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特点

2024-06-30

行业竞争特点(共12篇)

行业竞争特点 篇1

1 我国电脑行业的主要竞争状况的分析

技术的更新是电脑行业发展的关键, 其对于电脑行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

1.1 我国电脑行业发展中现有的电脑品牌厂商之间的竞争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品牌电脑的厂商主要就是以联想、方正等作为主要代表的国内的知名品牌的产业以及以Dell和HP等国外品牌为代表的已经初步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名牌厂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技术共享性的实现, 只是单纯的依靠技术已经不能对电脑品牌进行明显的差异区分, 相对固定的品牌知名度以及信誉度已经将电脑市场进行了明显的固定分类。国内的电脑品牌在我国的家用电脑市场上处于绝对的领先优势, 而国外的电脑品牌则在较为高端的商用市场上占据着有利的地位, 各大电脑厂商为了保持自己在电脑市场的份额, 都在各自的经过细化分类的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1.2 新的竞争者产生的威胁

电脑行业是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都是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增长率, 所以对于不同行业的厂商都存在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同时, 由于不同品牌的台式电脑存在着较高的同质化的程度, 对于生产以及组装的技术要求并不高, 进入此行业的壁垒也较低, 所以, 就出现了很多传统的家电厂商进入其中的例子, 像海尔以及海信等都已经带着自身的技术以及资金和营销的优势在适当的时机进入了电脑行业。

1.3 替代品带来的威胁

在电脑行业炙手可热的几年中, 电脑一直都是IT行业的主线, 它把IT行业中的软件业以及硬件业和服务业进行了统一和贯穿, 成为推动IT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商务也悄然兴起, 人们的注意力就转而集中在信息的交换以及共享上。因此, 同样可以满足用户对上网以及玩游戏需求的廉价的以及小型和简化的网络装置就成为人们的首选, 这就对电脑市场的消费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2 我国国内电脑行业发展的主要背景

2.1 电脑市场的主要特点

(1) 市场是在不断的集聚与分化中形成一种新的竞争格局, 所以处于激烈竞争的电脑市场就更避免不了这种不断的动荡和市场的集聚。电脑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联想和方正以及戴尔等领先的电脑品牌依靠其产业的规模优势, 将其他电脑品牌与自身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清华紫光和海信数码等新的电脑产业也不断出现, 在利用价格以及促销方式和销售渠道等多种方式的基础上, 进行产品的营销, 并通过对电脑市场的细分, 积极抢占电脑市场, 将原有电脑厂商的目标顾客进行分散抢夺, 这就导致了市场的集中度被不断的削弱, 从而使电脑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被打破并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形成一种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2) 国外的电脑品牌利用价格优势抢占国内电脑市场。在国内的电脑市场中, 联想和方正一直是国产电脑的领军, 但是在惠普电脑入驻中国市场以来, 就抢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惠普电脑在其产品方面, 针对中国电脑市场的特点, 推出了几款性价比较高的新机型, 在营销的策略和渠道上, 对大城市进行重点关注, 同时采用更加直接的电脑零售。戴尔和惠普等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抢占, 对我国国内的电脑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3) 电脑行业利润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中国电脑市场的发展, 带来的就是电脑行业的销售利润的大幅度降低, 相对于电脑销售量的增长来说, 电脑销售额并没有出现与销售量同比增长的现象。由此就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电脑的技术门槛出现了持续的降低, 在电脑产业中不断有新的竞争者涌入整个市场, 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在电脑需求量增加的同时, 其价格也是越来越低, 整个电脑市场获得利润也在不断地降低。

(4) 电脑市场得到进一步的细化。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不同行业的信息化也越来越深入, 不同的电脑厂商针对不用的行业特点及需求推出了专业性的税务电脑以及证券电脑和教育电脑等, 这就使商用电脑的市场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其中, 戴尔和惠普等极具代表性的国外品牌在金融以及银行等行业中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 而以联想和方正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就逐渐的进入国内的中小企业以及教育和政府等本土的行业市场。

(5) 笔记本电脑逐渐占据电脑市场。我国国内的电脑市场中, 台式PC以及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等每个季度的增长额都比较大。但是相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 家用台式机占据的市场份额却逐渐下降, 笔记本成为带动国内电脑市场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台式电脑的市场销售额增长缓慢的情况下, 笔记本电脑的销售额增长就相对较快。

2.2 我国电脑市场的主要概况

从我国2012年的电脑市场的主要销售量来看, 虽然电脑的销售量仍然有上升的趋势, 但是其销售的增长率却在逐年的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台式机和服务器的传统行业用户对于其的需求不高, 教育和中小企业等传统用户采购价格普遍压低, 导致市场规模的相应增长速度十分平缓, 但是笔记本电脑市场的高消费需求却拉动了电脑市场销售的整体增长。二是我国的一级城市作为主要的电脑市场已经出现饱和, 但是二三级城市对电脑的需求却开始逐步的上升。国内外的品牌电脑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增加了新品推出以及产品促销的活动力度, 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3 我国电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我国电脑行业市场产品的创新不断加速, 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

在近几年的电脑行业发展中, 我们可以发现, 电脑产品的系列以及种类越来越多, 电脑市场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和明确, 从传统的家用电脑和商务电脑, 到如今的以电脑用户的消费需求作为市场导向的电脑配置或者是电脑设计的不断翻新。如HP电脑在中国市场就推出了多种电脑:商务和家用以及学生电脑。电脑厂商通过对创新性产品的设计以及推出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 同时还通过不断的革新走在潮流前线。随着电脑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各大电脑品牌也是陆续推出新的型号, 把过去单一的电脑市场逐步地推向了更加多元和细化分类的新型电脑市场, 这样就使电脑产品在不断的加速创新的同时, 缩短了电脑的生命周期。

3.2 电脑技术及应用的创新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将会成为成熟电脑市场的主导

利用价格优势带动消费需求是发展期市场的一种主要的竞争方式, 但是当市场进入成熟期之后, 这种方式就不能适应市场竞争, 取而代之的就是技术和应用的创新。成熟的电脑市场的情况下, 用户更多是关注产品的主要性能和应用, 这一时期电脑的价格也会相对稳定。

3.3 消费类的电脑市场仍然还会是市场主力军

在目前的电脑市场中, 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已经下降了很大的幅度, 这就对家用的台式电脑市场产生了极大地冲击, 主要的就是学生市场。随着电脑市场的不断开拓, 消费类的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仍然会是电脑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4 电脑厂商将对区域内的重点销售渠道展开争夺

三四级的区域市场是电脑市场未来重点开拓的地方, 但是在这些区域内的极具影响力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的, 也就是说, 电脑厂商在未来对这些渠道的开发将成为工作的重点。电脑厂商对电脑销售渠道的掌握是厂商进军区域市场的关键。

3.5 电脑市场的发展和销售更加趋向于笔记本电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成熟, 电脑市场的销售将会由台式电脑转向笔记本电脑, 对电脑的需求仍然会持续增长。美国电脑向全球的发货量中笔记本的数量将会大大超过台式机, 这就会极大地推动整个电脑行业笔记本电脑发货量的增长。同时, 中国经济繁荣的发展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 从而会成为整个亚太地区对电脑购买能力最强的国家。

4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电脑市场的份额排名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国内电脑行业的市场竞争也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电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 只有在了解市场的竞争特点的基础上, 把握好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才能积极地应对市场变化, 获得更加有力的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纪雪洪.个人电脑行业的供应链模式变化[J].经营与管理, 2009 (3) .

[2]安渔.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脑市场格局分布及市场对策探析[J].现代营销 (营销学苑) , 2008 (6) .

[3]王海燕.我国电脑行业的竞争特点及趋势[J].商业时代, 2008 (16) .

[4]陈漫.国产笔记本电脑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8 (S6) .

[5]解利艳, 曹颖.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分析[J].中国林业企业, 2009 (4) .

[6]烽烟再起2009年2月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用户关注度研究报告[J].个人电脑, 2009 (4) .

[7]荣四海.笔记本电脑市场供求分析及企业营销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8]朱宝忠, 曹建新, 华峰.2006电脑市场分析[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 2007 (2) .

行业竞争特点 篇2

中国钟表制造业逐渐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集群式发展结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迅速扩张(占企业总数70%以上)。经过十多年的钟表产业第二轮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钟表行业生产大国,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品品种也呈现多样化和系列化,从过去的几十种,发展到目前的几百种,基本上满足了我国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基本上满足了我国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根据中国钟表行业发展的现状,综合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工信部、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信息和统计数据,糅合各类年鉴信息数据、各类财经媒体信息数据、各类商用数据库信息数据,依靠强大的研究和调查团队,对钟表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在独立、公正、公开的原则指引下,撰写了《2010-2012年中国钟表产业市场运行状况及竞争战略趋势咨询报告》,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钟表产业的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够为企事业单位深入细致地认知钟表产业的市场情况提供具有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成果。

中国钟表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深圳是中国最主要的钟表生产基地拥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深圳口岸钟表出口值占全国一半以上深圳口岸钟表出口明显下滑直接带动全国钟表出口下降。据海关统计2005年出口总值85亿其中成品70亿、配件15亿相比2004年分别下降了7和8。成品出口量为7.38亿只相比2004年下降了8.3。以上数据表明一般贸易出口、对主要市场香港、美国、欧盟出口都有所下降。

记者近日就2005年钟表出口下降引出的中国钟表国际竞争力现状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多家企业。这些多年从事钟表出口的企业对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存在问题和现状深有体会。成本上升 压力下谋出路

有关消息显示去年塑料、钢材及合金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涨幅达2030同时自2004年以来在珠三角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使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去年上半年深圳地区钟表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约上升10全年涨幅大约在20左右。由于成本上升钟表行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参与国际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深圳三泰电子总经理陈晓灵表示“此次原材料上涨成本上升对钟表行业的影响很大。”尽管如此钟表企业却不敢轻言涨价。陈总分析说“原材料上涨钟表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减少但定死的价格是不能随便涨的要维护老客户单要接老产品要做为了利润平衡只能不断开发新产品往往老产品能带动新产品的销售。而且我们的产品品种款式比较多客户选择的机会也会多一些我们现在改变了产品的定位除了做低档产品外我们也做中档产品产品的多元化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这样也使企业稳定发展。去年有60的企业出口额下降了但我们却在上升。所以今年会继续走中低端兼顾的路子同时在材质、产品质量和设计方面要不断提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涨价是企业的心愿但是谁也不敢动钟表企业向来竞争激烈如果哪个企业涨价必将失去大量市场份额。映发钟表实业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梁永强先生说“谁也不敢擅自对产品提价。如果客户不接受企业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面对成本压力上规模的企业有自己的对策小企业也有自己的招数。上规模的企业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发挥信息、人才、设备、资金、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一些抗风

险能力相对较差的小企业则不接单或是偷工减料这势必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倒闭。专家指出成本危机将是行业变局的一个前兆。大企业可以利用成本上涨的契机对很多的不知名的小企业进行市场份额的围剿。因此小企业在这场竞争中面临着考验停产、破产很可能成为小企业的命运。

据业内人士分析去年由于原材料上涨、欧洲通货膨胀、人民币长升值而且东南亚国家动荡不安我国钟表行业的出口状况出现下滑。但这并不是全行业的状况部分企业、特别是名牌企业和生产中、高档外观件的企业以及中高档钟生产企业却例外这些企业的产品依然有市场、有订单。

成本上升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会带来压力但从这些不可预料的风险中暴露了我国钟表产品除了在质量、档次、品种、款式等方面与国外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外还缺乏抗风险的能力应引起企业的关注。

二、我国钟表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1、出口过于依赖香港 单价较低

记者从海关了解到目前深圳钟表主要出口国家地区排名变化不大依然是香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巴拿马、意大利、阿联酋等其中香港占总出口的50以上美国约占15。当然出口到香港的产品大部分是转口到其他国家了从深圳钟表企业大部分通过香港出口的方式可以看出目前深圳钟表大部分还是香港人在大陆开的公司或是为香港贸易公司做加工这也导致了钟表产业利润很薄。

香港作为自由港她的国际地位、贸易政策、税收、语言、设计研发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因此深圳出口的钟表产品大部分都通过香港转口而且95以上是中低档产品自主开发市场的能力较弱。可见出口企业过分依赖香港。加上企业生产、出口均无国际品牌作后盾以深圳制造为代表的中国钟表产品在国际市场只能以弱者身份出现。

目前某些钟表企业已经意识到与国外客户直接接洽的重要性开始与国外客户直接洽谈同香港钟表制造企业或贸易商竞争。国内企业对香港的依赖虽然还很强但有下降的趋势。虽然部分出口企业开始往高端产品进军但整体来看出口单价依然很低一直以来从数量上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制造与出口国同时出口单价最低约1美元多一些香港转口的出口值每只表5美金马来西亚8美金每只表新加坡17美金每只表。而瑞士手表则是另一极端为249美金每只表 备注新马出口主要是日资设厂产品的出口。经过这么多年深圳乃至中国钟表出口量虽然提升很快进一步确立了世界钟表制造基地的概念但在产品单价方面因主要是接单加工制造低端产品竞争依然非常激烈导致价格一直徘徊在最低端。

2、缺乏产业核心技术

由于国产品牌普遍不具备机芯和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技术因此就很难分享到手表的超额利润甚至是垄断利润。国内使用的中高档机芯全部掌握在瑞士人手中这直接决定了中高档机械手表市场价格的最高限价硬质合金技术和材料被台湾人、韩国人赚足了超额利润才最后转移到内地。

根据海关权威数据深圳钟表出口绝大部分是来料加工贸易其次是进料加工与保税贸易。而一般贸易和其它贸易所占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企业主要靠加工贸易来拼数量、拼规模、拼市场份额无法与动辄数千美元一只的瑞士钟表相提并论。只有量的优势而无质的内涵深圳钟表业只能利用国际化、专业化的分工合作靠外观件的不断改进和推陈出新维持生存。

3、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失控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国钟表出口不属计划列名和许可证管理商品也没有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凡有进出口有权的单位都可以经营势必形成多头出口互相争抢客户争相压价销售的局面。其结果是不能一致对外无法提高出口价格保证产品的信誉和市场最终受损的还是我们自己而外商则坐收渔利。更严重的是造成市场混乱外商拿不定主义与哪家公司签约才能使供货和

质量才有保证。因为并不是所有经营出口的单位都能很好地把握质量最后导致客户犹豫不再订货。外商担心售后服务没有保障外商利用我们这一弱点压价。这种做法在国外是没有的许多外商都觉得不可理解。相互争抢产品、市场和客户的现象仍有发生这对保护优势产品、稳定市场和争取好的价格显然是有害而无利的。钟表企业应该联手抵制销售环节中不合理的费用要求及不合理的、苛刻的附加条件保护企业自身利益。

4、人才匮乏成瓶颈 据了解深圳钟表高度依赖加工贸易国内名牌在国际市场缺少知名度缺少对成本上涨免疫较高的自主品牌。深圳集中了国内钟表的主要名牌但实际上自有品牌出口量很少而依靠香港中转大量向欧美市场出口低价钟表仍是主要手段。世界钟表最高产的深圳每年能流水般地产出全球约50的钟表却只能实现瑞士劳力士集团一家企业90的年产值。多年来深圳钟表年均出口数量以亿计但每只表的出口值总在1美元上下徘徊。

业内人士说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已严重制约深圳钟表行业发展。目前深圳钟表企业已达到1000多家香港、台湾95以上钟表企业在广东设厂其中半数以上在深圳许多国际品牌钟表是在深圳生产制造。然而与之不协调的是钟表专业高级技术人才长期以来严重缺乏大量的普通工人已远远不能满足深圳钟表行业发展的需要。高级人才奇缺已成为制约深圳钟表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深圳钟表行业装配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和相辅助设计人员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的缺口为4000人。在未来5-10年预计需要上述技能人才5000-10000人。

面对人才的匮乏钟表企业也有难言之隐企业有资金有成本很想从企业中培养设计骨干可又担心是为他人培养的。

5、缺少走向国际市场的航空母舰

中国是钟表大国但并非是钟表强国缺乏“领头羊”式的大型企业集团。虽然中国钟表业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零件加工自动设备但大多数企业还是以靠贴牌生产赚取较少加工费为主在全球价值链中尚处于下游竞争力有限行业资源分散造成了表面的繁华钟表生产总量占世界的70但由于没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实际利润只占世界钟表业的10左右。产业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中国钟表业由于规模有限同瑞士、日本这些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经营网络上竞争实力雄厚的“航母”式企业集团相比还亟待强身健体。

大多数工业产品的档次与质量处于中低水平。中小企业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简单的组装工业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附加值很低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其档次、质量、品牌及价格仍处于中低档次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

6、缺乏相应的销售活动相配合信息不畅外贸方式不够灵活对国际钟表市场行情缺乏调研因此不能按其需要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参加国外展贸会来推销产品的也不多也不习惯在国外专业杂志上介绍情况和刊登产品广告与有关信息机构和有关组织建立联系也不够。在海外设立办事处或委托代理商也还寥寥无几这些都影响着我国钟表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此格雅品牌运营者深圳市康禾达钟表有限公司总经理沙琳凯深有感触“过去出口要与香港的外贸合作受到很多环节的限制而且利润微薄现在我们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客户如网站、展会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授权代理开连锁店既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也提升产品的档次利润空间也有所提升。”

我国钟表国际竞争仍有潜力

据海关统计深圳去年钟表成品出口单价约为9.4元相比去年单价上升了10。从出口国家来看香港依然是主要出口地区37亿下降9美国13亿下降15日本2.1亿下降35德国2.9亿下降10西班牙2.7亿上升700多巴拿马1.15亿。出口单价香港8.3、美国11.4、日本14.7、德国9.2、瑞士18.4、巴拿马42。就深圳出口数据来看2005年数量下降了不少平均单价上升。

从数据中分析出我国钟表国际竞争仍有潜力可挖。

1、美洲与欧洲市场增长比较明显按单量来看大都是大单利润高但要求相对也高而中东、东欧等地区虽然单量有所增长但大都是小单利润率较低。同时东欧国家如俄罗斯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2、从单价的上升可以看出中国钟表走中高档路线仍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3、外商投资的持续增加为中国钟表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丰富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

5、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四、钟表企业对前景表示乐观

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一部分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开始厌倦低端市场无序的残酷竞争逐步放弃低端市场将重点放在中高端客户在走访调研这类企业发现无论是厂房设备等硬环境还是员工素质待遇、信息流通、制度流程等软环境都比较先进尤其是在公司发展战略的规划性、外贸开拓、研究开发等方面更是显示出正规大企业的成熟。目前这类企业在海外大客户的争夺上并不逊色于香港制造。这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表现出很强的抗御风险的能力和成本竞争优势也显示出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

1、竞争促进钟表企业的进步

针对目前钟表行业成本提高以及国外品牌纷纷在中国内地开疆拓土CEPA零关税后香港钟表企业迅速在成都杭州等城市进驻的现实作为在深圳设厂的港商企业威创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金胜认为“成本提高是考验钟表企业竞争能力的时候香港企业进入内地香港钟表的设计及店面设计都时尚而前卫对大陆企业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竞争是好事会促使国内企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香港是钟表业生产的主要地区与内地合作其生产销售先进技术、经验和网络必然会促进内地钟表业的发展而内地的配件生产集中等优势也会促进香港钟表业的发展。加强与香港钟表业的合作继续通过香港搭建中国钟表出口的桥梁尤其是广东地区生产的钟表——以往广东生产的钟表有六成出口到香港促进中国钟表走向国际市场。而作为香港企业也有压力随着大陆企业的不断壮大成熟香港企业如果不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技术加强管理早晚会被淘汰„„”

2、打造品牌、技术创新、准确定位、开拓市场

深圳市康禾达钟表有限公司总经理沙琳凯认为 总体来看我国内地虽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但是钟表业基础雄厚各类零部件、表壳、针盘、表带、石英及机芯等配套相当完善。相对集中的生产链条也带来了信息、人才、设备、资金等行业发展的必要因素的集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集聚效应。在有利的因素推动下克服不利因素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内地钟表业的未来发展必然是创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品牌自主进行技术创新、准确定位在中档产品领域和开拓国际市场。

此外我国的大型企业也应积极地将资金和技术投向国外在国外投资建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中国的产品实行跨国经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在世界的水平与声誉。

3、打造精品 灵活经营

新新精诚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素贞 国内企业要想提升自己在世界钟表业中的位置用心打造精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从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到质量等各个环节都贯穿精品意识具体反映到消费者满意度上就是确实让人感到名副其实物超所值。而且现在客户渠道是越来越广了开发客户的方式越来越多只要东西好加上灵活的经营方式和良好的今后服务就不怕没客户。我们要联手宣传中国钟表品牌的概念让大家都知道同价位的产品国产表最佳同质量的产品国产表最廉。

4、选准定位 不断创新

映发钟表实业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梁永强 选准产品定位很重要我们生产的钟一直定位在走中高端路线且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追求卓越品质不断创新。力求在工艺和技术上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而立于不败之地。国内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际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成熟的管理经验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身信誉度积极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现在客户渠道越来越宽了中国钟表前景会越来越好。

5、塑造品牌突出重围

行业竞争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行业竞争

不容质疑,行业的丰厚利润是企业梦寐以求挤身该行业的与生俱来的动力。然而,企业在原始冲动的作用下,在进入一个行业前,必须要考虑该行业的竞争因素问题。因为一个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该行业原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和商家。这些竞争因素的状况和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便决定了该行业中利润的最终潜力。企业在进入某一行业前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行业的竞争因素。分析行业竞争因素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潜在进入者

在一个行业里除了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行业之外,任何新企业的进入都会形成对已有企业的威胁。一个新企业的进入,特别是在其他行业中已经建立相当实力的企业进入,对行业有着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一家企业之所以要进人这个行业,肯定是觉得有增长和超出进入成本的获利机会。从总体上看,潜在进入者威胁大小,取决于进入该行业时的进入障碍的大小以及现有竞争者的反应程度。如果进入行业障碍大,现有竞争者反映强烈,则新加入者对现有企业的威胁就小。例如,彩电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可以说已经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之一。我国彩电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行业成长性受到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进入者,就必须在成本控制或是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突破性的优势,才有希望进入彩电行业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以海尔为例,当初就是以全数字化概念以及灵活的营销手段有效地切入彩电市场,并凭借海尔品牌的优势使海尔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引发彩电行业的重新洗牌。在开放的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对手有时会异军突起,企业如何应对?关键在于企业平时是否注重对竞争对手的分析,随时关注可能进入本行业的强大的潜在竞争对手。生产企业进入行业会遇到的问题有: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某项产品的单位成本(或生产某项产品所花费的经营或职能方面的成本)随着每个时期的绝对产量的增长而下降。扩大经济规模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使单位成本下降,而新进入企业的生产规模很难一下子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也就很难形成企业竞争能力。

2.核心技术。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可在一段时期为竞争对手造成较高的进入成本或进入障碍,从而在市场中取得对下游商家和消费者的优势。

3.销售渠道。企业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某一地区内的主流销售渠道,也可为竞争对手设立进入障碍,减少了市场竞争,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4.产品个性。产品的同质化使供应商处于被动境地,企业的产品缺乏个性与特点,下游买家选择时更多的选择的是价格和人际关系,而差异化的产品如果能够适时的满足购买方的需求,就能立即体现出被买家选择的理由。

5.政府实施的行业政策。通过对发放经营许可证的控制及对获取原材料的限制,政府能够限制或甚至阻止企业进入某个或某些行业。政府还可以借助环保标准以及产品安全法规等控制手段对进入企业加以限制。对污染控制的要求会增加生产企业的技术难度及所要求的资金,或需要增添处理排放污染的设备。

6.地方保护主义。为了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保护客观存在,地方企业与地方政府或相关的主管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利益关系主体,运用各自手中的权力,设置市场进入障碍,变相地增强了本地品牌对于下游商家的市场地位,将外地品牌阻挡于本地市场之外。

二、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如果替代品的价格更低,质量更好,替代品的威胁会很强。所以企业要在顾客认为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中进行差异化,才有可能降低替代品的竞争力。

行业如果处在成长或成熟期,替代品就会出现,而替代品一旦出现,则意味着行业的衰退甚至灭亡。倘若一些行业尚在导入期,就开始出现价格及功效优势明显的替代品,则很可能导致这些行业的夭折。

因此,企业在研究与替代品的竞争关系时,一定要考虑产品的寿命周期阶段与总的发展方向,不能盲目地跟进。

三、商家实力

生产企业总是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而商家总是期待用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好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通常商家的实力较大,商家的讨价还价能力就强。如国内的几家大型家电零售商国美、苏宁等家电零售巨头的超速成长,其庞大的销售能力,对众多家电生产企业来说诱惑是无法摆脱的,商家为了与同业竞争必然会以薄利多销的方式获取销售优势,会要求生产企业一再降低供货价格,来保证商家自身的商业盈利。

四、生产企业的实力

如果生产企业提供的产品对商家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商家进货来源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那么生产企业的主动性就大,讨价能力就强。生产企业会以要求提高供货价格或者自动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方法降低商家的商业利润率。

五、同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主要有价格竞争、广告大战、全方位产品介绍,以及增加客户服务项目或提供延长产品保修年限等。同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是企业希望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其市场地位。

价格竟争是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一大特色,尽管生产企业和商家各有各的看法和算盘,有主动降价的,也有被动或被迫降价的。但更多的企业是随波逐流,在商场上失去了主动权和控制力。发动价格战的最佳时机是,在产品的成长期发动价格战比较容易收到预期效果,而产品处于成熟期时进行价格战则容易产生消极影响。成熟期,尤其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如果要继续扩大规模,势必挤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遇到的抵抗也会更顽强,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昂。竞争对手剩下的都是最忠诚的顾客,可能你永远也争不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中期,彩电行业的中、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所把持,以长虹公司第一次发动价格战为分水岭,国产彩电开始占领市场。从1997年开始,国内彩电市场基本上实现了以长虹、TCL等国产品牌为主的国字号品牌的局面。在这场市场争夺战中,彩电业价格战虽然驱赶走了洋品牌,但同时国内彩电企业也损失惨重。到了2001年前后,大批彩电出现了巨亏,一些彩电生产企业纷纷关门倒闭。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价格战呢?只有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产品才适于打价格战。在日常生活中,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差别就比较大。生活必需品因为是日常所需,即使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不会减少多少。因此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要考虑需求弹性,当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大时,消费者对价格变动反应敏感,商品价格一降低,消费者即大量采购,降价而导致的损失则可以由多销产品的利润来弥补;相反,如果价格需求弹性较小,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多销产品的利润仍弥补不了降价的损失,则可能出现价格战的一些负面效应,既价格战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又削弱了生产企业的实力。企业利润减少,投入也会减少,这样势必降低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前途不容乐观。可见,价格战虽然是企业竞争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利器,生产企业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生产企业应多在技术、服务、品牌、信誉、市场细分、处理危机的能力上下功夫。只有那些及时形成竞争优势的生产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最终的赢家,否则最好的战略选择就应该在其行业利润下降之前及时退出。

企业在进入某一行业前应对该行业内的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和商家等竞争因素进行分析。这样,企业才能充分了解竞争因素对自身的影响,有的放矢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争取成为行业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中国农机行业竞争观察 篇4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农机市场迅猛发展, 实力农机生产企业迅速崛起,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竞争格局。国际跨国公司纷纷涌入, 通过建立生产基地、设立代表处或者代理商销售产品等方式, 布局中国市场;国内企业也竭尽所能, 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立足之地。但激烈竞争的结果, 国内高端市场依然牢牢控制在外企手中, 国内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本土农机企业该如何突出重围?

本文从国际、国内企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国际化趋势较明显的黑龙江市场着手, 对农机行业竞争格局进行分析, 并提出本土农机企业突围的各种途径, 供业界参考借鉴。

物流市场竞争特点分析2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日益融入WTO 体系,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得到空前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物流市场的不断扩大,物流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发展和建立强势的物流产业是各地方政府正努力追求的,但如何才能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物流体系,使其不仅能满足本地区经济对物流的需求,而且可以为更大的区域服务,甚至成为全国物流网络的枢纽,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从近年来各地政府提出的各种“口号”来看,确实存在着“虚热”,存在着“盲目”,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物流业的顺利发展。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区域物流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遵循这些客观规律。

关键词:物流市场,竞争特点,发展规律

随着中国加入WTO,不断开放国内市场,拥有雄厚资金、成熟管理模式的国外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中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物流业市场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服务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许多企业是传统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 功能单一,服务意识淡薄,技术设施落后,网络体系不健全,还未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近几年,随着物流热升温,物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这个数比前几年的总和翻一翻;上海市截至去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国内形成了一批声誉、效益俱佳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深圳海福公司、珠海九川物流等。同时,物流企业的构成情况有了显著变化,除了传统企业转型而来外,还有外资企业,如深圳的新科安达,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但人力成本较高;还有民营经济,如宝供物流,体制上有得天独厚优势,在管理和成本上也自有特点;,还有从大型企业分离出来的物流公司,如从美的集团分流出来的安得物流公司。这都为物流服务业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物流服务业十分发达的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

二、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中国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但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却比较晚。自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开始加速,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国民财富的积累,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化物流企业也应运而生。物流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是:世界物流业强手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物流管理观念落后;大多数企业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综合经营状态;第三方物流需求严重不足;物流企业数量多、质量差、专业化程度低,物流业局部市场混乱;专业人才缺乏;重复建设和地方割据现象并存;信息化程度低。

(一)世界物流业强手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根据加入WTO时承诺,12月11日,我国正式对外商开放国际货运

代理企业的控股权。至此,在道路运输、货运代理、仓储、快递、辅助服务等物流领域涉及到的主要行业中,我均已按照WTO承诺对外商开放了控股权;而且,我国将于对外全面开放物流行业。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上的跨国物流公司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空运、速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UPS、TNT等;另一类则是以海运为主,逐步向综合物流发展的,以马士基和美集为代表。

(二)物流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商品匮乏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重生产经济通的传统观念,“只知交通运输,不如物流”。企业无论大小,从产、供、销到储存、加工、装卸搬运、包装、运输等,样样俱全,造成物流资源的极度分散与浪费。即使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对物流的概念仍停留在运输和仓储的集成上,而忽略了物流服务这个企业越来越需要的方面,从而丧失了重要的高端市场。

(三)我国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综合经营状态

不同于国外已发展了半个世纪的现代物流业,我国物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90年代始有较大发展。近几年虽然也涌现出了不少民营物流企业,但其规模较小,往往只在一个默写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对整体的物流市场带动作用有限。总之,不论是传统的国有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物流企业还是新型的民营物流企业,由于受到原来行业范围或地区范围的限制,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综合经营状态。

(四)第三方物流需求严重不足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常体制,几乎每个工业企业都有仓库、车队,负责仓储、运输等业务。今天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摈弃过去那种“五脏俱全”的粗放物流管理,还在自建物流体系。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许多企业物流费用占商品价格的比重较高;另一方面,致使第三方物流需求严重不足,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目前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

(五)物流业陷入了局部的市场混乱之中

从业企业众多而繁杂,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得物流业陷入了局部的市场混乱之中,当前物流市场不规范的现象很多。铁路运输、海运和空运一般垄断程度较高;公路运输方面各运输公司的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不但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也造成了超载和疲劳驾驶屡禁不止,使较为规范的物流公司受到了较大的主

场冲击。

(六)专业人才缺乏

据20我国各种物流专业教育规模在6.5万人左右,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600多万人。同时,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也是需求日增,预计到,全面需要物流高级人才20万至30万。由于我国物流专业人才教育、职业培训及上岗资格培训没能普遍、有效地开展,导致当前物流人才奇缺,已成为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七)重复建设和地方割据现象并存

一方面有些企业盲目扩张自有物流经营范围;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大型物资流通。同时,管理混乱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也导致了国内物流产业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快速发展。

(八)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现代物流业是管理和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从基础应用层面上讲,有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GPS、条码、射频技术(RF);环境体系层面有电子数据交换(EDI);在作业管理层面有JIT技术;在销售时管理层面,有POS系统、有效客户信息反馈(ECR)、自动连续补货技术(ACEP)、速快响应(QR)等等。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科技含量低,直接导致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综上所述,我国物流企业的劣势十分明显。宏观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物流要素呈部门割据状态,全国统一的物流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物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不够,导致物流无效作业环节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微观方面,物流企业自身缺乏战略意识,整体战略规划不理想,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十分落后。第一,物流动作需要一定的载体,我国的物流设施设备并不十分先进,却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价格低廉;第二,物流的网络性极强,我国的物流企业经过长期的运作, 业务网络初具规模,且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这无疑提高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门槛;第三,文化底蕴优势。国内物流企业更易于了解顾客的需求、行为方式与习惯,更容易形成供需双方的良好沟通,国外企业在这方面则需付出更多。

三、我国物流业战略选择

(一)战略选择的依据

1. 立足于我国物流企业的本上优势是战略选择的基础

首先,要进行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特别是那些与政府部门脱钩之后并入大型企业集团的物资供销企业,它们拥有专业化或行业经验,拥有商流和物流两种功能,拥有面向一个特定毛糙的业务网络,拥有良好的公共关系,应该充分利用的发挥其自身优势,参与供应链建设;其实,要发挥文化优势。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与凝聚力,立足于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通过文化战略实现物流管理的共通、共融,应成为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物流企业的战略选择的基础之一。

2. 现代物流观和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是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

进行物流整体战略规划,建立系统化、规模化的物流管理新体制,减少流通环节成本,从物流环节中挖掘利润。目前很多商家都十分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想方设法从这两个环节中寻找利润,却对物流中潜在的利润视而不见。除了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物流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一些主管部门也未能意识到物流管理对市场流通、经济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导致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阻碍了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进行战略选择必须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充分认识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二)可供物流企业选择的三种经营战略模式

3. 传统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

传统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是一种简单的物流动作模式,即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包一家或多家生产商或经销商的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自己拥有稳定的业务量。通过这种模式生产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降低了库存,甚至达到“零库存”,节约了物流成本,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就是这种模式。

2.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

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就是运输、仓储、信息等经营者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相互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这种模式比起第一种模式有两方面改善:首先系统中加入了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各成员以信息

为指导制定运营计划,在联盟内部实现了优化资源;同时信息平台可作为交易系统,完成产销双方的定单和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预定购买;其次,联盟内部各实体实行协作,某些票据联盟内部通用,可减少中间手续、提高效率,使得供应链衔接更顺畅。其缺陷是,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因此,在彼此利益不一到致的情况下,使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受到一定的限制。

4. 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综合物流运作模式是组建物流公司或集团,组建相应职能部门,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即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对上家生产商可提供产品代理、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代理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可以看出,综合物流动作模式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综合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的现状,可以有以下三种选择:

第一,由某一项目发展商投资新建或改造原有资源设备,完善综合物流设施,组织综合物流各职能部门。这种方案非常适合迫切需要转型的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以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第二,由项目发展商收购一些小的仓储、运输企业以及一部分生产、销售企业原有的自备车辆和仓库,对其进行整编改造。据统计,企业自备车辆和仓库占全国物流设施的一半左右,如果能够对这一部分设施收编改造,可以直接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激活第三方物流市场;

第三,由原有的专项物流运营商以股分方式进行联合。这种方式初期投入资金少,组建周期短,参股的方式还可以避免联盟模式中存在的利益矛盾,更利于协作。同时,联合后各单项物流运营商还是致力于自己的专项,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力。

四、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与民展

中国物流市场在中国入世之后的竞争已经加剧。目前,国内物流业的老大中远集团正在完善在物流业的布局,据中远总裁魏家福日前透露,中国“全球以集装箱班轮为主的单元、国内以为货主提供门到门物流解决方案为主的物流单元,都已经完成,领导班子也已经确立。

(一)物流市场竞争的扩大、改变、创新

1. 竞争范围的扩大

(1)竞争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分工深化,信息技术发展为物流专业分工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物流活动从工商企业经营业务中分离出来,第三方、第四方以及物流与工商业同台竞争的多元化格局。

(2)竞争地域的全球化。生产的国际化带动物流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营销资源,建立全球供应链,必然对物流服务提出全球化的要求。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减少了物流活动的国际或区域限制,推动物流行业竞争朝全球化方向发展。

(3)竞争内容多样化。物流毛糙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运输、仓储或包装等不同功能之间的单独竞争,而是体现为多少功能的综合竞争;不仅仅表现在物流活动过程的竞争,而是转化为物流服务的质量、水平、手段和程序等立体竞争;不单单停留在对市场和顾客的争夺,而进一步扩展到技术、信息、人才乃至于战略伙伴等多层竞争。

2. 竞争模式的改变

(1)竞争目的从追求市场份额转变为争夺顾客忠诚。随着物流行业竞争强度加剧,市场份额难以持久,顾客忠诚成为竞争目标。帕累托的“20:80”定律依然适用于物流行业,少数顾客构成主要利润来源,培育和保持这些顾客的忠诚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竞争重点从功能竞争转向过程竞争,从环节竞争发展到系统竞争。物流竞争地域的全球化和竞争手段的信息化,使得偏重某个物流功能或环节的传统竞争思维,既难以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也无法适应竞争目标的转变。

(3)竞争方式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换。传统的价格竞争方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信息技术降低了顾客搜寻和交易成本,经济全球化缩小了物流服务价格的国别差异价格竞争的效力和作用于趋于下降,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创新等非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方式。

(4)竞争关系从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发展到既竞争又合作的对抗联合关系。物流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和全球化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服务能力、营销经验和风险承受等资源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竞争主体的多元化、竞争层面

的交融化和竞争内容的多样化导致物流企业之间犬牙交错的竞争格局,吸有与竞争手段建立战略联盟,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互动关系,追求“双赢”的竞争效要,方能更好满足顾客需求,有效应对竞争环境,实现企业竞争目标。

3. 竞争手段的创新

(1)从有形向无形转换。传统的物流竞争侧重于功能或环节的竞争,物流信息的分散和阻滞导致竞争手段集中于物流设施、运输工具、仓储设备和包装技术等有形部分。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和物流设施的完善,物流企业的竞争转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物流流程、重组物流功能和协调物流环节,从而提高物流体系运作效率等领域,信息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能力等无形因素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2)从单一竞争转向复合竞争。国际物流市场竞争激烈,单一的竞争手段既难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也无法满足顾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种促销方式并用,服务、价格和促销多种竞争手段组合的复合竞争态势。

(3)从依赖内部优势到内部优势和外部资源并重。传统竞争条件下,物流企业依赖的是内部优势,通过自身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而展开竞争。但面对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限制,物流企业仅仅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难以展开有效的竞争,只有综合运用经济、心理、政治和公关等各种因素,借助政府、社团、媒体和公众等多种力量,形成内部优势和外部力量的合力,才能打市场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二)物流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

物流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流园区的建设。物流园区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型物流业务载体,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二是物流企业的兼并与合作。欧洲物流协会专家认为,世界上各行业和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

(三)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

我国的物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取得一定成绩,货运业的设施、设备的保运力和作业能力增长较快。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物流服务主要还

处于较低水平的处理物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外企进入中国,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物流服务的竞争越来越强,中国物流通过选择模式来促进更好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紧迫。

有选择性地改造自理物流。自理物流的改造和发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企业自身而言,那些已经成为包袱的物流业务,完全可以由专业公司来更好地、成本更低地经营。而那些与自身业务关联性非常强、必须由自己来经营的物流业务,则必须考虑到如何以先进的物流管理观念、技术、硬件来降低成本、优化流程和供应链。

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我国物流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第三方物流将大有可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 物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毛糙竞争并不激烈,物流市场在较大程度上处于有待开发的状态。

第三方物流由于专业性强,因此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满意率理应高于处理物流,但目前市场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自理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并无显著差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优势没有得到体现。需求都对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作业速度慢和物流信息不及时准确,其次是作业差错率高、动作成本高,第三方物流必须在细分这些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物流企业必须从提高动作质量、动作能力和降低物流成本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服务质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巩固现有市场,并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市场空间。

不同的需求者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即使是相同是需求者;其需求也是处于不断选择在动态变化之中的。而商业物流由于作业过程比较复杂,需求者的要求也很高,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但因为这类市场的合同期一般较长,市场相对稳定,所有具有网络优势的大中型物流企业通过调整服务内容和作业方式,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来争取部分市场也是可能的。

市场对现代物流所期望的作业内容同传统服务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单一服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传统的物流企业必须在服务内容上进行拓展。同时,产品包装、流通加工、原材料质检、代为报关、代结贷款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市场需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有选择地增加这些业务功能,扩大增值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积极抢滩第四方物流。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外资物流业对我国物流来的挑战并不在于物流产业的基础性层面,而是在于第四方物流。应该说,从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用于物流硬件、仓储等基础性建设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庞大的,外资物流业进入我国之后短时间内是难以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相对于国内物流业的绝对优势的,并且这些外资企业也不愿意这样做,它们从战略上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以资本、人才的优势来整合已有的物流企业与物流资源。

大力推广绿色物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绿色物流应该是物流业的追求的一个方向。企业是物流动作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作为绿色物流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它应该在输送过程、输送方式和中间商选择等方面积极保护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政府必有从发生源规制、交通量规制和交通流规制等方面强化物流体制管理,构筑建立与发展绿色物流的框架;消费者要发挥督导绿色物流的动力作用,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可以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也可以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

结语:

有竞争才有生存,物流企业在做好自身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的基础上,应该把握先机,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声誉和人才、网络资源优势,规划完善的体制,使自身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中更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方仲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2] 宋文官.物流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兰伯特等著.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我国家电行业竞争战略 篇6

一、产业结构特征

我国家电行业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产业结构已呈现以下特征:

1.产业进入壁垒低,转移和退出壁垒高。我国家电行业属于典型的组装工业性质,大多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技术的易于获得性和零配件资源丰富,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地方政府在政策及资金上对新建或扩充家电生产线给予大力支持,几乎不存在进入的政策和资金障碍,使得产业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因此,早期进入威胁很大,这也导致了重复建设严重。

家电生产设备专有性强、设备投资额大、沉淀成本高,造成了家电产业较高的有形退出壁垒。无形的退出障碍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承受的再就业压力及银行贷款损失,地方政府宁愿对亏损的家电企业给予投资、税收和信贷优惠,甚至直接进行财政补贴。同样,以前给亏损企业贷款支持的银行不愿眼看着巨额贷款打水漂,也会干涉企业退出。这些无形障碍甚至成为大中型家电企业面临的主要退出壁垒。由于行业的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企业利润很低且面临着很高的风险。

2.产业结构不稳定。在稳定的产业结构中,龙头企业和所在战略集团建立了稳固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虽然激烈,但跟随者一般不敢贸然发动挑战,以免遭到毁灭性的报复,出现恶性竞争的概率就大大降低。我国家电产业内出现的战略集团规模大、数量多,这意味着产业争夺和竞争。同时各集团分布比较接近,说明各企业在市场和营销组合上差别不大,有较强的市场依赖性。迈克尔·波特认为具有这种特点的产业结构缺乏稳定,最易动荡生变。家电产业结构不稳定,对于每个企业其寻求自身地位的稳定是极其困难的。利益动机使每个企业都想而且有可能成为产业领导者,暂时领先者不甘被挑战者取代,报复行为与连锁反应便在所难免。

3.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业内竞争激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家电产品严重短缺,行业利润率很高,造成了进入过度。以洗衣机行业为例,在80年代新建投产的企业只要3-4年甚至1年就能收回投资并有可观的盈利,大部分企业的资金年利润率高达80%-113.4%。其它家电行业也类似。高利润的诱使,必然是过度进入。加之过剩生产能力又缺乏退出市场的通道,必然引发行业的恶性竞争。目前,主要家电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基本在50%左右。

二、竞争特点

1.竞争战略趋同。纵观我国家电行业,各企业的竞争战略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采取了总成本领先战略,即各企业努力减少生产及分销成本,使价格低于竞争者的产品价格,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回顾曾发生过恶性竞争的行业,竞争战略模糊导致竞争手段趋同化成为其鲜明的特色。各企业目标市场重复且都未掌握成本优势,产品在品种、外观和性能上高度雷同,出现了所谓“夹在中间”的尴尬局面。不少企业因此陷入博弈论中所说的“囚徒困境”:单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支配下会降价以扩大市场份额,当所有的企业都这样做时,企业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增加,相反企业和行业的利润却下降了。参与企业的个别理性汇聚成行业整体的非理性,最终诱发报复和恶性竞争。

2.恶性竞争严重。我国家电行业在当前生产过剩的严峻形势刺激下为摆脱积压和停产困扰积极参与竞争,竞争方式和手段日益复杂化。企业间依存度和关联性的加强使个别企业的竞争举措往往引发行业内一连串的过激反应,如1996年长虹彩电的降价引起彩电业价格大战,开始呈现恶性竞争的苗头。1996年至今彩电业已经历了7次价格战,低水平的价格战几乎成为彩电业的代名词。价格战是一柄双刃剑:它抵御了洋品牌的入侵,促进行业资产重组和品牌集中;但侵蚀了企业的利润,企业发展缺乏后劲。长期的价格战严重侵蚀了生产利润,降低了厂商用于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造成行业整体效益滑坡、竞争力减弱、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弊端,动摇了家电行业的根基。

行业进入壁垒低,转移和退出壁垒高,是恶性竞争产生的根源;而趋同的竞争战略是产业恶性竞争的动力。由于恶性竞争可能给家电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应该针对其产业结构及竞争特点,选择更适当的战略。

三、竞争战略选择

1.家电企业应扩大经营边界,取得关联优势,增强抗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承受力。实证研究表明,世界前20位家电制造商均涉足4个以上家电行业,其中有17家实行了纵向一体化,关联效应和范围经济使它们的市场地位得以巩固,迄今为止,这些企业没有一家以任何形式参与恶性竞争。我国家电企业集团大多也在着手扩大企业边界,其中横向兼并与相关多元化最为突出。但由于不合适的边界扩充和实际运作水平低导致管理效率低的实例在我国时有发生,国内企业通过扩充边界获得的关联优势难以与国际知名的家电集团相比,关键的零件如微缩集成电路、DVD机芯、液晶显示屏等还得依靠外购,成本挖掘潜力不大,关联优势不显著。因此,中国家电产业应继续有效地利用范围经济抵抗恶性竞争。

2.企业竞争战略在突出特色的同时,应注重高差异与低成本的整合。理论分析认为成本领先和差别比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实际操作时二者可通过有效整合而互容,即一个企业可能同时拥有低成本和高差异的优势。与依靠一种基本战略相比,采用整合战略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好的竞争定位以快速适应环境、采用新技术和发挥核心专长,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率。从一般意义上说,整合战略是最高境界的竞争战略。家电行业领导者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其经济实力和抗竞争风险的能力将大大加强,这些企业在个别企业不良竞争行为面前的沉稳不动,对保持所在行业有序竞争起很大作用。

3.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在更深层次上展开竞争。强调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会使企业学会如何基于自己的努力和特点进行竞争,而不是只从浮在表面的营销策略上寻找竞争优势。国外家电企业如索尼公司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升级形成核心能力;松下公司以遍布全球的分销网络和广告运动打造核心竞争力;飞利浦、伊莱克斯等也都有各具特色的核心专长。在产品性能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公司虽然在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却都能相安无事,效益也日渐提高。我国家电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培育出公认的核心能力,竞争对手稍有风吹草动便引来全行业的相互倾轧甚至演变为恶性竞争。近年来中国家电业动辄便是价格战、广告战的事实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品质已经不再是顾客消费选择的主要标准,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加看重的是商家能为其提供何种服务,以及服务的质量和及时程度。家电企业应通过体贴入微的客户服务,来重新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战略关键是选择自己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任何一个产业,产业链条顶端的利润是最为丰厚的,由此直到链条末端的利润是依次递减的。因此,我国家电企业在布局自己产业的时候应该选择并观察,要进入的新领域是在这个产业链条的上端还是下端,如果是上端,在行业中就会有真正的主动性。家电企业不仅要有核心技术,或者是核心技术的战略,关键是要在行业中用这样的技术定位自己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位置。也就是说,我国家电企业要做整个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条中的优势企业、关键企业与核心企业,在做产业布局的时候不能光考虑应该做什么新产品或是什么新的门类,至关重要的是选择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做什么部位。

国内黄金行业竞争战略分析 篇7

一个完整的竞争战略包含企业的目标、方向, 以及企业如何竞争的方针、措施。我们确定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一定要先进行行业研究。行业研究要了解行业宏观环境、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等, 并找出行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研究的目的是在企业管理中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状况, 企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定位, 制定出自己的竞争战略;再者行业研究可以为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企业内部人士通过研发、生产运营、营销网络了解所在行业的微观情况, 但微观的和局部的情形会干扰管理者的认知, 以致与对行业全局发展造成误判。

笔者在矿产金生产企业工作, 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行业的兴衰, 对行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症结有切身感受。本文通过行业分析挖掘矿产金企业在竞争的大环境中取得成功的核心和关键, 并对矿产金行业中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一些见解。

1 黄金采掘行业分析

黄金采掘行业即矿产金行业, 即从事金矿的勘探、采矿、选矿, 最终的产品是金精粉或合质金, 本行业不同于黄金冶炼行业在于它不是通过进购金精粉、块矿生产黄金, 而是进行地质勘探, 探得黄金资源, 进行矿山建设, 开采矿石, 生产冶炼黄金的原料:金精粉、块矿、合质金等。

本文不对行业规模、行业一些数据等作出罗列和分析, 我们主要分析行业的竞争格局, 提炼行业演变的规律进行提炼, 并找出为行业发展的脉络, 及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因素。

1.1 行业的研究方法及矿产金行业的主要特征

行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只对矿产金行业的宏观环境和矿产金行业的主要特征做概要评价, 根据本行业的特点主要选用波特五力分析分析模型, 并借鉴波士顿矩阵等分析工具的一些思路方法, 对矿产金行业进行全面分析, 以行业为主线, 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等多层数据和信息, 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提炼行业的演变规律, 找出影响本行业发展的关键点, 为企业的发展和资源的整合提供依据。

1.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介绍了决定行业内部竞争状态的五种力量。产业的生存环境范围广阔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也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五种基本的竞争作用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正是这五种力量的合力最终决定波特五力模型产业可能产生利润的潜力, 并且最终的利润潜力会随着合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不同的产业它的潜在利润也会随着合力的不同而不同。通过五力模型我们可以确定产业中最强的一种或者几种作用力, 图1利用五力模型对矿产金行业进行分析, 找到矿产金行业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1.2.1 进入威胁

加入到一个产业的新的参与者, 都期望获取产业的利润, 一个产业新进入者威胁的大小, 取决于本行业进入壁垒的大小, 以及行业中原有企业的反击。在矿产金行业, 对新进入者来说规模经济、资本需求均构成进入壁垒, 而产品歧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对于矿产金行业不构成进入壁垒, 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也构成一定的进入壁垒。

大规模的经济性表现一定时期内单位成本随着总产量的增加而降低, 矿产金行业一般需要较大的前期勘探投入和基建投入, 前期勘探开发投入一般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矿山建设期投资巨大基础设施、井巷工程、选矿厂建设, 投资的资本都是数以亿计, 矿山整体进入生产期矿山的生产规模越大单位成本则越低, 这就是矿山存在规模经济、以及资本壁垒的根本原因。

矿产金企业最终产品是合质金或含量金 (金精粉) , 经过精炼后成为标准金锭, 直接按照交易所价格销售, 由于产品一般是标准产品标准金, 销售价格以交易所价格为准, 因此行业不存在产品岐异、分销渠道、转换成本等行业壁垒。

在行业进入者的壁垒中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对新进入者构成一定的壁垒, 包括经验、地点优势、政府支持等方面。新进入者可以招募行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克服经验优势, 虽然需要一定的过程;一些地区由于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都是黄金产区, 所以无论人才较多还是矿区的勘探较高, 因此构成一定的地点优势。这种壁垒均可克服, 因此仅构成一定的壁垒, 不是决定因素。

在预期的报复方面, 由于矿产金行业产品价格最终由交易所决定的特性, 行业中原来的生产者不可能通过降价来阻止新进入者, 再者本行业勘探、基建周期较长造成行业中的生产者不可能随意增加产量, 因此我们可以把预期的报复忽略不计。

1.2.2 现有竞争对手间争夺的激烈程度

矿产金行业存在以下特点, 本行业有大量专用性资产如前期的勘探开发投入、基建工程等, 因此行业存在较大的退出壁垒;行业前期投入较大, 建设周期很长, 因此即使在金价较高的阶段行业也难以较大幅度的提高产能, 通常价格较高阶段加大行业的投资以提高产能, 但当金价较高阶段过去时未必能完成提高产能的计划, 产能的提高一般是当黄金价格上涨时, 由于盈亏边界成本的上升, 行业可以开发低品位的矿石以提高部分产能。

现有的竞争对手之间, 想要获得更高的利润, 由于最终产品的价格和品质是固定的, 唯一的途径就是降低单位成本, 这就要求企业要具有高水平的探矿能力、经验丰富的设计能力、强有力的运营能力, 从而降低探矿失败的几率, 增加投产时的生产能力。

1.2.3 替代产品压力、卖方侃价实力

矿产金行业最终产品是合质金或含量金, 其价格由交易所的金价决定, 因此不存在替代产品的压力、卖方侃价实力。

1.2.4 供方侃价实力

矿产金行业开采并加工矿石, 开采的矿区可能是本企业通过勘探开发获得的资源储量, 也可以是通过矿权收购得到的矿区, 因此供应方就是出卖矿权者, 供方的侃价能力受收购时黄金的价格, 以及矿区资源储量的确定及资源储量开发的难易程度, 两个因素确定, 其中黄金价格对于企业来说是客观的, 而确定购买储量的能力则是企业本身具备的能力, 因此企业要在侃价竞争中获胜必须具备高素质的技术人员, 以及对黄金价格走势要有一定把握, 最好是在金价衰退时收购矿山, 从而为低成本高利润奠定基础。

1.3 其它的分析工具和思路

1.3.1 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 P指政治, E是经济, S是社会, T是技术。在分析一个行业所处的环境时, 通常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对企业所处的状况进行分析。在宏观影响因素中, 矿产行业有悠久的历史, 行业技术发展成熟, 在政经环境变动不大的情况下, 黄金价格是对矿产金行业影响最大的一个宏观因素。一般认为黄金是一种储备, 是纸币的一种替代物, 我们分析宏观环境主要是分析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 当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出现金融动荡时, 以美国为首的主要经济体, 为了提振经济, 一般采取给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的方式, 这就会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 造成黄金价格上涨;反之当经济增长强劲, 以美国为首的经济体, 为维持强势货币, 采取收缩性的货币政策, 经济通胀较低, 一般会造成金价上涨。

1.3.2 波士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是由美国大型商业资讯公司波士顿商业咨询集团首创的一种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波士顿矩阵用市场增长率来划分企业拥有的产品, 分为四种: (1) 明星类产品; (2) 瘦狗类产品; (3) 问号类产品; (4) 现金牛类产品。

矿产金企业需要不断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并且贡献利润的好项目, 我们可以称之为“金牛项目”;为了能够扩充实力, 需要扩充资源储备, 壮大自己的实力, 不断的去获取更多的金矿资源, 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对属于自己的矿区进一步的勘探, 第二种是外部收购探矿权, 这里的问号产品和波士顿矩阵中特指的问号产品不完全符合, 虽然对外扩张面临巨大的风险, 但这只企业面临的必然选择, 可以称之为“问号项目”;由于企业能力不同, 面临的风险和机遇也不相同, 因此企业可能获得“明星项目”, 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获得巨额回报;同时也可能获得“瘦狗项目”, 即给企业带来亏损的项目, 对于这类项目, 企业要靠自己的技术实力, 对这类项目做出客观的评估, 在行业中由于企业的技术实力良莠不齐, 一些被判定为瘦狗项目的, 被技术实力强大的企业发现原来是明星项目。

2 矿产金行业目前面临的产业环境

矿产金行业目前很可能已处于衰退周期中。从战略分析的角度看, 衰退产业是指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产品的销售量绝对下降的产业。而目前黄金价格大幅度持续下降, 造成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减少, 而单位开采成本并不能下降, 造成企业利润下降, 部门成本高企的项目由于亏损, 而不得不停产。

2.1 衰退的原因

矿产金行业的兴衰和黄金价格的周期波动有很大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黄金价格达到每盎司850美元后, 随即金价便进入的慢慢熊途之中, 直到2001年黄金价格从底部回升2007年12月份超越历史最高点, 随即于2011年9月创下历史高点每盎司1920.30美元, 至今金价再也没有回到历史高点。主要经济体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退出的量化货币政策,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 量化货币政策也开始逐渐退出, 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黄金价格将难以走牛。因此矿产金行业有可能处在一个衰退周期之中。

2.2 衰退中的特点及对策

当黄金价格逐步走高时, 矿产金企业可以逐步提高黄金产量, 因为金价上涨时可以开发的矿石增多, 一个原因是企业加大了勘探投入是可以开发的矿石量加大, 另一个原因是原先金价较低时开发没有利润的低品位矿石当金价上涨之后这一部分矿石进入到开发行列, 这是行业扩张时期的情形。当金价逐步走低或金价在一个较低的区间来回波动, 短期不在创出新高时, 矿产金行业为降低成本只能开发品位较高的矿石, 行业的供给势必出现一定的下滑, 而由于整个行业盈利的减少, 行业投入资金勘探新的资源的投资势必也开始下滑。

由于前面已经讨论过由于行业前期的高投入, 这些高投入形成很大一部分固定成本, 因此行业存在一定的退出壁垒。当金价跌破一部分矿产金企业最低的生产成本时, 一些企业被迫退出行业的生产, 而那些运营得当、成本控制优异的企业, 将是这场淘汰赛的获胜者, 那些成本高企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时, 优秀的企业由于在金价上涨的周期中扩大了生产规模, 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当金价下降周期来到时, 与竞争者相比成本较低, 仍有一定的获利空间, 因此优秀的企业不但生存下来, 而且可以乘机收购淘汰出局企业的矿区。

在一个衰退的产业中, 企业管用的策略就是收缩战术, 矿产金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要收缩产能, 部分成本高企的矿山可以暂时停产或者对外转让, 以减少亏损节约资金投入;另外有实力企业可以在金价处于低位时收购矿区, 待将来金价重新步入上涨周期。

3 矿产金行业中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的战略选择其实就是企业的定位, 定位就是企业根据自己所处的特殊的战略环境, 以及企业本身的强项及弱项, 采取行动以对抗外部各种影响因素, 是企业处于有力的竞争地位。

上文已经分析了矿产金行业应对竞争的五种作用力, 这五种作用力反映了矿产金行业必须面对的客观条件:最终产品的标准化及最终生产产品处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前期投资较大以面临着一定风险、内部的竞争其实就是成本的竞争即企业本身控制成本实力的竞争、较大的推出壁垒、较长的生产周期等。

为应对这五种力, 有三种应对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歧异战略、目标聚集战略。上文已经分析过矿产金行业的一些特征, 标准化的产品以及全球统一的市场, 这就造成本行业对应五种竞争影响只能选用成本领先战略。

那些在行业中成本控制领先的公司, 在行业发展的整个周期中淘汰竞争对手, 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什么有的矿产金公司在资源开发和生产经营中取得很大的成功, 有的同样规模的公司却失败,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要强调的是, 资源的勘查开发和生产经营要靠有思想的人, 要靠愿意跑更多路途的人, 靠愿意执行一项有风险的建议的人, 靠比前人能观察出更多问题的人。矿产金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自身实力的竞争, 是矿业人才的竞争, 要取得竞争的胜利就必须拥有一流的专业人才, 有先进的用人机制。

摘要:战略是研究竞争制胜的关键, 企业如何在同行业市场竞争中获胜, 是经营者、关心企业前途命运预测企业成败的证券分析家, 都非常关心的命题。行业分析就是要找到行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因素, 在行业中生存的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 它的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就要与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匹配, 这样才能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 并取得成功。

关键词:行业分析,竞争战略,矿产金,黄金,企业分析,管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郭武军, 刘亮译.华夏出版社, 2012, 6.

[2]王金花.矿山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实用手册[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3, 12.

运输行业竞争力再升级 篇8

沃尔沃卡车全新系列的产品研发总计投入30亿美元, 耗费1400万工程小时, 测试里程2100万公里, 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525圈。全新FH车型一经推出即获得“国际红点设计大奖”及“i F国际产品设计大奖”, 在节油技术、人体工程学、驾驶体验和主被动安全性等方面树立了业界的新标杆。沃尔沃卡车新车及配套服务的升级, 将为物流客户的运输业务带来6项商业价值:生产效率、节油效率、完好率、安全、安保和驾驶员体验, 充分体现在产品设计、功能、配套软性产品和增值服务等方面。

此次沃尔沃卡车全新FH/FM赏鉴嘉年华活动向全体卡车爱好者们开放, 给现场体验者带来最多惊喜的, 就是沃尔沃卡车专利创新技术——动态转向系统 (V olvo Dynaic Steering, 简称VDS) 所带来的轻松驾驶感受, 如同驾驶轿车般轻松, 甚至在试驾拖挂的过程中用一根手指就能够轻松地带动方向盘。沃尔沃动态转向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转向领域的最大创新发明。

沃尔沃动态转向系统通过2000次/秒的实时校对, 可消除左右轮胎与地面摩擦力所造成的不平衡, 从而克服路面坑洼等情况对方向盘造成的抖动, 还可以处理地面倾斜状况, 以免卡车偏离车道, 缓解了驾驶员长途驾驶时肩部所承受的压力, 从而提升长途运输作业的安全性和生产力。同时, 在满载倒车时, 方向盘通过转向辅助功能可以毫不费力地回正, 减轻了驾驶员的紧张和技术难度, 避免了挂车折叠事故。此外, 全新的减震设计、更强大的减震器弹簧以及全新的底盘设计, 令全新车型的操控性和驾驶体验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沃尔沃卡车凭借高效节油的性能被快速物流行业所推崇, 其核心技术是I-Shift全自动化变速箱, 开创了舒适性与燃油经济性的标准, 也成为动力系统集成方面的基准。沃尔沃F M是沃尔沃卡车家族中的全能冠军, 针对城市与区域间长途运输而设计的最为灵活的全能冠军。可根据各种应用而专门量身定制, 充分满足所有客户的需要。沃尔沃卡车在中国拥有超过50个维修服务网点, 以及完善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全新沃尔沃系列通过了1000次计算机模拟碰撞试验和20次现场碰撞试验, 远远超出了法规的测试标准。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竞争分析 篇9

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竞争

目前,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区域经营业务, 其业务范围被限定在注册所在县 (市、区) 行政区域内发放贷款。换言之, 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竞争仅限于在同一县 (市、区) 内注册的小额贷款公司。截止2011年底, 虽然全国已建立4 282家小额贷款公司, 但由于它们绝大多数不在同一县 (市、区) 内, 因此它们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竞争。即使部分县 (市、区) 设立了2个或2个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 但由于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中小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 因此处于同一县 (市、区) 内的小额贷款公司几乎不需要竞争。

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属于朝阳行业, 正处在高速成长期, 未来在同一县 (市、区) 内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会逐渐增多。例如, 截止2011年底浙江省温州市的龙湾区已经建立3家小额贷款公司:2009年1月成立的华商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成立的振华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和2011年11月成立的富际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而在未来3年内, 龙湾区将使小额贷款公司总数扩至8家以上, 它们之间的竞争会逐渐显现。

上海市的《关于促进本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0年修订版) 中显示:对运行良好、资本雄厚、成效显著、确有业务发展需要的小额贷款公司, 研究开展跨区经营试点。即跨区经营试点开启后, 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将有望延伸至注册地、经营地不在本区的企业。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从同一县 (市、区) 扩至更大的区域范围。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威胁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潜在进入者主要包括计划或正在进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组织或个人。它们给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带来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进入壁垒的高低。

1. 政治壁垒。

我国各地方政府在具体践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时,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 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基本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及其高管人员的资格要求等。

(1) 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基本要求。《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 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 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 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 000万元。”而各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时又提高了要求, 例如《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中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 000万元, 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2012年3月16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表示:“今后初次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时的注册资本下限由有限责任公司5 000万元和股份有限公司1亿元一律调整为1亿元。”

(2) 小额贷款公司股东的资格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股东的资格要求主要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例如《福建省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 (或最大股东) 应当是管理规范、信用优良、实力雄厚的当地骨干企业 (注册地在福建省内且在试点市、县、区有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 , 申请前一个会计年度净资产不低于5 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低于50%、申请前连续3个会计年度赢利且3年净利润累计总额在1 500万元以上、出资额不高于净资产的50% (按合并会计报表口径计算) 。”

(3) 小额贷款公司高管人员的资格要求。其要求比较严格, 要求熟悉金融业务、有金融从业经历并具备较强的金融合规经营意识, 以确保小额贷款公司的稳健经营。例如《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中规定:“拟任小额贷款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需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从事金融领域工作3年以上, 或从事相关经济管理工作5年以上;或大专以上学历, 从事金融领域工作8年以上。”

2. 技术壁垒。

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技术壁垒主要指小额贷款技术和微贷技术等。小额贷款公司服务的对象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农户。客户的共性是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担保品和信用记录。由于面对的客户与银行的不同, 小额贷款公司需要对传统的银行贷款技术创新, 并拥有一套自己的小额贷款技术或微贷技术, 以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 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掌握的新型微贷技术, 其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能力, 依托于阿里巴巴、淘宝网等平台庞大的电子商务数据库, 将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数据映射为传统经营业态的折算公式和动态图景, 建立了一套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机制。依托这一技术, 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相继开发出阿里信用贷款、淘宝信用贷款、淘宝订单贷款等新型贷款产品。可见, 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

3. 退出壁垒。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指政策、法规限制。例如《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份可依法转让。但主发起人持有的股份自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 其他股东2年内不得转让。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份, 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在公司设立后3年内不得转让、质押其持有的股份。”

三、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替代品威胁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替代品主要指面向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各金融机构或个人, 主要包括以下6种, 但这里不包括专门做公益事业、扶贫项目的小额信贷机构。

1. 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 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金融市场, 尤其是其乡镇网点的撤并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垄断了农村信贷市场。截至2011年9月, 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2.4万亿元, 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77.4%, 并在全国拥有约8万个乡镇网点。由于农村信贷市场的集中度较高, 因此在农户信贷服务方面, 农村信用社是小额贷款公司最主要的替代者。

2. 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 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底, 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726家。由于村镇银行不但可以发放短、中、长期贷款, 而且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和从事其他金融业务, 同时其贷款利率低于小额贷款公司20%的平均贷款利率水平, 并且可以获得相关补贴资金, 因此村镇银行在服务本地中小企业和农户上具有小额贷款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既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未来, 也是当地颇具威胁的替代者。

3. 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村资金互助社, 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业务。2007年3月9日我国设立了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截至2011年底, 全国已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金主要用于发放社员贷款, 而不得向非社员发放贷款, 可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服务对象极为有限, 因此它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替代威胁较弱。

4. 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贷款公司。

贷款公司, 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它是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3月1日我国设立了第一家贷款公司, 截至2011年底, 全国已组建贷款公司10家。与发展势头迅猛的小额贷款公司相比, 虽然二者在从业范围上无太大区别, 但此类贷款公司发展明显缓慢, 因此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替代威胁很弱。

5. 各商业银行开展的小额信贷、微小贷款等服务。

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各商业银行开展了小额信贷、微小贷款等服务, 如中国民生银行2009年2月推出的“商贷通”业务、邢台银行2010年6月开展的“冀南微贷”业务、中国工商银行2011年8月实行的“小额便利贷”业务等。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8万亿元, 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4.6万亿元。由于风险控制严格, 未来小额信贷、微小贷款等业务并不会成为所有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 但因其资金雄厚、网点覆盖面广、贷款利率低, 通过银行获得资金依然是中小企业贷款的首选渠道。因此各商业银行提供的小额信贷、微小贷款等服务对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较大的替代威胁。

6.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 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资金拆借行为。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2011年曾披露当前我国民间借贷资金存量超过2.4万亿元, 占借贷市场比重达到5.6%。农业部2010年对2万多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统计显示, 农户借贷首要的资金来源为私人借款即民间借贷, 占到52.91%。农村民间借贷资金超过半数为有息借贷, 且绝大多数为高利贷。据工商联对17省市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 小型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高达67.8%, 中型企业也有48.3%。虽然, 民间借贷已成为中小企业及“三农”经济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渠道, 但民间借贷的利率高是不争的事实。浙江省温州市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 2011年融资性中介机构出借利率高达39.65%, 为同期基准利率的3~5倍。事实上, 很多民间借贷机构的贷款利率更高。可见, 虽然民间借贷资金充裕, 但贷款利率高、运作不规范、监管不严格, 使得民间借贷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替代威胁较弱。

四、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供应方压力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供应方压力主要来自于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提供方的议价压力。《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简称《指导意见》) 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 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由于股东不是供应方, 同时小额贷款公司接受资金捐赠的情况较少, 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的供应方压力主要指向其融入资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议价压力。

《指导意见》中规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 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融入资金的利率、期限由小额贷款公司与相应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协商确定, 利率以同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加点确定。”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注册为一般工商企业, 因此银行并不将其视为金融机构。当从银行融入资金时, 小额贷款公司无法享受较低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而只能依照企业贷款利率融资, 同时银行还提出严格的抵押、担保等要求。最早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授信的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敞口问题, 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利率一般参照中小企业, 甚至更高。即使如此, 能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寥寥无几。如在郑州, 除了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曾向小额贷款公司“批发贷款”外, 商业银行鲜有涉足;在鄂尔多斯, 84家小额贷款公司中, 从银行获得过贷款的仅10家左右。可见, 向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很强。

五、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需求方压力

当前, 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信贷服务的对象主要有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农户等。

1. 中小企业、微型企业。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亿户, 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 中小企业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75%以上的城镇就业。但中小企业却一直受困于“贷款难”问题。据工商联对17省市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 90%以上的受访中小企业表示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小微型企业的融资状态更为窘迫。虽然各银行正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但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 银行为优先满足大客户和重点工程的需求, 导致平均规模在5 000万元以下以及效益很一般的企业很难获得贷款。由于与银行相比, 小额贷款公司具有门槛低、手续简单、到款效率高等优势;与民间借款相比, 小额贷款公司具有合法正规、贷款利率低等优势, 因而小额贷款公司成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日益青睐的融资渠道, 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空前繁荣。例如, 佛山市的欧浦小额贷款公司, 仅三个月的时间2亿元注册资本金已经快被贷完;郑州市的金水源小额贷款公司, 开业仅几个月, 2 000万元的公司注册资本和1 000万元的国家开发银行融资已经全部贷出。这些并非个案, 目前绝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都处于“单多钱少”的境地。可见, 处于“卖方市场”的小额贷款公司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因此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

2. 农户。

目前, 在农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办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末, 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3.1万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9.1%。但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较大, 同时农户大部分申请信用贷款, 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非常谨慎。农户贷款难依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尽管部分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了小额贷款公司‘三农’贷款的发放比例, 例如, 《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中规定“在试点阶段, 每年向三农方面发放的贷款金额不得低于全年累计放贷金额的70%”, 但由于农户的贷款需求远远超过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能力, 因此农户的议价能力很弱。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行业竞争特点 篇10

依据经营主体不同,我国网络银行可分为电商系网络银行( 简称“电商银行”)[1]和直销银行两类。电商银行的经营主体是由电子商务企业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为独立的法人企业。直销银行隶属传统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部等内部部门,为非法人机构[2]。本文在分析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的基础上,结合电商银行独特资源和优势,以塑造竞争优势为切入点,探讨电商银行的竞争战略。

一、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在网络银行诞生之前,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竞争者已经进入在线金融服务市场,因此网络银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开端即呈现多方主体参与竞争的复杂竞争格局。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对行业内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购买者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以探究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为电商银行从三大基本竞争战略———集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中选择适当的竞争战略提供参考。

( 一) 行业现有竞争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网络银行业现有竞争者主要为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直销银行,如兴业银行“钱大掌柜”、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因其自身资本规模小、线下营业网点少、跨区经营困难,面对线下银行业务由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导的竞争格局,率先开通直销银行,抢占网络银行的业务市场,是寻求新盈利增长点的捷径,但这些直销银行存在以下问题:

1. 数量少、实力弱

一是在位直销银行数量少、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现有直销银行约2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钱大掌柜资产规模也只有500亿元,远小于兴业银行自身实体银行高达4. 41万亿元的资产规模; 二是用户规模小、覆盖面窄。诞生最早的北京银行直销银行迄今为止用户仅10万户,钱大掌柜50万名用户中60% 为原有电子银行和线下实体银行的存量用户。因此直销银行的发起早于电商系网络银行,却仍局限于原有的细分市场,客户覆盖面窄,使市场留存较大空白。

2. 产品和服务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直销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虽然涵盖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但强调业务的“直销”理念,业务去个性化,追求品种简约,加之需要协调与自身实体银行现有业务的关系,避免与其发生内部竞争,目前只能提供投资理财、个人贷款、信用卡还款等有限的在线金融服务[3],如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仅提供如意宝、定活宝、民生金、随心存、轻松汇五种业务,难以满足用户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因此直销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较为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导致其易受到替代性产品和服务的冲击。

( 二)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 潜在直销银行

目前传统商业银行几乎都已开通电子银行,尚未进入网络银行业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开通直销银行不存在技术难题,凭借自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身份设立直销银行没有政策门槛,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依托资本体量、客户资源和政府信用背书的优势,可将线下银行业务的主导地位延伸至直销银行,极大影响行业竞争格局。这部分传统商业银行有的已经开始筹建直销银行,如工商银行正积极打造直销银行“工银融e行”,将加剧网络银行业的竞争。

2. 潜在电商银行

大型电商企业如腾讯、苏宁均有意成立网络银行,其中腾讯作为共同发起人之一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线下网点已对外营业,未来或建为纯网络银行,苏宁银行的名称已经过工商总局预核准。电商企业均有独特的电商业务体系和资源积累,可发挥自身商业模式的优势,例如腾讯庞大的产业体系涵盖社交、娱乐、电商、金融领域,已实现社交平台内嵌电商、金融服务,拥有巨额的用户流量和多层次的渠道优势,若开通渠道入口与微众银行共享用户流量,可迅速吸纳大量用户,跻身电商银行前列。

3. 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潜在进入者进入某一行业时面临的障碍,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两者共同影响潜在进入者进入网络银行业的难易程度。网络银行业的在位直销银行可以利用法规政策等外部因素构造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和自身市场行为制造的策略性进入壁垒,加大潜在进入者进入行业所需承担的生产成本,迫使其放弃进入行业,维持自身在行业中的现有地位。目前,对于由传统商业银行和大型电商企业成立的网络银行,并未形成高进入壁垒。

( 1) 结构性进入壁垒

结构性进入壁垒主要有绝对成本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法规政策壁垒。第一,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银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相当,技术、经营模式可复制,使潜在进入者易获得相同成本,在位直销银行难以形成绝对成本壁垒。第二,必要资本量壁垒来自监管部门对成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要求,直销银行隶属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无注册资本约束; 新设电商银行以成立民营银行为前提,注册资本门槛将排除中、小型电商企业。第三,直销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程度高,未形成产品差异化壁垒。第四,民营银行试点加速,监管部门正加快完善有关远程开户的法律法规,法律政策壁垒逐渐降低。

( 2) 策略性进入壁垒

策略性进入壁垒是在位直销银行主动采取的进入阻挠行为。由于在位直销银行的数量少,资产体量有限,业务范围基本局限于实体银行所在的经营区域,主要覆盖原有实体银行和电子银行的客户,且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尚未形成寡头垄断市场,各方均无垄断势力以实施影响后续进入者的市场行为,因此现阶段通过策略性行为阻挠潜在进入者进入网络银行业的方法和效果有限。

( 三) 替代品的威胁

网络银行的替代品是同样借助互联网渠道提供在线金融服务的传统电子银行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前者主要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后者具有代表性的如第三方网络支付、P2P网络贷款、互联网货币基金。由于网络银行的替代品有极强竞争力,对网络银行的业务造成巨大威胁:

1. 替代品的替代性强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分别面向PC端用户、移动端用户,覆盖互联网的主流用户终端,微信银行则介入即时通信服务应用程序微信提供的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面向数量达5亿的微信用户提供移动银行业务。电子银行在渠道构建、操作流程上都与网络银行高度相似,但能提供全面的银行业务,与网络银行相比业务种类和范围不但高度重合甚至更为丰富。另外网上银行向用户发放USB Key、动态口令牌等安全介质以增强安全保障,手机银行还提供周边搜索等增值服务,对用户极具吸引力。

互联网金融提供普惠的在线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多样化、进入门槛低,定位传统银行业务无法涉及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满足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消费、投融资和个人理财需求,其业务功能和目标客户与网络银行高度重合,如使用支付宝等第三方网络支付可实现即时转账汇款和个人支付结算,P2P网贷可兼顾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采取1元起购、T + 0赎回机制可兼顾个人闲散理财和消费需求。互联网金融将分流部分银行存款和支付业务,促使资金绕过网络银行渠道,即金融脱媒[4]。

2. 替代品具有先发优势

我国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早于网络银行,经营模式相对成熟,其中电子银行面向所有企业和个人用户,互联网金融则针对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两者发展势头强劲,业务已深入在线金融服务市场,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上银行个人客户为9. 09亿户,同比增长19. 71% ;手机银行个人客户为6. 68亿户,同比增长30. 49% ; 微信银行客户达到3666. 81万户。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年末银行 业平均离 柜率达到67. 88% ,同比增加4. 65% 1。第三方网络支付交易额为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 3% ; P2P网贷平台共1575家,月均增长5. 43% ; 余额宝用户为1. 85亿户,规模5789. 36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2。由于用户粘性的存在,若无产品、服务的创新或收益、成本的优惠,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用户向网络银行转移乏力。

3. 替代品与网络银行的转化成本低

网络银行、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均依托互联网渠道开展金融业务,为提升客户体验和操作便捷性,都应用开放的网络平台,推崇人性化服务,最大程度简化操作流程,减免开户和销户的成本和门槛,拥有一定操作经验的用户可轻松完成在三者间的切换。用户同时持有数个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领域账户的情况较为普遍,与替代品之间较低的转化成本对网络银行而言,使得吸纳用户的机会与流失用户的威胁并存,因此如何吸纳潜在用户并防止现有用户流失是网络银行面临的重大难题。

( 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网络银行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是主要业务,业务的购买者是资金需求方( 借款人) ,主要是作为其目标客户的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用户。以对小微企业贷款为例,目前我国 小微企业 共1169. 87万户,其中66. 67% 的小微企业外部融资渠道首选银行贷款,53. 8%的小微企业有银行贷款需求却无法满足,63. 3% 的小微企业的借款期限在1年及以下,54. 1% 的小微企业的借款规模50万元以下,40. 6% 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超过10% ,银行的小 微企业贷 款余额占 企业贷款 余额仅30. 4% 3。

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环境下,小微企业的总体融资缺口巨大,不同小微企业贷款在具体额度、期限方面存在差异化需求,但主要融资渠道仍为银行贷款,大部分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金额低、期限短,在银行的企业贷款业务中所占比重小,没有真正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盈利点。考虑到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需要面临因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担保造成的信用风险,贷款收益与投入成本不匹配,银行普遍对小微企业惜贷。因此小微企业难以取得优质客户那样的直接议价权,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双方贷款利率主要由网络银行单方面决定。

( 五)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网络银行的本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对象主要为货币资金,从事贷款业务的持续性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因此在网络银行存款、储蓄的企业和个人即为供应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是对网络银行业务的货币资金的价格和供应量的影响程度。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正逐步增强:

1. 替代品和金融脱媒的影响

电子银行等替代品数量众多且替代性强,用户有极大的选择空间。在金融脱媒背景下,企业和个人寻求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不再局限于银行存款,互联网金融、资本市场提供了诸多投资理财渠道从而分流了银行的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银行存款的流失将迫使网络银行采取应对措施,如继2013年“余额宝”推出后各直销银行争先推出自己的“宝类”理财产品,采用高收益率、低申购门槛、快速赎回机制,试图挽留居民储蓄。金融脱媒中企业和个人向银行体系外部大规模转移存款的集体行为已明显影响网络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和供应。

2. 存款利率管制逐步放开

2015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人民银行多次调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存款利率管制由逐步放开直至完全取消势在必行,将给予网络银行更大的利率自主定价权。依据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由于对利率敏感的存款用户为追逐更高的存款利率而在银行间转移存款,利率定价作为银行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将被频繁使用,各银行普遍倾向于为吸存揽储而调高自身的存款利率[5],因此网络银行势必被迫相应上浮存款利率。

二、电商系网络银行竞争战略选择——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

浙江网商银行( 简称“网商银行”) 是由阿里巴巴集团的关联企业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4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的电商银行,也是我国首批试点成立的民营银行,注册资本40亿元,主要提供20万元以下的存款产品和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产品,即推行“小存小贷”业务,采用基于云计算的“金融云”网络银行系统,借鉴蚂蚁微贷( 原名“阿里小贷”) 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与贷款风险管理,以其为例加以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综合网商银行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行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认为应采用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的竞争战略组合,而非单一的基本竞争战略。

( 一) 网商银行的独特资源和优势

1. 依托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

网商银行属于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可对接开放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 B2B、B2C、C2C平台) ,充分利用平台注册用户、资金、数据资源。仅阿里巴巴中国站注册会员就已突破1亿户,支付宝实名用户3亿户,且大部分用户是处于传统银行业务无法覆盖的需求曲线长尾端的小微企业和草根阶层个人用户。高频率的网络贸易产生的大量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带来海量的用户流量、沉淀资金、大数据资源。此外平台用户因网络贸易产生对信贷、结算业务的基本需求,并衍生出对投融资、个人理财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为网商银行业务布局创造需求基础。

2. 轻资产运营模式

网商银行的网络化运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营业平台替代物理营业柜台,以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对IT资源的拓展和管理来替代银行计算机系统所需各类服务器设备的实地部署,因此资产结构中技术、专利、金融资产等轻资产比重大,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轻资产,不依赖房地产、大型机械设备等重资产。这使网商银行在生产方式层面具有巨大优势,具体表现在: 金融产品研发至销售和提供服务实现全流程网络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期间费用; 赋予经营管理更大灵活性,能弹性调整业务流程以适应柔性生产的要求,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兼顾运营成本控制和客户差异化需求。

3. 大数据的支持

大数据是结构复杂、类型多样的海量数据集合,企业和个人用户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贸易和其他操作积累的大量行为数据、交易数据、信用数据汇集成大数据,对其深入挖掘可对用户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等个人特征进行连续、多维度的量化评估[6]。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是与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联动的动态数据,能实时反映用户动态,相比之下诸多声称运用大数据的传统商业银行,实际只掌握用户静态的信用记录和孤立的现金流水账,无法真正挖掘大数据内在价值。

大数据技术和阿里巴巴数据资源给予网商银行生产要素层面的巨大优势,网商银行可以将大数据挖掘运用于客户细分、信用评估和风险监控等经营管理流程中,提升其运行效率和执行效果: 一是精确筛选用户,快速、精准地判断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提供银行业务,形成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是贷款风险管理,在贷款业务中依据大数据挖掘反映用户动态进行贷前—贷中—贷后的实时监控,量化客户信用状况、偿债能力、偿债意愿,进而合理授信,对异常行为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并减少人工授信、监督造成的高额运营成本。

( 二) 采用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的竞争战略组合的必要性

1. 借助独特资源和现有优势应对行业竞争的需要

依据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分析,在位网络银行均为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的直销银行,其产品和服务简单、同质化严重; 潜在进入者是由传统商业银行和大型电商企业成立的网络银行,可发挥经营主体的优势跨越较低的进入壁垒,进入行业的可能性极大; 替代品有替代作用明显、拥有先发优势、转化成本低的特点。故应考虑使用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重点利用大数据挖掘来塑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以轻资产运营塑造成本领先优势来应对行业竞争。

2. 聚焦细分市场的需要

目前网商银行仅40亿元的注册资本难以支撑大范围的业务布局,加之自身经营管理模式尚未成熟,更缺少诸如国有银行的国家信用背书,短期内难以树立市场声誉。在位直销银行和电子银行等替代品则已率先渗入市场抢占先机,网商银行成立初期即在全行业范围、向各个细分市场全面铺开业务的难度较大。采用集中战略,将目标和资源聚焦于阿里巴巴平台这一细分市场,以平台内注册用户为目标客户,充分利用阿里平台的各类资源作为打开后续市场的基础。

3. 发挥网络效应的需要

网络银行将多边用户连接成具有网络效应的庞大网络,新用户的加入将增加网络价值和原有用户效用水平,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加入,推动网络规模持续扩张,即正反馈[6]。在线金融服务市场具有开放性,大部分企业和个人同时为多个网络银行和替代品的用户,率先达到网络效应的用户规模临界值的网络银行将触发正反馈。网商银行若采用集中战略,以阿里巴巴平台这一开放的市场为突破口,从中吸纳基础客户,率先达到网络效应临界值,可触发正反馈作用,不但能加快新用户的加入,而且能促成与竞争对手的共同用户向其转移,削减竞争对手存量和潜在的用户,对竞争对手形成相对优势。

4. 塑造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需要

外部的竞争态势处于动态变化中,单一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塑造单一的成本领先优势或者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均难以维系持续性竞争优势,这是由于: 金融产品缺乏排他性、技术可复制、经营模式易模仿,竞争对手可迅速跟进,从而降低网商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或运营成本的领先优势; 利率市场化将诱发各网络银行围绕利率定价展开存款价格竞争,存款利率浮动常态化,保持低资金成本优势十分困难。网商银行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使得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的结合成为可能,应聚焦阿里平台,并行推动成本领先、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以两种竞争优势的互补使总体竞争优势持续化。

三、电商系网络银行竞争战略组合的实施建议——以网商银行为例

网商银行进入行业初期,为避开与在位直销银行和替代品的直接摩擦,发挥阿里巴巴平台大数据和用户的资源、优势,应将目标和资源聚焦于阿里平台内的企业和个人用户,即以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平台内小微企业和个人为目标客户,依据其差异化的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加用户粘性,促成用户使用习惯和资金向网商银行转移,在形成稳定的基础客户群之上发挥网络效应,吸纳平台外客户加入,逐渐打开平台外市场。

( 一) 实施成本集中战略

从内部成本控制和价值对外传递两方面进行。第一,以轻资产运营、云计算外包、大数据减少人工放贷工作的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 运用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减少贷款风险准备金的提取,从而降低风险成本。第二,将节约出的成本回馈客户,转化成客户价值,例如,以赠送网购红包、信用积分等免费增值服务的方式增加客户效用,以减免转账手续费、账户管理费和其他服务费用的方式降低客户成本,这对习惯享受互联网免费服务的用户极具吸引力。成本集中战略的实施通过以上两个维度同步进行,使得成本控制的内部效果转变为外在竞争优势。

( 二) 实施差异化集中战略

以大数据挖掘为基础,从四个层次着手: 一是识别客户差异化需求,进行客户细分,挖掘潜在客户,即发掘需求曲线的长尾部分; 二是实施差异化营销组合策略,依据客户偏好、收入等特征合理定价,以恰当渠道适时推送针对性服务,吸纳有效客户; 三是建立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如小额贷款、消费金融、快捷支付、存款增值服务等,兼顾网络贸易的信贷、支付结算需求和个人理财需求,突出产品和服务层次丰富、差异化的特点; 四是着重塑造独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应塑造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为网商银行的核心业务:由于长尾市场的小微企业存在总额巨大、个体差异化的融资缺口,对其提供针对性的信贷支持将发挥长尾效应,即获取巨大收益。应用大数据挖掘于信用评估、贷款风险监控,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偿债能力弱、缺少抵押担保而产生的信用风险,从而批量、自动化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小额信用贷款服务。凭借独有的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网商银行的该项核心业务将对其他网络银行形成难以企及的续性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一稀,魏博文.电商系网络银行的金融生态问题探析[J].上海金融,2014(4):47-51,46,117.

[2]张艳萍,贺根庆.直销银行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金融,2014(3):33-35,57.

[3]李杲.我国直销银行运营模式探索[J].新金融,2014(7):27-30.

[4]王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应对策略[J].金融与经济,2014,(12):54-57.

[5]王于鹤,韦欣.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与改革路径[J].金融与经济,2014,(5):59-62,33.

[6]刘新海.阿里巴巴集团的大数据战略与征信实践[J].征信,2014,(10):10-14,69.

旺季来临 空调行业竞争新格局 篇11

2005年空调行业前四强(海尔、美的、格力、志高)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22%,13.21%、9.30%、7.20%,合起来占据近半壁江山,这是寡头市场的明显标志;同年,空调行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牌,空调品牌的数量从2004年的104个下滑到了24个,这是同质化竞争的结局。不言而喻,2006年,大部分企业为了生存而战,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而纵览各空调厂家2006年的竞争策略,空调行业仍未走出战略的迷雾。

行业发展的演进规律

任何战略都必须在适合它生长的土壤条件下,才会发挥出其特有的力量,如果水土不服,看起来再好的战略也很可能落得南橘北枳的尴尬下场。

在谈论空调行业的品牌战略,抑或是发展战略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战略赖以生存的两个方面:即市场和行业的演进规律,以及消费者消费形态的变迁规律和它们所处的阶段。行业的演进总是与消费者的消费形态变迁休戚相关。

新行业的产生,总是从教育和引导消费者开始,消费者的需求在新行业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单一,而且产业链以及消费市场还未成熟,因此行业的竞争格局比较离散,市场集中度低,缺乏行业领导企业或品牌。这是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

随着消费者对新行业的接受,需求逐渐被激发,市场雪崩现象开始出现,行业随即会处于高增长势头,部分有进取心的企业迅速扩张,挤占了众多地方品牌的市场,行业的集中度开始增加,前三名和前十名的市场集中度迅速上升,市场呈寡头垄断结构;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开始从同质化向多元转化,但基本上还处在同质化需求的阶段,营销手段的同质化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同质化竞争导致行业利润大幅压缩甚至消失,而且此时,因为边际效益递减的经济规律存在,排在前面几家的强势品牌的市场增长会遇到瓶颈;此时,马太效应会伴随着行业的集中度提升而出现,于是市场排位处在中间的企业开始面临生存问题。这就是行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经历同质化阶段之后,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逐渐显示出很明显的差异化和层次化,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品牌迫于生计,往往会置死地而后生,开始通过创新开发特色产品,以抓住并同时也推动消费群体需求多元化、差异化变迁的趋势。这些迫于生计的二三线品牌将很有可能成为新行业的创造者或开发者,也很可能顺其自然地成为新生行业的领导品牌,届时,原来的行业也即将带上“传统”的帽子。

空调行业的数据表明:空调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由同质化竞争阶段向异质化竞争阶段演进。此时行业竞争战略的特点是:二三线品牌因为生存的压力,逐渐创新产品,开辟新行业或新需求, 以避开与一线品牌的直接交锋;而一线品牌因为路径依赖效应而不得不继续维持和巩固自己的领导品牌。

行业演进催生战略的分化

2005年是空调行业竞争形态与消费形态演进与变迁的分水岭,这也决定了各空调厂家发展战略的分化,进而决定和推动了品牌策略的根本性创新。那么2006年空调行业一线品牌和二线品牌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和品牌策略呢?

对于一线品牌,宝洁最有借鉴意义,上世纪70年代,宝洁也遇到今天空调行业所面临的市场成长瓶颈的难题,销售难有突破性增长,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成本大幅的增长,利润逐步降低,开始时赢利的产品变成了亏损。面对消费者逐渐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宝洁开始大力推出多品牌策略,分别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各品牌更加匹配该群体消费需求,以更加关心消费者的姿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强势地位,并在销售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而对于二三线品牌,星巴克的成功经验给它们的发展战略提供了范本。20世纪80年代,美国咖啡市场,消费者把喝咖啡视为日常生活的例行公事,并通过比较价格、折扣券及品牌等理性化因素来决定购买,结果是造成行业低增长及利润微薄,这与今天的空调行业竞争格局如出一辙。星巴克公司抛弃传统的把咖啡视为功能性产品的思维,其市场竞争的实质不是去切割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而是通过营销创新去开发另外与众不同的市场空间,因为前者是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互相争夺,不管最后花落谁家,只会是更加恶化僧多粥少的格局,而后者是通过产品概念创新,拉动整个行业的成长,从而获得跻身甚至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星巴克为咖啡注入一些情感因素,通过给顾客提供休闲和社交的场所,而使喝咖啡成为一种“情感体验”,星巴克也因体验营销而为业内所称道,而其实质通过重塑产品概念而引导新的需求。星巴克无需借助广告,便实现了5倍于行业平均利润的奇迹;甚至星巴克的目标群体可以完全与麦氏、雀巢的目标消费群体相重叠,但是星巴克既不与麦氏、雀巢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甚至不形成替代关系,尽管物质载体一样,但产品概念完全不一样。

错位还是缺位?

如果说宝洁从单一品牌向多品牌策略是一次小裂变,那么星巴克品牌则经历了行业的大裂变,从蓝海战略的“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核心理念角度来看,星巴克的品牌裂变才是真正的蓝海战略。

而在空调行业,最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的所谓的“蓝海战略”——Q3品质生活新主张(即Quality的三次方),提出了美的Q3新主张,尽管美的在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服务附加值上下了些功夫,但是这些做法无非还是新瓶装旧酒,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性创新,只是价格战的另类变形。其实,美的是为了实现从销售导向向效益导向的战略转型,如果是这样的话,美的一旦放弃市场占有率指标,就很有可能沦为第三、第四甚至更后的位子,再加上在产品上没有实质性的创新,美的效益会如何改善?更何况,空调行业还是在多多少少靠规模在吃饭。

不仅如此,什么体验营销、情感营销、服务营销等等,对于空调行业的现状来说,充其量只是营销过程中的“添加剂”而已,决不会对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及行业的演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推进,显然没有照顾到或考虑到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当然也不可能成为营销的主流。

在空调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要为整个行业“松绑”,最关键的是各企业或者是部分企业要摆脱“内讧式”的同质化竞争,通过诸如星巴克式的延伸产品概念来扩大消费者需求,在行业的层面上扩大消费总需求,星巴克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但它与传统的咖啡生产商共有咖啡豆的供应链条,星巴克模式实质上是在产业链的末端进行裂变,而扩大整个咖啡行业的需求。

一线品牌更多的将会把主力放在深度渗透市场的策略方面,以捍卫其领导地位,但是一味捍卫自己的尊位,很有可能会随着原行业沦为传统行业而越陷越深,以致不能自拔,故而一线品牌也会不遗余力来留意真正的蓝海战略机会,但是没有二三线品牌那么迫切,而寻找蓝海战略将会是二三线品牌最后的机会,当然也是成为一个新行业领导企业的希望。总而言之,行业的需求问题不解决,供求关系的经济规律就会决定行业的竞争性质。

顺着这样的思路,澳柯玛空调似乎已经找到了感觉,澳柯玛集团推出的形状或像大衣柜或像庞大落地钟的木质空调则独辟蹊径,寻求差异化发展。且不说澳柯玛的差异化创新对消费者有多大吸引力,至少澳柯玛抓住了行业演进和消费形态变迁的内在规律,同时它也表明澳柯玛在积极地探索和尝试,赋予产品装饰家居的新功能,以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漩涡,一旦找到真正的蓝海,定能食得开拓市场的头啖汤。

有人质疑,为什么手机中有400—4000的价格差,空调不可以有?为什么服装中可以用品牌、品味为基础形成产品区隔,空调不可以有?在核心技术几乎完全国产化的今天,为什么国有空调不能占据高端市场?

张家口市快递行业竞争战略研究 篇12

张家口市快递行业的竞争格局可以通过划分战略群组的方式进行分析。战略群组分析主要用以解释一个行业内部为什么还会存在收益的差别。它的基本思想是把战略特征相似的企业划分成一组, 每个组被称为一个战略群, 通过战略群组分析, 人们可以更清楚地看清一个领域中的竞争格局。

快递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服务质量对快递行业的影响很大, 具有比较强的区分能力, 而且这两个维度都具有代表性, 导致了战略之间的差别, 因此, 我们以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服务质量对张家口市的快递行业进行战略群组划分, 共分为四个群组:以顺丰为代表的高端群组;以四通一达为代表的中高端群组;以天天快递、全峰为代表的中低端群组和以速尔、佳吉为代表的低端群组。

(1) 高端群组战略特点。高端战略群组成员以其独特的创新能力在市场中扮演着标杆榜样的角色。他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 网点数量密集, 服务水平较高, 在品牌塑造力度上投入也很多, 群组内部的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 难以复制, 使得这个群组内的成员较少, 当然, 消费者在付出较高成本的同时对它所提供的服务要求也很高。

(2) 中高端群组战略特点。中高端群组一直以来都是十分复杂和群内直接竞争十分激烈的群组之一。相比起高端群组, 其经营规模和服务质量稍逊一筹, 但同时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创新之处。而且中高端群组都有着比较深入人心的品牌效应和企业文化, 相比起高端群组有着更高的性价比, 面对的用户范围更广, 当然直接竞争企业也更多。

(3) 中低端群组战略特点。中低端群组的经营规模不是很大, 网点数量也比较有限, 只在一二三线城市或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拥有服务网点, 涉及到四线五线甚至农村地区的快递服务可能选择外包给网点覆盖比较多的其他快递企业。此战略群组的服务质量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自身问题, 扩大市场份额, 挖掘市场细分的利润空间是此战略群组需要思考的课题。

(4) 低端群组战略特点。低端群组的经营规模和服务质量都不如行业的其他竞争者, 但低端群组所提供的快递服务价格相对较低, 本土文化渗透力强, 也占据了国内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不可否认, 低端群组面临着巨大的行业内竞争压力, 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其他优秀民营快递企业。

2 张家口市快递行业竞争战略存在的问题

(1) 企业自身定位不准。很多快递企业在争抢张家口市这块市场时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 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不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 只是主观认为网络购物的井喷必然带动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 此时开展快递业务必会稳赚不赔, 殊不知快递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如果没有准确的定位而盲目竞争定会腹背受敌, 陷入泥潭。

(2) 缺乏战略理念。快递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缺乏战略眼光, 总是将目光局限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的短期利益, 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很多快递企业没有竞争战略, 或者竞争战略模糊不清。

(3) 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物流行业的准入门槛低, 很多管理人员虽然拥有较多实务经验, 但受过系统专业物流教育的人员不多。而且, 张家口市作为一个四线城市, 也不具备吸引高精尖物流专业人才的实力。

(4) 客户关系管理混乱。很多快递企业没有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认为快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收件、派件等环节, 或者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时一视同仁, 没有进行客户分类管理, 疏忽了大客户, 又被小客户的投诉纠缠不休, 管理陷入混乱。

(5) 技术水平不高。快递行业面临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商品市场, 需要专业分拣设备、传送设备、专业物流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 张家口市场上的快递企业普遍还是以手工分拣, 手工作业为主, 效率低, 出错率高, 高峰期爆仓现象严重。

(6)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很多人的眼里, 认为快递工作技术含量不高, 就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 快递企业在人员招聘时, 对应聘者的文化素质要求都不苛刻, 基本条件就是熟悉城市交通路况, 熟悉各区域具体收发货地点, 会开三轮车, 没有相关企业培训直接上岗, 随到随用, 随走随招, 很多快递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障。

3 张家口市快递行业竞争战略的改善策略

张家口市场上的任何一个快递企业都应该冷静分析该快递市场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确定自己究竟属于战略群组的哪个层次, 然后进行战略分析, 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竞争战略。

(1) 高端群组竞争战略。处于高端群组的快递企业品牌深入人心, 服务能力胜人一筹, 在巩固已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 可以考虑主要面向中高端客户群体提供增值服务, 以期取得超额利润, 因此宜选择聚焦战略。

(2) 中高端群组竞争战略。处于中高端群组的快递企业数量众多, 竞争最为激烈,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妨考虑采用聚焦战略配合差异化战略。可以进行区域聚焦, 也可以选择客户聚焦, 在提供同质化服务的同时, 考虑如何为客户提供差异于其他快递企业的个性化服务。

(3) 中低端群组竞争战略。处于中低端群组的快递企业首先需要冷静分析自己企业的劣势, 正视自己的不足, 既然品牌知名度和服务能力都不及前两个群组, 不妨另辟蹊径, 考虑采用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 以个性化服务和诱人价格赢得市场。

(4) 低端群组竞争战略。处于低端群组的快递企业在各个方面几乎都没有优势可言, 既然如此, 可以考虑采用成本领先战略, 取得价格优势, 赢得客户。

参考文献

上一篇:契约基础下一篇:一体化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