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自体干细胞

2024-07-29

心脏自体干细胞(共7篇)

心脏自体干细胞 篇1

注:与EPO治疗前相比, △P<0.05。

近年来, 我国在血液回收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在儿童心脏手术当中却不那么理想, 很多患儿都存在缺铁性贫血, 反复采血还可能导致患儿的贫血加重。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术前自体献血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1,2,3], 但由于小儿心脏手术的限制性条件较多, 并且血液输送会直接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仍然要谨慎进行。该研究主要对2010年3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患儿进行小儿心脏手术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和术前自体献血的临床展开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前来该院进行小儿心脏手术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患者25例。观察组:男15例, 女10例;患者年龄在2~9岁之间, 平均年龄 (5.3±1.0) 岁;患儿体重在11~42 kg之间, 平均体重 (28.3±10.3) kg。对照组:男14例, 女11例;患者年龄在3~10岁之间, 平均年龄 (5.1±1.1) 岁;患儿体重在12~41 kg之间, 平均体重 (28.4±10.0) kg。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于术前3 d连续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并且按照3次/周的频率进行皮下注射100 U/kg[1]。患儿需口服硫酸亚铁60 mg/d, 采2次血做手术备用。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备血[2]。对比两组患儿的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压积 (Hct)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状况[3]。观察组:采血由麻醉医师预约在门诊进行, 采血过程中监测Sp O2、BP、ECG。每次采血量 (6±1) m L/kg[4]。对照组:25例患儿术中如果输血则输同型血液。为了比较输血量, 两组患儿均作心脏直视手术, 于CPB中红细胞压积<18%, 则输血[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压积 (Hct)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状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通过 (±s) 表示;相关数据应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术后RBC为 (4.01±1.86) , 对照组为 (3.73±1.22) (t=12.531 4, P=0.02<0.05) ;观察组术后Hb为 (114.11±1.12) , 对照组为 (91.23±1.72) (t=18.5103, P=0.01<0.05) ;观察组术后Hct为 (36.51±1.82) , 对照组为 (29.86±1.43) (t=15.001 8, P=0.02<0.05) 。小儿心脏手术难度较高, 通过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以及术前自体献血, 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并且对患儿的日后康复和成长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日后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见表1。

3 讨论

对于小儿心脏手术来说, 不仅难度较高, 而且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突发状况非常多, 例如失血过多、血管破裂等[4,5], 任何一项突发事故都可能导致患儿死亡。血液输送是决定小儿心脏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以往的备血工作都是按照常规标准来进行, 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为促进小儿心脏手术实施过程中备血效果质量的提升与改善, 该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于术前3 d连续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结合术前自体献血。数据显示,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术后RBC为 (4.01±1.86) , 对照组为 (3.73±1.22) (t=12.531 4, P=0.02<0.05) ;观察组术后Hb为 (114.11±1.12) , 对照组为 (91.23±1.72) (t=18.510 3, P=0.01<0.05) ;观察组术后Hct为 (36.51±1.82) , 对照组为 (29.86±1.43) (t=15.0018, P=0.02<0.05) 。总结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患儿输血类型是自体血[6,7], 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可保证患儿的正常生理指标, 为医生争取更多的手术时间。 (2) 应用促红生成细胞素治疗, 对患儿的影响不大, 相当于另一种保障。 (3) 两种方案联合应用, 对患儿的术后康复以及日后成长, 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可减少患儿心脏病复发的可能, 提高患儿的身体素质。综上所述, 小儿心脏手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并结合术前自体献血, 可提高临床手术的成功率, 并且对患儿的成长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完全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这一研究结果与张巧燕等[8]人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中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证实了该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在该研究中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配合自体献血方案治疗期间, 还有如下体会:小儿心脏手术的难度较高, 每一项工作都要提前做好, 部分患儿由于自身体质问题, 并不能进行术前自体采血, 需采取常规备血或其他方式。今后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结合众多的影响性因素和手术要点、手术技术,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戴萍, 车辑, 张卫梅, 等.优化贮存式自体输血采血方案在心脏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 (2) :171-174.

[2]苏洁, 支伟伟, 陈涛, 等.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节约用血策略[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3 (1) :45-48.

[3]王凯, 焦红亮, 李建斌, 等.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肾性贫血:热点与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2) :5895-5900.

[4]姚小健, 刘春霞.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 (7) :842-847.

[5]舒海华, 李桥波, 叶芳, 等.输血后非感染性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1, 4 (5) :326-333.

[6]周燕群, 游宇哲, 王文林, 等.稀释式自体输血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8) :63-64.

[7]郭银堂, 燕振中, 郑庆林, 等.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9) :179-180.

[8]张巧燕, 宋兵, 程殿威, 等.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3 (10) :15-16.

自体血回收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篇2

在进行心脏手术的时候出血量大,会对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产生消耗,容易出现术后出血和输血量多等问题,不能对纤溶系统和血小板的稳定性进行保证,通过自体血回收不但能够防止异体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还能在纤溶系统和血小板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保证。人们加强了对血液传染病的认识,在手术的过程中尽量的节约用血,争取尽可能少的使用异体血。通过自体血回收能够简单方便的将流出的血回输到自己身体中,能够保证血液的新鲜程度,减少手术的感染风险等等。

1 自体血回收在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体血回收输血属于自体血回输中的一种方式,通过自体血回输能够利用自己的血来给自己做手术,主要能够在心脏手术等大量出血的患者。通过异体输血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肝炎和艾滋病等传染病,对此可以利用自体血回输能够对这些情况进行预防。除了自体血回收输血之外,还有预存式自体输血和稀释性自体输血等自体血回输方法。预存式自体输血需要在手术进行两周左右的时间,在医生的安排下进行血液的采集、税收和再利用,并保存在合适的环境中,然后再进行手术的时候进行输血。[1]使用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身体状况良好,但是血型配对困难或者输血反应病史严重的患者。稀释性自身输血,也可以称之为麻醉后开刀前储血,患者在麻醉之后需要采集一定的血液,然后向血液中输入一定的胶体溶液或者晶体,将患者的血液进行稀释,从而能够保证患者身体内部正常的总血量。下文对回收式自身输血进行详细的介绍:

回收式自身输血方式需要指对心脏手术患者胸腔内部的积血和手术过程中出血进行回收,主要采用机械设备来将血液收集到储血器中,然后进行抗凝过滤,从而能够对血液中的细胞残片、组织物和异物进行过滤清楚,然后注入血液分离罐,利用分离罐将抗凝剂、清洁剂和无用成分进行分离,剩下的浓缩红细胞存储到储血袋中,从而为重新的输入到本人的身体中作准备。但是回收式自身输血不能应用到严重感染者和恶性肿瘤的手术,对于超过四小时的开放性创伤的积血也不能使用。回收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较多,但是血小板、血浆蛋白和白细胞等方面的含量较少,会引起凝血功能的异常。回输血量对血液回输的凝血功能有着一定的影响,自体血回输量增加的时候,身体内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水平会一低再低,而机体代偿失调会术中创伤性失血患者使用自体血回收技术是有益的,只要控制在不超过1200毫升的回输量就会很安全的进行手术。因为回输血会除去血液中的血浆和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所以如果输入过多的回输血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自体血回输量与失血量正态相关,所以输入过多的回输血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此人们对自体血回输量进行了安全范围的规范,但是当前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会控制在1000~3000毫升的范围。[2]有相关的研究显示,如果会数量不超过800毫升的话,不会对人们身体的凝血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有人认为是身体在急性失血后会受到神经—体液的调节而产生一定量的血浆量,通过肝脏来形成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能够在一定时间之后逐渐的恢复到身体的正常状态,而红细胞则需要骨骼来进行生成,但是生成的速度较慢,通常需要几周的时间进行修养。

2 自体血回收在心脏手术中的护理

(1)心理护理

需要向患者介绍自体血回输的优点,让患者认识到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优点和应用价值,对自体血回输在防止异体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情况进行阐述,对回输血的成分和方便性进行告知,让患者认识到回输血能够充分的对血量进行补充,进而能够保证手术的成功,另外能够促进身体的新城代谢,有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最后应该向患者讲述自体血回输血液的采集和回输的方法,保证患者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操作过程

需要帮助采血者穿好手术服,给采血者佩戴无菌橡胶手套,打开无菌包,将血液保养液储血袋和输液延长管等设备在无菌的条件下展示给采血者,采血的过程中应该对血凝块和溶血等情况进行注意,注入抗凝剂并进行均匀的轻摇,从而保证抗凝剂和血液的充分的混合,采血完成之后需要在储血袋上进行患者的姓名、病区、血型和手术室等方面资料的标记,最后放入到无菌塑料袋中进行冷藏保存以备用。[3]陈京缦,范素红,周燕.血液稀释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手术中应用体会[J].护士需要在使用之前的半小时左右的时候取出储血袋复温准备使用,在确定无误之后进行自体血的回输。

(3)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各项检测指标和输液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保证能够及时正确的进行输液的更换,保证能够对血浆增量剂进行快速的补充,从而对患者身体总血量进行控制。需要对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从而能够防止因为血量变化引起的免疫力下降带来的感染风险的增加。[4]各个操作都应该保持无菌操作,保证能够熟练规范的进行操作,防止减少污染,通过一次性器材能够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的问题。

(4)注意事项

回收式自体血回输的时候需要先将空气排净,来防止血液和空气的混合以免带来对红细胞的破坏,在进行血液的回输时需要对患者的血压和体温等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通过患者的反映来及时正确的操作。

3 结语

通过自体血回输能够有效的防止异体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情况,适量的自体血回输是对患者有益的,对此应该加强对自体血回收输血技术的完善和应用,为心脏手术中手术的成功率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李丹,闫玉生,蒙华,黄树赟.在心脏手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能否节约用血[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1,01:14—18.

[2]梁爱梅,吕方启.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20:39—40.

[3]陈京缦,范素红,周燕.血液稀释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手术中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0,03:266—267.

心脏自体干细胞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 例,男41 例,女22 例;年龄15~30 岁22 例,31~59 岁23 例,60~82 岁18 例,平均40.6 岁。Garden分型:Ⅰ型9 例,Ⅱ型23 例,Ⅲ型21 例,Ⅳ型10 例;其中车祸伤24 例,坠落伤25 例,摔伤14 例。均采用加压螺纹钉固定。Ⅰ型用1枚螺纹钉固定,Ⅱ~Ⅳ型用2枚螺纹钉固定,入院后完善检查后即行手术治疗,陈旧性骨折1 例。Ⅰ型病例在手术同时进行骨髓浓缩干细胞移植,Ⅱ~Ⅳ型固定后5~7 d行骨髓浓缩干细胞移植。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骨髓干细胞浓缩操作技术: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于双侧髂前上棘或骼后上棘消毒,铺无菌巾。用内径1.5 mm、长6~8 cm穿刺套针穿至松质骨,用20 mL的塑料针管抽吸骨髓。在抽吸的过程中,每次将刺针斜面转动60°,每次抽4 mL左右。完成一整圈的转动抽吸后,再进针1.5 cm,同样的旋转方式吸取骨髓,一个进针点可有几个穿刺方向。可在距原穿刺点4 cm处重新穿刺抽吸直至每侧抽吸75 mL左右骨髓血。抽出的骨髓血放在一个有抗凝剂(内含15 000 U肝素)的无菌袋中。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原理对抽集的骨髓血进行快速细胞分选,速度为3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力可将较重的多核细胞置于周边,便于从剩余物中分离和收集。无核细胞由于质量较轻而位于中间,将其消除。获取的淡黄层除骨髓干细胞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单核细胞,其中一些细胞可能是对临床有用的血管生成素和成骨细胞活素的来源[5],每150 mL骨髓血可收集浓缩干细胞30 mL。

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平卧在骨科牵引床上,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边牵引边复位,患肢内旋15°,一定要透视证实复位效果好;两骨折端移位不超过1/5,个别游离骨块不强求复位,颈干角要求达到正常角度。常规消毒、铺巾、取外侧切口,长5~7 cm。切开皮肤,逐层分离达股骨,剥开骨膜。在大转子顶点下3 cm左右,用配套的导针,按照颈干角130°~135°的角度向股骨头方向旋入,沿导针攻丝后,拧入长度合适的加压螺纹钉,钉尖部达头下0.5 cm。另在第1颗螺纹钉下方1 cm处并与之平行的方向再钻入第2根导针,同样方法拧入加压螺纹钉。C型臂X线机透视螺纹钉位置和复位情况,务必达到上述复位标准,螺纹钉要固定在位。如果是Ⅰ型骨折的病人,采集干细胞和内固定手术同时进行。在做内固定前先采集骨髓,送到另一间手术室进行分离收集,待手术做完马上将采集到的骨髓浓缩干细胞30 mL注入到骨折处。如果是Ⅱ~Ⅳ型骨折,因出血较多,马上行干细胞移植会加重关节囊内压力。5~7 d后出血停止、血肿开始吸收,再行干细胞移植为宜:即在5~7 d后把病人送到手术室,按上述方法采集骨髓干细胞,将收集的骨髓干细胞30 mL在透视下一次注入骨折处。

髓象分析:数字数据通过均数和标准差的形式表达,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变量分析手段对个体间的性别、年龄与干细胞间的相关性通过 spearman相关检验来获得。每个病人抽取骨髓数量平均为150 mL,不同个体间骨髓内的有核细胞数目在100~2 400万/mL之间。结果是干细胞的数量与性别无关 (P=0.26),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P=0.03),男性干细胞和年龄无相关性 (P=0.28),而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显著的下降(P=0.04)。

术后处理:术后所有病例不牵引。Ⅰ、Ⅱ型骨折病人术后可在床上活动,Ⅲ、Ⅳ型骨折病人不主张术后马上活动,可作被动的轻微活动,2周后在床上主动活动。Ⅰ型病人8周后撑拐下床活动,3个月弃拐下床活动;Ⅱ型病人3个月撑拐下床活动,6个月弃拐下床活动;Ⅲ、Ⅳ型病人4~5个月撑拐下床活动,8~9个月弃拐下床活动。前3个月每个月摄1次片,2~10个月每两月摄1次片,1年后每半年摄1次片。

2 结 果

有57 例得到随防,随防时间1年至5年,平均3年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愈合16 例,4~5个月愈合17 例,6~7个月愈合15 例,8~9个月愈合9 例。有2 例虽然骨折愈合但分别在1年6个月和2年后出现股骨头坏死,均为Ⅳ型骨折,有游离骨块,骨折端移位1/5。坏死的标准是股骨头密度增高不均匀、塌陷。按Harris标准进行评分,优 36 例(63.2%),良19 例(33.3%),差2 例(3.5%),优良率达到96.5%。

3 讨 论

骨髓干细胞的成骨作用国内外都作了不少的研究,结果是肯定的[1,2,3],如果抽吸的骨髓血直接注入到骨折部位,干细胞的浓度低,成骨作用受到一定影响。Connolly等[6]经过动物实验指出骨髓的成骨能力和骨髓细胞浓度存在正相关,临床研究也证实干细胞浓度控制在1 000/cm3以上是很有必要的[7]。我院运用骨髓干细胞浓缩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经5年的随防,结果也证实这一点。57 例随防病人中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潘显明等[8]报道82 例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最早3个月,而本组最早只有2个月,提前1个月愈合。有1 例右侧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病历较典型。患者男性31 岁,在外院手术12 d复查,螺纹钉脱落,骨折端移位,到我院就诊,考虑到股骨颈短缩,转我院治疗后即行切开复位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加螺纹钉内固定术,但术中不慎损伤旋髂深动脉,只好将髂骨块植入到骨折端之间,加长股骨颈。众所周知,股骨颈骨折本身就难以愈合,更何况此病例在骨折端加入无血运的骨块,更是难以愈合。术后我们通过3次注入浓缩的骨髓干细胞到骨折处,9个月复查X线片见骨折已基本愈合,并取出内固定,遗憾的是此病例失去联系,没有得到继续随访,以后股骨头是否坏死就不得而知了。此例病例说明一点,在常规下不能愈合的骨折在用干细胞治疗后,竟然愈合了,说明骨髓干细胞有明显的成骨作用。

本组随防57 例病人中有2 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3.5%,比文献上报道的 21%[9]和青壮年组86%、老年组10%~42%低得多。我们在没有进行浓缩干细胞治疗之前,只作单纯加压螺纹钉固定病例54 例,股骨头坏死率达18%,比用干细胞治疗的股骨头3.5%的坏死率高得多,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股骨头的血运主要依靠骨内的血管网而无骨膜下血管供应。骨折愈合时间越早,为股骨头血运的重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骨髓内的干细胞和血管生成素也能促进骨折处的血管再生,这些因素都可能是本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的原因之一。

本组病例在术后最早是在8周后才撑拐下床活动,而且X线片提示骨折线已模糊,负重活动要在骨折线基本消失后才能进行。胥少汀等[10]用X线图像分析方法发现股骨头在愈合过程中曾经处于坏死状态的发生率为87%。所以即使骨折开始愈合股骨头仍处于缺血状态,过早的活动对于尚无生机的股骨头是致命的损害。张永飞等[9]对非负重下活动的病例进行观察,股骨头仅发现有骨质疏松,无典型头下囊性变、塌陷等情况。股骨头坏死都发生在股骨颈骨折愈合后负重行走时才开始。但也有主张固定后即下床活动。有学者报道用三刃钉治疗112 例,结果分成两组,一组术后2周负重57 例,另一组术后12周负重55 例,随防3年以上,股骨头坏死无差别。这可能是三刃钉固定股骨颈血管损伤大,2周与 12周股骨头血运都难以建立的缘故。我们的经验还是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下地活动的时间,不宜太早。

2 例股骨头坏死都属Ⅳ型,有骨碎片,复位难度大,移位达1/5。Ⅳ型骨折暴力大,骨折处呈粉碎性,血管损伤重,关节囊内出血多,1周内注射干细胞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复位不良,角度也可能出现旋转,改变了骨小梁的应力方向,在负重后尚未重塑应力的骨小梁不能承受身体的压力而出现塌陷。陆维举等[11]分析的影响骨折愈合因素:骨折类型(P=0.0003),其后依次是复位质量(P=0.004),内固定质量(P=0.032),年龄(P=0.047),复位差对股骨头坏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良好复位、有效可靠的固定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基本条件。

骨折愈合与干细胞的数量有关,干细胞的数量与年龄、性别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干细胞会逐渐减少,在青春期骨生长旺盛,骨髓中的干细胞较多,青春期后随着生长停止而减少。但男性下降较慢,而女性比较明显,这可能与绝经前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出现骨质疏松有关。但本组未发现男女各年龄组在骨折愈合上有明显的差异(P>0.05),这可能与老年组股骨头坏死率较低、弥补了老年组干细胞数量相对不足有关。

骨髓干细胞浓缩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技术要求不是很高,操作也较简单,取材容易,对身体也没有太大影响,有推广价值。但本组在干细胞移植的时间、剂量上没有对照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的骨折类型,对干细胞的保留情况不是很了解。如何更好地预防股骨头坏死,出现股骨头坏死应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Werntz JR,Lane JM,Burstein AH,et al.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orthotopic boneregeneration bt marrow[J].J Orthop Res,1996,14(1):85-93.

[2]Boehm CA,Muschler GF.Rapid concentration ofbone marrow de-rived osteoblastic propenitor cell(CFU-Os)in allograft bone powder[J].J Bone MinerRes,1999,14(Suppl D):474.

[3]Connolly JF,Guse R,Tiedeman J,et al.Autologousmarrow in jection as a substitute for operativegrafting of tibial nonunions[J].Clin Orthop,1991(266):259-270.

[4]梁雨田,张伯勋,卢世璧,等.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愈合[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2):709-711.

[5]Tateish-Yuyama E,Matsubara H,Murohara T,et al.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for patients with limbischanmia by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bone-marrow cells:a pilot study and a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2,360(9331):427-35.

[6]Connolly J,Guse R,Lippiello L,et al.Developmentof an os teogenic bone-marrow preparation[J].JBone Joint Surg(Am),1989,71(5):684-691.

[7]吴浩波,严世贵.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J].骨科动态,2006:42-49.

[8]潘显明,胡修德,谭映军,等.8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结束的评价[J].中华创伤杂志,2003,16(3):145-147.

[9]张永飞,张义修.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力学因素[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16(4):270-272.

[10]胥少汀,刘树清.股骨头坏死图像分析的类型和转归[J].中华骨科杂志,1995,15(3):165-167.

心脏自体干细胞 篇4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复发率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可引起屈光异常或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力,保守治疗效果不确定。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慢性炎症刺激、粉尘环境等有关,因为这些理化因素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衰竭。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单纯切除复发率可高达30%~60%[1].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提出,国内越来越多的术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从2004年开始,我们采用此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翼状胬肉42例(4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6例(6眼),男20例(22眼),女28例(32眼),年龄34岁~70岁。胬肉头部侵及角膜缘内3 mm以上,2眼遮盖瞳孔。

1.2 手术方法

1.2.1 切除翼状胬肉

采用倍诺喜表面麻醉+利多卡因于胬肉颈部局部浸润麻醉。于翼状胬肉颈部后横行剪开表面球结膜,向鼻侧分离至泪阜,向两边分离至胬肉边缘外1 mm宽的正常筋膜组织,并沿此边缘剪开使胬肉两边缘游离。剥离翼状胬肉头部及颈部,提起,沿巩膜表面分离翼状胬肉至泪阜,于泪阜处剪断切除增生的筋膜组织,注意保护内直肌,将角膜及巩膜上的病变及瘢痕组织尽量剥离干净,烧灼出血点及扩张的血管。

1.2.2 角膜缘上皮移植

于患眼颞上方,距角膜缘3 mm处注射含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使结膜上皮与筋膜层分离,平行角膜缘做一长切口,向角膜缘分离出不带筋膜的结膜瓣,翻转结膜瓣,自角膜缘处用隧道刀向角膜侧做角膜缘板层分离至透明角膜内0.5 mm,切取包括结膜瓣的角膜缘板层植片,植片宽度依植床宽度而定。上皮面向上,植片角膜缘与植床角膜缘对合,展平植片,用10-0尼龙线带浅层巩膜固定植片角膜缘两角,结膜侧与植床游离球结膜固定缝合于浅层巩膜2针,再间断缝合2~3针。颞上取材处不做处理,如较大则将球结膜与其下筋膜浅层巩膜缝合2针。术毕结膜囊置典必殊眼膏,术眼加压包扎,48 h后换药,滴典必殊眼药水,2周后拆除缝线。

1.3 疗效标准及评定

胬肉头体消除,角膜缘部及角膜光滑,内眦部结膜平复,无充血为治愈;如有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为复发。

2 结果

2.1 术后24 h术眼疼痛不适,次日缓解。用1%荧光素钠

观察角膜创面上皮修复情况,术后3 d~5 d角膜创面被上皮覆盖,角膜表面逐渐恢复透明,部分病例有云翳形成,1周内结膜充血,植片轻度水肿,2周后植片水肿基本消失,颞侧取材处伤口术后4周基本愈合。

2.2 随访6个月~12个月,原发性胬肉48眼无1眼复发,复发性胬肉6眼,2眼复发,复发率为3.7%.

3 讨论

角膜缘上皮及其浅层基质中存在着角膜上皮来源的干细胞,干细胞不仅是角膜上皮增殖分化的来源,而且具有阻止结膜细胞向角膜缘内生长的屏障功能[2],它们对角膜缘创伤的愈合及角膜透明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据报道,在翼状胬肉的形成、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或缺乏[3,4]。而手术创伤加重角膜缘干细胞的损害,同时手术创伤及其术后炎症反应使胬肉组织残留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细胞活化,导致纤维血管组织形成,胬肉复发[5]。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就是通过自体角结膜植片的正常干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的向心性移行来修复和稳定受损伤的角膜缘,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阻止胬肉切除术后结膜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生长,有效避免胬肉复发[6]。本报告中,原发性翼状胬肉48眼,无复发,复发性翼状胬肉6眼,2眼复发,复发率为3.7%,手术效果理想,明显降低了复发率,与单纯切除术相比较效果尤为明显,但手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胬肉组织切除必须彻底,尤其对复发性胬肉,需彻底清除病变及瘢痕组织,暴露出正常的角膜和巩膜组织。(2)角结膜植片应包含角膜缘干细胞的角膜缘组织,以提供足量的正常干细胞,提供更强的机械屏障作用。(3)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有利于减低胬肉复发。(4)取材范围不要超过全角膜的1/3,以防止发生角膜功能失代偿。

我们认为: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具有操作安全、创面修复快、复发率低的特点。因复发性胬肉创面较大,取材受到限制,可能遗留部分手术裸露区,不能完全阻断术后各类细胞生长因子与残余病变纤维血管组织的接触,因而有一定的复发率[7]。

参考文献

[1]谢立信,胡隆基,张悦,等.角膜缘上皮和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9﹚:538.

[2]席兴华,姜德咏,唐罗生,等.翼状胬肉的不同术式对创面上皮修复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5﹚:353-355.

[3]邓宏伟(综述).角膜缘干细胞生存微环境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6﹚:403.

[4]刘阳(综述).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9,23﹙4﹚:204.

[5]王雨生(综述).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116-121.

[6]Starc S,Knorrm,Steuhl KP,et al.Autologous Conjunctiva-lim bus transplantation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and recurrent pterygium[J].Ophthalmology,1996,93(3):219.

心脏自体干细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110例 (127眼) 男49眼, 女78眼年龄在36~74岁之间, 原发性胬肉115眼, 复发性胬肉12眼, 其中一眼颞侧角膜有浸润。

1.2 手术方法

(1) 术前常规点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3d; (2) 常规消毒, 无菌孔巾暴露术眼, 点倍诺喜表麻后, 2%利多卡因0.5mm局部浸润麻醉注射胬肉体下; (3) 手术显微镜下以圆形手术刀于胬肉头部外1~2mm处剥离角膜上皮及胬肉组织至角膜前弹力层, 使之光滑清洁, 并分离胬肉至泪阜处, 提起胬肉体部将胬肉从根部切除, 彻底切除增生的纤维组织, 注意勿伤及内直肌, 巩膜表面及角膜缘处活动性出血点烧灼止血; (4) 于术眼上或下方角膜缘适当大小健康角膜缘含0.5~1mm透明角膜组织制做角膜缘干细胞植片, 剔除结膜下筋膜组织, 供区移植片要比授区略大, 以移植片完全覆盖授区为宜; (5) 将结膜瓣上皮面向上铺平, 供区角膜缘与授区角膜缘相对, 以10/0进口缝线, 角膜处对应球结膜与浅表巩膜缝和固定, 间断对位缝合, 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与地塞米松, 涂红霉素眼膏包扎术眼。术后给予复方妥布霉素眼水、金因舒眼水、双氯芬酸钠眼水3次/日滴眼, 术后第1天开始换药, 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及移植片情况。7d拆结膜缝线, 拆线后1周复诊1次, 术后1个月每2周复诊1次, 术后3个月每1月复诊1次, 术后半年3个月复诊1次, 术后1年每6个月复诊1次。回访6个月~3年。

2 结果

术后2~3d患眼都有不同程度的畏光、流泪及异物感, 上睑水肿, 3d后症状缓解, 3~4d后角膜上皮渐修复, 移植片水肿1周左右消失, 供区结膜上皮2周左右修复。术后有119眼不同程度视力提高, 8眼因患有白内障等眼疾不提高, 术后1例结膜对合处肉芽性增生又2次手术, 分析与结膜下组织分离不干净有关;术后1例移植片局限性坏死近内眦部结膜对合处, 停用皮质类固醇眼水与非甾体眼水, 予以抗炎营养上皮促进修复等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6眼复发 (其中5眼为2次复发, 5眼中有1眼睑球粘连) , 复发率4.7%。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损害角膜缘干细胞、气候干燥、接触风尘有一些关系[2,3,4,5]。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 如何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127例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证实该方法简便、实用, 易于掌握而且并发症少, 大大的降低了复发率, 疗效十分可靠。1986年Schermer等首次提出了“角膜缘干细胞”的概念[6]。有研究[7]表明, 正常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压力可以阻止结膜上皮及角膜缘血管向角膜中央方向的移行。因此, 角膜缘干细胞在胬肉形成和切除后防止复发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为胬肉切除的病变区结膜和巩膜提供了正常的上皮干细胞, 从而为异常变性的组织增生起到了栅栏的作用[8], 再者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不存在任何排斥反应, 因此移植后的角膜缘干细胞可以在局限部迅速增生、分化[9], 防止了复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填补翼状胬肉病变区缺损的干细胞, 重建角膜缘生理屏障, 过而阻止变性的结膜下组织向角膜创面增生和移行;另外,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提供角膜缘干细胞, 可以使胬肉切除后的角膜创面迅速上皮化, 遏制纤维血管组织角膜表面生长, 从而降低胬肉术后的复发率[10]。因此我们认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起到了阻滞胬肉组织向角膜生长, 给角膜上皮以修复时间。在基层, 该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 通过127眼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术后随访6个月3年, 复发6例, 复发率4.7%。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大大降低了复发率, 是适合基层又成功率较高的手术方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参考文献

[1]沈林雄, 蔡继林, 黄楚, 等.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自体结膜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0, 10 (5) :303.

[2]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3-74.

[3]闫启昌, 刘鑫, 邸悦.三亚地区翼状胬肉发病与紫外线暴露时间相关研究[J].中华医学出版社, 2006, 86 (24) :1686-1689.

[4]马科, 徐克, 张士元, 等.北京特定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眼科学杂志, 2005, 41 (1) :63-65.

[5]谢拉信.我国眼表疾病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建议[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1) :5.

[6]李春燕, 安艳霜, 邓奋刚.翼状胬肉手术中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生物羊膜移植的对比[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34 (4) :303-305.

[7]刘祖国.角膜缘干细胞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通讯, 2005, 34 (3) :2-4.

[8]张琦, 项振扬.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 24 (5) :505-506.

[9]樊蕾, 刘露.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7) :171.

心脏自体干细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5月武警广西总队医院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8例, 均依据1999年WTO诊断标准确诊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按Wagner分类法[3]: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Ⅰ级:表面溃疡, 临床上无感染;Ⅱ级:较深的溃疡, 且合并软组织炎;Ⅲ级:深度的溃疡, 伴有组织病变或脓肿;Ⅳ级:局限性坏疽 (足趾、足跟或前足背) ;Ⅴ级:全足坏死。其中, 男5例, 女3例;年龄45~72岁, 平均58岁;糖尿病病程5~16年, 糖尿病足病史14 d~4年。所有病例均有双足部和 (或) 下肢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 于足底和 (或) 脚趾部有不同程度的溃疡和 (或) 坏疽。其中糖尿病足Ⅱ级2例, Ⅲ级4例, Ⅳ级2例。溃疡大小2 cm×2 cm~4 cm×5 cm, 最大深度0.5 cm。单发溃疡5例, 多发3例。单侧6例, 双侧2例。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多普勒肢体血流仪检测双下肢末梢血流和踝肱压指数 (ABI) , 全部患者血流波幅减低, ABI 0.11~0.62, 平均0.36,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体积正常。骨髓移植前创面均行清创处理,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保持创面清洁。本研究经武警广西总队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谈话告知相关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骨髓采集

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取双侧髂后上棘为穿刺点, 左右各穿刺5次, 共穿刺10次, 每个穿刺点抽取骨髓20 m L, 共200 m L。

1.3 骨髓有核细胞分离和移植

按骨髓/脐带血有核细胞体外分离试剂盒 (宁夏中联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说明分离骨髓有核细胞, 制成50 m L左右的细胞悬液, 计数细胞总量并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含量。本组单次移植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 (0.95~2.31) ×109个, 平均1.78×109个, 其中CD34细胞含量为0.5%~1.2%。

1.4 移植方法

患者均为第1次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取溃烂部位及患侧腓肠肌为主要注射部位, 每点间隔2 cm, 每点注射约1 m L细胞悬液, 共注射约30点。病变轻侧或非患侧腓肠肌为次要注射部位, 每个注射点间隔3 cm, 每点注射约1 m L细胞悬液, 共注射约20个点。肌内注射深度为皮下1~2 cm, 注意避开血管。注射结束后卧床休息6 h, 术后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1.5 治疗方法和观察指标

每日常规换药, 生理盐水冲洗溃烂部位, 用庆大霉素、山莨菪碱、普通胰岛素混合液湿敷, 敷料包扎。期间, 目标血糖控制在空腹3.9~7.2 mmol/L, 餐后3.9~10.0 mmol/L, 血压控制在90~130/60~8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血脂异常者给予调脂治疗, 目标血脂控制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2.6 mmol/L, 三酰甘油 (TG) <1.7 mmol/L[4]。观察患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ABI及溃疡愈合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细胞移植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移植后患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8例糖尿病足患者中共7例创面全部愈合, 其中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1例;愈合时间10~46 d, 平均27 d。另有1例Ⅳ级患者创面明显缩小, 坏疽、坏死组织大部分已被新生肉芽替代, 但因创面较大较深, 且年纪较大 (72岁) , 基础病较复杂, 未能形成完整的表皮或瘢痕覆盖, 治疗42 d后, 转外科植皮治疗, 经外科植皮治疗, 于干细胞移植术后79 d愈合出院。所有患者均避免了截肢的风险, 无死亡病例。见表1。

2.2 ABI情况

干细胞移植治疗后6个月患者ABI明显升高[ (0.26±0.18) 比 (0.45±0.1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2,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是:内科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控制感染、活血化瘀、营养神经, 外科清创、引流、皮肤移植等。对血管病变严重者, 可在上述传统治疗基础上, 给予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扩张成形联合支架植入术、血管重建术, 可以明显改善下肢血供, 使部分患肢得以挽救。如肢体缺血严重, 发生坏疽时, 为保全患者性命, 有时必须行截肢手术。近年来, 创伤更小、更安全、更方便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在临床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进行干细胞移植后, 可以归巢到病变部位, 在局部缺血组织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建立侧枝循环, 改善组织缺血状态。糖尿病足属于肢体缺血性疾病,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正是利用干细胞的这一特性。将自体骨髓干细胞分离出来, 移植到缺血的下肢肌肉内, 使其逐渐分化形成新的毛细血管, 达到促进血管再生, 改善和恢复患肢血流, 治疗患肢缺血, 再生表皮, 从而促进溃疡面愈合。

国内外进行干细胞移植促进新血管生成, 以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日益成熟, 有效率达80%以上。Hamano等[5]报道在肢体缺血的老鼠动物模型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后, 缺血明显改善, 血流明显增加。Tateishi-Yuyama等[6]首次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开创了临床应用的先例。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这一技术的可行性[7,8,9,10,11,12]。本组8例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治疗后下肢麻木、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缓解, ABI较前升高, 7例溃疡面愈合, 1例明显缩小, 给予植皮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6个月的过程中未出现心脑血管、肿瘤等不良事件。本结果提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安全、有效, 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 不涉及胚胎伦理问题, 风险小, 具有可重复性, 是有效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技术,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 该项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长期治疗效果及血管新生机制尚不清楚, 细胞的纯化、分化, 移植的最佳数量、时机、途径等。但细胞移植无疑是现代移植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期待该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得到更多的临床资料的进一步验证[13,14]。或许, 该项技术能够成为治疗糖尿病足下肢缺血的突破性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5月武警广西总队医院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8例。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压指数 (ABI) 及溃疡愈合情况。结果 ①移植后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8例糖尿病足患者中7例创面全部愈合, 其中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1例;愈合时间1046 d, 平均27 d。②干细胞移植治疗后6个月患者ABI明显升高[ (0.26±0.18) 比 (0.45±0.1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2, P<0.05) 。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心脏自体干细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单眼, 左眼22例, 右眼14例;男16例, 女20例;有手术切除史3例;均不伴有睑球粘连。年龄32岁~65岁, 平均年龄42岁。

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 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2%利多卡因行翼状胬肉及患眼上方球结膜下浸润麻醉。从胬肉颈部开始剪开球结膜, 分离球结膜与胬肉体部至半月皱襞, 沿胬肉头部前端0.5 mm处自角膜开始剥离头、颈、体部并予以切除。充分暴露角膜缘外约5 mm宽干净平滑的巩膜, 巩膜表面用大头针烧灼止血。在术眼上方取相应大小的结膜移植片, 要求植片少带结膜组织, 尽量带薄层透明角膜0.5 mm左右。将移植片平移至裸露的巩膜区, 注意上皮朝上, 使角膜平整, 尽量少损伤健康组织。用10-0线间断缝合4~6针。上方取材区不做特殊处理, 抗生素眼膏涂眼, 单眼加压包扎2 d~3 d。术后点抗生素及激素眼药水, 2周后拆线。

2 结果

术后早期可见植片水肿, 1周左右即基本消退。2周后拆线时角膜上皮基本修复, 植片成活, 角膜恢复透明。随访6个月~2年, 仅2例复发, 复发率为5.6%.

3 讨论

3.1 翼状胬肉的发生与该侧角膜缘干细胞缺陷有关[2]。皮干细胞在眼表无直接定位标志, 但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它位于角膜上皮的基底层。角膜干细胞最多的地方在角膜上下缘, 因此我们术中常选择眼球上下方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

3.2 传统的手术方法使局部的角膜缘干细胞基本丧失, 导致角膜上皮愈合缓慢, 在角膜创面未能修复之前, 来自结膜的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即已侵入角膜, 导致胬肉复发。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可以遮盖、修复暴露的巩膜, 增强角膜缘的栅栏作用, 防止结膜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的攻入, 最主要的是重建了角膜缘处的干细胞, 通过干细胞向角膜中心的增生分化, 使角膜尽快得到修复, 从而防止了胬肉的复发。

3.3 本组病例中有2例复发均与我院早期手术经验不足有关。1例因缝线过早脱落影响了植片的成活, 另1例为巩膜面未完全清理干净、结膜植片过厚引起。为进一步降低术后复发率, 我们体会到:手术必须要在显微镜下完成, 病变组织要清除彻底。尤其是巩膜植床要保证平滑干净、止血彻底。结膜移植片不要携带结膜下组织, 且尽可能多取角膜缘上皮。植片对位良好, 角膜上皮必须与角膜缘对齐, 保持平展, 上皮面向上。缝合固定时缝针应穿过浅层巩膜组织。术毕加压包扎2 d~3 d, 防止植片下积液影响成活。

参考文献

[1]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4, 18 (6) :117.

上一篇:农业生态效率下一篇:伦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