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文化

2024-08-11

本文文化(精选6篇)

本文文化 篇1

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 也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同时, 也是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

我们探索与研究的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概况和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课题组教师, 能够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开展企业调研, 与企业的能工巧匠组成教学团队, 合作进行课程开发, 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将研究成果灵活运用到本校教学改革之中, 建设符合国情、省情和校情的职业教育课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目前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首推德国, 我国也多次派人到德国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共同履行教育义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的校企合作的典范。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表明, 只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 是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领域为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展开的路径, 再根据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 融入教育因素来开发和设计的, 实现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的集成。这是校企合作的宏观构想在微观课程层面的具体落实。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是一条经该校多年实践探索, 被证明是行之有效, 能较好地实现结合实际项目开展教学和提高教师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背景下, 学习借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详尽了解和学习了德国、新加坡等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具体方式方法, 结合我省及我校的实际设定改革和探索的目标与计划, 从而逐步实现与本地文化产业生产的有效对接。

一、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优势

互利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 也是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1、告别盲目, 紧跟市场。

因为院校本身与市场并不挂钩, 经常闭门造车研究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造成研究成果的浪费, 如果能够与企业合作, 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更多的了解市场信息, 达到有的放矢。

2、提供实践, 提高就业。

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 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也避免了学校培养的盲目性, 让所学所教可以真正运用到当地文化产业生产中。而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文化企业对人才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 对缓解就业压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3、补充经费, 促进研究。校企合作中, 地方文化产业企业提供了大量科研经费, 对设计创新进步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 通过合作, 校企双方都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不同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有着不同的选择

就拿我市文化产业中的黑陶行业来说吧, 制陶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 在新时代下, 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发展。该行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技术力量薄弱, 研发机制极不完善, 没有专门的独立设计部门, 往往依托廉价劳动力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来维持企业发展, 很多为个体家庭代代相传的运作模式。

目前, 制陶行业面临的几个市场变化是:从单纯制造向独立设计方面的转变;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由价格战、广告战, 单一形势之争转向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次竞争。在这种情势下, 制陶企业也纷纷与学校合作, 希望借势高校的相关资源来拉动企业自身发展。

生产技术是完善产品质量的首要条件, 也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制陶企业要赢得市场, 首先要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 因此如何开发出新的并得到消费者认同的产品, 如何更好的在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就成了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前面也已经分析过, 在自主创新方面, 高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设计是制陶企业树立品牌的基础。制陶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设计能力, 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并打造自己的品牌个性。学校拥有的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更加强烈, 对时尚也更加敏感。

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校企合作能够极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给学生以将来发展的方向, 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校就业率。YKK公司与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共同举办“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首届手绘陶瓶展销”、校园设计大赛等等都体现了企业和学校对人才的锻炼和要求。

三、校企合作的另一模式为“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模式是一条经多年实践探索, 被证明是行之有效, 能较好地实现结合实际项目开展教学和提高教师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背景下, 学习借鉴“教学工厂”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工厂”, 是在发现大专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企业界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 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 所创造的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 并将二者紧密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工厂”模式在我校体现在专业“工作室”中, 其中我系“手绘工作室”就是由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创建及领导的集科研、教学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工厂”模式的代表。“工作室”有效地实现了企业项目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研发项目的对接。

1、实现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融合 (企业) 的实际环

境引入校园, 为学院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 也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 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 从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工作室”以真实的企业项目为平台, 师生一起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项目的开发过程, 既是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过程, 也是创新能力的培育过程, 更是学会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企业项目的培养过程。

3、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作室”要实现企业项目新品的设计与开发和学生培养双重目标, 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设计水平和专项能力, 因此项目的开发过程也成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工作室”要求教师, 利用承接企业项目逐步锻炼和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生产能力, 推进和实现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和途径。

4、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投入到项目化教学当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工作室”, 是以真实的企业生产项目为背景, 要求师生根据所订立的合同,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产品质量要求提交设计开发产品成果, 完成有关项目。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 师生共同努力创新研究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 因此,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 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 注重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就应加强建设校内工作室的速度及力度, 实现校企合作, 使其能更快更好的发挥职能效力, 为我市文化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实用的人才服务。

摘要: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 也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同时, 也是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工厂,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本文纯属虚构 篇2

奥珀丢内斯是奥拜德剧团的团长。奥拜德剧团是奥利安城邦最声名显赫的剧团之一,近年来挣了很多金币。用奥珀丢内斯的话说,这些金币可以铺满从奥利安到雅典之间的道路。因此,奥珀丢内斯总是满面春风。

“你知道,20年前,咱们城邦的居民对看戏没什么兴趣,他们喜欢待在家里,做些愚蠢无聊的游戏。那时我的剧团门庭冷落,一个月才打扫一次卫生,座位下面都结了蛛网。我的日子惨极了,每天都琢磨着把剧场拆掉,改建成公共浴池。然而,突然有一天,我得救了。”显然奥珀丢内斯是个健谈的人,他很快喝光了鞋匠为他准备的葡萄酒。鞋匠无奈为他又续上一大杯。

“你知道是什么救了我吗?是雅典!准确地说,是雅典的剧团。以前我们只听说过雅典人喜欢看戏,他们的剧团已经演出了好多年,他们有最好的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这些人满脑子都是五花八门的故事。然而,我们从没见过他们真正的演出是什么样子。终于,他们来了。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那一天,20年前的仲夏夜,他们的剧团在奥利安的中心广场搭起巨大的舞台,所有道具都惟妙惟肖美轮美奂,甚至用到真正的刀剑和战车,他们还制造出了逼真的雷雨和闪电,说实话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弄出来的。总而言之,他们的演出震撼了整个奥利安城邦,奥利安的居民们像土拨鼠一样从窝里冒出来奔向中心广场,瞪大眼睛张着大嘴,连平时最吝啬的人也抠出了藏在墙缝里的金币,为了看一场来自雅典的演出。”奥珀丢内斯目光迷离,咂巴着嘴,好像又回到了那天的盛况。半晌,他轻轻叹了口气。

“雅典剧团的演出虽然精彩绝伦,可他们不能天天来,奥利安城邦限定了他们进城的次数。然而奥利安居民们看戏的欲望被点燃了,他们看到中心广场上空空落落,就失望地在街上徘徊,渐渐注意到了我们本地剧团。好家伙,我们来生意了!可是,好运降临得太突然,我们还没有准备。剧场年久失修,落满灰尘,道具破破烂烂,没剩下几件能用的。机会不等人,我们匆匆排练了几个平庸的货色,就拉开了帷幕。当然,招致了滔天的骂声。看过雅典演出的居民对我们的玩意儿嗤之以鼻。但是,对我们来说,能挣到几个金币,简直就是前所未有的福祉,已经要感谢奥林匹亚众神了。”鞋匠看着谈兴正浓的奥珀丢内斯,不确定这场谈话要进行到什么时候,他悄悄拿起了一块羊皮。

“不得不说,起初的几年,虽然有生意,但也没什么起色,每演出一次还要被劈头盖脸地骂一场。骂归骂,我们还是攒下了钱。我们开始翻修剧场,制作像样的道具,我们的戏剧家也开始研究索福克勒斯和亚里士多德。效果是显著的,我们的演出和雅典的阵仗只不过取得了一点点相似,看戏的居民就多了一倍。后来,三倍、五倍、十倍,总有一天会覆盖全民,包括城邦周围的穷鬼。我们不再畏惧雅典的剧团,我们挣的金币不比他们少,我敢打包票,过不了几年就会把他们远远甩在身后,我们奥利安比雅典人多。实际上,现在那些傲慢的雅典戏剧家已经开始排练奥利安城邦的故事了,一切都得向金币低头。”

“最近雅典的新戏剧《飞驰的战车》不是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吗?听说是奥利安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演出。”鞋匠忍不住插了一句。

“没错没错,那无关紧要。他们的演出确实好看,这个我不能否认,至少在场面上比我们的货色强得多。”奥珀丢内斯倒很坦诚。“雅典人喜欢来硬的,在我看来就是铺张浪费,我们有更好的对策。”

奥珀丢内斯看了一眼鞋匠手里正在变成鞋子的羊皮。“我们不跟雅典硬碰硬,因为我们发现,用不着。奥利安的居民像一帮饿疯了的人,流着蜜汁的烤肉当然爱吃,但是,只要方法得当,你能把所有东西填到他们肚子里,石头土块也不是不可能。你注意到中心广场上有些人专门喋喋不休向人们鼓吹我们的演出是多么美妙么?对,他们都领我的金币。所有的节日,雅典人不准在奥利安演出,那是居民们最无聊的时间,只要剧场开着门,他们就会拥进来,哈,现在节日都不够用了,我们正想着编造几个新节。后来,我们发现,所有流行的流行过的东西都能搬进剧场,就像人们喜欢在家里玩的那些愚蠢游戏,把它原封不动放到舞台上,人们就会傻呵呵地看下去。那些在年轻人中间流传的故事,不管多乏味,年轻人还是会跑到剧场里来看。虽然看完了对我们破口大骂,下次他们还是会来。现在我们在搜罗所有在街头巷尾流行过的东西,把它们统统搬进剧场。”

“可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鞋匠大约猜到了答案,他是一个勤劳多产的鞋匠。

“有天我在街上走了一顿饭的时间,就看到五个人穿着你做的鞋。这是你流行的价值,现在我们有个新词,叫“埃丕”。你的埃丕会给你带来这一屋子的金币。至于戏剧,你什么都不用干,到演出那天,带上一百双鞋到剧场来,肯定会卖光的。”奥珀丢内斯喝完葡萄酒,目光殷切地望著鞋匠,打了个酒嗝。

本文文化 篇3

日本文人画的兴起归于德州幕府提倡儒学, 汉学兴盛决定了在相当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兴起尊崇中国文化的热潮。从江户时代 (1603~1867) 中期开始, 来自中国的文人画占据了日本画坛, 日本文人画因潜心中国文人画而成为日本绘画史过去所无的新流派[1]。作为一种“舶来品”的日本文人画虽然在时间上与清代文人画相近, 但二者在艺术风格上存有差异。

首先, 从文人画家的主观意识来看二者的艺术风格差异, 清代文人画家较关心政治民生, 具有一定的抗争意识;日本文人画家以自然为美, 强调对内心的观照。

中国文人画自产生以来, 画家往往流露出消极的情调, 把萧条淡泊当作最高的境界, 以此表现作者一种超尘脱俗的思想。日本文人画家接受了这一思想, 但缺乏中国文人那“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清王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对于革新思想和反封建礼法的思想采取禁绝的政策。清代文人画由回避现实转而参与生活, 他们的作品大都是立足现实, 面向人生, 渗透了某种程度的社会意义, 流露出一些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扬州八怪”的绘画是清代文人画的典型, 虽有自娱、慨叹境遇的作品, 但却有不少作品参与了生活, 揭露和讽刺了社会的不良现象, 或同情于劳动人民。郑板桥那传诵至今的题《墨竹》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2]。”借助竹子, 折射着一种抗争思想。并自称“凡吾画竹画石, 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3]这种创作思想确是前无古人的, 最直接地表达了他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也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日本文人画家没有清代文人画家那么忧国忧民, 心情沉重, 而是对政事参与的少。同时由于日本文人画的体裁和创作方法消除了早期日本绘画的宗教色彩, 使绘画更贴近日本人“心情的美学”。对自然的审美观念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 日本文化绝少过分夸张和强烈的表露, 而是倾心于一芥小草、一片树叶、一颗碎石, 让人从中慢慢体会浓郁的人情。池大雅的《楼阁山水图》, 第一感觉就是具有中国风格的、充满想象力的山水画, 但细细品味起来, 画法随意而又细致, 画家注重内在的含蓄甚于外露的辉煌, 追求洗练的高雅甚于繁丽华奢。从田能村竹田所绘《亦复一乐帖》中的花卉取折枝形态和诗配花的方法中, 即可品味到日本独特的细腻婉丽的内心情感。

画道之本质强调对内心的观照和修养的提高。日本文人画希望通过潜心修炼悟到“神”或是“灵”的真谛, 即心与天地齐观, 万物一体。正所谓:“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4]。”黑格尔也说过:“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5]表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美之意境。

其次, 从文人画家的审美情趣来看, 清代文人画追求丑、奇、怪、乱;日本文人画以水墨为主, 重技巧忽视文学等修养。

清朝时期, 一些文人们内心情感的郁积、愤懑, 对社会的抗争情绪, 使他们的思想情感与封建正统意识相抵触相抗衡, 而这些东西表现在艺术之中也就出现异乎常人常理的形象, 于是清代文人画审美观为之一变, 即追求丑、奇、怪、乱。日本文人画的审美趣味没有呈现这种现象, 而是顺应当时日本社会的普遍审美主调, 极力模仿甚至是刻意追求中国早期文人画所提倡的诗书画完美结合的画风。

清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过“大都江西、闽中好奇聘怪, 笔墨霸悍。”“江西”、“闽人高雅的气质相媲美的。这种弱势呈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 就表现在重技巧忽视文学等修养。也正因为文学修养的缺乏, 他们只能通过对笔墨技法和文人之精神内涵给予一定的追求与重视来补拙了。那么在技巧上值得我们肯定的是他们的水墨成就: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审美情趣由水墨写意展开, 随性挥洒;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宣纸的性能及水墨的运用出神入化, 以其形式上构成意境之深邃的神秘色彩。两个方面集中到一起后呈现出来的原原本本的水墨之美, 尽是“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象, 复原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对内心的关照。有些优秀的文人画家, 通过对笔墨的修炼、蒙养, 熟练地掌握了水墨技巧, 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浦上玉堂的画几乎都是水墨画, 用微妙的晕色, 精巧地描绘出笼罩着雾霭的辽阔的大自然, 以那种亲切的平静心情抚慰着人们的精神。如《山红于染图》, 着色不多而余韵无穷。《冻云筛雪图》堪称这个意念的代表作, 以细微颤抖的笔墨, 墨中见色, 充满忧愁地画出冬天的山中情景。

综上所述, 清代文人画在前代“书意化”、

中”为明末清初之画派, 以怪、奇、雄放为特色, “诗意化”和“哲理化”的艺术追求基础上革故

如傅山的“宁支离勿轻滑”、“宁朴勿妩”等说法[6], 和石涛雄健而狂乱的山水不乏这类意趣。八大山人的作品则多偏于丑的因素, 主要通过怪诞奇崛的形象影射, 通过隐秘晦涩暗示的题画诗, 去传达心中那难以抑制的对清朝的极端仇视, 及个人的愤懑、苦闷。这就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大量怪诞奇丑一类异乎寻常的形象。这种追求丑、奇、怪、乱的画风在全国最为繁华的江南扬州更盛。“扬州八怪”本来就以“怪”名世, 怪是自然的。其中大家金农为了表现乱、怪、丑, 以碑体“漆书”写竹, 怪诞奇特。到了清末, 海派中此审美情趣仍较普遍。虚谷作画喜变形, 花鸟虫鱼形象皆怪怪奇奇, 如他的方头金鱼, 刺猬般须毛蓬松乱耸的松鼠, 怪诞之中又不乏活泼乃至幽默的感受。与这种造型相映成趣的是他用笔多侧锋、枯笔, 飞白满纸, 加之逆笔较多, 笔线多“毛”, 形成古朴、浑厚、稚拙的笔意。

日本文人画没有也不可能产生清朝文人画的这种审美追求, 表现技法也没那么丰富, 而是更多地沉浸在中国文人画所提倡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这在清朝以前早已成熟了, 但对于日本文人画而言, 却是那么新颖、时髦。这样中国诗的趣味, 书的笔法, 印的补充是不知不觉地融入日本文人画中, 在形式上, 诗书画印四者达到不能分离的局势。然而日本文人画对中国文人来说实质上是职业画家所画, 按照南北宗的传统概念和思维逻辑, 除了大名鼎鼎的池大雅和与谢芜村勉强可与耕读世家挂钩, 开药铺的彭城百川, 买大米的冈田米山和饭店老板青木木米, 是很难跟中国文鼎新, 关心政治民生, 并以其“写意”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技法创新, 在审美情趣上追求丑、奇、怪、乱, 成为中国绘画发展的高级形态。日本文人画在艺术风格上, 客观而论, 以临摹中日两国前代的作品为主要手段来完善、展现自己的魅力。然而它在不断汲取、借鉴中国绘画形式, 取得了最初的灵感后, 融合了本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情感意趣, 把外来形式细腻化、精致化, 以自然为美, 更崇尚朴素的画风, 强调对内心的观照, 最终成为江户中期最有影响的绘画流派之一。从比较二者的现实意义来看, 交流是艺术发展的源泉, 重视传统是艺术蓬勃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戚印平.图示与趣味:日本绘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2]沈树华编著.中国画提款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

[3]徐建融.佛教与民族绘画精神[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1.

[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C].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5]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C].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本文文化 篇4

关键词:数字水印鲁棒性隐蔽性易提取性

1.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众多行业的传播,同时带动了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资源共享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高运转的信息时代中,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网络上出版的图书、政府文件、杂志等都称为数字文档,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网络复制的,并且复制后的文档与原文档一模一样,当出现侵权时,就没有确切的证据来显示产品的版权所属。另一方面,如果一些政府公文经过复制、修改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为自己获取权利,这都严重的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数字产品的知识版权问题已经成为互联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加密方法是给文本使用密码加以保护,文档数据仅能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输过程中通过密码来保护。在加密信息一旦被接收解密后,所有加密的文档就与普通文档一样,不再受到保护,无法防止被篡改和盗用。所以传统的密码技术仅仅只是从外部进行保护,并不能真正对文档的内容实现加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近几年国际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产品著作权保护技术——数字水印加密技术,它将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序列或者图形,嵌入在文档、图像、声音等数字产品中,再不影响原始数据的前提下来保证作品的所有权。目前,水印加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像、视频、音频文件上,因为该类文件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我们就可以将一些加密信息隐藏在冗余信息中而不被外界察觉。而文本文档中没有大量的冗余信息,一旦在文档内部加入其它信息就很容易被发现,不易实现加密的效果,所以文本数字水印加密技术更加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文对近年来文本数字水印加密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帮助读者运用数字水印加密算法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出版物进行版权保护。

2.常用文本数字水印技术分析

本文主要讨论文本文档的数字水印加密技术,首先了解数字水印技术的几项基本特征:

(1)鲁棒性:指在经过常规信号处理操作后能够检测出水印的能力。

(2)安全性:指不能轻易的被第三方破解。

(3)隐蔽性:指嵌入数字水印之后的文档不影响原始价值,不易被发现。

(4)易提取性:从嵌入水印后的文档中提取信息的算法最好简单些。

在满足上述几种特征后嵌入的水印信息就能充分保证文档的版权,在此,我们重点介绍以下两种算法。

21基于文本结构水印算法

每一个文本文档都有特定的格式,这些格式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文档一起复制,加密算法可以将数据信息嵌入到文本的格式中去,通过人眼难以分辨的视觉范围来进行加密。采用这种思想最经典的算法就是Brassil和Maxemchuk等人提出的3中隐藏信息的方法。

(1)行间距编码

文档中的行间距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格式,大家普遍认为若有不同的行间距,肉眼就能分辨出,所以无法通过修改行间距来嵌入数据信息。然而,资料显示,当垂直位移量小于或等于1/300英寸的时候,肉眼就无法分辨出来,行间距编码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在文档中每隔一行嵌入水印信息,与其相邻的行不移动位置来作为参考,若要嵌入的水印信息为“1”,则该行上移,反之,要嵌入的水印信息为“0”,该行下移。所有要嵌入的信息都可以转化为二进制编码,这样就可以把水印信息通过调整行间距而不被人发现的方法进行加密。例如,要嵌入的水印信息二进制编码为“01000100010010110001000101100010”,然后选取要嵌入信息的文档,确定该文档中需要移动的行以及不移动的行,接着按照该水印信息的顺序依次调整需要改动的行,将信息嵌入。

(2)字间距编码

字间距编码的原理与行间距编码的类似,通过调整一行中某些字符的水平位置来嵌入信息,某些字符左移或者右移,与其相邻的字符不动作为参考。同样,资料显示,1/150英寸以内的水平位移量是人眼无法分辨的。但是字间距编码和行间距编码不同的是,原文档的行间距一般相同,而字间距不一定都相同。所以,行间距解码是不需要原文档作为参考的,而字间距编码的文档就需要和原文档进行比对来解码。

(3)特征编码

特征编码的原理是改变某些字母的高度、大小、字体、颜色、下划线、底纹、边框等方法嵌入水印信息。利用相近的特性替换字符,不同特性的字符用来表示嵌入信息的“0”和“1”。

在数字水印技术中,鲁棒性是指在经过常规信号处理操作后能够检测出水印的能力。所以,任何一种水印加密算法都要通过鲁棒性测试才能保证万无一失。上述三种方法都是基于带格式的文档嵌入水印信息,第一种利用行间距编码嵌入的水印信息容量有限,虽然后两种方法可以嵌入大量的水印信息,却需要参照原来的文本,因此,鲁棒性不是很强。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三种方法综合起来,在同一文档中既使用行间距编码,在各行中也使用字间距编码,这样即使一种编码被破坏了还有另一层保障,大大的增加了其鲁棒性。

22基于文本内容水印算法

文本文档的两大要素就是文档内容和格式,所以给文本嵌入水印信息除了以格式为载体外,还可以设计算法将信息嵌入文档内容中。目前,基于文本内容的水印算法主要采用同义词替换的原理对信息进行加密的,在尽量保持原有句子含义不变或相近的基础上,对主要关键词语进行同义词的替换。一般情况下,一片文档中会有很多词语都具有同义词,例如,“事情”与“事件”、“特点”与“特征”等,这些同义词放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个同义词替换表,需要替换的词就嵌入加密信息编码中的“0”,不替换的词就嵌入“1”。此种方法中,文档中所能容纳的水印信息的容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义的同义词替换表的大小,替换表中同意词组越多,可容纳的水印信息容量也越大。利用同样的原理,我们还可以将文档中的中文标点符号和英文标点符号进行互换来嵌入水印信息。例如,用英文逗号来替换中文逗号,英文问号来替换中文问号等,凡是这种英文标点和中文标点类似

的都可以进行替换。

除此之外,基于文本内容的水印算法也可以通过改变句子的结构,在这简述下面几种变换方式:

一、调整句子中有些词语的位置,二、主动形式变为被动形式,三、添加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下面我以句子“目前,苹果公司占据着市值第一的宝座”为例,依次用上述三种方式来改变句子的结构的结果为,“苹果公司目前占据着市值第一的宝座”、“市值第一的宝座被苹果公司占据着”、“正如我们预料的,目前苹果公司占据着市值第一的宝座”,这些改变前后的句子二进制代码发生了改变,但是句子的原有含义不变,这种改变内容嵌入水印的算法不太容易被用户或者电脑识别或者破解,鲁棒性较强。但是自然语言千变万化,改变结构后有可能造成句子有歧义,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此项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几种数字水印加密技术都是以文本文档为载体的,因为,文本文档较图像、音乐、视频等其他类型的文件传播的范围更广,应用的领域更多,而文本文档又没有那么多的冗余信息可以嵌入数字水印,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技术的研究中来。与教师职业切身相关的就是目前各项网络教育平台的建立,需要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提供教学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上,使用基于文本的数字水印技术对资料进行保护,就能更好的推动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读者注意的是,在给文本文档进行水印加密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文档加密后有较好的鲁棒性、一定的安全性、以及较强的隐蔽性,还要有方便提取水印信息的算法,才能是一个完善的数字水印加密技术。

目前基于文本文档的数字水印技术仍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各项研究都不太完善,但是,就其发展前景来说是不可小视的,随着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相信这项技術今后定会成为文本版权保护的重要手段,我们期待着更好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为互联网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建立一套可靠的屏障。

参考文献:

[1]王炳锡数字水印技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尹浩,林闯,邱锋等数字水印技术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

[3]鲁芳,孙星明.基于汉语拼音的鲁棒性文本水印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

[4]张宇,刘挺,陈毅恒等.自然语言文本水印[J].中文信息学报,2005

[5]孙圣和,陆哲明,牛夏牧数字水印技术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本文文化 篇5

1894年7月25日,在经过精心的策划之后,日本派舰队首先在丰岛偷袭了中国舰队,中日甲午战争由此爆发。同年8月1日,日本发布了《对清国宣战诏书》。9月,在《国民新闻》社就职的国木田独步于黄海之战的第二天便被任命为海军特派记者,并于10月17日登上了位于北朝鲜大同江附近的“千代田号”军舰,之后撰写了《爱弟通信》(佐久良书房明治41年)。该文采用哥哥写给弟弟书信的形式,以非常亲近的口吻讲述了他所看到的战争,从而赢得了很多读者,也使其在成为诗人·作家之前以从军记者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爱弟通信》与后来执笔的《源叔父》(1893-1897连载)不能说没有任何关系。在《爱弟通信》中尽管表现出作者带有肤浅的纯真及未经世故的一面,但这恰恰是他本人所看到的战争和中国东北地区的普通中国人的印象。这些记述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爱弟通信》的开头有这样的描写 :

爱弟,26日早晨我动笔给你写信。获悉我们的舰队至今尚在旅顺港外。英国舰队昨夜已经离去。在这之前他们停靠在旅顺口的右侧。昨天伊东司令官访问了他们的旗舰。(中略)支那的败兵有大约有一个连队,他们聚集在山的背后,队伍稍稍编好,忽然从海上飞来些流弹,轰然在山顶爆裂,使他们向四方逃窜。从椅子山炮台远眺的我军士兵,看到之后更加勇气倍增,而大呼海军万岁。

爱弟,我第一次看到了死于战斗的人,有的人死于刀,有的人死于枪。

当然,他们都是些清兵。我所看到的其中有一个人倒在海岸附近荒野上。他鼻子下面留着胡须,年龄有三十四、五岁,高鼻梁,浓眉毛,身体高大,见到他你就会想起大丈夫。他仰面朝天,两脚伸开,一只手弯成直角,一只手放在身旁,腹部露出,眼睛半闭。我正视并端详了一下,然后环顾四周,但见冷云漠漠,荒野茫茫,天地海陆所看的地方皆呈惨淡之色。

“战斗”这个字是这样的怪,这样的恐怖,这样的臭。它如同诅咒人类的魔鬼,它像穿越千年古国的蛇,像蛇一样蠕动的文字。这个不可议的文字,在这之前还只是一个听惯、说惯、读惯了的文字,但当我看到这个尸体后,它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文字,它开始告诉我一个用一句话难已说清楚的秘密。1

国木田独步于1871年出生于銚子市,少年时代对政治报有热情,青年时代在大分县担任教师,之后进入了《国民新闻》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或许并没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去面对这场战争,尤其是对外侵略战争。当他踏上这块土地时,首先看到的是日本军队的强大、肆虐,并为之欢呼、雀跃。此时的他是把自己置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羽翼下,或者处于一种被国内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所笼罩的客观形势需要和无奈。但是,作为一个文人、知识分子、一个良知未泯的人,他身上还时时闪烁出对战争的恐怖与愤恨。当他看到中国士兵那样凛然地倒下,看到周围一片惨淡时,内心中有着无限的感慨和寂寥。1895年2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这一天国木田独步在“威海总攻击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一文中写道 :

这一天早晨,风云岑寂,天地暗淡,呈现了极其悲痛的光景。似乎为了凭吊从前的支那,我们的胜利者不胜欢喜。2

由此可以感知他对古老中国的惋惜与对今日中国的悲叹。而最为有价值和意义的记述是对那些成为俘虏的海军军官的描写。“他们大多留学英国,讲着流利的英语,对待日本军官就像外交官似的,这正是没有根植于祖国的表面上的中国近代化的表现。”3尤其是当他看到满载着中国人的船上有欧洲人时,甚至想要亲手杀掉他们,认为他们是欧洲人的耻辱,这一点在他后来的小说《置土产》、《马上之友》也有所照应,表现了他对欧洲人的“敬”与“恨”的矛盾心理,当然深藏在内心的则是对中国人的怜悯和蔑视。

正冈子规是近代日本著名的俳句作家,于1867年出生于松山。1892年他从东京帝国大学退学,之后进入了日本新闻社任记者。这一年他倡导俳句革新,完成了《獭祭书屋俳话》,并连载于《日本》。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作为近卫师团的记者于1895年4月10日自日本的宇品港乘巨轮“海城号”来到大连。正冈子规虽然没有直接看到日俄两军对垒厮杀的场面,但却目睹了日军攻陷金州后城内一片生灵涂炭、举目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深深地刺激了作者的内心,为此他留下了一首新体诗,描述了这一历史画面。

骷髅

翻越海岸的山梁,

我驻足悲风昏日的昨天战场

漫山遍野满目嫩紫,

具具骷髅,

横陈在堇菜开花的荒野上。

“骷髅”收录于《竹里歌》4之中,诗中反映了战事已经结束,但我军将士的尸骨仍然曝露在荒野而没有被掩埋的场景,表达了作者以一个有良知的文人的角度对战争本能的厌恶和胸中蕴藏着无限的不平。

正冈子规随驻军在金州逗留期间,有一次看到两个衣衫褴褛的中国少年走过日本军队旁。他们手操胡琴,弹奏哀曲,沿街行乞,很是凄惨悲凉。于是受其影响,奋笔创作了长诗——《胡琴》5,用来抒发自己血雨腥风后的内心苦闷。

我思念我的故土,

可他人的悲惨命运岂能熟视无睹?

去年的那场战争,

夺去了他们亲爱的双亲父母。

伫足梨树阴凉处,

他轻巧地拉起胡琴,

奏出的是呜咽的悲哀、痛苦,

吟唱的曲调令人眼神迷离扑簌。

歌声乐曲诉悲情,

天神亦为此感动,

黑云密布心绪几多,

渤海湾啊,风在吼怒,

散落梨花似雪,洒满归乡路。

正冈子规对战争中失去双亲人的中国少年寄予了质朴而真切的同情。这是对老大帝国今日衰败的客观写照,也是对曾经的文化之师的现实描绘。作为加害国日本一介随军记者,能客观地描写侵略战争的真实,反映出作者具有一种不可撼动的超越于民族界限之上的“仁”与“爱”。这一文学的真实更凸显出其诗歌创作背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之,正冈子规此时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理想与对东方文化饱受摧残而赋予深切同情的人。

田冈岭云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随军记者,于1870年出生于日本高知县,本名冈田佐代治。东京帝国大学汉文专业毕业。在学期间曾向《日本人》、《帝国文学》投稿,并创办文艺刊物《青年文》。毕业后到津山中学任教师,后任《万朝报》的记者、《九州日报》特派员,在日本各地从事新闻报道活动。1899年5月他来到上海担任某学校的日语教师,逗留时间大概为一年,后因肺病回国。1990年任《中国民报》的主笔。

1894年中日爆发战争,各个报社争先恐后地派遣随军记者到前线,战事报道成为了报纸的焦点与核心。义和团时期各个报社也模仿了中日甲午战争派去了从军记者。田冈岭云受《九州日报》主笔白河鲤洋的指派作为该报社的特派记者而从军。1900年6月23日田冈岭云随同日军第五师团乘坐土佐丸从门司出发,6月26日到达大沽港,后停泊在海上直到6月30日登陆。他所在的师团在大沽炮台一直滞留到7月2日。正是这一无端的占领才导致清政府不得不宣战,从而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导火索。之后田冈岭云随军步行到达了塘沽,后乘坐火车到天津。中途由于铁路被破坏而又步行20公里才到达天津城外。此时的天津城正是守军同八国联军激烈战斗的时刻。田冈岭云在这期间写了有关前线战斗的报道,但由于审查非常严格而未能够寄回国内,所以心情不爽地与有关记者决定一同回国。乘船到烟台,逗留一日乘坐阿苏山号船于15日到达日本门司。在中国的逗留时间只不过三周有余。在这期间他向《九州日报》发回了30余篇报道,这些报道统一名称为《战袍余尘》,与另一个特派记者宫崎来城的《强乎,弱乎》合编为《侠文章》于1900年9月由大学馆出版发行。之后,《战袍余尘》改名为《北清杂感》于1913年由玄黄社出版,但是其中有17篇表现作者个人反战色彩的文章没有被收录。

如上所述,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国力愈发衰退,逐渐成为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对象。各国通过各种借口从中国获得权益,扩大自己的租借地,并有大量的传教士及有关人士来到中国,宣传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日本除了在政治上推行其“大陆政策”外,还把更多的文人派到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及进一步的殖民侵略。日本文人通过在中国东北以及内蒙古的文学活动,一方面报道了日本军队的战事,用来蒙蔽和蛊惑国内的日本人,而在另一方面也记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日本文人的这些文学活动,一方面是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历史证据,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写照。对于我们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文学与文化交流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近代日本文人在甲午战争时期对中国东北以及内蒙古的描述和记录,与近代日本和中国的角色转变有着密切关系。他们在内心中一方面对中国的落后、衰败表现出了惋惜和无奈,另一方面又支持日本的海外扩张,进而在民族主义、殖民主义的前提下,同军国主义者一样逐渐加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之中,最终共同来欺侮、掠夺中国。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除了使用坚船利炮之外,这些文人的记述和评价更加增强了日本政府及广大民众对中国的轻视,从而使他们的殖民侵略变得越发的猖狂和肆无忌惮。

本文文化 篇6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产生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 互联网的多向交互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影响着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 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还是按照惯性思路培养广播、电视新闻人才, 不能像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地方高校在培养新闻人才时需要更新观念, 新闻教育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 使得“互联网思维”贯穿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等方面。

一、互联网时代下新闻传播新发展

互联网媒体具有Internet (网络) +Instant (即时) +Interactor (互动) 的特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传播, 同时打破受众原有的新闻接收渠道、信息反馈渠道。“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把互联网的技术、方法、机会、规则贯穿于整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媒介融合“互联网思维”就是要以互联网的传播特征 (及时传播、海量传播、平等互动交流、用于体验等等) , 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推进媒介融合, 来满足公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1]可以说“第四媒体”互联网新闻传播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所以笔者认为现在高校新闻教育也必须适应传媒新发展,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新闻教育过程中。

二、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新思路

衡水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改和论证, 确定服务地方、立足河北, 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立足于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目标, 依据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引入“新媒体传播”理念, 明确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传媒发展, 具备较强的现代媒体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 能够在媒体、企业、社区、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新闻策划、采写、传播、创意策划、媒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突破媒介壁垒,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全媒体时代, 广播电视新闻将呈现“一云多屏”的态势。“云”是指内容, 即建立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媒资库, “多屏”是指构建数字电视网络、网站、户外大屏、车载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多终端、全覆盖的内容分发体系。[2]所以, 互联网时代对记者提出新要求, 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为网站、报纸、电视台提供多种新闻资源。目前经过讨论现行课程体系大概分为四部分:基础通识教育;新闻传播基础教育;广播电视、新媒体技能的综合能力教育;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教育。在新修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论证开设新媒体传播方向, 专业任选课中增加媒介融合发展相关课程。

四、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新途径

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队伍。一方面, 衡水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有计划逐步安排教师去地方企事业单位锻炼, 如衡水电视台、搜狐网站衡水分站、衡水日报社等传媒机构;另一方面, 打破“因教师设课”的原有做法, 继续大力聘请有实践能力的媒体从业人员来学校兼职, 承担媒体实践类课程教学任务。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专业精神。增设案例讨论分析性教学, 除了选取广播电视新闻案例以外, 注意选取经典的有热度的新闻案例提升学生新闻理论理解能力。例如, “李光耀的两次死亡”等事件分析网络传播特征与新闻真实性意义。“上海踩踏事件”、“马航飞机失联”等新闻报道在互联网、广播、报纸、电视中体现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另外, 在新闻人才培养中需要注重独立精神、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专业精神的培养。传统媒体失去了在第一时间提供事实的优势, 却使另一个优势凸现:传统媒体不但可以提供事实, 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事实的真相。[3]

新闻专业实践加入新媒体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根据“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办学定位, 增加实践学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说新闻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动手。对于新闻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除了必要的实践课以外, 增设课外实践周。另外对于新闻摄像、深度报道采访等实践性要求高的课程单独开设实践课程。通过不同的实践方式使得同学们对于实践有比较熟练的掌握。

在课程评价中增加新媒体类实践教学环节。理论类课程重视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如增加对热门新闻事件的分析, 使学生更能学为所用。对于设有实践环节的课程, 适当增加实践分数所占总分数的比例。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 教师也可以灵活多变, 如新闻节目制作加入新媒体传播效果的考核。例如, 在新闻节目策划中鼓励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网页、电子杂志等体验新媒体的传播流程, 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J].当代传播, 2014 (6) .

[2]赵亚光.全媒体记者的能力要求[J].视听界, 2015 (3) .

上一篇:搜索引擎客户端下一篇:深度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