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共同体(共4篇)
旅游共同体 篇1
1概述
区域旅游协同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 是实现旅游线路网络化、 旅游资源重组和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 它还是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实现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共同需要。 区域旅游协同创新对于拓宽旅游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 抑制区域间旅游业的恶性竞争, 实现区域旅游的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谋求共同发展, 已成为全国旅游业的共识[1]。 浙赣皖旅游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旨在依托浙江淳安 ( 千岛湖) 、江西婺源以及安徽黄山三地的旅游资源, 由浙赣皖三省携手打造区域旅游合作组织。 立足于浙赣皖旅游共同体背景下的千岛湖旅游协同创新, 目的在于拓宽旅游开发视野、摆脱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提出新型旅游开发思路, 以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千岛湖旅游发展新格局。
2浙赣皖旅游共同体的协同发展路径
2.1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有机结合
2.1.1由东向西:强强联手, 资源造势
浙赣皖旅游共同体所辖的淳安、婺源和黄山三地, 均已形成各自较为雄厚的旅游资源品牌优势。 三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目前, 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 东向发展”战略, 表示要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 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经济的转移。 旅游业作为关联性和带动性最强的产业之一, 作为安徽国民经济“ 新的增长点”和“ 支柱产业”, 在安徽东向发展中, 应该起到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5]。 为实行区域旅游合作, 浙赣皖旅游共同体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以旅游业的开放性要求彻底破除自我本位的意识, 树立“ 大旅游、大发展、大徽州”观念。 在现有旅游资源的品牌优势基础之上加强彼此的竞争性合作, 更多地考虑到相互利益, 杜绝旅游资源的同质开发。 由东向西利用既有品牌资源造势, 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发挥区位优势、比较优势、整体优势、规模优势, 共同致力于把徽州概念做强做大, 实现1+1+1>3的最终目的。
2.1.2自西往东:精诚合作, 经济借势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梯度的客观存在, 浙赣皖旅游共同体所辖的婺源和黄山两地的旅游投资环境, 明显逊色于淳安。 浙赣皖旅游共同体东向发展战略的精髓, 正是争取东部的资金、管理技术以及争取东部的市场, 最终融入面向海内外大市场的泛长三角旅游目的地。 淳安地处由长三角向泛长三角旅游发展的过渡区域, 其承转启合位置的重要价值便得以体现。 近年来, 淳安始终在呼应“ 杭州西进”和“ 黄山东靠”, 致力于打造浙赣皖旅游金三角。 值此浙赣皖旅游共同体发力之际, 通过自西向东的精诚合作, 可以充分实现旅游发展进程中的经济借势。
2.2实现浙赣皖交界旅游发展的无缝对接
2.2.1“ 3+1”模式和“ 15+1”模式
资料显示, 江西上饶、鹰潭、景德镇等地的外来投资者中, 有70%以上来自长三角, 每年的外来资金中有30%以上来自浙江;安徽黄山外来资本中, 80%以上来自浙江, 其中歙县尤甚, 接收浙江投资的比重高达90%[6]。 在取得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连接方面, 江西和安徽两省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努力。2003年6月底, 江西工业经济联合会以“ 3+1” ( 浙江、江苏、上海+江西) 的合作形式风光地作了一回长三角工经联联席会的东道主, 并希望藉此打开与长三角的合作大门;2004年3月初, 以“ 15+1” ( 长三角15个城市+黄山) 模式, 黄山与长三角15个城市共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跨区域的无障碍旅游区。
2.2.2区域旅游合作, 亟需无缝对接
浙赣皖旅游共同体所辖的淳安、婺源和黄山三地, 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 其中, 淳安就其行政区划概念而言, 直接承接长三角的经济辐射;而婺源和黄山两地, 也积极地寻求着长三角的经济影响。 从上述“ 3+1”模式和“ 15+1” 模式的出现, 不难发现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浙赣皖旅游共同体的构建, 势必将对淳安、婺源和黄山三地旅游业的发展, 引发深远的影响。 然而, 要实现浙赣皖旅游共同体的区域旅游合作功能, 亟需将无缝对接落到实处, 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对策。
2.2.3节点优化基础上的精品线路整合
围绕历史上的徽州概念, 浙赣皖旅游共同体特别强调位于三省交界的淳安、婺源和黄山三地的旅游开发为重中之重, 因此, 浙赣皖旅游共同体的核心旅游地即淳安、婺源和黄山三地。 在此基础之上, 为了明确旅游节点开发上的继起性和组合性, 特根据三地下属旅游资源的禀赋级别和开发基础, 将核心旅游地内部细化为一级旅游节点和二级旅游节点。 作为较早开发且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节点, 千岛湖、李坑、江湾和黄山构成了一级旅游节点。而呈现出较强旅游开发潜力的旅游节点, 如姜家、中洲、里商、 汪口、晓起、西递、宏村和两山一湖, 则构成二级旅游节点。
3基于浙赣皖旅游共同体背景的千岛湖旅游发展创新
3.1主题口号:大徽州之旅, 千岛湖起步
所谓“ 大徽州之旅, 千岛湖起步”, 即由淳安 ( 千岛湖) 牵线浙赣皖旅游共同体之牛耳, 凭借千岛湖既有品牌优势的积累, 充分把握依托徽州概念打造浙赣皖旅游共同体的首发优势。 将千岛湖与大徽州的概念有机整合, 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原有淳安旅游资源直观的自然优势禀赋, 为淳安旅游资源注入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禀赋, 再一次提升淳安旅游的品牌形象认知宽度和深度。 结合现实开发思路, 就宏观区域合作而言, 需组织闭合环状游线, 打通乡村城市通道;就微观区域合作而言, 需创新旅游发展路径, 打造高端旅游产品。
3.2宏观区域合作:组织闭合环状游线, 打通乡村城市通道
在宏观区域内, 千岛湖需帮助并引导婺源和黄山两地尽快完成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工作, 即立足于观光旅游, 在此基础上使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高级化, 逐步实现初级旅游产品向高级旅游产品的过渡。 观光旅游是目前婺源和黄山两地旅游业的基础和主体, 这是由两地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决定的, 而且, 在旅游业未来发展中, 这一状况在相当长时间还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面对相对成熟的长三角旅游市场, 面对具有强大诱惑的泛长三角经济, 旅游产品由低级向高级过渡是必然之势。
3.2.1旅游新产品开发内容
针对长三角旅游市场在消费上比较成熟, 倾向于高档次、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旅游产品, 因此提供多层次、多组合的旅游产品, 才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提高顾客对旅游产品的感知度。 为促进产品的高级化, 第一, 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进行深挖掘。 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组合, 要以能为旅游者提供娱乐的、审美的、教育的体验型收获为指导, 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加工。 第二, 对旅游产品进行精心包装, 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特征, 为旅游产品确立鲜明、独特的主题, 塑造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别于其他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 第三, 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内容编排要有新思路。 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要根据需求特征和自身特点, 开发具有自己内容的旅游产品。 对同一类型或同种旅游产品来说, 要使旅游产品的组合和选择更加自由化和多样化。 第四, 实现产品的动态化, 提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如徽州古村落文化游、文房四宝之乡游、黄梅戏之乡游等。
3.2.2旅游新产品开发形式
在旅游产品主题明确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闭合环状游线形式组合三地旅游产品, 以期方便游客不走回头路, 且可以在最经济的时间内参与最有性价比的旅游活动。 此外, 鉴于浙赣皖旅游共同体所辖淳安、婺源和黄山三地的旅游产品定位的现实差异, 尤其是体现在乡村旅游产品和城市旅游产品硬性分割的现状, 在旅游新产品开发过程中, 应注意有机融合乡村和城市旅游产品, 打通乡村城市通道, 重点开发湖山度假游、徽州之旅自驾游、徽文化休闲体验游、美丽乡村风情游、浙赣皖古道毅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真正满足现代人对于旅游资源原真性和旅游设施舒适性的需求。
3.2.3微观局域合作:创新旅游发展路径, 打造高端旅游产品
在微观局域内, 千岛湖是淳安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 淳安需把这湖光山色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实现旅游从门票经济向税源经济的战略转变。 淳安将由“ 旅游城市”向“ 城市旅游”转变, 打造度假胜地, 引进“ 城市美学” 理念, 优化淳安的城镇风貌、湖面画境和城镇可进入性及开放性。 具体实施方案有:加快陆路旅游交通网络和交通标志建设;加强水上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构建旅游交通标志系统;推进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提升千岛湖镇“ 宜旅”功能;提升千岛湖水、气、声环境质量等。淳安业已开发成熟的旅游产品几乎都聚集在千岛湖中心湖区或毗邻地区, 这对于做大做强“ 千岛湖”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局限。因此, 进一步放大千岛湖地域概念, 创新旅游发展路径, 将真正为扭转淳安旅游格局、拓宽淳安旅游视野, 奠定扎实的二次飞跃契机。 此外, 千岛湖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 作为浙赣皖旅游共同体下的重点区块, 其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输导中心湖区的客源至周边乡村深度游, 丰富千岛湖的旅游产品, 扩大千岛湖游客接待容量, 成为千岛湖核心旅游的配套。 因此, 基于目前市场需求及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着眼于综合性旅游开发角度, 从资源开发的战略前沿视角出发, 伴随千岛湖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运动、会议等综合性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其沿湖一带的乡村旅游逐渐崭露头角, 乡村休闲度假、乡村运动拓展、乡村文化节庆、乡村农事体验等一系列的乡村旅游产品已成为千岛湖旅游市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有待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 以综合性板块式的启动开发逐渐形成千岛湖特色旅游新产品, 使其成为千岛湖旅游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覃海宁, 施敏.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3 (3) :79-81.
[2]宋子千.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旅游学刊, 2008, 23 (6) :74-79.
[3]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 2005, 20 (3) :10.
[4]俞义.区域旅游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辨析[J].经济师, 2007, 6:99-100.
[5]禹有松, 冯学钢, 杨杰.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 (3) :65-69.
[6]汪江渔.“泛长三角”背景下的衢州选择[EB/OL].http://www.zj.xinhuanet.com/zhejiang/2005-09/13/content_5119827.htm.2005-09-13.
旅游共同体 篇2
川滇藏共同开发“大香格里拉”旅游景区2006-09-28来源:新华网27日从拉萨召开的第四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上获悉,“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未来20年内,中国西南角将把“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精品旅游景区之一,上世纪30年代,“香格里拉”因英国人威尔逊《失去的地平线》一书的描述而享誉世界。但它的确切区域范围一直是个谜团,因此“香格里拉”几年前成为川、滇、藏三省区竞相争夺的旅游品牌,2001年,川、滇、藏三省区开始共建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制度,并把相互交界处旅游资源雷同的9个地州市共82个县(区)纳入“大香格里拉”区域,统一开发。几年来,各省区对所辖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并投入不少资金完成了“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工作,同时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此次会议上,还正式成立了协调办公室,确定了《走进香格里拉》大型宣传片的拍摄方案。此外,会议决定,此后每两年将召开一次“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
据悉,未来10年内,三省区将联合投资500亿元,打造“香格里拉”这一旅游品牌,争取在20年内,使中国西南角成为世界精品旅游景区之一。
旅游共同体 篇3
踩线团从昆明出发,一路沿昆曼大通道旅游线路考察了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碧溪古镇、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宁洱县那柯里茶马驿站,又深入到普洱“绿三角”考察了哈列贾乡村音乐小镇、澜沧景迈芒景景区、西盟狂欢佤部落等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普洱茶文化悠久厚重的原生态旅游产品。
在哈列贾乡村音乐小镇,来宾们被老达保拉祜族群众的真诚和歌声所感动,久久不愿离去;在澜沧景迈芒景景区,置身于葱郁的万亩古茶园,与1300年前的古茶同呼吸,体验了一次无声的穿越;面对古老的少数民族古村落,无不陶醉于这世外桃源的清静,让心灵得以小憩;踩线过程中,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回归文化及普洱的绿水青山高峡平湖一一呈现,来宾们纷纷感叹普洱旅游资源所带来的震撼,对普洱旅游前景一致看好。
在座谈会上,各位来宾对普洱的旅游资源给予了高度评价,阐明了普洱旅游后起之秀的优势,纷纷表示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下,与普洱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就普洱旅游产品同城化销售、产品线路的提升打造、线上销售、宣传营销等方面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会上,省内外旅游企业与普洱本地旅游企业间达成了合作,将同城化销售落到实处。普洱市旅游发展委还与昆明、大理、版纳旅游发展委签订了合作协议,全面形成旅游同城化销售新格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论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资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正快速发展起来,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休息时外出旅游放松身心,随着外出旅游人员和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增多,逐渐显现出旅游对环境的巨大影响。
一、当前旅游与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问题
(一)重建设轻规划
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不少地方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旦发现某个地方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就没有规划的盲目上马,毁坏森林造“美景”、破坏山景建酒店。不仅严重破坏原有的旅游环境,从长远角度看更是严重消耗了旅游的潜在资源,建成与原始风景相违背的“另类产品“,降低了景点的品位。
(二)重使用轻维护
不少经营单位为了提高效益,只注重使用,在维护方面投入经费有限,缺乏相应的措施办法,导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车辆拥堵,甚至有的人文景点和名胜古迹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直接影响景点的美观。
(三)重效益轻发展
由于经营单位大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在景点的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注重景点长远发展,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没有考虑到游客过多,景点难以承受可能会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四)重生态轻人文
部分景点对游客观光后的生态环境维护工作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忽视了对景点工作人员和周边百姓的人文环境维护,出现景点工作人员态度差,对游客不解答、无笑脸、甩脸色;周边百姓为了利益欺诈游客,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影响景点的整体环境和美感,降低景点在广大游客心中的地位。
二、旅游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还不深入人心
由于旅游者素质高低各不同,许多外出旅游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出现很多破坏旅游环境的行为;此外,国内不少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位于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当这些地区成为旅游热点后,部分原居住百姓为提高自身收入,就以破坏生态或捕杀动物为手段,向旅游者提供纪念品,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在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双重影响下,加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
近几年,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逐步重视起来,但是在针对旅游环境这个特殊领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保护条文。由于没有法律的制约从而导致不少管理单位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不重视,对于一些破坏景区的行动缺乏有效的行政处罚的依据;没有制度的约束也导致游客在景区游玩时不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景区所造成的影响。
(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处理还不到位
虽然旅游管理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不断的强调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要想处理好长远发展与快速见效两者之间的矛盾难度很大。不少地区在景区选择、开发、使用上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没有考虑长远发展的必要性;只想着在当政期间出效益、出政绩,没有充分考虑为后代子孙留好财富和资源。
(四)景区承载力与游客数量严重失调
受到游客数量上升及假期相对集中的影响,景区出现短时间内游客聚集的现象,大大超过了景区的承受能力,导致景区短时间内环境破坏与自我调节的失衡。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景区游客超负荷问题从理论上和管理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受到旅游者广泛关注的热点景区,在旅游旺季长时期处于人山人海,加速了景区环境的恶化。
(五)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投入还不到位
长期以来,因为置重心于经济发展,各级用于环保的专项经费相对较少,该收的环保费不能做到及时收缴、发放和使用,导致环保工作无法按规定和需求展开,使环境长期处于无人监管和治理的状态。即使部分有环保机构的单位,也因没有合理、齐全、配套的环保设施,难以对于旅游区内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经常性、有效性的追踪和分析,发现的问题也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对旅游区环境进行全方面、合理性、有针对性的环境整治就更加无从谈起。
三、解决旅游与环境保护矛盾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全社会文明旅游环境观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应该做到相辅相成。因此,全社会应该重视旅游环境的保护问题,国家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做了环境保护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作为景区管理部门要通过大量的温馨提示来引导游客注重保护景区环境,通过各种渠道来树立全民的旅游环境观。
(二)强化有效执法,有力保护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
保护旅游景区环境仅仅通过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且有力的行政执法手段做为后盾,各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各类法规和制度,对破坏环境和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通过严格的行政手段有力保护景区的环境。
(三)抓好长远建设,确保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旅游的长远发展,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景区开发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发展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开发时必须进行详实环境评估,立足于旅游景区的长远利益和发展,以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不能为了赶进度、快上马,就把环境评估作为幌子、走过场。政府在倡导地方特色的旅游业的同时,要把科学发展落实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筹划和实践中,长景区的长远发展作为检验旅游业发展成绩的重要指标,摒弃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做法。
(四)推广生态旅游模型,倡导绿色环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