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思想论文

2024-10-11

有效思想论文(精选12篇)

有效思想论文 篇1

为了构建精彩而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也为了提高教与学活动的质量,我们首先要做好教学思想的转变,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存在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本文从以下几点人手对如何构建有效的思想品德教与学活动进行论述,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有效的思想品德教与学活动的保障,更是影响思想品德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改基本理念,彻底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思想,以构建有效的思想品德教与学活动,同时也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那么,在构建有效的思想品德教与学活动中应转变哪些思想呢?

1. 以生为本。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时,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活动以教师的活动为主,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简单的教中完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学”的活动,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所以,在构建适合课改的思想品德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贯彻落实新课标基本现念,有效地将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 教与学的整合。

在有效教与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这样才能有效地贯沏落实课改的基本理念,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真正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时,我们的教与学活动都是分开的,教师简单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根本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教与学整合的重要性,有效地将教与学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教学活动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也是影响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要通过开展多种活动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而使学生在高效思想品德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从以下几种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例进行论述,以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例如,在教学《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为了组织有效的教与学活动,更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了解生活中从众心理和好奇心,通过图片、文字深切感受盲目从众心理、不正确把握好奇心的巨大危害。然后,组织学生自主结合教材对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

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行辩论。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够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对构建有效的教与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为了构建有效的教与学活动,更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我选择了“生活化”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的几则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一:某人某日花500元向乙商场购老白干一瓶,饮后产生种种不适症状,住院治疗共花费100元。经检验,某人所人所购老白干为假酒。该人应该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

生活情境二:李先生花了九百多元买了一件毛料西服,穿了一个多星期后,衣服开始褪色、掉毛,李先生找到了该商场的经理王某,王某说:“这是打折优惠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请问,李先生该如何维权?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两个情境进行思考和交流,而且熟悉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多样化的活动组织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为有效教与学活动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

为了营造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以及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做出肯定,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确保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对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都有密切的联系。

总之,我们既要做好思想上的转变,又要做好行动上的改变,双管齐下才能为有效教与学活动的实现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展现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才能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切实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组织多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摘要:<正>为了构建精彩而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也为了提高教与学活动的质量,我们首先要做好教学思想的转变,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存在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本文从以下几点人手对如何构

有效思想论文 篇2

员工是企业的主要人力资本,员工对企业是否具有归属感,将极大地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企业的稳定。可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比较激烈的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呢?

1、了解所属员工的性格、属性。首先,要真正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人的思想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员工,因此,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认真地下功夫去分析掌握每个员工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变化情况,从而做到真正了解人。员工由于年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等的不同,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采用的方法、手段也应该是不同的,有道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到真正了解人,就得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努力解决员工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员工的思想、心理、情绪,对思想变化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和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2、学会倾听,让员工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都讲出来。

3、掌握批评交谈的艺术。

管理人员不能一味地指责做错事的员工,要试着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那样做。

(1)以真心换真情

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而是实事求是地

评价他们,带着友好的想法与他们相处。不

要总是以自己的尺度衡量别人,不要总是对

别人吹毛求疵,也不要盯着别人的缺点和

错误不放,相反,我们要有意识地关注到别

人的可爱之处、长处和好的方面,从真心

出发,去客观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2)注意交谈中的用词

例:如果有人说一句你认为错误或自己有的不同意见,假如用以下语气“唔,是这

样的!我倒有另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

我常常也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

意被纠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

这个句子中,“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却给人一种真心诚恳的感觉,这样的话语,容易被人接受。要学会多用周转词,如:假如、但是、否则、如果、真的等等,使人觉得你是在与人商量、探讨。

3、掌握谈话原则

开诚布公:正确的批评和交谈可以增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个人修养,因此,一个善用批评的组织,就能享有高度的工作效率

并培养开出开明的组织文化,而开明能使

一个组织更为优秀。

首先,在提出批评之前,我们必须先让对方

得知我们对他的期望是什么,如果我们从来

不告诉对方我们对他的期望在哪里,批评就

变的没有根基。因此,每一个批评者都应该

问自己:我是否已经订下了一个实现目标作

为批评的基础,也就是执行标准。对执行好的员工,应该适时赞许,不要冷漠不语。所以批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在听过几次正面的批评后,比较能接受负的评论。而且致意每次只针对一个问题是最有效的。

4、掌握苗头,预测动机,着眼于增强思想工作的预见性

有了预见性,就能及时地发现和及时地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就能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住做好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做思想工作的预见性从哪里来?从对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中来。第一,要具有一双善于察言观色的眼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心人。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心人,关键是要有对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政工干部只要善于察言观色、精于思考,就可以从似乎不相干的现象中摸清人的行为活动的走向。

第二,及时地发现和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只有及时,才能迅速捕捉到瞬息多变的思想信息,为及时有效地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奠定基础。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然,避免可能出现的恶性事故。

第三,要善于总结经验,把握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掌握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使人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碰钉子。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就要善于摸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摸清人的思想行为在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发展的规律性,以此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二、掌握特点,有的放矢,着眼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只有摸清了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去做思想工作,才能抓住人的思想问题的本质,有效地解决思想问题。也才能因人施教,有效地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掌握特点,有的放矢,一方面要掌握人的思想问题的特点,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性质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灌输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处的不同地位、所具有的不同素质、不同的思想觉悟程度,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满足人们不同的素质需求和心理需求。

三、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着眼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是坚持顺应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根据人的思想发展的本来趋势,巧妙地向好方向加以引导。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仅仅是人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科学方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艺术。由于这种方式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因而能够大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在实际工作中,怎样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呢?首先,要找准问题焦点。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问题的焦点或敏感点。只要抓住了焦点或敏感点开展工作,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其次,采取适当方式,顺势引导解决。要善于从被引导者的思想实际出发,根据对方的思想觉悟因势利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联系实际,搞好结合,着眼于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人们的思想行为往往受到利益的驱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不但要注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还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对于人们的思想问题,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由立场、观点、方法而引起的,哪些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对于前者要用讲道理、耐心说服的方法;对于后者,则必须通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思想转变。

探索思想品德有效课堂 篇3

一、启动教学

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站在教室的前面,细心地观察学生们的状态,有些学生对课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课堂充满期待。(表现:课前准备做得很好,这节课所需课本、资料整整齐齐地放在课桌上,然后静心等待上课)。也有的学生把它作为一种义务,即不是为了自己而学,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则把学习当成负担,对学习持消极的态度,表现出漠不关心、心不在焉的样子(表现:课桌上散乱地堆着课本,与同学高谈阔论等)。后两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言之谆谆,他们听之藐藐,教师苦口婆心,他们无动于衷,认为学习活动与已己无关,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对待学习,所以表现出冷漠麻木。行动没有相应的动机与需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就一定要注意上课的启动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

教学启动环节,教者要注意营造氛围,启动学生们的期待心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会较好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需要、情感等因素,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呢?

(一)教师教态

上课伊始,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一个精神萎靡不振、行动拖沓的教师肯定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教师精神饱满、充满喜悦地走进教室,必然给学生心理上一定的冲击。其次,教师神态自然亲切,一个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的教师与眼神慈祥、亲切的教师相比,后者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待,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形象、从内心去热爱你的课堂、你的学生,给予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的暗示。这样,必然会激起学生对你的热爱,对你课堂的热爱,从而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期待。

(二)教师语言

教师语言规范流畅、抑扬顿挫、幽默机智、声音洪亮、富有激情,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对课堂教学必然产生有效的作用。

(三)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中可出现学生未见过的教具、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新信息、新方法等。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对课堂的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心理。

二、巧妙的导入

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使新旧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过渡,还会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思想品德课中有这样几种导入方法:

(一)复习式导入

这是一类由已知向未知的导入方法,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重现有关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支点。这种导入方式不仅在于减缓新知识学习的坡度,而且在于能通过检索“线索”的作用,激活认知结构中的相关信息,为学习做好心理和知识的准备。

(二)诱入式导入

为了使学生懂得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可以通过比较、说理以及生活中的实例,诱导出学习的动机,如在讲有关“改革开放”内容时,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那深情的歌声“唤醒”了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在歌声中,及时进行引导,歌曲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故事》讲的是怎样的故事?“故事”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三)实证式导入

在导入时,创造一种“乐学”和“参与”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印象和直接经验,激起他们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寻求现象与事实背后的规律的求知欲望。如在讲“团结力量大”相关内容时,用一盘沙和一些水泥来做试验,学生在边玩边学中懂得“散沙没有力量,但是加上水和水泥凝固后就坚硬无比”的道理。并用一个手指和五个手指举篮球的演示,用“折断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难”的生活经验进行实证,创设一种“团结力量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眼目睹、心有所悟,让他们对抽象的政治概念获得深刻的印象和直接经验,加深他们的理解。

(四)直入式导入

直入式导入就是开门见山,和盘托出,言简意赅地直接点明要旨,突出中心,让学生学习起来心中有数,如: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党的《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精彩纷呈的教学方法

1、“巧”用故事激趣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时,教师可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在课堂中适度开展“故事教学”。如在讲“珍爱我们生命时”,教师可利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中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们对生命的感悟。

2、“巧”设讨论

讨论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网络的利弊”内容时,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网络的利和网络的弊。对于熟悉的事物,学生讨论很投入、很热烈、也很全面,通过分组,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也给学生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3、“巧”把小品引入课堂

小品一般具有生活化的气息,新课改就要求学习内容活动化、生活化,这样就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说教,而且便于学生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的内容。

4、“巧”设课堂结尾

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的语言精炼,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言虽尽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作好铺垫。

四、“巧”对课堂突变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能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随课堂动态调整自己课前预说的内容、节奏、方法等,能从容面对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意外和突发事件,并以巧妙自然的手段加以引導、转化、淡化,将教学引向正轨、引向深入、引向高潮。例如;辛辛苦苦制作出一份精美的课件,画面动人,声音悦耳,一上课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了,你和学生都完全进入了状态,而这时候电脑突然出故障,你又不会修理电脑,恰好电脑修理员又有事外出了,你将做出怎样的处理呢?这是一起课堂突出事件,这需要我们运用课堂机智做出巧妙的转化。比如“今天电脑休息、放假、不上班、生病了……电脑放假我们不放假,好吗?后面的画面内容被电脑有意地隐藏起来了,那同学们能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画面后面的内容补充出来?”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之下肯定会重新集中注意力,把学习热情投入到补充画面内容上来;而教师则通过这样的转化保证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避免了一场尴尬的继续,并且通过这一机智的处理调动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处理课堂中突发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沉着冷静,勇于认错;顺水推舟,巧妙处理;幽默风趣,自嘲解围。总之,只要我们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完全可以把课堂突发事件作为课堂资源帮助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思想品德有效教学初探 篇4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热情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愿意亲近老师,才能对其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 而兴趣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的原动力,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并实现情感的正面迁移, 从而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

第一,教师要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学习主体。教师要由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师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当学生感受到与教师的平等,自然就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师生成为平等的学习者、友好的朋友。

第二,教师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爱,心中有学生,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成绩好而喜, 不因学生成绩差而厌,而是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用爱搭建起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这样自然可以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与喜爱,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二、引入生活这股活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思想品德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非常重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但教材具有普遍性,而学生具有特殊性,要想让学生真正学有动力,学有所获,就必须改变以往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引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学习。这样就可以改变机械的理论灌输, 将抽象的理论寓于真实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科教学的真实性与形象性,同时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与邻居友好相处》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和他们的邻居搬入课堂, 以学生所熟悉的人物与事件引入新知学习,引导学生展开充分交流与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枯燥的理论讲述, 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生活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

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 能够以问题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体参与,由机械接受到主动构建,这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是一味地讲解,而要学会运用提问,在最为恰当的时机抛出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教师不仅要设计好问题本身的价值,而且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积极交流与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不同思想与不同观念的交汇与碰撞,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个性展现,从而实现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挑战教材与教师,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勇于提出新问题,让整个探究过程成为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行为内化

课外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 这正是提高学生认知的重要渠道,同时是学用结合的主阵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将理论转化为行为,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外这一宽广的平台,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理论指导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形成自觉行为。

1.开展社会调查。带领学生一起走出教室 ,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这样可以让学生认清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所学用于指导行为实践,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力。

2.进行情景表演。表演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方式 ,不管是参与表演,还是观看,学生对之都非常向往。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外充足的时间,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开展情景表演活动,让学生走进教材,走入角色,通过生动的表演加深体验与感悟,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形成自觉化行为。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 篇5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或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问题是我们领导者,特别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如何抓住这些现象,因势利导,开拓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维、新路子、新内容,营造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念、新环境、新氛围,从而更好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服务。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作 者:李秀峰  作者单位:阜新市档案局 刊 名:兰台世界  PKU英文刊名:LANTAI WORLD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转化”思想让课堂更有效 篇6

一、化生为熟,露出“庐山真面目”

学生学习知识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如在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根据问题情境学生会很快列出算式,但不知道如何计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利用同分母分数的知识去解决这个新问题。

又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以小数”的教学中,学会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将除数转化为整数了,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在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时应用了商不变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之前先要对商不变性质进行回顾。例如在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后提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怎样转化?计算并思考‘7.65÷0.85与765÷85的关系。”最后给出跟踪练习“5.98÷0.23=( )÷23;19.76÷5.2=( )÷52。”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理解了算理,感受了算法,体会到了“转化”思想对于解决新问题的作用。

二、化繁为简,优化思维

“转化”思想不仅对于计算课有着拨开迷雾的作用,在几何的教学中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首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探究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转化”意识,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剪、割、移、补等方法,很快就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并通过对比转化前后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再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等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计算一个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问题一出学生顿时议论纷纷,像这样不规则的物体怎样去找它的长和宽呢?能不能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呢?但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像曹冲称象一样利用转化思想来计算出它的体积。至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转化,进而通过小组讨论,找到有效的方法。

三、化曲为直,打破空间桎梏

“化曲为直”是小学数学曲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主要思想方法之一。“化曲为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宽广,能够打造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今后的数学研究打牢基础。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让学生把圆16等分以后,通过“化曲为直”的方式,把等分后的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自主研究,合作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这种割、拼的过程中,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初步感受到了“化曲为直”的理念,对于转化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四、数形结合,开启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的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顺利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彼岸。

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可以先把问题转化为“康师傅3+2饼干”。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叫“3+2”吗?

生:因为3层饼干只有2个间隔。

师:那2个间隔要栽几棵树?60个间隔呢?

结合图形总结结论:

.....

总之,“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熟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转化的基础。数学思想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模型和方法,只有真正地领会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是数学的灵魂。例如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就是数学的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转化思想可以打破逻辑惯性和桎梏,解放思想寻求灵活多变思路,提高自己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转化思想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深入思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数为形的转化方式能为学生处理数学问题打造一把万能钥匙。

一、化生为熟,露出“庐山真面目”

学生学习知识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如在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根据问题情境学生会很快列出算式,但不知道如何计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利用同分母分数的知识去解决这个新问题。

又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以小数”的教学中,学会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将除数转化为整数了,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在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时应用了商不变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之前先要对商不变性质进行回顾。例如在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后提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怎样转化?计算并思考‘7.65÷0.85与765÷85的关系。”最后给出跟踪练习“5.98÷0.23=( )÷23;19.76÷5.2=( )÷52。”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理解了算理,感受了算法,体会到了“转化”思想对于解决新问题的作用。

二、化繁为简,优化思维

“转化”思想不仅对于计算课有着拨开迷雾的作用,在几何的教学中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首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探究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转化”意识,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剪、割、移、补等方法,很快就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并通过对比转化前后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再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等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计算一个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问题一出学生顿时议论纷纷,像这样不规则的物体怎样去找它的长和宽呢?能不能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呢?但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像曹冲称象一样利用转化思想来计算出它的体积。至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转化,进而通过小组讨论,找到有效的方法。

三、化曲为直,打破空间桎梏

“化曲为直”是小学数学曲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主要思想方法之一。“化曲为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宽广,能够打造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今后的数学研究打牢基础。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让学生把圆16等分以后,通过“化曲为直”的方式,把等分后的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自主研究,合作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这种割、拼的过程中,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初步感受到了“化曲为直”的理念,对于转化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四、数形结合,开启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的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顺利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彼岸。

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可以先把问题转化为“康师傅3+2饼干”。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叫“3+2”吗?

生:因为3层饼干只有2个间隔。

师:那2个间隔要栽几棵树?60个间隔呢?

结合图形总结结论:

.....

总之,“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熟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转化的基础。数学思想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模型和方法,只有真正地领会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是数学的灵魂。例如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就是数学的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转化思想可以打破逻辑惯性和桎梏,解放思想寻求灵活多变思路,提高自己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转化思想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深入思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数为形的转化方式能为学生处理数学问题打造一把万能钥匙。

一、化生为熟,露出“庐山真面目”

学生学习知识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如在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根据问题情境学生会很快列出算式,但不知道如何计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利用同分母分数的知识去解决这个新问题。

又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以小数”的教学中,学会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将除数转化为整数了,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在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时应用了商不变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之前先要对商不变性质进行回顾。例如在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后提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怎样转化?计算并思考‘7.65÷0.85与765÷85的关系。”最后给出跟踪练习“5.98÷0.23=( )÷23;19.76÷5.2=( )÷52。”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理解了算理,感受了算法,体会到了“转化”思想对于解决新问题的作用。

二、化繁为简,优化思维

“转化”思想不仅对于计算课有着拨开迷雾的作用,在几何的教学中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首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探究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转化”意识,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剪、割、移、补等方法,很快就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并通过对比转化前后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再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等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计算一个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问题一出学生顿时议论纷纷,像这样不规则的物体怎样去找它的长和宽呢?能不能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呢?但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像曹冲称象一样利用转化思想来计算出它的体积。至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转化,进而通过小组讨论,找到有效的方法。

三、化曲为直,打破空间桎梏

“化曲为直”是小学数学曲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主要思想方法之一。“化曲为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宽广,能够打造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今后的数学研究打牢基础。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让学生把圆16等分以后,通过“化曲为直”的方式,把等分后的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自主研究,合作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这种割、拼的过程中,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初步感受到了“化曲为直”的理念,对于转化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四、数形结合,开启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的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顺利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彼岸。

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可以先把问题转化为“康师傅3+2饼干”。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叫“3+2”吗?

生:因为3层饼干只有2个间隔。

师:那2个间隔要栽几棵树?60个间隔呢?

结合图形总结结论:

.....

总之,“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熟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转化的基础。数学思想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模型和方法,只有真正地领会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力。

渗透数学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篇7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归纳与类比,有效课堂

数学课堂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 使他们终身受益。黄全愈先生曾说:“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 而是向油箱注油。”他告诉我们, 作为教师, 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充盈学生的思想, 启迪学生的智慧。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结合实际教学内容, 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介绍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归纳与类比思想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数形结合, 促进算法与算理的结合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着三句话:我听过了, 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 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 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自身体验与参与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实践操作, 让学生手、口、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活动中掌握算法, 明白算理, 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中35+2= ( ) , 教师先让学生选择小棒或计数器, 以小组为单位, 自主探究。接着小组交流, 初步感悟算法。学生反馈后, 教师适时引导:“为什么要把2 颗珠子拨在个位, 而不拨在十位呢?”学生回答:“因为它们都表示几个一。”这时, 再次与小棒联系, 个位上的几颗珠子与刚才的单根的小棒一样的, 它们都表示几个一, 才能相加。教师紧追不舍, 再问:“那十位上的几个珠子又表示什么呢?”学生回答:“几个十。”最后, 在总结了两位数加一位数 (不进位) 的方法, 个位和个位相加, 十位不变。

这样教学, 教师充分利用学具的作用, 有序地引导学生用小棒操作, 用计数器演示抽象的算理, 数形结合, 从具体形象的小棒、计数器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沟通了算法与算理的联系, 从而轻松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

二、转化与化归, 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活动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各种途径。只有真正思考过书本上的知识, 别人的经验才能被学生内化, 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把新的知识或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较易解决的问题, 求得解决, 这就是“化归”。数学知识紧密联系, 环环相扣,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与扩展, 通过迁移转化, 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24×3= () 。教学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运用转化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使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 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算的算理。教师引导学生对加法笔算进行探究, 发现加法笔算和乘法笔算的联系。提问:3 个24 连加的加法笔算, 分析个位:3 个4 相加, 用乘法计算即4×3;再问:十位:3 个20 相加, 用乘法表示20×3。最后又问:个位与十位的结果合起来, 12+60 等于几, 即是72。通过探究, 学生弄懂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理解了24×3 的笔算算理, 轻松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归纳和类比, 在总结与比较中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

新课标在数学思考中提出: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类比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推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数学方法。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说:“类比与归纳一样是探索数学真理、发现数学真理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 类比与归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用非比寻常。

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时, 在教完整单元后, 通过归纳与类比, 使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题型及结构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看到题目, 就马上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大大地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如, 复习时, 教师可一一展现各种题型, 让学生小组讨论,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教学,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建构, 提高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渗透和运用数学思想, 使算法与算理结合, 让学生真正内化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不再成为学习的机器, 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信息交流, 从而大大优化了教学结构, 构建了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有效思想品德课堂之“五味” 篇8

一、目标确定重视“品德”味

“品德味”强调的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思品课立足于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三者是人更本质的东西, 是思品课的教学目标和落脚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 从应试这一目的出发, 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 而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教师在上“敬人者, 人恒敬之”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一课时提问: 谁是你崇拜的偶像?说说你的理由。学生1:我崇拜周杰伦。 (下面一片应和的声音) 师:为什么?学生1:理由太多了, 他的歌唱得好, 有才, 还非常酷。师:还有谁是你们崇拜的偶像?刘翔?杨利伟? (一位学生举手, 老师示意他回答。) 学生2:我崇拜的偶像是希特勒。师 (有些不自在)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2:希特勒很有政治抱负, 而且有军事才能。学生3:我赞同。希特勒从小家庭贫困, 他一直不断地奋斗才有后来的成就。师:……谁再来谈谈你的偶像。

案例中的教师提出问题后, 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偏差拿不准是否该处理, 对学生思想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没有进行及时的引领, 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 不是靠一种教导, 而是靠一种熏染, 需要通过体验来感悟和内化, 从而进行道德认知和践行的。作为思品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从而走好人生之路。

二、课堂设计要有“兴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有的思品教材在内容上改变了“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 加强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教材变了,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改变, 那么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会消失。教师如何使学生对思品课从“苦学、厌学”中脱离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呢?

在上“学会与人合作” (苏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 这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 组织四个活动小组进行比赛, 每组5位学生, 在一个小口瓶内放入5个小球, 看哪组最快拉出。游戏的设计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为了赢得比赛, 小组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通过比赛体验这种直观的感受更好地理解了怎样与人有效合作。笔者也曾对初三年级一百多名学生进行过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具有幽默感的老师。的确,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总是对有趣的情景记忆深刻,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在思品课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巧妙灵活地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会使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有趣、有效。

三、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味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是本课程的一个理念。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 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引入生活事件,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 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 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

在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一课时, 将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呈现于课堂;讨论诚信问题时, 将社会上关于面对跌倒的老人要不要扶的争论引入课堂,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的重要。一旦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合, 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 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从而更加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索, 在体验、感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充满“人情”味

教育的本质在育人。教师应饱含深情、富于激情。“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达到情理交融、以情动人、以情明理的目的。

充满人情味的课堂必须是学生能真实、自由地表达他们观点的课堂。要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 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 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只有这样, 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 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也才能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

“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 (鲁教版) 是初三思想品德的第一课, 如何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课, 开个好头, 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笔者也预设好了几个方案。下午第二节笔者到初三 (2) 班上课, 快到教室门口时, 却听到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甲, 而学生甲满口不服气, 声音比班主任还高。原来, 班主任老师收到德育处的整改通知书:因学生甲乱扔废纸到别班包干区 (废纸上有他的名字) , 扣1分。但学生甲说这不是他扔的, 老师的批评对他是不公平的。因为快上课了, 班主任老师让学生甲下课后再到他办公室。上课铃声响了, 但笔者想如果学生甲真是冤枉的, 这节课他肯定不会有心思上, 而且公平不就是今天笔者要上课的主题吗?

接下来笔者没有按预先设计的方案上课, 而是对学生甲说:“既然你说这张废纸不是你扔的, 那么老师给你一个向全班同学申诉的机会, 如果是冤枉的, 老师应该向你道歉。”学生甲申诉了两点理由:一、这张纸 (英语小半张试卷) 虽然有他的名字, 但肯定不是他的, 可以查字迹;二、他的英语水平不好, 除了几个简单的单词外, 其他都不会, 上面的阅读理解题, 他是绝对做不出的。从他说的两点理由来看, 这张纸确实不是他的, 看他委屈的样子可能真是被冤枉了。抓住这一事件, 笔者对学生甲和全班同学说:“事实证明这件事可能不是学生甲所为, 那么你们说老师对学生甲的批评公平吗?有同学故意扔废纸, 却让别人背黑锅, 这对别人公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这一课。”这节课完全打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 公平的观点被非常自然地引出来,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的观点和教育。

有人情味的课堂要求教师要充分投入并始终保持高度热情, 以此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

五、课堂延伸增加“实践”味

实践性是思品课程的一个特征。现有课程的设计和编排上, 在每一课之后都设计了课外实践活动栏目, 内容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建议、活动方案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功能在于通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 扩展和延伸教材, 以活生生的生活素材教育和影响学生, 增强德育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 这一块内容形同虚设, 有的教师只是布置一下, 没有检查和落实;有的教师干脆不上, 没有作为教学任务纳入教学范畴。主要原因就是考试中不会考, 不考就不教, 就不学。但是我们知道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 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渴望去了解, 不再满足于课堂教学内容, 渴望走向社会, 了解当今社会生活实际。而在思品课程中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教材内容, 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好这一栏目, 把社会作为思品课教学的大课堂,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知识、受启迪, 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 要在方式方法上动脑筋,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在考评中从单一的个体评价向团队协作评价转变, 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考虑到校外活动的特殊性, 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将活动与学校的德育活动有机整合, 努力把学生从“学校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浅见 篇9

一、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达成最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唯一目的,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如果不去思考和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只凭想当然或机械地套用现成教学目标的做法是造成教学低效的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最终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宏观层面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微观层面的课时教学目标。只有制定出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并让所有教学行为都能依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1. 教学目标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业水平,既不能降低,也不要拔高。

2. 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来源于社会,并践行于社会,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更多地借助各参与主体相互渗透来完成的,它主要包括与文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

1. 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教材,亲自体验角色,进行换位思考、亲身感受,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 师生对话。师生的对话是课堂的主旋律,师生对话可以激励学生畅所欲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每节课都会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笔者也倾我所知,尽可能地使他们满意。

3. 生生对话。充分发扬学生协作精神。笔者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彼此间合作得非常愉快。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应该有积极的竞争,我们应当给学生创造合作与竞争的机会,使学生既增强合作意识,又保持竞争意识,从而使课堂的效率更高。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篇10

一、“减负增效”教学理念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面对全省中小学规范管理的新形势,如何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减负增效”,便成为摆在广大初中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备好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基础,师生互动是“减负增效”的关键,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负增效”的润滑剂,做好课堂教学中的反馈反思是实现课堂离效的助推器。

教师首先要立足新课标,备好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因而,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及时关注相关学科知识和时代发展新动向,吸收鲜活的素材,适时地把它们整合到学科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时,我有意识地结合国家现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本课内容进行扩展,改为“关注西部的发展”。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课本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得,然后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从而得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为了让西部地区的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成果。这样既达到了学习本课的目的,又把握了时政热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更好地体验社会现实。

二、师生互动是关键

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对话的交流中不断生成。因此教师要自觉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学互动的过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老师的最初印象往往在课始阶段。课始阶段的教师语言设计与情境创设,往往形成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教师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及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开展民主交流,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生成知识。所以,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只有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让整个课堂形成强大的互动亲和力,才能让学生愿意、乐于、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师生、生生交往过程中。

在现实中,教材通常会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并非都是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师要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会将其与自身的感受、经历联系起来,进而引起共鸣,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进一步产生道德认知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回避“假、大、空”的内容,避免泛泛而谈。

新课程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当一当“老师”,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学习。教师自己做一做“学生”,也是一种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感受学习,从而更好地教学。教学互动需要师生角色互换。这不仅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听学生敞开心扉、袒陈胸臆,更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信任。只有教师认真倾听,才能换来学生的认真倾听,只有教师对学生真情尊重,才能换来学生的真情尊重。

三、创新思维是核心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大力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而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的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时代性极强,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甄别、选择有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发现问题,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对价值性问题的发现与探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及时反馈是标准

反馈的目的在于矫治,矫治要及时有效。为此在教学中应随时关注课堂动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解答,甚至学生的眼神和表情……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必要时给予补救,尽量课堂上解决问题。

当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反思。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如何更好发展?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加合适的途径?并就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通过自我反思,使得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增强教学针对性,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写教学反思,应从教学的某个细节或某个方面着手,实实在在,讲求实效。如写总体的成绩与收获,力求新颖有意义;写局部的做法与经验,力求独到而实用;写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着力于问题解决;写过程设计的缺陷与教训,着力于警醒自己和他人:写学生的创造智慧与评价。

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渗透的思考 篇1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 对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有序的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运动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函数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变中抓不变等思想方法。

此外,还有优化、类比、逆推、排列、组合、猜想和实验等数学思想方法。有时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而有时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却必须同时用到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

(一)在钻研教材时挖掘。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小学数学教材中,无论是概念的引入、应用,还是问题的设计、解答,或是知识的复习、整理,随处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理清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领教材全局,高屋建瓴,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和揭示其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有意识地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落实等方面来体现,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谐地统一。因而在备课时就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如何渗透,并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呈隐蔽形式,渗透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四)在反馈练习中提炼。目前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课上不少学生学懂了,但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问题,又会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学生所学知识,没有达到向技能转化的境地,没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课堂练习中要结合所教内容和班级学生学情。全方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过程和应用过程。任何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需要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学生做练习,不仅能巩固和深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而且能从中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在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六)在学习反思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是课中有意的渗透,但更多的是靠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领悟,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的错误,原因何在,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只有这样,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对数学的理解一定会由量的联系发展到质的飞跃。

(七)在归纳总结时提升。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和强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往往要经历一个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有时几种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数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切忌生搬硬套、过分地渲染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和谐、高效。

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篇12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新课学习之前,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创设出内涵丰富、具有开放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于引出新课的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与新课相关的时政报道、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外名人轶事、歌曲欣赏、法治在线、生活中的小常识、学生身边的小事等。比如:在学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课时, 播放2012年6月“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这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结果。从而引出新课。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 进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来。

二、创设生活情境搭建教学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 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 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如学习《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明礼仪的理解、自己是如何礼貌待人的。然后以两个中学生在新华书店买书的不同遭遇为情境, 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两个学生的行为有什么不同?他们的不同行为分别给交往对象 (售货员) 什么感受?他们的行为分别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后果?这样的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思考, 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教育、健康发展。

三、创设辩论、演讲等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设辩论、演讲、小品等情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实战演练, 通过体验感触生活情景, 在参与中思考、体会问题会更加深刻。如在学习了《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这一课后, 可组织学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围绕“理想”进行演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对未来的信心, 饱含着亿万人民对生活的憧憬。青少年要把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学习, 提高素质,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这样的演讲活动, 能够有效地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融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之中, 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 构筑精神支柱, 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四、创设问题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金钥匙, 能开启学生通往智慧的大门;一个好的问题仿佛一条纽带, 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 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 教师课堂设置的问题要讲求质量, 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给学生快乐、成功以及被尊重的感觉, 这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教师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 分清主次提出各种问题。设计问题的着眼点是:内容的关键处、知识的规律处、时政热点与教材重点的结合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抓住这些内容设问, 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理解课本、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 要注意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针对雾霾天气频现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2012年2月, 国家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其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可设问:1.国家对PM2.5进行监测有什么重要意义?2.请向同学介绍减少污染, 降低PM2.5值的办法。这样设问, 一方面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感受, 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又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参加社会实践, 深化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必要时利用实践课,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如:参与社区管理, 参加义务劳动, 进行普法宣传, 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 有利于学生增长才干、磨砺意志, 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农业公司农业技术下一篇:抗日战争教学