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共同体(共9篇)
大共同体 篇1
新年伊始,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王继平副司长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对主持人的提问, 王副司长做了精彩实在的回答。
王副司长谈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三个主要理由:第一,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需要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特别是中、初级的专门人才。第二,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 他们来自于最广泛的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 都应该很好地发展这一块教育。第三, 是教育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教育, 另一部分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是59.8%, 也就是还有约40%的15~18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提高这两类教育的毛入学率。笔者认为, 王副司长的话切中要害, 从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来看, 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 意义十分重大;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素养的任务来看,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高”进程的最现实、最直接、最通畅的一个途径。这里, 要着重强调的还是“理念”的问题, 即:要大力改善社会的教育氛围,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中国, 孩子如果从事一份很具体的操作性服务性工作 (烹饪、裁缝、理发等) , 就会有灰溜溜的感觉, 家长也会因为没面子而感到遗憾。而在国外情况就不一样了。如在德国, 笔者曾与从事城市清洁工作和做餐饮服务的青年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 笔者发现他们都特别喜欢所从事的职业, 而他们的家长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态度也很坦然: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应该顺其自然,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有出息的。比如, 一位德国教授向人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时, 首先津津乐道介绍的是当木匠的儿子。
在访谈中, 王副司长还传递了丰富的前沿信息。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共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个标志:党和政府空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拿出100亿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从2007年秋季入学开始, 中央每一年将拿出164亿资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第二个标志: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 中等职业学校的建校规模扩大到近1.5万所, 学生招生数已突破800万,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已经突破了2000万, 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的目标。第三个标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办学方针上, 明确了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模式方面, 明确了要加强“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在教学方面, 明确了“两个加强”, 即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王副司长的一番话, 使我们看到:党和政府是动了“真格”、下了狠心、使了实招、投了本钱的。访谈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为此, 有关部门、有关人员, 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认真思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我们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认识也要跟上。发展职业教育, 地方不能等、靠、要, 而要积极投资、创造条件。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加强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 而且要充分重视软件与人的建设, 尤其要配备好职校领导班子, 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职业学校要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章程、制度建设, 做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探索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职业学校教师要认清自身肩负的光荣与神圣的使命, 不仅要有效地传授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社会团体与社区要为职业教育提
大共同体 篇2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通常是由四到六个学生组成,内设组长与学科长。组长负责小组常规学习活动的开展,包括组内角色的分配,具体学习任务的落实,组员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等。从组织形式来看,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组员共同探究与讨论,共同交流与分享。在合作学习中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分享,同伴互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如果单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小组只不过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但如果从宏观来看,合作学习小组的功能却远远超出了共同学习的功能。如果老师引导到位,目标清晰,完全可以使其成为学生共同健康、和谐、全面成长的一个共同体。共同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但如果提升到共同成长这个高度,其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1.让学习共同体变成学生成长共同体的可能性:
由于合作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组员一般都是围桌而坐。组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组员之间的互动是自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组员之间的交往与相处往往会超出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如生活上的互帮互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行为习惯上的互相影响、良好心态的形成等。所有这一切,对学生的成长都是具有影响力的。与此同时,也为学生的共同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2.让学习共同体变成学生成长共同体的重要性: 由于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学习共同体,而且彼此之间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个平台的多功能作用,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让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基地。1)学会相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好比是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关系,组长好比是家长,组员之间就是兄妹之间的关系,所以彼此之间要和谐相处;
2)学会倾听:当组内成员发表不同意见或观点时,要学会倾听,眼睛在关注,内心在细听,耐心等对方说完才补充自己不同的看法,千万不要随意在中途插话,更加不能在对方讲话时自己又在干别的事;
3)学会尊重:组员之间要学会互助尊重,尊重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别人身上;
4)学会感恩:当组员为自己提供帮助的时候(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要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及时说上一句“谢谢”;
5)学会珍惜:应该认识到同学之间能在一起学习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所以要学会珍惜。珍惜这种特殊的同学关系,珍惜彼此之间兄弟姐妹般的友谊; 6)学会欣赏:在一个学习共同体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与闪光点,所以要学会肯定对方的优点,欣赏对方的才华,不要吝啬你的掌声和赞美的话语; 7)学会分享:在小组内要有分享意识,集体努力,共享成果,分享快乐; 8)学会助人:当小组成员在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时,要主动、及时、乐意为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让学习共同体变成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有效措施:
1)强化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领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不断强化“只有大家好,才是真正好”的共识。2)坚持在合作学习中传递正能量:老师要注意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在小组中打造正能量的文化,传递正能量信息,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如:鼓励学生喊正能量的口号,唱正能量歌曲,写正能量的座右铭等); 3)搭建小组合作学习与共同成长的平台:老师要为学生搭建多种合作、沟通、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创业者和爱因斯坦的10大共同点 篇3
“你又不是爱因斯坦。”类似的话你听过多少次?通常人们把你和某个大思想家相提并论只是为了讽刺你——但你真的和爱因斯坦没法比吗?爱因斯坦是众人衡量智慧的标尺,虽然只有寥寥几个人真正理解爱因斯坦所做出的贡献。
在他漫长的人生中,这位“E=mc2之父”(屈指可数的人真的明白这个公式的涵义)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指明了他眼中的成功之道。其实创业者与爱因斯坦之间的共同点比他们想象的更多。美国《时代》杂志将爱因斯坦评为20世纪的“世纪风云人物”——类似精英中的精英——他身上的许多特点也是驱动人们创业的因素,你现在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爱因斯坦的影子了吗?
1、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立Google的两个小伙子拥有足够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可以让他们在许多企业的IT部门里大显身手——就像成千上万的其他技术专才。真正令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家喻户晓的原因是,他们想象可以用一种更好的方法搜索网络,然后他们把设想变成了现实。
2、不断提问。“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质疑。”创业者对自己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我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不论是对产品还是服务,不断进行优化提高,这是吸引新客户并留住老客户的惟一途径。菲尔!奈特(Phil Knight)将耐克鞋的销量推上巅峰期间,比尔·鲍尔曼(Bill Bowerman)也在不断改善鞋子的设计,让耐克出品的鞋子时刻站在业界前沿。鲍尔曼总是在思考着,怎么才能让新款式更加完美?如果爱因斯坦停止质疑,我们的认识就会和他的学说一起停留在相对论阶段,永远与完整理论无缘。
3、新思路对付老问题。“继续依赖制造出问题的那套思路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书商印制的平装书纯粹是过季精装本的翻印,伊恩·贝兰亭(lan Ballantine)创建的班特姆出版社(Bantam Books)就从事这个。他很快发现,循规蹈矩正束缚着企业的发展潜力。他决定——这令其他出版商和书店追悔莫及——面向大众市场出版原创的平装书籍。六年后,新旧两种出版方式全都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假如有机会推出电子书,相信贝兰亭也会第一个行动。
4、相信直觉。“只有直觉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研究的是理论物理学;他必须信任自己的直觉才能取得进展。创业者每天也要做同样的事。直觉告诉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Sex Pistols乐队值得自己初创不久的维京唱片公司(Virgin Records)冒险与之签约。直觉告诉《花花公子》创始人休·赫夫纳(Hugh Hefner),男人会乐意为一本用裸女照片来点缀精品文章的杂志掏腰包(或者是用精品文章来点缀裸女照片?)。20世纪许多最伟大的进步都是来自某个人的直觉。
5、积极向上的态度。“懦弱的态度造就懦弱的性格。”20世纪初期,人们习惯在圣诞节和情人节互送贺卡。1915年,距离爱神丘比特最心爱的节日只有几周时,一场仓库大火烧毁了罗利·霍尔(Rollie Hall)夫妇库存的所有情人节卡片,留给他们的只有1.7万美元的债务。但他们借了钱,买下一家刻印企业,设计出两种新卡片,然后赶在圣诞节前印刷完毕。近一个世纪过去,数不清的新创意诞生自他们创立的贺曼卡片公司(Hallmark Cards),现在这家公司成为卡片业的标准。
6、老虎也该有打盹的时候。爱因斯坦是午睡的坚定支持者,认为这样能提神醒脑。一些公司——比如Google和耐克——设立章程来支持员工在工作期间合理休息,孜孜不倦的创业者们应该也能从中学到点什么。有一些创业者已经用特殊方式将午睡利用了起来:将助眠用品带入办公室。绝非虚言,MetroNaps公司就在为各类企业安装供员工使用的“睡眠仓”。
7、跳出琐碎细节。传闻说爱因斯坦有一柜子一模一样的衣服,固然有些夸张,但这个故事表达出的观点是:他不打算把聪明才智和宝贵时间浪费在生活琐事上。每个人对琐事的定义都不同——你说电子表单,我说无聊——但你应该找出那些你觉得繁琐的事情,找个人来替你处理,免得有一天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可能拖垮企业。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在他精神出问题之前,很讨厌管理从他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企业,于是雇人来替他打理,这个人将休斯家族原本100万美元的企业打造成了一个7,500万美元的商业帝国。你能从中学到的另外一课就是“雇用正确的人很重要”。
8勇于尝试新事物,包括失败。“没犯过错的人一定没尝试过新东西。”只要问问1985年左右在可口可乐公司的人就知道,可口可乐发现他们犯了路线错误,于是恢复了传统配方,但他们曾尝试过的许多新口味——比如樱桃和香草——后来证明大获成功。
9、保持平衡。“如果A代表成功,那么A=x+y+z。x是工作,y是玩乐,z是少夸夸其谈。”注意,爱因斯坦并没有在每个变量前添加固定数值,这绝非偶然。他了解——你现在也很清楚——成功的各种元素;他更清楚这个公式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不论x、Y、z的比例变成多少,创业者们可不要忽略y的存在。
10、掌握最新技术。爱因斯坦早年供职于瑞士专利局期间曾与一次升职机会失之交臂,原因是他没有掌握当时的先进技术:机械技术。能成为本世纪风云人物的企业家一定是那些充分利用科技力量的人,下一代互联网是什么样的?25年后的通讯技术有何发展?信息将怎样传递,通过什么设备?能找出这些答案的创业者将会成为行业中的主宰。
大共同体 篇4
关键词:大数据,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影响
一、概述
随着网络的多元化发展, 它早已渗透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当中, 我国也进入了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时期, 至今为止国内的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已对大数据开始实行战略性布局。在大数据的出现始期, 其主要目的是对日益繁杂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并加以解决。但随着不断普及的移动互联网, 快速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显然变成了大数据技术的工作内容。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目前同时处在飞速扩张的时期, 两者之间的市场关系表现相当密切。
二、大数据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
在IT行业领域当中, 曾经有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谁都能够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 这句话绝对不是吹牛, 人类在步入大数据时代中,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大势所趋, 这样能够为我们年轻一代造就许多创业机会, 随时会诞生出IT行业新的领军人物, 移动互联网将会是互联网未来的一个重大变革。
1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
在移动互联网中, 搜索引擎将会更好地应用于各个不同的环节当中, 当然这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 Google (谷歌) 已然宣布向移动搜索领域大力进军, 但是并没有使国内有关创业者们感到一丝恐惧。创业者们显然已知, 在国内的移动搜索行业当中, 有着自己的行业游戏规则, 同时国内拥有将近5亿手机用户, 其市场无比巨大, 他们相信认为一定会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但随着3G时代的来临, 韩国与日本移动搜索的辉煌将会在中国这块热土上出现重演。
2移动互联网软件。
在应用软件的企业当中, 移动互联网软件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然会促使很多互联网企业走向成功, 从个人电脑应用软件发展到移动设备应用软件, 想必也是一种发展的最大趋势, 同时也会有更多明智的企业看好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市场发展前景, 无论是服务行业或者是游戏行业, 其所带来的发展一定会前途一片光明。
三、移动互联网提升大数据产业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主要取决于数据的丰富度, 随着现代社交网络的风起云涌, 大量的UGC (即用户生成内容) 内容、文本信息、图片、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也渐显露角。而移动互联网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对用户信息进行有效收集, 比如生活信息、所在位置等数据。按数据量而言, 如今已步入大数据的时代, 但是目前的硬件已显然难以跟得上数据发展的步伐。谷歌搜索、微博消息等能够使得人们的情绪与行为更加的细节化, 甚至有可能对其进行更精准的测量。对用户的行为习惯与喜好进行有效挖掘, 从纷繁复杂的数据里面寻找到更加吻合用户习惯与兴趣的服务与产品, 并进行针对性地优化服务与产品, 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 这就是大数据的潜力价值所在。在国内目前大数据虽然仍处在初级阶段, 但是它的商业价值已经表现出相当的卓越。手里掌握大量数据的企业或公司将会站在金山上, 在数据交易中可以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数据挖掘方面将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商业模式, 例如帮助企业对内部数据进行挖掘或者做好优化, 让公司更迅速地找到精准客户, 这样不但降低了公司的营销成本, 而且让企业销售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最终能够实现利润倍增。
数据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最庞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但是数据量很大并不代表就是大数据, 而大数据主要经由数据共享与交叉复用之后方可体现出其最大价值所在。大数据在不久的将来会尤如基础设施般, 里面有数据提供者、监管者与管理人员, 对数据进行交叉复用会把大数据变成一大最具有魅力的产业。21世纪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出现将大数据奔向一个全新的征途, 互联网营销将在分析行为的前提下向着个性化时代尽情地迈进。创业公司完全能够利用大数据毫无保留地告诉广告商正确的时间在何时, 精准的客户又是谁, 有哪些正确内容应该何时发表等, 这正中下怀迎合了广告商的需求。社交网络的出现, 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及完整与实时的数据, 并且社交网络对用户群体的情绪有所记录, 经由对这些数据深入挖掘来详细去了解用户, 然后把数据信息推送给有需求的商家或者是微博营销企业。而在事实上把用户群体进行精准细分, 直接寻找到需要的用户, 再通过各种不同算法使数据信息交易得以实现, 这也正是数据挖掘公司的精髓所在。在国内当前的网络广告投放当中, 正是从以往传统面向群体的营销逐步向个性化营销转变, 从大众流量购买逐步向精准人群购买发生重大转变, 将来的市场营销将会更多地以人作为中心, 主动及时让用户需求得到吻合, 但前提条件下就是要通过最佳途径寻找到该部分有需求的人群。
四、大数据应用助力移动互联网体验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十分重要的终端设备, 截止2012年底我国的用户人数已将近3.9亿之多, 这不愧是全球手机的消费大国。欧美市场有关研究专家数据表明, 中国的智能手机已实现67%的普及率, 已超越美国与英国的手机市场。随着不断普及的智能手机, 对于广告行业而言却是一块大蛋糕, 意味着移动广告机遇即将到来。所以移动大数据的用途真可谓色彩缤纷, 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移动服务的优化与个性化或许就是其中最大的需求。而位置数据却是移动大数据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这也是区分于移动网络大数据的一个重要基础, 位置数据在未来将会改变移动广告行业, 它可以提供实时与有针对性的广告, 其表现能力相当的卓越, 这也是广告市场的一次重大革新, 前景无限广阔, 产业价值将会得到充分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 大数据虽然目前面临着少许小问题, 仍需要去分析数据与管理, 并且从中挖掘潜在价值, 只有如此方可更好地为移动互联网进行服务, 大数据在互联网方面却是刚刚起步, 但其蓬勃发展的趋势将会带给人类更大的作为, 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大共同体 篇5
一、共同体的基本情况
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有2人, 他们分别是松原市装备办的主任和松原市教育学院的教授。目前有来自不同单位的22位成员。按区域分, 有县装备办人员4人, 油区教师2人, 城镇教师12人, 农村教师4人;从年龄上看, 50岁以上的2人, 40~49岁的10人, 30~39岁的13人, 25~30岁的1人。近年在吉林省的5次自制教具比赛中, 共同体有4次荣获团队第一, 且每次选送的教具获奖率达95%以上;近年来的5次全国自制教具评选中, 吉林省选送的教具有50%以上的作品是由松原市提供的;近10年, 共同体公开发表实验方面的研究文章200余篇, 主持了两项中国教育学会物理学委员会的资助课题, 两项吉林省规划课题。
二、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主要依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种方式。自我反思总是受个体经验的限制, 同伴互助受本单位范围的限制, 专家引领更是偶然为之。而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弥补了这些不足。因此,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活动和人际交往中, 我们要基于个体性格上的相融、兴趣上的相同、技能上的互相欣赏、为人上的互相信任等, 形成一种稳定的非正式团体。其宗旨应是:在教学研究过程中遇到专业困惑时, 心理上能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鼓励, 从而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收获新的思考或经验, 并进行创新, 促进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智慧生成, 实现个体教师专业化发展, 从而成就教师职业幸福。共同体成员的特征主要有:
(一) 相同性
这个团队的成员一般交际范围比较窄, 爱好也不是十分广泛。因此, 他们在长期的教学、自制教具或进行实验改进中形成了共同爱好, 而且坚持了数年, 或多或少都在自制教具方面有一定的成绩。
(二) 自愿性
教师喜欢做教具, 并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兴趣。这些教师平时就利用业余时间, 钻研实验、自制教具。其做到了三个自愿:自愿投资, 买一些制作材料、工具, 支付评申费;自愿付出, 用个人的业余时间;自愿参加, 第一年县里参展, 第二年市里参展, 第三年省里参展, 第四年国家参展中, 这些都自己主动申报, 并承担申请费用, 不需要学校或上级业务部门的督促。
(三) 自然性
他们喜欢工作, 在学校中都是比较出色的教师, 而且多数人都是各级骨干。大家在实验教学和教具制作活动的过程中, 渴望自我超越, 充分表达个人发展的愿景, 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 具有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愿望。
三、共同体的价值
(一) 获取信息价值
由于共同体成员爱好一致, 关注的事情也比较相同, 所以当一个成员知道有价值的信息后, 就会很快传递给大家。如2010年全国自制教具展评时, 省里要选择一些优秀的教具上报, 由于其时间紧、任务重, 展评通知就直接上网发布了。有网友看到这个信息, 就把信息发在了自制教具共同体的QQ群里。这使大家都按时参加了展评,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 提供专业指导
自制教具在很多人的眼里, 只是动动手而已, 没有什么太过深奥的东西。其实,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都不是简单形成的, 自制教具的研究也是如此。一个教具的生产也要经历一个课题研究的所有环节, 只是思考是隐形的, 成果以实物出现而已。比如:在什么情况下想到要自制这个教具 (问题产生的背景) ;制成什么样子比较好 (研究的目的) ;应用什么工具和技术 (研究的方法) ;这个教具哪个部分是最难自制的 (研究的重点与关键) ;先做什么后再完成什么才行 (研究的步骤) ;力学部分由谁完成 (研究的分工) ;等等。可见, 自制教具不是简单的动手技巧, 而是需要创造性思维和专业技术。
(三) 促进资源共享
共同体的资源有两种:一种是无形的实验制作技术, 如各种放大技术、转化手段等;另一种是有形的实验装置, 这需要材料。一个实验教具的形成, 需经历研究设计和实验制作等阶段。教具的制作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 因为一般的教师会遇到工具不全、材料不齐、技能不到位、经验不足等困难。有时, 在制作过程中还要修改设计方案、更换材料。因此, 遇到困难时, 需要彼此请教;需要一些不常见或特殊的材料时, 可向各成员求助。
(四) 收获职业友谊
实验的改进或教具的制作, 总是需要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请教、帮助和合作。这样长时间的互助支持和关心, 人与人总能走得很近。也许有时教具制作目标太高, 没有研究成功, 可共同体成员之间却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并成为彼此日后感情的依赖。
四、共同体的活动方式
由于是自然结合、非正式、非行政性的团队, 因此共同体活动的进行也没有什么硬性规定, 内容上也没有什么严格要求, 所以, 团队中的个体也没有什么过多负担。由于成员在自我反思与实践中有了收获的机会, 在一段时间积累后也都会有一种自主交流的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定的活动方式。
(一) 相遇交流式
由于共同体中的成员都在一个地区, 见面机会多, 大家会抓住一切机会进行交流。如各自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的成果、感受和困惑, 大家或是请教, 或是提出建议, 或是相互鼓励。可以说, 这种研究双方是没有“预设”的。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现场活动, 校际之间的区域教学听课活动, 特别是每年一次的县级、每两年一次的市级、每三年一次的省级自制教具活动都是团队集体活动的“节日”。期间, 大家相互介绍参展教具的特点, 相互提出改进意见, 相互提供方法。因此, 这个团队的获奖率极高。一般大家参加吉林省里的自制教具展时, 来回需要3天, 这给团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还有去相关单位办事时, 大家只要有时间也会找团队成员, 介绍自己最近研究的教具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并希望他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二) 电话沟通式
毕竟团队成员分散在各个学校, 相遇的机会还是有限的。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 成员之间就用电话沟通。由于相互了解, 知道了哪位是这个方面的“专家”, 哪位又是这个方面的“行家 ”, 就可以有 针对性地请教。
(三) 偶尔会餐式
某位教师到市里办事, 团队成员就会相约相关共同体成员偶尔会餐。这不仅能交流感情, 而且能交流自制教具的心得与体会, 以及提出各自在自制教具过程遇到的问题。
五、共同体合作的内容
(一) 自制教具
这个共同体虽然以研究实验教学为目的, 但其主要还是以有形的、有实物地自制教具为主。教具的制作实验, 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设计和论证阶段自始至终要体现创新意识。要从科学思想出发, 对教具结构、实验现象、设计技术及其可行性、材料的选取、制作方法和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对结构和材料要设计方案并反映在草图上, 使其达到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取材容易、操作简便、外形美观、安全可靠、造价低廉等优点。团队的每个人每学期都能做上一两件教具, 并都能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上。这不仅能活跃气氛, 突破难点, 而且还能为形成概念和规律提供价值表象。为了自制教具, 团队成员平时就需要积累大量的生活用品。
(二) 读书活动
读书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收获教育智慧, 增强理论功底。因此, 共同体有一条规定, 每位成员都要订两本专业杂志:一本是专业教学杂志, 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化学教学》《中学生物》等;还有一本就是实验教学专业杂志, 如《物理实验》《实验教学仪器》《实验仪器与教学》等。主要目的是在活动时可以相互交流, 谈收获, 谈感受, 以展示个体的学习、反思收获, 从而促进其成员的学习。同时, 个别成员之间还能交换杂志阅读。这样团队成员们就能充分掌握实验教学及教具制作的新发展、新动 向, 使共同体保持先进性。
(三) 专项探讨
通过相关活动, 特别是固定沙龙, 组织者根据成员个体的优势分配相关任务。久而久之, 这些具体任务就能形成专题, 以供大家探讨和研究。有时个体研究需要互补才能有进展, 这时通过共同体活动时的讨论, 可将大家的思想和智慧整合, 这样形成的成果是有竞争力的。其在保证能获奖的同时, 又能促进个体的专业成长。如在制作“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教具时, 有成员就用了6年的时间多次改进实验设置, 先后得到了3个不同且巧妙的实验设计方案和设置, 并将研究结果撰文, 分别以“显压式浮力实验显示器”“浮力实质显示器”“显压浮子实验装置”为题, 发表在公开发行的物理教学专业杂志上。
(四) 写作总结
共同体成员有一种习惯, 那就是每人都喜欢动笔, 将自己的实验教学体验和研究成果撰写成文, 并公开发表、进行交流。为了使自己对成果的归纳上升到理论和发表的水准, 每位共同体成员都在完成自己的初稿后与大家交流。这一是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二是希望大家给出改进意见, 保证文章的档次。有理论高度的从理论高度上提高, 作图有特长的从精细方面加工, 文字基础强的从语言唯美的角度润色。总之, 只要有一个创新成果, 在共同体成员的合作下, 就能集大家的智慧, 形成一篇尽善尽美的文章。
(五) 课题研究
教师个体长期关注某一个领域, 坚持一个方向的反思, 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也定能在这个学科中有令人称赞与认可的研究成果。因此, 我们对自制教具的喜欢、实验教学的固守, 既锻炼了自己发展的内功, 又丰富了自我文化的内涵。
大共同体 篇6
传统的班级是一个以知识学习为任务的组织,它有一个固定的活动空间———教室,在这个空间里,每天进行的最主要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上课。所以,可以给出这么一条公式:班级=教室+上课。尽管按照设计的本意,班级还担负着负载学生课余生活的任务,但是,长期知识本位、应试本位的教育观和教育实践,弱化了班级的这一功能,制造了知识学习的一家独大,况且,即便遵循设计的本意,班级也是一个以知识学习为主、以课余生活为辅的学生组织,因此,可以认定,传统的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最显著的特征是独立,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可以完全独立地进行内容同样、步调同一的教学活动,彼此隔绝也全无所损。因此,传统的班级是一个封闭的学习共同体,其存在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同质性。上述公式可以补充描述为:班级(封闭)=上课(同质)+教室(固定)。
选修课首先以其内容的多样化和层次的多级性所造成的强制选择性破坏了教学活动的同质性,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在每一间教室里进行内容同样、步调同一的教学活动不再可能,继而,学生的多向选择冲破了固定空间的封锁,于是,一个固定的教室也失去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班级既已不再适应课程结构的变化,那么,它何去何从?它当然可以随着旧的教育结构绝尘而去,在它的废墟上,将诞生新的组织策略。它当然也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但是显然,它得作出些改变。在选修课背景下,班级将从一个封闭的学习共同体转化为一个开放的生活共同体。在选修课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明确地分配给课程,班级则明确为一拨学生的学校生活的共同空间,班级的功能,不是组织、督促学生的学习,而是引导、培育学生在学校里生活,包括如何应付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为成员提供形形色色的服务、开展形形色色的集体活动,将成为它的主业。
在选修课时代,不同的学生将去不同的教室(课程实施的空间)上课,一个教室里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将是一种随机的组合(即“走班制”),而不像在必修课时代,这种组合是恒定的。但一个班级里的学生组合,仍然是恒定的。学生从恒定的班级向不同教室的往来流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室里的随机组合,使得班级呈现出开放性,而开放性,正是现实生活的本质属性,它将激活、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因此,选修课背景下,班级将是一个开放的生活共同体。现在高校的班级建制,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生活共同体,但高校班级的缺点是集体性较弱,对成员的规范性、指导性不足,中学阶段的班级,尤其要克服这些缺点,而有传统班级的严格管理经验,克服这些缺点当不在话下。
建设学习共同体 篇7
目前我已经走访过27个国家500所学校, 每次都会拍很多照片。我发现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为什么说是静悄悄的呢?因为这些革命都不是大张旗鼓提出口号, 而是静静地齐心协力改革的。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教室里座椅成排, 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的方式, 已经被放进博物馆里了。我最早在加拿大发现了学校的变化, 他们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坐在地上围成一个圆, 两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教室里虽然有黑板但却没有使用。到了高中生, 学生们都以小组形式学习。
这种起源于加拿大的小组学习形式, 在上世纪80年代流传到美国。现在, 我走访过的学校基本都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目前美国大概只有20%学校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且基本都在贫困地区。芬兰的教育非常引人瞩目, 直到去年 (注:为2010年) 为止, PISA测试始终排名第一。芬兰平均每所小学只有60人, 欧美平均大概100人左右, 日本平均人数是130人。芬兰采取的是复式教学, 一二年级一个班级, 三四五六年级一个班。除此之外,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基本都是采取复式学习, 结果就是二四六年级的课程都要学两次。新时代的教育, 比起数量来更注重质量, 由量向质过渡。从教科书看来, 数量确实是减少了, 但是质量却相对提高了, 而且课题设置的难度很大。这样一来, 学生们不断向着目标冲刺, 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接下来介绍一下亚洲现状。1998-2003年左右亚洲各国教育都发生了变化。像中国经历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变化, 新加坡、韩国也通过相关政策进行了很多改革。马来西亚出台了新政策, 每年要在4000所学校里进行学习共同体实验, 合作完成教学任务。90%的新加坡学校也都在进行学习共同体实验。中国的西安、上海、北京也开始了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哈尔滨的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取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非常多, 教室情况也很好, 学习的课程很有意思。虽然都是普通学校, 但是教育质量却很高, 我深受感动。
“学习共同体”这个概念是由我首先提出来的, 其采取的方略主要就是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教师进行相互交流。那什么是学习共同体学校?学习共同体学校是指儿童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的学校, 作为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的学校, 家长和市民积极参加到学校活动中进而相互协同、合作学习的学校。由此我们就要考虑到学校的责任, 在建设学校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强调特色, 不能单纯去和其他学校相比我们是否设置了与众不同的课程, 这不是我们办学的目的, 把少数人培养成精英也不是我们的办学目的。
我认为, 学校的责任与使命在于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 保障每个学生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除此之外还有个重要的使命:不让一名老师掉队, 促进每一位老师作为教育专家不断成长。我们应该创建一个越工作越有使命感、越能感觉到自己价值的学校。但是考察一下现在的学校, 能符合这些要求吗?日本的学校不管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 随着年级越高, 对学习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据统计, 日本高中大约有60%的学生放学之后完全不学习。一旦离开学校, 60%左右的学生一个月内一本书也不读。在这种状态下, 学生在学校中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 失去了与老师、朋友的交流, 也失去了希望。如何让学生重拾希望, 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老师怎么帮助学生?这对日本老师也是很大的挑战。年轻教师都是抱着很大希望投入教育事业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在日本, 从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坚守岗位直到退休的教师人数只占40%。日本教师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为52小时。对中学老师来说根本就没有周六日, 即使加班也没有相应的报酬, 所以老师的整体状态非常疲惫, 基本没有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相应回报。
32年前, 我开始走访各个学校, 与学校老师合作进行学习共同体研究。到目前为止, 我访问的学校已超过2500所。然而我最初走访的1000多所学校, 基本都没有什么收获。我常常这么说, 可能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失败过这么多次。想改变一个学校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老师和校长都非常顽固, 教育管理者更是如此, 家长更不用提了, 孩子也是很顽固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改变呢?我从经历了的失败中总结了几点经验:
第一, 只有从内部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改变。我年轻的时候尝试过借用行政权力进行改革, 但是没有取得成功。学校必须要从内部开始改革, 才能真正地改变。但仅仅这样还不够, 学校还需要外部支持。不管教师如何努力去改革, 没有行政权力和家长的支持也很难成功, 所以我说这是内与外的改革辩证法。
第二, 改革不能只凭教师和校长的力量。我们常常会发现, 教师非常想要改革, 但是无法进行。我曾经和校长、老师们一起尝试着改革, 结果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缺少了学生的力量。我们改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力量。现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们都会坚持, 会和我们一起奋斗。此外还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如果家长有疑虑, 就会不放心学生来学校。为什么家长会有这么多的不满呢?这是因为他们把教育当作服务行业了。但是请各位想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个人是持否定意见的, 我认为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能共同承担责任, 是不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家长和市民参与到改革中是他们应尽的责任, 所以在改革中要搭建他们能够参与的平台。
第三, 只进行局部的改革也不能取得成功。改革要考虑到整体性, 不能只注重加强领导力, 要把教学、课程、教师培训、地域联系等各个方面相结合, 要灵活运用各种力量, 同心协力地进行改革。
第四,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努力。我认为改革要取得成功, 一两年的时间是不够的, 即使改变了现状也不能维持, 一次成功的改革最起码需要10年时间, 所以说是漫长的革命。因此, 教育改革切不能急于求成, 要亦步亦趋。学校的改革是思想的改革, 想改革成功, 需先转变思想。学校在改革前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经常听老师抱怨说没时间、没钱、没有人力支持, 但谁都没有说到关键的问题, 就是改革的愿景。不管提供多少人力物力, 如果没有明确的愿景, 都没法进行改革。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让每个老师都参与其中, 这就是我们的改革愿景。
接下来我想谈三个改革哲学, 首先是公共性的哲学。为什么要强调公共性?因为学校具有公共性, 是公共场所, 必须开放。如果有一个教师不愿意对外开放, 拒绝公开的话, 那么改革就很难进行。东京大学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校公开课。就我个人而言, 不管你是多么优秀的教师, 如果你不开放你的课堂, 我就不能承认你是优秀教师。这说明你把你的教室私有化、学生私有化、工作私有化了。所以根据我所提案的改革, 假设日本有3000所学校, 平均每所学校有30位教师的话, 每年至少要有30次公开课。
第二点是民主主义的哲学。学生、教师、家长,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体。民主主义强调的是与他人共生共存、协同合作学习的生存方式, 强调对个人的尊严和多样性的尊重。据我观察, 现在的学校不能称为是民主场所。例如我们曾在日本一所中学进行过教师的访谈调查, 通过分析发现, 该校共有350名学生, 但在访谈过程中, 教师提到过的人名只占了10%。这些被经常提到的学生包括:问题学生、绩优生、后进生、特长生。基本上反复出现就是这四类学生, 除此之外其他学生都没被提到, 我认为这不是民主学校的表现。作为学校来讲, 不能落下任何一名学生。我曾以一所高中的一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该校共有3000名学生, 大家猜一下这位老师在一天中会跟多少名学生见面打招呼?大约每天会有1000次!大家很惊讶吧?但他虽然和同学们打了1000次的招呼, 但从没有深入交流过。可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盘散沙, 打招呼仅仅是点头而已。
最后一点就是追求卓越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要不断向高水准挑战, 不能因为任何理由, 如教材不顺手、身体不适等随便降低课题难度。不管何时都要向高水准的课程挑战, 追求突破, 我把它称为learning jump (“学习的跳跃”, 编者注) 。
在进行改革时, 教师队伍质量非常重要。我们认为,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 互相碰撞火花才能更好地合作。有些教师认为“教”就是“说”, 我并不赞同。我认为教师的关键不在于说而在于听。我也认识当今世界很多优秀的教师, 大家都认为教师的工作重心是倾听。对学生来讲同样如此, 只有更好地倾听, 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互相学习”和“互相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怎样培养老师?首先是教师所站的位置很重要, 必须要和学生“共呼吸”。这点做得好的老师会和学生产生连带感, 也能把学生和教材连接到一起。其次教师的课程设计意识非常重要。课程设计越简单越好, 如果要点过多, 老师往往会专注于自己是否完成目标, 而忽略了孩子的反应。非常简洁的课程设计, 可以帮助我们有非常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专注于学生的工作,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改变策略, 所以我认为简洁就是美。在设计课题时, 教师应设计两个以上的课题。前半截课题要与教材保持一致, 我把这个阶段称为共有学习, 就是所有孩子都达到这个水平, 课堂后半截还需要一个课题是jump的课题, 即中国的拔高题, 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 一个人也许不能解决, 但四人小组可以挑战。
21世纪是我们面临激烈挑战的时代。21世纪如果不对学校进行投资, 不对教育进行投资, 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各国都进行非常迅猛的改革。希望通过培养创造性、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批判性思考、以探究为中心、交流沟通等方式, 实现对学习权利的保障、实现民主主义平等与公正、保障教育的自律性。这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学校共同体探析 篇8
一共同体的含义
共同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在共同的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托马斯·J·萨乔万尼在《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中认为“共同体是人们的集合体, 这些人之所以集合起来, 是因为他们承担着共同的义务, 共享共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他还把学校理解为学习共同体、同辈的共同体、关怀的共同体、全纳的共同体、探究的共同体以及道德共同体、关系共同体、思想/精神共同体等等。“共同体在学校制度品格的心脏内搏动。它为发现和构成意义提供实质性内容, 并为文化建设提供框架。共同体是一种能够保护学校, 并帮助学校达成目标的强有力的抗老化剂。”弗曼提出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共同体概念:“后现代共同体是差异的共同体, 它依据的是对他者的尊重、公正和赏识, 同时接受他者, 是差异内和平的合作。它受到一个参加全球共同体的人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隐喻的鼓舞。”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对共同体具有层体式忠诚, 尊重、接受和赏识他者, 是有特色的共同体。
二共同体的学校特征
共同体的学校特征主要有: (1) 各种关系是密切的而非形式的; (2) 重视个人的境况; (3) 接受是无条件的; (4) 关系是合作性的; (5) 成员们所关心的事是不受限制的, 因而只要这些事反映需要, 就认为是合理合法的; (6) 认同主体性; (7) 情感是合理合法的; (8) 为了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而牺牲个人的自我利益成为普遍行为; (9) 成员们相互联系, 因为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目的; (10) 知识受到珍视, 学习知识是出于知识本身的缘故, 而不仅仅是作为得到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11) 接受并挚爱孩子, 因为那是对待共同体成员的正常态度; (12) 联结起团结之纽带有助于学校成为一个亲属关系共同体和地方共同体; (13) 思想一体化的纽带有助于学校成为一个思想共同体。总有一天, 这些集体的思想情操会作为一个记忆共同体而使人们和谐一致, 甚至在他们互相分开的时候, 这个共同体仍然支撑着他们。学校不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社会, 而应当看作是一个社区。
虽然构建共同体意在使人们出于利他主义的原因而在共同的事业中和谐一致, 但是, 共同体的各个纬度也可以包括同样的造就“血统”制度的成分, 从而使得人们分裂。不容怀疑的现实是, 共同体就像火, 既有益又有害。凭其本性, 共同体既是囊括性的, 又是排他性的。它能使一些人和谐一致, 获得有益的结果, 而同时也排斥另一些人。进一步看, 共同体还可能会夸大与他者的差异, 导致分裂、破碎、脱离和冲突。尤其是在多元的世界, 多样性共存。要创造一个独特的共同体学校, 并依靠共同的意义和一种共享的关于共同善的观念使所有这些共同体团结一致。
三何为“学校共同体”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称学校共同体是“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 “是贯通生活、劳动、游戏、祈念, 使儿童得以学习成长的场所”。有学者又称之为“合作性学习团体”, 并以为“其成员本身都对使自己的学习和他人的成功最大化这一共同目的承担责任”。学校是人和思想的集合体, 而不是砖和泥的建筑物。
衡量一所好学校的指标有以下几点: (1) 广大家长、学生和教师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感到满意, 愿意留在那里, 并认为为学校的成功而投入时间和精力是重要的。 (2) 学校达到了自己明晰的总目标和目的。 (3)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献身于公民美德, 并表现出民主的行为、价值观和态度。除此之外, 达特威勒综合出成功学校的特点:有效能的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的学业计划;提供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有一种积极的学校氛围;培育同事间的互动;有广泛的教职员发展;实行分享式领导;培育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工作。学校应精心组织学生的经验, 建立学校共同体, 帮助学生达成目的, 并健康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系统, 教育者从学术和个人关系上促进学生在组织中成长, 帮助学生形成个人自立意识和具有独立精神的个性, 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公民态度、价值规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人”。
四如何构建学校共同体
建设共同体最基本的要素是保证归宿感、信任感和安全感, 共同体需要和多样性调和, 接受他者和差异内合作, 建设一个关系共同体, 而且关系共同体是作为学校的心和脑的共同体的一个中心部分, 需要范式转变, 创建“共同愿景”, 增强学校自主的能力。
1. 范式转变
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著名的“范式变量”:任何关系都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由五对变量组成的范式, 这五对变量代表在两种可能的价值观定向之间所做的选择。关系中的各方在相互关系中给自己定位。就学校而言, 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必须就怎样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承担各自的角色做出决定 (角色定位) 。教师必须决定:师生关系是要像专家与其客户的关系 (感情中立) , 还是像家长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 (富有感情) ?是按照一律的标准、规则和规章条例同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普遍主义) , 还是更优先、更个别化地对待学生 (特殊主义) ?为引起关注和讨论, 角色关系和工作描述是要狭窄地规定特定的论题 (专一性) , 还是不受角色的束缚而更为全纳和整全 (扩散性) ?学生必须争得被视为“好学生”的权利并保持他们在学校的地位吗 (成就) ?或者, 仅仅因为学生已在学校注册就完全接受 (归因) ?我们是否已决定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使专业兴趣和关切之事不受损害地继续存在 (自我定向) ?或者, 将我们自己视为一种由师生所组成的“我们”的一部分, 从而鞭策我们与学生一起亲密无间地工作, 以便为决策识别出共同的兴趣、关注和标准 (集体定向) ?
2. 创建“共同愿景”
本尼斯提出, 树立学校品格, 领导下的人们不应是部属, 而应是追随者。领导者的权威来源有:官僚体制的、个人的、专业的、道德的。学业压力与共同体共处。校长强有力的教学领导, 将学业焦点置于基本技能、安全且井然有序的环境, 对学生怀有高期望, 通过督导和测验严密监控教学, 目标定位, 校长对学校目标的明确表达和示范, “什么是学校、学校能成为什么模样”这一愿景的表达成功的校长赞成采取主动、直接的行动。“精神” (ethos) ——共享的目标和期望, 合作而公认的行为方式。强健的学校文化, 重要的准则和价值观, 提供凝聚力和身份感, 并创造出统一的道德秩序或思想意识, 使师生们获得方向、意义和重要性。特别是在建立学校管理队伍, 包括教师队伍和合作者队伍时, 校长的作用不可替代。校长在思想上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实践中扮演好角色: (1) 促进公开的交流并且与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共同分享决策权。 (2) 提供各种机会以增强与大学的联系。 (3) 寻求学校领导层的支持。 (4) 号召激励教师。而且, 校长应该了解学校中那些影响教与学的因素。值得强调的是, 校长作为课程组织的协调者应该被教师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 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
3. 增强学校自主的能力
在自主学校制度变革实践中, 最为成熟的是可选择性学校 (Alterative Schools, 也有人译为“变通学校”) 。可选择性学校源于尼尔在英国所创办的夏山学校 (Summerhill School) 。其基本理念是“由学校适应儿童, 而不是让儿童去适应学校”。这种思想经一些教育家的宣传, 在美国兴起了“可选择性学校运动”。这种学校的种类很多。根据史密斯的归纳, 有开放学校 (Open Schools) 、自由学校 (Free Schools) 、无墙学校 (Schools Without Walls) 、学习中心 (Learning Centers) 、继续学校 (Continuation Schools) 、多元文化学校 (Multicultural Schools) 、两语学校 (Bilingual Schools) 以及设在传统学校内的可选择性学校 (Alternative Schools Within Traditional Schools) 等等, 其共同特征为: (1) 具有浓厚的自由气氛, 反对专制的教育方式;由学生来决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 (2) 学生及教师享有较大的决策参与权。 (3) 课程富有弹性, 并随时适应社会的变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4) 学校规模较小, 教学方式多元化, 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有利于实施个别化的教学。 (5) 学生是否就读“变通学校”, 其本身有绝对的选择自由, 换言之, 就读“变通学校”是自愿性, 而非强迫性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 (张虹译)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 (钟启泉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美]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 (唐宗清等译)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37
大共同体 篇9
这样的内涵发展之路能否走得通, 关键是能否拥有一支与之匹配的教师队伍。基于这一认识, 学校成立了名师成长共同体, 用团队的力量来推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的内涵式发展。在实践中, 我们着力处理好“名师与名校”“共性与个性”“团队与个体”“引领与辐射”四种关系, 使名师成长共同体真正成为思想的高地和名师的摇篮, 成为学校内涵发展名副其实的基石。
一、名师与名校同成长——名师成长共同体的目标追求
蔡元培先生曾说, 大学之“大”, 在于有“大师”。同理, 名校之“名”, 在于有“名师”。名师是名校的支撑力量, 无名师, 名校则名不副实;名校是名师的成长沃土, 无名校, 名师则其名难显。我校发轫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诞生了著名的新安旅行团,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省级实验小学等殊荣。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组织形象来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意愿, 提出了“思想素质好, 有追求;知识功底厚, 有潜力;业务能力强, 有特长;科研基础实, 有创见”的新安小学教师形象标准, 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意识的自我觉醒。我们建立了名师成长手册, 按年度记录共同体成员的教学教研成果, 使他们的成长轨迹能够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他们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 真真切切感受到自身努力的价值, 明明白白瞻望到自己的发展前景, 从而不断为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而奋斗。我们还用学校“十二五”主课题《基于新旅实践的小好汉成长教育研究》来统领名师成长共同体的研究工作, 让每个人都成为课题组成员, 使名师个体的内涵发展与学校整体的内涵发展呼吸相通、情意共鸣、节律共振, 从而自觉将学校的目标追求内化为自我的目标追求, 使分散个体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逐步凝聚、发育为与学校整体办学相一致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实现名师与名校的共同成长。
二、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立足共性, 尊重个性, 这是我校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基本运作理念。共性是团队存在的基础。立足共性, 才能达成共识, 形成导向, 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成长目标。个性是个体成长的推手。尊重个性, 才能充分发挥个体各自的禀赋特长, 满足个体不同的成长需求, 从而不断激发个体成长的原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各学科子团队中确立了各自的共性化研究方向, 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团队围绕学校主课题中的“思维课堂”项目展开研究, 德育团队围绕学校主课题中的“自主成长德育模式”展开研究, 使各子团队都有各自相同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向, 便于形成研究合力。除了研究方向共性化, 我们还对共同体成员提出共性化要求。一是成长要求共性化。对骨干教师要求三年内成为区级学科带头人, 对区级学科带头人要求五年内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二是学习要求共性化。要求每位成员每年读四本教育专著, 完成15000字的学习笔记,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三是示范辐射共性化。要求每位成员每学期带两个徒弟, 上一节示范课, 举行一次专题讲座。
尊重个性, 主要体现在成长订制化、培训校本化、学习菜单化、评价多元化。成长订制化, 要求每位成员根据自身特点为自己“量身定制”成长规划, 并交由团队讨论通过, 让教学型、研究型、班队管理型等不同类型的老师都能够找准自己的最佳发展区, 通过多样化途径获得成名的机会。培训校本化, 指的是共同体开展的各种培训能够紧紧围绕学校主课题展开, 紧扣问题导向, 紧贴教学实际, 体现校本特点。如本学期开展的“走近语文思维课堂”“优化问题设计, 促进思维发展”“阅读教学呼唤‘质疑问难’的理性回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等主题培训, 均紧紧围绕学校主课题中的“思维课堂”研究项目展开, 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体现出学校当前的办学个性。学习菜单化, 是指学校将共同体成员读书内容列成菜单, 供各成员自主选择, 各取所需。评价多元化, 是采用“星级教师”评选的方式, 列出“爱岗敬业之星”“课堂教学之星”“教学质量之星”“教育科研之星”“班队管理之星”等五个评选项目, 让不同类型的成员都能得到肯定, 找到自我价值, 让“名师”的标准不再局限于发表论文和优课获奖的数量上。
三、团队与个体相依存——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存在基础
团队不是抽象存在的, 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构成的。个体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团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个体也不是孤立的个人, 而是接受团队整体影响、规范和塑造的“团队有机体”。因此, 加强团队建设, 抓实团队管理, 用团队的力量来引导、规范和塑造共同体成员, 从而形成团队和个体的良性互动, 是确保团队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重视团队文化引导。我们提出“淡化竞争, 强化合作”的口号, 强调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在团队目标规划中, 明确团队成员的各自分工, 提出合作要求。在学习方式上, 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 成员间结成多个学习小组, 互相探讨, 取长补短。在优课竞赛、基本功比赛等赛事中, 要求团队成员齐上阵,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从备课、上课、研课, 到后勤服务、现场准备, 均活跃着团队的身影。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 逐渐形成了互助合作的团队文化。
二是加强团队制度建设。包括团队学习制度、专题研讨制度、集体研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团队成员间互听互评制度、团队考核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这个抓手来抓实团队的过程管理, 将个体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下, 从而保障团队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行。
三是开展团队特色活动。各子团队通过经常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团队活动, 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如语文学科团队开展的写文比赛、美文诵读比赛, 数学学科团队开展的解题竞赛, 英语学科团队开展的情境对话比赛, 德育团队开展的班级常规观摩、班级管理经验介绍、评语撰写比赛等。
四、引领与辐射齐着力——名师成长共同体的运行形态
专业成长, 需要专业引领。引领得当, 事半功倍;引领缺位, 事倍功半, 甚而南辕北辙, 陷入方向不明、盲目用力的泥沼。我们采取的引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导师引领, 二是课题引领。导师引领, 是在每个学科子团体中选择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特级教师或市级学科带头人担纲导师一职, 为团队成员示范引路, 指点释疑, 引导团队成员沿着正确的研究路径前行。课题引领, 要求共同体成员人人参与学校主课题研究, 同时依托主课题开展“问题导向型”的微型课题研究, 以课题研究来引领和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
小乘佛教重在“渡己”, 大乘佛教重在“渡人”, “渡己”与“渡人”, 正是小乘、大乘的境界差别之所在。教师专业成长亦如佛教徒修行, 仅满足于自我提升, 境界未免稍低;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来辐射、带动群体性提升, 这才是名师应有的风范。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教师群体中实施名师引导工程。通过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开设名师示范课和名师专题讲座、举办行知论坛和成长讲坛等途径, 充分发挥名师共同体的示范辐射作用, 引领和带动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未来更多的名师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说, 名师成长共同体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内涵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