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体制

2024-10-02

农业管理体制(精选12篇)

农业管理体制 篇1

一、庄浪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做法

近年来, 庄浪县按照省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 围绕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宏伟目标,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全县农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

㈠调结构、推技术, 旱作农业稳粮增产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种植业发展思路, 把种植结构调整、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全县农业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 每年召开产业结构调整会, 指导全县种植计划, 规划落实旱作农业任务面积, 大力推广农业综合增产技术, 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由区域示范推广向整县推广应用转变。2012年全县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面积52.64万亩, 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91.03万亩, 粮食总产达到17.27万吨, 增产13.8%。2013年全县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面积78.28万亩, 其中全膜覆土穴播小麦21.08万亩,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3.32万亩, 全膜垄作侧播马铃薯33.88万亩。

㈡建基地、壮龙头, 产业开发助农增收围绕全县马铃薯、畜牧、蔬菜优势特色产业开发, 狠抓产业基地建设, 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马铃薯产业围绕“甘肃东部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目标, 狠抓脱毒种薯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2012年落实马铃薯产业基地31.5万亩, 总产鲜薯75万吨, 建成脱毒种薯扩繁基地6万亩, 优质商品薯基地25.5万亩;建成了3个马铃薯专业销售市场和宏达、银海、鑫喜、成林淀粉加工厂等一批省、市龙头企业, 延伸了产业链条。畜牧产业坚持“加快发展肉牛、做大做优生猪、配套现代科技、完善产业体系”的畜牧业工作思路和“山繁川育布局, 减马增牛扩量, 冻配改良提质, 青贮暖棚增效”的肉牛业发展思路, 突出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小区建设,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青贮微贮、配合饲料、快速育肥四项技术, 完善防疫、消毒、粪污处理三项设施。2012年全县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5.7万头、60万头、220万只, 出栏量分别达到5.1万头、30万头、140万只, 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5、1.1、0.17万吨;完成肉牛冻配1.1万头, 秸秆青贮18万吨;发展万头养牛乡4个, 千头养牛村28个, 百头养牛社120个, 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100户, 规模化饲养量达80%。蔬菜产业着眼于陇东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目标,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实行统一标准建设, 对新建塑料大棚每座补贴4000元, 对蔬菜大棚种植户每座棚补助200元。2012年全县新建塑料大棚2500座、日光温室100座, 完成果园套种高原夏菜2500亩, 建成4个蔬菜集中生产示范区和6个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 带动全县蔬菜种植达到10.4万亩, 总产各类蔬菜16.5万吨。同时, 科学规划水洛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建成集设施蔬菜、肉牛养殖、产业沼气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探索“畜-沼-果 (菜)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示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㈢树品牌、拓市场, 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庄浪县加大了农业产业化品牌战略实施力度, 依托各类种植、养殖基地和标准化小区建设, 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工作, 累计申请认定无公害、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23.41万亩, 认证产品21.68万吨;先后认定了8万头肉牛、25万头生猪、143万只蛋 (肉) 鸡、3万只獭兔无公害生产基地, 认证无公害产品1.08万吨, 实现了优势产业的绿色品牌创建和牛、猪、鸡三种主要畜产品全部获得无公害认证。打造了“强庄”生猪品牌、“紫荆红”果品、“庄薯牌”粉条、马铃薯等一系列地方名牌农产品, 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扩建力度, 扩大生产规模, 发展“订单”农业, 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大大提升,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基地规模, 提高带动农户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㈣抓合作、促流转, 经营模式加快转变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重要抓手, 制定发展实施意见, 出台系列扶持政策, 加强指导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全县优势特色产业, 以专业村和基地为依托, 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办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 实现合作社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全覆盖, 逐步形成“产业推动合作社, 合作社带动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 为农村土地规模流转, 实现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空间, 全县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依法规范开展土地流转管理与指导服务工作, 促进了全县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 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但是, 在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㈠组织化程度不高受现有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 支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竞争主体建设相对滞后, 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农业龙头企业虽然近几年有发展, 但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尚未形成, 发展不快, 亮点不多, 规模不大, 品位不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层次低, 产业链短, 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㈡管理不够完善虽然经营主体数量不少, 但由于经营规模小, 往往重盈利轻服务, 重技术轻市场, 重产品直销轻农产品深加工。只关注自我发展, 与农户联结不紧密, 产销衔接跟不上。大多数合作社虽然建有合作章程, 建立联合会等组织机构, 但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上, 仍缺少健全的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收益分配等制度, 活动比较松散。

㈢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 健全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 大多数经营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与普通农户的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先进经营模式推广面不够大。同时, 因农户自身法制意识淡薄而毁约情况时有发生, 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总体上处于松散状态, 大多停留在买卖关系上, 真正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不多。

三、工作思路及打算

今后, 庄浪县将继续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以加强基地建设, 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培育主导产业, 打造产品品牌, 强化信息技术服务等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大提高。

㈠建设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立足县域资源优势, 调整、规划好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不断提高标准, 发展壮大马铃薯、畜牧、果品三大主导产业和蔬菜特色产业的生产基地, 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㈡培育和发展大规模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效益围绕主导产业, 积极加以鼓励、扶持、引导和培育, 通过多种形式, 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和后劲, 特别是对发展基础好, 品牌优势强, 科技含量高的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进行重点建设, 发挥带动作用, 提升产业效益。

㈢培育主导产业, 实施品牌工程按照市场需求, 因势引导、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发挥“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在百万亩水平梯田上, 发展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 重点培育一批地方特色优势产品, 实施品牌工程。通过媒体宣传, 组织农产品参加全国、全省农展会、博览会、洽谈会等形式, 提高知名度, 促使更多的农产品品牌、名牌去抢占市场, 达到立足本地, 辐射全国的目的。

㈣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经营协会和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导服务促其发展, 提高专业合作社和个体经营协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个体经营协会, 努力延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要继续引导培育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个体经营协会, 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他们在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空间上的重要作用, 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间的联接沟通, 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的利益联合体, 实现规模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力。

㈤强化信息技术服务, 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好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 充分发挥庄浪县农业信息网、农牧局网和80个村级信息服务网点的作用, 把有效的信息资源送到农户手中, 引导农户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在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科技开发基地、加强技术改造等方面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为农业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直接提供信息服务, 真正发挥信息资源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管理体制 篇2

随着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农业建设项目逐年增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大幅增加了对农业投入的比重。针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严格,对项目开工情况、计划执行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项目招投标监理情况、完工项目验收情况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我区严格按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林水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项目监督管理的规定,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争取上级资金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形成了全区上下积极谋划项目、主动争取上级资金的好局面,各相关部门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准确把握资金动态,瞄准国家的投资方向,找准与全区的对接点,谋划了规模化养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农村沼气、防护林、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等14个涉农项目,自2007年以来,项目总投资3450万元,累计获得中央、省农业项目投资补助865.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64.9万元,为缓解财政困难、“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详见附表)。

二、主要做法

根据国家、省对农业项目建设的要求,我区不断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落实了五项制度(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建设进度报告制),把 好三个关口(即项目可研关、建设程序关、项目资金管理关),严控两条底线(即质量合格线、批复计划线),提高一项素质(即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结合我区实际,针对具体项目,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项目建设管理体系。

1、落实建管制度,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加强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首先,重要项目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每个项目都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是项目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责任追溯;其三,项目施工、设备采购落实了招投标制和合同制,各项目单位均做到了按批复方案组织招标,与中标单位签定了施工或设备采购合同,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其四,实行了项目建设工程监理制,保证了施工质量;其五,实行了项目建设定期报告制度,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的报表格式定时报告项目建设情况。

2、把好三个关口,将项目建设做好做实。项目建设的成败,关键是抓好基础性的工作。按照这一思路,首先是做好项目的可研工作。在规模化养殖、双低油菜基地建设等项目申报前,组织有关单位对项目建设地点或区域进行现场踏勘,多次与所在乡镇和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通过现场踏勘,确定项目区范围、建设内容和主要工程的建设标准,减少了后期变更。二是把好建设程序关。针对各项目单位对基本建设程序不熟悉的现状,及时进行多种形式的项目申报及管理指导,并深入到项目建设一线,避免程序违规,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三是把好项目资金管理关。从投资计划批复开始,即会同财政部门,严格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开展不定期的项目资金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杜绝了违规违纪行为,保证专款专用。

3、严控两条底线,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建设中,我们以建设质量合格、符合国家和省批复的建设计划为底线。材料进场要求有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质量合格证书;对各检验批、分部、分项工程,要求监理单位严格验收;对单位、单项工程,要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共同验收并出具的验收报告。整个项目建设完成后,由我委组织区有关业务单位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初步验收。结合初验,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对在建项目逐项进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各个项目均达到批复要求,一性次通过省、市验收。

4、加强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促进项目管理走向规范化。建好项目基础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农业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公告和标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进度报告制度,制定了与各个制度相应的各类报告、报表、记录格式,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程序。另外,还就农业建设项目资料档案管理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统一的档案资料归档分类目录,对项目建设的各类文件资料进行了系统分类归档,既防止了程序上的缺失,也预防了档案资料的混乱,更方便了查询和追溯,尽可能详细的把好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不出或少出现纰漏,使项目建设得以规范的进行。通过制度建设,使项目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5、抓好项目日常管理,防止发生违反国家项目建设规定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项目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 定,对照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从项目实施内容是否与批复的计划内容相符、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包括资金到位、使用和管理、概算控制情况、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等)、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包括进度和质量情况等)、项目管理情况(包括项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项目单位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等落实情况等)等方面开展经常性的自查。对在建项目实行月、季报制度,并且不定期的组织有关单位,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听取情况汇报,分组核查项目建设计划、财务支出手续及会计制度、建设程序执行情况、项目建设资料档案管理情况,座谈质询有关问题,检查在建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6、开展项目的调研,指导项目后运行。对通过验收的项目,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投入项目后运行。2010年上半年,我们对07-09年期间竣工及在建的农业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已经实施建设的项目均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密切相关,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加以研究指导,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提高了项目运行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全区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使项目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实施成效

通过近几年实行高水平的项目管理,建设高标准的农业项目,充分挖掘我区农业的多种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全 区“三农”发展,一些重点项目已经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和有力支撑。

1、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劳力、资金、技术、设备等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效益型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由重生产向生产、加工、流通并重的转变,由重产量、重数量向重质量、重产品竞争力的转变,由重速度向速度效益并重的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高度化。

2、拉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通过项目建设,发挥全区农业的比较优势,按产业化的思路,做大、做强、做精一批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和产业区,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示范、辐射,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

3、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农民增收。以项目为龙头和纽带,有效地促进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经纪人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和联接主体的发展壮大。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把越来越多的农户带入市场,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帮助农民有效抵御市场交易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构建起紧密连接的利益桥梁。通过项目建设,对农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作用。

农业管理体制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体制;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36

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发展关系着我国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现阶段,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要求,需要突破陈旧的农业发展方式,寻找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的有效措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生产质量。在新环境下,农业生产必须引入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生产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此,要完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确保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从而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功能。

1 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维修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主要问题:一是农业机械维修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从业人员数量比较少,维修技术还有待加强;二是未重视对农机维修网点的管理,没有配备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设备,而且每个维修网点的经营状况都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导致农业机械维修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农业机械的保养工作也不够完善;三是农业机械市场不够稳定,市场秩序也不稳定,常常会因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问题而引发矛盾,维修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负责人员和部门并未重视对农业机械市场状况的管理,未能定期对农业机械的质量进行审核。

2 完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

为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维修水平,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的管理,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的相关制度来实施,以保障农业机械维修的规范性。要结合相应的政策来细化农业机械维修工作中的要求和规定,从而制定出最科学和完善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在完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的过程中,要严抓无证经营和生产现象,对农业机械的维修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以保障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完好无损,符合质量标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站点的审核,以确保其合格性。要管理好每个农业机械维修地点,使其维修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审查制度,重视对农业机械维修工作的质量管理,从而确保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的补贴力度,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2 提高农业机械维修技术水平

在农业机械维修过程中,维修质量的好坏离不开技术水平的高低,为确保农业机械维修工作的有效性,则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设备,为完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使其能够掌握现代化维修技术,提高其业务能力,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维修工作效率;要定期对农业机械维修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加强对维修技术人员的管理,以保障农业机械维修体制的有效实施;要培养维修技术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规范其维修行为,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农业机械维修服务。要将农业机械维修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维修技术人员身上,以激发其对维修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投入到机械维修工作中。

3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为我国各领域的生产工作都带来了便利。在这种环境下,农业生产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作用,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为此则必须完善农业机械管理和维修制度,提高农业机械维修技术水平,贯彻落实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政策,以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农业机械维修现状。总而言之,对农业机械维修体制进行研究,使其更加完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有利于约束农业维修人员的技术行为,调动农业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保障农业机械维修的质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冯顺燕.浅谈完善乡级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对策及建议[J].北京农业,2011,(21).

[2] 陈万军.浅谈完善裕民县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对策及建议[J].新疆农机化,2010,(4).

[3] 田大双.浅谈完善乡级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对策及建议[J].大科技,2014,(22).

加强农业档案管理服务农业发展 篇4

一、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 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夯实新农村建设

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幸福感、在农村建设中树文明、构造文明和谐的民风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核心。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大力改善, 这要求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农业档案的相关资料, 了解地区的人文环境、土地资源等情况, 以便掌握整体的资源、资产情况, 进而根据所提供资料, 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 为开展后期的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思想指导。

(二) 维护农村稳定, 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业档案的管理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其对农村的资源存有状况、资源分配状况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因而在例如承包土地等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上, 农业档案的管理有助于减少农户之间的纠纷, 并能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气氛。同时, 农业档案中对现有资源状况作出了很明确的记载, 因而, 可以帮助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村内资源, 保持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农村。

由此可知, 农业档案的管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后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 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势在必行。

(三) 加强档案管理,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科技相比上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的整体素质上升, 产生了对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 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因而对于办事的效率要求提高。传统生活中, 农民不识字, 缺乏文化, 因而缺乏对相关农业知识、本地区的农业状况、基本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业了解, 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现代农民都是有文化、有修养、有素质的人群, 逐渐产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进一步了解的自发需求。农业档案管理的加强, 能为农民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 为后续的农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同时, 农业档案实施管理之后,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将信息传递到本区的档案馆, 促使本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整合, 便利了全区的农业科技化、现代化, 对全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 提高党群干部以及普通百姓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提高档案化的意识

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对农业档案管理的意义、重要性进行宣传, 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档案有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开展《档案法》的学习教育, 提高群众、干部对档案的法制意识, 并征求相关人员的全力支持, 落实档案的保管、安全、人员等问题, 积极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二) 规范农业档案管理

由于农业所涉及的范围广, 因而农业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去分散性, 因而, 需要对这些零散分布的信息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 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指导作用。同时, 由于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人们对办事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档案上的信息量不断增多, 因而需要对档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档案资源进行处理, 保证资源能够得到及时传递和方便地查阅,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 随着信息量的逐年增加, 农业档案逐渐复杂化, 为使得档案工作有序进行, 有效为农业发展服务, 要求农业档案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 对工作高度重视, 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广大老百姓谋福利;其次还要具备相当的农业知识及管理工作经验, 并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 拓展自己对农业知识的了解, 积累扎实的知识和常识, 能在出现紧急状况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适当的处理, 避免恶性状况出现。

三、加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业档案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 是经长期实践的农学科研活动中得出的经验结晶, 是整个农业阶段性生产的历史记载, 能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地指挥及管理, 农业档案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反映农业的发展动态及规律, 对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指导农业活动的正常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近年来, 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 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在国家的规划大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农业档案是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 加强农业方案管理,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为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四、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加强档案管理, 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档案部门应当积极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完善农业档案管理体系, 并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产品带来的益处, 为农民提供全面、准确的农业知识、资源状况等, 并提供最新、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以及相关技术信息等, 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及利用现有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 以高新技术为手段, 以生产最大化为基本目标, 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整体风貌的不断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节节看涨的最终目标,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发展。

农业档案的有效管理能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并能有效引导农业生产活动, 其一方面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夯实新农村建设, 同时还能维护农村稳定, 构建和谐新农村, 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档案部门应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力度, 从设备、员工以及整体重视态度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从农民需求、当地环境及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外部因素的导向作用, 积极构建农民最需要、资源最节约、优势最明显、市场需求最大的信息资源, 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最大化利用比较优势, 为新农村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做贡献。

摘要:农业档案是农学科研活动中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结晶, 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 是直接源于生产的信息资源汇集, 能有效地指导、引导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档案反应了农业的发展动态及其一般规律, 在指导农业的正常发展、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随着近年来,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逐渐提上议程, 农业档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 为农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 在新形势下, 意识到农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搞好农业档案管理,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的整体风貌提升、农民的综合收入看涨, 为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本文从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如何加强管理以促进农业发展及农业档案管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作出相关阐述, 以期促进农业档案管理的社会化重视程度、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加强档案管理后农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巩文红, 仇惯生.农业科技档案与现代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03) .

[2]车丽英.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J].管理科学, 2012 (07) .

农业行政管理 篇5

你认为提高我国农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我认为提高我国农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农业行政管理效能提升,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建设服务型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农业行政管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强力推进效能提升,促进了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

第一、抓思想,强意识。行政效能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为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健康安全服务是质监部门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全局开展了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了执政为民意识;开展了争创五型机关(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廉洁型),争当五好干部(学习好、思想好、工作好、纪律好、作风好)为主要内容的双争活动,着力使系统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工作效能明显提升,从而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学性和主动性。第二、抓领导,树旗帜。行政效能提升的成败,关键在于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当标杆、作表率,真正发挥旗帜作用、带头作用。阳谷县质监局实行了工作日志制度,要求每个领导干部要把每天所做的工作和已经布置的工作写在工作日志上,定期与目标对照检查。督促每个领导干部想工作、做工作、抓工作。对县委、县政府和省局下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量化、细化、具体化。为保证各分管领导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县局党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口汇报。各分管领导按照自己的责任分工,定期召集有关科室商讨工作,带领有关科室进行调查研究,查看工作进程,督导任务完成。由于形成了“领导干给大家看,领导带领大家干”的工作氛围,各项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第三、抓机关,推基层。行政效能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机关,必须抓住基层这个重点,解开机关这个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基层的效能提升。阳谷县质量技监局成立效能办,着力对市局及县委、县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开展效能监察。每个责任科室对每项工作都能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每月月末书面向效能办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效能办对各科室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根据督查情况,县局定期召开讲评会,对科室工作进行讲评。效能办定期征求基层对县局科室的意见,对工作先进科室进行表扬,对落后的科室提出批评。在抓好县局机关各科室的基础上,科室也加大了对基层的管理力度,对基层每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推动了基层工作的开展,真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第四、抓典型,带一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阳谷县质量技监局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能。所谓典型引路,就是在重点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召开现场会,总结其经验,在全县系统进行推广,由此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现场会的召开,各单位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推动了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农业部下面的部门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其行政管理职能也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含有:农业市场宏观调控管理、农业生产发展政策制定、农业市场经济监管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这些职能部门共同建设出了地方与中央农业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系统化、差异化、规范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1]。

一、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效

(一)扩大管理范围

经过体制的改革后,国家制定了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服务业为市场导向,注重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当前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范围不仅农业市场经济提供优越的环境,还包含了产业化经营、机械自动化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等多个方面。

(二)改善管理理念

在我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明确相关职能、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职能运作要协调统一,这也促使了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逐渐往多元化、市场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农业公共政策的实施

我国在进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的农业政策,而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应用有效程度都需要经过相关数据反馈和审核才能评定。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只有落实了政策,才能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并探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相关政策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下面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某地区农业政策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探讨(如表1):

表中:X1是指经济繁荣、X2是指生活提高、X3是指生态文明;Y1代表农用机械总动力、Y2代表农业总产值、Y3代表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Y4代表农村用电量、Y5代表农民家庭固定资产数、Y6代表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Y7代表有效灌溉面积、Y8代表化肥施用量、Y9代表水资源总量指标[3]。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农业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农用机械总动力,然后依次是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农业总产值以及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等。所以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

三、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调控方式有限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控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调控手段有限。目前国家采取的农业调控手段主要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其中,最先应用的就是行政手段,其作为传统调控手段的延续,缺乏对市场结构和市场实际需求变化的综合分析,早已经不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目前我国采用最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农业发展的调控,并且在市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有时候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经济手段失效,无法正常的进行调控;而法律手段由于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需要综合其他手段共同使用,法律调控方式的不足,也导致行政管理信息缺乏真实性、可靠性,使得行政管理措施更多地是依据人为主观判断而执行。第二,调控范围有限。过去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资源的充足供给,使得我国农业发展调控范围主要局限在生产能力这一方面,而在农产品生产质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调控措施,使得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产业化、可持续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

(二)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1.目前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能的划分上仍然具有传统职能划分的特点,就是依据不同等级、不同时节、不同内容将职能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划分,但是国家只注意到职能的全面性,而没有注重职能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这种被分割的细化职能管理,使得不同职能的人员都只在乎自身的职责和利益,出现了问题互相推诿,有利益可言就向占为己有,这样不仅会降低农业行政管理的综合效率,而且可能会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形成管理真空区,导致有关企业能够垄断农业市场,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平衡持续发展。

2.地方政府与中央在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很严重的同构化现象,这种模式单一化、等级层次清晰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结构,没有综合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缺乏差异化发展,无法推进地区特色农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建设,也不利于农业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对农产品品牌效益和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农业高效化、产业化生产需要依赖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环境资源,所以,国家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地区农业行政管理机构,才能综合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过分的干预农业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进行市场调控,既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调控规则,又无法进行资源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可持续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4.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分为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而执行层作为基层组织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中力量过于薄弱。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目前处于没人员、没资源、没自主思维的局面,不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且无法为农业市场提供贸易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三)农业行政管理法制建设不完善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中,不论是农业生产的群众,还是执法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法律的建设和利用都比较模糊。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较差的执法态度加上群众淡薄的法律意识,降低了法律在农业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指导性,使得许多农业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都无法落实到位。由于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出现了任人唯亲、利益趋势的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部分官员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利用自身的职权来谋取额外的利益,不仅影响了农业行政管理法制体系的建设,而且破坏了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目前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陷入了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而且,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公共服务建设,都不能及时快速的在农民团体中得到响应,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而造成的,使得政府、农户与市场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实现路径。这样既不利于国内农业市场快速、合理的发展建设,也降低了我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

(一)增强市场服务职能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强行政职能对农业的基础服务意识,其主要分为服务硬件水平和服务软件水平。提升农业服务硬件水平就是指,大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较偏僻、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增添更多的投资项目,包括道路、电网、供水等,解决当地农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提高农业服务软件水平则是指,加强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给农民提供适当的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促使我国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快速发展。

(二)增强市场调控职能

农业生产十分依赖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调控的不稳定性。而市场调控失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国家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而农民也不能对国家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做出及时的响应,导致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工作效率低下。所以,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要综合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加大对农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促进信息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的系统建设,提供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定集约化、产业化、差异化的农业政策,来确保整个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合理规划权力配置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要明确岗位职能,保证权责一致。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责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行政职责就是确立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行政权力就是实现其目标而具有的控制协调手段。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我国行政管理结构从金字塔型逐步转变为扁平型。所以,要注重农业体制中基层组织的建设,要为基层组织提供更多的权利的扶持力度,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基层组织具有的信息优势和结构优势,及时有效的实施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提高国家的市场宏观调控能力。

(四)加强行政管理法制建设

加强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法制的建设,要确保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是明确职责要求。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自身具有的行政权力,不能逾越自身权利范围行使职能,也不能将权利和责任分开,要努力的运用自身的职能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遵纪守法。不仅是行使的对象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行使人员自身也要严于律己,不能明知故犯,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破坏市场结构,损坏农民利益;第三,加大惩罚力度。对于利用不合理手段垄断行业、哄抬价格的企业要进行打压,对侵犯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要严惩不贷,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全面化、系统化、智能化、时效化、科学化的信息系统,来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完成农业服务和行政协调管理。同时,要建立与农民互动的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的共享程度、传播速度、执行力度更加高效。

五、结语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革和完善,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农业行政管理市场职能,合理规划权利配置,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政府、农民、市场一体化的建设,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林.浅议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J].农业经济,2016(3):32-33.

[2]格日勒.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现代农业,2014(6):111-112.

农业管理体制 篇7

关键词: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农业推广服务

日本的民办农业推广体系———“农业协同组合” (以下简称“农协”) 向它的会员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和农家生活指导两方面的服务。由于日本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农协会员, 因此农协被称作是日本第二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该体系的研究能为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以及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带来重要启示。本文将在介绍日本农协机构的基础上, 分析日本农协农业推广服务体制的建设现状, 并总结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1 日本农协的概况

二战结束后不久, 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的指导下, 日本于1947年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经过60多年的发展, 日本的农协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地方性组织和全国性组织在内的完整体系, 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农协组织之一。

农协开展着各种各样与农户的农业经营或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其主要业务有: (1) “营农指导事业”。农协除对农协会员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业经营指导之外, 还负责指导农协生产部会及开展土地利用调整等业务。 (2) “生活指导事业”。负责对农协会员开展生活设计的制定、生活改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3) “销售事业”。对会员所生产的农产品实行共同销售。 (4) “购买事业”。对农资产品 (肥料、农药等) 以及生活必需品 (日用品、家电等) 实行共同购入。 (5) “信用事业”。开展包括储蓄、借贷等服务在内的金融业务。 (6) “共济事业”。开展有关人寿和财产方面的保险业务。 (7) “利用事业”。农协设置了众多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 以供会员们共同使用, 比如选果场、大型卡车、农产品加工设施、超市、集会所、图书室、加油站等。 (8) “厚生事业”。农协设置了医院和诊疗所, 对会员提供保健和医疗服务。除此之外, 农协还开展耕地改良、水利设施整备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业务及高龄者福利事业等。

农户通过农协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销售事业) , 销售农产品后所得的资金会自动被打入到农户在农协所开的户头上 (信用事业) 。然后, 农户在农协的指导下订立下一步的营农计划、进行农业生产 (营农指导事业) , 并通过农协购买所需的农资材料、借贷资金 (购买事业和信用事业) 。农户购买农资材料的费用会自动从其农协户头上扣除 (信用事业) , 扣除后的余额就成为农户的生活费。而从生活费中扣除农户加入农协保险事业的保险金 (共济事业) 、通过农协所购买的生活用品的费用 (购买事业) , 再付完其它生活设施的利用费 (利用事业) 、医疗费 (厚生事业) 之外, 余下的就成为农户的定期存款。农协将农户的定期存款借贷给农业相关企业, 从中所获得的利息一部分成为农户的存款利息, 剩下的差额就成为了农协的经营费用。

农协内部设置了不同的部署来开展以上的业务, 并且为了业务能够顺利展开, 农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部或是分店。农协会员也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农协服务的程度上, 还在农协的组织下成立了许多不同的会员组织, 开展自主活动, 以配合农协的各种业务。比如“西红柿部会”、“苹果部会”等, 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会员聚集在一起成立专业部会, 这些专业部会的会员一起接受农协营农指导员的指导, 一起制定生产、销售计划, 一起参加农作业以及农产品的发送业务。除此之外, 还有以村落为单位成立的诸如“农家协会”一样的会员组织, 召开村落座谈会等讨论有关改善农业经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事宜。还有很多农协设置了以青年会员为主的“青年部”和以妇女会员为主的“女性部”等。

农协体系还在都道府县和全国层次分别根据业务的不同设置了多种联合会, 自下而上形成了紧密的垂直连接关系。都道府县联合会是以各都道府县内的基层农协为会员, 全国联合会则是以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基层农协为会员。近年来, 农协和其他一般企业的竞争日趋激化, 为了加强农协的竞争力以及促进农协经营的合理化, 农协系统开始了基层农协的合并运动, 甚至出现了如奈良县和冲绳县这样整个县的农协合并成一个大型农协的情况。与此相应, 农协系统也在推进着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全国联合会的统合, “农协—都道府县联合会—全国联合会”的三级体制正逐步向两级体制转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综合农协以外, 日本也存在专门从事畜牧业、园艺、桑蚕等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不开展金融业务的专业农协。在日本, 综合农协占据主流地位, 综合农协截至2013年3月末共计738个, 会员总数 (截至2012年3月末) 共计为983万人, 其中正会员467万人, 准会员517万人。一般在同一地区只能设立1个综合农协, 而专业农协的活动不受区域限制, 在同一地区可以设置数个相同领域的专业农协。与综合农协相比, 专业农协会员数量要少得多, 经营规模通常也较小, 至2013年3月末日本共有专业农协1915个。由于专业农协不从事金融业务, 所以, 专业农协的会员通常还同时加入同一地区的综合农协。

2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理念和地位

正如“没有指导事业就没有合作社事业”、“没有学习活动就没有合作社运动”所言, 农协在理念上将营农指导事业和生活指导事业看做是提高会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两个事业。农协组织是会员为了提高自身的农业经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自发结成的组织。因此,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是以支援和指导会员为了改善农业经营水平而自主进行协同活动为宗旨的。换言之, 农协组织需要唤起会员自发地、而不是被动地改善农业经营, 并且促进会员从单个的行动转换成协同互助的活动。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不仅仅只是对会员进行特别的教育或研修, 更不仅仅是某项技术的推广, 而是从教育的角度, 通过会员参与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农协组织的运营活动或是利用农协开展的各项业务而展开的。因此, 从广义上来说, 营农指导事业不单单是营农指导部门或营农指导员来实施的, 而是由整个农协、农协所有的职员以促进会员农业经营的改善和区域农业的振兴为目标、在推进农协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进的。

营农指导事业在农协展开的各项业务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农协的其他业务, 比如农畜产品的共同销售、加工、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以及金融、保险业务都是限定在流通过程中, 只有营农指导事业是与农户的生产过程直接相联系。通过营农指导事业使会员的农业经营得到改善, 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使农协的“销售事业”和“购买事业”得到进一步扩大。并且, 通过农业经营指导, 会加强农户对农协的信任, 从而进一步使农协组织自身和协同活动得到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营农指导事业对农协自身以及农协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虽然被承认, 但是它在农协内部究竟应处于何种地位一直未被明确。直到2001年, 日本对《农业协同组合法》进行了修改, 将营农指导事业定为农协的第一事业, 从法律上承认了营农指导事业为农协开展的众多事业中最基本、最应该重视的事业。农协试图通过加强营农指导事业的法律地位从而达到强化营农指导的目的。

3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及体制

3.1 主要内容

行政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是以与生产有关的技术指导为中心的, 而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是农协为会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仅开展生产上的技术指导, 还必须适应农户的各方面要求, 开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和供应活动、土地利用的调整 (借贷等) 业务、以及指导税务申报等有关经营指导方面的工作。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有关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面的指导。 (2) 制定所管区域农业振兴计划的同时, 指导各农户制定与此相应的营农计划。 (3) 对主要的生产手段———土地进行集体整备。 (4) 根据“适地适作”的原则, 建立大规模生产体制, 使农业生产形成产地化。 (5) 指导本地区地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及推进本地区的复合经营。 (6) 为了统一农畜产品的品质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或饲育的标准。并根据农户的营农计划, 指导农户参加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引进农业经营资金。 (7) 为了统一农产品的规格, 组织共同选别和共同检查。 (8) 指导会员按照各自专业进行组织化生产, 相互交换有关栽培或饲育的技术知识, 从而提高会员的技术和经营能力。 (9) 培养农业继承者等农业、农村的主力军。 (10) 支援会员的组织活动, 培养农民带头人, 养成会员的协同意识, 促进农协运动的发展。

3.2 营农指导事业的体制

营农指导的事业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公共团体和上级农协的补助金或助成金、向会员征收的会费、农协其他事业的盈利以及大型机械、公共设施等的使用费。其中, 补助金和农协内部的其他部门的盈余为营农指导经费的主要来源。

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 营农指导员是活跃在营农指导事业第一线的技术推广员。营农指导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营农指导事业计划的实施效果。营农指导员的作用是向会员农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农业经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近年来,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正在逐年扩大。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营农指导员的活动分析调查报告》中指出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及其比率依次为“营农指导业务”31%, “有关生产部会的业务”12%, “农产品的收发业务”11%, “销售业务”10%, “有关行政方面的业务”8%, “其他”28%, 从中可以看出营农指导员业务内容的多样性。另外, 2011年度平均每个农协设置营农指导员19.9人, 仍有3%的农协尚未设置营农指导员。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1985年开始持续减少, 至2011年为止人数为14414人。这和近年来伴随农协的合并而产生的人员大幅削减成正比关系。为了提高营农指导员的专业能力, 农协系统实施了《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2000年前是由各都道府县的农协中央会负责实施, 2000年以后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开始实施全国统一的考试。但是到2003年参加日本农协中央会统一考试的只有17个县, 甚至还有几个县连县级认证考试也并未实施。因此, 营农指导员中考取了资格证的比例只占总数的18% (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全日本农协活动统一调查报告》)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也根据农协规模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同时营农指导员的编制也并无统一标准, 参差不齐。

因为营农指导员的整体人数在逐渐减少, 所以为了有效的发挥营农指导事业的功能, 农协纷纷对营农指导体制进行了改编。伴随着农协大规模合并的进行, 合并后的农协把所管地区划分成几个区域, 在各个区域设置了“营农综合中心”。这是一种通过对营农指导资源进行集中配置来加强营农指导的整体能力的体制。在“营农综合中心”, 会根据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 配置数名不同专业的营农指导员, 并在同一地点集中设置农机中心、育苗中心、选果场等各种基础设施, 从而方便会员农户的利用, 使之成为本区域营农指导的大本营。

另外, 如前所述, 为了有效地进行营农指导, 并充分地让农业经营者反映自己的意见、发挥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作用, 农协成立了各种作物的专门部会。在规模大的农协里甚至会设置10个以上的部会。同样, 关于各种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营, 农协设置了由会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 并指导会员来进行自主运作。农协还选出部分优秀的农业经营者担任营农顾问, 辅助营农指导员的工作。营农指导员负责对这些组织、会员的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

除了基层农协的营农指导之外, 都道府县的营农指导支援体制包括在47个农协中央会中设置的营农指导部门和在农协全农都府县本部及农协经济连中设置的有关技术指导的部门。它们对基层农协所进行的营农指导提供支援和指导。同样, 专业农协也对会员进行农业技术指导, 专业农协在都道府县的联合会相应地对专业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提供支援。另外, 为了促进本地区相关部门的合作, 进一步推动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各地设置了由普及指导中心、土地改良协会、农业委员会、行政部门、农协等相关部门构成的“地区农业振兴协议会”。农协通过这些组织与其他相关部门讨论并协调农业推广事宜。

4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目前,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一个是如何确保事业经费的问题。营农指导事业给农协带来的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营农指导事业的费用大部分来自农协的其他部门 (金融、保险事业) 的盈余。这在其他部门的盈利增长时期也许不成问题, 但是一旦其他部门盈利下降, 甚至亏损, 农协内部对各部门的盈亏实行严格管理时, 尽管法律上规定营农指导事业是农协的第一事业, 尽管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被无数次强调, 营农指导事业依然会成为经费消减的对象。因此, 经费的确保仍然是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另外, 农业经营不断分化, 既有大规模、企业化的农业经营, 也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农业经营的分化使得对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同时营农指导员由于业务范围的扩大、业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实施的不彻底等原因, 专业水平较低。今后, 农协营农指导员资质、能力的提高, 以及如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营农指导事业, 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最后, 一直以来政府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和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都是相互补充、互相协同地对农户进行指导。但是伴随着日本行政和财政的改革、农协合并的展开, 政府部门的普及推广员和农协系统的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整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普及机构和农协的业务所辖范围也都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使得普及推广员、营农指导员和农户的接点日趋减少, 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合作体制都在一步步弱化。因此, 如何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新的合作体制, 加强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 这不仅是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摆在所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面前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河野直践.协同组合入门[M].日本:创森社, 2006.

农业管理体制 篇8

1.1先进管理方法的缺乏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农业就是单纯的干活, 这种思想对于农业的发展滞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农业机械管理来说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在农业机械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者自身的职责观念不强, 而这种思想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展开产生了消极影响, 而在操作者方面来说, 他们较为落后的观念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他们全面认识农业机械知识, 从而在具体的使用的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不够了解或者是在具体操作中进行违规操作, 而其中更严重的就是操作者运用机械设备从中获取私人利益, 而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以及日常的维护工作等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而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以及农业机械管理的有效进行。

1.2完整管理体系的缺失

我国在农业机械的管理上主要依据《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而《条例》的颁布在一定程度婚丧对我国农业机械的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在具体实施中因其在管理上不够全面导致其在有些方面受到了限制, 从而不能够较好的对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而农业机械管理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其制度上的不完善, 在没有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维护, 在实际应用中也不积极地去学习和研究,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较好的去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不能较好的对有关制度和章程进行操作, 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 在具体的管理上导致个人专断行为的发生, 从而使农业机械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在管理体系缺乏与其相配套的思想研究体系, 农业机械管理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几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管理机械的目的, 从而促进机械管理的水平的提高。

1.3机械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和技术支撑不足

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的现状来说, 我国农业机械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较好的技术支撑。我国农业受到多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 我国在具体从事农业专业的管理人才上相对缺乏, 而在机械管理的部门中, 有些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不足, 对机械知识掌握不足。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对农业管理不够重视,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也没有较好的引起社会的注意, 而在具体的管理设备和技术上我国还相对比较缺乏, 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较好的保障措施的支撑,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我国专业人才的缺乏的现象。

2 农业机械管理的相关措施

2.1不断更新观念, 加强理念宣传力度

在具体的农业机械管理的过程中, 无论是具体的管理者或者是实际的操作者都要根据农业社会的变化不断的更新观念, 在具体的实践中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如可以利用其他有些行业的管理经验比融入农业管理中来。要不断地对农业机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维护制度, 管理者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农业机械理念的宣传力度, 从而使社会和农民了解农业机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认识。

2.2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管理体制

农业管理体制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和整个农业机械管理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 进行对农业机械的调查和分析, 从而制定适合实际需要的农业机械规范和相关制度措施, 同时还要对有关的监督机构进行不断的完善, 特别是对农业机械管理内部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不断地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在有关共同问题上进行意见交流, 从而更好地解决其自身问题, 从而保证农业机械的各方面都能够较好的和相关部门融合, 从而推动农业机械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2.3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我国的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农业机械的相关部门要不断地更新观念, 不断在管理中进行相应的改进和问题的调整, 还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农业机械进行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研究, 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准, 农业机械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地与农民进行沟通, 从而在农民的具体使用中获取相关的应用信息, 从而把反馈的信息的改进设计运用到机械设备当中去, 从而使机械设备更好的投入到实际农业生产当中。

2.4注重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技术人才比较匮乏, 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外直接招聘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农业技术人才, 也可以对那些内部优秀员工进行重点培养, 从而做到储备人才的目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慧.加强农业机械管理, 发挥农业机械重要作用[J].北京农业, 2013, (9) .

农业管理体制 篇9

1. 提高认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档案工作者对经济科技档案特别是农业科技档案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档案不仅是相关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记录, 也是社会经济管理的基础, 更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 而且在价值作用上, 农业科技档案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的属性日渐显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档案记录的形式和载体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要做好纸质文档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经济科技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影像资料等新载体形式文档的整理和利用, 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2. 加强收集

一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 将本部门在科研、管理、生产和应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照片等及时收集归档, 努力使农业科技档案达到科学化、规范化。要把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纳入农业科技工作计划、纳入有关人员岗位职责;做到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与农业科技活动同步进行。二是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 多与科研人员交流沟通, 了解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掌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形成时段及内容, 及时收集、整理农业科技档案。三是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收集过程中要进行跟踪管理, 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分为六个阶段 (准备阶段、试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鉴定阶段、奖励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 有条不紊地进行, 保证科技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3. 转变服务观念

一是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其一, 档案部门要有超前意识, 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供超前服务;其二, 全面系统地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二是由单一性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即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为党政部门服务的做法, 积极为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等提供多渠道服务, 提高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率。近年来, 在我县农业部门进行的1万亩测土施肥技术推广中, 档案部门积极主动, 先后提供了2万多条相关土壤化验数据, 并从中分析出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编制出《土壤变化规律分析图》, 为土壤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节约化验费用5万余元。

4. 促进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在于把先进的适用技术及时推广到农民手中。目前,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普遍较低, 一般约占30%, 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兴农需要科技, 成果需要应用, 大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可对农业科技成果起到活化、应用和推广的作用。要解决此问题, 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推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具体做法:一是定期开放农业科技展览室, 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农业科技档案展览荟萃了各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经常组织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三是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及广播、电视、报纸、图片展览、实物展示、技术交易等多种媒介, 广泛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四是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编写培训班教材, 为农村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资料。以档案资料为依据, 对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加以研究, 主动与生产、科研部门沟通, 提供相关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及时了解农民对档案信息的利用趋势, 分析利用规律, 编研出科技含量高、利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科技档案资料, 满足“三农”工作的需要。

5. 提高人员素质

农业管理体制 篇10

现代农业发展中, 寻求高农作生产效率,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考虑到当前农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农业机械管理想要具备强劲的后劲动力, 必须要认清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

国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农业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搞好农业生产, 是关系农户生计的大问题。现阶段, 如何提升农作生产效率, 是今后发展农业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而农业机械在提升农作效率方面意义重大, 但是, 现阶段, 整体农机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体现在:

1) 农机产品技术不高,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存在不小差距。尤其高端技术方面, 国内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低, 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正因为此, 国内农机产品价格普遍要高, 产品结构趋向不平衡。

2) 农业机械设备市场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 前景比较广阔, 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 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 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 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 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 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 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3) 农业机械设备的定价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和制造成本一直较高, 由此也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的最终销售价格平偏高。在农机市场不管是小型的农机设备还是大型的农机设备, 虽然在购买过程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额外补贴, 但是由于销售价格偏高, 导致了消费者只能望尘莫及, 暂时不会购买农机设备, 这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技术措施

考虑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提高农业农机化水平,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 普及农机农业推广水平, 是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最根本的要求。针对目前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今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务必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3.1 重视技术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提升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 应加大对农机技术的创新。将创新的理念, 融通到技术投入的每个环节。同时, 在财力和物力多方面, 均应给于足够的支持。针对性开发的农机新技术, 务必切合实际因地制宜, 适合本地农艺操作要求, 使农业机械密切联系农业生产。总之, 技术上的创新, 确保农机始终处于高科技水准。

3.2 准确市场定位, 明晰顾客群体

找准农机推广市场, 明确客户群体, 是高农机推广效益的关键。今后农机的研发和推广, 必须切合客户需求, 开发相应的农机产品, 确保开发生产的农机功能, 很好地满足农户的操作需求, 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总之, 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 必须要有清晰的市场布局, 确保市场定位的合理性。

3.3 优化产品制造, 控制销售价格

目前, 农机产品价格高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农户购机的热情。对于农机价格高的问题, 有必要自多方面着手解决。第一, 控制农机研发成本, 降低制造成本输出, 提升农机实用性。第二, 优化产品制作工艺, 提升农机生产效率, 降低农机制造成本。第三, 完善直销渠道, 剔除中间环节。自上述三方面的努力, 将很好预控销售价格。

3.4 加强农机推广, 调动购机积极性

重视农机推广工作, 在发展农机事业中很重要和关键。加强农机推广, 将先进实用的农机具, 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 达到提升农作效率的目的。由此, 在农机管理工作中, 农机产品的推广和发展, 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此项工作, 第一, 农机管理人员务必了解先进农机技术的发展动态, 掌握最先进的农机设备, 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推广到需要的农业生产中去。第二, 拓宽农机推广渠道, 积极构建农机推广信息平台, 引导民众了解更多的农机信息。此外, 重视农机宣传, 提升民众对农机性能的了解, 重视农机技术培训, 增强社会对农机的普遍认同度。

4 结语

目前农机器械管理过程中, 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管理过程中, 要想实现农机机械管理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就需要及时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优化农机机械管理的产业结构, 增加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资金投入, 降低机械生产、研发和销售过程中各项成本, 最终降低设备的价格, 真正的惠及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张莹.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6, (5) :22.

[2]金凌.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 2014, (24) :127.

农业科研基地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 科研基地 ;管理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16

Abstract Summarize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the bas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research base,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fun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 management ; system construction

建设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是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科研与生产、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平台,同时对农业科研院所创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影响院所科研基地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拓展基地功能范围。例如,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示范与推广,改造传统农业;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开展旅游观光多样化经营,提高科研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生活;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经营,带动农民走产业化之路,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中国农业科研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国农业科研基地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1]。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分,直接承担了大量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作为农业科研院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和工作平台,农业科研院所不断完善科研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使其形式不断多样化,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目前,中国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不仅起点高,规模大,而且发展迅速,入驻的研究所、课题组、科研人员及企业数量与日俱增[2-3]。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基地作为培养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开展创新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4]。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建设既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宏观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农业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创建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必然要求。要使农业科研基地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同时使之成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新农机的重要场所。

1.2 中国农业科研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中国农业科研基地工作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基地功能范围的拓展,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偏重理论研究,对科研基地建设、投入、定位重视不足,农业科研基地管理明显滞后于基地发展要求。农业科研基地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与基地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科研、教学的需要。因此,基地工作人员应在不断变化的工作中转变思路,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以提高科研基地管理水平,拓展科研基地的功能,为发挥科研基地的重要作用提供保障。

2 加强中国农业科研基地管理建设

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开展科研事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即使用管理与服务,且重在服务。然而,目前中国农业科研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科研事业发展的需求。在科研基地运行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地管理队伍,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管理与服务机制,对基地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基地各项作用。

2.1 完善基地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行为的约束,更是对执行力的重要保障[5]。完善的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是科研基地有效管理和高效服务的根基。

(1)首先,完善基地组织管理制度,成立基地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责任人,建立基地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尤其是作为基层管理人员,上对分管领导,下对科研人员、基地工作人员,其工作能力决定了各项工作能否及时落实及基层工作人员的稳定,应采取定期考核制度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改进工作。

(2)其次,完善基地使用管理办法,统一调配设施分配,提高基地设施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明确管理方与使用方责任划分,有效解决设施运行维护费用。

(3)再次,完善物资采购制度,采取物资采购入库、使用登记制度,避免物资重复采购,确保紧缺物资及时采购补充,保障物资安全和有效使用。

(4)最后,完善基地收益的分配制度,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确保收益公平合理分配,促进科研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提高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

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取得良好工作业绩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充分调动基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深入进行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纪法规教育,引导基地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大局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基地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基地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其次,可以通过制定考核制度,设定考核目标,按照考核制度的奖惩原则实施并及时兑现,提高科研基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nlc202309021120

2.3 提高基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由于多数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位置较偏远,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人员不足,面向社会招聘的基地工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其专业技能和试验操作能力均难以满足科研试验的要求,并且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人员流失严重。解决办法有:(1)通过专家专题讲座、现场技术培训等提高基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2)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基地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熟练技术工人队伍的稳定性,为科研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2.4 借助计算机提高科研基地管理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技术等已成为生活、工作及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逐渐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6]。农业科研基地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才能在开发的、竞争的、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取得领先地位。

(1)将基地设施的日常管理、维修和保养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针对基地道路、供排水管道、电力、机械设施及仓储物资设计一对一的责任制度,落实到人,以便于年度检查、核实及经费预算等工作的开展。

(2)将人员管理纳入计算机管理体系中。农业科研基地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试验基地,季节时效性特别强,在短时间内需要聘用大量临时工作人员以解决用工不足问题,容易引起很多争端。而且临时招聘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科研试验的质量。采用计算机管理体系,可以做到合理安排用工、责任到人、强化技术管理,科学统计工人出勤时间、工作内容等,提高人员管理水平,从而保证科研试验的质量。

3 农业科研基地功能的拓展

在保障科研基地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拓展基地的其他功能。这是基地科研工作的重要补充,是基地反哺科研、提高科研实力、推动基地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打破传统基地单一经营模式的重要方式,是宣传院所科研实力、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手段。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基地功能的拓展方式主要有:生产经营、旅游观光、农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科普宣传、科技成果示范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通过生产经营、旅游观光和科普宣传等将院所科研基地打造成集高新科技成果示范、新品种推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对外展示平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及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加快现代高新农业建设的步伐;通过农业技能培训、新农村建设,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从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基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科研任务的变化,基地功能和任务也随之变化。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基地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可确保农业科研院所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银解,傅裕贵.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管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何循宏,徐红兵,卞立方. 农业科研单位新建试验基地选址体会——以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2):24-26.

[3] 徐红兵,茅燕峰. 院外试验基地土地资源管理的探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48-51.

[4] 郭久荣,崔卫芳. 试论农业高校科研基地建设问题---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122-126.

[5] 丁维荣,陆中兰,罗海荣,等. 浅议提高农业科研基地的服务保障能力[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2):40-42.

[6] 李 莹, 吕 智. 计算机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管理[J]. 现代情报,2004(7):47-48.

浅析农业排灌用电管理 篇12

农网改造以后, 农村电网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农村居民生活用电质量大为改善, 使广大农民真切感受到了农网改造带来的实惠。但是, 农网改造只是解决了农民基本生活用电问题, 而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用电条件并未得到彻底改善, 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近年来, 农业排灌用电的问题日益显现, 笔者现结合本地实际, 对农业排灌用电管理谈点意见。

1 存在的问题

(1) 专用农业排灌线路缺失。一、二期农网改造资金的投入, 使农村电网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由于农网改造政策的限制, 专用排灌线路设施等并未进行改造。由于这部分线路设施产权不清, 无人维护管理, 被盗窃破坏严重, 全县专用排灌线路设施缺失率在98%以上。仅存的线路也由于年久失修, 设备严重老化, 安全隐患极其严重。

(2) 电力设施产权隶属关系复杂。现有的农业排灌设施, 资产多属村集体、合伙、个人或企业所有。产权归属的多样化, 导致了线路设备的维护、维修等管理不善, 急需排灌时不能正常用电, 引起了用户不满。

(3) 安全用电形势严峻。一是产权所有人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疏于对用电设备的管理, 农业排灌线路建设不规范、技术标准低, 且相当多的农业排灌设备陈旧老化, 设备绝缘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二是农业排灌用户对安全用电认识不足, 私拉乱接现象严重, 增加了触电事故发生的概率。

(4) 农业排灌期间管理压力大。一是由于农业排灌用电季节性强, 在抗旱高峰期, 用电设备的拆装频繁, 造成农电工人手不够, 给供电企业优质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二是对行政村、集体指派的电工或产权所有人 (非公司管理电工) , 供电企业没有管理权和处置权, 对发生的违规收费行为无法依照上级有关条款进行处置。三是虽然为每个供电所配备了高低压电缆、配电箱等专用抗旱排灌物资, 但由于农村抗旱灌溉较为集中, 临时设备远远不够使用。

2 采取的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应成立由公司经理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部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实行分片包干制, 督察各单位的供电服务、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组建抗旱保电服务队。依照区域划分, 各供电所应成立以所长为队长的彩虹抗旱服务队, 将全县农村台区细分到公司各供电所 (部、营业区) 彩虹抗旱服务队, 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全面开展抗旱保电工作。配备临时用电物资设备。对每个供

农电专递电所配备移动变压器、高低压电缆、配电箱等专用抗旱物资, 做到人员、车辆准备充分, 备品备件准备充足, 力争临时用电、事故抢修及时到位。

(2) 严查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农业排灌用电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对发生投诉、举报经查实的, 直接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对趁农业排灌用电之机多收费、乱加价, 吃、卡、拿用户等行为, 一经发现, 严肃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对监管、检查不力, 隐报、瞒报事实真相的, 将严厉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严格执行“一井一表一保护”的管理模式, 严禁私拉乱接, 杜绝“地爬线”、“拦腰线”、“挂钩线”。严格执行国家排灌电价政策, 严禁任何人或单位超电价收费、搭车收费、有偿服务超标准收费等其他违规收费现象的发生。

(3) 明晰产权关系。针对农业排灌资产混乱的现状, 除与用户签订明确的供用电合同外, 还要与用户签订资产维修协议, 督促用户及时对设备进行检修。或由供电所与用户签订有偿服务协议, 由供电所代为维护, 以此来实现这部分资产的统一维护管理, 提高线路设备安全运行水平, 保证用户需要用电时能随时投运。对于产权关系不明晰的农业排灌用电设施设备, 建议国家应给予相关政策, 通过供电企业的清产核资, 将其作为供电企业的盘盈资产进行处理, 纳入供电企业统一管理, 从而避免出现农电资产无人维护管理的问题。

(4) 做好改造规划。继续寻求国家政策对农村电网的支持, 继续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投资力度, 在投资时明确对农业排灌抽水和农业生产用电设施设备的整改投入, 尽快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结合电网发展规划, 统一规划好农村供电网络, 对现有农业排灌设施设备进行清理, 分门别类登记造册, 分出轻重缓急, 以便国家政策到位时, 能迅速改善农业排灌网络, 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5) 强化用电管理。一是深化供电承诺服务, 合理简化农业排灌用电报装手续, 视实际情况成立农业排灌用电服务小分队, 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排忧解难。二是加强农业排灌抽水计量管理, 继续推广“一井一表一保护”。三是加强对农业排灌和农业生产相关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技能培训, 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四是合理安装农业排灌抽水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降低农村低压线损。合理调配农村用电负荷, 在用电高峰到来之前及时调整变压器负荷, 解决“小马拉大车”和变压器负荷不足的问题。五是加强对农业排灌线路和设施的保护, 与当地政府、村委会积极协调沟通, 共同维护好农村电力设施。

近日, 安徽省安庆市唯一一家由安徽省电力公司主建的光明驿站, 在岳西县温泉镇国网爱心希望小学

(邹国标) 7

上一篇:综采快速搬家下一篇:计算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