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基础

2024-11-07

作文基础(精选12篇)

作文基础 篇1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于永正老师也说过:“教语文, 没那么复杂, 就三件事:读书, 写字, 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 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 语文要学好也难。”可见,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重大。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关注教学中的细节, 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 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引领, 拓展个体习作的内容与形式, 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注重积累, 增添学生作文的底气

叶圣陶先生指出:“通常作文, 胸中先有一腔积蓄, 临到执笔, 拿出来就是, 是很自然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常常发现学生畏惧写作文, 教师不愿意教作文、改习作。追根溯源,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应有的生活体验, 缺少写作的素材, 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提起笔来总觉得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学生整天面对的只有课本, 疲于应付一些抄词的作业, 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犹如井底之蛙, 没有一定生活实践体验积累, 没有拓展性的阅读积累, 作文能写什么?

教师要引领学生留意自己的现实世界, 学会捕捉作文的素材和养料。大自然是活生生的教材。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踏青、调查、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切身体验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真实有趣。最近, 我和学生一起开展了家乡一日游活动, 借助于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的形式, 学生对农村的发展和变化有了具体的认识。厂房林立, 工厂内工人的生产活动井然有序、热火朝天, 在采访企业负责人的时候, 学生学会了用数字说话, 年纳税额达到5000万, 职工年收入4万多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自己搜集的素材。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习作的资源, 蕴藏在学校中、家庭里、社会上;存在于学生的眼睛里、耳朵里、心灵里,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二、加强指导, 发展学生习作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包括多个层面, 比如写前指导、作中指导和作后评讲等方面。对于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而言, 作文前的指导是必需的,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是什么、怎么写还不太清楚明了。有些教师作文课前没有布置学生先准备习作素材, 课堂上习作指导只是让学生读读习作训练要求, 自己举几个例子就让学生写, 学生怎么能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习作来呢?

小学生的习作还处于发展阶段, 我在教学中采用“提纲引领、突出细节”的指导模式进行训练。比如, 我在指导学生写一篇给同学送生日礼物的习作时, 先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一事件?大部分学生认为, 可以分为三部分:送礼物之前, 选择礼物的过程;送礼物时, 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表情动作;收到礼物后, 接受者的心理活动和感受。细节方面, 大家认为要重点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有同学指出, 应该写出礼物所代表的含义, 礼轻情意重;人物的语言也要富有幽默感和童趣等。

教学中, 有些教师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作文情况, 大多数习作评讲课是“生冷灶”。作文批改的周期过长, 更有甚者是上周作文课上写的作文, 要等到下周的习作课来评讲。学生当时的写作激情以及对表扬和鼓励的期待, 已削减得所剩无几, 有的甚至荡然无存。长期以往, 学生对作文缺乏热情, 更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不再喜欢写作文。其实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评价的方式, 保持学生对作文的“适当温度”。每天可以在语文课上读两篇学生的作文或是片段, 然后及时评讲, 对于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大肆表扬激励一番。这样, 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必然永远充满着期待, 对于写作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渐渐的, 学生就会喜欢用笔尖来倾诉,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三、拓展空间, 丰富学生作文的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其实质是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让他们自由表达, 借此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爱好。在小学阶段,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习作形式进行表达, 很有必要。小学生的习作虽然不一定都是文学作品, 它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 也没有缺乏内容的单独形式。

我在习作教学中, 常常将想象引入课堂,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促使学生的表达饶有趣味, 令人耳目一新。比如, 中秋节来到了, 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设计一种新型的月饼。学生从材料、外形、口味、意义等方面进行自我独特的构思, 既有写用环保材料进行包装的月饼, 也有写根据人们的需要, 定制形状各异的月饼的, 还有学生设计出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型的月饼, 还有的在月饼上设计出富有价值的图案和宣传口号。写实性和想象性是学生作文最为基本的特点。小学生思维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行想象性习作训练能够启迪智慧, 拓展思维, 是发展他们思维水平,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有规可循, 循之有序得体;有法可依, 依之可靠合理, 就会事半功倍。小学生的习作指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有长期的计划性和便捷的可操作性, 再加上科学的训练和兴趣的引领, 就会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作文基础 篇2

记得小学时候,我曾经听到班主任老师提及语文学习的问题。老师说到,小学的语文学习是对于你们今后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的打基础。

当时我就对“基础”有一个浅显的理解,我意识到基础应该是一件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初、源头。随后,我通过现实生活当中的观察与摸索,我也发现基础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大都市里,高楼大厦林立。不过,这样的.高楼大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大家知道吗?首先,应该是打好大厦的基础,必须要选择一片地基非常牢固的土地,然后用最好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将地基夯实,然后再在上面一层一层的浇筑起来。

没有错了,建筑是这样,人的成长发展也与基础密不可分。一个人的教育大致分为小学、初中、高中,最后是大学。

如何加强作文基础训练 篇3

关键词:口语;句法;阅读;积累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04-01

许多四、五年级学生,甚至一些中学生,对作文仍然感到神秘可怕,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即使经过多次指导、提示,写出来的文章也前言不搭后语,使人不知所云,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低年级阶段没有重视作文基础训练。为了使学生在三年级就能顺利地入门,并为以后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文基础训练。

一、重视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不仅仅应在学习字词的课堂上进行,而且还随时随地给学生创造说话机会,如在学生一、二年级时,我常常利用早自习前几分钟让学生说说前一天发生的事或晚上看过的电视节目,其次还每周举行故事会等,并注意病句的纠正,讲评。

通过充分的说话训练,使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句法,从而为学习书面正式句法和作文表达知识创造条件。

二、重视简单的书面句法结构的渗透学习训练

在学习字词时,先介绍常用的词和词性及在句子中的位置,简单句的结构,再渐渐地过渡到一些复杂句子,如把两个简单句合成一个并列结构的句子;让学生用不同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但必须做到即能照顾到后进生,又能使优生走到前面;使后进生能用一两个句式表达某个意思。而优生则会用三、四个不同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为了熟悉所学的基本句型,还应进行大量的听写训练。让学生经常听写精练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名句,像李大钊教育他女儿的话“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老猫钓鱼一心一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只有熟记别人大量的语言,到作文时,才能较灵活的运用精练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想法。

三、从早重视培养阅读能力

只是记住或会造单个句子,但不等于具备了有表达完整语言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词、句顺利的过渡到作文学习,还必须从早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外,给学生订一些画报等简单的读物,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学生勤于观察、思考,以增强认识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为了避免无话可说,在教小学一、二年级有插图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层次,有条理地观察插图,同时应该提醒帮助学生抓住插图上的人、物的主要特征,并要求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看插图内容,并用文字表达出来。最后通过学习课文和自己看图写的话对比或按所学课文写相近题材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的写作能力。

鼓舞、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记日记,使学生获得难忘的认识,从而积累起大量的作文素材。学生刚开始学写日记,有时可能只有一两句话,但只要能表达出他亲自做过的或观察到的事件,就应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以强化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兴趣,我在教一年级时,有位同学写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我看见我家门前的树杈上坐着一只蜘蛛”虽然,这只是一句话,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是亲自观察的,我便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并稍加修改,两年后,这位同学的一篇日记中便出现这样一句话“一只令人讨厌的绿头苍蝇爬在那里,一只八脚蜘蛛悄悄地爬过去……”可见其印象之深。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以增强其写作兴趣

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为了增强其写作兴趣,可采用老师或学生表演一些连贯的动作,再让学生写一些短文,这可使学生在笑声中观察,在兴奋、快乐中描写,从而变苦为乐。另外,我还让学生组成一个个采访组,每组合用一个采访本,个个都当小记者,轮流把学校、家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讨论,评讲,这样既能使学生早日参与社会活动,又能通过辩论提高分辨是非能力。

作文写作的基础 篇4

一、大量积累, 丰富学生作文素材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没有丰厚的知识, 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积累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没有积累的写作, 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做好积累, 首先, 阅读积累;其次, 生活积累;再次, 情感积累:一方面, 教学上紧扣作品, 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人, 激发丰富学生情感;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自身生活的情感, 用心观察, 用心体会, 用心写作。这样就不会再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二、唤醒体验, 调动学生作文情感

我们要能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 辅导学生写真事, 抒真情, 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有个性的作文, 闪烁人文之光的作文。我们可以把自己体验过的刻骨铭心的经历讲给学生听, 以唤醒沉睡在学生心田的各种人生体验。作文教学不全在于技巧, 更在于以情动人、以情动心, 力求全身心调动情感体验写下声情并茂的作文。

三、善抓情景, 培养学生快速作文

教师应有事事留心皆学问的敏感, 抓住突发事件或情景, 培养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现场情感体验写作。

成功的基础作文 篇5

美国某作家总结介绍自己成功的起点说到:“每天给自己一个小起点,去完成它,是那种每天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的小起点”,正是因为这每天几乎不失败的小起点不断的积累起来,才会有进步。

海尔家电,首次进入强手如云的欧洲市场时,不被欧洲各国的经销商看好。夹处缝生的海尔集团,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把家电都撕下海尔的标签,和欧洲各国的混在一起,供经销商挑选。结果经销商的选择皆是撕下标签的海尔家电,立即就签下了两万台家电的订单,这一消息,无疑是给了努力了多年的海尔集团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大大振奋了人心。现在因为那一个个小小的目标,小小的坚持,海尔集团是世界前百强企业了。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有成功的人,成功的例子。有的人说他们是幸运的,也有的人说有贵人相助,而我想说:“这些都有,更重的的是,他们很坚持的做那件事”。《主持人大赛》的一名选手邹韵,她获得了新闻类的金奖,很多人说,她是非常走运,有一个相关的工作,有很广阔的国际视野等,但是邹韵的走运,不是凭空来的,是越努力,越幸运。是她自己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不断坚持自己的梦想而得来的。

铁柱磨成针、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绳锯木断……各种故事,都是不断坚持而来的。回想一下自己立下的小目标,是否有坚持去做呢?不断地坚持读古诗词,是不是做到不会作诗也会吟呢;不断地坚持每天背英语单词,是不是能写出一篇不差的作文呢;不断地反复做错题,是不是以后能不错这类题,还能举一反三呢……每一个自己立下的小目标,都是为了一点一滴的靠近成功,而这过程,就是不断的坚持和努力。

积累——作文的源泉和基础 篇6

一、生活积累是作文之源

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巧妇难为无米炊,巧匠难织无线罾。鸟儿无风飞不起,文章无材写不成”,这就是强调材料是文章的必需物。生活越丰富,学生的作文越充实。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重视丰富学生生活,以开好作文内容之源,解决“无米”之难。加强生活积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感知的兴趣,积累习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如,组织春游、参观、访问和各种文化活动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养成学生自觉观察、随时积累的好习惯。

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平时积累的知识就能“随手拈来”,运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了。

二、语言的积累是作文的基础

生活的积累是作文的源泉,语言的积累是作文的基础。丰富自己的词汇,就会笔下生花;修炼自己的语言,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语言积累的重要渠道就是阅读,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源于丰富的积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进行生活和语言的积累,应该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做好生活的积累注意的几点: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如,人物的外貌、言谈举止、表情神态、为人处事、劳动情况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的素材就丰富了,写的作文就不会千篇一律了。2.引导学生接触、观察、认识自然景物。山、水、花、草、风、雨、雪、霜等,都要让学生充分观察,认识自然景物的千姿百态和本来面目。3.引导学生做好观察笔记,积累素材。教师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投入生活,认识生活,热爱并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和选取作文内容,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渴望表达的一种心理需要。

(二)做好阅读积累注意的几点:1.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教学中要随文阅读,随文练笔。学生在学习每篇文章时,要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摘抄下来;课文学完后,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小练笔。2.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动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并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课外书,都要练练笔,写些心得体会。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语言营养,学习方法,做到以读促写,提高表达能力。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举办 “读书演讲活动”,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开辟“班级精选日记”,激发学生写的兴趣。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悦的氛围,既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想写,优化了习作心理,开阔了思路,提高了他们观察、构思、表达方面的能力。

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篇7

对中学生来说, 深入课文, 走近名著, 浏览课外短文精粹, 关注网络等是比较实用的几种阅读途径。

一.深入课文, 突出重围, 大胆想象

高中课文里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好教材, 也是学生作文的好材料。高考中许多优秀作文就得益于课文。课文在选材立意, 布局谋篇, 语言运用, 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范例。但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或学生往往忽视教材中的典型材料, 他们认为作文中运用这些材料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种想法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陷在思维的套子里不可自拔,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的。面对同一个词语, 同一篇文章, 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感受, 甚至同一个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 在不同时间也会得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 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指导学生深入课文, 让他们从课文入手, 延伸到课外, 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 以期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然后再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来, 这些来自个体生命深处那生动而丰盈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就是创新。

二.品读美文, 思考人生, 张扬个性

课外短文精粹也是阅读的好材料, 这些文章不乏精彩的语言, 巧妙的构思, 感人的故事……可以很好的开阔学生视野, 为他们的创新作文提供肥沃的土壤。如《智慧背囊》《读者》《文言小故事》《语文报》《语文教学与研究》 (读写版) 等都是阅读好材料。对于这类文章, 我们要求学生每周从所读过的文章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 推荐给大家, 同时写出推荐理由。推荐理由可侧重内容、语言、写作方法、人格魅力以及自己初读时的感受, 同时教师要做好相关知识的指导, 教给学生如何写推荐理由、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选取其中的几篇交流看法, 对推荐者的推荐理由是否成立进行论证, 也可就文章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等进行讨论和品味, 感受其思想或艺术魅力, 然后再让学生就某一方面写出自己独特感悟。在广泛阅读美文的基础上, 学生写出了《读书如品茗》《动什么别动文化》《梦中桃园》等个性化作文。这些作文成了他们张扬生命、表达个性、放飞思想、袒露心灵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三.关注网络, 顺应潮流, 追赶时尚

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网络阅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阅读途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 才能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作文, 而网络阅读就为我们提供了快速便利的条件, 但鉴于我们农村中学种种条件的限制, 也考虑到网络阅读的自身特点, 我们所说的网络阅读一般是指网络中的新闻阅读, 如最美教师张莉莉, 最美司机吴斌, 矿难, 钓鱼岛事件, 香港奶粉限购令等。在紧张的学习中, 学生极有兴趣了解这些东西, 把这些介绍给学生, 不仅能提高他们创新作文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他们辨别是非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情感教育。

此外, 同龄人的习作佳品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高考优秀作文的收集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一种好方法。从这些习作中, 有的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有的学生却能从中找到自信, 从而增强自己写出个性作文的意识, 培养他们创新作文的能力。

加强日记指导,夯实作文基础 篇8

开始于小学中年级的日记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生活和写作之间的一座桥梁。因为日记所记内容一般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 写起来得心应手, 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课堂作文的限制, 学生可选择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的内容, 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这样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了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 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 加强日记的指导和评改, 对夯实作文基础, 提高作文成效是有实践价值的。

一、观察生活,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因为对外界诸多事物的好奇, 而较容易对生活保持热情。有热情、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好日记的基础和保证。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呵护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引导学生及时地发掘、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素材, 把七彩斑斓的生活写进日记, 在日记上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感悟, 成长的足迹。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体会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把它们记录在日记中, 为作文课积累选择的素材, 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最佳途径之一。

比如:小学很多高年级学生开始学骑自行车。李波送同学学了骑自行车后写了一篇《学骑自行车》的日记, 由于有生活的体验, 所以写得生动详细。日记评改后, 我及时地把李波送的这篇日记在班上宣读, 且据此启发大家如何写好自己经历的事。不少同学写出了《第一次拔花生》《学洗衣服》《学炒菜》等日记, 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通过练习, 同学们不再把写日记当成负担, 而是急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创新教法, 加强指导

大多数学生的日记缺少创新, 内容单一。一般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时间一长就像是记流水账了, 有的同学干脆就照抄一段短文, 使得日记写作流于形式。在日记教学时, 我一改传统的教法, 注重将日记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加强了日记写作的目标性指导。

1. 根据作文需求写日记

作文要写什么, 日记可以先写, 作文要运用什么方法, 日记中可以先运用什么方法。同时也可将日记与单元作文训练紧密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我先利用口语交际课让同学们回忆自己暑假和平时有趣的课余生活, 充分交流后请大家把课余生活写进日记。朱丽萍同学从《槐乡的孩子》得到启发, 写了《钓龙虾的孩子》;左志文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写了《学游泳》;李雪龙暑假去了福州, 写了《美丽的大榕树》, 同学们所写的日记内容丰富, 为作文训练作好了铺垫。

2. 配合课文的教学目标, 学习优秀范文的写作技法

教材本身只是一个例子, 是教师、学生教与学的一个载体。让日记与教材结合起来, 能使知识能力巩固和迁移。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日记写作中进行小练笔, 小练笔的内容既要为本单元作文训练服务, 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以要严格规定小练笔的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 将自己熟知的生活内容依托教材范文的表达方法写出来。如学了《狮子和鹿》这篇课文之后, 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家饲养或熟知的小动物写一篇童话日记, 表述事物的优点和缺点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而变化的道理。

3. 鼓励学生写特色日记

插图日记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试想, 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 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 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 这些都能激起学生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可以是摘抄日记。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 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或剪抄的内容, 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档案”“生活百科知识”“奇闻异谈”等, 使日记成为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是想象日记。可以是提供词想象写日记, 如“快乐、灯光、希望、枫叶、钟声”;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象写日记, 如“在这个星期, 我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还可以是以某一情境为想象切入口写日记, 如“二十年后的我”“十年后的学校”……。想象日记的引入, 更是为日记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督促评价, 持之以恒

坚持写日记需要有顽强的意志。为了保护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首先, 我在评改学生日记时采用第二人称的表述方式和用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评语的内容有时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 有时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有时是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 有时是暗示随笔中的某些不足;有时也会是倾吐烦恼, 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 进而亲近你, 不一而足。其实, 当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日记实践活动, 师生会在交流合作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从而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其次, 我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明白写日记对作文及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最后, 我还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落实一日一篇的制度。

夯实作文起步教学基础的研究 篇9

一、抓好阅读引导

古人说采得百花酿成蜜。唯有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绘本、童歌、童谣等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明悟写作技巧, 感受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 为写好作文夯实基础。童歌、童谣短小精悍, 新奇有趣, 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让童谣进入习作课堂, 就能为写好作文夯实根基。例如, 《小老鼠》写出了偷油吃的小老鼠的可爱, 让学生对坏老鼠也不禁有了一丝怜爱;《拍手歌》让学生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体验到和伙伴交往的快乐;此外, 还有一些节日歌谣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形象直观的绘本就更能让学生兴趣勃发了, 精美的插图, 精练的文字, 让学生沉浸其中, 不能自拔。《西游记》等文学经典也是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经典著作以其精巧的构思, 优美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跨越了时空, 给学生以熏陶。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和经典同行,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角, 帮助他们体验到美好的感情, 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搭建平台, 让学生通过朗诵、讲故事等形式展示自己。比如每堂语文课开始前五分钟, 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大声朗读,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童谣表演、诗歌朗诵等活动。活动中, 有人诵读古今贤文, 有人模拟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 有人讲述精彩故事, 还有人打着节拍唱童谣。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增长了知识。学生在阅读中咀嚼文字、感悟情感、洗礼心灵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写作热情。

二、做好资料收集

小学生要求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就是读书做笔记。《燕子》一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美、生活习性以及飞行休息时候的情景。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 春天到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边飞, 一边赞叹春天太美了, 那么春天有哪些色彩呢?读读第二自然段, 圈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学生:鹅黄色、青、绿。老师:春天还有许许多多的色彩, 小燕子还没有来得及看, 我们帮它们观察一下, 可能还有哪些呢?学生:粉红, 雪白, 金黄。师:同学们平时积累的词语真多。课文中是如何写春天美丽色彩的呢?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生: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 绿的芽, 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师:如果你是作者, 你会怎么把春天当作人来写呢?生:粉红的桃花在春风中张开了笑脸。生:金黄色的南瓜花在和煦的春阳中吹响了喇叭。师:你们说得太好了。请将这些词句摘抄到“小蜜蜂心语”本上。学生们一边欣赏优美的语句, 一边及时摘录下来, 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词句的大量积累使得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了写好《春天来了》, 习作前, 我布置了前置作业, 要求诵读有关春天的文章, 摘抄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有位同学在摘录本上摘抄了:春风送暖、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等八个词语。在作文课上, 他巧妙地将相关词语运用到作文当中描述了春天的美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 妈妈骑车带着我到田野上寻找春天。一路上草长莺飞, 莺歌燕舞, 好一派迷人的景象。春风送暖, 两棵古老的银杏树换上了绿色的新装, 一片片叶子就像一个个可爱的精灵, 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一阵风吹来, 银杏叶子在和煦的春风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桃树上一丛丛的桃花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 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似乎向人们展示他们迷人的身姿……春天的田野让我们驻足观赏, 流连忘返。摘录让学生们抹亮了作文的底色, 习作让摘录变得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阅读积累和习作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 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作文化难为易了。

三、引导自由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不要总是试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套路, 那样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我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 总是尽可能地营造氛围, 让学生们自由表达。例如, 有一个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写道:今天, 我在家玩手机上的游戏玩累了, 感觉没什么意思。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申请个微信呢?于是, 我在百度上了解申请微信的步骤并进行操作, 居然成功了。我迫不及待地加了爸爸的手机号, 他居然很快就添加了我。我迫不及待发了一句祝福的话, 他很高兴。问我是谁?我告诉他我是他儿子。他还以为我开玩笑, 打电话确认后, 他也为我感到高兴。我又加了妈妈微信, 我恨不得添加所有我认识的人的微信, 让他们都知道, 我会申请、使用微信了。我在班上朗读他的作文, 并表扬了他。他很高兴, 写作的劲头更足了。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能够营造浓浓的写作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乐于表达, 从而爱上写作,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卢丽娜.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略谈[J].文学教育, 2011 (07) .

[2]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浅论生活是作文的基础 篇10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活是语文写作的基础, 那么面对这复杂而丰富的生活, 我们应该怎样把生活的点点滴滴熟练的应运到作文的写作上呢?我们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生活为基础, 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所谓共鸣, 就是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如, 吴伯箫《春秋多佳日》:“这是诗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秦牧《艺海拾贝·并蒂莲的美感》:“一切艺术所以能够感动人, 只是因为被感动的人从这种艺术里面引起某种程度的思想上的共鸣。”也就是说, 学生们接触社会多了, 见识广了, 情感丰富了, 在对待相似的事情或事物上就会产生共鸣, 并由此激起内心的澎湃之心, 以达波澜之意。

例如让学生写“最舍不得离开的地方”这篇作文时, 作为教师就应该带同学一起欣赏一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当老师放着轻轻淡雅又带一点哀伤的音乐时, 再充满感情来读这首诗, 让学生通过老师悲而不伤的语调中感受作者离开康桥时不舍的情感, 并逐渐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感触, 即离开某一个令人不舍的地方, 比如搬家、转学、旅游……这时老师先让学生说一下徐志摩当时的心情, 并紧接着把话题转向学生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有的话, 那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在这样的共鸣下, 不仅能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知识, 而且更能在这种共鸣下, 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样的话, 写出来的作文不会再空洞乏味了。

二、以生活为基础, 学会观察生活

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论集里面就说过“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真的习惯, 是一种准备功夫。”“如果样成了, 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面对生活,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然后从细节的表面来思考它内在的风采与神韵, 然后在瞬间或不经意间启迪了心灵, 并激发了内心感情的波澜。

在讲到让学生如何观察生活时, 我们不妨拿出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来, 专门让学生看这篇文章, 而且只看这篇文章的第六段, 即描写他父亲为他买橘子的这一段。这时老师就说因为朱自清先生善于观察生活, 看到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而知道到了父亲对他的爱是那么的无私与伟大, 如果说, 朱自清不善于观察, 那么《背影》这篇文章肯定不会问世了。所以学生平时要对生活中的小事多加细心, 善于观察, 那样的话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时老师就可以问学生了,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有没有为你们做过什么事而让你很感动呢?这时有学生就会想起, 他上课快迟到了, 顾不上吃早饭了, 这时母亲就着急的为他打包饭菜, 在寒冷的冬天, 甚至顾不上穿外套, 直接就穿着睡衣气虚喘喘地跑了出来就是为了赶上他, 怕他不吃早饭会饿。这时学生就对生活中妈妈着急跑出来给自己送饭的事, 加以观察, 所以在面对“母爱”这篇作文时才能淋漓尽致的畅谈, 最后把所感所想写在纸上, 作文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三、以生活为基础, 进行情境教学

语文教育家韦志成先生在他出版的《语文教学情景论》这本书中提到“学生的作文,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供料作文, 抑或是自由命题作文, 都是一定情境的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惟在这设定的情景中, 浮想联翩,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如骨鲠在喉不吐为快, 要是离开了这具体可感的情境, 也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还在此书中提到“作文教学情境, 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韦志成先生的这两句话, 我们能知道要在生活的基础上来进行情境教学。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要记着,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说明生活是作文的基础, 而我们要结合以上提到的四种方法, 让作为作文基础的生活能够更合理更科学的与作文教学相融合, 这样不但我们拥有了丰富的“题材库”, 而且还能让这些“题材库”“顺其自然”的涌现在中学生的作文里, 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让我们在教学中抓好作文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准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359页。

[2]刘振宇、迟赵俄、宁梅蓉、李明进:《阅读与写作》1985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458页。

[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21页。

[5]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185页。

作文基础 篇11

關键词:良好习惯 养成 作文

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而有些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支离破碎,落入俗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作文习惯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纠正学生作文中的坏习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以达到提高作文质量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小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作文习惯?以及如何改进作文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列提纲、打腹稿——做到胸有成竹

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布置作业后,学生拿起笔来就写,然而一节课过去了,学生的本子上却只有寥寥数语,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作文前没有经过认真地构思。因此,作前构思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针对学生作文时提笔便写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列提纲。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写在第一行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和次要内容,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 ③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需要注意的地方应注明一下。

作文时,有了提纲的引领,写起文章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要求;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因此,列提纲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果有的学生对这方面已经非常熟练,或者有时候时间紧凑,像考试时,这样完全可以把提纲列在纸上的工夫省下,直接打腹稿。这样更能训练学生的整理把握能力和驾御文字的能力。

二、一气呵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快速写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对一个人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挑战。列好作文提纲或打好腹稿,作文初稿应按照腹稿构思的路子一直写下去。“下笔不停、思维不断、快速构思、一气呵成”。为了让学生养成快速作文的习惯,我在作文教学中就采用储晋的训练方法,叫做“课堂作文竞赛”。现场限时写作,当场评奖。

竞赛的内容和规则是这样的:

在两个课时的作文教学的最后,留下30-35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与当天教学内容配套的三个作文题,以半命题为主,让学生们任选一道自己拿手的,先将所选题目写在课堂竞赛纸上,但不能马上动笔,而是尽快进入构思状态——打腹稿。教师连续调查三次构思情况,每次间隔一分钟左右,迫使大部分同学快速构思后之后,挥起教鞭,发出号令,让学生一齐进入紧张的写作状态。在写作过程中,严格规定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任何人不得停笔,思路不被任何事情所干扰或打断。要整整写满一页,才能悄悄举起手来,教师会走过去收上本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快速审读,将写得又快又好的作者名字一一写上黑板,分前六名、优胜奖、口头表扬等三个层次进行奖励。

在竞赛过程中,许多同学平日里思维不集中,注意力分散,做事拖拖拉拉的坏习惯纷纷暴露无遗,但看到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给跟不上的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心辅导和鼓励他们继续训练。

当然,在学生一气呵成时,常常会出现句子不通顺、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等问题。但即使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仍能在作文活动的各项操作中得到提高。教师对以上的小问题可放宽要求,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在一个充满创造激情、鼓励战功的学习环境中,人家行,自己也能行,让所有人知道人人都能成为快速写作的能手。

三、自我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鲁迅先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确,一篇成功的文章那是经历了多少次改才锤炼出来的。一般来说在平时的修改过程中,改的形式很多我们经常会运用到,有自改、互改、小组改、老师改、面改等多种形式,其中“自改”至关重要,这是针对学生特别提出的、让学生直接和作文对话,不是教师强拉硬扯的被动行为。通过多次修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了,不再是教师修改水平提高了。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呢?接下来结合以下3点谈谈: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阅读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2)教给学生基本的修改方法,做到统一规范。当作文需要修改时,学生往往会使用胶带或者修改液进行修改,而对一些基本的修改方法渐渐淡忘。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应对这些基本的修改方法加以强调。基本修改符号如下:

(3)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讲评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审视自我的过程。讲评课上,讲师宣读范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了条件。

四、仔细观察——原来生活很精彩

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观察力的充分发挥,既是思维力、想象力得以发挥的基础,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人人都在观察,但并非人人都会观察,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会观察的人并不多。如果会观察了,也许一切都会改变。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下面提出四点建议:

(1)拟订观察提纲。写观察提纲,就是把观察的要求、对象、重点和步骤等,综合为几条带提示性的意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起初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学生提出观察任务,出示示范性的观察提纲。当然,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提出观察任务和拟订观察提纲的能力。

(2)教给观察方法。小学作文教学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三种:①顺序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②对比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③分类法: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分别归类,进行观察。

(3)学写观察笔记。观察笔记是记录观察所得的手记。它不同于读书笔记、回忆录,有很大的随意性、灵活性。它既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又没有统一的写作格式。可以是从生活中观察得到的相对完整的一个镜头、一个形象片段,甚至点点滴滴的字句、感想等等。

(4)安排观察讲评。其实,观察力的培养可以渗透于整个作文教学过程,如在作文讲评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循序渐进,慧心操作。作文教学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只要我们精心地去呵护和培育,改进作文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打好小学作文基础,相信在语文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顶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汪潮.语文教学专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 储晋.教会孩子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3] 郑宏.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文基础 篇12

一、注意句子的完整性

我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把每个句子说完整,例如“昨天我和妈妈到楼下去散步”,句子中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干什么,从句子结构上讲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这样孩子就能轻松地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句子通顺。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真实的,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孩子走出课堂,培养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就是“用眼睛去看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嘴巴去尝,用手去触摸,用大脑去思考”。这种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坚持不懈,发掘孩子心灵深处的那份真知真觉,使他们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他们在写作时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三、让孩子勇于表达

1. 创设轻松的环境

孩子刚踏入学校的大门,对于学校还有着一份陌生和恐惧,一年级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在学校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保持最好的状态,在轻松的环境下互相交流,这是锻炼孩子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学环境过于严厉,让孩子感到恐惧,则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有一次,去听一位老师的课,可能是因为公开课,那位老师显得有些着急,孩子起来回答问题时,言辞有些严厉,结果孩子吓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可见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是孩子表达的最大前提。课堂中学生之间可以互动合作,使课堂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这样的教学就不会让学生感觉拘谨,才会真正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汲取,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惧怕表达。

2. 给予幽默的提点

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角度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如果当孩子的答案和你期望的答案不一样时,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用孩子的语气作答,和孩子一起探讨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想找出正确答案,因为在课堂上的问答,幽默、童话式的提点也能很好地引导孩子说话,锻炼说话能力。曾经听过一节外教课,外教老师可以说和孩子语言是不通的。但孩子却十分喜欢他,甚至于上课回答抢着说,原因就在于,外教那幽默夸张的表情。当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外教往往会瞪大眼睛或张大嘴巴或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让孩子尽可能放轻松心态,这样的课堂上当然会有完美的互动。

3. 多多的赏识

当孩子回答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严厉批评。即使错了,我们也要在他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多用激励的言辞鼓励他。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真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啊!”“你一下子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你说起话来小手放得直直的,身子站得挺挺的,多大方啊!”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说话积极性。我们的鼓励就像阀门,只有打开,水管才能涌出清甜的水。不说话的孩子,我们是不能训练他的口头表达能力的。

4. 巧妙地创设情境

有时孩子不乐于说,不是孩子不会说,而是没有触动他,一旦适合了他的胃口,他便能滔滔不绝地说。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孩子,平时基本不爱说话,但是一说到小汽车模型,他便能说到你头疼。说明没有不会说的孩子,只有不愿意说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让那些不愿意说的孩子开口呢?我们需要创设情境。

(1)关注日常生活

如开学第一课,可以让孩子简单地进行自我介绍,当然一开始不用说得这样明确,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紧张的情绪,可以用聊天的方式开始。“你叫什么名字?”“你家有几口人?”“你最喜欢吃什么?”一开始一问一答,慢慢地让孩子自己连起来整段地说。这样就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孩子的口头交际能力。

(2)举行主题活动

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可以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看春天。看春天金灿灿的迎春花,粉嘟嘟的桃花,绿莹莹的草和迎风飘扬的柳条上的小嫩芽。阳光下,花丛中,孩子们尽情地想象着,欢笑着,美好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花儿笑了,在等小蜜蜂来亲嘴呢!”“风儿像把大梳子。你看,他正把柳树姐姐的长发梳啊梳。”自然风光的熏陶与感染,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解除了学生的束缚,使他们的言语变得绚丽多彩。还可以请孩子们把春天画下来。一次,和同事谈起如何教写话,她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你能带着大家去操场找一找吗?”于是一大群人便上了操场。孩子当时有些莫名其妙,但当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他们就找到了风。于是孩子们的讨论就热烈了:“风可真调皮,它拉动了柳树姑娘的头发。”“风可真勤快,吹干了妈妈晾晒的衣物。”“风可真爱干净,把掉在马路上的塑料袋送进了垃圾桶。”……一下子风就被孩子们稚嫩的言语捕捉到了。孩子们对于这些亲眼所见、亲手所画的景物,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从而使口语交际真实、有趣,达到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

(3)体会扮演角色

在课堂中抽取可以演一演的课文,让孩子上讲台,通过对话、肢体语言,让孩子在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口语交际的快乐,从而在扮演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如教学《三个小伙伴》,我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小野猪、小象、小袋鼠,让孩子们戴上头套,给他们创设情境,当孩子知道自己有角色时,他们的兴奋度和认真度是非常高的。曾经有个孩子为了演好袋鼠这个角色,回家后查找了资料,知道袋鼠的习性和活动方式,在上场时还特别要求给自己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其他孩子看到有这样的表现方式,很感兴趣,很愿意和他互动交流。就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探索外部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轻松完成了口语表达任务。

(4)丰富多彩延伸

有一些课文留了一些“白”,并没有完全讲明,这就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如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年蚂蚁过上了一个愉快的冬天,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如果这时蝈蝈并没有被冻死,到了第二年蝈蝈会怎么办呢?我让孩子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题目就叫做《我讲故事给你听》。孩子听到这样的作业,非常开心,以往是父母讲故事给他们听,今天他们也可以做一回小大人,讲故事给长辈听了。这样的作业,学生乐做,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上一篇:高级医学下一篇:家居环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