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价格

2024-06-29

医疗服务价格(精选12篇)

医疗服务价格 篇1

一、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们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 但医疗费用支出的上涨速度, 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 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己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一大消费。据2008年七月《中国医药报》报导, 全国住院和门诊费用高达5千亿元, 人均年医疗费用近400元, 同时, 医疗费用每年还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其中医疗服务费用每年上涨的幅度达14%。医疗服务费用的大幅度上涨, 大大加重了贫困群体的经济负担。在我国目前的医疗费用的筹资结构中, 个人的直接付费部分仍然高达52%, 距离一个合理的医疗费用风险分担机制仍然相差很远。在过去的20年间, 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则急速攀升。居民卫生支出比例实际上是以平均每年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上升。这就给居民就医造成很大压力。政府试图干预医疗服务定价等方面来减轻就医费用上涨的压力, 但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医疗服务价格易涨不易跌?

二、医疗服务价格黏性分析

价格黏性是指价格易升难降, 或者价格一旦上涨后,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慢回到原来的价格水平。对于医疗服务行业, 假设医疗服务定价没有外界强制性手段干预, 主要是依靠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由于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 会使医疗服务市场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市场。

1、医疗服务市场的不完全性

医疗服务行业是技术含量要求很高的行业, 医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职业训练才能行医, 所以医疗领域的进入存在很强的专业技术壁垒, 这使得医疗行业天生就具有较强的垄断性。虽然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多种多样, 不同种类的医疗服务形成了不同的市场供求, 有各自相应的市场结构, 但是医疗服务的技术壁垒造成医疗服务垄断程度会逐步提高。根据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寡头市场的行动者是很难主动降价的, 而垄断市场的行动者可以自主定价, 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对于不同需求者, 可以做到实行一级价格歧视, 获得最大的消费者剩余。在这样的市场中, 价格机制失灵, 价格高度失真, 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在医疗服务市场, 信息不对称、技术垄断等多种原因使其成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即使有外界强制力量的干预, 也消除不了医疗服务市场的这种特性。因此, 由于垄断成份的存在意味着医院等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力量。从医疗机构追求利润角度说, 他们是没有意愿在控制价格的能力范围内选择下降的方向。

2、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1) 医疗服务需求心理、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 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消费需求具有及时性和不可预见性。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求方—患者, 一般都是在已经生病的情况下才产生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专业限制和生病非人为可控因素影响下, 一般会给患者心理形成暗示: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接受医疗服务, 也不可能像对其他商品一样, 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医生的购买诱导进行数量修正甚至拒绝接受, 从而导致绝大部分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表现出很强的“黏性”。同时,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 消费者购买商品总存在着“价高质优”的心理。尤其在医疗服务市场中, 这种消费心理普遍存在, 主要是专业与信息高度不对称, 人们通常只能通过医疗服务价格判断医疗服务水平。因此, 这种扭曲的需求心理, 客观上支撑着医疗服务价格, 使医疗服务机构没有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的动机。

(2) 需求弹性分析。医疗需求是人们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它包括人们有需要的欲望同时具有支付的能力。国外许多研究人员对消费者的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化的反应做出研究。早期的研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医疗服务的价格弹性, 其绝对值大约在0.1-0.5之间。美国兰德 (Land) 公司,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进行了一个大型社会试验, 得出了一个大约为-0.2的医疗服务价格弹性, 即医疗服务价格上升10%会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下降2%。同时, 波利 (Pauly1986) 考察了许多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 当医疗服务的价格下降时, 需求量将增加, 但增加的幅度不大。这说明医疗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很小。也就是说不论医疗服务价格上升或下降,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变化不大。在现实世界中, 医疗资源是稀缺性的, 即医院和医生的数量是有限的, 因而医疗资源的供给是稀缺的, 而且医疗市场提供的产品具有异质性, 要根据不同的病人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 医疗服务价格就是这种稀缺程度的度量。因此, 医疗机构总是倾向于提价。那么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是否能给医疗服务机构增加收益呢?

在追求目标利润的条件下, 从医疗服务机构角度去研究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曲线, 如图1所示。假如, 医院对医疗服务价格提价, 在需求线上需求状态由B点到A点, 即价格由PB提高到PA, 需求量从QB降到QA, 以面积代表收益, 则收益由PB-BQBO变成PAAQAO。因为医疗服务价格缺乏弹性, 因此其弹性绝对值小于1, 从B、A两点间的弧弹性绝对值小于1,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4) 式用面积表示为:

从 (6) 式中可以看出QBQAEB围成的面积小于PAPBEA围成的面积, 最终得到PBBQBO围成的面积要小于PAAQAO围成的面积。这就是说对于医院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总收益是增加的。从上面的分析看, 医疗服务机构在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方面是没有动机的。这就使医疗服务作为弹性较小的商品, 其价格面对医疗服务需求变化易涨不易跌, 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黏性”。

3、医疗服务成本

医疗服务成本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具体包括医疗服务物力成本和医疗服务人力成本。医疗服务物力成本又包括:医疗服务中的各医疗材料消耗, 如一次性注射器, 消毒剂等;医疗服务中的各医疗用建筑、医疗器材损耗折旧维修, 如诊室、CT机等固定资产的损耗;维持正常医疗活动所耗费的能源, 如水电费用等。医疗服务的人力成本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维持医务人员自身及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如医疗服务人员的工资、津贴和各类保险;二是为了使医务人员掌握一定医疗服务的专业技能所必需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这些医疗服务成本在医疗机构的营运过程中必须得到补偿。首先补偿的来源就是医疗服务收费。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 物价等因素不断上涨, 客观上必然刺激医疗服务成本的上涨。医疗服务机构运营即使利润很低, 也是不能低于医疗服务成本运营, 因此医疗服务价格下降被封底。

三、结论

医疗领域的服务同普通商品最大的差异就是普遍存在着政府干预的广泛性、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但是, 这些活动并没有否定供求关系。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医疗服务价格具有很强的黏性。医疗服务价格作为居民医疗卫生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医疗改革中控制医疗卫生费用上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医疗服务价格易涨不易降的特性, 单纯控制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医疗机构方面考察, 目前, 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整个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不到50%, 政府对医疗服务限价后, 从补偿医疗服务成本的角度, 他们会另辟蹊径去寻找收入来源。例如出现提高药价、诱导就医等, 医疗卫生费用总体上还是不能降低。

正是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上述特征, 因此, 矫正市场失灵并保障个体能够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是政府应有的职责。医疗服务一方面要求政府的介入保证公平, 另一方面也要求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效率。因此, 要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要逐年增加。政府在建立健全初级医疗服务体系同时, 要充当医疗服务的购买者, 即购买超出居民承受能力部分的医疗服务费用。

摘要: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其中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医疗服务费用降至我国民众能够承担的范围内, 但实际情况是医疗服务费用仍在快速增长并且超过民众收入的增长速度。探求其中原因是价格本身具有黏性, 而医疗服务价格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表现出极强的黏性, 从而使得医疗服务价格易涨不易跌。

关键词:医疗服务价格,黏性

参考文献

[1]李贺:医疗服务行业定价高的经济学分析[J].中外企业家, 2007 (10) .

[2]王根贤:关于医疗需求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 2007 (5) .

[3]唐立健:农村合作医疗需求价格弹性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4) .

[4]谢志平:在价格单向刚性下的宏观经济动态模型框架[J].湖南大学学报, 2002 (8) .

医疗服务价格 篇2

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自查工作小结

张家川县中医院贯彻《关于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自查工作的通知》号文件精神,积极主动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自查。成立以财务科科长马菊宁为组长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督查小组,再次对《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天水市卫生系统工作人员五条禁令的通知》和《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费行为的通知》文件精神进行学习和传达。抽调办公室、财务室、护理部和门诊部、医技科负责人分别对各药房、各病区、检验科、收费处等重点科室进行检查,没有发现多收费、重复收费、分解收费、自立项目收费、自定标准收费、挂靠收费等违规收费行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中心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监管工作:

1、成立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监督小组和办公室,将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监督工作列入日常工作,常抓不懈。

2、将医疗卫生服务价格执行情况列入廉政风险重点防控风险点,由院领导亲自抓。

3、将职工执行医疗卫生价格服务情况纳入医德医风管理,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挂钩。

4、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电脑录入实行专人负责制,并加强监管;同时设立医疗卫生价格监督投诉热线,欢迎群众监督。

5、在电子屏上及时公示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并及时更新。

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医院不断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收费管理制度,自觉规范医疗收费行为,防止和杜绝不规范的收费现象。

小议影响医疗服务价格的主要因素 篇3

【关键词】医疗服务价格;影响;主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了人们生活中比较关注的问题,导致了人们医疗服务的费用逐步增高。 完善医疗服务体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医疗机构和国家有关部门要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减少各种影响价格因素的干扰,重点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切实为大众的利益服务,成为民众心中的“良心”医疗机构。

一、医疗服务价格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正处于转型期,基本实行的是“项目收费”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收取不同的费用。一方面,医疗服务市场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有其特殊性,不需要完全竞争,价格方面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医疗服务的定价格局处于僵化状态,整个医疗服务系统处于亏损。同时,医疗服务并未完全体现公益性质,侧重追求经济效益。

二、影响医疗服务价格的主要因素

1.政策

政策方面的影响有多种类型,与实际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财政补偿政策。虽然近些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医疗方面的补助,但是最关注的是解决农村医疗服务方面的问题,大的医疗机构并未因此获益。第二,医疗服务政策和药品政策。不同的政策包含不同的条例,肯定会对医疗服务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 ,收费政策。虽然我国各大医院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改革,但实际上并未发挥效果。从外在形式看,虽然提高了服务人员的技术价值,降低了机械设备的购进和检查费用,但技术价值的增长比率远远低于药品、设备降低的比率,造成了政策上的漏洞,导致许多“钻空子”的现象出现,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虽然医院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做了一定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市场因素

第一,供求关系。然而相对其他产品而言,医疗服务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但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细微处也会对价格造成影响,影响它的服务质量、服务成本、设备成本等。第二,要素成本。医疗服务成本是医疗服务价格构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例如我们常常见到的医学器械注射器,付出的人力劳动等。第三,人民生活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不高,对医疗服务的承受能力和支出相对较少。相反,比较发达的地区,医疗服务价格定的相对较高。

3.付费方式

患者按照享受的医疗服务项目一一付费,是医疗机构中现行的付费方式。由于患者自身不懂医学,在医疗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完全依赖医生、护士,有时候会多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付费。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没有可以参照的指标,导致不同的医院在同一个疾病上的收费不完全相同,这也早成了医疗服务收費的混乱。

4.相关部门

在医疗服务价格制定的过程中,物价部门、财政部门、医疗机构、卫生部门都缺一不可。财政部门对医疗服务项目补助的多少、物价部门对宏观经济的考虑、卫生部门的监管、医疗机构自身的服务项目的更新与研发都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价格。

三、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的策略

1.完善财政补偿机制

以商品蕴含的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来定价的话,加上中央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偿,则医疗服务价格将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财政不能给予医疗服务一定的补助,需要医院自己去谋取经济收入,服务价格将会有所上升。因此,加强医疗服务补助,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弥补医院在成本上的亏损,从根本上遏制药品效益对员工收入的影响,才是对症下药的好方法。

2.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价格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要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和宏观调控。合理控制医疗设备采购费用,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发挥自大效益。同时物价、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全面考虑市场状况,根据各地区实力,合理调控供求关系,制定适当的收费标准,对医疗服务明码标价,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价格体系,做到真正便民、利民、惠民。

3.推行按病种收费

首先,大家需要对病种收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按病种收费仍然以项目收费为基础,制定诊疗中的收费上限,让大家在单病种的检查、诊断、治疗乃至痊愈过程中合理付费,少花冤枉钱,同时享受比较全面的服务。按病种收费,有利于减少医院的多收费、乱收费现象。同时按病种收费应该考虑各地区居民的承受能力,根据实际定价。

4.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系

首先,加强管理。做好成本预算,准确核对医疗机构的成本,根据整体成本确定医疗项目,降低不可控成本的范围,同时通过内控体系,把控经常性开支,降低医院损失,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

其次,改革价格制定方式。医疗服务价格由国家直接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很符合每个医院的情况,可以转变为政府指导定价为为主体的定价方式,拉开等级差距,展现不同医疗机构的内在服务价值。

再者,合理制定医疗价格指数。做到公开透明,定期公布,方便大众监管。同时,要跟据市场和成本的变化,对价格做出适当的调整。

四、结语

新时期,医疗服务在大众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实实在在关系着大众的生活,价格扭曲无疑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合理规范价格,营造健康的医疗环境,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一大福祉。

参考文献:

[1]薛运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14(11):101-102.

[2]宋元,贲慧.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探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5):72-74.

医疗服务价格 篇4

关键词:医疗服务,价格,成本

一、制定合理、科学医疗服务价格的必要性

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机构组织医务人员利用医疗仪器和技术向患者提供医疗诊断、检查、治疗等的劳动消耗, 医疗服务价格是对劳动过程中所耗费人力、物力的价值补偿。本文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在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存在的问题, 对医疗价格缺陷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构建合理的医疗价格收费体系的对策。建议建立良性、灵敏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和调整机制, 改变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情况。

目前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较低, 而实际医疗成本却不断上涨, 主要是医疗单位使用的医用材料、水、电、煤等消耗品均在不断增长, 运营成本增加。市场配置医疗资源, 应按市场价值规律来确定收费价格, 而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与价值背离愈来愈大。同时现行医疗收费价格定价不合理。我国仍然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制定医疗收费价格, 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是以政府定价为主, 而且审批权都集中在省、市级政府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根据内外界实际发生变化的条件, 对医疗收费标准作必要及时的调整, 这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医疗价格改革的要求。这种现象如长期不予改善, 一会造成医疗单位严重亏损;二会造成医疗单位乱收费、多收费现象的发生, 严重阻碍医疗单位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此外, 现在医疗卫生系统出现的种种弊病和痼疾, 几乎无不与不合理的价格政策相关联。现行的医疗收费标准中, 与技术劳务相关的价格过低, 而且各级医院间价格差距不大。以北京市为例, 不管哪一级的医院, 普通门诊挂号费几乎都只是1元, 阑尾切除手术费一、二、三级医院的收费分别是180、216和234元, 只有几十元的差价。这就造成大医院门庭若市, 医生疲于应付, 80%~90%的病人实际上并非需要在三级医院就诊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 人力物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分级医疗制度无法得以推行。又如远远低于运行成本的住院床位费 (15—30元/天) , 也是目前各医院平均住院日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技术劳务项目的定价过低, 价格和价值严重偏离, 医护人员的技术性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 阻碍了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 医疗服务价格的不合理成了医院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 如果我们能够突破医疗价格改革的难关, 理顺医院收费标准, 必将一通百通, 医疗服务体制中的种种痼疾就可迎刃而解。国家计委、卫生部就提出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 指出要“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 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其实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不等于医疗费涨价, 而是利用价格的杠杆引导医疗服务向合理的方向进行, 既能使医院的经营得到合理的补偿, 保证医疗事业能持续发展, 又能有效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 减轻病人的负担。

二、医疗服务价格与实际成本存在的问题

医疗服务人员接受培训周期长、知识更新快、劳动时间长昼夜不分、行业风险高、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等特点, 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但是, 目前的医疗价格收费标准却难以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 和实际劳动付出存在严重的背离。医院技术人才留不住, 供需矛盾加剧。北京市现推行的“优质护理”改革, 相关试点医院和医护人员也在倾力而为,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 是服务改善了, 但护理收费却仍沿用10年前的低标准。收费难题如果不能解决, 这项旨在改革医院护理模式的新尝试, 前景恐难言乐观。但要解决问题, 卫生部门说了不算, 得需要多部门协调, 难度不小。目前护理费、治疗费、门诊诊疗费成本与价格严重倒挂, 而药品价格却虚高, 这是本市新一轮医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 为使护士的工作价值在报酬上得以体现, 江苏等地已尝试将护理费用提高, 该省3家试点病房的等级护理收费从之前的每床每日10元、6元、3元, 分别提高至90元、60元和30元。

以北京市三级甲等机构常见病“急性阑尾炎”的收费为例, 手术虽小, 仍需要两到三个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器械护士、巡回护士配合完成, 北京市定价收费标准为:234元, 而且包含手术过程中所需的辅料、手术膜、消毒用品等消耗物品。6个医务人员大约1-2小时的劳动, 扣除手术过程中所需的消耗、水、电等费用。严重低于医疗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医疗机构购置了大量大型医疗设备 (多数为进口) , 如CT、ECT、超声、磁共振、伽马刀等, 迅速有力地改善了医院的诊断治疗技术, 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成了我国医疗技术现代化的标志。但是另一方面, 对于使用大型设备的新增服务项目, 设备成本部分往往核算偏高, 导致定价大于实际成本。根据湖南的调查, CT检查每一部位收费320元, 而社会平均成本仅95.24元;用伽马刀治疗每次收费高达2万元人民币, 而实际成本为8159元。由于价格和成本的偏离, 大型设备这棵“摇钱树”, 成了医院补偿医疗亏损的又一主要经济来源。这种由利益驱动的行为导致了医疗设备配置的明显不合理性,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 大量的、并非必要的、收费昂贵的大型设备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推动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三、成本核算与价格制定的必要性

2004年, 有学者采用“技术比价系数分摊法”的计算模型, 以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含量为切入点, 通过综合评估不同医务人员之间技术含量的比价关系, 具体测算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中的人力成本, 并与目前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 目前的收费标准远远低于直接人力成本。

在现行条件下, 医务人员人力成本的消耗不可能从其劳务价格上得到补偿, 也不可能从医疗服务的收费价格上得到补偿, 造成医疗服务工作量越大, 人力成本消耗越多, 越不能得到补偿。这种不合理的“倒挂”现象使得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价格上的承认和体现, 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不但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 而且间接导致一些不正当的医疗异化行为的出现。

目前, 我国对医疗价格的制定方法采用的是“成本分摊、按项目收费”的办法:即计算医疗卫生单位在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所耗用的直接成本费 (包括医用卫生材料、低值耗材、消毒剂、敷料) 和间接成本费 (包括煤、水、电、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行政管理费) 等的总和。一般情况下, 由物价管理部门 (发改委) 和卫生管理部门 (卫生局) 共同制定, 发改委是主要制定者。但是, 由于医疗机构和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及物价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价格的制订者不可能了解医学知识, 对于不同诊治手段的难易程度、风险大小、劳动强度了解不足, 最终定出的价格肯定和价值不符, 严重背离。从理论上来讲, 制定价格的成本应是社会平均成本, 且是一种“应该成本”, 而不是“实际成本”。如何正确评估技术劳务成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得不到“应该成本”, 那么按照医疗服务成本定价就是空话, 如果仅仅按照目前的实际有形的消耗品的成本定价, 技术劳务价值肯定被低估。

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的重点。首先, 必须完善政府定价组织体系, 改变政府定价的方式。价格的制定不能由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盲目的审核、批准, 应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 发挥行业专家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立生产制造、商业流通、临床使用、技术标准、质量检验、成本审计等多方面参与定价的组织体系。完善药品、医用耗材的价格监测办法, 及时掌握了解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动态, 为政府定价提供客观依据。针对当前生产经营成本严重失真, 价格虚高等问题, 通过严格报价、核实、批准、监督四位一体的价格监控环节, 建立严格的成本鉴定体系, 对成本资料的真实价值进行核准, 抑制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成本, 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场价格, 并逐步建立成本制约机制。要实行政府调控和市场调控相结合, 对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要由政府统一管理, 对特殊医疗服务可由医院自由定价, 引进价格竞争机制。价格管理要灵活、及时, 并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对药品建立报价、核实、批准、监督四位一体的价格体系, 价格主管部门定价必须如实核实生产成本, 建立严格的成本鉴定体系, 组织有关专家对成本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鉴定, 建立成本与物价的联动机制, 促进生产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国产、进口、合资药品一视同仁, 统一税率。国家对药品生产的控制应主要集中在新药审批上, 鼓励和保护新药的研发, 对于疗效确定、具有创新技术的药品定价时要重视技术加权, 适当提高价格。对以次充好、以旧翻新的药品坚决予以控制, 把仅改变辅料或者改变剂型的所谓新药从新药审批的范畴剔除。在药品价格管理中, 专利药与仿制药、品牌药与非品牌药的价格应拉开一定差距。对仿制药的价格也应采取按研发时间延长逐步递减的办法定价, 以控制仿制药的盲目发展, 激励制药公司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 有效改变目前仿制药品低水平重复、无序竞争的局面。

四、解决医疗服务价格的对策

长期、灵活的价格调整机制是对价格调整不能一步到位的补救, 是科学合理价格体系的重要保障。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计划 篇5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精神,结合价格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我市2018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关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妥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配套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减轻患者负担,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改革对象 咸宁市范围内公立医院

三、基本原则

严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调价原则进行价格调整,实行同级同价。

四、改革内容

1、巩固取消药品加成改革成果,密切关注医药价格改革政策落实情况加强跟踪评估。

2、按要求推进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3、扩大按病种收付费数量和范围,推进县级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按病种收付费工作,探索开展按人头、按床日、按服务单元收费,支持鼓励各地开展按疾病相关分组收费试点。2018年底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不少于150个。

4、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协调推进医保支付方式配套改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地。

5、放开市场竞争充分、个性化需求强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放开新增医疗服务项目试行价格,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6、2018年底前完成对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查。

7、进一步深化医养融合工作试点,全面推广医养融合试点经验,完善价格机制。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由经营者自主确定。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服务收费标准由经营者合理确定,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对其财务收支状况、收费项目和调价频次进行必要监管。公办养老机构对特困供养对象实行免费政策;对其他经济困难的失独、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等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对除以上对象之外的由养老服务机构根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状况自主确定收费标准,服务收益纳入预算管理,主要用于改进养老机构管理服务能力、维护日常设施设备等,并接受政府部门监管。以公建民营等方式运营的养老机构,在与社会运营方的经营协议中要明确收费项目、标准和调整等事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医院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和“一日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组织开展医药价格专项检查,依法严肃查处违反医药价格政策的行为。

(二)规范医院诊疗行为。严禁医院通过不合理调整用药结构、分解处方、增加自费药品使用、过度医疗等方式增加患者实际费用负担。将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床日费用、出院患者平均医疗费用、药占比、总费用增长率等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

(三)统筹配合协同推进。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与卫计、人社、财政等部门加强协调,强化联动,做好价格政策调整的相关工作。

寓价格监管于服务之中 篇6

一、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不断优化消费环境

(一)进一步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量

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管理对象实行台帐式管理办法,采取日常监管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重大节假日市场巡查,突出对重点商品、重点行业、重点地段的监管,推广和完善市场明码标价制度,全区市场明码标价签的挂签率达到和保持在90%左右,对优化市场消费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完善市场监管应急机制

加大价格监测力度,提高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修订完善了《孝南区物价局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预案》,对市场出现的价格异常波动行为及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几年来有效保持了全区市场价格的总体稳定。

(三)稳步推进价格诚信工作

把开展价格诚信活动作为开展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主线,积极培育诚实信用的合格市场主体,努力帮助企业打造价格诚信品牌,制定了物价干部挂钩服务责任制。经过几年努力,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局管辖的5家商贸企业先后被湖北省、孝感市物价局和商务部门评为“价格诚信单位”。

(四)关注热点稳房价

加强对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对辖区范围内的商品房销售企业逐一上门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对经宣传拒不改正的依法进行处罚,基本实现了商品房销售企业全覆盖,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起到了明显效果。同时进一步规范购房合同价外收费和物业收费行为,疏导价费矛盾,维护消费者权益。

二、科学监测分析,发挥预警职能

(一)加强价格监管,减轻群众负担

转变服务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交通、水、电等民生价格问题,切实解决价费矛盾和问题,加强对公益事业和垄断行业的价格监管,规范教育收费,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全面贯彻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规范民办学校学费、住宿费审批程序;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监管,特别是社区、乡镇卫生院的门诊和村级卫生室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完善门诊和住院病人结算清单制度、医疗和药品价格公示制度,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将价格监管关口前移,在事前防范上做文章,推进和完善价费公示,把价费监督权交给广大消费者。

(二)畅通价格利益诉求渠道

拓宽价格举报途径,充分发挥价格举报中心、“12358”举报电话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表达价格利益诉求,按照“热情受理、快速办理、妥善处理”的要求,热情受理来访、来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查处群众举报,对群众反映的价格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将维权落到实处,为百姓撑起保护伞。

(三)在服务经济建设上下功夫

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对企业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建立和完善企业价费联络员制度,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并印发涉企收费手册免费发放到各企业,让企业明明白白交费,全面清理行政事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涉企收费,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的价格政策,严禁机关、事业单位利用职能只收费不服务或变相乱收费,通过收费公示、收费年审、收费检查等措施,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价格、收费秩序,改善和优化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

(四)在服务农业发展上出实招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对农村困难群众实行减免优惠政策的一系列价格、收费措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进城务工的各项收费减免优惠措施,确保落实到位,防止任何部门截留或打折扣。

合理制定扶持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产业、社会事业发展的价格优惠政策,监督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格、农村电价、农业用水价格、农机作业收费等,确保国家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四部委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篇7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发出《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出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通知》规定,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其中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和其他市场竞争充分、个性化需求较强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落实市场调节价政策。

《通知》要求,各地要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及当地政府补偿政策,重点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要改革医疗服务项目管理和定价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收费数量,扩大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收费范围。要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和医药费用控制,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违规收费行为,确保区域内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民日报)

医疗服务价格 篇8

2001年以来, 各地按照国家要求陆续开展原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整理归并工作, 以实现与全国规范的良好对接, 可以说对统一全国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设置、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和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各地改革进展参差不齐, 新技术和新项目的不断引入, 再加上定价权设在地方等方面的因素, 地区之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总量和设置结构以及相关管理仍然存在许多差异, 这是国家在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对地方指导和宏观管理面临的严峻考验, 2012版《规范》的推出既是对之前规范的改进, 也是对地方价格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带来的新挑战。因此, 系统比较新旧版规范,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旧版规范项目数量与分类比较

2012版《规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总数为9 360项, 分综合、诊断、治疗、康复、辅助操作和中医6大类, 具体包括综合医疗服务、病理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临床诊断、临床手术治疗、临床非手术治疗、临床物理治疗、康复医疗、辅助操作和中医医疗服务等11章。6大类项目数占比分别为1.5%、27.8%、65.4%、1.6%、0.2%、3.5%, 在所有11个章节中临床手术治疗是项目数最多的章节, 包含5 477个项目, 占比达到58.5% (表1) 。

从项目数量上看, 2001版《规范》经2007年新增和修订后, 共含医疗服务价格项目4 170项, 其中2001年试行版设置3 966项, 2007年新增204项、修订141项。2012版《规范》项目数量远多于2001版。造成新旧版本项目数量差别的主要原因并非2012版《规范》新增大量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而是由于为了配合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改革, 将许多原来打包在一起的子项目变为独立项目。以诊查费为例, 旧版中设有“专家门诊诊查费”项目, 并备注各地可根据实际设若干档次分别计价。2012版中将该项拆分, 分别设立“副主任医师门诊诊察费”和“主任医师门诊诊察费”。

如表2所示, 新旧版规范的项目分类方法存在很大差别。2001版将项目按照综合医疗服务、医技诊疗类、临床诊疗类、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等4大类进行划分, 并进一步采用五级分类法, 其中第一级为大类, 每类下设第二至四级分类, 第五级为医疗服务价格终极项目。2012版则包含6大类, 康复和辅助操作成为独立的大类, 对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更明确的划分。总体上看, 2012版与2001版在项目分类和分级方法的差别使在新旧版规范间实现对应的难度加大。

2 新旧版规范内容比较

2012版《规范》在规范内容上保持了与2001版相同的6个要素: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除外内容、计价单位、计价说明 (旧版为“说明”, 但含义相同) , 但仍存在许多差别, 特别是在项目编码和项目内涵上有较大改变。

2001版项目编码由9位数字构成, 项目编码的第1位为—级分类码, 第2位为二级分类码, 第3~4位为三级分类码, 第5~6位为四级分类码, 第7~9位为项目顺序码。部分类别项目因分类简单, 无第三、四级分类, 分类编码记为“00”。而2012版中采用字母和数字共同组成8位码, 编码规则相对复杂。A (综合医疗服务) 、B (病理学诊断) 和N (辅助操作) 章中的项目编码第1~4位为字母, 分别代表1~4级分类;第5~8位为数字顺序码。F (临床诊断) 、H (临床手术治疗) 和K (临床非手术治疗) 章中的项目编码第2、3位为字母, 分别表示系统和部位;第4、5位表示基本操作或术式, 第6位为入路, 第7~8为顺序码。E (影像学诊断) 、L (临床物理治疗) 、M (康复医疗) 章中的项目编码第1~3位为字母进行分类 (其中影像学诊断的第3位字母以基本操作进行划分) , 第4位字母表示系统, 第5位字母或数字表示部位, 第6~8位为数字顺序码。C (实验室诊断) 章按亚类、分析物、标本、实验方法、顺序码分配编码, P (中医医疗服务) 章则按3个亚类和顺序码分配编码。以“血红蛋白 (Hb) 测定”为例, 2001版编码“250101001”, 2012版编码“CAEZ1000”, 各位编码的具体含义如表3所示。显然, 2012版《规范》的编码分类更为细致和明确。

2012版《规范》的项目内涵统一规范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操作过程中常规使用的设施、设备, 以及提供的技术服务内容 (包括操作过程、主要路径、方法或步骤) 。与2001版比较, 2012版《规范》对项目内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2001版项目内涵界定了服务范围、内容、方式和手段, 但大部分项目没有详细的内涵说明;而2012版首先统一规范了操作中常规使用的设施、设备, 并且明确了具体操作过程、主要路径、方法或者步骤。以“普通门诊诊查费”为例, 2001版中项目内涵表述为“指医护人员提供 (技术劳务) 的诊疗服务”, 而2012版描述表述为“指主治及以下医师提供的普通门诊诊疗服务。挂号, 初建病历 (电子或纸质病历) , 核实就诊者信息, 就诊病历传送, 病案管理。询问病情, 听取主诉, 病史采集, 向患者或家属告知, 进行一般物理检查, 书写病历, 开具检查单, 根据病情提供治疗方案 (治疗单、处方) 等”。而且, 2012版《规范》公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终极项目, 不得以任何形式再进行分解, 对项目内涵的描述最大限度地囊括了实施诊疗项目的所有操作和操作中使用的一次性医用耗材 (如高压注射器、穿刺针、输液器) , 2012版《规范》对特殊设备辅助操作的项目也进行了统一规范, 项目内涵中已包括该设备所使用的全部耗材, 从而防止额外收取耗材费用, 例如经宫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不得再收取宫腔镜辅助操作费用。对另行收费的特殊缝线、止血材料、功能性敷料等耗材给予定义。

此外, 2012版《规范》对除外内容规定了3个条件, 即临床需要, 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使用数量和规格不可预先确定, 以及经审核可以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耗材。这也比2001版更为具体。而且, 2012版《规范》按解剖结构对所有可以进行检查的部位予以量化 (通过在项目编码中设置专门的部位编码) , 如影像学诊断中的计价单位由2001版的“每个部位”改为目前的“次”。

3 讨论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收费的项目依据, 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 取消药品加成后医疗机构的收入将更加倚重医疗服务收费, 与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相关的规范和管理重要性凸显。

2012版《规范》是在2001版《规范》和2007年新增修订的基础上, 结合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实施情况修订而成, 与2001版相比, 2012版《规范》比较系统地吸收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医学操作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rocedure in medicine, ICPM) 标准以及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分类体系, 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医疗服务操作项目分类与编码》, 并进而发展成为2012版《规范》项目的分类与编码规则, 显示出比2001版《规范》更高程度的分类和编码水平, 项目内涵的描述也因此得到全面细化[3,4]。而且2012版《规范》的分类与2012年新版住院病案首页的医药费用分类和医疗机构财务分类编码相衔接, 从而使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与临床医疗服务操作项目、病案记录、以及收费清单最大程度地统一, 促进了对医疗服务机构收费行为的有效规范[5,6]。

其次, 2012版《规范》公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各级各类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收取费用的终极项目, 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分解。这种源头控制将有可能解决在2001版《规范》颁布以来全国范围广泛存在的项目分解问题。新增项目也受到严格约束, 规定不得以新设备、新试剂、新方法等名义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并为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界定了不超过2年的试行期。各地在到2013年年底前完成本地区已实施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清理规范工作期间, 不得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第三, 2012版《规范》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具体内涵, 最大限度将一次性医用耗材纳入项目打包收费, 严格控制允许向患者单独收费的耗材品种和数量。这对促进医疗服务合理收费, 缓解“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 虽然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已达75%, 但由于报销目录外药品、耗材的使用未得到有效控制, 实际报销比例仅在约50%的水平, “看病贵”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7]。在未纳入项目内涵表述的情况下, 即使单独收费的辅助操作或一次性耗材在医疗保险目录内, 分解的收费形式仍会在客观上加重医疗保险基金的负担。

需要指出, 虽然2012版《规范》本身的规范水平较2001版有了大幅提升, 但在“中央管项目、地方订价格”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体制下, 地方要按照国家要求实现新旧规范衔接, 真正发挥新版规范的作用, 仍面临许多挑战。新旧规范的分类和编码规则以及项目数量大相径庭, 具体衔接工作耗时耗力。特别是在2012版《规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为终极项目的要求下, 一系列需要清理规范的情形 (如需合并组合的项目、未列入2012版项目规范的项目、确需保留的项目、本地区尚无条件实施的2012版项目规范中的其他项目) 会层出不穷, 相应省级以及中央审核的后续压力也会陡增。除项目本身的新旧对接外, 2013年年底之前还需完成项目定价向社会公布, 如果再考虑业已存在的省及省以下价格项目管辖的安排问题, 地方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而且, 从2001版《规范》出台后各省执行的效率来看, 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清理规范工作难度很大, 部分发达地区进展尤为缓慢。此外, 虽然2012版《规范》文件提出各地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前提下, 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 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 但地方要完成的是所有项目价格的综合调整, 基础信息薄弱的瓶颈制约明显, 短期内要完成成本调查以及给出技术劳务价值评价难度颇大。事实上, 在2012版《规范》之前, 有文献报道的《规范》内容新增的“基本人力消耗及耗时、技术难度、风险程度”等技术劳务价值评价信息并未体现在最后颁布的2012版《规范》中。上述这些难点或挑战客观上都需要中央和地方谨慎应对, 以使2012版《规范》的科学价值能在政策实践中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EB/OL] (.2012-05-04) [2012-12-11].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2tz/t20120510_478583.htm.

[2]国家发展改革委,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 (2012年版) [EB/OL] (.2012-05-04) [2012-12-11].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2tz/t20120510_478583.htm.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rocedure in medicine[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78.

[4]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医疗服务操作项目分类与编码 (2010版) 征求意见稿[EB/OL][.2012-12-20].http://www.jswst.gov.cn/gb/jsswst/gzdt/bmdt/yzgl/userobject1ai25377.html.

[5]卫生部.卫生部关于修订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1]84号[EB/OL]. (2011-11-01) [2012-12-15].http://www.moh.gov.cn/mohyzs/s3585/201111/53492.shtml.

[6]沈艳玲, 刘才华, 斯琴.新版病案首页填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病案, 2012, 13 (7) :21-22.

医疗服务价格 篇9

1. 根据支付时间划分的医疗支付方式

第一, 后付制。后付制是指在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医疗服务后, 支付者根据医疗服务提供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支付医疗服务费用。这种支付制度实际上主要从需求方激励出发, 而供给方承担的成本风险很低, 甚至为零, 因此对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很少具有降低成本的动力, 甚至会导致较强的引致性需求, 因为它对供给方进行的约束很少, 这样病人或其他支付者承担了全部经济风险。

第二, 预付制。预付制是指在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医疗服务之前, 预先设定支付者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付费率、付费标准或预算标准。该标准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服务实际产生的成本没有关系, 不论医疗服务提供者采用何种诊疗模式, 实际发生的成本为多少, 付费者都以预先设定的费率或预算支付医疗费用, 因此供给方会承担比较大的成本风险。在医疗预付制下, 由于只能获得固定数额的资金补偿, 医疗服务供给者的盈亏与否取决于自身的成本, 实际上增加了对供给方的约束, 所以能为医疗服务供给者提供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激励。

2. 根据付费基准划分的医疗支付方式

第一, 按服务项目支付。是一种最古老的医疗服务支付方式, 来源于一般市场交换原理, 即按照劳动的多少支付报酬。就医疗服务而言, 主要是看医疗服务的项目。不同的服务项目, 通过一定的办法计算出价格, 按照价格支付医疗服务费用。按服务项目支付属于后付制。在具体的实践中, 这一支付方式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固定支付方式, 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支付者达成协议, 将医疗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诊断、治疗等医疗服务分解为不同的项目, 按照事前确定的价目表, 医疗项目范围内没有包含的项目不能收费。另一种是可变支付方式, 医疗服务提供者按照当时通行的价格或自身收费习惯收取费用。这种方式在国内外健康保险费用偿付上应用最为普遍。

第二, 按人头支付。按人头支付是指在一定周期内, 以按每个入保者提取一定费用来补偿医疗服务提供方提供服务的支付方式。属于预付制类型。按人头支付筹资的供方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此方式具有激励供方控制成本, 提供符合成本效益服务的重要作用, 在控制医疗价格方面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按人头支付还可以使医疗筹资部门更容易预测和控制医疗总费用。当然, 按人头支付也可能促使供方选择低风险的入保人, 以降低其服务人群的成本, 并限制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同时, 按人头支付的管理成本高于预算支付的管理成本。

第三, 总额预付制。总额预付制是指由政府部门或保险机构考虑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情况, 按照某种标准如服务的人群数及医院的服务量确定某一医疗机构一定时期的预算总额支付方式, 属于预付制类型。这种支付方式的主要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算总额的最高限额由第三方设定, 一旦确定则很难在该预算期内对其进行调整;二是不限定用于每种医疗服务项目的费用, 而是由各医疗服务提供者自主决定如何将费用更有效地在各个医疗服务项目之间进行分配。在这一支付方式下, 医疗服务提供者承担了很大部分费用风险, 医疗服务供给方成本共担水平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医疗服务提供者降低医疗成本。

第五, 混合支付方式。常见的混合支付方式主要包括总额预算与按服务项目支付的结合, 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采用, 这些国家通常将总额预算与按服务项目支付方式结合使用, 对于医疗总费用的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挪威的混合支付方式又不同, 以不同的医生为界限, 对全科医生的混合支付按人头支付的方式;而对于内科医生的支付则采取30%按人头支付, 70%采用按服务项目收费, 这样的设计可以将按项目收费倾向于多提供服务与按人头收费倾向于少提供服务相结合。大量研究表明, 不同支付方式结合使用, 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支付方式的优点, 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疗行为产生混合激励作用, 既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又可以克服医疗服务提供不足或医疗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

由于以上各种支付方式都存在利弊, 因此, 在现实中更多的是按人头支付与总额支付预算方式融合在一起。它是以“就诊人头”为核心, 以“总额支付”为基础, 融合了“项目支付”“定额付费”“病种支付”和“人头支付”等付费方式。“就诊人头”方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参保病人的需要, 这将有利于病人享受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有利于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有利于医疗服务总费用得到合理的控制, 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病人取得更多的收益, 从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根据疾病分类、分类的情况, 核算和确定各病种的付费标准, 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 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运用。同时根据疾病分类, 分级的情况, 核算和确定各种病种的付费标准, 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支付标准确定的前提下, 可以利用市场资源选择和调节医疗服务的供给, 确定医院的收费标准, 影响医疗资源的使用模式, 形成对参保人员, 医保管理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均为有约束力的机制。从各国的实践来看, 国际上基本上采用混合的支付制度, 如按项目支付加上病例组合的按疾病诊断分类支付或按疾病诊断再加上住院每日费用, 很少采用单纯的按项目支付或按人头付费的方式。

二我国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实践的分析

多年来, 我国不少地方对医疗支付方式进行了各种改革, 对于控制医疗服务价格过快增长取得了积极的作用。国内最早进行支付方式改革的是黑龙江省的医疗卫生系统, 他们采用了以预付制为主的支付方式, 根据对哈尔滨六家医院公布的数据, 采用预付制后, 药品占总费用的比例也从50%下降到20%。之后很多部队医院开始尝试按病种为基础的收费方式, 把疾病分成若干组, 再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医院的地点和水平、病人的保险情况以及其他因素确定疾病诊断组。每个疾病诊断组都有相应的指标, 指标越大, 付费金额也越大。医院处理的病例数量和等级决定医院所得到拨付金额。如果实际发生的费用超支, 超支部分由医院承担。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实行总额预付制, 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机制和操作程序。2003年青岛市对全市医疗系统实行了总额预付的支付方式, 预付金额部分取决于相关医院在之前两年内的诊疗费用以及地区的医疗预算, 同时还对医院的一些费用进行指标控制。

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 中央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医疗支付方式的改革。2009年国务院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其中把“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方式”作为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北京市2010年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对医疗支付方式改革进行试点, 之后, 北京选择了两家医院作为试点, 实行以病种组为基础的医疗支付方式改革, 根据病人的疾病种类、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住院时间等因素将参保病人归入相应的病种组, 医保所支付给医院的费用随之确定, 再依据个人的报销比例, 病人支付的费用也就可以确定。

三政策建议

1. 加快推进预付制改革, 使用混合式的支付方式

目前各国医疗服务补偿机制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更多地依靠预付制以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由过去主要按医疗服务项目支付的方式转向按病种支付、按人头支付等定额预付的方式。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 容易诱发医疗服务的过度使用, 而采用预付制支付方式可以有效地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目前我国医疗服务领域主要采用按医疗服务项目收费, 这种医疗支付方式增加了医疗服务价格规制的难度, 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医疗服务提供者“不合理”地提供医疗服务和药品。鉴于此, 在医疗支付改革上, 应该把按服务付费的支付方式作为改革的重点, 尽可能地采用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制等混合支付方式。当然, 在采用混合支付方式下, 应该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监督和管理。卫生行政部门、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 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的医疗行为。二是根据变化的情况, 及时调整基本医疗保障费用数额和不同预付制下支付方式的组合, 建立针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合理的激励机制。

2. 加强医疗服务价格信息披露, 建立健全医疗费用信息体系

在加快推进预付制的过程中, 加强医疗服务价格信息披露, 建立健全医疗费用信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进这项工作中, 重点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做好医疗服务成本信息、价格信息和费用信息的公开披露, 鼓励医院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医疗服务价格信息的披露一方面可以完善医疗支付制度,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病人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不同医疗服务单位的相关信息, 增加病人选择医疗服务机构的余地。二是尽快建立医疗费用信息体系、医疗服务评估体系及其相应的公开制度。做好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抑制在采用混合式的预付制下, 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故意地降低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丽、王传斌.美国医疗服务价格规制及其启示[J].卫生软科学, 2008 (4) :323~324

[2]高静、于保荣.供方支付制度对卫生费用控制的作用和影响因素[J].卫生经济研究, 2010 (3) :24~26

医疗服务价格 篇10

1 相关理论及研究模型

1.1 顾客感知价格与感知价值

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是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3],根据Zeithaml提出的实际价格与感知价值模型(图1),消费者通过判断感知质量(利得)与感知牺牲(利失)来形成最终的感知价值。消费者对实际价格的感知存在偏差,形成感知货币价格。感知货币价格又与感知非货币价格共同形成了消费者的感知牺牲。同时,感知货币价格还影响了消费者的感知质量。可见,感知货币价格通过感知质量与感知牺牲两个途径影响了消费者的感知价值。

1.2 研究模型

根据实际价格与感知价值的模型,本文认为患者最终对其所付价格的价值判断(即价格感知)受其医疗服务感知质量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影响。实际价格对所有患者均是既定的,而医疗服务感知质量却存在偏差,偏差来源于患者的个人消费偏好、经验以及情境影响。这些偏差导致了不同医疗服务项目因患者就医价值感知的不同,对患者价格感知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患者的特征,医院可以将各个医疗服务项目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服务方案,以提高患者价格感知度(如图2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实证研究设计

根据前述研究假设,结合文献检索和访谈等方法,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相关检验。然后在浙江省台州医院(包括临海、路桥和椒江三个院区)进行了实地调查。问卷共发放340份,收回有效问卷263份。在263份有效问卷中,住院病房的调查人数为127人,占48.3%,门诊人数为136人,占51.7%。其中男性154人,占58.6%,女性109人,占41.4%。经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取得了相应的研究结果。

2.2 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平均值分析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患者医疗服务质量感知,通过患者的打分测定;患者价格感知则使用患者对价格合理性的评价判断来测定。研究方法主要步骤如下所示:

(1) 针对服务项目A,筛选出患者选择“1”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当中的患者价格感知:A1{a1、a2、a3、……an}求平均数,得到undefined,本文将该平均数称为患者的价格感知度;

(2)按照上述步骤,继续求得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得到一组数据CA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3)重复前两个步骤,得到数据CA、CB、CC、……CN(A、B、C、N仅代表各个服务项目,没有先后次序之分);

(4)对上述数据CA、CB、CC、……CN进行相关性分析,若r接近于1且P<0.05,则该组数据CA对应的服务项目A与患者感知价格之间存在相关性,反之,则不存在相关性。

(5)对第4步骤当中不存在相关性的数据,进行剔除特殊点处理,将其中选择数量小于10的服务项目的选项剔除,如服务项目A中选择“1”的患者数量少于10,则将“1”对应的数据剔除,然后再对这些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

(6)由上面5个步骤,得到具有相关性的服务项目,再对各项目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k、b的值,斜率k(即是患者的价格弹性,表示患者价格感知度随医疗服务质量变化而变化的程度)越大,代表访服务项目对患者价格感知的影响程度越大。由此得到患者医疗服务价格感知的关键影响因素。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女比率基本均匀,年龄分布除了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外,各年龄段分布比较均匀,城市、城镇及乡村分布也比较符合医院所处位置及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乡村居多(接近一半),在文化程度方面,分布同样符合社会整体分布情况(初中34.6%、中专高中27.0%、大专本科20.5%)。总的来说,该样本的基本情况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代表意义。

3.2 患者特征对其价格感知影响分析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除了基本的患者人口统计变量之外,还专门设计了“付费方式”、“自我病情判断”、“看病次数”、“是否有不愉快经历”、“是否找了熟人”、“自我病情”这几个影响患者价格感知的特别问项。具体数据结果如表1-3所示。

表中显示,患者个体的“家庭月收入”、“自我病情判断”以及“付费方式”对其价格感知不存在显著影响情况。但“看病次数”及“是否有不愉快经历”则对患者价格感知存在比较显著的影响。前三项患者个人特征均属于客观情况,基于患者理性判断;后两项则是基于患者感性判断的。可见患者个人特征中的感性成分对患者的价格感知影响比较大。

3.3 患者医疗服务价格感知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述的研究方法与步骤,我们对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数据处理,最终结果如表4-6所示。

表4、表5中r值均接近于1,P值均<0.05,说明表格中的数据均是与患者价格感知存在相关性的医疗服务项目数据。患者感知到这些医疗服务项目与其实际支付费用存在关系,服务项目质量感知的高低影响患者对价格的感知。

表6显示出,患者对“治疗风险程度、医生技术水平、环境卫生、医院知名度、医院口碑”这些服务项目的质量感知与价格感知间不存在相关性。

表4、表5中k值均大于0,显示出患者医疗服务感知质量对患者价格感知的影响是正向的。也就是说,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感知越高,对价格的感知度也越高。根据患者价格弹性的大小,本文对各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弹性的大小进行了排序,并且根据Leonard L. Berry与Kent D. Seltman提出的三个线索:功能性、机能性与人性[4],将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分类,结果如表7所示。功能性线索决定了顾客购买的解决方案的好坏,主要影响顾客的理性感知;机能性与人性线索则主要影响顾客的感性感知。机能性线索主要影响顾客的第一印象,影响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人性线索则是超出顾客期望提供的服务。

注:表4、表5中“PP”代表患者价格感知度;r代表相关度;k代表以PP为应变量、相关项目为自变量的斜率,亦即患者的价格弹性。

注:表6中所显示的r、P值均是在剔除特殊值之后所求得。

表7显示,功能性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弹性均比较大,人性与机能性医疗服务项目次之。换言之,患者对于理性感知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比较敏感,对于感性感知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则比较不敏感。

4 研究结论、应用及展望

4.1 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三点:

(1)患者个人特征之中的感性主观因素对其价格感知影响较大。

患者个人特征的理性客观因素,对其价格感知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比如不同收入层次患者的价格感知并无明显区别。但是,患者个人需求偏好的感性主观因素,则对其价格感知存在显著影响。

(2)价格弹性大小受医疗服务项目线索清晰度的影响

功能性线索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弹性比较大,机能性与人性的则比较小。即患者对于理性感知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比较敏感,对于感性感知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则比较不敏感。理性感知项目对患者来说线索比较清晰,可以明确感知,感性感知项目的线索则比较不清晰,患者难以判断其质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3)由于部分服务项目患者难以感知服务质量差异,从而导致这部分项目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不明显。

研究结果表明,表7中的13项医疗服务项目会影响患者的价格感知。但另外有5项“治疗风险程度、医生技术水平、环境卫生、医院知名度、医院口碑”,统计结果显示与价格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患者难以为这部分服务项目买单。而事实上,这些项目服务费用均包含在患者支付的总费用之中。也就是说,医院提供的服务并不能完全被患者感知到,医院应努力让患者尽可能多地感知到其提供的服务。

4.2 应用

根据患者个人特征及医疗服务项目线索对患者价格感知的影响,医院可根据患者差异及医疗服务项目线索制定不同的策略,来平衡患者感觉“看病贵”与“医疗服务收费低”的矛盾。如表8和表9所示。

医院可根据本文所采取的方法确定医疗服务项目的类型,再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护士态度”属于低价格弹性的感性感知项目,医院可以在墙上贴上护士准则,让患者更明确地感知到他享受的服务,同时可以提升在护士服务收费方面的价格。如“医生态度”属于高价格弹性的感性感知项目,医院则要加强医生服务内容的宣贯,让更多医生意识到自己态度的重要性。

对于本文患者的分类,医院主要需要应对的是强情感经验患者。首先,医院在患者病历档案中可以整理出其看病次数,以及是否有不愉快经历的记录,以备医务人员在沟通时作参考。对这些患者,医务人员可适当增加一些沟通时间。同时,医院可开通针对强情感患者的特殊通道,进行差异化服务。比如挂号排队等候时,开通专门针对看病频次较高人群的窗口,以此增加他们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从而提高价格感知度。

4.3 展望

本研究探索了患者医疗服务价格感知的机理,并且基于实证研究寻找出了相关影响因素。国内医疗机构可以借鉴本研究使用的方法寻找出影响本单位患者医疗服务价格感知的具体因素,再根据前述分类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对患者的个人特征区分不够细化,医疗服务项目各指标不够全面。因此,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细化区分患者个人特征,探求个人需求偏好差异对患者价格感知的影响;二是列出更全面的医疗服务项目指标,以便系统研究各项内容对患者医疗服务价格感知的影响,从而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指标供医疗机构参考。

参考文献

[1]彭蓉,高建民.医疗价格变动对医院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8-9.

[2]苏红,杨铨.医疗价格现状分析及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03(6):20-21.

[3]Valarie A.Zeithaml,consumer con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and 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1988(7):2-21.

快递业:服务如何向价格看“涨” 篇11

圆通、顺丰和中通三家快递企业先后于不久前上调了快件价格,其中,顺丰速运的价格上调尤其引发了行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然,反应最强烈的仍然是客户。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似乎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快递企业不应该涨价。何以?答案纷杂。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对快递服务品质不“升”价格反“涨”表示怀疑,这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消费者对快递服务的失望。

快递低价竞争的“前世今生”

我国快递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始终处在“带病”运行的状态,快递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自身提供的服务水平不匹配,不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快递服务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快递企业的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受限于支撑并成就快递业的加盟模式。

由于快递业具有全程全网的特点,加盟模式被各个快递企业在起步阶段普遍复制,通过这种模式,各地加盟商将快递网络从一个城市迅速扩展到了某个区域甚至全国。截至目前,除了顺丰速运全部实行直营,其他几家快递企业仍为加盟模式或加盟与直营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加盟制快递企业中,企业总部与加盟商之间仅靠相互利益维系,总部收取加盟商的加盟费、管理费等费用,加盟商则利用总部平台在各地开展业务。在快件价格上,企业总部只是依靠中转费和派送费来调节,具体的市场价格由各地加盟商自行决定。快递业发展的早期,加盟制快递企业的各网点都是无偿派送,但是2005年以来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让快递业务量猛增,从而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收件少、送件多”的网点入不敷出,濒临退出市场的绝境。为了解决快递网络发展的不平衡,快递企业开始实施有偿派送政策,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点的压力,但也成了加强总部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一种手段。随后,为了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企业总部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基础上,尽量将中转费、派送费压到最低,而加盟商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会将价格压到更低。如此一来,在同为加盟模式的快递网络之间,价格竞争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唯一策略。如今,除顺丰速运坚持走中高端路线并取得快速发展外,其他快递企业都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泥潭。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快递业带来了很大机遇,但事实上,这种机遇只是促进了快递业务量的提升,并没有提升快递企业的服务质量,而且业务量中电子商务快件所占的比例越大,快递企业的利润越少。毫无疑问,这一结果仍然是加盟模式所致。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一味注重业务量增长,而忽视了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由此陷入了业务量越多,服务质量越差,价格也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最重要的是,在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中,快递企业没有与其建立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使得自己在提供一定水准的服务的同时,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始终处在“价格低、利润低”的发展状态。以淘宝网为例,从与快递企业的合作开始,淘宝网就处在强势地位,仅从提高自身人气出发吸引网商进驻,并未思考如何与快递企业一起互利共赢,由此导致网上卖家在赚取商品利润的同时也赚取了本该属于快递企业的利润,而快递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忍气吞声迎合卖家的低价要求,最终走进了“薄利多销”但“举步为艰”和“谁先涨价谁先死”的死胡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迫于油价、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种成本压力,国内快递企业纷纷上调快件价格,但是横亘在业内的加盟模式让本次价格上调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对于企业总部而言,它们可以提高中转费和派送费,但是对加盟商而言,中转费和派送费的提高意味着在同样的价格下原来的利润会有所减少,为了不使业务流失,加盟商一般不会提高快件价格,在“薄利多销”的发展状态下加盟制快递企业勉强度过了这场“寒冬”。随后在2009年和2010年年底,快递企业再次宣布上调快件价格,这次调价的结果与2008年一样也未达到预期,而今年年底前的这次价格上调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可以持续关注。

服务缺失绊住企业发展脚步

我国快递业特别是民营快递从1993年起步,在邮政打压、工商查处的恶劣环境下挣扎着生存了十几年,直到2009年4月24日新修订的《邮政法》颁布实施,民营快递才算取得了法律地位。从刚开始的几个人、一部电话、一张桌子、每天几票快件到2010年规模以上快递企业日处理量突破1000万件,近20年的时间里成就了顺丰、申通、圆通、韵达、中通等几家全国网络型快递企业。

隔三差五,我们总会在网络上看到媒体关于客户对快递企业在服务中发生的延误、遗失、破损等问题投诉的报道,同时,也会听到社会各界对快递服务的讨论和质疑。为什么在起初恶劣的环境下民营快递能够生存、成长和发展,最近几年快递服务中会有这么多问题呢?

首先,加盟模式所致。全部采取直营模式的顺丰速运从1993年成立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服务能力毋庸置疑,虽然价格较高,但已经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肯定。可以说,直营模式是成就顺丰速运品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加盟制快递企业中,虽然全国的加盟商使用同一个品牌,但在经营上却是相互独立的,同时由于企业总部对加盟商只有协调权,没有命令权,各地加盟商在快递服务中如果发生问题,总部只能采取简单的经济处罚迫使其改进,无法从根本上对加盟商的服务质量进行管控。当然,2007年以来,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先后从单纯的加盟模式转向了直营与加盟相结合的模式,采取收购、控股等手段进行“收编”行动,本质上看,虽然“被直营”的加盟商转变了身份,从称霸一方的快递老板摇身变成企业的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但由于这种直营模式并不彻底,即企业总部接管了原加盟商对所在地区或城市网点的经营控制权,而原加盟商的下属网点并没有纳入这种直营体系中,依然过着加盟的生活,由此与快递企业试图通过直营手段加强总部调控、提升服务质量的初衷相距甚远,也导致快递服务过程中的延误、遗失、破损等问题频发。

其次,低价竞争的结果。快递业的低价竞争挤压了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消费者对快递“低价”的依赖心理,所以企业只要宣布提价,消费者就会找更“低价”的企业为其提供服务,而不是从服务品质高低上进行选择。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消费者认为国内快递企业中除了顺丰速运,其他的价格和服务都处在同一水平。而事实情况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快递企业基于“薄利多销”的处境都不愿意上调快件价格,然而业务量的不断上涨需要扩大场地,增添人员和设备,否则就更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当然在各种成本压力下,增加投资不免让企业雪上加霜,如此循环往复,快递企业便陷入了“低价格、劣服务”的怪圈。

服务升级迫在眉睫

新修订的《邮政法》实施以来,我国快递业的面貌焕然一新,这种新气象首先体现在快递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息化应用和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各家快递企业都不断加大投入,力图走在行业前列。2010年,顺丰自筹资金创建并正式运营顺丰航空,标志着国内民营快递公司开始利用自有的航空能力发展快递业务,而申通、圆通、韵达也分别在全国各地投资建设了大型转运中心。在此情形下,快递企业如何才能实现服务升级呢?

第一,涨价是必然选择。与快递业起步时一票快件几百元相比,现在一票快件几元钱的价格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因此,快递行业要想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涨价是必然趋势。也许大多数消费者对快递涨价表示质疑,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快递不是公共服务,而是竞争性业务,如此,企业就有权根据成本、服务水准和市场状况进行价格调整,可以说,快递涨价是市场规律运作的结果。2010年快递业务量达到了23.4亿件,但是据测算,全国人均还不到2件,低于国际上人均4.1件的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人均26件、日本人均25件的水平。这表明,目前我国还只是少数人在使用快递。打个比方来说,使用快递就像住酒店,不同星级的酒店提供的服务不同,因此价格也各异。在当前物价及各种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快递的涨价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从快递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涨价也是必然。只有价格上去了,快递企业才有资本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增添设备,进而提高服务品质。

第二,培育服务优势。消费者在使用任何一家快递企业提供的服务时,都会有意识地对快递品牌作出一定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快件时效、安全、服务态度等各个方面。仔细研究会发现,任何一家快递企业一定在某个方面或环节拥有自己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只有消费者的感知最为清晰可见,快递企业如果能够发现这种优势并加以培育、固化,必将使企业的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这也是实施差异化竞争的前提。

第三,进行市场定位。市场定位要求快递企业跳出价格战,通过服务品质的差异化实现企业品牌的差异化。市场定位的关键是产品,每一家快递企业,至少要有一种能够攫取消费者心智的产品,这既是市场定位的结果,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引导消费者对产品进行选择。当然,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价格和服务与之匹配,唯有如此,消费者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产品,实现产品有分类,服务有层次,最终形成快递服务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第四,推进网络一体化。作为全程全网的快递服务,快递揽收、分拨、中转和派送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所以,快递企业要借助全网一体化管理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流程,并确保贯彻执行到位,最终实现服务一体化。在此,实行直营模式的彻底化可以成为一个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改变加盟商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质量。同时,快递企业还要通过企业愿景、目标和制度、流程以及人事的统一,建设统一的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自动管理。

第五,向现代化企业转变。这不仅要求快递企业转变管理体制,走公司化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逐步消除家族化管理方式。据统计,50%以上的快件延误、破损、遗失等问题是由转运中心所致,而在加盟制快递企业中,转运中心基本上都是由企业老板的亲戚或朋友掌控,因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走人情、打折扣,这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另外,快递企业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思维,以适应时代变化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编辑:王 放 fangwen118@126.com)

加盟模式使企业一味注重业务量增长,而忽视了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由此陷入了业务量越多,服务质量越差,价格也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几个问题 篇12

1 可能存在的问题

1.1 执行政策的时间差

当国家的价格政策下达医院时,医院应当及时按最新的政策调整收费价格。但是当国家调低收费价格时,医院处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医院愿意推迟执行。当调高收费价格和新项目申报时,医院往往立即执行,这样可以提高医院的收益。但是这样就和国家文件规定的时间上产生了时间上的差异。

1.2 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差错

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差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录入时,录入人员不自觉的失误,一般医疗机构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在价格标准的录入计算机时都由一人完成,录入计算机后一般无人复核和审查,这样有时难免会出现粗心大意等情形,使录入的价格标准与文件规定不一致,如果录入的价格低,收费科室会及时反映。如果录入的价格高,收费科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不会主动反映,这样的差错往往不易发现。另一方面是执行收费的人员业务不熟等原因,记帐时将项目错记,使收费项目和实际服务的项目不附,这样容易给患者造成医疗单位乱收费的印象。

1.3 在对文件理解上的概念差错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是医疗单位对文件的理解出现差错,把应当合并收费的项目分解收费,把应当包含在收费项目内的材料等独立收费等。

1.4 计算机收费网络的错误

目前医疗机构广泛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收费,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有些计算机网络程序自身设计的落后,有些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和攻击,使计算机网络在不完善和不安全的状态下工作,计算机数据库的数据混乱,造成价格执行的错误。

2 针对以上4个方面的问题,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应当认真对待,系统的解决

(1)要求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价格管理工作,因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和控制是国家体现民生的重要的方针政策,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一项具体工作,管理工作不能流于形式,重在具体执行和落实;(2)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国家的价格政策能得到及时正确地执行;(3)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或设立专职管理人员,对医疗的价格实行专门管理,建议卫生行政部门设计一套规范的财务价格管理网络系统来保证及时地执行政策和解决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4)聘请专职或兼职的价格监督人员,对医疗价格执行工作中的问题和差错及时反映和监督纠正,保障价格执行过程的透明度;(5)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应当制定一定的处罚措施,对人为、故意违背价格政策的有关部门和人员适当的处罚,以保证国家价格政策贯彻执行。

综上所述,国家在医疗方面的价格政策是国家体现民生政策的最重要的国策之一,各级医疗机构应当不折不扣地,认真正确地执行,各级医疗机构不能只看到小集体的利益,应当积极有效地组织和配合国家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达到老百姓对医院服务的真正满意。

摘要:我国医疗机构均为国有制的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受国家物价管理部门的控制和监管。执行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差错和失误,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应当认真对待,系统的解决。

上一篇:招聘流程外包下一篇:数字有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