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安全隐患分析

2024-11-04

畜产品安全隐患分析(共11篇)

畜产品安全隐患分析 篇1

摘要:随着信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网络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 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更多的使用电子产品来储存信息。但是由于电子文档具有易复制、易传播、易修改等特点, 数据信息也时刻隐含着被泄露的风险。因此, 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数据安全进行了分析, 探究了预防和解决电子产品数据安全隐患的措施, 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使人们在利用电子产品储存信息时更安全, 也更放心。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数据安全,措施

1 提高员工素质, 保障数据安全

高素质的数据管理人员是实现电子信息产品有效工作的基础, 也是进行数据安全隐患防范的重要途径。所以数据信息管理人员, 不光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基础之上, 对一些敏感和隐私的数据信息应做到绝对的保密, 妥善保护其不被盗取或者泄露。同时, 由于大部分的数据信息都是通过相关的电脑软件来进行保护, 所以还要对数据管理人员进行软件知识方面的培训, 使他们熟练操作各种保密软件, 提高数据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2 数据常备份, 防患于未然

数据备份一般包括两种:一是异地备份, 即将数据备份到与本地计算机在物理上相分离的储存器上面, 虽操作起来比较复杂、繁琐, 但是安全性也高;二是本地备份, 是指将数据备份到本地计算硬盘的指定区域中, 其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是在特定的存储器介质上来进行的, 可以连接可移动的存储器, 所以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快捷, 但是缺点是安全性低。所以笔者建议大家不要嫌麻烦, 最好是使用异地备份, 这样在信息数据受到了损坏。无法读取甚至是无法恢复时, 备份数据就能够派上大用场, 通过使用数据备份恢复来找回过去的原始数据。

3 彻底删除数据, 根除泄露隐患

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中, 我们经常需要将数据进行删除处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而隐私的数据, 为了保证其绝对的安全, 所以必须要进行彻底删除。要想彻底删除数据, 方法有多种:一是借助覆写, 进行安全删除;二是可以下载安装一些删除软件, 操作方便;三是使用第三方的删除方法来进行彻底的删除;此外, 还有一些格式化工具通过对储存器的格式化来实现对数据的彻底删除。既然是彻底删除, 也就是说在操作完成后, 这些数据是不能再恢复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彻底删除之前, 一定要反复核对, 以免错删了其他的数据,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 定期进行杀毒, 免受病毒侵害

电子信息产品一旦受到病毒、木马的入侵, 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小的麻烦, 所以定期对电子产品进行杀毒也是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 用户在收到一些可疑的邮件或是短信时, 一定要及时把它们删除, 因为这些垃圾邮件和短信很大一部分都是带有病毒的。其次就是要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对自己的电脑和手机进行定期的体检和杀毒, 使其免受病毒侵害。杀毒软件也要经常更新, 这样才能防治新型病毒的入侵。这是目前来讲的两种比较可行、有效的杀毒方法。

5 手机信息保密, 加固数据安全

手机的操作系统比电脑的操作系统更加脆弱, 安全性能也要比电脑低很多, 所以手机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 信息数据泄露的危险也更大。所以大家要尽量少地在手机上处理一些涉密的信息, 在处理时也尽量设置密码或是使用一些保密软件进行加密。此外, 不要随意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应用, 因为许多的木马和病毒都会伪装成陌生程序的样子来迷惑用户, 随意打开安装可能会造成手机失密。

6 采用数据恢复技术和追踪检查

当电子存储载体出现了硬件损伤, 或是由于人员的操作不当, 造成信息数据损坏或是丢失不见时, 就需要使用数据恢复技术来对原文件进行恢复。数据恢复技术是针对数据的损坏和丢失所研发的一项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技术,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重新获取已损坏甚至是已经丢失的数据。一般的数据恢复方法有针对逻辑层数据丢失的、有针对存储载体硬件物理层数据丢失的、也有针对固件层数据丢失的。现在运用比较多的数据恢复软件有闪存数据恢复大师、SD数据恢复软件、黑匣子恢复设备等, 其安全性和数据恢复的成功率都很高, 而且适用于台式机、笔记本、硬盘、手机、L盘、内存卡等多种电子设备的数据抢救, 功能十分强大。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 当遇到TB级这种的大容量的载体时, 就只能采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数据恢复工具才能实现对其数据的恢复了。而且如果存储载体内部结构方面存在缺陷, 或是由于存储载体读取程序受故障而造成的数据损失, 用这种方法也很难实现对其数据的恢复。此外, 当数据信息已经泄露之后, 我们仍可以通过信息追踪检测技术进行敏感数据事件的分析 (用户或者系统的行为) 、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受到威胁的分析, 以此来追踪泄密的发生的来源, 防止泄露的再次发生。此类相关技术包括叛逆追踪、入侵检测、审计等, 可以起到“事后保护”的作用。

7 结语

信息时代人们对于电子信息产品的依赖性已越来越大, 但它在我们带来一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希望以上这些必须措施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参考文献

[1]张延峰.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降低数据存储风险[J].硅谷, 2011 (14) .

[2]张孝飞.数据备份在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安全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 2011 (06) .

畜产品安全隐患分析 篇2

摘 要: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性和保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农畜产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促进畜牧业的丰产丰收,又要着力抓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但,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主要因素和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提出了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影响我国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农、兽药残留

在种植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促长剂等化学合成物,致使农作物残留大量农药、激素,从而间接对畜产品造成污染。在农药残留中,有机氯农药不易分解,在饲料中有残留,致使畜产品中也有残留,其中牛体内残留最高,其次为鸡,再次是猪。在养殖业中,不按规定使用兽药、滥用饲料添加剂,造成畜产品中残留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畜产品中残留的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三甲氧苄氨嘧啶、二甲氧甲基氨嘧啶、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等。激素类物质主要有:性激素(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雌二酚)、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抗甲状腺素、赤霉醇、兴奋剂(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西马特罗)等。农、兽药大多属亲脂性物质,在人体内蓄积性强,可引起中毒甚至致癌等;特别是多年来在生猪生产中屡禁不绝的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残留,导致国内(包括香港地区)频频发生中毒事件。

1.2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

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苯并芘、亚硝胺、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醇、呕吐毒素、汞、镉、铅、砷、氟等。这类物质,对人体损害较大,重者象汞、镉、铅、氟可引起几乎不可逆转的中毒以及黄曲霉毒素、苯并芘、亚硝胺、砷等可致癌,轻者如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醇可致性早熟。这类物质的来源主要有:饲料作物生长过程遭病害侵蚀以及饲料成品保管不善导致的微生物毒素残留,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醇、呕吐毒素等;饲料加工过程中,使用饲料添加剂带来的污染,如汞、镉、铅、砷、氟等;畜产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带来的污染,如亚硝胺等。

1.3 致病微生物污染

致病微生物对畜禽机体的侵蚀是目前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其广泛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键康。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食源性甲型肝炎,1999年在宁夏因食用沙门氏菌污染的肉品引起食物中毒,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因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食物中毒,2004年全国爆发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导致禽类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畜产品微生物危害源主要有细菌、病毒、霉菌等。常见的重要致病菌为沙门氏菌(畜禽肉)、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肉毒梭菌(肉制品)、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乳制品)、大肠杆菌O157:H7(肉制品)等。

1.4 畜禽场生产环境污染

在高度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大量有机肥不能有效地被处理和利用,已成为一大环境污染源。据对我国某地区444个大中型猪场的调查,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废水的猪场占97.7%。畜禽场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污染主要有:(1)生物病源污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2)恶臭的污染。(3)蚊蝇。(4)粪便污水及其有毒有害元素、农兽药等物质对水体、土壤、空气的污染。畜禽场生产环境的污染必然通过畜禽产品进入人体产生危害。

我国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状况

2.1近几年畜产品市场暴露出的重大安全隐患

牛肉产品:“牛肉膏” 事件。2011年4月初,安徽工商部门查获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可让猪肉变“牛肉”。这种牛肉膏不仅在小肉松作坊中使用,在一些小吃店,也是公开的秘密。随后记者发现,福州、广州、南京等多地“牛肉膏”疯卖。牛肉膏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将猪肉“变”牛肉。专家指出,过量食用牛肉膏或会致癌。猪肉产品:“瘦肉精”事件。早在2001年就已经暴出“瘦肉精”中毒事件。8月22日,广东信宜市400多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中毒,其中,51人严重中毒;8月23日,浙江桐庐县200多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猪肝而中毒;11月7日,广东河源市484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猪内脏而中毒;11月14日,北京市14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猪肝中毒。另外,近几年来工商部门在农贸市场中发现,猪蹄筋、猪肚用甲醛浸泡防腐,有毒工业用油当食用猪油卖,病死猪加工成熟肉制品销售。到了2011年,“瘦肉精”事件再次上演,2011年3月15日,据央视报道《每周质量报告》的3·15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部分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分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字样随处可见,但却不包括“瘦肉精”检测。“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瘦肉精”肉可致人患瘤。

奶制产品: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2009年1月22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终审宣判。自08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这是由于三鹿集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圣元奶粉“早熟门”。2010年8月,一则“圣元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的报道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8月8日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发布“致媒体的公开信”表示,圣元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11日,湖北卫生厅组织专家组对圣元“早熟门”3女婴进行集体会诊,诊断认为“雌激素水平正常”,属于假性性早熟。“圣元奶粉被疑致女婴性早熟”事件终于有了官方结论——15日,卫生部举行专题发布会称,“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优博婴幼儿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奶死灰复“皮革燃”。2011年2月17日下午,一则“内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新闻迅速登上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首页,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该报道称,疑有不良商人将皮革废料或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成皮革水解蛋白,再将其掺入奶粉中,意图提高奶类的蛋白质含量蒙混过关。随后,农业部称尚未发现含有该物质的生鲜乳制品,媒体报道的“皮革奶”死灰复燃是失实报道。

禽类产品:鸡肉曾是我国出口的优势产品,但因防疫和药残问题,1996年8月至2001年5月长达5年时间内欧盟全面停止我国禽肉及相关产品对欧出口,同时出口日本、韩国、南非、俄罗斯的禽类产品价格也受到遏制,价格一跌再跌。2004年暴发全国性的禽流感,使我国家禽业遭受重大灾难,人们“谈禽色变”,至今人们对消费禽类产品在心理上都存有阴影。

2.2 当前我国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总体状况

在疾病控制方面,由于加强了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畜禽疫病已得到全面遏制。由于职能部门加强了从生产到流通的监管力度,畜产品中的安全隐患逐年减少。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查了67种肉类食品,39.3%不合格,其中12%的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2001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京、津、沪、深4城市的372个猪肝和猪尿样品中,“瘦肉精”检出率为35.5%。2001年起,我国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郑州、石家庄、广州、福州、长沙、武汉、合肥、杭州、沈阳、南京、青岛、大连等16个城市为畜产品例行监测城市;2003年,16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5次监测,全年总平均检出率为2.6%。2004年4月份,16个城市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平均为1.2%。2006年,农业部组织有关质检机构分5次定期对22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8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和孔雀石绿污染情况进行了例行监测。对22城市8801个猪肝等样品中的瘦肉精进行了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8.5%,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22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例行监测中,全年5次均未检出瘦肉精的有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福州、沈阳、大连、南宁、重庆、成都和西安,全年5次磺胺类药物监测均合格的有南京、长沙和南昌3个城市。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郑州、武汉、南昌8城市4种水产品的1200个样品进行了氯霉素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8.8%,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8城市水产品氯霉素和孔雀石绿污染例行监测中,全年5次均未检出氯霉素的城市是郑州和武汉,监测合格率较高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和南昌。2006年农业部首次将孔雀石绿作为水产品例行监测对象,从监测结果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1.0%,合格率由年初的88.1%稳步上升到年底的94.4%。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逐年减少,畜产品质量越来越有保障。

3提高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产、销售和消费安全畜产品的氛围

安全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如果由于畜产品质量与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民群众不能吃上“放心肉”、“放心蛋”、“放心奶”,那么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就会被打乱或受到威胁,就会给社会安定和国家声誉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畜产品安全观念和安全水平。自觉生产、销售、消费无公害的畜产品、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

3.2 加快保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体系建设

畜产品质量与安全体系包括畜产品疫病防治体系、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畜产品检测体系。

3.2.1 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建立重大畜禽疫病预警机制和快速扑灭机制,将重大畜禽疫病消灭于萌芽状态。进一步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在一定区域内,规定重点控制十多种对畜牧业生产危害较大和影响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如果规定控制的动物疫病得到控制,即实现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计委、农业部于1998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海南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四川盆地和吉林松辽平原5个区域建立无规定疫病区。项目区建成了完备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和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区域内的疫病防治、检疫、监督、疫病监测手段和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基本达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标准及有关规则。

3.2.2 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际市场上要按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交易,产品要按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和检验。关贸总协定有29个独立的协议。其中,有关畜产品标准的协议有两个: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 B T协议),二是《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这两个协议都规定了畜产品贸易、质量检验或仲裁要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 C)制定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IOE)制定的动物健康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标准等。而我国畜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比较,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标准水平低,如我国只规定了62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量,而美国规定了115种,日本、加拿大分别规定了96种和87种。二是标准数量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只发布了47种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39种兽药及其他化学物质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目前,我国包括畜产品在内的有关农业的国家标准约300项,行业标准约900项。而我国要与国际接轨,农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农业部提出要制定至少2500多项行业标准,目前只占36%。标准的缺乏,导致对许多畜产品质量评价缺乏依据。所以必须加大我国畜产品以及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3.2.3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畜产品的检测工作是按照标准评价畜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要以配备现代化的检测设备为手段,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尽快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部从2004年起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培养数百名能参与有关国际组织活动和熟练掌握高精尖检测技术及监督管理的高级人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手段,逐步提高质检机构信息化水平,实现检测信息共享。

3.3 认真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要尽快形成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畜产品、有机畜产品及畜牧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畜产品生产过程要逐步形成以GAP认证为主,兽药生产以GMP认证为主,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畜产品加工以HACCP认征为主,畜牧业投入品以强制性认证为主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进一步规范认证行为,在积极增加畜产品认证数量的同时,加强认证标识的管理,强化对认证产品的监督检查,保证认证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信誉。

3.4 大力加强畜牧业产地环境管理

逐步建立养殖场、养殖水面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创造条件对畜牧业产地进行统一评价,划定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有机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限制生产区,并与产地认定工作结合起来。

3.5 抓紧建立健全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结合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标识认证管理,积极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支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建立自律性检测制度。鼓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与生产基地建立产销合作机制,推行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积极开展对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等各环节的监管,使畜产品准出与准入制度紧密联结。推进畜牧业品牌战略,加快推行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

3.6 加大安全饲料研究开发和推广力度,建立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

饲料技术的进步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核心,加速饲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推广是当前动物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高效、安全、无毒无残留的新型、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是解决畜产品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发展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大力提倡应用有利于环保的饲料添加剂,发展畜牧业生态工程技术,采用系统组合调控理念和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量。

3.7 加大制定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力度,将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桥梁安全隐患分析及检测 篇3

本文在多座桥梁现场检测基础上,分析桥梁承力体系以及其他相关结构体系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说明相应的桥梁结构检测、评估手段。

桥梁存在的安全隐患

·桥面构造

引起桥梁破坏的原因很多,如荷载、材料质量、施工质量、突发事件等等,但桥面防水系统没有达到使用要求,以至造成桥梁的破坏,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桥面铺装,即行车道铺装,亦称桥面保护层。铺装的型式有:(1)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桥通常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铺装,其厚度为60~80mm,强度不低于行车道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桥上的沥青混凝土铺装可以做成单层式的(50~80mm)或双层式的(底层40~50mm,面层30~40mm)。(2)混凝土铺装。在需要防水的桥梁上,当不设防水层时,可在桥面上以厚80~100mm且带有横坡的混凝土作铺装层,其强度不低于行车道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其上一般可不另设面层而直接承受车轮荷载。但为了延长桥面铺装层的使用年限,宜在上面铺筑厚20mm的沥青表面作磨耗层。为使铺装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整体性(亦能起联系各主梁共同受力的作用),一般宜在混凝土中铺设直径为4~6mm的钢筋网。

桥梁防水系统的设计,就是设法将水与混凝土隔离,使水不能进入混凝土本体,尤其不能进入裂缝中去。防水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混凝土本身的自防水;桥面防水涂层;伸缩缝的防水;桥面雨水孔与水落管;栏杆外侧与人行道的构造;梁端和帽梁的防水。

·桥跨结构

路线遇到障碍而中断时,跨越这类障碍的结构物。或称桥孔结构(上部结构)。包括桥面板,桥面梁、以及支撑他们的结构构件如大梁,拱,悬索,其作用是承受桥上的行人和车辆。

对于梁桥结构来说,主梁主要以其抗弯能力承受荷载,并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其支撑反力也是竖直的,梁结构只承受弯矩和剪力,不承受轴向力。主梁跨中承受最大弯矩、支承处承受最大剪力,两处即为主梁病害多发地包括:T形梁腹板出现裂缝;梁体普遍存在渗水现象;主梁底部混凝土保护层在外力作用下剥落,内嵌钢筋外露锈蚀严重;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底部出现裂缝,且裂缝数目比较多,分布面积比较大;T梁横隔板存在制造误差,连接钢板锈蚀、损坏状况严重。行车道板之间横向连接物脱落,导致整桥横向连接能力降低,容易产生单个行车道板受力,加速其老化程度。

·下部结构

下部结构【substructure】指的是支承桥梁上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递至地基的桥墩、桥台和基础的总称。

桥墩分为实体墩、柱式墩、和排架墩等。按平面形状可分为矩形墩、尖端形墩、圆形墩等。建筑桥墩的材料可用木料、石料、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材等。对于桥墩来说,安全隐患包括:墩身在船只撞击作用下,表面混凝土脱落;墩身混凝土保护层大面积剥落,内部钢筋外露并锈蚀;墩身出现裂缝,且裂缝宽度和长度均比较大;钢筋锈涨,包括墩身、盖梁和承台等部件均发现该病害,导致其表层混凝土保护层脱落;

位于桥梁两端,支承桥梁上部结构并和路堤相衔接的建筑物。其功能除传递桥梁上部结构的荷载到基础外。还具有抵挡台后的填土压力、稳定桥头路基、使桥头线路和桥上线路可靠而平稳地连接的作用。桥台一般是石砌或素混凝土结构,轻型桥台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于桥台来说,典型病害包括:桥台石砌台身表面开裂、毁坏;桥台台帽混凝土剥落;桥台雨天渗水现象;桥台台帽钢筋锈涨,表层混凝土保护层剥落。

桥梁结构检测、评估手段

桥梁检测工作的阶段划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其包括收集资料、现场勘察以及编制桥梁检测方案等内容。第二阶段:外业检测阶段。主要是设备安装和数据采集。第三阶段:分析报告阶段。即根据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并编写桥检报告。

桥梁结构检测包括外观破损检查,结构和材料检测以及桥梁荷载试验。

桥梁外观病害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桥面铺装,支座及上部主要承重构件,桥台及基础,翼墙耳墙,稚坡护坡等,检查重点是桥梁主要承重构件的裂缝和破损情况。检查方法主要是现场人工检测,根据损坏状况打分。

桥梁结构材料检测的重点是桥梁结构钢筋锈蚀情况和混凝土强度检测。桥梁结构钢筋锈蚀情况检测内容包括钢筋锈蚀电位,混凝土氯离子含量,混凝土电阻率以及混凝土碳化深度。混凝土强度检测,是通过回弹仪检测混凝土表面回弹值,采用回弹法时,要考虑碳化深度的影响。混凝土强度是进行桥梁结构评估的重要指标。

在对桥梁进行外观检查和结构材料检测之后,根据检测结果,对破损严重、结构材料状况差的桥梁进行荷载试验,其目的是通过对桥梁按照设计荷载直接加载,测试桥梁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响应,进一步分析和了解桥梁的工作状态,从而判断桥梁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通过动载试验可测定桥梁结构动力特性参数和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强迫振动响应,确定桥梁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效应及使用条件。静载试验则根据不同桥型、不同设计荷载,按照等效原则设计不同的加载工况,对桥梁实际加载,检测桥梁最不利截面的变形和受力状态,从而判断桥梁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工作状态和承载能力。桥梁荷载试验的方法,是在桥梁结构主要控制截面安装各种传感器,在规定荷载作用下,通过仪器记录桥梁受力和变形数据。桥梁荷载实验的实施分四个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实验准备阶段,加载试验阶段,分析报告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量的迅猛增加,尤其是车辆轴载的增大,对桥梁的损害也越来越大,桥梁检测的任务也愈加艰巨。只有采用科学的检测手段和方法,才能保证采集桥梁资料的准确性。对于现有桥梁的养护管理应重视桥梁检测技术的研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桥梁检测技术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刘永梅单位:石家庄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田丽军单位:河北天鸿道桥科技有限公司;韩洪霞单位:河北大地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畜产品安全隐患分析 篇4

1 风险隐患分析

1.1 关于产地环境

(1) 工矿企业和城郊周边基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集中区和城市周边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隐患越来越复杂, 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污染有加剧趋势, 势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2) 新菜地。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迅速增加, 城郊一线菜地面积大幅度缩减, 不得不新建、扩建二、三线菜地。由于新菜地大都是种植粮食作物调转而来, 除土壤本身质量较差外, 往往会因种粮后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农药造成蔬菜农残、亚硝酸盐超标的现象, 在叶菜类蔬菜中较为突出。

(3) 土壤中重金属。广元境内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别众多, 加之过去大量使用的磷肥中也有相当高的镉含量, 从近年来开展的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认证监测的结果看, 少量基地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不符合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质量要求, 存在超标现象, 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4) 设施栽培土壤酸化和盐渍化。为实现春提前、秋延后, 丰富市场品种供应, 近年来各地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大棚等设施栽培蔬菜基地迅速发展。但由于大棚蔬菜长期封闭栽培, 施肥集中, 雨水淋溶作用少, 盐分不能随雨水淋溶到土壤深层中去, 且随水分上升到耕作层中, 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 导致耕作层土壤盐渍加重, 致使作物发育不良, 病虫害特别是根际病害加重, 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 严重影响了大棚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安全。

(5) 汽车尾气污染。广元是西部次级交通枢纽, 车流量大, 交通主干线500m以内种植的农作物, 特别是多年作物 (如茶叶、水果) 等, 容易受到汽车尾气污染引发质量问题。

1.2 关于主要农产品

(1) 蔬菜。一是高风险品种, 如豇豆, 生产管理中难以达到农药安全间隔期导致农残超标。二是假冒伪劣农资造成蔬菜质量不合格。三是超范围使用农药导致的蔬菜产品不合格, 特别是粮菜轮作地区问题较为突出。2011年, 在新菜地蔬菜农药残留专项监测中, 水胺硫磷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排名第一。四是部分菜农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促花保果、催熟, 造成产品品质下降, 耐贮性降低。

(2) 食用菌。一是生产中为防治蝇、螨、蚊等病虫害, 加大农药使用量, 不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导致平菇等农药残留超标。二是部分商贩为了保持食用菌色泽和新鲜度, 在双孢蘑菇、白灵菇上违法使用荧光增白物质和非食品包装导致产品二次污染。三是部分农户在食用菌加工中使用硫磺熏蒸的传统工艺, 造成二氧化硫超标。

(3) 茶叶。茶厂除自身的基地外, 还要大量收购茶农的鲜叶进行加工。由于农户分散, 茶叶品种、产地条件、管理水平千差万别, 鲜叶质量难以保证;部分茶园在夏秋季为防治螨类、蚧壳虫等病虫害, 超量、超范围使用农药造成茶叶产品不合格。

(4) 稻米、小麦。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 镉大米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近两年的监测中, 本地稻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产品中检出有重金属镉超标的情况。

(5) 水果。一是猕猴桃、西瓜、枇杷、葡萄违规使用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和污染问题。二是市场上柑橘类产品违规使用染色剂和保鲜剂等造成的产品污染问题, 尤其是染色橙。

(6) 川明参。川明参是广元药、食两用的地方特产, 为保鲜和提高产品卖相, 在加工过程中往往采用硫磺熏蒸的传统工艺, 导致产品中二氧化硫含量超标。

1.3 关于“三品一标”

一是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包装、标识不符合国家规定, 过期使用证书, 造成产品不合格。二是证后监管不到位, 特别是部分有机认证农产品违规使用化学投入品, 达不到有机食品的质量要求, 影响品牌声誉。三是“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多为蔬菜、水果, 标签、标识使用率低, 难以建立有效的质量追溯体系, 不合格产品追溯难。

1.4 关于农资使用

一是不合格农资产品造成的质量安全风险。如农药中添加违禁成份, 以提高防治效果, 造成产品污染。二是农药和种子品种选择与布局不科学造成部分或大面积药害、绝收和农药残留超标, 较为突出是水胺硫磷、氧乐果等在粮食作物上可以使用但在蔬菜上禁用的农药品种。三是农药施药器械质量差, 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低, 降低了农药使用效果, 增加了土壤、灌溉水等环境中的农药残留量。四是蔬菜上违规使用硝酸铵钙、硝酸铵钾等造成产品不合格。

1.5 关于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为提高商品性、获取不正当利益, 部分违法经销商在农产品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如花椒、辣椒制品中添加苏丹红、罗丹明B (玫瑰红) , 小麦粉中使用吊白块, 食用菌使用荧光增白剂, 茶叶中使用美术绿, 水发产品中添加工业甲醛等非食用物质, 泡菜中滥用着色剂 (胭脂红、柠檬黄、诱惑红、日落黄) 等食品添加剂。

1.6 关于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

在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监管机构不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普遍缺人员、缺经费、缺设备, 标准化技术、监管措施难以落实到田间地头和市场。二是检测能力不强。广元市检测中心缺少高端检测设备, 特别是农残、重金属、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等快速确认能力存在检得慢、检不准等突出问题;部分县区建立了检测站, 但受经费、人员的限制, 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基地、企业、专合社和市场缺设备, 缺专业人员, 不能满足一线农产品监管的需要。在制度建设上, 2010年, 广元市及所辖县 (市区) 都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但受监管机构和检测能力的制约, 尤其是缺少乡镇、村组一线监管人员, 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等长效机制还在摸索中前进, 不能有效地阻止生产基地部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1.7 宣传培训和舆论引导

人们痛恨虚假宣传, 常常认为打击奸商用什么理由都是正当的。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来说, 没有什么比“可能有害”更有力的武器了。于是, 一大批涉嫌虚假宣传的食品新闻成了“安全事故”, 如西瓜爆炸、香蕉催熟、食品添加剂等, 加之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和信息发布滞后, 消费者知识缺乏, 造成社会安全风险, 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2 对策措施建议

2.1 持续加强环境保护

在产业发展中, 既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要、生产效益和生产规模, 还要重点考虑产地环境和品种的适宜性, 尤其是要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对已认定的“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工矿企业周边、城市郊区、交通干线、新菜地等重点区域开展现场检查及重金属污染监测, 启动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加大设施栽培产地环境监测力度, 对发现有污染的点、面进行连续跟踪, 采取生石灰、沼液灌溉、调整品种、轮作休耕等综合技术, 开展土壤酸化治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强化植保专合社建设, 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 加快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产地环境保护。

2.2 推进农业标准化

以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为抓手,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2012年, 剑阁县、青川县、元坝区、利州区要完成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 商品蔬菜基地整体认定达到100%。到“十二五”末, 全市要新认定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6.67万hm2, 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0个, 新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 (区) 30个, 苍溪县要建成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基本实现全市农产品生产无害化。

2.3 健全监管服务体系

结合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 2012年底前, 县区要全部成立监管机构和检测机构, 所有涉农乡镇要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的牌子, 赋予职能、落实人员、配置设备, 有条件的乡镇要设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加快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旺苍县、剑阁县、利州区、元坝区、朝天区要加速县级检测站建设, 苍溪县、青川县、旺苍县农产品检测站要在2013年通过“双认证”, 广元市检测中心要积极争取全国农检二期建设项目, 完善设施设备, 提升检测能力, 初步建成以市为中心、县为重点, 乡镇、专合社和企业快速检测站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体系, 全方位、持续开展日常性检验检测工作, 把好产品质量关。

2.4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以确保“菜篮子”质量安全和农资打假为重点, 开展蔬菜 (食用菌) 、茶叶、“三品一标”、川明参、农药等集中整治, 制定川明参产品地方标准, 研究改进川明参、食用菌等加工传统工艺, 重点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和二氧化硫污染问题, 有效化解或掌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要开展“三品一标”保真打假行动, 规范包装、标识的使用行为, 完善检打联动机制, 提高品牌的社会公信力。要以解决蔬菜农残、猕猴桃膨大剂、果蔬催熟剂等使用为重点, 强化农药质量监督管理。全方位开展“农资诚信经营示范点”创建, 加强农资诚信体系建设, 规范农资市场。要加大农资打假力度, 对在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用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屡次抽检不合格等违法经营行为, 依法严处。

2.5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严格执行《广元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 严厉查处违法案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分析预警和部门协调配合, 强化媒体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全方位开展监管执法人员, 农技人员, 企业、专合社负责人, 农资经营户及农户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更新培训, 牢固树立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安全第一”的理念,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减少认识误区, 避免类似香蕉“催熟剂”、柑橘“大实蝇”、西瓜“膨大剂”等误导消费打击产业发展的事件。要定期开展农产品隐患分析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评审, 依法科学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2.6 切实增加经费投入

电梯常见安全隐患分析及处理方案 篇5

关键词:电梯安全隐患处理方法

0 引言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1]。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日常的生活质量安全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中,电梯作为特种设备之一,在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伴随着电梯的普及,电梯公众事故的发生也屡屡见诸报端,因此如何做好电梯的安全性检测检验工作不仅有利于降低电梯安全事故,更可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9年12月4日颁布实施了《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以下简称检规)[2],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电梯验收和定期检验行为,提高检验技术工作质量,检规出台后效果显著。

本文通过对电梯检验工作实践的总结,汇总了部分较为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提出针对性的方法,与广大同行交流。

1 安全隐患

隐患1:电梯溜梯。电梯溜梯事故是近年来时有发生且后果较为严重。常见原因一是电梯严重超载导致溜梯,另一方面则是制动器故障所致。这里所说的“溜梯”是指电梯在失去电力驱动和控制的情况下,由于轿厢与对重之间的质量差产生的位势能引起轿厢(或对重)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隐患2:轿厢内应急灯亮度不满足要求。检规要求正常照明中断时,能够紧急接通应急照明电源,该电源能够自动再充电,并且能够至少提供1W灯泡用1h[3]。现场检验中发现大部分电梯均能设置应急照明装置,但轿厢应急灯的亮度通常达不到要求,有的亮度甚至无法看清轿厢内的紧急报警装置。

隐患3:土建进度滞后与电梯安装进度不匹配。此处的土建进度滞后主要针对新装电梯而言。众所周知,电梯应设置五方对讲或五方通话系统。五方通话指的是电梯对讲系统中管理中心主机(设置于值班室)、电梯轿厢分机、电梯机房机房分机、电梯顶部机房分机、电梯底部机房分机五方之间进行的通话。一旦发生电梯困人,用户可通过五方对讲系统与救援服务者取得联系。但在新装电梯验收检验时常出现电梯施工单位已经完成了电梯调试并能够正常运行,但土建部门却没有完成值班室的构建或五方对讲系统未通。

隐患4:自检报告填写有误。自检报告是验证电梯施工的书面性材料,从中也可反映出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但是实际检验中发现部分自检报告项目填写与实际完全不符,如耗能型缓冲器动作后,完全复位的时间,检规规定不大于120s,正常情况下的回复时间约不到10s,而有些施工单位填写119s,这明显是闭门造车。还有很多错填和漏填的情况在此不一一叙述。

隐患5:维保人员未按规范操作。此隐患主要表现在短接门锁。而这种隐患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媒体所报道的电梯事故也常归因于此。当门锁短接后,一旦有人走入电梯,若此时人一半在轿内,一半在轿门外,电梯快车启动,则发生剪切。

2 处理方法

针对上述安全隐患,总结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对于隐患1,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文明乘梯制度,从源头上避免超载发生。另外,维保单位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维保。日常维保过程中,注意检查电梯曳引轮槽以避免严重磨损引起曳引机曳引力不足的溜车。另外,要注意制动器的运行状态,注意检查闸瓦等部件以防止制动力不足导致溜车。

对于隐患2,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本身亮度不够,应更换大功率应急灯,这其中LED灯常见、稳定、可靠且耗能低,可在实践中使用。另一种情况是应急灯的安装位置不当,可通过调整位置达到相关要求。

对于隐患3,建议施工单位与土建单位事先做好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施工过程中,土建单位应多参考施工方意见。除了电梯井道、机房等设施,值班室的构建也要跟上施工进度。对于五方对讲系统,也可采用较为方便的无线对讲或物联网系统。

对于隐患4,建议承担填写电梯自检报告任务的质检员多加强自身知识水平,对自检报告所述内容要有所了解并能够积极参加监检机构组织的质检员课程培训。多去施工现场了解电梯状况,对于应填写数据的项目,应进行实地测量,不能闭门造车。

对于隐患5:建议电梯维保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能够严格规范维保人员的维保行为。尽量避免维保过程中短接门锁及其他安全保护装置。特殊情况需要短接门锁须制定提醒措施以防止离开后门锁依然被短接。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检验实践汇总了常见安全隐患,并对隐患进行针对性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今后电梯安全性能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

GT7001-2009).

[3]孟闯.电梯安全隐患浅析及解决方案[J].装备制造技术,2011,

4:199-200.

畜产品安全隐患分析 篇6

报告解读

本次共对太原市市场上经销的由外省企业生产的20个批次的按摩器具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 合格17个批次,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85%。本次抽查不合格的按摩器具共3个批次, 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一是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不符合标准要求。抽查中发现个别产品使用的电源软线线径达不到标准要求, 这样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线体过热, 易使电源线绝缘皮损坏或烧毁, 造成短路而引发火灾事故。二是非正常工作不符合标准要求。此项目不合格, 消费者在使用时若操作不当, 易导致短路而引发火灾事故。三是发热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使用这样的产品, 可能会给消费者留下安全隐患。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篇7

1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1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医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 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2上级对下级的监控缺乏力度, 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 没有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 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没有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 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有章可循, 随意性较大, 存在安全隐患。

1.3工作责任心不强, 部分医护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 责任心不强。表现在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慎独精神, 对患者观察不细心, 机械地执行医嘱, 护理记录不详细, 对病情变化不及时汇报, 延误患者诊治, 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这不仅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较高, 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 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员素质, 这些方面因素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1.4不遵守操作规程, 工作流程繁琐, 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主要是不按照规章制度操作造成的。表现为粗心大意, 三查七对不严格, 例如为患者换药不戴口罩帽子、发错药、打错针、标本送错等等。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 护士在实施护理工作中, 通过与患者接触、交谈, 能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及家属的心理需求, 及时解决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如果护士与患者交谈时简单应付、态度冷淡、言语不妥, 极易引发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

1.5护理人员的不足、缺编, 新聘合同护士增多, 这些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 应急能力差, 院内培训不到位, 工作经验不足造成了护理质量下降, 服务质量下降。缺乏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 遇事容易情绪化, 对患者态度生硬, 对患者“生、冷、硬、顶、拖”, 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1.6技术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等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 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越来越多, 不仅对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同时也对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7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 很多时候是一人值班, 一些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 所有的诊疗和操作不可能都让患者签字或知情, 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 假如为了有旁证, 叫醒患者或陪护人, 既影响他们的休息又会招致抱怨, 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

1.8临床护理教学的不规范, 带教老师工作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 没有做到放手不放眼。另外, 实习生工作不积极主动, 不遵守劳动纪律等。

1.9患者或家属对治愈的期望值过高

若患者心理承受力差, 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 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心理现象, 不信任医师护士, 怀疑诊断错误, 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10患者的自身素质

由于部分患者所受教育的限制, 素质不高, 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 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因素。

2护理安全管理的防范

2.1提高护士职业风险意识, 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 我们应该重视安全管理, 分析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原因, 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流程、预案等, 注重医疗护理安全知识教育, 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正视风险既有客观的一面, 又有可控的一面, 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控制风险, 在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 依法维护自身利益。

2.2树立质量观念是确保护理安全的核心, 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 全面质量管理, 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 使护士明确职责, 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立院科质控活动小组, 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总结、反馈、整改,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

2.3增强法制观念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 知法、懂法方可依法、用法, 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颁布实施, 对护理人员进行法规知识培训, 明确责任、强化意识, 指导自己的护理行为十分重要, 使护理行为合理、合情、合法。

2.4提高整体素质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 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 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有效地指导康复训练, 做好出院指导。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拓宽护士的知识面, 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 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注重护理人员对知识的更新及新技术的培训, 扩展对各层次护理人员的培训, 特别是对年轻护理人员及合同护士的技术操作训练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 满足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

2.5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是促进护理工作的动力

鼓励护士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尤为重要。由于护理工作较繁忙琐碎、重复性强而又缺乏新意, 但又要求有高度的准确性及责任心, 致使护士心理上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因此要求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精神, 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 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 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2.6提高专业技能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必须

临床实践证明, 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关系, 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要培养护士终生学习观念,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在护理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 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确保患者安全。

2.7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障, 要根据每个专科的护理情况,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 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 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和危重患者抢救, 都应实行动态排班, 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若遇到患者增多或突发事件及时启动科内人员调配应急预案, 让护理人员有足够的精力去保质保量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8对患者履行告知义务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可行性措施, 各科设立护理缺陷登记本, 以制度规范约束护理行为, 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完善签字记录, 患者从入院至出院, 都要依照程序, 把护士需要做的护理内容和目的告知患者, 告知时要注意语言艺术, 使患者感到可靠和信任, 自愿接受和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2.9细节管理是护理安全服务的需要, 护理服务表现在细节上, 重在细节。服务由一个个细节组成, 护理服务尤为突出。护理服务的细节不仅仅是行动和语言, 还表现在一个眼神和一个微笑, 护理服务在细节中体现, 在细节中见真情。要想做到护理服务零缺陷、零投诉, 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患者, 就必须梳理小节, 注重细节管理, 在工作流程上以患者为中心, 加强语言修养, 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 尊重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不能满足的应耐心解释, 不能以工作繁忙而置之不理。

2.10强化临床护理教学安全管理, 是对未来护士培养的根基, 为避免护校学生的安全隐患, 提高护理教学水平, 对临床护理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提高临床带教水平。实行一对一带教、每年评选优秀护理教师、召开教学双方讨论会、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等方法, 规范教学工作, 减少或杜绝安全隐患。

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 篇8

1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的必要性

1.1 安全科学的概念

安全科学是一门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缘科学, 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门学科, 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诞生以1973年美国出版《安全科学文摘》杂志, 1981年德国库尔曼教授发表《安全科学导论》专著以及1990年第一次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的召开为基本标志。对于安全科学的概念, 德国学者库尔曼认为:安全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应用技术所产生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 或至少使其保持在可容许的限度内。比利时教授丁格森认为:安全科学研究人、机和环境之间关系, 以建立三者之间的平衡共生态为目的。我国“安全科学开创者”刘潜先生认为:安全科学是一门专业研究人们在生产及其他活动过程中的身心安全 (包括安全、舒适、健康、愉快乃至享受) , 以达到保护活动者及其活动能力, 保护其活动效率的跨门类、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安全科学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 避免和控制人为、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危险、危害、意外事故和灾害的学问。它以技术风险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避免、控制事故和减轻损失, 达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安全。

1.2 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安全认识的深入, 安全科学理论也在逐步发展。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 安全科学理论到目前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局部安全认识阶段。工业化初期至19世纪50年代, 人类对安全逐步从无知的安全认识过渡到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经验型阶段) , 安全科学基本理论是事故学理论, 即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以经验为基础采取安全预防和整改措施。事故学理论对于研究事故规律, 认识事故的本质, 指导预防事故有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的事故预防与保障人类安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质是“亡羊补牢”的模式, 表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对策方式, 属于事后反馈决策型。此时安全科学尚未成为一门系统科学, 安全仍处于被动局面。

(2) 系统安全认识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上升到系统安全认识阶段 (事后预测型阶段) , 安全科学基本理论是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 以危险和隐患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事件链的概念, 提出安全系统由人、机、环境、管理4个事故综合要素构成, 提出了超前防范和预先评价的概念和思路, 主张采用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进行安全防范和控制, 属于预期控制型。此阶段安全科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步建立发展, 但这一层次的理论在安全科学理论体系上, 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

(3) 安全系统认识阶段。19世纪90年代以来,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安全系统认识阶段 (综合系统论阶段) , 这一阶段中现代安全科学原理初见端倪, 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主要是以安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要素体系, 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研究对象不仅涉及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 而且涉及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所有大的科学门类。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 研究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安全大协调系统, 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 安全控制属于综合对策型。

1.3 对火灾隐患的基本认识

“火灾隐患”是消防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 也是消防理论、实践中最常用的一个概念。然而, 对火灾隐患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术语定义。从字面角度看, 说文解字中对“患”字的解释为“患, 忧也”, 即忧虑和灾祸。隐患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潜藏或不易发现的危险或祸患”。对火灾隐患, 人们认为有以下几种解释:“指生产生活中可能造成火灾危害的不安全因素, 这些不安全因素有的是使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有的是使发生火灾后的损失增加”;“生产、生活中潜在的或固有的火灾危险性或火灾危害”;“生产、生活中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及可能的损害超过了能够容许的限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中多次提到火灾隐患, 但并未对火灾隐患给出明确定义。《消防法》条文释义 (第五十四条) 中指出:“火灾隐患是指明显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可能引起火灾的各种成因和情况, 包括人为和物质的成因”。火灾隐患主要有三类情况:一是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二是火灾时会增加对人身、财产的危害;三是火灾时会严重影响灭火救援行动。公安部令第107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三十六条对消防监督执法中的火灾隐患给出了明确界定。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确定为火灾隐患:影响人员安全疏散或者灭火救援行动, 不能立即改正的;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 影响防火灭火功能的;擅自改变防火分区, 容易导致火势蔓延、扩大的;在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 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不能立即改正的;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要求, 影响公共安全的;其他可能增加火灾实质危险性或者危害性的情形。重大火灾隐患按照GA 654-2006《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认定。

1.4 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的必要性

《消防法》条文释义中对“火灾隐患”的定义, 还局限在人为和物质的成因上, 从安全科学理论上分析, 只认识到了人和物的因素。公安部令第107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中对火灾隐患的界定, 更多是为了使公安消防机构消防监督执法法律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而做的解释和定义。上述认识只是相对狭义的火灾隐患分析和定义, 周永康同志“将火灾隐患消除在火灾发生之前”的要求, 不仅仅局限于这一范畴。火灾事故是常见的安全问题之一, 基于安全科学的理论,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上对火灾隐患进行分析, 即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对火灾事故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广义的火灾隐患概念, 并且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角度提出综合的工作对策, 以减少火灾事故, 减轻火灾危害, 对消防工作的发展更具理性、积极的意义, 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2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看, 安全系统论主要研究两个系统对象, 一是事故系统, 二是安全系统。事故系统以危险和隐患为研究对象, 涉及人、机、环境和管理四大要素。通过研究事故系统, 认识事故系统因素, 可以确定防范事故的基本目标和对象。从系统安全的角度来看, 隐患的定义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 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 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 而未能有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 (一些行为) 或一种状态 (一些状态) 或二者的结合, 包括一切可能对人-机-环境系统带来损害的不安全因素”。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是一种瞬时发生的状态。安全科学理论下, 宏观的火灾隐患包括引发火灾的动态过程或趋势。从事故系统的人、机、环境、管理四要素上分析, 广义的火灾隐患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2.1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 或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 并产生了不良后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识、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 其特点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尊重科学, 不重视安全。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是一种非故意的行为, 行为人没有意识到其行为是不安全行为。具体到火灾事故中,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防法规定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公安部印发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规范》 (公通字[2009]11号) 中详细规定了违反消防法的51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 这些行为都可归入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列。公安部令第107号定义的火灾隐患, 大多也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也可以看作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此外, 从安全科学角度看, 一些由社会因素引发的人为故意行为, 如纵火、战争、恐怖袭击、社会动乱等引发火灾, 也被列入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 即各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是引发火灾事故最直接的原因。

2.2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 都有能量意外释放, 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 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设备缺陷、机械故障、电气线路老化等引发火灾事故都可列入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个定义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 不包括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例如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等, 不能列入物的不安全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将公安部令第107号中定义的火灾隐患多归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 也是引发火灾事故的最直接原因, 因为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 (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 , 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

2.3 环境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同时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例如场地环境不良引发的设备故障, 生产环境恶劣造成人的误操作等引发的火灾, 可以归入此类。纯自然因素如雷电、火山、 地震、 龙卷风等引发的火灾也属此类。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引发火灾事故的重要因素。

2.4 管理上的缺陷

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但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因此管理往往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消防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依照《消防法》规定对本行业、系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消除火灾隐患;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主责, 采取各项防范措施, 防止火灾发生;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 组织制定防火安全公约, 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如果未能履行这些法定职责, 都可以视为管理上的缺陷。

当然人、机、环境、管理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 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待。事实上一些隐患很多情况下无法严格确定为单一因素, 往往是二者或多者的结合。例如一单位建筑发生火灾事故, 经调查火灾原因是电线老化引发, 但调查中同样发现该单位未履行《消防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 建筑消防设施未能保持完好有效, 造成火灾蔓延成灾。因此, 此起火灾事故中既有物的原因, 又有人和管理上的原因。从上我们可以看出, 安全科学理论下广义的火灾隐患, 不仅包括《消防法》规定的各种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公安部令107号中列举的情形, 而且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物质本身能量因素以及综合管理因素, 内容更加宽泛。

3安全科学原理下的本质消防安全对策

3.1 相对安全和本质安全

在安全科学理论下, 相对安全指一切安全都是相对的, “不存在危险性”的本质安全并不存在。因为从“人机环管”四要素分析, 目前无论从管理上, 还是在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上, 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消除这些危险或隐患的水平。退一步讲, 即使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理论上可以将这些危险或隐患通过管理或技术手段来预防和消除, 仍存在一个经济上是否合算的问题。本质安全是在安全科学理论下提出, 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 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 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的目标。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 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相对安全与本质安全并不矛盾, 因为本质安全只是一个逐步趋近的目标, 是安全的最高理想境界。安全科学理论下, 绝对的消防安全也不存在, “相对消防安全观”是指:降低发生火灾的概率, 或发生火灾后能够将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就达到了相对的消防安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 可接受的损失水平是不同的, 因而衡量消防安全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现阶段, 公安部领导提出的以不发生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作为衡量消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很好地诠释了相对消防安全的理念。

3.2 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监管措施

随着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和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如图1所示, 安全监管工作也可大致分为4个历史阶段:一是在无知安全认识阶段, 人们对安全的监管处于自然本能期;二是在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人们对安全的监管处于法制监督期;三是在系统安全认识阶段, 人们对安全的监管从法制监管向自我管理时期过渡;四是在安全系统认识阶段, 从法制监管、自我管理向团队文化时期迈进。从图1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的认识、安全科学理论发展和对安全的监管几个方面的关系。

图1中灰色部分是我国目前在这几个方面所处的水平。根据社科院研究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 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对安全的认识水平总体处于系统安全向安全系统认识阶段过渡, 当然局部领域仍处在经验型阶段, 在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上也是如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目前我国的安全监管在整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对安全的认识水平, 基本还处在法制监管的初级水平, 即强制监管阶段, 在法制监管中以强制性手段为多, 辅以自我管理, 远未达到团队文化的水平。

3.3 现阶段我国火灾事故的主要因素

美国著名安全科学家家海因里希分析认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了88%的安全事故;杜邦公司的统计结果表明, 96%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美国安全理事会NSC也得到90%的安全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结论。我国一些研究结果说, 85%的事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我国目前火灾统计中将火灾原因分为11类:放火、电气、生产作业、用火不慎、吸烟、玩火、自燃、雷击、静电、原因不明、其他。如果把放火、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吸烟、玩火归入人的不安全行为, 电气火灾看作是物的不安全状态, 自燃、雷击看作环境影响, 那么根据2009年中国消防年鉴的统计, 人的因素约占45%, 物和环境的因素约占32%, 原因不明和其他类约占23%。事实上, 电气火灾和原因不明类火灾中很大一部分也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因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火灾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 是减少火灾危险的有效措施。

3.4 本质消防安全对策

根据安全系统科学的原理, 预防为主是实现本质安全化的必由之路, 这与《消防法》提出的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方针是一致的。笔者基于安全系统论中的事故系统对火灾隐患进行分析, 提出了广义的火灾隐患的概念, 确定了防范的基本目标和对象, 为预防火灾事故发生明确了思路。沿此思路, 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构成广义火灾隐患的诸要素入手, 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 即可逐步趋近本质消防安全的目标。

3.4.1 加强消防安全科学理论研究

消防安全科学理论研究是消防工作实践的先导。近年来, 我国在消防安全科学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上有了较快发展, 消防法律法规体系、消防监督管理体系、消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消防应急救援体系、消防信息化建设、消防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消防安全工程学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为消防工作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当前, 应当紧紧围绕现实需求, 充分发挥消防安全科学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 不断整合消防科研资源, 完善消防科研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消防安全科技投入, 推进消防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在消防安全哲学、消防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消防安全经济学、消防安全管理学以及消防安全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并加以实践, 以达到最终的本质消防安全目标。

3.4.2 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

人的本质消防安全可通俗地解释为“想消防安全, 会消防安全, 能消防安全”, 这是一个可以不断趋近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是不断解决人的思想认识和不安全行为的过程,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教育培训, 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 使人在本质上有对消防安全的需要;二是通过技术措施, 以更安全稳定的设备或自动控制系统代替人。人的因素是最复杂的因素, 要达到人的本质消防安全不但要解决人的消防知识、技能和意识素质, 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 加强消防安全文化建设, 这是任何设备和机械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是强化人的本质消防安全的最重要方法。人的深层、基本的消防安全素质需要从小培养, 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能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

3.4.3 提高设备与环境的消防安全可靠性

物和环境的本质消防安全化主要是推广采用先进的消防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 对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进行转化, 以消除不安全的消防设计、物质和材料选择, 提高设备与环境的消防安全可靠性, 并且充分考虑人的操作失误及在设备故障情况下终止火灾危险, 达到解决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问题, 最终确保消防安全。

3.4.4 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消防安全管理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人的管理, 二是对组织与技术的管理。在这两大范畴中, 人的因素相对重要得多。因此, 安全管理中强调人的因素和对人的正确管理, 是超前预防的最终选择。《消防法》确定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 实施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就是依法加强监管效能的举措。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管理手段并用, 采取复合管理措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消防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二是建立合理的消防安全管理体制, 构筑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 理顺部门间的职能分工, 强化权威性和执行力, 并逐步实现单位、个人的自我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消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实现消防安全的依法管理;四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即不断提高消防监督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和素质;五是逐步实现消防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手段, 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六是强化消防监督执法和消防现实斗争, 采用铁腕手段严厉惩治各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 这是现阶段遏制产生火灾隐患的有效方法。

4结论

没有绝对的消防安全, 本质消防安全也是相对的。从安全科学的角度和历史经验分析, 进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采用强制性监管手段消除火灾隐患, 是短期内减少火灾事故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 但也最容易引起反复。从中期看, 加强消防法制化建设, 实现以法治火;加强消防监督管理, 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以及物和环境的消防安全可靠性;加强消防科学技术研究, 以达到本质消防安全化, 是减少火灾危害的必然要求。从长期看,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进行全民的消防安全文化建设, 真正从深层次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和意识, 实现消防安全的自我管理, 是实现本质消防安全的最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潜.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

[2]金龙哲, 宋存义.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郭铁男.我国火灾形势与科学技术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6) :663-673.

[4]陈伟明.加强消防科技工作促进消防事业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1) :1-3.

[5]公安部消防局.2009中国消防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9.

[6]刘铁民.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J].现代职业安全, 2003, (1) :11-17.

[7]张景林, 王桂吉.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1, 11 (5) :6-9.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其对策 篇9

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服务态度差, 责任心不强

服务态度差是护理安全隐患的首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工作中使用服务忌语, 不注意谈话的方式和语气, 回答问题过于简单生硬, 服务态度冷淡、傲慢, 护理操作敷衍了事等。患者不同于一般的消费者, 进医院就医, 就意味着与医院建立了一种合同关系, 形成医疗服务合同。医护人员代表医院为患者提供诊疗护理服务, 其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而是代表医院履行合同。护理服务中, 若护士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不认真、不按时巡视病房、不认真执行医嘱、不及时准确发放一日清单、护理不到位及治疗不及时等, 忽视患者心理需求, 达不到患者救治的预期目标, 就可能引发投诉, 损害医院的品牌形象。

1.2 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

长期以来, 受医疗传统习惯的影响, 护理工作占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而不重视法律知识学习, 护理中存在潜在法律问题, 如:治疗时不顾及患者而随意暴露患者的躯体, 不分场合谈论患者的病情, 谈话不讲策略和技巧, 对患者的病情医护口径不一致, 引起患者误会等。同时, 护士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 因职业特性, 护士一般一人值班, 护理时只有护士和患者在场, 因急于抢救患者, 谈话和操作不可能都让患者签字或知情, 特别是昏迷患者, 患者和家属对期间的操作有质疑时, 忽视证据的收集和保管, 缺乏确凿有力的证据。

1.3 护理人员不足, 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医院护理人员配置相对少, 加之患者护理工作量增加, 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引发责任心不强, 注意力不集中, 环节质量无法衔接, 服务不能完全到位, 给患者康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加之医疗机构使用无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也是医疗纠纷一个主要因素。

1.4 管理环节缺失, 质量体系不健全

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监督机制不得力, 这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若管理层治标不治本, 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 不执行监管职能, 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 只重视成本核算而核减护理人员, 都会造成管理体系环节缺失, 诱发不安全隐患。

1.5 沟通不到位, 缺乏信任和理解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服务要求水准的提高, 患者需求与护理服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患者就医, 渴望得到便捷、热情、周到的服务, 而护理人员工作繁忙, 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 未及时发现患者及家属的病情及心理变化, 患者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使其感到被冷落, 对医院失去信任, 导致医患矛盾上升, 被新闻媒体曝光等。

1.6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不准确及时

医疗文书是患者就诊过程的原始记录, 具有法律效力, 在发生医疗纠纷时, 它是评价医疗护理活动的关键证据。如果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不准确及时, 医学术语使用不当, 则会导致护理记录失真, 如:体温单、医嘱单等护理记录单中记录的时间不具体、格式不统一;记录内容欠客观;医护记录内容有误差;漏签名、漏签项;字迹潦草有涂改等严重违反医疗文书书写规定。一旦出现纠纷, 具有瑕疵的护理记录就会失去法律凭证作用, 虽无过错责任, 却要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 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7 专业知识不扎实, 操作水平不熟练

在护理活动中, 护士因业务知识不精, 技术水平低下, 对患者及家属询问的专业问题回答简单, 缺乏说服力, 加之操作技术不规范, 仪器使用方法不当, 造成患者损伤或错失抢救良机, 导致严重后果而引发纠纷。

2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 增强责任感,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要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拓宽护士的知识视野, 与时俱进。管理者要与科室签订责任书, 科室与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力求任务具体明确, 责任到人, 层层把关。同时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技术比武, 进行各种评比及奖励, 鼓励护士使用文明用语, 注重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 增强职业责任感,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打造学习型护理团队。

2.2 依法行医, 重视护士的法制教育

医疗机构在执业活动中, 必须严格依法行医。通过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 聘请法律界的专家进行经常性讲座, 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守法, 力求依法行医, 切实维护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2.3 优化配置, 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人事相宜, 管理者要严格按照《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医院内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减少护士护理工作以外的劳作, 真正把护士还给患者;科室护士长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 对护理排班进行探索性改革, 动态安排人力, 实行弹性排班;遇到突发事件或危重患者抢救时, 可合并护理站, 优化护理人员配置等, 通过多渠道解决护理人力不足的问题。

2.4 加强管理, 创建护理安全服务证据系统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 结合实际, 制定《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护理质控标准》、《医嘱查对制度》等。质控小组要规范工作流程, 加大监控力度, 定期召开护理工作会议,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查房制度, 系统地观察和督导护士执行能力。护士在执行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时, 必须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创建护理服务证据系统, 对一些关键操作, 如创伤性的护理操作, 不论患者是否选择, 都要在有关记录单上签名, 以示知情同意, 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等, 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2.5 勤于沟通,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 服务对象是备受煎熬的患者及情绪焦虑的家属, 要正常开展工作, 必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工作中, 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用和蔼的态度、委婉的语言、文雅的举止和优质的服务, 给患者及家属满意的答复。要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 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一时难以满足的要耐心细致地给予说服, 取得患者的谅解和支持, 让他们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乐于与护士沟通交流,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要积极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 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 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增强工作预见性、前瞻性。

2.6 规范书写, 确保护理记录质量

护理记录是住院患者医疗文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记载了患者治疗护理的过程, 反映了患者病情的演变, 对确保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应[2]。护理记录必须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要求, 力求从法律角度规范书写, 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的原则, 与医疗病程记录统一同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规范化书写培训, 健全各层级护理监控机制, 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 定期分析, 对症下药,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之, 破解护理安全隐患难题, 需提高护士业务技术水平和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增强护士责任心和法治意识, 加强医护患沟通,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在防范上下功夫, 努力减少因护理安全隐患造成的纠纷, 使护理安全管理步入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史自强, 马永祥, 胡浩波.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238.

县级ICU的安全隐患及对策分析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3-01

1 安全隐患分析

1.1护理人员素质:ICU集中了全院各种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须有多科的护理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有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而ICU的护理人员新上岗的比较多,未经过系统的ICU培训,医学护理知识欠缺,没有足够的临床实践,护理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操作各种仪器和设备。责任心不强,慎独修养不够,给ICU的安全工作带了隐患。

1.2 物质因素:设备缺乏,性能不好。例如:呼吸机数量少,陈旧,能用的模式少,患者对机器的适应性差,不时出现小故障。

1.3 环境因素:布局不合理,不利于院内感染的控制。

1.4 管理因素: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综合ICU要求配置床护比为1:2.5~3,而ICU初成立阶段,床护比未能达到。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护士超负荷工作、长期处于疲惫状态,造成护理环节质量无法控制。

2 护理对策

2.1 提高整体素质:(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2)定期外派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3)时常组织科内业务学习。(4)分组护理:每组有一高年资护士任组长。高年资护士具有扎实的专科护理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娴熟的护理技术,有效地带动了新生的护理量。

2.2 更新设备,及时维修。如:新进了两台呼吸机,六个微量泵等。为护理工作的方便、快捷开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2.3 针对ICU的布局不太合理,做了整修。如:增加了排风设施,定期开窗通风,及时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有效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2.4加强ICU的环节管理,制定专科护理操作规程,增加护理人员。合理配置人力,分组排班,实行人人有责,组长把关,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記录,严格按照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升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

结果:取得了良好效果。

输液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 篇11

1 输液安全隐患的来源

1.1 输液安全宣教不到位

管床护士由于护理工作繁重或责任心不强未能进行输液的安全宣教, 包括输液不良反应的观察、特殊药物的特殊处理、输液过程中病人或家属擅自调整输液速度、输液管针头脱落家属未通知护士未经更换针头擅自重新插入继续输液等。

1.2 医生医嘱输入不规范

包括口头医嘱未及时补录, 医嘱输入药物剂量错误、用法错误、频次错误、开错床位, 病人有药物过敏史仍开此药、手写医嘱不清、重整医嘱时直接复制医嘱发生药物重复等。

1.3 电脑护士处理医嘱不及时

电脑护士由于接诊新入院病人、办理出院、处理病人费用查询、接诊手术后或ICU转回的病人 (我科所有开胸术后病人术后均转入ICU) 未能及时输入医嘱、周六日护理人员紧缺, 电脑护士进行配药, 影响医嘱输入导致取药过慢等。

1.4 年轻护士及实习生隐患

年轻护士转抄医嘱错误、进行输液时未能发现CVC或PICC部分脱管或异常情况继续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化疗或剧毒药物外渗未能及时发现, 夜班护士单独值班时未能做好核对输错药或漏输液、年轻护士或实习生由于风险意识淡薄或责任心不够, 不能很好区别或发现问题医嘱, 输液过程中未能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1.5 配药环境因素

配药室环境空气消毒时间未达标、夜班护士对配药室未进行严格消毒、加药前未严格执行洗手、不同病人相同药物共用同一注射器、配药台清洁不够、配药过程中人员走动过多或大声宣讲或清洁工进行打扫卫生, 增加药物污染的风险。

1.6 自动输液器排气隐患

从2010年至今, 我科一直在使用一种能自动排出输液过程产生气体的精密输液器, 临床观察, 在输液过程中如未能及时更换补液, 产生的气体量超过茂菲氏以下输液管的1/3, 气体未能完全排尽时有发生。输液管漏气或接头松动脱落。

2 输液安全防范与对策

2.1 加强安全输液宣教

认真制订安全输液的措施, 制作安全输液温馨提示卡, 在输液卡背面写上关于输液安全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急处理预告知, 挂在输液架上, 输液温馨卡主要内容:①在输液过程请不要擅自调整输液速度, 我们已经根据你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调好速度。②输液过程中如出现发热、胸闷、皮肤瘙痒, 请及时告知管床护士。③输液针头脱落请不要擅自重新插入, 请马上关闭输液器, 同时通知管床护士, 我们会及时给你处理。④输液完毕或输液管有回血, 请不要慌张, 及时通知管床护士。输液时要求统一将调节器放置在茂菲氏滴管下面, 24 h输液者使用恒速输液器, 防止病人在翻身时无意触到调节器, 引起输液速度变的过快或过慢, 同时加强护士巡视, 1 h1次。护理组长定时监督管床护士巡视的情况, 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 检查管床护士宣教工作落实情况和病人及家属掌握情况, 对于宣教不到位的及时查找原因, 及时加强护士的强化管理, 从意识源头上把好输液安全质量的第一层保障。

2.2 加强医护交流

非抢救紧急情况, 决不允许护士执行口头医嘱, 执行口头医嘱及时让医生补录, 确定无误及时签名。医生口头让护士调床, 未开调床医嘱, 调床后医生所开医嘱仍为原床号[3]。遇到医嘱不清或有误的, 电脑护士或管床护士及时与医生反映, 及时更改, 杜绝执行问题医嘱。电脑护士及时与当班组长反映问题医嘱, 组长统计记录, 对于经常发生的问题医嘱, 及时反映护士长, 护士长反映科主任, 通过科主任加强医生医嘱培训及管理, 提高输入医嘱的准确度, 减少护士执行问题医嘱率。通过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的护理三级质控, 减少输液错误风险, 提高输液安全。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层级管理, 其核心任务就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给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4]。

2.3 合理配置人员, 创造安静工作环境

减少外界环境吵闹对电脑护士的影响。规定住院病人查费用时间集中于每天16:00~17:00, 当天出院病人除外, 避开上午工作繁忙时间查费用, 取消电脑护士接诊手术或ICU转回的病人和总核对医嘱, 由管床护士直接接诊病人, 护理组长和治疗护士共同核对医嘱, 减少电脑护士上午的工作量, 以利于电脑护士及时正确输入电脑, 减少输入的错误, 及时取药。避免转抄临时或长期医嘱, 源头上杜绝由于电脑问题导致输液错误, 达到安全输液的第二层保障。

2.4 加强年轻护士的岗前培训

明确规章制度, 定期进行考核,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干预, 进行输液安全持续质量改进。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需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是一种科学的质量促进手段, 是质量管理的一个永恒的目标[5]。加强风险管理, 提高年轻护士及实习生的输液风险意识,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严格甄选临床带教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带教, 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模式, 避免学生单独给病人进行输液或拔针, 预防由于经验、技术或责任心不强引起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团队合作力, 增加科室人文文化, 活跃科室气氛, 使护士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情, 以免负性情绪影响工作, 减少输错药物或漏输药物。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 会造成护士职业倦怠, 在年轻护士身上尤为突出[2]。加强管道的维护, 防止管道和针头脱落或堵管, 采用螺旋接头, 防止液体外渗或影响药物的输入。护理的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为主[6]。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 是优质服务的关键, 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和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3]。护理安全的根本就是护理规章制度, 制度是安全的灵魂[1]。

2.5 创造清洁的配药环境

每天夜班护士进行配药室环境的紫外线空气消毒, 定期检测配药室空气质量。配药前后予消毒毛巾擦拭加药台, 加药过程中避免打扫卫生或大声宣讲, 非医护人员严禁进入配药室, 配置同种药物避免同一注射器重复使用, 剧毒化疗药物集中由中心配药室配置, 集中专人配送。加强配药人员手卫生, 加强无菌操作, 以免药物污染。加强摆药和加药过程中药物的核对, 配好药后由治疗护士送至床旁与管床护士核对,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 防止护士加错药和输错药的发生。

2.6 加强自动式排气输液器排气的观察

更换补液时, 密切观察排气的情况, 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及时与厂家联系, 更换问题输液器, 防止气体进入血管, 引起不良反应或空气栓塞。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 护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7]。回顾3年来, 根据产生输液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采取相应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 使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时期, 提高输液安全, 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输液安全隐患,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科学有效的方法措施, 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护士输液安全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 归纳出主要的输液安全隐患。[结果]输液安全宣教不到位、医生医嘱输入不规范、电脑护士处理医嘱不及时、年轻护士及实习生隐患、配药环境因素、自动输液器排气隐患是产生输液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结论]根据产生输液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采取相应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 使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时期, 提高安全输液意识, 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输液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娟, 刘颖, 何慧.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分阶段调整输液速度与输液量对机体影响[J].现代护理, 2008, 14 (4) :428-432.

[2]徐其英, 徐燕.外科病区护理管理安全隐患分析与方法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1 (26) :70-71.

[3]杨雪华.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6) :44-46.

[4]徐永丽, 葛梅, 梁景花.设立护理组长实施外科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3) :56-57.

[5]翁惠英.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母乳喂养效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1 (26) :74-75.

[6]凌桂莲.护理差错管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9 (27) :61-62.

上一篇:支持路径下一篇:直线型缝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