的风云头面领导人物, 而今的“阶下囚”到课堂现场做警示教育报告以及带领学生学员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 让受教育者明白违法违纪的“高压线”碰不得, 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

2 警察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好校园这个基地的作用

(1) 利用校园的教育优势, 对学生、学员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廉政文化教育。警察院校在师资、教育设施、教学场地、食宿保障等教学条件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根据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这样既能形成建设合力, 又能降低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校园的这一教育优势。对于接受学历教育处于预备警官状态的学生来说, 学习时间是相对充裕的。学院可以在教学计划统筹安排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使学生充分受到廉政文化的教育熏陶;至于来校园参加各种培训的干警与领导, 与在工作单位相比, 也算是得到相对富裕的学习时间, 可以集中精力于廉政文化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排除业务工作或其他事物干扰, 从而使教育更加系统、学习更加扎实、教育效果也更加长效。学院应该通过精心、严谨地廉政教学教育, 将廉政规律、道理、价值判断等作用于学生学员, 使其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进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廉政理念一旦牢牢占据了心灵, 就具有很强的免疫性, 维护警院学生学员的精神健康。

(2) 利用校园的师资理论水平优势, 开展廉政课题的理论研究, 为反腐倡廉提供理论文化支撑。廉政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创建是深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前提。笔者认为, 学院应该把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学院应组织纪检监察部门、政工部门、政治学教研部门、教育心理等方面的老师, 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局势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本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实际, 以课题形式, 组织大家集中攻关难点, 研究廉政文化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 对社会廉政文化、政府廉政文化、公职廉政文化以及廉政价值观、廉政法规体系、廉政队伍建设、廉政活动及评价机制等基本内容开展科学研究。同时, 还应采取有力措施, 注重加快廉政文化研究人员的培养、加强廉政文化的学科建设、在教学与研究中, 撰写适合自己系统特点有特色的成熟的廉政自编教材, 从而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不断走向深入。

(3) 利用校园园地优势, 搞好校园廉政形象文化建设。学校形象包括学校的对外整体形象展示和校园环境面貌两个方面。学校形象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 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 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 对教师学生学员具有精神和文化的熏陶作用。笔者认为, 警察院校在进行形象文化建设时, 应充分利用校园园地优势, 宣传展示警察院校这个培养国家政法干警人才队伍摇篮的严肃、凝重、执法、公正、廉政、活力形象, 搞好校园廉政形象文化建设。比如, 在校园建筑、雕塑、文化走廊、文化景点等建设上, 可以在主办公大楼外墙正面嵌挂代表正义、执法、警察标志的警徽;可以在主题雕塑上有古今廉吏的形象;在校园文化景点内有廉政警句长廊、廉政警示牌等。让校园处处透出文化气息, 每一处文化又都渗透高雅、科学、公正、廉洁的人文精神、道德力量。

(4) 利用校园文化娱乐活跃优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渗透活动。校园汇聚着充满青春活力的莘莘学子, 文化娱乐活动频繁。笔者所在学院常年举办的相关活动就有“新生文化节”、“警院之鹰”、“警院之星”、“感动校园十大学子”、“五·四”、“十·一”、“元旦”大型文艺晚会。这些都是学院工会、团委、学工处、宣传教育处等联合主办的, 各系部、各学生社团根据学院的相关要求和自己情况主办的主题活动在校园几乎从来波连不断。笔者认为, 利用校园文化娱乐活动频繁, 积极组织开展廉政专题的和渗透廉政内容的文艺晚会、书画笔会、美术摄影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学术论坛、报刊宣传等为师生、学员所喜闻乐见、参与率高、普及面广的活动, 既可以为师生、学员提供展示各种才华的平台机会, 又可以在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使廉政建设、廉洁教育常年化、常态化, 渗透生活, 深入人心, 润物无声。

(5) 利用校歌、校训、校旗、校徽、校史等校园文化元素, 激励和警示全体师生学员认真担负起警察的光荣使命与神圣责任。校歌、校训、校旗、校徽、校史等都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标识,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想、特色、教育目标, 蕴含着学校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历史责任。每一位学子都是将校旗、校训、校徽视为母校的灵魂化身, 在特定的环境里, 这些校园文化元素对于弘扬母校精神, 凝聚正义力量, 激励师生学员团结奋进, 是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的。警察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应注意充分挖掘蕴含在校歌、校训、校旗、校徽、校史等文化元素里的正义精神力量, 给广大师生学员以激励警示教育, 让警察院校的校旗校歌校训指引着全体师生学员在廉政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向前进。

摘要:作者认为与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总体要求相比, 廉政文化建设仍有待加强。结合工作单位的相关情况, 就当前警察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方法应充分注意培养教育对象身份特殊性、充分利用校园这个基地的作用谈了六点思考看法。

关键词:警察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方法,思考

参考文献

煤炭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篇10

关键词:煤炭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1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 能够使员工的观念更加先进, 企业管理更加科学, 行为更加规范, 服务更加优秀,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实践中, 对于为何要进行企业文化塑造, 很多企业存在着众多误区:①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为打造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②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灌输企业领导或上级的指示;③塑造企业文化是为了跟风;④部分企业塑造的企业文化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⑤职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往往把企业文化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文体活动或者一般性的亲情、教育和统一着装、统一规范行为等, 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到企业文化是激发员工内在动力、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管理手段和行为规范这一深刻内涵和本质。

2 煤炭行业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2.1 由于历史原因, 行业安全形象不佳

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主要几个阶段:①1949年以前。这一时期民国政府及世界帝国主义在中国境内大量开采煤炭资源。②1949—19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该时期企业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 同时也是国内国际政局最复杂的时期。③1981—1997年的经济大发展时期。该阶段经济大发展致使煤炭的需求量猛增, 放宽了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 降低了企业进入煤炭行业的门坎。④1998—2007年的整顿治理期。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 煤炭行业管理水平和安全投入已有根本好转。⑤2008—2009年大重组时期。煤矿重组整合是煤炭工业科技水平提升的根本出路和治本之策,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煤炭行业进行了大重组。由于历史原因, 在各个阶段, 煤炭矿难事故都均时有发生, 导致在众多人的心中将煤炭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对煤炭企业缺少认同感。

2.2 媒体宣传有失公正

进入21世纪以来, 煤炭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家加大了对煤炭行业管理力度, 加大安全投入, 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2005年, 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2.7%, 一批煤炭企业的生产和安全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煤炭行业各方面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 煤矿事故多, 安全问题突出, 新闻媒体极少报道煤炭企业的光彩面, 较多地报道煤炭行业的负面影响材料, 影响了煤炭行业的整体形象。

2.3 员工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据调查, 我国煤矿一线工人中, 农民工占48.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5.0%;大专以上的占7.4%, 低于全国10.4%的平均水平;职工受教育年限为9.2 a, 低于全国11.7 a的平均水平。从专业技术人才构成看, 全国县级以上国有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2.6%, 在操作人员中, 高级工仅占11%, 初级工占70%以上。

3 河南煤化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就是生产力, 始终相信人及围绕人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远远大于各组成要素的相加。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社会评价建设。

3.1 坚持“以人为本”为指导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企业管理中强调的“以人为本”则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 在其作用和引导下, 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促使企业又好又快实现既定经营目标。然而, 企业要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前提是深刻理解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本质,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塑造, 借此打造更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

3.2 扩充人力资源, 为企业发展护航

21世纪是科学经济的时代, 企业发展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掌握了人才, 在竞争中便占据了最佳的优势。近几年来, 原永煤集团和重组半年来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以用工待遇和灵活的人才机制吸引了一大批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博士、硕士及优秀本科生, 为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策划、宣贯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保障。

3.3 打造企业形象, 增加员工企业归属感

一个企业的形象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而且直接关系到员工在社会中得到尊重的程度。企业就是员工的家, 只有这个家蒸蒸日上, 员工才能感觉到成长在这个家是最大的荣幸。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在精心打造出一个省内第一、国内一流、迈向世界的企业品牌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采用岗位练兵, 技术竞赛, 脱产轮训和党校、政校、外委培训, 教授授课等学习形式, 从政治、技术、业务上培训职工, 进一步健全以基础教育、技术等级教育、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网络和考核管理办法, 大大提高了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也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热情, 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后备人才。

3.4 多管齐下稳创企业文化

(1) 树立目标。

首先, 使员工对企业文化及其作用有共同的理解。通过讲座、知识竞赛、媒体、参观的方式, 统一大家的认识;其次, 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让全体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塑造出高品位形象, 树立良好的风气, 打造出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2) 梳理文化理念。

由于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有的价值观。因此, 在员工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以后, 就可以着手企业文化理念的梳理。它包括:先聘请专家对高层进行访谈, 然后通过问卷、座谈或访谈, 讨论或专家引导等形式缩小员工认识上的差异, 形成理念初稿, 再围绕基本理念, 明确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公共关系理念。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多次。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通过多次探讨, 形成了全体员工一致认可的“8个核心理念、8个单项理念”, 达到全公司职工的认同、认知。

(3) 文化理念的宣贯和落实。

①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通过召开企业文化宣传专题会议、优秀员工引导、板报、组织案例讨论、树榜样等形式进行, 同时印刷《企业文化》宣贯手册, 人手1份, 要求员工反复学习, 认真理解, 达到以文化对企业的精进管理。②通过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和有奖问答等多种方式进行宣贯。③建立企业文化考评体系, 划分各级考评指标, 细化各级指标的考评分数, 定期对各单位考核排名, 进行奖罚。通过以上方法, 使企业文化成为指导员工行动的指南。

(4) 企业文化一票否决制。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把各所属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双基”考核范畴, 进行定期与随机抽查考评。不重视企业文化或企业文化建设和考评中弄虚作假的干部、职工, 不准参加“升级”、“评模”、“评先”, 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撤职处分。在新进员工招聘时, 也将认同企业文化作为入门的第一道门坎。

4 结语

文化建设探讨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校 “工匠精神” 文化 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04-02

2016 年“两会”期间,“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 年 5 月的职业教育活动周,教育部将活动主题确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制造 2025”制造工业强国战略背景下,“工匠精神”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建设“工匠精神”文化,对中职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式的“工匠精神”培育十分重要。

一、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内涵

自“工匠精神”一词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纷纷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与诠释。李宏伟、别应龙的“五质说”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五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福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许纪霖将“工匠精神”解读为一种专业精神,更是一种信仰,它所追求的就是卓越。张琰、匡英将“工匠精神”概括为四方面:精益求精的追求、敬业奉献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凝神专一的坚持。虽然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纷说不一,但是对“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认同却是一致的。因此,在借鉴专家、学者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的内涵概括为:中职学校根据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响应国家号召,以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为物质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以爱校奉献、爱岗敬业、精业乐业、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并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工匠精神”文化认同障碍

文化认同也称为文化身份认同,可定义为某人作为某个群体或文化一部分的感觉。“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中,中职学生对自己作为工匠这个身份是否认同,是决定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但是,就伴随着电视机、游戏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而言,要他们摆脱手机与互联网的吸引,沉淀自己,认同自己的工匠身份,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绝非易事。因此,“工匠精神”文化建设障碍主要在于职业精神沉淀不够。此外,社会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仍然不够浓厚,部分行业尚未建立对“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同,相当数量企业仍然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以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家长对小孩过度保护,在家庭教育中不舍得让孩子从事辛苦的劳动,存在“官本位”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好品质。社会、行业、企业、家长对“工匠精神”文化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三、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建設策略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培养学生专业实操能力的低层次工作,而是一个具有很高层次的系统的复杂工作,这是当前中职学校顺势而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体现,也是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当前社会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主题中,中职学校在开展“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从“高大上”到“接地气”。在古代,“工匠”可以说是特权和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宫贵族达人显贵才有条件享受“工匠”制造的精美用品,“工匠精神”是“高大上”的象征,“独具匠心”“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之类形容“工匠”技术的词语让人感觉脱离实际、遥不可及。但在当下,在“中国制造 2025”制造工业强国战略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已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工匠精神”已经转化为人本化、平民化、大众化、可教育化的理念。因此,中职学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学生传统观念里“高大上”的“工匠精神”转化为“接地气”的职业精神。因此,应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深入挖掘地方支柱产业中的“工匠”典型,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深入挖掘学校优秀毕业生“工匠”典型,用本地、本校的杰出人物和代表,赋予众多“工匠精神”可视化和可供模仿的原型,凸显行业特点和办学特色,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并不高高在上,也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完成从“高大上”到“接地气”的转身。

(二)从传统到现代。“工匠精神”文化完成从“高大上”到“接地气”的转身后,就要采取措施让其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校园传统文化里有着优质的职业精神成分,它对学生职业思想的养成至关重要。“工匠精神”文化要在汲取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转化成现代化职业精神,刺激学生产生文化认同。首先,从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中职学校培养一线技术劳动者,崇尚劳动的校园氛围会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向往和追求,甚至归宿感。其次,要营造崇尚技能人才的校园文化氛围。技能是学生今后安身立命的本领,是攀登“工匠精神”的阶梯,优秀毕业生介绍、专业介绍、技能实训、技能考证、技能讲座等形式都可以营造崇尚技能人才的校园氛围。最后,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具有创新的观念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层面、多种领域去寻求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中职学生具备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就能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创造惊喜,向“工匠精神”靠拢。

(三)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不仅需要在第一课堂上教育,而且需要在第二课堂上弘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渗透和融合才能促进“工匠精神”文化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宏观层面上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就是“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德育工作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和名利观,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在校爱校,遵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在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注重积累与沉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工匠精神”文化让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相互结合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和更详细的要求,公共课结合专业课程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细化学习要求和岗位规范,创新教学方法,规范考核标准,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向行业、专业技术标准对接。职业精神与专业技术标准相结合,促进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精业乐业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的第一课堂。专业兴趣班、社团锻炼、企业轮训、顶岗实习是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学生融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团体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岗位和企业对自己的要求、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从而养成“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精神。

(四)从企业到学校。“工匠精神”的解读不应简单地解读为“工匠的精神”,而应当将主体更多地延伸到企业,上升到企业的追求、行业的标准,形成企业文化、行业标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现代企业管理最主要的内容。“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就要做到加强校企合作,将“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渗透融合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以实现学校输送的毕业生质量与企业需求的人才质量相吻合。总体而言,就是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营养,从企业的使命、企业的愿景、企业精神、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中提取“工匠精神”,从而更加合理地设置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改进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方法,实现“工匠精神”背景下校企文化的交换、分享、创造和整合,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养成专业精神,零距离实现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实现人才培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从幕后到台前。2016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大国工匠》节目,让长期以来沉淀在行业发展速度和企业发展规模光芒下的“工匠精神”走到全国人民的面前,为世人所重新认识,获得高度的关注。这档节目的播出,使得“工匠精神”文化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重新审视现有制度、政策安排、評价体系对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利引导,行业、企业重新认识发展速度与企业寿命的关系、发展规模与企业质量的关系,学生和家长重新审视教育观念。因此,中职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建设好学校网站、校刊、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学校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技能比赛、表彰大会等大型学生活动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讲好在校生“工匠”的故事,让本专业、本校、本行业的“技能达人”“匠心青年”“大国工匠”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学生追捧的“大神”“明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中职学校毕业生数量虽多,但是质量上有待提高。企业对毕业生需求从粗犷型向精细化发展,经济建设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技术人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迫在眉睫。中职“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意义重大。我们相信,只要能做到从“高大上”到“接地气”、从传统到现代、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企业到学校、从幕后到台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会融合出新的文化建设范式,绽放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2]陈国明.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安然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1

[3]付首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4]周志友.德胜员工守则[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5]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作者简介】李 婵(1983—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广西玉林农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策略探讨 篇12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形式多样, 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同时又受着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 外来文化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也为人们所接受。农村文化构成复杂, 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冲突, 相互融合, 这是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对于这种情况, 要辩证的看待,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农村文化冲突带来的机遇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于主体优化, 提高亿万农民的综合素质, 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二是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系, 过去是城乡文化比较, 现在增加了中西方农村文化比较。三是扩展了农村文化空间, 吸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四是可以吸收更多的文化营养, 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更好地融合创新。五是在碰撞冲突中给本土农村文化带来压力, 产生动力, 加快变革。六是为本土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有利于农村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引、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 深入了解各地区农村文化的特殊现状, 正确的处理和对待传统文化, 更要注意区别对待农村地区存在的其他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主观的盲动, 防止对农村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农村文化的发展, 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原则, 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总要求。一方面, 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 一定要注意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将其应用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来。运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来加强我们当前社会的道德教育, 运用传统文化中良好的习俗来改善我们当前社会的风气,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治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人们道德水平的下滑, 抑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另一方面, 还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为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 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这也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必要举措。因而, 加强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 发挥传统文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化要有所发展, 还必须借鉴和吸收外来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整体中的一部分, 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 都可以为别的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借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互动, 使得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能够在相互的交流和学习中得到发展和传播, 不断丰富各地区的文化内容和提高各地区的文化水平。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既注意保持和发展各地区的优势, 又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在相互交流之中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使真正有益的文化精髓能够在这一融合当中显现出来, 发展壮大, 并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共同具有的文化内容, 从而实现农村文化的整体繁荣。同时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更为先进的内容, 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文化产业

所谓文化产业,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讲, 是指专门或主要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业。其本质特征是把人类知识的、智力的、精神的、艺术的和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 转换成供人们消费、享用及交换、买卖的文化商品。它是一种投入少、效益高、增长幅度大、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

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增强本地区文化的竞争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地域辽阔, 历史悠久,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其文化既具有统一性, 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在整体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 区域文化的争奇斗艳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特色。农村地区在我国社会结构中能够占有很大的比例, 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明显, 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 由于这里的少数民族居多, 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在研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在宏观研讨把握中华文化统一性的同时, 许多学者也注重地域文化研究, 他们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区域文化的概念, 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界定。

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我国目前农村文化发展一条有效的途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GDP还是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国家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来扶持农村文化建设, 像城市那样修建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等, 在现阶段的乡村是很难做到的。因而农村文化的发展不能光靠国家的投入, 而应该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各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 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 从而调整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繁荣农村文化, 提高农民劳动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将会推动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农村文化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搞清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对不同的文化资源要不同对待, 不能盲目的进行破坏性开发。对于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应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 进行产业化转化。其次, 在农村文化的产业化开发过程中, 对待农村文化资源不能不加改造的按照原本形态推出。农村文化中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有些还带有消极、负面的色彩, 因而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的现状当作是文化底蕴, 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符合人们当前文化生活的需要。

3 充分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是主力军, 必须对他们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使他们充分了解和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思想上真正的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尤其是对乡村基层干部, 更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使他们真正能够具备乡村文化建设带头人的觉悟, 从而主动积极地发挥他们带动作用, 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只有通过教育和宣传, 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 才能为文化建设做好思想保障, 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正确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切实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好, 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重点培养和提高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 使他们能够真正具备农村文化建设带头人的能力和素质, 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依靠力量。要对基层干部定期进行培训, 使他们始终能够掌握最新的文化发展理论, 了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始终能够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顺应文化发展的趋势。其次还要重点培养民间文艺骨干力量, 积极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教育活动, 提高他们的文艺技能。经常性的组织各种文艺表演活动, 使他们的文艺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它既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又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因而我们必须从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要建立学术科研机构同基层农村合作关系, 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农村文化建设, 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学术科研机构可以选择在农村地区设立科研基地, 进行实地观摩和考察, 从中提取可靠的研究素材, 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 不断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中, 各地区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系统的理论, 并推广和介绍到其他农村地区, 促进各地区农村文共同发展, 从而实现我国农村文化的整体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228.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的舞台变化下一篇: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