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2024-09-22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精选9篇)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篇1

现将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下肢缺血性疾病 (272例) 经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56例) 的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22例, 年龄45~92 (72±0.5) 岁。其中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11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 18例, 糖尿病足 (DF) 27例;右下肢35例, 左下肢21例, 所有病例病程均超过1年, 均经保守治疗无效, 自主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1.2 方法

(1) 骨髓动员及术前准备:术前准备5~7d, 常规行高压氧治疗1次/d, 30min/次。常规患者保暖, 室温27~28℃, 从第1天开始给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150ug皮下注射, 1次/d, 连续3~5 d, 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针6250皮下注射, 1次/d, 使外周血WBC 2.5~4.0×10/L时开始手术。 (2) 骨髓造血干细胞提取:常规选择持续硬膜外麻醉, 于双侧髂前上棘抽取自体骨髓200ml, 通过抗凝、沉淀、离心、分离, 提取单个核细胞制成50ml细胞悬浊液备用。 (3) 移植:常规采用肌肉注射+腔内注射。提取40ml, 沿患侧下肢动脉血管走行方向行肌肉注射, 两点间距2cm, 每次注射1ml, 足靴处两点间距1cm, 每次注射1ml;再提取另外10ml, 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远端血液3min后, 注射于下肢缺血动脉的动脉腔内。

1.3 观察指标

(1) 动脉造影 (DSA) 检查。依据患者新生侧枝血管情况, 将其分为:无新生侧枝血管为0分, 少许新生侧枝血管为1分, 中量新生侧枝血管为2分, 丰富新生侧枝血管为3分。 (2) 患肢皮肤溃疡和紫钳深度和面积, 对患者坏疽发生范围进行标记和测量, 以此为评分依据。 (3) 静息状态下踝肱指数 (ABI) 。 (4) 发生间歇跛行症状的患者, 需对其跛行距离和步行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本组病例于术后1w出院, 随访时间2个月, 随访期间每周复诊1次, 复诊时询问患者的冷感、痛觉及跛行距离, 测量皮温及踝肱指数 (ABI) , 2个月后行DSA检查。发现所有患者一般在1个月后的冷感和痛觉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跛行距离延长, 测量皮温都有升高趋势, 踝肱指数升高, DSA检查提示新生毛细血管网明显增多, 丰富,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溃疡面逐渐缩小。所有56例患者患肢麻木和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或完全消失 (100%) , 28例患者静息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 (50%) , 5例患者跛行距离由50cm提高至1000cm以上 (8.9%) , 39例患者溃疡面积有所缩小或完全愈合 (69.6%) , 11例患者ABI提高到0.1以上 (19.6%) 。

3 讨论

下肢缺血性疾病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 、糖尿病足 (DF) 为主, 在临床治疗中普通药物治疗, 疗效较差, 尤其是晚期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 因疼痛、麻木发冷, 行走困难等临床症状严重, 导致患者被迫接受截肢 (趾)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虽然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采用血管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但疗效仍较差, 近年来, 移植手术不断发展, 利用骨髓分离出造血干细胞, 血管内皮祖细胞等, 并利用其横向分化或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将其移植于缺血的下肢, 可促进血管再生[1]。因此, 行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疗效。本组56例患者经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肢冷感、麻木、疼痛, 皮温及肢体缺血坏死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我们在选择行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病例时遵循的原则是: (1) 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而临床症状明显者。 (2) DSA检查主、髂、股动脉无闭塞者。 (3) 无骨髓异常增生倾向, 凝血功能正常者。 (4) 心肺肝肾功能监测无衰竭, 不愿意接受腔内介入或下肢血管旁路手术者。目前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主要有动、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 下肢缺血性疾病多采用局部肌肉注射的方法, 但此3种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 本研究采用肌肉内注射机动脉腔内注射的联合移植[2], 疗效显著。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行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无论是肌肉内注射及下肢动脉腔内移植, 近、中期疗效确切, 能改善患肢症状和ABI, 并可促进溃疡面愈合[3], 远期疗效因随访时间有限, 有待进一步观察。总之,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具有创伤小的特点, 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4]。但是, 作为一种常规的临床治疗,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因移植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疗效, 如何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干细胞是能否移植成功的关键。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将拥有广阔而美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盛家, 陈兵, 罗涛, 等.大鼠后肢急性缺血横型的构建与评估[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6) :581-582.

[2]朱朝军.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暨第四届学术大会.2011.

[3]王茂华, 金星, 吴学君, 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 14 (3) :227-228.

[4]谷涌泉, 沈振亚.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动脉腔内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7 (2) :181-185.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篇2

我科2005年建成重庆市第一家专业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成立糖尿病足工作室,与普通外科等联合开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愈多例复杂糖尿病足患者,减少了截肢和致残率。目前已举办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学习班3届,学员365人,取得一些教学经验,现报告如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学习班特点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学习班的学员和教学工作有较为突出的特点:①该学科为新兴学科,专业性强,理论要求高,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②所有学员均为所在单位科室的骨干成员,但由于部分学员来自基层,理论基础不扎实,且存在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学习理论知识缺乏主动性;③培训时间较短,每次仅40学时,在短时间内需要完成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训练,难度较大;④内容涉及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材料学等一系列基础学科知识,一般学员课前若无相关知识预习,难以迅速掌握;⑤该项目所需硬件平台和技术力量需要多个科室如普通外科、手术室等科室配合。教学方法

2.1 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

由于学员的学历、水平等因素参差不齐,除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外,针对底子薄、基础差的学员采用提前预习的方法,报名后可将课程内容提前以信函及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辅导,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充分理解消化相关理论知识,便于在后续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已经接受过该领域相关知识培训,渴望在新技术、新方法上有所突破创新的学员,则主要以提升其原有知识水平,将理论更好地转化为实践作为教学目标。

2.2 高学历授课团队及合理分组模式

以科室主任为核心成立博士学历、副教授职称以上,内分泌科、普通外科和手术室联合的授课团队,选定内容,编写教材,并担任教学组长,并以各科室中青年教授、讲师为主分组见习带教,形成科室主任、各级教学组长、见习教员的三级授课制度,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

2.3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瞓ased瞝earning,PBL),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思考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将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1]。每小组配备接受过PBL教学培训的教员,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以传统教学法进行理论授课以外,利用课堂剩余时间及课后时间进行组内讨论,教员引导讨论的方向和难度,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则让学员查找资料,鼓励学员对技术进行创新,最后由教学组长点评,解释分歧和疑问,以提高授课质量[2]。结合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的自我更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4 强化实践及科研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技术,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开展该项目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的运用达到熟练程度[3]。学习过程中严格规定该技术项目的适应证、禁忌证,详细列举所需的设备种类、购置途径,制订标准操作规程(SOP)。在授课期间的操作实践中,由教员按SOP现场演示操作过程,由学员提出问题,现场予以解答和示范。鼓励学员撰写相关领域科研论文,对有发展潜力的学员在授课完毕回到原单位后鼓励其以合作的形式参与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使每位学员的科研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学习班授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关系的结束,为了巩固授课内容,真正将该项目技术普及到基层,受惠于民,我们采取外援医疗小组的方式,多次携带专业器械前往各级医院协助开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总之,对于该项目学习班学员的培养,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临床操作能力,其目标应是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疗骨干和精英,通过培养,使学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扎实掌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干细胞、组织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4]。

【参考文献】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篇3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移植 肝硬化

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硬化的最有效方法,但缺乏供体、手术费高和并发症多等因素限制了其发展。近几年来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骨髓干细胞的分离有了很大的进步。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乙肝肝硬化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2~64岁,平均43.6岁。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排除了肝内占位性病变。

自体骨髓干细胞采集、分离及移植:在无菌条件下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150~200ml,以4000U肝素抗凝。参考Kai Wollert的方法[2],行骨髓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及纯化制备成骨髓干细胞悬液,单个核细胞计数(2.0~18.0)×1010/L,采用4℃冰箱存放。X线透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射造影剂,排除占位性病变后,将分离好的骨髓干细胞悬液注入肝内。

移植后观察:观察移植后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体征(纳差、乏力、腹胀、腹水等)改善情况。移植后1、4、8、12周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固醇(CHOL)等。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手术成功率及不良反应:40例患者骨髓干细胞移植成功率100%。术后出现恶心2例,发热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发生与移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移植后12周,大多数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38例食欲减退患者中好转35例(92.1%);36例乏力患者中好转34例(94.4%);30例腹胀患者中减轻26例(86.7%);25例腹水全部减少或消失(100%),术后12周总生存率100%。

实验室检查结果:移植后1、4、8、12周,患者ALT、TBIL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CHOL均逐渐增高(P<0.05),PT逐渐降低(P<0.05)。见表1。

讨 论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研究已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具有向一些成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软骨细胞及肝细胞等[3]。在肝脏环境内能分化为肝细胞、胆管细胞,参与肝脏结构的修复和重构,从而改善肝功能[4]。

潘兴南等[5]证明自体骨髓干細胞移植能减轻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5],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本研究发现,自移植后第4周实验室指标出现变化,至移植后第12周,40例患者血清ALB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PT和CHOL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LT和TBIL水平虽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肝脏的合成及修复功能显著改善。另外,还观察到40例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然而,自体骨髓干细胞在人受体肝脏内定植、生长分化及肝脏病理学改变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安全有效的新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 Wollert KC,Meyer GP,Lotz J,et al.Intracoronary autologous bone-marrow cell transfer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BOOST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Lancet,2004,364(9429):141-148.

3 Cantz T,Sharma AD,Jochheim-Richter A,et al.Reevalu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cells as a source for hepatocyte regeneration [J].Cell Transplant,2004,13(6):659-666.

4 Petersen BE,Bowen WC,Patrene KD,et al.Bone marrow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hepatic oval cells[J].Science,1999,284(5417):1168-1170.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篇4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是指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 近些年淋巴瘤病例数量有显著增加趋势,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是指通过大剂量的放化疗处理后, 将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到病变组织, 使患者可以重建其自身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的治疗方法[1], 经临床研究已经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为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情况。本文特收集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淋巴瘤患者44例临床资料, 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淋巴瘤患者44例临床资料, 其中男29例 (65.91%) , 女15例 (34.09%) ;年龄最小的14岁, 最大的60岁, 平均年龄为 (42.12±1.42) 岁;霍奇金淋巴瘤患者9例 (20.45%)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5例 (79.54%) 。本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条件, 均签署相关入组治疗研究协议。

1.2方法

在治疗开始第一天、第二天分别使用4g/m2的环磷酰胺或者30mg/kg的依托泊苷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动员, 效果不明显患者另给予375mg/m2的利妥昔单抗, 在患者白细胞数大于等于4×109/L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的采集[2], 将所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在零下80℃冷冻保存。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七天给予300mg/m2甲环亚硝脲, 在移植前6~3天给予150~200mg/m2依托泊苷, 在移植前6~3天给予200~400mg/m2阿糖胞苷, 在移植前2天给予140mg/m2加美法仑[3], 移植中取出自体造血干细胞在37~40℃的水浴箱中进行快速溶液, 进行外部消毒后给予静脉输入, 整个静脉输入时间要适当, 先慢后快, 可避免过敏的发生, 在移植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果发生寒战、红疹、发热等情况降低输液速度, 有针对性进行处理治疗, 移植后给予维持性治疗。

2 结果

本组44例淋巴瘤患者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全部顺利出舱, 平均住院时间为 (30.21±2.12) 天, 移植后出现低热5例 (11.36%) , 粒细胞减少2例 (4.55%) , 口腔溃疡6例 (13.64%) , 鼻腔出血1例 (2.23%) 。经随访三年, 本组患者生存36例, 死亡8例, 生存率为81.82%。

3 讨论

按照相关淋巴系统肿瘤分类标准, 临床上主要将淋巴瘤分成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4], 其中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效果及康复效果良好, 所占比例较低。随着干细胞移植研究的不断深入, 目前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治疗淋巴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本院在2005年开始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淋巴瘤进行治疗, 目前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为更好的推进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发展, 本文特对44例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淋巴瘤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是指通过大剂量的放化疗处理后, 将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到病变组织, 使患者可以重建其自身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的治疗方法。可以为淋巴瘤患者在进行大剂量放疗、化疗治疗、免疫治疗后最快速度恢复其自身造血系统功能。

在整个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环节中, 主要分为造血干细胞的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准备、造血干细胞的回输几个关键步骤, 本文观察发现, 本组44例淋巴瘤患者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全部顺利出舱, 平均住院时间为 (30.21±2.12) 天, 移植后出现低热5例 (11.36%) , 粒细胞减少2例 (4.55%) , 口腔溃疡6例 (13.64%) , 鼻腔出血1例 (2.23%) 。经随访三年, 本组患者生存36例, 死亡8例, 生存率为81.82%。研究发现, 在死亡的8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淋巴瘤的复发, 分析原因认为主要和残留病变以及移植物存在污染有直接关系, 所以应进一步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动员、预处理水平, 提高移植物的质量。本组患者均在移植后进行了维持治疗, 虽然相关文献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后是否需要进行维持治疗尚无定论, 但本院经实践认为在移植后给予干扰素、利妥昔单抗、干扰素维持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淋巴瘤移植后生存率, 其中维持使用利妥昔单抗可以进一步有效清除Bel-2阳性细胞[5], 可以有效清除移植后残留的微小病灶, 最大程度降低淋巴瘤的复发。同时, 本院在实践中发现, 在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过程中要尤为重视无菌消毒处理, 降低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移植失败发生, 包成层流舱的细菌培养合格率, 降低出血、感染的发生。本文研究认为,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具有不受供体限制以及移植风险小的特点, 在移植后患者不需要长时间使用抗排斥反应药物进行治疗, 显著降低了患者的临床治疗费用, 提高了移植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淋巴瘤方面具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 可显著延长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晓日, 赵悦.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6) :99-100.

[2]牛家华, 王椿, 万理萍, 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淋巴瘤患者缓解率和生存率的影响[J].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0, 5 (1) :44-47.

[3]郭毅刚, 冯雪莲, 刘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23) :4323-4328.

[4]彭洪菊, 方美云, 张建民, 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和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9) :944-944.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篇5

AHSCT指在特定时期采集患者自身造血干细胞, 在患者体外保存或者经过特殊处理 (如转基因、净化、冷冻等) 后, 于患者接受高剂量化疗或放疗 (TBI) 后回输, 以促进其造血恢复或造血重建[1]。目前, AHSCT已应用于治疗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和实体恶性肿瘤超大剂量化和 (或) 放疗后的骨髓移植及一些难治的良性疾病。

根据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方式不同, AHSCT分为自体骨髓移植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从外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特点是方便, 无需麻醉, 不受骨髓转移或接受放疗造成损害的影响, 且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骨髓造血重建比自体骨髓移植快, 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选择从外周采集造血干细胞。采集前需要对外周造血干细胞进行动员, 动员方案包括粒-单核细胞刺激因子 (G-CSF) 联合化疗或者单一使用G-CSF, 比较两种动员方案, 单用G-CSF具有费用较低的优势, 但采集到有效的细胞数明显不如联合动员方案[2]。近年来, 由于含有普乐沙福的动员方案的应用更加增强了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成功率[3]。且老年外周血干细胞也可以成功采集[4]。

AHSC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主要应用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包括急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 少见类型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其中主要是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的治疗。

急性白血病目前是35岁以下恶性肿瘤病死率最高的一种, 由于白血病微小残留和原发耐药, 导致化疗后复发, AHSCT明显延长了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 减少化疗次数,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来自欧洲ALWP (Acute Leukaemia Working Party) 登记处的未发表数据提示[5], 1996至2001年2100例接受AHSCT的完全缓解期AML患者, 5年无白血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复发率、移植相关病死率分别为43%、76%、53%和9%。而以化疗作为巩固强化方案的疗效远低于以上数据, 即便是化疗后完全缓解期低危患者无病生存率都低于40%~60%[6]。其治疗的时机多选在第一次化疗后完全缓解或者分子遗传学缓解时进行, 冯四洲、魏嘉鳞、邹德惠等人治疗143例急性白血病病患者,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减少复发率, 在第一次化疗完全缓解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无病生存期明显高于第二次完全缓解的患者[7]。舍琳琳、韩明哲等人研究了21例染色体表达t (8;21) 或Inv (16) 低危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 观察到对于低危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前分子遗传学缓解的患者无病生存期明显高于分子遗传学未缓解的患者[8]。不仅如此, 罗晓庆、陈榜霞、张诚等人已经应用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并观察到双次自体移植较单次自体移植复发率低, 无病生存率较高, 不失为没有找到合适供者的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或经费困难患者的较好选择[9]。AHSCT的预处理方案多为改良By/Cy或者TBI/Cy。近年来, 含有伊达比星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总生存率较其他预处理方案的总生存率明显升高[10], 推动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进展。此外, 对于STI-571全面耐药或者不能耐受STI-571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无法找到合适供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可选择AHSCT作为治疗方案[11], 对于预后不良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高危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可以尝试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延长白血病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部分低危组急性白血病患者尚有治愈的可能性。但是, 仍有复发的可能性, 所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需定期检测微小残留, AHSCT后可选用IL-2, 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等较化疗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的治疗方法预防复发, 如果移植后复发可选择二次自体移植、HLA匹配全相和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而无法遇到HLA匹配全相和的供者亦可采用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 (MM) 是好发于老年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 常规化疗无病生存期多为1~3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移植相关病死率高达30%~40%, 故仅适用于复发难治的MM患者。国外72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与传统化疗相比,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提高年轻MM患者的CR后缓解时间, 并延长生存期。因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年轻初治MM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在美国, 患者和医师越来越多的选择, 在传统化疗达CR后的早期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当疾病复发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我国, 黄文荣、李红华、薄剑等人应用含有硼替佐米的预处理方案进行AHSCT, 观察到硼替佐米治疗条件下MM进行AHSCT安全、易行。宋修怡等人应用AHSCT治疗MM患者, 观察到AHSCT无病生存期较常规化疗明显延长。对于老年难治MM患者, 常规化疗后易复发, 化疗后完全缓解的平台期短, AHSCT也作为一个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MM进行AHSCT的时机与白血病一样, 达到诱导缓解后进行, 近年来新药的使用大大增强了MM的完全缓解率。

采用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 (硼替咗咪) 和免疫调节剂 (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 等新药作为MM诱导治疗方案, 显著提高了患者在诱导治疗后达到高质量缓解甚至以上疗效的比例, 且这一治疗效果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进一步得到体现。新近研究表明, 至少含有一个新药在内的三药联合诱导方案, 可取得高质量缓解和CR, 因此, 被认为是AHSCT前标准诱导方案。AHSCT后多选择硼替咗咪-沙利度胺-地塞米松 (VNM) 作为巩固治疗方案, 进一步提高MM患者的分子生物学完全缓解率。AHSCT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 复发后可选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继续治疗。

淋巴瘤由于病理分型的多样化和异质性, 治疗结果呈现多样性。目前, AHSCT多用于治疗难治复发的淋巴瘤, 尤其对于预后不良的淋巴瘤患者多选择进行AHSCT治疗。在美国, 已应用全淋巴照射、高剂量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淋巴瘤的Ⅰ/Ⅱ临床试验。在我国, 邵兰兰、肖秀斌、仲凯励等人应用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100例, 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 观察到所有患者造血功能均获重建。卜庆、黄慧强、林旭滨等人对恶性度较高的侵袭性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进行长期随访, 观察到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58%和49%。刘焕凤、张曦、高蕾等人应用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DAHSCT) 治疗恶性淋巴瘤, 观察到2年无病生存率为91.7%, 提高了恶性淋巴瘤的无病生存期。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篇6

1 病例介绍

2015年8月收治1例中年女性病人, 确诊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4b型) 18个月,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个半月, 发现右上臂带状疱疹10余天, 于外院行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主诉右上臂疼痛加剧, 夜间难以入眠, 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

2 治疗

2.1 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病人神经妥乐平 (牛痘疫苗接种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 静脉输注及维生素B12注射液肌肉注射营养神经治疗;氨酚羟考酮片以及羟考酮缓释片口服,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用涂于右上臂患处止痛治疗。

2.2 微创介入手术病人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 择期行CT引导下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选择性的椎旁神经阻滞技术, 将药物注射到病变神经节周围, 直接作用于受累的神经节, 迅速控制神经节内的炎性反应和水肿, 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 达到修复受损神经, 减轻疼痛的治疗目的[3]。

3 护理

3.1 疼痛护理神经痛是带状疱疹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常在受累神经分布区有剧烈疼痛, 性质多样如烧灼、针刺、刀割、电击、紧束感等。多有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 (触诱发痛) , 如风吹、轻触即可产生剧烈疼痛, 常影响病人的饮食和睡眠[4]。

3.1.1 进行正确的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护理程序的重要步骤。在临床实践中, 疼痛程度的衡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语言沟通, 护理人员在进行疼痛评估时应依据病人的主观感受, 并注意其情绪和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口述描绘评分法 (VRS) 、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法、行为疼痛测定法、数字评分法 (NRS) 、45 区体表面积评分法 (BARS-45) 、临床疼痛测量法、手术后疼痛的Prince-Henry分级等。VRS量表用一条10cm长的直线, 一端为0, 另一端为10, 由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等一系列描述疼痛的形容词表示从“无痛”到“最剧烈疼痛”, 使用灵活方便, 适用于临床简单的定量测评疼痛强度及观察疗效[5]。在工作中采用VAS量表对本例病人进行动态疼痛评估, 填写科室自行设计使用的“疼痛评估表”, 记录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爆发痛的发生频率等, 根据病人每日疼痛评分, 调整止痛药物剂量。本例病人入院即刻疼痛评分8分, 给予药物治疗后疼痛评分逐日降低至4分, 微创手术后疼痛评分2分, 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治疗效果明显。

3.1.2 止痛药物的护理病人服用阿片类止痛药物后, 密切观察是否有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等药物副反应的发生, 及时通知医生, 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向病人介绍各类止痛药的药理作用、用法及不良反应, 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

3.1.3 非药物止痛法 (1) 深呼吸止痛法:责任护士指导病人疼痛时深吸一口气, 然后慢慢呼出, 而后慢吸慢呼, 呼吸时闭合双目, 想象着新鲜空气缓慢进入肺内。 (2) 移情止痛法:分散病人注意力, 鼓励其参加感兴趣的活动, 如下棋、听音乐、与亲人及朋友相互交谈等, 有助于病人减轻疼痛, 保持愉悦心情, 提高痛阈。

3.2 心理护理带状疱疹破坏了病人既往的生活模式 (形象受损、活动受限、无法工作、不能参加社交活动等) , 很大程度上对病人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6]。本例病人本身因急性白血病而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 对死亡较正常人更为恐惧, 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 带状疱疹引起的剧烈疼痛,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睡眠, 使其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精神极度紧张, 出现烦躁、焦虑、紧张、抑郁的情绪。为防止病人失去继续治疗的信心, 护士应向病人讲解本病的基本知识、预后情况、疼痛与心理的关系, 帮助病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缓解病人的恐慌感和焦虑感, 使其保持良好心态,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积极配合治疗[7]。病人的疼痛、抑郁、焦虑情绪常影响家属, 使其也产生焦虑悲观情绪, 反过来又影响病人, 使之疼痛加重, 因此, 争取家属配合也很重要。

3.3 微创介入手术的护理术前4h禁食水, 遵嘱给予静脉补液治疗。术后6h试饮水, 若无呛咳, 可进流质饮食, 协助病人左侧卧位4h, 遵嘱给予心电、无创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护,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穿刺点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出。

3.4 生活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注意病人个人卫生。给予尺码宽大的病号服, 及时更换, 避免潮湿, 选择柔软棉质内衣, 避免摩擦右上臂患处。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的住院环境, 保持病室内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和适宜的室内温度, 避免强光、噪声等环境因素诱发或加重疼痛, 尽量减少夜间操作, 为病人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止饮酒, 以促进创面愈合, 增强机体抵抗力。

3.5 出院指导出院前告知病人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受凉, 预防感冒;尽量少去公共场合, 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复查;告知家属关爱病人。

4 小结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人免疫功能恢复较慢, 术后极易合并各种病毒感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引起带状病毒感染, 其原因与病人免疫力低下有关之外, 也与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有关[2]。护士应耐心解释, 稳定病人情绪,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为其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使其减少焦虑, 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C.David Tollison, John R Satterthwaite, Joseph W.Tollison.临床疼痛学[M].第3版.宋文阁, 傅志俭, 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10-511.

[2]华春燕, 滕淑萍, 赖凤娟, 等.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带状疱疹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12A) :3358-3359.

[3]薛富善.临床局部麻醉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378

[4]宋文阁, 王春亭, 傅志俭等.实用临床疼痛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58-359.

[5]徐城, 杨晓秋, 刘丹彦.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在临床疼痛评估中的作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 21 (3) :210-211.

[6]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202-203.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 例,男41 例,女22 例;年龄15~30 岁22 例,31~59 岁23 例,60~82 岁18 例,平均40.6 岁。Garden分型:Ⅰ型9 例,Ⅱ型23 例,Ⅲ型21 例,Ⅳ型10 例;其中车祸伤24 例,坠落伤25 例,摔伤14 例。均采用加压螺纹钉固定。Ⅰ型用1枚螺纹钉固定,Ⅱ~Ⅳ型用2枚螺纹钉固定,入院后完善检查后即行手术治疗,陈旧性骨折1 例。Ⅰ型病例在手术同时进行骨髓浓缩干细胞移植,Ⅱ~Ⅳ型固定后5~7 d行骨髓浓缩干细胞移植。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骨髓干细胞浓缩操作技术: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于双侧髂前上棘或骼后上棘消毒,铺无菌巾。用内径1.5 mm、长6~8 cm穿刺套针穿至松质骨,用20 mL的塑料针管抽吸骨髓。在抽吸的过程中,每次将刺针斜面转动60°,每次抽4 mL左右。完成一整圈的转动抽吸后,再进针1.5 cm,同样的旋转方式吸取骨髓,一个进针点可有几个穿刺方向。可在距原穿刺点4 cm处重新穿刺抽吸直至每侧抽吸75 mL左右骨髓血。抽出的骨髓血放在一个有抗凝剂(内含15 000 U肝素)的无菌袋中。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原理对抽集的骨髓血进行快速细胞分选,速度为3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力可将较重的多核细胞置于周边,便于从剩余物中分离和收集。无核细胞由于质量较轻而位于中间,将其消除。获取的淡黄层除骨髓干细胞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单核细胞,其中一些细胞可能是对临床有用的血管生成素和成骨细胞活素的来源[5],每150 mL骨髓血可收集浓缩干细胞30 mL。

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平卧在骨科牵引床上,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边牵引边复位,患肢内旋15°,一定要透视证实复位效果好;两骨折端移位不超过1/5,个别游离骨块不强求复位,颈干角要求达到正常角度。常规消毒、铺巾、取外侧切口,长5~7 cm。切开皮肤,逐层分离达股骨,剥开骨膜。在大转子顶点下3 cm左右,用配套的导针,按照颈干角130°~135°的角度向股骨头方向旋入,沿导针攻丝后,拧入长度合适的加压螺纹钉,钉尖部达头下0.5 cm。另在第1颗螺纹钉下方1 cm处并与之平行的方向再钻入第2根导针,同样方法拧入加压螺纹钉。C型臂X线机透视螺纹钉位置和复位情况,务必达到上述复位标准,螺纹钉要固定在位。如果是Ⅰ型骨折的病人,采集干细胞和内固定手术同时进行。在做内固定前先采集骨髓,送到另一间手术室进行分离收集,待手术做完马上将采集到的骨髓浓缩干细胞30 mL注入到骨折处。如果是Ⅱ~Ⅳ型骨折,因出血较多,马上行干细胞移植会加重关节囊内压力。5~7 d后出血停止、血肿开始吸收,再行干细胞移植为宜:即在5~7 d后把病人送到手术室,按上述方法采集骨髓干细胞,将收集的骨髓干细胞30 mL在透视下一次注入骨折处。

髓象分析:数字数据通过均数和标准差的形式表达,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变量分析手段对个体间的性别、年龄与干细胞间的相关性通过 spearman相关检验来获得。每个病人抽取骨髓数量平均为150 mL,不同个体间骨髓内的有核细胞数目在100~2 400万/mL之间。结果是干细胞的数量与性别无关 (P=0.26),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P=0.03),男性干细胞和年龄无相关性 (P=0.28),而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显著的下降(P=0.04)。

术后处理:术后所有病例不牵引。Ⅰ、Ⅱ型骨折病人术后可在床上活动,Ⅲ、Ⅳ型骨折病人不主张术后马上活动,可作被动的轻微活动,2周后在床上主动活动。Ⅰ型病人8周后撑拐下床活动,3个月弃拐下床活动;Ⅱ型病人3个月撑拐下床活动,6个月弃拐下床活动;Ⅲ、Ⅳ型病人4~5个月撑拐下床活动,8~9个月弃拐下床活动。前3个月每个月摄1次片,2~10个月每两月摄1次片,1年后每半年摄1次片。

2 结 果

有57 例得到随防,随防时间1年至5年,平均3年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愈合16 例,4~5个月愈合17 例,6~7个月愈合15 例,8~9个月愈合9 例。有2 例虽然骨折愈合但分别在1年6个月和2年后出现股骨头坏死,均为Ⅳ型骨折,有游离骨块,骨折端移位1/5。坏死的标准是股骨头密度增高不均匀、塌陷。按Harris标准进行评分,优 36 例(63.2%),良19 例(33.3%),差2 例(3.5%),优良率达到96.5%。

3 讨 论

骨髓干细胞的成骨作用国内外都作了不少的研究,结果是肯定的[1,2,3],如果抽吸的骨髓血直接注入到骨折部位,干细胞的浓度低,成骨作用受到一定影响。Connolly等[6]经过动物实验指出骨髓的成骨能力和骨髓细胞浓度存在正相关,临床研究也证实干细胞浓度控制在1 000/cm3以上是很有必要的[7]。我院运用骨髓干细胞浓缩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经5年的随防,结果也证实这一点。57 例随防病人中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潘显明等[8]报道82 例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最早3个月,而本组最早只有2个月,提前1个月愈合。有1 例右侧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病历较典型。患者男性31 岁,在外院手术12 d复查,螺纹钉脱落,骨折端移位,到我院就诊,考虑到股骨颈短缩,转我院治疗后即行切开复位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加螺纹钉内固定术,但术中不慎损伤旋髂深动脉,只好将髂骨块植入到骨折端之间,加长股骨颈。众所周知,股骨颈骨折本身就难以愈合,更何况此病例在骨折端加入无血运的骨块,更是难以愈合。术后我们通过3次注入浓缩的骨髓干细胞到骨折处,9个月复查X线片见骨折已基本愈合,并取出内固定,遗憾的是此病例失去联系,没有得到继续随访,以后股骨头是否坏死就不得而知了。此例病例说明一点,在常规下不能愈合的骨折在用干细胞治疗后,竟然愈合了,说明骨髓干细胞有明显的成骨作用。

本组随防57 例病人中有2 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3.5%,比文献上报道的 21%[9]和青壮年组86%、老年组10%~42%低得多。我们在没有进行浓缩干细胞治疗之前,只作单纯加压螺纹钉固定病例54 例,股骨头坏死率达18%,比用干细胞治疗的股骨头3.5%的坏死率高得多,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股骨头的血运主要依靠骨内的血管网而无骨膜下血管供应。骨折愈合时间越早,为股骨头血运的重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骨髓内的干细胞和血管生成素也能促进骨折处的血管再生,这些因素都可能是本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的原因之一。

本组病例在术后最早是在8周后才撑拐下床活动,而且X线片提示骨折线已模糊,负重活动要在骨折线基本消失后才能进行。胥少汀等[10]用X线图像分析方法发现股骨头在愈合过程中曾经处于坏死状态的发生率为87%。所以即使骨折开始愈合股骨头仍处于缺血状态,过早的活动对于尚无生机的股骨头是致命的损害。张永飞等[9]对非负重下活动的病例进行观察,股骨头仅发现有骨质疏松,无典型头下囊性变、塌陷等情况。股骨头坏死都发生在股骨颈骨折愈合后负重行走时才开始。但也有主张固定后即下床活动。有学者报道用三刃钉治疗112 例,结果分成两组,一组术后2周负重57 例,另一组术后12周负重55 例,随防3年以上,股骨头坏死无差别。这可能是三刃钉固定股骨颈血管损伤大,2周与 12周股骨头血运都难以建立的缘故。我们的经验还是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下地活动的时间,不宜太早。

2 例股骨头坏死都属Ⅳ型,有骨碎片,复位难度大,移位达1/5。Ⅳ型骨折暴力大,骨折处呈粉碎性,血管损伤重,关节囊内出血多,1周内注射干细胞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复位不良,角度也可能出现旋转,改变了骨小梁的应力方向,在负重后尚未重塑应力的骨小梁不能承受身体的压力而出现塌陷。陆维举等[11]分析的影响骨折愈合因素:骨折类型(P=0.0003),其后依次是复位质量(P=0.004),内固定质量(P=0.032),年龄(P=0.047),复位差对股骨头坏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良好复位、有效可靠的固定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基本条件。

骨折愈合与干细胞的数量有关,干细胞的数量与年龄、性别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干细胞会逐渐减少,在青春期骨生长旺盛,骨髓中的干细胞较多,青春期后随着生长停止而减少。但男性下降较慢,而女性比较明显,这可能与绝经前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出现骨质疏松有关。但本组未发现男女各年龄组在骨折愈合上有明显的差异(P>0.05),这可能与老年组股骨头坏死率较低、弥补了老年组干细胞数量相对不足有关。

骨髓干细胞浓缩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技术要求不是很高,操作也较简单,取材容易,对身体也没有太大影响,有推广价值。但本组在干细胞移植的时间、剂量上没有对照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的骨折类型,对干细胞的保留情况不是很了解。如何更好地预防股骨头坏死,出现股骨头坏死应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Werntz JR,Lane JM,Burstein AH,et al.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orthotopic boneregeneration bt marrow[J].J Orthop Res,1996,14(1):85-93.

[2]Boehm CA,Muschler GF.Rapid concentration ofbone marrow de-rived osteoblastic propenitor cell(CFU-Os)in allograft bone powder[J].J Bone MinerRes,1999,14(Suppl D):474.

[3]Connolly JF,Guse R,Tiedeman J,et al.Autologousmarrow in jection as a substitute for operativegrafting of tibial nonunions[J].Clin Orthop,1991(266):259-270.

[4]梁雨田,张伯勋,卢世璧,等.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愈合[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2):709-711.

[5]Tateish-Yuyama E,Matsubara H,Murohara T,et al.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for patients with limbischanmia by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bone-marrow cells:a pilot study and a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2,360(9331):427-35.

[6]Connolly J,Guse R,Lippiello L,et al.Developmentof an os teogenic bone-marrow preparation[J].JBone Joint Surg(Am),1989,71(5):684-691.

[7]吴浩波,严世贵.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J].骨科动态,2006:42-49.

[8]潘显明,胡修德,谭映军,等.8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结束的评价[J].中华创伤杂志,2003,16(3):145-147.

[9]张永飞,张义修.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力学因素[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16(4):270-272.

[10]胥少汀,刘树清.股骨头坏死图像分析的类型和转归[J].中华骨科杂志,1995,15(3):165-167.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5月武警广西总队医院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8例, 均依据1999年WTO诊断标准确诊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按Wagner分类法[3]: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Ⅰ级:表面溃疡, 临床上无感染;Ⅱ级:较深的溃疡, 且合并软组织炎;Ⅲ级:深度的溃疡, 伴有组织病变或脓肿;Ⅳ级:局限性坏疽 (足趾、足跟或前足背) ;Ⅴ级:全足坏死。其中, 男5例, 女3例;年龄45~72岁, 平均58岁;糖尿病病程5~16年, 糖尿病足病史14 d~4年。所有病例均有双足部和 (或) 下肢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 于足底和 (或) 脚趾部有不同程度的溃疡和 (或) 坏疽。其中糖尿病足Ⅱ级2例, Ⅲ级4例, Ⅳ级2例。溃疡大小2 cm×2 cm~4 cm×5 cm, 最大深度0.5 cm。单发溃疡5例, 多发3例。单侧6例, 双侧2例。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多普勒肢体血流仪检测双下肢末梢血流和踝肱压指数 (ABI) , 全部患者血流波幅减低, ABI 0.11~0.62, 平均0.36,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体积正常。骨髓移植前创面均行清创处理,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保持创面清洁。本研究经武警广西总队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谈话告知相关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骨髓采集

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取双侧髂后上棘为穿刺点, 左右各穿刺5次, 共穿刺10次, 每个穿刺点抽取骨髓20 m L, 共200 m L。

1.3 骨髓有核细胞分离和移植

按骨髓/脐带血有核细胞体外分离试剂盒 (宁夏中联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说明分离骨髓有核细胞, 制成50 m L左右的细胞悬液, 计数细胞总量并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含量。本组单次移植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 (0.95~2.31) ×109个, 平均1.78×109个, 其中CD34细胞含量为0.5%~1.2%。

1.4 移植方法

患者均为第1次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取溃烂部位及患侧腓肠肌为主要注射部位, 每点间隔2 cm, 每点注射约1 m L细胞悬液, 共注射约30点。病变轻侧或非患侧腓肠肌为次要注射部位, 每个注射点间隔3 cm, 每点注射约1 m L细胞悬液, 共注射约20个点。肌内注射深度为皮下1~2 cm, 注意避开血管。注射结束后卧床休息6 h, 术后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1.5 治疗方法和观察指标

每日常规换药, 生理盐水冲洗溃烂部位, 用庆大霉素、山莨菪碱、普通胰岛素混合液湿敷, 敷料包扎。期间, 目标血糖控制在空腹3.9~7.2 mmol/L, 餐后3.9~10.0 mmol/L, 血压控制在90~130/60~8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血脂异常者给予调脂治疗, 目标血脂控制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2.6 mmol/L, 三酰甘油 (TG) <1.7 mmol/L[4]。观察患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ABI及溃疡愈合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细胞移植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移植后患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8例糖尿病足患者中共7例创面全部愈合, 其中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1例;愈合时间10~46 d, 平均27 d。另有1例Ⅳ级患者创面明显缩小, 坏疽、坏死组织大部分已被新生肉芽替代, 但因创面较大较深, 且年纪较大 (72岁) , 基础病较复杂, 未能形成完整的表皮或瘢痕覆盖, 治疗42 d后, 转外科植皮治疗, 经外科植皮治疗, 于干细胞移植术后79 d愈合出院。所有患者均避免了截肢的风险, 无死亡病例。见表1。

2.2 ABI情况

干细胞移植治疗后6个月患者ABI明显升高[ (0.26±0.18) 比 (0.45±0.1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2,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是:内科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控制感染、活血化瘀、营养神经, 外科清创、引流、皮肤移植等。对血管病变严重者, 可在上述传统治疗基础上, 给予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扩张成形联合支架植入术、血管重建术, 可以明显改善下肢血供, 使部分患肢得以挽救。如肢体缺血严重, 发生坏疽时, 为保全患者性命, 有时必须行截肢手术。近年来, 创伤更小、更安全、更方便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在临床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进行干细胞移植后, 可以归巢到病变部位, 在局部缺血组织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建立侧枝循环, 改善组织缺血状态。糖尿病足属于肢体缺血性疾病,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正是利用干细胞的这一特性。将自体骨髓干细胞分离出来, 移植到缺血的下肢肌肉内, 使其逐渐分化形成新的毛细血管, 达到促进血管再生, 改善和恢复患肢血流, 治疗患肢缺血, 再生表皮, 从而促进溃疡面愈合。

国内外进行干细胞移植促进新血管生成, 以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日益成熟, 有效率达80%以上。Hamano等[5]报道在肢体缺血的老鼠动物模型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后, 缺血明显改善, 血流明显增加。Tateishi-Yuyama等[6]首次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开创了临床应用的先例。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这一技术的可行性[7,8,9,10,11,12]。本组8例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治疗后下肢麻木、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缓解, ABI较前升高, 7例溃疡面愈合, 1例明显缩小, 给予植皮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6个月的过程中未出现心脑血管、肿瘤等不良事件。本结果提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安全、有效, 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 不涉及胚胎伦理问题, 风险小, 具有可重复性, 是有效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技术,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 该项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长期治疗效果及血管新生机制尚不清楚, 细胞的纯化、分化, 移植的最佳数量、时机、途径等。但细胞移植无疑是现代移植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期待该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得到更多的临床资料的进一步验证[13,14]。或许, 该项技术能够成为治疗糖尿病足下肢缺血的突破性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5月武警广西总队医院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8例。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压指数 (ABI) 及溃疡愈合情况。结果 ①移植后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8例糖尿病足患者中7例创面全部愈合, 其中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1例;愈合时间1046 d, 平均27 d。②干细胞移植治疗后6个月患者ABI明显升高[ (0.26±0.18) 比 (0.45±0.1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2, P<0.05) 。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7月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32例, 符合英国皇家医师学会与管理指南提出的PD诊断标准,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52~69岁, 平均63岁, Hoehn-Yahr分级为Ⅱ~Ⅳ级。患者均住院治疗行包括血、尿、大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以及胸片、心电图检查均正常, 多项肿瘤标记物均阴性。禁忌证: (1) 高度过敏体质或者有严重过敏史者; (2) 并发心脏、肺部、肝脏、肾脏等脏器功能衰竭; (3) 出凝血机制障碍, 如血友病等; (4) 合并恶性肿瘤; (5) 血清学检查阳性者, 如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 (6) 局部或全身重症感染。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患者应用MSCs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 1次/周, 共治疗2次。具体操作如下: (1) 骨髓干细胞动员: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 剂量为5 mg/ (kg·d) , 连续2 d。 (2) 在局麻下获取自身骨髓液:第3天上午患者在层流室取俯卧位, 依次在左右侧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液约120 m L。 (3) 分离获取骨髓干细胞:去除红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获取单个核细胞。 (4) 骨髓间质干细胞鉴定及计数:骨髓基质细胞CD71免疫荧光阳性染色, 制成5 m L细胞悬液备用, 细胞数为 (1.0~10.0) ×107个/L, 每例患者均进行细菌、真菌、支原体和内毒素检测。 (5) 骨髓间质干细胞自体移植:第3天下午患者取侧卧位, 腰3~4椎间隙用9号腰椎穿刺针行穿刺术, 穿刺成功后引流脑脊液约7 m L;用无菌10 m L注射器抽取细胞悬液约5 m L, 缓慢地推注至蛛网膜下腔;最后将生理盐水2 m L推至蛛网膜下腔, 以使穿刺针道中的残留细胞完全进入蛛网膜下腔;留针3~5 min后, 拔针, 按压, 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6) 患者去枕平卧位6 h。

1.3 评估标准

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1、3、6个月, 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 (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 , 主要从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活动、运动功能、治疗的并发症4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患者减分率:减分率=[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根据减分率, 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减分率为100%为痊愈, >50%为显效, >25%~50%为有效, ≤25%为无效。改善率=[ (有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主要观察指标: (1) 术后疗效; (2) 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3) 术前、术后UPDRS评分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骨髓干细胞移植后, 32例患者均完成6个月随访, 中途无脱落。

2.2 帕金森病患者移植术后改善情况

患者移植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的改善率为71.9%, 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改善率为78.1%, 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的改善率为31.3%。见表1。

2.3 骨髓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的比较

患者移植后1、3个月的UPDRS评分较移植前均明显降低 (均P<0.05) , 其中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 (均P<0.01) , 治疗6个月后UPDRS评分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UPDR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6例患者低热 (体温37~38.8℃) 和2例患者低颅压性头痛, 予以解热镇痛药和输液处理后症状完全消失。

3讨论

PD是一种病理上以中脑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在残存的神经细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为主, 导致多巴胺 (DA) 递质分泌减少, 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椎体外系疾病。传统治疗主要是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为主[2]。不管是药物替代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还是康复治疗均不能重新增加DA能神经细胞的数量, 也不能逆转DA能神经细胞的变性;正好相反, 由于左旋多巴 (L-DA) 药物的神经毒性以及植入电极的刺激还会使DA能神经细胞的数量更进一步减少。传统方法只能改善PD患者临床症状, 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 更不可能治愈。因此在病因上寻求一种能增加DA能神经细胞数量的治疗方法更具有意义。

MSCs具有多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进行增殖, 成长为新生的神经细胞来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成为可能,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Ye等[3]在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MPTT) 诱导的PD大鼠模型中证实了将骨髓MSCs移植到纹状体内可减轻患鼠的运动功能障碍。Jin等[4]观察正常大鼠在移植MSCs于纹状体内后, 发现移植的MSCs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同时发现移植细胞的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 (TH) 蛋白和TH m RNA的水平明显增高, 而且多DA的表达较非移植细胞的纹状体内明显增高。Venkataramana等[5]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将7例PD患者自体MSCs单侧移植入侧脑室旁区域, 在随访10~36个月中发现其中3例患者UPDRS评分改善明显, 步态、冻结发作以及面部表情均明显改善, 其中2例患者减少了口服用药。这些结果均表明自体骨髓MSCs进行脑内移植是有效的。MSCs移植治疗PD的可行性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途径。

MSCs移植治疗包括脑血管病、脑外伤和PD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方面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MSCs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MSCs治疗PD的机制可能有: (1) 细胞的替代作用, MSCs移植入脑后, 在受损部位周围存活形成表达神经标志性蛋白的星形胶质细胞和 (或) 神经元样细胞, 甚至可以移行至全脑[6]; (2) 促进血管新生, 改善脑动脉供血, MSCs在受损部位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而新生血管[7]; (3) 分泌营养因子, 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并减少细胞凋亡, 在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下刺激损伤部位产生内源性因子, 或者能分泌BDNF、b FGF等营养因子; (4) 重建神经功能区和传导通路, 在脑内创造适宜的局部微环境, MSCs通过体外扩增或不同因子诱导分化的方式使其分化为神经细胞, 而替代受损细胞重建传导通路及神经功能区[8]。

本研究应用蛛网膜下腔输注方式进行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PD, 结果发现患者在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术后1、3个月分别有效率达到71.9%和78.1%, 但在术后6个月下降到31.3%。结果还显示移植后在短期内能改善PD患者的运动障碍,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但疗效不持久。在移植后1、3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UPDRS评分降低 (均P<0.05) , 严重程度减轻, 尤其在运动症状和日常生活等临床症状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 (均P<0.01) 。但在移植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UPDRS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认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作为治疗PD的一个选择, 但作用不够持久, 一般认为在3个月内是有效的。研究中出现6例患者低热和2例患者低颅压性头痛, 予以解热镇痛药和输液处理后3 d内症状完全消失。

自体MSCS临床获取相对简单、不存在排斥反应, 也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由于观察病例样本少, 且其重复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7月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 患者骨髓干细胞动员后, 采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 骨髓干细胞数量为 (1.010.0) ×107个/L, 1次/周, 共治疗2次。以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UPDRS) 各项评分的变化为指标评估疗效, 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 中途无脱落。患者移植后1、3个月的UPDRS评分较移植前均明显降低 (均P<0.05) , 其中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 (均P<0.01) , 治疗6个月后UPDRS评分与移植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移植术后1、3、6个月临床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71.9%、78.1%和31.3%。有6例低热和2例低颅压性头痛, 处理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不良反应轻, 在短期内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疗效不持久。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移植,帕金森病

参考文献

[1]Lindvall O, Kokaia Z.Prospects of stem cell therapy for replacing dopamine neurons in Parkinson, s disease[J].Trends Pharmacol Sci, 2009, 30 (5) :260-267.

[2]Lees AJ, Hardy J, Revesz T.Parkinson's disease[J].Lancet, 2009, 373 (9680) :2055-2066.

[3]Ye M, Wang XJ, Zhang YH, et al.Therapeutic effects of differentiat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rat models of Parkinson's disease[J].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07, 13 (1) :44-49.

[4]Jin GZ, Cho SJ, Lee YS, et al.Intrastriatal graf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dult intact rats can elevate tyrosine hydroxylase expression and dopamine levels[J].Cell Biol Int, 2009, 34 (1) :135-140.

[5]Venkataramana NK, Kumar SK, Balaraju S, et al.Open-labeled study of unilateral autologous 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re[J].Transl Res, 2010, 155 (2) :62-70.

[6]Jin GZ, Cho SJ, Choi EG, et al.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crease tyrosine hydroxylase expression and dopamine content in ventral mesencephalic cells in vitro[J].Cell Biol Int, 2008, 32 (11) :1433-1438.

[7]Kim YJ, Park HJ, Lee G, 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human-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dopaminergic neurons through anti-in-flammatory action[J].Glia, 2009, 57 (1) :13-23.

上一篇:复合相变纤维下一篇:低年级新课改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