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察(精选12篇)
行政监察 篇1
采油企业行政监察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行政监察促使纪检监察部门与日常管理联系更紧密, 促进油田企业更直接、更具体地加强和改进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行政监察作为综合性较强的监督方式, 把监察职能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
一、履行行政监察职能思路和对策
1.解决“如何定责”问题
对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故等必须问责, 对执行决策不力, 或是违规违法的情形需要问责, 对任职期间碌碌无为的干部也一样要问责。明确问责客体在失责行为中应担责类型。
2.适应企业管理需求
根据企业中心任务确定行政监察重点, 充分发挥服务和保证作用;坚持把行政监察渗透到各项工作中, 切实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向企业提出监察报告和建议, 增加管理前瞻性, 积极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3.发挥纪律检查职能
调查处理违法、违规及违纪行为;依据《行政监察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政纪人员进行组织处理;通过对标监察来规范执行过程, 保证政令畅通, 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管理效率。
二、油田企业行政监察方式和方法
1.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行政监察办公室, 按照国家有关法令法规、公司及厂相关制度中权限和程序, 负责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和科级管理人员贯彻执行厂部各项决策、遵守行政纪律、加强执行力建设等, 以及是否履行职责或是否正确履行职责、是否依法依规按程序办理等, 进行监督监察。
2.明确工作职责
行政监察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年行政监察工作方案, 编排工作计划大表, 配套完善督导、检查、考评、结果运用等相关规定, 负责撰写行政监察工作报告, 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向行政监察领导小组汇报, 确保重点工作高效运行。
3.界定工作内容
明确行政监察对象是厂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和附属部门及科级管理人员, 保障全厂中心工作良性运行为作为指导思想, 对照采油厂工作性质, 涉及厂属各单位在安全生产、党建、经营以及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作为行政监察事项, 行政监察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
4.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行政监察实施办法》、《实施方案》, 《行政监察意见结果反馈书》、《意见结果整改报告》, 编制了《行政监察工作方案》, 制定了重点运行大表, 做到了与业务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确保了采油厂行政监察试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5.理顺考评机制
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跟踪、考核、记录、积累。实行半年一小考、年终一大考, 考评运用日常监察和重点监察相结合,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对标监察安排事项完成情况, 以启动问责来严格纪律, 以绩效考评来提升工作作风。
6.优化工作程序
机关部门职能各异, 行政监察难以深入业务工作实际并取得成效;纪检监察部门只有处理好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关系, 依靠精通业务人员的有效参与, 把行政监察同业务部门工作考核、测评结合起来, 更好地实现了过程监督的目的。
三、推行行政监察过程中存在问题
1.重点安排不缜密
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普遍存在重点事项内容不具体, 阶段性工作时间节点不明确;重点安排业务性工作比率大, 对上级安排和涉及全厂性内容较少。
2.监察平台不完善
厂级各类会议安排, 以及厂领导、副总师交办重点工作的未完成事项, 信息的收集、反馈, 部门之间衔接配合不紧密, 没有理顺监察工作流程。
3.监察工作不及时
日常工作出现问题, 未及时收集信息, 了解掌握情况, 开展监察。每年7月份, 行政监察发现诸多工作滞后或未完成事项, 重点监察没有及时跟进。
四、开展行政监察工作下步建议
1.细化重点工作内容
重点工作运行大表要确定具体事项, 明确完成时间节点, 相关部门梳理监察事项, 按时间节点开展日常监察, 确保各项工作优质高效完成。
2.理顺监察工作流程
明确未完成和滞后事项部门信息报送职责, 优化工作程序, 第一时间确定未完成事项, 请示厂领导, 将信息反馈至纪检监察科, 及时启动监察程序。
3.确定重点监察事项
根据阶段性工作安排, 确定季度监察重点内容;建议监察小组吸收业务主管人员, 发挥职能部门优势, 增强说服力, 确保监察工作取得实效。
五、取得效果
综上所述, 通过实施日常和重点行政监察工作, 日常工作滞后事项启动一级问责, 进一步严肃厂纪厂规, 增强各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工作执行力;重点监察滞后事项分清主客观原因, 找准问题症结, 提出改进建议, 对全厂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监管制约作用, 推动了整体工作有序运行。
一是规范了行政监察过程。按照厂工作部署等内容, 梳理监察事项, 任务落实情况、未完成原因、监察结果等信息定期通报, 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等特点, 提升行政监察执行效率, 进一步发挥纪律保障作用。
二是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行政监察管理制度, 持续优化工作流程, 修订行政监察内容、方式、方法,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提供依规监察的制度保障, 促使行政监察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延伸了行政监察范围。一方面, 通过行政监察发现管理薄弱环节, 分析原因, 提供建议, 涉及范围广、难以整改项目, 作为效能监察立项内容。另一方面, 以行政监察为抓手, 督促过程检查、重点剖析, 保证效能监察质量和进度。
四是加大了考核问责力度。运用行政监察收集信息, 结合监察情况, 对各科室、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估, 促使其勤政高效工作。问责不作为、慢作为, 严格追究责任, 处理结果及时公开, 教育干部正确履行职责。
六、结论
行政监察在油田企业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只有采取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的方法, 完善行政监察工作方案、实施办法等管理制度, 整合相关监督模式, 逐步建立起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行政监察运行体系, 才能更好地适应油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琦.浅谈企业行政监察的职能[J].先锋队, 2007, (2) :128.
[2]袁凯.浅谈行政监察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地位[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8, 21 (1) :92-93.
行政监察 篇2
第二章行政监察概述
(一)行政监察的内涵
行政监察是指国家监察机关运用国家赋予的职权,对各级政府贯彻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政令的公务活动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二)、行政监察与行政监督的关系
行政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新闻舆论机构、公民个人以及行政机关内部的专门部门等,依照法律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公务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及效能实行的监察和督促。二者监督对象相同,监督主体的外延不同,行政监督的外延大于行政监察的外延。
二、行政监察的分类
从行政监督机构的主要功能角度,把行政监察分为廉政型行政监察、效能型行政监察、廉政与效能结合型监察。
1、廉政型行政监察
廉政型行政监察是指行政监察机构主要针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廉政状况进行的监督检查及调查处理。
2、效能型行政监察
效能型行政监察,是指监察机关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的,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运转状态、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活动。
1.效能型行政监察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2.效能型行政监察的主要任务是监督检察被监察对象行政活动的效能,查处失误、渎职行为;
3.效能型行政监察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工作秩序,促进监察对象恪尽职守,高效率地履行职责。
(三)廉政与效能结合型行政监察
廉政与效能结合型行政监察是指既重廉政型行政监察又重效能型行政监察的监督类型。
监察主体——各级监察机关
监察对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政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章行政监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分析权力的滥用、腐败的横行和对权力监督的必要性。
1、基本原理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是理性的“经济人”,把政治过程看作是市场过程。市场过程的交易对象是私人产品,而政治过程交易的对象是公共产品。总之,政治制度就是一个市场,一切活动都以起码的个人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
2、公共选择理论对腐败的解释
(1)角色冲突
国家公职人员作为公共权力的实际拥有者始终存在角色的冲突和利益的矛盾。
一方面,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而不能因为个人私利影响权力的行使。 另一方面,作为理性“经济人”,他必然有其自身利益,在行使公权的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2)风险成本核算
公职人员违法行为所付出的成本是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而收益是公共权力对象即受益者对他的回报。
3、公共选择学派为腐败开出的对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保证官员忠诚于公共利益的最好方法仍要借助于外部制衡结构,加大腐败的成本,这种有效的外部制衡结构要能真正触动官员的私利。
严厉的处罚。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其他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种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
1、基本原理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契约而组成政府,然后委托政府来治理国家。而国家、政府却没有按照公共权力委托人的意愿办事,采取了不当代理甚至不法代理的行为,从而导致了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失灵下的异化行为的产生。
2、委托——代理行为异化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及其监督的必要性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涵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所确定的原则、目的、精神、范围和幅度内,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基于客观实际情况,通过主观的合理判断而作出灵活选择的权力。
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1.保证行政管理活动高效运作。
2.在政府职能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弥补立法机关立法的不足。
3.有助于发挥行政权力行使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正。
(三)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表现及其危害
不当运用时的危害表现:
1.行政处罚显失公正。2.拖延履行法定职责。3.乱罚款。4.以权谋私。
第四章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变革
(一)萌芽时期—战国
(二)确立时期—秦
(三)西汉
汉武帝执政期间,在中央建立御史府、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三个并立的监察机构,以强化对中央机关及其官员的监察。又将全国分为十三部监察区,在中央御史府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区)的监察事务,监察的重点是郡国长吏、诸侯王和地方豪强。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1.监察官低配高用,地位尊崇,权力显赫。
2.强有力的职权是监察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保障。
3.监察机关垂直的领导体制为监察职权的发挥减少障碍。
4.监察制度为历朝历代所重视。
第六章行政监察机关的组织和领导体制
(二)行政监察机关领导体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双重领导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监察机关主管全国的监察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上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二、双重领导体制的内容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监察机关的领导
2.上一级监察机关对下级监察机关的领导
三、双重领导体制引发的问题
1.存在“监察黑洞”
(1)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的监督,上级监察机关“管得着”但“看不着”,本级监察机关“看得着”但“管不着”。
(2)对同级人民政府所属各职能部门的监督难以落实到位。
党纪、政纪、法纪之间的关系
1、性质不同
2、对象不同
3、范围和处理手段不同 党纪处理种类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政纪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和开除公职。犯罪刑种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4、层次不同法纪的范围最小,其次是政纪,党纪的范围最大
第七章 行政监察管辖
二、行政监察管辖的基本原则:
(一)分级管辖原则
(二)合理分工原则
(三)灵活性原则
(四)“先查处”原则
(五)“分别处理”原则
第八章 行政监察权力
监察建议与监察决定的区别
(一)法律效力不同
监察决定法律效力高于监察建议。
(二)适用范围不同
监察建议适用情形
1.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当纠正的。
2.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
3.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
4.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
5.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6.其他需要提出监察建议的。
“直系血亲”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拟制血亲”包括养父母、养子女;“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甥;“近姻亲”包括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的配偶及儿女配偶的父母。
“补救措施主要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承认错误;经济赔偿以及其他需要采取的措施。监察决定适用情形
1.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中有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人员,有权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对于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3.对控告、检举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功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应当给予奖励。
(三)处理权限不同
1.监察建议的事项是监察机关按照其权限不能直接决定、或者监察机关虽然有权直接决定,但以提出监察建议的方式更为适宜的事项。
2.监察决定的事项是监察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可以直接作出决定的事项。
(四)履行义务对象不同
1.监察建议的相对人不一定是真正履行义务的人;
2.监察决定的相对人就是履行义务的人。
(五)不服处理的程序不同
1.第四十二条 对监察建议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提出,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回复;对回复仍有异议的,由监察机关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裁决。
2.第三十九条 对监察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
定。
公务回避适用的条件:
①是被监察人员的近亲属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②办理的监察事项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
③与办理的监察事项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监察事项公正处理的。
如师生、同学、朋友、同事等关系。
回避的方式:(1)本人自行申请回避;(2)由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或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决定让其回避;(3)他人要求其回避。
违反回避的法律责任
《监察机关实行回避制度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应回避的监察机关工作人员,拒不执行回避决定或者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经批评教育无效的,可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情节严重的,可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对违反监察机关回避规定的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行政监察职责及其履行
检举和控告的区别
1.检举人与所检举的违纪行为一般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2.控告人与所控告的违纪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初步监察阶段——不能接触被检察人
文书送达的方式:(1)直接送达(2)留置送达(3)邮寄送达(4)委托送达
第十章监察办案的策略与技巧
办案中“攻心”战术的常用方法:
(1)用思想教育攻心(2)用政策法规攻心(3)用证据攻心(4)用案例攻心(5)用结果攻心
第十一章 廉政监察
一、中国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
(一)腐败形势严峻
(二)腐败方式隐蔽:1.腐败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2.犯罪手段智能化3.洗钱,减少暴露风险。
(三)腐败形式复杂:1.腐败行为具有迷惑性。2.特权式腐败与交换式腐败共存
(四)腐败主体多样化 :1.腐败主体的级别由低层向高层变化。2.规模扩大化。3.群体性腐败增多。
(五)腐败行为扩散:1.腐败的结构化2.腐败领域泛化3.腐败呈现出区域化、国际化的倾向
二、中国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权力:1.权力一元化2.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二)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2.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三)人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潜规则
(四)制度缺陷:1.监督机制不完善2.涉及腐败和贿赂的法律系统模糊不清3.政治结构缺乏透明度4.二元法制。
第十二章 美国监察制度
财产申报制度
1978年制定的《政府道德法》,从法律上确立了美国的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符合财产申报条件的官员范围 包括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在内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中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美国一般公务员不需申报财产。
申报的财产内容:个人、配偶和抚养子女的财产及其收入;上述主体的买卖交易;
上述主体所接受的馈赠、补偿和旅行;上述主体的债务;申报人的任职协议与如参加养老金计划等有关安排;个人在政府工作之外的兼职收入;初次任职者还必须申报自己任职前两年内因个人服务而获得的5000美元以上补偿的具体来源及服务的性质等。
财产申报的类型:(1)按照申报方式来分,分为公开申报和秘密申报两类。按时限划分,分为任职财产申报、在职财产申报和离职财产申报三种。
财产申报审查的重点 官员所负责任与拥有财产的联系中是否潜在着利益冲突。
惩罚措施
(1)对拒不申报、谎报、漏报、无故拖延申报者,各单位可对当事人直接进行行政处罚。
(2)司法部可对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可判处1万美元以下的罚款。
对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的人,可提出刑事诉讼,判处最高25万美元的罚款或5年监禁。
独立检察官制度的利与弊
利:
1.将司法部长从利益冲突中解脱出来,有助于恢复人民对司法系统的信任。
2.加大了对违法犯罪的政府高级官员调查、起诉的力度。
弊:
1.独立检察官的任命方式上,有失中立性。
2.独立检察官管辖的政府官员过多。
3.独立检察官负责调查犯罪的数量和种类过多,降低了独立检察官的任用价值,使其可能成为政党斗争的工具。
4.对调查花费的时间和经费无限制性规定可能导致大量的浪费。
第十三章日本的监察制度
行政评价局是日本最高行政监察机关
(二)行政对话制度的特色:
1.拓宽了公民和社会监督的渠道,成为专门机关监督的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2.行政对话组织分布广泛,人员众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3.行政对话的形式多样、活泼。
(三)行政对话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1.扩大了行政监察机关的信息源。2.有利于政府机关了解社情民意。3.维护了公民的权利。
第十四章瑞典行政监察制度
五、议会监察专员制度的经验和启示:1.监察地位独立。(不受影响,更客观)2.行政监察专职化。(全身心投入)
3.监察权能的综合协调性。4.监察法制化。5.瑞典政治的高度透明和有效的舆论监督是监察专员制度成功的良好外部条件。
第十五章港澳台的行政监察制度
成就
1.保证了香港公务员队伍的廉洁性。
2.促使市民的反贪意识大为增强。
(二)启示
1.政府最高层的鼎力支持是廉政公署成功的首要因素。(经费充足,装备先进)
2.有较强的独立性。(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待遇丰厚)
3.香港政府赋予廉政公署以广泛、灵活的权力。
4.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使廉政公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5.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是廉政公署成功的一大因素。
澳门廉政公署是“反贪局+监察局+行政法院”三维一体高效能的刑事和行政执法、行政司法机构。
补充
第二十三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监察建议:
(一)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当予以纠正的;
(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
(三)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
(四)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
(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
罚的;
(六)其他需要提出监察建议的。
第二十四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一)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
(二)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
对前款第(一)项所列情形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七条
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九条
对监察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监察机
关应当自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审、复核期间,不停止
行政监察 篇3
关键词:联动机制模型;优胜性因子;评估体系
1. 从胜任力模式提出“优胜性因子”
胜任力模式即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以“人”“职”核心要素的关键点与交叉点。对建立的机制模型进行再次应用,确定维度并对设定的关键词做细则解释。
共提取15个优胜性因子:公正廉洁(行政监察较其他政府部门更为突出的素质要求务实负责)创新思维(创新性管理手段分工明确为避免摩擦)人才规模(要有系统的合理的明确的分工计划)民主集中(最基本的协调方式提升人才队伍、扩大人才规模)执法操作(实现法治监察的基本手段减少信访举报)薪酬保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问题)安全保障(工作的特殊性发展监察实务的根本保障)预防问责(限制权力滥用,预防监察内部腐败的关键手段)正负激励(提高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机制的活跃程度)信息处理(收集分析反馈上传下达基本信息情报)处突维稳(突发公共事件下具备处突维稳的能力,迅速取应急措施)信息敏感(对信息情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事件发生前加以预防)稳定协调(固定的稳定机制与应急的临时协调机制)。
2.监察评估体系框架设定的思路
2.1 独立监察系统评估体系
监察人员工作细则明确独立。人员类别的分散性、工作的特殊性、技能的高要性、职务的关键性,部门内部不能采取完全相同的评估维度与评估指标进行绩效考核。与其他部门机构不可使用相同的绩效评估体系,因为对人员的廉政勤政、专业技能等方面要求突出,强调组织系统的高度配合要求较高。
2.2 联系绩效考核旧模式
关注评估者多于专注工具。绩效考核的发展脉络是从关注工具到关注评估者进而两者兼顾,因此兼顾评估者与评估工具适当增加评估者的权重是此项评估体系涉及的基础,这与模型中强化服务于客体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关注动态的组织体系多与单独个体的静态考量。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发展是从重视个体对绩效的影响到兼顾组织系统的影响,这与模型的构建基础是一致的,即宏观的把握整体,以动态的视角力图联系到每个考察目标;体系结构清晰、层次明确、指标概念准确。
3.指标体系框架
3.1评估层次的确定原则
联动机制模型的建立思路是主体通过执行监察实务作用与客体并与客体发生信息资料交流与反馈,因此借助监察系统按功能分类划分的对象构架指标体系。包含决策指挥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与参谋咨询系统。三级评估对象层:“行政监察组织体系”;按照系统的功能分类建立第二评估对象层,包含决策指挥系统、执行系统、调节系统;罗列各个功能系统的对象内容设立第三层目标体系,决策指挥系统包含行政专员与传统领导,执行系统包含机关机构与派出机构两大部分,调节系统包含虚拟调节(电子监察领域)与实体调节(信访调查领域)。
3.2 建立初步构思的指标体系
各优胜性因子为一个评估指标,将所有优胜性因子合理分类重组到不同的评估对象层。将第三评估对象层内元素按照字母顺序编号,每一指标后的编号代表其所属类别。指标属性与分类方式表征各评估层次与评估对象所涉及的侧重点与关键点,这有利于针对监察机关不同系统的分类技术管理。
4.评估体系检验计划
通过实际检验,将评估体系表应用与实际监察机关,对监察人员按评估体系的指标设定不同层级的调查问卷并检验在实际部门中评估体系的可行性。
4.1调查对象
选取监察效能水平具有层次性的三大城市:深圳、武汉、哈尔滨。沿海地区深圳市是行政监察效能水平较高的城市,中部武汉地区是2012年行政监察机关改革的试点城市,东北地区哈尔滨市在监察水平上依然处于2008大部制改革前期水平具有代表性。此三城市在检验梯度上具有实施可行性。
4.2 检验方法与辅助手段
在监察部门应用评估量化表并辅助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各种资料,力图使资料具有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代表性,使我们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问卷调查法:将采用此方法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以随机抽样的形式获取。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实际部门人员进行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一些观念和想法从中直接获取或间接分析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5.结语
系统的论述了基于建立的监察联动机制模型建立指标体系与实际调研进度。在实际应用中与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相结合,在公务员整体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兼顾监察系统的自有特点以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量化指标体系。评估体系的调研结果是为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坚持创新制度机制与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能力。(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90年代后半期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国际经济评论,2001(3)
[2]杜治洲.基于惩治腐败有效性模型的网络监督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0(7)
[3]马馼.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的行政监察法进一步提高履行行政监察职责的能力.中国监察,2010.(10)
[4]唐琦玉.刍议行政效能监察.行政论坛,2004(5)
[5]刘胜男.行政监察联动机制模型的构建.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行政监察 篇4
一是申请条件。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请赔偿。对下列情形, 税务机关不承担赔偿义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行使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赔偿请求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二是申请资料。赔偿请求人应当向税务机关递交《税务行政赔偿申请书》, 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 可委托他人代书, 也可口头申请。三是申请须知。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该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两个以上税务机关或与其他机关共同行使职权造成损害的, 应共同履行赔偿义务;受税务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税务征管权力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委托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 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 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经复议机关复议的, 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 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 复议机关就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时效为二年, 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二) 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税务争议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可依法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是申请范围。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款, 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存款;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 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拍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不予审批减免税或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三是申请须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 可以书面申请, 也可以口头申请。申请人提请的税务行政复议的条件和时限: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的, 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纳税担保, 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征税、不予审批减免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可以在得知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请人设置障碍等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 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申请人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 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申请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也已经依法受理的, 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复议的主体资格:依法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 具体是指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管理相对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 其近亲属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分立或终止的, 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虽非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 但其权利直接被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剥夺、限制或者被赋予义务的第三人, 在行政管理相对人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时, 可以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三) 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申请
县监察局行政监察工作向人大报告 篇5
为主动接受县人大的监督,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行政监察职能,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24日,县人大常委会在县民政局社区三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2005行政监察工作情况汇报会,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及人大各专委会负责人出席会议,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同志就2005年
度行政监察工作作了全面报告。
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汇报了我县2005行政监察工作。
一是克难奋进,勇于探索,行政监察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加大执法监察工作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督促相关单位兑现城镇住房拆迁补偿金70万元;配合有关部门定期对征用土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效预防和遏制了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严格执行《竹溪县企业改制工作纪律》,对职工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及时认真的调查核实,并给职工一个满意的答复,保证了企业改制工作的稳步推进;会同职能部门处理举报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8起,依法督促业主为111名农民工兑现所欠工资15.66万元;督办相关职能部门,查处企业违法排污问题2件6人,责令整改和关停企业18个。督促有关部门对全县矿产资源开采和国家工作人员投资入股开煤矿进行了清理,对非法采矿点依法进行了取缔,对符合开采条件的27家予以保留;联合审计、财政、民政、物价等职能部门,加强了对救灾专项资金和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保证了救灾专项资金和物资严格按政策落实到位;有针对性地对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对查出的8个方面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督促他们进行了限期整改,维护了政令畅通。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巩固治理涉农乱收费成果。牵头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对全县15个乡镇和涉农收费部门的涉农收费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了督促整改,深入开展纠正医药购销及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巩固了过去的良好工作成效。巩固治理公路“三乱”成果。安排专班多次深入到重点路段进行暗访和检查,对少数单位执收执法不规范的苗头性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督办限时整改,遏制了“三乱”反弹现象发生。不断创新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各被评单位的政风行风建设水平。我县第五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6个部门所涉及的232个政风行风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清退违纪资金2.6万元,对151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对10个“回头看”单位实行了保牌摘牌制度,积极配合民营办组织社会公众对22个执法执收部门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及行业作风开展了民主评议。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维护行政纪律的严肃性。2005年,共查办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11件12人,给予政纪处分6人,其中:经济案件2人,损害群众利益案件2人,失职案件2人。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结合竹溪实际,代县委、县政府起草了《实施纲要县直单位任务分解》,把4大类25项110条任务按照各牵头单位的职能职责进行了明确。“四项改革”、“四项制度”、“四个中心”和“四个公开”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实效。坚持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统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通过抓责任主体,强化组织领导;抓责任考核,确保任务落实;抓责任追究,确保监督效果三个环节,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日趋规范、科学。加强自身建设,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机关的党建、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五”普法、计划生育、保密、工会和扶贫等工作都取得良好的成效。机关干部义务献血、档案管理、党务信息报送、森林抢火救灾、扶贫等工作受到县委、政府通报表扬。
[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二是紧贴中心,尽职尽责,行政监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显现。加强协调,争取领导,努力营造行政监察良好工作氛围。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努力发挥行政监察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围绕依法行政、科学理政、民主施政、高效从政开展行政监察,促使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逐步得到规范,促进依法行政,纠正政府各职能部门作风不实,工作效率不高,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问题,为政府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抓教育,严格监督,不断提高国家公务员拒腐防变能力。坚持廉政教育与清理整顿相结合,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落实了“五不许”规定,在元旦、春节敏感时期,及时组织对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执行“三项制度”及收受和赠送“红包”等情况的清理。
三是清晰思路,增强信心,深入扎实地做好2006年行政监察工作。加强政风建设,树立政府和部门良好形象。紧贴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效能监察,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勤政、务实、高效、为民,努力建立起行为规范、运
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保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行政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继续巩固涉农收费、公路“三乱”治理和纠医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大“五个坚决纠正”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部门和重要领域的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对《公务员法》实施和国家用于“三农”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监
督检查,及时处理各类违纪违规问题,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认真落实;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全面落实源头治腐各项工作措施,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部门预算、投资体制和人事制度“四项改革”;不断完善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四项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服务、国库集中收付、招标投标交易服务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四个中心”;认真抓实政务、村务、厂务和事务“四个公开”工作,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行为。加大对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大对不勤政、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搞好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发生在交通、通讯、医药卫生、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要领域、部门和行业的商业贿赂案件。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究,着力查办有影响的大案要案。深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深化廉政宣传教育,开展以“廉洁从政,从我做起”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加强自身建设,为全面完成今后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保障。以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和党员“设岗创星”活动为载体,教育和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作贡献,争当“岗位先锋”。处理好纪委与监察局合署办公的职能关系,带头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主动接受人大监督,主动争取人大支持。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其它各项管理制度,及时完成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促进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出席会议的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在听取行政监察工作汇报后,对我县2005年行政监察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一致认为,我县行政监察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推进依法行政、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行政监察工作,参会的领导及各位委员纷纷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意见和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行政监察工作力度,变事后查处为事前监督,防患于未然;二是完善制度,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三是加强与人大常委会的沟通联系,发挥职能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四是围绕“难点”、“热点”,如中央国务院拨付的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涉农收费、财政专项资金、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开展专项的执法监察和监督检查,确保人民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五是加大调查研究力度,针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促进政府提速增效。
在认真接受各位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同志表示,要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和谦虚务实、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把各位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到2006年的行政监察工作中,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依靠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的有效监督,克难奋进,开拓进取,努力完成2006年行政监察各项工作任务,为竹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推行行政改革提升行政效率 篇6
关於公共行政的问题
与时俱进,推行公共行政改革,是建立阳光政府的必要手段。关於这方面的内容,几年来,施政方针都有提及,明年的施政方针著墨不多,特别是打造阳光政府等方面,欠缺具体的措施。公务员作为特区的宝贵财富,根据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公务员的薪酬,提升福利待遇,本人並不反对,但是,如何利用这种机制,不断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推进行政改革,两者之间,如何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是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
推行公共行政改革,必须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机制,由整体公务员队伍著手,如果我们将整个公务员队伍看成一个“苹果”,就算外表“靓”,但是里面“生虫”,又怎么能够讲是一个“好苹果”呢?
中央统筹公务员事务,包括招聘、管理、晉升等,已经讲了六年,基调年年差不多。今年3月施政辩论期间,有关官员公开表示,中央招聘制度,已经於今年2月全面推行,明年的施政方针讲,特区政府已经具备条件,按照《公务人员职程制度》推行公务员中央招聘。关於这个问题,过去5年的施政报告、施政方针都有提及,並表示一直都在进行之中,今年又讲具备条件推行,前后矛盾。社会普遍认为,由於一直缺乏有效的公务员中央统筹机制,因此造成了好多问题,公务员编制不断扩大,就是其中之一。公务员人数,2009年比2008年增加6.5%;今年6月底比去年同期增加2.5%,达到22,558人,如果加上包工合同、私法制度招请的公务员,总人数相信超过25,000人。将来,公共行政机关有可能进一步增加,面对公务员队伍不断膨胀,包工合同、私法制度招请的公务员人数缺乏透明度,再加上公务员的中央统筹机制等问题,其中的实际情況究竟如何,陈司长是否可以明确向社会作一个说明?
施政方针表示,行政暨公职局的重组将於今年生效,成为中央统筹公务员的职能部门,並且具有研究、统筹以及改革公共行政事务,包括优化公众服务、公共行政研究、绩效评估、政务公开等功能。此外,为更好地统一处理公务员事务,退休基金会将纳入行政法务范畴。
行政暨公职局重组、退休基金会纳入行政法务范畴,已经不是新闻,当局吹风已经有一段时间。对此,社会可能有一种错觉,这个是为了推行公共行政改革、中央统筹公务员事务。过去十一年,公职局的职能,一直都是负责有关公务员的事务;而退休基金会,以前属经济财政司范畴,主要负责退休公务员事务,管理退休金、公积金以及进行适当的投资。公职局重组之后,仍然是一个局级单位,可能会出现部分职能调整。但是,同级单位,过去十一年未做到的事情,又或者不足之处,通过这一次重组,能够将涉及五个司、几十个局、两万多公务员的中央统筹事务、整体公共行政改革事务,推向一个全新的水平,这个局重组之后,究竟有甚么新的法宝,可以“妙手回春”?
至於退休基金会,这个閒职部门,现在转了主管部门,好多公务员担心投资回报的问题,至於重新划分主管部门,对公务员事务的管理有无好处,有待时间证明。
另外,施政方针在公共行政范畴提到,继续推广国际管理标准认证。据了解,单是民署,不同的部门就搞了十几个国际认证,包括文件收发管理。但是,最近,审计署揭发民署綠化部门文档管理疏忽,由此说明,取得国际认证原本是好事,但是,往往不能够代表实际工作成效。政府每年花费公帑去搞国际认证,之后,对於实际成效是如何监察同评估的?
关於中央统筹法改的问题
由於历史遗留的问题,澳门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回归后,立法规划及法律改革,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澳门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是,法律、法令以及行政法规超过2,600件,其中法律就超过490件,比世界好多国家都要多几倍。回归后,有关立法规划及法改工作,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因为,其中的关係错综複杂,这个也是澳门不断立法、修法,但仍然觉得法律、法规不足够的原因之一。面对这项重大的任务,作为法务部门,早在回归当初,就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解決问题的根本手段:首先应该著手进行法律、法令、法规的清理和适应化工作;其次应该针对澳门立法的特点,统筹协调好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最后应该积极与立法会配合,多管齐下,逐步完善澳门的法律体系。
特区政府为此设立了三个局级单位,包括法务局、法改办、国际法事务办公室。好可惜,“三个和尚冇水食”,这三个部门过去多年,在立法规划、法律改革等相关工作方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並无积极的建树,由於各有各搞,加上同立法会及其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统筹立法,更加成效不彰。十年前就应该开始著手处理的法律、法令、法规的清理和适应化工作,拖到今年3月,才对社会承诺3年内完成相关工作。目前,只有两年多时间,到时能不能够兑现呢?
明年的施政方针强调,将法改办同国际法事务办公室合併,这两个部门重组后,设立中央统筹以及协调法改工作的机构。合併后,即使官员有所调整,但是,如果仍然是平级机构,究竟又有甚么“把炮”,可以跨范畴、跨部门统筹协调法改等工作?对此,社会普遍质疑,这两个部门一直都属陈司长管辖,都是从事有关立法、法改工作,过去工作成效不彰,这两个部门究竟是缺乏工作能力,又或者有其它原因?合併重组后,能力,尤其是跨部门统筹协调的能力,是否会因此得以提升?以前工作中的障碍,是否可以消除?是否可以真正扭转目前的局面?
关於民政民生事务的问题
水浸、食品安全、市政建设等问题,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问题,每年的施政方针都有提及,但是,成效並不明显。例如:修车场的问题,1996年,当时的经济司将权限交给市政厅,回归后由民署负责,14年时间过去了,关於规范修车场的条例至今未能出台,所造成的问题是,不少修车场一直无牌经营。但是,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经营者往往又因为无牌,不能申请劳工,偷偷摸摸做生意;另外,大量修车场开设在住宅楼宇舖位,造成环境、空气污染,附近居民怨声载道。因为一项条例迟迟未出台,业者、居民两边不讨好。对此,市民好想知道,类此关乎民生的法律、法规,迟迟未能出台的真正原因是甚么?
行政监察 篇7
关键词:JDK,Dataguard,中间件
一、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环境情况:
系统:HP UNIX系统
数据库:ORACLE 9I
二、应用部署情况:
2.1备份工作
备份内网应用(fsapp)的时候,一定要在下班后,停止服务后,再拷贝,防止出现因为系统正在调用的文件不能拷贝过来,出现莫名错误。
2.2改变目录属性
从内网复制过去的文件,文件属性没有了执行权限,使用命令改变其属性
2.3复制过去的文件中,没有包括链接文件
因enhydra在启动过程中需要调用java环境,建立相关连接,链接存在于/u04/fsapp1/JRE/bin/目录下,共需要五个链接:java、jre、rmid、rmiregistry、tnameserv,其中最关键的是前2个。
使用以下命令建立链接:
2.4修改关键的参数
2.4.1进入到/fsapp/tjmaea/output/server目录:
2.4.2对server目录下的maea进行修改
修改为实际绝对目录然后将鼠标往下移动,直到最后:
将Maea.Root Path="/u04/fsapp1/tjmaea/output/"修改为实际绝对目录
2.4.3对server目录下的multiserver进行修改
将Server.Conf Dir="/u04/fsapp1/tjmaea/output/server"修改为绝对路径
2.4.4对server目录下的multiserver Admin进行修改
将Server.Class Path[]=/u04/fsapp1/tjmaea/lib/admin jar修改为绝对路径
2.4.5进入到/fsapp/tjmaea/output目录:
2.4.6对output目录下的start进行修改
修改有两点:
(1)将PROJ_HOME="/u04/fsapp1/tjmaea"修改为绝对路径
(2)将JRE_DIR=/u04/fsapp1/JRE修改为绝对路径
2.4.7对output目录下的stop进行修改
将JRE_DIR=/u04/fsapp1/JRE修改为绝对路径
2.4.8进入到/app/fsapp/tjmea/output
#vi Golbal String.xml
三、数据库安装情况:
3.1安装Oracle9i Database数据库
共计三张光盘,用户名/口令:sa/sa、Sys:sa、system:sa
3.2创建表空间MAEA
双击文件名M A E A.O R A,设置增量大小为10240KB
3.3创建表空间TD200406-TD201206、TD200412-TD201212
设置增量大小为100M
3.4创建用户maea
设置maea用户使用的数据库为MAEA,并设置maea用户权限为dba
3.5建立表空间TJXZWEB.ora
双击TJXZWEB.ORA,设置增量大小为1000KB
3.6建立用户XZWEB
3.7添加连接服务名
第一步:进入到如下界面;
第二步: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界面;
第三步: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界面;
第四步: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界面,在服务名填写tjxz;
第五步: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界面,在主机名处填写172.16.200.7
第六步: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界面,在Net服务名处填写:tjxz1(与图不符)注:此处的服务名是任意取的
第七步:然后一步步往下走,直至完成。
四、数据库dataguard切换:
当172.16.200.5是主库,172.16.200.17是备库时;
4.1停止正式数据库应用
注:这时可以修改maea.conf连接的数据库地址,改为172.16.200.17
或者采用#cmhaltpkg app
但是这两种情况停应用并不是所有的进程都停下来,需要手动去干预:
4.2查看日志,切换日志
注:此时到172.16.200.16的/backup/archive2下查看日志,是否保持一致性。
4.3应用日志
注:只要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即可。
4.4主库切换
4.5备库切换
4.6启应用
五、主备数据库同步:
5.1登录到主数据库服务器
5.2登录到系统查询服务器,停止应用
5.3在备库上进行操作
5.4登录到查询系统,启动应用
参考文献
[1]ORACLE9i数据库安装[M].
[2]Oracle9i备用数据库配置使用参考手册[M].
[3]hp小型机系统全备份的方法[M].
[4]hp-unix系统管理命令1[M].
行政监察 篇8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体制,两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也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与官僚体制。此后, 两汉承袭并发展了秦的制度, 建构了一整套制度森严的金字塔式等级官制。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这一时期的行政制度还呈现出另一个显著特点——为封建专制服务。自此, 中国的繁荣稳定就与各朝各代行政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两汉时期的中央行政系统以皇帝为中心, 在承袭前朝的基础上, 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系统和职权分工;但也表现出家国不分的混乱局面。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 意在使三公的权利得到相互牵制, 客观上又形成了集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和监察于一体的庞大中央政府。丞相是国家政权的中枢, 统治者为削弱相权, 不断加强尚书的权力, 使之最终取代丞相成为国家政权的中枢机构。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相权的膨胀, 但当皇帝无法驾驭大权在握的尚书台时, 它反而会成为尚书大臣窃弄权柄的工具。
集司法、军事、财政为一体的郡县制是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县之下的乡里制度和户籍按比制度把百姓 (主要是农民) 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工。这两种制度在农业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 反过来又利用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经济上支撑, 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地位。
郡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 其主管长官为郡守。郡守对上接受丞相、御史大夫的监督, 对下则有权任免与荐举其属吏。当属吏与长官之间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发生蜕变, 就会形成助长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这正是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原因之一。
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县是两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 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却是其下设的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 都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一方面, 这一组织形态有利于维持社会治安;另一方面, 若乡亭官吏营私舞弊、欺压百姓, 这些直接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往往更加难以治理。
二、军事管理系统
军事上, 两汉统治者重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握有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两汉时期的军事系统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中央直接领导、担任京师宿卫的中央宿卫军系统;二是地方各级行政长官领导、担任地方守备任务的地方守备军。郡国兵是地方守备军的基本组成部分, 这主要是伴随着郡县制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郡国并平时在农田上耕种, 战时则上阵杀敌。这种“兵农合一”的政策, 直接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首先, 是军队数量太多, 浪费资源;其次, 是训练太简略, 疏于管理, 调动不便, 最终形成了虽举国皆兵却有名无实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 在军事系统中也相应地出现了监军制度。这种对军事系统进行监督的制度, 在加强中央对军事武装力量的控制方面有重要作用。
三、行政监察制度
两汉时期逐步确立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的监察体制。专门掌握监察权力的御史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行政机构之外的专司监察机构。御史大夫负责中央监察的实施, 又通过刺史监察郡国;在地方, 郡守自任监察之职, 督邮则负责监察属县。县令、长除自行监察职权外, 又通过廷掾监察属乡。这种等级森严的监察制度职权分明, 具体来说有如下优点:
第一, 组织机构严密;第二, 职掌明确, 行使监察有章可依;第三, 检察官具有权威性和震慑作用;第四, 对监察官的管理形成一定的制度。
无可厚非, 这种尚未完善的监察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自然会暴露出诸多弊端。一方面, 此时的监察仅是一种建立在专制政治基础上的行政手段, 因而, 只能成为封建皇帝进行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 无法完全发挥出应有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监察官权势过重, 制造冤案, 贪赃枉法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无疑给当代中国的行政监察部门敲响了警钟——均衡权力的分配, 优化权力的制衡, 在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和审查力度, 对机关工作的运转实行有力的检查和督促, 这些都是在实施监察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关注的问题。
四、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在统治者不断优化统治机器的同时, 一系列以征辟和察举为主体, 伴以配套法令的选官任用考核制度应运而生。
汉代的选举制度, 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察举。
察举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 注重孝廉、明经诸科;
2.征辟。
征辟又分为征召和辟举两种形式。征召是指对特别有名望的人才, 由皇帝派专人去聘任;辟举则是由中央或郡国的长官按一定科目征用人才, 辟为自己幕僚的属吏。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所采用的辨别人才的客观方法, 正是我们沿用至今的考试制度。
这一系列重视官吏素质的任免考核制度, 使得一些在血统和财富上没有显赫地位和优势的寒门学子也能走上政治舞台。然而, 官吏选拔权力的过分集中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却使之难以坚持实施。这一点对当代中国的官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无论何种改革尝试都必须立足现实, 在把握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建设;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沉迷于寻求一蹴而就的捷径。
五、司法制度
两汉时期权责严密的司法制度大致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有比较完整的司法管理机构。
二是司法管理从属于行政管理。皇帝握有最高司法管理和刑罚权, 地方司法管理权由地方行政官员兼管, 如知府、知州、知县等既是地方最高行政官员也是最高司法长官。
三是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司法管理制度。
四是有系统的立法保证。
这一时期司法制度的弊端在于:封建专制下的司法管理必然带有得严重的阶级压迫性质, 具有很强的不平等性和野蛮性。
与之相比, 中国当代的司法体制则更加全面合理——最高法院、各级审判、陪审部门的互相监督, 以及司法管理基本方针的政策引导, 都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继秦之后, 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制度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与完善。纵使这些封建制度的确立尚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而对于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而言, 这些前车之鉴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行政监察 篇9
业主: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办公室
建设地点:广东深圳
设计单位: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0.58 hm2
建筑面积:1.03万m2
结构形式:框架
材料应用:铝板,涂料
项目负责人:钟乔
建筑设计:黎靖,张甜甜,冯茜
结构设计:汤凯峰,马海英
给排水设计:张永峰
暖通设计:马亚翔
电气设计:汪清
设计时间:2010年
建成时间:2013年
图纸版权: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钟乔,唐杨
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大学的校园充斥着“政”大于“学”的风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地影响并还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新建校园受此影响,“大轴线、“大广场”的规划模式成为主流,而校行政办公楼往往“理所当然”地被置于轴线的中央或者末端,俨然一副“太和殿”的架势。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初始,有识之士就大力提倡“共享、融合、开放”的基本概念,打破学科分割、追求交流互动、氛围自由、促进集中和跨学科合作是规划的基本原则。但“集权”思想又无时无刻不以其巨大的隐形控制力阻挠着开放校园的设计与建设。新行政办公楼的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挣扎、抗争的产物。
背景
2010年,朱清时院士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提出“去行政化”的新型办学思想这一办学理念呼吁更加开放的校园和建筑。学校总体规划几经易稿,最终确定以“反规划”的设计手法取得校园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但行政办公楼还是被安排与校图书馆信息中心和会堂共同作为学校的前区形象,并且处于会堂与图书馆的中间位。
策略
以一种开放、谦虚、具有亲和力的姿态体现“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是设计的关键策略。让办公回归到仅仅是“办公用房”这一纯粹而简单的概念体系,剥离办公与“行政”的潜在关系
手段
1.强调建筑地域特点
从南方湿热性亚热带气候特征出发,以传统的“天井”建筑为模型我们希望通过小尺度的“井院”、底层架空、导风入室、外遮阳等传统手法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小气候。3个相对独立的“井院”式办公建筑簇拥成团,窄小的“井院”同时起到提供长时间的公共阴影空间和拔风的双重作用,避免了大院落所带来的交通流线长以及院落在日晒下可观不可用的弊端。
2.“捷径”的介入
强调图书馆信息中心才是现代大学的精神核心,插入两层的全开放公共步行系统游走于3个“井院”之间,形成类似街道的“捷径”。首层捷径联系校前广场和图书馆信息中心,并设置咖啡厅和餐厅等公共服务设施;二层捷径联系会堂的地景式屋面和图书馆信息中心。捷径带来的大量穿越性人流和建筑间提供的舒适的阴影遮蔽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办公建筑所处环境的公共性,让学校的行政事务变得开放和平易近人,将教授和学生的关系消解成平等的“街坊”、“邻里”关系。
3.以“表皮”包裹
由于3组小型建筑群的组合与周边图书馆信息中心和会堂的大尺度体量存在不可调和的视觉矛盾,同时由于建设过程中来回易稿导致建筑立面相对混乱和尴尬的实际局面以及抢工造成的较大施工误差和粗糙性,我们决定用一张连续的、轮廓相对简洁的表皮同时包裹整个建筑群,使之与图书馆信息中心和会堂建筑在外观体量和尺度上协调一致浪漫的表皮一方面起到整合体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则起到外遮阳和遮丑的实际作用。表皮的设计围而不挡,透而不露,形成干净界面的同时,带来建筑和街道等公共空间之间过渡性的模糊灰空间
行政监察 篇10
自2000年初到现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成立后的13年多时间里, 广大基层煤矿安全监察员依据《安全生产法》、《行政处罚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煤炭行业安全标准、安全规程、技术规范, 认真、细致、严格地开展了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 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保护煤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随着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日益深入、煤矿企业法人以及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 对每一位监察员如何依法监察、依法行政就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我们每一个煤矿安全监察员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法律, 准确对煤矿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避免在煤矿安全执法监察过程中因行政违法或不当等原因造成对行政相对人的侵权, 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而撤销违法行政行为或纠正不当行为, 甚至行政赔偿, 这必将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政执法监察的权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
本人在总结了近七年来煤矿安全执法监察的实践经验, 就如何规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程序, 提出必须要明确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行政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范围、煤矿安全监察的现场处理、行政处罚的具体程序、行政违法或不当和行政处罚无效等问题。
1 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
作为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煤矿安全监察员, 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各类煤矿企业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安全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的情况实施监察。
为了保证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贯彻实施, 规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行为, 保障和监督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效实施安全监察, 在对煤矿企业及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 《行政处罚法》是我们做出行政处罚的基本依据;《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具体的违法行为也都明确了法律责任和处罚, 可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此外《黑龙江省矿山安全处罚条例》也可作为对国有地方煤矿、乡镇集体煤矿 (30万吨以下) 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 因为在《黑龙江省小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省长令第9号) 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进行了授权。
2 行政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行政处罚法》中设定的行政处罚种类有警告, 罚款, 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责令停产停业,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行政拘留,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中涉及到的行政处罚有警告、罚款、停止作业或限期达到要求、停产整顿、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责令关闭、其他有关煤矿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我们在日常的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行政处罚主要是警告、罚款、停止作业或限期达到要求、停产整顿。
例如《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煤矿矿井通风、防火、防水、防瓦斯、防毒、防尘等安全设施和条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 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达到要求, 逾期仍达不到要求的, 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经停产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决定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 并移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这就要求我们执法人员在弄清违法事实的前提下, 准确使用行政处罚, 避免行政处罚不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在行政处罚中还要注意这两个问题:一是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 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二是当事人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或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或配合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当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 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不应给予行政处罚。
3 煤矿安全执法监察的现场处理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超前防范, 事先消除事故隐患, 所以经常要深入煤矿企业采掘一线进行现场安全监察, 遇到紧急、特殊情况时要作现场处理。
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对煤矿实施安全监察时, 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并应当出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员证, 现场检查结束后应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如发现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 可以做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责令限期改正或者限期达到要求、责令立即停止作业 (施工) 或者立即停止使用等现场处理决定;如发现存在事故隐患的, 有权要求煤矿立即消除或者限期解决;发现威胁职工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时, 有权要求立即停止作业, 下达立即从危险区内撤出作业人员的命令。与此同时制作相应的现场处理决定书和撤出作业人员命令书, 这样在现场处理的执法程序上才算完整。
4 行政处罚的具体程序
当煤矿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煤矿安全违法行为,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煤矿安全监察员必须查明事实, 可以按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做出行政处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做出行政处罚前, 应当告知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 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4.1 简易程序。
当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 对煤矿企业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煤矿从业人员处以50元以下罚款的, 可以当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同时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并当场交给当事人。当事人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4.2 一般程序。
除可以当场做出的行政处罚外,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及其人员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 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 收集有关证据, 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 并由煤矿有关人员核对无误后, 签名或者盖章。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做出行政处罚前, 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告知书, 告知当事人拟对其做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 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如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 (3天) 放弃陈述或申辩,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在三日后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在当场宣告后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将行政处罚决定书 (下转19页) 送达当事人, 同时交付当事人的还应有行政处罚送达回执。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 应当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集体讨论决定;实施行政处罚时, 应当使用规范的执法文书。行政处罚执行完毕后, 应当将案件材料根据一案-卷的原则, 立卷归档。
5行政违法和行政处罚无效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监察员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必须依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 向当事人告知给予其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事实不清、理由不充分、依据不明确的, 或者拒绝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的, 行政处罚不能成立, 即行政处罚无效。不按法定的程序进行行政处罚的, 属于行政违法或不当。因此可能出现行政当事人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或监察员提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撤销违法行政行为或纠正不当行为, 甚至行政赔偿, 不仅导致煤矿安全机构败诉, 还会降低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政执法监察的威信。
总之, 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必须要加强与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必须依照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 规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程序, 才能使我们在安全监察过程中做出的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摘要:本文在总结十年来煤矿安全执法监察的实践经验基础上, 从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行政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范围、煤矿安全监察的现场处理、行政处罚的具体程序、行政违法或不当和行政处罚无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程序提供思路。
论行政职权约定与行政职权法定 篇11
关键词:行政权法定;行政权约定;现代行政法理念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14-02
一、传统行政法理念的行政职权法定
传统行政法理念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权皆为法律所设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职权。正如有学者指出:“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1]不仅是在理论上,大多数学者坚持行政权法定的观点,立法上也多次对该原则进行了确认。例如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早前的《行政许可法》也规定,行政机关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
对于行政职权法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学者们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区别。如杨小君老师认为,行政职权法定主要包括行政职权来源法定和行政职权范围法定[2]。概括来说就是,行政职权的内容是法定的。还有学者指出,行政职权法定不仅包括内容法定,也包括行政职权行使程序的法定。在当今社会,程序正义被不断强调,行政权力行使的合法性首先应该是行政程序的合法,各种权力的行使应该遵循法定之程序,而行政职权法定所要求的程序合法也开始彰显出独立的程序价值和诉讼价值。也有学者认为,行政职权法定的表现应该包括:内容法定、程序法定和责任法定[3]。这与行政主体要件的权、名、责一一对应,完善了依法行政的具体内涵。
二、行政职权约定的阐释及确立原因
前面提到的行政职权法定已经是理论和实践都认可的一个行政法的原则,这对于遏制行政权的肆意妄为、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有重要作用。同时,严格恪守依法行政,能保障行政权力的廉洁与清明,公民可以在先知法律具体规定的情况之前作出选择,对于树立和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确实也能较好地实现服务人民的理念。
但是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略显僵硬化的行政权力难以适应,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行政权力要么保持沉默、要么通过“法外权”扩张来应对危机。而随着服务行政、给付行政的出现,公民对于政府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的职能定位开始发生变化。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不得不采取灵活的行政方式和多样的管理手段,政府的服务理念和方式也发生变化。行政职权的来源也突破了单一的法定模式,契约行政开始走向前台,开启了一个行政职权法定与行政职权约定并存的时代。
关于契约行政产生的理论,学者们也多有涉及。有学者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对此作出论证。张弘老师认为:政府或行政机关及公务员为公民服务,本是政府与公民的事先约定,公民在转移公共管理权于行政机关的同时,已约定政府为自己服务为前提,即行政服务说到底是政府事先许诺的一项义务。这些既有早期思想大师的经典论述,也有西方丰富的实践,故如果政府不服务或服务不到位,就属于违约,而违约是要承担责任的,这同样是现代法治的应有之义。
笔者把行政职权约定下的契约行政简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理论论证下的契约行政。就如前面张弘老师认为的那样,政府提供行政服务是一种事前的约定,一种与公民的契约。笔者基本赞同该观点,但把行政职权或行政服务的出现追溯到社会契约那里,可能会有扩大或者传统理论推倒重建的疑惑,进而陷入诡辩论的嫌疑中去。因为,现代国家的设计基本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不仅行政权力,就是司法权等公权力同样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倘若所有公权力的出现都归结于社会契约,那行政职权法定的原则就难以存续或变为契约行政下的二级概念了。而第二种类型的契约行政是行政主体的实践所为,典型的比如行政合同。这种契约行政突破了行政权力来源的一元化,并没有论证其是否合理,而是更多地看到了其实证价值。行政职权的行使在招商引资或者给付行政中的契约化确实增加了行政权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确实能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相关职能。但也应该看到契约行政的出现与实践,存在行政权扩张的可能,在腐败频现的社会也为钱权交易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三、契约行政对行政职权法定的影响
必须承认契约行政的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对于传统行政职权法定的冲击首先体现在对传统行政法理论的突破与修正。公安大学余凌云老师指出:适合命令行政生长和发展的土壤是早期秩序国家所奉行的行政高权性行为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行政主体以消极行政的理念,仅凭其单方意志来支配相对人一方的行为。虽然命令行政亦在政府作为守夜的角色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旦其赖以生长的土壤发生了变化,这种积极作用就直接转化为消极的作用[4]。建国以来,行政权力的集中被不断强化,其严肃性与不可商榷性也被当局看做是理所当然且至高无上的。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强调权力本位的法治理念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改革开放后,虽然计划经济被逐步革除,但是强调依法治国的呼声此起彼伏,依法治国的首要要求,行政职权的法定性被看作是确保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正因如此,行政职权的法定性不仅没有丝毫的松动,相反地在法律框架内得到强化,这对于限制改革开放初期行政权力的“无所不能”与“无所不管”有积极作用,也确实保护了刚刚被法律重视的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与国内公民意识开始觉醒,要求服务行政与行政主体灵活行政的情况逐渐增多,行政职权法定的僵硬性被新的契约行政理论所突破,行政权力的单方性也开始让位于单方性与合意性并存的现实中。换言之,中国的契约行政的出现更多的是在實践中被发现,而新发现并被广泛关注的这个理论又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行政权行使实践的需要。
其次,契约行政开始改变中国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使方式和问责方式。在契约行政中,行政职权的行使在这里并不依照法律之规定,也不是行政机关单方就可以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政府和投资方签订的合同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双方应当按照契约的约定实施行为,不能违背契约,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行政机关在契约行政下的主动性有所限制,行政相对人一方的主动性开始加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评价标准、价值尺度也不再仅仅包括法律,双方的行政契约也成为了评价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标准之一。与此相对应的问责方式也发生变化,行政主体不仅在违反法律规定下需要承担责任,即使没有违反法律但违反了契约之规定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尤其在当下行政权过于膨胀的环境下,这对于提高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的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作用。其实,在立法和实践中,这种情形早已屡见不鲜,比如在行政赔偿案件中,行政机关与受害方通过协商赔偿数额、方式最终解决纠纷的实践被广泛采纳。当然,我们也要严防钱权交易的出现,保证不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行政职权约定突破行政职权法定的必要规则
契约行政要突破依法行政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规则。这是因为行政机关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行政权力都与行政相对人进行约定,但是如果行政机关可以随意说明哪些权力或情形可以进行契约似乎主观任意性过大,不仅不利于保障行政机关的廉洁清正,也势必造成各地标准不一,各自为政,最终损害行政机关的权威。我们不否认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但是有一个抽象的但可以操作的契约行政的适应标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为此,笔者概括为以下几个标准:
(一)行政契约双方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有效
在契约行政下,行政法已经具备私法化的趋势。那么,民事契约中要求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且有效的原则当然适应于要求更高的行政契约中。行政契约规定着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这种权利义务之规定是可能无视法律规定的。所以,双方的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首先应该被确认。一方面,要把行政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与单个的执法人员的意思表示区别开来。比如,某地的一个国土局的执法人员在没有局里开会讨论的情况下,擅自越权与某开发商签订的土地开发合同就是无效的。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排除这其中是否存在权力寻租或交易的内幕,并且确认合同无效也并不违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因为该原则要求的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机关做出,表示的整个行政主体的集体意思而不是单个人的越权行为。另外,有些行政相对人在与行政机关签订合同中,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骗取行政机关信任,这种合同的有效性也难以认定。
(二)约定权必须在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
我们强调的行政职权的约定,首先行政主体一方要有约定的资格,也就是这个约定的权力必须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让工商局与对方进行社会治安管理方面的约定或者让海关与对方进行企业设立方面的约定是绝对无效的,也许在私法上这种越权行为还可以解释为可撤销或效力待定。但是行政法的越权无效原则已经被我们采纳,我们必须厘清不同行政机关的职责与权力,也必须认定越权的行政行为的无效,这不仅在职权法定情况下适应,契约行政中也同样适应。还应注意,上面提到的国税局的某一职员越权没有经过机关同意签订的合同为什么不是绝对无效的呢?因为,单个执法人员的越权与此处的越權内涵不同。单个执法人员只是超越自己执法的权限,而整个国土局拥有这个权力是毋庸置疑的。而这里的越权机关连法定的权力都没有,更谈不上约定权的设置了。
(三)约定权的设立标准不能低于法定权
在契约行政中,约定的权力不能突破法定权规定的标准。这里的标准是一个具体与抽象结合的概念,不单单理解为数量的多少或标准个数的增添。如在行政奖励中,绝不能约定的数额比法定的数额低,而在行政处罚中同一类型案件的处罚尺度也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总体来说要以人为本,不管行政职权法定还是约定,出发点都是让国民活得更好、更有尊严,若是约定权下约定的内容加重了国民的负担,转嫁了行政主体的责任或义务,这种约定不仅毫无意义,也绝不能被国民所接受。
(四)约定权的设置必须为了更重要的目的
毕竟行政职权约定是变相地赋予了行政机关更大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赋予不能是随便且漫无目的的。若是在法定职权就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没有必要另辟蹊径地去与行政相对人约定权力。从职权约定的出发点或目的来看,也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比如有些法律规定了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的指导作用,但如何指导,法律没有或者不方便作出规定,这种情况下的行政权约定是必须的,其本质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定的职权。但是法律对某一问题的规定已经十分明确,那么行政机关若要进行契约行政,则一定是为了诸如公共利益等更重要的目的才能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应松年.依法行政论纲[J].中国法学,1997,(1).
[2] 杨小君.契约对行政职权法定原则的影响及其正当规则[J].中国法学,2007,(5).
[3] 张弘.行政法治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 余凌云.从命令行政到契约行政[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4.
行政模式演化中的行政伦理认知 篇12
关键词:行政伦理,行政模式,效率,公平,公共服务
行政伦理学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其出现:一是公共行政在实践中新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解释体系中已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二是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 (譬如行政权力腐败) , 需要得到行政伦理研究的支持, 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不同的学者研究行政伦理兴起原因的视角也不同, 凯瑟琳·登哈特从行政角色的转变为研究出发点;库珀从后现代背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对此进行解释, OECD从新公共管理改革实践对行政冲击的角度作出了报告。有学者将此总结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价值定位的变迁、回应公众多元化需求的外部压力、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的内部动力。在考察西方行政伦理学的演进时, 大多研究是放在行政模式转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有的学者将其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传统行政时期、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受到挑战时期、新公共行政时期以及行政伦理的当代发展;有的学者从政治-行政二分时期、新古典行政时期以及新公共行政时期来研究。本文拟从前公共行政时期、传统公共行政时期和新公共行政时期对行政伦理进行梳理。
一、前公共行政时期
传统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实现效率, 假定保证政府的效率就能保证行政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在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对良好政府的思考结果是:“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 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目的论继续了这种伦理思考, 密尔将最大化的效率目标转变为良好政府的伦理原则。他的政府理性建构观认为,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政府的理性建构目标与人类的道德追求是一致的, 效率是政府的基本价值诉求, 是理想的良好政府形式的最高标准。
对于这一时期, 学者的研究暗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不管行政要实现怎样的伦理目标, 效率与科学原则是最有效的工具, 甚至可以将效率与伦理行政划等号。由于早期的行政系统是以合法性为基础并忠于组织和国家与传统行政, 是以效忠国王或某个特定个人为基础, 而非人格化的。因此, 与之相对应的是强调统治者的德性和对道德原则的敬畏的行政伦理。
二、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时代, 行政就是执行政策, 其最高准则就是价值中立和效率至上。对于行政组织和公共行政人员, 不用参与决策, 有效率地执行任务是其全部职责。在此时期, 依旧坚持效率至上观, 威尔逊继承了功利主义的观点, 认为作为科学的公共行政管理和作为价值的行政伦理是不可通约的两个领域, 效率是好政府的特征, 政府管理最高标准是效率。韦伯的官僚制的科学化、技术化的设计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价值, 把人降低为物, 当作一种工具, 从根本上否认人的价值与意义。泰勒主义通过建立规章和科学原理, 强调唯理论、效率和生产率。它鼓励一代学者把官僚组织和管理效率作为公共行政领域两件主要关心的事。
虽然道德是公共行政人员逃避的问题, 但官僚组织的奖惩系统提倡和培养了另外一种价值观:忠诚、顺从和认同。譬如, 威尔逊认为忠诚、团队精神和自觉工作都是效率不可缺少的实质性内容。官僚组织由此塑造了独特的行政伦理, 由此可见, 虽然机械性效率用数量化特征消解了功利主义效率观的伦理特征, 完全遵循了威尔逊行政价值中立的原则, 效率至上观仍然带有浓厚的伦理底色。政府行政管理的任务是探寻一种有效的方式, 以便计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净利益余额。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 关注行政效率可以实实在在地把握行政活动的合理性依据, 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管理的使命, 高效完成管理社会的职责, 这种效率导向是通过比较产出或期望产出的相对利益量———即决策结果的得益或损失量。对最佳效果的强调对公共行政组织与机构具有特定的伦理意义, “如果一个体系由于无效率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或不能实现人的潜能, 维护它不仅是不合理的, 而且是不道德的。”政府行为追求最佳结果, 蕴涵的价值取向就是效率。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 公共行政伦理并不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以功绩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来获得伦理行为以及更有效率的政府, 道德在行政领域是不占什么地位的, 但行政伦理学还是在艰难中有了起步, Dorman.B.Eaton最早意识到公共行政中道德问题, 他很明确地把公务员改革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早在1880年, 伊顿提出市政服务不仅仅是一项公共事业, 还是“考验和表达国家政治的正义与道德风气”的途径。虽然伊顿的研究浅尝辄止, 但他毕竟把宗教伦理的道德观念引入了行政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对行政伦理内涵归纳为:对行政人员个人美德的重视;将职业规范与价值纳入行政伦理;将对公民的责任和对宪法的责任纳入到行政伦理中;提出组织伦理的概念, 主张兼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价值作为行政伦理标准的基础。
三、新公共行政时期
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效率观的功利主义伦理底色在实践中渐行渐远。首先, 强调效率的至上性充分表现出了哈耶克所说的理性建构主义的高尚而危险的“致命自负”:人与人之间工具般地相互操纵使得人被异化, 并且使得公共行政的实践表现为社会整体无效率和社会长远无效率。其次, 对社会平等的探讨。尊崇“效率至上”, 一方面在许多公共问题的解决上一筹莫展;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对公共利益等基本价值的追求, 甚至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效率, 结果往往是促使社会上有权势者和既得利益者受益最多, 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第三,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深入研究使得行政伦理研究成为必然。公共行政人员如何负责任地履行行政自由裁量权成为关注热点, “而今的行政人员的负责任的行为, 已不是根据既定的东西来进行行政活动, 而应该根据预期的东西来进行行政活动”。也正如罗尔所言, “行政人员 (官僚) 是通过行政裁量权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的, 但是在一个民主社会里, 进行这种不对选民负责的治理活动引起了一个严肃的官僚伦理问题。”
新公共行政运动是行政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对伦理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要求恢复公共行政的政治实质, 并促成了行政伦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形成。效率和道德的关系, 行政行为的内外控制, 行政组织与行政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行政伦理学的三大中心问题, 被明确提出。新公共行政仍然肯定效率是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之一, 但并非核心价值, 更不是唯一的和终极的价值。安全、秩序、效率、公平等都是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价值, 其中社会平等是核心伦理概念。新公共行政学致力于把公共行政的注意力从传统的关心效率、效果、预算和优良管理技术转移到关心社会公平上来。新公共行政学论述价值、道德和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 基调是道德, 促使公共行政和其服务对象产生互动, 以提高社会性效率来抵消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下的整体无效率和长远无效率。在新公共行政看来, 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真正的效率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社会效率”。德莫克开始把公务员个人的品质和有效政府的建设结合在了一起, 他批判了效率中心论, 认为对于行政来说, 诸如“忠诚”、“诚实”、“谦逊”以及其他一些品质能带来更好的服务。总之, 在新公共行政时期, 旧的行政职能观得以纠正, 伦理学找到了新的位置, 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开始了初步的系统发展, 对于行政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也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
四、行政伦理的当代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理念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行政伦理的发展很迅速, 学者们对行政伦理的各个主题进行的研究, 几乎涵盖了行政伦理学研究的各个层面。新公共行政运动更多的是在理论上进行了批判, 在实践上并未发展出自己独立的路径, 缺少了可操作性。当代研究开始重视对行政伦理体系的构建与反思, 对行政伦理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研究了行政伦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行政伦理研究的内容与逻辑。
现代公共行政伦理观注重社会公平、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绩效、公共服务等, 尤为强化服务意识。三权分立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政治依据;19世纪中后期, 市场中的垄断精神要求政府不断加强自身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以干预社会, 这一时期关于政府的理论以及行动方案称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科学路径;但科学路径的定量化研究泛滥, 忽视了政府作为社会系统的属性, 造成了价值视角的丧失, “新公共行政运动”要求恢复公共行政的政治实质, 在行政人员层面上要求强化伦理道德路径, 将人们重新引向早期的政治路径;由于新公共行政学派没有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关于公共服务依据的证明和路径选择方案, 所以昙花一现,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企业家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市场路径;九十年代以来, 学者们呼唤“公共行政的精神”, 批判把政府放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来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 登哈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但无论是新公共管理还是新公共服务, 都是在努力解决公共服务问题, 服务意识是行政伦理的核心观点, 它们都是发现道德价值, 用伦理精神去重新审视政府及其公共服务。
要强化行政组织及其公共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 就要积极倡导和实践服务精神, 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公共行政人员要能正确判断有冲突性的行政客观责任和行政主管责任, 合理使用行政自由裁量权, 在利益冲突和角色冲突中把握好方向。同时, 对于行政伦理的建构, 要有德性激励, 就某种意义来讲, 德性激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 加强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建设是必需的, 进行制度建构时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文规章是实现德性激励的前提, 并为以后内化为政府以及公共行政人员自觉的、长期的行政伦理行为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Kathryn G, Denhardt, The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Resolving Moral Dilemma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New York:Press1998;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OECD, Ethic Service:Current Issues and Prac-tics, OECD Public management occasional papers, no14, 1996.
[2]TerryL.Cooper.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New York:Marcel Dekker, P158.2001.
[3]Denhardt, Kathryn G.Teh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M].Greenwood Press, Inc, 1998.邓哈特指出:组织的奖励系统鼓励对组织的忠诚、对组织权威及规则的顺从, 同时强有力地鼓励对组织的认同.
[4]M.M.Harmon and R.T.Mayer, Organiza-tion Theor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oston:Little Brown, P242.1986.
[5][美]布坎南, 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67.
[6]Dorman B.Eaton.Civil Service in Great British:A History ofAbuse ANS re-forms and Their Bearing Upon American Politics[M].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1880.
[7]F.E.Rourke.Bureaucratic Power in Na-tional Politics (2nded) .Boston:Little, Brown, 1972, P324.
【行政监察】推荐阅读:
行政监察制度研究09-21
行政效能监察体制研究08-13
区纪委行政监察工作要点08-15
区政府行政监察工作总结08-26
关于基层行政监察工作的调研报告09-26
交通局行政效能监察自我检查报告09-03
昌图县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汇报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