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体系

2024-09-30

职业技能体系(精选12篇)

职业技能体系 篇1

0 引言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自2007年国家和各省市每年都要举行各类高职高专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 这既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又可以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因此, 衡量职业大赛质量标准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1 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和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在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衡量职业技能大赛的质量。每一项评定指标的确定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 同时也要得到企业和各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以及专业教师的认可。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每个指标对系统都有它的作用和贡献, 对系统而言都有它的重要性。所以, 在确定它们的权重时, 不能只从单个指标出发, 而是要处理好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合理分配它们的权重。

(2) 可比性原则。评价目的之一就是比较, 所以评价指标要一致, 评价准则要客观实际。整个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能成为一个体系, 各项评定指标应有可比性。

(3) 实用性原则。设定各项评定指标时, 指标必须可以实施, 指标定义要明确, 不能含糊其词, 便于指标数据采集, 保证相对真实可靠, 评定方法选择要具有合理性, 使评定结果能反映真实性结果。

(4) 导向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检查技能大赛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技能大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具体化、规范化, 是进行教学评价的直接依据, 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目的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有效地反映学生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质量评价指标建立

在制定质量评价标准时, 要以技能大赛为基本出发点, 综合考虑学生理论技能;操作技能;素质能力;方法能力;大赛评价及大赛的保障与激励等方面对各个指标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设计。

2.1 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见表1)

2.2 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职业技能大赛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是量化考核的关键。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各个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程度, 这里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即按照最低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权重, 然后再按上一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权重;依次向更上一层分析, 直到最高层次得出总权重值。结果见表1。

3 结束语

依据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构建了职业技能大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提炼出了能涵盖职业技能构成的要素及其指标权重值。只有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大赛的质量, 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 同时为高职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分析了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 提出了技能大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确立方法。构建了相对合理、符合高职院校现状、为企业所能接受的可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了模糊理论得到了理论技能、操作技能、素质能力、方法能力、大赛评价及大赛的保障与激励6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大赛,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吴立春.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研究[C].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ume 3) ——Proceedings of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1) , 2011 (10) :176-180.

[2]王海滨.高职院校经管类职业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 2014 (5) :126-127.

[3]闵丽平.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成人教育, 2012 (9) :44-45.

[4]王家申.论完善全国中职学校会计技能大赛保障和激励机制[J].职业教育, 2013 (1) :11-13.

职业技能体系 篇2

技能薪酬体系的定义

技能薪酬体系(Pay for Skill, Skill-based Pay, 简称SBP)是指组织根据一个人所掌握的与工作有关的技能、能力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支付基本薪酬的一种报酬制度。技能薪酬的显著特征

基于任职者的薪酬体系是对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变革。尽管基于任职者的薪酬体系有着多种类型,但是它们都具有如下特征:

1、以“人”为本的薪酬设计

技能薪酬体系的核心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的报酬制度。以人为本的基础的薪酬和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任职者个人的特质和能力为基础,关注的是各个员工在获取组织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方面的差异;后者以岗位和职位为基础,关注员工从事的工作的差异。

2、以技能的提高为支付依据

技能薪酬体系薪酬支付的依据是员工个人掌握的、经过组织认可的、鉴定程序认可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水平。

3、技能薪酬体系具有两面性 一般认为,基于任职者的薪酬体系能够激发员工做出贡献的潜能,但这也正是技能薪酬的优势与不足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组织奖励的是员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其假设的条件是:员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越多,员工的工作效率就越高,弹性也越强。然而,如果知识与技能不能在工作中得到使用或者恰当使用,组织预期的绩效水平很可能无法实现。技能薪酬体系的优缺点

优点

1、激发员工进取精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组织价值观的变化

3、有利于关键员工的稳定 缺点

1、培训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资金不足、培训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培训需求的准确等问题都成为难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既增加了成本,又造成员工之间不公平的感受,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2、成本控制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技能模块的界定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使得员工获取的技能无用武之地而发生闲置与浪费。(2)员工追求技能的提升、工资的上涨与组织对高技能的需求数量不成比例,可能造成组织中高技能等级的员工比例过大,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缺乏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从而导致组织人力资源成本过高的情况发生。(3)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一些技能过时。如果过时的技能不能得到及时清理,也会导致人力成本的上升,使组织成本缺乏竞争力。

3、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与职位薪酬体系相比,技能薪酬体系管理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设计难。在设计技能薪酬体系时,一是技能模块的建立难,技能模块的建立直接关系设计目标能否有效达到;二是技能模块的定价难。在技能模块定价时,要在当地劳动力市场上与相关行业中找到一个技能薪酬基准是十分困难的事。(2)管理难。技能薪酬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员工的技能水平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要对员工具备何种资质水平,应该获取什么样的工资水平进行追踪需要一定的管理支持。另外,员工随时都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技能模块并得到认证,其薪酬就有可能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发生变化。这些都增加了管理的难度。(3)岗位配置难。要使员工掌握的技能得到充分运用和发挥,要求组织在岗位配置时要有充分的弹性,以确保员工的岗位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

1、技能薪酬体系的优点:

A、有利于员工和组织适应市场上快速的技术变革

B、有助于达到较高技能水平的员工实现对组织更为全面的理解

C、有利于鼓励优秀专业人才安心本职工作,同时有利于防止组织出现两个方面的损失:一是因为失去优秀技术专家所遭受的损失,二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管理者而受到的损失

D、为组织在员工的配置方面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引进 E、有助于高参与型管理风格的形成,从而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质量改善的同时,降低员工的缺勤率和离职率。

2、技能薪酬体系的不足之处:

A、由于企业往往要在培训以及工作重组方面进行投资,结果有可能出现薪酬在短期内上涨的状况

B、要求企业在培训方面付出更多的投资,如果企业不能通过管理这种人力资本投资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则企业可能会因此无法获得必要的利润

C、技能薪酬设计和管理都要比职位薪酬体系更复杂,因此要求企业有一个更为复杂的管理结构,至少需要对每一位员工在技能的不同层级上所取得的进步加以记录。

总结优缺点:

职业技能体系 篇3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课程体系 专业社团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25-02

2008年教育部举办普通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同时提出重学勿轻术: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理念。近几年来,全国的职业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院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层次技能竞赛。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训练参赛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为学生将来就业和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教师能力也同时得到提升,另外竞赛设备和场地的准备,可以在相应技术领域组建与锻炼出一支良好的教师团队;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为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

然而,目前更多的技能竞赛在众多学校中只是精英式培养,并不能普及到大部分学生,如不能在校内广泛的形成良好竞争,竞赛只是少部分人的游戏,就失去其对教育的作用。另外,现在许多的竞赛沦落成教育装备制造商的设备推广赛,不能真正体现技术发展的主流,也让竞赛失去其原本的初衷。因此,如何形成全校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进行选拔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有选择地组织或参与合理的竞赛,将会是职业学院组织或参与技能竞赛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很好地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确定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形成对专业及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本文试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高职职业技能竞赛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出发,对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思考。

一、高职职业技能竞赛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便提出了以大教育观的理念构建人才培养的框架,构建了基于大教育观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如图1所示,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整合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综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两个系统相互促进渗透,两个课堂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系统,明确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定位以及关系。

在课程体系的“二维”模型中,技能竞赛定位是在专业课程有效的延伸补充,并且将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开展。通过专业职业技能大赛,首先,促使教学与职业技术能力要求有效衔接,使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贴紧职业岗位要求,并促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勤于钻研、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继续安排他们参加省市级和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选才”目的。

二、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展开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设计

技能竞赛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补充,必须围绕专业课程体系来展开,对竞赛项目系统化,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竞赛项目应该突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要求,引领教学改革,注重展示与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吸纳企业的参与,要兼顾技能教学与生产技术要求两方面的因素,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

下面以笔者所在系部的制造类专业为例,探索技能竞赛的内容设计思路。为了有效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阶段实践教学的实施,促进学生学好相关专业技能,我们将专业技能竞赛按专业课程阶段分“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两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按照对应的专业技能学习进程来设计比赛项目,如表1所示。

此外,为了使技能竞赛体现企业要求,在设计竞赛项目时,我们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来设计竞赛项目,并参照企业、行业和国家相应标准,由校企专家共同评价,实现技能竞赛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

三、围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形式

(一)发挥专业社团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兴趣与普及面

目前我们学院对于省级以上技能竞赛的组织形式,更多的是在命题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成绩有选择的挑选部分学生,并由教师设计竞赛训练方案及过程监控等,这样的方式学院耗财耗力,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让大量学生能感受竞赛带来的学习动力,技能竞赛作为专业课程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就应该交予学生专业社团来组织。

专业社团是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通过专业社团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广泛动员同学积极参加各类科学技术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参与开放式实训室的管理与使用,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笔者在浙江大学做访问学者曾听一门本科生的课程,其教学方式新颖,深受学生欢迎,老师采用多媒体授课、实验、设计制作同时交叉进行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次课就布置设计制作题目,由学生自由分组选择,也可以自己选题,结合课程内容和利用实验室条件,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每一组在期中和期末时把自己的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汇报,任何学生有问题可以在老师授课下课后提出,老师给予回答和讨论,并提出建议。这样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同时完成了一个小项目的制作,把所学的知识马上予以应用,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培养,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潜力,便于在技能竞赛中进行选拔提供了参考。学校开放式实验室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另外,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既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动,也是一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学生通过参与技能竞赛的设计与组织,从中也锻炼了学生交流与组织管理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参与技能竞赛,在开展技能教学同时强调生产技术的要求

技能竞赛即是技能学习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要将未来工作的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企业当前应用的技术以及生产要求引入教学中,提高技能竞赛的实用性。

以笔者所在系部开展的“柳电杯”高低压配电柜的安装与接线技能竞赛为例:竞赛方案设计、技能竞赛项目、竞赛标准制定均由企业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完成,赛场安排在企业的总装车间现场举行,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技能竞赛项目,完全按照企业化的安装与接线工艺标准进行比赛,并用企业的质量标准来考核竞赛结果,使竞赛内容与生产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担任评委。在竞赛过程中,还让公司员工组队参与学生同场竞赛,以此检验企业员工的操作技能。学生也与企业一线员工“同台竞技”,与企业员工比技能,赛技艺,让参赛学生了解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增强了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这样的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职业技能竞赛结合课程教学,通过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组织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功能,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选才”目的。同时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

【参考文献】

[1]彭换新,王文凯.高职机电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2]刘安枕,权养利.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与课程群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5)

[3]施孔文,蒲晓湘.技能竞赛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作者简介】杨艳玲(1973- ),女,广西荔浦人,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太阳能及电气自动化技术。

职业技能体系 篇4

一、实施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背景

通过大量调研发现, 当前高校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培养方面有较成熟的训练与管理模式, 但学到知识并不等于具有了从事本专业的所有能力, 只能表明其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初步的技能, 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集知识、能力、技术于一体, 同时又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 要根据学生各自的专业特点, 使学生明确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任务, 主动、自觉地参与职业技能训练。

目前学生职业技能、学生实践能力全程培养、训练、管理方面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测评还未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学校现行的活动和竞赛作为锻炼方式, 无法承担在校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任, 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势必历经长期的磨练。它是一个必须由主管职能部门牵头, 全校各部门, 尤其是各教学院 (系) 协同努力、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的系统工程。

高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还主要停留在少部分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竞赛而获取奖项这单一层面上, 无法使绝大多数学生收益, 最终与社会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应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受益、整体提高;同时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完善各种技能训练手段, 合力坚持, 最终形成长效机制。

二、构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体系

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 主要通过建立职业生涯培养与测评体系、基础保障、素质拓展训练与测评、强化社会认同等四个环节进行实施与展开。

1、体系构建

学校出台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指导性意见》、《公共技能、专业技能及特殊技能培养与测评的实施方案》及《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管理办法》;院 (系) 出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实施细则》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教学大纲》等措施。构建了“三三三”教学质量立体监控网络。第一个“三”指:校、院 (系) 、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 通过推进分级教学管理, 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 院 (系) 、教研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 三级质量监控已经形成。第二个“三”指: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第三个“三”指:三方审核, 第一方审核:学校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第二方审核:政府、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评价;第三方审核:与学校和顾客具有中立关系的社会团体的外部审核。

2、基础保障

学校建立了基础学院, 负责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教学与管理。本科生第一年在基础学院接受通识教育后, 根据学生志愿、成绩和学校规定, 提供第二次择系选专业的机会。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综合教育课程与文理基础教育指导选修课程有机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有效地促进了平行的通识教育与垂直的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学校采取职业技能教学经费与结果奖励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每生30元/年用于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实践, 直接划拨到各院 (系) , 另外的经费如“普通话”训练、见习、实训、学生参加的各级别竞赛等, 则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出台指导性意见, 各院 (系) 拿出方案, 具体实施, 学校根据实施的效果再给予一定的经费支助。

3、训练与测评

培训。由各院 (系) 根据本专业已有的技术力量, 对实验、教育类技能、校外的各种竞赛活动进行培训;培训学院或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所根据自身技术力量, 对国家颁布的400余职业技能工种有针对性地选取一定的数量进行培训;针对职业技术含量高、设施设备要求强、培训人员要求高的职业技能工种则由校外的重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全方位培训;针对特殊行业特殊工种, 由有培训、发证资质的大型企业 (主要是与国际接轨较好的外资企业) 进行单独培训;学生自学。

检测。各院 (系) 根据本专业已有的技术力量, 对实验、教育类技能进行抽查、检测;学校专家 (教学、督导委员) 抽样复查, 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期末津贴挂钩;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竞赛 (如挑战杯) , 取得相应证书;省、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各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根据自身技术力量, 对国家最新颁布的职业技能400余工种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 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型企业针对特殊行业特殊工种进行检测, 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认证。学校对毕业学生的各种职业技能效果进行认证, 取得相应学分 (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创新性实践学分) , 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

4、成果的转化

把学生转化为人力资源。学生持相当级别证书参加各种有偿服务, 一是锻炼自身价值;二是寻找合适的工作空间;省、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积极推荐取得相当级别证书的学生到企、事业实习、实训, 取得合理收入, 改变专业实习、实训模式;大型企业对通过自己培训、检测取得相当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进行试用、留用, 拓宽学校就业渠道。

图1: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体系

三、实施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手段与方法

借鉴、吸收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根据市场需求、双重顾客论 (学生和出资人即家长和用人单位) 培养人才;人才管理、人才培训与人才效果认证全面剥离,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结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自身及专业特点, 以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模型为基础, 设计出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要素, 建立起全过程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监控与保障体系。

图2:以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模型为基础的学生职业

技能培养与测评体系的持续改进流程图

体现以学生为导向, 重视学生在实践技能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和完善高效、迅捷的训练、管理、认证模式, 将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与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相结合, 最终起到激励当代大学生“自励、自理、自立”的作用。

开拓视野。综合运用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美学等学科知识, 立足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测评反映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和当代人文精神可能和应当具有的内涵;采用理论阐释、实证研究、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尤其注重中国与西方、近代与现代、高校校际间职业技能的对比研究, 揭示出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机关联。

四、实施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注重三个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施工作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 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尤其要突出一些具有特色的传统工作项目, 如“挑战杯”、“三下乡”等, 全面带动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注重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 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 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方案, 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 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注重素质拓展训练的针对性。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 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建立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的青年学生人力资源能力评价体系, 重点实施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认证, 量化评价指标, 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

强化社会认同。争取劳动、人事等部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政策支持, 完善大学生就业准入机制, 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 推动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 以适当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计划的实施。

总之, 在高校实施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 由于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因素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艰巨性、长期性, 因此要合理、有效地分配好人力、物力及时间才能较好的完成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该论文是陈龙国主持的2 0 0 7年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0 6 3 5 4 0 0) 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技术等级标准)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2].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考核大纲)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5版.

[3].大学素质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4].新编测量不确定评定方法执行实例及现行有效计量技术规范与鉴定规程实用全书.中国计量科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5].最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与科技富民实施指南.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

[6].陆根生, 钟宇平.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2版.

[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8].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光明日报, 1999-02-25.

职业技能体系 篇5

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服务社会的人力资源体系

南昌市绿化管理处职业技能鉴定站是南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指定的园林专业培训、鉴定机构.它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南昌市园林处职工培训班,1995年5月因园林机构改革曾停办,于恢复南昌市绿化管理处园林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数十年来,我处职工技能培训中心根据创建学习型、开拓型的园林绿化管护单位和做大做强实施人才基地的.发展目标,以建立服务社会的人力资源体系为工作重点,坚持为职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园林绿化技术工人.

作 者:罗玉金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绿化管理处,南昌,330006 刊 名:江西园艺 英文刊名:JIANGXI HORTICULTURE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韩国职业培训体系分析 篇6

关键词:韩国;职业培训;培训类型;评估

一、概述

韩国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为制造业培训高技能劳动力而带动了韩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工业化发展。韩国的培训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工业发展阶段技术工人的供需情况,进行相应人才培养。韩国职业培训体系是政府政策主导的成功案例。政府将开展公共培训项目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优先战略,强制企业实施职业培训并邀请雇主成为合作伙伴。

在韩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市场对于高质量劳动力的稳定需求催生了韩国职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在建立之初,职业培训体系致力于将毫无技能的青年人训练成为高技能人才;当今,韩国职业培训体系的职能扩大到为所有产业工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因此,在韩国,“职业培训”指的是提供给所有产业工人(包括所有在职和即将就业的工人)的“培训项目”,以帮助他们获取职业竞争力。从更广义层面上来讲,它是指开发提升终身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培训项目和相关活动的“职业能力开发培训”,包含了培训计划、培训流程、媒体开发、研究、设备支持等相关内容。

二、培训类型与培训费用贷款情况

(一)在职培训

按照培训费用支付主体类型,在职培训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资助型培训”或称“就业保险退还金培训”,即企业承担为员工开设培训课程的费用,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就业保险基金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第二类是“员工主导型培训”,即培训费用由员工自己支付。

1.企业资助型培训

企业资助型培训包括集体培训、在岗培训、远程培训(通过网络等)等多种形式,具体培训可能由企业自行实施,也可能委托给相关培训机构。

培训的部分费用由就业保险进行补贴。因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难度较大,所以就业保险在进行培训费用的补贴时,针对中小企业的资助系数和资金限额会相对较高。

此外,企业为进行中长期培训的职工支付培训费用的同时提供带薪假期,而由此产生的费用,企业可以通过就业保险得到部分补贴。例如,当员工一次性培训的时间达到30小时或以上时,由此产生的部分培训费用和该名员工的工资将通过就业保险补贴给企业。再如,当员工的一次性培训时间达到120小时以上并且需要30天以上的带薪假期时,就业保险除了对由此产生的培训费用和支付给受训员工的工资进行部分补贴外,还会为因雇佣替代员工而产生的工资进行部分补贴。

2.员工主导型培训

对于没有机会接受“企业资助型培训”的群体,他们在接受职业培训时,可以得到“员工职业能力提升资助基金”项目和“明日卡”系统(Naeil Baeum Card System)项目的资助。

“明日卡”系统项目通常资助那些打零工人士、计划在90天内跳槽人员或已经休无薪假90天以上的人士。“员工职业能力提升资助基金”项目的资助对象是短期工、劳务派遣人员、兼职人员、小时工、中小企业雇员和自愿缴存就业保险的个体人员。

(二)中小企业定制培训

中小企业定制培训旨在缩小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员工获得培训机会的差距。目前,韩国有4个相关项目。

第一,“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扩大项目”从2011年开始运作,为实施职业能力培训有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设备和人员。

第二,“中小企业学习组织支持项目”为中小企业学习实践活动提供基础设施,帮助中小企业员工获得职业知识。中小企业在实施职业培训时,往往面临基础设施缺乏、技能人才外流等问题。“中小企业学习组织支持项目”于2006年开始运行,帮助中小企业进行针对他们各自业务领域的职业培训,将学习和业务紧密联系,员工培训与工作同时进行。

第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训项目”主要为优先资助的中小企业的业主和员工提供优秀培训机构的高级课程。此项目为参加培训的员工支付工资(工资金额为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乘以培训小时数)和全部培训费用。

第四,“中小企业系统性在岗培训项目”于2012年开始实施,此项目为中小企业在企业培训师培训、岗位分析、模块开发、培训实施、评估和外部咨询等方面提供帮助。

(三)失业群体培训

失业群体培训旨在帮助失业人群获得新技能以提升他们的再就业能力。从2011年开始,所有的失业群体培训都划归在“明日卡”系统项目下执行。具体申请过程如下:申请者到居住地所属职业介绍所进行工作申请登记—进行培训咨询—准备个人培训计划—申请一张“明日卡”—申请一张银行卡—收到“明日卡”—申请培训项目—支付培训项目中的自费部分—参加培训。

地区劳动部门下属的职业介绍所会为失业人群推荐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失业人群也可以通过职业培训网站查找相关信息。人们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以及培训项目是否在失业保险的报销范围内来选择培训课程。

(四)战略领域培训

韩国战略领域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政府在国家关键性战略产业、人才紧缺型产业、经济增长引擎产业等战略领域的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韩国战略领域培训主要有3类。

1.技术技能人才培训

此类培训旨在为韩国关键领域和新兴产业培养技工、技师等中等技术人才,但私营企业不能参加。此类培训主要分为两年制技师培训课程(培养中高级人才)和一年制技工培训课程(培养中级人才)。

2.国家关键性战略产业职业培训

此类培训课程旨在为关键性战略产业的人才紧缺岗位或未来用工需求增加的岗位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人群一般是15岁以上、在职业介绍所进行过登记的失业人员,以及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的学生。培训费用以及培训期间产生的餐费和交通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培训周期从3个月(350小时)到12个月(1400小时)不等。

3.专业人才培训

此类培训旨在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由韩国就业与劳动部总负责,具体培训项目由战略与财政部,知识经济部,教育与科技部,文化与旅游部,健康与福利部,农业部,环境部,土地、交通和海事部,中小企业工商管理部门,金融服务委员会,韩国通信委员会等部门负责实施。专业人才培训包括面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训(如环境部开设的气候变化项目),面向大专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如知识经济部开设的活力专家项目),面向在职员工的培训(如文化与旅游部下属的韩国电影艺术学会开设的课程)。

(五)培训费用贷款情况

1.学费贷款

对于参加职业学院、网络大学或技工学校举办的培训的在职人员,一部分培训费用由就业保险承担,其余部分个人可以申请贷款。

2.培训设施设备费用贷款

韩国贷款系统一般会向企业和培训机构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支持企业和培训机构修建培训设施和购买培训设备。一般来讲,申请小额短期贷款的企业或培训机构往往有优先权;再者,与大型企业或培训机构相比,中小企业在贷款时更有优势。每个企业或培训机构的设施设备贷款总额度是60亿韩元,每年的额度是20亿韩元。此项举措旨在使贷款惠及更多的企业或培训机构。

3.培训期间生活费用贷款

培训期间的生活费用贷款项目是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其目的是减轻失业人群和临时工人群在接受长期职业培训时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此项贷款只适用于参加韩国就业与劳动部所资助的4周及更长时间的培训项目的失业人群或临时工人群。年收入在2400万韩元以下的临时工作人员或者拥有失业保险记录并且年收入在4000万韩元(含配偶收入)以下的失业人员有资格申请此项贷款。每月的贷款额度是100万韩元(临时工的总贷款额度是300万韩元,失业人员的总贷款额度是600万韩元),贷款年利率是1%,贷款人最多在5年内分期还清贷款。参训人员向韩国工人赔偿与福利服务部门提交贷款申请,之后由该部门进行审批。贷款审批通过的参训人员要与一家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并由此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三、培训的管理、实施与评估机构

(一)行政机构

在经历多次部门重组后,从2012年开始,由职业技能开发政策部门及其下属三个部门负责韩国的职业培训体系管理。职业技能开发政策部负责制定整体的职业能力开发政策并管理公立培训机构,其下属的职业技能鉴定部负责国家技术资格鉴定及技能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部通过实施政策来支持大中小型企业的员工能力开发和针对失业人群的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负责向提供在职培训的用人单位分配培训经费,并在中小企业定制培训和培训设施方面提供支持。作为地方组织的49个职业介绍所负责数据发布、培训经费使用、培训机构管理等工作。

(二)职业培训机构

韩国职业培训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典型的公立培训机构是韩国理工学院(Korea Polytechnic Colleges),此类院校以前主要是为传统制造业培养劳动力,但如今也为绿色产业和高科技行业提供中等技术工人。除了面向本地居民和企业外,此类机构也为失业人群提供再就业培训,为在职员工提供能力提升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等。截至2011年,韩国共有7014所私立培训机构,其中包括56个职业培训集团,874个就业与劳动部指定培训机构,以及其他1769个学术团体、终身教育机构等。

(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

韩国技术与教育大学(Kore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成立于1992年,是一所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四年制大学。这所大学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同时,为在职职业教育教师提供短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截至2010年,该大学设置了6所学院,3个系和17个专业,每年培养约900名职业教育教师。[1]

(四)TV工作网

TV工作网(TV Work Net)是一个24小时独家播报职业、就业、能力开发信息的网络平台。平均每天有3万人访问工作网,其意义在于基于服务系统,随时随地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与提供职业指导、工作实习和就业服务的线下职业介绍所形成互补。

(五)研发和评估统计机构

韩国能力开发院通过开展针对职业能力开发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及在4个研究实验室和8个组织中实施相关项目,为职业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反馈。韩国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则负责培训教材和标准的开发,以及电子学习内容的开发和宣传。

自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就业与劳动部、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每年都会联合实施“培训机构和培训过程评估”,对数量众多的培训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管,遴选优秀培训机构,淘汰质量不达标机构,进而提升韩国培训机构的竞争力。

为了统计分析职业培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韩国劳动研究院、韩国就业信息服务部门等相关组织会定期开展劳动力和培训需求研究、人力资本研究、教育和就业研究、韩国青年调查等活动,并建立数据库,为政策完善提供基础性数据。

四、思考与总结

总体来讲,韩国职业培训体系作为成功范本,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但是,它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场所有限,再如自从所有的失业群体培训都划归在“明日卡”系统项目下执行后,参训人员的再就业率持续下降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规避。

第一,就业情况的多样性导致职业培训出现盲区。例如,特殊劳动力(劳务派遣人员、外包人员、小时工、自由职业者等)的人数快速增加,但是他们的平均工资水平只相当于正式工的33.8%,而且大多数特殊劳动力是没有就业保险的,这导致政府很难执行统一的培训政策。此类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建立适用于此类人群的职业培训体系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第二,由于韩国职业培训并不完全以产业和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为出发点,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现象仍未得到妥善解决。虽然“明日卡”系统项目通过扩大培训市场和增加求职者的培训选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基于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培训仍然不足。韩国的培训咨询体系正在向规范化、系统化发展,但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失业人员接受的培训课程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此外,产业的发展程度、劳动力类型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性差异。中国在借鉴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出台配套的职业培训政策来平衡此种差异。[2]

第三,韩国将就业保险与职业技能开发项目进行了整合,但是并没有达到吸引企业投资培训项目的预期效果。企业高度依赖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培养。这就印证了一些学者的看法,即韩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仍然是在对企业的强制管理下进行运作。此外,韩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技能工人紧缺以及中小企业熟练技能工人频繁跳槽至大企业的窘境。因此,政府如何有效介入培训市场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命题。可以这样说,韩国现有的职业培训体系成功地从宏观层面反映出了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在应对产业结构变革时,没有做到有效整合培训体系的各个方面,从而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韩国职业培训体系的各个方面仍坚持固有模式,拖延执行新政策,这正是问题所在。因此,出台具有创新性的职业培训政策用以改善培训效果迫在眉睫。

第四,如何有效利用韩国职业培训模式经验,也是我国在借鉴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得以修建大量的职业培训设施,特别是随着设施设备的迅速开发,保证了韩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优秀劳动力输出的培训体系。中国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状况、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等具体国情,在深入思考后制定并实施因地制宜的职业培训政策。

参考文献:

[1]王义智,李大卫,董刚,张兴会.中外职业技术教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54-457.

[2]陶蓓.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8):57-58.

职业技能体系 篇7

1 职业岗位需求的7W1H

职业岗位需求是说明从事某项工作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兴趣、体格和行为特点等心理及生理要求。制定工作要求的目的是决定重要的个体特征, 以此作为人员筛选、任用和调配的基础。具体的岗位要求包括:有关工作程序和技术的要求、独立判断与思考能力、记忆力、注意力、知觉能力、警觉性、操作能力 (速度、准确性和协调性) 、工作态度和各种特殊能力要求。岗位要求还包括文化程度、工作经验、生活经历和健康状况等。在国际上通行的岗位需求分析可从以下八个要素着手进行分析, 即7W1H:

WHO:谁从事此项工作, 责任人是谁。对人员的学历及文化程度、专业知识与技能、经验以及职业化素质等资格要求。

WHAT:在雇员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中, 哪些是属于体力劳动的范畴、哪些又是属于智力劳动的范畴。

WHOM:为谁做, 即顾客是谁。这里的顾客不仅指外部的客户。也指企业内部的员工, 包括与从事该工作的人有直接联系的人:直接上级、下级、同事、客户等。

WHY:为什么做, 即工作对从事该岗位工作者的意义所在。

WHEN:工作任务应该要求什么时候完成。

WHERE:工作的地点、环境等。

What qualifications:从事这项工作的雇员应该具备哪些资质条件。

HOW:如何从事或者要求如何从事此项工作, 即工作程序、规范以及为从事该工作所需的权利。

2 职业技能鉴定前的人才培养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根据制定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围绕职业岗位需求, 制定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计划, 对学生开展技能鉴定能将各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 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融合的要求充分的表现出来。

质量是技能鉴定的生命线, 为保证鉴定的质量, 鉴定前进行的专业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方案应与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特点、要求及发展趋势相适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定位为前提, 针对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需求, 体现职业岗位的7W1H需求, 解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以下问题。

2.1 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就业范围。

确定本专业对应的主要岗位 (群) 。说明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范围, 包括就业单位类型和职业岗位。

2.2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 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本专业的现实, 依据职业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2.3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对就业岗位的具体分析, 确定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和支撑能力的知识;确定学生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确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 设置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上反映了职业岗位的需求, 接下来, 应以构建实用型课程体系为核心, 进一步充实丰富岗位对人才的约束和规范。职业岗位本身具有社会性, 单体的职业岗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就意味着个体首先要融入社会过程, 才能实现本身的工作过程。专业知识在各个工作任务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职业群的层面, 存在职业间关联的松紧度, 职业从一个主题职业延伸出关联职业, 即职业的社会性。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任务, 有必要针对这些人才即将进入的主体职业和关联职业进行有效分析, 首先剔除与主体职业几无关联的职业, 由此分析出有效岗位群。在项目任务层面, 依据项目工作过程所依赖的实践知识、能力与经验实现对关联岗位的整合, 实现最终课程的设置。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设置出的高职课程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在课程下的项目任务中糅合了企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同时, 课程始终坚持了就业这一导向, 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

4 开办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超市”, 让人人成才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的开展的首要原则是职业性, 技能鉴定能充分的反映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后, 可以达到的相关工种职业技能等级水平。为了让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积极性, 完善对技能教学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制度。高职学院可以开办技能培训鉴定的“技能超市”, 给学生提供其感兴趣的、能掌握的、较实用的技能培训鉴定, 是他们朝着追求目标——实现目标, 体验成功——追求更高目标——实现自我——人人成才的的方向发展。

开办“技能超市”的实施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成立科学的组织机构。

要使技能鉴定有序、有效地实施, 就必须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学院可成立组织层面的技能教育领导小组, 其职责是领导和协调全院的专业技能教育工作;实施层面的技能教育实施小组, 其职责是开发技能鉴定项目, 制定技能鉴定标准, 组织实施技能鉴定, 签发证书;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鉴定小组, 其职责是负责本专业各项技能鉴定的具体工作。

4.2 制定完善的配套制度。

任何项目的开展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鉴定激励制度, 对技能项目的开发和技能鉴定的具体操作问题应有详细的规定, 对技能等级证书的作用和意义给予明确定位, 对教师在技能开发和技能教育的奖励给予政策保证。对通过鉴定获得相应等级证书者给予相应学分, 并将学分与毕业、助学奖励和各类荣誉的评定挂钩。

4.3 配套先进的实训设施。

要保证技能鉴定的实用性和适当超前量, 学院要紧跟市场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 引进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 还可以与企业合作, 利用他们的设施设备, 在企业或者学院建立技能鉴定基地。这样的话, 即可为企业培养培训员工, 又可使在校学院接触先进的工艺、理念、机器, 掌握前沿技艺技能, 获得具有真正含金量的技能等级证书。

4.4 保障充裕的技能训练时间。

精湛的技能需要有长时间的磨练, 熟才能生巧, 学院要加大教学教改力度, 大刀阔斧改革原有的教学计划, 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条件, 提高实践教学课的比例, 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 通过大量的实操训练, 使学生的技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5 结论

“技能超市”的举办能搭建学生了解、熟悉职业岗位需求的一个良好的平台, 同时这个项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现场生产的桥梁和纽带, 利用的好, 能为高职院校以职业岗位需要第一的培养宗旨提供实实在在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摘要:本文探讨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制定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计划, 将各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 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融合。同时, 针对高职院校就业现状, 提出在技能鉴定中, 应把企业标准融入教学标准, 加强实践教学, 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零距离”衔接,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开办“技能超市”,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岗位需求,技能鉴定,技能超市

参考文献

[1]陶书中, 黄君录.基于市场需要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5) .

[2]顾力平,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3]陈文.合理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 .

[4]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5]姜大源, 供给与需求辨[J].中国职业教育, 2008 (04) .

[6]冯惠, 高职教育课程实践探索与思考[J].科教文汇, 2010 (14) .

职业技能体系 篇8

“依托技能大赛平台,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 举办技能大赛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近年来, 国外若干职教教学思想、课程模式, 不断被引进, 如德国双元制, 其中在推广试点学校已经取得部分成效[1]。但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不太适合我国高职教学的实际需要, 我们高职课程开发可借鉴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利于促进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是脱节的。笔者曾经对已毕业的学生作过相关的跟踪调查, 发问卷30份, 其中有60%的同学认为在校学习的理论课程在工作实践中用处很小。而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系统的设计能力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大赛要求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环节应该由纯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了贯穿这一指导思想, 我们可以利用假期时间, 联系一些对口企业, 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让学生多了解岗位要求,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就业导向, 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是教学的核心。职业技能大赛引用了行业发展的最前言技术和标准, 起到了示范性教学的作用, 反映了最新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也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因此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有利于开拓师生视野, 积累大赛经验

技能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与全国的兄弟院校、专家评委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参与技能大赛的评委多是来自于一些知名企业的高层领导、管理人员等, 他们往往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来进行职业技能大赛评判。通过参与职业技能比赛, 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参赛水平和综合素质积累更多宝贵经验。

重构教学体系的措施

1.重构实践教学内容

过去的实践教学往往是一份实训计划, 针对不同的实习单位。出现实习内容与实习计划相脱节的现象, 结果是学生不满意实习内容, 单位不满意实习效果, 最终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差, 实习单位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面。依托技能大赛, 重构实践教学内容, 体现职业素养与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案。在进行实践教学中, 制订实习计划时针对不同的实习单位, 制订出不同的实习计划, 实训内容要提前跟实习单位进行协商。

2. 重构教学条件

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 向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转化[2]。过去的实践教学多是学校联系一些相关企业, 按照相关的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这种教学安排存在许多不足:实习内容很难与教学内容相衔接, 部分单位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时间太短, 学生还没有熟悉基本的岗位要求, 实习即结束等矛盾, 从而很难实现实践教学目的。2012年举行的全国营销策划技能大赛中, 参赛同学除了展示自己的营销策划方案以外, 还要评比某饮品的销售业绩, 这就要求参赛学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转变教学模式, 把一些优秀毕业生请进课堂, 让这些优秀毕业生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 向学生传递社会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要求。通过言传身授, 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岗位信息, 职业技能要求。让在校大学生以这些优秀毕业生为学习榜样,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与市场的零对接。

3. 重构教学保障体系

多开发一些实践单位, 依托技能大赛, 寻找一些赞助企业, 使其尽可能成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实习单位, 并且与这些实践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单位的岗位工作。为了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 提高实践单位合作积极性, 学校可以适当给予实习单位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另外从对口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严格依据行业要求, 合理安排毕业设计 (论文) 等环节,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学有所成。

4. 重构教学评价体系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 竞赛所用试题大都来自于企业生产 (经营) 中的实际问题, 试题大都按照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编写, 充分体现生产 (经营) 的过程化。参赛作品能够体现创新思想和企业的经营理念, 注重成本效益和操作规范, 对学生提出较高的素质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作适当改革, 可根据学生完成的调研报告或项目策划书的情况, 然后再结合实习单位对该学生的打分评价 (或工作业绩) 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方向阳.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5) :104.[1]方向阳.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5) :104.

职业技能体系 篇9

●●职业技能教育众议中蹒跚前行

职业技能教育在我国并不是被非常被认可的, 首先在生源的质量上是受限的, 其次政府机构的教育培训重点一直放在高等教育方面, 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远远难以与普通高等教育等同。职业教育机构自身也缺乏各自职教管理的标准、规程和制度, 国际流行的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也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 职业技能教育院校的学生就业率虽然不算低, 但是难以输出真正的企业需要的对口人员, 有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 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劳务输出上。

这些现状要求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在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有全新的创新, 以与我国的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相适应。这就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教育环境、硬件成本、教师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需要完整的人才价值培养体系

职业教学是最直接面向就业、面向应用的教学系统, 需要一切从职业需求出发, 明确岗位设定, 合理开发具有岗位针对性的技术能力, 才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也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人才价值培训体系, 才能够真正根据市场的需求, 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在网络人才的培养方面, 更是应该符合行业的需求, 根据岗位设定的层次, 掌握好培养目标;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岗位层次逐步开发达到相应岗位的能力, 而且网络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能力来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

同时, 网络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合作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完备的师资、适合的教学体系以及具有针对性的课程。

2009年, 锐捷网络服务教育整整十周年, 通过十年的辛勤耕耘, 持续创新, 锐捷网络针对网络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一整套体系——网络人才培养价值体系 (RVPP, Ruijie Network Value System of Personal Cultivation Programs) 。

●●RVPP的四个维度

RVPP从行业对岗位需求的类型、行业人才的能力、行业人才的技术层次、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四个的维度高度总结了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

以网络人才培养价值体系RVPP为框架,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 锐捷网络还提出了“基于工作的课程”模块化网络实训基地建设解决方案, 提供行业内最为成熟、最为先进、最为体系化职业教育网络专业人才解决方案。

●●职业教育需要专业网络实训环境

天津第一商业学校是一所以技能实训为主的职业技能教育院校, 并在校园内建立了培养专业计算机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建设的专业网络实训环境。在这个实训室采用了基于“过程控制”思想设计的计算机网络“岗位技能”实训室解决方案设计模式。实训室涵盖了网络交换、路由、网络安全等实训科目, 能够完成交换路由基本配置实验、局域网实验、广域网实验、路由协议实验、网络管理实验、IPv6技术实验、网络安全实验共计7类近200个实验实训内容。

在这个实训室, 可以实现资源的开放、交互、共享, 是一个集“实训教学、实习和认证培训”为一体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实训平台, 通过这个实训室, 学生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网络技术实操水平, 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从而为培养能够适应市场潮流的高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职业技能体系 篇10

一、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

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先后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进行了明确:“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培训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培训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培训的教学内容,实行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职业技能培训得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逐步走上正轨,无论是在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劳动就业中, 还是在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实现教育的民主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家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导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 支持企业、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培训发展,在条件上降低办学审批门槛,在政策上实行公、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一视同仁,既调动了社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也促使职业培训办学方式日趋多元,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发展迅速,有的企业培训基地还与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实行生源、 校舍与师资资源共享,就业、创业全面对接,实行用人单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融理论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于一体,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中,职业技能培训辐射到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多个维度。一方面以现有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 面向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使职业技能培训覆盖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每一个劳动者,充分实现技能就业。另一方面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面向企业在岗职工,以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目标,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现代师徒制、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特别是以企业骨干技能人才、青年后备人才、行业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为主要对象开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了一支储备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作用,这些领军人物、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还面向有创业要求的劳动者,以有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和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为主要对象,开展创业培训, 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经营稳定率,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 培训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不同创业阶段的需求,打破身份、户籍、地域的限制,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依托有资质的创业培训和风投机构,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通过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受训人员的创业能力。

随着国家乡镇经济的快速崛起,围绕乡镇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也渐成气候,企业用工需求的激增,促使各定点培训机构根据所在地域企业实际情况开展“订单式培训”和“送培训入企业”。“订单式培训”根据工种、人数、技术要求等,组织富余劳动力参与培训,将培训后的合格劳动力整体输入企业,解决了“企业招不到熟练工”、“富余劳动力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送培训入企业”是围绕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所开展的对应培训,企业缺少什么员工,定点培训机构就在企业内开展什么培训项目,将最优质的师资直接送入企业,解决企业培训压力及后顾之忧。这种职业培训以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新成长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着眼于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其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企业新录用的人员,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按照“招工、培训、就业” 三位一体要求开展岗前培训;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要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使他们掌握中级以上职业技能;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进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还针对特定群体,积极开展各项特色培训班, 如育婴师、电焊工、中西式面点班等等,使职业培训的维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在职业培训的监管模式上,有的地方政府还依托“金保工程”建立了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推广使用职业培训实名制管理系统,对职业培训进行动态管理。信息管理平台具备了培训机构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学员信息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培训过程监督等多位一体的功能,不仅涵盖了职业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而且通过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了享受政府培训补贴人员信息数据库和培训资源数据库,为政府加强培训监管和购买培训成果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探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购买服务框架体系

1、不断完善、健全既有的职业技能培训功能,将职业培训由外力转化为内力,建立补偿激励机制

(1)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将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并强制要求60%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内部培训机构,着力提升企业内部培训能力和培训水平。同步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岗位练兵活动,建立企业现代学徒制度,积极承担外向型社会培训任务,为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学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对组织职工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并使职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出台政策给予相应的培训费补偿,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并取得本岗位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职工,拟定制度发放一定的培训补贴,补贴资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负担,政府负担的部分可从就业专项经费中列支。

(2)强化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功能。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培训模式,拓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培训与就业、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的紧密结合,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技能培训能力。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结合岗位需求开展重点产业的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政府也可依托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备先进、培训质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通过资金投入、设备调拨、土地政策倾斜、生源推荐等举措, 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举办与自身优势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

(3)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是职业培训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政府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和开展职业培训,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 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依法加强对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招生、 收费、培训等环节的指导与监管,健全准入、管理、评估、退出机制,重点培育管理规范、培训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示范性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当好红娘,为行业、协会及企业用工需要和职业培训机构牵线搭桥,助推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

(4)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引领、多方共建的原则,依托企业、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高技能专家工作室,发挥其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能力建设研究机构在预测及发布就业信息、开发新兴职业标准、开展教研教改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职业培训服务体系,建立适时充电、终生学习的职业培训氛围。

2、积极尝试,逐步健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探索多种形式、行之有效的贴补方式

(1)有序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地方可以因地制宜,统一制定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将培训质量好、社会满意度高的培训机构纳入定点培训机构进行管理考核。通过对培训质量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以学员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就业效果为依据,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运行机制。政府购买技能培训服务的招标方式根据资源配置模式或可采取工种招标和区域招标两种形式,向社会培训机构开放,培训合格以后集中安置,尝试运营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成果的服务机制。

(2)建立直补个人、企业和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依托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推行政府补贴培训实名制管理,探索建立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的政府补贴方式。将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与培训成本、培训工种紧缺程度、技能等级和就业效果挂钩,引导职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3)完善与职业培训配套的鉴定补贴办法。将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人群扩大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士官),职业(工种)扩大到国家已颁布职业标准的所有职业(工种),由财政部门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予以补贴,加强监管,杜绝虚报冒领的假培训。

三、跟进职业技能培训购买服务框架体系的辅助工作

根据就业需要和国家职业标准,推行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关键,除了加强成果考核、 实行终生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要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培训内容。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发布培训信息,动员组织辖区内的劳动者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结合产业发展对后备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定向培训,提升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对企业职工,结合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带徒、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退役士兵(士官)和高校毕业生,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

1、强化职业培训的能力建设

整合各类职业培训资源,重点建设一批职业培训和鉴定示范机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职业培训能力。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依托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体化教师,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和深入企业实践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等,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参训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开展 “首席技师培养计划”、“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等。同时还要根据职业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加强职业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

2、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管机制

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通过公开公正的认定方式,选择优质的培训资源承担政府补贴性培训任务,并切实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首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严格规范职业培训机构的设立、审批,并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适时调整职业培训机构准入门槛。对新申请举办职业培训的机构,应组织专家对其办学资金、设施设备、教学场地、教学计划大纲、师资状况等进行论证、实地考察和办学水平评估。其次,严格规范职业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和收费行为,督促职业培训机构严格执行招生广告备案和收费公示规定,按照相关部门审核备案后的招生简章和收费标准如实进行招生宣传和收费公示。同时还要强化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设立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保证金制度、办学水平考评制度和定期检查评估制度, 促进职业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3、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成果检验机制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既为劳动者提供技能鉴定服务,也是对职业培训成果的检验,要把参训人员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作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重要评价依据,作为享受政府补贴的重要前提条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完善社会化评价制度,改革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推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统一鉴定模式,积极推进农民工专项能力考核。针对培训项目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鉴定需求,确保职业培训质量,使技能培训的购买服务真正落地。

4、落实补贴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职业技能培训的购买服务方式是多样化的,政策性补贴就是调动培训机构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完善创业培训与项目开发、咨询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跟踪扶持相结合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创业培训(实训)补贴支付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成效挂钩的绩效考核办法,不断提高创业培训质量和创业成功率,在补贴政策的刺激下,做大做强职业培训与就业市场。

5、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协调校企之间的用工供需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劳动者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培训项目,帮助劳动者顺利实现就业。政府职能部门还要主动为各类劳动者提供优质及时的职业培训政策和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引导经培训的新成长技能劳动者到区域内企业就业,组织职业院校毕业生自行到区域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凡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给予培训学校职业介绍费补贴,给予毕业生个人一次性学杂费补贴;职业院校学生到区域内工业园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半年以上的,除购买工伤保险外,还应给予一定的实习(实训) 补贴。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要成为校企之间的联络员,及时发布岗位需求和培训信息,吸引辖区内的劳动者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辖区内劳动者就业。

摘要: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一直是一个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排除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提高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就成为用工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之间如何有效衔接、高效对接职业技能培训,拉动就业服务区域经济,采用购买式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或可成为一条蹊径。本文旨在探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购买服务框架体系的可行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技能,培训,购买,框架

参考文献

职业技能体系 篇11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应用型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34-01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极大地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对传统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等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构建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

一、树立实践导向型教育观念,确定符合职业技能大赛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重心的实践导向型教育观念,确定以岗位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资格证为必须条件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符合职业技能大赛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案

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目设置紧扣行业领域,是当前企业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技能需求导向,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应根据大赛的赛项和就业需求进行。

1.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往往是模拟真实工作情境,要求参赛学生按照工作情境完成大赛项目,因此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内容应以“项目和任务为驱动”的“情境教学”设计,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突出技能为原则,侧重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为导向”就技能与知识融入“情境教学”,使之与职业技能大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及重点。

2.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过程设计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参赛学生按照赛项设置的工作情境完成大赛项目,是实施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即在创设的情境中,以学生自己为主体,自己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过程应符合“项目和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创设工作情境,设定任务目标,为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一般有五个步骤:布置任务、制定计划、任务实施、检查阶段、评价总结。

3.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职业技能大赛极大的检验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不仅服务于“项目和任务为驱动”的教学,也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强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融合职业技能大赛工作模式,让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评价设计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选自于企业生产,大赛作品不仅体现创新思想,还注重成本效益及操作规范、环保理念,既评价个人表现,又评价集体成果。因此在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评价中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还应注重量化考核与模糊能力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评相结合、学生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

三、围绕以人为本,建立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保障

1.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委及指导教师均由企业、行业专家、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组成,既有专职的,又有兼职的。因此,鼓励专职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兼职,主动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到学校兼课,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利用教育资源,建立兼职教师库,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及到企业顶岗实践,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2.建立保障有力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通過成立有职业技能大赛经历的评委、指导教师、校企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等进行审定;院校教学督导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监管工作;系部实践教学部门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计划、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等;院校技能训练中心则抓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初期安排、中期开展检查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技能鉴定工作;职业技能竞赛指导工作组则往往有上述各部工作人员兼任,提供极大的指导协调和有力保障。

四、结论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在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竞赛各院校之间有机会开展有针对性、专业性、集中性的学习交流活动,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个认知的平台,各校可以一睹同类院校的技能风采与教学成果,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取长补短。同时又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发展动态,对人才培养上确定准确的目标。大赛对学校的指导教师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集中训练学生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专业技能水平的绝好机会,对于自身而言也是一次查漏补缺的最佳时机,构建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根本途径,最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房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2]邱青青.职业技能竞赛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3.

[3]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4]葛新旗,周虹.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

职业技能体系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以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 评价标准不具科学性

此前, 教师评价的标准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价值, 所以评价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搞形式主义, 敷衍了事;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泄私愤的好机会, 把“得罪”自己的教师评得一无是处。同样, 教师也对此褒贬不一。所以, 这种评价标准没有从客观上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 不具有科学性, 最终只会流于形式。

(二) 评价结果不具发展性

按照这种评价标准评价出的结果, 容易形成给教师排出名次, 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产生消极的一面。而没课或者课少的教师的评价结果让其看不清自己存在的缺点。所以, 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二、重构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因此,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十分重大。

(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需求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 科学合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保障。

(二)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教师健康发展, 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特别是行业、企业评价意见,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倡导教师个性化教学

把控制评价活动和评价过程的主动权交给教师本人, 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 鼓励教师展示自己个性化的工作和成果。

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我院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由“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五个子系统构成, 变抽象为具体。同时将突出贡献、严重违反师德规范和重大事故纳入指标体系, 增设了“加分”和“一票否决”的项目。

(一) 职业观念

其一, 爱岗敬业。即忠于教育事业, 敬业求真。其二, 为人师表。即以身作则, 尊重他人, 身正为范。其三, 关爱学生。即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 师生交心, 个别辅导。

(二) 职业情感

其一, 诚实守信。即表里如一, 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其二, 乐于奉献。即工作主动, 不计报酬;工作认真, 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乐于奉献。其三, 团结协作。即心向集体, 善于合作。

(三) 职业技能

其一, 开拓创新。即勇于探索,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重点、难点工作能进行突破、解决方面的创新思考;对于焦点性的问题能进行负责的思考, 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其二, 求知进取。即有进取心, 求知欲强, 以学定教, 常教常新。其三, 求真务实。即保时保质完成工作, 一丝不苟。

(四) 职业纪律

其一, 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努力工作。其二, 认真严谨。有尽职尽责、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精神;刻苦钻研、治学严谨。其三, 遵纪守法。遵守纪律, 创造性工作;廉洁自律, 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五) 职业作风

其一, 勤奋负责。即工作主动, 尽职尽责,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二, 办事公道。即教育公平, 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公正率直。其三, 宽和处事。即谈吐得体, 团结同事;荣誉利益不争不抢。

四、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实施

(一) 量化等级评价

以“月”为测评的基本时间单位, 以学期为终结性评价时间。“月评”每项的权重值的平均分值之和为每位教师学期分数。

(二) 量化等级确定

90分以上为“优秀”, 80—89分为“良好”, 60—79分为“及格”, 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三) 评价的主体操作

1.学生评价。以三级指标的分值为基础, 评价的权重为0.50。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同事评价。评价以三级指标分值为基础, 同事评价权重为0.10, 自我评价的权重为0.10。3.领导评价。领导评价以三级指标分值为基础, 评价权重为0.10。4.家长评价。家长评价以三级指标分值为基础, 评价权重为0.20。

上一篇:产蛋鸡常见多发病防治下一篇:SIP协议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