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乏问题

2024-06-26

匮乏问题(共12篇)

匮乏问题 篇1

一、我国旅行社中高端人才匮乏的现状

根据笔者对杭州、上海、温州、深圳、北京、湖南以及西部地区旅游城市的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旅行社主要有以下几类中高端人才极其匮乏:

1. 熟悉国际惯例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

如:懂开发经营和内部管理、具有涉外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全球经营能力的旅游企业家;通晓外语、能够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经理人才及擅长同外国领事馆打交道, 在异国有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端旅游专才。

2. 高端市场策划人才。

能把握市场走势和导向, 旅游知识面宽泛, 深谙市场运作的策划人才。如:旅游策划专员、旅游策划师、旅游策划主管和旅游策划和营销项目经理、线路设计方面的精英人才等。深圳、上海等地区目前特别需要奖励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策划、会议策划与管理、节事活动组织与管理、商旅管理、农业旅游等中高端人才。

3. 旅游行业所需的新兴专业复合型人才。

如高级旅游经济师、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咨询师、旅游资本运营等方面人才。尤其是有资深行业背景、人脉丰富的商务旅行销售人才。由于旅游行业的从业者绝大多数是旅游专业出身, 多数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多是导游与业务出身, 受到一定学历和专业限制。但随着市场细分, 旅游行业越来越需要一些如历史、建筑、生物、环保、经济等相关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4. 传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经验丰富的旅游计调人才、高级翻译、高级导游、小语种导游等。熟悉国内外旅游线路和景点、酒店、交通以及导游的状况, 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的旅游计调经理、旅游计调导游人员。数据表明, 国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导游仅8万多名, 特级导游只有数十名, 高级导游也仅几百名, 2008年奥运会后, 中国国际知名度增强, 境外游客增势强劲, 但很多旅行社更极端短缺小语种导游, “后奥运”旅游人才奇缺。

5. 高素质的民旅游特色人才匮乏。

西部12省、市、区中的多数都属于以少数民族居民为主的区域, 民族风情浓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目前存在的矛盾是, 那些精通少数民族风情的村民, 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而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不甘心扎根于山区从事少数民族民俗研究和实际工作。如:湖南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张家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民俗风情文化开发人才缺乏。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精通少数民族风情的人才, 特有的旅游资源并未形成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旅行社中高端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

1. 旅行社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不高。

深圳市一项调查表明, 导游员的社会地位在所有职业排名中仅名列87位。整个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存在的认识偏差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在这个行业长期工作下去。且由于工作时间的不规律和工作持续时间长产生的生理上的压力, 行业管理要求严格和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压力, 缺乏家庭和企业乃至社会支持所产生的压力, 高危工作环境的压力以及职业竞争所产生的压力更容易使从业人员身心疲惫。缺乏以旅游业为终身职业的目标, 认为干几年就必须另谋高就, 高素质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 客观上推动了员工的流失。

2. 旅行社的“两低”性质与选聘标准和当前人才的价值取向不平衡。

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了该行业的前途, 而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则一定是向着前景广阔的行业流动。由于我国旅行社技术含量低和进入门槛低, 各种人员参差不齐, 往往会使那些对职业生涯充满很高期望的人才望而却步。如:过去外语专业本科生普遍选择旅行社是因为当时的境外游客多于国内游客, 旅行社则是当时少有的几个聘用外语人才的行业, 而随着大量外资企业对外语人才需要的急剧增长, 同时导游收入相对下降, 使得旅行社仅仅成了这些外语人才的多项选择之一, 甚至是末项选择。同时旅行社也在不断地“流失”着出色的外语人才。

3. 旅行社的包部与挂靠造成中高端人才的轻易流失。

由于市场管理不规范, 旅行社花了大量的力气与金钱让人才去开拓业务、建立与客户的关系。但是当人才通过公司的培养, 有了一定的业务资本之后, 经不住诱惑就轻易地跳出了旅行社, 做起了包部和挂靠。进行挂靠、承包, 无论是旅行社还是部门, 短期行为都非常严重。出了问题, 挂靠承包人员一走了之, 旅行社则与其一刀两断, 将责任全部推给挂靠、承包者, 并用已经撤销该部门、其负责人不是旅行社员工、全是其个人行为等来推卸责任, 成为扰乱旅行社市场、引发质量投诉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进而造成人才流失, 也不利于培养。

4. 旅游院校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各旅游院系的专业与课程设置缺乏对旅游市场的调查与研究。有些院校只重视培养富有语言能力的导游型人才, 很少有高学历,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MBA管理人才, 导致了中高端人才的匮乏。以湖南省为例, 目前, 湖南省没有一所院校培养旅游企业急需的旅游电子商务、渡假管理、会展策划、景区规划、宣传促销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与旅游相关的教育机构, 培养的人员主要集中在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职业大专等三个层次, 一些综合大学设立的相关专业,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畅通的教学体系。

5. 我国旅行社缺乏成熟的人才观和用人机制, 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创新不够。

旅行社强调制度的约束性和控制性, 缺少激励机制, 不愿花代价去吸引高素质人才, 或者留不住人才。对现有的中高级人才的培养缺少整体开发的意识, 造成中高端人才行业外流失。重招聘不重培养、培训效果不理想和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在培训手段和方法上较为单一, 缺乏创新。很多旅行社对旅游继续教育和旅游培训的认识不到位, 寄希望于能够招聘不经培训直接上岗的“熟练工”, 而不愿意在人才资源培育上下功夫。人才后续培训力度不够, 导致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青年人才很少。虽然年年办培训班, 但培训效果不尽人意。调查反馈的结果表明, 绝大部分旅行社是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 讲课人员大部分是企业内部人员, 外聘人员较少;外出培训以本省居多, 而出省培训较少;由于培训教师视野、理论水平、教学方法多方面的局限, 培训效果不理想是必然结果。此外, 许多旅行社在培训经费的投入方面仍然是很有限的, 与国外许多优秀旅行社将营业收入的1~2%用于培训比较起来, 相差甚远。

三、对策探讨

1. 实施梯级人才培养计划, 加快推进完善旅游院校人力资源教育体系。

一方面, 针对旅行社普遍存在的层次低, 中高级人才短缺的现状, 为了满足旅游人才升级的需要, 从专科、专升本、本升研的梯级人才培养上加快步伐。如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在建成自考专科、专科升本科、研究生进修及硕士研究生梯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 还在今年的旅游管理自考专业试点出台了专升本套读班, 进一步方便了在职人员的升级。另外, 专门针对旅游专业而设置的旅游MBA也正在酝酿之中。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旅游系在加强本科生培养力度的同时, 也加大了在职人员专升本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 加大高等专业院校或专业系的建设力度, 在本科阶段以理论基础为主, 培养有实务能力的中级年轻管理人才;在硕士阶段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吸收一定比例在职中高级管理人才进行系统深造;在博士阶段培养旅游业师资和研究人才。

2. 大力构建旅游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体系。

组织国际化培训, 主要依赖“请进来”与“走出去”这一创新培训模式。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旅游企业领袖、政府高级官员来授课指导。2004年杭州启动的IDEA (国际高级旅游目的地管理师) 培训及资格认证项目是对“请进来”模式的初步尝试。将国际顶尖的教师从国外请到国内来上课, 与此同时, 还要进一步开展“走出去”的培训模式。而“走出 (下转第239页) (上接第237页) 去”模式则是为了让从业人员了解国外先进经验的发展状况, 开拓眼界, 增长见识, 在实践中学习。联系国外著名旅游企业, 将优秀的旅游业人才, 推荐前往国外的旅游院校和大型旅游企业, 如美国PURDUE大学、托马斯库克旅游集团等, 进行培训和研修。

3. 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和短缺专业人才。

第一, 旅行社设奖学金挽留流失人才。广东一知名旅行社出资11万余元在广州大学旅游学院设立奖学金, 以期挽留住旅游人才。该社拨出的奖学金将分3年对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的中法项目和国内项目中优秀的全日制二、三年级本科学生进行学期和学年度奖励。第二, 大力培养外语服务人才,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外语培训, 特别是英语、日语、韩语的培训, 提高人才的国际化程度。旅行社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定向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据悉, 此前武汉东星国旅与武汉交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创办航空服务与旅游专业, 并独立编写自己的旅游教材。第三, 跨地区引进和吸收人才。如:大力引进懂日语、韩语、马来语、泰语、德语等小语种的紧缺导游人才, 引进会议会展策划、营销与管理人才, 目的地或旅游区营销与产品策划人才, 中层、基层服务的“蓝领”技师等紧缺急需人才等。广州南湖国旅西部假期旅行社以每年30万元底薪重金招揽出境游专才。专门负责所属旅行社的出境游线路深度设计与管理, 涉及欧洲游、澳新游、日韩游、非洲游等领域。

4. 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推动和完善旅游咨询师的认证工作。

我国旅行社行业的职业认证目前只有两类, 即导游资格证书和旅行社总经理 (部门经理) 岗位职务培训证书。对于为数众多的其他旅游从业人员, 尚无合适的职业能力认证项目。旅游咨询师的职业定义为“从事为旅游团体或个人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及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 分为助理旅游咨询师、旅游咨询师和高级旅游咨询师3个级别。据统计, 目前我国从事旅行咨询服务的人员已经超过300万人, 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上海举办世博会, 急需各类专业人才20万, 其中大约60%的人员将从事旅行咨询服务工作。北京世健联管理咨询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第一阶段, 旅游咨询师将首先出现在各大旅行社、高星级酒店。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旅游咨询业务将逐渐独立, 出现大批旅游咨询公司, 像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一样成为专门机构。

5. 加强民族旅游特色人才的培养。

让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民族歌舞进学校, 进课堂, 实现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 从青少年抓起。如湖南省可在省会长沙和湘西地区的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及规划设计、市场营销、民族工艺、民族歌舞等专业, 加紧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 民族文化产业创意人才, 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和民族文化旅游管理人才, 为发展湘西地区民族文化旅游提供生力军。

摘要: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 人才成为首要问题。旅行社业作为旅游企业的核心, 由于竞争的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 懂管理、擅经营、通外语的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匮乏问题突出, 导致了旅游人才供给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远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对人才的渴求。文章针对旅行社中高端人才匮乏的现状, 分析形成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旅行社,中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参考文献

[1].闺秦勤.旅游人才跳槽现象理性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12)

[2].王远中.旅行社的包部和挂靠.还适合当今旅游市场吗[N].清远日报, 2009.2.19

[3].蔡艳丽.应届生争破头旅行社为招才愁.新华网, 2008.3.31

[4].旅行社为何留不住人才——读《旅行社老总的烦心事有感》[N].中国旅游报, 2009.4.25

匮乏问题 篇2

单调:只有一种的或重复而缺少变化。

缺少:短缺;缺乏。

贫乏:贫穷;穷困。

相似词:

石室金匮:亦作“石室金鐀”。古代国家收藏重要文献的地方。

不乏:不缺少。

解乏:解除疲乏,恢复体力

穷乏:1.亦作“穷覂”。 2.穷困;匮乏。 3.指贫困的人。 4.古谓国无供给三年之用的积储。

乏力:①身体疲倦 ,没有力气。 ②没有能力;能力不足。

空乏:①穷困。 ②空虚而乏味

匮乏造句

1、由于自身银产量的匮乏,白银在前朝从未扮演过主币角色。

2、俄罗斯人在休息室里重复着那些鼓劲的话,但进攻力的匮乏让涅波终于开始承认进攻上有些不足。

3、金门县自来水厂表示,明年5月以前民生用水不虞匮乏。

4、匮乏和需要可以打破信仰和誓言。

5、“政府”绝不要以为人才不虞匮乏,觉得总有低阶公务员想要向上爬,也还有很多人盼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够当上政务官。

6、还有一些继续在小区流浪的猫儿,也同样得到她的照顾;她在固定的几个点,定时摆放了猫食,让它们不虞匮乏。

7、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和不虞匮乏的自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思想旗帜,也是现代文明的标杆和现代国家的制度。

8、比如僖宗赏赐无度,动不动就赐给乐工和伎人钱财,而且数目巨大,多以万计,因而导致国用匮乏。

9、不仅如此,不虞匮乏的生产要素非但不能提供正向的激励作用,还可能会反向地抑制竞争优势。

10、1984年11月,表演工作坊在台北阳明山赖声川和丁乃竺家的客厅中宣布成立,那是台湾戏剧表演匮乏、舞台剧团极度稀少的年代。

11、所有的生活物质都非常匮乏,因此就实行凭票供应。

12、特侦组已查出,台湾大企业家给陈致中夫妇的结婚贺礼,有1万、数万美元的旅行支票,二人结婚在美生活费用应不虞匮乏,黄百禄不须帮忙负担。

13、情况很不好,洛阳贼党在一月便起兵反叛,洛阳大乱,官仓衙门民房被烧毁的不计其数,目下京师物资十分匮乏,要剿灭黄巾实在困难。

14、既然太子已经写清楚了条陈,何不让中官去办?难道大明已经人力匮乏,以至于要十五岁的太子亲自去做了么!

15、此时的另立门户对他而言并非喜事和荣光,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资源匮乏、国民素质低下、强敌环绕、夹缝求生的小城池。

16、山内各村疃小民又皆极贫之户,财力匮乏,不足自卫,以至扶老携幼,露宿涧壑,儿啼女呼,残酷不堪言状。

17、而这一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下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底栖生物匮乏,潮间带自然生境遭到破坏。

18、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乐的结果,“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

19、希腊医院因资金匮乏扣押新生婴儿索要破腹产费。

20、去年入夏连续高温,具茨山管委会青岗庙村地处山区,水源匮乏,个别村组人畜饮水告急。

21、八百壮士在孤军营,精神食粮从来不虞匮乏。

22、民众博弈权的匮乏,使“猫鼠同眠”的现象得以长期存在。

23、她呼吁当局必须见微知着,透过此次惨重火灾,反思南部整体医疗资源是否已经面临匮乏、城乡间照护资源落差是否过大。

24、来九雁山寻觅绫罗草也是无可奈何的举动,正是发育长身体冲刺炼体二层的时候,要是缺了营养、气血匮乏,留下隐患那就麻烦了。

25、战争年代,条件艰苦,物质匮乏,虽粗衣粝食,但人人自奋,精神不倒,终于从危机和困难中崛起。

26、且林鸿明财经背景雄厚,如果逃亡,生活必不虞匮乏,若准交保、无法确信能准时到庭,下午裁定羁押禁见。

27、艺术影院在北京日趋火热,但上乘之作的匮乏成为制约艺术影院发展的最大障碍。

28、昔闻判司论此事,凡选人或需次多年,旅食匮乏;或赴官远地,资斧艰难,此不得已而举债。

29、物质匮乏的年代也盛载了刘卫兵的`个人回忆。

30、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人多地少,干旱多灾,资源匮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31、不要让他生活上有什么匮乏。

32、这使师资匮乏的问题更为严重。

33、匮乏者不知法律。

34、那是一个暂时匮乏和灾难迫在眉睫的清凉时代。

35、失业和匮乏的幽灵一直在对他们作祟是不能否认的。

36、随着石油的匮乏和价格上涨,天然气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37、自然资源匮乏的唯一经济判断是成本,而不是实物的稀缺。

38、历史上由于匮乏和混乱而毁掉的军队,比毁于敌人的努力多得多。

39、无论拥有的资源是充足还是匮乏,您都要确保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充分利用资源。

40、纽约市的中学和许多财政拮据、师资匮乏的城市中学一样,没有条件来培养非白种人。

41、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可免于匮乏及恐惧。

42、只要信靠上帝,内心永不匮乏。

43、在一些国家里没有对面包的匮乏。

44、“不浪费则不匮乏”是她最喜爱的格言。

平民建筑匮乏症 篇3

季元振进出学校时常常看到这一幕,每每感到沮丧但又无能为力。他总会想起老师梁思成的话,“建筑是为平民的。”

“落伍”的拙匠

季元振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职务退休之后就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担任总建筑师。设计院的办公楼门口有一块铜牌,上面写着“拙匠之门”。

“拙匠”是建筑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的自谦。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梁先生会给每一位新生讲第一堂课:“你们不要觉得建筑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是工匠而已。”1961年秋天,梁先生在讲这句话时,讲台下就坐着季元振。而梁思成的《拙匠随笔》就是季元振进入建筑系以后的启蒙读物。

当时建筑系的学生们爱唱一支歌,歌名是《建筑工人之歌》:前面总是无尽的原野,身后总是崭新的厂房。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

那时候,学生们对建筑的理解非常统一: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那个时候大家的需求是集体,设计是集体的,成果也是集体的。我们的愿望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季元振那一代人的建筑观念,在21世纪初的中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依然保持着集体设计的传统。设计师董岩在季元振带的设计四组工作,工作了三年多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四组的同事合作完成,项目虽然成功,但是功劳是记在设计院的。

一开始,董岩很羡慕去其他设计公司的同学,有的人已经开始独立给甲方做设计。但是后来董岩发现,他们大多数都在做商业项目设计,根本没下过工地,也没参与过建设,只是画了一张外形设计图交给甲方就算完工。他们越来越不重视设计的细节,做的设计也越来越抽象,很多人甚至都不去考虑自己做的设计能不能成为现实。

“各种媒体惊呼中国建筑已走向世界,似乎已经找到中国建筑的创作方向。果真如此吗?”季元振用手描了一个问号。“标新立异成了时髦,建筑成了工具,还有一批人唱赞歌。”

“我们这些追求建筑功能的人现在都是被淘汰了的,”在季元振看来,今天太多的建筑实现了少数人逐利的需求,但从来无法满足平民的根本居住需求,“主张标新立异的人,不光是业主,也有不少是建筑师和城市管理者。通过标新立异引起社会的关注,成了某些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建筑在这些人看来就是工具。”

“聋哑人”

在建筑界四十多年,季元振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沦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他越来越感觉到建筑和“平民”的本质渐行渐远,甚至完全缺失了。“建筑既不为贫民,也不向贫民开放,百姓已经完全失去了发声的权利,成了聋哑人。”

2009年时,某地筹办一场运动会闭幕式工程耗资十几个亿。季元振的一位朋友参与工程,他和所有涉及工程的人员都向当地政府签订了保密协议,工程情况一律不得向媒体曝光,违反者罚款。季元振不解:“这么大的工程,少数人怎么有权封锁建设的消息呢?”

二十多年前,季元振在英国,见到完全不同的城市公共建设程序。

当时,伦敦要拆掉一家废弃的电厂,准备将它改成游乐场。“这事儿在中国人看来太简单了,把土地拍卖,由开发商开发不就完了吗?”可是在伦敦人心中,这座建于1929年的电厂是他们心中的记忆,他们反对开发商的改建计划,政府也因此不能予以通过。

“在西方国家,人们有这样的共识,城市中的任何建设活动都要受到民众的监督,”任何重大的有关城市的建筑,从立项到方案都要得到市民的同意,“因为城市是属于民众的”。

在中国,季元振遇到的境况却完全相反:一次给地方政府项目做评审,他和发改委的人一同审核,他们一致认为这个建筑预算过高了,准备让当地政府削减预算。结果到了现场,发现大楼都已经盖好了。

“中国的建筑程序就是封锁。中国城市建设的规划程序里缺少了监督,在中国人看来,对媒体、对百姓封锁消息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应该如何监督,季元振举了一个例子:贝聿铭设计卢浮宫改扩建项目时,把方案和项目预算细节发表在法国的报刊上,经过一轮轮公开大讨论,贝聿铭一一回应质疑。足足讨论了三年,政府才通过决议。

“那些本该是公共建筑的项目,中国的百姓却没有一点参与意见的权利,甚至没有人想到公民也有决策的权利,”季元振感叹,“建筑是时代的镜子。看一个时代的建筑为谁而起,就知道社会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

谁为穷人盖房

季元振的设计院经常会接到达官贵人找他们设计豪宅,每户面积都有三五百平,有的甚至上千平。而接待用的贵宾楼,一套客房的卫生间就要五十平米。

“市场最容易满足最富有的那部分人的需要,却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建筑的灵魂是平民,最应该满足百姓的需要。”季元振对中国建筑最大的担忧就是,“中国缺乏平民建筑的思想。”

调到清华大学任教前,季元振在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工作过。因为多年和工地打交道,季元振十分关心农民工。在他看来,农民工是被忽略的一群人,“他们的工作已经是城市运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他们的收入怎么能解决居住问题?他们用血汗在支撑着城市,但谁来为这些穷人盖房子呢?”

季元振曾被请去给北京东四一带的房子做改造。结果他见到的却是一个院子里住了好几户人,每间小平房里都挤着几口人,实在没地方住,有人甚至想把院子后面一条两米多宽的马路,盖上顶当作厨房和卫生间。

2006年,国务院出台“国六条”,希望七成以上住房户型控制在九十平米以下。然而这些条款却遭到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强烈抵制。

“那时候,在学术界甚至大肆宣传九十平米的户型太小。”季元振一针见血,“这样的条款妨碍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赚钱,他们自然要千方百计地阻挠。”

最终“国六条”便不了了之。

“中国也有过好的例子。”季元振想了很久才说。“我说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南京的南湖居住区。”南京是季元振熟悉的城市,他在那里工作了27年。在季元振的记忆中,南京曾经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

1980年代初,南京市政府花巨资建设了南湖居住区,共建了60万平方米的住房,解决了一万户平民家庭的居住问题。搬进这个居住区的人都是普通的居民,他们在“文革”中下放到农村,“文革”后返城,一度没有房子住,就在马路边搭上了棚户。

“现在把钱都用到政绩工程上去了,国家的面子比穷人的生存重要得多。”季元振说。

保障房之变

季元振总在说,穷人解决住房问题,必须依靠政府资助的保障性住房。

可现实却令他心寒。

有一次一位开发商打电话告诉季元振,自己的项目被划拨到保障房项目,拿到一大笔补贴。季元振诧异的是,那个开发商的项目原是按照商品房的标准建的,有很多大户型。他问:“这么大的户型穷人哪里买得起?”开发商却说,“又不是卖给穷人,只是领导为了完成指标罢了”。在季元振看来,这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合伙耍的花招,它的背景是,住建部要求每个地方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保障房建设面积。

“更严重的问题是保障性住房是不是真的为平民而建,”季元振翻出报纸,上面登着深圳新建的保障房小区一千套住房却只卖出八十套。“120平米的房子,穷人哪里买得起?”

穷人买不起,开发商自然要想办法把房子卖出去,于是就放宽购买标准。

季元振认识的一些朋友在北京天通苑买了房子,而且都是大户型。天通苑是北京开发的大型经济适用房社区,几年前媒体曾爆出,这个小区的停车场上,停了大量的豪车。

“他们并不是真的没有房子住,而且天通苑的居住环境也并不适合他们,”季院振说,因为那时候天通苑的房子卖得很便宜,有闲钱的人就请单位开了低收入证明,很容易便拿到了指标。

开发商打着保障房的旗号盖大户型,地方政府又不严格监管购买条件,买这些保障房的人中不少是家里有钱有房的富人,富人再把房子租给北京的打工者。“保障房又变成了富人们赚钱的工具”。

季元振做过一项调研:香港公房的建设始于1954年,最初十年建设标准只有每人3.25平方米,但是这个标准是随着住房情况逐年增长的。而在新加坡1959年自治时,平均每户不到一间房,1960年成立住房发展局开始向有资格的居民出售或出租公共住房。西方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大约占到总的居民用房的50%以上,而欧洲部分发达国家要达到60%。

“给穷人盖房子还是得靠‘计划’,”季元振认为给穷人盖房子是政府的责任,“在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应该得到政府政策上和资金上的帮助解决住房问题。”

“建筑是人类盖的房子,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这是梁思成先生1953年在《建筑是什么》一文的开篇,季元振一直用这句话警醒自己,他没有忘记平民设计、为百姓盖房就是“拙匠”心中建筑的灵魂。

可是,其他人还记得吗?

季元振新书也叫《建筑是什么》,封面上干干净净,最醒目的设计就是一个长长的红色问号。

试析农村课程资源匮乏问题及对策 篇4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漩涡的中心。课程资源是一切课程内容的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成败与否。课程资源亦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及其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所必需的物力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本文取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即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我国现有80%以上的小学、60%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至2008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人数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4.1%。 (1) 由此观之,农村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也决定着整个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试以课程资源为角度,浅析农村课程资源匮乏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农村课程资源匮乏现状

2001年正式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2003年,国务院针对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虽然国家已给予农村教育明确的地位,但现实中却不容乐观。

1. 课程资源开发场域中农村边缘化。

众所周知,我国课程开发在具体操作过程上一般由城市推向农村。首先要经过城市试点,试点成功则以城市逐步向农村全面推广,不成功则依城市情况修正后推行。在课程开发空间上,存在着严重的“城市取向”,农村学校几乎无一席之地。现实中,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极度不均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等落后地区关注也不够。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不符合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造成水土不服。其次,在课程编写方面,依然是一种知识型专家主导模式:学科专家进行宏观规划,研究人员、少量的中小学骨干、教研员分组分工编写。这些人员往往是清一色的“城市居民”,他们对广大农村课程建设不甚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编写的教材提供给所有学生,在农村其课程利用有效性可想而知。

我国这次课程改革的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城市取向”现象严重。作为新课程改革主要受益者之一的农村学生,深受着“利益流失”之害。从课程资源开发上考虑,“城市化”开发思维忽视农村现存课程资源,造成农村课程资源匮乏,突破这单一思维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2. 农村课程财物资源严重缺乏。

财物资源是课程开发活动的基本支撑,缺乏必要的财力投资,课程活动就会失去生存和成长空间。经费问题是农村新课程改革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尤为严重。许多农村地区根本就不具备有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物质条件,全国有过半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负债累累。教育部统计,早在2002年7月全国累计拖欠教师工资总量据国家规定标准还有127.06亿元,仅2003年1至4月,全国新欠教师工资就达14.6亿元,涉及21个省,420个行政县。当前课程改革领域中,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补充。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个有机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中难以跨越的问题。但在农村中小学中,这似乎是一种奢望。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经费问题成为首当其冲的障碍,政府部门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投入有限,城乡差距当前仍存在。没有经费支持,课程开发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 农村课程人力资源偏低。

人力资源是课程活动的关键要素。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习惯于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案,固化服务于“应试教育”意识,自身无力去开发校本课程;其次,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进修机会少,缺少新课改的培训和信息交流,缺乏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技能。农村教师面临现实困难,而安于现状不会去挑战。再者,教师工资的拖欠无法满足日常生活费用,造成生活上的压力,教师也无心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总而言之,诸多因素导致了农村课程资源来源单一,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课程资源匮乏。

二、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

这次课程改革是新世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前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同时,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弥补农村课程资源的匮乏。

1. 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注重挖掘农村课程文化资源。

我国农村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民间教育资源,包括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物产交通、劳动资源等素材性资源,在某些方面,有城市无法比拟的课程资源。我们不能忽视它,而要充分挖掘它、凝聚它。例如,农村小学生在面对人教版《思想品德》中的城市图片时,头脑模糊不清,还不如给他们介绍一下家乡乡土乡情,因为在他们生活体验中,实物实情更加熟悉、亲切,更易被他们所接受。正是如此,学生原有的知识是知识增长的原点。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遵循这一规律,不能脱离农村儿童生活情景,不能让农村儿童的生活缺席于课程改革的场域中,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在我国,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忽视或者弱化农村中小学生这一群体。而要更多地关注广大农村学生,采用“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城市版本和农村版本,将农村学生周边生活反映到新课程改革中来。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要考虑到儿童的实际需要与兴趣。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依靠农村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改变传统教育下课程资源匮乏的现状。课程开发者要具有多元的课程资源价值观,更多地关注农村民俗风情,切莫置身城市去开发课程,到实践中去,到农村中去,捕捉适合于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的乡土课程资源。

2. 提高农村教师课改参与度,加强课程资源城乡对流。

首先,编订农村中小学教材,应让有能力的、优秀的,对农村教育有所了解的学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其唱主角,学科专家提供建议和策略。其次,建立全国范围内课程开发区域研发中心和网络,利用这一平台课程专家和教师能及时相互交流和开展援助研究。条件允许时,逐步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网络系统,衔接城市、农村和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农村教师要善于开发当地学校课程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挖掘资源,与国家课程形成一个有机体。

3. 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着力培养农村教师。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经费是农村新课程改革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课改经费问题是重中之重。建立农村新课程改革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定期拿出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农村教师素质建设,培养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另外,改革农村教师的工资供给机制,以利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改中来。

“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民性的运动,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合作,来推动课改的顺利进行。要加强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互通,建立学生、教师及课程开发者间的互动机制。这次课改任务艰巨,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探讨、研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 (美)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水资源匮乏调查报告 篇5

1. 1 生产生活用水持续紧张,生态环境变坏

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对于水环境的影响是致命的。由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缺失,以及 CO2 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特别是一些工业污染项目的开发,对于各条河流的干流和支流的生态环境,均产生了重要的破坏作用。在上游来水方面,以黄河为例,自 1986 年为转折点,总体呈减少趋势,特别是夏秋季明显减少,冬春季有所增多。

1. 2 超计划用水,湖泊、湿地水量锐减

全国地表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一直是采取多采、多取水的方式,从河流中进行取水作业,保障经济生活。这样的方法对于下游地区的影响巨大。自从我国实施主要河流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在全国一盘棋的总框架下,河流干流用水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调配,已不允许水资源匮乏地区占有过多。这使得作为地区蓄水池的当地中小湖泊、湿地进水量难以达到以往标准。

1. 3 水资源匮乏地区用水结构不合理

在水资源匮乏地区,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于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的行业发展,没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制度,存在部分小规模、低水平项目建设。对于用水和后期的治理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农业灌溉用水方面,由于水利改造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渠系灌溉用水利用程度偏低,在农业灌溉用水过程中的输水浪费较为突出。加之经济快速发展迅速,水资源需求大大增强,使现有水资源承载压力过大等等,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势,成为水资源匮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

2 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2. 1 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合理推进水资源科学利用

水资源匮乏地区,要认真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和要求,对众多的自然水域不能只索取不投入,要懂得保护、懂得回报。无论是发展养殖、工业生产,都要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将养殖、工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消耗进行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合理地平衡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彻底改变九龙治水的机制和制度,减少地方政府行政上、决策上对水利管理的干预,放水一条生路,通过科学合理地确立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的水权转换机制,进一步增强工业、城市和生态供水保障能力,为地方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2. 2 合理规划农田用水,大力发展井渠水利灌溉

维持水资源匮乏地区中小湖泊、水库的有效蓄水库容,对于弥补水资源匮乏地区地下水资源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丰水期蓄水、涸水期使用等有效手段,合理调配水源处理。同时,对供水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强化用水隐患排查治理,使各类风险察于未萌,止于未发。对已确定的用水隐患治理项目,各协同部门应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工作节奏,尽快下达资金计划,各单位明确项目负责人,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加强过程监控。对治理难度大、危险程度高的隐患实行分级管理、挂牌督办、动态监控,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隐患,要加大协调力度,合力推进整改,确保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

水资源匮乏地区节水工作要力争做到:①着力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攻坚。地方党委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水资源管理本质和核心;②全力推进节水科技进步。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科技要重点强化预算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突出“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成本费用控制,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水资源管理可控成本的管理指标。全面启动能效对标管理,组织落实节能节水技措项目,实现节能节水项目的全面进步;③切实加大水资源匮乏地区节水示范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建立起一批节能节水的示范项目、示范区、示范县,大力加强节水技术、节水常识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全面节水、全员节水、全过程节水的理念,形成浓厚的节水氛围。

2. 3 水资源匮乏地区要合理研究规划

要根据水资源匮乏地区水面功能,制订研究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并对规划组织开展环境评价,确定水面增养殖容量、养捕结构、增养品种和捕捞强度,合理布局,研究利用水面。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正确处理好水资源匮乏地区水产养殖与环境、资源保护、水利建设等多方面的关系。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水源。

2. 4 发挥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的综合功能,为工业发展提供用水

对于地方政府已建和新建的工业项目,必须有充足的取用水作保证,而且工业用水不能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引用河流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从湖泊中就近取水,净化后用于工业生产,并建设好循环使用、循环供水的渠道。这对于发展水资源匮乏地区工业,振兴水资源匮乏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水资源匮乏地区可作为工业用水水源的.湖泊,应遵循公益优先的原则,对于水域面积大,有效蓄水多的湖泊,可以实行略低于农田农田水利灌溉用水的用水价格。

3 务必落实责任,强化执行,切实推动水资源科学利用工作部署

3. 1 要审时度势、掌握水资源管理大局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水资源利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水利管理是衡量工作业绩和历史功过的基本标准,聚精会神,埋头苦干,把问题想的更复杂一些,把工作想的更周密一些,把措施定的更具体一些。坚决防止出现麻痹、松懈思想,克服潜意识中的惰性和厌战情绪,要始终保持狠抓水资源管理工作不脱节、不变形、不打折扣。要把责任落实到人,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防死守,坚决遏制水资源管理事故的发生。

3. 2 各级部门要立足本职、狠抓落实

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范畴,层层落实水资源管理职责,结合分管业务实际,认真辨识风险,查改隐患,制定落实强化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知识培训,组织系统水资源管理检查,确保在本系统、本部门得到有效落实。水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横向、纵向监督,确保工作落实。

3. 3 水资源管理队伍要承压奋进、不辱使命

水资源管理干部员工承担着繁重的任务,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力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积德行善的事,要继续倡导勤恳务实、不服输、不懈怠、不做表面文章,逐步解决水资源管理管理“根儿”上深层次问题,真正筑牢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俊,荆旭春,王昌高,王云璋 . 黄河上游可利用降水量及其变化特点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28(02):112 - 115.

[2]高鸿永,伍靖伟,段小亮,等. 地下水位对河套灌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2(04):134 -138.

红木资源匮乏的思考 篇6

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似显沉重而忧虑的话题?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宏大重建后,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博物艺术馆,其中设有中国古典家具专题展馆。这明确地宣示了古典家具是中国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部分,充分肯定了传统家具文化的重要地位。

如果说,过去的20年是中国古典家具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兴起收藏的年代,那么今后20年古典工艺家具会广泛被人们喜爱、使用和收藏,这将是古典工艺家具春暖大地的时代。

那么,作为古典家具的物质载体,红木能支撑这个发展的需要吗?

濒危的红木

古典家具也称贵木或硬木家具,习惯笼统称为红木家具。红木从来就是一种贵重而紧缺的家具用材。自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开放海禁后,皇家派官员赴南洋采办木材,私商贩运也应运而生,经过掠夺性的采伐,到明代末期,南洋各国的优质木材基本被砍伐殆尽。这些木材大部分存储在皇家仓库,一部分囤积在私商手里。到清代前中期,皇家还从私商手中重金收购贵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司库奏请买下外边看到的紫檀木三千余斤,每斤价银二钱一分,经怡亲王回明内大臣海望,准其买用,钦此。”我们看到,清朝大内购买紫檀木需皇帝御批,而且价钱已高得令人咋舌。清代中期以后,由于紫檀木的紧缺,清廷中形成一个规矩,即无论哪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决不放过,悉数买下,上交皇宫或各地皇家工厂。至清代后期,各地私商囤积的名贵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至此,紫檀木的来源基本断绝。

明清数百年间,以黄花黎(亦称黄花梨)和小叶紫檀为代表的贵重硬木,主要用来满足皇家宫廷和王府贵族的需要,民间富商大贾、名门望族及文人墨客也热衷使用,并引以为贵。

据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珍藏的明清宫廷家具精品有8300多件(套)。而在漫长的历史流通中,原数则数倍于这个数量。明清宫廷家具来源,主要有宫内造办处修造,官府采办与外地进贡。在造办处档案中,常有记载,皇帝看过家具设计图纸后提出修改意见,准作小样,小样呈皇帝御览后方可施工。在清宫档案《进单》中记载,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各地进贡紫檀、黄花梨家具共计150余件(套)。从雍正至乾隆两朝贡档所记,几乎年年如此。

宫廷风盛,必上行下效。明清两朝各王府、贵族、权臣,也都讲究在自己的各处府院大宅中制作贵木家具,成群配套,奢华铺张,俨然如小宫廷,所耗木材不计其数。除外,有些王府还能不时得到御赏宫中所用木器。笔者信手翻阅便见记载:咸丰皇帝于咸丰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公元1852年5月17日),赏赐恭亲王,“旨将紫檀木宝椅一张,紫檀木宫椅十张,著传添补垫子送至恭府。钦此。”同年4月20日,咸丰再次下旨,赐给恭亲王紫檀家具47件、黄花黎家具4件、楠木家具1件及金漆、黑漆描金、洋漆描金、红雕漆等家具,共计61件。恭王府家具后广泛流失,仅其中两批,一批64件家具在京郊戒台寺,是1884年恭亲王被慈禧皇太后撤职后,借养疾为由,隐居戒台寺时带去的;另一批33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是1983年经一位至今不知其名的收藏家以台湾东吴大学名义卖给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上这两批家具,大部为清宫造办处制作的紫檀、黄花黎家具。

明清两代如此海量的贵木家具消耗,早已成为红木资源难以承受之重。我们从代表性木种替换中可见端倪。明中晚期至清初,明式家具首选用材为黄花黎,可谓珠联璧合。明末黄花黎匮乏,清前中期采用紫檀木,清式家具鼎盛。至清中晚期,紫檀匮乏,老酸枝木起而代之,北方称酸枝为红木,此后红木家具盛行。

那红木匮乏之后呢?这是很难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残酷地摆在我们的面前。看看我们当前是如何书写这个答案的。

饥渴的市场

中国红木资源基本上全部靠进口,由于需求量巨大,近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高度关注。红木生产国资源迅速流失,印度、东南亚及南洋等产地的原料越来越少,纷纷采取保护措施,有些国家已经禁止珍贵木材出口。南美和非洲目前还有一定的产量,但材质不如传统红木,而且价格不断上扬。现在红木进口不仅成本大幅提高,而且高价也难以买到好货。不少红木家具产家是在用库存料,入不敷出,日益减少。

饥渴的中国红木市场,正面临即将到来的“等米下锅”的隐忧。

让我们看一看当前红木市场的状况:

传统红木家具讲究用高档硬木制作。明式家具首选用材海南黄花黎,清初期已基本耗竭,现今遗存的少量上乘老料以斤论价,一木难求,特好的长大老房料每市斤价值万元。真正产于印度南部迈索尔邦的小叶紫檀,无空心上等老料每吨150万元上下,近几年每年约有2000~5000吨的供应量,其中还混有为数不少的“类似小叶檀”。越南黄花梨在本世纪初那两三年,每年约有2000~3000吨材料进入大陆市场,2008年后降至每年不超过200吨,越黄上等老方料每吨可卖到500万元。酸枝木在明清硬木家具用材中的地位,历来仅次于黄花黎和小叶紫檀,主要产自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以及印度,如今市场上已难见大料,每吨卖价达15~20万元。业内统计,目前国内有10000多家仿古家具企业,若有30%的企业以酸枝木为原料,按每家企业年均耗用50~100吨的用量计算,每年需进口15~30万吨,而目前进口量远远满足不了3000多家企业的需求。老鸡翅木清中期后材源枯竭,如今充斥市场上的所谓鸡翅木,是主要从非洲进口的一种铁力木,质糙纹粗,不可比拟。近年从巴西大量进口的草花梨、菠罗格是白木,不是红木。从非洲大量进口的是大叶紫檀或称大果紫檀,是“类似紫檀”,与小叶紫檀完全不是一回事。

与红木资源匮乏并存的是,当前红木家具企业和家具市场都存在“重材轻艺”现象,加大了红木家具的材耗比,造成了红木资源的过度消耗,并制造了大量只有使用价值,几乎没有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低端仿古红木家具。

红木资源的日渐萎缩,仿古家具产业的铺张耗费,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

“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这是王世襄先生刻在自已所制用的大案牙板上的铭文中的话。2002年,王先生得到一块重近一吨的花梨板,亲自构思设计。后由田家青找人精心制作了一张花梨木大画案,“鲸背象足”的造型,简洁古朴,四平八稳,深得王老喜爱。王世襄先生的制作原则,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案子做大,将材料“吃干榨净”,以求物尽其用,可见王老惜材之心。

中国家具文化中,更推崇明式家具,因其造型古朴大方,线条舒展,比例协调优美,风格简洁,无妍华之风,有拙朴之韵,贵艺而惜材,十分适用,

又耐人寻味。这符合顺应自然、内敛含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也是“惜材重艺”的苏作工艺深受喜爱并影响深远的原因。

清式家具体现皇家威仪、华丽、精致、唯我独尊的气派。整体特点是用料厚重,造型尺度较大,装饰性强,雕工繁缛,舒适性较欠缺,给人沉闷笨重之感。

当下红木家具市场上,一眼望去,似乎是清式模样家具的天下,商家也常打“宫廷古典家具”牌,产品中不乏各种宝座、皇宫家具、大沙发,雕饰繁缛。先不说究竟有多少文化含量和工艺水平,也不论使用起来是否方便舒适,单就打造这样的奢华气派,就要耗用大量的珍贵木材。

是不是产家、商家不明白简洁婉约的好处呢?不尽然,他们也有难言之隐,也有苦衷。当今社会不乏浮躁之风,到底有多少人会静心地去讲究、欣赏古典家具包含的文化气息?有多少人能以文人的心态去审美古典家具的气韵?费心费力做出的古典家具好卖吗?可能吃力不讨好。精工细作的古典家具能得到赏识吗?也许曲高和寡。

另外,在评判古典家具时也存在误区。以物定值,以偏慨全,只侧重于材质和雕饰技法,认为凡是黄花梨、紫檀的家具就是好家具,雕饰繁缛才贵气,而古典家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被弱化,甚至被忽略了。

这就是现实的悖论:一边是红木珍稀需要精艺惜材,—边是市场浮躁追求奢华铺张,于是传统工艺被淡漠,珍贵红木被滥用。

自然的红木资源整体上讲是不可再生的,而红木家具市场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红木家具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受到红木资源的日渐匮乏乃至枯竭的桎梏,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困境。

百年甚至千年才能成材的红木,正在演绎着最后的一场绝唱。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只能以痛惜的心情,去回味那萦绕在耳畔、纠结在心中的回响,渐去渐远,直至空寂无声。

那么,出路在何方呢?

居危而思变

红木家具听用的传统贵木,已面临匮绝或日渐稀少,采取应对之策已刻不容缓。我们面前有路可走吗?不妨先看看智慧先人的经验。

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已将宜俭不宜奢、宜简不宜繁的处世文化和审美追求融人家具制作中,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不妨向老祖宗学习,思维上也“复古”一下,更确切地说是“返朴归真”,再沉淀一下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也许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以下几点思考,权且为一管之见。

一是通过市场理性调配生产要素,让红木资源转移到有能力精工细作的产家手中。也就是说,有材源而缺乏工艺能力的产家,不要勉强做低价值的粗糙产品,可将红木转给能工巧匠。市场分工合理,才能促使红木家具生产从相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达到物尽其用,艺尽其精的目的。

二是仿古家具的产家,要牢固树立做古典家具就是做文化、做艺术、做精品的观念。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矢志不渝,求索钻研,坚持做使用舒适又有收藏价值的红木家具,做可以参加拍卖的高端产品,做几十年甚至百年后依然在使用、被喜欢的作品。这是做古典家具的责任和良心,也是无上的荣耀。惟此,才会珍惜木材,才会让每一根贵木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是发扬古典家具“贵木精工”的工艺传统。精工是节俭红木的最基本途径。精品古典家具是高水平的工艺品,它对备料、造型、比例、结构、线条、配料、榫卯、雕工、装饰、打磨等方面有很高的工艺要求,对整体作品的气韵有很高的艺术要求,惟有精工细作,才能做到。精品能长久流传,本身就是莫大的节俭。明清家具可以历经500余年而至今完好,很好的昭示了这个道理。 四是在椅凳、案几、橱柜、床榻等座面、靠背板、面板、柜门、围子上使用软屉、另木或石材镶嵌等,明清古家--具中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这些工艺,既节省贵木,又美观。另外多做省料不省工的简约型家具,少做用料厚重铺张、装饰繁缛的家具。

五是允许按颁布的标准留白皮以节省材料。如+部件白皮须在十分之一以下,不得出现在正常目视范围内,榫卯部位及受力部件不得有白皮,且必须明白告诉消费者。按规定留白皮,既节省木材,又降低了成本和销售价格,可以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六是允许在家具的背板、底板、屉板、柜架顶板等一般目视不到、受力小的部件用较低等级的木材代替,但须对消费者说明。传统的苏作家具用料极为节俭,通常所见苏式椅子,除主要承重构件外,多用小料攒接,座面不用板心而用席屉。苏式大件家具还时常采用包镶手法,即用杂木做成骨架,外面粘贴贵木薄板,这种工艺费力费时,技术上要求高。为了节省材料,还常在暗处如家具里面的穿带上用杂木代替,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苏式家具,不少都有这种情况。

七是使用档次稍低的红木甚至白木,仍可精心制作出高水平的古典家具。首先要改变一种观念,不止是只有黄花黎、小叶紫檀、越南黄花梨才能做出高档家具。明清古家具在用材上也是分等级的,但工艺上一样用心,使用酸枝木、花梨木、铁力木、鸡翅木、楠木、乌木、黄杨木、影木、榉木、桦木、榆木、楸木、樟木等,一样可以做出品质上乘的家具。清宫要地军机处陈设的全部是榆木擦漆家具。2004年中国嘉德秋拍,一组清中期红木镶嵌五扇屏风,以209万元成交。2006年9月纽约佳士得,一件清代鸡翅木镶楠木台座式榻以22.8万美元拍出。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鸡翅木两屉桌以88万元成交。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一件明代榆木小翘头案也拍出14.3万元。1996年9月,一对清代樟木大四件柜在纽约拍出8.25万美元,当时约折合人民币70万元。

八是寻找与传统贵木外观及品质相似或接近的木材,开辟新的材源。其实在地域广阔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许多硬杂木品种,在硬度、油性、纹理、色泽和加工特性上,具备与传统家具用材相近、相似的品质,是完全可以开发利用的。另外像松木、杉木、桐木、柳木、梓木等所谓柴木,也可作为大众化实用家具用材。这些木材既可单独使用,生产价廉物美的大众化实木家具,也可以做传统红木的辅材使用。开辟新的材源是可行之路,也是必行之路,是大有作为的。

匮乏问题 篇7

独立阅读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原创性的解读, 要求教师在接触文本之前, 不接受任何成见, 摒弃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 直接拥抱作品, 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 对话作者、作品和编辑, 生成真实的阅读体验, 能够整体把握文本, 较为全面而深刻地鉴赏评价文本。

如同美术教师要会画画, 音乐教师会唱歌一样, 独立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基本的专业技能。但当下一些语文教师, 独立阅读能力低下, 却不思提高。这是因为, 语文学科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于其他学科的严格而明确的要求不同, 是松散而模糊的。例如, 化学教师不会做实验, 就无法上实验课, 数学教师不会解题, 就无法上习题课;而语文教师即使不会解读文章, 也能对付上课, 因为他们可以把教辅书上的现成说法交代给学生, 虽然授课内容枯燥但也能蒙混过关。正因如此, 一些语文教师产生了专业怠倦的情绪, 不注重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用书成了教师的拐棍, 丢掉了这根拐棍, 则寸步难行。

一、教师独立阅读能力匮乏导致的教学问题

1. 阅读教学视域狭窄

当下语文教学, 存在两种错误的授课方式。一种是:热衷于到教师用书中寻求貌似高深的定论, 文本解读的终极目标是教学用书上结论的落实。另一种方式是:干脆抛掉教学用书, 找来优秀教案汇编, 或完全照搬他人教学设计, 或从几个教学设计中拼凑内容, 这是因为:现行的教学用书有别于过去的教学参考书, 放开束缚, 不做定论, 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 给教师以整合材料的空间;但教师对教学用书提供的较为丰富的资料不知所措, 不能通过独立的阅读整合信息, 设计教案。这两种授课方式的相同点是:教师不追求独立阅读的体验, 对文本未形成原创性的认识, 教师成了教辅书的传声筒, 不敢越雷池一步, 导致文本解读内容单调, 信息量小。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 不能充分挖掘范文“例子”的意义, 举一反三, 帮助学生洞开广阔的阅读空间。

“范文就是例子”, 其“例子”的意义在于: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应是一个窗口, 教师应借此给学生洞开广阔的阅读天空。发挥“例子”的功能, 教师首先要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然后再到浩瀚的文学世界, 或者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有意义的信息, 或比较、或评论, 或触类旁通、或举一反三, 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比如舒婷的《致橡树》, 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作为一个时期诗歌的代表作, 其典范意义是以此为媒介让学生认识这一文学范式的审美特征。即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追求, 其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隐喻性等审美特征;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探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同时要认识朦胧诗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 教师须反复鉴赏, 拥有原创性的认识, 然后汲取他人的解读结论, 在教学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拓展阅读视野;可通过文学背景的介绍, 文学知识的渗透, 以及比较阅读等教学环节来扩充教学的容量, 可广泛征引朦胧诗代表作家舒婷、北岛、江河、顾城等人的优秀诗作, 使学生对朦胧诗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由此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落实“例子”的意义。

其次, 不能从广阔的语文学习背景和生活背景中选取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语言材料, 拓展阅读的视域。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要着眼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怀, 善于发掘一切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 帮助学生建构开阔的学习空间, 以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阅读教学中, 可以引入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 时下美文, 也可以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语言材料, 诸如电视电影脚本、各种赛事的演说辞、电视诗歌散文TV等, 把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既可以加大课堂信息的容量, 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赵谦强的绿色语文, 能动地使用语文教材, 把自己认为不合时宜的一些教材内容作为课外阅读内容, 课内开设了“东方时空课”、“青春读书课”等新的形式, 增补了大量的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时代感强的新鲜的语言材料, 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如果教师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 则难以鉴别纷乱的语言材料中, 有益于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全面构建的语言材料, 不能依照语文学习的序列来恰当地引进阅读材料。如此, 则不能从容整合资源, 阅读教学视域必然狭窄, 教学的内容注定干瘪无味。

2. 不能从容应对课堂的不确定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有其不确定性, 原因有二:一方面, 教学内容有其不确定性。就阅读教学来说, “文本的意义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元的、开放的, 不是先在的、确定的, 而是随时代发展不断生成、通过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不断建构的”, 因此, 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教学内容的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 课堂教学有其不确定性, 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不同的知识背景、心理背景的学生, 对文本的前理解是不同的, 文本解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教师唯有全面深入研读文本才能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超出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 捕捉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预案, 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特点。

如果教师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 文本解读不充分, 则不能从容应对课堂的意外。对预设外的学生的质疑, 或捉襟见肘、穷于应答, 或含混其辞蒙混过关, 或武断地加以束缚;对预设外的有价值的信息, 不能及时捕捉、随机处理, 不能从看似幼稚, 实则极富个性的解读中发现教学动态生成的契机。教学中, 热烈的讨论、激烈的辩论, 是严格按照教师导演的步骤进行的, 学生思维缰绳被教师牢牢地握在了手中, 这样的程式化的教学,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师惟其通过独立阅读, 全面透彻解读文本, 才能拥有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底气。

3. 不能诗意呈现文本的审美意义

教师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 对意蕴丰富的文学经典, 就会困惑重重。我们知道, 现行的语文教材, 不论哪种版本, 皆有60%之多是文学作品, 其中大多是文学经典。文学经典, 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视觉, 发现独到的审美对象, 来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绪, 浸透悱恻缱绻的深情、寄予精深透辟的理趣”, 蕴含着更多可挖掘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生有着更多的学习要求。因此, 文学经典的教学, 只诠释教学用书或其他人解读经验, 把一些貌似高深的结论抛给学生, 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知道, 每一篇文学经典都是作者审美经验的代表, 其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 文学经典教学目标的落实, 是需要教师运用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比较、顿悟等语文思维方式, 根据具体的语境, 从语识、语感、语义多层面生发真实的体验, 才能感动于文本的审美情感、生命境界, 诗意地解读文本。而如果教师独立阅读能力低下, 对文本的审美意蕴体悟不深刻, 对文本复杂的情感没有真实的感受, 给学生的只能是教学用书上的几条抽象的结论,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丧失对文学经典学习的热情, 教师也会对文学经典教学产生惶恐的心理。所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自己看朱自清, 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 我自己看朱自清我看到了父亲的形象, 可是听老师讲朱自清, 我只记住了一些关键的词句。”也正因此, 一位著名的80后作家回忆中学时听教师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曾感慨:为什么要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选入高中教材?学生的困惑、80作家的叩问, 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能诗意解读文本, 教学了无美感, 导致学生的厌倦。

二、教师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策略

1. 摆脱对教辅书的依赖, 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一些语文教师, 不注重教师的阅读能力与课堂效率的关系, 只是考虑怎样整合利用他人的阅读结果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一来, 即使从教多年, 仍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那么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应注意两点:

首先, 要培养独立阅读的意识。对教材中的范文, 切忌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自己, 做到独立阅读先于学习借鉴教辅书和其他资料, 即便是非常熟悉的文本, 也要反复阅读。要从内容到形式各个角度广泛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真实的体验, 要尽量求得丰富的阅读信息, 不论是自己确定的信息, 还是不确定的信息, 只要是自己的体验, 对教学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其次, 有意识地培养独立阅读的习惯。语文教师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材料, 教师要意识到:凡是与教学有关的阅读, 如教材中的阅读练习、教辅书中范文的鉴赏、习题中的阅读材料、作文教学中的示例等, 都要潜心阅读思考, 要重视原初体验的获得。对于阅读练习, 一定要先自行思考解答, 然后去比照答案或者提示, 再反思自己的阅读结果, 分析答案是否准确严谨, 这样, 在教学实践中就能快速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 拓宽阅读视野, 谙熟各种体裁的阅读要领

语文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 对各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 全面落实“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 教师必须谙熟不同体裁文本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理性审视语文教师阅读现状, 我们不得不承认, 语文教师的阅读视野受到语文教材选文以及高考的影响。由于教材中选文文学作品偏多, 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偏少, 加之高考阅读与写作命题多偏重文学类文本的考查, 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考题权重小, 致使很多教师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 忽视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结果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相对薄弱, 反映在教学中, 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多走文学作品解读的套路, 致使教学目标含混不清。比如, 解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了文本语言的鉴赏和文本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的解读是失当的, 我们知道, 喷薄而出的情感和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的运用是本文的特点, 这两点是可以作为重点的, 但问题是忽视了本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著名的演讲辞的阅读价值。学习这篇著名的演讲辞, 感受演讲辞的魅力, 了解演讲辞的鉴赏角度和写作方法才是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如果只是解读语言和思想情感则无异与把实用类文本解读错位于文学作品的解读, 错位的原因显然是教师的实用类文本解读能力低下造成的。

毋庸置疑, 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广泛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 有意识地培养各种实用类文本以及政论文、杂文、文艺评论、文化论著等论述类文本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谙熟各种体裁的阅读要领, 才能从容驾驭教材,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3. 勤于笔耕, 撰写鉴赏评论文章

阅读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存在的姿态, 语文教师的阅读取向要高出一筹, 具备解读者的阅读取向尚且不够, 还要有鉴赏者的阅读取向。就是说, 语文教师不仅要能正确解读文本, 还要能恰当地评价文本。

应经常撰写鉴赏评论的文章, 是快速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写鉴赏评论文章, 调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可深度解读文本。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范文撰写评论文章, 或探求新解, 或针对定论中的不足或失当之处撰写评论文章, 或与其他文本比较;也可以针对教材以外的文本撰写鉴赏评论文章。撰写鉴赏评论文章, 对独立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应努力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匮乏问题 篇8

一、急功近利不正确的学习心态

对任何一项学科的学习,我们都应遵循其本身的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钢琴演奏作为一门集技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高难度学科,更应如此。目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及虚荣心的驱使等诸多原因,很多学琴者、琴童家长、培训机构甚至钢琴老师,都存在错误的钢琴教育观念和舆论导向,将钢琴教育和演奏水平单纯地与等级考试挂钩,致使部分学生在接触钢琴之初便带有强迫的性质,加之练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体验到的艰辛与枯燥,内心的反感便可想而知。基于这样目的性与功利性的学琴练琴,一些学琴不久的学生和家长便开始盲目求快、急于求成,很多人为了能尽快考过较高级别,脱离自身实际水平,放弃大量的专业基础性练习,每天只“啃”考级的几首曲目,不但忽视了教学质量,给钢琴教育的内在规律造成了严重不利的影响,还给学琴者本身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与负担。现在,我们会发现有越来越多考过相应级别的人只会机械地弹奏考级的那几首曲目,换做相同程度、甚至比其考级程度低很多的新作品,对谱面上的基本信息都感到茫然无措、无法入手。 这种急功近利,不正确的学习心态如今愈演愈烈,使音乐本身所传递的美感与艺术教学上的魅力和愉快体验均被扼杀,在演奏过程中自然无乐感可言。

二、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艺术的偏误

钢琴演奏本应是一门融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学科,但在很多钢琴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初级程度对手型的要求、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还是高级程度对速度、力度、复杂节奏型等方面的练习与强调,教师和学生都只顾一味追求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忽视对艺术层面——乐感和审美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造成很多学生虽有较好的弹奏技巧,却无法感悟与表达音乐美,技术与艺术割裂;对其本身所弹的乐曲,乐句、结构、作品乐思的掌握都不甚清晰;内心没有歌唱性,钢琴练习与演奏均近似一种麻木动作重复的状态;谱面符号与实际音响分离,学生不能正确“听”到、感受到他们所演奏的乐谱,等等这些情况,使学生在练习和演奏中只重技术而感受不到艺术,即便有个别学生内心有对音乐的情感,想极力表现,却由于对乐曲理解和艺术层面综合知识的欠缺,于乐谱实际情况和乐思也是不符的。

三、教材使用不合理及教学方法不当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

教材的不合理使用,会使学生感到钢琴学习枯燥无味。钢琴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传统的拜厄、汤姆森、车尔尼、哈农指法练习等钢琴教材,对初学者手指技能训练和提升,有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但大量技术性的手指练习,会使初学者、特别是儿童感觉既困难又枯燥无味,加上西方传统曲目与我国母文化背景的脱离、与现实和时代潮流的脱节,以及有些教材在选曲时未能契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满足学生兴趣和提升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方面,必将有所缺陷。此外,由于目前很多学琴者和家长把考级作为学琴的唯一目标,盲目攀比,认为不学钢琴就是落伍,根本未曾真正考虑过本人在这方面是否真有天赋,钢琴学习变成了为考级而不得不学不练的“技能攻关”。一些教师特别是培训机构,为满足和迎合家长的心意,只教那些与考级相关的内容,拔苗助长,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重复练习,不仅使学生亳无乐趣可言, 更直接扼杀了人们特别是儿童对音乐的天生喜爱。

四、结语

匮乏问题 篇9

中国的VR产业究竟是会像当年3D电视一样昙花一现, 还是会延续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成为下一代个人终端, 仍旧是一个问题。

“VR/AR行业仍处于非常早的萌芽期, 整体在持续增长, 但不会在当下爆发。2016年的VR类似2006年~2007年的智能手机行业, 而AR的商业化进程则还要更久。“在2016GTICVR/AR峰会上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万浩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不得不说, 当下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在观者看来像一个戴着头盔手舞足蹈的疯子, 在头盔的易用性、眩晕感、可视角度、屏幕分辨率、交互方式等硬件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

虚拟现实技术影响体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眩晕感, 由于眼睛看到的VR画面与耳蜗的平衡感不匹配, 导致脑负担加大, 极易产生晕眩感, 即使目前顶尖的VR产品, 也或多或少存在该问题。

“在响应速度快的同时, 还要还原图像的真实度, 因此用户对产品的延迟度极为敏感。”英伟达亚太GPU产品总监林耀南表示。

画面延迟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显示屏的刷新率。据了解,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虚拟现实设备刷新率在75Hz, 75Hz意味着渲染完成到显示在屏幕上, 至少需要每次13.3ms, 包括安全保险时间在内, 一般是19.3ms的延迟, 即便这样的延迟速度在很多VR设备上还未实现。

其次, 在虚拟现实的体验当中, 屏幕分辨率直接影响终端体验。就目前现状而言, 主流的手机屏幕分辨率一般都是720P或者1080P, 经VR设备放大后, 像素点变得明显。“以基于智能手机的VR为例, 虽然三星已经发布了自己的S7, 华为发布了基于P9的头盔, 但是由于大多数手机屏幕分辨率依然在2K及以下, 而事实上一个好的VR体验至少需要4K屏幕分辨率以及更高的刷新率, 还会对手机功耗带来巨大影响。”优酷土豆高级副总裁李捷告诉记者。

同时在播放平台上存在手机、卡框、一体机、主机等终端播放设备碎片化严重, 不同播放器之间又存在不同的交互方式等问题。”到今天这个时点为止, 还没有出现硬件能够将VR所宣传的沉浸式、无死角、无拖拽的影像、不出现纱窗禁格体验真正解决。”李捷补充道。

此外全息建模和细节捕捉、感观反馈和声音定位等底层技术“奇点”, 也是打造VR在场体验需要长久突破的技术指标。“真正VR出现像苹果或者安卓生态, 还至少需要九年时间甚至会更长。”李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无论是从创业抑或投资角度而言, VR内容产业都滞后于硬件设备的研发。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VR行业融资情况数据: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 在各细分行业中, VR硬件开发商的融资总占比占到整个VR行业的51.9%, 是投资人最为关注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板块。而仅有11.4%在内容制作商领域, 9.6%在拍摄和追踪捕捉技术。

“这个数据非常具有挑战性, 大家都知道打造一个生态的核心是整个平台的内容聚合程度及类似SDK、API开放和准备程度。现在来看, 我们只能认为整个VR行业是一个先导期, 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集中在硬件这个领域, 而真正的用户体验、优质内容提供上面还缺少更多的资源。”李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尽管大多数厂家把研发重点放在游戏上, 但VR游戏依然还没有成熟的模式, 缺少杀手级作品, 影视方面, 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制作团队都处于探索期。”芒果TVCTO黄冬提出同样的问题。

目前芒果TV正在进行VR制作方面的尝试, 例如将《我是歌手》第四季内容转化为VR内容, 开放《我是歌手》VR专区, 利用VR进行《超级女声》发布会直播。“我们已经做了好几次VR拍摄, 但目前整个制作模式非常模糊, 找不到真正的制作方法, 采用多个Go Pro绑定的方式进行拍摄, 没办法规模化地输出内容, 而且生产和制作环节会产生大量数据, 需要极其庞大的计算时间和制作周期, 投入大量人力, 目前制作VR视频所耗时间是制作普通视频内容的4到5倍。”黄冬表示。

作为整个VR行业赖以增加用户黏性及用户吸引力的核心力量, 当VR硬件的迭代步伐逐步放缓之后, 用于内容团队上的创业和投资或将得到明显的增长。

在李捷看来, VR直播是第一波兴起的内容, 15分钟以内的游戏及现场综艺、直播、全景短片会在2016年至2017年下半年全面兴起;第二波是15分钟至一个小时的纪录片、全景长篇、微电影。受限于目前拍摄和特效制作技术还没有办法支撑规模化的长片出现, 两年到两年半之后才会出现真正完整意义上的长片, 例如电影、电视剧等。

水文资料匮乏时水文要素的确定 篇10

水文条件是兴建灌区的重要指标之一, 特别是在一些水文资料比较匮乏的地区, 如何确定水文要素成为灌区设计的难点。本文以临江灌区为例说明在水文资料比较少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水文要素。

1 径流

1.1 径流组成。

黑龙江有南北两个发源地:北源为石勒喀河;南源为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游段有泽雅河和呼玛河汇入;中游有布列亚河、泽雅河、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入。

黑龙江流域由于夏季受太平洋及鄂霍次海暖湿空气影响, 雨量充沛, 同时流域内植被良好和永久冻土层存在, 径流条件良好, 地表径流丰富。

1.2 径流时空分布。

1.2.1 年际变化。

由黑龙江上、中游洛古河、上马厂、卡伦山站1988~2002年共15年实测流量资料分析, 单站径流年际变化不大, 年平均流量最大值三个测站分别为1839m3/s、2675m3/s、4386m3/s, 相应年份为1990年、1988年、1990年, 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55倍、1.53倍、1.31倍;年平均流量最小值三个测站分别为168m3/s、269m3/s、659m3/s, 相应年份均为2002年, 为多年平均流量的0.45倍、0.49倍、0.62倍, 年平均流量极值比分别为3.45、3.14、2.10。

从波克洛夫卡1898~1980年长系列年径流资料分析, 黑龙江径流年际变化比较显著, 1898~1927年为连续枯水期, 30年间只有7年超过多年平均值;1928~1961年为连续丰水期, 34年中只有8年低于多年平均值;1962~1980年又为枯水期。

1.2.2 年内分配。

黑龙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 根据洛古河、上马厂、卡伦山三站实测径流资料统计分析, 畅流期5~10月水量占全年的82.5%~90.8%, 11~翌年4月水量占全年的9.2%~17.5%, 其中汛期7~9月水量占全年的46.5%~55.5%。

从波克洛夫卡站长系列年径流资料分析, 冬季12~3月份占全年径流的2%左右, 春季4、5月份占16%, 10、11月份占12%, 夏季6~9月份占70%。

2 径流系列

2.1 参证站选择。

临江灌区地表水取水水源为黑龙江, 取水口断面处无实测流量资料, 考虑黑龙江流域水文测站分布情况, 本次选用上马厂、卡伦山、彭比也夫卡及伯力站作为本次论证参证站。

2.2 径流系列插补延长。

根据黑龙江流域水文测站和测验资料情况, 本次分析选用上马厂、卡伦山、彭比也夫卡、伯力站作为参证站推求取水口断面设计径流。因上马厂、卡伦山和伯力站径流系列均较短或不连续, 径流系列需进行插补延长。

插补延长方法:考虑本流域径流系列不连续且同步期径流资料缺乏的实际情况, 参证站径流系列采用本站或上下游水力联系紧密测站的水位资料插补延长。

2.2.1 上马厂站。

上马厂站位于黑龙江上游, 具有1988~2002年15年水位、流量系列, 其缺测部分借用黑河站1952~1987年水位系列, 插补上马厂站畅流期1952~1987年逐日流量, 冰期采用上马厂站实测流量资料计算亏水比插补。经上述方法插补延长后, 生成上马厂站1952~2002年共51年径流系列。

2.2.2 舍列梅耶沃站。

舍列梅耶沃站具有1937~1958年共22年实测流量资料, 需要对其进行插补延长。由于本站水位资料较短且不连续, 试图通过本站水位利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插补延长径流系列很难实现, 上、下游又无实测流量资料可用, 不具备由年、月径流直接相关插补条件。综合以上因素, 本次借用上游与本站水力联系紧密的饶河站, 通过建立饶河站水位与舍列梅耶沃站流量相关关系, 由饶河站水位资料插补舍列梅耶沃站径流系列, 冰期采用舍列梅耶沃站实测流量资料计算亏水比例系数插补。生成舍列梅耶沃站1937~2002年共66年径流系列。

2.2.3 伯力站。

伯力站位于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出口处, 其1911~1958年缺测流量资料试图由本站水位资料进行插补, 但因不掌握伯力站日均水位流量关系, 本途径无法实现。本次通过建立黑龙江上马厂站、松花江佳木斯站、乌苏里江舍列梅耶沃站逐年年平均合成流量与伯力站对应年份年平均流量相关关系, 再根据3个站1956年以后的逐年合成流量查得伯力站1956年以后缺测年份逐年平均流量。

经上述方法插补延长后, 得伯力站1956~2002年共47年径流系列。

2.3 径流系列一致性及代表性分析。

2.3.1 径流系列一致性分析。以上各站径流形成条件基本一致的, 不需进行水量还原, 径流系列具有一致性。

2.3.2 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a.上马厂站。上马厂站有插补后的1952~2002年51年连续径流系列, 该站附近黑河站具有长系列降水观测资料, 考虑上马厂站已有1952~2002年51年径流资料, 从差积曲线图上看基本上是一个包括丰、平、枯水年较完整的径流周期, 因此上马厂站直接采用1952~2002年径流系列。b.伯力站。伯力站有插补后的1911~1989年79年不连续径流系列, 经差积曲线分析, 本站径流系列为一完整径流周期, 丰、平、枯基本平衡, 系列相对较长, 因此伯力站1956~2002年径流系列具有代表性可供径流分析计算用。

3 处理后的数据成果分析

径流系列较短测站如卡伦山站, 采用相关测站长短系列参数比进行修正, 在有限径流资料条件下弥补短系列代表性的不足, 符合规范要求。由于各参证站径流系列较短或不连续, 借用本站或邻近站长系列水位资料插补延长, 通过充分分析论证各相关线可靠、合理后进行插补工作, 插补精度高, 因此生成的径流系列有一定精度。径流系列较短测站如卡伦山站, 采用相关测站长短系列参数比进行修正, 在有限径流资料条件下弥补短系列代表性的不足, 符合规范要求。

彭比也夫卡站多年平均径流成果直接采用本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 系列较长, 代表性好, 成果精度高, 可以直接作为本次设计径流成果。

伯力站径流插补延长后有47年连续径流系列, 插补方法、精度可靠, 多年平均径流量与黑龙江省水文总站在《黑龙江省水资源研究》中数值2785亿立方米比较偏小2.8%, 其差值主要体现在参证站选用上, 后者建立黑龙江彭比也夫卡站、松花江佳木斯站、乌苏里江新苏维埃站逐年年平均合成流量与伯力站对应年份年平均流量相关关系, 再根据3个站1958年以后的逐年合成流量查得伯力站1958年以后逐年平均流量, 据此计算伯力站径流统计参数。而本次选用上马厂站、佳木斯站、舍列梅耶沃站三站合成流量进行插补, 有两个测站不相同, 但计算成果比较接近, 可见本次伯力站插补后径流成果比较合理。

根据实测或插补延长后的径流系列资料, 推求出的各参证站年径流统计参数, 已经可以满足径流设计对数据的要求。

摘要:水文条件是兴建水利工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是在水文资料比较匮乏的地区, 确定水文要素成为工程设计的难点, 径流时空分布从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进行论述, 选定参证站, 在不连续时进行插补延长, 根据实测或插补延长后的径流系列资料, 推求出的各参证站年径流统计参数, 已经可以满足径流设计对数据的要求。

关键词:水文资料匮乏,水文要素的确定,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水资源研究[Z].

发现他们的匮乏与渴望 篇11

越南青年Nguyen Van Hon每天在湄公河上划着载满Sunsilk洗发水和Lifebuoy香皂的木船,穿梭于几个偏远得被人忽略的村落。当地农民很穷,但他们同样需要这些品质较高的日用品,Hon的生意因此兴旺起来,每月能够赚得125美元,是过去收入的5倍。在越南,联合利华有10万个这样的个体推销者,为公司实现了高达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故事中最耐人寻味的是Hon苦行僧般推销产品的方式。没有石破天惊的创新之举,也不是轰轰烈烈的明星传奇,他所做的仅仅是挨家挨户送货上门。但不能小看他的作用——他用一种近乎笨拙的方式,完成了企业和低收入市场“最后一公里”的对接。在探讨商业模式时我们曾经提到,撬动塔基财富必须降低低收入者的购买障碍。而对于企业在低收入市场的营销而言,无论是创新还是守拙,一切营销的本质都将围绕着“降低障碍”和“激发渴望”来推进。

“教育”消除认知障碍

低收入者受教育程度有限,很难像中高端人群那样自发地获得对某种产品的理解,因此消费者教育是营销的前提环节。这里的“教育”并非简单告诉消费者产品是什么,而是追本溯源,让他们知道产品可以为生活带来什么改变,这正是创造消费者需求的最佳时机。

大众媒体传播这是最基本也最被普遍采用的方式。2001年,应用了K15技术的安纳普尔钠盐上市期间,印度利华在多德哈桑电视网络中播出了一部关于碘缺乏病的木偶戏。广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安纳普尔钠盐的推广奠定了基础Lifebuoy香皂则通过一档自制的综艺节目让穷人们了解到很多基本的健康知识。

社区教育在低收入地区,人们通常认为学校有着某种权威性。印度利华在为Lifebuoy香皂做营销的时候,通过小学教育来推广健康理念。企业用交互式挂图的方式告诉学生和家长,香皂可以保持健康,并设置了有趣的演示环节,声明肉眼看到的干净并非健康意义上的干净,而Lifebuoy香皂独有抵御细菌的功能。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在村里反复宣传使用香皂洗手的重要性。孩子们的行动刺激了村里有影响力的长辈,印度利华达到了营销目的。

来自底层的营销触媒

在众多针对低收入市场营销的案例中,我们通常都能发现一些关键人物,他们来自低收入市场,既是产品规划的参与者,也是目标消费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印度利华在向农村市场推广安纳普尔钠盐的时候,寻找到了这样的关键人物,称为“萨克提阿妈”(有能力的女性)。这些女性接受公司的系统培训,对安纳普尔钠盐有深度的了解后,成立小组并向成员宣传这种盐。如果成员无力支付购盐的费用,小组可以提供金融帮助——小组中每人每天投资1卢比到联名账户,这些钱可以用于小组内部成员的借贷,利率在2%~3%之间。在朋辈的压力下,小组成员的还款率明显高于城市富裕地区。

墨西哥的CEMEX是世界最大的水泥制造商之一。“Patrimonio Hoy”是公司发起的一个计划,目的是帮助低收入客户加盖厨房、浴室和卧室。在墨西哥,负责家庭储蓄的主要是女性,而储蓄的目的大多是买房子。CEMEX选择这些女性作为房屋自助计划的发起人。

CEM EX将低收入顾客组织起来成立若干三人小组,指定一位女性作为发起者。小组每周存款,并规定存款6周以上才能获得相当于10周的建筑材料。作为发起人,这些女件按照佣金收取报酬,佣金的多寡取决于她们帮助注册登记会员的数量及时间的长短。

在这些案例中,“关键人物”既是消费者,又是促销者,甚至扮演了“理念传播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本地人的身份使他们熟谙当地的消费心理和偏好,也容易赢得顾客的信任,这些都是企业在低收入市场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

混合分销战术

低收入客户大多不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企业在选择分销途径时必须采用多种路径和方式。

乡村推销员印度利华发现,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很难看到自己

诺基亚在开拓中国农村市场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公司聘请年轻人背着登山包在中国的西部村落游走,包里装满了便宜、待机时间长的诺基亚手机。这些村落的规模不足以让企业安排单独的经销商,这些乡村推销员成了连接企业和客户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流动营世界最大的修复手术提供商斋浦尔足业专门为穷人做肢体修复手术,采用流动营的方法将业务扩展到偏僻的山区甚至海外。来自斋浦尔的管理人员、医生、技师和工匠前往预定地点建立流动营,一天之内就可以建造完毕,并根据当地截肢者的数量来安排营业时间。

信息亭著名的阿尔文眼科医院在村落附近设立了信息亭。患者不必千里迢迢跑到城里的医院,只需对着信息亭内的摄像头拍张照片,照片会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医院,医生将治疗方案用邮件的方式返回信息亭,初步诊断就完成了,患者可以节省许多开支。

用品牌激发渴望

人们印象中,低收入者不重视品牌,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调研发现,即便是在低收入市场,品牌经营同样有价值。

巴西的零售商Casas Bahia就是很好的例子。Casas Bahia有300多家连锁商店,年利润高达25亿美元,它的大部分连锁商店都开在贫民区。人们会直觉地认为,既然Casas Bahia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低收入户,其销售的物品一定是廉价的次级品。然而事实上,在Casas Bahia连锁店里销售最好的产品不是廉价品,而是该领域定价最高的商品。以电视机为例,长久以来销售最好的都是索尼彩色电视机,这些低收入消费者宁愿购买较小尺寸的索尼电视机,也不愿意购买尺寸较大、价钱也更为便宜的其他品牌的电视机。原因并非索尼电视机的画质有何特别之处,而在于索尼电视机是“梦想的象征”。拥有索尼电视机代表着一种社会地化,即便是通过赊账购买,也能带给消费者莫大的满足。

可见,在针对低收入市场进行营销时,还要善于发现穷人对品牌的渴望。

*****

匮乏问题 篇12

古巴《哈瓦那时报》称,古巴的教育体系正试图脚踏实地,接受贫穷国家的事实,使其教育计划更好地适应资源匮乏的现实。

古巴公共教育围绕“国家需要”

教室的墙壁需要粉刷,桌子破烂, 黑板也很难用,但所有的古巴孩子都能接受完全免费的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 即使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非常贫困或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

正如《哈瓦那时报》所说,古巴的教育成果在南美大陆堪称奇迹,古巴声称其教育标准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相比之下,在别的拉美国家,很多孩子从没见过校服,甚至需要整晚去餐厅乞讨剩饭剩菜。

事实上,早在古巴革命以前,教育就一直是该国政治辩论的主要问题。古巴军事领导人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1940年颁布的宪法,要求教育占政府预算的最大部分,6~14岁的学生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然而,美国《大西洋月刊》称,1953年革命前的最后一次全面普查结果显示,只有44%的6~14岁孩子能上学。上世纪50年代,古巴整体的文盲率为23%,农村高达53% ,教育的不平等在彼时的巴西就已出现。

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选择教育作为重大革命课题时,面临的正是这样的状况。在革命宣言中,他宣称要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农村教育;掌权后,他认为教育是巩固革命的关键因素。

在苏联的大规模资助下,古巴政府普及全民教育,积极着手扫盲运动, 1961年是最鼎盛时期。上世纪60年代末,古巴的技术学校有3万多名学生, 大学有4万名学生,政府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开设了许多新学校。

然而,卡斯特罗本人并非教育的盲目信徒,他对教育的设想是,革命建立在实际工作中而非大学课堂上。

随着古巴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政府关闭了所有私立学校,公共教育系统的所有课程都经过政府检验,不容忍任何批评社会主义的言论。学生随时随地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格言,政府分配给学生务农、料理花园等工作,工程技术教育优先于文艺。青少年被送往寄宿制学校一段时间,以确保他们对革命的忠诚。

1966年,卡斯特罗指责大学生的 “革命意识”不如农民。1968年,他预测所有的古巴大学都可被废除,因为没什么活动需要更高层次的研究,在未来, “几乎每个工厂、每座农场、每家医院都将是一所大学”。

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卡斯特罗的梦想没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后的古巴政府建立了带有浓厚意识色彩的公共教育体系,但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崩溃,意味着古巴不再拥有无限的资源。

据《哈瓦那时报》报道,目前古巴的教育系统存在许多问题,而其根源都是经济匮乏。

1989年,大学教授和医生的收入位于社会顶端。但苏联解体后,知识分子的收入远低于小型农场主和黑市上的“自由职业者”。由于工资太低,许多教师去做家教或到私人辅导班赚“外快”,甚至离开教育行业。在大学里,教师和学生缺勤越来越普遍。

据美国“Angel Fire”网站报道, 1997~1998年,古巴已拥有超过1.26万所学校、26.3万名教师、234.4万名学生和425个特殊教育中心。这些花费占据了整个国家超过10%的支出,但政府依然宣称“不关闭一所学校,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2008年,经济危机波及古巴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学生人数继续增长,尽管大学教育仍免费,但学校提高了入学门槛,开始拒收部分学生。

目前,古巴60%的女性教师正在经受裁员的冲击,大量的社区大学和农村学校已关闭,大学入学人数在2008~ 2011年间下降了36%。

《大西洋月刊》指出,非正式的民意调查显示,古巴人仍支持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免费公共教育体系,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学校关闭和维护教师利益。

美国雅虎新闻网报道称,为了节省资源,古巴政府在城市设立高中,关闭农村寄宿学校。过去,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寄宿学校学习、住宿、享用一日三餐和24小时的免费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古巴努力改造高等教育,使其满足经济需求。如今,计算机、 旅游、医药学等与政治、军事相关的课程仍意味着更高报酬的工作,很多学习语言或新闻的学生毕业后别无选择,只能做服务员。

目前,古巴社会急需高素质的农学家、医生、木匠、石匠等,更多的职业学校正在试图为国家提供合格劳动力。

上一篇:美学渗透论文下一篇:做好畜禽免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