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目标实现(通用6篇)
激励与目标实现 篇1
“岭南五才子”曾经说过“长才靡入用, 大厦失巨楹”。这句话讲的是人才流失的危害。对有用之才浪费而不用, 就象是大厦缺少了柱子一样。员工高比例流失, 就像水土流失, 走的不仅是人才, 还有养分。当今地方电视台的现状与处境不容乐观, 新兴媒体不断涌现, 抢占市场份额, 如何在观众收视选择权"在握"的今天, 如何在当地收视率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发掘其生存发展危机之中的机遇, 推动我台往更高台阶迈进, 最关键的是大力挖掘、选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能为我台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型人才。“国以才立, 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人才是广播电视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和提升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
新形势下, 广电集团应遵循市场经济价值规律, 在人才上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广电更好地发展。
1. 建立健全竞聘上岗的用人激励机制
美国以管理优异闻名的大企业IBM公司有一句名言:“员工能力与责任的提高, 是企业成功之源。”目前, 许多企业活力不足, 管理不善, 经营陷入困境,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造成了整个企业的内部效率低下。事实证明, 这些企业活力不足的主要症结在于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 致使单个劳动者劳动效率和工作努力程度普遍不高, 甚至导致企业优秀人才跳槽, 人才流失严重, 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 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绩效、激励可挖掘人的潜力,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以及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用人”是核心, “激励人”是关键, 但要真正“激活人”, 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 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氛围。
2. 建立物质激励机制
人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相应的激励方式也应该有物质激励。物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企业可以针对员工进行一些物质上的激励。那么什么是物质上的激励呢?物质激励是指企业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其员工得到物质上的满足, 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有资金、奖品等, 通过满足员工物质要求, 激发其努力生产、工作的动机。广电也可以利用物质上的激励吸引与留住人才。
自主灵活的薪酬激励机制薪酬的重要功能不仅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更在于吸引并保证留住优秀人才。所以要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岗位的相对价值, 建立对外富有竞争力、对内公平的薪酬制度, 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可能发挥人才能力的目的。在实行公平的薪酬制度基础上, 广电应该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重点考核一般员工岗位的工作实绩, 建立实际成绩和薪酬激励结合起来的机制。
实行绩效挂钩, 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俗话说的好, “能者多劳, 能者多得”。广电可以将员工的工资水平与业务水平和工作业挂钩, 能者多劳也多得。首先要要加强管理岗位聘后考核。主要承担创收任务的单位, 要按照创收任务进行创收指标考核;主要承担宣传任务的单位, 要严格考核收视听率等宣传业务指标。管理岗位员工的收入, 由考核后认定的工作业绩决定。其次要要加强一般岗位常规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 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面的岗位, 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等方面, 制定相应的尽可能量化的工作标准和要求, 重点考核一般员工岗位的工作实绩。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收入分配、奖惩的主要依据, 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
3. 强化非经济型激励机制
古人云:“军无财, 士不来”, 一个企业想要吸引并且留住人才, , 除了企业自身的雄厚实力、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之外, 优厚的待遇、和谐的组织氛围等“软条件”也是关键。作为广电专业人才聚集地, 我台的员工已达到一千多人人, 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促进人才资源与我台发展相协调, 应从人才激励政策入手, 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 实施了一系列综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 有效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以长期精神激励为主导, 不断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为什么工作竟然是人们获得满足的如此重要的源泉呢?最主要的答案就在于, 工作和通过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能激起一种自豪感。”这是英国作家赛尔斯所说的, 给我们深刻的警示。因而精神的满足和激励比物质的东西更深刻、更持久, 特别是对于像广电这样拥有较大比重的知识型员工来说, 员工知识层次比较高, 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 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主持人、播音员、记者等更是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但其职业的稳定性不是很高。因此, 在广电定期可以开展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等方面的评选, 不断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 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不同员工的激励应有所差别, 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 将员工的命运牢牢地与集团的发展捆绑在一起, 结成命运共同体。
实行知识更新, 创新务实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引进或培养人才也是一种投资, 必然会给我台带来收益, 但需要一定条件。条件不仅包括生活方面的工、福、住, 重要还在于工作中的权责范围、人际关系等方面。工作环境和条件是人才发挥效能并带来效益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只是以高工资、高福利来吸引并安置人才, 但并没有为人才创造发挥才能的环境, 使得不少人才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这样自然会出现“跳槽热”。所以应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 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 创造开拓发展才能的最大空间。所以广电应该鼓励人才大胆创新, 追求新技术, 创造高效益。实施对突出人才特殊分配和奖励办法, 稳定关键人才队伍, 推行实实在在的举措, 解决其后顾之忧。
人才是广电最根本的生产力, 对于广电的生存、发展壮大起着最核心的作用。广电必须清醒正确的认识人才的重要作用, 应该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力资源的情况和企业的具体实际, 把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 在引才、用才、留才及育才方面不断完善, 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绩效, 促进广电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 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从而挖掘、培养出一批适应广电事业发展的新型人才, 提高广电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实现“人才强台”的目标。
关键词:人才,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向东.对如何加快企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人口与经济, 2006, (S1)
[2]徐佩华.激励方式及其运用[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7) .
[3]胡君辰, 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激励与目标实现 篇2
追寻也许,追寻的一生总是令人所陶醉。但是我们却不能总是陶醉在这生活之中去。因为追寻的道路中却又是那么的回味无穷。追寻的人生生涯只愿会更好。追寻中成长。追寻中成熟。相信,一切的一切都将会以成功的出发点出现在我们面前。成长的不易,那就做到最好的珍惜。为了自己,为了命运,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相信一切的奇迹都会发生。也许这一路的艰辛却是让我们伤痕累累。但是同样要付出努力的。因为这样的人生才将会是无怨无悔。为梦追寻,展现自我。不要轻易地说放弃,毕竟所有的房企都将会是遗憾的过往!不论前方的道路怎么样的艰辛。相信该来的总会来。相信微友的付出结果总是会有所收获的!
目标或许,所有的目标并不是一时的。因为这个目标会陪伴着你。你的人生之路也将会因为你的选择而何去何从。目标的选择,那就是追寻。如果明天会更好,那就试着做到最好。相信所有的目标都将会是一直坚持。更加的会努力的做好。因为人生很不容易。失去了便会是永远的失去。那就懂得珍惜,珍惜所有的劳动成果!相信,该来的总是会来的。追寻目标,放飞自我。人生之路,永远都要学会坚持。相信没一天都将会是幸运的。而我们却永远都会初心依旧。因为那便会是方得始终!
激励与目标实现 篇3
关键词:公有制;股份制;性质
中图分类号:F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2-0022-04
在有关公有制的理论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只注意从财产(或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上研究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认为财产为社会(国家或集体)所有就是公有制。财产为个人所有就是私有制。近些年来一些人提出股份制也具有公有性。也是从股份制的股份由许多人提供而不是个人提供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这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的真正目的。社会财产(或生产资料)以何种形式为社会占有并不是私有与公有的根本区别,判断私有与公有的关键是看这种占有是否适应了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以某种社会形式占有财产(或生产资料),这种形式实现的既可能是社会目标,也可能是个人或某些利益集团的目标,这说明具体占有(或实现)形式与公有制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因此,需要分析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实现目标之间的矛盾,找出二者融合与统一的模式。
一、公有制目标与实现形式
实行公有制,将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设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模式的主要手段。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之前的公有制虽然在形式上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相似之处,但没有社会主义整体目标的追求,因此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区别。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追求的是社会主义整体目标,财产所有可以有各种形式,但判定这些形式是否具有公有性的关键是看其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就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公有制消除了竞争,不以获利为目标,可以实现社会生产的协调发展。第二,实行公有制可以使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拥有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劳动既不同于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也不同于雇佣劳动,而是转变为自主联合劳动。由于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行直接结合,劳动者之间本质上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第三,消除了剥削,实现财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分配。公有制的这三个目标承载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追求,既有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有社会进步、人的全面解放的要求;既有政治目标。也有经济目标。但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更加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政治目标只是经济目标的必有之义,政治目标不是首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认为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却有不尽相同的论述。既论述过社会所有制。也谈过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说过,“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恩格斯也提出,社会主义要实现“由社会占有全都生产资料”。马克思还讲过,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设想的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个人劳动联合制,但是社会占有和新的个人所有制在社会实践中需要具体的实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比较明确表述过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国有制,因为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公有制最为典型的只能是国有制,其它形式的公有制如集体所有制和合作制等只能是公有制一种不充分的实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恩格斯还进一步将此表述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坚持国有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因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国家里,国家所有制可以较为充分地体现公有制追求的社会主义目标。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最终可以向全民所有制或真正的社会所有制发展,但国家所有制本身不等于全民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而是全民所有制从产生到发展成熟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在实践中虽然也采用过全民所有制的称呼,但全民所有制在历史与现实中存在过的具体形式就是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回归为国家所有制形式不过是一个“正名”过程。
在国家所有制之外,社会主义实践中还产生了其它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集体所有制、合作制、工人自治、股份合作制乃至股份制。这些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生产资料或社会财产不归个人所有,而是由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所掌握。因此被称为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是相通的,许多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后往往演化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工人自治或股份合作制都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在本组织范围内的直接结合,工人不仅是劳动者而且还是所有者,因而这些形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公有制性质的认可。由国家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其股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或国家所有,因此许多研究者也将其作为公有制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说明,公有制各种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公有产权制度演变的结果。在现实中不存在某种固定和绝对的公有制形式,也不能人为地设计公有制实现形式。一些研究者按照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社会所有和个人所有相结合的思想,人为设计了一些所谓能够体现马克思思想的公有制形式,这些形式只能存在于研究者的思维中,在实践中根本不可能长期存在。
二、公有制目标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
公有制超越了私有制从个人私利出发的目标,而是以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但追求社会主义目标的公有制与具体实现形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矛盾。
首先,公有制内涵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公有制要求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资料不为某个具体组织占有、控制而偏离公有制目标。但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组织中进行的,生产资料必然会由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占有与使用,公有制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的组织形式,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个
人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在现实中必须要有—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但具体的实现形式只可能在一定程度和某一方面体现公有制内涵,不可能完全体现公有制要求。每一种具体形式都很难完全体现公有制的三个目标,这就可能出现在名称上是公有制。而实际上却是异化为非公有制。因为三个目标本身也存在着矛盾性,难以在一个具体形式上同时实现三个目标。如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具体形式以经济目标为主,而劳动者成为主人则是主要是一个政治目标,财富的社会分配既有政治目标也有经济目标,是由生产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由所有制决定的。具体实现形式一旦出现,就可能偏离公有制根本目标和要求。以社会占有程度或公有成分最高的国家所有制为例,虽然国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社会,但国家所有制受到国家性质、各级政府具体目标和政治家自身目标的影响,国有制与公有制目标也不能完全融合。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国家所有制,不过,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是私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目标,但总体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这说明,国有制并不是完全的公有制,国有制可以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但也只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国有制本身还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问题。国有制企业有的处于公共产品领域,有的处在市场竞争领域,所处的领域不同,承担的目标也不一样。在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在经济目标之外如果过多地融入政治目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将被削弱,最终无法与其它形式的企业进行竞争。作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国有制存在这样的矛盾,公有化程度低的公有制的其它实现形式与公有制内涵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现在一些研究者将股份制直接说成是公有制或新型公有制,他们没有注意到股份制与公有制所追求的三个目标存在矛盾。股份制是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股份制企业中每份股份应该是平等的,不管这个股份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的。股份制企业的目标应该体现所有股东的共同意志,是为了实现股份资本共同利益而存在的。股份制企业的直接目标是经济目标,要实现社会政治目标需要通过社会途径,需要环境和相应的制度保障。脱离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环境说股份制就是公有制,是对公有制与私有制区分的混淆。股份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但股份制与公有制目标之间的矛盾不能忽视。
其次,公有制统一性与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矛盾。社会主义要求所有的公有制组织只能有一个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解放。整个社会的公有制组织在实现运行必须和严格的条件和环境约束,即实行计划体制。在统一的计划约束下,各种组织的目标才能融入社会目标。这就要求公有制组织只能是单一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行计划。社会主义国家在历史上曾经追求过“一大二公”不是没有原因的,对单一的公有制组织形式可以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每种实现形式都有着自己的财产或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对财产或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不同,最终收益的使用不同,这些多样化的具体形式将使社会经济生活过于复杂,社会计划无法实施,也就不可能进行全面管理。
第三,实现形式自身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背离。由于每一种实现形式的具体组织都有自身目标,在允许各个组织相互竞争的情况下,这种自身目标还会进一步强化。由此必然出现组织目标与公有制社会目标的背离现象。这说明,要想全面实现公有制的社会目标,应该取消公有制具体形式的自身个性和追求,但这样做在现实中又会阻碍这些组织的发展。如集体所有制,虽然从占有形式上说不归个人所有,但是集体目标既不同于个人目标,也与社会全体成员的目标不一致。如果认可每一个公有制组织对于自身占有的生产资料有支配权和收益分享权,这些所谓的公有制组织也会演化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性质的企业,公有与私有之间的区别也就模糊了。国家参股的股份公司也是企业法人,有自身独立的法人地位,可以对法人财产进行处置,追求的目标是整个股份资本的收益。股份制企业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相互竞争,不能用所有制归属来进行区分,这些企业的目标与社会目标会出现背离。
三、公有制目标与实现形式的统一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马克思并没有一味地推崇公有制,而是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在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人类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时候才能实行全面的公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和追求。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不能唯公有制论,一说公有制就是好的,也不能说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不管公有制何种形式,公有制的社会目标与实现形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无法回避的现实。
为了克服公有制目标与具体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全面公有制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即在生产力发达的前提下实行计划体制和产品经济。计划体制就是为了解决各种实现形式主体自身目标与社会目标背离的矛盾,使各种组织不再追求自身利益而出现过度竞争和浪费。产品经济使人的劳动产品不需要经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社会化,根除了组织追求自身目标的可能性,提供了产品实现社会分配的可能性,使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既不能全面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也无法彻底实行计划体制和产品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在相当长时间里需要实行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扬弃。正如私有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扬弃自己的形式一样,公有制也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扬弃自己的形式。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乃至股份制。都可以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这些形式与公有制根本目标之间既有矛盾,也有部分融合之处。为了社会主义整体目标,国家所有制是最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国家所有制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的社会职能,运用国家政治权力和掌握的生产资料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但并不是说国家所有制越多越好,国有制组织要围绕公有制的三大目标展开。在公共产品领域是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在市场竞争领域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可进可退。要将国有制组织纳入社会主义整体目标的要求中来,才能充分发挥国有制的公有制性质。集体所有制或合作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集体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成果的共同分享,可以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存在和发展。股份制作为资本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集中了大量社会资本,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开展,收益又按股份多少实现了社会成果的分享,使个人与社会加强了沟通与联系。虽然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出发点是个人利益,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发展,增进了个人与社会联系。虽然不能简单地说股份制就是公有制,但这种形式也可以看作是公有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实现形式,国家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更是国有制形式的一种扬弃。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大量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目标的公有制企业影响下,股份制企业甚至资本家企业都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整体目标发挥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可以为公有制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这些都说明。在坚持公有制追求的目标下,公有制的各种实现形式可以与目标实现融合与统一。人为设定公有制的标准形式,既违背了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对经济组织形式的客观要求,又无法真正实现公有制目标。因此,可以容许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允许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扬弃。集体所有制企业可以演进为股份制,国有企业也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有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公有制目标。
实现安全工作方针与目标的措施 篇4
为实现我公司“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组织有序、优质便捷、综合制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强化和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措施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管理,防范安全事故,促进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的圆满完成,经研究决定,公司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兴光,副组长:陈林,成员:舒辉勇、舒细勇、黄跃进、舒少红、朱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办公室,由吴兴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小组。
二、具体措施
(一)落实安全管理职责,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组建安全管理网络,设立安全管理机构,确明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责任划分,将安全生产目标层层分解,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与奖惩措施,做到有岗有责。
(二)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提升全员安全意识。
1、公司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例会,对公司安全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准确找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并对下一步安全工作进行安排和布署。
2、公司每月组织驾驶员进行一次安全培训,宣讲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案例分析,组织驾驶员相互交流安全行车经验,对出车在外未能及时参加安全培训的驾驶员要安排专人进行补习,驾驶员培训率必须达100%。根据实际情况,以宣传栏、办学习班等方式,让企业员工、经营车主、司乘人员了解我司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及公司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3、公司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及安全发展的需要制定1-2次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技能培训,系统学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全员安全管理技术水平,提升安全管理素质。
4、对800公里以上的超长班线车辆驾驶员、80%在高速公路上运行班线的车辆驾驶员、严重违法和违法次数较多的驾驶员,公司根据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组织二次(六月、十二月)专项安全培训。
(三)严格安全隐患排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1、公司安全隐患排查分为例行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时段专项安全隐患排查。
2、例行安全隐患排查每月一次,重点排查驾驶员资质、车辆安全技术状况。
3、春运、暑运、重要节假日、恶劣天气等特殊时期组织专项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排查特殊时期的车辆安全技术状况是否达标,车辆安全设施、设备是否齐全有效,驾驶员违法行为记分情况,车辆营运证牌是否齐全有效等。
4、安全隐患排查率必须达到100%,对查出的安全隐患严格履行安全隐患整改消号制度,认真进行登记、整改、复查、消号,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安全隐患要停班整改,下达整改通知,限定整改时间,明确整改措施,指派监督人员、复查整改结果,审核签字消号,并建立建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档案。
(四)强化信息化管理与GPS监控,减少违规违法行为。
1、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运态监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按规定对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并正常使用。
2、建立GPS监控室,配备专职GPS监控人员,对经营车辆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制止车辆违法违规行为。
3、每月定期向交警、运管部门查询车辆及驾驶员违法信息,安排专人督促进行规章处理,对车辆及驾驶员违法行为严重被交警、运管部门通报批评的,一律按“一违三罚”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五)建立突出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演练。
1、结合公司实际,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所需的各项物资。配备应急救援专兼职人员。
2、开展应急救援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自救和互救知识。
3、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使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了解各项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程序、和处置方案。并在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效果进行评审,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修订意见。
4、建立应急装备使用状况档案,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六)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1、接到事故后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及时对发生的事故,按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如实向上级报告、没有瞒报、谎报、迟报情况发生。
3、按时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分析事故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同时按“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事故,追究相关责任人。
(七)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激励与目标实现 篇5
一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
1紧密结合国家高职英语教学要求
确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国家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总体要求。在制定适合不同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时,必须紧密地结合国家的要求,这是根本出发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提出,在我国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实践能力,服务于生产建设一线的职业人才。在确定英语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大学英语教育区别开来,同时也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大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更多是培养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英语的能力,甚至是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深入领悟能力。但是高职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有英语基础、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应该以学生可以直接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为教学目标,这样才契合国家的教学要求。但是也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要体现出高职中的“高”,让高职英语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就容易进入简单英语的误区。
2充分考虑院校行业特点
按照我国职业的划分标准,我国有16大行业,一百多种职业,每行每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业特色和专业技能要求,因此,我国在高职院校的设立上也是针对不同的行业设立了不同的院校。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为我国提供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英语这门深奥的语言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在设定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不同行业对于其行业英语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要侧重对于行业英语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地学有所有,否则如果一味地统一地传授单纯的英语基础知识,或者是英语文化知识,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际应用和课堂所学的脱节,最终达不到高职教学的总体要求。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主要是为我国道路交通培养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的地方,学生以后在工作中能够接触到的英语文件主要是集中在交通类图纸方面,尤其是在国外参加施工作业时,对于这样的院校,我们就建议在英语课堂开设一些英文识图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毕业的时候具备一定的英语识图能力。
3注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
在前面我们一直在强调职业教育中行业特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未来在职场竞争能力的基础。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对于听说的培养比较忽视,这种现象不仅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在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因此,我们在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设定时,要注重对于学生听说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才能提高,否则,学生的英语能力会因为这两块短板而整体下降。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要平衡好行业英语和综合英语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有限的英语学习时间中,实现英语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这才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1重视专业英语,以学科专业英语学习带动英语水平提高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内涵。对于其中的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专业英语教育即行业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是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最常用的英语技能,即使一个学生的基础英语再好,如果行业英语不熟悉,那么仅仅是行业英语专业词汇这一关就会难倒好多人。高职院校的学习时间不像普通大学那样充裕,还有很多的专业课程,因此留给高职英语的教学时间相对比较紧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行业英语的教学。因此,在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过程中,要突出行业英语的重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优化行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只有抓住了行业英语这根弦,才能弹奏出和谐的高职英语乐章。
2阶段侧重,突出重点
在落实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突出强调加强行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不要求对基础英语的学习。恰恰相反,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对于学习行业英语是十分有益的。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达到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呢?我们认为应该按照阶段侧重,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学生开始高职学习的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性的基础英语教学,采用大班教学,小班英语讨论的模式,在夯实英语读写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在第二学年,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行业英语教学,侧重于对行业词汇以及行业相关英文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主流的语言教育学家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但是要注意侧重点。但是实际上把哪一种技能为英语教学的侧重点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存在绝对的优越的英语教学法。关键在于英语教师要根据特定的英语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平衡,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提出要在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第一学年进行基础英语通识教育,在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前提下,侧重于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因为学生在入校时英语水平不同,对他们进行统一的基础知识教学,有利于以后行业英语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的行业英语学习。突出的强调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则是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endprint
3教学重点与区域经济挂钩
从大范围来讲,高职教育是面向全国的,但是就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更多的是直接为当地的区域经济服务的,学生的就业也主要是面向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区域内产业结构直接决定着附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大环境下,各地都兴起了产业调整之风,行业特征明显的高职英语要适应这种不断调整的产业需求,结合区域的产业特色及用人要求,在充分落实国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灵活地调整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住区域经济的特点,教学重心要放在普通英语与区域企业所需英语的结合上,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学习,防治出现盲目的英语学习现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邀请区域内企业的一些英语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这些专业人员十分清楚企业对于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通过定期的指导,可以增强学生英语的实践能力,及时纠正在行业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4明确英语教学规定,落实英语培养规格
学校在对学生未来打算工作岗位进行全面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要按照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确定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规格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比如操作项目、内容、评分标准、培养措施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英语学习,还对英语老师开展英语教学工作有着指导意义。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编写针对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计划时,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规格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像有的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达到全国专科英语测试A级,否则不予毕业。如果这样的要求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的话,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可以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在落实上,学校并没有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督促检查这项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实际上究竟有多少学生参加了这项考试,通过了多少人,学校根本不清楚,参加这项测试变成纯粹的学生个人行为。还有的高职院校十分鼓励自己的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首先我们不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本身做好坏的评价,但四六级考试所面向的是我国的普通高校,考试内容难度相对较大。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投入大量精力物力,甚至影响到学院内其他专业课程的正常学习,最终得不偿失。我们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有明确的评价规程,这项规程不仅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学生英语的学习效果,还能给老师起到很好的教学指导作用。并且学校必须设置严格的审核制度来保证评价章程的落实,不能得到落实的评价规程只能是一纸空文。
总之,高职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与国家的教学总体目标有关,还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院校的行业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确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以及实现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职业教学这条主线,一切的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都是要以这个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目标,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雪.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2-13.
激励与目标实现 篇6
关键词:视频信息处理 混合高斯背景建模 目标跟踪 检测
1 概述
在视觉监控系统等应用领域中,其重要研究内容就是检测与跟踪运动目标。当下我们饿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视频信息智能化处理,人们开始将主力以更多地集中在怎样才能从视频流中提取运动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在各种运动目标检测方法中使用的最普遍的是背景差分方法,但是关于动态场景的变化,如光照和外来无关事件的干扰等特别敏感。本文主要是依据背景差分技术,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在进行背景提取时,运用混合高斯模型方法建立背景模型,在对视频中的运动目标进行检测时,通过背景差分操作的方法来实现,实时更新背景模型,以适应光线的变化和场景本身的变化,通过形态学运算得到最终的检测结果,最后运用连通区域面积限制目标大小的方法进行后处理,使由于噪声和背景扰动产生的影响不再存在。当运动目标确定后,采用区域跟踪技术对目标进行实时跟踪,跟踪技术中使用了两个参数以避免运动目标之间的遮挡问题。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检测方法是高效的。
2 背景的提取和更新
2.1 混合高斯模型 在采集的视频图像中是包含彩色分量的,一些应用中则使用了协方差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种方法计算量大但效果提升不高,不适合实时性的要求。因此,本算法中直接简化了这一过程,将彩色图像转为灰度图的方法来进行高斯混合建模。根据场景的复杂程度,高斯模型的数量k(3~7),随着k值的增加,其能表征的场景会变得更加复杂,会加大相应的计算量。
2.2 背景训练 首先对一段帧数的视频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帧中所得到模型计算出均值,方差和权重等各参数来从作为背景模型的参数。在训练过程中,不必对每个高斯模型都进行确定,如果对于某一像素点来说,在训练时间内其灰度值变化不大,即其一个到两个高斯模型内就已经能包含图像中90%以上的像素值,那么可直接将有较大的方差和较小的权值的参数赋予其他模型。本算法中将方差设为11,权值初始设置设为1。通过对背景的训练,可以消除背景中的扰动因素,以避免将运动物体视为背景模型,训练帧数越长,所得到的背景模型越精确,但一般训练时间不超过50帧,否则会影响整系统的启动时间。
2.3 模板匹配 得到了背景模型后,通过模板匹配来进行前景分割。在进行模板匹配前,首先要对混合高斯模型中的三个单高斯模型按照从大到小的方式进行排序,找出能与背景图像匹配的那个高斯模型。因动态区域点的方差会比静态区域的点要大,再加上由于运动物体的出现而使得模型更新后该单高斯模型的权值变小,所以随着权值的增加,方差会越来越小,匹配度相应的变高。通过公式dist 如果当前帧的像素值与所有的高斯分布模型都不匹配,则可以判断该点为前景点,但找到匹配的高斯模型后,还不能就将其判断为背景点。因为背景模型中还是可能包含一定的噪声和干扰因素,并不是所有的高斯模型能完全代表背景。但由于噪声等干扰因素不会在图像中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位置,其相对应的权值就应该很小。在对高斯模型排序的过程中,需设定一个权值阀值T。如果排序后所得到的第一个高斯模型的权值大于该阀值,则B 为1,否则,按顺序累加各高斯模型的权值,只到其权值大于该阀值,并将该高斯模型序号赋给B。在上面进行匹配成功的模型中,如果该匹配模型号小于B 值为背景,否则为前景。 2.4 背景更新 由于场景中环境的不断变化,通过训练建立好的背景模型不可能适应新的背景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背景进行实时更新,以保证前景提取的正确性。在背景模型更新过程中,引入了学习率alpha 这一概率。当学习率取值比较小,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就低,需要给足够的时间才能更新背景模型。相反,当alpha 取值较大时,其对场景的适应性较强,能很快的变化背景模型,但是对于一段时间内停留的场景中的目标,却很容易学入背景中去。针对这种情况,算法对学习率进行调整,在图像中的不同处设定不同的学习速率,以保证场景变化的需要。学习率的变化范围应该在0~1之间。 对k个高斯模型进行更新,也就是对混合高斯模型中的三个参数,即权值,均值和方差进行调整。其权值的更新算法如下: weight=(1-alpha)*weight+alpha*fCT+alpha*M fCT为一参数,M为匹配度,对于匹配上的模型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可见当像素点与高斯模型不匹配时,其权值会降低。对于匹配上的i 个高斯模型,需对均值和方差进行更新。未匹配的模型,其均值和方差都保持不变。如果对于当前点的像素值,其与所有的高斯分布模型都不匹配,则新建立一个高斯分布将混合高斯模型中排序最后一个的高斯模型替换掉,同样该分布应选取较大的方差和较小的权值,而其均值则设为当前像素点的值。 3 形态学过滤 由于视频本身不可避免的噪声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产生各种问题,可能会将背景图像的区域像素点误测成为运动区域的像素点,也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漏检运动目标内的部分区域,以及背景图像的分部区域由于树枝、树叶的轻微晃动而被误判为运动目标的区域等等。要想不让这些影响存在要做到:第一,通过运用形态学的腐蚀、膨胀方法处理上一步的检测结果,第二,找出其经过形态学处理后的连通区域,计算每个连通区域的面积,如果区域面积不大于一定阀值,不将其看作是前景运动目标区域。运用形态学运根据具体的实际状况最终确定连通区域内像素点个数的阈值。 4 运动物体的跟踪 目标检测结束之后,对运动目标进行跟踪时,选择的是区域跟踪方法,而且可以在区域跟踪算法中选择两个参数进行匹配。通过这种方法,即使有物体重叠和遮挡的现象,仍然能准确找出运动物体在图像中的位置。不仅能够对物体进行准确的跟踪,而且还实现了实时性处理的要求。 具体跟踪时要做到:①首先检测出第一帧中的目标,通过计算找到被跟踪目标在本帧中面积、质心的位置等,我们可以假设被跟踪目标为M。②对下一帧中的目标进行检测,通过计算得出各自面积,最终确定质心的位置。③计算出目标M与下一帧中各目标的质心间的距离Dis和面积差Dif。④更新被跟踪对象的面积和质心位置的数据。再进行②中的操作,对后续帧进行跟踪。 5 实验结果及结论 本实验采用.NET开发,下图是实验的结果,该算法快速检测到运动的轮廓。 6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模型法的背景更新方法,以混合高斯模型和背景差分技术为基础,结合形态学滤波、连通域算法等对运动目标进行检测。实验证明,基于背景差分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能够较好的检测动态目标,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使用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张笑微,周建雄.复杂场景中基于对象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光电工程,2010/11. 【激励与目标实现】推荐阅读: 激励冲刺目标11-30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10-10 实现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的控制措施10-24 目标的实现07-21 实现教学目标论文05-29 分段实现大目标08-10 管理目标实现07-22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09-19 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建议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