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抬高型心肌梗(精选7篇)
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篇1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危急的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及致残率。有效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挽救濒死心肌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治疗的关键环节。心肌梗死后2h,尤其是1h以内,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内实现心肌的再灌注,挽救的心肌数量和生命数量是最多的,2h内达到再灌注是STEMI治疗的关键。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尽早施行急诊PCI可以使STEMI患者病死率至少降低25%以上,但是有相当STEMI患者首次就诊的医院并没有实施急诊PCI的条件,对这部分患者尽早转运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急诊PCI。到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后,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已经超过20min。超过美国心脏协会(AHA)或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批南推荐的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小于90~120min的建议。随着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增加,急诊PCI带来的降低死亡绝对危险的获益明显减少,每延误10min,获益减少1%,当PCI相关的时间延误长达62min时,患者的病死率与溶栓相当,超过62min,就降低病死率而言,PCI带来的获益不及溶栓。单独强调进行转运可能会丧失溶栓的最佳时机,从而失去溶栓带来的获益。
1、溶栓后PCI的再认识:对于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溶栓是可以选择的方法之一。溶栓不再是STEMI治疗的终点,而是再灌注策略的起点,成为STEMI再灌注策略的一个启动部分。在不能开展急诊PCI的医院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溶栓后尽快转诊至PCI中心进行直接PCI,可以使患者比单纯溶栓治疗或等待溶栓失败后再转诊进行补救PCI获益更多,溶栓联合PCI可能成为STEMI发病后2h内无条件接受直接PCI患者最理想的治疗策略。
2、溶栓后早期PCI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是,溶栓后PCI的最优时间窗如何把握?在接受全量溶栓和普通肝素后1~3h内行PCI的STEMI患者,其30d病死率显著高于仅接受普通肝素行PCI的患者。
STEMI患者如不能在首次就诊后2h内行PCI (或75 岁以下的大面积前壁STEMI患者不能在90min内接受PCI),则需立即溶栓,然后转运至可行PCI的医疗机构,在首次就诊后3~24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
3、近年有大量研究表明,溶栓后早期PCI作为上述特定情况下急诊PCI的替代策略给STEMI患者带来了益处。那么溶栓后早期PCI是否可以完全替代急诊直接PCI呢?
目前对于溶栓后早期PCI治疗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溶栓后PCI的最佳时间窗,最佳的溶栓及辅助药物治疗方案,溶栓后早期PCI与直接PCI的优劣等,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回答。再灌注的获益程度首先取决于时间,无论采取的方式如何,快速、持续、尽早地恢复梗死区域的动脉血供对于减少心肌损伤、改善临床预后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溶栓可以补偿PCI相关的时间延误,为患者赢得早期持续再灌注的时间,而PCI可以提高再灌注成功率和持续再通率,弥补溶栓治疗成功率不高及再闭塞率较高的不足。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尽早溶栓与早期PCI可以达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实现较为理想的优化的早期再灌注,为STEMI患者带来益处,值得广泛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2010年诊治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98例,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42~79岁,均符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42~79岁,平均64.7岁,病情严重程度:低危11例,中危28例,高危1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3~78岁,平均64.3素,病情严重程度:低危10例,中危29例,高危1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差异今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用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均于入选后72 h内接受早期PCI治疗。
1.3 观察指征
治疗前后分别做12导联心电图一次。有心绞痛发作时,即刻做12导心电图检查,症状缓解后复查心电图。记录每位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情况,测量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及T波变化情况,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血糖等的变化等。参考文献[1]判定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注: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血糖均无特殊变化。两组病例在用药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治疗组出血发生率为2%。
3 讨论
非ST段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以冠脉斑块裂隙、糜烂和 (或) 破裂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继而使斑块表面黏附、活化和聚集,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血栓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的早期介入治疗由于术中损伤内皮,使内皮下胶原暴露,促使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增加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的危险。替罗非班通过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序列占据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交联位点,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2]。可减少病变部位血栓负荷,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改善内皮功能,有效防止、减轻远端微循环栓塞,增加形迹灌注,岁小心肌无再流区域及梗死面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3]。本结果表明:非ST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前72 h应用替罗非班可未见出血并发症的增加还有所下降,及减少病死率,能显著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说明非ST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术前一贯用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本文见于参考病例有限,时间较短,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实验证明。
参考文献
[1]陈可冀.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311-318.
[2]Ivandic BT.Tirifiban optimizes platelet inhibition for immediat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tion in highrisk acute coronary sydromes.Thromb Haemost, 2008, 100 (4) 648-654.
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法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普通急救车接诊的STEMI 52例患者设为普通救护车组, 其中男38例, 女14例, 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62.28岁;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移动ICU接诊的STEMI患者43例设为移动ICU组, 其中男31例, 女12例, 年龄58~76岁, 平均年龄64.35岁。实施院前急救的患者均符合STEMI的诊断: (1) cTn>99th正常参考值上限 (ULN) 或CK-MB>99thULN; (2) 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 (3) 伴有下列情况之一或以上者:持续性缺血性胸痛, 超声心动图显示节段性室壁活动异常, 冠状动脉造影异常[1]。两组患者在救护车上均完成TIMI危险评分及抽血, 返回医院后立即将血液标本送入急诊POCT完善cTnI、CK-MB及肌红蛋白检测。
1.2 设备
普通救护车组设备:吸氧设备、生理盐水及常规急救药品, 出诊医师为轮转医师或定科初级医师, 平均出诊时间 (20.2±4.5) min, 平均TIMI危险评分9.14分, 接回患者交给急诊科处理, 在急诊科完善12导联心电图, 同时请心内科会诊拟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移动ICU组设备:Pulmonetic LTV-1000型呼吸机 (Pulmonetic公司, 美国) 、心电监护仪 (GETINGE公司, 瑞典) 、美敦力LifePak20型除颤监护仪 (美敦力菲康公司, 美国) 、挪度电动吸引器 (挪度公司, 美国) 、萨勃心肺复苏仪 (密歇根公司, 美国) 、奥生心电图机 (深圳市奥生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 、双通道微量注射泵 (北京鑫禾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 、移动通信系统、STEMI院前急救包 (内含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替格瑞洛) , 出诊医师为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 平均出诊时间 (19.8±5.3) min, 平均TIMI危险评分9.58分, 接诊患者后立即完善12导联心电图, 通过微信将图片传入我院胸痛中心, 中心医师立即做出判断, 如考虑STEMI立即启用STEMI院前急救包, 给予阿司匹林负荷量300mg、阿托伐他汀40mg、替格瑞洛180mg口服, 在移动ICU上完成谈话签字, 同时启动介入室, 患者不经急诊科直接进入介入室。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TIMI危险评分、FMC-to-B时间、D-to-B时间、院内病死率。TIMI危险评分包括[2]: (1) 年龄65~74岁/>75岁 (2/3分) ; (2) 收缩压<100mmHg (1mmHg=0.133kPa) (3分) ; (3) 心率>100次/min (2分) ; (4) 心功能 (killip) Ⅱ~Ⅳ级 (2分) ; (5) 前壁ST段抬高 (1分) ; (6) 糖尿病/高血压/心绞痛病史 (1分) ; (7) 性别为女性 (1分) ; (8) 发病至再灌注时间>4h (1分) 。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成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移动ICU组与普通救护车组接回STEMI患者在年龄、性别及TIMI危险评分系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移动ICU组接回STEMI患者在FMC-to-B时间、D-to-B时间、院内死亡率方面低于普通救护车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疾病, 发病急、死亡率高, 众所周知“时间就是心肌”, 如何缩短FMC-to-B时间及D-to-B时间, 开通“罪犯血管”挽救坏死心肌是院前急救医师要面对的问题, 通过本文可以了解移动ICU组在转运ST段抬高型心梗TIMI危险评分高分组患者可缩短FMC-to-B时间及D-to-B时间, 降低病死率。分析原因如下: (1) 参与移动ICU院前急救的医师均具备中高级职称, 能识别急性心梗各种类型的心电图, 能够熟悉应用各种急救药品, 能给予正确的治疗, 而普通救护车组的院前急救医师为轮转医师或定科初级医师, 因为工作年限短, 所以对常见的急性心梗心电图判断不如移动ICU组的院前急救医师, 通过本文结果提示应加强对轮转医师和定科初级医师心电图的培训, 要求其能掌握各种常见多发的心电图, 同时也证实了院前急救医师早期识别能提高STEMI的生存率[3]。 (2) 移动ICU车载设备是按照2010年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要求所配置, 通过应用移动ICU院前急救已将STEM急救工作前移至患者家庭, 利用回院途中时间, 完善了相关检查及谈话, 患者病情信息在患者未到医院就已经到达医院, 通过微信平台, 患者可以得到心血管专科支持, 使STEM患者从现场到医院的过程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缩短了FMC-to-B时间, 通过移动ICU车载设备的使用, 能快速识别STEMI病情变化的早期表现, 给予有利的呼吸及循环支持。本文证明了使用移动ICU能缩短FMC-to-B时间, 挽救濒死心肌。 (3) 已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4], 本文发现普通救护车组患者在FMC-to-B时间及D-to-B时间均有延迟, 导致患者病死率上升, 移动ICU组则把院前急救治疗时间纳入整个STEM救治时间, 通过在救护车上完成心电图, 传输心电图到胸痛中心, 心血管专科支持, 在车上完成一系列相关检查治疗, 缩短了患者入院后D-to-B时间, 为尽早开通“罪犯血管”争取时间, 从而能更好地挽救受损心肌。
注:*为t值, 余为χ2值。
综上所述, 院前急救医师必须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能够早期识别STEM心电图, 熟悉掌握移动ICU车载设备, 正确使用各种急救药物, 熟悉STEM的院前及院内流程, 可以缩短STEM患者的FMC-to-B时间及D-to-B时间, 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探讨移动ICU在院前急救ST段抬高型心梗 (STEMI) 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按随机数字法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普通急救车接诊的STEMI 52例患者设为普通救护车组,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移动ICU接诊的STEMI 43例患者设为移动ICU组, 将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主要指标为TIMI危险评分系统、FMC-to-B时间 (首次医疗接触到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球囊扩张时间) 、D-to-B时间 (患者进入医院的大门到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球囊扩张时间) 、院内死亡率。结果:移动ICU组与普通救护车组接回STEMI患者在TIMI危险评分系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移动ICU组在FMC-to-B时间、D-to-B时间、院内死亡率方面低于普通救护车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移动ICU组在转运ST段抬高型心梗TIMI危险评分高分组患者可缩短FMC-to-B时间及D-to-B时间,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移动ICU,ST段抬高型心梗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 (4) :397-404.
[2]赵明中, 胡大一, 李文恒, 等.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危险评分系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后远期预后的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增刊1) :151-154.
[3]肖梅, 殷斌, 申晓惠.院前早期识别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缩短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8) :1044-1045.
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门诊及住院部3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5], 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心肺疾病、肝肾疾病以及血液病、溶栓禁忌证等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8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男9例, 女9例;年龄36岁~76岁, 平均年龄 (53.4±7.3) 岁。对照组患者男8例, 女10例;年龄34岁~78岁, 平均年龄 (54.4±7.4)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按照尿激酶2.0万U/kg最大150.0万U加入到100 m L生理盐水中, 0.5 h内滴完, 2.0 h后予以患者0.6 m L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每天2次, 共7 d。试验组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先给予患者5 000 U肝素推注;随后使用阿替普酶50 mg中的8 mg静脉推注, 1 min~2 min内完成, 剩余42 mg在9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然后再给予肝素800~1 000 U/h泵入, 持续48 h, 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6 m L皮下注射, 每天2次, 共7 d。2组患者均为6 h内给予溶栓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2组患者经治疗以后进行疗效评价, 评定标准为无效、有效、显效。显效:患者胸痛、心律失常等症状消失, 心电图以及相关检查除了遗留异常Q波外, 其余显示正常, 患者恢复健康;有效:治疗后患者胸闷、心律失常等症状基本消失, 心电图以及相关检查基本稳定, 血清酶恢复正常, 仍遗留有Q波与T波改变;无效:患者胸闷、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冠状动脉再通评定标准: (1) 胸部疼痛或者胸闷感仍在溶栓后2 h; (2) 心电图检查溶栓后2 h内显示有心律失常出现; (3) 心电图检查溶栓后2 h内抬高ST段回降>5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显著比对照组高。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试验组再通率为88.89% (16/18) , 对照组再通率为61.11% (11/18) , 试验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07, P<0.05) 。
2.3 2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 试验组显著比对照组低。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上升,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以及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坏死, 多发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目前, 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我国各大医院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方法[7]。
有关研究显示[8], 阿替普酶是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药物。阿替普酶可以通过其含有的赖氨酸残基和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结合, 可进一步选择性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 使其转变成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凝胶。人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是相互依存、密切相联的, 当机体一旦出现凝血反应, 几乎同时激活了纤溶系统, 使得患者体内多余的血栓移去, 阿替普酶对于纤溶酶原具有选择性的激活能力, 可以再通阻塞的动脉。本文研究发现,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恢复。2组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提升动脉再通率。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可降低并发症率, 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予以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提高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 改善症状, 且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 是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良好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门诊及住院部3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将患者随机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试验组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组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及总并发症率比较, 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且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静脉溶栓,阿替普酶,疗效
参考文献
[1]帅锋利, 宋剑琼, 苏代泉, 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0例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 2011, 17 (12) :72-73.
[2]李翠萍, 李名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93例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4 (z1) :176.
[3]伏继伟.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8) :186-187.
[4]胡东旭.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7) :109-110.
[5]陈国琴, 史丹君.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4, 5 (1) :177-178.
[6]刘广军.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 (36) :24-25.
[7]赵立国.阿替普酶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11 (19) :58-60.
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7月我院收治的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48例, 女27例;年龄39~74 (54.82±6.17)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关于STEMI的诊断标准, 且STEMI时间>24 h, 并已排除中重度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选取同时期非糖尿病的STEMI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5例, 女30例, 年龄41~73 (53.65±5.88) 岁。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择期PCI治疗, 术前阿司匹林300 mg负荷和氯吡格雷300 mg或替格瑞洛180mg负荷。经桡动脉为冠状动脉造影入路, 采用Judksin法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然后对靶病变行血运重建术。手术成功的标准:术后患者血管腔残余狭窄<30%, 且获得TIMI血流3级。术后, 复查肌钙蛋白I、心电图, 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或替格瑞洛180mg/d、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降糖药物和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
观察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所有患者自术后起均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 分别在1、3、6、12个月至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 详细询问和记录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支架内再狭窄 (因缺血再次行介入治疗) 、死亡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组年龄、性别组成、高血压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血肌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观察组既往PCI史、高脂血症史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血管病变及支架植入
2组患者PCI手术成功率均为100%, 但观察组病变血管支数、置入支架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PCI治疗及随访结果
观察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率, 随访期间心绞痛复发率和再发心肌梗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组患者术后因再发缺血性胸痛行冠脉造影示支架内再狭窄行PCI病例数、术后病死率差异不显著 (P>0.05) 见表3。
3 讨论
有证据表明, 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心肌梗死, 病变多表现为多支、弥漫、闭塞性改变[4]。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病变血管平均为 (3.02±1.31) 支, 明显多于对照组的 (1.98±0.87) 支 (P<0.05) 。目前, PCI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之一, 具有创伤小、不开胸、疗效确切等优势, 但由于糖尿病的多种病理特征, 使得糖尿病合并STEMI患者PCI术后疗效大打折扣。镐振选等[5]的研究显示, STEMI合并糖尿病的病死率是非糖尿病的2倍;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低, 就诊较晚, 同时合并多支病变, 坏死心肌面积大, 并发症多, 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高。本研究中观察组PCI术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 随访期间心绞痛复发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PCI术后冠脉事件 (心绞痛和再梗) 发生率高, 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 造成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促发血小板聚集、激活生长因子、促进平滑肌细胞和炎性细胞增殖、脂质代谢紊乱, 从而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造成急性冠脉事件[6]。
综上所述, 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PCI治疗的预后较非糖尿病的STEMI患者差, 严格掌握PCI治疗适应证, 积极给予健康宣教, 按冠心病二级预防同时使血糖达标, 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EMI) 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7月医院收治的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时期非糖尿病合并STEMI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 均给予择期PCI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高血压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血肌酐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观察组既往PCI史、高脂血症史高于对照组 (P<0.05) , 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PCI术中病变血管支数、植入支架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PCI治疗后, 观察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率, 随访期间心绞痛复发率和再发心肌梗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但术后因再狭窄行PCI病例数、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结论 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PCI治疗的预后较非糖尿病的STEMI患者差, 严格掌握PCI治疗治疗适应证, 按冠心病二级预防和血糖有效达标对改善预后有帮助。
关键词:经皮冠脉介入术,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预后
参考文献
[1]赵向东, 卢海龙, 连美玲, 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35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 (4) :413-415.
[2]曹禺, 贾绍斌, 董晓亮, 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238例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 18 (1) :35-38.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 (8) :675-690.
[4]王上, 徐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J].山东医药, 2008, 48 (32) :112-113.
[5]镐振选, 刘洋, 王丹利, 等.入院血糖对经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价值的Meta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5, 31 (5) :491-496.
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篇6
目前肌钙蛋白T(troponin T,c TnT)是国际公认的诊断STEMI的心肌坏死标志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已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金标准[4,5]。近年的研究发现,cTnT定量在临床工作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危险分层和预后提供了很大价值[6,7]。c TnT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已被证实,但c TnT定量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研究较少。本文以c TnT定量为观测指标,通过选择性冠脉造影计算不同狭窄程度的病变血管数目评估病变严重程度,探讨STEMI患者c TnT定量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胸痛持续30 min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 mv,胸前导联≥0.2mv;(3)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异常升高。本组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82例明确诊断的STEMI患者,入选标准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心肌缺血的症状、心电图的动态演变以及心肌生化标志物升高。各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1.2 方法
各组均进行c TnT、CK-MB的测定。三组STEMI患者于胸痛发作(20.5±3.5)h分别抽取周围静脉血测定c TnT和CK-MB水平,其中c TnT测定使用罗氏公司化学发光分析仪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法,试剂购自罗氏公司,正常参考值0~0.1 ng/mL;CK-MB测定使用日立公司HITACH 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抑制法,试剂购于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常参考值0~5.0 ng/mL。STEMI患者心梗后14 d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经桡或股动脉法及多体位投照,以通用法估测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其大分支狭窄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数据的比较依据资料的性质,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肌钙蛋白T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三组STE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发现,A组超过75%闭塞的为29支,B组超过75%闭塞的为50支,C组超过75%闭塞的为71支。三组超过75%闭塞支数中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5),详见表2。
各组心肌酶检测值比较c TnT三组检测值中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5);而CK-MB检测值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B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注:1)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c TnT定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TEMI患者c TnT定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较高(OR:26.156,95%CI:0.67-402.0,P<0.001)。
3 讨论
ACS是临床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和较为严重的疾病,其中STEMI患者急性期病情重,变化快,危险性高,早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判断心肌坏死量,可以对患者下一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等介入治疗治疗风险、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8]。近年来研究发现,以AST、LDH、HBDH以及CK等心肌酶为心肌病变早期诊断的传统指标缺乏组织特异性[9,10,11],已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首要检测方法,CK-MB在目前心脏损伤的标识物中出现的相对最早而得以继续保留,本研究选用其作为早期诊断及判断STEMI患者的对照指标。CTnT是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在血中的半衰期约为数小时,肌钙蛋白是肌肉组织收缩的调节蛋白,它含有3个亚型:快反应型、慢反应型和心肌肌钙蛋白,在检测急性心梗的经典指标中特异性最高[12]。c TnT在胸痛3 h后即可测得,便于早期发现STEMI[13],心电图中无典型心肌梗死的演变,c TnT即可反映心肌早期缺血、缺氧,尤其心肌微梗死可作为临床上高危患者的早期筛选[14],以利于临床医生的重视及重点监护,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研究结果还显示c Tn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心肌酶五项生化指标的阳性率[15],因而c TnT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与肌钙蛋白I相比,临床检测结果更稳定,临床应用可比性及可操作性更强,因而近年来运用越来越广泛[16,17]。
研究对冠状动脉造影后各组不同狭窄程度的病变血管数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c TnT定量在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c TnT越高,心肌坏死范围越大,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似[11,18]。而心肌坏死范围对患者病情的危险分层、患者的预后、血运重建效果起到决定性意义,尤其在没有PET等存活心肌检测手段的医院可对CABG或PCI的患者术前存活心肌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进一步分析结果c TnT定量在各组中有明显的差异,考虑与病变血管供血范围、狭窄程度、是否合并多支血管严重病变、侧支循环的建立等情况有关。此外,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在病变血管完全闭塞或功能性闭塞时合并其它血管重度狭窄(狭窄>75%),急性期不能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导致大面积心肌缺血坏死,cTnT明显升高。CK-MB在STEMI中阳性诊断率也很高,而且随着病变支数增加其数值也随之增加,但各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因而在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较差。可能与CK-MB在心肌中特异性较差,尚存在于骨骼肌等其他组织中有关;此外,CK-MB易受溶血标本的影响,出现系统误差,结果不稳定。
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3月于我院接受急诊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共312例,其中入院前合并心脏骤停的患者(心脏骤停组)共27例,无合并心脏骤停的患者(无心脏骤停组)285例。STEMI定义为胸痛持续30min以上,伴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1mm。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及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动过缓、心室停顿等)。
1.2 治疗方法
心脏骤停组27例患者均接受120急救人员院外心肺复苏。其中18例行电复律,5例行气管插管。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胺碘酮、阿托品等)。血压低于90/60mmHg时应用多巴胺,并补液。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和血压监测,纠正低血压和心律失常。术前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300mg抗血小板,术中予100U/kg普通肝素。按常规方法行PCI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术后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mL,术中出现心率减慢时安装临时起搏器,出现心源性休克或持续低血压时予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予替罗非班0.15μg .kg-1.min-1静滴24h(消化道出血或卒中除外)。所有患者均植入药物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
1.3 观察指标
记录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事件(近期预后):总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发生率;以及随访记录PCI术后一年的总病死率、再次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心脏骤停组与无心脏骤停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近1个月心绞痛既往心梗、PCI术史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事件
住院期间,心脏骤停组的总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脏骤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随访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事件
PCI术后1年,心脏骤停组的总病死率、再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无心脏骤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心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心肌梗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生于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脏骤停。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STEMI的发生率不高,有研究显示为4%~6%之间[3,4],但该类患者的预后极差,即使及时溶栓治疗其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仍高达80%以上[5,6],如何有效地降低该类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经皮急诊PCI术是快速、持久地开通相关梗死冠状动脉的一种疗效确切的抢救措施,能及时实现心肌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而有研究显示心源性休克是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STEMI患者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7],因此,急诊PCI通过快速血液重建挽救濒死心肌防治心源性休克,可实现降低该类患者病死率的目的。目前,PCI术是治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方法[8]。随着PCI技术的不断提高,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和血栓抽吸技术,以及应用G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降低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多项研究表明,急诊PCI治疗可使合并院前心脏骤停STEMI患者的病死率从80%下降至22%~62%[4,9,10]。本研究显示,接受急诊PCI治疗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STEMI患者的病死率为37.0%,证实了急诊PCI的有效性。住院期间,其总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脏骤停组,但1年后随访其总病死率、再次心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无合并心脏骤停组无显著差异。
总之,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而急诊PCI能有效降低其病死率、改善长期预后,是一项值得肯定和进一步推广使用的技术。
参考文献
[1]韩雅玲,邓捷,荆全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及对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6,34(6):483-486.
[2]GRAVES J R,HERLITZ J,BANG A,et al.Survivors of out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their prognosis,longevity and func-tional status[J].Resuscitation,1997,35(2):117-121.
[3]FISCHER M,FISCHER N J,SCHUTTLER J.One-year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Bonn city:outcomereport according to the'Utstein style'[J].Resuscitation,1997,33(3):233-243.
[4]LETTIERI C,SAVONTTTO S,DE SERVI S,et al.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out-of-hospitalcardiac arrest:early and medium-term outcome[J].Am HeartJ,2009,157(3):569-575.
[5]SPOHR F,ARNTZ H R,BLUHMKI E,et al.Internationalmulticentre trial protocol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tenecteplase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with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the Thrombolysis in Car-diac Arrest(TROICA)Study[J].Eur J Clin Invest,2005,35(5):315-323.
[6]STADLBAUER K H,KRISMER A C,ARNTZ H R,et al.Effects of thrombolysis during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Am J Cardiol,2006,97(3):305-308.
[7]GAROT P,LEFEVRE T,ELTCHANINOFF H,et al.Six-month outcome of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resuscitated patients after cardiac arrest complicating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7,115(11):1354-1362.
[8]刘振宇,张抒扬,沈珠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8,10(7):87-89.
[9]GAROT P,LEFEVRE T,ELTCHANINOFF H,et al.Six-month outcome of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resuscitated patients after cardiac arrest complicating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7,115(11):1354-136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推荐阅读:
急性ST段抬高型12-11
急性非ST段抬高型07-0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12
急性ST段心肌梗死10-02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05-26
早期抬高09-05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09-06
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06-07
心肌应变07-21
心肌组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