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蚀研究

2024-10-04

磨蚀研究(精选10篇)

磨蚀研究 篇1

目前, 我国大学开展英语教学都是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 等到学生毕业, 学生已经停止学习英语至少一至两年. 面对考验或者找工作这些现实情形涉及使用英语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退化, 也就是语言能力的自然磨蚀。为了应对减少再次学习语言后磨蚀情况造成的不良影响, 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干扰因素和检测方法等多方面, 以期能助力英语教学。

本研究是在我国经济、学术等方面对外交流不断增多, 对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具有有效性、时代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对英语语言习得者保持更高的语言技能, 将语言磨蚀程度降到最低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国外研究

外语磨蚀研究在国外是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兴起的, 主要由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语言成分分析和机制等三条主线组成。

(一) 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分析

在外语磨蚀研究领域, 我们通过实践总结了共七类可以导致学习者外语能力磨蚀的因素, 比如内在的自身受蚀时间长短、之前外语水平以及读写能力;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语言习得方式等。在这方面的成就虽然已颇为丰硕,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继续探究。主要体现在将影响因素隔离分析, 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等。更甚的是, 由于研究者往往站在主观的角度以自身需求划分标准, 不够客观公正, 使得研究成果就难以用于大众学习者。

(二) 外语受蚀语言成分分析

关于外语受蚀语言成分分析的国外研究, 总而言之, 主要集中在对词汇、语音等几个方面。其中, 词汇由于受语言磨蚀的程度在多数研究中很明显, 关于受蚀语言成分中的词汇成分的研究比较集中。就在过去的三十年, 国外有关词汇磨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致可分为词汇与其他语言成分的磨蚀差异对比和以词汇本体为研究对象, 探讨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两类。然而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因素分析过于单一, 且尚未勾勒出磨蚀词汇的综合群体特征等。

语言态度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对母语的记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是语言使用者群体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一系列价值观。说起到影响, 相关专家发现与政治、经济等因素相关的语言态度对语言磨蚀影响大。根据国外一份调查移居以色列的移民研究发现, 对母语磨蚀程度最高的是来自法语国家的移民。

(三) 外语磨蚀的机制

各国对语言磨蚀的研究都有不同的进展, 而且角度和样式多样。各种研究成果中比较突出假说之一, 就是“雅克布逊回归假说 (Jacobson Regression Hypothesis) ”。此假说认为受蚀者的语言能力出现退化时, 语言磨蚀呈现回归性特征, 越晚习得的越先被磨蚀, 反之同理。它拥有两个特点, 一是磨蚀顺序与习得顺势成反比, 另一个则是习得的语言在日常使用中频率高低、掌握的好坏决定了被磨蚀的速度快与慢。在1941 年和1980 年分别有了新的进展, 先是有Jacobson将“回归”引入失语症的研究, 后来又有Freed正式引入到语言磨蚀的研究, 并最终被命名为“雅克布逊回归现象”。随后的多年里, 一直有人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者们找到不同的语言对象和受试者对象在不同方面进行验证, 比如1989 年产出性词汇磨蚀研究的诞生;又有研究者以句法结构为研究对象找寻回归现象, 找到了几位学习德语的土耳其孩子, 证明发现他们的句法结构越基本则保持得越久;在亚洲, 也有语言磨蚀的回归现象的研究——1999 年开始的日语否定形式研究。

二、国内研究

语言磨蚀研究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 在语言教学、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领域。国外的研究成果很丰硕, 而我国国内却没有多少人关注, 成果更是寥寥无几。虽然最近几年有些学者开始探究这方面的研究, 借鉴国外的成果归纳和总结发表了文献, 但受主观性的影响, 并没有得到什么反响。国内有关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研究, 还鲜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成果。比如倪传斌得出的各项理论, 比如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因素是磨蚀前外语水平、决定因素是磨蚀时间、最原始的前提性动因是外语接触量等等, 都是基于国外文献的梳理和自己的见解综合而成的。我们的汉语言历史悠久更为复杂, 又要赶上与国外的步伐, 我们必须争取自主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外语磨蚀的特征、理论等, 也将有助于国外更好地分析汉语环境中英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 将外语词汇磨蚀实证研究推向全球化。

摘要:语言学习不仅包括获得的一面, 也包括磨蚀的一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英语语言磨蚀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分析, 从而给出在英语教学、语言再习得或语言传播过程中获得更高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语言,磨蚀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鸿娟.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分析“年龄小优势论”[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金晓兵, 倪传斌.外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J].外语学刊, 2011 (4) .

[3]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7 (1) .

磨蚀研究 篇2

【关键词】语言磨蚀 英语大纲词汇 外语教学 词汇记忆

一、引言

外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处于核心课程的地位,长期以来,英语课程能够带给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英语学习的效率较低,经常会出现投入的时间比收获的学习成果不成正比。目前,对于外语磨蚀的研究显示,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会面对这个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国内的相关研究却显得比较冷清。除了国内学者,如钟书能(2003)、蔡寒松(2004)、倪传斌(2006;2010)和金晓斌(2011)简介国外的相关研究并开展实验研究外,尚未收集到能从词汇教学角度,且基于外语磨蚀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外语教育基础阶段大纲词汇教学的相关文献。

二、研究对象

研究的受试对象是高三毕业生,一共124名学生。选择高三毕业生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他们已经学完高中英语大纲词汇内的3500个英语单词并且历经了多次复习,高考结束的两个半月时间内并没有继续高考之前相同程度的学习强度和学习时间,符合语言磨蚀的条件。第二,根据记忆活动的分类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高中毕业生们经过两个半月的英语学习空白期,短时记忆的知识已经开始遗忘,剩下的即是长时有效储存的知识,这是对他们进行英语词汇测试能相对比较准确的了解学生词汇知识储存的真实情况。

研究工具。第一,SPSS 19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包。第二,词汇测试卷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阶段的全部大纲词汇中的高频词共计3500个。第三,采用了Paribakht和 Wesche的《词汇知识量表》,该量表是词汇学中较权威的测试量表。

研究步骤。测试时间为8月中旬的一天,测试时间约30分钟,考试之前不允许预先看试卷,测试之后根据被试的回答把每个单词的回答分为四类:第一类A(提取失败);第二楼B(提取困难);第三楼C错误(提取失误);第四类D 正确(提取成功)。如果被试者选择的是D,则会出现两种情况,若给出的翻译正确答案就归入D,给出错误的翻译就归入C。

三、测试结果和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

1.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在全部回收的124份测试卷中,每一位被试者选择A的平均次数为3.02次,约占5%。选择C的平均次数为38.19次,占62%。从整体四个选项的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出,此次的词汇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常用的高频词汇并没有完全掌握,只是能够在记忆中提取出这一类词最常见的对应中文译文,对于词汇本身的多种词性及词汇常见的使用搭配,或是其他常用的中文翻译并不熟悉,对于很多已经学过的英语词汇的多种意思,在测试过程中出现,记忆模糊或是使用错误的现象。并没有达到学习后,英语作为学生能够使用的一门工具服务于工作,生活或是深造的目的。

2.受蚀词汇的特征因素分析。词汇是任何语言的基本组成因素之一,词汇是语言的载体。词汇以多种形式储存在人脑中,通过语言的输出来展示,通常以词库的形式存在于人脑,在人脑中属于动态组织系统。詞库分为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语音,词形,意义。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语言词汇的提取是必须历经的程序。英语词汇熟练掌握的标准则是,词汇提取时,速度快,能展示出提取词汇的多种词性,词义,甚至是语音,并且能配合语法规则加以使用。

四、外语词汇磨蚀的语言学表征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目前,已经被证实可能导致外语学习者对外语能力磨蚀的因素有:磨蚀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和读写能力,共七类。

教师在安排高中阶段大纲词汇的教学时,不仅需要考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需要考虑到词汇本身具有的特点。词汇磨蚀可以根据词汇的语言学表征分为四类:1.耐蚀词汇;2.易蚀词汇;3.半蚀词汇;4.全蚀词汇(李艳红,2008)。教师将大纲词汇分类整理,然后配合自身的教学理念或教学风格,针对不同类别的词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复习频率,这样可以提升词汇的教学的效果并延长学生的长效记忆。同时,教师应该有规律的分阶段强化学生的词汇记忆,定期测试学生词汇记忆的数量和词汇知识习得的程度,提升学生在磨蚀开始前的词汇学习水平,缩短磨蚀发生的时间,提高学生与英语接触的频率和时间。高中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社会阅历少,自控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外语习得方式做调查,对于不正确的外语习得方式及时给出反馈和调整,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词汇学习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地挑选一些时下高中生感兴趣的读写材料,或是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英语读写技能的培养,利用读写材料促进读写技能的提升,以综合实力的提升来缓解磨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倪传斌,刘治.基于外语”磨蚀”的教育学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

[2]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3]倪传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5):182.

外语磨蚀研究中的问题和对策 篇3

虽然语言 磨蚀现象 可以追溯 到16世纪 (Berko-Gleason, 1982) , 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 语言技能随时间而磨蚀的现象才引起现代语言学的注意。 早期 , 人们使用 语言磨蚀 (languageattrition) 、语言丢失 (language loss) 和语言转移 (language shift) 来指同一种现象。后来, 语言丢失被认为是一个总名称, 代表所有的语际接触结果 (contact outcome) , 包含语言迁移和语言磨蚀。语言迁移是指代间的、社团性的、宏观层面的语言丢失现象, 而语言磨蚀是指代内的、个体性的、微观层面的语言丢失现象[1][2]。到目前为止, 研究发现关于影响语言磨蚀现象的原则和因素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3][4]。在当今社会, 多语而不是单语占主导地位, 人们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学习掌握一门或者多门外语, 最苦恼的事情莫过于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的语言磨蚀, 甚至完全遗忘, 所以研究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外语磨蚀的过程和机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二、解释外语磨蚀的理论模式和主要研究发现

传统的语言习得理论用线性理论来解释语言习得过程[5], 即语言学习是一个按照时间顺序由易到难, 逐步提高的过程。语言学习者, 如果不受到一些语言或认知能力缺陷的影响, 都会以相似的速度和顺序习得语言。尽管这种说法对L1习得来说可能是正确的, 但对L2或者FL来说不正确。对二语习得的大量研究表明, 二语习得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 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它不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的简单叠加, 也不是简单孤立地从一种语言技能转到另外一种语言技能, 而是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 即“磨蚀”, 所以语言磨蚀作为语言习得的逆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6]。正如De Bot, Lowie和Verspoor (2007) 指出的, 语言学学科比如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 信息处理 理论 , 如竞争模 式 (theCompetition Model) 发现多种变量在语言磨蚀过程中起作用。这些变量不仅包括来自语言系统内部的和外部环境中的, 还包括个体性格特征。这些变量在不同的交际层面, 在建构意义层面, 在学习一种语言和多种语言层面相互作用, 这使得通过简单的线性功能预测最后语言磨蚀结果变得异常困难。

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理论而言, 动态系统理论 (Dynamic System Theory, DST) 更加注重一直不断发展的语言系统的构成。语言系统中各可变因素 (语音、语法、词汇等) 相互作用与影响, 并对整个语言系统产生影响。每个语言运用者都有一个独立的语言动态系统, 多个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动态系统构成一个更大的语言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不同语言运用者的语言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 人的语言经常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7]。

在Herdina和Jessner提出的多语制动态模式 (Dynamic Model of Multilingualism, DMM) 下, 多语系统下的语言发展具有质变性、可逆性、稳定性、复杂性、非线性和相互依赖性等特点。质变性指语言水平可能提高或下滑。这种质变是可逆性的, 即如果多花些时间和精力, 下滑的过程可能变为提高的过程;反之, 如果语言被忽视, 提高的过程可能变为下滑的过程。只要持续花费时间和努力保持语言能力的稳定, 这个系统也可能维持稳定。相应地, 多语语言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包括许多子系统。为了保持语言不被磨蚀, 就必须使用语言来交际刺激子系统[5]。

尽管外语磨蚀研究者建立了相当复杂的模式去解释多语言发展和退化的错综复杂过程, 但是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尽管研究者们注意到了语言磨蚀将会对不同的语言系统产生不一样的影响[5], 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想法。第二, 研究者们没有提到不同系统受磨蚀的顺序。第三, 研究者提出在多语中因为大量的语言需要保持和争夺“心理———交际系统”空间而容易受到磨蚀, 但是这种磨蚀模式仅能提供极少的理论支持。

另外一个解释磨蚀的理论是双语制神经语言学理论 (Neurolinguistic Theory of Biligualism, NTB) 和激活阈值 假说 (Activation Threshold Hypothesis, ATH) 。激活阈值假说的基础是对神经行为潜势的发现, 发现表明细胞必须达到关键阈值或激活水平后才能产生行为潜势[3]。每一个语言项目和系统都有激活阈值水平, 需要刺激去激活。较低的阈值水平需要的刺激少;较高的阈值水平需要的刺激较多。每一次激活会降低阈值, 然后阈值又慢慢升高, 直到下一次激活。为了使某一项目被选中, 这个项目的激活与它的竞争者的抑制是伴随的, 即竞争者的激活阈值升高。这样, 激活水平一直处于变化中, 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使用的频率。项目的识别是以外界的刺激为基础的, 比如视听信号, 因此, 相同项目的产出需要系统内的刺激。鉴于此, 一个人不能够说单词, 但仍可能识别和理解这个单词。这与FL的磨蚀发现是一致的, 即接受性技能比产出性技能更稳定, 不容易受磨蚀[8]。

ATH对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的意义在于集中使用或接触一门语言会降低激活阈值, 使这门语言使用起来更容易。然而, 使用者的其他语言被抑制了。结果, 一门语言长期不用导致阈值水平升高。这一问题首先影响陈述性知识 (词汇) , 然后影响程序性知识 (如语法规则) , 导致动态的干扰, 另一种语言的语法可能被用来产生受蚀语言的话语。根据ATH, 缺乏足够运用会使一门语言受到磨蚀, 磨蚀是长期缺乏刺激的结果。

ATH对语言磨蚀的影响建立在单个项目的使用频率上, 而回归假说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19世纪80年代, Ribot提出回归假说, 即最近学习的语言内容, 最容易遗忘这一假说。后来被Freud广泛应用在失语症研究中。最后雅克布逊 (Jakobson) 于1968年将它引入失语症中语音磨蚀的研究。后来此假说被称做雅克布逊回归理论, 即语言的磨蚀顺序与语言习得顺序正好相反:最先学习的最容易记住, 最后学习的先磨蚀。此回归现象的理论核心是, 最后获得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融入到已习得的语言知识架构中, 所以最早被磨蚀。最早学习的语言能力已牢牢嵌入语言知识架构, 所以保持得最久。

以上讨论的理论和模式主要依赖于语言系统的结构和语言习得的深层模式。国内外语语言磨蚀实证研究证实了影响磨蚀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学习者年龄、受蚀前英语水平、态度和动机, 外在因素主要指受蚀时间、语言接触和语言使用频率等。年龄是影响磨蚀的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年龄对外语磨蚀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成人与儿童的区别, 而且表现在儿童和儿童之间的差异。儿童的外语磨蚀比成人快, 儿童中年幼的比年长的外语磨蚀快[9]。磨蚀前的英语水平也是影响外语磨蚀的重要因素, 英语水平越高语言磨蚀越小。与目的语的接触是影响语言磨蚀的又一重要因素, 接触频率越高, 磨蚀越少。一般而言, 语言使用者如果在语言学习结束后不再接触或很少接触目的语, 就会发生目的语的磨蚀, 而增加与目的语的接触则会抑制或减少磨蚀[10]。还有一个影响磨蚀的因素是类型相似性。Weltens在研究中发现受蚀语如果在结构特征上与第一语言差别很大将会导致磨蚀程度增加。反之, 如果两种语言结构相似, 磨蚀程度就会减少, 即母语与外语类型和语用上的相似性有助于外语能力的保持, 而两者的差异容易导致干扰和磨蚀。

三、外语磨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和不足之处

外语磨蚀研究面临许多挑战性的方法论问题, 包括设立磨蚀分界线和运用合适的方法去探讨磨蚀。分界线问题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存在。正如Anderson提到的:“我们需要知道正常的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某一语言特征以便能知道它是否受到了磨蚀”。即使在L1磨蚀研究中, 这个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4]。理想的解决办法是使用纵深研究设计。这种方法允许建立分界线, 这样可以避免混淆“真正的磨蚀”和“习得失败”[11]。然而, 纵深研究方法也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 很难找到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 而且要保证几年, 甚至几十年后仍能够再次参加研究测试。第二, 在每一测试部分将给参与者提供磨蚀中的语言输入和训练, 这样可能会影响纵深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语言磨蚀研究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测试方法和任务的多元化。这些测试方法包括基于一套图片的讲故事方法、自由话语记录、经典听力和阅读测试和特别设计的口语测试。Schmid指出缺乏框架的研究设计和分析与研究者通常依赖单一数据的事实相结合是磨蚀研究中的主要不足。Schmid建议正式任务、自由言语和自我评估相结合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多模态数据, 使调查和研究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这种标准化的方法也能使不同的研究之间具有可比性, 从而使将来研究的复制更有意义。

四、结语

本文尝试对外语磨蚀领域的研究和主要发现进行梳理和总结, 也指出了磨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鉴于磨蚀现象的多维性和复杂性特点, 磨蚀研究最好综合运用多种数据收集技术, 而不是依赖单一数据。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图片命名任务 (PNT) 、事件相关电位 (ERPs) 和眼球追踪 (Eye-traching) 等技术在二语习得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但目前在外语磨蚀研究方面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今后这些技术也许会从整体上为进一步理解外语磨蚀者的语言处理机制、词汇理解、词汇提取和多语思维的组织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De Bot, K., &Weltens, B.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15) .

[2]Hansen, L.Language attrition:The fate of the start.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1) .

[3]Paradis, M.L1 attrition features predicted by a neurolinguistic theory of bilingualism.In B.K?pke, M.S.Schmid, M.Keijzer, &S.Dostert (Eds.) .Languageattrition:Theoreticalperspective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

[4]Schmid, M.S.Language attr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5]Herdina, P.&Jessner, U.A dynamic model of multilingualism:Perspectives of change in psycholinguistic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2.

[6]辛廷廷.动态系统理论在语言磨蚀领域的应用.文学教育, 2012 (9) .

[7]李方芳, 关丽娟.语言磨蚀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 .

[8]Bahrick, B.P.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4a, 68 (2) .

[9]窦玮.基于语言磨蚀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教学实践研究, 2010 (9) .

[10]王湘云.论语言磨蚀机制与模式.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磨蚀研究 篇4

【关键词】英语教育 教学策略 终身学习

1.语言磨蚀与英语教育的研究背景

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聚焦的重点,在整个教育领域同样占有一定的地位,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外语教学改革多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多次加大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英语教学或是其他语种的教学甚至超过了母语学习的时间,并且有很多重要課程开始采用英语授课的形式来刺激学生在课余时间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虽然,长久以来,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均在外语的教和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其真正效果却与期望的相去甚远。探求其根本原因,除了影响外语教育的常见影响因素之外,还有英因素尚未受到重视,即外语磨蚀。所谓外语磨蚀,就是外语学习的逆过程,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时间或是频率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Jimenez,2003:40)。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的学术会议之后,国际上现已经确定语言磨蚀的独立学科地位,但是,国内的发展速度显然较慢,只有少数学者对于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如钟书能(2003),蔡寒松(2004)和倪传斌(2006;2007;2008)简介国外的相关研究外,尚未收集到教学学角度,且基于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外语教育实际的相关文献或是实证研究成果。为此,对于语言磨蚀给基础阶段外语教学乃至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造成的影响的多方位原因及其程度都未可知。

一般而言,在我国,外语教育的目的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普通层面和语言教学层面。在普通层面上,外语教育目的可细分为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语言的教学层面上,外语教学目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切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外语教学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活动针对的具体对象(倪传斌,2008),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外语语言教学的目的体现为学习结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外语水平(张正东,1999:111-139)。

我国外语教育领域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制定了各自相应的标准教材以及评价体系。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相对更加统一,学生的学习课时更长更集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高考的束缚,无法从听说层面来增进学生实际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后无法自我提升英语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使用能力,同样无法帮助学生将英语内化为自身拥有的语言机制。为此,外语教育除了目前强化的外语教育普通目的或语言教学目的外,还应该从防止外语能力受磨蚀的角度来考虑,突出的问题如:在外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之后,仍需让他们继续保持这一能力和学习的热情,以便在需要时候能有所用途并发挥学习的价值。】

2.外语教学的方法及评价体系与语言磨蚀

常见的外语教学方法繁多,仅教学流派而言,比较有名的有:上世纪在我国广泛使用的90年代使用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听说法,以及后来顺应改革而开始被广泛使用的视听法,强调口语和听力的教学,另外还有,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综合法、交际法、强化法等。这些外语教学流派均在相应语言学流派的基础上形成,是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倪传斌,2008)。如果从这些经典的教学方法中拓展出能抗磨蚀性的新办法,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结果都能帮助语言学习者收获到语言能力的长效保持效果,从根本上提升了语言教学的实际作用并且深化了学生的能力。

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检验体系集中在大规模的升学考试中,中考测试和高考测试中的英语水平可以体现出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对于大学生或是研究生而言,英语的公共四级或是六级测试则是相对标准化的语言等级测试。但是通过英语等级测试是否代表终身效益,或是考试成绩就直接等于英语能力,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任何学习包括语言学习在内,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中的结果,对于考试中的分数应该多反思。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技能,将知识内化为技能,成为今后工作或是生活的主要能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终身的, 不应该用一成不变的语言测试体系来评价动态发展中的事物,这是有悖科学常识的。语言测试的体系应该包括多个方面,语言的基础知识,语言的对话和情景使用能力,语言的翻译能力等,还可以分为语言研究学术能力或是职业英语上岗能力测试,将语言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细化语言测试环节。

3.结语

综上所诉,结合教育学和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对于英语教学在教学改革中应该走什么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于目前存在巨大争议的教学效果和评价系统。国家和社会应该尽可能的将自身的需求细化到教育目的中,在考虑教育的投入之时兼顾语言的抗磨蚀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寒松 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4)

[2]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倪传斌.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4]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

[5]刘志军.教育评价的反思和建构[J].教育研究,2004(2)

近十年国内外语磨蚀研究发展综述 篇5

语言磨蚀 (简称语蚀) , 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 意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 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 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 (倪传斌、延俊荣, 2006) 。2003年钟书能对Tomiyama的个案分析使该领域的研究受到国内重视, 短短数十年, 国内外语磨蚀研究论文数不断增长, 研究视角也不断多样化。

本文追溯我国近十年语言磨蚀发展的历程, 对研究总体趋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了解我国外语磨蚀研究状况及成果, 为语蚀研究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启发。

2 国内外语磨蚀研究动向

本文涉及四个方面:1) 2003年至2013年国内外语磨蚀研究整体发展趋势;2) 外语磨蚀研究对象分布;3) 外语磨蚀研究方法;4) 外语磨蚀研究内容和成果。针对上述研究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统计法对CNKI中2003年至2013年检索到的119篇外语磨蚀研究期刊进行分析与统计, 运用SPSS17.0数据软件进行量化处理并对研究问题进行质性分析并得出结论和启发。

(1) 外语磨蚀研究总体发展趋势

从2003年至2013年, 我国外语磨蚀研究历年分布图 (见图1) 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越发受到重视, 研究总体呈现逐年递增并有先少后多的趋势。2007年为研究分水岭, 将这十年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至2007年为第一阶段, 该阶段是起始阶段也是缓慢摸索阶段, 论文数量偏少, 共有4篇论文, 占3.3%, 2008年至2013年为第二阶段, 该阶段整体研究数量急剧上升, 共有115篇论文, 占96.3%, 2012年论文数量达到顶峰35篇, 2013年略有回落, 其研究数量呈曲线上升发展。

(2) 外语磨蚀研究对象

外语磨蚀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两个范畴, 一是语种研究对象, 二是语蚀发生对象, 即语蚀者。从语种来看, 近十年来, 我国对语言磨蚀的研究仍然以英语为主, 仅出现1篇日语磨蚀研究论文, 1篇俄语磨蚀研究。从语蚀者角度来看, 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41篇) 且大部分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也有涉及高职学生 (10篇) ;少数外语磨蚀文章涉及少数民族大学生 (3篇) 、医学生 (2篇) 、中技学生 (1篇) 、中学生 (1篇) 和儿童 (2篇) 。除了学生外, 仅有2篇文章研究成人的英语磨蚀 (见图2) 。

(3) 外语磨蚀研究方法

二语磨蚀研究可划分为两类:思辨型和实证型。近十年外语磨蚀研究的文章以思辨方法为主, 总共有92篇, 占77.3%;而实证类研究仅有27篇文章, 占到22.7% (图3) 且仅有1篇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法对外语磨蚀的原因进行探究。从历年研究方法的发展来看 (图4) , 2008年以前研究者均使用思辨研究方法, 并未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而在2008年以后, 实证研究法逐渐受到青睐, 与思辨方法一同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但在2013年, 思辨方法使用量急剧下降, 而实证方法仍保持上升趋势。

(4) 外语磨蚀研究问题

近十年国内外语磨蚀研究可分为三类:外语技能和知识磨蚀研究;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研究;外语磨蚀与外语教育政策的探讨。

外语技能磨蚀研究结论普遍是产出性技能比接受性技能更易受到磨蚀;知识层面磨蚀研究涉及句法磨蚀和词汇磨蚀, 词汇磨蚀的研究在数量上略微多 (9篇) , 有学者对词汇子系统磨蚀语言学特征进行单一因素和综合因素深入分析 (金晓斌、倪传斌, 2011) 。研究者从技能到语言子系统磨蚀研究层层深入。

在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研究领域, 倪传斌 (2006) 归纳了八种因素:磨蚀前水平、磨蚀时间、受蚀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和目的语语种。此外, 于中根 (2010) 还探明了性别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探讨语蚀发生的机制, 不仅扩宽了研究思路也形成了清晰的影响因素网络。

外语磨蚀研究从逆向角度尝试为外语教育提供宏观和微观的改革策略。2003年钟书能对Tomiyama案例分析后提出要加大学习者语言输入量, 传授正确的外语知识。秦杰、刘东萍 (2009) 倡导快乐体验英语、专业英语ESP和终身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李萍和郑树棠 (2004) 则提出具体课堂策略抵御磨蚀:机械记忆、意义记忆、趣味学习、想象和循环教学。

3 结论

本文对2003-2013年国内外语磨蚀论文进行系统整理, 得出如下结论:总体上, 外语磨蚀在研究数量上呈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在具体层次上, 呈现出研究对象细致化、研究手段多样化和研究内容深层化的特点。可以预见, 在未来, 我国外语磨蚀将朝着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 研究对象细致化。近十年的语蚀语种对象以英语为主, 逐渐涉及少量小语种;语蚀者以学生为主, 在学生层次上更细致。对于未来外语磨蚀研究对象的拓展, 可从小语种磨蚀为切入点, 同时也可拓展学生以外的语蚀者 (如老年人) 。因此, 未来语蚀研究对象将不断丰富, 科学地选取研究对象也将使其研究结果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其次, 研究手段多样化。从外语磨蚀研究方法的走势看, 思辨类研究数量开始下降, 而实证类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在实证类研究中, 仅有1篇文章使用质性研究方法, 其余文章均使用量性研究方法。研究者愈发倾向用数学模型来处理所收集到的数据。这种科学化手段也使得外语磨蚀的研究更为精确化, 未来外语磨蚀的研究将以实证研究中量性研究为主导, 质性研究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两者结合的研究方式也将成为研究者进行探究外语磨蚀的新手段。

最后, 研究内容深层化。近十年的外语磨蚀研究涉及三大领域, 每个领域内和领域间均有深度研究。未来研究可对单一技能和综合技能磨蚀进行交互探索;也可将语言知识系统以及其子系统作为研究内容。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研究可细化至不同的技能与知识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而外语磨蚀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改革研究则可从宏观改革落实至外语课堂实践中。

4 外语磨蚀研究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启发

(1) 均衡英语后习得阶段发展

学习者个体是抵御外语磨蚀的主体, 在结束系统正规外语学习后, 要注意英语后学习阶段的均衡发展。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应树立可持续的外语学习观念, 尽可能保证在结束系统外语学习后, 每天仍有足够的输入量, 每周仍有若干小时学习英语, 通过多种渠道, 如:欣赏国外电影、观看国外网络课程等以保证输入量。对学习者个体因素的调动与合理控制对维持后习得阶段外语学习的均衡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注重多元教学方法运用

教师是帮助学生抗蚀的引导者, 因此, 应努力寻找学生英语磨蚀发生的机制, 摸索规律, 从而在落实具体的教学方法时, 有针对性对学生技能与知识系统进行强化。比如教师可创设情境锻炼学习者接受性与产出性技能, 每种技能的深化培养也有助于后续的抗蚀;对于英语知识的抗蚀,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侧重点。如进行词汇教学时, 则可具体采用词缀法、词源法、联想法等手段加深学生记忆, 多媒体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结合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外语知识的印象。

(3) 深化英语继续教育机制

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并非贯穿四年学制, 大部分院校开设至大二, 少部分院校开设至大三或大四。也就是说, 大多数学生在大二修完学分后, 其英语便处于长期停滞学习的阶段, 仅靠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才有机会接触英语。这就要求改革现有高校英语课程体系, 深化后续英语教育的机制。适当增加英语课时并开设后续课程, 如:外国影视作品欣赏、外国语言文学欣赏等课程;定期组织相关英语活动, 如:英语歌曲大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国家也可规划连续性四、六级考试, 每隔两年定期考查毕业生的外语水平, 以此帮助学生共同抵抗外语磨蚀的发生。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和统计法对2003年至2013年国内外语磨蚀研究进行梳理, 对外语磨蚀的总体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质性和量性的分析, 从而为语蚀研究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启发。

关键词:外语磨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Yu, Z., Chan, S.&Bt Abdullah, A.N., et al.Sexual Differences in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0 (2) :96-101.

[2]金晓斌, 倪传斌.外语词汇磨蚀的语言学特征[J].外语学刊, 2011 (4) :45-50.

[3]李萍, 郑树棠.外语损耗与保持[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5) :9-11.

[4]秦杰, 刘东萍.语言耗损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指导意义[J].外语学刊, 2009 (5) :152-156.

[5]倪传斌, 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1) :50.

磨蚀研究 篇6

关键词:语言磨蚀研究,大学外语教学,关键阀值

语言磨蚀是指当学生在学习母语以外的其他外语时,由于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导致这种外语的应用逐渐减少,甚至对该种语言的使用已经停止,进而导致学生这种外语的语言能力下降的一个过程。伴随近年来世界各地对教育方式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磨蚀也已经被列入重点研究对象。 本文首先通过对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减少语言磨蚀的方式方法,这对大学外语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促进作用。

一、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

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语言磨蚀研究的成果显示,影响语言磨蚀的主要因素分别为:磨蚀开始前的语言应用水平、磨蚀时间、语言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等等,下面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影响语言磨蚀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开始受到磨蚀前学习者对这门外语的掌握情况,关键阀值就是针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是一种界定;所谓关键阀值就是指当学习者对外语的知识掌握到一个值时,便形成了相对较强的抗磨蚀能力,这是当前学者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总结而发现的普遍规律。其次,语言磨蚀还受到时间的影响,一般而言,短时期的磨蚀程度相对较低,但是如果磨蚀时间比较长,则受到磨蚀的程度也相对较高。再次,语言学习方式也能够直接影响磨蚀程度,有研究表明,具有较强语言听读技巧的学生一般受到磨蚀影响较小。最后,情感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磨蚀程度,比如对外语学习兴趣的浓厚还是淡薄就直接影响语言磨蚀程度的高低。

二、语言磨蚀研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影响

1.巧妙利用“关键阀值”。关键阀值是外语学习的分水岭,只有掌握足够的外语知识,才能够有效抵制语言磨蚀的侵害。大学外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关键阀值的利用,使大学生在开始进入语言磨蚀时期之前掌握足够的外语知识。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外语教师应该加大外语知识传授的总量,帮助学生提高外语语感,通过大量知识量的积累来促进关键阀时期的顺利度过。

大学外语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意教学任务的合理分配,有选择性的传授掌握外语知识的关键点,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且语言磨蚀也不仅仅是在中断外语学习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存在,教师应该在每一堂课开始时首先对上一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记忆, 减弱语言磨蚀带来的不利影响。

2.加强对学生外语读写能力的训练。外语读写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的防范语言磨蚀,大学外语教师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日常的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提高大学生的外语读写能力,尤其是词汇及短语的读写能力应该进行重点训练。大学教师在外语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 也应该积极开发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强化外语应用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磨蚀的抵抗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学外语教师首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将训练学生的外语读写能力列入教学重点,并注意适当的重复训练,每堂课都要专门的准备出适当的训练时间,促进学生的外语读写能力的巩固。

3.创造优良的外语学习环境。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保持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配合大学外语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外语学习环境的相关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减少母语的使用,创造有利于学生外语学习的课堂语言环境;大学外语教师还应该经常性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外语活动,比如外语演讲比赛、外语对话模拟等,有效的提高学生接触外语的频率,从而为学生外语知识的保持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4.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外语的兴趣。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培养,让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首先,教师要在学生日常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多提出表扬、 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大学外语教师还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自己的解决建议;最后,大学外语教师还要组织课后外语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外语学习情况,并定期反馈给教师,从而推动学生的外语知识不断巩固,为抵抗语言磨蚀带来的不利影响打下良好的心理及情绪基础。

三、总结

水轮机导叶磨蚀模型试验研究 篇7

我国河流的特点之一是含沙量大, 水流空蚀与泥沙磨损的联合作用对水轮机过流部件产生的磨蚀破坏十分严重。这里针对导叶磨蚀问题, 展开了“导叶表面涂层抗磨蚀性能模型试验”研究工作。

1 磨蚀破坏机理研究

空蚀和磨损是影响水电厂安全运行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多泥沙条件下, 水轮机运行时磨损和空蚀总是同时存在, 且相互促进, 加剧破坏程度。因此, 又可称为磨蚀。

当水流含有泥沙颗粒时, 改变了水的物化特性和流动性, 主要表现为水的容积强度降低, 从而减少水的抗断裂性, 使空化空泡产生的几率增加, 含沙水流由于泥沙颗粒挟带气泡植入水中也增加水流中的气核。当压力降低到气化压力时就会产生空穴泡, 促使初生空蚀提前发生, 恶化了过流部件的空化性能。国内外学者的许多模拟试验研究表明, 在相同工况下含沙水流空蚀 (又称浑水空蚀) 强度是清水空蚀强度的4~6倍。

在水轮机过流部件的磨蚀破坏过程中, 当水流中气泡爆裂产生的带有巨大冲击波的微射流射到泥沙颗粒时, 就使得泥沙颗粒从微射流得到了速度。受到微射流冲击的泥沙颗粒由于微射流的速度远大于悬移质的速度, 所以泥沙颗粒一般是以旋转状态沿着接近微射流的方向高速前进, 旋转着的高速沙粒与边壁相遇时, 金属材料除了受空化产生的脉冲式法向应力的重复作用外, 还受泥沙颗粒的非法向力的切削作用。材料表面气泡溃灭时产生的微射流除直接蚀损材料外, 还以冲击波的形式作用于泥沙颗粒, 极大地增加了泥沙颗粒的冲击速度, 提高了对材料的切削作用, 致使材料表面出现麻点、麻面、凹坑, 甚至使泥沙颗粒嵌入材料表面形成凹凸不平, 从而改变材料表面的平整度。当沙粒有锐利的棱角时, 其切削作用则更加明显。这种切削作用使得材料表面的氧化膜不断受到冲击而产生崩落, 进而引起水中腐蚀性介质对材料表面的进一步侵蚀。

在水轮机运行过程中, 若空蚀过程得不到控制, 不仅会使水轮机出现严重的振动、噪音和效率下降, 更严重的是将对材料产生破坏。含有泥沙的水流会对过流部件造成磨损, 这种磨损一般是机械作用与化学作用组合的结果。对混流式水轮机而言, 磨损部位主要有转轮叶片、上冠下环内表面、抗磨板、导叶及尾水管里衬。泥沙颗粒长期破坏金属表面, 加剧了局部空蚀的发生引起材料的破坏。

2 金属表面防护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些新技术, 新工艺应用于水轮机过流部件表面防护。具有代表性的是:ARC高含量陶瓷涂层和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处理。

2.1 ARC高含量陶瓷涂层技术

ARC高含量陶瓷涂层是一种国际上最先进的材料保护技术, 由高含量高质量的陶瓷粒子及多种少量高分子合成物质组成。现场合成后的涂层具有陶瓷本体具有抗冲击抗磨蚀抗腐蚀能力, 同时因为其在介质表面反应成型, 又克服了传统陶瓷施工困难的问题。因此是一种介于传统陶瓷与现代涂料之间的一种复合型材料保护技术。该材料具有超过材料本身的良好的化学耐受性和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应用于重磨蚀, 重腐蚀及重磨蚀的材料保护。可提升设备表面性能, 解决磨蚀、空蚀、腐蚀等长期困扰设备运行的问题。ARC高含量陶瓷由高含量陶瓷粒子增强物与100%非收缩性基础物合成, 具有卓越的抗磨蚀性能和优秀的抗冲击性能, 且现场施工容易成型, 具有超强的附着力。

2.2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即利用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材料的表层晶粒细化至纳米量级, 制备出具有纳米结构的表层, 但是基体仍然保持原有的粗晶状态, 借以改善和提高材料的表而性能, 如疲劳强度、抗蚀性和耐磨性等。表面纳米晶组织与基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面, 不会发生剥层和分离。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既适用于材料的整体, 又可用于局部的表面性能的改良。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有多种技术, 如预应力喷丸处理, 纳米热喷涂, 表面机械研磨和表面化学处理等, 但这些技术都很难在现场施工。

3 模型试验

对水轮机磨蚀的常用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由于磨蚀机理十分复杂, 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只有用模型试验来检验。试验测量方法所得到的试验结果真实可信, 它是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不容低估。为了给水轮机过流部件的防护提供一个较科学的依据, 我们开展了这次模型试验。

3.1 模型试验原理

当水流挟带悬移质泥沙和推移质泥沙运动时, 具有一定动能的硬质沙粒对水力机械过流部件表面反复冲击和切削, 与此同时高速水流在沿程压强变化的场合形成的空泡在压强高的区域破灭产生很大的冲击压强, 冲击过流部件表面, 这些所造成过流部件表面的破坏称为磨蚀。它包括水流中固体颗粒直接造成的磨损和空化空泡溃灭在水力机械表面引起的空蚀破坏这两种不同的破坏过程。

研究表明, 磨蚀强度与水流速度、含沙量、过流部件的材质等有关, 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Wt=ΚvmSn

式中:W/t为磨蚀速率或磨蚀强度;K为与材质、泥沙特性、加工条件等有关综合系数;v为水流相对速度, m/s;m为速度指数, 在2~4之间;S为含沙量, kg/m3; n为含沙浓度指数, 一般在0.6~1.0之间。

有关固-液两相介质的磨蚀试验装置有很多, 如旋转试验机、管流式试验装置、石英沙浆冲蚀磨蚀试验机、卧式泥沙磨蚀试验机、高频振荡磨蚀试验装置等。这类装置的特点是设备资金投入大, 结构复杂, 夹具等部件磨耗较严重, 运行成本较高, 操作不够简便。

为尽量模拟实际水轮机运行中导叶绕流的水流状态, 本试验专门设计了导叶试验段如图1所示。

进入导叶试验段前, 试验流道呈收缩状, 类似于水轮机导水机构和转轮叶栅流道, 作用在试件表面上的含沙水流的流动状态与真机水流条件相似, 故磨蚀试验结果更接近真机实际磨蚀状态。

模型导叶2个一组平行固定在导叶试验段中, 高速水流绕流导叶, 模拟水轮机导水机构中的水流运动。导叶头部与前方来流的夹角约为4~5°, 以此模拟水轮机非最优工况, 并试验此时泥沙磨损和空蚀的联合作用对导叶的破坏。

3.2 模型试验装置

本模型试验装置包括水箱, 管道, 阀门, 水泵, 流量计, 导叶试验段和其他辅助设备。

3.3 模型试验试件

为了便于研究磨蚀情况, 设计了模型试验用的导叶试件:①加大导叶宽度使其尽量有更多的过流表面, 这样便于观察磨蚀情况;②减小导叶高度, 使导叶试验段的净过流断面尽量减小, 这样有利于提高导叶绕流流速。

模型导叶的材料为钢铸件, 长为100 mm, 高为70 mm试验模型导叶A (按试验累计时间不同又区别为A-1和A-2) 的表面覆盖了ARC890EN高含量陶瓷涂层, 涂层厚度约为6 mm;试验模型导叶B进行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处理。

3.4 模型试验工况与试验参数

上述2种不同表面防护材料的模型试件在同一试验装置上进行试验, 平行安放在导叶试验段中, 导叶与水流的夹角约为4~5°。导叶试验段最大过流量约为180 L/s, 导叶绕流最高流速约为16 m/s。

试验用沙为普通河沙, 其矿物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硬矿物组成, 与长江泥沙类似。根据长江科学院的泥沙资料, 为加速磨蚀, 更好地比对和检验防护效果, 试验加大泥沙颗粒直径 (泥沙粒度见表1) , 同时, 试验中采用了较大的含沙量, 约为12 kg/m3。为保证沙粒的磨蚀能力, 每24 h换1次新砂。

试验首先在清水中进行, 然后加入沙进行浑水试验。累计试验时间如下。

清水试验:模型导叶A, 累计运行48 h;模型导叶B, 累计运行48 h。

浑水试验:模型导叶A-1, 累计运行48 h;模型导叶A-2, 累计运行72 h;模型导叶B, 累计运行48 h。

4 试验结果

关于磨蚀的评判标准, 国内外研究学者通常都采用体积法或重量法, 即测量试件在一定时间内冲刷前后体积或重量损失的数量用以判断材料的耐磨能力, 或者以试件磨蚀深度来表征试件的磨蚀量。但在本试验中, 模型导叶A的表面涂层比较粗糙, 而且还刷了一层油漆;模型导叶B表面十分坚硬, 浑水试验后试件表面几乎没有留下磨蚀痕迹。因此, 通常的评判方法难以奏效。本试验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 即每轮试验中, 试件安放的位置是固定的, 根据单个试件材料的磨蚀程度与原状相互比较, 来反映材料的泥沙磨蚀性能。

观察模型导叶A, 在导叶头部和导叶侧面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灰暗无光泽的大小蜂窝, 这是典型的空化空蚀的特征。因此本试验中已经出现了空化空蚀, 导叶的破坏是泥沙磨蚀和空化空蚀联合作用下的磨蚀破坏。

比较模型导叶A-1和A-2, 磨蚀量随着磨蚀运行时间增加, 并且有加剧破坏的趋势。

模型导叶A在试验中没有出现涂层成片脱落现象。涂层与母材结合紧密。由于模型导叶A表面有高含量陶瓷涂层, 因此磨蚀痕迹与金属大不相同。

模型导叶B表面硬度高, 基本上看不出磨痕或划痕。

5 试验结果分析

模型导叶A-1, 经过累计磨蚀试验48 h后, 表面磨蚀比较明显, 特别是导叶头部, 直接受到含沙水流的冲击和空蚀作用, 表面涂层有些脱落。

模型导叶A-2, 经过累计磨蚀试验72 h后, 表面磨蚀更加明显, 无论是磨蚀面积还是磨蚀深度, 都有加剧破坏的趋势。导叶头部的涂层脱落较严重, 表面凸凹不平, 最大凹陷深度约1 mm。

含沙水流绕流壁面因各种水力参数差异形成不同的流动状态, 这样被夹带的沙粒受流场和自身尺度及容重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运动规律, 显然对壁面的作用方式和造成壁面材料的流失贡献也是不同的。

水流在导叶两侧的流动接近于平顺的平板绕流, 沿流向压力梯度和速度梯度变化都比较平缓, 形成了较稳定的边界层流场。因此, 模型导叶A两侧的磨蚀比较平滑, 略微呈现出波浪状。但在导叶头部, 受含沙水流直接冲击, 没有形成边界层。因此, 模型导叶A头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沟槽状磨痕。

模型导叶B, 经过累计磨蚀试验48 h后, 基本上看不出有表面磨痕或划痕, 只是导叶表面的光泽明显变暗, 包括导叶头部也是这样。主要原因可能有:①材料表面坚硬 (试验中曾经试图在导叶B上钻个小孔以便于固定, 但钻头根本钻不进去) ;②磨蚀运行时间还不够长。

在进行清水试验时, 导叶试验段空化现象不十分明显 (气泡产生不多) , 运行24 h后, 试验导叶没有遭到任何磨蚀和破坏。但在进行浑水试验时, 可明显观察到导叶附近伴有气泡出现, 可以判定在那里伴随产生了空化和空蚀, 从试验导叶磨蚀的状况也能说明这一点。显然在含沙水流中, 模型导叶受到了泥沙磨蚀和空蚀的联合侵蚀。

除了导叶头部和两侧外, 导叶的上、下端部也产生了破坏, 判断主要是间隙空蚀和泥沙磨蚀造成。

6 结 语

根据试验结果,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和高含量陶瓷涂层相比, 前者抗磨蚀的性能较后者更强。高含量陶瓷涂层与母材的粘结牢固, 没有出现涂层大块脱落和裂缝现象。

摘要:针对水轮机过流部件的磨蚀破坏问题设计了模型试验。采用ARC高含量陶瓷涂层材料和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进行水轮机导叶浑水冲击模型试验。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和ARC高含量陶瓷涂层相比, 前者抗磨蚀的性能较后者更强。高含量陶瓷涂层与母材的粘结牢固, 没有出现涂层大块脱落和裂缝现象。试验结果对水电站水轮机的磨蚀防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轮机,过流部件,导叶,磨蚀,ARC,纳米技术

参考文献

[1]于波, 肖惠民.水轮机原理与运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39-42.

[2]王志高.我国水机磨蚀的现状和防护措施的进展[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02, 21 (3) :1-4.

[3]陈莹, 陈德新, 崔旭东.多泥沙河流水轮机磨蚀的防护技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6, 27 (2) :60-62.

[4]陈晓山, 刘小兵.含沙水中金属材质的耐磨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003, 18 (5) :667-670.

磨蚀研究 篇8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汉语磨蚀,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一、引言

语言磨蚀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或外语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 由于一段时间内不使用而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和知识的丧失或退化现象。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第二语言学习或外语学习的逆过程。

动态系统理论是一门复杂的科学, 它源于经典力学, 是关于系统状态转移的动力学过程的理论, 其中心课题是把握系统的演变规律。它把世界及蕴含在世界中的事物看作一个动态系统, 它以事物的变化特性来观察整个世界, 并预测事物的走向与趋势。由于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都是复杂的线性系统, 都关注无序到有序的转化等, 所以语言学家Larsen-Freeman提出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在此理论框架下, 语言被视为一个动态系统;语言的发展则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学习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 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由记忆力、注意力、动机等次子系统构成, 这些次子系统互相影响。另外, 语言学习者与社会生态系统又相互关联, 继而构成了各级系统互相影响关联的整体体系。

语言磨蚀作为语言习得的逆过程, 也可以运用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框架, 对磨蚀现象和影响因素加以探讨。

二、研究描述

(一) 研究设计。

通过问卷和采访, 结合动态系统理论, 分析汉语作为外语学习时的磨蚀现象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 研究对象。

美国俄亥俄州Toledo市参加孔子学院汉语课程的Old Orchard小学三至五年级的70名小学生和Toledo大学的30名大学生。小学生停止学习汉语3个月;大学生分别停止学习汉语1、2、3年。

(三)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国家汉办汉语教材中学生所学的词汇知识量表为依据。答案分为五个等级, A反应不懂的词汇, B、C、D测量对词汇的认知水平, E属于产出性词汇。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用SPSS17.0进行分析。

A.不认识

B.见过, 但是不知道意思

C.见过, 我认为它的意思是___.

D.认识, 它的意思是___.

E.我可以用这个字造句, 如___.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汉语磨蚀现象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学生在语音、拼写和概念方面的习得意识比在得体、语法和搭配方面强。在听和读的语言输入时, 学生只集中于词汇意思的理解。从表2可以看出, 说和写的语言输出时, 学生在语音、语法和拼写这三方面具有较强的习得意识。调查问卷还显示出:形似字或音似字更易磨蚀;使用频率高的字不易磨蚀;语法规则复杂的易磨蚀。通过数据分析显示, 学生的汉语磨蚀主要体现在语义和词汇量上。

2.汉语磨蚀外在因素分析。

一是磨蚀前汉语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暑假前对小学生作了汉语测试, 按照及格与不及格将学生分为两组。暑假后, 再次对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及格组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要比不及格组的低。二是受磨蚀时间的长短:在大学生汉语磨蚀现象的观察中发现, 停止汉语学习时间越长的学生, 其汉语磨蚀程度越大。三是汉语习得者的年龄:与小学生比较, 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在语音, 词汇, 写作, 语法方面要低于小学生。四是停止学习汉语期间接触汉语的方式:暑假期间, 小学生没有参加任何汉语培训;而大学生参加了孔子学院每周一次的汉语角活动。数据对比发现, 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要小。

3.汉语磨蚀内在因素分析。

一是学习汉语的方法:不同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对汉语磨蚀有着重大的影响。接受接受式教学 (听和读) 的学生比接受产出性教学 (说和写) 的学生的汉语磨蚀要小。二是社会情感因素。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和压力构成学习汉语的社会情感因素。小学生学习汉语无需参加期末考试和任何等级测试, 而大学生需要通过期末考试并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比较而言, 大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积极性更高, 所以其汉语磨蚀程度也低。三是读写能力。读写能力越强, 磨蚀程度越小;同样, 读写能力越差, 磨蚀程度越大。

4.汉语磨蚀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动态互动。

依据动态系统理论, 同一系统中的变量相互影响, 而且任何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同一系统中其他变量的变化, 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动态变化。在这一理论视角下, 语言磨蚀为一个动态系统, 各种影响因素则属于这一系统中的各个变量。

学习者的年龄对学习者的读写能力会起决定作用。社会感情因素影响着学习英语的方法和动机, 同时也会影响停止学习汉语期间与汉语的接触方式和频率。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决定学习者喜欢哪种教学方法和采取哪种学习方法, 也决定着他们是否愿意在停止学习汉语期间主动接触汉语。汉语和英语在发音, 拼写和语法上的巨大差异又成为学生掌握熟练的汉语技巧的障碍。然而, 影响汉语磨蚀的最初原因是汉语学习在时间上的减少或停止, 这一因素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他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三、结语

汉语磨蚀是汉语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习得逆过程。通过以上探讨, 发现汉语磨蚀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系统中, 汉语学习者是一个子系统, 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这一子系统又由学习动机, 读写能力等次子系统构成, 这些次子系统又相互影响。因此, 在汉语磨蚀这一动态系统下, 影响汉语磨蚀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既是相互影响的, 又是在动态发展的。如果要降低汉语的磨蚀, 需要平衡各种因素所起到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De Bot, K., Lowie, W.&Verspoor, M.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7

[2].Larsen-Freeman, D.An explanation for the morpheme acqui-sition order of SL learners[J].Language Learning, 1976

[3].Jessner, U., A dynamic approach to language attrition in mul-tilingual systems.In V.J.Cook (ed) .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levedon:Buffalo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3

[4].蔡寒松.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4

磨蚀研究 篇9

关键词:外语磨蚀;外语教学;技能探究

中图分类号:H0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要求我国外语学习者的水平必须达到或超过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基本目标水平。由于二语习得与磨蚀互为逆过程,因而需要加強外语的听说训练才能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和积极性。笔者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外语语言磨蚀的类别和影响因素,发现二语习得与磨蚀前的终极水平呈显著性的负相关,通过对比分析基于二语习得与磨蚀所制定的基本目标水平的异同,希望能为我国外语教学带来启示。

1. 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基本目标水平概述

1.1确定基本目标水平的理论基础及方法探究

语言既包含功能又包含表示普通概念和特殊概念的意念。由于日常生活的场景具有不可预见性,二语学习者很难灵活地将学会的有限的二语交际技能移植到完全或部分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即很难达到“阈值级”二语习得的基本目标水平的最低标准,因而具备基本交际能力的二语学习者应当灵活运用确定基本目标水平的理论基础目的语应付多变的日常生活场景。[1]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欧洲语言委员会的专家为了确定基本目标水平,应当先把英语作为二语的欧洲成年学习者作为原始调查的对象,再对国际市场上二语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按照语言技能确定二语习得的基本目标水平。

1.2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基本目标水平的应用探究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语言学研究,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基本目标水平主要应用于横向目标水平通用化的横向纬度和目标水平等级化的纵向纬度上,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拓展成一个健全的二语目标水平网络体系。具体而言,基本目标水平的横向拓展主要集中在不同语种的统一和不同年龄的统一,基本目标水平的纵向拓展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常用系列标准间的对比,其分级级数虽然有所差异,但均以欧洲的基本目标水平为基准。

2.影响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基本目标水平的因素

2.1磨蚀前的外语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外语教学起步较晚,外语教学资源较为短缺,且磨蚀前的外语水平作为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因素,其在国内的水平普遍不高。经过有关语言学教授的研究发现,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对外语磨蚀呈现普遍倒置现象的影响,如果外语学习者想维护二语习得的水平,就必须学会有效防止二语能力的磨蚀。比如高水平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好,外语磨蚀性越低,反之越高,可见不同外语水平的影响力度也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即关键阈值。

2.2社会环境和社会情感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而且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尤其缺乏具体的实际的语言训练环境。在外语教育学校,二语学习者学习的外语语言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者则会在母语环境中工作或学习,往往缺少习得语言和外语沟通的机会,这常常导致部分二语学习者在外语课程结束后很少再熟悉沟通这门语言,出现外语水平明显磨蚀的现象。此外,二语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和其他社会情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也会对语言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二语学习者需要融进所学的语言群体和语言环境中,培养对目标语文化和人民的个人兴趣,使其更能输入到外语文化中,进而保持学习外语的好习惯。

2.3受磨蚀的时间跨度

受磨蚀的时间作为外语磨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根据语言学教授为期五十年的相关数据统计的研究表明,外语磨蚀研究所涉及的受磨蚀的时间跨度主要分为三个月、一至四年 、二十五年至三十五年、五十年这四个时间跨度。二语习得者在外语的正式教育结束后,往往减少或停止了对外语的使用,这使得外语磨蚀前快-中慢-后快的现象不断出现。二语习得者在停止使用外语的前五年,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外语磨蚀现象,其后的二十年间,会出现不明显或无磨蚀的外语磨蚀现象;其后的二十五年,外语磨蚀的速度又会随之加快。同时,根据外语学校的相关数据统计可知,影响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因素还有外语的习得方式、语言磨蚀的年龄、语言的读写能力和受蚀语的接触等等。

3. 完善现阶段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策略

3.1科学合理地提高外语学习终极水平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者获得的是一种程序性的知识,为了设定科学合理的外语学习终极水平,二语习得者应当努力使自己的外语水平达到相对稳定的程度,防止学习外语时间的流逝,增加外语的使用机会,努力营造良好的二语学习氛围,增加外语对二语习得者的影响,进而降低和避免外语磨蚀的速度。这种语言学习习惯一经养成,语言知识的获得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巩固下来,从而使二语习得者终身受益。此外,为了有效地降低外语磨蚀的速度,外语学校应当设定科学合理的二语学习的基本目标水平的标准,并且随着二语习得者知识水平的提高,根据国外的标准和我国的语言学习情况,适时地提高相应的语言学习级别,从而设定二语习得和磨蚀的终极水平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指导作用。

3.2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外语学习态度

为了培养二语习得者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二语习得者的外语学习态度,外语学校的老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外语习得者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降低外语磨蚀的抑制作用。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处理好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培养二语习得的学习兴趣,丰富二语学习的学习方式,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加强语言学习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能力,积极主动地维护外语的沟通交流能力,端正学习外语的态度,避免外语磨蚀和语言生疏现象的发生。

3.3建立个性化的外语继续教育模式

外语教育学院不仅要加强巩固学生外语语言的理论基础,还要推行多元化、灵活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应用水平,同时强调外语能力的保持与维护。此外,外语学校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加强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制定具体的外语语种的测试制度,缩短外语考试的相隔时间。政府还应积极采取外语继续教育政策并进行全面的规划,从而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外语水平,防止外语磨蚀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基本目标水平的对比分析,为了减少外语磨蚀的现象的发生,外语学习者不仅要重视培养外语学习的综合性动机,还应当端正学习外语的态度,加强与外语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重视外语能力的维护和提高。在结束正式的外语教育后,学习者应当养成课堂内外学习交流、巩固知识的习惯, 超越二语习得和磨蚀的关键阈值,降低语言磨蚀的程度。外语教授还应当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政府还应当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磨蚀研究 篇10

由全国水机磨蚀试验研究中心顾四行、杨天生主编的《水机磨蚀研究与实践50年》一书现已出版发行, 本书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水轮机、水泵泥沙磨损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部分论文、部分论文摘要及论文目录。内容述及河流泥沙概况、我国水轮机泥沙磨损研究50年历史回顾、磨损破坏机理、模拟试验装置与方法、水电设备制造与材质、金属与非金属防护材料 (涂层) 以及其他综合治理措施, 如枢纽布置、排沙设施、优化运行、水力设计、结构改进和合理检修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技术成果和基本经验。

本书专业性、实用性强, 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科研、设计、制造、运行、检修和管理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尤其适宜水利水电、水动、水机及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师生和研究生阅读。本书16开本, 100多万字, 定价110.00元, 邮寄费15元, 购买10本以上免邮寄费。预购者, 直接邮汇至《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编辑部,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洞庭路60号, 邮编300222, 联系电话:022-28702854。

上一篇:知识重用系统下一篇:人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