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题策略

2024-05-18

题解题策略(精选12篇)

题解题策略 篇1

填空题是一种只要求写出结果, 不要求写出解答过程的客观性试题, 是高考数学中的三种常考题型之一, 填空题类型一般分为:完形填空题、多选填空题、条件与结论开放的填空题, 绝大多数数学填空题是计算型 (尤其是推理计算型) 和概念 (性质) 判断型的试题, 应答时必须按规则进行切实的计算或合乎逻辑的推演和判断, 求解填空题的基本策略是要在“准”、“巧”“快”上下功夫.

一、填空题的特点

填空题缺少选择性的信息, 故解答题的求解思路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填空题上, 但填空题既不用说明理由, 又无需书写过程、因而解选择题的有关策略、方法有时也适用于填空题, 填空题大多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和背景, 故可以化归为我们熟悉的题目或基本题型、填空题不需写过程, 不设中间分, 更易失分, 因而在解答过程中应力求准确无误, 填空题题小、跨度大, 覆盖面广, 形式灵活, 可以有目的、和谐地结合一些问题, 突出训练学生的准确、严谨、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 突出以图助算、列表分析、精确与粗算相结合等计算能力, 要想又快又好地答好填空题, 除直接推理计算外, 还要讲究一些解题策略, 尽量避开常规解法.

二、填空题的类型

根据填空时所填写的内容形式, 可以将填空题分成两种类型:

1. 定量型.

要求考生填写数值、数集或数量关系;如, 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或最小值、线段的长度、角度的大小等等;由于填空题和选择题相比, 缺少选择性的信息, 所以高考中多数是以定量型问题出现.

2. 定性型.

要求填写的是具有某种性质的对象或者填写给定的数学对象的某种性质.如, 给定二次曲线的准线方程、焦点坐标、离心率等等, 近几年出现了定性型的具有多重选择性的填空题.

三、填空题解题的原则及方法

解答填空题时, 由于不反映过程, 只要求结果, 故对正确性的要求比解答题更高, 更严格, 《考试说明》中对解答填空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迅速”, 为此在解填空题时要做到:快———运算要快, 力戒小题大作;稳———变形要稳, 不可操之过急;全———答案要全, 力避残缺不齐;活———解题要活, 不要生搬硬套;细———审题要细, 不能粗心大意.

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特殊化法、数形结合法、等价转化法、构造法、特征分析法、创新型的填空题解法等.

四、范例分析

1. 直接法

这是解填空题的基本方法, 它是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 利用定义、定理、性质、公式等知识, 通过变形、推理、运算等过程, 直接得到结果.

例1已知函数f (x) =x3-3ax (a∈R) , 若直线x+y+m=0对任意的m∈R都不是曲线y=f (x) 的切线, 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

2. 特殊化法

当填空题已知条件中含有某些不确定的量, 但填空题的结论唯一或题设条件中提供的信息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 可以将题中变化不定量选取一些符合条件的恰当特殊值 (或特殊函数、特殊角、特殊数列、特殊点、图形特殊位置、特殊方程、特殊模型等) 进行处理, 从而得出探求的结论, 这样可以大大地简化推理、论证的过程.

例2求值:cos2α+cos2 (α+120°) +cos2 (α+240°) =____.

3. 数形结合法

对于一些含有几何背景的填空题, 若能根据题目条件的特点, 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 做到数中思形, 以形助数, 并通过对图形的直观分析、判断, 则往往可以简捷地得出正确的结果, 数形结合, 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的图形, 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这种思想是近年来高考热点之一, 也是解决数学填空题的一种重要策略.

题解题策略 篇2

举个例子,比如官方真题Official34中Passage 3 Protection of Plants by Insects里的第13题:

Look at the four squares [] that indicate wher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could be added to the passage.

Sometimes they capture the insects to feed their protein-hungry larvae.

Where does the sentence best fit?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they是该句的主语,动词capture是谓语,而insects是句子中的宾语,那么抓住这个句子的主干再去做题,就明确了回原文阅读的目的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Ants are probably the most frequent and certainly the most persistent defenders of plants.[A] Since the highly active worker ants require a great deal of energy, plants exploit this need by providing extrafloral nectar that supplies ants with abundant energy.[B]To return this favor, ants guard the nectaries, driving away or killing intruding insects that might compete with ants for nectar.[C]Many of these intruders are herbivorous and would eat the leaves of the plants.[D]

此时我们需要注意的,将句子插入原文后,插入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如果我们放在A处,那么插入后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比较突兀,因为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没有铺垫,联系不够紧密。而如果放在B处的话,前边的plants supply ants with abundant energy和后边的to return this favor的内在联系就被打破了,同样也是不可取的。那么如果放在C处,句子的主语并没有改变,而且driving away or killing intruding insects和capture the insects也是有关联的。因此C处是合适的。而如果放在D处,那么intruders和插入句中的insects是同一回事,可是句子的主语却是they。因此句子的逻辑就不对了,所以不能插入在D处。

高考数学创新题解题策略 篇3

1. 新型定义型试题

新型定义型试题背景新颖、构思巧妙,主要通过定义一个新概念或约定一种新运算,或给定一个新模型来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依据题中提供的信息,联系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实现信息的迁移,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能有效地区分考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潜力.

例1. 已知集合M?哿R,若实数x0满足:?坌t>0,?埚x∈M,0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分析:本题新定义 “聚点”,结合集合、简易逻辑及不等式知识进行综合考查,考生只需依据新的定义概念,结合绝对值不等式知识,对定义进行验证,即可解决问题.

解析:对于集合①0,■,■,…,若取t=■,则不存在x∈■|n∈N,满足0■,也就是说t>■,那么取x=■,有0

例2. 对于非空集合A、B,定义运算:A?茌B={x|x∈A∪B,x?埸A∩B},已知两个开区间M=(a,b)、P=(c,d),其中a、b、c、d满足a+b

A (a,b)∪(c,d) B (a,c)∪(b,d)

C (a,d)∪(b,c) D (c,a)∪(d,b)

分析:本题以集合、不等式为背景,定义一个运算,关键对A?茌B中的元素x∈A∪B,x?埸A∩B有透彻理解,转化为学过的集合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已知条件中对于非空集合A、B,定义运算:A?茌B={x|x∈A∪B,x?埸A∩B},可知M?茌P={x|x∈M∪P,x?埸M∩P},而两个开区间M=(a,b)、P=(c,d)也可以看作两个集合M={x|a

解析:设ab=cd=t(t<0),则a<0

解题策略:(1)对新定义进行信息提取,明确新定义的名称和符号;(2)细细品味新定义的概念、法则,对新定义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探求解决方法,有时可以寻找相近知识点,明确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3)对新定义中提取的知识进行转换,有效的输出,其中对定义信息中的提取和化归转化是解题的关键,也是解题的难点.如果是新定义的运算、法则,直接按照运算法则计算即可;若是新定义的性质,一般就要判断性质的适用性,能否利用定义外延;也可用特殊值排除等方法.

2. 能力探究型试题

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使用,高考对考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能力探究型试题在各地区的高考数学试题中频频出现.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能综合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例3. 已知椭圆G的中心在坐标原点,与双曲线12x2-4y2=3有相同的焦点,且过点P(1,■).

(1)椭圆G的方程;

(2) F1、F2是椭圆G的左焦点和右焦点,过F2的直线l∶x=my+1与椭圆G相交于A、B两点,请问△ABF1的内切圆M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及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探究最值是否存在问题,可以先假设存在,利用学过的知识(本题中的解析几何、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公式、导数)推理验证即可.

解析:(1)双曲线12x2-4y2=3的焦点坐标为(±1,0),所以椭圆的焦点坐标为F1(-1,0),F2(1,0),设椭圆的长轴长为2a,则2a=PF1+PF2=4,即a=2,又c=1,所以b2=a2-c2=3,∴椭圆G的方程■+■=1.

(2)△ABF1的内切圆M的面积存在最大值为■?仔.

如图,设△ABF1内切圆M(M为圆心)的半径为r,与直线l的切点为C,则三角形△ABF1的面积等于△ABM的面积+△AF1M的面积+△BF1M的面积.即S■=■(AB+AF1+BF1)r=■[(AF1+AF2)+(BF1+BF2)]r=2ar=4r当S■最大时,r也最大, △ABF1内切圆的面积也最大,设A(x1,y1)、B(x2,y2)(y1>0,y2<0),则S■=■F1F2·y1+■F1F2·y2=y1-y2,由x=my+1,■+■=1,得(3m2+4)y2+6my-9=0,解得y1=■,y2=■,∴S■=■,令t=■,则t≥1,且m2=t2-1,有S■=■=■=■,令f(t)=3t+■,则f ′(t)=3-■,当t≥1时, f ′(t)>0, f(t)在[1,+∞)上单调递增,有f(t)≥f(1)=4,S■≤■=3,即当t=1,m=0时,4r有最大值为3,得rmax=■,这时所求内切圆的面积为■?仔,∴存在直线l ∶ x=1,△ABF1的内切圆M的面积最大值为■?仔.

解题策略:解决探究型问题应注意三个基本问题:认真审题,确定目标;深刻理解题意;开阔思路,发散思维,运用观察、比较、类比、联想、猜想等带有非逻辑思维成分的合理推理,以便为逻辑思维定向.方向确定后,借助逻辑思维,进行严格推理论证.

3. 类比归纳型试题

类比、归纳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可培养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试题中往往给出一个命题且指出一个方向,要求考生从已知的结构出发,通过类比、归纳、应用的方式得到一般的结论或新命题.近些年高考中明显加强了对考生归纳与类比能力的考查,即由归纳猜想类比到发现新知,渗透了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思维方法.

nlc202309040552

例4. 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下列等式:

①f(2x)=2f 2(x)-1;

②f(4x)=8f 4(x)-8f 2(x)+1;

③f(6x)=32f 6(x)-48f 4(x)+18f 2(x)-1;

④f(8x)=128f 8(x)-256f 6(x)+160f 4(x)-32f 2(x)+1;

⑤f(10x)=af 10(x)-1280f 8(x)+1120f 6(x)+bf 4(x)+50f 2(x)-1.

观察以上等式,可以推测,a+b= .

分析:本题给出一个抽象函数f(x),从心理方面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但实际是考查归纳推理,很明显的,要求a+b的值,可从给出等式的系数看出规律:式子中所有项的系数和为1.

解析:根据归纳推理可得:式子中所有项的系数和为1,故a-1280+1120+b+50-1=1,从而a+b=112.

解题策略:求解类比推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类比物,建立类比项,并对数学结论的运算、推理过程等进行类比分析,从解题的思想方法、思维策略等层面寻求内在的关联;求解归纳推理问题的关键是从一些特殊的例子中寻找共同的规律.

4. 图形信息型试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出现图表问题,如每日的股市曲线图、菜场上的价目表、报纸上的有关国民经济的统计数据表等等,都是高考命题的源泉.表格中隐藏着丰富的数据和信息及其内在联系,对于表格的分析要能慧眼独具,不为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表格的本质,问题解决也就有了基础.

例5.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曾经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在沙滩上画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按照点或小石子能排列的形状对数进行分类,如下图中的实心点个数1,5,12,22,…,被称为五角形数,其中第1个五角形数记作a1=1,第2个五角形数记作a2=5,第3个五角形数记作a3=12,第4个五角形数记作a4=22,…,若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则 a5= ,若an=145,则n= .

分析:先对前4个图形的五角形数1,5,12,22,…进行分析,可知道5-1=4,12-5=7,22-12=10,可以发现:4,7,10构成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归纳可知道:从第2个五角形数起,每个五角形数和前一个五角形数之差成等差数列,故利用等差数列知识求解.

解析:由分析可知道,a5-a4=13,因为a4=22,所以a5=35;由题意,a2-a1=4,a3-a2=7,a4-a3=10,...,an-an-1=4+[(n-1)-1]×3=3n-2将上述各式左右分别相加得:an-a1=4+7+10+…+(3n-2)=■=■,所以an-a1=■,又因为a1=1,所以an=■+1=■,若an=145,则■=145,整理及因式分解得:(n-10)(3n+29)=0,解得n=10或-■(舍去),故若an=145,则n=10.

解题策略:图形或者图像的力量比文字更为简洁而有力,挖掘其中蕴涵的有效信息,正确理解问题是解题关键,对图形或者图像的独特理解很多时候成为问题解决中的亮点.

5. 实际应用型试题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实际应用型试题以社会生活热点为背景, 诸如环保、经济、科技型等,重点考查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数学理解,要求考生依据题目提炼相关的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

例6. 某省计划2015年末“县县通高速”,如图,某县计划待建的高速公路MN的两侧有四个村镇:A1、B1、C1、D1通过小路和待建高速公路相连,各路口分别是A、B、C、D,现要在待建高速公路上建一个高速公路入口,为使各镇村民到高速公路入口所走的路程总和最小,该高速公路入口应建在( )

A. A处

B. D处

C. B、C之间的任何一处(包括B、C)

D. A、B之间的任何一处(包括A、B)

分析:本题是实际应用问题,由题意,各镇村民到高速公路入口所走的路程可以转化为两点间距离问题,即转为绝对值不等式问题求解.

解析:通过分析法将总长度最小转化为到A,B,C,D四地的距离和最小,通过分析进一步转化为应建在A,D之间.由于四个村镇的村民到路口A、B、C、D的距离是固定的,故要使所走的路程总和最小,只需使其到A、B、C、D四地的距离和最小,又高速公路入口在A、D之间时的总路程和一定比高速公路入口在A、D之外要小,所以应建在A、D之间,又由于这时A与D到高速公路入口的总路程和就为AD,故只需使高速公路入口到B、C两地的距离最小即可,故应建在B、C间的任何一处(包括B、C).答案选C.

解题策略:近年来实际问题备受高考青睐,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主要的数学模型:如函数与导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三角模型、解析几何模型、立体几何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算法模型、概率统计模型等模型,然后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检验.

6. 综合知识型试题

综合知识型试题包括数学学科内各个章节知识交汇及跨学科综合两种类型,考查考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命制综合知识型试题目的是方便重点高校挑选优秀考生.

例7. 神舟飞船在研制过程中,需要测量某物理量,因仪器和观察的误差,使得n次测量分别得到a1,a2,…,an,共n个数据.研制组规定所测量物理量的“最佳近似值”a是这样一个量:与其他近似值比较,a与各数据的差的平方和最小.依此规定,从a1,a2,…,an推出的a= .

分析:本题以神舟飞船为背景,以物理学科知识点为载体,实际是考查了二次函数最小值的问题.

解析:设a与各数据的差的平方和为y,则y=(a-a1)2+(a-a2)2+…+(a-an)2=na2-2(a1+a2+…+an)a+a12+a22+…+an2,因n>0,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得,y取最小值时,a的值为-■=■(a1+a2+…+an).

解题策略:数学学科内各个章节知识交及学科间综合创新题注重了数学的现实性与时代性,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命题呈现题意新颖、题型创新的特点,而跨学科的题目通常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解决这一类题目的关键是从题目中构造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通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函数、数列、不等式、向量、概率等.

(作者单位:广东信宜砺儒中学)

责任编校 徐国坚

初中物理计算题解题策略 篇4

一、仔细审题, 挖掘解题条件

(一) 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学生不善于审题, 不愿仔细审题, 只是一味地急于求解, 结果导致出现条件不足, 无法求解或错解、歪解等问题。平时应注意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审题, 在未找到解决方法之前, 就要审题不止。理清已知量、未知量、过渡量, 找到突破口。

(二) 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

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如浮力计算中的“浸没”“漂浮”。一些物理用语都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 解题时, 只有抓住了题目的关键语句, 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突破口, 迅速捕捉破题信息。2.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其内, 有些隐含条件是常识性的, 如水的密度值;有些隐含条件是需要通过推理分析才可得出的。3.结合简易示意图分析。教师在平时应多引导学生利用示意图解题。一幅好的示意图, 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通过简易示意图分析, 展开想象, 理清每个物理过程, 并找出每个物理过程之间的联系, 根据相应的物理规律构思解题框架。

二、思路分析, 形成解题步骤

解题思路分析的关键是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在对计算题进行分析梳理的过程中, 如何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和主线。建立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联系的主要方法是逆向分析和正向推理。下面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进行分析说明。

[例]一个重7N的实心铁球, 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方法一:逆向分析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为求得铁球所受的浮力F浮, 就必须求得铁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为求得铁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就须知铁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m排, 为求得铁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m排, 须知液体的密度ρ液和被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其中液体的密度ρ液已知, 而由于铁球是浸没在水中的, 所以铁球的体积V球就等于被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为求得铁球的体积V球就得知道铁球的质量m铁和铁的密度ρ铁, 其中铁的密度ρ铁已知, 铁球的质量m铁可以通过铁球所受的重力G球求得。

三、正确运算, 确保解题成功

(一) 向学生讲清各种单位及换算进率, 平时多练习, 加强针对性练习。

如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在平时几乎没有专门练习, 在物理课上也没有专门章节讲解, 学生在计算时易混淆。

(二) 对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字, 可教学生分开计算, 即数字部分和数字部分计算, 幂和幂计算。

(三) 培养学生计算技能, 提高计算准确率。

首先,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看清运算符号, 看清数字, 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 要冷静思考、细心计算, 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细心。其次, 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

高二化学元素推断题解题策略 篇5

高二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

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读

课前必须预习,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要带着问题去听课。首先粗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然后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疑难问题怎样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如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考虑为什么在不同阶段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提法,以便抓住本质,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认清氧化剂、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关系。

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听”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要全神贯注,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比如讲一个新概念,要弄清这个新概念,老师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怎样分析的,包括哪些要点,例题和新概念的要点有哪些关系,巩固和加深了概念中哪个要点,新概念与已学过的哪些概念有关系,新旧概念有何不同?使用新概念时要注意什么条件,随着老师讲解便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和重点,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看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老师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应通过自己双眼的观察,将课前“读”中的疑点明晰。在课堂上做到看和想、看和听相结合,不仅学会了化学知识的操作技能,还学会了思考。就青少年的发展看,使他们学会思考比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

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记

“记”是指学生记听课笔记,以便提高他们听课质量和便于课后复习。记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在听好课的基础上记下老师讲课提纲。

第二,在提纲内记下要点及老师的中肯分析、比喻。

第三,记下练习中老师指出自己所犯的错误或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事例。如果课上一时没记下的内容,可做个记号留下空,课下复习补上。养成良好的听讲、记笔记的习惯。

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联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把有关的知识理成线,织成网,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拓宽思路,然后将这张网列成“谱”,以便记忆和复习。比如把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连成链,再把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分类,各类通性,反应规律穿成串。如物质性质与物质结构,微观粒子与宏观符号,计算求值与化学用语,无机物分类与各类通性,各类物质性质与他们的反应规律(金属活动顺序与置换反应),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等会使几条大链之间形成了许多连结点,从而把所学知识理成网络,并逐步养成总结知识的良好习惯。

要学好高二化学掌握“六会”

学会自学教材:学会自学才能主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预习则是学会自学的必要步骤.

学会听课.听化学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即思想集中),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

学会阅读:可运用“五字”阅读法,即“读,想,问,写,记”.

学会比较归纳: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如学习第一章氮族元素时,可根据它们原子结构相同点与不同点,推出它们性质上有相似之处也有递变规律,并注意联系高一年学过的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进行横向比较及归纳,既有利于理解新知识,又巩固了对旧知识的掌握.

学会质疑:即追问为什么,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要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必须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实现.可用“逆向思维,觉察异常”法来提出问题,或“善于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并“穷追不舍”,“刨根究底”.

高考英语单项填空题解题策略 篇6

关键词: 排除法 还原法 补全法 直接法

单项填空题旨在考察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过去比较偏重语法知识及语法规则的掌握和记忆,现在早已发展到对学生不同水平与层面上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每一道题的设计都贯穿了能力的考查。既注意语言形式、语言内容,更强调语言的运用——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各小题在注重实用性的基础上,综合测试语法、词汇、习惯用语等项目,而且题目的选项设置合理,题干简单明了。不偏,不怪,日趋突出语言的交际化,强调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总的来说无论是全国试题,还是各地自主命题都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发展的原则。笔者依据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针对高考命题的方向,将单项填空题的解题策略归纳为以下四法:排除法、还原法、补全法和直接法。

近几年,高考英语单项填空题不少试题体现了新的句型、新的结构和新的考点,因此,对考生解答此类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教会学生排除定势思维的影响,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巧解单项填空题,提高准确性。

1、排除法(即排除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使其变得直接、简单,从而快速、便捷地找出正确的选项),下面几种情况常用排除法:

1)题干中有插入语。如:

(1)-----I haven’t heard from Henry for a long time.

-----What do you suppose _____to him?

A was happeningB to happen

C has happened D had happened

分析:本题空格处所在的句子有插入语do you suppose,只要暂时将它排除,主语what与空格处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即:主谓关系,故该题答案为C。

2)题干中有定语从句。如:

(1)Hardly had all the points that the teacher taught____down when the bell rang.

A to take B taking C taken D been taken

分析:这是一个倒装句,习惯表达是:Hardly had sb.done…when sth. Happened 。把定语从句排除后,句子成分间的关系就清楚了:all the points是主语,根据习惯表达,可以知道空格处应用过去分词,同时因为主语与谓语之间应该是被动关系,所以答案为D。

2、还原法(即通过还原题干的本来面目,使句子意思更明确)

1)被动语态还原成主动语态。如:

(1)John was made ______the truck for a week as a punishment.

A to wash B washing C washD to be washing

分析:把题干还原成主动语态为:We made John wash the truck for a week as punishment. 又因在使动词make 等后的宾语补足语用省略to 动词不定式,但在被动语态中要加上省去的动词不定式符号to。答案为A 。

2)问句还原成陈述句。如:

(1) Is this the school________we visited last year?

A where BC the one D in which

(2) Is this school ________we visited last year?

A where B C the onewhich

分析:这两道题只有一个单词的区别,但做题时却很难把握。如果我们把(1)还原成陈述句,就成了:This is the school ____we visited last year. 由此可见,空白处缺一个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that/which(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时可以省略);把(2)还原成陈述句,就成了:This schoolis _______we visited last year. 由此可见,空白处缺少一个表语,所以定语从句无先行词,因此,空白处应填一个先行词the one (=the school),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作宾语时间,可以省略,故(1)题的答案应为B,(2) 题的答案为:the one。

3)感叹句还原成陈述句

(1)Oh, John,_______you gave us!

A How a pleasant surpriseB How pleasant surprise

C What a pleasant surprise D What pleasant surprise

分析:此题题干是一个感叹句,还原成陈述句为You gave us a pleasant surprise. 这样就可以看出感叹句中感叹的是名词,故用what引导感叹句,又因为surprise 指具体的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时,是可数名词,所以该题答案为C。

3、补全法(省略句是最令学生头疼的单项填空题之一,因为其句子成分在形式上已经不完整,造成分析句意时困难,解答此类题时,最好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思维序列中的断点连接起来,降低理解的难度) 如:

在上下文找到被省略的句子成分

-----Mum, why do you always make me eat an egg every day?

-----______enough protein and nutrition as you are growing up.

A GetB Getting

C losing D because of losing

分析:本题答语是一个省略句,如将省去的部分I always make you eat an egg every day补上,可知道省略了的答语在句中作目的状语,因此答案为C。

4、直接法(通过上下语言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抓关键词,根据固定搭配以及不同的文化的特色,直接找出答案)如:

(1) Wait till you are more ________. It is better to be sure than sorry.

A inspired B satisfied C calmD certain

(2)H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 You look fine.

______.You look fine, too.

A Great B Thanks C Oh, no D Not at all

分析:對(1)的题干进行分析,弄清题意,抓住关键词sure, 故答案为D。(2)题考查学生对西方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的了解,英美人对别人的夸奖都要表示感谢,所以选答案B。

高考数学解答题解题策略 篇7

一、数列问题

数列解答题在高考中的考查主要为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其中,第一问一般设置通项公式问题,可直接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以an与Sn的关系的形式给出;第二问相对比较综合,主要考查数列求和或数列与不等式、函数等知识结合的综合问题.

例1(2014年江西卷·理) 已知首项都是1的两个数列{an},{bn}(bn≠0,n∈N*)满足anbn+1-an+1bn+2bn+1bn=0.

(1)令cn=an/bn,求数列{cn}的通项公式;

(2)若bn=3n-1,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二、三角问题

三角在高考中命题类型主要有:(1)三角与平面向量的交汇考查,一般将函数的解析式以平面向量的坐标形式的数量积的运算的形式给出,设置求周期与最值或单调区间类型的问题;(2) 三角与解三角形知识的交汇,主要是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内角的计算以及数量关系的证明等;(3)解三角形的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例2(2014年安徽卷·理)设△ABC的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是a,b,c,且b=3,c=1,A=2B.

(1)求a的值;

(2)求sin (A+π/4)的值.

三、概率与统计问题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解答题对概率与统计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统计与统计案例型、概率型、统计与概率相结合型,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即可顺利解答.

例3(2014年天津卷·理)某大学志愿者协会有6名男同学,4名女同学.在这10名同学中,3名同学来自数学学院,其余7名同学来自物理、化学等其他互不相同的七个学院. 现从这10名同学中随机选取3名同学,到希望小学进行支教活动(每位同学被选到的可能性相同).

(1)求选出的3名同学是来自互不相同学院的概率;

(2)设X为选出的3名同学中女同学的人数,求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E(X)=6/5.

四、立体几何问题

立体几何一般第一问考查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第二问设置可以用性质、定理来定性解决,也可以用空间向量定量计算来解决的问题,多考查空间角或空间距离.

例4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理)如图 , 三棱柱ABC-A1B1C1中 , 侧面BB1C1C为菱形,AB⊥B1C.

(1)证明:AC=AB1;

(2)若AC⊥AB1,∠CBB1=60°,AB=BC,求二面角A-A1B1-C1的余弦值.

解:(1)证明略.

五、平面解析几何问题

圆锥曲线在高考中的主要命题形式为:给出曲线方程,讨论曲线的基本元素和简单的几何性质;给出曲线满足的条件,判断(或求)其轨迹; 给出直线与曲线、曲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讨论与其有联系的有关问题(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条数、弦长、曲线中参数的取值范围等);讨论直线与曲线、曲线与曲线的关系;考查圆锥曲线与其它知识的综合(如与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导数等).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若动点P(x0,y0)为椭圆外一点,且点P到椭圆C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求点P的轨迹方程.

高考生物遗传题解题策略 篇8

解题对策的得出或总结, 主要依靠在考题演练中形成考感, 把规则变成规律。 生物解题应根据已知条件和给定的生物学信息, 得出相应的答案,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信息, 准确定位相关信息源, 确定试题核心考点, 再进行相应解答。

遗传题主要包括:基本概念题;性状遗传方式判断题;基因型推导题;有关种类、概率、比例计算题;遗传中的特殊情况;遗传系谱图题。

一、基本概念题、性状遗传方式判断题、基因型推导题及有关种类、概率、比例计算题。

此类试题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础上, 应先明确性状、基因、合子、杂交四方面概念及相对应的方法。

(一) 性状

1.概念。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相同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相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杂种F1显现出来的性状;性状分离———相同性状杂交, 后代出现新的性状。

2.方法。根据概念对相关基因型进行判断。

(1) 显隐性判断

1→2法:相同性状杂交, F1出现新的性状;2→1法:一对相对性状杂交, F1只有一种性状。

(2) 表达式或基因型。显性表达式:A____隐性表达式:aa

(3) 依据性状分离比判断。A____×aa→ (1∶0为显性纯合;1∶1为杂合)

A___×A____→ (3∶1双亲为杂合;1∶0双亲有一方为显性纯合;2∶1显纯致死)

(二) 基因

1.概念。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表现型。

2.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表现型=基因型 (内因) +环境 (外因) 。

(1) 白化病 ———主要由内因决定。

(2) 从性遗传 ———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 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 不属质遗传。

(3) 环境影响 ———海龟蛋根据温度决定性别, 30℃以上性别不同, 30℃以下性别相同。 爬行类大多不存在性染色体, 但有性别决定基因。

(三) 合子

1.概念。 纯合子 ———基因组成相同的配子 →合子 ( 受精卵) →个体;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合子 (受精卵) →个体。

2.方法。 合子判断方法:体细胞中有无等位基因;纯合子概率计算:一对等位基因自交:P纯=1-1/2n。

(四) 杂交

1.杂交———两个体间的交配 ( 一般发生在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 。 如:杂交育种 (集优) 。

2.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 植物 ———自交;动物———子代间相互交配, 可看成自交。

(1) 判断显性是否纯合; (2) 获取纯合体。

(3) 测交 ———隐性纯合子 (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检测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判断显性是否纯合。

测交是一种检测F1基因型的重要方法, 是获得隐性纯合的重要方法。

4.正反交。 判断是质遗传/核遗传:后代始终和母本性状相同———质遗传 (母系遗传) ;后代一样———核遗传。 若为核遗传, 未知显隐性。 后代相同即为常, 后代不同即为性 (X) 。

二、遗传中的特殊情况, 可结合分析遗传定律的特殊情况。

(一)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变式

①9∶7:双显基因同时出现为一种表现型, 其余为另一种表现型。

②9∶3∶4:存在aa (或bb) 表现为隐性性状, 其余正常表现。

③15∶1:只要有显性基因表现为同一性状, 其余为另一种表现型。

④9∶6∶1:单显为一种性状。

⑤12∶3∶1:双显和一种单显表现为同一性状。

⑥13∶3:双显、双隐、一种单显表现为同一性状。

⑦1∶4∶6∶4∶1:基因叠加 (显性基因越多, 效果越强) 。

(二) 致死基因对配子的影响

(三) XY染色体个区段的基因型

Y非同源区 ———外耳道多毛症:XYA, XYa;

X非同源区 ———色盲:XBXB, XBXb, XbXb, XBY, XbY;

XY同源区———果蝇的刚毛和截毛:XAXA, XAXa, XaXa, XAYA, XAYa, XaYA, XaYa。

三、遗传系谱图题解题思路, 以例题的形式进行归纳。

右图表示某遗传病系谱, 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B)

A.如果2号不携带甲病基因, 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B.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 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

C.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 则4 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4/9

D.经检查, 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 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

思维方向:信息源———关键字“遗传病系谱”“两对非同源染色体”, 思考遗传病推断, 用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相关知识:遗传病推断方法 (三步骤) : (1) 判断显、隐性:①有中生无, 有为隐;②无中生有, 有为显;③无上述情况, 但每一代都有患者, 最可能为显, “假说演绎”进行推理。

(2) 判断致病基因位置:①隐性:母病子必病, 一定为X隐;母病子无病, 一定为常隐;无上述情况, 但男明显多于女, 最可能为X隐, “假说演绎”进行推理。 ②显性:父病女必病, 一定为X显;父病女无病, 一定为常显;无上述情况, 但女明显多于男, 最可能为X显, “假说演绎”进行推理。 (3) 完善基因型:写出已知基因型———显性遗传病:男性和正常个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和患者。 (4) 如无上述情况, 则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判断

相关方法: (1) 两种病同时存在时, 单因子法。 (2) 若存在多种情况, 使用假说演绎法。

遗传题知识基础是建立在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上解答时一定要做到繁化简、用减不易加。 教师应善于从试题中归纳相关方法, 这种能力必须贯穿于学生的解题过程。 生物题解题思路, 从思维方向、相关知识、相关方法三方面入手。 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对试题信息源准确定位; 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之前复习内容重现和巩固; 运用相关方法使学生学会总结解题方法, 总结不同题型下同一考点的应对措施, 实现从解一题到一类题的过渡。

摘要: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中的条件信息, 准确定位相关信息源, 确定试题核心考点, 然后进行相应的解答。

关键词:解题策略,遗传,信息源

参考文献

[1]杨梅.高三生物复习方法.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2]朱旭.高考生物选择题的解题对策.考试 (高考理科版) , 2007 (06) .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策略初探 篇9

以往人们研究和训练此类试题, 常常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虽然研究极其深, 方法极其妙, 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仍然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因而最终得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 即从学生答题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一下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帮助学生仔细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 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最佳的解题方法, 三是教会学生验证所写答案正确与否的技巧, 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帮助学生分析答题失误类型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 解答阅读题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大量的阅读题训练, 最好使用高考题, 帮助学生发现答题过程中常见的失误, 再共同分析失误的类型, 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失误, 本人有意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几种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一番。同时为了把这种效果放大, 本人在课前就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发给学生, 让学生熟悉评分标准, 然后又在课堂上让学生过足了瘾, 即让同学们做一回模拟高考语文阅卷老师, 要求四人为一个“阅卷组”, 可以事先对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答案开展讨论, 然后请“阅卷老师们”来给这些答案判分并简要阐述评分依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一番讨论分析, 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也自然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要点不全, 这是这类题目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失误。许多学生只能答对其中第一小点, 就不愿再往下看, 这样因要点不全而失分实在可惜。

2、答非所问, 即写出的答案并非回答题干中提出的问题, 要验证此类错误, 只需用“因为……所以……”看是否通顺就可以了。

3、表述不准。有的考生答案好不容易通过筛选、概括找到了, 但因表述不准而被扣了分。

4、不合要求。如有的题目要求“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但仍有一些学生就把两点写在了一点里;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字数要求, 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 ”, 可有的同学偏偏写了11个字。其实上面的这些错误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可以解决了。

5、答案重复。有些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是按要求答了几点, 认真一分析实则因答案重复只答一点, 而导致要点不全, 最终失分。

以上五种失误是考场上几种常见的典型错误, 也是导致考生得分不高的重要因素。了解了错误所在, 自然让学生感触很深, 客观上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讨最佳解题方法

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失误, 提高我们的答题正确率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话题。其实本人认为在解题过程中只要记住一句话, 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这句话就是“从文本中来, 到文本中去”。

全国著名教师张建华先生曾说过,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 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 答不全。因此, 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我们要坚信,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 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 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 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从原文中来”呢?

1、审清题意, 搜索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 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 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 弄清题目要求 (如字数、根据文意等) , 然后再据此来准确定位,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对“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

2、瞻前顾后, 摘录文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蕴, 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章”的原则, 找全答题的信息, 摘录相关文句。这一过程对“要点不全”等问题的解决很有效果。

3、优化整合, 写全写顺。

围绕中心, 仔细取舍, 概括整合, 写全写顺。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采点”给分, 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 不怕你多答, 就怕你不答或少答, 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 所以题干中如不限定字数, 我们可以在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可以解决“表述不准”“答案重复”“要点不全”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验证答案正误技巧

许多同学答题结束后, 并不能知道自己答得正确与否, 其中有没有失误。这样, 答题正确率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在答完题后能很好的验证一下, 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那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怎样验证呢?“到文本中去”。

如果说“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到文本中去”就是验证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保障。所谓“到文本中去”即把刚刚写出的初步答案代入原来的题干, 再对照原文, 看是否正确合理。

1、代入题干。

怎么代入呢?先判断一下题干与所写答案之间的关系:①问答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可用“因为……所以……”把初步答案带入题干。②问答是互为借代、比喻等关系的, 可用替换法。③问答是互为条件关系的, 注意大小前提的问题, 看是否合理。

另外还需再看一看题干是否有特殊要求的, 如字数要求等。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中有“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1995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中就有“结合上下文, 谈谈你的理解”的提示。但是有一些同学就不注意这些, 字数超了, 仍用原文中的话答题, 使得答案的质量大打折扣。

代入题干, 这是验证的第一步, 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错误。

2、对照原文。

当然在初步答案代入题干后, 还必须对照原文找依据, 看答案是否准确。这是检验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就可以解决“答非所问”等问题。

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 提高答题质量还在于养成“先拟草稿和反复修改”的习惯。

中考数学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篇10

数学问题中的条件有明有暗, 明者易于发现, 便于应用;暗者则隐含于有关概念、知识的内涵之中, 因忽视隐含条件而造成解题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隐含条件所反映的形式, 使其掌握挖掘各种形式的隐含条件的途径,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的a≠0, 零指数幂a0中底数a≠0, 等等.解题时如果不注意这类隐含条件, 就会产生错误.反之, 则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1 (2007年杭州) 在直角梯形ABCD中, ∠C=90°, 高CD=6cm (如图1) , 动点P, Q同时从点B出发, 点P沿BA, AD, DC运动到点C停止, 点Q沿BC运动到点C停止, 两点运动时的速度都是1cm/s.而当点P到达点A时, 点Q正好到达点C.设P, Q同时从点B出发, 经过的时间为t (s) 时, △BPQ的面积为y (cm2) (如图2) .分别以t, y为横、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 已知点P在AD边上从A到D运动时, y与t的函数图象是图3中的线段MN.

(1) 分别求出梯形中BA, AD的长度;

(2) 写出图3中M, N两点的坐标;

(3) 分别写出点P在BA边上和DC边上运动时, y与t的函数关系式 (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 并在图3中补全整个运动中关于y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

分析本题借助质点在平面图形上的运动, 沟通了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的联系, 学生必须在阅读理解质点的运动方式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又在于理解图象中线段MN的几何意义.然后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使面积、方程、函数有机结合与转化, 最后通过画大致图象, 使学生对用数学的方式描述运动现象得以深刻地理解.

解 (1) 设动点出发t秒后, 点P到达点A, 且点Q正好到达点C时, BC=BA=t, 则

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先从条件出发, 使用综合法, 把条件展开;再从结论出发, 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即用分析法.这样, 同时展开条件和结论, 其结果在中间相遇, 则题目可获解答.其思考的一般模式是:从已知到可知, 从未知到需知, 实现已知与未知的沟通, 问题便获解决.

二、驾简驭繁巧突破, 引申推广显奇效

例2 (2006年常州) 如图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 2为半径画⊙O, P是⊙O上一动点, 且P在第一象限内, 过点P作⊙O的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 与y轴相交于点B.

(1) 点P在运动时, 线段AB的长度也在发生变化, 请写出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 并说明理由;

(2) 在⊙O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得以Q, O, A, 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 请求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分析: (1) 因为P点是切点, 所以无论线AB发生怎样的变化.圆心O到直线B的距离始终为OP.抓住这一点, 易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

(2) 要注意以Q、O、A、P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有三种可能, 但只有两种可能符合条件.

解 (1) 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为4.理由如下:连接OP, 因为AB切⊙O于P, 所以OP⊥AB, 取AB的中点C, 则AB=2OC.当OC=OP时, OC最短, 即AB最短, 此时AB=4;

(2) 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点Q, 如图5, 设四边形APOQ为平行四边形, 则四边形APOQ为矩形, 又因为OP=OQ, 所以四边形APOQ为正方形, 所以OQ=QA, ∠QOA=45°.在Rt△OQA中, 根据OQ=2, ∠QOA=45°, 得Q点坐标为

如图6, 设四边形APQO为平行四边形, 因为OQ//PA, ∠APO=90°, 所以∠POQ=90°, 又因为OP=OQ, 所以∠PQO=45°, 因为PQ//OA, 所以PQ⊥y轴.设PQ⊥y轴于点H, 在Rt△OHQ中, 根据OQ=2, ∠HQO=45°, 得Q点坐标为:

例3 (2006年江西) 问题背景:某课外学习小组在一次学习研讨中, 得到如下两个命题:

如图7, 在正三角形ABC中, M, N分别是AC, AB上的点, BM与CN相交于点O, 若∠BON=60°, 则BM=CN.

如图8, 在正方形ABCD中, M, N分别是CD, AD上的点, BM与CN相交于点O, 若∠BON=90°, 则BM=CN.

然后运用类比的思想提出了如下的命题:

如图9, 在正五边形ABCDE中, M, N分别是CD, DE上的点, BM与CN相交于点O, 若∠BON=108°, 则BM=CN.

任务要求:

(1) 请你从 (1) 、 (2) 、 (3) 三个命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证明;

(2) 请你继续完成下面的探索:

如图10, 在正n (n≥3) 边形ABCDEF…中, M, N分别是CD, DE上的点, BM与CN相交于点O, 问当∠BON等于多少度时, 结论BM=CN成立? (不要求证明)

如图11, 在五边形ABCDE中, M, N分别是DE, AE上的点, BM与CN相交于点O, 当∠BON=108°时, 请问结论BM=CN是否还成立?若成立, 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

解 (1) 命题 (1) 证明:在图12中, 因为∠BON=60°, 所以, ∠CBM+∠BCN=60°.因为∠BCN+∠ACN=60°, 所以∠CBM=∠CAN.

又因为BC=CA, ∠BCM=∠CAN=60°, 所以△BCM≌△CAN, 所以BM=CN.

因为∠BCN+∠DCN=90°, 所以∠CBM=∠DCN.又因为BC=CD, ∠BCM=∠CDN=90°, 所以△BCM≌△CDN, 所以BM=CN.

(2) (1) 当∠BON=60°时, 结论BM=CN成立.

(2) BM=CN成立.

证明如图15, 连接BD, CE.在△BCD和△CDE中,

因为BC=CD, ∠BCD=∠CDE=108°, CD=DE, 所以△BCD≌△CDE.

所以BD=CE, ∠BDC=∠CED, ∠DBC=∠ECD.

因为∠OBC+∠OCB=108°, ∠OCB+∠OCD=108°, 所以∠MBC=∠NCD.

又因为∠DBC=∠ECD=36°, 所以∠DBM=∠ECN, 所以△BDM≌△ECN.

本题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几何探究题, 很好地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渐渐地从易到难, 是新课标形势下的成熟的压轴题.

三、精心构造辅助元, 转换角度细思考

例4% (2006年安徽) 如图16, 凸四边形ABCD, 如果点P满足∠APD=∠APB=α.且∠BPC=∠CPD=β, 则称点P为四边形ABCD的一个半等角点.

(1) 在图18的正方形ABCD内画一个半等角点P, 且满足α≠β.

(2) 在图19的四边形ABCD中画出一个半等角点P, 保留画图痕迹 (不需写出画法) .

(3) 若四边形ABCD有两个半等点P1, P2 (如图17) , 证明线段P1P2上任一点也是它的半等角点.

分析本题既是对初中平面几何知识的全面考查, 又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本题从阅读 (学习) 能力、作图能力、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考查, 是一道很好的题.第 (1) 问由正方形内的半等角点引入, 意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向第 (2) 、 (3) 问过渡, 安排合理, 为学生的探究铺路.

例5 (2007年荆门) 如图2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有一张矩形纸片OABC, 已知O (0, 0) , A (4, 0) , C (0, 3) , 点P是OA边上的动点 (与点O, A不重合) .现将△PAB沿PB翻折, 得到△PDB, 再在OC边选取适当的点E, 将△POE沿PE翻折, 得到△PFE, 并使直线PD, PF重合.

(1) 设P (x, 0) , E (0, y) , 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并求y的最大值;

(2) 如图21, 若翻折后点D落在BC边上, 求过点P, B, F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3) 在 (2) 的情况下, 在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PEQ是以PE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若存在, 求出点Q的坐标.

分析本题是一道独具匠心的好题, 试题以坐标纸折叠为背景, 考查了图形变换思想, 及探求图形变化规律的能力.

解 (1) 由已知PB平分∠ADP, PE平分∠OPF, 且PD, PF重合, 则∠BPF=90°.所以∠OPE+∠APB=90°又∠APB+∠ABP=90°, 所以∠OPE=∠PBA.所以Rt△POE∽Rt△BPA.

且当x=2时, y有最大值31. (2) 由已知, △PAB, △POE均为等腰三角形, 可得P (1, 0) , E (0, 1) , B (4, 3) .

(3) 由 (2) 知∠EPB=90°, 即点Q与点B重合时满足条件.直线PB为y=x-1, 与y轴交于点 (0, -1) .

将PB向上平移2个单位则过点E (0, 1) ,

故该抛物线上存在两点Q1 (4, 3) 、Q2 (5, 6) 满足条件.

四、承上启下层递进, 融会贯通重整体

例6 (2007年四川) 如图22, 已知抛物线y=ax2+bx-3与x轴交于A, B两点, 与y轴交于C点, 经过A, B, C三点的圆的圆心M (1, m) 恰好在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上, ⊙M的半径为.设⊙M与y轴交于D, 抛物线的顶点为E.

(1) 求m的值及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设∠DBC=α, ∠CBE=β, 求sin (a-β) 的值;

(3) 探究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P, A, 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CE相似?若存在, 请指出点P的位置, 并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是一道融代数与几何、运算与推理于一体的探索型综合题, 涉及的知识有:图形的对称、函数的解析式、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能、变量间的对应关系等;涉及的数学思想有:变换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归纳等.本题设计新颖, 思维严谨, 对考生的思维品质具有较高的考查功能, 是一道较为成功的中考压轴题.

(2) 由 (1) 得A (-1, 0) , E (1, -4) , D (0, 1) .

(3) 显然Rt△COA∽Rt△BCE, 此时点P1 (0, 0) .

过A作AP2⊥AC交y正半轴于P2, 由Rt△CAP2∽Rt△BCE, 得P2.

过C作CP3⊥AC交x正半轴于P3, 由Rt△P3CA∽Rt△BCE, 得P3 (9, 0) .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策略初探 篇11

以往人们研究和训练此类试题,常常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虽然研究极其深,方法极其妙,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仍然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因而最终得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即从学生答题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一下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帮助学生仔细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最佳的解题方法,三是教会学生验证所写答案正确与否的技巧,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帮助学生分析答题失误类型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解答阅读题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大量的阅读题训练,最好使用高考题,帮助学生发现答题过程中常见的失误,再共同分析失误的类型,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失误,本人有意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几种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一番。同时为了把这种效果放大,本人在课前就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发给学生,让学生熟悉评分标准,然后又在课堂上让学生过足了瘾,即让同学们做一回模拟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要求四人为一个“阅卷组”,可以事先对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答案开展讨论,然后请“阅卷老师们”来给这些答案判分并简要阐述评分依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一番讨论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也自然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要点不全,这是这类题目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失误。许多学生只能答对其中第一小点,就不愿再往下看,这样因要点不全而失分实在可惜。

2、答非所问,即写出的答案并非回答题干中提出的问题,要验证此类错误,只需用“因为……所以……”看是否通顺就可以了。

3、表述不准。有的考生答案好不容易通过筛选、概括找到了,但因表述不准而被扣了分。

4、不合要求。如有的题目要求“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但仍有一些学生就把两点写在了一点里;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字数要求,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可有的同学偏偏写了11个字。其实上面的这些错误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可以解决了。

5、答案重复。有些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是按要求答了几点,认真一分析实则因答案重复只答一点,而导致要点不全,最终失分。

以上五种失误是考场上几种常见的典型错误,也是导致考生得分不高的重要因素。了解了错误所在,自然让学生感触很深,客观上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讨最佳解题方法

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失误,提高我们的答题正确率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话题。其实本人认为在解题过程中只要记住一句话,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这句话就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

全国著名教师张建华先生曾说过,“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我们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从原文中来”呢?

1、审清题意,搜索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如字数、根据文意等),然后再据此来准确定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对“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

2、瞻前顾后,摘录文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蕴,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的原则,找全答题的信息,摘录相关文句。这一过程对“要点不全”等问题的解决很有效果。

3、优化整合,写全写顺。

围绕中心,仔细取舍,概括整合,写全写顺。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采点”给分,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所以题干中如不限定字数,我们可以在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可以解决“表述不准”“答案重复”“要点不全”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验证答案正误技巧

许多同学答题结束后,并不能知道自己答得正确与否,其中有没有失误。这样,答题正确率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在答完题后能很好的验证一下,起到双保险的作用,那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怎样验证呢?“到文本中去”。

如果说“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到文本中去”就是验证的方法,是准确答题的保障。所谓“到文本中去”即把刚刚写出的初步答案代入原来的题干,再对照原文,看是否正确合理。

1、代入题干。

怎么代入呢?先判断一下题干与所写答案之间的关系:①问答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可用“因为……所以……”把初步答案带入题干。②问答是互为借代、比喻等关系的,可用替换法。③问答是互为条件关系的,注意大小前提的问题,看是否合理。

另外还需再看一看题干是否有特殊要求的,如字数要求等。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中有“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1995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中就有“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的提示。但是有一些同学就不注意这些,字数超了,仍用原文中的话答题,使得答案的质量大打折扣。

代入题干,这是验证的第一步,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错误。

2、对照原文。

当然在初步答案代入题干后,还必须对照原文找依据,看答案是否准确。这是检验的重要环节,通过这就可以解决“答非所问”等问题。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提高答题质量还在于养成“先拟草稿和反复修改”的习惯。

总之,我们应运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认真分析,较好地把握解题技巧,并进行适量地强化训练,就一定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从而在高考这样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高考数学填空题解题策略 篇12

填空题的特点:形态短小精悍, 跨度大, 知识覆盖面广, 考查目标集中, 形式灵活, 答案简短、明确、具体, 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等.

解填空题的基本原则是“须小题小做, 忌小题大做”, 解题的基本策略是“巧做”.快——运算要快, 力戒小题大做;稳——变形要稳, 不可操之过急;全——答案要全, 力避残缺不齐;活——解题要活, 不要生搬硬套;细——审题要细, 不能粗心大意.

一、数学填空题的解题方法

解填空题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数形结合法、特例法 (特殊值法、特殊函数法、特殊数列法、图形特殊位置法、特殊角法、特殊点法、特殊方程法、特殊模型法) 、转化法、构造法等.

1. 直接法

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 利用定义、性质、定理、公式等, 经过变形、推理、计算、判断得到结论的, 称为直接法.它是解填空题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使用直接法解填空题, 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 自觉地、有意识地采取灵活、简洁的解法.

例1 (2009江苏)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A1, A2, B1, B2为椭圆的四个顶点, F为其右焦点, 直线A1B2与直线B1F相交于点T, 线段OT与椭圆的交点M恰为线段OT的中点,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解析考查椭圆的基本性质, 如顶点、焦点坐标、离心率的计算等, 以及直线的方程.

2. 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代数意义, 又揭示其几何直观, 使数量关系的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这种结合, 寻找解题思路, 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从而得到解决.依据特殊数量关系所对应的图形位置、特征, 利用图形直观性求解的填空题, 这类问题的几何意义一般较为明显.由于填空题不要求写出解答过程, 因而有些问题可以借助于图形, 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 综合图像的特征, 进行直观的分析, 加上简单的运算, 一般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事实上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与形的结合, 利用图形解题既浅显易懂, 又能节省时间.

例2若函数y=x2-4|x|+5与y=m有四个交点, 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解析只需作出函数y=x2-4|x|+5与y=m的函数图像即可.

函数

由图可知, m的取值范围是 (1, 5) .

3. 特例法

特殊值法在考试中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它的实施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当填空题已知条件中含有某些不确定的量, 但填空题的结论唯一或题设条件中提供的信息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 就可以取一个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特殊关系、特殊数列或特殊函数值来将字母具体化, 把一般形式变为特殊形式.当题目的条件是从一般性的角度给出时, 特例法尤其有效.

下面看几个有关特例法的实例:

例3在△ABC中, ∠A, ∠B, ∠C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如果a, b, c成等差数列, 则

简析此题中, 所求代数式的值与三角形的形状无关, 只需满足三边成等差数列, 不妨取a=b=c或者取特殊值3, 4, 5等具体数值, 都可解本题.

上一篇:多元化模式下一篇:网络平台下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