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2024-12-06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共12篇)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1

《中国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责任, 严格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约束力。在贯彻落实《管理办法》过程中, 对遇到或探讨过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建议, 仅供参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区分较模糊。

对于固定资产是否能“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 在界定上没有明确的标准, 操作起来随意性较大。同时, 《管理办法》实施后, 固定资产标准发生了改变, 许多以前的固定资产现在属于低值易耗品, 但却没有明确规定这部分资产该如何处理, 既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 也不利于防止资产流失。

2、固定资产实物核算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 人民银行固定资产实物核算采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 但该系统还存在一些明显缺陷:一是《系统》与《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设定不一致。《管理办法》规定房屋类折旧年限为50年、公务用车15年。但《系统》设定房屋为35年、公务用车10年和15年。二是运用《系统》处理单位内部部门间固定资产调剂业务时, 会直接影响“固定资产增减变动表”的当期发生数, 形成固定资产的虚增和虚减。

3、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标准不十

分科学, 造成固定资产使用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相符。目前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的折旧统一按年限进行计提, 未考虑固定资产构成的区别和在使用中的地区差异性, 使固定资产没有真正反映其实际价值。一是规定发行库、营业办公用房、附属用房, 职工宿舍的折旧年限是50年, 其他建筑物是30年, 但实际上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建筑物二者的使用年限有很大差别。按统一年限计提折旧, 不能真实反映建筑物的价值。二是对电子设备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也与实际情况背离。随着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 按平均年限法折旧, 不能反映在用电子设备的实际价值。三是对交通工具计提折旧只是单一按使用年限进行, 没有考虑行驶里程的远近、环境及路况的好坏对交通工具的影响, 难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和价值。

4、集中采购固定资产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

一方面大多数固定资产特别是电子设备由上级行统购统配, 固定资产到位不及时, 配置与基层行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 由于实行集中采购, 固定资产的保修单和保险手续统一由上级部门办理, 给基层行在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和出险理赔等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建议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细化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 形成有效的固定资产控制流程。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按“财实分管, 管用分离”的原则。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 实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完善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 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在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设置专兼职固定资产管理岗位, 对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 定期进行考核。三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调配制度。在中心支行辖区内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调整, 加强对重复配置、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固定资产的利用, 防止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四是严格实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谁使用谁管理, 谁管理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

2、进一步细化固定资产分类标准,

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原属于固定资产, 但根据现行规定属低值易耗品的则应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调减, 以统一管理口径。同时, 建议尽快建立人民银行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并对其进行电子化管理。

3、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和折旧计提

管理, 防范核算风险, 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一是完善固定资产账务核算规程, 上级行调拨固定资产与下发“固定资产调拨单”应同步, 使固定资产调拨、核算、管理能够及时、准确进行;自行采购的固定资产, 要同时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账务核算处理, 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二是改变折旧按使用年限计提的方法, 区别各类固定资产的不同情况和各级行的地区差异, 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标准和方法, 建议对房屋及建筑物按结构设置不同的折旧年限;改变电子设备按年限平均折旧的方法, 实行累进折旧, 以适应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快, 价值减少快的特点;对交通工具应区别不同情况, 实行按购置年限结合行驶公里数、磨损度进行折旧。

4、尽快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一是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及时进行改版升级, 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加强系统的安全性和核算的准确性;二是依托人民银行内联网平台, 构建覆盖各级行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 加强各级行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三是建立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互联, 使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能够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数据, 自动生成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凭证并进行账务处理, 以防范操作风险。

5、完善固定资产集中采购制度, 严格采购程序, 加强采购管理。

一是完善、规范集中采购制度, 提高固定资产集中采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及时满足工作需要;二是在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制度的基础上, 合理设定固定资产集中采购的种类、数量和购置标准, 将数量少、单位价值低的固定资产采购权下放给基层行。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2

2014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过程

为了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取得、计提折旧和处置等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进行核算。

固定资产取得的账务处理过程

1、外购固定资产

(1)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如果存在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如果存在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支付安装费:

http:///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等

设备安装完毕: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2、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应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

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过程

(1)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借:固定资产清理(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帐面价值)

累计折旧(已计提的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http:///

(2)发生清理费用时,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3)计算交纳营业税时,企业销售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应按其销售额计算交纳营业税,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4)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时,借:银行存款

原材料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5)应由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时,借:其他应收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http:///

(6)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收益,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长期待摊费用(属于筹建期间)

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属于生产经营期间)

(7)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失,借:长期待摊费用(属于筹建期间)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由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

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贷:固定资产清理

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

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生产车间计提折旧)

http:///

管理费用(企业管理部门、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销售费用(企业专设销售部门计提折旧)

其他业务成本(企业出租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研发支出(企业研发无形资产时使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建工程(在建工程中使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贷: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人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从该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中扣除;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核算。

http:///

企业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3

摘 要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掀起狂潮,本文旨在结合我国自身所存在的金融体系发展阶段讨论分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与我国特有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风险评价 风险转移

资产证券化(Assets 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缘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工具。它利用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预计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发展成为能够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证券,从而方便投资者投资的一种工具。其基本运作程序是:发起人将拟证券化的资产真实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信托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将这些资产按其利率、期限、类型和风险等加以估算、审核和清理,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融资。

对一次成功的资产证券化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稳定的金融基础。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使金融资产能够有效率地从发起人转移到SPV;二是强烈的投资者需求,这有助于降低发起人的融资成本。三是投资者需求水平取决于证券的风险特征和评级机构对信用的评级。

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并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开启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第一批试点运营。2007年9月,我国浦发银行正式发行了首期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其发行规模达到43.8亿元,拉开了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第二批试点的序幕。2008年,建设银行启动发行了我国首只基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建元2008—1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主体的范围也逐步从初期单一的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发展扩大到证券公司参与者。但是,考虑到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全面展开仍然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困难与问题。其中诸多环节存在风险,需要引起相关各方,特别是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重视,在保持乐观态度的同时必须谨慎处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

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分析

根据1994年《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指南》,总结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市场风险是指影响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发生变动导致资产证券价格波动,利率风险尤为重要,利率风险是指证券化产品的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即利率上升(下降)时,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上涨)。如果投资者将证券化产品持有至到期日,那么证券到期前价格的变化不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如果投资者可以在到期日前出售证券,那么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资本损失。信用风险是指参与者与主体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导致的风险,受基础资产资信等级.交易场所结算方式,交易动机等因素影响。表现为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能支持本金和利息的及时支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结构融资方式,操作风险较大,主要表现为交易结构风险,如发起人的资产出售是作为一种资产负债表内融资处理的,当发起人破产时,其他债权人对证券化资产享有追索权,这些资产的现金流量将会转给发起人的其他债权人,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将面对本息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金融合约不能达列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者只有在不恰当的延期或支付不恰当的代价后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其他具体还有提前偿还风险,发行人和持有者之间合同的条款之一是,发行人有权在债券到期前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券。如果在未来某个时间市场利率低于发行债券的息票利率时,发行人可以收回这种债券,并以按较低利率发行的新债券来替代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提前偿还条款有三个不利之处:首先,可提前偿还债券的现金流量的格局难以确定;其次,当利率下降时,发行人要提前偿还债券,投资面临再投资风险;最后,债券的资本增值潜力减少。

同时彭惠、李勇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初次证券化时),银行往往容易高估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风险转移作用,或低估证券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和承诺,并有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损失,对银行再次进入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证券化给发起人带来潜在的流動性风险:(1)证券化资产出现暂时性的现金流缺口,不能支付特定日期的证券本息;(2)多个证券化交易到期日的集中,使作为流动性增强者的银行突然面临大量的流动性需求;(3)银行过度依赖证券化市场来获得融资,甚至过度扩大贷款规模。证券化的杠杆作用使银行只需有限的资本就能支撑不断扩大并证券化的资产,一旦银行无法通过证券化获得融资而被迫持有这些资产,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和资本金不足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更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引起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应该重新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既可以促进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也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讨论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基本功能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深刻把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设计和利用资产证券化产品。

参考文献:

[1]张昕欣.樊鸿雁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对策.大众商务.2010(1).

[2]邵悦然.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意义及风险分析.现代商业.2010(3).

[3]李佳.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发展研究.2010(10).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4

一、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企业战略管理经历以外部环境为导向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和以内部资源能力为导向的资源基础理论学派, 而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 产业竞争加剧, 传统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无法满足现实商业生活中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需要。提斯 (Teece, 1994) 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战略观, 其结合“资源观”将演化经济学的模型应用到战略管理中, 并建立了“动态能力”战略观框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无论在我国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都开始关注战略管理。部分学者在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 专门对战略性资产进行研究。姜付秀 (2003) 认为, 企业拥有战略性资产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的改善是不够的, 要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转化为企业的优良绩效, 企业的财务政策就应该与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战略性资产相适应。其结论是:企业资产的专用化水平越高, 权益融资工具将会越受到重视, 反之, 企业资产专用化水平越低, 则企业将会较多地利用债务融资。陈炜 (2006) 则从需求管理、供应管理、实物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管理等角度对战略性资产管理进行探讨, 并参照资产管理过程, 提出构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管理体系。

二、战略性资产定义

艾米特 (Amit) 和舒梅克 (Schemaker, 1993) 指出, 战略性资产是指“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一组独特资源与能力”, 即一系列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稀缺的、专用的和专门化的资源和能力。这反映了资源能力学派的战略理论观点, 上述可以看出战略性资产的范畴大于战略性资源, 战略性资源不包含战略性资产所具有的能力因素。但我们认为难以交易不应成为战略性资产的性质, 因为有研究表明, 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可能为可交易性的资产。因此, 我们认为战略性资产是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独特且难以模仿的异质性资源与能力。

三、战略性资产全过程动态管理

战略性资产管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作的客观规律, 否则, 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还将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甚至关乎企业的存亡。动态能力有限的企业不能够随时间培育并调整企业的优势资源, 动态能力很强的企业能够随时间的变化而调整其资源与能力, 并且能够利用新的市场机遇来创造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这体现了战略性资产全过程动态管理的思想与宗旨。

(一) 战略性资产规划与投入方式

1.战略性资产规划。战略性资产动态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部分, 战略性资产规划属于战略规划的范畴。如何构建战略性资产规划模式?以前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维理念。例如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其以环境为基础的战略思维着眼于企业外部环境, 它通过对外部目标环境的分析, 评估环境所蕴含的机会, 并以此进行地域或产业选择。其缺陷是:在解释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成因上缺乏说服力, 它未能回答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以资源能力为基础的战略思维通过对其内部资源与能力状况的分析,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并通过经营活动进行资源与能力的积累, 以增强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其缺陷却是忽略外部环境的影响, 缺乏对资源的持续性管理。鉴于两种思维模式的优劣, 我们要重新构建战略性资产规划的模式, 可以在资源能力理论基础上进行修正, 把外部环境分析及“动态能力”思维加入其中。虽然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都存在一定缺陷, 但都不愧为经典的研究成果, 对于我们制定战略规划及战略性资产规划, 其意义是不容质疑的。

2.战略性资产投入要遵循的原则。首先, 要遵循战略导向而非利润导向原则。战略性资产投资对企业全局及未来有重大影响, 战略性资产投资必须以战略为导向, 因为利润导向往往使企业管理层只关注短期利益, 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态势。战略导向下, 管理层会基于战略考虑, 把资金投资于对企业有长远影响的项目, 例如增加技术的研发投入, 制定有充分吸引力的激励机制, 培育企业文化等;其次, 要遵循战略性资产投资与融资策略匹配原则, 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再次, 要科学决策, 合理评估风险。

3.战略性资产投入方式。战略性资产投入包括内部投资、并购、自主培育等方式。内部投资是企业因战略性需要, 进行战略性资产规划, 在短期内投入资本购建, 包括购买和建造, 例如购入专用商标、专有技术、研制专用性设备等属于战略性资产内部投资行为。战略性资产并购是为了获得战略性资产而对目标企业的并购, 对象是企业, 目的是战略性资产。某些战略性资产难以通过购买或并购来实现, 企业可出于战略性的选择对战略性资产进行培育。战略性资产培育是时间过程比较长的投入, 需要资源和能力的不断积聚与升级, 战略性资产培育是战略性资产内部投资的特殊情形和特殊方式。

(二) 战略性资产动态运营管理

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培育获得战略性资产, 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但竞争优势是暂时的, 要使战略性资产持续发挥竞争优势, 这要求企业对拥有的战略性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在面对当今超强竞争环境, 企业须转变思维观念以动态的思维来管理战略性资产。企业占有战略性资产, 一方面, 发挥专用性资产、资源、核心能力的独特作用, 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随着时间推移, 战略性资产容易具有“核心刚性”, 由于核心刚性的存在会阻碍企业的变革与创新。核心刚性形成于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核心刚性的本质特征。由于企业员工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惯性, 以及企业制度、程序和传统文化观念的约束, 使企业成长形成路径依赖。战略性资产在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 也由于路径依赖使企业在超动态竞争环境中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超强竞争环境对战略性资产提出不断变化的诉求, 核心刚性也要求战略性资产要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变化。因此, 如何在运营中管理好战略性资产, 要求企业要在不同情境下, 进行战略性资产动态管理, 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战略性资产重组管理

战略性资产重组是出于战略性的需要, 受不同动因的驱动进行战略性重组, 以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维持竞争优势的目的, 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战略性资产重组是应对竞争环境变化, 适应企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有效途径。在动荡的环境和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 战略性资产的异质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经过战略性资产重组, 从企业全局、长期的角度, 不仅获得经验曲线效应, 还包括技术、专利等特长的提升, 使企业站在更高层面进行竞争。

企业由于扩张到一定规模, 还会出现规模负效应的情况, 即企业的扩张最后导致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下降。另外在多元化经营中, 一些项目在不断侵蚀优势资源创造的利润空间。通过战略性资产重组, 实施收缩战略, 可消除非核心业务, 消除无效益产品, 使企业集中经营优势项目, 有利于发挥战略性资产的竞争优势。

(四) 战略性资产退出管理

投入与退出是企业运营的自然规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原有核心优势的技术, 在信息时代受到重大的冲击, 例如曾经在感光胶片上独树一帜的柯达公司, 产品市场占据全球的重要份额, 然而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 在数码研发上占据优势的索尼公司, 占据战略的制高点, 抢占了柯达公司以前的位置, 目前柯达公司正在朝数码方向做战略性调整, 并逐渐退出原来的胶片市场, 摆在柯达面前的是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当初的位置。

战略性资产退出是企业资本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为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两种类型。战略性资产退出战略的实施要符合企业战略目标要求, 适当选择退出时机, 充分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周期、企业主营业务性质与退出部分的相关性、退出后拟进入的产业等因素。

在战略退出时机选择上, 现代实物期权的运用, 为我们进行战略性资产的弹性管理和退出时机选择提供了新的创新研究视角, 也是基于“动态观”的战略性资产管理的重要方法。相比传统的贴现现金流量法适用于不确定性和弹性比较低的项目, 实物期权适用于动态性较强的项目, 不确定性越强, 实物期权价值越高。在产业演化、竞争激烈使现有战略性资产变得过时的时候, 企业用较小的投入来保持未来行动的选择权, 可以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战略性资产全过程动态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要获取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要有全局性和动态性战略观。这样才能使企业站在更高层面进行竞争, 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使其充分发挥战略性作用,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本文受贵州省特助人才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罗兵, 张亚氢.基于二维核算模式的动画财务设想 (J) .会计之友, 2010 (7) .

(2)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 (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3) 陈劲, 王焕祥.演化经济学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 林祥.企业核心资源理论与战略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5) (美) 梅森.卡彭特, 杰瑞德.桑德斯.战略管理 (动态观点) (M) .王迎军, 韩炜, 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6) 蒋东生.战略性资产与企业的财务决策 (J) .管理世界, 2007 (7) .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5

一、资产评估相关法规要求

1、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济行为的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分别由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核准。

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经济行为的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备案;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批准经济行为的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中央企业负责备案。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所出资企业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工,由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2、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13种)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二)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破产、解散;

(四)非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变动;

(五)产权转让;

(六)资产转让、置换;

(七)整体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八)以非货币资产偿还债务;

(九)资产涉讼;

(十)收购非国有单位的资产;

(十一)接受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资产出资;

(十二)接受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资产抵债;

(十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事项。

3、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不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1)经各级人民政府或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对企业整体或者部分资产实施无偿划转;

(2)国有独资企业与其下属独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或其下属独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产权)置换和无偿划转。

4、企业产权持有单位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的政策规定,严格履行法定职责,近3年内没有违法、违规记录;

(2)具有与评估对象相适应的资质条件;

(3)具有与评估对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和专业特长;(4)与企业负责人无经济利益关系;

(5)未向同一经济行为提供审计业务服务。

5、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应当逐级上报初审,经初审同意后,自评估基准日起8个月内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出核准申请;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收到核准申请后,对符合核准要求的,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审核,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评估报告的核准;对不符合核准要求的,予以退回。

6、资产评估项目的备案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企业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将备案材料逐级报送给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其所出资企业,自评估基准日起9个月内提出备案申请;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所出资企业收到备案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在20个工作日内办理备案手续,必要时可组织有关专家参与备案评审。

7、注意事项

(1)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使用有效期为自评估基准日起1年。

(2)企业进行与资产评估相应的经济行为时,应当以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为作价参考依据;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原经济行为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交易。

二、保荐人培训中关于资产评估的要求

1、国有股权程序,进场、评估、招牌挂,程序有瑕疵:要省级人民政府出确认文件,确认文件中要发表明确意见,对瑕疵不予追究,同时要在招股书中详细披露。【省级政府出文可以解决国有股权瑕疵。】

2、资产评估:《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91号令 1991年11月16日)及17项评估准则;是否履行立项、评估、确认程序;选用方法是否恰当、谨慎;评估增值幅度较大的资产项目;持续经营企业的评估调账问题;审计中的资产质量问题不能用评估或出资来替代解决;报告期内是否存在没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问题,尤其是收购资产。【例:企业设立时出资的资产,如果现在属于不良资产,每年摊销金额较大,对企业损益影响大,大股东是否可以用其他资产替换?不可以替换,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否则有大股东给企业输血,粉饰企业利润的嫌疑,可以作为大股东对企业的捐赠,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对于股东出资时有小部分(例如一个亿出资有300万资产属于小部分,如果是3000万则不属于小部分)资产可能难于取得相关证件而以现金替代的情形,是可以容忍的。】

3、资产评估与调账:多数企业为保持财务一致性,未根据评估结果调帐。证监会不要求一定要评估(国企等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没有也不是实质性问题。

4、评估验资的复核 评估师与验资的审计师:执行上市业务的评估师和审计师必须有证券评估资质,如果没有资格或者执业很差的,需要对其出具的报告进行复核。报告复核掌握以下标准:

(1)对于评估报告、验资报告的复核:历史上可能有些出具评估报告和验资报告的中介机构无证券从业资格,需有资格机构复核。

(2)3年内涉及资本项目变动(增资、股权转让等):所有验资/评估都要复核;与日常业务相关的评估可不复核(如仅购买某些生产设备)。

(3)3年外原则上可以不复核:但若3年以外,有重大影响的报告也要复核(如涉及股份公司设立等资本变动)。5、2010第6期培训

(1)如果公司评估调整之后重新运行三年申请首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你在报告期内的会计基础是连续的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自评估调账之日起公司视同新设,而会计师认为会计基础不连续的观点是错误的。

(2)同一控制下的业务重组可以根据评估值确定交易价格,但是同样不能评估调账,因为会计基础不论如何都不能发生变化。如果是溢价收购,合并报表时要冲回去,先冲减资本公积再冲减留存收益。如果允许评估调账,就会存在以下悖论:实际控制人可以将一部分小资产评估成大金额然后装到一个很小的壳里,根据三号文运行一个会计就可以了,显然是一种规避行为,不会被认可。

三、资产评估实务案例

1、关于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规定?

关于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规定咨询一下: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2001)第二号已经废止了,其中规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聘请的审计机构与设立时的资产评估机构不能为同一家中介机构。本次发行须进行资产评估的,聘请的审计机构与资产评估机构也不能为同一家中介机构。这个规定还有没有效力?

★原则上是这样的,因为妨碍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有的地方已经做到了审计机构和评估业务不能兼营,全国也会逐步推开,所以申报材料最好不要用同一机构。另外资产评估做完了再找一家出报告很方便的。

2、请教上市公司资产评估问题和一个案例?

请教一个问题:上市公司购买、出售、置换资产如果不涉及国有资产的话,是否必须要进行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作为定价的依据?我目前所掌握的是,如果涉及国有资产的话,依据《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有12种情形是必须进行评估的,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果不涉及国有资产、国有产权变动,是否必须要经过评估呢?我查阅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及之前废止的《关于上市公司重大出售、购买、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都没有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强制性规定。

附一个仅以审计结果作为作价依据的案例:2006年7月6日,G燃气与华闻控股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收购华闻控股持有的陕西华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西华商”)30%股权。参照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对陕西华商的审计报告【深华(2006)专审字173号】,综合考虑陕西华商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协商确定交易价格为22,000万元,比此次交易股权在2005年12月31日的审计净资产值溢价90.57%。收购资金由G燃气自筹解决。

★两种方式:审计的资产、评估的资产;如果没有评估,以审计的也可以。当然评估只是做为一个参考价格,现在不评估的比较少见,主要是如何解释资产价值的公允性。

★不涉及国有资产可以不评估。但是涉及到上市公司的,应该还是要考虑一下是否有损中小股东利益。

★个人理解:

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资产交易定价以资产评估结果为依据的,上市公司应当聘请具有相关证券业务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也就是说,资产交易定价如不以资产评估结果为依据,可以不评估。资产交易定价如不以资产评估结果为依据,通常以审计的资产价值为依据。

二、依据《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有13种情形是必须进行评估的,个人理解,只要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济行为,就需要资产评估。2008年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教材中规定,资产评估业务主要有:①资产转让②企业出售③企业兼并④企业联营⑤股份经营⑥中外合资、合作⑦企业清算⑧担保⑨企业租赁⑩债务重组以及引起资产评估的其他合法经济行为。此处没有指明是否仅适用国有资产,个人归纳,因为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是确定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对于导致或可能导致资产权属变化的经济行为,需要资产评估。

三、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中,通常都会对标的资产进行评估。究其原因,个人理解,对上市公司而言,可以向广大中小投资者有个交代,至少在形式上重组的资产定价是公允的;对重组方而言,则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评估使资产增值,进而在二级市场套现。因为会计记账和算账中的资产确认和计价有相当部分是以历史成本为依据的,而现行通用的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中评估方法中,收益法被普遍应用,而在企业不亏损的情况下,用收益法评估的资产价值一般要大于被审计的资产价值。

【尤其是在向大股东购买资产的重组中,按照审计值来转让那才是傻瓜来,现在基本上都会评估,并且评估值较之账面值增值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或许这才是评估的深意吧。虽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未来收益的评估方法必须采取两种以上,显然这样的规定并不能达到立法目的,不能限制通过评估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情形。】

3、自有无形资产评估增资导致的出资不实问题 该公司(软件公司)2003年将自有无形资产评估增值1500多万元,并据此增资扩股1500万股。目前,公司正考虑改制并规划在创业板上市。因存在出资瑕疵,为解决该等历史遗留问题,准备建议公司股东用货币资金补足。现在的情况是,该公司一些原股东已经退出,大股东也不愿独自承担1500万的责任(大股东系后来引进的)。因此我们建议该公司大股东先行出资1500万元填补出资缺口,做为回报各股东同意大股东定向增资2000万股,允诺大股东用1500万无形资产和500万的货币资金出资。

现在的问题是:

1、该思路是否可行,想听听保荐机构的意见;

2、大股东填充进来的无形资产只有一项软件著作权与目标公司的业务相近,如果目标公司上市时,大股东是否必须终止该项业务?

3、有无更好的思路与办法? ★本人认为LZ提出的问题很有实战价值。在这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提一下个人意见,有不当之处,诚请LZ和各位指正。

在保荐代表人2009年第五期培训资料中可以看到,证监会认为保荐机构和律师应首先对当年的出资是否真实和是否足额发表意见,不能以出资置换来掩盖当年出资不实问题。该公司问题是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历史成本原则的基本规定,也就是出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存在重大法律瑕疵,此种情况是否适用以出资置换方式来解决历史出资不实问题,本人认为值得慎重考虑。

★非常感谢楼上的意见。之所以建议该公司置换出资,就是参照公司法等法规要求,存在出资不实的,由股东弥补出资。个人认为,这是为了纠正历史违法行为。保荐机构和律师可以对历史上的出资问题发表意见,但应认为出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不构成首发障碍。

★1.如股东在补足出资之前自公司取得分红,则该股东应将出资不实部分对应的红利返还给公司;2.依据出资不实部分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判断公司近三年经营情况是否具有可比性,以确定公司是否需要另行运营一段时间方可申请首发。

★受教了,我经历这样一个例子:大股东(自然人)以其一项专利增资,该专利虽然名义上是其个人所有,但在其任职期间(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取得,专利涉及产品与公司主业属于同一行业,以这样的专利评估增资,有没有问题?

1、如果历史问题已经整改,不在报告期内的,认可中介机构的意见,不构成发行上市的障碍。

2、大股东填充进来的无形资产应该是与目标公司的业务相近的无形资产,否则实质上并没有有效置换,如果目标公司上市时,大股东应该终止竞业业务(不管置换与否,都不能竞业)。

3、是否可以采取前期会计差错的方式解决?

★出资不实的行为在补足之前是持续的,如果补足的时点在报告期内的话可能构成公司发行上市的障碍,建议就该问题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处罚的文件。

★以现金补足最为保险。大股东增资的无形资产作价1500万可有依据?别搞的到时候又为这个反馈一堆了。论坛里好像说依据出资不实的比例看需要规范运行的时间。

4、企业资产评估的增值部分被转增为公司注册资本,请问这样操作符合上市要求吗?如果不符合,该怎么弥补呢?

★按评估值进行改制并转增注册资本等同于公司新设,不符合业绩连续计算的规定,需要三年才具备申报条件。应按照经审计的净资产值进行折股,评估值只要不低于经审计的净资产值就可以,这个可以和工商局沟通(因为工商局规定需要以评估值进行折股,但证监会要求以审计净资产进行折股,相互间有些不一致)

★信隆实业(002105)招股意向书第34页披露了同样的问题和规范措施,供参考。(3)1994 年增资扩股

1994 年有限公司以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注册资本由港币1,650 万元增至港币5,000 万元,出资额业经深圳深信会计师事务所深信验字(1994)第315 号《验资报告》验证,股东为香港利田。有限公司于1994 年5 月19 日办理了注册资本本次增资系根据深圳南方审计事务所南评字1994 第063 号评估报告,将调账计入资本公积(固定资产评估增值)48,541,449.79 元中的26,860,536.61 元(折合港币22,963,365.70 元)转增资本。上述增资行为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改变固定资产原值条件的相关规定,公司于2000 年1 月31 日进行更正处理,冲减固定资产原值48,541,449.79 元,并补交相应纳税期间因多提折旧而少交的所得税288,866.85 元,同时香港利田以对公司债权补足增资扩股部分。★关于以公司自身的资产评估增值转增资本、重复出资、报废资产出资等情形,本质上是出资不实。实践中,很多企业发生过以资产评估转增资本公积后以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的瑕疵。

如果在资产评估增值后对资产的价值进行了调整,从而影响(增大)了以后期间的折旧和摊销的话,由于此属于会计差错事项,因而需要追溯调整并且要补缴因因多提折旧或摊销而少缴的企业所得税,这点需要注意。

企业在当时或是由于对法规的误解,或是出于增加注册资本以满足资质认证、投标要求等考虑,对企业本身拥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更常见的是对无形资产,如商标、专利权等此类价值弹性大的资产进行评估),由一家评估机构按企业的要求进行评估,进而得到一个较高的评估值,然后将评估增值计入资本公积再以该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但是对于有上市打算的企业来讲,这都是一处极是明显的瑕疵,在申报前务必尽早解决。信隆实业补足出资是以债权完成的,更多见的是以未分配利润或现金来进行补足的。

★印象中评估增值调账有两种情况:

1、国企改制中会涉及,并且由于评估增值调账还给合并报表带来麻烦,一般看合并后的报表,资本公积会出现很大的负数(评估增加的注册资本,在合并抵消的时候冲减了资本公积,可以参看中铁建);

2、新准则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的被购买方,如果是购买方取得100%的股权,被购买方可以按公允价值(评估)调整其账面价值。

除上面的两种情况,应该是作为会计差错处理,追溯重述更正。如果影响到近三年的会计师意见,不是标准无保留,说明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上市有影响。另外,如果是按评估值改制新设,主体已经变更了,上面的朋友讲过了。

★企业改制上市资产评估增值应缴企业所得税可以不征收入库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企业改制上市资产评估增值企业所得税处理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5〕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资产评估增值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其改制上市过程中发生资产评估增值可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可以不征收入库,作为国家投资直接转增该企业国有资本金(含资本公积,下同),但获得现金及其他非股权对价部分,应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资产评估增值是指按同一口径计算的评估减值冲抵评估增值后的余额。

解析

应缴企业所得税不征收入库,不是不征税也不是免税,企业应按规定计算应纳税额。

“获得现金及其他非股权对价部分”这部分的增值不属通知范围,只是普通的转让或出售。

(二)国有企业100%控股(控制)的非公司制企业、单位,在改制为公司制企业环节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可以不征收入库,作为国家投资直接转增改制后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资本金。

解析

“国有企业100%控股”与第二条对主体身份的限定不矛盾。

(三)经确认的评估增值资产,可按评估价值入账并按有关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

解析

评估增值资产已经计算应纳税额,相关折旧摊销税前扣除,符合纳税原理。

二、执行本通知第一条税收优惠政策的国有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本通知所称国有企业,是指纳入中央或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范围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解析

身份严格限定为范围内的“国有独资”。

(二)本通知所称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应属于以下情形之一:

1、国有企业以评估增值资产,出资设立拟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2、国有企业将评估增值资产,注入已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3、国有企业依法变更为拟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

行为严格限定为三种情形之一:以评估增值资产“出资设立拟上市”、“注入已上市”或仅“依法变更为拟上市”公司。

(三)取得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结果核准或备案文件。

解析

国有资产特殊管理要求。《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占有单位报送的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组织审核、验证、协商,确认资产评估结果,并下达确认通知书。

三、符合规定条件的改制上市国有企业,应按税务机关要求提交评估增值相关材料。

解析

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不征收入库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履行规定征管流程。

四、本通知执行期限为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解析

四年执行期限。

五、本通知发布前发生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事项,符合本通知规定且未就资产评估增值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可按本通知执行;已就资产评估增值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不再退还。

解析

对2015年1月1日至发文日止通知事项的处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未入库的不再入库,已入库的不退还。似乎有点不平衡。不过纳税人也不必太纠结这条,要么是国家债权(应交税费),要么是国家投资(国有资本金),就当是国家收回投资了罢。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2015年6月23日

四、企业改制上市中的无形资产评估

(一)、企业改制中的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虽然无形资产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接受,但无形资产的管理、计量、评估远远落后于人们对无形资产重要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对无形资产评估指标体系的认识,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特别是在确认和计量上的难度性,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及其会计处理应当持有必要的谨慎和稳健的态度,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合理评估无形资产这一特殊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当说无形资产评估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是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评估是进行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改制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传统经济中发展而来的会计体系从稳健的角度出发,不倾向于将计量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一般只将外购获得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并按其经济寿命或一定期限进行摊销,而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则将其开发费用在各期作为费用处理,即使该企业所创造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其结果导致企业大量宝贵的无形资产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受到严重质疑。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企业间购并现象较为普遍,尤以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受到的抨击最大。有关美国经济界人士指出,在许多企业购并行为中购并方看重的是被购并企业所拥有的,但并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而并不是看重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有形资产,并以“在21世纪中采用20世纪30年代的财务报告模式”的评估,批判传统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忽视。国外经济界、学者对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固定资产资本化处理,无形资产的费用化处理;(2)无形资产的摊销;(3)无形资产的确认。

(二)、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及评估的影响因素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是知识产权与工业产权相统一的结晶,是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增值效能。据有关统计资料,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35%,高科技企业则达60%-70%。它不仅能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经济效益,而且其自身价值也有巨大的增值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发展,最终将体现于无形资产的竞争。无形资产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及其确认。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第十一条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无形资产评估包括商标、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誉、营销网络、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资源性资产、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无形资产价值及品牌评估等。

2.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价值的法律依据。从元形资产本身看,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计算机软件等涉及的法律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对于保护相应的无形资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企业维护其合法权益。如商标权评估后,在商标的侵权诉讼和行政保护中,可依据《商标法》对假冒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并认定赔偿额,不仅有利于为商标权人打假维权提供索赔依据,而且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其知名度。但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有关无形资产的法律、法规尚不能完全适应WTO的要求。wTO规定的无形资产除上面提到的还包括版权与邻接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商业秘密)。而在我国的《宪法》中没有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其涉及评估的一些法律规定也只是包含在《公司法》、《证券法》、《担保法》等法律当中。虽然《公司法》、《证券法》、《担保法》等法律在无形资产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合资、联营、兼并、拍卖、转让、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经济活动,有利于企业认识自己品牌的价值,有利于被消费者所认可,但对其他类无形资产尚未制定特别法律或行政法规,严重滞后于当今实践。3.200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作为资产评估行业规范,在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应该遵循此项基本准则。《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是中注协拟定,财政部印发的规章制度性文件,其依据是国务院行政法规9l号令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无形资产评估至今尚未立法。使得评估的法律依据不足,这也决定了《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只能侧重技术层面,忽视了评估、披露、使用是资产评估三个环节的重要特征,且三者缺一不可。它难以适应目前我国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客观需要。体现到现实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涉及无形资产评估业务时,《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没提及如何使用,而这个问题在做具体评估项目时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资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不能只强调和规范评估师的行为,更要考虑使用者的接受情况,在《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中,强调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说明有关使用的评估方法及其理由。对于使用的评估方法及其理由,在无形资产评估条款中很空泛,因没有具体考核指标,缺乏可操作性。

4.评估方法对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无形资产主要有三种评估方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评估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影响——没有明确评估的目的,评估目的错位;或是由于最佳的评估方法中的一些评估参数难以确定,而只好改用别的评估方法。其次是评估方法本身存在的风险。(1)成本法也称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按功能重置资产,并使资产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重置成本评估法就是按重置成本价格对无形资产进行估价,即按照评估无形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估算无形资产价值的方法。由于无形资产具有账面成本不完整、投资成本的弱对应性和人账成本虚拟性的价值特点,在采用重置成本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会遇到成本资料缺乏完整性和原始成本无据可查而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故在使用重置成本法确定无形资产的评估值时,会存在数据资料不准确和不精确的风险,难以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准确。(2)市价法也称现行市价法,现行市价评估法是通过市场调查,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针对各项价值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将被评估资产与比较对象逐个进行对比调整,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由于无形资产的不可比性,使其没有可比的市场价值。每个企业无形资产由于其在同业中的垄断地位和优越程度不同,为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水平各异,对于相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当无形资产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难以找到可比的市价。另外,我国企业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逐渐重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交易时间短、数量少,可使用的无形资产交易的历史资料有限,采用市价法对这些行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必须面对数据选用的风险。(3)收益法也称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是指企业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预期收益折现的总金额。收益法是把被评估无形资产剩余寿命期间内的预期未来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来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价格的方法。运用收益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评估参数收益额、收益期和折现率等因素的确定上。收益额选取的风险是:无形资产的具体类型不同,其使用价值表现不同,带来的超额收益也不同。收益期选取的风险是:无形资产收益期的确定一般有年限法和更新周期法两种形式。年限法指在形成企业控制的无形资产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受到法律和合同的特定保护,如商标、专利权等年限,也称法定(合同)年限,而法定(合同)期限内是否还具有剩余经济寿命是评估时应考虑的重要问题。更新周期法是指产品更新周期和技术更新周期。在一些高技术和新兴产业,科学技术进步往往很快转化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折现率选取的风险是:根据折现率的概念可确定折现率的计算方法即以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报酬率作为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的确定一般为政府债券的利率,风险报酬率的确定常用的方法主要为累加法。

(三)、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及措施 1.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价值的公正性、合理性为方方面面所关注。首先应明确的是资产评估价值的合理范围其内涵应是资产评估价值与实际成交价格的合理差异范围,也可理解为资产评估结果在具体数字上的可应用范围,可确定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或与实际成交价格的差异的合理范围。可减少乃至消除国有无形资产低于正常价格出售和大量流失的现象,避免企业主管部门与原企业经营者或个别人一对一的暗箱操作,提高企业改制工作的透明度。

2.建立科学规范的无形资产评估标准与评估体系。目前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尚未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市场情况又与国际行业规范相统一的评估标准。为弥补无形资产评估中法律依据的缺失,应加强评估理论和标准的研究,探索无形资产新的评估思路和方法,这对于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和法律体系意义重大。在修改、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的同时,应克服部门法规过多导致立法质量的下降、法律的权威性不够、法规间的冲突使得评估管理混乱的弊端。首先对涉及资产评估管理的主要部门如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出台的法规条文进行归纳、提炼,通过具体实际评估业务的检验,不断充实完善;其次加强对评估资格即资产评估师、房地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的自律规范,尽快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

3.在竞争中提升企业的能力。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总资产的组成部分,需要评估机构根据市场情况,运用合理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形成数据和量化指标,这样才能将企业的无形资产折价入股,才能确定各个投资方所占的比重,为其他的投资机构和法人提供数据上的指导。无形资产作为现代企业最活跃的技术经济资源和赖以生存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如专有技术、商标等,其作用是巨大的,是有形资产所不能替代的,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法宝。对无形资产的正确评估,有利于改制企业与世界接轨,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去,也是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实力的重要手段。

五、文化企业上市前操作实务

文化企业改制上市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资产整理,并符合相关法律要求,拥有IPO想法的企业都应对这些“拦路虎”做预先的清扫。

改制是IPO前最重要的工作

现在境内股票市场分为几个部分:主板一般针对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大企业,中小板针对规模中等的企业,创业板针对高科技和高成长性的企业。目前,新三板对企业的要求较低,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盈利水平就可以申请在转让系统挂牌,挂牌的同时还可以融资或发债,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都在重点关注新三板的股份转让系统。

“文化企业改制是指企业为了将来上市,把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股份公司。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是一个公司进行IPO前最重要的工作阶段。”

上市审核的有关规定很多不是文件,而是通过口头会议精神传达的,如保荐代表人的培训,企业如果准备改制或者上市要对这些不成文的内容重点关注。在改制辅导期应针对一些重点事项做细化解决,如税务证明以及公积金证明,上市也可以争取政府补贴。而走到申报和审核阶段,主要工作就是跟政府机构沟通,就证监会关心的问题进行反馈。

改制过程中,首先律师、券商、会计师要对企业的情况进行摸底,把具体情况整理并制定方案进行审计、评估,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等。这阶段工作一般需要半年,历史问题较多的企业则需要一年甚至两年时间。

企业上市的中介机构一般有4个:一是保荐机构;二是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主要是对公司历史情况、法律事项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包括给企业做合规性的整理,出具律师意见书和整理律师工作报告;三是会计师事务所,现在很多企业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暂时还没有证券从业资格,如果准备IPO就需要更换一家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并对企业过去的账目进行清理、审计;四是资产评估事务所,必须是证券资质的评估机构,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资产评估事务所,例如北方亚事。

企业上市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金融局、上市办、地方证监局等。证监局会协助企业协调申报材料的部分事项,之后就是发改委,会负责募投项目的审核等工作。

掌握现行的上市要求

改制上市的流程通常包括资产重组、股权重组和人员重组,重点要解决上市主体存在的法律问题,并适当整理上市主体的财务状况。同时还需要协助公司准备相关文件,如发起人协议、股份公司章程、各种管理制度等。此外,因为企业要改制成股份公司,还要进行必要的工商变更等审核登记。

一个企业进行IPO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个基础,即良好、稳定增长的经营业绩;两个规范,即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三个遵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诚信原则,遵守行规;四个坚持,申报期内坚持同一控制人、同一主营业务、同一经营资产、同一管理层。

而就现行证监会审批标准看,对上市企业有一个3年业绩的要求,就是拟上市的企业需要作为股份公司运营满3年才可以申请上市。但如果企业是整体变更而来,则可以豁免。所谓整体变更,就是以有限公司的净资产做审计,以这个审计值去做整体变更,变更为股份公司。目前唯一的例外就是辽宁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虽然整体变更不满3年,却已成功获得国务院豁免3年运营时间并完成在A股的首发上市。但总体来看,中国证监会对申请3年业绩豁免的审批很严格,这个案例不能成为通例。

“非同一控制人业务合并”指的是两个不相关的人将业务进行合并进而上市,这种捆绑上市目前嫌疑很大,因此标准会更严格。在这种情况下,要按照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3项指标,如果被收购方占收购方这3项指标中任何一项达到或者超过50%,就需要重新运行36个月,再观察企业的经营状况才可以申请上市。智斌认为,这是合并上市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另外,有的企业上市之前已经进行了多轮融资,这里需要提醒企业的是,实际控制人要特别关注自己的控股比例,如果一些企业因为创业的艰难,在一开始就转让了40%的股权,那样再上市就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企业的融资活动一定要有计划、有安排,尽早请专业人士介入。”

另外,文化企业上市,应重点关注3个基本文件和3个要求:3个基本文件即《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范文件通知》以及《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3个要求就是国有股比例,意识形态导向以及采编制播分离。

注意清理企业沿革问题

很多文化企业存在历史沿革问题。第一个是代持,有些股东不愿意或者无法成为公司股东,所以某些企业存在代持的情况,这种情况一定要在上市之前清理干净。另外就是虚假出资,如以知识产权出资,或者说以知识产权出资超过比例。现在国家新的法律要求公司至少有30%的现金配比,但有些公司出资中99%都是知识产权,这就和法律规定不符。在改制过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清理,需做补交,拿取相关证明文件。另外,国有资产转让也是IPO被否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非常简单,去补办国资机构的批准或者备案文件,但补办这些文件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房产产权瑕疵问题也很常见。有些文化企业会租赁一些没有任何证件的房子,如果存在很多这样的租赁情况,对上市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为企业会被认为没有独立的经营场所。而那些饭店、会议中心、旅游、戏曲、文艺院团以及歌舞剧院等与公司主业不相关的土地和房产则需要进行剥离。

劳动人事问题其实也是常遇到的问题,如社保应该做到全员缴纳,而且必须按实际工资缴纳,目前只有特定的人群,比如实习生或者退休人员可以做特殊处理。再比如劳务派遣,要求劳务派遣要同工同酬,劳务派遣的比例不能过高。

最后,还有一些企业在过去搭建了红筹架构准备境外上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准备修改为境内上市,这种情况证监会就会要求提高透明度、简化公司架构,原则上要求清理境外架构。虽然可以为了保留外资身份而有一部分股份在境外,但是控制权要求回归。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涉及外管局75号文登记和拆除协议控制结构等复杂的问题。

四、模拟出题

以下关于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说法正确的是:

1,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核算、披露要求,运用评估技术,专门对财务报告中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错,专门对财务报告中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或特定价值

2,注册资产评估师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包括:一)开展与价值估算相关的议定程序,以协助企业判断与资产和负债价值相关的参数、特征等。错,应该是评估业务的其他业务包括:

(二)协助企业管理层对能否持续可靠地取得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价。

3,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协助企业验证资产的真实存在性 对,我一直以为这块工作不是评估师的工作

4,某评估界元老是上市公司的董事,评估机构在为该上市公司进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可以聘请其作为专家。

错,存在关联关系,不能保证独立性

5,当评估程序或条件受到限制,注册资产评估师无法确信评估结论的合理性,不得出具评估报告,并应当提醒委托方关注公允价值或会计准则涉及的特定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对,6,由于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修改,导致在执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时无法完全遵守本指南的要求,应当拒绝出具评估报告。

错,应当在会计报告附注中说明

7,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在执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合并对价分摊事项涉及的评估业务时,对应的评估对象应当是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该评估对象与被购买方企业价值评估所对应的对象相同。

错,不相同

8,固定资产减值测试一般以单项资产的形式出现;商誉减值测试主要以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出现。

固定资产减值测试一般以资产组的形式

9,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在执行会计准则规定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业务时,对应的评估对象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建筑物。

错,不包括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建筑物。10,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一般等同于资产评估准则下的市场价值;会计准则涉及的重置成本或净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或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现值或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可以理解为相对应的评估价值类型。

错,有条件。在符合会计准则计量属性规定的条件时,11,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协助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应当知晓对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基于特定实体现有管理模式下可能实现的收益。预测要考虑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内主要资产项目的改良或重置;资产组内资产项目于预测期末的变现净值应当纳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算。

错,不能考虑改良或重置 12,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可回收价值等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与账面价值的最高者

错,当发现任何一种数值高于账面价值时可以不再计算其他数值 13,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协助计算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时,应当知晓会计准则允许直接以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相类似资产在其活跃市场上反映的价格,作为计算公允价值的依据。

14,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参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关注所采用的评估数据,避免公允价值获取层级受评估方法的选择及评估数据来源的影响。

错,无法避免 15,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进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应用条件,可以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增量收益折现法、节省许可费折现法、多期超额收益折现法等具体评估方法。

对 16,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按照资产评估准则的规定,选择适当的方法分别对折现率与预期收益进行评估。

错,两者的口径应当一致

17,会计准则规定的资产减值测试如果达到适用条件可以选用成本法 错,不能采用成本法 18,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获取企业的承诺,并在评估报告中披露,其评估结论仅在相关资产的评估值可以通过资产的未来运营得以全额回收的前提下成立。

工会固定资产管理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是指在日常工作或业务活动中对所需及占用的工会固定资产实施不间断的管理及核算,包括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到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实物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会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合理配备并节约、有效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因些,加强工会固定资产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工会固定资产作为工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会组织的经济来源和发展壮大提供重要条件。加强工会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可有效防止工会资产流失,确保工会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加强工会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充分挖掘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节约工会经费支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工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忽视,甚至不予理睬,缺乏必要的手续、措施。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思想影响下,一些单位,对购置的物品不登记、不建卡入账、不明确责任人,东西损坏不注销,人员变动不清查,有的东西去向不明无人查找;有的单位虽制定了管理制度,但不完善、执行得不好,因此,造成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出现盘盈盘亏的不正常现象。

(二)工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严,采购、领用、保管、报废、清查等程序不健全,平时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台账,固定资产领用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而大部分工会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监管机构或明确责任人,清产核资的手续、环节、程序缺乏严密的衔接和管理监督,致使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程序不规范等行为无法明确管理责任。

(三)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固定资产长期游离于账外,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占有,造成固定资产严重流失。①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未进行任何账务处理和卡片登记。②对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大部分单位只使用、不记账,只等竣工决算后再入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领导人的更换,造成严重流失。③出租业务管理不规范,出租收入没有及时入账,形成“小金库”。④部分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收入注入经办人口袋。

(四)工会固定资产会计信息不准确

一些单位认为工会固定资产不比经费支出,不用进行日常严格管理与控制,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也缺少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另外,很多单位觉得工会固定资产数额不大就不必进行盘点清查,认为财务部门登记了工会固定资产账就是对它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形成账面反映的工会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账有物待报废等现象。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就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如:有的单位固定资产已毁损、丢失、变卖、报废等,没有及时按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仍挂在工会固定资产账上,致使工会固定资产账面数据不实。

(五)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少数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薄弱,账目设置不合理,科目运用不准确,账务处理不规范。有的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或者只记总账不设置明细账;有的收入挂往来账,不按规定纳入收入账户,如租金收入、赞助收入、代收的手续费等,支出时直接在挂账项目中对冲;有的对上级拨入和政府统一采购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取得凭据入账;甚至常常有意无意漏记固定资产账的现象也常有发生,这些都是由相关财务人员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造成的。

三、加强工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针对工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强化管理人员素质,通过信息化管理等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据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做好管理工作

工会人员应改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弊端,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责任到人,把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落到实处。提高认识是加强工会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认识不到位,措施难到位,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切实做好对工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健全工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定期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实行年终抽查与使用部门盘点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止资产流失,防止工会资产流失,保证工会资产真实完整、增值保值。

(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随着工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工会组织应制定健全的资产的管理制度,把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要提到一个新高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建立资产管理账簿。凡是购入资产或以其他途径形成的资产,必须建立资产账进行登记;②建立资产的出入库制度。经资产管理部门验收可以入库的资产,应填写入库单,入库单一式三份,资产管理员、财务人员、保管员各一份,财务依据入库单入账,保管人员依据入库单入保管账;③建立资产的使用制度。工会资产凡专人使用的,未经允许,他人不得使用,若随意将工会资产转借他人的,除按规定处罚外,资产发生损毁的都应由责任人赔偿损失;④建立资产的调拨制度。工会资产除捐赠及扶贫外,一般只在工会系统内调拨,调拨需经同级领导集体研究同意,签发调拨单,经主管领导签字方可调出,数额较大的需经上级工会主管部门同意;⑤建立资产的报废报损制度。工会资产的报废和报损需经保管部门提出意见,并向同级资产管理部门申请,写明报废报损的原因,经批准后方可核销;⑥建立资产的变卖制度。资产无论是因为不需用还是报废报损需要处理,都要由资产管理部门审批,不需用的资产应采取竞价拍卖的形式变卖,以保证资产的公正处理;⑦建立资产的年末盘点制度。各单位每年决算前应对本单位的资产进行认真清查,确保账物、账卡、物卡一致。

(三)强化管理人员素质

工会固定资产管理员作为资产业务的具体经办和管理人员,必须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必须由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账实相符。此外,管理人员还应认真学习相关的文件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各类资产的名称、功能、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熟悉业务流程,严格按流程办理相关业务,保证账实相符;对固定资产信息资料及相关人员的签字确认等资料妥善保管,以备日后查账。

(四)利用网络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需要会计电算化,实现资产管理电算化不仅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还能达到资源共享、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将所有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纳入管理系统。一方面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资产账套,实现固定资产和系统管理;另一方面要做一些如折旧方法设置、增减方式设置、使用状况等基础设置。实现工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也使得管理日趋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五)强化工会固定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

要做好工会固定资产管理,就得从日常工作抓起,强化日常登记意识,规范资产管理,能明确责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固定资的流失。

随着党和政府对工会工作重视程度的加大,对工会支持的力度也在加大,工会各项事业均在发展、工会组织应在对固定资产的投入日益增大的同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要提到一个新高度。因此,工会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工会资产流失,保证工会资产保值、增值,安全完整,提高工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再春.对工会固定资管理的思考[N].劳动时报,2009,(12).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7

一、煤矿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时遇到的问题

(一) 有关建筑物与安全生产的设施方面

改革技术之后所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矿井的开采时间比较长, 就会或多或少的需要改进技术和对设备进行改造, 然而在进行改造时虽然有的建筑物以及安全设施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会涉及不到, 这时候就没有办法将资产利用价值充分的表现出来, 如此一来, 这些设备就被人们忽略下来以至于损坏, 从而就会造成不良或闲置资产。

有关衰老以至于破损的矿井。当一个矿井的衰老期到来时, 其产量就会慢慢的减少, 如此一来就会留下很多能够继续使用的设备, 这种状况在对于那些面临关闭的矿井上尤其明显。一般情况下, 这些留下来的建筑物以及设备等还都可以继续使用, 里面配套的工具也还能使用, 它所在的账目也就继续保留, 只是单位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 使其浪费成为不良资产。

有关改扩建的问题。一般的矿井在进行扩建时喜欢将一些安全生产的建筑设施提前完工, 而等到所有工程都结束时发现这些设施大多是无法使用的, 这就给企业造成了资产的浪费, 形成闲置资产。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时间上超前的比较多, 因此没有办法尽快使用;二是先完成的设施与配套的工具在时间上间隔较久, 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用不到先完成的设施。

(二) 在对设备的管理计划中所遇到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 企业在使用设备的时候都要提前有一个完善的投资计划, 特别是那些比较大型的设备。一般情况下都是依据矿井的具体设计, 维简以及其安全投入的计划来制定的。然而对矿井以及它的安全投入的计划又是靠包括地质条件以及煤层的状况在内的自然条件来进行的。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通常在煤矿最开始的条件进行的设计时不一定与现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这就需要企业工程管理人员在施工时随之具体的情况来对设计进行修改, 相应的有关设备的计划也要改变, 否则设备很有可能出现闲置以及过快更换的状况, 因此而造成资产的损失。

(三) 在土地方面遇到的问题

一般而言, 煤矿企业在建设矿井的时候需要很多的土地, 然而一些老的矿井所占用的面积就有很多。一般的煤矿企业在对待这些土地的问题上只要有两方面不足:一是新的矿井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都是很大的, 然而等到建设完工时会发现有很多土地没有用到;二是一些老的矿井以及已经关闭的矿井的土地都是被搁置起来, 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土地的浪费, 造成闲置资产。

二、煤矿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的对策

(一)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严格执行责任制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企业的最高负责人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因此企业在管理资产上应该有一定的制度, 将对资产的控制管理加到对负责人考核的内容上。与此同时, 作为整个煤矿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经理在资产的管理上应该有一定的负责权, 同时应该将它的优劣作为对项目经理的考察。在对资产进行管理时, 只有将责任具体到各个负责人身上, 而且让其加入到对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上, 才能够让企业的负责人积极的加入到工作中, 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管理的部分。

(二) 有一个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做好管理固定资产的相关基础工作。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流程, 以此来确保其在制度上有一定的规范性, 从而减少甚至消除管理资产中的漏洞, 使资产的管理更加安全以及完整。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根据相关的规定对设备进行管理, 而且还要时刻加强对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让各个部门明确了解到自己的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奖罚制度。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为了让与管理固定资产相关的人员能够更积极的参加到工作中, 严格认真的按照规定行事, 就很有必要将财务部门与设备的管理联合起来, 使其互相沟通, 如此一来, 就可以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保证账面的准确性。除此之外, 企业在其他方面上也应该有一定的制度, 比如说:对目标设备有一定的责任管理制度, 使固定资产中的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强化, 生产时要不断的提高设备的单位产量, 增强设备的使用效率, 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加强固定资产的盘活存量管理, 将其潜能发掘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上的竞争环境瞬息万变, 再加上企业的决策人的错误判断, 给企业中存量的固定资产带来很多的问题。因此, 煤矿企业只有对现在所有的存量进行重新规划, 使它在规模、产量、结构以及功能上可以更合理的调整。

加强固定资产台账管理, 将固定资产的编码进行统一。在一个煤矿企业中, 每一项固定的资产都有一个相应的编码是很重要的。因此当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之后应该给予它相应的编号, 当然编号应该以它的基本信息为依据。比如说, 以其购买日期、原值、型号以及结构为准。

三、结语

固定资产是每个煤矿企业的核心部分, 它是煤矿企业生存和发展保障, 而且它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当然它使用时间的长短将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成本, 从而对整个效益有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企业中的固定资产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比较看重煤矿企业的开采以及销售方面, 忽略固定资产的管理, 使很多不良资产得以形成。所以, 煤矿企业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使企业的发展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

[1]杨志华.浅析煤矿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现代商业, 2011 (26) .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信息系统

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的企业, 其作为财政拨款单位, 有其特殊性, 很大程度上, 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问题。大多数事业单位是非盈利的, 造成财务消耗型和纯支出型。财务管理的这种模式, 要求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和相关制度才能控制支出。由于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仅有《预算法》对此有相关规定, 没有其他的配套的制度, 这就要求我们事业单位自身在管理体制上下功夫, 下大力气去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固定资产账设置及相关制度不科学, 信息搜集不全面、不及时

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 缺乏管理制度, 管理体系严重落后。如没有固定资产卡片账, 没有固定资产验收、登记制度, 也没有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的记录。显然这些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严重疏忽, 必将导致固定资产的信息不全面、数据不真实, 单位会计无法准确确认所在单位资产的实有情况, 从而给一些不法之徒可乘之机, 致使资产的非法占有和流失。还造成单位预算的不准确等等, 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 固定资产缺乏日常管理、控制

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只重视当时的业绩, 走合法程序, 根据预算上项目, 搞投资, 如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固定资产, 那之后就认为管理活动结束了, 其实正是另一项管理活动的开始, 他们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缺乏对其应有的控制, 主要体现在:缺乏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制度, 有制度或者不执行, 导致一些账上有的固定资产实际上早已不存在, 上级领导无从知晓, 或即便知道也不主动去处理, 从而形成虚有资产。不盘点或者盘点不及时, 使得固定资产处于一个无控制状态, 不实地盘点就不知道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无法知晓数量是否与账面一致, 质量状况是否有所损耗等问题。只有做好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控制, 才能更好的有助于下一年做出准确的预算方案, 改善事业单位利用资产的效率。还有就是固定资产处理轻率, 一些可以收回残值的资产, 却因为人情的原因, 碍于情面, 直接予以报废, 造成严重的资产流失。

(三) 固定资产增减账务处理不及时、不准确

我国现在加强了对事业单位的审计, 这有助于发现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如有些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增减核算不规范, 购入的、已经具备条件转入固定资产的, 应入账而未入账, 已报废的应核销却未核销。结果也造成了账实不符, 可能导致采购后但未入账的固定资产被挪用, 而不能及时发现的现象。

(四) 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晰,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购置固定资产的预算比较粗糙, 责任不够明确, 管理效果与单位或个人的业绩考核不直接相关, 没有专门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纳入考核标准, 也没有规定如何评价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 导致单位领导、单位内部人员没有责任感, 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和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 不会积极主动去维护设备, 出现问题时也难以追究谁是责任人, 无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对解决问题形成了障碍。

(五) 资产收益流失

我们知道事业单位之间应该职工工资相差无几的, 因为都是国家财政拨款, 可是现在一些事业单位因所在单位性质不同, 占用的国有资产的资源不同, 出现了期末职工福利待遇相差悬殊的现象,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我们究其原因, 是由于一些非法行为造成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用途几乎都是非经营性的, 不是为了转售, 主要用于为公益活动提供服务的, 个别单位内部会有闲置资产, 任其闲置不如利用, 如将暂时不用的车、设备等固定资产出租增加收入, 这件事的原本目的应是增收节支, 使固定资产得到合理利用, 但是有些单位为了自己私人利益, 取得的收入不入账或建立小金库, 巧立各种名目, 发放奖金, 不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 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二、对改善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 强化控制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事业单位要改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首先要明确管理的目标, 在这一点上与其他的管理活动是一致的。由于事业单位是国家投资, 一些人员可能缺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的意识, 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保证我们每个单位的利益不受侵害, 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造福子孙后代。只有各级领导和员工从思想上认可, 才能增强其为之努力的决心。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相关制度的制定, 责任到人, 产权关系明晰化, 合理配置和节约资产, 从而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

(二) 定期、不定期的盘点

每个单位都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盘点, 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定期的范围可以比较大, 比较全面, 往往是期末或者有领导变动和责任人变动时, 必须进行资产的盘点,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责任也比较明确, 不会出现发现问题时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不定期往往以抽查的形式, 因为定期的检查有时候会查不出问题, 由于被查单位提前采取应对检查的办法, 突击检查有时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样也可以提醒各事业单位随时要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三) 将资产管理效果与个人利益挂钩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中引人了年终考核, 有力促进单位制定、实施管理制度, 提高效益。但是现行的考核标准还比较单一, 还有待完善, 如果能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纳入考核标准, 那么会大大督促单位负责人重视这一资产的管理工作, 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单位内部成员的管理更加奖惩分明, 有效监督固定资产的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效用。

(四) 明确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 建立资产的管理效果考核办法

建议在单位内部, 按照职务分级分派固定资产的责任, 实行三级管理责任制, 分别是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使用部门负责人。显然主要领导是从整个单位的角度宏观掌握固定资产的管理, 可以随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固定资产的状况, 分管领导为其服务, 使用部门责任人作为直接责任人, 可以在现场直接监控固定资产的状况。有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明确后, 要建立资产的管理效果评价方法, 根据单位内部业务不同, 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不同, 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并切实落实, 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五) 全面普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固定资产占用资金量大, 特别是当今技术进步快, 拿我们计量研究院来说, 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远快于以往, 排除自然原因, S T PTTÐp0U°如存放环境、使用频率等, 更大的原因是技术进步迫使不断的更新资产。计量标准不断在更新, 我国逐渐与国际接轨, 这些原因都促使我们购入更精密的仪器, 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的缩短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计算机技术给予了我们技术支持, 将其与会计学科紧密结合, 全面采用会计信息系统, 并应用于单位的整个管理中, 达到节约信息流通的时间, 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举例来说,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 随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 根据比较准确的预算, 通过竞标等方式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设备, 简化业务流程。我们假设其从采购部门、验收到会计协作完成。采购部门在完成采购后, 进入单位的信息系统, 建立固定资产购置单。当然固定资产购置单格式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的, 内容包括设备名称、数量、价格、时间、地点、供应商等, 固定资产购置单填制完成保存, 进入系统。固定资产验收环节, 类似于采购环节, 验收部门进入系统, 通过输入固定资产编号找到同一笔业务, 继续填制验收相关的情况, 生成固定资产卡片保存在系统内。会计部门收到发票后, 再根据固定资产卡片内容填制相关的会计凭证。

单位在建立以上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期末盘点结果, 也输入系统, 期末考核可根据系统汇总的结果, 综合进行考核。资产的盘亏报废都及时录入系统, 这样单位就可以对固定资产有一个动态的和全面的管理, 了解的信息更加细致化, 更加方便。

参考文献

[1]高冬秀.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 2007, (11) .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9

电网企业作为大型公用事业公司, 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设备数量均居世界资产密集型企业的前列, 与一般工业企业相比, 电网企业的资产具有很多鲜明的特征。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资产规模大、价值高、种类繁多、变化频繁、分布地域广、运营寿命长、技术含量高。针对这些特点, 世界各地的电网企业都在资产投入、运营、绩效与评价等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 取得了各有特色的成果, 中国电网企业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管理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 LCAM) , 在装备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 (Life Cycle Cost, LCC) 理念的基础上, 融入了企业管理与企业责任等元素, 创新地总结了安全、效能与周期成本三者协调最优的资产管理目标, 并在设备状态评价、设备可靠性分析、全寿命周期管理成本分析与定额体系、资产管理流程优化、资产评价指标体系、资产全寿命周期评估决策以及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化体系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为电网企业继续深入优化资产管理工作、提升资产绩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1,2]。

1 新形势下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维度分析

目前, 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我国电网企业在资产管理的业务目标、业务范畴、关键指标、流程优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其中包括以统筹协调安全、效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 在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同时, 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 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为总体业务目标;覆盖电网规划、前期设计、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运行检修、退役再利用与报废、资产评估与优化策略等业务范畴[1,2];围绕资产安全、效能和周期成本3个战略目标构成安全效能等效成本 (Safety Efficient Cost, SEC) 结果性指标, 围绕资产管理涉及的各阶段流程, 设计范围涵盖了资产全寿命过程中的各个业务阶段, 构成过程性指标, 兼顾战略目标、结果性评价、管理流程及过程性指标的关联体系, 实现指标体系在战略层、管理层及执行层的合理分解[3,4];提出基于全寿命周期理念的资产管理流程诊断模型, 从管控模式、信息共享、决策机制和方法、制度标准等4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公司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5];研究符合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的信息化体系, 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和集成共享, 实现各业务的横向贯通和纵向闭环, 规划业务应用间的集成场景, 实现各业务应用间关键数据的信息集成, 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及展现。

但是,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 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大型电网企业的运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向“万亿”级别的资产索要效益已迫在眉睫, 只有从更加融合、更加全面、更加深入3个要求出发, 将前期积累的成果深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网企业面临的更加复杂经营环境的挑战。

1.1 时间维度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资产管理的时间跨度很长, 从规划开始到报废, 跨度长达数十年。在这个过程中, 只有前期很短的时间完成了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等工作, 后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资产运维状态中, 宏观的时间维度也可以理解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阶段的划分[6], 参考国际大电网会议相关统计材料, 规划设计、采购建设等前期阶段虽只占资产全寿命周期的20%, 但却可以影响后续整个寿命周期的资产表现。

具体来说, 可以将资产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从时间轴上独立出来, 将工作周期分为“事后、事中、事前”3个阶段 (见图1) 。“事后”指在工作完成后, 对已完成工作的回顾。通过“事后”的整理与积累, 沉淀资产履历与管理策略的执行结果, 为下次开展同类工作积累经验。“事中”指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对过程的管理。由于任何工作的当前状态始终为瞬态, 所以在开展“事中”管理时, 特别强调对未来的短周期预控, 该周期根据实际情况有长短之分。“事前”指在工作实施前, 对即将开展工作的决策。“事前”的预测与“事中”的短周期预控不同, 它侧重于预估及拟定未来工作的策略与方向, 并不具备短周期预控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1.2 对象维度

资产管理工作涉及电网企业全部资产范围, 主要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等方面。根据企业管理现状, 当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应着重开展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其中又以电网设备资产管理为重点 (电网设备资产包括电网一次主设备和相应二次设备、通信设备以及计量装置等附属设备) [7]。

在关注设备资产的同时, 不能忽视设备之间连接形成的网架价值, 个体设备的资产绩效最优并不能代表整体回路最优, 某一回路的资产绩效最优也不能表征系统网架最优, 所以后续的分析分别从设备单体、回路与变电站、系统与网架3个维度出发 (见图2) 。设备单体关注个体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及状态评估。回路与变电站一方面关注单体设备在回路中的作用, 综合评价整体回路的绩效与风险最优;另一方面关注各类项目的管理最优, 为后续形成优质资产保留良好“基因”。系统与网架的资产价值, 不仅仅是将网架中包括的各类资产净值求和, 作为电网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网架结构的最优、系统风险的最优恰恰是网架投资的价值, 所以设备单体、回路与变电站、系统与网架3个维度的划分是以追求网架投资最优为最终目的。

1.3 管理维度

管理维度分为基础日常工作、评价核定工作、策略分析工作3个维度。基础日常工作包括资产管理工作中绝大多数工作流程, 是资产管理策略的最终执行;评价核定工作包括对各项工作成效的结果评价与过程管理, 是管理层对工作各项执行效果的校验;策略分析工作包括整体资产运营策略的制定调整以及各业务领域内管理策略的制定与调整, 是决策层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解与细化[7]。

2“事前预测”与战略定向

通过“事后评估”的历史积累, 为“事前决策”提供分析基础, 形成后续工作的战略定向, 分解为企业总体战略、业务层战略、职能层战略3个层次。

其中, 企业总体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 根据企业的宗旨和使命合理配置运营资产所需的资源而制定。对于集团化经营的公司来说, 如何在各个单位采取组合的资产行为和策略, 改善企业的资产业绩, 是公司层战略中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总体战略必须与动态的外部环境保持协调, 要把握发展速度、时机的选择, 体现在投资态势上是进、退、守的问题。资产管理的各项积累要对企业应加快发展、实施扩展性战略, 还是稳固现有业务, 消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和风险, 还是进行业务收缩、规避风险、渡过难关等未来总体反战态势作出分析和判断, 并提出建议。

业务层战略是企业不同业务的战略, 通过不同类型资产运营的组合策略, 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强大的长期竞争优势, 确定几组策略后, 进一步通过企业的价值链分析、竞争者分析、标杆分析、竞争博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业务单元可行的竞争战略。

职能层战略又称战略措施, 是制定一个管理策略规划来管理某项业务中某项主要的活动或过程, 是为特定的资产活动而制定的策略规划。包括规划涉及、研究开发、建设采购、市场营销、设备运行维护、财务、管理组织和人力资源等。

3“事中预控”与过程管理

在每项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一方面要管控工作进度与成效按照原定的工作目标进行, 主要是针对资产管理中的流程类工作, 比如物资采购流程、项目转资流程和消缺流程等;另一方面要对后续工作风险有所预控, 主要针对资产管理中的运行类工作, 比如对即将发生变化的网架结构进行可靠性与风险分析, 预估电网运行中总体网架的风险值与薄弱点, 针对风险开展必要但不过度的防范措施。

3.1 电网建设项目与资产单体的过程管理

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流程的梳理, 在资产管理策略的指导下, 以电网建设项目为基础, 资产单体为核心, 两者相互依存, 互补发展。

电网建设项目贯穿从规划编制到项目后评估的全过程, 项目贯穿于发策、基建、物资、生产、财务等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 实现账卡物一致和联动, 准确核算资产价值, 实现自动转资, 是支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基础部分。电网建设项目过程管控将项目管理各个阶段的工作统筹考虑, 以项目总体规划编制效益为出发点, 通盘考虑项目前期、立项、设计、建设到投运转资的项目周期, 避免决策局限于某个时间段或某个节点, 从流程上实现贯穿各个阶段的整体优化, 寻求资产全寿命周期项目主线的最佳方案。

资产单体贯穿从规划设计到报废处置的全过程, 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核心, 强化基础数据管理、业务的有效衔接和闭环。资产各阶段业务流程上, 通过资产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业务间的横向贯通, 实现资产实物管理、价值管理、信息管理“三流”合一的资产全过程、全费用、全系统的全寿命周期闭环管理。资产单体过程管控以项目为依托, 从资产的角度进行全过程梳理, 核心是以资产在设计状态、物料状态、投运状态、退役状态、报废状态的全过程体现, 展现资产从设计到报废处置不同时期的体现形式 (见图3) 。

3.2 系统网架与风险预控

从设备到回路到系统网架的事后评估积累了相应的技术参数、运行事件、缺陷、故障、网络拓扑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统计与核算, 可以得到设备、回路、系统网架的可靠性指标, 再结合设备、回路、系统网架的现状, 核算出故障率、融入故障后产生的经济损失预测, 便可分析出按照货币价值衡量的系统与网架的风险 (见图4) 。

4“事后评估”与经验积累

在每项资产管理工作结束后开展后评估十分重要, 不仅仅是对本次工作的回顾与提升, 还是下次工作“事前决策”与“事中预控”的基础, 同时, 工作积累下来的信息也需要更加合理地储存与规划, 与不同工作的历史信息更加合理完整的融合, 才能不断地积累以完善管理体系, 是提升绩效的必要手段。

4.1 规划设计阶段

电网规划工作需要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角度对电网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敏感性等分析。按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最终选取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综合评价最优的电网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根据外围及网架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正。每一份规划方案都需要以信息化手段保存, 并辅以时间、类型、规模等分类方式, 还需要开展周期性的电网规划后评估, 对每一项电网规划是否在预订时间内解决了用电需求, 是否出现过度规划或者规划不足的情况, 每个周期的后评估结论应该作为规划方案的终身履历[8]。

项目立项工作需要基于电网规划对基建、技改、大修等资本性和成本性投入项目进行可研、投资估算的设计及编制。结合电网规划进行多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估, 不仅考虑项目建设投资, 还要对项目投产后服役期间的运维成本、使用寿命、安全可靠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围绕企业经营状况与发展规划, 在公司历年年度计划/预算实际执行的基础上, 综合平衡各类项目的资金需求, 对基建、技改、大修、小型基建、营销等各类项目进行投资风险评估后, 做出综合决策或项目整合, 形成公司层面统一的年度计划/预算。无论是否立项成功, 项目库的积累十分重要, “向前看”需要对每个项目做好与规划方案的对应, “向后看”需要评估每个项目的建设成效, 长此以往, 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 避免重复立项。

4.2 采购建设阶段

物资采购工作需要基于项目物资需求进行统一招标或邀标采购, 在评标过程中参考供应商评估结果, 并逐步引入LCC评标方法, 强化设备监造和抽检管理, 利用信息平台实现物资的统一采购、储备及配送, 及时准确提供综合成本最优的项目建设所需物资。采购过程中特别需要做好物料信息的准确记录与跟踪, 通过采购申请单、配送验收单与领料工作任务单做好与设备、资产信息的集成对应, 详细记录设备监造信息, 通过获取运行检修阶段与退役报废阶段的设备资产运行履历, 加强供应商综合实力评估的客观性与指导意义[9]。

工程建设工作需要根据年度计划预算确定的项目投资与规模, 从进度、质量以及资金和成本控制角度对项目执行全过程进行管理。将项目预算执行从事后控制转为事前控制, 项目执行中所发生费用应归结到对应科目。确保工程完工后及时准确地出具工程竣工验收清单和结算信息支持投运转资工作。根据验收设备清单, 进行设备核对和投运前设备技术参数的整理、完善, 及时准确完成资产移交、创建设备台账, 投入运行。编制竣工决算书, 完成项目转资工作。

4.3 运行检修阶段

运行检修工作需要基于检修策略 (确定检测或状态监测周期) 和资产状态评估结果确定年度运行检测计划, 并对此类工作的执行进行闭环管理。将收集到的状态信息及时反馈至资产状态评估流程, 分析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基于资产策略及运行检测结果制定维护检修计划。以工单为主线对维护检修任务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维护检修成本。将维护检修过程中收集的技术参数和资产表现信息反馈至资产状态评估流程。设备运维过程中的各种缺陷故障信息、检修抢修信息 (包括成本) 等都需要作为设备履历保留下来, 需要持续开展设备状态评估, 了解设备自身当前状况, 为设备资产在运行检修工作上的“事中预控”与“事前决策”打下基础[10,11]。

备品备件工作需要对设备类型、运行状况、历史故障数据等统计信息进行综合风险评价, 根据设备故障发生几率、影响程度、可替换性及其配置的综合成本等因素, 确定备品备件的配置标准、储备方式、使用和管理流程。建立各类备品备件的储备定额标准, 减少同品种备件的多份备库, 实现备品备件的信息共享;为运维、检修、抢修提供可靠保障;对超出备品备件配置标准的备品备件通过工程建设 (初步设计阶段) 渠道进行再利用。还需要加强备品备件的跟踪管理, 无论是现场备用还是仓储, 都需要做好履历等级, 防止出现设备履历断档期[12]。

4.4 退役报废阶段

技术改造工作需要基于运行检修阶段的技术特性、运行年限、负荷信息等数据信息对资产状态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需要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的设备或设备家族制定相应的技改策略, 提出技术改造需求。并将此需求信息反馈到技改规划中, 形成资产全寿命的闭环管理。不能丢失技改工作对设备资产的各项属性的调整信息, 对于资产净值的调整要全面合理, 符合设备运行寿命规律。

退役处置工作需要根据资产状态评估结果对退役资产做出甄别, 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再利用、转为备品、评估转让或报废处理等处置方案。规范退役资产的再利用、报废处置回收及处置评估工作, 将退役资产处置的评估结果反馈至资产策略制定和供应商评估。对于再利用、转为备品、评估转让的资产, 需确保其履历信息的完整性。

5 评估决策系统与样例分析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是根据以上业务需求设计研制的专业信息系统, 是为满足企业资产精益化管理的要求, 通过可动态配置的资产评估模型、全网贯通的资产评估流程、特征关联的资产决策辅助与实时项目流程管控, 按照分节点、各阶段、全过程3个层面实现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流程和过程管控, 实现对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成效、工作质量、工作流程运转效率的整体评估决策。

5.1“事后评估”与“事前决策”的系统应用

目前, 通过“事后评估”积累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基础数据包括资产基础台账、资产LCC各阶段成本。结合实际数据, 可以分析资产全寿命周期内各种成本对资产的影响情况, 以某一主变“SFP9-120000/220”型号, 生产日期为2000年前后, 按照不同厂家以年周期费用进行分析 (见表1) 。分析时, 通过对各网省公司历史报废信息、设备历年检修费用、资产质量评估报告可分析出该类资产经济寿命年限, 作为该资产最佳使用年限。年度检修费用是按照预防性检修策略取3年, 状态检修策略按6年周期内所有费用的平均值获得。

由表1可见, “制造商1”初始投入是“制造商3”的2.38倍, 但设备投运后, 其“经济寿命年限”指标高于后者、日常运维与检修费用要远低于后者, 因此在设备选型上要优先考虑“制造商1”的产品, 改变以往仅重视前期投资, 忽视后期投入的采购策略。这对于开展后续规划设计、物资采购工作具有“事前决策”的指导意义。

为了对资产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成本比例进行分析, 选取在资产管理精益化水平较高区域进行基础数据抽取与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 资产管理关键基础数据现阶段难以满足同时间段内采样要求, 因此采用以下方式解决数据采集要求。

1) 以2004–2009年间运行的220 k V电压等级进行“运维”相关费用分析, 该阶段已完成资产阶段成本经益化管理要求。

2) 资产退役报废基础数据可采用2004–2009年间资产数据, 通过对该数据分析, 获得相关220 k V电压等级资产的“使用寿命”情况, 对特殊数据进行剔除并结合设备运行实际情况, 分析获得某类资产的“经济寿命”。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资产各周期内成本分析, 结果如图5所示。

5.2“事中预控”的系统应用

评估决策系统通过动态过程性指标定义, 可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关键环节业务管控, 实时发现管理薄弱环节, 实现“事中预控”的目的 (见表2) 。

通过对各公司未及时转资情况调研, 可发现转资环节中的管理薄弱环节 (见图6) :转资周期1年以上, 基本属于“重点工程”类项目, 工程未立项或在审批中, 不满足转资条件, 需加强早规划、早预算, 杜绝仓促上马项目, 降低资产运营风险;转资周期1年以内, 基本属于工程实施进度协调问题, 包括特殊施工环境、主设备采购与安装、临时技术变更、工程结算缓慢等, 需加强设计方案的评审、主设备采购责任制、典型设计应用、工程预决策实时跟踪与监督, 提高基建环节实施进度。

6结语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是有效规范电网企业发展流程, 最大化利用和节省资本花费, 寻求最大效益和最大利益化的长远管理体系, 是电网企业需要学习和实施的有效管理手段。实现这一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结合初期的讨论与研究, 以制定详尽有效的方案;中期及时监控收集数据, 以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后期总结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与优点, 以进行完整的评估和有效的经验积累。总之, 要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要求的不仅仅一个阶段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依照资产寿命的全周期进行有效的规划, 实时调整监控, 及时总结和改进。这需要的不仅是管理制度和软件系统的支持, 也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对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意识, 树立对待资产管理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资产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真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摘要:为了更好地帮助国家电网公司解决资产成本分析与运营效率分析等问题, 在充分考虑设备维护成本、运行可靠性等因素的前提下, 采用从时间、对象、管理3个维度分析的“事前评估决策、事中管控优化与事后评价提升”方法, 开展了基于状态和风险评价的资产全寿命管理工作, 并将其落实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中, 找出了资产的设计、采购与运维优化策略。目前该方法已在国家电网公司全面部署, 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事前评估决策,事中管控优化,事后评价提升,资产成本分析,转资及时率分析,评估决策系统

参考文献

[1]帅军庆.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2]李葆文.现代设备资产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沈力, 腾乐天, 徐宛容.用于衡量资产管理实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华东电力, 2010, 38 (3) :432–435.SHEN Li, TENG Le-tian, XU Wan-rong.A newly developed KPI framework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asset management performance[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2010, 38 (3) :432–435.

[4]黄华炜, 陆一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的研究[J].华东电力, 2009, 37 (10) :1764–1766.HUANG Hua-wei, LU Yi-chun.Study of criterion systems on li 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2009, 37 (10) :1764–1766.

[5]张勇, 李云峰.基于MIMS分析诊断模型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华东电力, 2010, 38 (8) :1132–1137.ZHANG Yong, LI Yun-feng.A Study of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assets life cycle management based on MIMS model[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2010, 38 (8) :1132–1137.

[6]腾乐天, 徐宛容, 谢伟.以全寿命周期理念支撑的可持续资产管理[J].华东电力, 2010, 38 (9) :1316–1319.TENG Le-tian, XU Wan-rong, XIE Wei.Sustainable asset management based on principle of life cycle[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2010, 38 (9) :1316–1319.

[7]李云峰, 张勇.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框架体系研究[J].华东电力, 2010, 38 (8) :1126–1131.LI Yun-feng, ZHANG Yong.A study of framework of assets life cycle management in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2010, 38 (8) :1126–1131.

[8]张建平, 胡建绩.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35 (10) :1–7.ZHANG Jian-ping, HU Jian-ji.Design of smart grid oriented adaptive planning syst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1, 35 (10) :1–7.

[9]陆爽, 陈红兵, 肖福利.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物资采购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电力, 2010, 38 (9) :1323–1326.LU Shuang, CHEN Hong-bing, XIAO Fu-li.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 in materials procurement[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2010, 38 (9) :1323–1326.

[10]李轶轮, 葛巍.基于LCAM的运行维护成本预算管理应用研究[J].新会计, 2010 (1) :42–44, 47.LI Yi-lun, GE We.Applied research based 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s budget management of LCAM[J].Modern Accounting, 2010 (1) :42–44, 47.

[11]沈京京.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探索[J].华东电力, 2008, 36 (12) :122–124.SHEN Jing-jing.Exploration of assets life cycle management for grid enterprises[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2008, 36 (12) :122–124.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10

一、供电企业资产清查现状

1. 货币资金方面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工作的推进, 供电企业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为提升资金规模效益, 网省公司构建统一资金池, 通过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加强对供电企业资金管控。然而在资金的实际拨付使用过程中, 资本性资金与费用性资金容易混用。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看, 虽然未体现未达账项, 但是往来款中存在长期挂账的银行收款, 主要是各种营业性收费银行收款后营业厅相关收款手续未到达财务部门, 导致部份营业性收费长期挂账。

2. 应收电费方面

应收电费是供电企业最主要的应收账款, 作为定向、定区域、定客户销售的特殊产品, 供电企业与用户按规定流程签订供电合同, 明确电费的结算时间、结算方式、违约后的处理等, 保证电费及时回收。供电企业应收电费推行分次结算、电费充值卡等业务后, 应收电费余额得到控制, 金额不大。

3. 存货、工程物资方面

供电企业存货、工程物资金额巨大, 物资入库后结算不及时, 财务暂估物资金额较大。库存物资中少数物资年限长, 使用价值不高, 长期未做处理。工程完工后多余物资退料手续不齐全, 部分退料在财务账上未充分体现。废旧物资退料后进行销售处理, 仍能继续使用的退料缺乏有效的流转再利用机制, 容易造成浪费。

4. 在建工程方面

供电企业工程项目多, 部分工程历时长。清查过程中, 发现部分工程结算不及时, 完工后未及时办理转资手续, 在建工程长期挂账。工程结算转资空有制度, 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导致制度执行不力。

5.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方面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种类繁多, 金额巨大, 存放分散, 移动频繁。供电企业中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固定资产账、卡、物不一致;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 暂估时间过长;固定资产来源多, 产权不明晰。部分无形资产未在财务账面反映, 无对应资产卡片。

从历年的清查结果看, 清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容易重复发生, 屡查屡犯, 资产清查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主要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资产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导致资产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 无法落实责任。第二, 对资产清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 查到问题后针对具体业务处理后, 未从根本上考虑问题存在的根源、未完善问题环节的内控流程。第三, 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意识不够, 未充分履行资产管理职责, 只注重资产的使用, 不注意日常管理。

二、供电企业资产清查处置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 定期组织, 有序开展资产清查

供电企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资产清查, 首先要摸清家底, 在熟知自己家底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资产的下一步处理。资产清查应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 成立对应的资产管理网络, 在清查的过程中要力求细致, 不仅要清查资产的数量, 使用年限, 还要根据清查的结果制定资产清查处置的方案, 保证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有效落实。

2. 落实责任, 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制定资产清查处置制度, 明确资产清查中各部门职责。根据资产清查结果, 针对具体问题, 落实整改方案、时限。仔细分析资产管理问题环节, 分析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完善资产管理流程, 从根本上解决资产清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避免资产清查流于形势。

3. 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 推进资产管理工作

利用信息化软件平台, 推进资产管理工作。通过软件, 可以固化资产管理流程, 根据职责授权, 可以设定跨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时间、内容。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 可以使资产管理工作得到可靠的技术保证, 大副提高工作效率。

4. 完善资产日常管理制度, 明确资产管理责任

供电企业资产规模大, 资产管理复杂, 开展难度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资产清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需从源头开始, 完善资产日常管理制度。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 明确资产责任部门, 明确资产管理人, 责任人。建立健全资产日常管理机制, 是加强资产管理的必然要求。

5. 建立资产管理考核机制

针对管理制度齐全, 但是制度执行不力, 各部门相互推诿, 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 建立资产管理考核机制。制度应明确资产管理各部门工作职责, 根据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奖惩措施。完善的考核机制可以避免管理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督促各部门承担起应付的管理职责, 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性。

6. 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管职责

在各类资产的日常管理中, 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如在存货的定期盘点中, 监察、审计部门参与盘点, 对盘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由监察、审计部门监督整改落实情况。监察、审计等监管部门的参与, 可以对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全过程监督。

7. 定期培训、提高资产管理有关人员业务能力

技校固定资产管理探讨 篇11

关键词:技校;固定资产;管理

1 技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技校为了提升装备、焕发活力、提高教学档次,购进大批教学实习设备,为学校在职业培训的市场竞争中谋一席之地。但由于学校改制不完善,各种制度和措施都没有落实到实处,许多技校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存在不少问题。

购置设备、建造设施把关不严质量差。技校设备的购置目前已走上政府采购的轨道,堵塞了吃回扣风的源头。但质量问题仍然困扰着技校的发展。如基建工程把关不严,采购低等劣质原材料、偷工减料、吃喝送礼等导致豆腐渣工程的产生;有的实习用设备由于质量不过关,停留在维修阶段或闲置在库房里造成固定资产浪费;能用的又一天24小时在运转,学生实习还得分批分组进行;由于负荷大,不但造成设备的恶性磨损、寿命缩短,还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不利。

设备设施安全防范差。技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虽然制订有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但由于安全意识差,防范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防火、防雷等设施非常陈旧,达不到国家的要求;没有防盗设施等。如灭火器不按照规定面积进行安装和定期更换、不懂得使用;避雷装置不进行定期检测;没有防盗监控灯等。

管理落后,流失严重。绝大部分技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方法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上。有的专业藏书造册不科学、无专业人员保管、借了不还、损坏不赔偿等行为非常严重。如有的技校收录机、影碟机、高级照照相机等因无专人保管流失非常严重。

2加强技校固定资产科学管理的主要措施

2.1 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期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周期长,中等职校领导和财会部门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学校资金的实际情况,分析和预测固定资产的规模和预算工作。在筹建方面尽可以争取政府的支持或通过校企合作、股份制形式筹到资金,减少学校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风险。

2.2 严把设备质量采购关

要把好设备的质量采购关,首先单位领导对购买的设备必须集体讨论亲自过问,充分发挥领导的主导作用。其次专业技术人员是把好设备采购关的关键。产品的性能、技术特征和使用寿命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一清二楚,坚决堵绝低等劣质设备进入学校。再次设立监督台、监督岗对采购的设备进行严格验收。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买到最前沿、最先进、质量最好的设备。使学生在实习中学到一技之长,保证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2.3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制度建设要依法制订,以人为本,科学落实。对实习用设施的管理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和使用程序:(1)成立机构、实行领导值班制度,加强对安全的检查工作。(2)加强安全防范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举办各种形式的安全专题报告会,提高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3)设岗立制形成制度,规定一个月一次的安隐患大检查,建立个人自查、科室整查、学校督查的制度及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常查用电设施,发现电线破损、开关损坏等要及时进行维修处理,确保用电安全。(4)加强防盗管理。把实验设备作为重点防盗对象,安放监控灯、保安人员做好轮班检查工作。(5)制订消防培训制度。

2.4 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管理人才

固定资产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仓库管理者必须懂得一定的会计知识,做好固定资产出入库明细账登记工作和财产清查工作;教學设备、设施的管理必须懂得维修知识具有一定的工作责任心。达不到要求的必须进行培训、换岗。把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各级岗位责任制的范围。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奖、定罚,对于管理好的科室或个人按考核指标综合奖励;对于管理不当除批评教育外还必须给予处罚;对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不断的探讨实践中经过不断深化改革,我坚信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水耀.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8,(4).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篇12

中铝重庆分公司EAM设备管理系统包括:资产管理、技术档案管理、运行管理、点检管理、维护管理、维修管理、特种设备管理、专用设备管理、备件管理、基础管理10个部分。其中资产管理模块主要对设备台账进行管理, 覆盖设备从立卡到失效的整个使用过程, 设备资产管理包括设备立卡、调拨、封存、闲置、启用、报废、处置等, 同时对设备进行相应的统计。

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需要, 固定资产管理员将把设备管理的对象纳入到设备台账中。这些管理对象从设备角度看是有层关系的, 通过设备卡片中主设备系统来建立这种层次关系;从资产角度看, 一个资产可以包含多台设备, 一台设备也可以不是资产 (原值不到2000元) 或者是从属于某一个资产的设备 (附属电机) , 为了便于用户查询设备, 本系统建立设备类别树、设备层次树、设备图形驱动等功能来满足需求。

EAM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设备变动业务自动改变设备的管理状态即在用、封存、闲置、出租、报废、盘亏, 见表1。

二、EAM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编号必须统一。公司在设计阶段由于工艺、电气、自控等专业沟通不好, 各专业使用自己的设备编号, 造成了设备名称的混乱, 也无法向EAM资产管理系统输入设备台账, 为此召开了多次专题会, 由于单独修改某个系统编号工作量太大, 只好重新编写设备管理子系统的编号, 把其他编号附到后边。

2.技术业务骨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全程参与。技术业务骨干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和执行者。因为, 无论是在需求的调研、业务流程的固化, 还是在功能的测试、数据的采集等工作上, 业务骨干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避免“反复工作”的出现、设计与实际的脱节、管理思想的无法落实等问题, 起到承上启下、以点代面的作用。

3.业务流程必须明确。业务流程的办理方式是无法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

4.加强培训。培训是一个企业资产管理系统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只有从系统开始建立就让相关人员多参与多学习, 尽快掌握操作方法, 熟悉业务流程, 才能尽快使EAM资产管理系统顺利运行。

5.不断改进。设备管理子系统相关数据录入系统后,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不断完善改进, 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 把变革进行到底, 才能满足企业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工程机械的维护管理下一篇:多效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