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共同体

2024-06-25

小组学习共同体(精选8篇)

小组学习共同体 篇1

“小组学习 共同体”是合 作学习的 有效实践 形式。笔者就“小组学习共同体”进行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实验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小组学习共同体”实施中的误区

1.同质分组。起初我依据三次重要的考试成绩,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英语学习小组,每组有1名组长、5名组员。此次分组为同质分组,即成绩相仿者为 一组,如此便于词汇、课文背诵的检查以及成绩相仿者之间进行相应等级问题的讨论。不久,我就发现这种分组方法存在不公平现象,而且打击了成绩整体不高的小组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2.临时分组。有时为便于讨论,我将临近的4名学生临时组成小组,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前后桌4名学生进行讨论,虽然满教室都是讨论声,但其中不乏母语表达与聊天。很显然,这样的小组内没有分工,没有人做记录,没有真正达到合作的目的,没有体现小组的价值。

3.优生的舞台。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英语学习小组成了成绩好的学生的讲坛,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羞于启齿,如此恶性循环,时间一长就造成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局面。

二、对误区的反思

1.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 行分组,并建立相应的组长负责制和活动评价制度。“小组学习共同体”内应进行具体分工,且采用轮换制,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

2.临时分组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和合作 意识养成的促进作用不大。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系统分组。

3.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不冲突,个体学习应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我们既强调个体的自主学习,同时又兼容个体和群体的互动参与,从而让整个学习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所有学习者共享。

三、小组义务

1.组长负责制。小组长主要有以下职责:检查组员的词汇与课文背诵、默写;给组员讲解平时的相关练习题;整理课堂笔记,督促组员整理、记忆笔记。

2.组员承包制。每个小组均有后 进生和自 制力较差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应采取组员承包制,即该生的学习任务专人负责、专人监督,直至真正学会 为止。如此,小组的整体竞争力才会强。

3.小组积分制。小组积分以组员 平时积分 和重大考试积分两部分作为参考,每名组员均有为小组获取小组积分的义务。在平时的课堂回答中积极踊跃,多问几个为什么,代表小组参加听写比赛、课文知识点及习题讲解等,都是为小组贡献平时积分的有效途径。

四、小组活动

1.组间PK。定期进行组间英语专项练 习竞赛,如听力专练、语法专练、阅读专练、写作专练等,具体做法如下:将一套高考卷拆分为5个专项进行训练,最后对5次专项训练成绩算总均分,再参考初始分、组均分,看进步与退步情况,并做相应的分析。专项训练的具体操作程序是:按照高考 的标准在 规定的时 间内完成 相关练习;组与组之间互批,完成批改后统一上交,教师统计各组均分、优分及分数分布情况,同时将竞赛结果张榜公示,作为平时的小组积分;对竞赛成绩进行点评,表扬与批评;教师给各组小组长讲解疑难点,再由小组长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组员进行讲解。

2.组内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课 前预习案 与课后巩固案练习的解答、核对与订正,个人疑难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作业问题的交流与展示等等。讨论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组长主讲,组员补充;全组发言,百花齐放;规定主讲人,全组总动员等等。

3.分块学习。把任务一分为四或一分为八,由小组成员接力完成,最后评比每组的合作成果。小组内每位学生负责其中一个部分,教师给他们每人提供相应的不同资料,最终将各 个组员的 成果汇总 形成小组 合作成果,再通过集体讨论最终定稿。

五、小组评价

1.优秀个人。平时表现较为突出者进行累积积分,作为期末优秀个人的评定依据。这一表彰的选拔在于精,如每次考试的前十名,或在课堂上某一问题的处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等。最终选出3—5人,其中可以包含1-2名进步奖。

2.终极奖励。年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终极奖励,参考小组平时积分、重大考试积分以及均分幅度积分。以班费为基金,购买部分学习用品、书籍等有助于学习的奖品。终极奖励要起到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的作用,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小组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

随着“小组学习共同体”实施的深入,学生对它的抵触情绪没有了,小组内的协作也愈加默契,各成员的小组参与度增加了,英语口语流利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在稳步上升。

摘要:“小组学习共同体”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实践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划分四至六人的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形成组内比贡献、组间竞争比成果的浓郁学习氛围,使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小组学习共同体,误区,小组义务,小组活动,小组评价

小组学习共同体 篇2

10月22日下午第三节课,南头初级中学的初二(14)班师生利用班队会的时间聚集在里,进行一场以“中段考目标与宣言”为主题的公开课。

参加这一次公开课的有学校的校长、主任及多班班主任,公开课由十四班班主任朱老师主持,先给大家讲述了“小组共同体”的由来以及作用。“以上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分成7个小组,前七名便是组长,以间隔7名的名次将各个同学分配到相应的组长组里,共进退共惩罚。每周5做一个总结以班务日志的评分情况来判定得分最少的组接手惩罚。目的是为了使每组同学团结起来力争最强组,不做最差组,在此中共同进步。”朱老师在台上讲得热情洋溢,在座的来时们都给予老师此教学方案满分的认同。

朱老师一番话后便邀请了班干部以及语数英课代表上台为这一个多月来的学习做一个小的总结。班委都认为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进步,扬多批少,老师们也都十分满意。各科代表都说的头头是道,那副小大人的模样,使教室里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总结完后,朱老师分发了上期期末考的成绩表以及中段考的目标表。渐渐的,课到了高潮,到了这节课的重点----“中段考目标与宣言”。

只见班上每个同学都埋头计划着自己的目标,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的是自信与骄傲,心里所怀的是对成功的努力和向往。

在窜写小组宣言以及小组名时全班都沸腾了,每组的组员都热情的提供自己的建议,连听课老师都被感染了与同学们一齐想主意。

3分钟后朱老师叫起每位组长,以及组员大声喊出自己的宣言:

“猎豹,猎豹,打响第一炮”

“超越前一名,我们就是强者,我们就是奇迹”

“直升,直升,成绩一直向上升”

。。。

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们都气势昂昂的喊出自己的口号,仿佛成功就在眼前。

随着这一声声响亮的宣言,公开课也到了尾声,听课的老师们在同学们一阵阵坚定的宣言下,他们坚信在朱老师以及各位老师的带领下14班一定会不同凡响!

小组学习共同体 篇3

[关键词]个体差异 小组学习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60

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语言,更需要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小学英语新课改中曾提到,合作式学习倡导合作、参与和互相交流,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小组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日常教学中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想法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正处于人格、思维开始成形的时期,教师除了需要对其进行良性的引导,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思想,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差异性分组,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改进自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如学习《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时,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初步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我根据学生的看法,将他们分为rubbish组,smoke组,factory组等,让每个小组在课下搜集资料和讨论题目,然后在课上给大家展示。在课堂上,学生都准备得非常充分,我问大家:“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city clean?”rubbish组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说:“rubbish会带来很多污染,所以我们应当put rubbish into the bin,而不是throw out it。”smoke组补充说:“smoke同样会带来污染,汽车尾气,factory的排放等,都会产生很多smoke。”factory组则说:“ factory会排放很多工业废水,给空气和水造成很大污染,我们应该制止它。”

通过小组之间课前的预习和课上的共同讨论,学生不同的思想可以碰撞出有力的火花。学生在勇敢表达自己的同时,对于保护环境也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地理解,有效地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也使得小组整体的知识结构更为丰富和深化。

二、小组活动多样化,基于实际情况组合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总是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进行课堂活动需要分组时,如果教师按位置随意分组,并没有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这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进行分组,才能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如学习《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时,在分组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按照实际养过宠物的经历分成了dog组,fish组和bird组等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大家因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所以讨论得十分热烈,并通过合作总结出了不同动物的特点。例如fish组说:“fish have big eyes and big bodies,但它们没有legs or arms,they can swim very fast。”dog组总结说:“dog have four legs,它的tail very short,它可以jump,也可以run。”bird组也观察得很仔细:“bird have two legs and two wings,它可以sing and fly。”

小组活动按照分组的方式,可以分为固定小组学习和灵活小组学习。虽然固定式小组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但是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小组间互相学习,避免个别学习局限

小组学习是获得知识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交流,变成小组共有的知识储备中的一部分。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学习,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个别学习的局限,充分扩充和深化每个学生的知识框架。

如学习《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时,如果直接介绍水果单词会显得枯燥无味,所以我没有照本宣科地讲课本内容,而是让大家分组合作学习,共同做出心目中最美味的fruit salad。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在上课前就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果有的学生对一些单词不熟悉,其他组员会耐心地告诉他。在课堂上,大家很好地展示了小组的成果。有的小组介绍说:“我们的salad have strawberry,banana and peanut。”有的小组说:“我们的fruit salad have blueberry,mango and yourgut。”有的小组说:“我们的salad have different,里面有nuts,grape,还有bacon。”

小组学习共同体 篇4

一、做好合作学习准备, 以科学分组为基础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 怎样合理地分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率的高低。因而在实施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 为合作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分组方式多种多样, 第一种, 就近合作组。即根据学生的固定座位进行分组, 就近的学生形成合作小组。这种分组方式非常方便, 操作起来简单易行, 但是这样的分组方式却无法将学生的成绩、性格等自身情况考虑在内, 可能会造成小组间实力相差甚远;第二种, 小群体合作组。小学生之间能够自发形成小群体, 该分组方式就是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小群体模式搬进了课堂。由于小群体成员之间一般都有共同的行为模式, 凝聚力较强, 合作氛围比较宽松, 但容易造成学生扎堆聊天的现象;第三种, 交叉合作组。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性格特点、知识应用能力等综合因素来给学生分组, 这种分组方式是学生中知识能力的最佳组合, 比较容易实现高效合作。教师应多采用第三种方式进行分组, 且组内成员以4~6人为宜, 并且还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了解并适应小组内学习环境, 每次合作都能够轻车熟路, 轻松完成任务。

二、注重学生心理需求, 以诱导学习兴趣为支撑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驱使, 对于那些感兴趣的内容会自觉主动去学习, 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 即便是合作学习这样相对新颖的学习模式也需要趣味性做后盾, 方能发挥其强劲的动力。

低年级段小学生好奇心很强, 而且热衷活泼的游戏, 还非常喜欢故事,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 给合作学习增加一些娱乐色彩, 引进编写故事、列举生活实例、猜谜小游戏等学习活动, 丰富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 教师除了掌握文本知识, 还要熟谙“导”的艺术, 有效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发掘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实现对合作学习的全局掌控, 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还能真正学到知识。例如《小鸭子回家》一课, 从小鸭子的角度来阐述了它勇敢回家的经历。在学习时, 我便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小鸭子的三个好伙伴 (蜜蜂、萤火虫和月亮) 之一, 看到小鸭子一个人独自穿过森林回家, 你产生什么想法?你要怎样鼓励小鸭子勇敢走回家呢?这个问题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讲故事的机会。学生对这个话题兴趣非常浓, 有的小组选择了蜜蜂, 有的则对萤火虫分外关心, 还有的借助月亮表达自己的心声, 他们积极讨论交流, 很快就创造了不同版本的故事, 让小鸭子的故事在有趣的创意下变得更加丰富、完整,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在快乐的讲故事体验中不断加深。

三、协调组内成员关系, 以提高参与度为目标

优等生总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活跃者, 他们学习热情高, 把握了合作学习的主动权, 也往往是小组中的决策者, 同时也是组内观点的主要提供者;中等生则多半被迫置于优秀生的阴影之下, 锻炼和表现的机会相对较少, 跟着优秀生亦步亦趋;而后进生则非常被动, 他们往往处于合作学习的边缘, 不仅发言的机会少之甚少, 连思考和参与的主动性都非常差。这样的组内关系现状显然很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长此以往小组学习只能成为优等生的舞台, 中等生得不到提高, 而后进生只会越来越差。

针对这种不平衡的成员关系, 教师要积极进行协调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对于优秀生, 教师在认可其组内领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谨防他们恃宠而骄, 过度表现自己, 教育他们乐于帮助同学, 将发言和表现机会多多让给其他同学, 以求得共同进步;对于中等生, 教师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踊跃发言, 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争做小组的中坚力量;而对于后进生, 教师要倾注更多的关爱,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点点把握主动权, 逐步融入小组合作。

小组学习共同体 篇5

“践行渐远”成长小组,由级化学2班8名同学组成,我们积极以实干提升自我,以奉献成长自我,以征程博识自我。

小组口号:践行社会,渐远征程。

成长目标

1. 实现与社会的初步接触。

2. 使每个成员借小组的力量提高自身能力,激发个人潜能。

成长规划

1、走进社会,通过打工体验生活,认识社会,积累实战经验。

2、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爱心支教等志愿活动,树立有价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开展有关热点问题的社会调查,加深对社会现状的认知,与时俱进。

4、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加深对期待从事职业的了解,制定合理奋斗目标。

5、安排集体出游,增长成员见识,并使成员在团队活动中学会互助。

6、撰写《成长日志》

成长历程

从的11月走近的今天,我们一起见证了“践行渐远”的第一个收获年。我们将成长编辑成册,将感悟典藏于心。这一年我们切合小组成立之初的目标,有了如下平行板块:

一、走进社会

为实现大家零距离接触社会的目的,满足大家对未来职业了解的需求,我们小组开展了“教师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走进中国梦”和“践行组―快乐社会行”活动。

1、教师职业生涯人物访谈

关于中学教学,我们小组一起采访了石家庄某高中的生物老师;对于科研和大学教学我们采访了化学学院的曾艳丽老师和邢胜涛老师。老师们对教师职业的`感想娓娓道来,真诚动人。在和导师交流的过程里,我们了解了作为一名教师理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良好心态。

2、走进中国梦

走进中国梦,小组成员一起在百年印象聆听了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关于青春梦的发言,讲座激动人心,大家一致感慨中国梦的实现要从小事开始。之后,组员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了“中国梦采访”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分组采访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包括公司白领、外科医生、银行经理、科研人员、教师、高中学生、司机、售货员、农民工等,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梦。该活动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网得到了更好的宣传。

3、践行组―快乐社会行

小组成员利用假期和休闲时间在社会不同的岗位充当着快乐打工仔。我们以每周一激励,每月一感想的形式,相互交流在打工过程中的收获。KFC、迪卡侬运动商城、华药集团、校园小商店等等都留有我们曾劳作的身影。身为曙光学子的组员张卿,截至今日个人劳作时间已达300小时。

二、志愿青春

这一年我们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感受付出带来的存在感和喜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累计大一一年我小组共提供志愿者服务时间长达400小时,共计献血量1000cc。

1、讲解类志愿者活动

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了化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科技馆志愿者活动”和“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讲解”活动。科技馆里,我们热情讲解各种科技小知识,在游客恍然大悟的笑容里我们感受着自我存在的价值;博物馆里,我们为游客讲解河北历史的点点滴滴。

2、爱心家教

方村小学、石家庄八中、华清街小学,组员们参加了各个组织开展的支教类活动,第一次在讲台上感受为人师表的紧张欣喜,孩子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思维也很活跃,积极勇跃地举手告诉老师他们的想法。爱心支教不仅为孩子送去了知识,也为我们未来从业赚取了经验。

3、环保类志愿活动

小组成员积极参加化学学院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志愿者植树活动。大家有的拿铁锹,有的抬树苗,期待石家庄的春天可以多一份美丽;公交楼卫生打扫之旅,大家切实为我们学习的环境奉献了力量。

三、我们在路上

利用假期我们来到了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背包客的日子让我们学会独立地计划路线,安排行程以及提升团队凝聚力。

期间,我们登顶泰山、封龙山、抱犊寨等。上山是疲惫的,也是兴奋的。疲惫是因为山太高,兴奋是因为前方有目标。我们在登顶的过程里感受着相互扶持的力量与温暖。端午节,我们集体来到了邢台乡村,感受农家生活。

成长感言

组长杨阳这样感慨我们的一年:“今天的生活跟昨天相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还是那样平淡,只是有些人来了又走了,有些事发生了又过去了,有些人变的沉默了,有些人变的活泼了,也就仅此而已,只希望我们大家在未来不会迷失自己坚守的方向。”

从懵懂到成熟,稚嫩在不断的经历中收敛,而我们将其定义为成长。岁月点滴积淀的是潜能,我们借由小组鼓励和团队合作的力量见证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突破自我的别样经历都将或多或少地带给我们一些对生活的别样认知。这一年匆匆而去,但逝去的不仅仅是时间,增长的不仅仅是年龄,经历的不仅仅是痛苦,我们收获的也不仅仅是经验,在一次次的亲身实践中,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心智不断提高,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将其完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内在的,具有厚积薄发的功能。

成长收获

一个春秋收获一季的硕果:总结这一学年我们小组共支出志愿者服务时间长达400小时、献血量达1000cc,共获荣誉28项,其中团队参与荣誉8项,个人荣誉20项,计算机一级通过率100%,专业奖学金获得率50%,校优干、校三好、院三好获得率50%,其中含专业一等1人、专业三等3人、校级三好生1人、校级优秀干部1人、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1人、校级优秀共团员3人、校级优秀志愿者等等。

结束寄语

小组学习共同体 篇6

在教育领域,著名教育家博耶尔(ErnestBoyer)于1995年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首次用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博耶尔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

莱芙和温格(Lave和Wenger)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参加学习者(包括专家、教师以及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情境”的动态结构。

2008年赵健将学习共同体概括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于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它提供给学习者围绕共同的知识建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交互中蕴涵着多种层次的参与。每一个成员从不同的水平和角度加入到围绕知识的合作、争论和评价中,并且从中获得来自他人的和人工制品的支持,在形成共同体的共识性知识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身份。”

二、研究意义

大学英语是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基本都是大班教学,师生之间的见面只在课堂,上课往往“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缺乏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知识无法及时消化。加上学生多,教师的监控能力有限,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另外考核模式单一,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应试能力提高了,但其他的综合素质却原地踏步,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

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以教为主”教学模式到“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学习共同体关注学习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分布性,关注代际之间的交往,关注初级学习者对专家型学者(包括老师)的模仿,使学习者由一个边缘参与者成长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在学习共同体中,大学英语学习者在一个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在一个可以有多样性身份,扮演不同角色的空间里,可以与其他学习者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共享资源,共享集体智慧,可以获得资源支持、学术支持和人际支持。

三、教学实践

英语教学一般为大班教学,为了更好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导地位,响应学生把课堂归还学生的要求,小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小组如何分,怎样分,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合作精神,怎样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气氛。

1.教学理念。我们所采用的非分级式分组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虚拟的缩小班容量,把小组作为基本单位取代学生个体,小组内各成员的平时成绩基本一致,每个成员的发言都代表小组,从而激发学生小集体荣誉感,提高课堂参与度。在形成性评价方式中除了教师打分之外还加入了小组成员互相打分以激励个体在小组活动中的积极性。

2.授课模式。大学英语授课采用非分级式的分组教学,整体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普通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结合PBLL(project based language learning)的教学理念,坚持以输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合作、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适度的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另外,是针对音体美专业本科学生和专科专业学生在“内容简单化,形式游戏化”的基本思路下采用更为自由的分组教学。

本次研究对象为13级自动化1、2班68人和12级舞蹈本1、2班75人。首先涉及到分组办法,分组办法有自愿组合,以宿舍为单位,按学号组合,按平时座位位置等几种办法。自动化1、2学生英语基础较扎实,思维活跃,平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学之间英语运用能力差异相对较小,每个同学基本可以独立地承担部分工作。为方便共同完成任务他们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宿舍长即为本组组长,负责任务分配,督促组员按时、保质完成小组任务。12舞蹈本1、2班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有个别学生英语能力较强,英语学习动力弱,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学习习惯。因此舞蹈专业学生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以好朋友共同解决困难的心态去完成小组任务,并且小组成员人数较少,大约为3-4人。

3.具体做法。面对学生来自不同省份、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多样化的现实,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任务有:课文朗读、翻译、重点词汇讲解;背景知识介绍、导入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英语才艺展示,如讲英语故事、唱英文歌、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人物,名胜古迹等等,努力做到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注意根据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层次制定需达到的目标,同时考虑处获得知识以外其他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尝试以拍摄短的学习视频为手段的自学过程,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拍摄情景剧、面试、采访、配音、配乐朗读或收集、剪辑课文相关背景视频、图片等手段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学会学,给学生大量体验的机会,用体验式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手段,提供个性化和团队式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学生高质量的语言输出。

比如在讲到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大众科学观一单元时,学生被要求自愿介绍霍金的背景资料。此次介绍计入平时成绩,自动化一、二班各有一个小组主动承担此项任务,两个小组以PK的形式参与此活动。为了维护班级荣誉,两个小组热情高涨,积极配合,合理分工,一位同学负责搜集资料,一位同学负责课件制作,一位同学负责课堂讲解。在课堂上小组一和小组二先后展示他们的成果后,由自动化一班小组成员点评自动化2班小组的表现,自动化2班小组成员点评自动化一班小组表现,然后全班同学评议。

第一组课件内容全面,包括生平简介、主要成就、获奖列举、主要作品及内容介绍、名言、人生观等;负责讲解的同学声音洪亮,仪态大方。不足之处是全部为中文,不能很好地提高英语学习和增强英语运用能力;而且字体颜色和课件背景对比度差,观看不方便。第二组课件首先列出与霍金相关的英语单词,然后色彩鲜艳的图片配合英语介绍了霍金的生平和科学成就。不足之处:不善于利用字体变化体现课件内容条理和层次;另外因为语言全部为英语在介绍霍金科学成就时,一些专业术语无论是给讲解者还是给全班同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困难。

最后一班和二班两个小组的成员结合两组课件的优缺点共同制作出第三个课件,并且由其中一个班的班长负责讲解。

通过这样的小组教学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和比例,调动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培养了即竞争又合作的意识,部分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要求。

又如在学习代沟一单元时,分小组角色扮演剧中人物是可以推荐的课堂学习形式。教师不妨亲自扮演一个角色,教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会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在角色扮演之后全班同学评选出每个小组的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最佳演员可以要求其他组成员献歌等。在热烈的教师气氛中,学生对下一次小组活动充满期待。

四、总结

小组教学是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模式之一。首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由被动变主动。学生根据教师分配内容,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查阅等相应自学手段筛选所需资料,并与其他小组成员沟通交流,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责任感、义务感,增加了语 言实践机会,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其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机会更多,学生的协作意识、团体意识和社会交际意识逐步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何林.合作式分组学习策略在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2]林睿菡.任务型分组教学在《综合英语》教学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

小组学习共同体 篇7

一、从“自学”到“教学”

古代的“教学相长”理论从本质上讲, 是一种学习理论。学习就是实践, 强调事必躬亲和身体力行, 而不是“空想”;相应地, 强调学, 而不是教。“教”与“学”、“食”一样, 都是达到目标即知善的途径。为知旨必自食, 为知善必自学。不学不知不足, 不教不知困惑。大量事实表明, 实践是获取真知的唯一途径。很多人认为, 古代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我觉得这是一概而论的片面之辞。强调实践, 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时代的发展, 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和古代的“教学相长”理论相比, 新课程的“教学相长”既是学的理论, 也是教的理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强调教师的教, 即是强调学习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用以指导实践的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因此, 叶圣陶先生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1) 教学时, 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 也注重程序性知识的讲解。这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习理论的导向作用, 使得学习有法可依, 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不只是在实践中的盲目摸索。从强调实践经验到强调理论的指导, 体现出科学的意识, 目的在于以科学促发展。

二、从“自主”到“合作”

在古代的“教学相长”理论中, 教即是学, 但侧重目标的不同方面。“不足”后的“自反”是在广度上进一步扩展;“困”后的“自强”是在深度上进一步加强。教学是矛盾的统一体, 教与学分别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如果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教学的主要性质是教, 动力体现为“困”, 目标体现为“自强”;如果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教学的性质是学, 动力体现为“不足”, 目标体现为“自反”。但矛盾的两个方面———教与学又是相互转化的。学问之道, 在于博专结合, 相互促进。强调博与专、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而不是各自对立。故曰: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强调教, 就是强调后期学习和终身学习。由于历史的局限, 受教育内容和“师道尊严”的影响, 古代的“教学相长”只强调自主学习, 却没有把教师的学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虽然重视学习, 但却是一种孤立的、单向的学习, 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 因此形成的也只能是一个“学习永恒体”, 而不是“学习共同体”。

教与学在其运动过程中构成一对矛盾, 涉及到两个矛盾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又是自己学习的实践者, 充当着“双重主体”的角色。与古人强调自主学习相比, 新课程强调师生的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其中, 既有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 也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 还有教师的学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这就把教师和学生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了。我们要反对那种没有交往互动的“非教学”, 更要反对只有表面是交往互动的“假教学”, 建构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的学习机制, 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从“以身示范”到“平等对话”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 才能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 靠什么?靠自身修养, 而不是强制。“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之君子, 强调自反、自强、自省, 重视自身修养。教育如同治国, 古代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传统儒家观念的烙印。古人强调“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重视教师的自身修养;强调教师的以身示范, 而不是“坐而论道”,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教师的行为, 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与“师道尊严”相比,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活动中平等的独立的个体, 因此具备相互交流和对话的可能。古今的“教学相长”都强调, 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自觉能动性, 但新课程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平等对话, 这体现了“五四”以来新时代的民主观念。建构主义认为, 语言文字虽然可以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 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有同样的理解。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之上, 因此, 教学应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注重认识的多元化。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就可以使各自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注释

小组学习共同体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 小组合作 小组成长 历史兴趣 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95

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普遍运用,在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除了运用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外,还应注重合作小组的共同成长,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一、关注小组成员的兴趣特点

首先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特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各种重大的政治事件、经济变革、文化进展等,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差异。教师可以将教师主导分组与学生自愿组合结合起来,将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分在一组,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将喜欢武器、战争的学生分在一组;或将不同兴趣的学生分在一组,如将喜欢文学的学生和喜欢政治的学生分在一组,让学生取长补短。其次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影音资料、口述历史资料等营造历史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小组内的每个学员都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那么小组的集体成长就是必然的结果。

二、以均衡发展为目标

在分组教学中,组内的异质化往往比较明显,毕竟小组是由兴趣爱好、能力、知识水平等各有差异的学生组合而成的,而组间的实力是相当的,这就便于开展学习竞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等有帮助。在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进步,也包括各个小组的平衡发展。当出现个别小组的实力明显超越其他小组时,教师可以对此小组成员进行微调,避免因组间差异太大而失去学习竞争意义,挫伤其他小组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以生为本,共同发展”的原则。

三、以任务为驱动力

小组的共同成长以同伴合作为关键。如果小组活动中缺乏小组成员间的合作,那么就失去了培养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进行互补学习等意义。因此,教师在分组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小组内的合作,而学习任务是合作的最佳驱动力。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效用,教师要求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将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个成员,大家共同为完成某一任务而努力。同时,也可以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小问题的探讨任务,进行组间合作。例如,在进行九年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战争爆发的背景、导火线、过程以及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等问题作为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让各组间合作完成。其次,在小组内进行角色的轮换。角色轮换可以让每位成员接受到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在执行学习任务中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这样可以避免组内成绩好、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包揽一切,而那些不善交流、学习基础差的成员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这样还可以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以变化为生命力

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也必然遵循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考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在不断的变化中,如有的学生刚开始对历史文化很感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进行,该学生的兴趣也许转移到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上来,这时原来的分组已经不能满足该生的快速发展需求,这时教师可以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让学生自己选择或通过倡导重新组建新的学习小组。这样就可以激活和保持一个学习小组持续的生命力,因而动态平衡状态对小组共同成长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维持动态平衡状态的方法有两种:周期性调整和临时性调整。就周期性变化而言,教师以某一个时间段作为成长小组的周期,然后通过师生交流或课程考查等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重新分组.这种变化方式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小组成长构建中的内在要求。其次,就临时性变化而言,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尚不成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模式化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临时性转变小组结构,让不同小组的成员互相对调,这可以增添课堂学习的趣味,也能实现不同小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组共同成长构建中需要依托一定的策略,其中最为主要的有以下几点:趣味性、均衡性、驱动性和生命性。只有这样,小组共同成长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功能。

[ 参 考 文 献 ]

[1]查爱.历史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J].中国教师,2016(4).

[2]陈杨进,杨国锋,张玉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中分组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 (11).

上一篇:设备维护也需目标管理下一篇: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