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职业礼仪培训

2024-10-07

医护职业礼仪培训(精选9篇)

医护职业礼仪培训 篇1

护理专家王秀英说过,护理工作可以发扬女性所有的力和美。医护礼仪是医护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标准,是医护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其包括医护仪表使用语言的艺术,人际沟通技巧及护士行为规范等。而且它作为技术服务的附加服务越来越被患者所关注,成为影响医院在社会公众中总体形象的关键,成为人们选择医院的一大考虑要素。因此,护士礼仪是21世纪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护士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走、坐、立等行为,可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及知识涵养。还可以带给患者一个友善、亲切、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为医院的整体护理工作正常进行奠定了基础。护医、护士之间互讲礼仪,使相互间更加理解、团结,加强了整个医护集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效率。临床护理人员在服务流程中不仅要关心患者身体上的疾病,还要关注由身体疾病引发的各种心理反映。做到换位思考,温情护理。一句温暖的话语,一种文雅健康的姿态,一个自然、亲切的表情都可以促使患者得到安慰、鼓励,便于护患沟通,甚至决定护理工作的成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士礼仪培训就是利用护理活动,设计出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景。通过小品或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旨在进一步强化和检验护士的仪容、仪表、走、坐、立、待人接物、迎来送往等沟通和协调能力,实现礼仪的现场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利用真实的场景,起到示范性的教育和培训,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法

1.1 成立护士礼仪展示情景比赛活动组织,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自2010年5月中旬开始成立了护士礼仪展示情景比赛组委会。由长任组委会主任,成员由副院长一名,外聘专家和有才艺的各科室护理骨干5名,共由8名组成。会场1名,舞台效果2名,全面负责组织,协调护士礼仪展示情景剧的编排。

1.2 制定实施分步落实

1.2.1 确定展示内容

审核展示情景剧的剧本,认真组织排练。医院要求8个护理单元均参加此项活动。根据专业性质划分8个演示组。8个节目须涵盖所有的护理活动。8个流程内容不能重复,并要求护理单元中所有人员必须参加,以达到培训目的。节目策划者针对护理服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根据临床护理活动中常见的沟通问题,设计不同的情景和事件,确定情景剧演示的内容为:导医问题,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术前术后,同事之间的相遇,医患之间的引见,常见的护理操作,出院的指导及出院后的电话随访,其中始终贯穿护士职业礼仪的走、立、坐、蹲、拾物等元素,并进行排练。

1.2.2 彩排与预演

彩排是决定展示成功的重要环节。彩排共2次。节目策划组及组委会专家对8个演示节目进行逐一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各个小组成员在单元策划者的督促下更加认真,利用休息时间,且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加班加点的排练。每次排练都是一次生动的礼仪展示,促使礼仪水平不断提高。于比赛前晚进行最后的预演,为护士礼仪展示比赛和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1.2.3 礼仪展示比赛

比赛当天,组委会邀请了上级领导,全院医护人员共200余名前来观看展示比赛和培训。通过情景演示,展示了医护人员饱满的精神,镇静、从容,给患者一个良好印象。再次反映了医护人员在社会学、伦理学、护理美学、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渗透。其次在品德修养方面,面对身心痛苦的患者,带着关心,爱护、体贴的情感为其服务,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在语言方面与患者交流时招呼有礼,介绍得体,思路明确,诚字当头,尊重和理解患者,始终保持耐心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当然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时维持礼仪效果的最佳纽带。组委会对参与组织和情景演示的110名护士及观看节目的200护士发放了医护职业礼仪演示的认可度调查表,调查内容涉及演示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结果、参与性及关注度等,回收303份,回收率为97.7%。调查显示,96.4%的护士对演示内容表示满意,98.7%对礼仪情景演示培训认可。

2 体会

2.1 通过礼仪展示

医护人员体会到良好的医患关系依赖有效地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而非语言沟通在沟通中占65%[1]。医护人员的行为表情、动作等都是不间断的连续的非语言交流信息,只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在一起就自然而然的传递信息[2]。

2.2 医护职业礼仪培训

有利于激发医护人员的创造想象力,激活各科学习中储存的知识促进医护人员的创新思维发展,同时礼仪展示的成功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产生进取性、自信性,提高责任心,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承受力,也学会如何主动、有效、正确的与患者沟通增强了慎独得工作精神,也激发了医护学习规范服务的自觉性[3]。

3 讨论

由于礼仪是能反映出人的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表达着人的一种思想感情,因此对人的认识可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沟通人际关系的工具,是心灵的声音。医护美好的心灵要通过言谈举止体现出来,给患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尊重及安全感。培养礼仪意识对于协调护患之间、护医之间、护士之间诸多关系,使医疗护理工作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大有益处。提高审美素质及对美的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通过在美的熏陶中,美化心灵、感染情绪、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使自己成为美的典范,塑造出良好审美形象,将心灵美与外在美融于一体,护士的美,既要具有端庄、朴实的整体性和规范性,又要具有护士应有的亲切、整洁美。随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护士礼仪教育在临床护理中不容忽视,因此应该将护士礼仪教育贯穿于护理患者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提高护理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6-67.

[2]刘国荣,张秋燕,张晓辉,等.手术室护士与患者术前的沟通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8,29(6):509.

[3]史德利,刘淑娟,李瑞,等.开展缺陷情景演示,提高护患沟通效果.中国护理管理,2008,8(2):148-149.

医护职业礼仪培训 篇2

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南丁格尔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革,医疗服务因为成为了一大竞争力。但是现在的医疗服务质量却屡遭质疑,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因此,强化医护人员的服务礼仪和行为规范,对医院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不同社会,不同时代,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在医疗条件改善的今天,患者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和医护的责任,需要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而这种服务要靠每个医护人员的努力才能完成。所以对医护人员的礼仪培训是迫在眉睫,那么医护礼仪培训都有哪些内容呢,下面笔者来为您介绍下。

首先,就是要了解医护礼仪的重要性:医护礼仪在医护人员工作中尤为重要的职业礼仪,是指医护人员在诊疗诊疗活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日常工作中,微笑服务、礼貌待人是医护人员应具备的风范。医护的礼仪可从医护人员的个体形象、容貌、服饰、言谈、举止、姿势、礼节等各方面展现出来,并融于职业行为和服务内容之中。因此,医护人员礼仪在诊疗活动工作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就是医护人员的仪容仪表。医护人员的工作服饰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服饰,它的穿着应体现医护人员的专业性、特殊性。所以,无论是穿工作衣、帽还是穿工作鞋、袜,都是需要注意礼仪的,就连口罩和配饰的戴法也是一样的。作为医护人员,发型和妆容都是有一定的礼仪规范的,所以在梳妆打扮是要注意这方面的礼仪。

再次,就是医护人员的仪态礼仪。由于医护工作是个比较特殊的工作,医护人员必须注意自己的个人仪态规范,无论是坐姿、站姿、行姿、蹲姿、表情、手势等都是需要培训的。还有就是在工作中的一些仪态规范,比如持病历夹、推治疗车和抢救车、端治疗盘、开关门等基本的礼仪也是需要培训的。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医护人员的心态管理与情绪管控,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阳光的心态能够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医疗工作的良性运转,同时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影响和感染患者,可以起到心理治疗作用。所以,作为医护人员无论是和患者还是家属在进行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沟通礼仪。

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形象,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 高超的专业技能, 并且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良好的、能被公众认可的职业形象。良好的职业形象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医务人员开展临床工作、医患关系的缓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树立良好的医生职业形象是医院在竞争中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是医院的无形资产。目前为止,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形象、医护人员职业形象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对此作一总结。

一、职业形象的界定与内涵

萨姆森认为, 职业形象是人在自我思维、追求抱负、个人价值、人生观诸方面与社会进行沟通并被社会接受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语言行为、衣着打扮反映出来, 也包括人的形象、个性的公众面貌。Roberts L.B提出, 职业形象是顾客、上下级等对人的特点、能力的评价, 是人的各种素质和特点的表现。Dee Birnbaum则提出, 职业形象是一种共同的信念, 这种信念可以解释为社会职业群体成员的意义和想法。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有:吴建国认为, 职业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从业者的感受和评价, 是社会大众对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和环境下的外在表现以及内在素质的认识、印象、看法的综合体现, 任何从业者的形象都属于职业形象。曹淑秀认为, 职业形象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体现, 而不只体现在外表长相或者穿着打扮上, 它是一个人整体的、动态的印象。林洁在研究中指出职业形象是指人的内在气质在职场中的表露。她认为人的内在气质是一种看不到的东西, 属于一种心理特征, 这种职业形象能够综合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学识、德才体貌以及他的阅历、修养和风度。它的外部表现往往会通过人的举止言谈、仪表等因素反映出来。壮春雨认为, 职业形象是以个人形象为基础, 同时会受到职业性质和职业要求的影响, 它是人在从事某种工作中的具体状态。对本行业是一种共性表现, 对其他行业则体现出个性的一面。

在职业形象的内容和结构方面, 李雪、绕静安认为, 职业形象是指在职场环境中公众面前树立的形象,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外在形象、品德修养、专业技能以及知识形象。秦启文、周永康认为, 职业形象是构成个人形象的基本因素, 是指公众对某类职业的人的所有行为的总体评价和印象。它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同时认为职业形象本质上也是一种角色形象, 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

除了对职业形象的概念和内容的界定之外, 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群体的职业形象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其中包括教师、律师、商务秘书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形象。

二、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界定与内涵

国外的研究中, Cowin认为护士职业形象是护士在护理服务中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1989年Bimbaum·B等提出了基于价值的和基于任务的两种模型用于对护士职业形象测量。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医疗服务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但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尚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程度依然很高。病人在追求医疗技术的同时, 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也提出了要求。

我国学者对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研究主要有:柴春青, 杨淑艳认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 它的对象是社会以及大众群体, 因此其职业形象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形象, 其内涵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在开展临床工作时反映出来的内在素质和外在的表现。李琴在研究中提出, 护士职业形象是指“护士在护理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外表、思想、言行、知识、能力的综合形象”, 强调的是其内在心灵美和外在仪表美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包括外在形象, 而更多的是体现护士的内在素养。在这里外在形象包括护士的举止言谈、仪表风度, 内在素养则是指护士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而大众公认的完美的护士职业形象应为:仪态优雅、着装得体、知识广博、言谈举止文明规范、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姜小鹰也在《护理美学》一书中同样提出, 护士职业形象是指护士在医疗实践中的外表、思维、知识技能、语言行为等的体现, 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它不仅体现在护士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外在形象中, 还反映了护士的知识能力、心理状态、职业道德品质等内在素质。康莉则把护士职业形象界定为“护士素质、文化水平、职业道德、精神风貌和仪表的总和”。她认为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语言表达, 可以体现出护士形象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目前在国内研究中有关医生职业形象研究较少, 对医生职业形象的定义尚未明确。游小留认为, 医生形象是通过诊疗过程表现出来, 是以医生的知识智慧、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基础的, 是患者及家属乃至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认识、评价或者所感知的总体形象。医生形象对于医院来说至关重要, 没有良好的医生形象, 诊疗就不能得到患者与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三、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影响因素

邓雷认为, 职业形象主要体现在外在形象、内在形象和行为举止三个方面。在患者对医生职业形象的满意度调查中外在形象分数最高, 说明良好的外在形象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而外在形象主要体现在医护人员的衣着、工作态度及热情、言谈举止等方面。

赵玲、王燕的研究结果显示, 医生的工作态度、医生的信任度是医生职业形象的影响因素。马飞以护士和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于护士职业形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各个维度的评价比较, 发现护士的自我评价高于患者的评价, 表明护士对自我职业形象比较满意, 而患者的评价比较低。尤其在“全面考虑病人的需要”、“护士的服务质量达到患者的期望”、“护士经常与病人交流谈心”、“护士能全面准确回答病人问题”和“护士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等内容上的评价较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对职业形象、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概念、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医生职业形象的定义尚未明确, 医生职业形象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研究表明良好的医生职业形象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直接关系。医生如何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医生职业形象的内容、医患双方对于医生职业形象的认知是否一致等问题有待今后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贝兰.论新时期医院医德建设[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2] .曹淑秀.职业形象塑造探析[D].苏州大学, 2006

[3] .林洁编著.职业形象塑造[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4] .李雪, 饶静安主编.职业形象礼仪[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5] .秦启文, 周永康著.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 .徐雪玉.浅谈商务秘书的职业形象[J].现代商业, 2009

[7] .李琴.注重护士形象塑造, 提高护理管理质量[J].家庭护士, 2008

[8] .姜小鹰.护理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9] .游小留.医生形象危机与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12

医院礼仪培训——医护服务礼仪 篇4

医生、护士等一线岗位服务人员 培训人数:(待定)培训方式:

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情景演练、小组讨论、参与型培训、多媒体教学、实践型培训、游戏带动 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满足员工在学习与发展方面的需要,适应医院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型组织”氛围。

通过培训使员工达到本岗位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方面的规范标准;促进在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达到成就自我的职业发展目标。

通过培训使员工深入掌握医院独特的医院文化(宗旨、使命、目标、服务理念和标识象征含义),使员工个人目标与医院目标相统一。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增加医院的社会美誉度。培训大纲:

一、医护人员服务理念

1、为什么要让患者满意?

2、影响服务效果的三大因素

3、影响服务效果的四大层面

4、患者心理分析 A、患者性格分析 B、患者性别分析 C、患者年龄分析 D、患者职业分析 E、患者地域分析 F、患者就医决策身份分析

二、医生、护士仪容仪表

1、基本仪容要求

2、服饰礼仪

3、配饰礼仪

4、行为礼仪 A、工作礼仪 B、举止行为礼仪

C、基本的坐、站、走、蹲、交谈、导医、目光交流肢体语言训练

三、医生、护士服务语言礼仪

1、影响沟通效果的三大因素 A、内容

B、声音、肢体语言 C、态度、情绪信心

2、沟通六件宝:微笑、赞美、提问、关心、聆听、“三明治” A、微笑训练 B、赞美训练 C、提问技巧训练 D、关心技巧训练 E、聆听技巧训练 F、“三明治”技巧训练

3、深入对方情境 A、对方最关心的是什么 B、如何站在对方立场进行沟通 C、行为冰山模型 D、说到患者心理舒适区

4、医生、护士语言服务规范 A、护士语言服务规范 B、护士语言规范的基本规则 C、日常礼貌用语

四、患者不满抱怨投诉处理礼仪

1、患者抱怨投诉心理分析

A、产生不满、抱怨、投诉的三大原因 B、患者抱怨投诉类型分析 C、患者抱怨投诉的心理分析 D、患者抱怨投诉目的与动机

2、患者抱怨投诉的处理技巧

A、处理投诉的要诀:先处理感情,再处理事情 B、错误处理患者抱怨的方式

C、影响处理患者不满抱怨投诉效果的三大因素 D、患者抱怨及投诉处理的六步骤

E、患者抱怨投诉处理技巧:三明治法则+提问技巧 F、患者抱怨投诉处理细

五、问与答——学习总结与行动计划

讲师介绍:沈清仪,高级礼仪培训师,中华礼仪培训网()特邀讲师!联系电话:

沈清仪:

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 国学礼仪专家

多家大学特聘礼仪讲师 中国礼仪培训网资深礼仪顾问 多家知名企业礼仪顾问

实战派礼仪策划专家,品牌营销策划专家 国家高级美容师,企业形象塑造专家 韩国欧凯莱整型美容机构特约礼仪顾问 国际商务人员考评委员会礼仪专家委员

沈清仪老师是中国著名企业培训师,国家高级礼仪讲师,从事礼仪教学多年,以弘扬国家传统文化,礼仪天下为己任,博采众长,潜心钻研。

曾为政务机关,工商企业,金融保险,医院学校,社会团体各个层面量身定做有针对性,实用性,突破性的培训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有的放矢的制定课程方式,为企业实施高效目标性培训。讲课风格:

儿科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相关问题 篇5

一、儿科医护人员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儿科医护人员数量十分少且待遇较低

由于新生儿的医护问题涉及其父母的指责,十分容易与家长产生医护措施上的分歧,需要承担较大的压力,而且这类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十分高,所以,许多医学领域的学生都不肯轻易从事这项职业。现有的儿科医学领域当中,医护人员起着照顾新生儿的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医疗水平远远达不到人生所要求的高度,而且其中多项医护工作都必须经由医护人员完成,因此,现有的儿科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十分大,并且医患的关系很多时候会由于照顾孩子的问题产生矛盾,造成紧张的局面,于是,越来越多的医学人员选择从业其他领域,这类神圣岗位的在职人员越来越少。虽然处在一个重要的岗位上,但是儿科医护人员的基本工资及福利却不是很高,这主要是由于医学领域对这类专业长期的不重视所导致的。处于这么大的工作压力下,得到较少的工资待遇,医护人员自然很难得到较好的成长。

(二)儿科医护领域的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并不高

现代社会下的儿科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严格的专业素质修养,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许多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不是很高,仅仅掌握了简单的医护手段和医疗设备操作技巧,并没有切实的医疗方法和措施,面对一般的儿科小病痛可以解决,一旦出现重一点的病患就没办法了。现如今的儿科医护人员,工作时间比较长,需要轮流换班照顾新生儿,工作难度也十分高,需要对儿童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出现任何情况就须及时进行医护措施,所以也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应对能力。但是目前,这类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一般都不会太高,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是从入学门槛较低的医学院招录,其本身的素质和文化修养需要得到改善和提升。

二、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强化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现如今的医护领域,之所以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其缘由主要在于医护人员本身的职业素养并不高。作为一名儿科的医护人员,首先要充分提升自己的专业医护技术,确保新生儿能够得到最优化的照顾。其次,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态度,理解家长担心孩子的心理,切实做到为患儿服务,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从而使家长放心。再次,医护人员要有一定的耐心,由于新生儿及患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喜欢哭闹,儿科医护人员必须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并对孩子进行贴心的关怀,耐心地处理儿童遇到的各类问题,形成最优化的医护服务。最后,医护人员应当积极地进行自我减压放松,保持开朗乐观的工作态度,正确地对待医护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建立健全严格的医护人员职业素养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定来规范儿科医护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语言行为,同时医院自身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素质的强化与考核,确保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符合规定后再进行工作。此外,医疗机构要对医护人员的医护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管,形成科学合理的监察体系,切实地了解每位医护人员的工作状况,同时为家长公布其孩子的医护措施及进展状况,做到让家长放心,孩子舒心。医学领域也要对医护人员的文化水平设定一定的范围,确保他们在具有专业化医护知识的同时,具备高水准的医护从业水平,进而提升整体职业素养。

总之,医护领域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进行着大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逐渐面临更多更大的压力,为此,儿科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医护水准,改善自身的职业素养,强化责任感及岗位的职责,切实做到为儿科患者服务,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啸.新医改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风险与防护 篇6

1 常见的职业危害

1.1 心理危害

急诊科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窗口, 由于患者病种复杂、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个人素质差异很大, 直接导致他们对疾病治疗、护理的认知程度不同。再加上因车祸、打架、斗殴等入院急诊治疗者不断增多, 双方争执过程中常使医护人员无辜受伤, 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看见醉酒患者就十分恐惧, 但又不能不去抢救, 导致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 精神紧张。

1.2 被各种锐器刺伤

美国CDC市场抽样调查显示, 重症监护、心脏监护室、急诊室、手术室和病房各场所针尖扎伤的比例分别为7%, 7%, 29%和34%[2], 而种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的重要途径。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被HIV阳性患者针刺伤后感染HIV的可能性是0.2%~0.4%;受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6.0%.

1.3 生化因素

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来苏尔等是急诊科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 紫外线是重要的空气消毒因子。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长期频繁接触, 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严重者造成皮炎、眼炎。

1.4 生物因素

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100万人;结核病患者约500万人 (世界第二位) , 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 约占人口总数的10%, 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急促, 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预见。每天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各种侵袭性操作, 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大。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可根据急诊科

工作的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 包括在职医护人员、新上岗人员、实习进修生等, 使医务人员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 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隔离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 减少暴露的发生率, 保护自身安全。

2.2 预防锐器伤

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 护士占80%.针刺常发生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医疗废物处理、清创手术缝合等。全体医护人员应深刻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 在进行危险操作时加强防护。杜绝回套针尖, 如需回套应借助镊子或单手操作, 不要弄断、打破或扭曲针头;不要随意丢弃使用后或已开封的针头;使用后的锐器及时放入耐刺的锐器盒中;禁止手持针剪等锐器随意走动;日常工作中尽量避免徒手传递锐器;锐器盒不能装满且无针头突出;建议使用安全注射工具, 如:无针系统和回缩针用于静脉连接、自动毁形的注射器、预充药物的注射器、具有可包裹针头的滑动套的注射器、针尖连接有保护套的注射器等。拔除静脉输液穿刺针时, 手持针翼部位, 不能远离该部位, 如果太远, 在拔除针尖时, 针尖就会随玻璃丝原来的韧性卷曲, 突然转变方向而刺伤手。

2.3 对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接触消毒剂时, 严格掌握剂量及配制方法, 必要时戴手套;进行紫外线消毒及强度监测时, 做好职业防护, 穿工作衣, 戴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 避免对皮肤、眼镜的危害。病室、治疗室应定期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

2.4 对生物危害的防护

2.4.1 实施标准预防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大多为急危重症, 且病情较复杂, 无从确定是否有传染病, 因此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性, 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为每位患者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须戴口罩、手套, 有可能血液、体液飞溅时, 必须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必要时穿隔离衣。

2.4.2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0%的医院感染是由不洁的手接触传播的, 为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 卫生部颁布了《手卫生规范》。目前手卫生越来越引起医院感染管理者的重视, 洗手是防止病原菌传播的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各种操作中必须掌握两前三后洗手指征: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掌握洗手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2.4.3 知识培训

医务人员要掌握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潜伏期及防护措施。对已知的明确的传染患者要做好隔离, 患者离开诊室后严格做好终末消毒, 保证环境及器械、物品的清洁, 做好个人防护。

2.5 心理社会因素

80.15%的护士在针刺伤后发生心理障碍,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长期受到压力刺激,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应合理安排工作、学习,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尽量减少加班, 保证护理人员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确保心身健康, 保证医疗安全。

急诊科是一个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 在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安全暴露的危险因素, 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思想上重视, 工作中严格遵循各种操作规程, 发生职业暴露后懂得正确的处理措施, 做好健康体检及免疫接种, 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 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乔建华.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3) :312.

医护职业礼仪培训 篇7

1 医院职业暴露的定义

医院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 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 临床资料

本院是重庆市急救中心, 就诊患者不是病情危急就是满身血污的外伤患者, 不可能等到艾滋病病毒筛查后才对患者进行抢救, 往往是经过医护人员积极抢救, 患者脱离危险后才知道患者是艾滋病患者或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此时, 所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已经发生了职业暴露。

例如, 去年有1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与人打架, 被对方砍伤大腿, 当被送到急诊部时全身被鲜血浸透, 为了争取时间, 患者被直接由急诊部送到手术室进行手术。由于患者大腿股骨被砍断, 创口有很多碎骨, 医生在清创时被碎骨刺破手指, 患者的血液污染了医生的手术衣, 造成医生体肤的污染,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台上递送手术器械或清理手术器械时缝针刺破了手套伤及手指。这次职业暴露就涉及5名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幸运的是这5名医护人员经过服用预防药物后进行了半年多的追踪观察, 未发现有感染情况。

3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紧急局部处理

3.1

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玷污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

3.2 如有伤口

应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和流水冲洗。

3.3 受伤部位的消毒

伤口应用消毒液 (如75%酒精、0.5%碘附) 浸泡或涂抹消毒, 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4 艾滋病病毒的防护措施

4.1 医护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4.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护人员的面部时, 医护人员应当戴手套、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到医护人员的身体时, 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3 医护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 讨 论

职业暴露后存在着感染HIV的危险性, 但是实际感染的概率是很低的。有研究资料表明, 医务工作者刺伤后感染率0.33%, 黏膜感染率0.09%, 2 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1例发生HIV感染。但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在抢救患者的同时, 又不要忘记做好自己的职业防护, 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降至最低, 努力完成医院的“以患者为中心, 以急救为特色”的宗旨, 做人民健康的保护者。

医护职业礼仪培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区3所三甲医院和2所二甲医院的758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医生325名,护士433名;男205名,女553名;年龄21~58岁,平均(39.2±7.9)岁。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

所有医护人员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予以研究,问卷相关内容如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

1.2.2 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

此评估量表共包括20道问题,采用Likert’s 4点法赋予具体分数,每个问题设定数个选择答案。总得分≥16分提示有抑郁临床症状,总得分<16分提示无抑郁临床症状。

1.2.3 职业紧张问卷

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naire,ERI)对所有医护人员予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外在付出(6个条目)、回报(11个条目)、内在投入(6个条目)等3个不同维度,共23个条目,采用Likert’s 5点法及4点法对每个条目赋予具体分数,每个问题设定数个选择答案。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3.0软件予以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758例医护人员中共有422例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5.67%,经单因素分析,医护人员在年龄、婚姻状况、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付出-高回报、低付出-低回报、高付出-低回报均与抑郁症状均具有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紧张程度越高,对抑郁症状的释放率越大,见表2。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环境和服务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医护人员不但承担着救治患者的医疗工作,还需处理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突发性卫生事件,使得医务人员常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明显低落、厌倦医疗工作等,严重者甚至出现精神抑郁[2]。目前有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心理抑郁等问题,如未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会对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和分析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医护人员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最终改善其心理状态和提高医疗工作效率。

职业紧张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生理、心理反应,主要因为工作要求和职工能力、资源和需要不相符所致[4]。较多研究均显示职业紧张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精神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其严重程度越高,医护人员的精神抑郁症状也越严重[5,6]。随着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及患者法律意识的明显增强,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大,但其获得的各种待遇并未得到显著性改善,这可能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精神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因素[7,8,9]。目前防治医护人员精神抑郁症状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长期处于这种职业紧张的应激状态,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工作倦怠、焦虑不安和心理抑郁等各种问题,而抑郁倾向是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候群[10,11,12,13,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758例医护人员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55.67%,提示本区医护人员处于较高的抑郁症状危险状态,且经单因素分析,医护人员在年龄、婚姻状况、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性,而高付出-高回报、低付出-低回报、高付出-低回报均与抑郁症状均具有密切相关性,且紧张程度越高,对抑郁症状的释放率越大。由此可知,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制定有效措施防治精神抑郁症状发生,在医护人员自身方面,应使其在医疗工作中保持良好状态,增强对医疗工作的认可程度;在医院方面,应努力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实施人性化管理措施,定期提供心理方面的交流和教育,最终明显降低医护人员精神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例数。

摘要:目的:研究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分析758例医护人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之间的关系。结果:758例医护人员中共有422例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5.67%,经单因素分析,医护人员在年龄、婚姻状况、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付出-高回报、低付出-低回报、高付出-低回报均与抑郁症状均具有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紧张程度越高,对抑郁症状的释放率越大。结论: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制订有效防治措施可明显降低医护人员精神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例数。

医护职业礼仪培训 篇9

1 职业紧张的测试量表

1.1 职业紧张目录问卷

职业紧张量表(OSI),由OSIPOW在1981年开发,经7次修订而成。该量表包括职业任务(ORQ)、个体紧张反应(PSQ)、个体应对资源(PRQ)3个问卷,共14个子项14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均为1~5分。李健等[4]修订了原量表中的约1/3条目,经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ORQ和PSQ得分越高紧张程度越高,PRQ得分越高对紧张的应变能力越高。

1.2 职业紧张指数问卷

职业紧张指数(OSI)问卷由COOPER等拟定,包括工作满意感、健康状况、行为类型、对周围事件的解释、工作压力来源、紧张应对方式。在我国经余善法等[5,6]引入并修改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已经在多个人群中推广使用。

1.3 工作内容问卷

工作内容问卷(JCQ),由KARASEK研制,开发形成了71个条目完整专利版与27个条目共享节选版。原用于工作紧张与高血压、心脏病关系的研究,现在广泛应用于对职业人群职业紧张水平的评价。

1.4付出—回报失衡模型

付出—回报失衡模型(ERI),由SIEGRIST拟定,包括外在付出、回报(包括薪水、尊重、职业稳定性与晋升前景)、内在投入3部分。蒋宓菁等[7]发现ERI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员工的职业倦怠。

1.5 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

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经过多次验证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朱伟等[8]发现MBI-GS中文版经适当修订可以应用于国内护理人群,作为测量工作倦怠比较理想的工具。

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是由李健等、王治明等[9,10]引入的OSIPOW的OSI-R问卷,余善法等人引入的COOPER的OSI问卷。这两个问卷的共同特点是内容全面,可以对职业紧张做全面的评估。

2 资料统计方法

在职业紧张研究中,现有国内外研究采用的资料统计方法有以FoxPro、EpiData、Excel等建立数据库,以SAS、SPSS软件包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χ2检验等分析。如高娜等[11]用EpiData 6.0录入数据,使用统计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采方差分析、t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蒋立新等[12]用FOXPRO建立数据库,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F检验、χ2检验等。

3 职业紧张的危害

3.1 对医护人员生命质量的影响

高茹茹[13]研究发现,职业紧张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职业紧张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越差;张莹等[14]调查发现,医护人员个体紧张反应与生命质量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P<0.01),紧张反应程度越高,生命质量越差;郑维国等[15]研究发现,外科医生抑郁症状发生较为突出;朱丹丹等[16]研究发现,职业紧张是影响护士月经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3.2 对医护人员服务质量的影响

职业紧张不仅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而且对医疗质量、医患关系等都产生重要影响。1987年,英国国家健康保护服务系统和医护人员订立“新合同”,极大地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17]。医护人员工作的直接对象是患者,医护人员如有压力、倦怠和心理健康等问题都会通过与患者多种形式的沟通接触表现出来,进而就会影响医患关系。

4 我国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

4.1 职业角色

谢震宇等[18]通过ERI问卷分析发现,护士职业紧张程度高于其他医务人员(P<0.05),这与张莹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而高茹茹[13]研究发现,不同职务医护人员职业紧张得分有差别(P<0.05),医生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反应得分高于护士,护士的应对资源得分最低。

4.2 工作负荷

谢震宇等[18]通过工作内容问卷分析,倒班作业的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高于不需要倒班的医务人员(P<0.05);高茹茹[13]研究发现,不同科室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得分有差别(P<0.05),儿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任务得分最高,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个体紧张反应得分最高,应对资源得分最低。

4.3 医院等级

朱陶等[19]研究发现,三甲医院工作紧张水平较高,医务人员的个体紧张反应强烈;高娜等[11]通过情绪耗竭问卷发现,情绪耗竭发生率三级医院为32.5%,二级医院为24.9%,一级医院为15.3%,医院级别越高,情绪耗竭越严重;谢震宇等[18]通过ERI问卷分析,二级与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高于一级医院医务人员(P<0.05)。

4.4 文化程度

高茹茹[13]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组医护人员职业紧张得分有差异(P<0.05),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反应得分最高;邸丽花等[20]发现,学历越高,职业任务越重,个体紧张反应越强烈;孙葵等[21]通过调查发现,学历越高失衡感越强,失衡感最强的是博士学历者[(1.79±0.75)分],其原因是高学历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要求较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也更多,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和文化活动较少,导致高学历组的紧张水平较高。

4.5 性别差异

高茹茹[13]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医护人员的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得分有差别(P<0.05),男性高于女性;张莹等[14]研究发现,女性在心理紧张反应方面得分明显高于男性(t=2.74,P=0.006),这与沈艳红等[2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虽然不同学者所得结果各异,但也说明性别差异确实是我国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之一。

4.6 年龄差异

年龄差异是职业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高茹茹[13]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医护人员职业紧张得分有差别(P<0.05),30~40岁年龄组的职业任务得分最高,个体紧张反应得分也最高;50岁以上年龄组医护人员应对资源得分最高,个体紧张反应得分最低。张莹等[14]通过研究发现,≤35岁医护人员在心理、业务技术、人际关系、躯体4方面紧张反应较>35岁人群强烈(F=8.12,P<0.001;F=5.26,P=0.006;F=8.01,P<0.001;F=4.57,P=0.011)。

4.7 家庭收入

谢震宇等[18]通过工作内容问卷分析发现,医务人员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人民币与1 000~3 000元人民币的职业紧张程度高于>3 000元人民币者(P<0.05),ERI问卷分析,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人民币者职业紧张程度高于>3 000元人民币者(P<0.05);孙葵等[21]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收入水平升高,医生工作付出—回报失衡感递减,其中以月均收入≤2 000元者[(1.61±0.87)分]失衡感最强,月均收入≥5 001元者[(1.40±0.56)分]失衡感最低。

5 结语

我国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水平相对较高,这不仅影响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其导致的医疗质量的下降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呼吁医院管理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现状给予重视,针对容易引起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的因素逐一突破,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职业紧张的发生,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生理健康水平,以保证医护人员的生命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声明

上一篇:助教制度下一篇:巷道锚杆支护参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