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方法小议

2024-09-07

数学学习方法小议(精选12篇)

数学学习方法小议 篇1

达尔文说: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是那些学习过如何学习的人。”戴维斯研究发现, 各类学习方法对学习成绩提升的影响巨大。学会解题终有一天会遗忘, 学会学习方法, 才能受用终生。从事一线数学教学几十年, 看着有些孩子学的非常辛苦, 效果不好, 所以就数学学习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学习方法的概念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它由程序、原则、方式、分解、手段四要素组成。数学学习方法是人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以及应采用的程序、方式、手段的组合。

二、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培养的意义

( 一) 数学课改的需要

课改至今, 感觉仍然偏重于对教的研究, 对学生学的研究较少。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所以, 数学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相结合, 以研究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 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应该仍然是课改的重要内容。

( 二)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老师不可能教给学生享用一生的知识, 但可以教给他们获得知识的手段, 因此, 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而衡量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就是看他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也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三) 数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数学是非常难学的抽象且关键的一门学科, 理工类学科的题目最后都要归结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所以学好数学, 学起理化就能如虎添翼, 左右逢源。而且面对如此多的教辅, 一个 “勤”字无法学好数学, 要结合大纲要求, 运用好的学习方法, 进行轻松有效的学习。

( 四) 中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

较多孩子从小就接受被动式的、敷衍式的学习, 到了初中可能情况更严重, 学校的作业、家长的作业、辅导老师的作业使他们忙于应付, 进行着没针对性的、机械式的、重复的、疲劳的学习, 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矫正、自我评价做的不够, 或根本没有进行, 孩子学的辛苦, 成绩没有进步或很差, 孩子难过, 家长无奈, 所以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培养显得非常迫切。

( 五)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 “两全一主, 七个学会”, 其中学会求知就是学会怎样学习。素质教育下的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所以对进行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培养的内容

( 一) 培养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计划前必须进行自我分析: 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 对症下药制定计划, 顾全强弱的同时偏向弱方。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 是怎样造成的, 找到问题所在, 制定计划时可以作出相应的对策。计划制定出来, 要落实在行动上, 不能只有心动没有行动, 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 或者请人监督, 并且要及时做好评价。

( 二) 培养学生学会预习

现在中小学课程的内容越来越深、越来越难, 预习就显得格外必要和重要。通过预习才会明白自己哪些地方不懂, 上课要重点听,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能增强学习信心, 听课会有一种 “大部分懂了”的感觉, 小部分弄明白后, 会觉得学习越来越容易, 越来越想学, 形成良性循环。

( 三) 培养学生学会听课和学会做笔记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 会发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可能是环境的影响, 也可能是情绪不好, 因此要听好一节课, 必须克服环境和不良情绪的干扰, 用意志力迫使自己注意力集中, 中国的传统教育十分强调自我控制, 尤其强调 “收心”。笔记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的汇聚, 记笔记不仅可以加强记忆, 特别有利于复习。但是记笔记要回避如下几点: 只管记, 顾不上听; 只管记而不会用; 老师讲多少就记多少; 不重视或根本没有巩固笔记; 笔记不规范。

( 四) 培养学生学会复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应当用不断地复习来防止遗忘, 而不要等到忘记以后再重新学习。”复习是一种重复记忆, 按照记忆规律, 每隔一定时间将知识、重新复习一遍, 就能增强记忆。而且复习一定要自己把握, 因为老师的复习是面向全体学生, 也许会有许多内容对你是浪费时间, 你自己一定要有复习计划。

做到及时复习, 做到阶段复习, 做到总复习。

还有培养学生学会及时解决错题; 培养学生学会阅读; 培养学生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培养学生找到自己最佳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四、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培养的具体途径

数学学习方法培养途径有: 学生在自己学习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培养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培养; 家庭配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学校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具体培养途径还可以分为: 以宣传、传授为一类的讲授类, 如通过学习方法课程、专题讲座; 以学生教育学生为一类的交流类, 如经验介绍、宣传; 以帮助、支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一类的辅导类, 如学科教学渗透、针对性诊疗、个别指导、咨询; 以领会其精神为一类的领悟类, 如榜样、自学、熏陶; 以活动为特征为一类的活动类, 如学科活动、综合活动。

总之, 数学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 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是打开数学知识宝库的钥匙, 对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和培养具有数学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都有重大意义。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和学是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 “教” 是外因, “学”是内因, 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就能主动摄取自己所需的知识, 培养独立自学的能力,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数学学习方法小议 篇2

论文摘要:小议数学阅读教学-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小议,数学,阅读教学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再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等,从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如何进行有效性数学阅读教学是我们一直探究的一个问题,其实作为一线教师,关键是将它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研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其实课本是我们最好的阅读材料。因为课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是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是方法的指导,是无言的教师,因此,把读数学课本变成学生的习惯,以获得牢固的数学知识。一般说来,数学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直观素材——数学概念——结论——应用,阅读时每一个层次都不可忽视,但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阅读重点。不同的阅读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数学阅读可分为:1、阅读概念2、阅读定理家3、阅读公式4、阅读例题5、阅读应用题等。除此之外,还可从其它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下面笔者仅从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在预习中的进行阅读

无论是上课前预习新课,还是在课堂上预习老师指定的内容,我们可以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迅速找出预习内容涉及哪些旧知识点、引入哪些新知识点;读“引子”,读“为什么”,激发自己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检查那些旧知识点是否掌握,如果自己还未掌握那些知识点,我们就要马上阅读课本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总之,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及时选择简便易行的办法补救。

第三步,读新概念,从字面及字面后的数学含义来理解新知识点,记住新知识点的含义、并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后,还要了解新知识点的运用。最后,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待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明白。

第四步,学会动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通过拼图,形象直观地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几何事实”,还可以启发学生找到证明该定理时作辅助线的方法.

二、在练习中进行阅读

练习中的阅读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认真读题,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例1:我们在学习正方形时,首先要知道将会用到正方形性质(已知)。所证结论“BG=CE”中,两线段BG、CE不仅不在同一三角形中,而且也没有中间量可替换,然后推测是否可以通过证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完成,进而挖掘以上证明的已知条件(EA=BA,AC=AG)和隐含条件(对应边的夹角相等)

如例2:四川地震发生后,幸存的四川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急需从全国各省调运各种救灾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棉被、矿泉水等。宜昌市也准备了大量救灾物资准备运送到四川省的各县市。现有飞机、火车、汽车三种运输方式,现只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这三种运输方式的参考数据如下表,若这批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50元/小时,宜昌至目的地Xkm

运输工具 途中速度(km/h) 途中费用(元/km) 装卸费用(元) 装卸时间(h)
飞机 200 16 1000 2
火车 100 4 4
汽车 50 8 1000 2
(1)如果用W、W、W分别表示使用飞机、火车、汽车运输时的费用总之出(包括损耗),求W、W、W与之间的关系式。 (2)应采用那种运输方式才能使运输时的费用总支出最少。

解决这个问题时,先安排学生概读体会三种运输方式的实际情景,接着指导学生细读,边读边做记号,边读边思考:第一个问题三种方式运输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两地路程发生变化时所需费用也发生相依变化。因此可确定为函数模型。第二个问题属于最优化问题可确定为不等式模型,实际问题的解就是对应的符合条件的不等式组的解。在此基础上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获得问题的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当解答习题棘手时,迅速阅读与此题相近的例题、习题,重温知识点的变化规律。

小议小学数学复习的方法 篇3

一、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地复习知识点,忽略知识间的联系

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点”连成“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然而我们在复习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知识点,而忽略了知识间的联系。只强调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把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

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了练习而练习。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数学也就失去了兴趣。

(三)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上复习课时,教师往往表现得太主动,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少照顾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的思路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没有让学生主动复习的机会。

(四)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对知识应用的进一步提升

教师往往重知识系统本身,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也就是很少举一反三,让学生思维发散,更没和生活实际结合,重视对知识应用的进一步提升。

二、利用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质量

(一)要把握复习的要求,制定好复习计划

复习之前教师必须再次钻研教材,进一步了解本册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编排特点,还要重新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握好学期的教学要点,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全面摸底,然后确定复习目标,制定復习计划,使复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必须坚决克服复习盲目性、随意性或简单地以教材上的复习题为内容,让学生照书做完了事的思想。

(二)抓住复习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复习不能不分轻重,切忌各个单元或部分内容知识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复习要抓住重点,突出关键。要从知识的整体联系入手,注意班级学生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和教材的重要章节确定复习重点。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复习:先分类型复习,类型过关;再综合复习,系统过关。复习时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章节,可少用时间;掌握较差的单元、章节,可多花时间,切不可不分轻重,平均使用时间。

( 三)培优辅差,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整体的提高,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必须做好对个别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区别要求,帮助他们查缺补漏,同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表扬、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加倍努力学习。对优生进行适当提高要求,复习时可适当给他们增加一些较复杂、较灵活的练习题,让优生发展得更好。总之,复习时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要坚决防止只顾优生,放弃学困生的做法。我们要对学困生多一些关注,多一些耐心的辅导,让他们跟上其他学生的脚步。

(四)要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类整理

我们知道,各科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甚至本质的联系。复习时可先分后合,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整理,理清各类知识的脉络,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切不可把学过的教材内容重新讲练一遍,这样做不能达到“复习—巩固—提高”的目的。因为机械重复,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效益也是事倍功半。例如关于数的整除的复习,可以用网络图来进行梳理。

(五)注重实效,精讲多练,不搞题海战术

复习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潜力,进行变式训练,以新换旧,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新颖的有趣的题目,使学生乐学,并对学生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教师编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精练、典型、多样、综合、适量,并要有思考的难度。复习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相结合,一般在课内完成。搞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的做法,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不值得提倡的。例如分数中找单位“1”的练习 。可以设计一下如下的题目:

1.篮球相当于足球的2/3。

2.一本书已看了3/4。

3.火车速度比汽车快1/3。

4.一桶油用去一些后还剩2/7。

5.水稻比小麦增产2/9。

6.合唱组的5/9是女生。

7.电视机降价了2/11。

8.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3/5。

9.已经加工了1/9。

10.4次运了一批货物的1/3。

11.一桶油用去2/5。

12.足球个数比篮球多1/3。

13.降价3/11。

14.增产2/5。

15.白兔只数的4/3相当于黑兔只数。

16.剩下的长度是用去的1/2。

17.一条水渠已经修了3/7 。

(六)注重综合练习,抓住学生做错的题,重点评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容易发生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们要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开展专题复习方式,各个击破的复习思路。

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相互出试卷检测,并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各层次学生的主要目标,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基础扎实,确立知识底线。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并及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和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的差异特点。

注重单元试卷、综合试卷、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复习,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每节复习课的效果。在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试卷评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本张试卷所反映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在查漏补缺之后,综合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试卷反馈,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补缺、定向复习,发现问题,再进行定向突破。

(七)争取家校合作,实现共赢

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俗话说,家长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在复习期间,教师可以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在家里协助老师给孩子做好复习的相关工作,例如需要记忆的,一定要在家长处过关。孩子作业中做错的题,家长要适当地进行指导。让家长在复习期间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就会让我们的复习工作事半功倍。

小议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法指导,策略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早已提出“"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这些都是学法指导的雏形。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工具, 培养学生的学法指导, 对打好数学基础, 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分析我国当前初中数学现状, 部分教师课堂教学, 只重视知识的传播, 轻学法的指导;重视机械重复的模仿, 轻思维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死记硬背和完成大量的机械作业, 忽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内化, 在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解决实际问题方面, 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而目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标 (实验稿) 》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要实现“人人学有用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近几年的教育现状证明, 加强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目前教改的迫切需要, 把掌握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那么, 要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呢?

一、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期以来, 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 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 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章结束后, 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消除学生害怕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感染学生, 使其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数学学习。

2. 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具体做法是: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教师的语言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 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教”的效果。

二、采用科学的学法指导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和课前准备习惯

这一习惯应从初一进校就开始就抓, 预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老师将要上课的内容以及课上的难点和重点。所以首先要看课本, 在看的过程中如有不懂的定理、公式、法则等地方则用红笔打一问号注明;其次如有时间最好做一下课后的课堂练习以检测自已预习的效果。对于课前准备习惯, 初一进校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课前要准备好课本、相关资料、草稿本、笔记本等相关学习用具。

2. 指导学生高效率听课

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做到“五要”: (1) 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和难点; (2) 要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 不受干扰; (3)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扼要作笔记; (4) 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 要敢于提出自已的看法。

3. 指导学生做阶段总结及复习

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五会”: (1) 会进行课堂小结。即在每一节课的课堂小结中总结出本次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启发学生用“我学会了, 我体会到, 我感觉到”等词语; (2) 会进行单元小结。通过看课本和课外资料能理清本单元的知识系统; (3) 会进行考试小结。即在每一次考试结束后, 当教师评讲完后, 能对试卷在知识、思想方法、审题、粗心等方面进行小结; (4) 会在每天晚上花一点时间复习当天的知识, 会在每周、每月复习相应时间的功课。这些复习主要是看书上重要的公式、定理以及笔记本; (5) 对于那些对数学知识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 可教他们学会上网去查找相关资料, 告诉他一些有用的网站。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战场。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普遍重视解题的方法技巧, 强调解题过程中具体的一招一式的程式化训练, 甚至套用题型。由于一招一式的方法技巧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 只能依靠重复训练来掌握以提高解题能力, 从而导致大运动量的机械练习而陷入“题海”。这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误区, 事实上在这一误区里也很难提高解题能力。数学解题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解题虽然离不开方法技巧, 但单纯的方法技巧无论怎么娴熟, 都无法把学生带入解题这一创造的境地, 在知识和解题之间隔着一层不薄不厚的“膜”, 穿透它需要数学思想的锋芒。因此在解题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并贯穿于解题教学的各个环节, 重视解题思路的数学思想分析。探索解题思路的关键是数学思路, 虽然解题过程表现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一条知识链, 但是知识链的串联无处不是数学思想作用的结果,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去开通解题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转化的数学思想等。

四、利用第二课堂,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教师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 多鼓励他们, 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 找到其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 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 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 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 行为要规范, 做个好学生, 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小议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 篇5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所谓的后进生,即是在班上学习较差,进步很慢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反映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业靠抄袭来完成任务,考试经常挂红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因此对后进生的转化是问题的关键。

1中学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内在原因

学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觉性差。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生自学能力和基础差:不能认真主动的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就表现出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并且这类学生既不向优生请教,又不问老师。总是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自己,久而久之学习上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后进。

2转化措施

2.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的学生大多数不会预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在听课时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抓住重点作上笔记,上课时老师会强调某些重要问题,以及还会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那么就要求作上重点符号,并作上笔记,将某些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再回答,不要不作思考的回答。

2.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后进生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在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培养小结的习惯。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强调自己去学习。

小议激发兴趣与数学学习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效率;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无数的实践,已是毋庸置疑的实事,这在数学教学中一样适用。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时,才会乐意上数学课,去品味数学的乐趣,才会有展示自己的欲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以下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改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在其他方面兴趣的产生,比如学习、游戏、运动等,所以,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不同,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变化,而作为学生,大多都喜欢和蔼可亲的、面带微笑的教师,很少有人去喜欢亲近严肃而古板的教师。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改善师生关系,把学生放到与自己平等的位置,当作是自己的朋友,给予学生理解、信任、尊重及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比如,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无论学生的答案是否完整、是否准确,教师首先都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要鼓励学生。回答正确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回答错误的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所在,找到关键点,并提出希望,下次回答的时候能够正确给出答案,使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怀。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与尊重,在学习上也就会勇敢探索,不会因为害怕回答不好,也不会遇到困难后不敢问教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却感觉数学是很有意思的,特别爱学数学。这些爱学数学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对学习数学充满了兴趣。这也表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一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比任何枯燥的说教都要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教案,利用幽默的语言,把数学的有趣性表现出来,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幽默的语言感染下,以高昂的兴趣去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数学。学生喜欢数学,有了兴趣,学好数学那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因此,在课堂上,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化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有趣的内容配合生动幽默的语言,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学习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采用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计账、统计等,很多实践都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升数学思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是为实际生活所服务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投入到数学实践活动中。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隐秘,因此,教师应当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认知结果,使静态的教学过程为动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维得到进一步强化,使知识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切实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四、合理采用启发式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在数学教学常用的手段,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和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互动等,使学生的思想交流、碰撞,取长补短,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合作学习必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要既有小组活动,也要有个人活动,既要合作交流,也要有竞争。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适用于合作学习,因此,在合作学习的开展上也要有度,适当的合作交流会使学生提高能力,解放思想,但如果滥用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互动中拓展思维,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在互动中培养创新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在课堂上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持续激发学生兴趣。课堂知识要想学以致用,就要开展积极有益的数学课外活动,比如数学解题比赛、测量比赛等。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机延伸,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眼界,还能使学生持续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总之,若想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就必须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和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快乐地学习,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人数小议 篇7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行之甚广, 这说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非常有创意的教学策略, 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厚爱。实践证明, 也确实收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小组每一位成员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交流, 很好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

不仅我们一线教师本身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也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不善交际, 或者根本不愿意与同伴合作。这时教师要告诉他,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想法, 在我们互相交流探讨中我们可以辩证地接收别人的思想, 这样我们的思维会更活跃, 更开阔。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这么流行, 但也不排除有的仅仅是东施效颦, 只学到表层, 收效甚微。有的教师提出一个不难的问题, 其实根本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 这时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或者说是让听课的领导知道他也让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 就故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这时有的学生就趁机说闲话, 有的学生觉得没意思, 对此漠然, 没有积极参与。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 以此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接下来我仅仅从小组人数上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三、小组人数的最合理分配

1.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人数最好为两人

在从事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后, 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人数得从四人减少到两人, 以此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大家都知道, 低年级的儿童是十分好动的, 很难组织好。可是在听课时我看到有不少教师都是用的四人一个小组展开活动的。这时我们可以看到组内活动很难真正展开, 有很多孩子在说闲话, 有的甚至打闹起来。低年级儿童不是很懂得倾听的, 好多情况都是大家都在说, 你说你的, 他说他的, 表面上很热闹, 可是一点效果都达不到。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自我控制能力差, 根本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后来我尝试两人一个小组进行活动, 觉得比以前的四人一个小组效率高多了。由于人数只有两人, 那么在活动中一人说想法时, 另一人就学会静静地倾听, 在两人合作动手时也能更好地配合。两人小组合作学习更适合低年级好动的孩子们, 在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与另一个学生的合作交流配合能力, 适时进行指导, 培养两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探讨能力。由于组内只有两人, 这样就更方便教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说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只有在组内成员互相了解各自观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合作探究数学问题。

2.中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人数最好四人

中年级的孩子相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 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良好学习习惯, 他们在课上的纪律也好很多了, 这时两人一个小组已经不能满足中年级的孩子的学习欲望了。所以我觉得中年级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至四人。人数多了, 同学们对问题的讨论范围就广泛了, 思维就更活跃了, 但是这时老师必须给每个小组定一个小组长, 每次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在组长的带动和组织下, 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和交流, 这时组长的作用是很大的, 所以组长必须是负责的、有榜样作用的同学来担当, 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合作效果。

3.高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人数最好四至六人

高年级的学生心理相对成熟很多, 也不像中低年级的学生那样好表现, 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朋友交际圈。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四至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以此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这里有必要提出的是如何编组, 编组一定要课前先让学生自由组合, 然后教师适当调整学生的组合成员, 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又避免了合作学习时带来的混乱。

因为高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中低年级来说人数有所增加, 所以课堂上小组合作时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参与进去, 及时适当地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指导, 不能放任自流, 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人数上的问题, 不是说人数确定好了, 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要使得我们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的开展, 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例如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时间, 小组合作的时机, 小组合作的次数, 小组合作的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评价……在这里我只是就小组学习中的人数分配问题这一个小问题上略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仅供大家参考。

小议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求认知的一种心理体验, 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产生的一种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倾向。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个性品质。

兴趣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兴趣, 即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二是间接兴趣, 即对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兴趣不是天赋的, 它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各种条件, 是人在与客观世界相互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一个人的兴趣发展, 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即从物质需要的兴趣到精神需要的兴趣, 由个人需要的直接兴趣到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间接兴趣。

兴趣的作用在于, 不需要外力的影响, 仅靠内在的驱动力便可坚持不懈直至成功。其具体表现在: (1) 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启动其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2) 浓厚的兴趣能发动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 (3) 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使人在繁重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欣慰、快乐的情趣; (4) 兴趣的深度与广度, 能直接影响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 部分学生不爱学或学不好数学, 并非智力低下, 而是没有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才能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 让学生内在的潜力得到表现。下面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自己的实践和粗浅体会。

一、设计导语, 诱发兴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课之计在于“导”。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如能从教材的内容出发, 用有趣的游戏或生动的故事, 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 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 使学生的思维快速活跃起来。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引趣激学, 精心设计导语,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动力。

在教学“认识角”时, 为了让学生在“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中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我把学生找到的大小不同的角画在黑板上, 然后说:“同学们, 角宝宝们都争着说自己大, 你们能当一当公正的裁判, 评一评它们谁大谁小吗?”一语激起千层浪。一听说要让自己当裁判, 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 我抓住这一极佳时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疑问, 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好奇心是每个儿童从小就有的天性, 有了好奇心, 就会有疑问, 也就会有思考, 也就会有探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心理学家也认为, 惊奇与疑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 有了这种反射, 思维就会应运而生。高质量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如, 在教学“有几辆车”前, 我采用师生比赛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 我出示一道题:在〇里填上“>”“<”或“=”。1+3〇3+1, 2+3〇3+2, 0+4〇4+0, 2+1〇1+2。学生填完一道题时, 我已将四道题全部填完。这时, 学生都感到惊奇, 产生了奥妙在哪里的疑问。我告诉他们, 这个奥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的兴趣由此而生。接着, 我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

三、动手操作, 培养兴趣

“要认识一个客体, 就必须动之以手。”教师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学生发生影响, 而学生动手操作却是通过触觉来产生认知效应。前者是间接的, 后者是直接的。小学生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手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 发现规律, 抽象概括,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数学课上应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自实践。如, 教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 我先出示算式9+5, 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示, 当问学生共有多少根小棒时, 多数学生就一根一根地数起来。这时, 我启发学生想:“怎样摆放小棒不用一根一根地数, 直接就看出是几根?”一些学生马上就想到把10根捆成一捆, 一捆零4根, 一看就知道是14根。再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想着操作过程, 抽象出“凑十法”计算的方法得出9加1得10, 10加4得14。由于启发有序, 指向明确, 学生的思维非常流畅, 所以发现和解决问题就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眼、手、脑、口多种感官交替使用, 参与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参与意识提高了, 智力发展了, 也品尝到了收获成功的乐趣, 自然学习兴趣倍增。

四、课堂竞赛, 调动兴趣

各种竞赛, 颇受学生的欢迎, 适时地把竞赛引进课堂,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教学百以内的加减法时, 可以让同桌之间赛一赛, 比谁口算能力强, 谁的竖式做得又快又好, 并把比赛结果都记录下来。在比赛期间, 还要求两者互相监督, 然后互相评价, 最后自我评价, 让学生明确其以后应努力的方向。当一个单元学完后, 还可组织一堂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竞赛, 作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该单元情况的检查和总结。当然, 题型要丰富多彩, 题目要难易适中, 计算量不要太大、太繁, 有技巧性, 要适当分组, 公平记分, 当场评分, 这种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五、巧设练习, 巩固兴趣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 精力就开始分散, 就不感兴趣, 喜欢多变, 这是小学生的又一特征。因此,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设计出题意新颖、形式活跃的练习, 促使学生的兴趣发展, 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 获取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达到巩固新知、活跃思维、提高效率的目的。

练习题的形式可以有填空、选择、判断、对比、计算、解答、操作、画图等, 可以在练习的名称上冠以新颖别致的名称, 如, “请你当老师”“请你当医生”“看谁难不倒”“抢答”“夺红旗”“争戴小红花”“给小动物找家”等。此外,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练习中开展一些游戏活动, 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了“位置与顺序”后, 我设计了“送红花”的游戏, 让学生把一朵红花按指定的位置送给一个本节课表现出色的学生, 再问其他同学:“他送对了吗?”这样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 不但渲染了课堂气氛,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较好地巩固了新知。

六、联系实际, 提高兴趣

数学知识广泛存在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经常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可以巩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意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目的。在进行了长度单位教学之后, 每学期组织一次测量学生身高的活动, 并各自做好记录, 学生看到了身体长高的数据, 熟悉了计量单位的换算方法。在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后, 让学生观察家里每月的电表读数或水表读数, 然后算出各月的用电、用水数量。在学习了“认识角”后, 可以让学生回家找哪些地方有角, 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七、适时评价, 保持兴趣

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又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中, 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融入课堂中,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可对小组学习成效、小组合作情况和个人学习情况等进行评价。如, 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可从合作的意识及态度等方面进行;对个人的评价可从专心倾听、积极发言、思维创新等方面进行。

小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一、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之中处处是数学, 在教学中应时刻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反比例时, 让学生体会到反比例是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可以先举例, 有一元钱到副食店买糖吃, 如果0.5元一块的, 我可以买2块, 如果0.2元一块的, 我可以买5块, 如果0.1元一块, 我可以买10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总价一定, 那么单价随数量的增大而减小, 那么我们可以说如果总价一定, 那么单价与数量是成反比例。然后总结:如果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那么这两个量一定成反比例。学生经此启发, 会纷纷发言:如果总产量一定, 那么地的数量与单产量成反比例;如果两地的路程一定, 那么车的行驶速度与行驶时间成反比例;如果工作总量一定, 那么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成反比例;如果书的页数一定, 那么每天看的页数与看的天数成反比例……这样, 不仅使课本的重点内容得以落实,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

实践证明,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创设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情景,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 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1.故事引入, 引发兴趣

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计算时, 可以以古代的一个小故事引入:古代有一个养猴人养了一群猴子, 开始的时候每天给大猴4个果子, 小猴3个果子。结果每天要拿出41个果子, 过了一段时间, 猴子们都吃不饱, 提出抗议, 要求每天每个猴子加一个, 这时养猴人每天要拿出53个果子。那你们猜一猜养猴人养的大猴子几只?小猴几只?学生们一时算不出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完这节课, 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2.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比如在教学因式分解当中的十字相乘法时, 可以先给学生出示:x2-x-2, x2-2x-8, x2+3x+2, 2x2+13x+15。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种类型的多项式你会因式分解吗?学生当然答不出, 学生都急切的等待教师的解答,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这时, 无论是教师讲授新内容还是学生自己探究, 教学效果都将大大提高。

3.欲扬先抑, 深化兴趣

如在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关系时, 教师用节奏紧凑.语速稍快的语言创设学生抢答判断的场面。规则是:你认为对就站起来。题目如下: (1) 在同一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 (2) 在同一圆内, 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同。这两道题学生都毫不犹豫地站起来, 紧接着第三道题:在同一圆内两条半径一定组成一条直径。首先前问题的定势, 学生陆续站起来, 这时教师边演示边问:再不同方向的两条半径呢?学生由此得出:当两条半径在一条直线上时, 就可以成一条直线。

三、体验成功

实践证明, 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才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 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学习兴趣。

1.因材施教, 同享成功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情景, 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起对数学学科学习的热情。让成功不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 更要为学习困难的同学创造成功的机会。在这种时候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并让其他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让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 学习将不再是枯燥乏味, 而是充满了魅力。

2.具体评价, 激励成功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充满感情, 具体是指:“太好了!你的想法很独到”。我们为他完美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虽然不是那么全面, 但我相信是你认真思考的结果。”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的斗志, 形成一个“成功—有趣—成功—生趣”的良性循环过程,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源泉。

激发与维持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提高数学学科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来看兴趣是人格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广泛的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 他们将不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 而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这对构建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四、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依据这一原则, 教材精心设计了许多有关让学生动脑动手、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课题及材料, 这些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后不但得到数学结论, 而且让他们切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激励他们敢于探索的兴趣和勇气。

五、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 指导他们阅读,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数学学习方法小议 篇10

一、教会学生自学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 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现行初中数学新教材编写的书面内容不多, 可却涵盖大量新的知识点;要求训练量不多, 但难度却较高.为了完成既定目标, 学生需要大量阅读, 若方法不当, 还会盲目做大量的练习, 身陷题海不能自拔, 渐渐产生畏难心理, 进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的初中生仍受着应试教育的困扰, 习惯了“填鸭式”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教会他们自学的方法.现行新教材数学知识链呈螺旋形上升, 较系统;又引进很多实际生活的例子, 更具体化.只要教师对学生课前自习提出具体要求并监督到位, 初中生完全可以自学课文大部分内容.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 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入了初中教学课堂.有电脑室、理化生物实验室、班班通和多媒体教室.各学科的教学都应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了一节公开课, 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的【3.3】.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解方程步骤, 演示例题解题过程, 十分钟内安排了两批学生上黑板完成了10道解方程训练题, 中间还花2~3分钟进行点评.随后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0分钟内, 笔者用课件展示完例题的详细分析、列式、解方程、答等, 紧接着展示三道应用题的题目和详细分析, 并引导学生完成解答.之后用12分钟展示3道应用题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并让学生代表上讲台, 用多媒体展示分析和解答过程.最后2分钟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小结, 并布置了三道解方程和一道应用题作为作业.如果是常规课, 光三道应用题的板书就用了不少时间, 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分析、讲评.常规课堂完成起来困难的任务, 多媒体课堂很轻松就解决了.运用多媒体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 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有利于几何等较抽象的逻辑思维教学;播放视频文件, 可把创设的情境展示出来, 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有音响辅助, 教师不用扯着脖子喊, 声音就很清晰, 学生听得较清楚,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了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 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技术.要不怎么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呢.

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手段刺激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检测才知道学习的效果, 检测就会分出高下, 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争强好胜的个性, 在课堂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检测是必要的, 但并不是要回到题海战术的老路上去,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手段.

比如做口头检测, 也就是平常的课堂提问.口头测试可随时进行, 它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前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提问;课中亦可针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 亦可就重点、难点开展合作探究;课后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提问.教师一定要把握提问的大方向.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因为有问有答, 加以分析、归纳、总结, 必有所得.同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参与合作探究, 课堂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

也可做当堂小测试:1.课前, 可让学生根据重点内容出几道小题目, 并当堂完成, 要求学生独立认真按时完成, 这样可真实地反映出听课效果及重、难点掌握程度, 方便教师调整授课进度.2.对初三学生可进行一道压轴题的测试训练, 笔者以另一道压轴题为例, 对其进行详细评讲, 教会学生解题思想, 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压轴测试题.由于是限时完成, 紧迫感非常逼真, 模拟中考的最后冲刺非常成功.3.也可测一套试卷中的几道题.笔者把填空、选择、解答题中几个较难、较新的题圈出来, 让学生用一节课当堂完成.这样做成绩真实, 为下一步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测试的范围小, 但更具有针对性, 宝贵的时间用在了刀刃上, 让学生不论在时间强度、心理压力, 还是在知识重点、难点上都反复突破极点, 积累了登顶的经验, 这对中考尖子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证明, 这些小测试是灵活而高效的.

四、增强数学教学语言魅力, 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语言是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数量与空间形式方面问题的能力的.学生对教师所传播知识的理解大部分是通过语言.那么, 如何增强数学教学语言的魅力呢?1.要求教师口齿清楚, 吐字准确, 以免受地方方言干扰, 让学生产生误解, 走弯路;2.数学教学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概括性和严谨性.语言要符合科学原理, 不能随意更改, 否则会出现知识性错误, 让学生走岔路.如“三角形相似”不能说成“三角形相等”, 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要少说错话, 少说废话, 言简意赅, 有条有理, 有的放矢;3.数学教学语言还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表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 能够使学生思维保持活跃, 处于一种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状态.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因此教学语言要求生动、有趣, 在每堂课的“开场白”可根据教学具体内容选择直接式、比较式、设疑式、发现式、练习式、类比式、联想式等创设教学情境, 来个“先声夺人, 先入为主”, 吸引学生注意力.结束语也同样重要, 他对整堂课内容起到系统归纳作用, 学生稍加总结储存, 便于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高思维能力.常用的方式有归纳式、点睛式、畅想式、开拓式、链锁式.恰当的结束语具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途径还有很多, 总而言之, 如果教师能与时俱进, 结合新形势不断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并以此为依据,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传授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那么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教学相长达到卓有成效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薛金星.高效训练方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承禹, 过伯祥.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6) .

数学学习方法小议 篇11

关键词: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数学的课程体系及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教学上的高效率指的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使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教会学生自学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现行初中数学新教材编写的书面内容不多,可却涵盖大量新的知识点;要求训练量不多,但难度却较高。为了完成既定目标,学生需要大量阅读,若方法不当,还会盲目做大量的练习,身陷题海不能自拔,渐渐产生畏难心理,进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的初中生仍受着应试教育的困扰,习惯了“填鸭式”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教会他们自学的方法。现行新教材数学知识链呈螺旋形上升,较系统;又引进很多实际生活的例子,更具体化。只要教师对学生课前自习提出具体要求并监督到位,初中生完全可以自学课文大部分内容。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入了初中教学课堂。有电脑室、理化生物实验室、班班通和多媒体教室。各学科的教学都应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的[3.3]。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解方程步骤,演示例题解题过程,十分钟内安排了两批学生上黑板完成了10道解方程训练题,中间还花2~3分钟进行点评。随后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20分钟内,笔者用课件展示完例题的详细分析、列式、解方程、答等,紧接着展示三道应用题的题目和详细分析,并引导学生完成解答。之后用12分钟展示3道应用题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并让学生代表上讲台,用多媒体展示分析和解答过程。最后2分钟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小结。并布置了三道解方程和一道应用题作为作业。如果是常规课,光三道应用题的板书就用了不少时间,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分析、讲评。常规课堂完成起来困难的任务,多媒体课堂很轻松就解决了。运用多媒体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有利于几何等较抽象的逻辑思维教学;播放视频文件,可把创设的情境展示出来,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有音响辅助,教师不用扯着脖子喊,声音就很清晰,学生听得较清楚,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了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技术。要不怎么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呢。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手段刺激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检测才知道学习的效果,检测就会分出高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争强好胜的个性,在课堂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检测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要回到题海战术的老路上去,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手段。

比如做口头检测,也就是平常的课堂提问。口头测试可随时进行,它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前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提问;课中亦可针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亦可就重点、难点开展合作探究;课后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提问。教师一定要把握提问的大方向。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因为有问有答,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必有所得。同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

也可做当堂小测试:1、课前,可让学生根据重点内容出几道小题目,并当堂完成,要求学生独立认真按时完成,这样可真实地反映出听课效果及重、难点掌握程度,方便教师调整授课进度。2、对初三学生可进行一道压轴题的测试训练,笔者以另一道压轴题为例,对其进行详细评讲,教会学生解题思想,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压轴测试题。由于是限时完成,紧迫感非常逼真,模拟中考的最后冲刺非常成功。3、也可测一套试卷中的几道题。笔者把填空、选择、解答题中几个较难、较新的题圈出来,让学生用一节课当堂完成。这样做成绩真实,为下一步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测试的范围小,但更具有针对性,宝贵的时间用在了刀刃上,让学生不论在时间强度、心理压力,还是在知识重点、难点上都反复突破极点,积累了登顶的经验,这对中考尖子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证明,这些小测试是灵活而高效的。

四、增强数学教学语言魅力。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语言是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数量与空间形式方面问题的能力的。学生对教师所传播知识的理解大部分是通过语言。那么,如何增强数学教学语言的魅力呢?1、要求教师口齿清楚,吐字准确,以免受地方方言干扰,让学生产生误解,走弯路;2、数学教学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概括性和严谨性。语言要符合科学原理,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让学生走岔路。如“三角形相似”不能说成“三角形相等”,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要少说错话,少说废话,言简意赅,有条有理,有的放矢;3、数学教学语言还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表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够使学生思维保持活跃,处于一种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状态。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学语言要求生动、有趣,在每堂课的“开场白”可根据教学具体内容选择直接式、比较式、设疑式、发现式、练习式、类比式、联想式等创设教学情境,来个“先声夺人,先入为主”,吸引学生注意力。结束语也同样重要,他对整堂课内容起到系统归纳作用,学生稍加总结储存,便于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高思维能力。常用的方式有归纳式、点睛式、畅想式、开拓式、链锁式。恰当的结束语具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途径还有很多,总而言之,如果教师能与时俱进,结合新形势不断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教学相长达到卓有成效的教学境界。

小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篇12

一、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首先, 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新角色实践教学。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 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身边,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 鼓励他们主动地思考、发问、选择, 甚至行动, 当好学生的顾问, 当好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 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 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其次, 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 (自我概念) 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 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 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 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变为动态的研究者。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 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 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动关系, 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 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 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 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中;应灵活变换角色, 用“童眼”看问题, 怀“童心”想问题, 以“童趣”解问题,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 要对学生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 让学生复述, 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 让学生归纳其解法, 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 实践操作,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教师引导。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 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主体地位, 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 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 如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计算器的使用和从不同的方向看等, 说百句不如动一动, 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自主探究。 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 ,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如学习了解方程之后, 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 此时教师放手, 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能更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4.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 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四、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 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 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上一篇:工商管理专业下一篇:动态报表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