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共同体

2024-08-05

学生共同体(共12篇)

学生共同体 篇1

摘要:在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启发下, 笔者立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对学习共同体建设展开了研究, 就如何创建初中生数学学习共同体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初中数学,研究过程,解决方法

一、研究相关理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需要运用组织合力, 建立学习共同体。所谓学生学习共同体是指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得到锻炼机会, 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获得心智的发展。

笔者立足数学课堂教学, 运用“四环八步”教学模式,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方案, 并研究了学生数学学习共同体形成、运行模式、发展评价和优化的方法和规律, 从而阐明了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是如何转变和提高的。

二、研究实施过程

学生学习共同体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 以小组作为活动和评价的单位。研究实施的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小组的建立

本着“异质同构”的原则分组。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各种能力选出7名小组长, 并按照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情况等进行合理分组。全班共分为7个小组, 每个小组6人。小组内选定组长一人, 作为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负责协调、评价、记录任务, 小组成员根据数学成绩分为, 各负其责。

第二阶段:小组的运行和完善

讨论小组量化评价结果与班级量化评价结果结合使用的方案。

讨论结合小组课上、课下的表现和量化评价结果, 以及月考数学成绩, 评选先进小组 (长) 、积极分子、课堂展示之星、课堂点评之星等, 意在表彰小组, 建设优秀小组, 鼓励小组建设积极分子。

探索量化评价如何落实到学生实际中, 逐步建立数学课堂文化和共同体文化, 促进共同体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探索数学课堂管理中如何纳入小组量化评价 (如课堂活动方面、作业质量反馈、课堂纪律、每日小测、章节测试等方面) , 逐步扩展共同体管理体制的范围和职能。

第三阶段:小组管理体系的成熟和学习共同体文化的形成

根据月考成绩和量化评价结果, 再度征集共同体建设和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根据反馈进行研究。班级可进行一次推选优秀小组、优秀学习带头人、学习能手的活动。按照前面形成的要求, 不断加强共同体的文化建设。

教师要熟练使用小组, 并能够有效落实“四环八步”教学模式, 同时探索教学设计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 完善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

第四阶段:拓展及新一轮的研究

反馈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效果, 总结和讨论成效, 以及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下一轮的实践研究。

三、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 存在问题

1. 中考复习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问题。

临近中考, 教师容易片面强调自身主导作用, 轻视小组活动对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作用。而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 学业不良的学生容易有畏难情绪, 不容易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2. 教师的指导度问题。

教师与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小组作用的发挥。教师指导不到位会导致学生对小组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不深入;教师指导过多, 也会使学生放弃自主探索。

(二) 解决方法

1.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 做学习共同体的引导者和有力支持者, 为学习共同体提供外部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提供智力支持, 从而使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2. 形成教师层面的共同体。项目的实施需要全体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合作, 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共同实施小组建设, 以为小组建设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视角。

3. 了解学生对小组的态度、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 选择和培育小组的核心, 发挥小组长的带头、示范和督促的作用, 理顺课代表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小组内不同层次的成员间的关系, 建立网状的管理体系, 不断调整、完善小组活动的方案和秩序。

四、结束语

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 要形成强大的群体动力, 达到组织成员共同的目标愿景, 必须发挥共同体成员的协同力量,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的能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潘洪建.大班额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12) .

学生共同体 篇2

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辉煌历史。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使其区别于19世纪以来出现的西方各类共同体。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东亚这一块大陆和西欧相比,在这方面大不相同。西欧至今统一的局面还没有形成,甚至所谓‘共同体’也不牢固,而我国统一的主流是没有断过的。”费孝通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克1932年访问中国时的印象中得到佐证。当时,帕克被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深深打动,他说,“中国就是这一种有机体。在它悠久的历史中,逐渐生长,并在地域上逐渐扩张。”在帕克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完成了的文明,它的文化、习俗、制度相互搭配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帕克这一印象也得到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证明:“秦汉时代,一个庞大的共同体网络终于形成。这一‘天下’格局,以其开放性不断吸收与消化外来的影响。”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典型特征之一。

学生共同体 篇3

微型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面对面地讨论、学习、共享学习资源、分享学习结果,同时风险共担、荣誉同享,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一个个微型学习共同体构成班级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上一起学习,教师答疑解惑点拨,团队展示汇报学习结果,小组之间互相竞赛。课堂采用新颖的评价方式:全班评价制度和“好声音”转身方式,这种过程式的集体评价,风险共当、荣誉同享,促进微型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的主动性,组成一个“以强帮弱、弱弱相帮、强强较劲”的互惠学习班级。

师生共同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是建构和实践课堂微型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采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是有效的课堂交流方式。建立一个相互理解、共同分享、一起进步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流动的主体,绘制一幅共同学习的风景画。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环节以传授—接受为主,其基本步骤是:热身复习——引入呈现——讲授操练——小结作业。这种课堂结构偏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欠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较低,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语言运用能力较弱,评价标准多以分数为主,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多于合作。建构课堂微型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回归学习的本质,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与他人共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思考、学会思辨、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能力,在更加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成绩。

二、有利于突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因材施教

建立一个流动的课堂,实践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和老师在学习中“相互理解、一起分享、共同进步”。夸美纽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少教、学生多学;使学校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建构微型学习共同体,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以民主和协商的方式组建,四人一组,男女生混编,是一个异质学习共同体,其结构是互补型关系。在大班教学中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将大班化整为零,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而是学生主动提问,教师点拨的“学问式”团队学习。教师有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也在共同体的学习中学到其他“专家”的专长,自己的专长也得到发挥,有利于教师突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有条件地因材施教。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课程的目标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它的核心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运用,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性格、动机、兴趣、成败经验等方面。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制班级授课中,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常常被忽视,导致学校培养出一个个类似工业制品的人。而四人一体的微型学习共同体是带着这些问题和想法去探索、实践。这种以“生生互动”交流方式为主的课堂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运用英语进行会话,增加学生“说话”的次数,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学习者的主动性还体现在他们的学习空间不局限于教室、课后,还会通过串门、电话、Q群、微信朋友圈、家庭圈子等的延伸学习空间进行互学,实现了互惠式的交流学习。

学生共同体 篇4

关键词:农村学生,家长,学习共同体

农村学生家庭亲子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农村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实现初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家长把自己定义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注重对孩子的言行、思想加以教育,在行为上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力求做孩子思想行为上的好榜样。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把自己纳入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孩子一同面对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给他们应有的帮助,始终和孩子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一、当前农村初中家庭的教育现状

假如说学生的知识主要是在学校的学习中获得,那学生的人格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家庭中长辈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长辈们的行为意志会对学生造成不同层面的影响。如:父母在生活中坚强地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念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反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当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处于缺位的状态,没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没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共同体。

二、当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意识不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农村家长没能意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往往对孩子疏于管教。很多农村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只要交由学校管教就行,学校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者。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有的家长却没能扮演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角色。很多家长教育孩子要如何做,怎样做个有用的人,自己的言行却和教育孩子的语言相反,孩子会学着父母的言行行事,父母的身教要比言教更有用。

2. 管教方式不当

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上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简单粗暴,二是过于溺爱。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于粗暴的管教方式容易让学生行为失衡,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假如家长用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可能在家长的面前很听话,很乖,但是脱离了家长的视线,则完全是不同的表现。家长对孩子粗暴的管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对同学和身边的人实施暴力。而过于溺爱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认识不到对错,往往为所欲为,行为容易出轨。

三、农村学生家庭亲子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

1. 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责任

家长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孩子的教育由学校和家庭共同组成。家庭是学生的精神支柱,更是学生行为、意识习得的地方。家长不仅要对孩子进行言教,更要注重对孩子的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到正确的行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更要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到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为人的准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作为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意识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和意识,还是孩子学习的素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2. 对孩子施与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该避免采用暴力的方式和过于溺爱的方式。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应该怎样爱,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值得所有家长共同探讨。对孩子实行暴力和让孩子为所欲为都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改变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在和孩子相处中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犯错误,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对孩子说他(她)这样做不对,这种不好的行为会导致的后果。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希望孩子今后怎么做。

3.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容易和长辈的言行背道而驰,家长要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首先家长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持宽容的态度,问问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进行悉心的教导,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和意识才是正确的。家长对孩子的宽容能让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便于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

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篇5

背景描述:2007年上学期,新课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我担任初一三班的班主任。班级人数40。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郊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虽然基础不是很好,但是却是家长的全部希望。

故事讲述:班级中有一个孩子叫做邹文博,父母是做小买卖的。开学前两个月表现的和大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两个月以后,我就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下课的时候与同学玩,可是大家都不理他。当时我也没有特别的在意,以为只是简单的人缘不好。可是临近期末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来找我,说邹文博打他。当时我也非常的生气,暗想你人缘都已经不好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越打架人缘不就越不好吗?我找他谈话,没想到他却告诉我,“老师他们都欺负我,打球都不带我。”想想孩子可能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还没有马上转变过来,对新环境适应比较慢,所以才格格不入。再说小孩子打架,不见得都是流氓秉性。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成熟,有些打架不过是争强斗勇。这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这孩子勇敢。和同学闹矛盾也是暂时的,等时间长了,大家互相了解了情况也许就会转变。所以,没有过多的询问只是安慰了一下。心里还在想“真是个小孩子,都初一的学生了怎么一点儿不成熟?”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进入班级后发现气氛有些不对,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一个男孩子的脸上有伤!怎么回事?怎么处理?虽然只有几秒,可是我却已经想了好几个方案,最后还是决定以退为进,先听听大家的说法。经过询问“受伤的孩子说中午不小心摔跤了,所以脸受伤了,没打架。”当时我在想“想骗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经过旁敲侧击,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受伤的男孩中午课间和邹文博打架了,怕我批评所以都没有告诉我。知道了详情,我觉得爆发的时刻到了。为了让全班的学生都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我做足了功课。接下来一系列的活动:找家长、写致歉信、班会总结念检讨等等„„可是,在我还没有松口气的时候,坏消息又传来,邹文博下课期间把同学咬了!胳膊都咬青了!这孩子也太不让人省心了,经过询问,原来仅仅是因为座位空间太小,想串一下人家没同意,就打算用武力解决。结果半学期下来,班级40人中没和他发生过矛盾的不到15人。

转眼间,到了2008年5月,邹文博小同学也变成了“战士”全班同学和他打过架,告状的同学也几乎每天一两个,我不停的调节、不停的打电话和家长沟通,骂人、吐口水、仍书本、咬人、打架邹文博的表现让我第一次对自己的处理

方法产生了困惑。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又含蓄的劝他的家长领孩子去医院检查是否多动症,是否铅超标。结果出来后,家长并没有告诉我检查结果,后来一次谈话说漏嘴了医生让孩子打营养脑神经的针,吃治疗多动症的药。

对于这样一个面对女同学都能气愤的大打出手的“战士”我要怎么办? 初二上学期一次间操,发现“小战士”的上臂有一条青色的伤痕,后来发现后背、大腿等地方的伤痕加在一起有20多条。这给我很大的震撼!孩子说是前几天和同学打架,同学妈妈打电话告状的结果。我隐约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可是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又听说另外一个震惊的消息:他的父母离婚了!

我告诉自己,一学期之内,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我抓住一切机会对他进行帮助和鼓励,同时也抓紧一切机会对全班同学进行思想教育,“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让每个学生都给他三次机会,并且创造机会让邹文博表现自己电子琴、唱歌等特长,让班级上中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他结互助对子,有帮助三科学习的,有帮助检查记作业本的,有专本提醒课前准备的,并且召开了2次班会,第一次的主题是“让友爱之花开满校园”,把大家关注的目光由缺点转化为优点;第二次主题“朋友,让我们牵起手”,借助学生的语言来感化学生,告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打架不可避免,就像好朋友之间可能发生矛盾一次,最重要的是你怎样看待打架这件事情,打架后你的做法才重要。

艰难的一学期过去了,现在的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变得乐于与人沟通,变得比以前干净,不再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放到嘴里,也愿意亲近老师了,初二下学期邹文博还主动接近修校长,找修校长谈心。作为班主任我们谈心的机会更多一些,从学习、生活、新爸爸等,发现他的想法不再那么暴力,对新爸爸也不是那么抵触了。

故事分析:我们常说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性和及时性,这何尝不是我们班主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呢?如果初一刚一开始我就从多个角度入手改变邹文博、以及大家对他的看法,并且每次打架过后都及时地、有效的处理也许事情不会那么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精神的。

行为习惯、学习成绩都差的学生,往往都有他们自身以外的原因,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关爱,他们非常容易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也更另类更叛逆。

他们比其他孩子更需要阳光雨露,更渴望尊重、平等与关爱。作为班主任,我一次不经意的不当教育行为就有可能使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加“雪上加霜”,甚至会让个别孩子仇视教育,仇视学校,仇视老师。如果我的错误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后果将十分严重。幸运的是,我及时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补救措施且成效显著。

马卡连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他强调说:“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也正是因为对未来快乐的憧憬,我不停的在努力,同时也教育我的孩子们不停地努力,记住开心往事,忘记矛盾与不快。

故事反思:几年的磨炼让我少了些脾气,多了些耐性,而养生的至高境界就是“无嗔”。数年来不断的授业解惑也使自己少了困惑,多了感悟。孩子心灵的纯真与豁达远非我们成人所想象,也许,前一秒还在“大动干戈”,后一秒已经“重归于好”了,已经在那里互相道歉,互相诉说着“我不怪你”了。

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所以,我把科尔伯格的“道德6阶段”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要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并行不悖,引导着孩子们不断地超越自己。

2008年暑假有幸得到机会外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仅应停留在经济和生活上,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达到“共情”的状态,尤其对学困生和有不良嗜好的学生,不应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要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挖掘他们行为的动机和意识。几天前学习魏书生老师的讲话,他也曾经谈到过类似的情况,对于学困生而言,上课的时候什么都听不懂,你让他听天书一样的坐在教室里一整天都不说话,那这个学生一定非常有定力,也非常有毅力了,将来准能做大事。魏书生老师强调我们要同情他,心理学称之为“共情”。

通过学习,不仅仅让我知道发生特殊事件时应如何应对,更让我增长了“急智”,邹文博固然是一个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学生,可是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从小邹文博的错误几乎都会等于一顿皮鞭。他的家长更是随手抓起什么,就用什么打他。所以孩子眼中的问题,都会用暴力来解决,而孩

子喜欢把一切看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可能和他缺少大人的关心与关注有关。初二时候变本加厉的咬人、打人更是和家庭矛盾离不开,最终父母的离异,让他走到了一个可怕的边缘,让我感觉庆幸的是我及时的拉住他,并给他了力量。

通过这个事件,我的另一收获就是能自己处理的事情不要请家长,我们面对的学生千奇百怪,那么他们的家长素质也不一而足,如果家长素质不高,不仅不能形成教育合力,还可能让你几天的教育化为乌有。

我与学生一同成长,最不能忘怀的就是这个故事了。因为它带给我的经验教训是那么深刻而持久,它让我真正地意识到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把快乐落实到教育教学地每一个细节上是何其不易,又是何其重要;它让我永远铭记:“教育无小事”,教师对自己的每一次教育行为都一定要审思慎行。

我由衷地感谢与我搭档过的老师们、我的学生们,是他们陪我一起成长,一起体味成功与失败,是他们激荡起我的人生信念,实现着我的人生价值。

最后用一首诗作为结束语: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青春

在躁动般的灵魂里

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激情

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

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一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创作 在探索求知的心灵里 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智慧 在填满问题的试卷里 有一双发现的眼

学生共同体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生学习共同体;基本途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在其中担任引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除此之外,更是大力提倡“学生合作分工、协调进行互助学习”的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合作式的学习”,以此达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自身综合英语素质等的多重良好目的。这其中,笔者认为“学生学习共同体”理念及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科学、合理运用对于落实新课标的上述先进理念、切实提升初中英语的实际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所谓“学生学习共同体”即指由不同学生个体组成的同一学习体,在这其中,学生个体之间围绕同一学习任务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与协商,在共同完成该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促进同一学习体各成员不同程度进步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良好目的。

“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能推动他们以更加踊跃、热情的姿态持续投入到具体学科内容的学习活动之中;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能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自主地汲取知识,有利于其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进步与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本途径

1.将学生个体进行合理、科学分工,奠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上文提到,学生学习共同体是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结合成的同一学习体,因此,确定哪些学生个体结合成同一学习共同体就成为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首要前提。

在考虑到这一情况之后,笔者依据班上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理解能力、學习态度等原因将班上的学生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A层次学生:该层次学生英语基础扎实,理解能力较强,具备积极主动接受英语知识的端正态度;

B层次学生:该层次学生英语基础一般,理解能力一般,接受英语知识的态度相对也一般;

C层次学生:该层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知识的接受持有较强的排斥心理。

随后,便以此为基础,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处于三个不同层次之中的学生进行分配,这样一来既确保了每个学习共同体之间学生个体的略有差异,以便他们能达到A层次学生帮助B层次学生,B层次学生拉动C层次学生,最终达到三个层次学生取得不同程度进步的良好目的。除此之外,更是确保了不同学生学习共同体之间水平的大致相同,有利于不同学生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公平竞争。

2.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共同体以必要的帮助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性格开朗、思维活跃,这些都是他们自身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不利的缺陷,如,思考跨度较大、注意力不能实现长时间的集中与维持、很容易从某一事物中转移到不相干的其他事物上去……而这些性格上的不足很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共同体取得真正意义上高质量、高效率的效果。

鉴于此,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在向学生学习共同体布置下去具体的学习任务之后,不能采取“全然放手”的姿态,相反,应当充分正视自身身为教师所担任的“主导”性角色,在学生学习共同体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需要时及时给予他们最必要、最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例如,在教学“used to do ”“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这三个相似英语短语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将其各自的释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首先为学生讲解了一个简短的故事——《巨人的花园》,其主要描述了巨人拥有一座非常美丽的花园,因为不少孩子经常去这座美丽的花园中玩耍。自私的巨人在旅行回来之后却为花园建造了一堵厚厚的墙,用来隔断孩子再进入花园中玩耍,可是由于缺少了孩子的欢声笑语,这座原本美丽的花园渐渐变得冰冷萧瑟。巨人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之后,他决定进行改正,重新邀请孩子前来花园游玩嬉戏。花园又变得美丽起来。巨人也慢慢习惯了与孩子相伴玩耍的日子。随后,便以该故事为载体,为学生列举如下三个句子:

The giant used to travel a lot, so he seldom stayed at home.

The wall was used to keep the children from playing in the garden by the giant.

The giant was used to playing with the children.

要求学生结合上述故事对这三个句子进行翻译,并从中尝试摸索出“used to do ”“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的不同含义及用法。

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学习共同体刚开始尚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交流与沟通,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少学生个体成员的注意力便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该任务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甚至部分学生之间开始进行“巨人那么大,他的花园肯定也非常大,到底有多大呢?”“为什么孩子能自由出入巨人的花园呢?不知道这很不礼貌嘛”等类似无营养的讨论上来,致使学生学习共同体活动严重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鉴于此,笔者及时出面,首先指出“该节英语课堂的学习重点在于辨别出‘used to do‘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的不同含义及用法,因此上述童话故事的补充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借助例句实现对‘used to do‘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及深刻理解、记忆提供充足的材料,而不应当将思维思考的重点全都放在质疑童话故事合理性上……”

通过笔者的适时干预,学生纷纷意识到自身思想上所开小差的错误性,也都开始重新调整自身的注意力,将思维迅速、有效地转回到“used to do ”“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不同含义及用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这表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共同体以必要的帮助,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习共同体不至于偏离预期的学习轨道,更有利于保证其实际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即轻松总结、摸索出‘used to do‘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的不同含义及用法,可真正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

“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合理建设之于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来讲有着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不仅能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密切联系,推动其良好合作意识的形成与树立,还能使学生在真正转化成为英语学习主体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探究学习活动切实加深对具体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从而在优化课堂学习效率及质量的同时,为学生自身英语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尽力建设完善的“学生学习共同体”,这既是顺应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又是满足学生主观发展需求的要求,更是提升初中英语实际教学质量的

要求。

参考文献:

论导师制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篇7

关键词:导师制,学习共同体,构成要素,实施过程

一、前言

2010年, 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十年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内容之一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1]。然而, 传统的自上而下传授知识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导师制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基于我国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而提出的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 它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 是探索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条新的途径。

二、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及意义

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报告首次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并把学习共同体定义为:一个由学习者及基帮助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其成员经常在学习过程中, 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 彼此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各种资源, 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它提倡学习者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协作、交流,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随着学习共同体概念得到不断推广和广泛认可, 各国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界定。Myers和Simpson (1998) 在《重塑学校》一书中, 将学习共同体定义为“是一种每个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中, 在其中,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2]。佐藤学教授在谈到他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描述学习共同体时, 指出它是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的创造、教师之间的‘同事性’ (collegiality) 的构筑、基于家长和市民的学习网络的构筑、地方教育行政援助学校体制的构筑”为主要构造的教育大厦[3]。我国学者赵健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 学习共同体是实践共同体[4]。

我在借鉴众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基础上, 将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定义为: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是师 (包括导师和专家) 生 (包括不同年级的学生) 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构建的学习共同体, 它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研究进行全面指导与促进。

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 本科生在导师制本科学习共同体这种环境中能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 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主体能动意识, 进而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形成。

三、构成要素

(一) 导师制。

我国的《教育大辞典》把导师制定义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5], 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 强调导师制中导师“导”的作用, 其最大特点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和思想品德各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亲密的“导学”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为师生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和载体。

15世纪初, 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高校导师制, 随后, 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相继采用, 导师制作为这些著名大学的教学传统使得它们的教育质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 我国各高等院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开始实行导师制,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院校的导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实质性的交流,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 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还有差别;另外,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 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过多, 在执行上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保证, 部分导师过多注重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 没有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科研实践活动。这些因素造成了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大打折扣。究其原因,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导师与学生缺乏交流的平台和载体。把学习共同体引入导师制中, 可为导师制实施提供时间、空间、内容的载体,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在实施导师制中出现的问题。

(二) 共同体成员。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习者和助学者为主体组成的现代社会群体, 其成员具有不同的背景、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为了共同愿景, 共同体成员之间通过良好的互动、对话, 处理好共同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1. 导师

在导师制和学习共同体中, 导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知识的传递者、情感交流者和共同体管理者, 既要从思想和心理给予指导, 又要对科研素养进行培养。导师通过课题、导师课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实施指导教育功能, 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培养。在整个过程中, 导师应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为教学核心, 注意把积极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和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相结合,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

在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中的关键因素是导师, 在导师的遴选上, 要求导师具备高尚的人格与师德修养, 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掌握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富于爱心和教育创新理念;熟悉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较高的科学研究理论与能力, 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是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或骨干。

2. 学生

学生在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中是学习者, 是获得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的主体, 处于教学系统的核心地位, 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构建共同体学习成员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构建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入校后, 在对导师进行了解的基础上, 学生和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而不是由学校指定、包办, 在特殊情况下, 还可建立流动机制, 让学生和导师形成一个最佳组合。

(2)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成员时, 要强调成员构成上的异质性, 即学习成员个体差异、年级差异等, 构成多层次的共同体, 充分发挥不同年级、不同经验的成员的专长, 彼此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特别是采用高年级本科生带低年级本科生的“传帮带”模式。鼓励高年级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教训传授给低年级学生, 低年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向高年级学生求助、咨询, 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建立起基于同一导师的同门情谊, 形成资源、信息共享, 组建一个友好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3) 生生互动。共同体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各成员之间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流, 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作用, 相互补充, 在有效的互动中, 谋求共同愿景的实现。

(三) 学习任务。

从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 学习共同体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的, 这个学习任务即为共同愿景。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 共同愿景是在学习者心中一股令他们深受感召的力量,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学习者有了真正的共同愿景时, 这个共同的愿望会把他们紧紧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学习者和助学者一起根据目前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清晰、现实的共同愿景。清晰的共同愿景能激励成员不断地向目标进发, 现实的共同愿景给予成员持久的实现目标的信心。在构建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时, 我们应以导师课题、项目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最终目标, 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 统一意识与情感, 共同协作, 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四) 学习资源的开发。

学习资源是提供学习、支持学习与改善学习事物的一系列对象总称。它不仅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 还包括参考者、媒体、策略、方法、环境条件等因素。然而学习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只有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才会得以体现, 在开发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的差异性及其交互性。

1. 网络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和科研活动。一方面, 我们要充分使用开放式的网络学习资源。另一方面, 要利用网络平台架设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开发出如BLOG、E-mail、BBS、QQ、移动群等多形式的互动方式, 为共同体成员提供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 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在社会性交互中实现知识建构和身份建构。但在开发网络媒体资源时, 要做到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目的明确,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2. 学术沙龙、课题组组会。

学术沙龙是一种古老又现代的、面对面沟通思想的方式, 是学术交流的形式之一, 常见于研究生教学中。成员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非常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术创新能力、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交流。

3. 共同体成员积累下来的与任务有关的作品、反思日记、经验等。

四、导师制本科生学习共同体的实施过程

(一) 提出问题、明确任务阶段。

问题提出与任务的确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 以及对于同一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 所确定的任务不能相同, 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索的积极性。

(二)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阶段。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适时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必要的针对性的指导, 使学生围绕问题, 在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

(三) 相互讨论、共享信息阶段。

学生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探究过程, 深入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可取的方面和欠缺的方面。此时, 导师应该做批评性的指导者, 使学习者认知策略和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完善, 实现动态的持续发展。

(四) 整理文件、形成作品阶段。

在这一阶段, 学习者对自己的作品作改进和完善, 针对上一阶段的评价中的不足进行修改, 获得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美]Sylvia M.Robert, Eunice Z.Pruitt著.赵丽, 刘冷馨译.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合作活动和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5.

[3][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03, 340-341, 384.

[4]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38.

学生共同体 篇8

一个班级的学生就是学习共同体吗? 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并不意味着那些聚集在同一个教室中,以同样的水平、同样的方式去理解同样知识内容的人. 形成学习共同体 的前提是,每一个个人首先成为主体,同时又要尊重到他人作为主体的存在. 在共同体中说话的方式不是“我认为怎样”、“你该怎样”,而是“我们可以怎样”. 共同体中的个体,应当认识到我是我们中的一员,产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

如果说学习是学生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的旅行,是超越已有经验和能力,形成新的经验和能力的一种挑战,那么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是保障所有学生进行挑战性学习的精髓所在, 它将促使每一名学生的多样学习产生碰撞,保障每一名学生的平等参与.

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组织策略

共同体中的学习与讨论,呈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开放的小组, 大家都与另一个人一起思考. 对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辩护,而是在于在对方的帮助下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新知识并改变自己的观点.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的反馈时, 提问的方式常常是:“你们小组研究的结果怎样 ? ”而很少会提问:“你原来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之后你又是怎么想的? ”虽然对于知识学习的最后结果来说,学生在合作前本原的想法并不重要,但对于一个共同体的建设来说,他们需要体会集体带给自己的力量.

具有“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应该是丰富的课堂,它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在学习的状态,是要让师生的角色始终在动态中交互,是要为课堂上每一名生动的个体创造选择的空间,它应该包含:互助、对话、活动、挑战、选择、尊重等元素.这些元素有助于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发觉每个孩子的学习潜力,同时也给了教师以选择的空间,让老师因时而定,因课而定,因人而定,发挥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推进注入无穷的活力.

(一 )基 于 “挑战性话题 ”的学习共同体

一个有挑战性的好话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和激情,让学习目标充满吸引力. 生成话题,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合作探究尝试解决,再在全班交流对话分享,最后促进应用.

案例1 (苏教版二年级“加、减、乘、除的整理”)

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

1. 引入 :用算式表示出米老鼠现在前进了几格 ?

3 × 5 = 15 5 × 3 = 15 5 + 5 + 5 = 15 5 + 10 = 15

2. 提问 :为什么求米老鼠前进多少格 ,既可以用乘法 ,也可以用加法做呢?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用乘法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预设1:因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做,也可以用乘法做.

预设2:乘法比加法方便简单.

3. 思 考 :那是不是所有加法解决的问题 , 都可以用乘法呢?

(1)计算折线的长度

3 + 9 = 12 4 + 8 = 12 7 + 5 = 12 6 + 6 = 12

这里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吗?

(2)折线、正方形与算式

想象一下,6 +6这条折线和两条数轴可以围成什么图形?

你还能在图中找到这样的折线,也可以和两条数轴围成正方形吗?

思考:在什么时候加法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3. 质疑 :那是不是加数不同的时候就只能用加法呢 ?

4. 思 辨 :根据下面的算式 , 你能联想到相应地乘法算式吗?

1 + 3 + 5 = 5 + 7 + 9 = 2 + 4 + 6 =

基于“挑战性话题”的学习共同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从而指向“会学”;接下来,充分交流彼此的想法,在组内形成共识,参与思考、积极表达,从而指向“主动思考”;尊重差异,师生、生生互评,逐步指向“能力获得”.

(二 )基 于 “自主性活动 ”的学习共同体

“自主性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是多样化的 ,但其本质可以促进学生亲身体验,根据交流反馈,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对知识的应用和提升.

案例2 (苏教版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1/2+1/4,会算吗?

建议:

(1)独立尝试,看看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你这样算的理由.

2. 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方法?

生1:我是先通分的.1/2+1/4,可以先通分 ,把1/2转化成2/4,再加1/4,就等于3/4了.

生2:我是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的.

生3:我是画图来看的.

3. 总结沟通

师:好的,孩子们,你们真不错,短短的几分钟就尝试出了这么多种方法. 有画图的,有先通分的,还有把它转化成小数再计算的.

(1)师:先来看这个1/2+1/4=2/4+1/4=3/4,在这里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指出:通分可以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相同了,接下来就可以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了.

(2)师 :再来看刚才画图的方法 . 借助图形 , 你怎么就能一眼看出和是3/4的呢?

师:同学们,我们来比一比这两种方法,通分、画图,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指出:都是为了让分数单位先相同,然后再计算.

(3)师:再来看这个方法1/2+1/4= 0.5 + 0.25 = 0.75,你怎么想到要把它们先转化成小数再来算的呢?

师:把陌生的转化成熟悉的,这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想.

基于“自主性活动”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对学习资源用多种不同的观点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 此环节中,教师力求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也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三 )基 于 “学习单与小导师 ”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单应根据年段目标和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设置,少一点知识性要求,多一点兴趣的激发,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导师上台不需要按照学习单一一分享, 可选取其中自己认为准备的比较充分的内容进行分享,同一内容若有不同准备也可以进行补充式分享.

案例3 (苏教版六年级“长正方体的体积”)

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 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师:看完这段描述,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些想法或疑问,这样带着老师给出的两个问题,四人小组一起交流一下.

想一想,议一议:

(1)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 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2)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 ? 它与我们昨天学习的计算方法相同吗? 为什么?

(3)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 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思考的?

小导师1:这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底面积指的是长方体底面的面积). 底面积=长×宽. 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作为底面. 有没有同学有疑问的?

学生交流.

小导师2:古代数学界求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高. 你们谁能比一比,它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计算方法相同吗?

指出: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用长×宽得来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看来,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公式是相通的. 当然,前提是你要能真正理解做每一步的意义,适当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小导师3: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实物投影呈现画图作品)同学们,你们能指出它的底面在哪儿吗? 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掌握新知往往是从感知教材开始的. 学生对教材有关的感性材料感知得越充分、越全面,越易形成清晰的概念,为下一阶段的理解教材打好基础.“学习单”的基础是学生自主去感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在学生初步感知学习材料之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新知. 在交往的过程中,由“小导师”带领学生就其对问题的理解进行探索,所有成员互为补充,最后把达成的共识以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组间交流,全班分享.

三、“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教师定位

什么是课堂? 课堂,是精神生活的空间,是依附社会存在的缩影, 是一副五彩缤纷的画卷. 富于创意的教师总是全身心地直面儿童的多样性与教材的发展性的, 能够通过课堂,向“学生学习共同体”实施能动的心理和思维引导,达到启迪智慧、开发悟性、挖掘潜能、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素质教育目的,让课堂成为儿童的生命旅程. 那么,建立了“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位置又应该在哪里?

从结构走向建构———让课堂成为儿童的生命旅程. 追寻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犹如栽树的过程. 一棵树,也许花不美,但叶子会清脆欲滴,也许叶不绿,但枝干会错落有致,总之它会有它的卓越多姿.

从信手拈来到有效巡视———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引领员. “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研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而此时的课堂巡视就成为了师生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的一种隐性资源.

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能期望每个学习者都能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方式掌握同样的知识,养成同样的能力.具体到教学设计来说,不应当是线性的推进,而应当是网状的构建. 因此, 教师的教学不是强调学生削足适履地适应已设计好的教学序列, 而是让具有不同背景文化的学习者,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数学是生活的,撷取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阐释,在阐释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思维碰撞,在碰撞中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 “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关注的是对于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解决策略,着重的是每个人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追求的是教者的精辟的点评与鼓励.

我们把教学目标指向“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把教学过程指向“主动思考”,而不仅仅是“独自学习”;把教学内容指向“学科特点”,而不仅仅是“统而笼之”;把教学评价指向“能力获得”,而不仅仅是“知识获得”.

佐藤学说得好: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 相信在“学习共同体”的陪伴下,我们的孩子会更为灵动、美丽!

摘要: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我们从启发式学习──讨论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正不断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在现行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尽管教与学在现实的种种压力下博弈着,但我们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教师的“不断让位”,力图通过“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成为润泽儿童心田的沃土.

学生共同体 篇9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为网络学习, 不限制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时间、地点等, 还可以与和世界各个角落的学习伙伴交流学习心得, 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时, 其内涵及特征也越来越被学者们津津乐道, 那什么是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呢?

“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是由共同体的概念及其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形式。“学习共同体”也称为“学习社区”, 学校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 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并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而受到教学工作者和学习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且其作用和影响范围呈明显扩大的趋势。每一种教育形式的形成和成长都有支撑其发展的理论基础, 学习共同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不久远, 想要透彻地了解它的发展现状, 我们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中, 才能领悟它的魅力。

对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学习共同体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至今为止, 已有不少学者表述过关于学习共同特征的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的表述是以萨乔万尼、雷威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观点。通过他们的研究, 可以总结出学习共同体具有普遍的某些特征:尊敬、关怀、包容、信任和授权。其具体则是指, 学生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尊重, 教师对学生予以关怀, 同样的, 学生对老师也要以礼相待, 予以关怀;同时, 也要给每一位参与者足够的尊重和包容, 不排斥, 不挤兑;再者, 学习共同体之间的每位成员之间都要相互信任、积极分享自己的资源, 互相交流自己的成果;其次, 任何参与者都应该感到在共同体中被赋予了权利, 并且他们乐于表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 并分享学习感受;最后, 所有参与者们有权决定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和核心价值, 他们应尊重并认真执行自己的决定。

2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

此次调查以本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调查问卷110 份, 回收调查问卷共105 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100份, 有效率达95.23%。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了解程度、参与积极性、对管理方式的喜好程度以及对学习共同体活动时间的偏好等几方面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是对学习共同体概念的了解程度的调查, 统计结果如表1。

由上表可知, 知道学习共同体的学生占89.6%, 其中, 参加过学习共同体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82.9%, 而从未听说过学习共同体的学生只占10.4%。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共同体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也有相当多一部分同学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而对其毫不知情的也占有一定比例。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 得出学生对学习共同体喜好程度的分析。具体内容如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希望学习共同体有学校的参与, 这在某方面也体现出学校在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但是, 也有少部分同学希望有一个完全轻松的活动氛围, 所以, 他们并不希望学校参与其中。

由上表可知, 有一小半的学生希望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能在周一至周五晚上进行, 也有其他一小半的学生对活动时间并没有特殊要求, 但也有12.9%的学生希望在周末进行活动。

由上表可知, 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果感到很满意, 将近75%的学生对学习共同体收到的成效满意, 但也存在一小部分同学对此不太满意。这项调查很明显地说明了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3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发现,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学习共同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了解程度不够,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热情。问卷中的被调查者虽然表现出较强烈的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意愿, 但受到共同体管理方式以及活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其积极性并不高。

二是学习共同体产生及发展时间较短, 学校没有相应健全的机制, 并对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决心还不坚定。

三是学生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组织和领导, 学校和老师对其重视程度不高。

四是教师缺乏关于学习共同体的运用的相关理论, 无法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总而言之, 学习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的要求与学生崇尚独立、自由的学习理念存在冲突, 体现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真实想法, 为下一步建立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奠定了理论基础。

4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对策

针对以上学习共同体中存在的弊端, 笔者建议:此后学者对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应该将着眼点放到各个学龄阶段、各个年级和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上, 根据其自身的特点, 开展切实可行的研究, 并采用多种有效的研究方式, 借鉴以往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 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制定出可操作和可实行的方法。总而言之, 教育工作者对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要逐渐扩大研究范围。不断加强研究的力度, 使得研究取得明显可见的成效, 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使得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关于中职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策略, 有不少学者认为, 营造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方法和有效方式则是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对话”对于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知识面的拓宽有很大的帮助, 合理的“对话”也将加强学习团体的归属感, 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而乐于学习。

根据以上构建策略, 再结合各种合理有效的资源和建议, 形成全班、全校、全民共同学习的学习生活氛围, 以此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方法, 使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上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当然, 关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研究还有待加深, 这需要学者、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摘要:特别是近年来, 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学校较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 网络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学习共同体, 正广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本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调查并了解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特征的认识程度以及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学生专业能力, 并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韦承.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额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2]谭小虎.中职计算机教学初探[J].海西教育专题培训, 2010 (11) .

[3]郑建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4]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1-10.

[5]冯锐, 金靖.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3) :72-75.

[6]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4) :161-162.

[7]尚茹.学习共同体教师成长的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141-142.

学生共同体 篇10

1.1 共同体概念

“共同体”的英文为Community,是社会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类群体生活的一种基本类型。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社会学名著《共同体与社会》出版,“共同体”这一概念被引入学科领域。滕尼斯在研究中发现,个体与个体在一个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中会形成更加强而有力的、结合更加紧密的关系,于是他用“共同体”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特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滕尼斯“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韦伯在他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写到“‘共同体’关系,是指社会行动的指向——不论是在个例、平均或纯粹类型中——建立在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互相隶属性上,不论是情感性的或传统性的”[2]。

1.2 课堂学习共同体

1995年,著名教育学家博耶尔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他在该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

由此本文所构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指的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之间会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并且实现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课堂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并不是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模式,而是一种更适应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利用各自的专长,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最后达到共同完成学习目的的作用。

1.3 留学生文献检索课教学引入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随着教育国际之间的交流不断的增加与深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我国的高校接受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为了协助留学生更好的完成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科研工作,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电子文献系统,成为对留学生文献检索教学工作的新挑战。

留学生不同于中国学生,他们活跃,思维开阔,并且仅仅是老师“教”什么,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是“学”什么,怎么“学”更为重要。把学习共同体应用在留学生文检课教学中的就是要培养他们“学”的能力、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

2 学习共同体与PLB教学法的联系与区别

2.1 PLB教学法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简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后来扩展到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3]。

2.2 学习共同体与PLB教学法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共同体与PLB教学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PBL建立起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及自主学习的能力[4]。而学习共同体所追求的是,将合作视为整个学习系统的结构中固有的性质,反对孤立地应用某一个教学技术。学习共同体所隐喻的教学设计,遵循以兰德和汉纳芬所代表的教学设计专家所主张的“贯一设计原则”(grounded design)[5],学生在课堂所从事的合作交往活动,应与整个课堂学习环境设计所依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保持一致,应与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成人的合作学习方式协调起来。

3 建立留学生文献检索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策略

3.1 共同体目标的构建策略

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课堂,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那么我们首先眼建立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不仅包含了,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课堂,同时也包含了如何构建课堂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两个目标是会统一的,共同意愿包含了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共同意愿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去实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意愿是使教学目标具有生成性。就是说,共同意愿表明了学习共同体的性质,而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为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而提供了具体的任务。所以建立学生的共同意愿以及使他们找到具体的共同目标成为他们学习的关键所在[6]。

3.2 课前准备工作

首先在课前,应先由教师确定本节课的所讲授的数据库,在开始的时候,先对该数据库有一个全面的介绍,把数据库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检索到的学科范围,可以帮助大家在做科研的时候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何做检索等信息传递给大家,做一个这样的简要的介绍,激发起留学生对这个数据库的兴趣,以达到调动其该堂课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个数据库可以帮助他们在某些研究领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方式的带动下,可以调动起所有学习者的积极性,是所有人都愿意加入课堂的学习中来。

3.3分组协同合作

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为他们设立一个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在这种目标的作用下,使所有人都集中在这一目标之下,在积极互动的作用之下,合作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形成学习共同体。那么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30人为例,可以分为3个小组,对检索的案例分别进行讨论分析,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设置不同的检索策略,然后将检索策略通过网络数据库实际操作,完成各自的检索,得到各自的结果。这样构建的共同体目标,使共同体成员可以对学习目标具有认同感,而且对于所在的共同体具有归属感,而正是这种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的关系,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3.4形成共同体成员间的有效沟通

通过共同体策略实践,共同体成员间都可以表达自己对检索课题的理解,检索的过程发表意见,并且在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也可以同教师以及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以达到消除分歧的目的。同时也可分享自己的成果给其它组的成员,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4结语

随着留学生人数在高校中的不断增加。为留学生提供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9],同时培养留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也是重要工作之一[10]。在对留学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中,我们要建立起有效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策略,首先要明确课堂目标,建立优化的小组结构,建立起小组成员间,小组与小组间的有效沟通与协同工作。其次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践证明,留学生对以“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授课模式表示赞同,并且更快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了数据库的应用。相比较以前单调的授课方式,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留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每年所面对的留学生群体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并且数据库每年也会有一定的变化,所以针对留学生群体的文献检索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也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出灵活的调整,以便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标。

摘要: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日益增多,培养留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为当前探讨的热点。高校在留学生的教育培养体系里,增加文献检索课程,也是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的需要。由于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很多方面与中国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对学习共同体中有效互动策略的研究,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提升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留学生,文献检索课,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德]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53

[2][德]韦伯著.顾忠华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

[3]何立芳,彭建波.P B L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实践和体会[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04:82-83+108

[4]梁丽明.PBL教学方法在医学文献检索课中的实践及效果评价.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年1月第19卷第1期56-59

[5](美)戴维.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6][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2-83

[7]吴炜,外国留学生读者检索技能培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14(1):50-50

[8]张大苹,王琼,高校图书馆对外国留学生信息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1):66-67

与学生共同成长 篇11

关键词:教育艺术 班集体 班主任 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在于如何能够建设优秀的班集体。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它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领导核心、严格的纪律和制度、正确的舆论导向、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优良班风、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群体。组建班集体是班主任核心任务之一,也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最佳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大爱教育

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的,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就这样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班主任的爱应该是自然流露与迸发,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是数年如一日的滋养。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未完善的人,我们不能用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班主任要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过程。不管是“温柔的美丽”,还是“幽默的魅力”,核心都是一个字,“爱”,一个班主任只有真心的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可能建设好优秀的班集体。

二、智慧教育

在心理学中,其实有很多效应理论为班主任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并且都能够产生实效。例如,“21天效应”,如何把一个学生新的、好的习惯养成,并得以巩固,班主任要相信理念、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形成的。我们班主任队伍中常有人如此感叹:“朽木不可雕也”,也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大量实验与实践证明,只要不断重复,习惯、理念是可以改变的。当然,改变理念、改变习惯会是一个极不舒服、极不情愿的事。在改变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行为“刻意,不自然”到“刻意,自然”,最后到“不刻意,自然”的阶段。因此,班主任在改变理念、习惯时,不能让学生因不情愿不舒服就放弃,必要时还要给予外在压力,特别是刚开始时更需如此。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一炮不打响,后续改变就不可能。因此,要记住改变任何一个理念、习惯时都要不断重复。要相信,没有改变不了的理念和习惯。否则,就意味着失败的来临。再例如,“头衔效应”,学生一旦有了头衔,不管这种头衔是虚的还是实的,他往往都会努力去适应这一头衔有关要求。班主任在班级里倡导“班长轮流负责制”,由班级所有学生轮流担当该职位的管理者。这一措施的基本思想是为学生营造工作激情,能够激励并释放他们的潜质,培养和增强各自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团队产生的最惊人的效用是升级效应,通过授权学生行使原属其他学生的权利,每个人都会以比从前更快的速度在成长,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工作积极性。此外,心理学中的“震慑效应”,“小气候效应”等等都为班主任建设班集体中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三、示范教育

学生干部既是班级的领导核心,又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不仅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也有利于班主任组织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础和保证。对于既有投入管理班级意愿又有工作能力的学生,班主任就放手让他们去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和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自己去创造性地组织班级活动,他们才能在干中学习,在干中成熟,他们的独立性才能在干中培养。对于只有为班级服务的热情但是缺乏工作能力的学生,班主任就需要精心扶持,当他们的“参谋”,精心培养,热情帮助,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个别教育

教育关爱的是生命,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舍弃了一部分学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使得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等极端行为。因此,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学生制定目标,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问题学生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也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每一个问题学生最终的转化都是一个生命创新的过程。当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与呵护下,走出了泥淖,冲破了阴霾,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幸福感。学生的生命因此而精彩,一个班集体也因此而精彩。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期望,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又不能对学生过分奢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任。

五、合力教育

教育合力是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在时空上密切衔接,在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功能的整体效应。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种教育是各有特色的,它们之间很难相互代替,只有把这三种教育协调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就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益。在教育合力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也起着组织,协调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的作用,成为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最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而落实到学校内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班主任的肩上。因此,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使之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对学生施教。

总之,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也是班集体的建设者和监督者。为此,班主任的自身表率就是一面旗帜,就是进军的号角,行动的指南,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爱,班主任才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教育事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思考、研究、倾听、感受、欣赏每一个学生上。

参考文献:

[1]吴小海,李桂芝.班主任九项技能训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与学生共同欣赏古诗 篇12

一、读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欣赏的前提是理解所要欣赏的对象。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 教师要真正进入到的诗的境界中去, 体味诗人那时、那地的心情, 带着诗人的情绪、情感去读、去表达、去演绎, 将学生的想象带入诗人所描绘的画卷中去, 让他们的思绪飞扬在诗的境界中, 与诗人共同或悲, 或喜, 或静, 或动, 或爱, 或恨。教师朗读后, 学生要自读多遍,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 再请善于朗读的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剖析诗人表达的思想。例如, 我在与学生赏析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 学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朗读此诗, 这与安静如初的诗境和诗人的心境不相符。我问学生:“‘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描绘的是怎样的情境?诗人是怎样的心境?”我再次解释道:“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 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殆尽。这样的环境是怎样的静啊!这样的心境又是怎样的静啊!那么,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表达这样的‘静’呢?”学生再次阅读时语气平静了, 因为他的思绪身临其境地行走在清晨安静的寺院中, 怎可高声语呢?

二、析诗

对于初中生, 古诗中的一些词语典故是陌生的, 深奥的难以理解的, 诗的意境也是这些小孩子难以体会的。例如《龟虽寿》中的“神龟、螣蛇、盈缩”等字词典故, 学生是一定要弄明白的, 否则难以体会和欣赏古诗的美。再如, 《望庐山瀑布》中, 诗人借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景中蕴情, 景为情设, 看似写景实则写情。没有对美好景致的喜爱哪里会有如此美妙的诗句?古人含蓄, 往往不直白的抒发情感, 所以要借物抒情。这样的道理学生一定要明白, 否则不可能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赏诗

赏诗当然是比较高的一种境界。《望庐山瀑布》中, 诗人目睹此般美景, 惊奇、感叹、喜爱之情油然而发, 诗人的思绪飘得很远、很高, 联想到了天空和银河。从诗句中也可以体会到诗人是极富想象力的, 诗人的情怀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读诗、析诗和赏诗的过程中与诗人一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一同体味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使师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思绪共同徜徉在诗海中, 去想象、去享受、去创造, 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摘要:欣赏古诗词有助于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有助于陶冶情操, 丰富精神生活, 塑造健全人格。欣赏的前提是熟悉、了解和理解所要欣赏的对象。

关键词:读诗,析诗,赏诗

参考文献

[1]廖艳红.重视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珠江教育论坛, 2013 (02) :7-8.

[2]张素侠.诗歌欣赏教学的“一主三学”模式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2) :150-152.

上一篇:全麻后躁动分析下一篇:自然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