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形成和培养

2024-10-16

教师专业化形成和培养(精选4篇)

教师专业化形成和培养 篇1

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技能, 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学生长期学习与建构的过程, 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分析家庭、社会、学生个体和学校教育等对教师职业技能形成的影响, 并着重分析师范教育阶段的教育作用, 以此有效提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策略。

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专业技能, 它包括普通话及口语表达、“三笔字”技能及书面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艺体技能等多方面。教师良好的职业技能, 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随着社会发展对教师要求的专业化趋势, 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阶段, 是学生品德形成、个性发展、智力提升、奠定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其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对学生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 不仅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也需要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学生自身长期不断学习与建构的过程, 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技能形成与学生的天赋有关, 如舞蹈、音乐;有的与从小训练有关, 如普通话;有的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有关, 如书写、写作等。师范教育是其职业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更多职业技能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训练的。要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作用, 必须要注意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和文化修养、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及其对子女职业技能训练的投入等, 都会影响到其技能的训练和形成。

父母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对于其相应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影响很大, 如期望孩子成为音乐家, 从小要求孩子练习器乐或声乐, 这在客观上让学生就有了更多音乐方面的基本技能;父母的职业如果是教师, 其所具有的职业技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有利于学会一些教师职业技能;父母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则孩子的普通话基础更好;父母是否平等地对待孩子或是打骂孩子, 必然影响到其作为未来教师的观念与方法;家庭是否有经济能力为孩子买电脑、乐器或其它与技能训练有关的物品, 同样会影响其相应方面技能的顺利形成。

2社会因素的影响

(1) 职业价值取向。社会对哪种职业更多地认可, 更有可能影响到学生选择这种职业, 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这一职业这些年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也就有很多学生选择这一职业。然而当前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等还有一定的局限, 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 这影响了学生对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 也必然影响到其职业技能的形成水平。

(2) 就业形势。因就业的压力, 教师已成为师范院校毕业生更愿选择的热门行业, 现在各地教师招考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如果在招考内容中加进技能考核, 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应的专业技能。但有的学生顾虑到不一定能考上教师岗位, 会作其他的选择和准备, 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甚至是在校内外经商, 这影响了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投入。

(3) 社会文化氛围及影视媒体等。如地方戏曲、技艺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其价值学生愿意学习与传承, 这对文化的延续和丰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影响着职业技能的范畴。又如影视媒体的明星效应, 学生会“追星”, 会对其进行模仿, 特别是音乐、舞蹈、体育、表演、口才等方面, 这会促进学生相应的技能。

3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1) 学生的智慧潜能、个性特质。学生的智慧水平, 是否更具某方面的天赋, 必然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有的学生学得快, 有的学生学得慢, 甚至有的学不好。学生的性格是否乐观、外向, 对其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教师技能也有影响。乐观、外向的学生会更善于表现自我, 更有利于培养相应技能, 有助于其成为合格教师。

(2)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如果学生更愿将来作为教师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热爱教师职业, 就会积极的学习相应技能。如果学生不愿意或被动的选择教师职业, 则不会投入职业技能的学习, 会对职业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4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影响

(1) 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中小学是否全面落实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实现相应的基本技能目标, 更有利学生奠定成长为教师的基础。

(2) 应试教育与教育改革。在应试教育机制影响下, 评价上更看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分数, 轻视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 也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提出明确的改革, 强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观念的转变, 提出不仅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然而这种转变仍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中、高考升学考核机制不变, 基础教育的应试体制就难以转变, 因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技能培养与考核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3) 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教师的教育理念、方法、职业技能水平和人格魅力等也会影响到学生技能的培养, 如教师片面的人才观, 只重分数不重技能的影响;方法上以教师讲为中心, 学生缺少表达交流机会而影响表达能力;教师本身的口才、普通话水平、板书水平、特长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示范作用的影响。

(4) 中小学校园文化。学校是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书法、朗读、舞蹈、唱歌比赛等, 对学生技能形成有影响, 开展这些活动会激励学生去学、去练。同时学校重视技能的培养与考核, 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有利于学生相应技能的形成。

5师范教育阶段的教育影响

(1) 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师范教育的目标首要是培养合格教师, 应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小学教育的实际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避免社会的负面影响, 不能完全顺应学生的就业需要转而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技能, 放弃学生应该达成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

(2) 课程设置。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专业知识, 还应强化的学生职业技能, 确保技能练习的时间, 并有相应考核, 这样才能培养全面的、合格的教师。

(3) 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学实施过程。师范教师的职业技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 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态等都会被学生模仿, 因而教师的每一行为都应是规范的, 每一节课都应成为示范课。

(4) 校园文化活动。师范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各种文艺晚会、竞赛活动等, 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生活, 还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了平台。学生的参与将增强相应的技能。

(5) 学生管理评价体系。师范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增多, 其考核评价与基础教育不同, 不仅知识要达标, 专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也应达标, 这会促使学生学习技能。

(6) 学生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见习、试教、实习、家教辅导等实践活动, 有助于学生训练各种教师职业技能, 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发挥各方面因素的积极作用, 系统地、全面地、多渠道地培养。

第一, 应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观念, 建立更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依据我国当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细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不仅体现其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还应反映其普通话及口语表达、“三笔字”技能及书面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艺体技能等的目标, 同时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重视并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第二, 客观分析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既要全面发展, 也重特长培养,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人尽其才。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 存在个体差异是必然的, 因而既要考虑培养目标的共性, 也应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第三, 科学设置课程, 制定符合教育改革需要、面向未来的课程计划。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学生的实际, 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 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小学教师。

第四, 强化师范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 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发挥其示范性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第五,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氛围和平台。

第六, 重视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广泛开展学生见习、试教、实习、家教辅导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既提高学生技能, 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第七, 充分利用影视、网络的教育资源, 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正面学习与模仿, 善于共享网络教育资源。

第八, 发挥家庭的合力作用, 引导家庭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念, 支持孩子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发展, 为学生提供精神和物质的支持。

第九,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看待教师的社会价值、地位和作用, 形成学生正确的人才观、学习观, 发挥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上的主体作用, 促进其积极构建自身全面的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 , 2012-5-3.

[2]蒋海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3]魏饴, 张天晓.教师职业技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

[4]徐志伟.贫困与改造——关于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 2000 (4) .

教师专业化形成和培养 篇2

由此我想, 为了更好地实践这个理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特色的形成, 提高教学效率, 可否利用并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将一直以来由一位教师任教于固定的班级、讲授整本教材的传统改为由不同的教师按照其个人特质接受教学内容, 承担教学任务?

现在, 我国中学普遍实行的语文教师教学任务分配方式, 是在一所学校中, 把语文教师分配到不同的班级, 一个班级指定一名教师任教, 由这名教师承担这个班级全部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这种分配方式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基础上的:即假定每个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任何一方面均具有相同的水平。这样的假设前提, 忽视了教师的差异性, 简单地将语文教师看成是一个没有个性、没有特点的群体。而事实上, 任何一所学校中的任何一名教师都是具有个人特质的独特个体。擅长诗歌教学的教师可能却不擅长说明文的教学, 能把作文课上得精彩的教师可能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表现平平。针对这样的现实, 在承认语文教师拥有个人特质的基础上, 若能恰当地利用教师的个体差异, 重视对教师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开发, 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那么教师自身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的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承认并了解语文教师的个人特质是首要条件。学校可先开展调查与教师自评, 明确每个教师的特点, 然后, 根据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师的特点将教师分为不同的小组。可根据具体情况, 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例如, 根据教师的特点并按照教材中课文的体裁, 将教师分为现代文、文言文、作文以及综合活动课教授小组等。也可以以教材的“单元”为单位进行分组, 不同教师负责不同“单元”的教学。分组之后, 教师按照所分配的授课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长处进行授课, 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分组, 可以在同一年级进行, 也可以在整个语文组、不同年级间进行。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语文》第一册 (高中一年级使用) (语文出版社) 为例, 这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用事实说话”, 是新闻类文章;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是现代诗;第三单元“成长如蜕”是短篇小说;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是古文。这样, 可根据一个年级的所有语文教师的数量和特点, 将不同的“单元”分配给不同的老师, 由擅长某一单元教学 (或新闻类文章的教学或诗歌教学或小说教学或古文教学) 的老师负责整个年级中各个班级这个单元的教学。这既是对教师个人特质的尊重, 又能利用教师的特点和差异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充分展示教师的特长, 深入挖掘其潜能的同时, 提高了教学效率, 呈现给学生最好的课堂。由于一方面, 教师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特质选择擅长的教材内容进行授课, 因此, 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 又因为有充足的时间潜心研究一个内容的教学方法, 则可深入钻研, 变擅长为特长, 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另一方面, 因为一位教师只需对一定单元内一定数量的课文进行备课和教学活动, 不必每晚都疲劳于对新课的准备, 就可把富余出的时间用于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研究和学习, 不断获得对自我的完善。这样, 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提高了备课效率, 使得从沉重的备课压力下解放出来的语文教师能够利用时间好好地为自己充电, 得到专业素养的提升。

那么, 这种改革能否应用于实践呢?

以沈阳市为例, 一所学校约有十名语文教师, 三个年级约二十个班级, 通常是按年级给语文教师分配教学任务, 平均一个年级有四名教师。仍以教授语文版教材为例, 第一册共有四个单元, 若每位老师负责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 按一个年级8个班级, 每个班级一天一节语文课计算, 教师的工作量是没有变化的, 调整了的是各个班级的学习顺序。

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1.同一年级的各个班级的教学进度、授课内容不一致, 可能不利于考试和检测的同步和公平。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中学阶段测试的试卷都是模拟中、高考的形式设计的, 在考试时 (无论是平时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考试) , 都是以常规的试卷形式出现。所以, 改革对考试的影响不大。

2.一位教师只承担某些单元的教学, 一学期讲授固定类型或体裁的课文, 会不会导致知识结构僵化、单一?正如上述所说, 如此变革, 会把以前很多的备课时间转变为闲暇时间, 更利于教师充实自己。

3.同样的课文讲数遍, 会不会导致教师厌倦?实际情况证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很多情况下, 一名教师在讲授一篇新课文时, 第二个班级的课堂都会比第一个班级的课堂进步、完善。甚至一名教师任教几十年, 对于同一篇课文都会在每一年的课堂讲授时, 出现不同点, 课之所以越上越精彩, 越讲越满意, 正是多年积累的效果。况且,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 课堂就是充满着无数创造的场所, 每堂课都是不同的情境, 总会有某个细节激发出灵感的火花, 成为课堂的闪光点。而教师的教学正是在无数的智慧的火花和灵感的碰撞中日趋完善的。

谈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篇3

一、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和结构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体育教师的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条件和智能结构,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体育教师专业既包括体育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体育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1. 高尚的师德

首先, 体育教师要忠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项体育教育事业。与其他学科相比, 体育课程担负着更多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 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 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才能彻底地抛弃旧思想对体育和体育教师的陈腐偏见, 从而深深地爱上自己的职业, 自觉献身于体育事业, 这是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首要素养。其次, 要热爱学生。体育教师在工作实践活动中一定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 严禁粗暴的态度和武断的作风, 要以理服人, 循循善诱。总之, 要一视同仁, 公正无私, 不能偏爱好的学生, 而应关心全体学生的学习。

2. 精深全面的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既要通晓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熟悉本专业前沿理论知识, 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体育教学类课程是体育教师获得这种智能并实现其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性”的理论知识基础。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在于“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的理论前提, 这种理论支撑和指导并不是局限于本科阶段, 而是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知识量的剧增, 知识更新的加快, 学生的求知欲急速增强等问题, 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汲取多方面的知识, 要从满足于所教课程知识的局限中走出来, 在此基础上, 做到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 具备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能力

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可以指导教师自己的教育实践, 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是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质量的根本。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及时汲取先进的理论观点, 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新知识, 新信息;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真正使体育教育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 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

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1. 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

体育教师要强化正确的教育理念, 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更要进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与评价, 即要进行互相之间的听课、评课, 做到优良教法的自觉良性流动, 从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及与体育学科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把握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学会关注学生, 辅导学生和发现培养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要虚心学习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满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 变成主动的执行者;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地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自主地选择学生喜欢而又能促进健康成长的课程内容。因此, 体育教师要增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打破陈旧的课程时空, 努力去开发课程的人、物、时间、空间等条件资源, 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探索和研究, 完成教学目标, 时刻迎接新的挑战。

3. 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

(1) 学生评价教师。每学期组织两次学生评议教师活动, 精心设计评议材料和表格, 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位体育教师进行评议、打分。以评价优点为主, 如评“我最敬佩的地方”, 同时用一个“综合栏”让学生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 此评价方法效果很好。

(2) 学生家长评议教师。可以用“一封信”的形式, 借开家长会的时候发给家长。

(3) 社会评议教师。聘请部门负责人和社会上有较高声望的部分人士为“师德社会监督员”, 组织定期活动、分析情况、指明不足、提出建议, 以便及时了解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各界对此的看法, 做到问题及时纠正或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确保师德方面少出问题、不出问题。

教师专业化形成和培养 篇4

我们学校根据教师意愿与校本资源,多管齐下,组建团队,网状建构,立体联结,为教师间同伴互助创设了条件。

一、培养苗子,打造骨干,立足常态,分层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终级指向应是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若能先组建一支主力军,打造一批教师骨干,由骨干引领,梯队行进,则能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滚动推进。为此,学校着力培养三支骨干队伍:新教师、校级骨干、市级骨干,并分层制定培养方案。

青蓝工程方案是为新教师专门定制,新教师进校就建档,由教科室物色与牵线,与中老年教师实行“青蓝结对”,按“一年上路,两年胜任,三年挑大梁”为培养目标,通过“目标—培养—辅导—感悟—实践—提高—发展”的方式进行带培。

校级骨干教师有专门的定向发展方案, 以“目标—培训—研究—反思—指导—发展”为培训模式, 用心做好“四个一”工程,即一月一文、一学期一课、一人一子课题、一人一专著。

市级骨干教师以“目标—研究—专家引领—成果考评”为培训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根据市级相关文件加强练功,创设再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要凸显“高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骨干力量的阶梯式发展。

三支队伍有机结对,携手共进,以课堂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为重点,始终坚持常态培训的主旋律,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以开放课堂为载体,以教师论坛为窗口,以教学展示为舞台,以专题培训为阶梯,形式丰富,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活动,确保认识上提高,操作上到位,过程上见效,研究上发展。

二、加强集体备课,聚焦高效,同心合力,打造精品

教导处每学期都会提出集体备课要求,实现备课组价值引领。备课组集体备课一般遵循以下流程:在教研组长的安排下,预先指定一个主备人,主备人在研读教材基础上生成的“个体教案—集体研讨—改进教案—修改定稿—每位教师根据需要再进行修改,制作出自己的个性化教案—课堂教学—教后反思—即时研讨—再改教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参与集体备课,教师们能够了解或熟悉一个知识点或一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掌握一些教学技能,明晰教学的重难点,从整体上驾驭教材。通过集备,教师们拓宽了专业知识,增强了驾驭教材的能力。

每次活动时,我们都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集体备课前,备课组长都要提前作出规划,确定内容、主讲人,并传达给组内教师。主备人经过对教材的钻研,备好初稿,其余每位教师也要认真钻研教材,在集体讨论时充分发表意见。根据教研组内集备意见,汇聚大家智慧结晶的修改稿出炉,这是我们的第二级备课。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赋予其个性化的东西,可以是个性化的预设环节,也可以是在使用教案时,个性化地生成新的东西,即时调整教学,然后在课后整理、修改教案,形成第三级备课。这样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交流中,在个性化光芒的闪耀中,我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实际操作,使集备这一环节成为弥补教学缺陷、营造教学亮点、改变教学策略、打造精品课堂的关键环节。通过集备,教师们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增强了驾驭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拓宽了专业知识,厚实了专业功底。

三、教研创新,人人参与,团队作战,提升教师能力

学校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以沙龙形式开展,每次活动分为“头脑风暴”“话题传递”“课堂风景”“讯息传递”四个板块交替进行,强调教师的参与性、反思的深刻性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努力通过提升研讨活动的内涵和张力,提高教师的创新、反思能力。

“话题传递”是我校教研创新的一个亮点。所谓“话题传递”,是指由学科组开课教师发起,全组教师均参与的一种主题研讨活动形式。先由每学期第一位开课教师根据开课情况,精心提炼一个话题,话题内容可以是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是相关的教育热点理论,然后大家围绕此话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发表见解,必须有实际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老师们的观点及案例上交后,打破学科、年级的界限在教师中相互传阅,人人打分,最后由教研组长评出各年级参与者中的最高分,最高分得主将有权利提出下一轮话题……这是教师聚会、交流的平台,更是铸造研究团体、切磋研究方法、探讨研究疑惑、展示研究成果的窗口。

四、开放课堂,能者为师,见智见仁,携手共进

学校将课堂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草根基地,“推门课”“抽签上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都以“开放式课堂”的形式进行。如“同课异构”教学比赛,要求相同年级组先通过组内竞赛选出执教者,然后集年级组合力进行集体备课,最后通过同段PK,选出优课。而听课时,将会打破年级、学段、学科的界限,邀请教师听课研讨,开放课堂,促进了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听课前,由执教者发邀请函给听课老师。收到邀请函的老师要在上面留下真诚宝贵的意见。如本课教学策略的成功之处、想提出商量的地方、如果我来上会怎样处理……而听课老师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或课题组活动时间对开放式课堂的执教情况进行评议,评议时要求人人发言。这一版块主要将镜头对准课堂这一主阵地,检验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应用是否有效。此活动要求教师坚持实话实说原则,畅谈个人见解,切中要害,给出中肯意见。鼓励针对焦点热点问题,现场争鸣。

开放课堂就是要让每一堂课,都有公开课的气氛,让每一节课都经得起听,每个教研组须将议课内容整理成文,交教导处存档,同时将电子稿上传到学校网站相关栏目,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达到教研组内“骨干引领,团体共进”的专业发展目的。

五、用活网络,坦诚交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学校网站应老师们的要求开设了“丁小博客”,设立了“教学笔记”“三尺讲台”“教学沙龙”“教学科研”等栏目,为教师创设了新型的交流平台,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平台,老师们不受时空限制,推荐优秀文章,撰写教学心得,推敲教学细节,商讨教学重难点,倾听各方意见,充分开展共同阅读,相互鼓励,互助支招的活动。网络,为每位教师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专业成长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教师的专业生命也因此更显生机。

更可喜的是,网络还实现了教师间的跨学科研讨。例如,去年12月,学校开展了市级“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现场推进会活动,四位老师分别执教了语、数、英、信息四节研讨课。课上完后,除了现场的研讨,执教老师还把教学设计和反思及时上传到了网站的“教学沙龙”栏目,由教导处号召,众多教师通过校园网各个端口,汇聚一处,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沙龙活动。

网络为教师们提供了便捷的教研新方式,每位教师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将网络作为一个共同研修的平台,或借鉴,或建议,或商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研讨,深入反思,协同成长。

上一篇:心理矛盾下一篇:定制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