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合理(共12篇)
结构合理 篇1
0前言
结构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使用环境的作用下, 其功能必然逐渐减弱, 本文从结构加固程序和常见三大结构加固方法等方面, 对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加固设计方法进行综述。
1 结构加固工程的程序
结构加固一般遵循下列工作程序:结构可靠性鉴定※加固方案选定※加固设计※施工及验收
1.1 结构可靠性鉴定
结构可靠性鉴定分静力鉴定和抗震鉴定。前者依据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和《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1990, 重点在结构的安全性和房屋的正常使用性;后者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2023-1995, 重点在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及整体性。
1.2 加固方案的选择
加固方案主要根据可靠性鉴定结果, 可靠性差异程度和原因, 结合该结构特点及施工条件, 按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原则选择。静力加固着重于结构承载能力提高和房屋使用功能的改善;抗震加固着重于结构稳定性提高和房屋整体性增强, 加固工作不应破坏原有结构, 一般情况下不宜扰动原有地基基础。
1.3 加固设计
加固设计应力求概念清楚正确, 技术先进可靠, 工艺简便可行, 包括加固前后结构内力分析及承载力计算、截面设计、构造措施、拟采用的施工方法及工艺要点等, 承载力计算应考虑新旧结构共同工作及二次受力问题, 对于静力加固, 加固时原结构的应力水平, 不应超过结构裂损程度限值, 否则应进行卸荷加固
1.4 施工及验收
施工是对加固设计的实施过程, 一般应由有加固资质的专业化队伍或经专门培训的施工队伍进行。并应按加固设计图及现行国家规范标准验收。
2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 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
2.1 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
2.1.1 加大截面加固法
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 可增加截面有效高度, 扩大截面面积, 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 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 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在适筋范围内, 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随钢筋面积和强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原构件正截面配筋率不太高的情况下, 增大主筋面积可有效地提高原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在截面的受拉区加现浇混凝土围套增加构件截面, 通过新加部分和原构件共同工作, 可有效地提高构件承载力, 改善正常使用性能。加大截面加固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 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 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1.2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 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 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2.1.3 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是把型钢或钢板包在被加固构件的外边, 外包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一般应采用湿式外包法, 即采用环氧树脂灌浆等方法把型钢与被加固构件粘结成一整体, 加固后的构件, 由于受拉和受压钢截面面积大幅度提高, 因此正截面承载力和截面刚度大幅度提高。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 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 但用钢量较大, 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 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2.1.4 粘钢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是在构件承载力不足区段 (正截面受拉区、正截面受压区或斜截面) 表面粘贴钢板, 这样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 且施工方便。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 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 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 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2.1.5 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外贴纤维加固是用胶结材料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贴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区域, 使它与被加固截面共同工作, 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 还具有耐腐蚀、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 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 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一般构筑物。
2.1.6 绕丝法
该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 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的加固, 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场合。
2.1.7 锚栓锚固法
该法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 20~C 60的混凝土承重结构的改造、加固, 不适用于已严重风化的上述结构及轻质结构。
3 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
3.1 预应力加固法
3.1.1 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法
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的混凝土受弯构件, 由于预应力和新增外部荷载的共同作用, 拉杆内产生轴向拉力, 该力通过杆端锚固偏心地传递到构件上 (当拉杆与梁板底面紧密贴合时, 拉杆会与构件共同受力, 此时尚有一部分压力直接传递给构件底面) , 在构件中产生偏心受压作用, 该作用克服了部分外荷载产生的弯矩, 减少了外荷载效应, 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抗弯能力。同时, 由于拉杆传给构件的压力作用, 构件裂缝发展得以缓解、控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也随之提高。由于水平拉杆的作用, 原构件的截面应力特征由受弯变成了偏心受压, 因此, 加固后构件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压弯状态下原构件的承载力。
3.1.2 预应力下撑拉杆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后, 形成一个由被加固构件和下撑式拉杆组成的复合超静定结构体系, 在外荷载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 拉杆中产生轴向力并通过与构件的结合点 (下撑点和杆端锚固点) 传递给被加固构件, 抵消了部分外荷载, 改变了原构件截面内力特征, 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承载能力。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 不仅使加固效果好, 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 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适用于大跨度或重型结构的加固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 但在无防护的情况下, 不能用于温度在600℃以上环境中, 也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
3.2 增加支承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通过减少受弯构件的计算跨度, 达到减少作用在被加固构件上的货载效应, 提高结构承载水平的目的。该法简单可靠, 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 并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3.3 其它加固法
辅助结构加固法是采用另制的辅助构件, 如型钢、钢桁架或钢筋混凝土梁, 部分或全部分担被加固梁的荷载。在支座附近加固后, 支座附近截面的有效高度提高了, 因此, 截面的抗弯和抗剪能力都得到提高。
4 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技术
4.1 托换技术
托换技术系托梁 (或桁架) 拆柱 (或墙) 、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统称;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 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 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 但对技术要求较高, 需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4.2 植筋技术
植筋是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 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 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 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 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4.3 裂缝修补技术
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现状和大小, 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 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 但对受力性裂缝, 除修补外, 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内部修补法:内部修补法是用压力泵把胶结材料压力混凝土裂缝中, 结硬后起到补缝作用, 并通过其胶结性使原结构恢复整体性, 该方法适用于裂缝宽度较大, 对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及耐久性等有影响, 或有防水防渗等要求的裂缝的修补。
4.4 碳化混凝土修复技术
系指通过恢复混凝土的碱性 (钝化作用) 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钢筋腐蚀得到遏制的技术。
4.5 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
系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喷砂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以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
4.6 混凝土表层密封技术
系指采用柔性密封剂充填、聚合物灌浆、涂膜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防水、防潮和防裂处理的技术。
4.7 其它技术
如结构、构件移位技术、调整结构自振频率技术等。
5 砌体结构的加固
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 设计时, 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5.1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
5.1.1 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 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 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 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5.1.2 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 但提高承载力不如前者;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 有时也用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5.1.3 增设扶壁柱加固法
该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亦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 但承载力提高有限, 且较难满足抗震要求, 一般仅在非地震区应用。
5.2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间接加固方法
5.2.1 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 其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 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 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费用较高, 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5.2.2 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该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 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以上的环境中。
5.2.3 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1) 增设圈梁加固。当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或纵横墙交接处咬搓有明显缺陷, 或房屋的整体性较差时, 应增设圈梁进行加固。
(2) 增设梁垫加固。当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梁下墙体出现局部竖直裂缝时, 应增设梁垫进行加固。
(3) 砌体局部拆砌。当房屋局部破裂但在查清其破裂原因后尚未影响承重及安全时, 可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 并按提高砂浆强度一级用整砖填砌。
(4) 砌体裂缝修补。在进行裂缝修补前, 应根据砌体构件的受力状态和裂缝的特征等因素, 确定造成砌体裂缝的原因,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裂缝修补或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6 钢结构加固的方法
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减轻荷载、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大原结构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阻止裂纹扩展等。当有成熟经验时, 亦可采用其它加固方法。
6.1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是指采用改变荷载分布状况、传力途径、节点性质和边界条件, 增设附加杆件和支撑、施加预应力、考虑空间协同工作等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
6.1.1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一般加固方法
(1) 对结构可采用下列增加结构或构件的刚度的方法进行加固: (1) 增加支撑形成空间结构并按空间结构验算; (2) 加设支撑增加结构刚度, 或者调整结构的自振频率等以提高结构承载力和改善结构动力特性; (3) 增设支撑或辅助杆件使结构的长细比减少以提高其稳定性; (4) 在排架结构中重点加强某一列柱的刚度, 使之承受大部分水平力, 以减轻其它柱列负荷; (5) 在塔架等结构中设置拉杆或适度张紧的拉索以加强结构的刚度。
(2) 对受弯杆件可采用下列改变其截面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1) 改变荷载的分布, 例如将一个集中荷载转化为多个集中荷载; (2) 改变端部支承情况, 例如变铰接为刚结; (3) 增加中间支座或将简支结构端部连接成为连续结构; (4) 调整连续结构的支座位置; (5) 将结构变为撑杆式结构; (6) 施加预应力。
(3) 对桁架可采取下列改变其杆件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1) 增设撑杆变桁架为撑杆式结构; (2) 加设预应力拉杆。
6.1.2 加大构件截面的加固
采用加大截面加固钢构件时, 所选截面形式应有利于加固技术要求并考虑已有缺陷和损伤的状况。
6.1.3 连接的加固与加固件的连接
钢结构连接方法, 即焊缝、铆钉、普通螺栓和高强度螺栓连接方法的选择, 应根据结构需要加固的原因、目的、受力状况、构造及施工条件, 并考虑结构原有的连接方法确定。钢结构加固一般宜采用焊缝连接、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 有条件时亦可采用焊缝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混合连接。当采用焊缝连接时, 应采用经评定认可的焊接工艺及连接材料。
6.1.4 裂纹的修复与加固
结构因荷载反复作用及材料选择、构造、制造、施工安装不当等产生具有扩展性或脆断倾向性裂纹损伤时, 应设法修复。在修复前, 必须分析产生裂纹的原因及其影响的严重性, 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结构实际工作或进行加固的措施, 对不宜采用修复加固的构件, 应予拆除更换。
结构合理 篇2
结构思想、结构主义与结构辩证法
本文在总结中外科学史、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思想、结构主义、结构辩证法的范畴,并探讨了这三者的.区别与联系,还简要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结构问题和对策思路。
作 者:刘景泉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510610刊 名:广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年,卷(期):“”(2)分类号:B0关键词:结构 结构思想 结构主义 结构辩证法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篇3
族群,人群,群体,群的形态丰富多彩。群的便捷,群的力量,群的适应,群的挑战无处不在。微信平台可以汇聚一群相距遥远的亲戚;校本课程可以召集一群兴趣相近的同学;大自然更能轻松招引一群群热爱阳光的旅友……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融入群的洪流。
以“群”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群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降临到了我们学校,暖暖地洒在每一个花坛里。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走进美丽的校园,唱着,笑着,手拉着手,迎着阳光向幸福走去。在初三?菖班那一大群人中,有个三朵“金花”群,足令你不得不注意。
西南面那穿着红色休闲装的,此刻正文静地捧着本书,坐在一边,细细地品味着,就似与世隔绝一样,万物不在其“眼中”。那东南角上的一位,身着天蓝色牛仔服,像一个活动性极强的“原子”,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哪儿人最多,就往哪儿去。还有东北面的那位,身着紫色西服,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双手托着腮,望着无边的苍穹,熟知人准会猜到,她又在思索什么人生哲理了。她们呢,本校的“品字”群,十分怪异的“品字”方阵。教室里,“红”坐在最前面,“蓝”“紫”分列其后左右。说来也怪,走路也成“品字”形。面对同学们的调侃,“品字”群,就说什么“风格特异,有品味”,“距离产生美感”。
“红”,群主兼小草文学社社长,小有名气的“校园小作家”。那一篇篇变成铅字的佳作,不禁令“群芳”失色,“须眉”开颜。“红”曾夸下海口:做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借此志气,谓其“希望作家”。
“蓝”呢,人际关系挺棒。开口一个“哥们儿”,闭口一个“姐们儿”;到哪儿,“民心”便向哪儿。其人还信誓旦旦:十年后,竞选美国加州州长。如若不成,那就帮别人拉票。也许因为“蓝”有这样的“野心”,同学们便封其为“喳喳呼呼活动家”。
“紫”呢,周身满是“哲学细胞”。你听,“‘品字’组合,此乃吾三人之家也。何谓三家,此乃吾三人居住之圣殿,灵魂之海滩,精神之浴场。”“流星是为寻求生命的永恒,而来到那本不是其轨迹的轨迹,超脱了瞬间的永恒。”如此深奥哲理,吾辈均一知半解也。为不負其苦思之心,誉其“雏形哲学家”。
经过几个月的拼搏,期中考试终于降下帷幕。黄榜揭晓,“品字”群顿时乌云密布。观其“云图”,八成有暴雨什么的。这不,老师刚走,教室里,“稀里哗啦”。观其景,真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洪水泛滥时了。
班长跨进教室:“诸位女士、先生们,注意啦!据可靠消息,‘希望作家’即日进京,领取2016年‘圣陶杯’文学奖……”话音未落,教室里掌声雷动。那来势汹涌的暴雨,戛然而止,“品字”组合又被明媚阳光拥抱着了。
学习班委也发出了感叹:“此谓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
这就是我所说的三人群。幸福快乐的三人世界何止这“品字”群,发生在这“品字”群中的趣事还有许许多多,我这里就不想再多举例了。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祝愿全校所有的同学都像“品字”群一样快乐!祝愿天下所有的中学生都像“品字”群一样快乐!
【门诊手术】
这篇考场作文较生动地展现了“品字”群——“红”“蓝”“紫”三人群,较好地凸现了三位初中生的不同个性。但细细品读,考生在安排文章的结构上还存在诸多毛病,具体表现在:一是开头啰唆,且与全文不和谐。考题要求写的是“群”,很显然首段游离于全文。二是缺少过渡,许多地方衔接不自然。譬如第二段的交代给人突兀的感觉,缺少过渡词;第二、三段之间缺少过渡句;倒数第三段与上文衔接不紧凑,可加一个过渡词或过渡短语等。三是结尾犯了拖泥带水的毛病。四是有些地方忽视照应。如后文突然出现了班长与学习班委两个人物,并分别作了讲话情节,但与前文没有照应好。另外在语言上犯了文白相夹的毛病,生硬地套用文言句式,读起来有别扭、拗口之感。修改时,建议着重在结构上动一动“手术”,把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安排好,使文章结构合理、严谨。
群
生命如此匆匆,岁月如此悠悠;“群”情如此浓浓,我们如此快乐!
——题记
三朵“金花”
在那丰富多彩的“群”中,有这么一个由三朵“金花”组成的“品字”群,会令你不得不刮目相看。
喏,西南面那穿着红色休闲装的,此刻正文静地捧着本书,坐在一边,细细地品味着,就像与世隔绝一样,万物不在其“眼中”。那东南角上的一位,身着天蓝色牛仔服,像一个活动性极强的“原子”,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哪儿人最多,就往哪儿去。还有东北面那位,身着紫色西服,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双手托着腮,望着无边的苍穹,熟知人准会猜到,她又在思索什么人生哲理了。她们呢,本校的“品字”群。教室里,“红”坐在最前面,“蓝”“紫”分列其后左右。说来也怪,她们走路也成“品字”形,成为校园一景。
各有所长
“品字”群中,还真可谓人才济济。不信,说给你听听。
“红”,群主兼小草文学社社长,小有名气的“校园小作家”。那一篇篇变成铅字的佳作,不禁令“群芳”失色,“须眉”开颜。“红”曾夸下海口:做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女得主。因为有志气,被称为“希望作家”。
“蓝”呢,人际关系挺棒。开口一个“哥们儿”,闭口一个“姐儿们儿”;到哪儿,“民心”便向哪儿。其人还信誓旦旦:十年后,竞选美国加州州长。如若不成,那就帮别人拉选票。也许因为“蓝”有这样的“野心”,同学们便封其为“喳喳呼呼活动家”。
那“紫”呢,周身满是“哲学细胞”。你听:“流星是为寻求生命的永恒,而来到那本不是其轨迹的轨迹,超脱了瞬间的永恒……”诸如此类的深奥“哲理”,让人如坠云里雾中。也不知是褒是贬,她因而被称为“雏形哲学家”。
忧乐年华
经过几个月的拼搏,期中考试终于降下帷幕。成绩揭晓,“品字”群顿时乌云密布。看那阵势,八成有暴雨什么的。
不一会儿,“蓝”走上讲台:“诸位女士、先生们,注意啦!据可靠消息,‘希望作家’即日进京,领取2016年‘圣陶杯’文学奖。”话音刚落,“噼里啪啦”,教室掌声雷动。那来势凶猛的暴雨戛然而止,“品字”群又被明媚的阳光快乐拥抱着……
【升格点评】
升格文以“欢乐”为线索,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品字”群三位中学生的不同个性。升格文的显著特点是合理、巧妙地安排了文章的结构,具体体现在:一是安排了简短的“题记”,作为全文内容的提示,起引领作用,既可使文章顺利展开,又能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二是列出三个小标题,条理清晰,文意醒目;分段恰当,疏密相间,便于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三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过渡词或过渡句,使升格文紧凑自然,文气贯通。
【升格启示】
这次作文修改升格的实践,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写文章必须合理地安排好结构。要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把有关的材料合理地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努力做到:精心设计一个“凤头”和“豹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层次安排要合理、清楚,以有力地表现主题;过渡要自然,使文章完整连贯。
结构合理 篇4
目前, 我国的客运市场主要有3种运输方式:铁路 (普通铁路、高速铁路) 、公路和航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旅客运输需求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票价已不再是选择出行方式的唯一因素, 旅行时间、安全、方便、舒适等因素对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作用不断上升, 同时出行目的、外部环境、收入水平及时间价值、职业、年龄、偏好等诸因素使出行选择更加复杂。
本文采用模糊层次法 (Fuzz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法) 就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 探讨为旅客出行选择合理运输方式提供决策依据。
1 模型的建立
1.1 确定评价属性
旅客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实质上是选择一种服务。当旅客在不同条件下出行时, 其对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速度、正点偏差、票价、可达性等属性有不同的需求属性。而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 由于其技术性能、运行条件及服务形式不同, 因而具有不同的服务属性。因此, 旅客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时, 其需求获得满意程度不同, 通过权衡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服务属性, 旅客最终将选择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的交通运输方式。
根据对旅客决策过程的研究, 可知影响其方式选择因素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①交通运输方式的这一客观因素 (旅行时间、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 ;②出行者的主观因素 (出行目的、外部环境、收入水平及时间价值、职业、年龄偏好等) 。
实际应用中应该通过调查选取旅客认为影响他们方式选择较重要因素。可以假定旅客的选择行为主要取决于舒适性、方便性、速度、票价。
1.2 建立评价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的属性因素。可建立递阶层次模型, 如图1所示。
1.3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建立及一致性检验
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法) 是将层次分析法 (AHP法) 的定量性和客观性的优点与模糊评价法的包容性有机结合, 是一种适用性更强的决策方法, 适用于不需要精确评价和决策中, 该法的优点是:
1) 简单易行,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 一致性较高, 其判断因子包容性较好。
在模糊层次分析中, 作因素间两两判断比较判断时, 采用一个属性因素比另一个属性因素的重要程度定量表示, 则得到模糊判断矩阵A= (aij) n×n, 如果其具有如下性质:
1) aii=0.5, i=1, 2, …, n;
2) aij+aji=1, i=1, 2, …n;
则这样的判断矩阵称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为了使任意2个方案关于某准则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到定量描述, 通常采用如表1中的0.1~0.9标度法给予数量标度:
aij=0.5表示因素与自己相比同等重要;若aij∈[0.1, 0.5) , 则表示因素xj比xi重要, 若aij∈ (0.5, 0.9], 则表示因素xi比xj重要。
依据上面的数字标度, 因素a1, a2, …, an相互比较, 则得到模糊互补判断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权重公式为
由式 (2) 得到的权重值是否合理, 还应进行比较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当偏移一致性过大时, 说明此时将权向量的计算结果作为决策依据是不可靠的, 以下定义出用模糊判断矩阵的相容性来检验其一致性原则的方法。
定义1:设矩阵A= (aij) n×n和B= (bij) n×n均为模糊判断矩阵, 称
为A和B的相容性指标。
定义2:设W= (W1, W2, …, Wn) T是模糊互补判断矩阵A的权重向量, 其中,
令
为判断矩阵A的特征矩阵。
对于决策者的态度α, 当相容性指标I (A, W) ≤α时, 认为判断矩阵为满意一致的, α越小表明决策对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要求越高, 一般可取α=0.1。
对于实际问题, 一般由多个 (设k=1, 2, …m) 专家给出同一因素集X上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它们均是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则可分别得到权重集的集合
进行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 检验m个判断矩阵Ak的满意一致性
I (Ak, W (k) ) ≤α, k=1, 2, …m.
2) 检验判断矩阵间的满意相容性
可以证明, 在模糊互补判断矩阵Ak (k=1, 2, …m) 是一致可接受的情况下, 它们的综合判断矩阵也是一致可接受的, 即只要当1) 和2) 两条满足时, m个权重集的均值作为属性因素X的权重分配向量是合理和可靠的, 权重向量表达式
式中:
2 实例分析
某一旅客计划去一城市出差, 可采用普通铁路C1、高速铁路C2、航空运输C3及公路运输C4 4种方式途径, 而影响其选择运输的属性因素主要有舒适性、方便性、速度及票价。
2.1 权重矩阵的确定
相对于上述4种评价准则, 设由2个专家依据表1打分的方法分别对各因素作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得到权重模糊互补判断矩阵A。
设专家1给出的权重模糊判断矩阵A1=
根据式 (2) , 计算的权重向量为W1= (0.275, 0.250, 0.275, 0.217) 。
根据式 (4) , A1的特征矩阵计算结果为
根据式 (3) , A1与W*1的相容性指标为:I (A1W*1) =0.094<0.1, 故可认为模糊判断矩阵A1是满意一致的, 因此权重集W1的分配是合理的。
设专家2给出的权重模糊判断矩阵为A2=
与专家1计算过程相同, 经相容性检验后的权重向量为
同时, 检验判断矩阵A1与A2间的满意相容性:I (A1, A2) =0.084<0.1, 故可认为2个模糊判断矩阵是满意相容的。
由式 (5) 可知, 综合2个专家的意见后, 权重向量可表示为
2.2 指标矩阵的确定
依次按舒适性、方便性、速度、票价, 对4种备选方案建立模糊判断矩阵。由专家依据表1的打分方法, 经过对各因素作两两比较判断, 得到模糊矩阵R。为论述简单起见, 这里仅给出一个专家评判标准。对于多个专家参与的评判, 则需要用相似的方法进行模糊判断矩阵的满意一致性及判断矩阵间的满意相容性检验。
运输服务费用X1的模糊判断矩阵
送达时间X2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服务可靠性X3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服务频率X4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根据上述4个模糊判断矩阵, 用式 (2) 得各个属性因素上4个方案的排序向量为
同理
由排序向量组成评判矩阵
2.3 层次总排序及优选结果
方案总排序计算结果为
式中的算子采用模糊数学的加权平均值运算法则, 优点是可以兼顾到各个属性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体现了系统整体的特性。按最大隶属度原则, 各备选方案的优选排序方案顺序为:方案1>方案3>方案2>方案4。
由此可见, 该旅客选择出行方式首选普通铁路运输, 然后依次为航空运输、高速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3 结束语
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对在综合运输体系中, 旅客选择出行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 结合影响选择行为的各项影响属性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得出最终的决策方案。该法 (FAHP) 能够充分利用各方案中的各项信息, 并能够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数学方法简单明了, 易于实现计算机编程, 所得结论可信合理, 可为运输相关部门制定合理运输政策、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资源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思继.综合运输工程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沈志云, 邓学钧.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3]黄向荣, 李引珍.综合运输体系下客运结构合理配置模型及算法[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6, 29 (5) :81-85.
[4]姬东朝, 宋笔锋, 喻天翔.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方法及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7, 32 (11) :38-41.
[5]毛保华, 曾会欣, 袁振洲.交通规划模型及其运用[M].北京:铁道出版社, 1999.
[6]张尧庭, 陈慧玉.效应函数及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结构理论”的结构 篇5
1979年,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以结构作为国际政治体系层次独立变量 ,并通过对结构的准确定义,首次将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结构”同单元层次的“过程 ”和“属性”明确分开,由此而构建起一种完整的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构架。由于对国 际政治结构及其效应的考察在华尔兹理论中占有突出地位,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往往据此 将华尔兹的理论看成一种纯粹的“结构决定主义理论”,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恰恰歪曲了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实质。华尔兹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关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国际政治的 系统理论,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其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提供了一种 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注:关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主要性质及其与经典现 实主义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参见:KennethWaltz,“RealistThoughtandNeo-realistTheory”,JournalofInternationalAffairs(1990),44,pp.21-37.)由 于华尔兹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长期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全面分析 并阐述这一理论的内涵及实质,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现状及发 展方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结构理论”与层次分析
一般来说,任何理解国际体系中的行为或现象的尝试都会遇到所谓层次分析问题,因 为这一问题定义了国际体系的不同分层,而这里的每一分层实际上都代表了某些特定的 解释来源(自变量)所处的位置;所谓层次分析问题也就是关于研究者如何辨别和处理那 些不同的解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位置的问题,而不同的分析层次则代表那些不同的解 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的位置。(注:吴征宇:《关于层次分析的若干问题》[J],《欧 洲》2001年第6期。)一般来说,层次分析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 对国际体系中的层次划分往往有不同答案,而实际上,层次分析乃是一种国际政治研究 方法。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首先将层次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专门加以提出并且 讨论的,是美国行为主义国际政治学家戴维・辛格。(注:MartinHollis&SteveSmithExplainingandUnderstandingInternationaRelations(London:ClarenPress,1990),p.98.)而真正对层次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 ,则是美国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华尔兹,而华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实际也正 是从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问题”发展而来的。(注:BarryBuzan,Charles Jones,RichardLittle,TheLogicofAnarch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3),
p.22.)
1959年,华尔兹正是遵循层次分析的思维逻辑构建出其有关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 三个意象理论”,即第一意象试图通过考察人性,第二意象试图通过考察国家的内部构 成,第三意象试图通过考察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特性来解释国际事件。华尔兹得出的结论 是,若要获得对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正确认识,研究者不仅要注意到三种意象的作用 ,更要将第三意象看作其他两种意象作用的背景:“第三意象说明了世界政治的体系基 础,但没有第一和第二意象,我们就不能了解决定政策的诸种力量;第一和第二意象说 明了世界政治的诸种力量,但没有第三意象,我们就不能估计这些力量的重要性或预测 其结果。”(注:KennethWaltz,Man,theState&
不合理的合理存在 篇6
世界上很多地方,男女上衣的扣子并不钉在同一侧——男上衣的扣子是钉在右边,女上衣的扣子则钉在左边,而且这一“男女有别”的标准被严格执行着。从方便角度来说,全世界95%以上的人(不分男女)是右撇子,用右手从右边扣纽扣要容易得多。这意味着,衣服的扣子钉在右边更科学合理,把女装纽扣钉在左边,这不是为难女性着装者吗?更令人不解的是,这种不合理现象已经存在数百年,而且有可能继续存在很长时间。
女装纽扣为何要违背常理钉在左边呢?这得从扣子的历史说起,17世纪纽扣在欧洲出现时,只有富人才会在自己的外套上钉纽扣。按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风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则由仆人帮着穿。这样,女士衬衣上的扣子钉在左边,极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仆人们(绝大多数仆人是右撇子)。男士衬衣的扣子釘在右边,不仅方便了大多数男士自己动手穿衣服,还避免了用右手拔出挂在左腰的佩剑时,剑身被衬衫兜住的尴尬。
后来,衣服上钉扣子的风尚逐渐流行开来,平民百姓也开始穿着有扣子的衣服。平民百姓家里通常没有仆人,为什么女装扣子仍然留在左边呢?
既然一开始所有女装扣子都在左边,要是哪位缝纫师或制衣商提供扣子钉在右边的女士衬衣,就很冒险。毕竟,女士们早已经习惯了从左边扣扣子,一旦扣子换到右边,她们还得花时间培养新习惯,适应新变化。而且很多欧洲女士还觉得,当众穿扣子在右边的衬衣会叫人尴尬,因为看到的人会以为她穿的是男士衬衣。
很多时候,制度或规范一经确定,不管是否合理,人们都不敢轻易改变——这往往是规避风险和挑战的不由自主的选择。罗伯特·弗兰克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合理性,从来就不是大多数人追求的首要目标,安全性才是。”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与悬垂结构 篇7
1 两个结构特点
1.1 独立主格结构
1) 独立主格结构的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不同, 它独立存在, 即有逻辑上的主语。
2) 独立主格结构是由名词或代词与后面的分词, 形容词, 副词, 不定式, 介词等构成的多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形成主谓关系
1.2 悬垂结构
1) 悬垂结构其逻辑主语 (亦称隐含主语) 通常应是整个句子的主语, 如与句子主语不一致, 它也不独立体现, 而需通过上下文分析出来。
2) 悬垂结构也叫“悬垂分词”或“无依附分词”, 因此它主要是分词的表现形式。
2 两个结构句子例句对比分析
2.1 独立主格结构
1) 构成
名词 (代词) +现在分词、过去分词
名词 (代词) +不定式
名词 (代词) +形容词
名词 (代词) +副词
名词 (代词) +介词短语构成
2) 名词或代词主格+分词
The experiment done, the students went on to take notes in the experiment report.
=After the experiment was finished, the students went on……
(the experiment done这个结构表时间, experiment与done形成逻辑主谓关系)
Time permitting, we can have a walk around the playground after supper.
=If time permits, we can have a walk around the playground after supper.
(time permitting, 在此处表条件, time与permitting形成逻辑主谓关系)
3) 名词或代词主格+不定式
The last guest to arrive, our party was started.
=When the last guest arrived, our party was started.
(the last guest to arrive在此处表时间, guest与to arrive形成逻辑主谓关系)
4) 名词或代词主格+形容词
Computers very small, we can put them everywhere.
=Since computers are very small, we can put them everywhere.
(computers very small在此处表原因computer与small形成逻辑主谓关系)
5) 名词或代词主格+介词短语
Our English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papers in hand.
(papers in hand.此处表伴随, paper与in hand形成逻辑主谓关系)
6) 名词或代词主格+副词
The meeting over, our headmaster soon left the meetingroom.
=As soon as the meeting was over, our headmaster soon left the meeting-room.
2.2 With的复合结构作独立主格
表示伴随时, 既可用分词的独立结构, 也可用with的复合结构。
With+名词/代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介词短语
The murder was brought in, with his hands tied behind his back。
He was sleeping then, with the windows open.
The professor came in a hurry, with meeting to attend.
They rushed into the room, with a dog following them.
I saw our brother passing by, with cake in his hand.
注:这种结构中也可用without, 但without不能省略, with可以省略, 不影响句子的意思。
Without a word more spoken, she left the meeting room.
2悬垂结构的逻辑主语分析
1) Getting down from the bus, my ankle was sprained. (根据my判断, getting的逻辑主语是I)
2) Driving to Chicago that night, a sudden thought struck me. (根据me判断, driving的逻辑主语是I)
3) He felt himself gently touched on the shoulder, and looking round, his father stood before him. (与句子主语he相同)
4) Being the eldest, the responsibility fell particularly on my shoulders. (根据my判断, being的逻辑主语是I)
5) Searching along the deck, it had taken him some time to find a doctor. (根据him判断, searching的逻辑主语是he)
6) Reading the evening newspaper, a dog started barking.
=When I was reading the evening newspaper, a dog started barking.
7) Entering the room, nobody was found in it. (这句话要根
据上下文判断)
8) When inquiring about a room, it is always a good idea to ask at the beginning whether laundry and heating are included in the price.
=When you inquire about a room, …
9) Using the electric energy,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its form.
=When we use the electric energy, …
10) Unknown to his closest advisers, he had secretly negotiated with an enemy emissary. (分词的逻辑主语是整个主句)
=It was unknown to his closest advisers that he had….⊗
When dining in the restaurant, a jacket and tie are required.
=When one dines in the restaurant, … (分词的逻辑主语是不定代词one或虚指代词it)
11) Being a very cold day, we did not go to the museum yesterday.
=Since it was a very cold day, … (根据a cold day判断, being的逻辑主语是it, 指天气)
3 两种结构的总结、归纳
独立主格由名词或代词作为其逻辑主语, 与句子主语不一致。而悬垂结构则没有, 它的逻辑有时是句子的主语, 有时不是, 与句子主语不一致时, 可以通过上下文分析。
Tom rushed out of the hall, his girl friend shouting and crying.
汤姆冲出大厅, 而他的女友却哭着、喊着。 (his girl friend是shouting and crying的逻辑主语)
Tom rushed out of the hall, shouting and crying.汤姆冲出大厅, 他边哭、边喊。 (根据Tom分析, shouting and crying的逻辑主语是he)
通过这两个例句, 我们了解到shouting和crying这两个并列动作一个是由汤姆的女友发出来的, 一个是由汤姆发出来的。
独立主格的表达形式比较多, 它可以由名词或代词与非谓语代词结合的形式来表达,
也可由名词或代词与形容词, 副词, 介词结合来表达, 更可以有with/without的复合形式来表达。而悬垂结构用分词形式表达的居多, 偶尔有不定式来表达。
3.1 独立主格
Weather permitting, we are going to visit you tomorrow.天气允许, 我们明天去看你。
This done, we went home.这个做完, 我们就回家了。
Such an able man to help you, you will surely succeed sooner or later.
这么有能力的人帮助你, 你早晚会成功的。
The meeting gone over, everyone tired to go home earlier会用结束, 大家都累得早早回家了。
He came into the room, his ears red with cold.他进到屋里, 耳朵冻红了。
He came out of the library, a large book under his arm.他从图书馆出来, 腋下夹着一本大书。
The girl hid her box without anyone knowing where it was这小姑娘把盒子藏起来, 谁也不知在哪。
The kid feels excited with so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to visit.有这么多的名胜可参观, 小孩很激动。 (with+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
The boy was walking, with his father ahead.父亲在前, 小孩在后走着。 (with+名词/代词+副词)
He stood at the door, with a computer in his hand.他站在门口, 手里拿着一部电脑。 (with+名词/代词+介词短语)
With his son so disappointing, the old man felt unhappy.由于儿子如此令人失望, 老人感到很不快乐。 (with+名词/代词+形容词)
3.2 悬垂结构
Listening to MP3, the boy danced on the street.听着MP3, 这个孩子在街上跳起舞来。 (现在分词, 表示伴随)
The old man and women often walk along this road, followed by dog called Fei Fei.这老头、老太太经常在这小路走, 后面跟着叫菲菲的小狗。 (过去分词, 表示伴随并具有被动意义)
To learn English well, one must master a lot of words and sentences.
要学好英语, 人们必须掌握大量的单词和句子。 (不定式, 表示条件)
3.3 悬浮结构
有一些固定形式的分词短语的主语并非句子里的主语, 又没有其逻辑主语, 属于悬浮状态, 但由于沿用已久, 早已成为常见的惯用语。这类分词短语常用来修饰整个句子, 表示说话人对说话内容所持的态度或作出的评论。独立主格很少出现这种表达方式。
1) Allowing for the train being late, we should be back by10:30.
考虑到火车会晚点, 我们最迟应该在10.30前回来。
2) Considering that he has been in China for only a year, he speaks Chinese well.考虑到他到中国才一年, 他的中国话讲得很不错了。
3) Judging from his expression, he's in a bad mood.从他的言谈来判断, 他心情不好。
4) Broadly speaking, dogs are more faithful to man thancats.总的来讲, 狗对人比猫对人要忠诚的多。
5) Generally speaking, men can run faster than women.总的来说, 男人比女人跑的更快。
6) Strictly speaking, it's not allowed, but we won't preventit.严格的讲, 这件事不被允许, 但是我们无法阻止它。
7) Speaking of firearms, the Kalashnikov has apparently undergone modifications recently.谈到枪, 很显然卡拉什尼科夫进来对其做了一些改进。
8) Putting it mildly (=To put it mildly) , you have caused ussome inconvenience.说的客气一点, 你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方便。
9) Simply stated, He's a fool.直接的说, 他不过是个傻瓜。
10) Talking of airplanes, how many kinds of airplanes do we have in our country?谈到飞机, 在我们国家有多少种?
经过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总结出, 是否带有逻辑主语是判断独立主格和悬垂结构的关键点, 这是其一。其二悬垂结构以分词居多, 如在句子中遇到分词形要分析分词短语是否带有其逻辑上的主语, 如有其逻辑上的主语即为独立主格, 否则为悬垂结构。
摘要:学生常常会对独立主格结构与悬垂结构产生混淆。不知何为独立主格结构, 何为悬垂结构。通过对这两个结构的特点、构成及例句分析, 帮助学生找出两个结构不同的关键节点, 使学生在分析这两个结构时有所遵循, 减少对语法分析的畏惧感, 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两个结构特点,对比分析,总结,结论
参考文献
[1]张振邦.通用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锐诚.大学英语语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4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4]黄建滨, 邵永真.新编大学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舞蹈训练者合理的饮食结构 篇8
一、舞蹈训练者中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
如今, 不少舞蹈训练者对合理的营养饮食问题有一个误区, 普遍认为鸡、鸭、鱼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才算有营养, 价格贵的食品才有营养, 而对粮食的品种及其摄入量则重视不够, 更不知粮食等淀粉类食品和糖是提供人体60%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们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 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素, 单靠一种食物, 不管数量多大, 都不可能维护人体健康。因此, 要保证合理营养, 食物的品种应尽可能多样化, 使热量和各种营养素数量充足, 比例恰当, 过度和不足都将造成不良后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少舞蹈训练者中存在爱吃零食、挑食、偏食、快食的不良习惯:就其挑食和偏食而言, 很多舞蹈训练者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 喜欢吃巧克力、膨化食品、饮料、油炸食品等, 而对绿叶蔬菜、胡萝卜、鱼、黑木耳、肥肉等极度不喜欢, 造成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 部分营养素摄入不充分, 而部分营养素摄入有些过量, 这种营养上的不均衡, 会对舞蹈训练
景象, 还有一些大城市。因其城市发展的优势, 舞蹈团体对成本回收及盈利的考虑等诸多因素, 会选择一些大城市开展巡演, 所以, 看舞蹈演出的机会也不少。但在中国很多地方, 由于地理和经济发展的因素, 人们是无法享受到舞蹈带来的震撼和乐趣的。在一些中小城市, 人们对舞蹈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电视以及网络, 人们无法亲身体会和舞蹈零距离接触的视觉效果和心灵震撼, 如若只是因为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 我想这并不能成为人们失去对舞蹈艺术零距离接触这样一个机会的强有力的理由。
3. 对非遗及继承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申报、审批而确定的名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 、藏戏 (2009) 、朝鲜族农乐舞 (2009) 审批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 2006年6月,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共41项;2008年6月又出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共计55项, 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舞蹈共计13项;2011年5月,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舞蹈共计15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舞蹈共计16项。而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并逐步向市/县扩展。随着时间的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是部分营养素严重缺乏者还会引起营养不良或引起各种营养素缺乏症。最近几年, 以“肯德基”、“劳迪利亚”、“好利来”、“富利来”为代表的快餐食品作为一种消费时尚深受青少年舞蹈训练者的喜爱。但是, 他们享受这些美食的时候, 并不知道经常吃这些西式快餐的危害有多大:这些西式快餐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为主, 而蔬菜量特别少, 如果长期摄入这些西式快餐, 无法补充人体适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会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 甚至会诱发许多影响缺乏性疾病, 比如缺铁性贫血等, 从这一方面来看, 西式快餐的危害是非常大, 隐蔽性是非常强的。
舞蹈训练是一种运动量非常大的技能训练之一, 在其训练过程中水分的补充是必需的。但是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舞蹈训练者整天果汁、可乐等各种碳酸饮料不离手, 很少喝白开水或矿泉水, 结果出现了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时常腹泻等表现, 严重者会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 产生钙的大量流失, 影响骨骼发育。
在人们的意识里, 吃素食是养生的最好选择。我们平常吃的食物中, 优质蛋白质的绝大部分是由动物性食物来提供的, 而动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卵磷脂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D、B2、优质钙和铁等。如果长期吃素食, 必然会影响这些脂类、维生素、钙、铁的摄入, 容易出现心悸、全身乏力、形体消瘦、发育不良等问题, 容易缺乏优质蛋白质, 严重者会带来蛋白质缺乏症, 因此, 特别是舞蹈训练者不宜长期吃素食。
总之, 不良的饮食习惯必然导致代谢的失衡和营养状况的不佳。舞蹈训练者因营养摄入不均衡而造成的营养不良, 反映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过程中, 表现为耐力差, 反应慢, 承受运动量和强度的能力下降, 容易疲劳, 肌肉僵硬, 严重时表现为精神差, 睡眠差, 体重下降, 食欲下降, 各器官功能也降低, 容易反复感冒, 无法承受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训练等等, 所以对舞蹈训练者来说要保持良好的精神和体力状态, 饮食讲究科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舞蹈训练者合理的饮食结构
舞蹈训练需要长时间从事以耐久力为主的高强度运动, 其热
推移, 会有更多的舞蹈艺术种类加入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行列,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之后, 才有发展可言, 这对于舞蹈的未来发展来说, 是件意义深远的事情。但同时, 却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些不为大多数人知道和了解的古老的各民族舞种, 保护之后, 路该如何走”?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大多数都是一些老艺术家, 急需下一代的传承, 但由于很多种类并不能带来可观的收益, 所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国家对非遗继承人的资金补助, 在有些地方并没有如数到达非遗继承人的手中, 资金的不足, 也加大了非遗继承人工作的难度。舞蹈作为一种表演性艺术, 有些地方将民族民间舞蹈“产业化”, 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及提高知名度, 这虽然也是舞蹈的一种传承和推广方式, 但是这并没有实现延续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完整意义, 任何种类的艺术, 如果只醉心于表象, 随着时间推移, 本质将会被扭曲, 在失去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真正意义的同时, 更无发展可言。只有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 并密切关注政策的落实以及更好更快速的去解决存在的问题, 对非遗及继承人的保护才具意义。
舞蹈, 虽然没有重要到我们日常的一日三餐, 但从这世界有人类的足迹开始, 舞蹈便伴随着一路走来, 发展壮大, 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每一个人都来关注和浇灌, 舞蹈之树才能更加茁壮成长。
能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训练的后期, 由于体内的糖原大量消耗,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疲劳和耐久力的下降, 代谢的稳定性再次受到破坏。因此, 舞蹈训练者摄取的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要种类齐全, 数量充足, 比例适宜, 特别是应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质和各种维生素, 以增强机体的能力, 促进疲劳消除。
因此, 建议舞蹈训练者一日三餐食物的品种要多样化, 营养要平衡, 比例要合理, 这样才能达到取长补短。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以及水和膳食纤维。其主要营养素的摄入比例要求是,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为1.2:1:0.7, 具体要求是:一日摄入粮食6至7两, 奶制品1斤, 豆制品2两, 蔬菜1斤, 水果1斤, 鸡、鸭、鱼、肉、蛋共5至6两, 这样的摄入量才是合理的。
1.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内最主要的供给能量的物质, 人大脑的能量完全来源于葡萄糖。而糖类分简单和复合糖, 简单糖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复合糖包括淀粉、糖原、糊精、膳食纤维, 主要来源于根谷类、薯类、豆类等食物中。
2.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 人体的一切组织都是由蛋白质来组成的。人的生长发育、细胞更新和身体损伤的修复离不开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为人体提供热量。瘦肉、鱼、禽、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而豆类食物也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 是天然钙的极好来源, 加工成豆制品后更易于消化吸收, 因此舞蹈训练者应该经常吃豆类及豆制品
3. 脂肪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成份, 是体内产热最高的热
源, 具有提供和储存能量的功能, 还具有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并具有保护身体组织和维持体温的作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有猪油、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纯油脂, 牛肉、羊肉、猪肉等各种肉类;蛋类;乳制品;核桃、花生、葵花籽等硬果类以及黄豆类。
4. 维生素:
维生素与人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产生热量, 也不参与人体细胞组织的构成, 但是能参与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祛除各种疾病, 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 我们可以说维生素既是药品又是营养1。按照维生素的溶解性, 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的食物来源有绿色和黄色类蔬菜及水果、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奶类、坚果、谷物、花生等, 而水溶性维生素的食物来源有各种谷物、动物的内脏、牛奶、鸡蛋、阔叶蔬菜、水果等, 即使维生素的每天需要量很少, 但必须经常由以上食物来供给。不过, 如果身体中某种维生素含量过高, 又会发生维生素中毒。对舞蹈训练者而言, 这些维生素的合理摄入是非常必要的, 而维生素A的主要食物来源有动物肝脏、奶及奶制品、鸡蛋、绿色和黄色蔬菜;维生素D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鱼肝油, 照射阳光有利于皮肤中的物质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B1主要来源于动物心脏、肝、肾、脑、瘦肉、蛋类、各类的种皮等。
5.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碳水化合物中不能被人体吸收, 但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营养素。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的蠕动, 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水平, 控制体重的作用。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谷类及其制品、干豆类、根茎类、坚果类、水果和蔬菜。
6. 微量元素:
人体的所有组织是由各种元素来组成的, 存在于人体的各种元素当中含量小于0.01%的称为微量元素。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4种, 有铁、铜、锌、钴、锰、铬、硒、碘等。虽然人体对这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小, 但摄入量不足或超过时, 都可能毒害细胞和组织, 它们对维持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是十分必要的。对舞蹈训练者而言, 铁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铁的主要任务是将氧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因此, 一旦缺铁, 就会出现缺氧状态, 从而引起贫血症状。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有动物肝脏、黑木耳、大豆、瘦肉、红糖、蛋黄、干果等, 而促进铁吸收的因素有维生素C、氨基酸、肉类。
食物是营养素的“载体”,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必须通过食物来获得, 而营养素及其对应的食物, 概括起来由四个层次来构成, 底层是由谷类食物 (如米饭、面包、馒头、面条等) 来组成, 每天应该吃得最多;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 每天要吃得多一些;第三层是由肉、蛋、奶、家禽、鱼、豆腐来构成, 每天应吃得适量;第四层是油和糖, 我们每天吃的量应该最少。舞蹈训练者应该按照这四个层次的比例来选择食物, 要保证品种多样化和均衡膳食, 这样才能满足舞蹈训练者生长发育的需要及良好的健康状况。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 舞蹈训练者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营养知识的缺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舞蹈训练者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调现象共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提倡舞蹈训练者要平衡膳食, 事物的种类要多样化, 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种类要齐全, 数量要充足, 并达到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均衡2。具体而言, 要达到粮食与肉类之间的平衡, 动物性食物与各种蔬菜、水果之间要保持一定比例, 日常膳食中甘、酸、苦、辛、咸五味调配得当, 并追求营养元素的多样性。特别是舞蹈训练者对热量和各种营养的消耗量是很大的, 由于其缺铁性贫血发生率较高, 因此应多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大豆、瘦肉、干果等食物, 此外, 由于高强度的训练导致水丢失过多, 体内失水的现象, 因此, 应补充足够的水
结论
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不同, 但是舞蹈训练需要体力和营养作为最基本的支撑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舞蹈训练者应进行既合理又高营养的饮食, 讲究营养科学, 以便更好地完成和发挥舞蹈动作。
参考文献
[1].杨泽滨刘刚新李丽娟编著, 《老年营养与膳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4月, p12
[2].杨泽宜孙风华著, 《健康青少年运动营养指南》,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p92
[1]杨则宜孙风华著, 《健康青少年运动营养指南》,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2]李捷主编, 《运动医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年8月
[3]高云著, 《舞蹈解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
利润表结构合理性解析 篇9
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多步式来列报利润表。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同来源, 同时还规定将不同性质的收入和费用类别进行对比, 分为三个步骤编制利润表:第一步, 以营业收入为基础, 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和投资收益 (减去投资损失) , 计算出营业利润;第二步, 以营业利润为基础, 加上营业外收入, 减去营业外支出, 计算出利润总额;第三步, 以利润总额为基础, 减去所得税费用, 计算出净利润 (或净亏损) ;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 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 还应当在利润表中列示每股收益的信息。
多步式利润表正是比照以上三个步骤来进行项目的排列, 并对前两个步骤分别以中间性的利润数据“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来进行小结, 这样安排可以方便报表使用者迅速获取信息。但从具体核算内容和报表要素定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 会发现利润表的结构尚有不合理之处。本文以一般工业企业为例, 拟对利润表的部分项目进行解读来分析其结构的合理性。
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解析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以下简称讲解) 中将“营业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将“营业成本”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成本总额”, 将“营业税金及附加”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应承担的各项税费”, 将“销售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经营费用”, 将“管理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各项管理费”, 将“财务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
(一) 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
收入有不同的分类。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重要性, 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其中,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 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实现的收入, 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 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营业收入”项目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 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其中, 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发生的费用, 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原材料的成本等, 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在利润表中, “营业成本”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分别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直接配比。广义的费用还包括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其他耗费, 根据费用的经济用途, 可以分为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税费、经营管理费用、因销售商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因筹集运营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等, 这些费用分别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中进行核算。而在利润表中, “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也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上述项目的具体核算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 说明它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其核算内容都来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 并且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发生。
(二) 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
“营业收入”反映的报表要素是收入, “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反映的报表要素是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以下简称基本准则) 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这里, 基本准则将收入和费用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配比。但从具体的会计核算内容到抽象的会计定义, 基本准则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这反映由报表要素与其衍生的具体报表项目及其核算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即:所有的收入和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其报表要素的分类和核算应当遵循“日常活动”的性质。
二、“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外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将“营业外支出”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一) 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如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 通过“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 “营业外收入”项目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营业外支出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例如, 债务重组损失、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通过“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 “营业外支出”项目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这类收支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多大的关系 (或者是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 , 但从企业整体来考虑, 由于同样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也是增加或减少利润的因素, 因此, 对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净利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两者的有一个共同点, 即其核算对象都与企业的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 表明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常发生。
(二) 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
“营业外收入”反映的是利得, “营业外支出”反映的是损失。基本准则中并没有将利得和损失单独作为一个要素分类出来, 只是明确规定了利得和损失, 将利得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将损失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两者都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部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前者虽然不是经营收益的组成部分, 但却会影响本期净收益的数字, 因此计入利润表。
将两者定义与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相比较, 发现他们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其区别之一在于是否是“日常活动”。可见, 日常活动是区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关键之处。区别之二在于收入和费用反映总流入和总流出, 而利得和损失反映一定的净流入和净流出。由会计核算具体的内容到会计定义的高度概括, 基本准则将“日常活动”作为区分“营业”与“非营业”的关键, 表明这一特征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区分营业收入与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与非营业成本的根本所在。
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解析
讲解中将“资产减值损失”解释为“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将“投资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一) 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
资产应当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如果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甚至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那么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就无法反映其实际价值。因此,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 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 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的损失, 以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资产的减值会计问题, 对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商誉等若干资产所发生的资产减值,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基本准则中规定对会计要素计量时, 一般采用历史成本, 但也适当引入了其他计量属性, 如公允价值。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一些资产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除了通过传统的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获利的能力, 投资就是其中一种。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收益的会计处理,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持有至到期投等行为产生的收益, 通过“投资收益”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投资收益”项目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二) 从会计要素角度分析
由于生产条件、市场供需、技术进步或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资产的价值发生下跌, 从而企业要对资产计提减值损失。为拓宽收益的渠道, 企业会辅助投资以增加获利, 从而取得投资收益。而活跃市场上交易频繁, 价格时常波动, 企业所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也要承受其价格的涨跌损益。这些经营活动都属于企业的非主要经营活动或是偶发事项, 并不是企业时常进行的不间断的经营活动, 其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难以预计, 一般属于不再生性的。所以“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三个项目对应的是利得和损失, 反映企业在日常活动以外产生的经济利益, 与收入和费用无关。
四、“营业利润”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利润”简单解释为“反映企业实现的营业利润”。
利润表诸多项目名称中的“营业”二字是同一含义, 是对不间断的经常性的经营活动的强调, 则“营业利润”解释中的“营业”二字也不例外。因此, 营业利润可被报表使用者看作是日常活动中实现的经营利润, 核算的内容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
但作为一个中间性的利润数据, “营业利润”与其他项目在利润表上的关系却是: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投资收益 (-投资损失) (1)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
等式 (1) 表明营业利润中包含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或损失) ”、“投资收益 (或损失) ”。经过前文的解读和分析, 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或损失) 、投资收益 (或损失) 属于利得和损失的范畴, 是企业在偶发事项中产生或是由企业非经常性经营活动导致的、在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可再生损益。由此而计算出的营业利润在内容上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 还包括部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其内容和含义势必与以上假定相悖。等式 (2) 表明利润总额反映的是企业在税前所实现的所有利润, 既包括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 也包括非日常活动中实现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有利得和损失。而营业利润反映的既非纯粹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 也非所有活动实现的全部利润。并且其包含的报表要素和组成项目与利润总额在性质上无异, 在核算范围上交叉重叠, 那么, 两者就属于重复性的指标。这使得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上的定位就显得有些尴尬, 其原有的意义也变得模糊不清。
五、改进建议
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中的不合理定位使其在利润表的作用大打折扣, 同时也会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 降低利润表信息的有用性, 从而削弱利润表的可信度。因此, 应对此不合理之处予以改进。
改进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保持利润表结构, 改变个别项目的名称, 如营业利润。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保持现有利润表结构的情况下避免称谓上的误解, 但更名后的“营业利润”在核算内容与范围上仍然与利润总额有交叉, 难以摆脱重复之嫌,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所以, 这一方法不可行。二是保持现有项目的名称, 调整利润表的结构。在计算营业利润时, 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或损失) ”、“投资收益 (或损失) ”三个项目从第一步骤中剔除出来, 放到利润总额中, 即第二步骤的计算中。如下:
第一步骤计算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第二步骤计算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 (-投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营业外支出-资产减值损失
调整后的利润表从根本上改变“营业利润”的核算内容, 使其完全与收入、费用要素对应起来, 并且其内容与定义相符 (改进后的利润表要素与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见图1) 。同时, 缩小其核算范围, 使之与利润总额有所区别。这样, 调整后的“营业利润”项目定位清晰, 意义明确, 作用凸显, 才能与“利润总额”项目各司其职, 满足报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结构合理 篇10
所谓“知识结构”就是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的构成形式及其内在关系。如“细胞的结构”, 其体系是“细胞概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这里包含了许多知识要素, 学习时必须将这些知识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起来, 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有:将所学的内容提纲挈领, 提炼出知识要点, 对知识要点进行串联整合;将头绪纷繁的各部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 运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数字、符号等构成网络图。
一、提炼知识, 整合章节性知识结构
课本中的知识结构体系是高考复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结构。现行的浙科版教科书采用章、节体系编写, 标题高度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不同层次, 是中学生物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 统领着学科的全部内容。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三节) 。这三节内容提炼出的知识点经整合的知识结构是:动物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必须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负责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 使之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并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而神经系统由亿万个神经元构成, 其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 通过传导和传递来调节生命活动。内分泌系统包括能分泌不同激素的腺体和细胞, 这些腺体和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多种活动, 内分泌系统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
整合章节性知识结构, 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分析、综合和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整理“复合型”知识, 提升知识结构
生物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都在发展变化并相互制约影响, 进而共同控制了生物的活动。因此, 研究生物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概念和原理不断被揭示、不断被解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随着研究的深入, 许多知识结构之间发生了联系, 形成了跨度大、容量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高考中, 这些“复合型”知识结构也成为考查理解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复习过程中, 可以运用画图、对比等方法将前后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 达到知识结构的重组提升。如: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基因突变—诱变育种
从上述可以看出, 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DNA的变化和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可以使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应发生改变 (这是原理) , 进而使生物发生了各种变异 (形成概念) , 这些变异不仅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也为人类的生产育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产生实际应用价值) 。从这样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就形成了“细胞增殖—生物变异—科学育种”三个层次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 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在散乱中逐步走向完整, 在单纯中渐渐变得丰富, 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中找到相互联系的纽带, 正确分析, 做出选择并解决问题。
三、利用背景资料, 深化知识结构
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 不难发现非选择题大多是从某一问题入手, 多角度设问, 涉及面广, 跨度大。这体现了高考“注重现实及实践”的特色。同时, 命题情景与生产生活及最新科技发展相联系, 试题立意新, 重点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以课本资源为载体, 深化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者布洛非认为, 知识是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并非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方式获得的。在学生身边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就是教科书, 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就是考试内容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之一。教科书中涉及的许多经典实验和研究方法都可以成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素材。我们可以将教科书中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点综合起来, 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 融合为新的主题, 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结构。
如“大肠杆菌”学生最早是在课本中第二章的细胞种类中接触到的。因此以它为载体可以考查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它的细胞质中有质粒, 是最常见的运载体之一, 而体内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也与基因工程形成了联系点, 它本身也是较常用的受体细胞, 因此以它为载体可以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它的拟核区有DNA, 这也是它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可遗传变异的唯一来源, 科学家还利用它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这些知识都可以用“大肠杆菌”为背景建立联系。课本中“噬菌体侵染细菌 (大肠杆菌) ”的实验可以通过改变标记元素、延长实验时间等条件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同时, 这一侵染过程涉及了“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 因此, 教学中利用“大肠杆菌”这一课本资源作为情景, 借助一定的习题设置, 可以使知识间的联系更加突出, 更加具体形象, 也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前后的相关性, 在复习时有助于他们建立知识网络, 深化知识结构。
(二) 以学科研究新进展为资源, 深化知识结构
许多学科研究热点和新的进展成为高考的试题背景, 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利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去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这也是高考能力考查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 学生对于科学的发展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乐于在新的情景中尝试解决问题。因此, 复习时, 教师可以将这些新的研究进展作为背景, 通过编制相关试题分析蕴涵的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结构的目的。
如2008年两个科研小组从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细胞重新编程, 使其“变身”为干细胞。另一个科研小组跳过胚胎阶段, 把胰腺的外分泌细胞直接改造成了另一种类型细胞———贝塔细胞。这些细胞重新编程领域的相关发展, 都可以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2009年, 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了研究“引发衰老和癌变的端粒酶”的三位科学家。不难看出, 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都与“细胞的生命历程”有着密切关联, 以此为背景构建试题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又可以在新情景中深化学生该部分的知识结构,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例1端粒 (左图染色体末端所示) 通常是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的重复序列组成。它们能防止不同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但细胞每分裂一次, 端粒就会丢失一部分。端粒酶可利用某段RNA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 对端粒有延伸作用。下列有关推理不合理的是 ()
A.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属于染色体变异
B.细胞的衰老与端粒的减小有关
C.端粒的延伸是转录的过程
D.细胞分裂次数越多, 其染色体上的端粒就越小
例2德国科学家豪森是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之一。他的研究证实宫颈癌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之间有联系, 为研究疫苗奠定了基础。
(1) HPV有100多种亚型, 其繁多的变异株的变异来源是_____, 这种变异的特点是_____。
(2) 理论上说, 将纯化的HPV在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 但要确保灭活HPV的_____不被破坏, 并且能被人的免疫细胞识别, 这样就能得到有效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了。
(3) 当人体感染HPV时, ____细胞将它们吞噬消化, 使其抗原分子降解为多肽, 然后与该细胞的_____结合, 形成复合体, 移动到细胞表面呈递出来。这些复合体的作用之一是能活化_____, 使其分泌白细胞介素-2以促进____细胞分裂分化成_____, 从而帮助机体顺利进行免疫应答, 保护自身。
(4) HPV疫苗的作用是使一部分淋巴细胞在反应阶段形成_____, 当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 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包括_____。再次感染时的免疫反应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_____。
(三) 利用高考真题强化模拟, 深化知识结构
高考试题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科学加工产生的, 它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 又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因此也可以利用高考题将蕴涵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从而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3 (2008年北京卷) 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以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 经人工授粉后, 将白菜的雌蕊离体培养, 可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请回答问题:
(1) 白菜和甘蓝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存在_____隔离。自然条件下, 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______的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幼苗, 所依据的理论基因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
(2) 为观察“白菜-甘蓝”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通常取幼苗的_______做临时装片, 用_______染色。观察、计数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
(3) 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这种植株通常不育, 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为使其可育, 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 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
这是以育种为背景的一道高考试题, 要求学生对实验的选材、处理及变异原理等进行分析, 体现了对“生物学概念及原理”进行考查的目的。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它是由白菜的卵细胞 (n=10) 和甘蓝的精子 (n=9) 结合而成, 由于这样的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 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所以通常是不育的。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可育的四倍体“白菜-甘蓝”。幼苗中细胞分裂活动最旺盛的是根尖的分生区,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可数, 是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计数的最佳时期。
例4 (2006年北京卷) 用35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 (含20条染色体) 的DNA分子双链, 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5P的培养基中培养, 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 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5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此题考查的是DNA复制及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由于DNA是半保留的复制方式, 所以复制2次后, 有1/2的子代DNA含标记元素。中期由于着丝粒未分裂, 因此带标记元素的DNA和不带标记元素的DNA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即20条染色体都含标记元素。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 染色体增加到40条, 则有20条中的DNA含标记元素, 因此答案为A。借用本高考试题可以巩固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 包括各时期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行为的变化, DNA复制的过程,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等。
在复习时, 为了使试题的解答能更好地巩固知识结构, 可以对它进行改造, 如对例4进行改编, 以”小鼠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作为背景, 再与原题进行对照, 可以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进行对比归纳,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细胞分裂的知识结构。
复习中, 通过利用教材、学科进展、高考试题等资源创设学习背景, 能帮助学生适当地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并在新情景中将知识以相互联系的形式保存在了大脑中, 使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任何能力的考查都是以对知识结构的考查作为基石的。学生如果没有构建好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科思维能力, 面对新的试题自然也就无法从容应答。因此, 复习时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优化、重组, 将各个散落的知识按内在联系合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加工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概括、比较、思考, 发展了学科思维能力, 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附:本文所举例题参考答案
例1 C
例2 (1) 基因突变突变率低, 不定向性
(2) 哺乳动物的活细胞抗原决定簇
(3) 吞噬MHC蛋白辅助T细胞致敏B淋巴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
(4) 记忆细胞HPV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抗体数量多且速度快
例3 (1) 生殖杂交 (有性生殖) 全能性
(2) 根尖 (茎尖) 醋酸洋红 (龙胆紫、碱性) 有丝分裂中期
(3) 19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 (染色体联会紊乱) 染色体变异
玉米合理密植 发挥群体结构效应 篇11
关键词:玉米;合理密植;增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45-1
植物的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积累起来的。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叶绿素的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及碳水化合物。玉米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和矿质营养,增加有机物质的积累,协调穗多、穗大、穗重之间的矛盾,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所谓合理的群体机构,即是群体和个体、地上部和地下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前期生长和后期生长都比较协调的发展,从而经济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地力,促进穗多、穗大、粒多、粒饱,最后达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目的。
1 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
密度过稀时,单株发育好、穗大,由于单位面积上株数太少,土地、空间未能充分利用,群体发育受到限制,单株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不能抵偿由亩穗数减少而受到的损失,所以单位面积产量低。在密度过大时,亩穗数虽有增多,但因超过了合理密度范围,叶面积过大,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单株生长受到了严重抑制,造成空秆多、穗头小。亩穗数增加不能抵偿经济状况变劣的不良后果,产量反而不高。只有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适当增加株数,个体发育虽然受到较小抑制,单穗粒重略有下降,但是群体有较大的发展,单穗增多对增产的作用远远超过因果穗重量下降而减产的影响,因而获得较高的产量(详见2010年不同密度调查对比表)。合理密植能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协调穗数、粒数、粒重的矛盾,使他们的乘积达到最大值,产量最高。
2 合理密植的原则
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受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和栽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定适宜密度时,应根据上述因素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一般应掌握以下原则:
2.1 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季节确定种植密度
玉米品种类型很多,各品种生育期长、短,植株高、矮,株型长势各不相同,种植密度应有区别。一般生育期长、植株高大、株型松散、茎叶繁茂的品种,应适当稀些;相反,生育期短、植株矮小、株型紧凑、叶片数少的品种,可适当密些。同一类型品种,春播由于生育期长,而且前期生长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中,玉米的营养器官有较充足的分化和发育时间,植株长的高大、繁茂、叶片数多,所以春播要稀植。
2.2 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确定种植密度
根据土壤的肥力和施肥的水平决定玉米的种植密度,在肥力较好的地块就可以将密度适当加大,因为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在施肥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可以适当加大玉米的种植密度,因为施肥水平高就能够满足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反之,如果土壤贫瘠、施肥条件差的地方则要适当稀植,以免造成营养不足,影响玉米的生长,最终导致产量降低的现象发生。因此,要掌握肥沃的土壤密植,贫瘠的土壤稀植的原则。
2.3 根据自然条件和栽培水平确定种植密度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差很大,包括光、热、水、肥、气等因素都会有很大差异。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因此,在短日照的南方可以适当密植,而在长日照的北方要稀植。在南方,日照短、气温高、雨水多,各个因素都适宜玉米生长,玉米会生长较快,生育期变短,因此,则可以适当密植;相反,北方日照长、气温较低、雨水少,玉米的生育期变长,则要适当稀植。水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种植密度可以大些,干旱无水浇条件的丘陵、岗地、种植密度可以适当稀一些。田间管理水平高可以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整齐一致,密度可适当大一些。
当前生产上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分为稀植、中密、密植和高密四种。稀植品种亩种植密度小于3000株,中密品种亩种植3000~3500株,密植品种亩种植3500~4000株,高密品种亩种植4000株以上。
玉米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构成。穗数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为玉米是株穗一致作物,有一株就有一穗,空秆与双穗都非常少,所以,要选用高产耐密的玉米品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适当的增加密度,保证每亩种植株数,实现全苗、苗齐、苗匀、苗壮是高产田的象征,缺苗断条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
总之,在生产上确定一个合理的种植密度,必须全面的考虑。使种植密度、田间管理措施尽可能的和品种、地力、施肥、水源等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玉米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
高校绩效工资结构合理性探析 篇12
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 (John Stacey Adams) 于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 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 还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 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 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比较有两种,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 一种比较称为纵向比较。根据公平理论, 按比较的对象, 可将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公平合理问题分为:内部合理、外部合理、个人合理。内部合理亦是结构合理, 是指单位内部同一序列中不同岗位纵向之间和不同序列岗位横向之间所体现的合理性。
一、以往工改时工资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在高校主要岗位一般是由专业技术岗、管理岗构成, 正高职称、副高职称构成了专业技术岗位的主要部分, 正厅、副厅、正处、副处成为党政管理的核心。2006年工资制度是在85年工改、93年工改和各校校内岗位津贴制度基础上进行的。06年工改时, 高校的规模相对较小, 学生数和教师数相对较少, 师资力量仍比较薄弱, 教授、副教授所占的比例很小, 有博士学位的人亦是凤毛麟角, 为了鼓励师资队伍的发展, 93年工改以来, 形成了正高人员的工资要高于副厅、并远高于正处级, 副高工资与正处大致相当、并高于副处级的工资结构。各高校自行制定的校内岗位津贴标准的结构比例亦是参照了岗位工资的结构比例。岗位工资标准和苏北某高校部分校内岗位津贴标准表。
单位:元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工资待遇的高低顺序是:正高、副厅、正处、副高、副处、正科、讲师、副科、助教, 其各岗岗位工资三档环比是:1.088、1.249、1.124、1.094、1.180、1.059、1.062、1.085, 该校各岗校内津贴环比是:1.148、1.421、1.266、1.107、1.333、1.0、1.235、1.307, 通过该比较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正高的工资待遇是高于副厅、远高于正处, 副高的工资待遇是高于副处的。
二、以往的工资结构到目前已不适应现在人员状况的分析
如今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数的不断增加, 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充, 师资结构的不断优化, 教授、副教授、博士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的同时, 现在管理岗和工勤岗的工作量、工作压力已远远超过了06年工改时的量。虽然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 应向教学一线、科研一线倾斜, 但其他人员也不可忽视, 尤其是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 在收入分配上应该有一个相对应的、一致性的价值当量关系。管理岗目前无法用精确的量化来计算工作量, 他们的绩效工资额度必须与他们主要服务对象密切挂钩。对于一个在校生数为2万人左右的高校, 现其厅级岗位的设置数一般为5-9人, 正处级岗位设置数为40人左右, 副处级岗位设置数为70人左右, 教授的岗位设置数为150人左右, 副教授的岗位设置数400人左右。
单位:元/月
从此表中数据的勾稽关系中, 我们不难发现正高、副厅、正处、副高、副处、正科、讲师、副科、助教的环比是:092、1.131、1.198、0.938、1.142、1.13、0.98、1.146, 它们的高低顺序是:副厅、正高、正处、副处、副高、正科、副科、讲师、助教。在这里, 已经颠覆了以往的工资标准顺序, 承认了副厅的工作量、工作压力、对学校的贡献, 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教授, 副处超过了副高, 副科超过了讲师, 同时也缩小了教授与正处间、副教授与正科间的收入差距, 肯定了党政管理岗对学校的贡献。有关主管部门给予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对于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起着导向作用。
三、目前情况下合理的工资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 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时应结合各岗实际工作量、对学校的贡献、岗位设置比例结构的变换及有关主管部门引导性意见, 正视工资比例结构关系。从工资结构来看, 首先:应建立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工资结构体系。其次:在以往工资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有关领导部门的文件导向, 结合高校发展的实况, 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方案设计中, 应使一部分奖励性绩效工资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为几部分) 其结果比例为:正厅应相当于二级教授、副厅应相当于三级教授、正处略低于四级教授、副处高于副教授三档。最后:对于专业技术岗, 可以通过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经教学科研的奖励办法, 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其他部分获得远远超过管理岗的绩效, 以此来激励教职工, 保证教学、科研人员的收入, 注意教学科研、管理、教育辅助等几支队伍的收入平衡。
正确处理好专业技术岗和管理岗的工资结构的意义十分重大。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善于“弹钢琴”, 协调并正确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中各个阶段的任务, 辩证地看待“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这一绩效工资发放原则,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领导和引领作用。
只有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合理的工资结构, 才能有利于人才集聚、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 促进学院学科建设水平、提高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院建设的积极性, 促进学院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省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 (苏人社发[2012]142号)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