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共同体

2024-10-22

医疗服务共同体(共12篇)

医疗服务共同体 篇1

我国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1]。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是通过分级医疗政策的实施,组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简称“县域医共体”),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2015年2月6日,安徽省医改办、卫生计生委、人社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对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 县域医共体的提出及优势

1.1 县域医共体的提出

自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全国各地探索了多种形式和性质的医疗联合体[2,3,4,5]。从管理体制和资源整合的程度来看,可分为松散型组织和紧密型组织[6]。前者如上海“瑞金—卢湾”医联体模式,无锡二院托管模式等,由于各成员之间通过合同关系建立联系,各独立部分之间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一些体制瓶颈和现实难题在实践中逐渐浮出水面,如医疗组织成员联系不够紧密,双方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力不强;百姓不信任基层医疗组织的技术水平,不愿分流到社区;机制、体制的束缚使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都缺乏转诊患者的动力等[7]。只有建设经济利益一体化的紧密型医联体,实现人、财、物统一调配,才能真正发挥医联体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根据自身实际,将医联体的层次和地域范围进一步缩小,在县级范围内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指导,组成更接近基层、更紧密的县域医共体[8]。

1.2 县域医共体的优势

首先,县域医共体的管理归属县域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医共体之间医疗资源调配简单易行,无须做跨地域的协商,“下沉”不会走过程,从而使县级医疗机构打破行政管理固有模式的弊端,扎实为基层尽力服务,容易达到预期成效。其次,在县域内,医疗保险以新农合为主,医疗服务的病种也较为单纯,更易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联体的形成和患者有序就医[9]。另外,县级医院下沉专家对区域内患者医疗消费承受力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县域医共体的利益分配方案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从而突破省、市、县医联体在基层运转时利益壁垒的掣肘。

从需方角度考虑,县域医共体为区域患者提供分级诊疗服务,比省、市、县一体更实际有效,更有长远意义,且有利于减轻患者因去大医院就诊而带来的交通、误工、饮食等费用压力。同时,海南、浙江等其他省份已经成功试点的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也为安徽省县域医共体的实施提供了经验借鉴。与省、市、县医联体相比,紧密型的县域医共体更加有活力、可行,对解决农村地区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1.3 安徽省县域医共体成立背景

2014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首届中国县域卫生发展论坛上,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提出了“农村卫生三级网要在新形势下推出‘升级版’,这个‘升级版’就是县域医共体”。随即,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等试点县区拉开了县域医共体的序幕。

2015年2月,安徽省医改办、卫生计生委、人社厅、财政厅、物价局联合下发指导意见,开展县域医共体试点。意见要求,县级卫生计生部门统筹规划县域内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组建2~3个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财政补偿政策和政府投入方式不变,实行分级诊疗,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实行双向转诊。安徽省第一批15个县域医共体试点相继成立。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安徽省越来越重视县域医共体的发展。2015年9月,卫生计生委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工作中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及相关机构与主要职责》中再次明确了试点机构的责任与任务,进一步为县域医共体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2015年11月发布的《关于建立县域医共体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情况直报制度的通知》切实保障了帮扶工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截至2015年年底,安徽省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已增至40个,出现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2 安徽省县域医共体的政策实践

2.1 县域医共体的构成模式与目标原则

安徽省县域医共体是以县域内县医院和县中医院为核心医院,分别与几家乡镇卫生院以医共体章程为共同规范,以管理和资产为纽带组成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在原补偿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医共体管理办公室对医共体内部的人、财、物等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配置,进一步发挥资源整体优势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一体化。

建立医共体的目标是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县、乡两级医疗服务能力,减少住院病人外流,确保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医共体成员本着双向选择、竞争合作,协同共赢的原则组建:(1)双向选择。县医院、县中医院与县域内成员医疗机构双向选择,自愿结盟。(2)竞争合作。牵头的县级医院、县中医院与成员医疗机构建立纵向合作的医疗服务联合体,县域医共体之间形成横向竞争机制。(3)协同共赢。医共体内强调合作,突出共赢,寻求长期共同发展利益[10]。

2.2 县域医共体的实施路径

2.2.1 管理机制规范一体化

各县卫生计生部门成立医共体理事会,制定医共体章程,明确成员单位的人物、权利、义务和问责办法;联合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构建分工协作机制;对双向转诊实施细则、医联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和医疗服务收入结算与分配办法等制度做出具体规定;建立完善医共体组织架构和运行制度,并推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发挥领导、推动、协调、保障作用。理事会在县级医院下设医共体办公室与相应的职能科室,做好对接工作并实体化运作。

2.2.2 专家团队资源一体化

县域医共体内牵头的县医院根据乡镇卫生院上报需求,安排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疗、护理、质控、影像等专业人员组成若干个技术帮扶团队,每个团队至少4人,每周保证3个半日下到基层成员单位通过坐诊、巡诊等方式常驻帮扶,提高基层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县级医院的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技术人员要与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和医技科室人员“结对子”,形成“一对N固定的师带徒关系”,计划在3年内实现明显的能力提升。同时,建立官方微信群,便于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在线指导。另外,县级医院每年至少举办2期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培训班,凡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卫生院医护人员,均可免费在牵头医院进修,并由医共体发放交通和生活补助。

2.2.3 双向转诊服务一体化

乡镇卫生院与县医院根据自身诊疗能力分别列出50+N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名清单,通过推广居民签约服务,实现基层首诊,并确保尽力收治,严格外转审批。同时,县医院根据学科指南、疾病分型和临床路径,研究并制定统一的诊疗规范与转诊规范供成员单位参照执行。重症患者可上转至县级医院,县医院首诊属于下转的病种,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以及治疗稳定的术后康复患者,可转回乡镇卫生院进行后续治疗,原经治医生跟踪病人并提供后续完整治疗方案,所需药品在基本药物目录以外的由县医院提供,解除患者“向下转”的顾虑。建立“下转”奖励和激励机制,按照下转后节省的医疗费用的一定比例奖励给下转医生。

2.2.4 信息资源共享一体化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建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临床信息管理系统(C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电子病历(EMR)、医院资源管理系统(HRP)等,适时保持检验、影像、心电、脑电、病理等诊断数据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技术共享,在县域医共体内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同时完善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远程系统建设,成员单位间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开展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教学查房、远程专家门诊等活动,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

2.2.5 医保管理模式一体化

医保经办机构按照全省统一政策框架,根据县域医共体内各家医院上一年度的服务量、服务内容、考核结果以及当年批准的规划安排下一年度全县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总预算(新农合按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提取风险基金后的95%,城镇居民医保按不超过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85%),并将总预算转换成参保(合)人头费,交由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负责承担辖区内居民当年门诊和住院服务的直接提供、必要的转诊及医保补偿方案规定的费用报销,超支原则上不补,结余资金全部留用,由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医共体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统一管理和分配,适度向乡镇卫生院倾斜。

3 县域医共体的实施成效

3.1 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形成

通过实施上下联动和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作用,让上级医院腾出时间和精力承担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服务,提高了医共体的整体效益。2015年,全省第一批15家县域医共体内就诊率由前三年均值的89%首次突破到91.01%,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和县外医院住院人次占比分别为49.11%、41.90%和8.99%,县内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占比增长2.3个百分点,县外住院率缓慢下降,降幅最大达7.5%,平均总体下降2.62%,住院人员平均回流7%。县域内医共体已建成“绿色通道",在乡镇卫生院设置急救站,配备救护车辆和人员,保障区域内危急重症患者即时救治。

3.2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牵头的县级医院为医共体内中心卫生院制定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发展规划,配置技术帮扶团队,发展特色专科,重点帮扶创建二级综合医院。2015年县级医院共派出指导专家1 152人次,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立专科,举办2期村医培训班,覆盖全体村卫生室,显著提高乡镇卫生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急诊急救的处置能力,使部分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提升到与二级医院水平相当。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及收治病人数量呈上升态势。

3.3 居民就医负担有效降低

通过规范双向转诊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辅以医保政策引导,逐步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迈进,从而降低了就医成本,有效缓解了居民就医负担。2015年,县域内医疗机构次均费用增幅由5.0%以上回落到2.6%以下,门急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1.4%和1.6%,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成效明显,多次在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3.4 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随着县域医共体的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居民就诊更安全、便捷、医疗费用更低,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省监测的医共体内患者满意度持续提高,目前达到92.1%,初步实现了患者费用不增逐减、医院和医务人员收入不减逐增的目标。

4 安徽省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启示

4.1 必要的利益绑定

实践证明,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组合起来增大规模,而不注重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医共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不利于改革的深入与可持续性。同时,由于组建医院管理集团将带来利益重组,上级主管部门、医院集团管理委员会及各医院之间利益协调存在难度和潜在冲突[11],所以,只有核心医院与成员医院坚持“共赢、共生、共长”原则,寻求并建立起收益分享、风险分担的长期利益合作机制,达到长期利益相关,实现合作的长期性和协同性[12]。

4.2 进一步完善医共体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

政府应把医共体的建设纳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大格局、大系统中统筹考虑,在成功组建医共体后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建立一套体现各方利益诉求、能够形成参与激励的支撑“机制”[13],为实现区域内的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奠定制度基础。尝试打破现行的行政隶属关系,设理事会,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人、财、物的管理权交于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及相应的职能科室,并实体化运作,负责执行理事会做出的各项决策,并承担医共体的日常事务管理[1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渐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全县医疗服务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3 落实多点执业政策

借助法律手段建立区域内多点执业许可制度,通过签约制明确多点执业过程中的医疗责任[15],并对执业过程进行监管,借助行业力量进行医师多点执业准入资质、执业范围及内容、执业退出等规制活动。改革医院事业单位体制,实现医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改革医院的编制制度,将医院与医师的人事关系改变为契约雇佣关系[16],通过补贴等经济激励引导联合体内部医务人员的柔性流动,提高医师的收入与满意度,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真正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4.4 相关部门予以健全配套政策举措

县域医共体内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间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人、财、物的统一调配,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保障财政、物价、人事、社保等多方联动。包括:(1)实行差异化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对医疗服务价格实施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拉开不同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挂号费、检查费、手术费和住院床位费等方面的价格梯度,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分流就诊。(2)落实完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根据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发展需要,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增补目录以外、医保目录以内的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17]。(3)构建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并依托云计算技术,搭建医疗卫生行业云对数据和请求进行处理,以促进各医院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实现可持续性医疗改革[18]。

4.5 统一的医保政策

医共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医保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应充分沟通,制定并实施以医共体为单位的统一的医保政策,建立以医保总量为纽带的医疗联合体———将医疗联合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保总额统一预付给医共体理事会[19],由理事会按医共体服务的总量、质量和满意度统一管理、统筹分配,形成利益联合体。同时降低大医院报销比例,提高基层医保报销比例与“基层首诊”后转入上级医院就诊患者的医保统筹支付比例,使其高于直接到大医院就诊的支付比例[20],真正发挥医保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既促进患者有序就医,又兼顾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利益。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6253

医疗服务共同体 篇2

——“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心得体会

谢 勇

作为中心学校的一名教研员,我们的职责应是“研究、指导、服务”。那么,教研员应该怎样研究,怎样指导,怎样服务,通过这次开展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这一活动,我觉得要努力改进教研方式,不断实现教研创新,走进学校,倾听学校的呼声,增进彼此的了解;走近教师,触及教师的心灵,缩短彼此的距离。变灌输式指导为对话式互动,变指令性安排为菜单式服务服务,帮助教师澄清作为情境参与者所带来的认知上的局限,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努力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创生者、教师专业建构的对话者、教师教育智慧的催生者,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研人员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一、放下架子,平等对话,与教师的有效互动

在教研活动中,我要以一名同行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态参与其中,放下架子和教师平等对话,注意聆听教师的倾诉、体味教师的困惑、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对话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实现了自我重建,这一过程必然会伴随着教师内心的情感体验,或喜悦、兴奋、激动,或痛苦、焦虑、困惑,而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正是教师不断扬弃、不断生成、不断提升的先兆。基于此,我觉得教研员要及时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或设身处地、或换位思考,设法帮助教师度过此时的心理冲突和情感危机。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教研员与教师共议教学问题,共享教学智慧,实现思维碰撞,在有效互动中,彼此都得到发展。

二、把学校的问题视为自身工作中的问题

教研室要求教研员每周必须要到学校听课,这一要求对引导教研人员坚持深入基层、坚持到一线指导教师的确发挥过有效的作用。但我要平时听课过程中主要以听教师的随堂课为主,随后施以指导,难免显得随意而低效。如何让听课更实效,通过这次“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我觉得假如我是学校老师,他们想要我们进行怎样的教研。我想只有把学校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视为自身工作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在听课过程中肥碰到的若干真实问题的关注,与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共商对策,才能与学校和教师实现共同成长。

三、菜单式服务,让教学研究更贴近学校需求

作为教研员的职责之一服务,要关注的是学校到底需要什么?教师到底缺少什么?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教师。过去我们只是凭主观的推断和臆测,往往并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基层解决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改变这种想帮忙却不能帮好忙的尴尬,我们觉得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服务形式,变指令性安排为菜单式服务,将教研人员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方式列成表格供学校选择,并空出栏目,让学校填写我们没有想到的但却是他们所急需的服务项目或方式,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这样,根据学校的需要,我们要么登门提供帮助,要么通过电子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么整合全镇的骨干教师力量或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学校,为他们牵线搭桥,既增进了校际之间的联系,又帮助学校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这种菜单式服务,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思路,使教研工作变得更有效、更贴近学校的需求和实际。同时,菜单式服务,也增添了教研人员的荣誉感和紧迫感,服务质量的好差、是否受到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欢迎便成了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促进了教研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

诚邀医疗界同仁共同发展 篇3

截止到发稿时,伏天免费赠送活动也接近了尾声,在送出这将近1000份爱心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很揪心,有很多年轻人早早患上了颈、肩、腰、腿、以及胃的问题,甚至高血压。而其中的大部份都是由于生活不规律、长时间不活动、饮冷、肝气郁结等自身原因造成的,忽视身体健康的后果大家都知道,但也基本是悔之晚矣。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是能爱惜保护我们的身体、调节情志,避免大动肝火!下面简单的介绍下一喷二泡三呵护系列。

灸疗液灵活使用

居家养生不可少

灸疗液是经过多年实践改良的纯中药外用喷剂,中草药植物精华和灵魂,结合专利配方技术、从中提取高效成分,精炼而成的纯安全绿色生态原液。其强劲有效成分能够渗透皮肤至筋、至骨,直达病灶。

常用功能:对于寒症、痹症等能起到散寒、通络、散结、祛风、舒筋等的作用。

高级功效:激发培补、振奋阳气、濡润器官,修复受损细胞、神经、软组织等。

配合按摩推拿、针法、艾灸、刮痧、拔罐、刺血、火疗、熏蒸、正骨等,既能保护在毛孔张开时风寒等的侵入,更能使理疗效果增加。

一句话读懂灸疗液:外用中药,喷帖组合,使用便捷,传统外敷的进步,覆盖穴区,效果持久,大道至简,过敏体质也能用,有口皆碑还不贵!

使用周身通泡浴粉

让气血真正畅通起来

周身通泡浴粉是用纯植物、天然中草药精华遵古秘制,通过腿足渗透的原理,促进血液循环,渗透并打通堵塞的经络、血管,将沉积在其中的淤堵物搅动起来,通过血液循环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通调经络的作用。

其工艺独特,配比严谨,符合当代需求。周身通泡浴粉在被热水冲浸后能立刻释放药性,并能与水充分融合,特别利于腿、足上的经络穴位渗透吸收。在升阳固脱的同时,还能促进气血在体内快速循行。腿足共有六条经络通过,有脾、肝、肾三条阴经,胆,膀胱、胃三条阳经,严重地关系到我们全身的健康。

脚还起到第二心脏的作用。人老足先衰,一旦出现老化现象的血管障碍,血液就会很难流到脚尖。所以脚就容易变得冰冷,功能也会随之衰退。

周身通泡浴粉对常见的手足冰凉、风寒骨痛、老寒腿、关节炎、腿脚无力、气血循环不畅等当天见效。改善微循环障碍,对失眠多梦、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有辅助改善的作用。

脾胃和 发肤才有光泽

现代生活的不规律,食品的不健康,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大多人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冷食、快食等等都是导致肠胃疾病的主要原因,从而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因为肠胃病的发病慢,时间长,治愈难,很多人虽然有肠胃病,但是并不是十分的关注,往往都是能忍则忍,硬扛着,等到足够严重,或是引发了其他病症的时候才知道需要呵护一下、治一治,并且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常年累月下来往往就会演化成为严重的肠胃类的疾病,甚至是癌症,危及生命。所以,如果有肠胃病,一定要及早尽快地重视起来。

脾胃慷是滋养饮品,其性味酸平,能消食化积、醒脾健脾、利湿消肿、养气补血。对脾胃失运引起的吃进食物气化不好、运化不开、体内湿气重,不能将食物转化为人体器官能直接使用的精微营养物质,比如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乏味、胃痛腹胀、妇科炎症、出现宿便、形状软烂、大便油黏不成形、便不净、便后不易冲掉、四肢倦怠、虚泻便血脱肛等。

脾胃慷有三层功效:

第一层功效:能把体内的湿毒、炎症逐步清理;

第二层功效:健脾和胃,可以起到快速消食、除积的作用;

第三层就是蕴养脏腑,升清降浊,明显提高后天气血和促进排便的功能,对黏腻、溏泄、便秘等症状都可以三天见效。

胃病也是最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疾病,为了调理不同病症的人群,我们特别在原有脾胃慷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郑重推出了脾胃慷系列,呵护我们看不到的脾胃肠。

脾胃慷1号专门针对脾湿下泄,湿气严重,脾胃不和等。就是那些平时一吃东西不对就爱拉肚子的人,脾胃虚弱的人群,经常性便溏腹泻的人群适用;

脾胃慷3号主要功用是温中利水、除湿排滞、腹胀、腹痛、胃溃疡等;

脾胃慷5号是脾胃阳虚、阴寒痼冷引起的胃寒痛、缓气泛酸、早期溃疡患者的福气。90%的胃病都是从寒凉之上得来,因而要想根治胃病,就得去凉散寒。

一喷二泡三呵护

使用灸疗液三个月是一个疗程,5瓶起邮价格245元。

周身通泡浴粉从九月份起每盒增加35克,零售价格不变:59元。

三款脾胃慷统一零售价格一样,半个月为一个疗程:276元。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我们的动态以及一喷二泡三呵护更详尽的使用方法:

北京郑氏润慷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康乐园

电话/微信:13241575008

医疗服务共同体 篇4

关键词:校企共同体,快递服务业,合作机制,人才培养

1 引言

由于国内巨大的物流市场潜力,吸引着境外的物流企业、IT企业、物流装备企业抢滩中国。除美国两大物流快递业巨头UPS、联邦快递早在中国开展业务外,其他国际知名快递物流企业,如马士基、TNT速递、敦豪、铁行渣华、日本邮船、日通等已进入中国物流市场,并且中国香港的和黄、怡和和中国台湾的大荣也大举北上内地拓业。国内快递市场蕴含巨大的市场机会,同时也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国内的快递企业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纵观全世界快递企业发展历程,人才都是其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加强本土快递服务人才的培养是快递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高校和快递企业不能回避的话题。

为解决快递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部分快递企业和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取得了良好成效。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企业配合、校企联合、校企实体合作、校企一体化等合作模式。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两张皮”现象,学校所想与企业所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企业和学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提高经济效益;学校的主要宗旨是培养人才,追求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双方在合作动机和合作利益的认知上存在差距,尚未找到共同合作的利益契合点,导致合作难以深入。因此,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是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 校企共同体的内涵

“校企共同体”是一种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具体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2.1 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校企双方共同勾画出的组织未来发展的蓝图。共同愿景的要素包括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等。共同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科技开发与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途径,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为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价值观是校企双方为实现蓝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校企共同体的精神灵魂。共同价值观是指学校和企业在人才观上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共同使命是双方对构建“共同体”有着相同的责任感,并围绕目标共同努力实现。因此,只有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三个要素融为一体,成为校企共同体的共同愿景,才能推动校企共同体健康地发展。

2.2 共同组织

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合作的组织创新,是校企双方为达成共同愿景建构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共同愿景的组织保障。校企共同体一般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理事会,协调、处理、解决校企共同体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事项,维护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保证校企共同体的正常运行。在校企共同体中,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估等工作,教学与管理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学生的发展成为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

2.3 共同建设

校企共同体是紧密型的合作实体,不仅有着共同的愿景、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运转顺畅的组织机构,而且共同负责日常教学、共建实训场地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同建立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从而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2.4 共同管理

共同管理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定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等管理制度,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评价教学质量,进行“校企共同体”的协同管理,提高“共同体”的建设水平。

2.5 共担风险

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企业的资金、设备的投入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双方合作项目的效益,共同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等也存在一定风险。作为校企合作组织创新的“校企共同体”,使校企双方成为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当风险降临时,双方将共同承担风险,从而使双方的风险降低,效益提升。

2.6 共享成果

校企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和共同管理等特点,必然要求校企双方共同享有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合作成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拥有的知识、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企业拥有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双方通过“校企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企业有权优先录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品质。对双方合作开发的科技成果,企业享有优先使用权,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对双方合作开发的技术成果转让所取得的收益,企业有权获取其应得的收益。

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双方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谋发展,实现双方之间利益的最大化。“校企共同体”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创新组织,强调的是校企双方合作的结果,追求的是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双方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共同建设与管理、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快递服务企业与高校的“校企共同体”合作机制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以及内在的工作方式。它通过微观层次运动的控制、引导和激励来使系统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宏观的定向运动。快递服务企业与高校的“校企共同体”合作机制就是指快递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各环节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作用方式,具体应包括分工与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文化整合与人才交流机制、风险与利益分配机制,如图2所示。

3.1 分工与协调机制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校企共同体的分工与协调机制是指对校企共同体各方进行科学、合理分工的规则与具体方式。高校与科研院所掌握着大量项目研究信息以及前沿技术的研究动态,拥有图书馆、研究室、先进实验仪器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而快递服务企业则对市场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其对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及时捕捉,利于提高联盟研发的针对性,利于研发成果经济价值的实现。因此,在具体分工时,快递服务企业应重点从事市场信息研究、产品生产、销售等偏向于经营方面的事务,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应重点从事研究开发、试生产、技术改进、研发队伍培养等偏向于研发方面的事务。快递服务企业在集中主要精力致力于市场业务的同时,也要在技术研发中积极学习,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

协调是指正确处理校企共同体内外各种关系,为校企共同体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按照协同论的观点,只要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配合,各尽其职,协同工作,就会使系统整体效应大于各要素单独效应之和。良好的协调机制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有力的执行措施,因此,校企共同体要建立各主体共同参与规划与调整的制度,保证战略制定和规划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以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使高度分工的快递服务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可以进行密切的协作,使整个合作共同体实现较高的生产率,从而扩大市场规模,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3.2 信息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机制能有效地整合情感因素,增强校企共同体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校企共同体在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科研信息的共享方面能更好合作。校企共同体参与各方要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提高各方的信任度;同时也要建立各方沟通与协商渠道,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在主要以正式沟通的方式下,组织成员间同时也要注重非正式的信息沟通;沟通要规范化,沟通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格式、什么样的语言都要有一个规范,这样就不会产生因不同的沟通方式之间产生信息差别;沟通还要信息化,通过内部网络办公,能加强校企共同体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3.3 文化整合与人才交流机制

文化整合是文化主张、文化意识和文化实践一体化的过程,是校企共同体参与主体的共同意识、共同价值观调整、再造的过程。校企共同体各参与主体由于其战略目标的差异,相互之间既存在不同的文化理念又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高校以培养人才为其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因此高校比较注重出版学术专著,科研成果往往也停留在论文上,许多科研成果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而快递服务企业比较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研究,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产品的未来前景、产品的形象设计等常常都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中被深思熟虑考虑在内。快递服务企业与高校的“校企共同体”合作机制构建研究目标不同的情形下具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各参与主体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寻找各方的最佳契合点,利用合作中文化的整合、知识的共享与学习,来提高校企共同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从而提高校企共同体的经营效率。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科研院所、高校与快递服务企业缺乏人才交流与互动的直接后果是教学与快递服务企业的脱节、成果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科研与市场的脱节,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校企共同体的效用,限制校企共同体的发展。因此,校企共同体要积极支持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积极参与到对方的管理、科研与生产中去,建立定期的人才交流制度,并定期进行相应的考核。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兼职研发,企业要鼓励企业家、工程师到高校兼职教学,加强双方的人才流动。在人员编制性质、职务职称聘任、工资晋升和提拔任用等方面,也要建立有利于校企共同体合作的政策导向。

3.4 风险与利益分配机制

风险和利益的分配对校企共同体各方的影响至关重要,利益分配必须明确分配依据,利用科学的方法计量校企共同体各方的贡献,从而合理地确定各方利益所得。在利益分配时可以是企业按照事先协议从校企共同体总收益中支付给高校、科研院所固定的报酬,剩余部分全归企业所有,同时企业承担全部风险,也可以是校企共同体各成员按照一定的比例系数从校企共同体总收益中分得自己应得的份额,或者企业先支付一定金额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启动经费,然后再按照提成支付的方式支付给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转让费,在产品全面走向市场的时候再按照合同比例给高校及科研院所提成费。在校企共同体建立之初,可以采用各方接受的方法或协商方式,对各方利益分配比例和方法做出规定,通过一定时间运行后,可以再根据各方对校企共同体贡献,进一步协商和调整利益分配比例和方法,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同时要在校企共同体内部要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保证知识产权主体的利益不受侵犯。

4 结语

医疗服务共同体 篇5

一开始我觉得志愿者的工作很容易,其实慢慢的才发现志愿者的工作也有不易之处啊。比如说,作为一名志愿者要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具备理解共情的能力、具备应对压力的能力等等。而且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通过服务才发现,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是要付出更大努力的。

在服务期间是学校给了我们一个可以施展自己风采的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发挥着自己的热情。用我们的爱心、关心、诚心为奥运会以及社会和谐尽自己微薄之力。并且我们把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让我们的服务变的更出色。学校对志愿者也很关注,去年多次召开了志愿者交流大会,让师院更多的同学了解了我们志愿者。学期末还召开了表彰大会,表彰了在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并号召大家向志愿者学习。

我从多次的服务中感受到聆听的重要,只要去沟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正像志愿者标志那样:象征志愿者与运动员及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从服务中还感受到微笑的力量。每次的服务都很辛苦,但是只要我看到周围人们的笑容,顷刻间所有的疲惫都会消失心情也及其舒畅。我喜欢微笑,所以给我一个微笑就是给我的最好良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展现你真挚的笑容,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五彩缤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感谢每一次志愿服务。是它让我相信自己,是它让我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也是它让我的笑容更加绽放!大家的微笑对我来说才是最高的奖赏!

08奥运在即,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名片是需要你、我、他共同描绘才能称之为一张完整的名片!XX年我们每个人都是志愿者,那就让我们一起用我们最真挚的笑容来迎接全世界朋友们的到来吧!

共同进化促进多样化政务服务 篇6

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行政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向企业和公众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实现目标。若在实现过程中出现1+1<2的现象,说明电子政务的实际服务效果不能达到设计预期。其本质原因是,在设计预期与终极需求的动态博弈过程中很难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从而导致系统中的僵尸功能大量存在,系统的活性功能少,投入产出达不到预期。

那么,如何促进电子政务出现1+1>2的现象?这还要从系统论的角度重新认识电子政务,推究电子政务的实现过程,引入共同进化的思想,以促进多样性政务服务的涌现。

电子政务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

按照钱学森先生的系统论观点,把系统分为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复杂巨系统是指子系统种类很多并有层次结构,它们之间关联关系很复杂。所谓开放性是指系统本身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电子政务是由政府、企业和公众为基础形成的大量的多种类的子系统构成,而子系统之间又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然和社会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定义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任何时候提到系统存在的问题时,80%的人会把问题集中指向:需求的不确定性。如果系统需求是确定的,那么这个系统只是一个简单系统,至多是一个简单巨系统。这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能够与需求吻合,充其量就多出现几次验证、修正和优化的过程,最后达到设计要求。

而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需求带有整体性的特点,比如效能提升、流程再造、阳光权利、透明政府等。在作系统需求分析时,设计者通常面对的是个体用户,而要让个体用户明确提出完整性需求是不可能的,即使把所有个体需求全部收集起来,通过分析明确概括出准确的需求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设计与实现期间,需求是动态变化着的。当你第一次了解用户需求时,用户会给你呈现他的基本诉求状态,当你提出设计思路时,用户会根据你的思路提出进一步诉求,当这一过程不断循环时,有时你会发现一切又回到了起点。这还只是局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况且,所有局部需求累加起来并不能代表整体需求,这一切,都是系统的不确定性。

如何设计实现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设计实现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通常需要用到五种理论方法:整体论、还原论、复杂适用系统(CAS)理论、耗散结构论和共同进化论。

整体论是指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复杂系统的理论,通常说的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都属于整体方法论。它的好处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能够抽象出一些基本规则,把握系统的共性要素如框架和标准;缺点是一旦涉及具体业务需求及需求变化,往往变得无能为力。

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现实中的政务电子化就是还原论的典型代表,把现实中的某个具体的业务从手工转化成信息化系统。还原论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缺点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联少,系统的整体目标很难出现,例如流程再造就很难实现。

复杂适用系统(CAS)理论方法是指行为主体通过“学习”产生适应性生存和发展策略,促进复杂系统进行创造性演化。这是一种带有技术体验色彩的理想模式。其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经历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和面向智能体的实现方法。面向对象的实现方法是系统需要调用对象的方法,对象的功能才能发挥作用,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的系统实现方法;面向智能体的实现方法是基于自主软件实体的设计和开发应用,这种实体位于某个环境中,可以通过高层协议和语言的交互来灵活实现其目标,具有自治性、异构性和动态性特点。在实际的复杂系统中这种自主软件体还不是很多,未来也许会发展的比较快。

耗散结构理论可表达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就如人体系统的吃、喝、拉、撒、吸入呼出,时刻都处在有序——无序——有序的转化过程中,一旦机体走向封闭,系统内部就会无序,导致生病或死亡。耗散结构强调复杂系统通过引入强大的负熵流,促使系统从无序进入有序。系统的有效输入和输出,系统的代谢能力是关键。

共同进化理论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共同进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论,其主要观点是去中心化,去中心控制化,支持多样化涌现,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复杂系统的演变规律。

归纳起来,整体论讲的是天人合一;还原论讲的是科学精神;复杂适应理论讲的是易经中关于变化的哲学,以及儒家讲的主动个体的修身养性治天下的道理;耗散结构讲的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中医理论;共同进化论讲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从以上分析看,单纯的一种方法去人工实现一个复杂巨系统都不够充分,我们再从电子政务的整体需求和政务服务业务的需求入手,综合以上各种方法论的优势,提出一个现实可操作的思路。

用整体论和消耗结构论看待整体需求和业务需求

从政务的整体需求来看,电子政务需要一个开放的、有序的、能控制的系统,需要一个系统之间能够高效协作的、提供业务流程再造和服务优化的系统,需要一个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这个需求的实质是复杂系统一体化和有序化需求。从整体论建设观点来看,要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找出系统的共性要素,对共性要素统一定义、建设和约束;而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要实现子系统之间的有序化,找到各子系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约定这个最大公约数,减少子系统之间协作交易成本,降低系统的正熵值。基于这个整体诉求,在实际构建复杂系统时,我们可以作系统框架服务体系设计和子系统之间协作标准的设计,目前业界推行的云计算、云服务,其中的IAAS和PAAS的工作都属于这个范畴。

从政务的业务需求来看,政务业务的终极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想用一款万能的软件适应不同的终端用户的不同需求,是不可想象的,而早期的大多数电子政务建设恰恰是沿着这条路前行的,结果大多数都是无疾而终。由于政务业务的特点决定了每个角色定位是明确的,政府的管理服务体系决定了每个个体用户身份都是独特的,加上政府的服务对象——企业和公众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无论如何,业务应用设计都要对准系统终端用户的本质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系统才是动态有序的、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否则就是一个平衡态系统,是一个死亡的系统或者叫僵尸系统。例如让一个公司的运营决策者每天在一个复杂的财务系统中寻找运营所需要的数据,这个系统对对运营决策者而言就是一个僵尸系统,因为他几乎不可能会通过使用这个系统寻找数据,就像让一个日理万机的市长在一个复杂的OA系统中寻找他需要批示的文件,他一定会抓狂的。苹果应用服务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微软的软件应用服务模式,苹果只提供终端用户所需要的软件服务,其他的服务都在商店里,而微软模式是一次性把所有功能都卖给你,用不用随你。

用共同进化论、还原论和复杂适用理论找准终端用户的业务需求

如何找到终端用户的准确的业务需求?从方法论上讲,要用共同进化理论,终端的个体用户要与业务开发者共同设计,共同实现,共同修正。让用户参与到业务建设中来是最有效、最节约的建设模式,这里指的业务是一项具体的终端用户的核心执行业务,而不是泛指。

如果这个个体业务需求在互动中明确了,如何实现呢?这个时候,还原论和复杂适用理论就该派上用场了。业务的设计目标是:这个具体业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主动个体,能够与框架平台交互、能够与其他业务系统交互、能够主动适用环境变化的系统。它最好设计成一个智能体(Agent),如果不能通过面向Agent的方法实现,就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实现,那么,开发出来的业务系统+开发者=一个业务服务智能体(Agent),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象。一旦开发者脱离其业务系统,这个业务系统很快就会变成僵尸系统,离开开发者的系统很难适应环境变化。如果你开发出的系统不够敏捷,你就必须把你自身和你开发的系统合体变成敏捷的智能体系统。

按照这个思路,必将产生一个一个软件智能体,随着这些主动个体的数量增加,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个时候共同进化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就起作用了。每个最终用户只是用他的手指头把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办理完就可,多种多样的用户在处理多种多样的业务,随着主动个体的关联性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每个业务都会不停的进化,应用服务的多样性会整体涌现,电子政务的整体效能也会涌现出来,实现1+1>2。大于2的部分分布在所有的个体之中,系统的复杂性被隐藏在云端,信息化的功效会集中呈现在你的指端上。

服务精神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 篇7

不同的企业的价值追求有不同的特点。

服务精神, 不应仅限于服务行业, 而应是各种企业共同的、普遍的价值追求。

互相服务, 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人是社会动物, 作为群体诞生于世, 如果没有互相服务、互相支撑, 早就在激烈的竞争中灭亡了。

为他人服务, 为社会服务, 是人的价值所在。

能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是每一个自然人和法人的取胜之道。

工人阶级的产生, 根本的原因是社会需要这样一种服务。工人阶级的最后解放依赖于全人类的解放。为全人类服务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

在企业培育服务精神需要研究它的内涵和外延。

最重要的是把服务的观念内化于心。如果没有一颗真诚的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之心, 各种规定、措施都会变成冷冰冰的程式, 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同时还要研究服务的规律。要研究服务的对象, 研究他们的需求, 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 确定服务的内容、服务的形式, 找到提供服务的渠道, 形成服务的合力, 提升服务的水平, 使被服务者真正因我们的服务得到好处, 而且能感知这种好处。

企业服务的对象是全方位的, 包括资金、原料、材料、技术、信息、物流的提供者, 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全体成员, 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者和终端消费者, 也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

企业服务的提供者、践行者是企业的全体成员, 既包括企业的领导层、经营者、管理者, 也包括每一位在企业工作的员工。

企业服务精神的形成和成长需要经过长期反复艰苦的过程。

在我们的社会中, 本来人人都是为他人提供服务的, 人人也都生活在他人提供的服务之中。

但是, 社会的发展, 分工的发展, 交换的繁琐复杂化, 使得人们往往难以卷首语感受到直接的服务, 也难以感受到自己应当提供某种服务的冲动。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联系, 经过物的中介, 经过货币的中介才能实现。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的思想工作, 就是要帮助人们透过现象, 感知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本质联系, 这也就是人的素质的提升。这种提升包括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自觉, 也包括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水平。

在企业内部, 首先要让企业的成员处在被服务的环境之中, 而且能够感知这种服务。

其次要使每一个成员都能感知到被服务对象对自己提供服务的需求, 进而明确认知自己有提供服务的责任。

再次要为大家创设服务的机会, 提供实现服务的条件。

互联网电视应建立共同服务平台 篇8

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 TCL、长虹、海尔、康佳、海信等中国几大彩电厂商都推出了具备互联网功能的电视机终端, 互联网电视发展态势迅猛, 但却始终没有找到较好的商业模式。

从现有互联网电视的功能上看, 一方面, 几大品牌均以影片点播、新闻浏览、游戏等附加功能为主, 在互联网上的内容则主要依靠与网站合作进行推送;另一方面, 娱乐功能的平台还不具备开放性。然而, 从互联网电视在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 电视机终端平台的开放是必然趋势, 因此, 厂商应更加注重平台选择及软件的集成和开发。

此前, TCL曾提出建立家电企业共同服务平台, 合并各厂商所拥有的互联网用户, 从而打造出可盈利的互联网电视商业模式, 这是一种较好的模式。作为中国的彩电厂商, 要想使互联网电视得到长足发展, 就要在平台开放、软件应用上进行更多的探索。

从客观来看, 三网融合是整个产业发展的趋势, 解决融合之前的商业模式应用刻不容缓。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认为, 数字电视的转型升级主要在于要提出更多的内容和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其中平板电视、互联网、3G技术是这一产业升级的基础。

然而, 互联网电视发展还面临诸多阻碍, 如广电对互联网电视内容“可管可控”, 使内容的集成环节上产生了垄断, 不利于产业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 标准是互联网电视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尽管工信部、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互联网电视的标准, 但目前均尚不成熟, 还未出现能够跨越厂商的统一技术平台, 导致厂商只能各自为营, 并面临产业链各方利益分配的矛盾。

医疗服务共同体 篇9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中心, 担负着高职学生考证考级资料的保存和提供信息咨询的服务的功能。随着工学结合和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发展, 新的服务质量要求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1 背景

目前, 国内外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的手段和方式;如何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 如何扫除在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信息盲区, 对考证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等。温树凡 (2002) 对我国考证信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图书馆对考证信息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些途径[1]。覃珍 (2011) 就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现状, 对高职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收集、管理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9]。彭妍娥 (2009) 针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特点, 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内容:考证信息服务, 提出了考证信息的收集范围、收集措施, 考证信息的管理以及怎样开发利用考证信息[5]。程晓丽 (2009) 就为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怎样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工作, 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施寿林 (2011) 结合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和影响数字资源建设的因素[11], 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方法和策略。安洪杰 (2012) 提出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知识信息的及时获取提出挑战[7], 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 可以发现:当前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研究存在局限性, 还没有提出一个高职图书馆如何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的机制。所以, 关于如何运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如何应对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种类繁多, 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的问题;如何构建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多角度、立体化的图书信息服务等方面, 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高职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现状

当前高职图书馆在考证考级方面, 每年的工作主要是为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需要的考证考级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 “考证考级”信息服务方式还处于浅层的读者服务形式, 对于纸质资源, 仍是简单的文献“借还”, 对于“考证考级”的数字资源, 主要是网络服务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仍充当着“看门人”的角色, 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的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但这样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育的要求。

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企共同体

目前,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校企共同体”的校企合作模式, 其核心在于:建立一种以学校和企 (事) 业单位合作共赢为基础, 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 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4]。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这就给原先的各个高职院校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各部门都作了大量改革工作, 高职的现代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行动, 校企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 相互配合方能显出成效。在校企共同体机制下, 企业人员在学校的时间多了, 企业与学校共享的资源多了, 学校面对实际情况的机会也多了。虽然高职图书馆在校企共同体中的角色仍是服务提供者, 但是当企业学员加入后, 服务对象范围扩大了, 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特征也愈发明显, 同时改变了图书信息服务对象的许多特征。以下为了区别原来的服务对象———需考证考级的师生, 本文将统称考证考级学员。如何提供考证考级学员最需要的服务, 是关键任务。图书信息中心必须跟上校企共同体改革的步伐, 才能将自身服务水平推上新的水平, 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探索之路上走在前列。文献[3]中提到的“友嘉模式”以及“达利现象”、“普达海校中厂”等成功案例, 足以说明要实现校企共同体的重要性, 同时也启发图书馆与校企共同体充分融合, 改变封闭的格局[10], 将以前单一的资料借阅行为发展成多方合作, 共享共赢、相互协同实现考证考级信息立体化服务链的新模式。

4 职业技能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

以“校企共同体”建设为新契机, 开展“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校企双赢的过程, 将我校图书信息中心与市公共图书馆、杭州经济开发区内企业结成“共同体”, 符合其“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所有特征, 是“校企共同体”精神的集中体现。

针对“考证考级”, 高职馆提供立体化信息服务, 是指改变单一被动的资料采集、借阅模式, 打破目前的条框, 开放图书馆, 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吸引企 (事) 业、行业协会及与考证考级相关的社会多方力量进入校园进行合作, 共同开发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种类和内容, 变被动为主动推送最新的实用考证考级信息服务。如图1所示:

只有与企业联手共建, 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内涵才能得以充实。这里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的服务:

1)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服务。

2)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咨询所需的场地资源服务。

3)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4)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5)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一旦高职图书馆的考证考级建设能凸显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为“考证考级”提供上述五方面的服务, 将极大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对“考证考级”人员形成从自学、复习、培训、鉴定、获取相应技能的完整信息服务链, 也就创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特色信息服务模式———全方位为师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在图2中, 从本体的视角作需求分析[6], 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收集体系, 负责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及时收集、发布, 企业将是这一体系的重要信息源;构建一个辅助职业技能培训、及实践操作考试的视频分享的学习环境, 可以初步形成一个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解决方案框架。

此框架体现了立体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其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 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 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职业技能鉴定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 提高了考证考级学员对职业技能知识吸收和创新的效率;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拓展考证考级学员职业技能视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为考证考级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服务, 注重图书馆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职能提升。实现对教育培训资源的组合利用, 以发挥高职馆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信息服务保障作用。通过图书馆对考证考级立体化的服务接口, 获得较全面的动态信息, 用立体化的服务将相关实体对象联系成信息链上信息的提供者、加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 最终让使用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学员受益。

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 需要采用以下实施途径: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 计划采用以下实施途径:

1) 建立校企联合资料库,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

(1) 在校企共同体环境下, 考证考级学员的需求更广了, 考证的内容更切合实际了。校企共同体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师生扩充了社会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注重上岗培训和上岗资格证书的获得。企业注重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 所以企业考核的项目更细, 但更契合岗位要求。与企业合办的考证往往更有价值, 对获得工作和更高的薪水的帮助更大。目前企业读者的考证考级需求是:特种岗位的专门上岗证书。如电梯维修证书等。这些内容对高职馆来说本来就是藏书的空白, 所以在为考证考级准备资料的同时, 就是图书资料种类的提升。企业需求的考证考级服务是实用, 而学校有时面对社会上比较花哨的证书无法分辨, 但企业如没有需求, 这些证书的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 这样的考证资料也就没有必要大量购买。所以, 引入企业考证考级的需求, 也是对考证考级资源和资源投入的优化。通过图书馆的专业咨询, 可以直接向资料的作者询问, 获得较权威的解答。以往学生准备考证考级, 都会来图书馆找参考书, 作练习题。但目前对高职学生来说如想考职业技能考试, 如电工证、网页设计师证等上岗证书, 这些证书是新推出的, 参考书种类相对有限, 无法满足考证考级学员的需要。而大量实际考证资料只存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中。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图书信息服务是多角度、立体化的, 不仅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 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 还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与企业紧密合作中, 这些信息面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容。不光是有形的图书信息, 还有无形的师资, 职业鉴定的师资可以从企业中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员工那里获得。

(2) 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内容经常会有更新, 种类也或有增减, 跨专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所以亟需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体系;原有的图书信息库从内容和数量上都不能赶上市场用人的需求了。但校企合作为此带来了转机:目前, 在配合校企共同体建立一套能够涵盖各类电梯型号和品牌, 覆盖初级到技师技能等级的电梯行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的过程中, 特种设备资料包括操作说明、维修手册, 上岗考试内部资料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针对电梯设备维护需要考出上岗证, 在学校购入相当的资料外, 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料组建考证资料库, 形成了“校企”通力合作办资料库的局面。同样, 还有其他专业, 如护理专业就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和养老机构参与技能鉴定。

2) 向企业培训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场地服务。

(1) 建立“考证考级”人员使用的职业技能学习专区。考证考级需要较多的培训场地, 比如授课场地。尤其受训人群不多, 但品种繁多的情况, 图书馆可以为“考证考级”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讲座, 演示的场地, 以及学习交流及自学复习场地等, 在实施过程中, 图书馆可以发挥场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封闭式场地资源开办讲座、辅导等活动。专用的讨论室, 无论从场地舒适度、投影设备还是隔音效果方面考虑, 供授课或是课后自修、辅导使用, 效果会更好。图书馆计划将原有利用率较低的沙龙厅、讨论室和部分自习室向考证考级学员的小群体开放, 为企业的上岗证培训创造有利的环境。

(2) 高职图书馆的优势在于管理和场地:高职馆从高等学校的文献管理层面对考证考级进行分类管理, 比较系统和全面, 更加规范, 便于读者查询和使用。文献存储也更为安全。而通常在企业中至多只有图书资料室, 大多数中小企业就连资料室都没有, 所以, 校企共同体正好帮助企业填补了企业方的这一空白。

3) 利用网络平台, 吸引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1) 高职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先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资源为校企共同体提供考证考级培训信息的宣传、咨询平台:通过校园网络, 将关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信息资料、最新的职业技能鉴定动态信息加以发布;通过互联网连接异地的企业参与提供校园网上的“考证考级”种类、科目、时间、内容在线咨询服务;通过进行多形式的信息宣传活动, 编制《职业技能鉴定信息速递》宣传资料, 举办宣传栏、宣传简报等活动, 介绍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动态, 建立考证信息数据库, 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相关信息。最近的移动图书馆还可以将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报考的相关学习教材、参考复习书和辅导材料等信息资料通过手机APP推送到学员手机上, 提高了学员获得考证考级的信息灵活度。

(2) 以往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找资料, 只能得到图书馆馆员的咨询, 建立校企共同体后, 则能够定期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馆, 提供学员更专业更时新的咨询。

4) 联合各界共同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因为高职图书馆可以教育研究单位的身份经常与政府劳动政策制定部门、人力保障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沟通, 所以能及时为考证考级学员提供:国家及地方相关管理部门颁发的有关各类证书报考的工作文件、报考条件和要求、规章制度;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等资料, 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职业技能鉴定的最新鉴定标准。

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体系是动态的。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需求, 鉴定标准大多来自行业的专业指导, 原先考证考级的考试大纲编写大多出自企业调研, 行业标准。所以与企业合作, 特别是某些专业领域的企业标准往往就是该考证考级的重要出题和评分的依据。

5) 充分利用企业人才,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这里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包括:对培训教师的选择、安排;培训周期及场地、仪器设备的安排;教材的选择, 参考资料的配备、电子资源 (专题数据库) 的配备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分配等图书信息中心有关业务, 还有场地及设备相关维护辅助人员的配备。有合格的培训师资是有效培训的保障, 企业的资深员工来学校开展培训授课很受欢迎, 但课堂的氛围相当来说, 内容要求更系统、理论化, 时间安排更严格。而企业人员适合更为宽松的时空环境, 图书馆是很好的选择。目前, 社会上职业技能鉴定的各类考试中, 考证考级学员考前进行短期填鸭式复习, 效果不佳。在立体化的考证考级信息服务中可以尝试:考生学员不出校园, 就可以提前一段时间, 去图书馆充分查找学习书籍资料及试题进行考前复习准备, 甚至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辅导老师信息, 这样利于提高后期集中复习的效果。在这一模式中, 高职图书馆担负起主动联系各环节的任务, 成为信息服务链各环节中的纽带。

此外, 为了保障考证考级需求和信息来源的质量, 还有做到以下几点:

(1) 经常运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企业和学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对图书资源需求情况, 以保障需求的实效性。调查对象包括:教师、考生、鉴定中心、职业院校鉴定站、出版社数据库供应商。

(2) 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调查、收集各类“考证考级”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获得稳定的信息源。

(3) 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完整性、系统性和时效性的收集、加工、分类和利用。对职业技能鉴定图书资源进行比较, 整合“考证考级”特藏资源, 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资源特色数据库。

(4) 充分利用所开设的文献信息培训讲座, 有意识地把获取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纳入教学环节, 引领大考证考级学员树立主动捕获信息的意识, 形成信息链的良性循环。

5 结束语

高职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献资料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教育教学基地。高职图书馆对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支持不只停留在图书资料和场地上, 还应该在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信息、鉴定标准以及教育培训上。在新型校企合作的环境下,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充分挖掘图书信息资源的潜力, 提供具有高职特色立体化的图书信息及教育培训服务, 为学员提供对口的信息, 为企业培养对口的人才, 为校企共同体更好的发展添砖加瓦。校企在现代图书信息资料上的共享, 人才培养上的共融, 对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高职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献资料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教育教学基地。以学校提出的“校企共同体”建设为新契机, 图书馆可以从图书资料、场地、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信息、鉴定标准以及教育培训方面提升服务, 充分挖掘潜力, 提供具有高职特色的立体化考证考级信息服务。此举对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有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措施。

医疗服务共同体 篇10

会议由黄浦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赵丹丹主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卫生资源》杂志副主编陈文和默沙东中国副总裁钱庆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支持单位致辞。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局级巡视员、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 上海中卫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文罡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服务监管处处长晏波先后作了题为“关于如何推进社会办医的思考”、“我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现状分析与思考”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的主题演讲。许速副主任从社会办医的政策背景、上海市和全国社会办医的现状、为何要发展社会办医、如何推动社会办医及发展高端医疗几个方面展开演讲, 阐述了对于如何推动社会办医的深入思考;李文罡总经理对我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介绍了医疗机构和民营资本的特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必要性、民营资本和民营医院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以及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的状况, 并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政策瓶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晏波处长就2013年初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制定背景、制定依据等内容向与会者作了详细介绍, 并对28条举措逐条作了详细的解析, 旨在帮助各区县的领导更好地理解并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

医疗服务共同体 篇11

一、创设和谐氛围,奠定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作为京口实验教研共同体的成员,教师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共同体乃至各个学校的发展。营造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教师享受到教育研讨的幸福和快乐,才能激发教师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加强深入研究,提高教研共同体活动的质量

开展英语教研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师成长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教研共同体自成立以来,不但能协助学校很好地开展常规教研活动,而且很快成为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的最为灵活的载体,快速有效地提高了教研共同体活动的质量。

1.深入研究学情,提高活动发言质量

在设计教学案的具体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情,研讨出科学、高效、易操作的教学案。可是每位教师的班级情况是不一样的,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教师在发言时容易受自身班级学情的制约,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对方班级学情,所提建议可能会不合适。鉴于此种情况,批一批友校的共同体统一练习卷,上一上友校班级的研讨课,让共同体学校之间彼此深入了解,提高教研共同体活动的质量。

2.深入研究问题,关注问题解决质量

教学案课例展示完毕的执教老师在活动中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针对教学案不同课时内容的沙龙研讨环节,成员们会针对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进行研讨;非主讲学校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学情针对教学案编制和实施进行问题追问。在提出问题,追问问题后,共同体成员思考并提出解决策略,如果大家感觉问题解决效果未达预期效果,寻求在场主管领导的帮助,大家群策群力,务必使问题得到具体、有效地解决。

3.深入研究差异,挖掘共享文化质量

面对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学业质量的差异问题,共同体教师不仅关注表面差异现象,更通过详细分析数据和结果,透过表面看实质,找出问题所在,寻求解决途径和方式方法。在教研活动中的单元学业质量反馈环节进行三校成绩汇总时,研究员不仅将三个共同体学校,十二个班级成绩进行反馈,并且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逐个分析各个班级进行对比的结果,更关注分数段、标准差的变动情况,指出各位教师所教班级的进步和今后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4.深入研究教学案,提升教师课堂质量

通过一个月的具体实践,在共同体教研活动成员教师深入讨论研究发现,学案量大问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执教者贪多、贪全,而事实上知识目标是分等级的,对于学生来说应逐层深入。另一方面,学案练习的设计不能达到少而精。在共同体教研活动中,我们针对教学案编写实施出现的问题找到源头后,及时调整方向和措施,利用集体的力量,讨论时不单纯揪住细节,而是从块面、重难点、基础、练习设计等方面去研讨,例如:学习目标设计是否科学,符合学生学情?课堂互动中重难点突破方式是否有效?学案中训练设计针对性如何?容量是否恰当?等等。通过集体深入研究教学案,一主备、二集备、三个性后,以精良教学案带动课堂有效教学,全面提升教师课堂质量。

三、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共同体专业均衡发展

对于一个教研共同体来说,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共同体同发展的原动力。

1.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积淀共同体教研成果

在共同体教研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有一环节就是研讨分工,研讨的六项主要分工中,其中两项是记录和整理,记录和整理老师负责记录活动过程要点和整理活动资料。京口实验教研共同体将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到共同体教研活动中,记录教师除全程参与教研活动的同时,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现场记录当天共同体教研活动的要点,共同体组员通过投影边记录边研讨,研讨结束后及时整理电子记录资料,上传到共享网络平台,进行后期回顾,以便积淀共同体教研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每人准备一人上课,加速实现共进目标

为了提高共同体教研质量,让每一位共同体成员对教学案心中有丘壑,有思考,有话讲,实验共同体实施一个月一次每人准备一人上课活动。活动前大家一起准备一节同课时、同教学案的研讨课,第二天临时通过抽签决定一位上课老师。每位教师在准备时必然对该教学案都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思考,加深了每位教师对教学案的理解和感悟,在共同体教研活动中有话可说,共同进步,并提高了共同体教研活动的质量,也促进了共同体的均衡发展。

“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可以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么就一起走。”构建“三型三步”教研共同体是促进共同体学校快速均衡发展、共同进步的一条有效途径。

医疗服务共同体 篇12

一、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发及实施现状分析

长沙航空职院自2007 年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 一贯贯彻校企合作办专业的思路, 已有了与深航、川航等航空企业合作的基础。校企全方位合作贯彻人才培养体系, 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注重突出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课程教学全过程注重健全职业人格养成、职业精神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

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 年) 》的通知, 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工作要求展开分析, 目前专业教学品质提升关注点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因素, 进一步降低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 转变传统专业课程按学科化课程设置的课程设置思路, 不断提升对接岗位能力开展教学实施的针对性。

二、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机制建设

1.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 开展专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学院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跟踪及情况统计等, 广泛邀请合作企业共同论证专业定位, 明确专业岗位面向。将原有空中乘务方向及地面服务方向按工作领域重新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涵盖航空服务典型性服务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参照行业企业及IATA等行业协会岗位标准调整职业面向, 集中涵盖空中乘务员、客运服务员、值机票务服务员等航空服务典型岗位。

2.广泛邀请民航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能手, 开展专业对口岗位 (群) 工作分析。进一步分解岗位要素, 提炼能力培养要素,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工作, 深度分析专业面向岗位, 按照航空服务产业岗位细化要求,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使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服务产业价值增值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对航空服务专业群涉及领域开展全面市场调研, 通过对湖南机场集团、深圳航空等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的调研, 进行岗位技能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以明确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分析民航企业共性岗位任务, 明确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劳动对象及工具、工作与管理办法、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关性等, 提炼典型工作过程共性及特点, 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 为后续选择学习载体, 及确定学习内容提供指导。通过以上分析全面掌握民航服务典型岗位工作特性, 只有从岗位特性入手来开展教学改革, 后续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

3.根据岗位能力要求, 归纳职业能力体系,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1) 职业能力分析。通过教师一线岗位直接顶岗形式, 体验岗位能力组成要素, 归纳提取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影响的职业能力, 将其组合成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或项目集, 这是教学实施、教学组织单元的原始素材。 (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确定专业学习领域。确认典型工作任务的是专业学习领域开发的关键。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工作过程载体。代表性指项目应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的特点。学生学习完一个学习领域, 就可完整掌握一种作业方法, 或能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比如航空服务专业课程, 学会BSP自动出票软件基本程序、打票操作、证件识别方法并不是一个项目, 完成一次完整的旅客订票环节才是一个项目。在航空服务专业领域我们要认识到, 部分工作任务是独立的工作过程环节, 本身就具有典型性, 但部分工作任务的甄选比较困难。这取决于任务环境复杂性、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岗位知识域的复合性等。

4.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 设计学习情境方案, 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内容 (包括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工作标准 (包括操作标准和质量标准) 、工作方法 (包括工具和对象、组织形式) 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必须具备下述特征。 (1) 典型性:学习领域是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的提升和深化, 其教学内容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职业能力。设计的教学与训练项目必须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2) 层次性: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最终职业岗位。在学习领域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始终遵循学习领域由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各层次或同层级学习领域的开发, 均需明确学生前置知识要求、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对基于岗位能力形成课程的支持。 (3) 针对性:课程项目化或任务引领化是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每个学习情境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的任务环节。课程需具有真实情境的教学场景要求, 并推动信息化课程建设工作, 实施线下至线上的一体化教学训练接口。

5.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航空服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航空服务产业的相关性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航空服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 深度对接航空服务与管理产业群一线岗位, 调整航空服务产业相关专业课程体系, 解构、重构专业群课程结构。按照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理念, 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 全方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真实模拟工作岗位, 组织教学实施, 构建的课程体系图如下。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项目为载体, 引入优质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和项目教材, 建立合作共享型课程体系。按照“职业素养能力+ 职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 职业拓展能力+ 岗位适应和创新能力”的形式, 加强课程资源整合, 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标准、新成果, 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 坚持“教学做一体”, 广泛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 重点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6.校企共建“基础能力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专业群四层次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 构建“基础能力实训+ 专项技能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习过程由企业一线能手兼职和学校专任实训教师共同指导, 按照企业用工标准进行考核, 做到“真实企业环境”、“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职业要求”。

7.建设“能学、辅教”的情境式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库。以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及知识点为单位, 综合运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流媒体载体, 建立专业群素材库。校企共同确定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框架及资源标准, 建设集教学、培训、自主学习、服务的一体化共享型资源库, 营造灵活、高效、逼真的技能训练环境, 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好地在实践中检验, 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综合能力。依据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专业素材库的基础上, 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 将关联的素材参照岗位工作流程结构化组合构建项目任务 (或学习单元) , 形成自主学习与教学功能为一体的“情境式”网络课程。并将建成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资源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同时建设包括岗位信息库、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等一系列专业群共享资源并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 以供产业集群及同行共享。

三、体会与思考

1.航空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应科学分析航空服务岗位能力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充分与民航企业校企协同构建“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拓展能力—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2. 将对应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作为专业特色课程, 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根据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原则, 强化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3.校企合作可以加强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阶段的教学实施和共同管理, 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摘要:航空服务产业正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 如何提升航空服务专业教学品质,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实施机制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深入探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施的机制, 以供航空服务专业类课程改革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航空服务,课程开发,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晓刚, 冯玮.校企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广西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索[J].大众科技, 2015, (12) .

上一篇:彩票消费下一篇:城市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