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技术

2024-10-07

康复技术(精选12篇)

康复技术 篇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将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列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 它们都是以“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和条件, 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只有将两者有机整合, 将技术课堂变成丰富多彩的、充满魅力的课堂, 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技术学习领域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和亮点, 特别是两个学科之间的整合, 更需要不断的探究、积累和创新,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使两者进行最优化的整合, 让两者在技术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 才能更好的展现技术课堂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康复技术 篇2

考核方案设计要突出形成性评价、加强技能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学习考核、项目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要求。1.项目任务考核

项目任务考核成绩比例共占80%(A线项目过程考核成绩占60%,B线项目结果考核成绩占20%)。A线每个项目按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由学生自评(10%)、小组评价(20%)、教师评价(70%)组成。

学生自评表

项目名称:组别:姓名:

注:此表用于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以便能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小组评价表

项目名称:组别:评价对象姓名:的意识和语言沟通能力以及查阅、汇总信息资料能力。

教师评价表

2.课程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

康复技术 篇3

关键词:心理学应用;技术基础;技术思想;技术手段

心理学研究包括了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心理学的应用是通过技术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涉及到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对于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来说,强化心理学的技术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目标,在心理学的方法论的探讨中,就包含了关于心理学应用技术的考察[1]。这涉及到心理学研究有关技术理念的生态学的方法论[2],也涉及到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3]。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有特定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的问题[4],心理学的技术研究有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5],心理学的技术应用有独特的途径和方式[6],例如心理学研究中的体证和体验的方法[7]。

一、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

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科学的目的与技术的目的不相同。科学的目的与价值在于探求真理,弄清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求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目的与价值则在于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技术工具或人工事物,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增长社会财富、提高社会福利、增加人类福祉的目的。

科学的对象与技术的对象不相同。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系统,包括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科学就是要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能与规律,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技术的对象则是人工的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人工生物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等。

科学的语汇与技术的语汇不相同。科学与技术在处理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语汇有很大的区别。在科学中只出现事实判断,从来不出现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只出现因果解释、概率解释和规律解释,不出现目的论解释及其相关的功能解释。因而,科学只使用陈述逻辑,技术回答问题就不仅要使用事实判断,而且要进行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不仅要用因果解释、概率解释和规律解释,而且要用目的论解释和相关的功能解释。

科学的规范与技术的规范不相同。科学与技术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规范有普遍主义、知识公有、去除私利和怀疑主义等四项基本原则,技术的发明在一定时期内却是私有的,属于个人或专利人。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漏技术秘密、侵犯他人专利、侵害知识产权等,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有研究指出,技术哲学问题涉及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的定义和技术的本体论地位;二是技术认识的程序论;三是技术知识结构论;四是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五是技术与文化;六是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8]。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技术到底是价值中立的还是负载价值的,这是一直都没有厘清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论,主要源于对技术本质的不同理解。换句话说,技术中性论者与技术价值论者眼中的技术可能是根本不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知识分裂”,这一点可能是造成技术中性论者与技术价值论者不能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中性论者看来,技术即工具、手段。技术中性论者并不否认技术的应用和技术的应用后果是有善恶之分的,是存在价值判断的,但技术本身作为技术工具、手段却是价值中立的。中立的技术工具只有效率高低之分,而不应从善恶等价值尺度出发去衡量,即应该把技术本身同技术应用区别开。

技术价值论主要表现为社会建构论和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从社会建构论者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出发,自然会得出技术是负载价值的结论。现代技术自主地控制着社会和人,决定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技术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左右着人类的命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无须依赖人类的力量和社会的因素,技术有着自身独立的意志与目的,负载着独立于人的客观价值。

技术价值论主张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从过程论的观点来看,显示技术最初表现形态的技术发明不是单纯的手段,而是合目的的手段,手段承载了人的目的,因此也就承载了人的价值。体现在技术手段中的人的价值也是潜在的,是没有成为现实的价值,因此技术发明不仅体现了内在的客观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外在的社会价值。从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是技术形态的又一次转化,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即技术原理与技术发明中所承载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过程[9]。

二、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思想

关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不同研究类别和研究类别的不同顺序,研究者可以有不同的设想和设计,这决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定位和发展。当然,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原有的关于研究顺序的理解和认识曾经给心理学带来了影响和促进,但也给心理学带来了不利和阻碍。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原有的研究顺序,并且给出应有的研究顺序。

在心理学的演变中,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技术研究的顺序曾经有过不同的变化。首先是理论、方法、技术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理论占有首要的位置或支配的地位。理论的范式、框架、假设、主张、观点等,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其次是方法、理论、技术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方法处于首要的位置。方法的性质、构成、设计、运用、评判等,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支配的部分。在这样两个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研究顺序中,技术都处在末位。显然,技术被认为具有附属的性质,具有从属的地位。这在心理学的当代发展中,是应该受到颠覆的。

心理学研究应有的顺序是技术、理论和方法,这是技术优先的思考。心理学研究的技术优先,重视的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定位、需求拉动、问题中心、效益为本。价值定位是指心理学研究者及其研究都应该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原有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张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研究者必须在研究中持有客观的立场。但是,技术中心则必然要有价值取向。需求拉动是指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所拉动的,越是发达的社会,越是高质量的生活,就越是重视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质量。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问题中心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以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效益为本则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考虑怎样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技术、理论、方法的顺序中,技术是由理论所支撑的,理论是由方法所支撑的。因此,所谓的技术优先并不是脱离了理论和方法的单纯的技术研究。

那么,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或者说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位,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根本转变,即从以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转向以心理生活为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是已成的存在,心理生活则是生成的存在。心理现象的研究是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绝对分离,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得到的就是心理现象。心理生活的研究则是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相对统一,研究者就是生活者,生活者通过自己的心灵自觉来把握、体验和创造内心生活[10]。对于心理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生活规划、规划实施和实施评估。人的心理生活是创造性生成的过程,是人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人自主创造出来的。

其实,人的心理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心理是后天形成的,是创造出来的,也是生成变化的。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已成的存在与看做是生成的存在有着根本的区别,心理学研究应该着重于生成的存在。或者说,人的心理意识不仅仅是已成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生成的存在,心理学的研究不应该仅仅着重于已经存在的心理意识,而更应该着重于创造生成的心理意识。在心理科学的推动下生成和创造出来的心理生活,才是合理的和优质的心理生活。

三、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手段

有研究者认为,应该确立现代心理技术学的研究门类,即应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及心理测验、测量、统计等技术手段,研究实际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就个体来说,这是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是对人的心理属性的量化研究,就是运用心理测量、测验的方法对各类人员进行心理过程与特质的测量和评价。就群体来说,这是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社会心理测查是对群体的心理倾向性进行测量与调查。心理倾向主要包括社会需要心理、对人与事的态度、群体人际关系等。就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失常来说,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商谈,使咨询对象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有所变化,从而能适应环境并保持身心健康。心理治疗则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矫治心理和行为障碍、精神(心理)疾病。就经济是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心来说,这是经济心理技术[11]。

有研究者阐述了心理技术学的构成,认为心理技术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该包括如下三个子系统:实验心理技术系统、心理测量技术系统和心理训练技术系统。实验心理技术系统的实验手段包括仪器、设备、器械、实验装置和相应的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方法,现代实验心理学除运用自身不断创造的先进仪器外,还广泛使用相关学科的先进仪器进行研究。心理测量技术体系包括智力测量体系、人格测量体系、非智力因素测量体系、能力倾向测量体系和神经心理测量体系等。心理训练技术系统又分为三个子系统:心理硬技术体系、心理软技术体系、心理技术经济体系。心理硬技术体系运用现代各种物质性技术手段,如物理、工程、生化、医学、生理、计算机等领域的物质手段,综合利用,构建心理学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物质化水平。心理软技术体系是将心理科学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技能与技巧,不能是经验的东西,而是要建构成套的完整技术体系。心理技术经济体系是要进行心理技术的开发,培育心理技术的市场,增强心理学自身的应用功能,增进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动力。同时,心理技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会提高心理指导和训练的技术水平[11]。

人的心理不是已成的存在,而是生成的存在。所谓已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就如同自然天成的产物,是现成如此的存在,是客观不变的对象。所谓生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不过是后天建构的结果,是朝向未来的存在,是共同合成的结果,是不断变化的过程。那么,如果从生成的方面来看,人的心理生活与人的心理现象有着根本的不同,心理生活是人自主建构的,心理现象则是自然天成的。所以,心理现象是已成的。生成心理生活的根本方式就是人的心理体验,心理体验不是现成接受的结果,而是心理创造的建构。

实证与体证是相互对应的,实验与体验是相互对应的。这就是说,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证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证的方法相对应的,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验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验的方法相对应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实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就成为了确立和保证心理学科学性的最为基本的准则[13]。这成为考察西方心理学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4]。实证和实验方法的运用也成为对文化心理进行研究和考察的核心。这体现在关于文化与自我的研究之中[15],体现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质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中[16],也体现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原则、基本理念和理论假设之中[17]。那么,除此之外的另类方法或内省方法则被列入非科学的范围之中。受到连带影响,传统心理学体验和体证的方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发展中国心理学的重要任务是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扩展。

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倡导天人合一、心道一体,即强调不要在人之外或心之外去寻求所谓客观的存在。道就在人本身之中,就在人本心之中。那么,人就不应该到身外或心外去求取道,而应该返身内求。所以说,人是通过心灵自觉或意识自觉的方式,直接体验到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传统所确立的是内省的方式,这种内省方式的一些基本原则成为了理解体证或体验方法最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内圣与外王,修性与修命,渐修与顿悟,觉知与自觉,生成与构筑。

但是,体验的方法则有所不同。所谓的体验就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把握心理对象的一种活动。这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认知,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理解,也包含关于对象的感受,包含关于对象的意向。体验的历程也是人的心理的自觉活动、自觉创造和自主生成,人通过心理体验把握心理自身时,可以是一种不去分离感知者与感知对象,不去分离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活动。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中,人是感受者,也是体验者。

体证或体验的方法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体验是一体性的。体验就是人的自觉活动或心灵的自觉活动,因此,体验并没有分离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体验不同于早期西方心理学的内省。内省严格说来,仅仅是对内在心理的觉知活动。这是独立的心理主体对分离开的心理客体的所谓客观的把握,是把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活动转换成对心理世界的观察活动。因此,体验实际上就是心理的自觉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所把握的就是心理自身的活动。其次,体验是真实的。实证的科学心理学一直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强调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当作客观的对象,甚至不惜把人的心理物化。体验实际上强调的不是客观,而是真实,真实性在于反对以客观性来物化人的心理行为。当然,体验应该是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客观性是对虚构性和虚拟性的排斥,而真实性则是对还原性和物化性的排斥。体验通过超越个体的方式来达到普遍性。再次,体验是生成性的。实证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已成的存在,或看做是已经如此的存在,心理学的研究就是描述、揭示和解说已成的心理存在。实际上,人的心理也是生成的存在,是在创造和创新中变化的存在。那么,体验就不仅是对已成的心理进行的把握,而且也是促进创造性生成的活动过程,正是通过体验,人能够创生自己的心理生活。最后,体验是整体性的。人的心理直接以个体化的方式存在,个体的心理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这种个体化或个体性就变成了一种基本的原则,即个体主义的原则。这在很长的时间内支配着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对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研究。实际上,人的心理的存在内含着整体的存在。在中国本土的心性心理学看来,道就内含或隐含在个体的心中,这就是心道一体的学说,是心性的学说。那么,体验或体证就是体道,就是证道,就是弘道。这是心理生成、心理创造、心理建构的历程。

[1] 葛鲁嘉. 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89.

[2] 葛鲁嘉.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9(2):140-144.

[3] 葛鲁嘉. 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5-19.

[4] 葛鲁嘉. 心理学应用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69-172.

[5] 葛鲁嘉. 浅论心理学技术研究的八个核心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4-38.

[6] 葛鲁嘉. 心理学技术应用的途径与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5):66-70.

[7] 葛鲁嘉. 体证和体验的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6-121.

[8] 张华夏,张志林. 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2):31-36.

[9] 张铃,傅畅梅. 从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14.

[10] 葛鲁嘉. 心理生活论纲──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2-117.

[11] 杨鑫辉. 略论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体系建构[J].心理科学,1999(5):455-456.

[12] 罗杰等. 论建构中国心理技术学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10-113.

[13] 郭本禹(主编).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76-177.

[14] 叶浩生(主编).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

[15] Markus,H.R., &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2):224-253.

[16] Ratner, C.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7:9.

手外骨骼康复技术研究进展 篇4

中风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更是导致患者致残的首要原因。手功能损伤在中风后幸存患者中较为常见,中风后为恢复手的功能需要患者进行高强度持续性的康复训练。研究显示持续高强度的重复训练可以提高中风后患者手部肌肉的力量,有助于手部功能的恢复[1]。目前对手功能的康复治疗主要是依靠医护人员的手动治疗方式,手外骨骼这种既能满足患者康复治疗的需求,又能使患者自主进行康复训练的康复训练装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手部外骨骼是一种固定于人手上的主动控制的机械驱动系统,能够带动手指同步活动,而手指和外骨骼受力运动的过程是互相反馈,相互变换的[2]。手部外骨骼可以协助患者进行重复性的手指康复训练,在此过程中手部外骨骼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模式带动手指实现不同自由度的动作以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研究显示利用手外骨骼进行手的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中风后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3]。本文从中风后手部功能损伤及康复治疗方式为切入点,从手外骨骼的结构及控制模式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手外骨骼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手部功能损伤及康复训练

1.1 手部功能损伤及康复治疗需求

手是人体重要的组成器官,人手由27 块骨骼组成,可以实现20 个自由度的活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由3 个关节组成,分别是远端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和指掌关节,这3 个关节能够实现伸展、弯曲2 个自由度,指掌关节还能够实现内收和外展2 个自由度。拇指也是有3个关节组成,分别是指关节、指掌关节和腕掌关节,其中指关节和指掌关节能够完成伸展和弯曲2 个自由度,腕掌关节同时能够实现内收和外展2 个自由度。这样每个手指都能完成4 个自由度的活动,因此人的整个手能够完成20 个自由度的活动[4,5]。对物体的操纵和触觉感知是人手的2 大重要功能。手对物体的操纵功能主要是指手在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对物体抓握、捏取以及对精细动作控制的能力[6]。手部功能的损伤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外力、烧伤以及疾病等多种原因都能够导致人手功能的损伤,其中由于中风引起的人手功能损伤最为常见。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新发中风患者有1500 万,其中有500 万患者死亡,幸存者会出现失明、失语、半身瘫痪以及思维混乱等后遗症,其中500 万患者会导致永久性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7,8]。目前中风后的康复治疗重点是对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中独立活动能力的训练,而往往忽略了患手和上肢功能的锻炼,患手恢复的潜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患手功能恢复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据统计显示在中风6 个月后,有65% 的患者患手功能缺失,不能进行日常操作,需要进行患手手部功能的康复训练[9]。对患者进行手部功能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自我认可程度,使患者更容易重新融入社会。

1.2 手功能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患者手部功能的损伤状态可以分为2 大类:1 手指处于挛缩状态,此种情况下手部肌肉的挛缩和形态学上的改变导致患手一直处于弯曲状态,手指伸展肌肉无力使手指无法伸展,这是中风后手部功能的主要表现类型;2 手指的强制状态,此种情况下患者腕部关节的活动范围小,患手指处于伸直状态[10]。人手的解剖结构复杂,组织结构精密,手部功能精细,因此中风后手部功能的恢复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目前的手部康复训练措施对医护人员的依赖程度较大,需要医护人员的手动辅助。

鉴于目前医疗资源的限制及康复成本压力,且中风后患者一般会出现行动不便等症状,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辅助患者进行手部功能训练的自主训练装置。利用手外骨骼这种康复训练装置对受损伤的手进行康复训练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康复方式。手外骨骼通过模拟人手的活动带动手指的活动,进而实现对患者患手的康复训练,实现手指功能的恢复[11]。根据使用功能不同可将手部外骨骼分为康复性外骨骼和辅助性外骨骼。康复性手部外骨骼可专门用来对手部进行锻炼,是以恢复手部功能为目的的一类外骨骼;辅助性手部外骨骼是用于支持手部功能损伤的患者进行日常手部操作的设备,辅助性手部外骨骼也可以作为康复性外骨骼进行使用。

2 目前手部外骨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手部外骨骼的研发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其来源于工业机械手的研制,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研究的深入,手外骨骼的结构和功能都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的手部外骨骼是一种主动控制的手部矫形器,只具有1 个自由度的活动[12]。日本科学家Turki在1995 年研制的LRP Master Hand手部外骨骼是一种远程控制的外骨骼,该外骨骼的运动轨迹由1 个角度传感器来测定[13]。1997 年日本的Kitada等[14]研制的手部外骨骼可以实现多个自由度的活动。同年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的手外骨骼可辅助宇航员在电机的带动下完成抓握与伸展动作[15]。早期的外骨骼设计相对简单,能够控制手部活动的自由度较少,对手指活动轨迹的控制与监控较弱。2000 年以后,手外骨骼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设计精密、功能完善的的手部外骨骼被研制出来。德国的Wege等[16]研制的手部外骨骼通过手部16 块肌肉来控制外骨骼的运动,可实现手部20 个自由度的活动。2007 年在第十届国际康复机器人大会上,Worsnopp等[17]汇报了一种针对食指康复的手部外骨骼,该设备能够模拟食指3 个自由度的活动,且安装有角度和压力传感器在保护手指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控制外骨骼的活动。2009 年在日本举办的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中,Fontana等[18]提出了一种针对食指和拇指功能恢复的外骨骼,该外骨骼能够实现食指3 个自由度的活动,拇指3 个自由度的活动,并且在指端安装有双向力传感器在手指的抓握物体时会产生力学反馈作用。2010 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研制的手部外骨骼使用肌电控制模式,通过气动橡胶肌肉来驱动手指的活动,能够实现手部10 个自由度的活动[19]。2015 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科研人员发现利用手部外骨骼对患者的患手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患手的活动范围及灵活度,具有较好的康复训练效果[3]。

近年来,我国手部外骨骼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外骨骼的位置控制及活动自由度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年研制的针对食指康复训练的手部外骨骼可以实现食指弯曲伸展、内收外展等动作,在该外骨骼上安装有多种位置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能够保障外骨骼的正常运行和手指的安全[20,21]。南京大学2009 年报道的手部外骨骼是一种针对单个手指的康复训练装置,该外骨骼通过气动系统提供动力。在外骨骼的传动装置上安装有4 个位置传感器,在外骨骼与手指的接触点上具有双向的力学传感器,利用该外骨骼可以直接进行单手指的康复训练或在虚拟端进行虚拟控制训练[22]。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11 年报道的手外骨骼主要针对食指和拇指进行康复训练,在外骨骼的每个指关节处都装有角度传感器,控制外骨骼的动作,在指端装有力学传感器,可以进行力学的虚拟反馈,该外骨骼可以模拟食指和拇指各自4 个自由度的活动[23,24]。

3 手外骨骼的结构及控制模式

目前手部外骨骼的研究逐渐增多。不同的外骨骼在控制模式、传感器、结构、驱动模式及其实现的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目前常见的手外骨骼,见表1[14,17,20,25,26,27,28,29,30,31,32]。

3.1 手外骨骼的控制模式

目前对于手部外骨骼的控制模式主要可分为3 大类:1 主从控制模式;2 生物电控制模式;3 预先设定模式。传感器是对手外骨骼的控制模式的重要反馈,能够保障外骨骼功能的实施及手指的安全。

3.1.1 主从控制模式

主从控制模式中手部外骨骼分别位于“主动手”和“从动手”上,“主动手”的操纵带动其上外骨骼的活动,与此同时位于“从动手”上的外骨骼重复主动手上外骨骼的活动轨迹,从而带动从动手的活动。在中风后手部的康复训练中以未受影响的手为主动手,以患手为从动手,主动手的活动带动从动手的活动,以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日本东京大学的Yamaura等[33,34]研制的手部康复外骨骼中就使用了该模式,在主动手的控制模块中安装了位置传感器,主动手手指的活动带动其上位置传感器的活动,位置传感器将手指的运动轨迹传输给从动手外骨骼的控制电机,通过电机的转动带动从动手手指的活动,进而协助患手完成手指的伸展和弯曲动作。日本岐阜大学Kawasaki等[35]2007 年研制的针对手部功能康复使用的手部外骨骼也是主从式控制,相较于其他的手部康复外骨骼而言,该设备能够实现手部18 个自由度的活动,同时该外骨骼通过力传感器检测手指和外骨骼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手指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该外骨骼的体积较大,重量较沉,患者的使用舒适度不佳[25]。日本九州大学的Jumpei等[36]2014 年研制的橡胶手也是一种主从控制的手部外骨骼,在主动手外骨骼上安装有角度和位移传感器,通过测定主动手手指位移的变化来控制从动橡胶手手指位移的改变,该设备的从动装置也能够作为手部外骨骼控制手指的活动。研究表明,中风后双手的同时康复训练与单手康复训练相比,手指活动的协调性会更好,手指活动的幅度明显增大[26]。因此主从模式的训练可能对中风后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1.2 生物电控制模式

生物电信号控制模式首先是外骨骼从机体的脑部或手部获得肌肉活动的生物电信号,通过对生物电信号的分析获得手指动作的意图,进而将指令传输给手部外骨骼的控制电机,通过电机的运转带动患手的活动。Benjuya等[12]于1990 年首先研制出了一种能够利用手部肌电信号控制的手部矫形器,但该矫形器只能对手指实现一个自由度的动作。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于2006 年研制的依靠肌电信号控制的手部外骨骼,该外骨骼有16 个关节,能控制除拇指外的其他4 个手指的16 个自由度的活动[37]。香港理工大学2011 年研制的手部康复训练外骨骼是通过检测拇指短肌和伸指总肌的肌电信号来控制外骨骼的伸展和弯曲动作。该手部外骨骼能按照使用者肌电图信号的强弱设定控制阈值,研究者对8个中风受试者每周进行3~5 个周期的训练,总共完成20 个周期的运动训练后,研究者发现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得到了明显提高[38]。Ngeo等[39]在2013 年完成一种依靠手部肌肉肌电控制的手部外骨骼系统,本研究中研究者首先用角位移传感器测定分析正常手指在弯曲和伸展一定角度时的肌电信号,通过正常手活动的肌电信号控制中风患者患手手部外骨骼的弯曲和伸展的角度,进而实现对患手的康复训练。德国的Soekadar等[40]研制的手部康复辅助外骨骼是利用脑电信号与眼部肌电信号的共同作用控制的,研究者发现该控制模式能够增强患者利用手部外骨骼辅助患者进行日常操作的适应性。生物电信号控制的外骨骼因为其控制模式由生物电信号控制符合人体的生理机能,因此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控制模式,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生物电检测是非创伤性的,而控制手部活动的肌肉相互之间是互相重叠的,因此无法对手指活动的所有肌肉或脑部的信号进行采集及分析鉴别,因此外骨骼动作的灵活性会受限制。

3.1.3 预先设定及虚拟触觉交互控制模式

预先设定控制模式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外骨骼控制模式。预先设定是指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已预先设定好外骨骼的运动路径,通过外骨骼的活动带动手部的活动[28]。该模式能够提高患者训练的趣味性,增加患者主动参与的主动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手部外骨骼系统[21]以及北航的手部外骨骼系统[24]都采用了预先设定的控制模式。Sergei等[41]的手部外骨骼系采用了预设定控制模式,在康复训练中通过虚拟端设备模拟手部的弯曲动作、弹琴及力量测试等任务。研究者选择了8 位中风后手部功能损伤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研究者发现受试者手指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速度均有所提高,在临床测试中患者完成任务的时间有明显降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手部外骨骼也是预设定控制模式,其利用手部外骨骼的虚拟端进行日常生活用品的操作任务训练,如倒水、取食等任务,训练1 个月后6 名受试者虚拟操作的能力增强,临床检测也显示患者手指的灵活性增强[3]。预设定模式的优点是对手部活动的控制简单,易于实现,稳定可靠,且重复性好,但缺点是该模式的动作固定,患者手指的活动是一种被动活动过程,降低了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主动参与性。

3.2 传感器对手外骨骼的控制反馈

传感器是手外骨骼控制反馈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不仅能够调控反映外骨骼完成动作的状态而且能够保障手指的安全。随着手外骨骼功能的越来越复杂,对其进行外骨骼进行监测的传感器的类型和功能也在增多。功能简单的手外骨骼只含有一种传感器,如日本东京大学Yamaura等[33]研发的手外骨骼系统只含有1 个位置传感器,该外骨骼的缺点是没有压力传感器,无法检测手外骨骼对手指的施力情况,容易造成手指的损伤。常规手外骨骼有2 种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位置传感器可以监控外骨骼的活动位置,也可以检测电机的转动力矩;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外骨骼对手指所受的压力,也可以监测动力传动装置对外骨骼所施加的力量。功能更复杂的的手外骨骼会含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如柏林大学研制的通过肌电模式控制的手外骨骼含有5 种不同的传感器,分别是两种角度测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肌电描记器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在该手外骨骼中肌电描记器传感器通过从控制手部活动的肌肉中获取肌电信号来控制手外骨骼的活动;两种角度测量传感器分别通过测量外骨骼的活动角度和驱动外骨骼运动的电机的转动角度来监控外骨骼的活动位置;在外骨骼每个手指都有6 个压力传感器,分别位于手指指节与手外骨骼接触的部位的上方和下方,可以监测手外骨骼对手指所施加的压力。电流传感器用来监测驱动手外骨骼活动的电机中的电流,通过对电流的分析可以获得电机扭矩的变化进而也可以推算出电机对外骨骼所施加的力量[37]。传感器的使用使得手外骨骼的控制更加精细,使用更加安全。

3.3 手外骨骼的机械结构及驱动模式

外骨骼是固定于手部的驱动手指活动的机械系统,由于手部的骨骼多且小,因此手部外骨骼的结构设计相对复杂,目前常见的手部外骨骼的机械结构主要是连杆装置、滑轮机构及齿轮装置等。直流电机系统控制的驱动装置和气动系统控制的驱动装置是目前手部外骨骼活动的动力来源。

3.3.1 连杆装置

连杆装置是外骨骼的结构中最常见的应用机构。Turki等[13]在1995 年研制的手部外骨骼就是一种由直流电机驱动的四连杆机构组成的的手部外骨骼,该外骨骼能够实现人手的14 个自由度,四连杆机构手外骨骼结构,见图1[25]。 Kitada等[14]在1997 年研制的手部外骨骼是一种连杆装置的曲柄滑块结构的,该外骨骼能够完成20 个自由度的活动。意大利米兰大学2005 年时研制的手康复外骨骼[42],是通过连杆装置将四个手指固定在一起,由直流电机带动手指的活动。Frisoli等[43]于2007 年研制的食指康复外骨骼是一种六连杆装置,通过电机驱动外骨骼的伸展活动带动食指的运动。我国南京大学2009 年研制的触觉虚拟交互模式的外骨骼是连杆结构的,该外骨骼通过一个四连杆机构与手指相连,由气动系统提供动力来驱动外骨骼的运动,进而带动手指的运动[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年报道的针对食指康复的手部外骨骼是基于连杆装置构成的,通过电机的驱动其能够实现食指全部4 个自由度的活动[44]。Nasiłowski等[45]2014 年设计的一种手部外骨骼通过连杆机构控制手指活动。连杆装置的结构简单,活动灵活,但是连杆装置在手指自由度实现方面往往受到限制,且连杆装置的外骨骼体积相对较大。

3.3.2 滑轮机构和齿轮装置

在手部的外骨骼结构设计中,滑轮机构[17](图2)和齿轮装置[13](图3)也是常见的结构。Chiri等[32]设计的手部外骨骼是通过滑轮机构进行控制的,在该外骨骼中直流电机通过缆线带动外骨骼上滑轮的转动进而带动手指的活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制的食指外骨骼由4 个滑轮机构组成,其中3 个控制食指的弯曲伸展活动,一个滑轮控制食指的内收和外展活动,每个滑轮机构都各有一个直流电机提供驱动力[46]。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08 年研制的手部外骨骼是基于齿轮转动而控制手指活动的外骨骼,每个指关节的活动都有一个扇形齿轮和正齿轮控制,齿轮的转动带动手指的弯曲和伸展活动,齿轮的活动由直流电机驱动,该装置能够实现每个手指2 个自由度的活动[21]。Loureiro等[47]报道的手部外骨骼系统能够控制拇指和其他4 个手指的活动,其外骨骼的活动是基于齿轮和螺纹结构的转动,直流电机带动螺纹的转动进而通过齿轮驱动外骨骼的活动,该装置能够实现手指3 个自由度的活动。Worsnopp等[17]设计的手外骨骼是以食指康复训练为目的,在该装置中使用了线传动的正齿轮和扇形齿轮机构,该外骨骼能够模拟食指的3 个自由度的活动。东京大学2005 年研制的手部外骨骼也是由齿轮机构构成的,在该外骨骼系统中研究者使用了条形齿轮和扇形齿轮,通过直流电机带动2 种齿轮的转动进而带动手部实现弯曲伸展的动作[48]。滑轮和齿轮装置在手外骨骼自由度的实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其活动速度减慢且增大了外骨骼活动的摩擦力,对驱动电机的驱动力要求较高。

3.3.3 驱动模式

直流电机是目前外骨骼系统驱动力的主要来源,以上介绍的外骨骼系统主要是由直流电机提供动力的,除此之外气动系统也是手部外骨骼常见的驱动动力。哈佛大学2005 年研制的手部康复外骨骼的驱动力就是由两个气动杆提供的,气动杆的末端和手指端外骨骼通过控制杆相连,进而气动杆的动作带动手指的活动,该装置能够实现手指弯曲和伸展2 个自由度的活动[30]。匹兹堡大学研制的食指外骨骼的驱动力也是有气动系统通过,在该装置中气动杆通过线传动装置与外骨骼相连,气动杆的活动通过缆线的活动带动手指的伸展和弯曲,该外骨骼系统能够完成食指的2 个自由度的活动[27]。日本岗山大学的手部外骨骼是通过气动的橡胶肌肉来控制手部的活动的,通过控制橡胶肌肉气体的体积进而引起橡胶肌肉的伸展和弯曲进而带动手指完成6 个自由度的活动[49]。除此外罗格斯大学2002 年研制的手部外骨骼[29],南京大学2009 年研制的食指外骨骼[22]都是有气动系统作为外骨骼活动的驱动力的。

4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康复科特色技术 篇5

1、治脊疗法

治脊疗法是我科色医疗项目,它将中国传统医学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以精确诊断为基础、轻巧安全手法为手段,治疗脊椎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脊椎炎等病症。其特点:诊断精确、施治安全、疗效显著。

2、偏瘫康复治疗

偏瘫患者康复主要治疗方法有:各种针灸治疗、促进神经发育的Bobath技术、皮肤感觉输入促通的Rood技术、中枢性促通的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促通的PNF技术。我们将这些科学的训练方法贯穿整个恢复过程之中,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动态颈椎牵引

动态颈椎牵引即在牵引过程中缓慢改变牵引角度,解除椎间软组织的痉挛,舒展椎间韧带及关节囊,利于关节复位,较传统颈椎牵引具有疗效显著优势。我科是目前上海地区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应用此技术的唯一单位。

4、针灸治疗

各种针法治疗急慢性疼痛、脑中风、失眠症、更年期综合、月经不调、痛经、遗尿、阳痿早泄、膀胱综合症、手术后顽固性呃逆、肠胃功能紊乱、神经损伤功能恢复及骨关节术后等。尤其对一些疑难病症如针刺治疗冠心病、针刺至阴穴转胎位等具有显著疗效。

5、孕产妇并发症运动治疗技术

5、平衡评估与训练

康复技术 篇6

现将2005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来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例为2005年6月~2006年6月,由门诊和神经科收治到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病人,共86例。均经CT确诊,排除其他颅内疾患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脑出血24例,脑栓塞62例;右侧偏瘫44例,左侧偏瘫42例;男70例,女16例,年龄38~79岁,平均63岁。患者病情已基本稳定,开始接受康复治疗的平均时间为发病后25天。将以上病例分为两组:早期康复43例,对照组43例。对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修订的Asworth分级法评定。

治疗方法: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无进展后48小时后开始,Glasgow评分≥9分时开始康复介入。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动疗法主要结合运动再学习方法和Bobath疗法,按脑卒中的功能障碍特点循序渐进,内容包括:①定时体位变换和保持良肢位: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2小时辅助翻身1次。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②患者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按照由肢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同时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③多做抗痉挛模式活动,如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背伸,指伸展,伸髋,屈膝,踝背屈等。④床上活动:使患者尽快从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的康复训练程序上来。a.肢自被动运动: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指之上(Bobath握手、)利用健侧上肢进行患者患侧上肢的被动运动,注意肘关节要充分伸展;b.桥式运动:分为单桥和双桥。指选择性髋关节伸展运动,早期床上体位变换训练内容之一,由于姿势像桥而得名。⑤按摩:对患侧肢体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⑥嘱患者于非治疗时间进行坐位训练,床头摇高30°,当患者坐位承受得最长时间超过30分钟后,隔日增高10再训练,直至能维持90并超过30分钟后,开始进行床边健,患侧起坐训练。⑦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训练。⑧床边坐位平衡训练,应从偏瘫侧开始,可使偏瘫侧向前,以取代通常后缩的姿势。⑨站立平衡训练,包括:a.下肢负重的站立活动:双膝屈曲、重心向侧方转移、用叉握的手推球、玩球活动。b.负重的被动活动。c.肢交替负重活动:上下楼梯、跷跷板上的活动、重心转移、向健患侧迈步。d.腿负重的战立活动:用患腿踢足球、患足在毛巾或纸上前后滑动。⑩步行训练,整个训练期间,教会家属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以便在非治疗时间也能得到部分训练,同时也减少因护理不当导致得患肢再次损伤。

作业疗法包括:卧床期的治疗措施,是保持良好的姿势、正常关节活动度,预防和纠正单侧忽略,尽可能使腕关节保持在功能位上。离床后的治疗:①关节活动度的维持和改善;磨砂板、桌面上的简单游戏,同时必须保证患侧手指的外展;制作并佩带分指板和腕关节背屈、拇指外展的矫形器;轮椅上的正确坐姿。②功能性运动训练:a.抑制痉挛:训练时注意放松,在上肢痉挛较明显时,避免做对手的抓握功能要求较高的动作,避免过度使用健侧手。b.针对协同运动的训练,应多进行分离运动的训练。c.上肢基本动作训练,包括:向前推动球体的活动、木钉盘活动、双手协调动作训练、手指抓握及精细操作活动的训练、利手交换训练、文字书写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肌电生物反馈可引导患者学会根据不同的肌电数值和视听信号,仔细体会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通过反复学习和训练,达到能按治疗需要自我调节肌电电压,从而使肌肉放松或紧张。一般每次训练5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训练,反复训练4回,每次总共训练10~15分钟,肌肉收缩75~100下,每日可训练1~3次。并且心理治疗贯穿整个过程。以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训练时间的安排:运动疗法每日1次,每次45分钟,每周5次;肌肉生物反馈时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每周5次。未给予对照组任何康复治疗,但由些患者自行活动,有些患者家属根据自己的认识,帮助患者活动。

评定方法:肌张力评定采用迟缓性麻痹程度的评定和修订Aswonh痉挛评定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法。对每例患者在其生命体征稳定后2天进入课题时即进行第1次评定,在30天后进行第2次评定。

结果

结果见表。

讨论

Bobath技术是目前用于治疗脑卒中康复初期病人最普遍的一种技术。Bobah认为:应用反射抑制模式来抑制上肢躯干屈肌痉挛,能在建立反射性稳定的姿势基础上进行各种活动,提高运动能力和控制能力;并且强调早期功能锻炼,主张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通过接触患手和患肢,给予患者技巧性指导使其体验刺激,逐渐输入触觉-运动系统,使患者肢体保持正常模式运动。

运动再学习技术:卒中后肌肉活动恢复时,有几种错误的倾向,并通过用力加重,即可能活动了不应活动的肌肉,可能过强收缩肌肉以代偿控制不良,可能活动健侧而非受累侧,虽活动了应活动的肌肉,但肌肉间的动力学关系紊乱。因此,运动学习包括激活较多的运动单位和抑制不必要肌肉活动两方面,最好按运动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完成动作的肌肉进行训练。运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低水平用力,以免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扩散。通过正常的运动功能训练,诱发来自皮肤、关节处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的传入性活动和来自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冲动信息的传出活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重组,最终恢复对运动的控制能力。

康复技术 篇7

技术转移和技术转移机构

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 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技术转移机构, 是指为实现和加速上述过程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 包括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和技术投融资服务机构等, 但单纯提供信息、法律、咨询、金融等服务的除外。

作为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 在全国众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中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以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 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 推动产学研联合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措施, 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大背景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技术转移, 是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近年来,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与巨大的社会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在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存在着较多不适应的问题。

第一,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现状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不适应。我国技术转移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技术要素的转移和流动以及转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许多障碍, 我国缺乏明确的技术转移战略等, 技术转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障碍性因素导致科技和经济不能有效结合, 巨大的科技资源不能转化经济竞争能力和国家竞争力, 从而延缓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战略构想的实现, 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不适应。针对资源紧张、环境恶化、能耗过大, 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国家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除需要采取法律、制度、管理、行为等措施外, 关键在于推动相关的技术成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转移和转化, 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事实说明, 我国现有的技术转移体制还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 技术市场发展落后。我国技术市场是最重大的创新环境建设内容之一,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市场。二十年来, 已经初步建立技术市场体系, 技术合同交易额不断上涨。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比较滞后, 还不能完全适应自主创新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施技术转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环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环境”, 是实施技术转移行动的重点。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法律和政策环境, 为此, 在“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中将“健全技术市场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体系, 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法律环境”作为重要内容。因此, 在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进程中研究制定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条例, 研究出台技术及技术服务信息发布标准等规章制度, 在稳定现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新的政策, 推动技术转移机构的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职务技术成果管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将成为重点任务。例如: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了对“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 对技术转让给与了大幅度的所得税减免政策优惠。同时, 国家科技部还继续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其他政策, 例如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和企业吸纳技术等方面的税收政策, 以使我国技术转移法律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构建与自主创新战略相适应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通过开展技术转移促进行动, 不仅是要加速推进技术转移, 更重要的是把技术转移这一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充实完善起来,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第一, 必须适应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创建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推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 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上构建技术转移体系, 促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创新链中快速、高效地流动起来。第二, 以有利于实现创新目标和提高技术转移效率为宗旨, 确立各技术转移主体的分工、交换和互动关系。一是改变由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的传统模式, 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以企业的创新需求为导向, 引导和拉动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研究开发活动, 倡导企业成为技术转移中的中坚力量。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源头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专门机构, 整合知识创新资源, 并逐步将技术转移成效纳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转让成果, 而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转移, 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帮助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使企业尽快具有领导技术潮流的竞争力。三是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转移纽带和桥梁作用, 通过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整合多方资源, 为技术转移全过程提供高端、优质和高效服务, 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能够摆脱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困扰, 以更多的精力从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四是加强技术转移各主体间的多向互动, 促进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 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和技术转移联盟, 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第三, 新型技术转移体系应该形成政府有力支持和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为了保障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开展, 国家科技部在火炬计划中安排了技术转移专项资金, 同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增设了支持产学研合作和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专项资金, 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加大对技术转移的投入, 使技术转移得到持续开展。

加强引导, 开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工作。技术转移机构是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整合、服务、承载作用, 是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为了有效引导和推动促进行动的开展, 根据技术转移工作的需要, 建立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同时进行建设中国创新驿站的试点。

康复技术 篇8

1 毕业实习方法及安排

1.1 实习目的

通过毕业实习, 使学生了解康复医疗机构的组织形式及设置, 各种康复诊断、评定及治疗的设备, 巩固、提高康复功能及康复治疗的技术, 各种常见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康复治疗技术应用能力。

1.2 实习时间

在高职三年级进行为期1年的毕业实习。

1.3 实习要求

1.3.1 岗位教育

包括介绍医院的整体概况及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康复技术人员素质教育;指导教师宣读实习计划。

1.3.2 轮转时间安排

(1) 轮转实习:每个治疗室实习1~2个月, 实习岗位包括:PT、OT、ST、针灸、按摩、理疗等。 (2) 专业定向实习:由个人选择与带教教师推荐结合来确定定向实习的专业。具体时间安排可根据各实习医院的情况而定。

1.3.3 教学组织安排

(1) 带教教师:由实习医院安排带教教师, 按照实习大纲要求完成实习计划, 带教教师负责每位学生的业务指导及行风教育。科室领导负责检查师生实习计划的落实情况。 (2) 临床讲座:由实习医院安排有关康复医学学术进展的专题讲座, 计划安排4~5次。

1.3.4 作息时间安排

实习阶段, 学生的节假日安排按照所在实习医院的规定执行。

1.3.5 实习要求

(1) 尽快熟悉实习环境。 (2) 遵守实习医院的规章制度, 病事假实行请假制度, 要求有假条。病事假1天由带教教师批准;2~3天由科主任批准;3天~1周由医务科批准;1周以上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批准。无故旷工累计10天或病假累计8周或事假累计6周者不允许参加毕业考试。 (3) 爱护公物, 在实习中损坏物品除及时报告外, 由实习医院按有关规定处理。 (4) 毕业实习生应每天写实习记录, 及时总结学习的收获, 带教教师要定期检查。 (5) 严格执行出科考试制度, 随出随考。 (6) 如实填写实习手册, 由带教教师盖章及填写评语, 且由实习医院盖章方为合格。

1.4 实习内容

包括康复功能评定、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及其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等。

2 毕业实习考核方法

2.1 各项实习内容考核成绩

计算方法:总成绩 (100分) =技能操作成绩 (60分) +理论成绩 (20分) +平时成绩 (20分, 包括减/加分项成绩) 。上述各项实习内容 (包括康复功能评定、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及其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 分别从技能操作、理论知识与平时表现3方面进行考核, 具体标准见表1。

2.2 毕业实习考核成绩

毕业实习总成绩为各单项成绩相加后所得总和的平均数, 将其转化为五级分制作为毕业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五级分制与百分制参考数值:优秀 (100~90分) 、良好 (89~80分) 、中等 (79~70分) 、及格 (69~60分) 、不及格 (≤59分) , 并要求实习医院给出相应的评语。

摘要:探讨高职康复技术专业毕业实习的方法及其考核办法, 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结合, 以加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并提高其职业素质。

康复技术 篇9

课程选择与参与人员

课程选择选择康复专业课基本完成的学期末, 以《临床康复学》作为试点课程。《临床康复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医学概论》的基础上开始教授的一门课程, 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门专业课, 便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加以融会贯通。

参与人员 (1) 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06级全体学生, 共49名。学生自由组合, 每3~5人为一组, 共分12组。 (2) 邀请实习生与毕业生参与教学指导, 选择不同实习单位、工作单位的实习生与毕业生参与教学。给实习生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同时也可使实习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毕业生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人员, 他们可以直接带回所在单位的评定、治疗方法, 有利于不同单位、不同治疗方法的相互交流。另外, 实习生与毕业生都刚刚走出校门, 有明显的学生特质, 最了解学生所需。 (3) 参与上述课程教学的全体教师。

实施方法

PBL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操作—总结”四段式教学方法。

病例准备即PBL四段式教学法中的“提问”部分。在《临床康复学》的课堂讲授之后, 经全体教师研究决定选择康复医学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小儿脑瘫”作为讨论病例。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病例, 分别交各小组。要求各小组在一周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资料阅读、网络搜索等方式研究病例, 制定病例治疗方案, 确定治疗方法, 总结病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讨论以病例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各小组推选学生代表发言, 阐述其对提纲中若干问题及所选临床病例的看法, 各组可畅所欲言, 展开辩论。在此过程中, 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控制讨论节奏, 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活动, 各小组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学习哪些知识及获得这些知识的途径, 并将学习任务分配到每个学生。围绕各自的学习任务, 各小组再利用一周左右的课余时间, 通过查阅资料、组内讨论、请教教师、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关信息, 鼓励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操作综合各小组讨论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病例并实际操作治疗过程, 以评定、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为重点。学生操作结束后, 请实习生与毕业生就所在单位面对同样病例时的治疗手法予以演示。操作演示后, 各小组分别总结治疗过程。

总结由各小组分别总结病例及学习过程与心得, 教师针对每个病例, 结合来自实习生与毕业生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讲解, 作出综合分析, 对一些共性问题和争议较大的疑难问题作详细分析, 归纳重点、难点, 引导复习基本概念、临床特征, 介绍最新进展, 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 指出不足之处, 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

教学评估

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在课程完成之后, 由学生填写自行设计的《PBL教学反馈表》, 并进行分析、统计。《反馈表》共包括五部分内容:对PBL教学法的评价、对病例设计的评价、对教师组织的评价、对实施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评价。

实习生与毕业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请实习生与毕业生分别就教学方法、教师表现、教学效果与自身能力提高四个方面发表意见。

教师对PBL教学法的评价由主讲教师对所组织的课程进行总结, 在教研室内进行讨论, 分析PBL教学法的优缺点、教学效果、学生反映等问题, 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结果

共回收学生填写的《PBL教学反馈表》49份。学生对PBL教学反映良好, 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新颖、生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加学习兴趣, 为将来步入社会增强信心。部分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 如整个教学过程准备不够充分、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过多、教学病例如果改为真正的病患者则更有说服力等等。

实习生与毕业生认为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理想, 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学知识并非无用, 而是不知道怎么应用, 只有进入实习、就业阶段才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往往需要通过再次学习或自学重新补充基础知识, 而PBL教学法可以更直观地提供一个学与用的平台, 能较早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讨论认为, 实施PBL教学法的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

讨论

PBL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PBL学习过程, 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合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与创新的能力等, 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性,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成为具有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PBL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 而将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地位, 这种方法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往往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进取的精神。而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强调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 从而学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PBL教学中, 教师走下讲台, 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工作, 但教师与学生的分工各有不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小组明确分工, 引导、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而学生是真正的主角, 从接受问题到解决问题, 始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

总之, PBL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鼓励自主探究;强调社会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 可以说, PBL教学法尤其适合高职教育,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流与合作、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

摘要: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06级全体学生为对象, 采用“提问—讨论—操作—总结”四段式教学方法, 邀请实习生、毕业生共同参与, 在PBL教学方法试点研究过程中, 结合病例模拟与实操演示, 探索PBL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高职,康复技术,PBL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静, 邱萌, 夏秋蓉.PBL教学法在成人护理教学中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3) .

[2]刘冬林, 郭永松.科技进步与高等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2) .

[3]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1) .

[4]唐亚平.论PBL教学法中问题的设计[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27) .

康复技术 篇10

1 开设本课程的作用

1.1 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 彰显传统康复优势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在课程设置上十分重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观等理论精髓, 在介绍中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将针灸技术、推拿技术、传统疗法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及方药技术等整合为康复技术。

1.2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更好地服务康复医学事业

2009 年3 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9]6 号) 提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 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因而,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设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可以促进地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就是该课程得以顺利开展和不断改进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支持。

1.3 使古今中外康复技术融通,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课程既重视传统康复技术的传承, 也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在传统康复技术中的应用, 如电针技术、真空拔罐、穴位电子发光模型、经穴仿真操作系统、多功能电子立式温灸艾灸仪器及其他热疗技术等。通过学习经穴识别、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传统康复技术, 让学生深刻领悟传统康复技术的精髓。

2 本课程的建设思路与出发点

2.1 建设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 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针, 课程组坚持“校企合作、理实一体”的课程建设理念, 以“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方法、强化项目训练”为主线, 扎实推进“双师引导、训用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2.2 出发点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亲身体验的热情, 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模拟岗位训练场景, 使之在“做”中去发现知识、掌握技能。

二是有利于学生职业品德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社会这两个热点问题, 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和典型事例的引导作用, 不断增强学生职业素质。

三是有利于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把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临床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 教学改革思路

3.1 基于传统康复岗位工作过程和地方特殊性病种调整教学内容

首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等方针及专业行业调研, 在分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际工作岗位 (群) 任职要求的基础上, 剖析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段九大项目”。以“九大项目”设置学习任务, 根据任务制订教学目标, 并通过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各教学情景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强。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理论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案例导入, 教师指导, 师生互动, 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康复理论和技能操作的要点, 为实训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校内康复实训中心进行基本技能专项训练和综合实训, 并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放校内实训室, 安排教师指导,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强化训练, 能较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各项操作技能。

最后, 教学内容突出常见病、多发病。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受季风影响, 冷暖气流交汇频繁, 降雨天数较多, 相对湿度较大, 地处低纬度山区, 天气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 立体气候明显。因而, 风湿病、骨科疾病等是贵州的常见病、多发病。所以, 针对这一特点, 教学中多引入贵州常见病、多发病案例, 让学生通过学习训练, 掌握这些病的传统康复技术。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适应医院康复科、针灸科、推拿室等岗位的工作, 增强了学生职业生涯角色转换能力及课程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 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合理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项目操作流程

一是创新课程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有别于一般中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是在充分分析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 遵循“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依据, 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以传统康复基础为主的基础模块和以针灸、推拿、传统疗法为一体的治疗模块, 共9 个项目 (技术) 。以治疗重大疾病为导向、以经典方剂为依托, 形成“一周一方、两周一技”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实现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融合。

二是采取“六步教法”,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由专任教师在校内采用全程多媒体教学, 课堂上由教师指导, 师生互动, 注重将案例导入课堂, 密切联系实际, 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的要点, 为实训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项目教学中, 教师首先对所讲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感性认识;接着, 提出一个临床常见的案例, 指明需要完成的任务, 由学生试着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 教师分析该问题, 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最后, 列出治疗方法, 总结归纳该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通过这种“理论学习—案例导入—思考讨论—提出方案—仿真操作—解决问题”的“六步教法”,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而且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了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做相结合的目的, 形成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强化课程核心技能训练。为搞好技能训练教学, 首先制订教学标准和技术规范, 并依据教学情景分组教学,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机会, 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由各组带教教师先集中讲解示教, 边操作边讲解操作过程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学生再独立操作, 接着教师巡视、指导、检查, 最后根据实训项目的评价标准给出实训成绩。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放校内实训室, 安排教师指导,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强化训练, 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同时, 为强化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利用周末分批次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或校外医院中医科见习,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学习和领悟实际操作方法。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 以患者为学习对象, 让学生了解诊疗全过程,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医患交流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工作责任心和义务感, 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学生在两年的校内学习后, 进入医院传统康复岗位实习。

3.3 规范教学内容, 多形式多途径呈现教学内容

邀请行业专家及课程组教师, 在充分分析传统康复实际工作岗位任职要求的基础上, 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专题研讨, 总结临床一线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 科学制订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 制作课程教案、电子课件、习题集等。同时, 在现有精品课程网站及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网站内容, 完善网络在线互动教学环节, 实现师生多渠道交流。

4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 以附属医院为基地, 以案例式教学为切入点, 以多媒体技术应用为载体, 以教学情景设计与建设为核心, 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热情, 引导学生把学习中构建的知识体系用于解决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1) 情境教学法。师生分别扮演患者、医师、患者家属等不同角色, 让学生在模拟门诊、病房通过模拟活动互诊、互问, 按操作规程完成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各项目的操作, 帮助学生牢固建立起传统康复治疗的思维模式。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由学生扮演医师和患者, 并适时互换角色,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步练习, 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传统康复工作任务的同时, 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增强。

(3) 视频导入法。让学生观看简短视频或向学生展示实物或教具, 然后在教师边展示、边讲解、边示范的同时, 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实训, 达到既理解又记忆、既获得知识又训练技能的目的。

(4) 案例导入法。根据教学目标给出不同的临床案例, 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 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5) 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演示、操作、训练同步进行, 将抽象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具体生动。我校现有3 台中医、针灸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供学生开放学习, 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

5 “三段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5.1 基本含义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我们将教学内容依据知识的相关性和内在逻辑, 把经络腧穴与针灸推拿归为针推疗法, 将方药技术、拔罐、刮痧、足浴、太极拳等归为其他传统疗法, 将各科疾病的传统康复治疗归为疾病康复, 共3 个模块。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相结合、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理实交替与临床运用相结合、平面教学与立体教学相结合, 从而实现知识结构上连贯有序, 临床治疗技术难度上循序渐进和学习空间领域上多维互补。

5.2 “四结合”具体内容

(1) 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相结合。在彰显中国传统康复精髓的前提下,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 结合我市医疗卫生实情, 参照职业资格考试标准, 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本课程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 以治疗常见疾病为导向, 切实创新课程教学情景, 又不忘传统康复技术的内涵。

(2) 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又是本专业的特色课程, 特色就在于“传统”二字, 但坚持传统并不等于排斥现代技术, 而是把现代康复技术 (如电针、脉诊仪、针刺参数系统、推拿参数系统等) 正确引入实训操作, 力争使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使学生求知得到充分满足, 使临床技能得到充分训练。

(3) 理实交替与临床运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中医针灸推拿中心的资源优势, 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理实一体。在理论教学中导入临床案例, 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情景模拟教学, 使学生对完成各个项目任务的目的、过程和意义都了如指掌。

(4) 平面教学与立体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录像、CAI课件、习题、试题库、教案等基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加强课程网络化建设, 并不断充实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规范、岗位操作规范、文献资料等课程教学资源, 以利于学生学习参考。

6 下一步建设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教学团队。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进行专业进修培训等, 以促进高学历人才队伍建设。定期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习, 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带领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 不断提高专业竞争力。

(2) 注重教学工作与临床、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 积极申报科研课题。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室要求每年每位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不少于1 篇, 力争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争取院级以上教改课题立项。通过科研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并用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3) 积极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讲授中多用启发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在见习教学内容和方法上,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合本课程实际情况, 优化多媒体课件, 不断完善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考试标准、网络资源库等, 并开展网络答疑、网络测试, 进一步完善教学运行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等。

(5) 始终把实训及临床见习等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两翼”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仿真教学, 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康复治疗活动的各种情景, 分析并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将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电子教案、CAI课件、实训基地介绍、项目操作流程、操作评分标准、试题库、参考资料等上传校园网,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摘要: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是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 它是依据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基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一线岗位所需职业能力, 按照“校企合作、理实一体”的课程建设思路, 由行业专家和一线教师在长期医教合作过程中,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以临床传统康复岗位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 参照康复相关资格考试标准, 形成以项目任务为引领, 以理实一体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 逐渐形成“三段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取得初步成效。

变颠覆技术为增效技术 篇11

许多IT部门正在竭力应对同时到来的越来越成熟的潮流,比如社交网络、移动技术和云计算。这些潮流正在迅速成为主流。IDC的数据显示,“第三种计算平台”技术占了如今所有IT开支的大约20%,而且正以每年约18%的速度共同增长。到2020年,这些技术将占所有IT开支的80%。而据美国《计算机世界》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IT经理们在为2012年及以后规划人员配备时,越来越考虑创新和这些颠覆性浪潮。招聘计划方面同比增幅最大的一些工种涉及应用程序开发(包括移动开发)、Web 2.0(包括社交计算)以及为大数据分析做准备的商业智能等。

对于席卷IT行业的浪潮,我们当然希望看到产生的是相长干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如何才能确保这种局面呢?

尽管这听起来很复杂,但是相长干涉的关键貌似很简单:整合。我之所以说“貌似很简单”,是因为不仅仅每一股技术潮流需要整合,多股潮流之间也需要整合;而且整合的范畴必须从技术整合,延伸到最终用户体验方面的策略整合、流程整合,甚至人员整合。

几个例子也许有助于说明这种情况。

拿社交计算来说。许多企业看到一个个社交孤岛冒了出来:整个企业里面出现了多个社交计算平台。可能有一个企业平台用于员工个人档案和新闻源;另外还有不同的平台,这归因于默认情况下直接随带社交功能的CRM或者ERP软件。这些社交孤岛现在需要整合起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整合起来,以免破坏社交计算的基本前提,那就是可以通过广泛的、互连的社交网络提高工作效率。而孤岛不利于必要的互连互通。

至于移动计算,情况又有点不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建有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用来管理移动应用程序的部署,而且为企业IT部门提供了一定级别的控制性和可管理性。但随着移动越来越成为应用程序架构的一部分,整合方面的挑战变成了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和部署方面要有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案,这种生命周期要与传统的企业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相一致。应用程序商店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但是企业要有更宽广的视角,还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怎样长期维护、最终停止使用应用程序;如何把一种更严格的测试和质量控制方法纳入到总体方案当中。

在云计算领域,SaaS同样成了应用程序架构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些企业已得益于采用SaaS模式来提供电子邮件和协作等服务,现在希望接入SaaS组件,可以经济高效而又灵活地对遗留应用程序进行更新改造。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访问云计算交付的功能,这些现成的功能随手可得,比如分析和基于位置的服务。但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也在考虑把形成核心知识产权的专有代码迁移到最佳部署环境,无论这个部署环境是公共云、私有云、传统的数据中心还是外包模式。由于遗留应用程序可能变得高度虚拟化,又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这种工作负载的重新布置带来了技术整合方面的另外要求。

另外别忘了所有这些技术浪潮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基于社交、移动和云计算的最终用户体验。最终用户们日益要求IT部门提供他们在消费品领域很熟悉的那种高级功能、简洁性和易用性。当然,这需要事先做认真的工作,对人员、流程和技术加以整合,让底层的复杂性对用户来说不构成问题。而对于所有的应用程序开发和更新改造项目来说,事先的设计很重要;紧跟技术潮流也很重要,让它们成为你协作、交互和服务交付方面的新工具。

实际上,只有当策略、流程和技术方面的整合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改善最终用户体验,整体才会大于部分之和,这些潮流才会成为促进公司业务发展的助推器。

康复技术 篇12

一、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信息与技术的简单组合

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仅仅从概念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素养并没有区别,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概念化,不能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就是积累了信息、提高了技术之后就自然生成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与能力水准。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素养是内隐在学生有形的学习之后无形的东西,它能在面对信息与技术要求时自然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水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已经很丰富,但不能认为其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高,这样的矛盾凸显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素养提升的迫切性。

二、基于信息与技术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实践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之外,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现以“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观点。

“ 信息及其特征 ”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个内容, 常常因为知识性过强而被教师忽略, 加上学生也感觉太多的知识识记而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自然不会感兴趣。 这实际上折射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面临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知难而进。

首先,拉近高科技信息与生活信息的距离。 当前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过多年的信息与技术的洗礼, 谈到信息技术,想到的便是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而很少想到身边就有更为丰富的信息。 因此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为全面,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最为基本的东西。

其次,寻找生活中的“ 信息”。 生活中的信息与高新技术下的信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课本上的文字图形、课堂上教师展示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课上的Int er net自不必说 , 早晨妈妈喊起床的声音、上下课时的铃声、上到第四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也是丰富的信息源。

再次,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信息存在于哪儿呢”“ 有没有载体的信息呢”, 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导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且信息在依附的载体之间往往是可以传递或转换的;通过“ 信息具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使用;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学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信息的经济、社会、政治甚至是军事价值。

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延伸有两个方向: 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二是学生所不太熟悉的信息技术世界。 在前者的努力中,笔者通过某次考试成绩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计算,可以发现平均值、极差等数据对一个班级某个学科的精准把握;而对于后者, 笔者则将大数据思想向学生传递,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信息把握得越准,组合得越科学,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大。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大量且无序的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掘。 当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具有丰富的功能时,他们信息技术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师生教学关系再思考

将信息技术素养当成是教学的重心, 那就会发现实际教学中师生教学关系需要重构。

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充当信息技术的讲授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信息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是斟别的过程,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 那就意味着对信息有了理性思考, 也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夺人眼球的信息就随手转发的情形了。

总之,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师生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信息与技术进行现代意义的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手机及电脑等也都是高科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质的提升。事实上,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表现证实了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从信息、技术向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这个过程中要重构师生教学关系。

上一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下一篇: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